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2227B - Double-threaded body rolling with roller gear structure and roll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Double-threaded body rolling with roller gear structure and roll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2227B
TWI592227B TW101130332A TW101130332A TWI592227B TW I592227 B TWI592227 B TW I592227B TW 101130332 A TW101130332 A TW 101130332A TW 101130332 A TW101130332 A TW 101130332A TW I592227 B TWI592227 B TW I5922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rolling
threaded body
concave portion
bod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0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3112A (zh
Inventor
Hiroshi Michiwaki
Original Assignee
Nejilaw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jilaw Inc filed Critical Nejilaw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23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3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2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222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HMAKING PARTICULAR METAL OBJECTS BY ROLLING, e.g. SCREWS, WHEELS, RINGS, BARRELS, BALLS
    • B21H3/00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 B21H3/02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external screw-threads ; Making dies for thread ro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HMAKING PARTICULAR METAL OBJECTS BY ROLLING, e.g. SCREWS, WHEELS, RINGS, BARRELS, BALLS
    • B21H3/00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 B21H3/02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external screw-threads ; Making dies for thread rolling
    • B21H3/06Making by means of profiled members other than rolls, e.g. reciprocating flat dies or jaws, moved longitudinally or curvilinearly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HMAKING PARTICULAR METAL OBJECTS BY ROLLING, e.g. SCREWS, WHEELS, RINGS, BARRELS, BALLS
    • B21H3/00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 B21H3/02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external screw-threads ; Making dies for thread rolling
    • B21H3/06Making by means of profiled members other than rolls, e.g. reciprocating flat dies or jaws, moved longitudinally or curvilinearly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 B21H3/065Planetary thread ro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rging (AREA)
  • Reduction Rolling/Reduction Stand/Operation Of Reduction Machin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及滾製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用以藉由滾製既有良好效率又高精密度且穩定地生產螺紋部的軸向之在相同區域上具有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及用以實現該滾製方法之滾製用滾牙輪構造。
歷來,在藉由滾製製造只有右螺紋或左螺紋其中一個的螺紋部之公螺紋的情況,一般是藉由剖面形成為所期望的形狀例如大致三角形狀並彼此大致平行而表面具有持有導程角之多紋的螺紋部之複數個剛性平板或剛性圓筒體,逐漸押壓被稱為胚料之金屬製圓柱狀的桿狀體也就是螺紋素材,使這些螺紋素材與剛性平板或者剛性圓筒體相對位移,一面使螺紋素材表面塑形變形一面形成螺紋峰或者螺紋溝槽。
另外,公螺紋體已知有公螺紋體之螺紋部的軸向之在相同區域上具有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雙螺紋體,雖嘗試藉由滾製生產該雙螺紋體,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實現既正常且精密又可大量生產的滾製手法。
