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3434B - Bottle and dip tube - Google Patents

Bottle and dip tub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3434B
TWI593434B TW100134950A TW100134950A TWI593434B TW I593434 B TWI593434 B TW I593434B TW 100134950 A TW100134950 A TW 100134950A TW 100134950 A TW100134950 A TW 100134950A TW I593434 B TWI593434 B TW I5934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tube
main body
connector
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4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8682A (en
Inventor
Ken Yuki
Yoshihisa Haramiishi
Toshihiko Shimotoso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Medicalnex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Medicalnex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Medicalnext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8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8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3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34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10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 A61M16/14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by mixing different fluids, one of them being in a liquid phase
    • A61M16/16Devices to humidify the respiration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by bubb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by bubbling
    • B01F23/23105Arrangement or manipulation of the gas bubbling devices
    • B01F23/2311Mounting the bubbling devices or the 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by bubbling
    • B01F23/23105Arrangement or manipulation of the gas bubbling devices
    • B01F23/2312Diffusers
    • B01F23/23125Diffu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assembled or mounted; Fabricating the parts of the diffus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61M11/06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of the injector typ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Nozzle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瓶和浸漬管
本發明涉及瓶,特別是涉及在向空氣或氧氣等氣體中添加水分(水蒸氣或霧狀的水)的加濕器中使用的瓶和在該瓶中使用的浸漬管。
以往,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進行提供氧氣的氧氣療法,利用輸氧鼻管、面罩等,向患者提供例如從氧氣瓶等產生的氧氣或通過由分子篩等吸附劑構成的氧濃縮器被濃縮的氧氣。由於從氧氣瓶等提供的氧氣基本不含水分,所以當向患者的鼻腔等呼吸道內提供氧氣時,需要防止呼吸道內乾燥。因此,在供氧管的中途設置加濕器,用於提供加濕後狀態的氧氣。
在氧氣療法中,做為在氧氣加濕中使用的加濕器眾所周知的有噴霧器(nebulizer)及增濕器(濕潤器),這兩種加濕器包括:瓶(容器),收容有溶解有藥劑的溶液或無菌水、淨化水、蒸餾水、生理鹽水等液體;以及與該瓶連接的專用的加濕器連接器(噴霧器連接器或增濕器連接器)。另外,噴霧器和增濕器根據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針分別使用。在此,噴霧器是如下結構的加濕器:通過向加濕器連接器內提供氧氣,在將收容在瓶中的無菌水吸上來的同時吸引空氣,並且把吸上來的無菌水做為微小的氣溶膠來對具有高氧氣濃度的氣體進行加濕,再將加濕後的該氣體提供給患者。另一方面,增濕器是如下結構的加濕器:通過將氧氣濃度高的空氣或氧氣釋放到瓶內的無菌水中,對該氣體進行加濕,再通過將該加濕後的氣體匯出到瓶外,來提供給患者。
