TWI607783B -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 Google Patents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7783B
TWI607783B TW104139520A TW104139520A TWI607783B TW I607783 B TWI607783 B TW I607783B TW 104139520 A TW104139520 A TW 104139520A TW 104139520 A TW104139520 A TW 104139520A TW I607783 B TWI607783 B TW I6077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ontact
roller
connecting unit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9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8056A (zh
Inventor
Jun Ru Zeng
Jia Ru W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1041395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778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8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8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783B/zh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Description

五十肩復健器材
本發明係為一種五十肩復健器材,特別是一種結構簡單、方便攜帶,可針對五十肩等神經、肌肉及關節患者,消除或減輕其疼痛及肌肉僵直的症狀,使其能儘速恢復上肢運動功能之五十肩復健器材。
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又名「肩周炎」、「凍結肩」、「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即俗稱之五十肩,這是肩關節囊因為急性或慢性發炎,導致肩膀活動度不足。
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公告第455488號,揭露一種上肢復健機,針對上肢癱瘓或受傷的病患而設計。罹患腦中風、或因車禍及運動傷害等導致上肢癱瘓或受傷的病患均需要長期的復健才能恢復正常功能或改善症狀。本發明結合神經內科、復健科、機械、電子、工業設計等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經驗而設計及製造出一部能針對上肢肩關節及肘關節運動功能的復健機,在人機介面上能合乎人體工學,讓使用者能感到舒適、安全,並可達到節省醫護人力目的。本上肢復健機之功能有關肩關節運動包含:(1)前後擺動,(2)上下擺動,(3)旋轉圓周運動;肘關節運動包含:(1)手臂的伸張與彎曲,(2)手臂的旋轉運動。此上肢復健機可針對中風、車禍、五十肩及網球肘等神經、肌肉及關節患者,消除或減輕其疼痛及肌肉僵直的症狀,使其能儘速恢復上肢(肩膀及手肘)的運動及功能。
然而上述上肢復健機不但結構過於複雜,更不方便攜帶,因此使用場地及使用時間都很容易被限制。
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結構簡單、方便攜帶,可針對五十肩等神經、肌肉及關節患者,消除或減輕其疼痛及肌肉僵直的症狀,使其能儘速恢復上肢運動功能之五十肩復健器材,即成為相關設備廠商以及研發人員所共同期待的目標。
本發明人有鑑於習知技術之上肢復健機結構過於複雜,且並不方便使用者攜帶,因此使用場地及使用時間都很容易被限制之缺失,乃積極著手進行開發,以期可以改進上述既有之缺點,經過不斷地試驗及努力,終於開發出本發明。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方便攜帶之五十肩復健器材。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五十肩復健器材,係包括一手持單元以及一接觸單元。
該手持單元係包括一基座、一握把部以及一接頭孔。
該握把部之兩端係分別與該基座連接,並與該基座之間形成一孔洞。
該接頭孔係設置於該基座底面,係為一中空孔洞,並包括一外孔。
該接觸單元係包括一萬向接頭、一第一左連結單元、一第一右連結單元、一第二左連結單元、一第二右連結單元、一第三左連結單元、一第三右連結單元、一第四左連結單元、一第四右連結單元、一第一滾輪以及一第二滾輪。
該萬向接頭之半徑係大於該接頭孔之外孔之半徑,且該萬向接頭係設置於該接頭孔內,使該接觸單元以該接頭孔為支點進行轉動。
該第一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一內陷孔內,該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
該第一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一左連結單元之位置。
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另一內陷孔內,該另一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並與該內陷孔相對。
該第二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之位置。
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該第二左連結單元旁。
該第三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之位置。
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該第三左連結單元旁。
該第四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之位置。
該第一滾輪之長度係對應該內陷孔,且兩端係分別與該第一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一右連結單元連接,並以該第一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一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
該第二滾輪之長度係對應該另一內陷孔,且兩端係分別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連接,並以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或以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或以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
藉由該第二滾輪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連接,使該接觸單元係藉由該第一滾輪以及該第二滾輪在一接觸面上以直線、小圓或大圓軌跡移動。
