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5753B - Communication system, main machine and sub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system, main machine and sub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5753B
TWI595753B TW104144774A TW104144774A TWI595753B TW I595753 B TWI595753 B TW I595753B TW 104144774 A TW104144774 A TW 104144774A TW 104144774 A TW104144774 A TW 104144774A TW I595753 B TWI595753 B TW I5957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parent machine
p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4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0366A (zh
Inventor
Kazuo Dobashi
Tomoaki Mizut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30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0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5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57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Description

通信系統、母機及子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通信系統、母機及子機,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於母機與複數台子機之間進行電力線搬送通信之通信系統、以及用於其之母機及子機。
先前,作為此種通信系統,已知有如下系統:於每一網路包含連接於同一配電線之1台母機與複數台子機,且於各網路中在母機與子機之間進行將配電線用於傳送媒體之電力線搬送通信。但是,若構建複數個電力線搬送通信之網路,則有其特性上,任1個之網路之通信對1個或複數個其他網路之通信產生干擾之情形。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用於在此種通信系統中抑制於複數個網路間產生之通信之干擾之技術。即,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構成中,作為母機之通信裝置對其他通信裝置發送指令通信信號,而使發送輸出位準調整。通信裝置於接收到指令通信信號之情形時,以按可與於通信上相鄰之其他通信裝置通信之最低限之通信品質發送通信信號之方式,控制發送輸出位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273275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先前例中,母機無論實際上是否於與其他網路之間產生通信之干擾,均藉由發送指令通信信號而調整其他通信裝置之發送輸出位準。因此,即使於不會與其他網路之間產生通信之干擾之通信裝置中,亦有抑制發送輸出位準之可能性。即,於上述先前例中,連於不同之網路間之通信並無障礙之情形時,亦有進行用於抑制干擾之控制之可能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方面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會於不同之網路間之通信並無障礙之情形時進行用於抑制干擾之控制之通信系統。又,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該通信系統之母機及子機。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通信系統之特徵在於:包含分別具備連接於同一配電線之1台母機與複數台子機之複數個網路,且於上述複數個網路之各者中,在上述母機與上述複數台子機之間進行將上述配電線用於傳送媒體而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且將上述複數個網路中任意1個網路設為主網路,將上述複數個網路中除上述主網路以外之至少1個網路設為副網路;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包含:檢測部,其檢測有無來自上述副網路之洩漏信號;及記憶部,其記憶當有上述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
又,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母機之特徵在於:構成為與連接於同一配電線之複數台子機一併構成主網路之複數台終端,且於與上述複數台子機之間進行將上述配電線用於傳送媒體而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且包含:檢測部,其檢測有無來自上述主網路以外之副網路之洩漏信號;及記憶部,其記憶當有上述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
又,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子機之特徵在於:其被用於上述通信系統。
本發明不會於不同之網路間之通信並無障礙之情形時進行用於抑制干擾之控制。
1‧‧‧通信系統
2‧‧‧子機
2A1‧‧‧第1子機
2A2‧‧‧第1子機
2A3‧‧‧第1子機
2B1‧‧‧第2子機
2B2‧‧‧第2子機
2B3‧‧‧第2子機
2B4‧‧‧第2子機
2B5‧‧‧第2子機
2B6‧‧‧第2子機
2C1‧‧‧第3子機
3‧‧‧母機
4‧‧‧上階裝置
5‧‧‧計測器
6‧‧‧配電線
7‧‧‧變壓器
8‧‧‧智慧儀錶
10‧‧‧網路(PAN)
11‧‧‧網路(第1PAN)
12‧‧‧網路(第2PAN)
13‧‧‧網路(第3PAN)
21‧‧‧通信I/F
21n‧‧‧子機
22‧‧‧查表部
22n‧‧‧子機
23‧‧‧控制部
23n‧‧‧子機
31‧‧‧第1通信I/F
32‧‧‧第2通信I/F
33‧‧‧控制部
60‧‧‧高壓配電線
61‧‧‧配電線
62‧‧‧配電線
63‧‧‧配電線
71‧‧‧變壓器
72‧‧‧變壓器
73‧‧‧變壓器
211‧‧‧子機
212‧‧‧子機
221‧‧‧子機
222‧‧‧子機
231‧‧‧子機
232‧‧‧子機
301‧‧‧第1母機
302‧‧‧第2母機
303‧‧‧第3母機
331‧‧‧檢測部
332‧‧‧避免部
333‧‧‧記憶部
C1‧‧‧水平線段
C2‧‧‧水平線段
NT1‧‧‧專用線路
S11~S14‧‧‧步驟
S21~S27‧‧‧步驟
S31~S39‧‧‧步驟
S41~S44‧‧‧步驟
S51~S56‧‧‧步驟
t1‧‧‧時刻
t2‧‧‧時刻
t3‧‧‧時刻
t4‧‧‧時刻
t5‧‧‧時刻
T1~T(n-1)‧‧‧間隔
WT1‧‧‧一定期間
圖1A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之概略方塊圖。
圖1B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母機及子機之概略方塊圖。
圖2A係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信號之洩漏路徑之說明圖。
圖2B係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信號之洩漏之說明圖。
圖3係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洩漏信號引起之訊務之佔用之說明圖。
圖4係於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自第2PAN(Personal Area Network,個人區域網路)之母機向第1PAN洩漏請求信號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5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6係於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將通信路徑區別子機是否可與母機直接通信而表示之概略圖。
圖7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8A係於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將變更母機之接收感度之情形時之通信路徑區別子機是否可與母機直接通信而表示之概略圖。
圖8B係表示於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於母機之接收感度之變更時重新構建之通信路徑之概略圖。
圖9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中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0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之動作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1A係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之於各層之封包之檢測時點之說明圖。
圖11B係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之封包之干擾之說明圖。