雖然噴霧器和增濕器對氣體進行加濕的機理不同,但是由於在使用收容有無菌水的瓶這點上是相同的,所以較佳係使該瓶通用化。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通用化了的瓶(容器),該瓶可以用於噴霧器或增濕器。
如圖12所示,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容器包括:袋主體101,收容有無菌水;第一口部102,以密封的方式安裝在袋主體101的上部,用於將氧氣導入到袋主體101內;浸漬管103,將從上述第一口部102導入的氧氣引導入水中;以及第二口部104,以密封的方式安裝在袋主體101的上部,用於將在水面上得到的、添加了水分的氧氣向外部送出。
在把上述容器100做為噴霧器用容器使用的情况下,如圖13(a)所示,將噴霧器連接器110的接口部(socket part)111與容器100的第一口部102螺紋連接,將噴霧器連接器110的排出管112與容器的第二口部104連接。
另一方面,在把該容器做為增濕器用容器使用的情況下,如圖13(b)所示,可以將增濕器連接器120與第一口部102嵌合,以便與氧氣供給源(省略圖示)連通,將未圖示的管與第二口部104連接,從而可以把添加了水分的氧氣提供給患者。從氧氣供給源提供來的氧氣通過借助浸漬管103被釋放到容器內的水中而被加濕,此後,再通過第二口部104和管(未圖示)提供給患者。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4-141493號
由於可以把上述容器做為噴霧器用容器或做為增濕器用容器來使用,所以上述容器具有較高的實用性。但是,在該容器用於噴霧器的情況下,為了使積存在噴霧器連接器內的水滴返回到容器內,做為前提需要連接噴霧器連接器的排出管。由此,在將連接器連接在容器上的狀態下,有時人的手或物品等掛住存在於容器外部的排出管,從而導致噴霧器傾倒。此外,由於在與該容器連接的噴霧器連接器上連接有排出管,所以當將噴霧器連接器的介面部與容器的第一口部進行螺紋連接時,排出管造成妨礙,導致連接操作的操作性極差。此外,在將噴霧器連接器連接在容器的第一口部上之後,需要將排出管與容器的第二口部連接,導致在噴霧器連接器的設置上比較費事。此外,由於上述容器除了具有與各連接器連接的第一口部以外,還具有與排出管或導向患者一側的管連接的第二口部,所以導致容器的製造過程比較複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瓶和在該瓶中使用的浸漬管,該瓶和在該瓶中使用的浸漬管可以用於噴霧器或增濕器,並且在用於噴霧器的情況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積存在噴霧器連接器內的水滴返回瓶內。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瓶,其特徵在於包括:瓶主體,在上部具有瓶口部;以及浸漬管,浸入在儲存於上述瓶主體內的液體內,其中,上述浸漬管的上端部以通過上述瓶口部設置有連通上述瓶主體內外的空隙部的狀態配置在上述瓶口部的周壁的內側。
由於上述瓶具有如下結構:配置在瓶內部的浸漬管的上端部以通過瓶口部設置有連通瓶主體內外的空隙部的狀態配置在瓶口部的周壁的內側,所以在將噴霧器連接器安裝在這種瓶的瓶口部上來構成噴霧器的情況下,能夠不將積存在連接器內的水滴向外部引導、而通過連通瓶主體內外的空隙部使積存在連接器內的水滴返回瓶主體內。此外,在將增濕器連接器安裝在瓶口部上來構成增濕器的情況下,可以使釋放到儲存在瓶主體內的液體內並被導向液體的水面上的加濕氣體通過空隙部返回到增濕器連接器內,並從該增濕器連接器提供給患者。
即,在噴霧器的構成中,不需要像以往那樣通過排出管來連接噴霧器速接器和瓶,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人的手或物品等掛住排出管而導致噴霧器傾倒。此外,由於噴霧器連接器不需要具備排出管,所以可以使噴霧器連接器的介面部與瓶口部進行螺紋連接操作的操作性非常好,此外,由於不需要進行排出管的連接操作,所以容易將噴霧器連接器設置在瓶口部上。此外,不需要另外形成用於將排出管連接在瓶上的口(在增濕器的構成中,用於向外部提供在瓶內被加濕後的加濕氣體的口),從而可以使瓶的外形形狀簡潔。其結果,能夠容易製造瓶,並且能夠以低成本製造瓶。
此外,在上述瓶中,較佳係上述浸漬管包括管主體和固定部,上述固定部設置在上述管主體的一端並與上述瓶口部連接。
按照這種結構,通過將固定部與瓶口部連接這種非常簡單的操作,就可以使浸漬管和瓶主體一體化。
此外,較佳係上述固定部包括:筒狀的環狀件,配置在上述瓶口部的內側;以及保持構件,將上述管主體保持在上述環狀件的內側,在上述環狀件的內周面和上述管主體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上述空隙部。此外,較佳係上述環狀件具有凸緣部,上述凸緣部與上述瓶口部的上端部嵌合。
按照這種結構,可以非常容易地將浸漬管的上端部以通過瓶口部設置有連通瓶主體內外的空隙部的狀態配置在瓶口部的周壁的內側。
此外,較佳係上述環狀件下端部的外周面與上述瓶口部的內周面隔開間隔配置。
按照這種結構,在做為噴霧器的構成來使用瓶的情況下,通過空隙部從噴霧器連接器內向瓶內返回的水滴,沿環狀件的內周面流下,並從環狀件的下端落下到瓶內的液體內,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從連接器返回的水滴附著在瓶口部的內周面周邊。在水滴附著在瓶口部內周面周邊的情況下,這種水滴難以向下方落下(流下)而導致雜菌繁殖,通過採用上述結構,可以有效地防止雜菌在瓶口部的內周面周邊繁殖。
此外,較佳係上述保持構件是沿上述瓶口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或棒狀構件,上述保持構件連接上述環狀件的內周面和上述管主體的外周面。