藉由上述之結構,本發明係結構簡單、方便攜帶,可針對五十肩等神經、肌肉及關節患者,消除或減輕其疼痛及肌肉僵直的症狀,使其能儘速恢復上肢運動功能。
(1)‧‧‧五十肩復健器材
(10)‧‧‧手持單元
(100)‧‧‧基座
(101)‧‧‧握把部
(102)‧‧‧接頭孔
(103)‧‧‧儲存孔
(11)‧‧‧接觸單元
(110)‧‧‧萬向接頭
(111a)‧‧‧第一左連結單元
(111b)‧‧‧第一右連結單元
(112a)‧‧‧第二左連結單元
(112b)‧‧‧第二右連結單元
(113a)‧‧‧第三左連結單元
(113b)‧‧‧第三右連結單元
(114a)‧‧‧第四左連結單元
(114b)‧‧‧第四右連結單元
(12)‧‧‧第一滾輪
(12a)‧‧‧第二滾輪
(13)‧‧‧連結單元體
(14)‧‧‧可調連結單元組
(2)‧‧‧矩形
(3)‧‧‧四邊形
圖1係本發明之五十肩復健器材之組裝示意圖;圖2係本發明之五十肩復健器材之分解示意圖;以及圖3係本發明之五十肩復健器材之背面示意圖。
為使熟悉該項技藝人士瞭解本發明之目的,兹配合圖式將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考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之五十肩復健器材(1),係包括一手持單元(10)以及一接觸單元(11)。
該手持單元係包括一基座(100)、一握把部(101)以及一接頭孔(102)。
該握把部(101)之兩端係分別與該基座(100)連接,並與該基座(100)之間形成一孔洞。因此一使用者之手指可穿過該孔洞以握持該握把部(101)。
該接頭孔(102)係設置於該基座(100)底面,係為一中空孔洞,並包括一外孔。
該接觸單元(11)係包括一萬向接頭(110)、一連結單元體(13)、一可調連結單元組(14)、一第一滾輪(12)以及一第二滾輪(12a)。
該萬向接頭(110)之半徑係大於該接頭孔(102)之外孔之半徑,且該萬向接頭(110)係設置於該接頭孔(102)內,使該接觸單元(11)以該接頭孔(102)為支點進行轉動。
該連結單元體(13)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一內陷孔內,該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連結單元體(13)具有一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以及一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一內陷孔內,該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11)底面邊緣,該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該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之位置。
該可調連結單元組(14)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另一內陷孔內,該另一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11)底面邊緣,並與該內陷孔相對。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可調連結單元組(14)更包括有一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一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一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一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一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一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
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之位置。
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旁。
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之位置。
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旁。
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11)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之位置。
該第一滾輪(12)之長度係對應該內陷孔,且兩端係分別與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以及該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連接,並以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以及該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為軸心轉動。
該第二滾輪(12a)之長度係對應該另一內陷孔,且兩端係分別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連接,並以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為軸心轉動,或以該第三左連結單元 (113a)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為軸心轉動,或以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為軸心轉動。
藉由該第二滾輪(12a)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連接,使該接觸單元(11)係藉由該第一滾輪(12)以及該第二滾輪(12a)在一接觸面上以直線、小圓或大圓軌跡移動。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手持單元(10)更包括一儲存孔(103),係設置於該基座(100)底面,藉由該儲存孔(103),更可將資料傳輸單元(圖中未示)設置於內,以傳輸使用者之肩關節以及肘關節運動紀錄。
在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中,該基座(100)以及該握把部(101)係一體成型。
在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該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之間的連線係為一矩形(2),以使該第二滾輪(12a)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連接後,該接觸單元(11)係藉由該第一滾輪(12)以及該第二滾輪(12a)在該接觸面上以直線軌跡移動。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該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之間的連線係為一非矩形之四邊形(3),以使該第二滾輪(12a)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連接後,該接觸單元 (11)係藉由該第一滾輪(12)以及該第二滾輪(12a)在該接觸面上以一第一半徑圓軌跡移動,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半徑圓軌跡係為小圓軌跡。
