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2319B - 太陽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2319B
TWI602319B TW104134494A TW104134494A TWI602319B TW I602319 B TWI602319 B TW I602319B TW 104134494 A TW104134494 A TW 104134494A TW 104134494 A TW104134494 A TW 104134494A TW I602319 B TWI602319 B TW I6023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substrate
connection line
side edge
not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4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5743A (zh
Inventor
陳麒麟
吳建樹
Original Assignee
精曜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精曜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精曜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34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23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5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5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2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23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尤指一種基板側邊具有缺口的太陽能電池模組。
太陽能是人類可以利用的最豐富的能源,而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更是業界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傳統太陽能電池模組係將太陽能電池夾設於前玻璃基板與背玻璃基板之間,為確保太陽能電池模組可將太陽能電池經由照光所產生之電能輸出至外界,目前業界多於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背玻璃基板設計開孔,使連接器(Connector)或接線盒(Junction box)可透過開孔與連接至太陽能電池的連接線連接,進而將太陽能電池所產生的電流導引至電纜,以輸出電流。然而,由於玻璃基板具有一定硬度與脆性,因此加工不易,舉例而言,在玻璃基板中鑿孔容易使玻璃基板產生裂痕,進而影響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壽命,甚至造成破片。此外,傳統太陽能電池係透過複數條連接線連接連接器或接線盒,由於傳統連接器或接線盒係透過同一開孔與連接線連接,因此連接線需設計為彼此相鄰。然而,連接線必須承受太陽能電池所產生的高電流,並需彼此絕緣,因此連接線之間需設置多個具有一定厚度之絕緣層。如此,造成太陽能電池模組設置有絕緣層之處具有較厚的厚度,在太陽能電池模組進行壓合製程時,容易因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厚度不均導致玻璃基板的開孔損壞,故如何製造出一種可解決上述問題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是目前業界的首要之務。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第一基板、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第一端連接線、第二端連接線以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其中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彼此相對設置,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彼此相對設置,且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分別連接於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之間。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設置於第一基板上,且太陽能電池元件組以串聯方式電性連接。第一端連接線與第二端連接線設置於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與第一側邊之間之第一基板上,且第一端連接線與第二端連接線分別電性連接至串聯的太陽能電池元件組的兩端。第二基板設置於第一基板、太陽能電池元件組、第一端連接線與第二端連接線上。第二基板包括第五側邊、第六側邊、第七側邊與第八側邊。第五側邊與第六側邊彼此相對設置,第五側邊對齊第一側邊設置,且第六側邊對齊第二側邊設置,其中第五側邊包括第一缺口以及第二缺口,第一缺口暴露出第一端連接線,且第二缺口暴露出第二端連接線。第七側邊與第八側邊彼此相對設置,且第七側邊與第八側邊分別連接於第五側邊與第六側邊之間,其中第七側邊對齊第三側邊設置,第八側邊對齊第四側邊設置。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二基板的側邊具有缺口,以使連接器可透過缺口與端連接線相連,因此不須於第二基板上鑿孔,故可避免在玻璃基板中鑿孔而使玻璃基板產生裂痕,進而影響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壽命,甚至造成破片等問題。此外,因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沿著製作有缺口之第五側邊的延伸方向排列,所以連接線可將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正極與負極分別導引至接近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因此缺口可分別鄰近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故彼此相鄰之連接線之數量可減少,且較不易發生短路之情形,並可減少連接線之間的絕緣層,進而降低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厚度不均勻度,以避免太陽能電池模組進行壓合製程時,容易導致玻璃基板損壞的問題。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請參考第1圖至第4圖。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尚未覆蓋第二基板的上視示意圖,第2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二基板的上視示意圖,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其中第3圖為觀察者由第二基板S2朝第一基板S1的方向觀看所視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示意圖,第4圖為沿第3圖中A-A’剖線所繪示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10,包括第一基板S1、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第一端連接線T1、第二端連接線T2以及第二基板S2。第一基板S1包括第一側邊E1、第二側邊E2、第三側邊E3與第四側邊E4,其中第一側邊E1與第二側邊E2彼此相對設置,第三側邊E3與第四側邊E4彼此相對設置,第三側邊E3與第四側邊E4分別連接於第一側邊E1與第二側邊E2之間,且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側邊E1、E2、E3、E4環繞第一基板S1。