按照這種結構,不會使在瓶內生成的加濕氣體流動的或水滴流動的空隙部的流通面積(空隙部的水平剖面的剖面面積)變小,並且能夠牢固地連接環狀件和管主體。此外,在做為噴霧器的構成來使用瓶的情況下,能夠以通過空隙部使從噴霧器連接器內向瓶內返回的水滴沿管主體的外表面流下的方式,有效地將水滴導向管主體。其結果,可以有效地防止向瓶內返回的水滴積存在瓶口部的內周面周邊。
此外,較佳係在上述管主體的另一端設置有擴散器部,上述擴散器部能夠把從上述管主體的一端提供來的氣體做為氣泡釋放到儲存在上述瓶主體內的液體內。
按照這種結構,能夠高效地對提供來的氣體進行加濕。
按照本發明,可以提供瓶和在該瓶中使用的浸漬管,該瓶和在該瓶中使用的浸漬管可以用於噴霧器或增濕器,並且在用於噴霧器的情況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積存在噴霧器連接器內的水滴返回瓶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瓶進行說明。圖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瓶的主視圖,圖2是該瓶的左視圖。圖3是該瓶的俯視圖,圖4是該瓶的仰視圖。圖5是圖3的A-A剖視圖,圖6是圖3的B-B剖視圖。
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瓶1與噴霧器連接器或增濕器連接器等加濕器連接器連接,上述噴霧器連接器或增濕器連接器例如用於提供被加濕後的呼吸氣體,如圖1~圖6所示,該瓶1包括瓶主體2和浸漬管3。
瓶主體2包括:瓶體部21,水平剖面為大體長方形;底部22,密封瓶體部21的下端;以及瓶口部5,通過肩部設置在瓶體部21的上端。在瓶體部21的各側面上形成有減容肋24,該減容肋24由直線狀的凹部單體構成、或者由多個直線狀的凹部組合而成。當擠壓瓶體部21使其變形時,這些減容肋24用於使瓶體部21的側面彎折,通過擠壓瓶體部21的正面和背面來壓扁瓶主體2,沿著形成在瓶主體2側面的減容肋24以使折痕向外側突出的方式使該瓶主體2彎折,此後,通過沿著形成在瓶1的正面和背面的減容肋24將瓶1折疊起來,從而可以實現減少體積。
在瓶主體2的底部22的四角分別設置有腳部25,該腳部25用於提高瓶1放置時的穩定性。該腳部25形成為從底部22朝鉛垂方向的下方向外側突出。在瓶主體2的底部22的中央區域形成有俯視為圓形的積存部26,該積存部26為瓶主體2的內部底面朝鉛垂方向的下方凹陷而形成的。該積存部26形成為其俯視的中心與瓶口部5的軸心重合。此外,在積存部26的周圍以包圍該積存部26方式形成有耐壓肋27。該耐壓肋27形成為從瓶主體2的底部22朝鉛垂方向的下方向外側突出。另外,在向瓶1內充填了內容液和氮氣等不活潑氣體並將瓶1的蓋擰緊後的情況下,耐壓肋27用於防止因瓶1內部的壓力導致瓶1的底部22產生凸起等變形。
瓶口部5設置在瓶主體2的上部,具有螺紋部51,該螺紋部51能夠安裝螺紋結構的蓋10(參照圖6)。螺紋部51形成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外周面上。此外,由於安裝有通過扯斷下端部來開封的分離式的蓋10(virgin cap,開封後立刻可以知道的蓋),所以螺紋部51下方的周壁5a形成為厚壁結構,在該厚壁結構部的外周部上設置有多個做為止動件的突起52。即,當為了開封而轉動分離式的蓋時,下部的環狀部10a被突起52卡住而留在厚壁結構部的外周上,僅上部的蓋主體10b分離。按照這種結構,本實施方式瓶1的結構為能夠密封且能夠進行殺菌處理。
此外,瓶口部5在形成有做為止動件的突起52的厚壁結構部的下方具有卡合部53。該卡合部53由多個突出體53a的集體構成,上述多個突出體53a從瓶口部5的周壁5a朝水平方向的外側突出。該卡合部53與噴霧器連接器或增濕器連接器等加濕器連接器的介面部嵌合。
做為形成瓶主體2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種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烯烴聚合物。做為上述烯烴聚合物具有代表性的是聚乙烯和聚丙烯系聚合物。做為聚乙烯可以例舉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它們的混合物(HDPE/LDPE)。做為聚丙烯系聚合物可以例舉的是聚丙烯、聚丙烯和乙烯等其他α-烯烴的無規(或嵌段)共聚物、間規聚丙烯以及它們的混合物。
浸漬管3是管狀件,浸入在儲存於瓶主體2內的液體內,如圖1~圖6和圖7所示,浸漬管3包括管主體31、固定部32和擴散器部6。另外,圖7(a)是浸漬管3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7(b)是浸漬管的簡要結構的剖視圖。此外,圖7(c)是從圖7(b)的箭頭C方向觀察到的放大俯視圖,圖7(d)是圖7(c)的D-D剖面的剖視圖。
管主體31由直線狀的管構成,其一端(上端)與固定部32連接,另一端(下端)與擴散器部6連接。此外,為了確保用於形成第一貫通孔66的空間,管主體31的另一端附近直徑縮小。管主體31的長度設定為當將管主體31的一端配置在瓶口部5的內側(被周壁5a包圍的區域內)時其另一端位於瓶主體2的底部22附近。
固定部32是用於將浸漬管3設置在瓶1內的構件,固定部32包括:筒狀的環狀件34,配置在瓶口部5的內側;以及保持構件35,用於將管主體31保持並固定在環狀件34的內側。環狀件34的軸心配置在與瓶口部5的軸心基本重合的位置上。在環狀件34的上端部上設置有凸緣部36,通過使該凸緣部36與瓶口部5的上端部嵌合,能夠將浸漬管3設置在瓶主體2內。此外,由於在環狀件34的外周面和瓶口部5的內周面(周壁5a的內周面)之間形成空間部,所以能夠以使環狀件34的外周面和瓶口部5的內周面之間相互隔開間隔的方式,將環狀件34配置在瓶口部5的內側。