圖12A係於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封包衝突之情形時之說明圖。
圖12B係於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避免封包衝突之情形時之說明圖。
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4A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之主PAN之母機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4B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中之副PAN之母機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此處示出之實施形態均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具體例者。因此,於以下實施形態中示出之數值、形狀、構成要素、構成要素之配置及連接形態、以及步驟(工序)及步驟之順序等為一例而非限定本發明者。以下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中、於獨立技術方案未記載之構成要素係可任意追加之構成要素。又,各圖係模式圖,並非嚴格圖示。
(實施形態1)
如圖1A、圖1B所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1具有分別具備連接於同一配電線6之1台母機3與複數台子機2之複數個網路11~13。通信系統1於複數個網路11~13之各者中,在母機3與複數台子機2之間進行將配電線6用於傳送媒體而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
此處,將複數個網路11~13中任意1個網路設為主網路,將複數 個網路11~13中除上述主網路以外之至少1個網路設為副網路。
主網路之母機3具有檢測部331與記憶部333。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網路之洩漏信號之有無。記憶部333記憶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
又,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母機3與連接於同一配電線6之複數台子機2一併構成主網路之複數台終端。母機3於與上述複數台子機之間進行將配電線6用於傳送媒體而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
如圖1B所示,母機3具有檢測部331與記憶部333。檢測部331檢測來自主網路以外之副網路之洩漏信號之有無。記憶部333記憶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
又,本實施形態之子機2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
且說,於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中,例示於複數個網路11~13中全部採用同一構成之情形。即,適用於主網路之母機3之構成亦適用於副網路之母機3。因此,副網路之母機3與主網路之母機3同樣地具有檢測部331及避免部332。
但是,並非必須於複數個網路11~13中全部採用同一構成,亦可為例如僅主網路之母機3具有檢測部331及避免部332。
又,於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中,將用於在位於遠程之伺服器取得以自外部之供給單位供給電力、天然氣、自來水、熱等資源之用戶為對象而計測於各用戶之資源之消耗量之計測資料之查表系統,作為通信系統之例加以說明。
於以下,雖例示用戶(customer’s facility)為集體住宅之各住戶之情形,但並未限定於該例,用戶亦可為例如獨戶住宅、事務所、工廠等。又,於以下,雖以資源為電力之情形為例加以說明,但並未限於電力,電力以外之資源之消耗量亦可設為伺服器之取得對象。此外, 以太陽光發電為代表之發電量等之供給量亦可設為伺服器之取得對象。
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係於每一網路11~13具備複數台子機211、212、…21n、221、222、…22n、…231、232、…23n、及作為集中器(集信裝置)之主機3。又,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進而具備統控複數台母機3之上階裝置4。
以下,將子機211、212、…21n、221、222、…22n、…231、232、…23n之各者於不區分時稱為「子機2」,將網路11~13之各者於不區分時稱為「網路10」。進而,將網路亦稱為「PAN」(Personal Area Network:個人區域網路)。此處所謂之PAN10係作為1台母機3之管理範圍而針對每一母機3設定之網路,於本實施形態中假設為於同一建設用地內存在複數棟之集體住宅中按棟單位設定之情形。當然,PAN10並非限定於在同一建設用地內按楝單位設定之情形,若集中密度較高,則亦可假設為於存在於互不相同之建設用地之複數個物件(例如集體住宅)中按物件單位設定之情形。
以下,於區分各PAN10之母機3時,將第1PAN11之母機3設為第1母機301,將第2PAN12之母機3設為第2母機,將第3PAN13之母機3設為第3母機303。
於集體住宅之各用戶設置有子機2。各子機2分別附設於計測於各用戶之資源之消耗量之計測器5。計測器5係連接於供給來自電力之供給單位之電力(資源)之配電線61~63(以下,於不區分各者時稱為「配電線6」),而計測於各用戶之使用電力量(資源之消耗量)之電力儀錶。配電線61~63之各者係於集體住宅之每一棟設置之低壓幹線,且分別經由變壓器71~73(以下,於不區分各者時稱為「變壓器7」)連接於引入至集體住宅之建設用地內之高壓配電線60。即,配電線61經由變壓器71、配電線62經由變壓器72、配電線63經由變壓器73連接 於同一高壓配電線60。
計測器5與子機2一併構成智慧儀錶8。智慧儀錶8藉由連接於同一配電線6之母機3與子機2進行通信而實現遠程查表。智慧儀錶8雖較佳為子機2與計測器5共用殼體,但子機2與計測器5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殼體。
於集體住宅之每一棟設置有母機3。母機3構成為將設置於同一楝之用戶(住戶)之複數台子機2置於管理下,且可與該等管理下之複數台子機2通信。因此,母機3係逐台連接於各配電線6,且與連接於同一配電線6之子機2一併屬於1個PAN10。
即,連接於配電線61之子機211、212、…21n及第1母機301屬於第1PAN11,連接於配電線62之子機221、222、…22n及第2母機302屬於第2PAN12。同樣地,連接於配電線63之子機231、232、…23n及第3母機303屬於第3PAN13。
作為查表系統之通信系統1構成為實際上具備多台母機3,且於上階裝置4可取得來自處於該等多台母機3之各者之管理下之子機2之計測資料。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僅著眼於存在第1PAN11、第2PAN12、第3PAN13之1座集體住宅,以母機3為3台之情形為模型說明通信系統1之構成及功能,但並非將母機3限定為3台。當然,第1PAN11、第2PAN12、第3PAN13亦可存在於各者互不相同之物件(例如集體住宅)。即,本實施形態並非限於在1個物件存在複數個PAN10之情形,亦可假設為相對於複數個物件各自對應地存在1個PAN10之情形。於該情形時,可能於相鄰之物件之間產生後述之不同PAN間之通信之干擾。
上階裝置4包含自複數戶用戶收集計測資料之伺服電腦。上階裝置4係由供給單位即電力公司營運,或取代電力公司而由進行使用電力量之管理或節電之支援等之服務提供單位營運。此處,上階裝置4 具有定期地收集處於自身管理下之用戶之計測資料之遠程查表之功能。即,上階裝置4具有如下功能:藉由通過專用線路NT1與各母機3進行通信,而自各母機3管理下之子機2取得包含計測器5之計測結果之計測資料。藉此,上階裝置4可自複數台母機3之管理下之所有子機2,經由各母機3而收集計測資料。
又,上階裝置4係由供給單位等營運之上階伺服器之下階裝置,且亦可為於每一地區設置之頭端裝置。於該情形時,上階裝置4構成為於每一地區自母機3收集計測資料,並向上階伺服器發送。藉此,由供給單位等營運之上階伺服器可藉由自複數個上階裝置4收集計測資料,而高效地收集複數地區之用戶之計測資料。
又,上階裝置4亦可包含此種頭端裝置與上階伺服器之兩者。
以下,參照圖1B說明子機2及母機3之具體構成。
子機2與母機3之間之通信係採用利用將配電線6用於傳送媒體之通信路徑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技術而實現。即,於第1PAN11之子機2與第1母機301之間形成將配電線61用於傳送媒體之通信路徑,且於第2PAN12之子機2與第2母機302之間形成將配電線62用於傳送媒體之通信路徑。同樣地,於第3PAN13之子機2與第3母機303之間形成將配電線63用於傳送媒體之通信路徑。
子機2藉由通過此種通信路徑(配電線6)於與同一PAN10之母機3之間進行電力線搬送通信,而將計測資料發送至同一PAN10之母機3。此處所謂之計測資料至少包含由計測器5於特定期間內測定到之使用電力量。
因此,子機2具有與母機3進行通信之(第3)通信介面(以下,將介面記為「I/F」)21、自計測器5取得測定結果之查表部22、及控制各部之動作之(第1)控制部23。再者,於圖1B中,雖僅圖示有第1PAN11之 子機211,但其他子機2亦為相同之構成。
通信I/F21構成為如上述般將計測器5之上游側之配電線6用於傳送媒體,而於與母機3之間於雙向進行電力線搬送通信。
查表部22係藉由例如有線連接於計測器5之擴張端子之構成,而可於與計測器5之間進行資料之授受。再者,查表部22並非限定於與計測器5有線連接之構成,亦可為例如與計測器5進行無線通信或光通信之構成。再者,計測器5亦可與子機2一體地構成。