此外,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設置於第一基板S1上,且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以串聯方式電性連接於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而可視實際需求與設計改為並聯方式電性連接或同時搭配串聯與並聯的電性連接方式。於本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模組10另包括複數條連接線L,設置於第一基板S1上,用以將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彼此串聯。舉例而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的數量為3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而可視實際需求更改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的數量。如第1圖與第3圖所示,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可包括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2以及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3。連接線L包括第一連接線L1與第二連接線L2,分別電性連接於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與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2之間以及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2與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3之間。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的一端可電性連接至第一端連接線T1,另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一連接線L1;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2的一端可電性連接至第一連接線L1,另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二連接線L2;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3的一端可電性連接至第二連接線L2,另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二端連接線T2。舉例來說,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2以及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3沿著第一側邊E1的延伸方向排列,但不限於此。
於本實施例中,各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分別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元件U,以串聯方式彼此電性連接。舉例來說,每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係包括4個太陽能電池元件U,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而可視實際需求更改太陽能電池元件U的數量。並且,各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可另包括複數條電極條I以及連接電極G,用以串聯太陽能電池元件U。以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為例,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可包括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U1、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U2、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U3與第四太陽能電池元件U4。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U1、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U2、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U3與第四太陽能電池元件U4的正極與負極可分別面對第二基板S2與第一基板S1設置,但不限於此,其正極與負極亦可互換。電極條I可包括第一至第六電極條I1~I6。第一電極條I1設置於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U1的正極與第二基板S2之間,並與正極連接,且第一電極條I1延伸至與第一端連接線T1連接。第二電極條I2與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U1的負極連接,並延伸至與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U2的正極連接。第三電極條I3與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U2的負極連接,並延伸至連接電極G連接。連接電極G另與第四電極條I4連接,且第四電極條I4延伸至與第四太陽能電池元件U4的正極連接。第五電極條I5與第四太陽能電池元件U4的負極連接,並延伸至與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U3的正極連接。第六電極條I6與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U3的負極連接,並延伸至與第一連接線L1連接。第一至第六電極條I1~I6的數量可分別為至少一條。同樣地,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2以及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3可透過相同的方式分別電性連接於第一連接線L1與第二連接線L2之間以及第二連接線L2與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太陽能電池元件U係夾設於第一基板S1及第二基板S2之間,且以透明的密封材料A1,例如: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Acetate,EVA),填充第一基板S1及第二基板S2之間的空隙。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元件U可為任何類型的太陽能電池,例如單晶矽、多晶矽太陽能電池、背接觸太陽能電池或異質接面型太陽能電池。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太陽能電池元件U可為異質接面型太陽能電池,具有本質性非晶矽層(intrinsic amorphous silicon layer)AM,即無任何摻雜的非晶矽層,本質性非晶矽層AM分別形成於單晶矽基材W與p型非晶矽層Wp之間以及單晶矽基材W與n型非晶矽層Wn之間,以提高介面特性。精確而言,太陽能電池元件U包括單晶矽基材W、本質非晶矽層AM、p型非晶矽層Wp、透明導電氧化膜TCO以及n型非晶矽層Wn。單晶矽基材W表面可具有高度為幾微米(μm)至幾十微米(μm)的金字塔結構(圖未示),以用於減少光的反射率。各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之各太陽能電池元件U間係透過電極條I串聯電性連接,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各太陽能電池元件U之間亦可因設計需求改為透過並聯方式電性連接,且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係分別連接第一至第六電極條I1~I6,故各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透過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電性連接,以輸出電能。此外,單晶矽基材W下層表面之本質非晶矽層AM及n型非晶矽層Wn可作為背面場(back surface field,BSF)的結構。
