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3868B - Fasteners and tubular structures - Google Patents

Fasteners and tubular structur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3868B
TWI593868B TW101135025A TW101135025A TWI593868B TW I593868 B TWI593868 B TW I593868B TW 101135025 A TW101135025 A TW 101135025A TW 101135025 A TW101135025 A TW 101135025A TW I593868 B TWI593868 B TW I5938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fastener
anchor
engag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5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8861A (zh
Inventor
kousuke Nomoto
Takaomi Mori
Katsuji Miyata
Original Assignee
Maeda Construction
Fujimikoken Corp
Unyti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eda Construction, Fujimikoken Corp, Unytite Corp filed Critical Maeda Construction
Publication of TW201408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8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3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38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04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 E21D11/08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preformed concrete slabs
    • E21D11/083Methods or devices for joining adjacent concrete seg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40Devic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or placing units of linings or supporting units for tunnels or galler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3/00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Description

扣件及筒狀構造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節段(segment)等被扣接物彼此扣接之扣件及使用該扣件構成之筒狀構造物。
一直以來,已知有一種使用扣件將複數個節段彼此扣接而構成隧道等之筒狀構造物之技術。作為用於此技術之扣件,過去已開發出各種扣件。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具有設在相鄰二個節段中之一者之第1接合件、設在此等節段中之另一者之第2接合件、及連結第1接合件與第2接合件之砂心之扣件。在專利文獻2揭示一種具有設在相鄰二個節段中之一者之母構件、設在此等節段中之另一者之公構件、及插入母構件與公構件之間隙之楔片之扣件。在專利文獻3揭示一種具有設在相鄰二個節段中之一者之第1卡合金屬具、及設在此等節段中之另一者之第2卡合金屬具之扣件。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04-547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9518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19460號公報