控制部23係以如具備遵照程式而動作之處理器之微型電腦(microcomputer)般之器件為主構成,藉由執行特定之程式而實現各種功能。此處,控制部23具有如下功能:至少基於查表部22取得之計測器5之計測結果產生計測資料,並將該計測資料自通信I/F21發送至母機3。
此外,子機2構成為具有記憶體,且將每固定時間(例如1分鐘、5分鐘、10分鐘等)之計測資料以固定期間(例如1天)之量記憶於記憶體。
母機3配置於集體住宅之管理人室或電氣室等。母機3自成為自身管理下之複數戶用戶(住戶)之子機2取得計測資料,並將取得之計測資料輸送至上階裝置4。
因此,母機3具有進行與子機2之通信之第1通信I/F31、進行與上階裝置4之通信之第2通信I/F32、及控制各部之動作之(第2)控制部33。再者,於圖1B中,雖僅圖示有第1PAN11之第1母機301,但其他母機302、303亦為相同之構成。
第1通信I/F31構成為如上述般將計測器5之上游側之配電線6用於傳送媒體,而於與子機2之間於雙向進行電力線搬送通信。第2通信I/F32構成為連接於使用光纖等之專用線路NT1,而經由該專用線路NT1於與上階裝置4之間於雙向進行通信。再者,母機3並非限定於經 由專用線路NT1進行與上階裝置4之間之通信之構成,亦可為經由如網際網路般之公眾網、或藉由無線通信或電力線搬送通信與上階裝置4通信之構成。
控制部33係以如具備遵照程式而動作之處理器之微型電腦般之器件為主構成,藉由執行特定之程式而實現各種功能。此處,控制部33具有如下功能:於第1通信I/F31至少自集體住宅之複數戶用戶之子機2取得計測資料,並將取得之計測資料自第2通信I/F32發送至上階裝置4。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複數台子機2之各者構成為以其他子機2為中繼器進行傳送資料之多跳通信。因此,無法與母機3直接(即不經由中繼器)之子機2藉由位於可與母機3通信之距離內之其他子機2中繼封包(即一定單位之通信信號),而可於與母機3之間進行通信。例如,假設為對配電線61,將第1母機301及子機211、212、…21n自上游側(變壓器71側)按第1母機301、子機211、子機212、…子機21n之順序連接。於該情形時,可考慮第1母機301與子機211、212直接通信,與子機213以子機211為中繼器(即藉由利用子機211中繼)而通信,而非直接通信。
因此,於母機3與子機2進行通信時,即使因傳送距離或雜訊等之影響,而無可與屬於同一PAN10之所有子機2直接通信之環境,亦可於與屬於同一PAN10之所有子機2之間進行通信。具體而言,母機3於與屬於同一PAN10之子機2之間,進行用於遵照多跳協定構建通信路徑(路線)之傳送狀況之資訊之交換,並根據該資訊決定通信路徑。
其次,對於上述通信系統1中,用於由任一PAN10之母機3自本機之管理下之子機2、即與該母機3同一PAN10之子機2取得計測資料之構成進行說明。
母機3構成為藉由控制部33,定期地向管理下之子機2發送查表 請求(請求信號)。此處,母機3於到預定之時刻(例如0:00、0:30、1:00…)時,對處於管理下之複數台子機2之各者依序發送請求信號。此時,母機3以發送請求信號之時序針對每一子機2不同之方式,基於例如於智慧儀錶8固有之識別碼(儀錶序號)、或隨機地決定發送請求信號之時序。
子機2構成為若接收請求信號,則藉由控制部23,作為對該請求信號之應答而向母機3發送包含計測資料之查表應答(應答信號)。因此,母機3可定期地收集來自處於其管理下之複數台子機2之計測資料。母機3藉由控制部33,將如此般自複數台子機2收集到之計測資料彙總,而產生查表資訊。於以下將母機3定期地自複數台子機2取得計測資料之處理稱為「例行查表」。
進而,母機3若產生上述之查表資料,則藉由控制部33對上階裝置4發送查表資訊。藉此,於上階裝置4中,可定期地取得來自處於母機3之管理下之複數台子機2之計測資料。再者,母機3亦可每當接收來自子機2之計測資料時,藉由控制部33,對上階裝置4發送計測資料。
再者,於例行查表時母機3自子機2取得計測資料之週期於本實施形態中假設為30分鐘,但並非限於該例,例如亦可適當設定為10分鐘、15分鐘、45分鐘等。又,對於例行查表時母機3將收集到之計測資料(查表資訊)發送至上階裝置4之週期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假設為30分鐘,但並非限於該例,例如亦可適當設定為12小時、1天等。
且說,上述構成之通信系統1係藉由於母機3與子機2之間之通信使用電力線搬送通信、且針對每一母機3使用單獨之配電線61~63,而針對每一母機3構建單獨之PAN11~13。但是,配電線61~63係分別經由作為衰減要素之變壓器71~73連接於同一高壓配電線60,而非完全電性分離。因此,流通於各配電線6之通信信號雖由變壓器7某種 程度上衰減,但亦有洩漏至其他配電線6,而於不同PAN10間產生通信之干擾之情況。若於不同PAN間產生通信之干擾,則有因產生通信信號之衝突,而封包之消失(封包損耗)增加之虞。尤其是,如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般,將複數條配電線6鋪設於同一建設用地內之情形時,由於複數條配電線6處於較近之距離,故容易於不同PAN10間產生通信信號之洩漏。
使用圖2A、圖2B對通信信號之洩漏之一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於圖式中,以虛線之箭頭線(箭頭標誌)表示自不同PAN10洩漏之通信信號。此處,假設為第2PAN12之第2母機302藉由控制部33,對其管理下之子機2發送請求信號。又,假設為第2PAN12之子機221回應於該請求信號之接收,而藉由控制部23,對第2母機302發送應答信號。有該等請求信號及應答信號經由第2PAN12之變壓器72、高壓配電線60、第1PAN11之變壓器71,而洩漏至第1PAN11(此處為第1母機301)之情形。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母機3具有用於檢測處於可能產生於不同PAN10間之通信之干擾之狀態之功能。
以下,著眼於任1個PAN10,將複數個PAN11~13中之著眼之任意1個PAN10設為主PAN(主網路),將主PAN以外之至少1個PAN10設為副PAN(副網路)進行說明。即,於著眼於1台母機3之情形時,主PAN係複數個PAN11~13中該著眼之母機3所屬之PAN。例如,若著眼於第1PAN11,則第1PAN11成為主PAN,第2PAN12及第第3PAN13中至少1個成為副PAN。於以下之說明中,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將第1PAN11設為主PAN,將第2PAN12設為副PAN。
<洩漏信號之檢測>
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如圖1B所示,主PAN之母機3於控制部33具有檢測部331之功能、與記憶部333。檢測部331檢測自副 PAN洩漏之通信信號(以下,稱為「洩漏信號」)之有無。又,記憶部333記憶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干擾資訊(此處,為訊務之佔用率)之資料。於以下之說明中,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將「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訊務之佔用率」稱為「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記憶部333係例如快閃記憶體等內置於微型電腦之記憶體。當然,記憶部333亦可不內置於微型電腦,亦可為微型電腦之外部之記憶裝置。
此處,所謂干擾資訊係表示洩漏信號引起之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之程度之值。主PAN之母機3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干擾資訊表示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引起之對於主PAN之通信之干擾之程度。於干擾資訊中,包含例如主PAN及副PAN之母機3之台數、或子機2之台數(或招呼(Hello)封包數)、干擾量等。於以下,以訊務之佔用率作為干擾資訊進行說明。
檢測部331根據第1通信I/F31是否接收到來自副PAN之母機3(或其管理下之子機2)之洩漏信號,而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此處,檢測部331於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時,不論該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之大小。即,檢測部331只要第1通信I/F31接收洩漏信號,則檢測為有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檢測部331於檢測到有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情形時,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例如,檢測部331亦可構成為基於特定期間內接收到之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封包之個數,而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於該情形時,封包之個數越多佔用率越大,封包之個數越少佔用率越小。此處,特定期間例如根據例行查表之週期而假設為30分鐘,但並非限於該例,例如亦可適當設定為10分鐘、15分鐘、45分鐘 等。再者,檢測部331是否算出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為任意。
又,檢測部331亦可構成為基於針對特定期間內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封包之封包長、以及成為該洩漏信號之通信信號之調變方式及多值度中之任意1個以上,而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之訊務之佔用率。再者,所謂多值度表示於1次調變(1符號)傳送之位元數。此處,調變方式中,於通信方式為電力線搬送通信之情形時,有例如SS(Spread Spectrum:頻譜擴散)方式、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方式等。例如,檢測部331基於在特定期間內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封包之封包長與調變方式,而算出於特定期間佔用之洩漏信號之接收時間。