請繼續參考第1圖,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可設置於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與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側邊E1、E2、E3、E4其中一者之間之第一基板S1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設置於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與第一側邊E1之間。由於第一、第二與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1、M2、M3沿著第一側邊E1的延伸方向排列,因此透過上述的連接方式,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可分別電性連接至串聯的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的兩端,其中一端為正極,另一端為負極,進而分別作為正極端子與負極端子。
於本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模組10另包括3個二極體D1、D2與D3分別電性連接於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一連接線L1之間、第一連接線L1與第二連接線L2之間以及第二連接線L2與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具體來說,二極體D1的正極係連接於第一端連接線T1,二極體D1的負極則連接於第一連接線L1;二極體D2的正極係連接於第一連接線L1,二極體D2的負極則連接於第二連接線L2;二極體D3的正極係連接於第二連接線L2,二極體D3的負極則連接於第二端連接線T2。舉例來說,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的二極體D1、D2、D3係為內嵌式旁路二極體(embedded bypass diode)。連接於連接線L之間的旁路二極體可在任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減少其輸出功率時,即出現陰影或其他原因致使任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減少其輸出功率時,太陽能電池模組10仍可順利地輸出電能。因此,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透過二極體D1、D2、D3形成串聯連接,以使太陽能電池模組10可順利地輸出電能。此外,二極體D1、D2與D3以及第一連接線L1與第二連接線L2皆設置於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與第一側邊E1之間之第一基板S1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二極體以及連接線L的數目可視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的數量而增減,舉例來說,當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增加為4組時,則連接線L的數量將相應的增加為5條,以串聯各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且二極體的數量亦會相應的增加為4個,以電性連接各個連接線L。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第二基板S2設置於第一基板S1、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上。第二基板S2包括第五側邊E5、第六側邊E6、第七側邊E7與第八側邊E8。第五側邊E5與第六側邊E6彼此相對設置,第五側邊E5對齊第一側邊E1設置,且第六側邊E6對齊第二側邊E2設置,其中第五側邊E5包括第一缺口N1以及第二缺口N2,第一缺口N1暴露出第一端連接線T1,且第二缺口N2暴露出第二端連接線T2。第七側邊E7與第八側邊E8彼此相對設置,且第七側邊E7與第八側邊E8分別連接於第五側邊E5與第六側邊E6之間,其中第七側邊E7對齊第三側邊E3設置,第八側邊E8對齊第四側邊E4設置。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S2覆蓋於第一基板S1、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二極體D1、D2、D3、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上,第一缺口N1不接觸第七側邊E7,第二缺口N2不接觸第八側邊E8。任兩相鄰之第一端連接線T1、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及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均具絕緣層,以避免產生短路問題。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S1與第二基板S2的材質可為塑膠、玻璃、或其他適合材料,第一基板S1與第二基板S2較佳分別為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一基板S1係為受光面基板,而第二基板S2則為背光面基板,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變化實施例中,可視設計需求將第一基板S1與第二基板S2同時作為受光面基板,此情況太陽能電池模組10為雙面太陽能電池(bifacial solar cell)模組。
於本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模組10可更包括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第一連接器B1與第二連接器B2皆設置於第二基板S2上,並分別透過第一缺口N1以及第二缺口N2與第一端連接線T1以及第二端連接線T2連接,以使太陽能電池模組10中產生的電能可順利地輸出至外部。較佳而言,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可覆蓋並保護被第一缺口N1暴露出之第一端連接線T1以及被第二缺口N2暴露出之第二端連接線T2。舉例來說,由於本實施例之二極體為內嵌式旁路二極體,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連接器B1與第二連接器B2中並不需額外設置旁路二極體。如此,第一連接器B1與第二連接器B2的體積可有效地被降低。並且,本實施例之第一連接器B1與第二連接器B2設置於太陽能電池模組10的背光面,因此可與太陽能電池元件U重疊或不重疊。於變化實施例中,當太陽能電池模組為雙面太陽能電池模組時,第一連接器B1與第二連接器B2不與太陽能電池元件重疊,以避免會影響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的收光效益。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分別另包含一延伸部BE,用以與另一太陽能電池模組串接或並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而可視設計需求更改連接器的形狀,例如連接器亦可使用線、帶或其他形態之物實施。