保持構件35是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用於對環狀件34的內周面和管主體31的外周面進行連接固定。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沿環狀件34的內周面(或管主體31外周面)的周向隔開規定間隔設置的三個保持構件35,來連接管主體31和環狀件34。按照這種結構,在配置於環狀件34的內周面和管主體31的外周面之間的各保持構件35之間,形成有連通瓶主體2內外的空隙部37(連通環狀件34的兩個端部之間的空隙部3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通過三個保持構件35來連接管主體31和環狀件34,但是保持構件35的數量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通過一個或兩個保持構件35、或者是四個以上的保持構件35來連接管主體31和環狀件34。
擴散器部6與管主體31的另一端連接,並且該擴散器部6是具有如下功能的構件:把通過管主體31內部提供來的氣體做為氣泡釋放到儲存在瓶主體2內的液體內,或者是與此相反將儲存在瓶主體2內的液體向管主體31內引導。如圖5或圖6所示,在將浸漬管3設置在瓶主體2內的狀態下,該擴散器部6配置在形成於瓶主體2的底部22上的積存部26的正上方。擴散器部6可以是與管主體31為一體的結構,或者也可以是相對於管主體31裝拆自如的結構。如圖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所示,該擴散器部6包括上部殼體部61和下部殼體部62。另外,圖8(a)是擴散器部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8(b)是擴散器部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
上部殼體部61包括:板體63,俯視為圓形,其一個面一側與管主體31的下端連接;以及多個側壁部64,直立設置在該板體63的另一個面上。各側壁部64之間構成縫(slit)。在板體63的中央部位上形成有貫通板體63的開口部65,以使該開口部65的中心和管主體31的軸心一致的方式連接管主體31和板體63。此外,開口部65的開口直徑的尺寸與管主體31的內徑的尺寸大體相同。此外,在形成於板體63中央部位上的開口部65的周圍,形成有貫通板體63的多個微小的第一貫通孔66。這些多個第一貫通孔66配置在以管主體31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上。此外,為了使氣泡容易流出,該第一貫通孔66的孔徑形成為第一貫通孔66的形成位置距開口部65越遠其孔徑越大。各側壁部64沿著板體63的周向、在板體63的周向邊緣附近隔開規定間隔配置。在側壁部64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嵌合凹部67,該嵌合凹部67與下部殼體部62的嵌合突起70卡合。
下部殼體部62包括:俯視為圓形的板狀的蓋部68,該蓋部68覆蓋被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包圍的區域;以及筒狀的周壁部69,從蓋部68的周向邊緣直立設置。在周壁部69的內側面上形成有嵌合突起70,該嵌合突起70與形成在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的外周部上的嵌合凹部67卡合。此外,在周壁部69上形成有多個貫通該周壁部69的第二貫通孔71。各第二貫通孔71沿周壁部69的周向隔開規定間隔。此外,較佳係各第二貫通孔71分別形成在周壁部69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在此,在將下部殼體部62設置在上部殼體部61上的情況下,下部殼體部62的周壁部69配置在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的外側,並且以使在下部殼體部62的周壁部69的內周面和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72的方式,來形成周壁部69和側壁部64。通過管主體31的內部提供來的氧氣等氣體從多個第一貫通孔66和多個第二貫通孔71被釋放到儲存在瓶主體2內的液體內。在此,從第二貫通孔71釋放的氣體通過形成在各側壁部64之間的縫和間隙72、從該第二貫通孔71被釋放。通過借助間隙72將氣體導向第二貫通孔71,能夠使氣體不偏向一方、均等地從上述多個第二貫通孔71向外部流出。另外,可以通過使形成在上部殼體部61的各側壁部64之間的縫和形成在下部殼體部62上的第二貫通孔71相互不重合的方式,將下部殼體部62設置在上部殼體部61上,或者也可以通過使縫的一部分與第二貫通孔71的一部分相互重合的方式,將下部殼體部62設置在上部殼體部61上。在以使縫的一部分與第二貫通孔71的一部分相互重合的方式將下部殼體部62設置在上部殼體部61上的情況下,通過管主體31的內部提供來的氧氣等氣體的一部分通過縫直接被導向第二貫通孔71、並被釋放到儲存在瓶主體2內的液體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將下部殼體部62的周壁部69配置在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的外側,但是並不限定於這種結構,例如,也可以將下部殼體部62的周壁部69配置在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的內側。在採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較佳係將分別沿管主體31軸心的方向延伸的多個縫形成在下部殼體部62的周壁部69上,並且將上部殼體部61的側壁部64形成為筒狀。
接著,對將做為加濕器連接器的增濕器連接器安裝在瓶1上來做為增濕器使用時的本實施方式瓶1的動作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將增濕器連接器8與瓶1連接後的狀態的簡要結構的剖視圖。在瓶1內儲存有溶解有藥劑的溶液或無菌水、淨化水、蒸餾水、生理鹽水等液體。