然後,檢測部331基於該接收時間,而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又,檢測部331亦可基於特定期間內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封包之封包長、調變方式及多值度,而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
例如,如圖3所示般,假設為第1PAN11之第1母機301之第1通信I/F31於特定期間內接收到第1PAN11中之通信信號(來自第1PAN11之子機2之應答信號)、或來自第2PAN12之洩漏信號。於圖3中,將第1母機301接收到第1PAN11之通信信號之時間以「第1PAN」表示,將接收到第2PAN12之通信信號之時間以「第2PAN」表示。於該情形時,第1母機301之檢測部331基於在特定期間佔用之來自第2PAN12之洩漏信號之接收時間,而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於該情形時,接收時間越長佔用率越大,接收時間越短佔用率越小。
此外,檢測部331亦可構成為於特定期間內,基於副PAN之母機3向子機2發送之通信信號(請求信號)之發送間隔,而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訊務之佔用率。再者,副PAN之母機3向子機2發送之通信信號之發送間隔係所謂之輪詢間隔。例如,如圖4所示,假 設為第2PAN12之第2母機302發送之請求信.號洩漏至第1PAN11。並且,假設為第1PAN11之第1母機301之第1通信I/F31接收到該請求信號(作為洩漏信號)。此處,將第2母機302向子機221發送之請求信號、與第2母機302向子機222發送之請求信號之間隔設為T1。又,將第2母機302向子機222發送之請求信號、與第2母機302向子機223發送之請求信號之間隔設為T2。以下,以同樣之方式,將第2母機302向子機22(n-1)發送之請求信號、與第2母機302向子機22n發送之請求信號之間隔設為T(n-1)。
第1母機301之第1通信I/F31於特定期間內,於每間隔T1、T2、…T(n-1)接收第2母機302發送之請求信號作為洩漏信號。然後,第1母機301之檢測部331基於該等間隔T1~T(n-1)之平均值(即,第2母機302之輪詢間隔之平均值),而算出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於該情形時,平均值越小,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越大,平均值越大,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越小。
然後,控制部33使記憶部333記憶於檢測部331算出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此處,控制部33可藉由參照洩漏信號所包含之網路位址,而檢測洩漏信號是否為自副PAN洩漏之信號。因此,控制部33基於洩漏信號所包含之網路位址,使記憶部333針對每一副PAN記憶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
此處,於洩漏信號之發送源之終端包含固有之識別碼(儀錶序號等)之情形時,控制部33不僅可檢測副PAN,亦可檢測該副PAN之哪一終端(母機3或子機2)為洩漏信號之產生源。於該情形時,控制部33基於洩漏信號所包含之固有之識別碼,使記憶部333針對每一副PAN之終端記憶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主PAN之母機3具有檢測部331與記憶部333。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 無。記憶部333記憶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之訊務之佔用率。即,主PAN之母機3可根據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及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而檢測於不同PAN10間之通信是否有障礙。例如,由於認為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越小,則於不同之PAN10間之通信越無障礙,故主PAN之母機3可判斷為無需避免通信之干擾之處理。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不會於不同之PAN10(網路)間之通信並無障礙之情形時進行用於抑制干擾之控制。
且說,於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中,不僅有副PAN之母機3發送之請求信號,亦可想到副PAN之子機2發送之應答信號。因此,記憶部333亦可構成為區分來自副PAN之母機3之洩漏信號、與來自副PAN之子機2之洩漏信號,而記憶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干擾資訊(此處為訊務之佔用率)。此處,記憶部333亦可如以下之表1所示般,不僅記憶針對每一副PAN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亦記憶特定期間內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之最大值(最大位準)。再者,於以下之表1中,分別將「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之最大值」簡記為「接收強度」,將「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簡記為「訊務佔用率」。於該構成中,主PAN之母機3可更仔細地檢測於不同PAN10間之通信是否有障礙。
<信號之干擾之避免>
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如圖1B所示,主PAN之母機3於控制部33除檢測部331之功能以外,還具有避免部332之功能。再者,是否具備避免部332為任意。
避免部332構成為只要干擾資訊(此處為訊務之佔用率)為規定值以上,則執行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之避免處理。換言之,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主PAN之母機3具有避免部332,該避免部332係只要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干擾資訊為規定值以上,則執行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之避免處理。當然,並非將干擾資訊限定於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因此,干擾資訊亦可為例如添加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之值,或其他值。又,規定值可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實施狀況適當設定。
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避免部332執行使主PAN之母機3中之通信信號之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作為避免處理。具體而言,避免部332藉由使第1通信I/F31所包含之接收用之自動增益控制(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電路之增益之上限值下降,而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即,避免處理包含使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
以下,使用圖5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之主PAN之母機3之動作之一例進行說明。首先,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並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步驟S11)。然後,避免部332判斷算出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是否為規定值以上(步驟S12)。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為規定值以上,則避免部332執行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之避免處理(步驟S13)。另一方面,於步驟S12,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未達規定值,則避免部332不執行避免處理(步驟S14)。主PAN之母機3於每一特定期間執行上述之動作。此處,特定期間係如於<洩漏信號之檢測 >已敍述般,根據例行查表之週期而假設為30分鐘,但亦可適當設定。再者,主PAN之母機3亦可於每次接收封包時執行上述之步驟S11~步驟S14之動作。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可藉由避免部332執行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之避免處理,而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即,若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則即使有來自副PAN之通信信號(洩漏信號)之洩漏,亦不會將該洩漏信號辨識為通信信號,而不會產生通信之干擾。即,主PAN之母機3係若接收感度下降至不會將來自副PAN之通信信號辨識為封包之程度,則即使接收到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亦不會開始同步處理,從而可避免通信之干擾。