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10之第二基板S2的側邊具有缺口,以使連接器可透過缺口與端連接線相連,因此不須於第二基板S2上鑿孔,故可避免在玻璃基板中鑿孔而使玻璃基板產生裂痕,進而影響太陽能電池模組10的壽命,甚至造成破片等問題。此外,因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M沿著製作有缺口之第五側邊E5的延伸方向排列,所以連接線L可將太陽能電池模組10的正極與負極分別導引至接近第三側邊E3與第四側邊E4,因此缺口可分別鄰近第三側邊E3與第四側邊E4,故彼此相鄰之連接線L之數量可減少,且較不易發生短路之情形,並可減少連接線L之間的絕緣層,進而降低太陽能電池模組10的厚度不均勻度,以避免太陽能電池模組10進行壓合製程時,容易導致玻璃基板損壞的問題。
下文將依序介紹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且為了便於比較各實施例之相異處並簡化說明,在下文之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之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覆部分進行贅述。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20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基板S1包括第一角隅(corner)C1以及第二角隅C2,第一角隅C1夾置於第一側邊E1與第三側邊E3之間,第二角隅C2夾置於第一側邊E1與第四側邊E4之間,且第一缺口N1暴露出第一角隅C1且第二缺口N2暴露出第二角隅C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亦分別對應設置於第一基板S1之第一角隅C1以及第二角隅C2的位置,並分別透過第一缺口N1以及第二缺口N2與第一端連接線T1以及第二端連接線T2連接,以使太陽能電池模組20中產生的電能可順利地輸出至外部,較佳而言,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可覆蓋並保護被第一缺口N1暴露出之第一端連接線T1以及被第二缺口N2暴露出之第二端連接線T2。相較於第一實施例而言,因本實施例之第二基板S2的第一缺口N1以及第二缺口N2係位於第二基板S2的角落,亦即本實施例係於第二基板S2的角隅製作缺口,因此可更容易於第二基板S2上形成缺口,並降低第二基板S2損壞的可能性。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30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30的第二基板S2之第五側邊E5另包括第三缺口N3,第三缺口N3設置於第一缺口N1以及第二缺口N2之間,且第三缺口N3暴露出第一連接線L1與第二連接線L2。於本實施例中,第三缺口N3更暴露出第一端連接線T1以及第二端連接線T2。此外,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30另包括二極體模組DB,設置於第二基板S2上,並透過第三缺口N3與第一連接線L1以及第二連接線L2電性連接。於本實施例中,二極體模組DB更透過第三缺口N3與第一端連接線T1以及第二端連接線T2電性連接。具體來說,二極體模組DB內可包括複數個二極體連接於連接線以及端連接線之間。舉例來說,二極體模組DB內可包括二極體D1、D2與D3,分別電性連接於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一連接線L1之間、第一連接線L1與第二連接線L2之間以及第二連接線L2與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二極體D1的正極係連接於第一端連接線T1,二極體D1的負極則連接於第一連接線L1;二極體D2的正極係連接於第一連接線L1,二極體D2的負極則連接於第二連接線L2;二極體D3的正極係連接於第二連接線L2,二極體D3的負極則連接於第二端連接線T2。進一步而言,二極體模組DB內可包括複數個旁路二極體(Bypass diode),亦即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之間的二極體D1、D2、D3係為旁路二極體(Bypass diode)。因此,第一連接線L1、第二連接線L2、第一端連接線T1與第二端連接線T2透過二極體D1、D2、D3形成串聯連接,以使太陽能電池模組10可順利地輸出電能。
請參考第8圖與第9圖。第8圖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第9圖為沿第8圖中B-B’剖線所繪示之剖面示意圖。如第8圖與第9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40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40另包括框架F,其中框架F係包覆第一側邊E1與第五側邊E5、第二側邊E2與第六側邊E6、第三側邊E3與第七側邊E7以及第四側邊E4與第八側邊E8,並與第一基板S1和第二基板S2在一垂直投影方向上部分重疊。此外,框架F係部分覆蓋第一缺口N1與第二缺口N2。於框架F與太陽能電池模組40之間更包含密封材料A2以保護太陽能電池組。具體來說,本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40包括框架F,故可有效地增加太陽能電池模組40整體的機械強度。此外,框架F不覆蓋第一缺口N1與第二缺口N2中的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
請參考第10圖。第10圖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如第10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50與第三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50包括框架F,其中框架F係包覆第一側邊E1與第五側邊E5、第二側邊E2與第六側邊E6、第三側邊E3與第七側邊E7以及第四側邊E4與第八側邊E8,並與第一基板S1和第二基板S2在一垂直投影方向上部分重疊。具體來說,框架F係部分覆蓋第一缺口N1與第二缺口N2,故可有效地增加太陽能電池模組50整體的機械強度。此外,框架F不覆蓋第一缺口N1與第二缺口N2中的第一連接器B1以及第二連接器B2。
綜上所述,因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二基板的側邊具有缺口,以使連接器可透過缺口與端連接線相連,因此不須於第二基板上鑿孔,故可避免在玻璃基板中鑿孔而使玻璃基板產生裂痕,進而影響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壽命,甚至造成破片等問題。此外,因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沿著製作有缺口之第五側邊的延伸方向排列,所以連接線可將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正極與負極分別導引至接近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因此缺口可分別鄰近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故彼此相鄰之連接線之數量可減少,且較不易發生短路之情形,並可減少連接線之間的絕緣層,進而降低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厚度不均勻度,以避免太陽能電池模組進行壓合製程時,容易導致玻璃基板損壞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20、30、40、50‧‧‧太陽能電池模組
A1‧‧‧密封材料
A2‧‧‧密封材料
BE‧‧‧延伸部
B1‧‧‧第一連接器
B2‧‧‧第二連接器
C1‧‧‧第一角隅
C2‧‧‧第二角隅
D1、D2、D3‧‧‧二極體
DB‧‧‧二極體模組
E1‧‧‧第一側邊
E2‧‧‧第二側邊
E3‧‧‧第三側邊
E4‧‧‧第四側邊
E5‧‧‧第五側邊
E6‧‧‧第六側邊
E7‧‧‧第七側邊
E8‧‧‧第八側邊
F‧‧‧框架
G‧‧‧連接電極
I1‧‧‧第一電極條
I2‧‧‧第二電極條
I3‧‧‧第三電極條
I4‧‧‧第四電極條
I5‧‧‧第五電極條
I6‧‧‧第六電極條
I‧‧‧電極條
L‧‧‧連接線
L1‧‧‧第一連接線
L2‧‧‧第二連接線
M‧‧‧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M1‧‧‧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M2‧‧‧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M3‧‧‧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N1‧‧‧第一缺口