在習知扣件,設在一節段之部分(第1接合件、母構件、第1卡合金屬具)與設在另一節段之部分(第2接合件、公構 件、第2卡合金屬具)皆具有複雜之形狀,因此為了抑制製造成本,較佳為,藉由鑄造製造此等部分。然而,在藉由鑄造製造之情形,當過大之外力作用在此等部分時,由於此等部分引起脆性破壞,因此會有扣件斷裂而導致筒狀構造物倒塌損壞之虞。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構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製造成本且即使過大之外力作用時亦不易斷裂之扣件及不易倒塌損壞之筒狀構造物。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扣件,具備:第1扣接部,設在具有第1扣接面之第1被扣接構件;以及第2扣接部,設在具有第2扣接面之第2被扣接構件;在使該第1扣接面與該第2扣接面對向之狀態下,藉由使該第1扣接部與該第2扣接部卡合,從與該等扣接面正交方向即扣接方向將該第1被扣接構件與該第2被扣接構件扣接,其特徵在於:該第1扣接部,具有在該扣接方向之一端部埋設於該第1被扣接構件且在該扣接方向之另一端部從該第1扣接面突出之第1錨部、及設在該第1錨部之該另一端部以構成與該第1扣接面對向之第1卡合面之第1卡合部;該第2扣接部,具有埋設於該第2被扣接構件之第2錨部、設在該第2錨部以構成收容該第1卡合部之凹部之收容部、及設在該收容部以構成卡合於收容在該凹部之該第1卡合部之該第1卡合面之第2卡合面之第2卡合部;該第1扣接部係以鐵作為原料藉由鍛造製造,以能藉由作用在該第1扣接部及該第2扣接部之拉伸力使該第1錨部產生塑 性變形。
在此構成,若過大之拉伸力作用在第1扣接部及第2扣接部,則藉由第1錨部塑性地延伸,緩和作用在第1扣接部及第2扣接部之應力。藉此,可防止第1扣接部及第2扣接部斷裂。第1扣接部相較於第2扣接部構造簡單,因此儘管藉由鍛造製造,亦能簡單且低價地製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筒狀構造物,藉由使用上述扣件將第1被扣接構件與第2被扣接構件扣接在周方向而構成筒狀。
在此構成,即使第1被扣接構件與第2被扣接構件承受外力時,因筒狀構造物之筒狀構造,此等彼此亦不易分離。是以,雖第1扣接部之第1錨部塑性地延伸,但不至於引起延性破壞。
根據本發明,藉由上述構成,能提供可抑制製造成本且即使過大之外力作用時亦不易斷裂之扣件及不易倒塌損壞之筒狀構造物。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扣件及筒狀構造物之較佳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扣件10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2係顯示該扣件10之使用狀態之剖面圖。圖3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筒狀構造物12之構成之立體圖。如圖3所示,扣件10,在構成具有圓形橫剖面(省略圖示)之筒狀構造物12 時,將具有圓弧狀橫剖面(省略圖示)之複數個被扣接構件14在筒狀構造物12之周方向彼此扣接。
圖3所示之筒狀構造物12為隧道,各被扣接構件14為隧道用節段。各被扣接構件14係藉由混凝土及鋼筋等形成為往周方向彎曲之板狀。在各被扣接構件14之周方向兩端面,彼此平行地形成有往軸方向延伸之長方形扣接面16。在各被扣接構件14之軸方向兩端面,彼此平行地形成有往周方向延伸之圓弧狀扣接面18。
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中,5個被扣接構件14係藉由使用10個(省略圖示)扣件10在周方向扣接,構成圓筒體20。在周方向相鄰之2個被扣接構件14係使用在軸方向相隔間隔配置之2個扣件10彼此扣接。此外,複數個圓筒體20係藉由使用其他扣件(省略圖示)在軸方向扣接,構成筒狀構造物12。
圖3中,以一點鏈線顯示筒狀構造物12之軸L,以箭頭顯示與扣接面16正交之扣接方向F。本實施形態中,「軸方向」意指筒狀構造物12之軸L延伸之方向,「周方向」意指筒狀構造物12之周壁12a(圖3)延伸之方向。圖1及圖2中,設在周方向相鄰之2個被扣接構件14(圖3)中之一者為第1被扣接構件14A、另一者為第2被扣接構件14B,設第1被扣接構件14A之扣接面16(圖3)為第1扣接面16A、第2被扣接構件14B之扣接面16(圖3)為第2扣接面16B。圖1及圖2中,僅顯示將在周方向相鄰之2個被扣接構件14彼此扣接之2個扣件10(圖3)中之一者。
如圖1及圖2所示,扣件10具備設在具有第1扣接面16A之第1被扣接構件14A之第1扣接部22、及設在具有第2扣接面16B之第2被扣接構件14B之第2扣接部24。扣件10,在使第1扣接面16A與第2扣接面16B對向之狀態下,藉由使第1扣接部22與第2扣接部24卡合,從與扣接面16A,16B正交之扣接方向F將第1被扣接構件14A與第2被扣接構件14B扣接。在第2扣接面16B形成有凹部26。在構成筒狀構造物12時,第1扣接部22與第2扣接部24在凹部26內卡合。