<第1調整例>
此處,對避免部332於避免處理中使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至何種程度之第1調整例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如已敍述般,複數台子機2構成為進行多跳通信。例如,如圖6所示,假設為主PAN具備母機3、第1子機2A1~2A3、及第2子機2B1~2B6。第1子機2A1~2A3係可與母機3直接通信之子機。第2子機2B1~2B6係可將任一台第1子機2A1~2A3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之子機。再者,於圖6中,可與母機3直接通信之第1子機2A1~2A3、與無法直接通信之第2子機2B1~2B6係以虛線之水平線段C1區分而表示。
於圖6所示之例中,第2子機2B1、2B2可將第1子機2A1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第2子機2B3、2B4可將第1子機2A2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第2子機2B5可將第1子機2A3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又,第2子機2B6可將第1子機2A3及第2子機2B5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於該情形時,可認為母機3只要具有可於與第1子機2A1~2A3之間通信之接收感度,則亦可與第2子機2B1~2B6通信。即,避免處理 較佳為於其執行前在與和主PAN之母機3可直接通信之屬於主PAN之子機(第1子機2A1~2A3)之全部可通信之範圍內使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再者,複數台子機2並非必須構成為進行多跳通信。
以下,使用圖7對基於上述方面之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之一例進行說明。首先,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並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步驟S21)。然後,避免部332判斷算出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是否為規定值以上(步驟S22)。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為規定值以上,則避免部332確認來自第1子機2A1~2A3之通信信號之接收強度之最低位準(步驟S23)。然後,避免部332推定可接收該接收強度之最低位準之通信信號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步驟S24)。
其次,避免部332判斷是否可藉由上述推定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步驟S25)。具體而言,避免部332比較例如推定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與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於避免部332判斷為不會產生通信之干擾之情形時,避免部332以將推定之接收感度設為母機3之永久之接收感度之方式,調整母機3之接收感度(步驟S26)。另一方面,於步驟S22,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未達規定值,則避免部332不執行避免處理(步驟S27)。主PAN之母機3於每一特定期間執行上述之動作。
再者,上述之步驟S24~步驟S26之動作亦可為以下所示之動作。即,於步驟S24中,避免部332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暫時變更為可接收來自第1子機2A1~2A3之通信信號中、接收強度之最低位準之通信信號之程度。
其次,於步驟S25中,檢測部331檢測是否可藉由暫時變更接收感度,而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具體而言,檢測部331例如檢測一定期間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並且,檢測 部331於該一定期間內,若有洩漏信號則判斷為產生通信之干擾,若無洩漏信號則判斷為未產生通信之干擾。
然後,於步驟S26中,於檢測部331判斷為未產生通信之干擾之情形時,避免部332將暫時變更之接收感度調整為母機3之永久之接收感度。
<第2調整例>
如上述之第1調整例,即便使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亦有於洩漏信號之信號位準(信號強度)較大之情形時接收了洩漏信號,而無法完全避免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之虞。因此,考慮使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進一步下降。以下,對避免部332於避免處理中使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至何種程度之第2調整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假設為主PAN係與第1調整例1同樣地具備母機3、第1子機2A1~2A3、及第2子機2B1~2B6。
於避免部332較第1調整例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更加下降之情形時,有於第1子機2A1~2A3之中,出現無法與母機3直接通信之子機之情況。
於圖8所示之例中,因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而第1子機2A3無法與母機3直接通信。再者,於圖8A中,對上述第1調整例之圖6,進而追加有將因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而無法與母機3直接通信之第1子機2A3與可與母機3直接通信之第1子機2A1、2A2區分之虛線之水平線段C2。於該情形時,母機3無法於與第1子機2A3、及以第1子機2A3為中繼器之第2子機2A5、2B6之間通信。
於此種情形時,母機3可藉由利用控制部33試行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而恢復與屬於同一PAN(此處為第1PAN11)之全部子機2之間之通信。例如,如圖8B所示,有因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而第1子機2A3成為可將第1子機2A1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之第3子機2C1之情 形。於該情形時,第2子機2B5、2B6可將第1子機2A1及第3子機2C1作為中繼器與母機3通信。因此,母機3藉由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而實現與所有子機2之間之通信。即,複數台子機2構成為各者以連接於同一配電線6之其他子機2為中繼器進行傳送資料之多跳通信。並且,避免處理較佳為於其執行前在與和主PAN之母機3可直接通信之屬於主PAN之子機(第1子機2A1~2A3)之一部分可通信之範圍內使接收感度下降至最低位準之處理。又,於該避免處理中,較佳為以屬於主PAN之子機2中除與主PAN之母機3可直接通信之子機2以外之子機2成為可將與主PAN之母機3可直接通信之子機2作為中繼器與主PAN之母機3通信之方式,重新構建通信路徑。
此處,雖著眼於連接於圖8A、圖8B所示之複數條(此處為3條)配電線6中之1條配電線6之複數台子機2說明避免處理,但於其他配電線6亦執行相同之避免處理。
以下,使用圖9對基於上述方面之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之一例進行說明。首先,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並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步驟S31)。然後,避免部332判斷算出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是否為規定值以上(步驟S32)。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為規定值以上,則避免部332確認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之最大位準(步驟S33)。然後,避免部332推定無法接收信號位準最大之洩漏信號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步驟S34)。
其次,控制部33於將母機3之接收感度設定為推定之接收感度之情形時,判斷是否可於與屬於同一PAN(此處為第1PAN11)之所有子機2之間通信(步驟S35)。具體而言,控制部33推定是否可以當前之通信路徑與所有子機2通信。並且,於存在無法以當前之通信路徑通信之子機2之情形時,控制部33試行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並再次推定是 否可與所有子機2通信。然後,於存在即使藉由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亦無法通信之子機2之情形時,避免部332使推定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上升一定量(步驟S36)。隨後,控制部33再次執行步驟S35。