N2‧‧‧第二缺口
N3‧‧‧第三缺口
S1‧‧‧第一基板
T1‧‧‧第一端連接線
S2‧‧‧第二基板
T2‧‧‧第二端連接線
U‧‧‧太陽能電池元件
U1‧‧‧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
U2‧‧‧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
U3‧‧‧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
U4‧‧‧第四太陽能電池元件
W‧‧‧單晶矽基材
AM‧‧‧本質性非晶矽層
Wp‧‧‧p型非晶矽層
TCO‧‧‧透明導電氧化膜
Wn‧‧‧n型非晶矽層
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尚未覆蓋第二基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二基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第4圖為沿第3圖中A-A’剖線所繪示之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第9圖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第10圖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20‧‧‧太陽能電池模組
BE‧‧‧延伸部
B1‧‧‧第一連接器
B2‧‧‧第二連接器
C1‧‧‧第一角隅
C2‧‧‧第二角隅
D1、D2、D3‧‧‧二極體
E1‧‧‧第一側邊
E3‧‧‧第三側邊
E4‧‧‧第四側邊
E5‧‧‧第五側邊
E6‧‧‧第六側邊
E7‧‧‧第七側邊
E8‧‧‧第八側邊
I1‧‧‧第一電極條
I2‧‧‧第二電極條
I3‧‧‧第三電極條
I4‧‧‧第四電極條
I5‧‧‧第五電極條
I6‧‧‧第六電極條
L1‧‧‧第一連接線
L2‧‧‧第二連接線
G‧‧‧連接電極
M1‧‧‧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M2‧‧‧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M3‧‧‧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
N1‧‧‧第一缺口
N2‧‧‧第二缺口
S2‧‧‧第二基板
T1‧‧‧第一端連接線
T2‧‧‧第二端連接線
U2‧‧‧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
U1‧‧‧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
U4‧‧‧第四太陽能電池元件
U3‧‧‧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

Claims (13)

  1.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 一第一基板,其中該第一基板包括: 一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彼此相對設置;以及 一第三側邊與一第四側邊,彼此相對設置,且該第三側邊與該第四側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之間; 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 一第一端連接線與一第二端連接線,設置於該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與該第一側邊之間之該第一基板上,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以串聯方式電性連接於該第一端連接線與該第二端連接線之間;以及 一第二基板,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該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該第一端連接線與該第二端連接線上,其中該第二基板包括: 一第五側邊與一第六側邊,彼此相對設置,該第五側邊對齊該第一側邊設置,且該第六側邊對齊該第二側邊設置,其中該第五側邊包括一第一缺口以及一第二缺口,該第一缺口暴露出該第一端連接線,且該第二缺口暴露出該第二端連接線;以及 一第七側邊與一第八側邊,彼此相對設置,且該第七側邊與該第八側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五側邊與該第六側邊之間,其中該第七側邊對齊該第三側邊設置,該第八側邊對齊該第四側邊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基板另包括: 一第一角隅(corner),夾置於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三側邊之間,且該第一缺口暴露出該第一角隅;以及 一第二角隅,夾置於該第一側邊與該第四側邊之間,且該第二缺口暴露出該第二角隅。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缺口不接觸該第七側邊,且該第二缺口不接觸該第八側邊。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另包括: 一第一連接器,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上,並透過該第一缺口與該第一端連接線連接;以及 一第二連接器,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上,並透過該第二缺口與該第二端連接線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連接器與該第二連接器不與該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重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另包括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且該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包括一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一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以及一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其中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分別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與該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之間以及該第二太陽能電池元件組與該第三太陽能電池元件組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五側邊另包括一第三缺口,設置於該第一缺口以及該第二缺口之間,且該第三缺口暴露出該第一連接線、該第二連接線、該第一端連接線以及該第二端連接線。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另包括一二極體模組,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上,並透過該第三缺口與該第一連接線、該第二連接線、該第一端連接線以及該第二端連接線電性連接。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另包括三二極體,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該等二極體分別電性連接於該第一端連接線與該第一連接線之間、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以及該第二連接線與該第二端連接線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另包括一框架,其中該框架係包覆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五側邊、該第二側邊與該第六側邊、該第三側邊與該第七側邊以及該第四側邊與該第八側邊,並與該第一基板和該第二基板在一垂直投影方向上部分重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框架係部分覆蓋該第一缺口與該第二缺口。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分別為一玻璃材料。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各該太陽能電池元件組分別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元件,以串聯方式彼此電性連接。