在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左連結單元(111a)、該第一右連結單元(111b)、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之間的連線係為一非矩形之四邊形(圖未示),以使該第二滾輪(12a)與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連接後,該接觸單元(11)係藉由該第一滾輪(12)以及該第二滾輪(12a)在該接觸面上以一第二半徑圓軌跡移動,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半徑圓軌係為大圓軌跡。
有關肩關節運動包含:前後擺動、上下擺動以及旋轉圓周運動。肘關節運動包含:手臂的伸張與彎曲、手臂的旋轉運動。本發明藉由調整該第二滾輪(12a)之兩端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112a)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112b)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113a)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113b)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114a)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114b)連接,以決定該第一滾輪(12)以及該第二滾輪(12a)在一接觸面上以直線、小圓或大圓軌跡移動。
因此,五十肩等神經、肌肉及關節患者藉由本發明可完成前後擺動、上下擺動以及旋轉圓周運動等肩關節運動,與手臂的伸張與彎曲以及手臂的旋轉運動等肘關節運動,進而消除或減輕其疼痛及肌肉僵直的症狀,使其能儘速恢復上肢運動功能。
透過上述之結構,本發明係結構簡單、方便攜帶,可針對五十肩等神經、肌肉及關節患者,特別是使用場地及使用時間不被限制地消除或減輕 其疼痛及肌肉僵直的症狀,使其能儘速恢復上肢運動功能。再者,其結構型態並非所屬技術領域中之人士所能輕易思及而達成者,實具有新穎性以及進步性無疑。
透過上述之詳細說明,即可充分顯示本發明之目的及功效上均具有實施之進步性,極具產業之利用性價值,且為目前市面上前所未見之新發明,完全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唯以上所述著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用以限定本發明所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於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謹請 貴審查委員明鑑,並祈惠准,是所至禱。
(1)‧‧‧五十肩復健器材
(10)‧‧‧手持單元
(100)‧‧‧基座
(101)‧‧‧握把部
(102)‧‧‧接頭孔
(103)‧‧‧儲存孔
(11)‧‧‧接觸單元
(110)‧‧‧萬向接頭
(111a)‧‧‧第一左連結單元
(111b)‧‧‧第一右連結單元
(112a)‧‧‧第二左連結單元
(112b)‧‧‧第二右連結單元
(113a)‧‧‧第三左連結單元
(113b)‧‧‧第三右連結單元
(114a)‧‧‧第四左連結單元
(114b)‧‧‧第四右連結單元
(12)‧‧‧第一滾輪
(12a)‧‧‧第二滾輪
(13)‧‧‧連結單元體
(14)‧‧‧可調連結單元組
(2)‧‧‧矩形

Claims (3)

  1. 一種五十肩復健器材,係包括:一手持單元,係包括:一基座;一握把部,其兩端係分別與該基座連接,並與該基座之間形成一孔洞;以及一接頭孔,係設置於該基座底面,係為一中空孔洞,並包括一外孔;以及一接觸單元,係包括:一萬向接頭,其半徑係大於該接頭孔之外孔之半徑,且該萬向接頭係設置於該接頭孔內,使該接觸單元以該接頭孔為支點進行轉動;一連結單元體,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一內陷孔內,該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該連結單元體具有一第一左連結單元以及一第一右連結單元,該第一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一內陷孔內,該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該第一右連結單元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一左連結單元之位置;一可調連結單元組,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另一內陷孔內,該另一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並與該內陷孔相對,該可調連結單元組更包括有:一第二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另一內陷孔內,該另一內陷孔係接近該接觸單元底面邊緣,並與該內陷孔相對; 一第二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之位置;一第三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該第二左連結單元旁;一第三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之位置;一第四左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該第三左連結單元旁;一第四右連結單元,係設置於該接觸單元底面該另一內陷孔內,相對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之位置;一第一滾輪,其長度係對應該內陷孔,且兩端係分別與該連結單元體連接,並以該連結單元體為軸心轉動;以及一第二滾輪,其長度係對應該另一內陷孔,當該第二滾輪位於該可調連結單元組的位置不同,使該接觸單元係藉由該第一滾輪以及該第二滾輪在一接觸面上以直線、小圓或大圓軌跡移動;其中,該第一左連結單元、該第一右連結單元、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之間的連線係為一矩形,當該第二滾輪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連接後,該接觸單元係藉由該第一滾輪以及該第二滾輪在該接觸面上以直線軌跡移動;該第一左連結單元、該第一右連結單元、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之間的連線係為一非矩形之四邊形,當該第二滾輪與該第三 