用以滾製前述雙螺紋體之技術舉出有日本專利文獻1所刊載之技術。依據此技術,螺紋素材採用非圓形加工物較佳,不過螺紋素材採用非圓形的加工物必須將螺紋素材預先加工成非圓形, 此外實際上即使使用非圓形的螺紋素材,螺紋素材在滾牙輪中會滑動,非圓形的螺紋素材對滾製用滾牙輪之初始位置會有設定上的困難,致使無法製造出具有所期望的形狀即雙螺紋體構造之公螺紋體。
另外,日本專利文獻1中刊載,以滾牙輪的製造方法,製作完成品也就是具有雙螺紋體的外形之主滾牙輪(master dies),一面將此主滾牙輪緊壓在螺模板一面滾動,製作滾製用滾牙輪之技法,不過以此手法製作滾製用滾牙輪會不經意在滾牙輪表面形成連續的波狀曲面,結果是會有使用此滾製用滾牙輪滾製,軸形並未成為正圓形的圓柱狀而完成既不穩定又無法或有困難螺合母螺紋的螺紋根徑之螺紋體的問題。
另外,日本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文獻3所刊載之技術是一種使用該兩日本文獻所刊載之滾製用滾牙輪滾製,則可滾製出螺紋部的軸向之在相同區域具有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的雙螺紋體,此雙螺紋體為右螺紋與左螺紋不同螺距,並非可滾製出具有相同螺距的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雙螺紋體。
尤其,依據日本專利文獻3之技術,局部解決日本專利文獻1或日本專利文獻2成為問題之滾製時螺紋素材與滾製用滾牙輪之間所發生的滑動等因滾製不良而成為不良品的問題,會有螺紋素材藉由滾製用滾牙輪表面切削之所謂的切削屑狀之細微的金屬片夾在滾製用滾牙輪之凹凸狀的表面未去除,無法連續滾製高精密度的雙螺紋體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50-570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189056號公報
〔專利文獻3〕世界專利WO2005/014194號公報
本發明係要解決上述的問題,即其目的為提供一種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及滾製方法,使用圓柱狀的螺紋素材不致發生滑動等的滾動不良,同時又可滾製出具有右螺紋及左螺紋之公螺紋體,且右螺紋與左螺紋無論相同螺距或不同螺距均可滾製,切削屑不易產生即使產生切削屑時切削屑也不會堵塞滾製用滾牙輪的凹部容易脫出而可大量生產高精密度的雙螺紋體。
為了要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構造採取的手段,其特徵為:具備一種對螺紋素材壓接逐漸相對位移之具有剛性表面之螺模構件,螺模構件係連結各個前述剛性表面的最外部間而得到之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視覺上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從該虛擬表面凹設而設有獨立的複數個凹部,前述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四個對應部位當中的2個以上的角部,在前述法線方向視覺上呈圓形形成。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的周緣係在沿著前述法線方向的剖面形狀,沿著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的上述周緣上呈圓形形成。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彼此呈對角狀設定。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在前述相對位移的方向上設定。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的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成為大致菱形。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係當前述螺紋素材的半徑設成R0、圓周率設成π時,其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設定在2πR0以下。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將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之其中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長而另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短之大致平行四邊形的開口面設成1個構成面之虛擬的大致四角錐形狀的凹孔狀,此大致四角錐形狀的中央頂部成為凹部的最深部位。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大致四角錐形狀,其相當於稜線的部位為正交於該稜線的剖面視覺上呈圓形形成。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大致四角錐梯形,其最深部具有大致扁平的底部。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當該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之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藉由該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前述凹部的最深部深度設成h時,以πpdRh/7≦v≦πpdRh/5規定上述容積v的設定範圍。
另外,本發明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所採取的手段,其特徵為:使具有對螺紋素材壓接逐漸相對位移之剛性表面,連結前述表面的最外部間所得到之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視覺上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從該虛擬表面凹設而設有獨立的複數個凹部之2個螺模構件的該表面彼此對向,以既定間隔d配置這些表面間的最短間隔,當前述間隔設成d,大致圓柱狀的螺紋構件的半徑設成R0,前述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時,d=2(R0 2-2v/(πp))1/2