圖4係顯示第1扣接部22之構成之圖,(A)係前視圖,(B)係俯視圖,(C)係右側視圖。圖4中,以箭頭顯示第1扣接部22之長度方向X、寬度方向Y及高度方向Z。如圖2所示,在第1扣接部22設在第1被扣接構件14A之狀態下,長度方向X(圖4)與扣接方向F一致。
如圖2所示,第1扣接部22,具有在扣接方向F之一端部28a埋設於第1被扣接構件14A且在扣接方向F之另一端部28b從第1扣接面16A突出之第1錨部28、及設在第1錨部28之另一端部28b以構成與第1扣接面16A對向之第1卡合面30之第1卡合部32。第1扣接部22之整體係以鐵作為原料藉由鍛造製造,以能藉由作用在彼此卡合之第1扣接部22及第2扣接部24之拉伸力使第1錨部28產生塑性變形。此外,鍛造雖有熱鍛造及冷鍛造,但使用此等任一者亦可。
如圖4(A)、(B)所示,第1錨部28具有棒狀或板狀之 延伸部34、與設在延伸部34之長度方向X之一端部34a之制動部36。
延伸部34係藉由從長度方向X(扣接方向F)作用之過大之拉伸力而塑性地延伸之部分。延伸部34在長度方向X(扣接方向F)之全長具有一定形狀及一定尺寸之橫剖面。本實施形態之延伸部34具有四角形之橫剖面(省略圖示),該橫剖面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寬度)較高度方向Z之長度(高度)長。
制動部36係防止埋設於第1被扣接構件14A(圖2)之第1錨部28脫離之部分。制動部36,在第1錨部28之一端部28a,形成為從延伸部34在高度方向Z之兩面突出。藉此,圖4(A)所示之第1錨部28之前視形狀為T字狀。在制動部36之位於延伸部34側之面為卡合面38。如圖2所示,在第1錨部28之一端部28a埋設於第1被扣接構件14A之狀態下,卡合面38卡合於構成第1被扣接構件14A之混凝土或鋼筋。
如圖4(A)、(B)、(C)所示,第1卡合部32,在第1錨部28之另一端部28b,形成為從延伸部34在高度方向Z之兩面突出。藉此,包含圖4(A)所示之第1錨部28之另一端部28b與第1卡合部32之部分之前視形狀為T字狀。亦即,如圖2所示,第1扣接部22之從第1扣接面16A突出之突出部40之前視形狀為T字狀。在第1卡合部32之位於延伸部34側之面為第1卡合面30。
如圖4(B)所示,第1卡合部32之第1卡合面30係相 對往寬度方向Y延伸之假想直線M1傾斜地形成,第1卡合部32之位於與第1卡合面30相反側之端面42係相對該假想直線M1平行地形成。藉此,第1卡合部32在長度方向X之長度(厚度),在寬度方向Y從基端部(一端部)32a朝向前端部(另一端部)32b逐漸變短(變薄)。又,在第1卡合部32之前端部32b,位於延伸部34側之角部被去角,在該角部形成有傾斜面44。如圖2所示,在突出部40從第1扣接部22之第1扣接面16A突出之狀態下,圖4(B)所示之第1卡合面30,隨著在寬度方向Y從基端部32a朝向前端部32b逐漸遠離第1扣接面16A(圖2)般地相對假想直線M1傾斜。
圖5係顯示第2扣接部24之構成之圖,(A)係前視圖,(B)係俯視圖,(C)係左側視圖。圖5中,以箭頭顯示第2扣接部24之長度方向X、寬度方向Y及高度方向Z。如圖2所示,在第2扣接部24設在第2被扣接構件14B之狀態下,長度方向X(圖5)與扣接方向F一致。
如圖2所示,第2扣接部24,具有埋設於第2被扣接構件14B之第2錨部50、設在第2錨部50以構成收容第1卡合部32之凹部52之收容部54、及設在收容部54之第2卡合部56。第2卡合部56,構成卡合於收容在凹部52之第1卡合部32之第1卡合面30之第2卡合面58。
圖2所示之第2扣接部24係以鐵作為原料藉由鑄造製造,以具有不會藉由作用在彼此卡合之第1扣接部22及第2扣接部24之拉伸力破壞之強度。在本實施形態之第2扣 接部24,為了提高強度及韌性,施加有沃斯回火處理。亦即,第2扣接部24之材料為已施加沃斯回火處理之鑄鐵、亦即ADI(Austempered Ductile Iron:沃斯回火處理球狀黑鉛鑄鐵)。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第2扣接部24,施加沃斯回火處理後,藉由浸漬在高溫(例如350℃)之硝酸內以施加防鏽處理。
如圖5(A)、(B)所示,第2錨部50具有錨本體60、設在錨本體60之長度方向X之一端部60a之制動部62、及設在錨本體60之長度方向X之另一端部60b之補強部64。
錨本體60係埋設於第2被扣接構件14B(圖2)之棒狀或板狀部分,在長度方向X(扣接方向F)之全長具有一定形狀及一定尺寸之橫剖面。本實施形態之錨本體60具有四角形之橫剖面(省略圖示),該橫剖面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寬度)較高度方向Z之長度(高度)長。