在此,增濕器連接器8用於使空氣或氧氣等氣體供給源(未圖示)與瓶1連通,增濕器連接器8包括:筒狀的介面部81,設置成覆蓋瓶1的瓶口部5;氣體配管安裝部82,安裝有與氣體供給源連接的配管;管狀的流路管83,配置在介面部81內;以及氣體流出口84,與將添加了水分的氣體導向供給物件的管(未圖示)連接。在將增濕器連接器8連接在瓶口部5上的情況下,流路管83與浸漬管3的管主體31連通連接。
首先,從未圖示的氣體供給源(氧氣瓶等)提供氣體。提供來的氣體通過氣體配管安裝部82被導向流路管83、再被提供到浸漬管3的管主體31內。提供到管主體31內的氣體,從形成在擴散器部6上的第一貫通孔66和第二貫通孔71被釋放到瓶主體2內部的水中。釋放出的氣體通過第一貫通孔66和第二貫通孔71時成為微小的氣泡,並在水中上升。氣泡在水中上升的過程中充分且高效地被添加了水分(水蒸氣和霧狀的水),從而做為加濕氣體被導向儲存在瓶主體2內部的水的水面上的空間。此後,加濕氣體通過空隙部37被導向介面部81,該空隙部37形成在配置於瓶口部5上的浸漬管3的固定部32的環狀件34和管主體31之間。被導向介面部81的加濕氣體通過氣體流出口84和未圖示的管向患者送出。
接著,對將做為加濕器連接器的噴霧器連接器9安裝在瓶1上來做為噴霧器使用時的瓶1的動作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將噴霧器連接器9與瓶1連接後的狀態的簡要結構的剖視圖。在瓶1內儲存有溶解有藥劑的溶液或無菌水、淨化水、蒸餾水、生理鹽水等液體。
在此,噴霧器連接器9包括:介面部91、流路管92、噴嘴部93、氣溶膠形成構件94、空氣吸引孔95和導向部96。介面部91是筒狀構件,以覆蓋瓶1的瓶口部5的方式與該瓶口部5連接。在將介面部91連接在瓶口部5上的狀態下,流路管92是與瓶1所具有的浸漬管3連通連接的管狀件,通過連接該流路管92的外周面和筒狀介面部91的內周面的棒狀固定構件97,將該流路管92固定在介面部91的內部。噴嘴部93是從下端噴射氧氣的管狀件,在該噴嘴部93的上端具有連接部98,該連接部98與未圖示的氣體供給源連接。氣溶膠形成構件94是如下構件:配置在噴嘴部93的氣體噴射方向上,利用噴射出的氣體的氣流,通過浸漬管3和流路管92將無菌水吸上來,並且從吸上來的無菌水生成微小的氣溶膠。具體地說,氣溶膠形成構件94包括:上端封閉的管體94a;貫通孔94b,形成在該管體94a的上端附近,與內部管路連通;以及突出構件94c,設置在貫通孔94b下方的管體94a的表面上,朝向外側突出。另外,管體94a的下端與流路管92連通連接。空氣吸引孔95伴隨由噴嘴部93進行的氣體噴射來吸引空氣。導向部96是筒狀構件,設置在介面部91的側面,該導向部96將含有氣溶膠的氧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再次導向外部。
如果噴嘴部93朝向突出構件94c噴射從未圖示的氣體供給源提供來的氧氣,則通過噴射出的氣體的氣流,使介面部91的內部成為負壓狀態,收容在瓶1內的無菌水(液體)被吸上來,通過擴散器部6、浸漬管3、流路管92和氣溶膠形成構件94從貫通孔94b流出。流出的無菌水(液體)通過與突出構件94c碰撞的氧氣的作用成為微小的氣溶膠。氣溶膠與氧氣混合、並進一步與從空氣吸引孔95吸引來的空氣混合後,通過導向部96被導向外部,提供給患者。
通過擴散器部6、浸漬管3、流路管92和氣溶膠形成構件94從貫通孔94b流出的無菌水(液體)中未被氣溶膠化的水滴落下到介面部91的內部,並通過形成在瓶口部5的空隙部37返回瓶主體2內。另外,積存在導向部96底部的水滴也落下到介面部91的內部,並通過形成在瓶口部5的空隙部37返回瓶主體2內。
由於本實施方式的瓶1的結構為:配置於瓶主體2內部的浸漬管3的上端部以通過瓶口部5設置有連通瓶主體2內外的空隙部37的狀態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內側,所以在以這種方式將噴霧器連接器安裝在瓶1的瓶口部5上來構成噴霧器的情況下,能夠不將積存在連接器內的水滴向外部引導、而通過連通瓶主體2內外的空隙部37使積存在連接器內的水滴返回瓶主體2內。此外,在將增濕器連接器安裝在瓶口部5上來構成增濕器的情況下,可以使釋放到儲存在瓶主體2內的液體內並被導向液體的水面上的加濕氣體通過空隙部37返回到增濕器連接器內,並從該增濕器連接器提供給患者。
即,在噴霧器的結構中,不需要通過排出管來連接噴霧器連接器和瓶1,可以有效地防止發生人的手或物品等掛住排出管而導致噴霧器傾倒的情況。此外,由於噴霧器連接器不需要具備排出管,所以可以使將噴霧器連接器的介面部91與瓶口部5進行螺紋連接操作的操作性非常好,此外,由於不需要進行排出管的連接作業,所以容易將噴霧器連接器設置在瓶口部5上。此外,不需要另外形成用於將排出管連接在瓶1上的口(在增濕器結構中,用於向外部提供在瓶1內被加濕後的加濕氣體的口),從而可以使瓶1的外形形狀簡潔。其結果,能夠容易製造瓶1,並且能夠以低成本製造瓶1。
此外,由於浸漬管3具有管主體31和設置在管主體31的一端且與瓶口部5連接的固定部32,所以通過將固定部32與瓶口部5連接這種非常簡單的操作,就可以使浸漬管3和瓶主體2一體化。
此外,固定部32包括:筒狀的環狀件34,配置在瓶口部5的內側;以及保持構件35,將管主體31保持在環狀件34的內側,並且在環狀件34的內周面和管主體31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部37。按照這種結構,可以容易地將浸漬管3的上端部以通過瓶口部5設置有連通瓶主體2內外的空隙部37的狀態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內側。
此外,由於環狀件34具有與瓶口部5的上端部嵌合的凸緣部36,所以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將浸漬管3設置到瓶主體2內的操作。
此外,由於環狀件3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與瓶口部5的內周面隔開間隔配置,所以在做為噴霧器的構成來使用瓶1的情況下,通過空隙部37從噴霧器連接器內向瓶1內返回的水滴,沿環狀件34的內周面流下,並從環狀件34的下端落下到瓶1內的液體內。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從連接器返回的水滴附著在瓶口部5的內周面周邊。在水滴附著在瓶口部5內周面周邊的情況下,這種水滴難以向下方落下(流下)而導致雜菌繁殖,通過採用上述結構,可以有效地防止雜菌在瓶口部5的內周面周邊繁殖。