惟,在符合πpdRh/7≦v≦πpdRh/5的範圍設定該容積v,藉由該雙螺紋體的滾製方法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前述凹部的最深度的深度設成h,藉由使另一方的前述表面對其中一方的前述表面逐漸相對位移,一面使前述螺紋素材壓接在這兩螺模構件的表面間一面滾動,製造雙螺紋體。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螺模構件係前述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的4個角對應部位當中之2個以上的角部為前述法線方向視覺上呈圓形形成。
如前述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的周緣係在沿著前述法線方向的剖面形狀,沿著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前述周緣上呈圓形形成。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彼此呈對角狀設定。
如前述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在前述相對位移的方向上設定。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的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成為大致菱形。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係其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當前述螺紋素材的半徑設成R0、圓周率設成π時,設定在2πR0以下。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將前述大致平行四邊形之其中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長而另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短之大致平行四邊形的開口面設成1個構成面之虛擬的大致四角錐形狀的凹孔狀,此大致四角錐形狀的中央頂部成為凹部的最深部位。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大致四角錐形,其相當於稜線的部位為正交於該稜線的剖面視覺上呈圓形形成。
如前述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當該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藉由該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前述凹部的最深部深度設成h時,以πpdRh/7≦v≦πpdRh/5規定上述容積v的設定範圍。
本發明係藉由以在平面視覺上的凹部形狀設成大致平行四邊形較佳為大致菱形後,使該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在相對位移方向上之角部成為圓形,並且將橫跨周圍上使剖面視覺上之凹部的周緣成為圓形,且將沿著該沿著該稜線方向使呈大致四角椎狀凹設之凹 部的相當於稜線的部位之剖面形狀成為圓形之2個螺模構件,裝設成在使該兩構件的剛性表面彼此間逐漸相對向,存有d=2(R0 2-2v/(πp))1/2的間隔,此距離保持一定的狀態下可相對位移,一面使半徑R0的螺紋構件壓接在該兩構件之間一面滾動以滾製雙螺紋體的方式構成,不論是使用圓柱狀的螺紋構件仍不致產生滑動等的滾動不良,即使同時高精密度地滾製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仍幾乎不會產生切削屑,萬一產生切削屑仍不致受切削屑堵塞在螺模構件的凹部內得以順利通過,藉此可高精密度地連續進行滾製螺紋部的軸向之在相同區域上具有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公螺紋體也就是雙螺紋體並可大量生產。惟,容積v係以符合πpdRh/7≦v≦πpdRh/5的方式設定,此處,表面間的最短距離設成d,大致圓柱狀的螺紋素材的半徑設成R0,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藉由雙螺紋體的滾製方法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凹部的最深部的深度設成h。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首先,說明本發明的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構造。本實施形態的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構造係用以對圓柱狀的螺紋素材B壓接逐漸一面在正交於此螺紋素材B的軸向之方向上相對位移一面使該螺紋素材B變形滾製在軸向的相同區域上具有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雙螺紋體D。
本實施形態之應用本發明而形成的具有剛性表面20之螺模構件10,除如第1(A)圖所示的使用2個平螺模構件11之所謂的平滾牙形態外,其他也可以是如第1(B)圖所示圓筒或圓柱型的2個以上的圓形螺模構件12配合使用之所謂的圓滾牙形態或如第1(C)圖所示亦被稱為所謂的行星方式之由壓接在螺紋素材B的具有剛性的圓弧狀表面之固定構件也就是圓弧形螺模構件13及設定成對應於此圓弧表面的外徑被壓接在螺紋素材B之具有剛性的圓筒表面之圓筒或圓柱形的圓形螺模構件12所構成的形態。
即使是任何一種形式的螺模構件10,本實施形態的螺模構件10仍為具備被壓接在螺紋素材B之2個以上的螺模構件10,具有一面壓接一面該2個以上的螺模構件10的剛性表面20彼此相對位移並且對螺紋素材B相對位移之剛性表面20。
在此剛性表面20,如第2(A)圖所示複數個獨立整排地設有連結此剛性表面20的最外部21間而得到之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視覺上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如第2(B)圖所示從虛擬表面22凹設之凹部30。此處,虛擬表面22係以在平板狀的螺模構件10的情況期望為設定成平面狀,在圓形滾牙形態的情況期望為設定成圓筒面狀,在圓弧狀滾牙形態的情況期望為設定成圓弧面狀,這些虛擬表面22不致受到衝擊或畸變的方式構成較佳。這些各個凹部30係凹部30的法線視覺上形成為大致平形四邊形,較佳為以成為大致菱形的方式構成。如此設定成大致菱形的話,可設成滾製之雙螺紋體D的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各個螺紋螺距彼此相等。