制動部62係防止埋設於第2被扣接構件14B(圖2)之第2錨部50脫離之部分。制動部62,在錨本體60之一端部60a,形成為從錨本體60在高度方向Z之兩面突出。藉此,包含圖5(A)所示之錨本體60與制動部62之部分之前視形狀為T字狀。在制動部62之位於錨本體60側之面為卡合面63。如圖2所示,在第2錨部50埋設於第2被扣接構件14B之狀態下,卡合面63卡合於構成第2被扣接構件14B之混凝土或鋼筋。
補強部64係在錨本體60與收容部54之間補強第2錨部50與收容部54之接合部之部分。補強部64之高度方向 Z之長度(高度),隨著從錨本體60側在長度方向X(扣接方向F)之端部64a朝向收容部54側之端部64b逐漸變長(變高)。藉此,圖5(A)所示之補強部64之前視形狀為三角形。
如圖5(A)所示,收容部54一體地設在補強部64在長度方向X(扣接方向F)之端部64b(亦即第2錨部50之端部)。如圖5(A)、(C)所示,在收容部54之與第2錨部50側相反側之端面54a,形成有往寬度方向Y延伸之槽狀凹部52。如圖5(C)所示,凹部52之槽開口部66,在端面54a之高度方向Z之中央部,形成為往寬度方向Y延伸之狹縫狀。在高度方向Z對向之槽開口部66之2個內面,設有往寬度方向Y延伸之突起狀之第2卡合部56。如圖5(A)所示,收容部54之前視形狀為C字狀。槽開口部66之寬度W1,較位於其內側之凹部52之寬度W2狹窄,且較延伸部34(圖2)在高度方向Z之長度(厚度)寬廣。第2卡合部56之位於凹部52內側之內面為第2卡合面58。本實施形態中,凹部52之內面(包含第2卡合面58)係藉由使用殼模砂心之鐵之鑄造形成為高精度且平滑。如圖2所示,將第1被扣接構件14A與第2被扣接構件14B扣接時,第2卡合部56之第2卡合面58從扣接方向F卡合於第1卡合部32之第1卡合面30。
如圖5(C)所示,在寬度方向Y之凹部52之基端部(一端部)52a形成有作為第1卡合部32(圖2)之入口之開口部68,在寬度方向Y之凹部52之前端部(另一端部)52b形成有補強收容部54之壁部70。開口部68形成為從前端部52b 側朝向基端部52a側逐漸擴張,以使第1卡合部32(圖2)之插入容易。槽開口部66與開口部68在基端部52a彼此連通。第1卡合部32(圖2)從開口部68插入凹部52之內部時,突出部40之延伸部34(圖2)配置在槽開口部66,在槽開口部66於寬度方向Y移動。
如圖5(B)所示,凹部52之底面52c相對往寬度方向Y延伸之假想直線M2平行地形成,與底面52c對向之第2卡合面58相對該假想直線M2傾斜地形成。藉此,在長度方向X之底面52c與第2卡合面58之間隔,在寬度方向Y隨著從基端部52a朝向前端部52b逐漸變窄。如圖2所示,在收容部54配置在第2扣接面16B之凹部26內之狀態下,圖5(B)所示之第2卡合面58以在寬度方向Y隨著從基端部52a朝向前端部52b遠離第1扣接面16A(圖2)之方式相對假想直線M2傾斜。
在圖2所示之扣件10,在過大之拉伸力作用在彼此卡合之第1扣接部22及第2扣接部24時,首先,以第1扣接部22之第1錨部28塑性變形之方式,設計各部分對拉伸應力之安全率。滿足上述條件之安全率之組合可考量無數種。作為一例,本實施形態中,第1扣接部22之安全率設計成2.5以上,第2扣接部24之安全率設計成4.5以上。此外,在第1扣接部22,第1錨部28之安全率設計成2.5以上,其他部分之安全率設計成4.5以上亦可。
如圖3所示,構成筒狀構造物12時,藉由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5個)被扣接構件14在周方向扣接構成圓筒體 20,藉由複數個圓筒體20在軸方向扣接構成筒狀構造物12。在周方向相鄰之2個被扣接構件14,係使用在軸方向相隔間隔配置之複數個扣件10(本實施形態為第1及第2扣件10)彼此扣接。
如圖3所示,在第1扣件10,第1扣接部22設在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且第2扣接部24設在另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在第2扣件10,第2扣接部24設在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且第1扣接部22設在另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此外,在第1及第2扣件10之兩方,第1扣接部22設在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且第2扣接部24設在另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亦可。又,在第1及第2扣件10之兩方,第2扣接部24設在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且第1扣接部22設在另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亦可。