於步驟S35中,若判斷為於與所有子機2之間可通信,則控制部33判斷推定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是否與推定前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相同(步驟S36)。若母機3之接收感度不同,則避免部332以將推定之接收感度設為母機3之永久之接收感度之方式,調整母機3之接收感度(步驟S38)。另一方面,若母機3之接收感度相同,則不執行調整接收感度之處理(步驟S39)。又,於步驟S32中,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未達規定值,則避免部332不執行避免處理(步驟S39)。主PAN之母機3於每一特定期間執行上述之動作。
再者,上述步驟S34~步驟S38之動作亦可為以下所示之動作。即,於步驟S34中,避免部332基於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接收強度之最大位準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暫時變更。
其次,於步驟S35中,控制部33判斷是否可於與屬於同一PAN(此處為第1PAN11)之所有子機2之間通信。具體而言,控制部33試行是否可以當前之通信路徑與所有子機2通信。並且,於存在無法以當前之通信路徑通信之子機2之情形時,控制部33試行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並再次試行是否可與所有子機2通信。
然後,於步驟S36中,於存在即使藉由通信路徑之重新構建亦無法通信之子機2之情形時,避免部332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上升一定量。
於步驟S37中,控制部33判斷變更後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是否與變更前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相同。然後,於步驟S38中,若母機3之接收感度相同,則避免部332將暫時變更之接收感度調整為母機3之永久之接收感度。
且說,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避免部332於避免處理中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但亦可使子機2之接收感度同樣下降。即,避免處理較佳為包含使屬於主PAN之子機2之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例如,避免部332於避免處理之執行後,執行使包含母機3之接收感度之感度信號自第1通信I/F31向屬於主PAN之子機2發送之處理。然後,子機2之控制部23於通信I/F21接收感度信號時,將子機2之接收感度調整為該信號所包含之接收感度。於該構成中,不僅對母機3,亦可對處於其管理下之子機2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再者,屬於主PAN之子機2之接收感度並非必須降低至與主PAN之母機3之接收感度同等程度。
(實施形態2)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通信系統1進行說明。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對與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1共通之構成要素適當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主PAN之母機3之避免部332取代使母機3之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而執行調整發送請求信號之間隔(即輪詢間隔)之處理,作為避免處理。
具體而言,主PAN之母機3之避免部332於第1通信I/F31接收到來自副PAN之請求信號時,執行於一定期間禁止自該母機3向管理下之子機2發送請求信號之處理,作為避免處理。即,母機3構成為對屬於同一PAN之複數台子機2發送請求信號,並作為該請求信號之應答而自複數台子機2之各者接收應答信號。並且,避免處理較佳為接收到來自副PAN之請求信號時,於一定期間禁止向屬於主PAN之複數台子機2發送請求信號之處理。
例如,如圖10所示,假設為於主PAN(第1PAN11)與副PAN(第2PAN12)之間通信信號相互洩漏。此處,於副PAN中,接收到來自第2 母機302之請求信號之子機2(此處為子機221)將應答信號發送至第2母機302。因此,該應答信號係若主PAN之第1母機301發送之請求信號洩漏至副PAN,則有與該請求信號干擾而消失之虞。又,於主PAN中,接收到來自第1母機301之請求信號之子機2(此處為子機211)亦將應答信號發送至第1母機301。因此,該應答信號係若副PAN之第2母機302發送之請求信號洩漏至主PAN,則有與該請求信號干擾而消失之虞。
因此,主PAN之第1母機301之避免部332若將來自副PAN之第2母機302之請求信號作為洩漏信號接收,則執行於一定期間禁止請求信號之發送之處理。藉此,於主PAN之第1母機301發送之請求信號洩漏至副PAN之情形時,可避免該請求信號與副PAN之子機2發送之應答信號干擾。同樣地,副PAN之第2母機302之避免部332若將來自主PAN之第1母機301之請求信號作為洩漏信號接收,則執行於一定期間禁止請求信號之發送之處理。藉此,於副PAN之第2母機302發送之請求信號洩漏至主PAN之情形時,可避免該請求信號與主PAN之子機2發送之應答信號干擾。
且說,於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式系統互聯)參照模型中,於實體層接收到之封包經由作為資料鏈路層之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體存取控制)層而傳達至上階層。例如,若如圖11A所示,假設為於時刻t1於實體層開始封包之接收,則於上階層可檢測到封包之接收係自時刻t1經過一定時間後之時刻t2。
因此,即使例如若如圖11B所示,假設為於時刻t3於實體層開始封包之接收,於上階層中,亦在時刻t5之前無法檢測到該封包之接收。因此,有上階層於時刻t4判斷為未接收封包,而發送封包之情形。於該情形時,接收到之封包與發送之封包衝突(collision)(即干擾)。
此處,例如,如圖12A所示般,假設為主PAN(此處為第1PAN11)之子機211接收到來自主PAN之母機3之請求信號。又,假設為自副PAN向主PAN洩漏通信信號。於該情形時,子機211即使於實體層接收到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亦有無法檢測該封包之接收而發送應答信號之可能性。於是,有應答信號與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干擾之虞。
因此,子機2較佳為構成為若接收來自屬於同一PAN之母機3之請求信號,則於待機一定期間WT1之後,對該母機3發送應答信號。於該構成中,例如,如圖12B所示,子機211於一定期間WT1之間接收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可能性變高。因此,子機211可以與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不干擾之方式將應答信號發送至母機3,故不易產生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
此外,主PAN之母機3之避免部332亦可執行使主PAN之母機3發送之請求信號之發送頻率下降之處理,作為避免處理。即,母機3構成為對屬於同一PAN之複數台子機2發送請求信號,並作為該請求信號之應答而自複數台子機2之各者接收應答信號。並且,避免處理亦可包含使主PAN之母機3發送之請求信號之發送頻率下降之處理。此處,所謂發送頻率係於特定期間內主PAN之母機3發送請求信號之次數。具體而言,避免部332藉由延長主PAN之母機3發送請求信號之間隔(輪詢間隔),而使請求信號之發送頻率降低。藉此,可降低主PAN之母機3發送之請求信號與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干擾之可能性。
以下,使用圖13對基於上述方面之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之一例進行說明。首先,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並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步驟S41)。然後,避免部332判斷算出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是否為規定值以上(步驟S42)。
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為規定值以上,則避免部332調整主PAN之母機3發送請求信號之間隔(輪詢間隔)(步驟S43)。具體而言,避免部332將輪詢間隔調整成以避免處理之執行前之執行間隔與數值「M+1」之積表示之值。再者,數值「M+1」中之數值「M」係表示判斷為可能產生通信之干擾之副PAN之數之自然數。例如,若判斷為可能產生通信之干擾之副PAN之數為1,則避免部332將輪詢間隔調整成避免處理之執行前之輪詢間隔之2倍。另一方面,於步驟S42中,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未達規定值,則避免部332不執行避免處理(步驟S44)。主PAN之母機3於每一特定期間執行上述之動作。