此外,保持構件35是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並且連接環狀件34的內周面和上述管主體31的外周面。按照這種結構,不會使在瓶1內生成的加濕氣體流動的、或水滴流動的空隙部37的流通面積(空隙部37的水平剖面的剖面面積)變小,並且能夠牢固地連接環狀件34和管主體31。
以上,雖然對本發明瓶1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瓶1的具體結構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只要將配置在瓶1內部的浸漬管3的上端部以通過瓶口部5設置有連通瓶主體2內外的空隙部37的狀態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內側即可,例如,可以通過如圖11所示的結構來構成浸漬管3。圖11所示的浸漬管3包括管主體31和保持構件35。圖11所示的保持構件35具有做為上述固定部32的功能,並且以連接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內周面和管主體31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在採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較佳係由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來構成保持構件35。按照這種結構,在做為噴霧器的構成來使用瓶1的情況下,能夠以使通過空隙部37從噴霧器連接器內向瓶1內返回的水滴沿管主體31的外表面流下的方式,有效地將水滴導向管主體31。其結果,可以有效地防止向瓶1內返回的水滴積存在瓶口部5的內周面周邊。
此外,雖然上述實施方式瓶1的結構為:固定部32所具有的環狀件34包括與瓶口部5的上端部嵌合的凸緣部36,但是例如也可以採用如下結構:省略形成凸緣部36,將環狀件34向瓶口部5的內側按壓,使環狀件34的外周面與瓶口部5的內周面嵌合。在採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較佳為如下結構:使環狀件34下端部的外周面與瓶口部5的內周面隔開間隔,例如通過設置錐形部等使環狀件34的下端部直徑縮小。通過使環狀件34的下端部直徑縮小,在做為噴霧器的構成來使用瓶1的情況下,可以防止從噴霧器連接器返回的水滴附著在瓶口部5的內周面周邊。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由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構成保持構件35,該保持構件35對環狀件34的內周面和管主體31的外周面進行連接固定,但是並不限定於這種結構,例如,也可以由棒狀構件構成保持構件35,來連接環狀件34和管主體31。
1...瓶
2...瓶主體
3...浸漬管
5...瓶口部
5a...周壁
6...擴散器部
8...增濕器連接器
10...蓋
10a...環狀部
10b...蓋主體
21...瓶體部
22...底部
24...減容肋
25...腳部
26...積存部
27...耐壓肋
31...管主體
32...固定部
34...環狀件
35...保持構件
36...凸緣部
37...空隙部
51...螺紋部
52...突起
53...卡合部
53a...突出體
61...上部殼體部
62...下部殼體部
63...板體
64...側壁部
65...開口部
66...第一貫通孔
67...嵌合凹部
68...蓋部
69...周壁部
70...嵌合突起
71...第二貫通孔
72...間隙
81...介面部
82...氣體配管安裝部
83...流路管
84...氣體流出口
91...介面部
92...流路管
93...噴嘴部
94...氣溶膠形成構件
94a...管體
94b...貫通孔
94c...突出構件
95...空氣吸引孔
96...導向部
97...棒狀固定構件
98...連接部
100...容器
101...袋主體
102...第一口部
103...浸漬管
104...第二口部
110...噴霧器連接器
111...接口部
112...增濕器連接器
120...增濕器連接器
圖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瓶的主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瓶的左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瓶的俯視圖。
圖4是圖1所示的瓶的仰視圖。
圖5是圖3的A-A剖視圖。
圖6是圖3的B-B剖視圖。
圖7(a)是圖5所示的浸漬管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7(b)是浸漬管的簡要結構的剖視圖,圖7(c)是從圖7(b)的箭頭C方向觀察到的放大俯視圖,圖7(d)是圖7(c)的D-D剖面的剖視圖。
圖8(a)是擴散器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8(b)是擴散器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
圖9是表示將增濕器連接器與圖1所示的瓶連接後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0是表示將噴霧器連接器與圖1所示的瓶連接後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1是表示圖1所示的瓶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圖12是表示以往例子的簡要結構圖。