如圖1所示,在設有第2扣接部24之第2扣接面16B形成有凹部26。第2扣接部24之收容部54配置在凹部26內。在凹部26內,在收容部54之軸方向之側方,確保第1卡合部32從扣接方向F插入之空間S。收容部54之開口部68朝向空間S側開啟。
將圖1所示之相鄰二個被扣接構件14A,14B扣接時,第1卡合部32從扣接方向F插入空間S內。接著,第2被扣接構件14B相對於第1被扣接構件14A在軸方向移動,第1卡合部32從開口部68插入凹部52之內部。圖4(B)所示之第1卡合面30,隨著從基端部32a朝向前端部32b遠離第1扣接面16A(圖1)之方式相對假想直線M1傾斜,圖 5(B)所示之第2卡合面58,隨著從基端部52a朝向前端部52b遠離第1扣接面16A(圖1)之方式相對假想直線M2傾斜。是以,第1卡合部32從開口部68插入凹部52之內方後,第1卡合面30與第2卡合面58抵接,第2扣接部24被相對地吸引至第1扣接部22側。藉此,第1被扣接構件14A與第2被扣接構件14B在扣接方向F扣接。
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上述構成可達到以下各效果。亦即,在過大之拉伸力作用在圖2所示之第1扣接部22及第2扣接部24時,第1扣接部22之第1錨部28塑性地延伸。藉此,可緩和作用在第1扣接部22及第2扣接部24之應力,可防止第1扣接部22及第2扣接部24斷裂,且防止筒狀構造物12倒塌損壞。第1扣接部22,由於構造簡單,因此儘管以鍛造製造,亦可抑制製造成本。如圖2所示,第2扣接部24相較於第1扣接部22,其構造雖複雜,但可藉由使熔融後之鐵流入鑄模內之鑄造法簡單且低價地製造。
如圖4(A)所示,第1錨部28之延伸部34,在長度方向X(扣接方向Y)之全長具有一定形狀及一定尺寸之橫剖面。是以,延伸部34之強度計算容易,在既定條件下可容易設計塑性地延伸之延伸部34之形狀及尺寸等。
圖2所示之第1錨部28之安全率較圖2所示之第2錨部50之安全率低,因此過大之拉伸力作用在此等時,在第2錨部50斷裂前第1錨部28塑性地延伸。藉此,可緩和作用在第1錨部28及第2錨部50之應力,可防止第1錨部 28及第2錨部50斷裂,且防止筒狀構造物12倒塌損壞。
圖2所示之第2扣接部24,藉由沃斯回火處理提高強度及韌性,因此第2扣接部24不易引起脆性破壞。又,第2扣接部24,藉由浸漬在高溫之硝酸內可提高防鏽性,因此即使第2扣接部24使用在多溼氣之部位(例如,排水管等)時,亦可長年發揮其性能。圖5(A)所示之凹部52之內面(包含第2卡合面58)係藉由使用殼模砂心之鐵之鑄造形成為高精度且平滑,因此可順暢地進行扣接作業。
圖3所示之筒狀構造物12,係藉由使用扣件10將複數個被扣接構件14在周方向扣接而構成筒狀,因此即使複數個被扣接構件14承受外力時,就構造上而言,此等彼此不易分離。是以,第1扣接部22之第1錨部28雖塑性地延伸,但不至於引起延性破壞。
如圖3所示,在周方向相鄰之二個被扣接構件14,係使用在軸方向相隔間隔配置之複數個扣件10彼此扣接,因此能獲得高扣接強度。
如圖3所示,在第1扣件10,第1扣接部22設在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且第2扣接部24設在另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在第2扣件10,第2扣接部24設在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且第1扣接部22設在另一方之被扣接構件14。是以,在第1及第2扣件10整體可抑制強度之不均,可防止第1及第2扣件10斷裂,且防止筒狀構造物12倒塌損壞。
以上,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但具體構成並 不限於此等實施形態,即使有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範圍之設計變更等亦包含於本發明。
F‧‧‧扣接方向
10‧‧‧扣件
12‧‧‧筒狀構造物
12a‧‧‧周壁
14‧‧‧被扣接構件
14A‧‧‧第1被扣接構件
14B‧‧‧第2被扣接構件
16、18‧‧‧扣接面
16A‧‧‧第1扣接面
16B‧‧‧第2扣接面
20‧‧‧圓筒體
22‧‧‧第1扣接部
24‧‧‧第2扣接部
26‧‧‧凹部
28‧‧‧第1錨部
28a‧‧‧一端部
28b‧‧‧另一端部
30‧‧‧第1卡合面
32‧‧‧第1卡合部
32a‧‧‧基端部
32b‧‧‧前端部
34‧‧‧延伸部
34a‧‧‧一端部
36‧‧‧制動部
38‧‧‧卡合面
40‧‧‧突出部
44‧‧‧傾斜面
50‧‧‧第2錨部
52‧‧‧凹部
52a‧‧‧基端部
52b‧‧‧前端部
54‧‧‧收容部
56‧‧‧第2卡合部
58‧‧‧第2卡合面
60‧‧‧錨本體
60a‧‧‧一端部
60b‧‧‧另一端部
62‧‧‧制動部
63‧‧‧卡合面
64‧‧‧補強部
64a、64b‧‧‧端部
66‧‧‧槽開口部
68‧‧‧開口部
70‧‧‧壁部
L‧‧‧軸 S‧‧‧空間
X‧‧‧長度方向
Y‧‧‧寬度方向