又,避免處理亦可包含將通知信號發送至副PAN之母機3之處理。通知信號包含使主PAN之母機3發送之請求信號之發送頻率下降之指令。以下,使用圖14A、圖14B對基於此方面之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之一例進行說明。首先,如圖14A所示,主PAN之母機3中之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並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算出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步驟S51)。然後,避免部332判斷算出之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是否為規定值以上(步驟S52)。
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為規定值以上,則避免部332自第1通信I/F31向判斷為可能產生通信之干擾之副PAN發送通知信號(步驟S53)。另一方面,於步驟S52中,若洩漏信號之訊務之佔用率未達規定值,則避免部332不執行避免處理(步驟S54)。
應答步驟S53之主PAN之母機3進行之通知信號之發送,如圖14B所示般副PAN之母機3之第1通信I/F31接收通知信號(步驟S55)。然後,副PAN之母機3之避免部332基於該通知信號所包含之指令,而調整副PAN之母機3發送請求信號之間隔(輪詢間隔)(步驟S56)。此處,調整輪詢間隔之處理與於步驟S43之處理相同。主PAN之母機3於每一 特定期間執行上述之動作。再者,主PAN之母機3之避免部332於步驟S53中,亦可同時執行調整主PAN之母機3之輪詢間隔之處理。
且說,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有例如因停電等暫時將系統關閉(停止)之情形。於該情形時,主PAN之母機3較理想為構成為為了避免於主PAN與副PAN之間之通信之干擾,而於恢復時可迅速執行避免處理。因此,於主PAN之母機3中,較佳為將於避免處理使用之設定資訊(即母機3之接收感度、請求信號之發送頻率等)記憶至非揮發性記憶體。於該構成中,主PAN之母機3可藉由利用控制部33於恢復時自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設定資訊,而基於恢復前之設定迅速執行避免處理。
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可藉由使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及記憶體之電腦執行程式而實現。程式既可預先記憶至電腦之記憶體,亦可通過電性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錄媒體而提供。
該程式係用以使電腦至少作為檢測部331、與記憶部333發揮功能之程式。檢測部331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記憶部333記憶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干擾資訊。
又,上述通信系統1藉由下述之方法,檢測於不同PAN10間之通信之干擾。即,該方法具有檢測處理與記憶處理。檢測處理係檢測來自副PAN之洩漏信號之有無之處理。記憶處理係使記憶裝置記憶於有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洩漏信號之主PAN中之干擾資訊之處理。
再者,於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母機3決定通信信號之發送間隔(輪詢間隔),但亦可為其他構成。例如,於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亦可為母機3僅具有閘道功能,而上階伺服器決定輪詢間隔之構成。
又,於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經由衰減要素(變壓器7)而連接有複數個網路11~13之配電線6,但亦可不具備衰減要素。
以上,對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是,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僅為本發明之一例,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即使為該等實施形態以外,只要為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之範圍,即可根據設計等進行各種變更。
1‧‧‧通信系統
2‧‧‧子機
3‧‧‧母機
4‧‧‧上階裝置
5‧‧‧計測器
6‧‧‧配電線
7‧‧‧變壓器
8‧‧‧智慧儀錶
10‧‧‧網路(PAN)
11‧‧‧網路(第1PAN)
12‧‧‧網路(第2PAN)
13‧‧‧網路(第3PAN)
21‧‧‧通信I/F
21n‧‧‧子機
22‧‧‧查表部
22n‧‧‧子機
23‧‧‧控制部
23n‧‧‧子機
31‧‧‧第1通信I/F
32‧‧‧第2通信I/F
33‧‧‧控制部
60‧‧‧高壓配電線
61‧‧‧配電線
62‧‧‧配電線
63‧‧‧配電線
71‧‧‧變壓器
72‧‧‧變壓器
73‧‧‧變壓器
211‧‧‧子機
212‧‧‧子機
221‧‧‧子機
222‧‧‧子機
231‧‧‧子機
232‧‧‧子機
301‧‧‧第1母機
302‧‧‧第2母機
303‧‧‧第3母機
331‧‧‧檢測部
332‧‧‧避免部
333‧‧‧記憶部
NT1‧‧‧專用線路

Claims (14)

  1. 一種通信系統,其特徵在於:其包含分別具備連接於同一配電線之1台母機與複數台子機之複數個網路,且於上述複數個網路之各者中,在上述母機與上述複數台子機之間進行將上述配電線用於傳送媒體而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且將上述複數個網路中任意1個網路設為主網路,且將上述複數個網路中除上述主網路以外之至少1個網路設為副網路;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包含:檢測部,其檢測有無來自上述副網路之洩漏信號;及記憶部,其記憶當有上述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其中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包含避免部,該避免部係若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上述干擾資訊為規定值以上,則執行避免上述主網路與上述副網路之間之通信之干擾之避免處理。
  2.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干擾資訊係訊務之佔用率;上述檢測部構成為基於針對特定期間內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封包之個數及封包長、以及成為該洩漏信號之通信信號之調變方式及多值度中之任意1個以上,而算出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訊務之佔用率。
  3.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干擾資訊係訊務之佔用率;上述檢測部構成為於特定期間內,基於上述副網路之上述母機向上述子機發送之通信信號之發送間隔,而算出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訊務之佔用率。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記憶部構成為將來自上述副網路之上述母機之上述洩漏信號、與來自上述副網 路之上述子機之上述洩漏信號加以區分,而記憶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避免處理包含使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之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
  6. 如請求項5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避免處理係如下處理:於其執行前在與和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可直接通信之屬於上述主網路之子機之全部可通信之範圍內使上述母機之接收感度下降。
  7. 如請求項5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避免處理係如下處理:於其執行前在與和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可直接通信之屬於上述主網路之子機之一部分可通信之範圍內使上述母機之接收感度下降。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避免處理包含使屬於上述主網路之上述子機之接收感度下降之處理。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母機構成為對屬於同一網路之上述複數台子機發送請求信號,並接收來自上述複數台子機之各者之應答信號作為該請求信號之應答;上述避免處理係如下處理:若接收來自上述副網路之上述請求信號,則於一定期間禁止向屬於上述主網路之上述複數台子機發送上述請求信號。
  10. 如請求項9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子機構成為若接收來自屬於同一網絡之上述母機之上述請求信號,則於待機一定期間之後,對該母機發送上述應答信號。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母機構成為對屬於同一網路之上述複數台子機發送請求信號,並作為該請求信號之應答而接收來自上述複數台子機之各者之應答信號;上述避免處理包含使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發送之上述請求 信號之發送頻率下降之處理。