圖13(a)是把圖12所示的容器做為噴霧器用容器使用時的簡要結構圖,圖13(b)是把圖12所示的容器做為增濕器用容器使用時的簡要結構圖。
1...瓶
2...瓶主體
3...浸漬管
5a...周壁
6...擴散器部
25...腳部
26...積存部
31...管主體
32...固定部
34...環狀件
36...凸緣部

Claims (7)

  1. 一種瓶,包括:瓶主體,在上部具有瓶口部;以及浸漬管,浸入在儲存於上述瓶主體內的液體內;上述浸漬管包括管主體和固定部,上述固定部設置在上述管主體的一端並與上述瓶口部連接;上述浸漬管的上端部以通過上述瓶口部設置有連通上述瓶主體內外的空隙部的狀態配置在上述瓶口部的周壁的內側;上述固定部包括:筒狀的環狀件,配置在上述瓶口部的內側;以及保持構件,將上述管主體保持在上述環狀件的內側;在上述環狀件的內周面和上述管主體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上述空隙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瓶,其中上述環狀件具有凸緣部,上述凸緣部與上述瓶口部的上端部嵌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瓶,其中上述環狀件下端部的外周面與上述瓶口部的內周面隔開間隔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瓶,其中上述保持構件是沿上述瓶口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或棒狀構件,上述保持構件連接上述環狀件的內周面和上述管主體的外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瓶,其中在上述管主體的另一端設置有擴散器部,上述擴散器部能夠把從上述管主體的一端提供來的氣體做為氣泡釋放到儲存在上述瓶主體內的液體內。
  6. 一種浸漬管,其包括管主體和固定部,上述固定部設置在上述管主體的一端;上述固定部包括:筒狀的環狀件;以及保持構件,將上述管主體保持在上述環狀件的內側;在上述環狀件的內周面和上述管主體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連通上述環狀件兩個端部之間的空隙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浸漬管,其中上述浸漬管還包括擴散器部,上述擴散器部能夠釋放從上述管主體的一端提供來的氣體;上述擴散器部包括:上部殼體部,與上述管主體的另一端連接;以及下部殼體部,安裝在上述上部殼體部上;上述上部殼體部包括:板體,一個面一側與上述管主體連接;以及側壁部,直立設置在上述板體的另一個面上;上述下部殼體部包括:蓋部,覆蓋被上述上部殼體部的側壁部包圍的區域;以及周壁部,從上述蓋部的周向邊緣直立設置;並且在上述周壁部上形成有貫通孔;上述下部殼體部的上述周壁部配置在上述側壁部的外側,並且上述下部殼體部以在上述側壁部和上述周壁部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安裝在上述上部殼體部上。
TW100134950A 2010-09-29 2011-09-28 Bottle and dip tube TWI5934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9280A JP5467464B2 (ja) 2010-09-29 2010-09-29 ボトル及び浸漬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8682A TW201228682A (en) 2012-07-16
TWI593434B true TWI593434B (zh) 2017-08-01

Family

ID=45892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4950A TWI593434B (zh) 2010-09-29 2011-09-28 Bottle and dip tub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084866B2 (zh)
EP (1) EP2623149B1 (zh)
JP (1) JP5467464B2 (zh)
CN (1) CN103228314B (zh)
ES (1) ES2641616T3 (zh)
LT (1) LT2623149T (zh)
TW (1) TWI593434B (zh)
WO (1) WO20120432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2673A (zh) * 2013-08-20 2013-12-11 宁波圣宇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充分浸润消音潮化瓶
CN103656829B (zh) * 2013-12-12 2016-05-18 科迈(常州)电子有限公司 吸氧机加湿接口
CN107050599B (zh) * 2017-04-21 2019-06-14 青岛山大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一种吸氧设备
EP3628356B1 (de) * 2018-09-26 2021-12-22 Erbe Elektromedizin GmbH Medizinisches instrument und erzeugungseinrichtung