Z‧‧‧高度方向
M1‧‧‧假想直線
M2‧‧‧假想直線
W1‧‧‧寬度
W2‧‧‧寬度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扣件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扣件之使用狀態之剖面圖。
圖3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筒狀構造物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4係顯示扣件之第1扣接部之構成之圖,(A)係前視圖,(B)係俯視圖,(C)係右側視圖。
圖5係顯示扣件之第2扣接部之構成之圖,(A)係前視圖,(B)係俯視圖,(C)係左側視圖。
F‧‧‧扣接方向
10‧‧‧扣件
14A‧‧‧第1被扣接構件
14B‧‧‧第2被扣接構件
16A‧‧‧第1扣接面
16B‧‧‧第2扣接面
22‧‧‧第1扣接部
24‧‧‧第2扣接部
26‧‧‧凹部
28‧‧‧第1錨部
28a‧‧‧一端部
28b‧‧‧另一端部
30‧‧‧第1卡合面
32‧‧‧第1卡合部
34‧‧‧延伸部
36‧‧‧制動部
38‧‧‧卡合面
40‧‧‧突出部
50‧‧‧第2錨部
52‧‧‧凹部
54‧‧‧收容部
56‧‧‧第2卡合部
58‧‧‧第2卡合面
62‧‧‧制動部
63‧‧‧卡合面

Claims (7)

  1. 一種扣件,具備:第1扣接部,設在具有第1扣接面之第1被扣接構件;以及第2扣接部,設在具有第2扣接面之第2被扣接構件;在使該第1扣接面與該第2扣接面對向之狀態下,藉由使該第1扣接部與該第2扣接部卡合,從與該等扣接面正交方向即扣接方向將該第1被扣接構件與該第2被扣接構件扣接,其特徵在於:該第1扣接部,具有在該扣接方向之一端部埋設於該第1被扣接構件且在該扣接方向之另一端部從該第1扣接面突出之第1錨部、及設在該第1錨部之該另一端部以構成與該第1扣接面對向之第1卡合面之第1卡合部;該第2扣接部,具有埋設於該第2被扣接構件之第2錨部、設在該第2錨部以構成收容該第1卡合部之凹部之收容部、及設在該收容部以構成卡合於收容在該凹部之該第1卡合部之該第1卡合面之第2卡合面之第2卡合部;該第1扣接部係以鐵作為原料藉由鍛造製造,以能藉由作用在該第1扣接部及該第2扣接部之拉伸力使該第1錨部產生塑性變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扣件,其中,該第2扣接部係藉由鐵之鑄造製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扣件,其中,該第1錨部具有藉由該拉伸力塑性延伸之延伸部; 該延伸部,在該扣接方向之全長具有一定形狀及一定尺寸之橫剖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扣件,其中,該第1錨部之安全率較該第2錨部之安全率低。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扣件,其中,該收容部具有在相對該扣接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之槽狀凹部;在該凹部延伸方向之該凹部之一端部形成有作為該第1卡合部之入口之開口部;在該凹部延伸方向之該凹部之另一端部形成有壁部;該第1卡合部從該開口部插入該凹部內時,該第1錨部之一部分配置在該凹部之槽開口部。
  6. 一種筒狀構造物,藉由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扣件將複數個被扣接構件扣接在周方向而構成筒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筒狀構造物,其中,該第1被扣接構件與該第2被扣接構件,係使用在軸方向相隔間隔配置之第1及第2之該扣件彼此扣接;在該第1扣件,該第1扣接部設在該第1被扣接構件,且該第2扣接部設在該第2被扣接構件;在該第2扣件,該第2扣接部設在該第1被扣接構件,且該第1扣接部設在該第2被扣接構件。
TW101135025A 2012-08-31 2012-09-25 Fasteners and tubular structures TWI593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5329U JP3179647U (ja) 2012-08-31 2012-08-31 締結具および筒状構造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8861A TW201408861A (zh) 2014-03-01
TWI593868B true TWI593868B (zh) 2017-08-01

Family