  12. 如請求項1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避免處理包含如下處理:使包括使上述副網路之上述母機發送之上述請求信號之發送頻率下降之指令之通知信號,向上述副網路之上述母機發送。
  13. 一種母機,其特徵在於:其構成為與連接於同一配電線之複數台子機一併構成主網路之複數台終端,且於與上述複數台子機之間進行將上述配電線用於傳送媒體而傳送通信信號之電力線搬送通信;且包含:檢測部,其檢測有無來自上述主網路以外之副網路之洩漏信號;及記憶部,其記憶當有上述洩漏信號之情形時接收到之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干擾資訊;上述母機包含避免部,該避免部係若上述洩漏信號之上述主網路中之上述干擾資訊為規定值以上,則執行避免上述主網路與上述副網路之間之通信之干擾之避免處理。
  14. 一種子機,其特徵在於:其係被用於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系統之子機;且連接於與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相同之配電線;該子機包含:通信介面,其係進行與上述主網路之上述母機之通信;及控制部,其基於查表部所取得的計測器之計測結果而產生計測資料,並將上述計測資料發送至上述母機。
TW104144774A 2015-01-09 2015-12-31 Communication system, main machine and sub machine TWI595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3702A JP6384792B2 (ja) 2015-01-09 2015-01-09 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0366A TW201630366A (zh) 2016-08-16
TWI595753B true TWI595753B (zh) 2017-08-11

Family

ID=56355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4774A TWI595753B (zh) 2015-01-09 2015-12-31 Communication system, main machine and sub machin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84792B2 (zh)
TW (1) TWI595753B (zh)
WO (1) WO201611123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81628A1 (en) * 2011-12-02 2013-06-06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ts method, and device and program used for same
TW201406183A (zh) * 2012-04-16 2014-02-01 Panasonic Corp 通訊網路系統及終端裝置
JP2014064100A (ja) * 2012-09-20 2014-04-10 Aisin Seiki Co Ltd 電力線通信用トランシーバ及び電力線通信方法
WO2014155987A1 (ja) * 2013-03-27 2014-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5392B2 (ja) * 2006-11-06 2011-12-1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線通信装置及び電力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09284290A (ja) * 2008-05-23 2009-12-03 Seiko Epson Corp 電源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024197B2 (ja) * 2008-06-19 2012-09-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軟判定値補正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JP2012244540A (ja) * 2011-05-23 2012-12-10 Panasonic Corp 通信システム、端末
IN2014DN07909A (zh) * 2012-03-01 2015-04-24 Panasonic Corp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81628A1 (en) * 2011-12-02 2013-06-06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ts method, and device and program used for same
TW201406183A (zh) * 2012-04-16 2014-02-01 Panasonic Corp 通訊網路系統及終端裝置
JP2014064100A (ja) * 2012-09-20 2014-04-10 Aisin Seiki Co Ltd 電力線通信用トランシーバ及び電力線通信方法
WO2014155987A1 (ja) * 2013-03-27 2014-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84792B2 (ja) 2018-09-05
TW201630366A (zh) 2016-08-16
JP2016129321A (ja) 2016-07-14
WO2016111238A1 (ja) 2016-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66580B2 (ja) 遠隔検針システム、子局、親局
US20110018704A1 (en)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US2009012535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s with an Electronic Meter
JP6114277B2 (ja) ローカル電力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るホームオートメ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の最適化
US9182248B2 (e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discovery process
US8619609B2 (en) Mesh infrastructure utilizing priority repeaters and multiple transceivers
JP6102024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Eshraghi et al. Islanding detection and over voltage mitigation using controllable loads
KR101893053B1 (ko) 스몰 셀 설치 위치 변경 자동 검출 방법
JP2015056816A (ja) 通信システム
TWI595753B (zh) Communication system, main machine and sub machine
JP5621032B2 (ja) 遠隔検針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端局、親局
US9602159B2 (en) Communication channel identification in a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6430525B2 (ja) 管理装置、通信装置、サービス提供装置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
JP5849851B2 (ja) 無線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端末装置制御方法
Orgon et al. Testing home PLC network in multi-storey house
JP2010087655A (ja) 通信システム
JP6529668B2 (ja) 管理装置、自動検針システムおよび状態監視方法
JP2015070410A (ja) ビーコン信号を用いた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Ali et al. Towards designing plc networks for ubiquitous connectivity in enterprises
CN103873362A (zh) 一种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路由配置方法及系统
JP5421030B2 (ja) 遠隔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ドメイン情報割り付け方法
JP2014082780A (ja) 遠隔検針システム、親局、子局
JP2020078019A (ja) 通信システム、子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4216993A (ja) 無線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