TW104134494A 2015-10-21 2015-10-21 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602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4494A TWI602319B (zh) 2015-10-21 2015-10-21 太陽能電池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4494A TWI602319B (zh) 2015-10-21 2015-10-21 太陽能電池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5743A TW201715743A (zh) 2017-05-01
TWI602319B true TWI602319B (zh) 2017-10-11

Family

ID=59367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4494A TWI602319B (zh) 2015-10-21 2015-10-21 太陽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231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06493A (ja) * 2008-01-31 2009-09-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1019484A (en) * 2008-11-12 2010-05-16 Ind Tech Res Inst A connection device for a solar cell module
US20110067747A1 (en) * 2009-09-23 2011-03-24 Everphoton Energy Corp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power module
US20120260976A1 (en) * 2010-02-02 2012-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olar battery module
JP2012253157A (ja) * 2011-06-01 2012-12-20 Molex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
CN204349891U (zh) * 2014-06-05 2015-05-20 新能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模组及太阳能电池模组的保护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06493A (ja) * 2008-01-31 2009-09-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1019484A (en) * 2008-11-12 2010-05-16 Ind Tech Res Inst A connection device for a solar cell module
US20110067747A1 (en) * 2009-09-23 2011-03-24 Everphoton Energy Corp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power module
US20120260976A1 (en) * 2010-02-02 2012-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olar battery module
JP2012253157A (ja) * 2011-06-01 2012-12-20 Molex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
CN204349891U (zh) * 2014-06-05 2015-05-20 新能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模组及太阳能电池模组的保护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5743A (zh) 2017-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3266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
WO2018090445A1 (zh) 一种带有旁路二极管的光伏叠片组件
US20110155203A1 (en) Solar cell module
KR20140003691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리본 결합체
US9337357B2 (en) Bifacial solar cell module
JPWO2012001815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396233B2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TWI658605B (zh) 用於光電模組的背側連接層
JP2015070260A (ja) 太陽電池
CN211828805U (zh)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TW201431104A (zh) 太陽能電池
WO2018001187A1 (zh) 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片的制备方法
JP543032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I478361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502756B (zh) 具有粗細匯流排電極之太陽能電池
TWI602319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
CN210040229U (zh) 太阳能电池串组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KR20150124308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JP200601317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08298839U (zh) 一种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及太阳能电池
US20130312821A1 (en) Solar cell
WO2018001186A1 (zh) 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及太阳能电池
TWI528571B (zh) 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組的組裝方法
JP7261923B1 (ja)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8079811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