ID=48006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5025A TWI593868B (zh) 2012-08-31 2012-09-25 Fasteners and tubular structure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3179647U (zh)
KR (1) KR20140030006A (zh)
CN (1) CN202900867U (zh)
TW (1) TWI5938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1150B (zh) * 2016-07-06 2018-01-1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流交換裝置及其延伸組件
JP7240699B2 (ja) * 2017-03-27 2023-03-16 Next Innovation合同会社 接合手段、継手部材及び部材接合方法
JP6780114B1 (ja) * 2019-04-12 2020-11-04 株式会社Ihiエアロスペース 継手構造体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7402462B2 (ja) * 2019-09-20 2023-12-21 株式会社大林組 締結構造及びその雌型締結具
CN110761414B (zh) * 2019-10-29 2020-12-29 华中科技大学 I型标准块组合式榫卯接头及装配式建造构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11377B (en) * 1998-08-11 2000-11-11 Ohbayashi Corp Segment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11377B (en) * 1998-08-11 2000-11-11 Ohbayashi Corp Segmen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30006A (ko) 2014-03-11
TW201408861A (zh) 2014-03-01
JP3179647U (ja) 2012-11-08
CN202900867U (zh)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3868B (zh) Fasteners and tubular structures
US20210396013A1 (en) Coupling device, associated parts and a method of use thereof
EP3141672B1 (en) Reinforcing bar coupler for spiral reinforcing bar
JP6543383B2 (ja) 杭頭接合構造
KR101039120B1 (ko) 원터치식 철근 커플러
JP4580355B2 (ja) 合成セグメント
KR101285704B1 (ko) 철근 연결용 커넥터
JP6435164B2 (ja) せん断補強部材
KR100633313B1 (ko) 철근 연결구
WO2015087556A1 (ja) アンカー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11521B1 (ko) 철근 커플링
JPS595725B2 (ja) 注入式アンカ−用補強材
JP5638018B2 (ja) コンクリート接続部材及び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のための接続装置
KR20200071147A (ko) 회전 파일들을 결합하기 위한 단부판 시스템
KR100955302B1 (ko) 거푸집의 체결구
JP2010048319A (ja) 軸部材と管材との接続構造
KR101607186B1 (ko) 공동주택용 조적벽 연결장치
JP2007077773A (ja) セパレータと鉄筋の連結金具
KR200336824Y1 (ko) 철근 연결구
JP4286180B2 (ja) コンクリートセグメント用連結金具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037264A1 (ja) アンカーボ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60032268A (ko) 철근 콘크리트용 이형봉강 및 그 이음방법
US834844A (en) Wire-coupling.
JP3075629U (ja) 瓢箪型くさび
JP6933483B2 (ja) 継手構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