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連接後,該接觸單元係藉由該第一滾輪以及該第二滾輪在該接觸面上以小圓軌跡移動;該第一左連結單元、該第一右連結單元、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之間的連線係為一非矩形之四邊形,當該第二滾輪與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連接後,該接觸單元係藉由該第一滾輪以及該第二滾輪在該接觸面上以大圓軌跡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五十肩復健器材,其中該第二滾輪位於該可調連結單元組的位置不同,以第二滾輪兩端係分別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連接,並以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或以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或以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為軸心轉動;藉由該第二滾輪與該第二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二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與該第三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三右連結單元連接,或該第四左連結單元以及該第四右連結單元連接,使該接觸單元係藉由該第一滾輪以及該第二滾輪在該接觸面上以直線、小圓或大圓軌跡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五十肩復健器材,其中該基座以及該握把部係一體成型。
TW104139520A 2015-11-26 2015-11-26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TWI6077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9520A TWI607783B (zh) 2015-11-26 2015-11-26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9520A TWI607783B (zh) 2015-11-26 2015-11-26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056A TW201718056A (zh) 2017-06-01
TWI607783B true TWI607783B (zh) 2017-12-11

Family

ID=59687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9520A TWI607783B (zh) 2015-11-26 2015-11-26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778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8947A1 (en) * 2005-12-21 2007-12-27 Eksteen Frederik R L Exercise Arrangement
TWM336795U (en) * 2008-02-29 2008-07-21 jin-qiu Huang Improvement of rotary trainer structure
CN103717269A (zh) * 2011-07-19 2014-04-09 保罗·詹姆斯·尼古拉斯 全向运动平台
JP2015066379A (ja) * 2013-09-30 2015-04-13 佐藤工機株式会社 上肢の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8947A1 (en) * 2005-12-21 2007-12-27 Eksteen Frederik R L Exercise Arrangement
TWM336795U (en) * 2008-02-29 2008-07-21 jin-qiu Huang Improvement of rotary trainer structure
CN103717269A (zh) * 2011-07-19 2014-04-09 保罗·詹姆斯·尼古拉斯 全向运动平台
JP2015066379A (ja) * 2013-09-30 2015-04-13 佐藤工機株式会社 上肢の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056A (zh)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9165B (zh) 一种六自由度自适应腕关节康复装置
US10123929B2 (en) Wrist and forearm exoskeleton
KR101546882B1 (ko) 착용형 상지 재활 훈련장치
AU2011311843B2 (en) Exercise device
KR101098565B1 (ko) 손 재활 로봇 기구
JP2008067852A (ja) 上肢手指機能回復訓練装置
KR101501527B1 (ko) 상지 재활 훈련 장치
CN110179633A (zh) 上肢一体化康复训练装置
KR101283143B1 (ko) 슬관절 보조장치
CN105748259B (zh) 一种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
KR101849478B1 (ko) 손 및 손목 재활 로봇
TWI607783B (zh) 50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TWM516996U (zh) 五十肩復健器材
CN211067796U (zh) 上肢康复机器人及其手指手腕训练装置
CN205548932U (zh) 腕关节训练器
CN208464572U (zh) 一种便携式肘部及手部外骨骼辅助训练机器人
US5551933A (en) Wrist mobilization treatment device and method
KR20050119773A (ko) 편마비 환자용 상지 대칭운동 재활훈련기구
CN205434031U (zh) 一种医用腕关节定向活动支具
JP2019004993A (ja) 動作検出装置
JP3185293U (ja) リハビリ用車椅子
US11400009B2 (en) Exoskeleton device for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TW201832748A (zh) 手部動態輔具
AU2020268487A1 (en) Finger motion rail for carrying out a continuous, passive and/or actively assisted movement of a finger and/or a thumb of a patient, as well as a therapeutic device comprising a finger motion rail of this type
KR100687804B1 (ko) 팔 비틀기 운동기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