CN109833555B (zh) * 2019-04-16 2020-09-25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氧气湿化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8120A (ja) * 2002-12-13 2004-07-08 Terumo Corp 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42602A (en) * 1942-01-02 1944-02-22 Jr Hjalmar Reitz Anesthetic apparatus
US2847248A (en) * 1955-12-19 1958-08-12 Vilbiss Co Nebulizer
US3834385A (en) * 1972-11-09 1974-09-10 Baxter Laboratories Inc Disposable humidifier
CA1015655A (en) * 1972-11-08 1977-08-16 Baxter Travenol Laboratories Disposable humidifier
US4045525A (en) * 1974-06-19 1977-08-30 Huggins James A Gas 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US4012473A (en) * 1975-07-16 1977-03-15 Arbrook, Inc. Nebulizer-humidifier
US4012472A (en) * 1975-07-17 1977-03-15 Arbrook, Inc. Medical fluids container
JP4261834B2 (ja) * 2002-07-25 2009-04-30 泉工医科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バッグ、液体バッグ用口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41493A (ja) * 2002-10-25 2004-05-20 Senko Medical Instr Mfg Co Ltd 液体バッグ
CN200939285Y (zh) * 2006-08-11 2007-08-29 陈摩西 一种一次性氧气湿化瓶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8120A (ja) * 2002-12-13 2004-07-08 Terumo Corp 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23149B1 (en) 2017-08-23
US20130200537A1 (en) 2013-08-08
JP2012071011A (ja) 2012-04-12
EP2623149A1 (en) 2013-08-07
US9084866B2 (en) 2015-07-21
TW201228682A (en) 2012-07-16
JP5467464B2 (ja) 2014-04-09
WO2012043265A1 (ja) 2012-04-05
EP2623149A4 (en) 2015-05-06
ES2641616T3 (es) 2017-11-10
CN103228314B (zh) 2015-04-08
LT2623149T (lt) 2017-12-27
CN103228314A (zh)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3434B (zh) Bottle and dip tube
US3744771A (en) Disposable liquid entraining system
US3572660A (en) Device for dispensing inhalable fluids
CA2810784C (e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US3913843A (en) Humidifier
US3903216A (en) Inhalation therapy apparatus
PL196860B1 (pl) Nabój do cieczy do połączenia z urządzeniem dozującym oraz jego zastosowanie
US8322334B2 (en) Nebulizer
JP2005508715A (ja) 呼吸器系への薬剤の送給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US10576221B2 (en) Internal nebulizer seal and method of use
TWI554294B (zh) A nebulizer system, and a heater device used in the nebulizer system
US20150265786A1 (en) Drug solution tank and drug solution pack for ultrasonic inhaler
IT201800009586A1 (it) Capsula monouso per la generazione di un aerosol
US20110108022A1 (en) Nebulizer device
KR102138725B1 (ko) 구강 및 비강 내에 약액을 도포하기 위한 분무 장치
TW537910B (en) Bag for liquid and assembly thereof
CN107126604A (zh) 一种医用口罩
KR101541750B1 (ko) 기화식 흡입 장치
CN216877473U (zh) 一种雾化给药系统
JP2004141493A (ja) 液体バッグ
CN115715833A (zh) 一种储存待雾化药液用装置及雾化器
CN201618285U (zh) 一种新型的一次性氧气加湿瓶
IL35399A (en) Inhalation therapy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