這些凹部30係各個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對應部位當中的2個以上的角部31、31如第3(A)圖所 示,法線方向視覺上呈圓形形成。當然,如第3(B)圖所示,亦可呈圓形形成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對應部位之全部的角部31、31、32、32。此外,該2個以上的角部31、31較佳為設定成彼此對角位置狀,尤其,以螺紋素材B所滾動的方向即在相對位移的方向上之對角位置設定2個以上的角部31、31的話,滾製時萬一產生的切削屑相對位移時易於從凹部30流出較佳。
這些凹部30係如第1(B)圖或第4(A)~(C)圖所示,在沿著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之剖面形狀,其周緣33部分例如以圓角加工等的方式呈圓形形成,沿著成為大致平形四邊形之周緣33的周圍上呈圓形形成。如此,藉由將凹部30的周緣33部分橫跨周緣33的周圍上形成為圓形,可防止因滾製時螺模構件10表面及螺紋素材B的非正常部分而從螺紋素材B切削出之切削屑的產生。
另外,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視覺上大致平形四邊形的凹部30係如第5(A)圖所示,當螺紋素材B的半徑設成R0、圓周率設成π時,以2πR以下設定其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較佳為當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D的螺紋根徑設成dR(參考7圖)時,成為凹部30之大致平形四邊形的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設成2πR0以下。更佳為成為凹部30之大致平形四邊形的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平行於相對位移方向之對角線的對角線距離設定在πdR以下。在構成藉由如此的設定,可將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設定成同等的螺紋螺距後,可達到高精密度的雙螺紋體D。
另外,凹部30係如第6圖所示,以成為將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大致平形四邊形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較佳為相對位移方向的對角線距離設定成較長而另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較佳為對相對位移方向正交之方向的對角線距離設定成較短之大致平形四邊形的開口面設成一個構成面之虛擬的大致四角錐形狀的凹孔狀,此大致四角錐形狀的中央頂部成為凹部30的最深部位34的方式構成。更佳為設成呈大致平形四邊形形成凹部30,其最深部位34具有大致扁平的底部35之凹部30形狀。以此方式,構成底部35變寬廣,萬一產生的切削屑不致堵塞易於流出,並且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D的螺紋峰M的最高頂部在雙螺紋體D的軸直角方向上不成為銳角,可使母螺紋體對雙螺紋體D螺合時的穩定性提高,並且構成可使本發明實施時藉由大量生產而達到之雙螺紋體D的製品精密度提高。
此外,凹部30係以當該凹部30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螺模構件10的相對於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凹部30的凹設螺距設成p(參考第5(B)圖),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D的螺紋根徑設成dR(參考第7圖),凹部30的最深部位34的深度設成h時,以πpdRh/7≦v≦πpdRh/5規定此處凹部30之容積v的設定範圍的方式構成較佳。此外,比此範圍小的設定,螺紋峰M則會過度細,過度小而導致強度不足,或者母螺紋體螺合於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的公螺紋也就是雙螺螺紋體D時所謂的遊隙過度變大而使晃動過度變大,相反地比此範圍大的設定,螺紋峰M則會過度粗,過度大而母螺紋體螺合於藉由本發明 的實施而得到的公螺紋也就是雙螺螺紋體D時所謂的遊隙過度變小導致螺合困難或無法螺合,或者高精密度滾製螺紋峰M會有困難。
使用以上說明之雙螺紋體D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的螺模構件10滾製的話,可有效率地大量生產高精密度的雙螺紋體D。其他,以下參考附圖說明應用本發明而形成的實施形態之雙螺紋體D的滾製方法。本實施形態之雙螺紋體D的滾製方法係用以滾製對圓柱狀的螺紋素材B壓接,逐漸一面在正交於此螺紋素材B的軸向之方向上相對位移一面使該螺紋素材B表面變形而在軸向的相同區域上具有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之雙螺紋體D。
實施形態中應用本發明而形成之雙螺紋體D的滾製方法係使用2個以上的具有剛性表面20之螺模構件10,一面在該2個螺模構件10、10間使螺紋素材B壓接一面滾動滾製雙螺紋體D。此用於滾製之螺模構件10,除第1(A)圖所示的使用2個平螺模構件11之所謂的平滾牙形態外,其他也可以是如第1(B)圖所示圓筒或圓柱型的2個以上的圓形螺模構件12配合使用之所謂的圓形滾牙形態或如第1(C)圖所示亦被稱為所謂的行星方式之由被壓接在螺紋素材B的具有剛性的圓弧狀表面之固定構件也就是圓弧形螺模構件13及設定成對應於此圓弧表面的外徑被壓接在螺紋素材B之具有剛性的圓筒表面之圓筒或圓柱型的圓形螺模構件12所構成的形態。
此實施例之雙螺紋體D的滾製方法係在使用平螺模構件11滾製的情況,如第8(A)圖所示,固定其中一方的平螺模構件11,對此最外表面間的距離成為既定間隔d,然後一面保持此間隔d一面可相對位移地裝設另一方的平螺模構件11。當然,該兩平螺模 構件11、11係雙方的平螺模構件11、11相對位移即可,也能以使雙方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構成。
另外,在圓柱狀或圓筒型之2個以上的圓形螺模構件12、12配合使用之滾輪滾製的情況,如第8(B)圖所示,以一面並排保持彼此的旋轉軸,一面使最外表面間的距離成為既定距離d,然後一面保持此距離d一面各個可旋轉地裝設2個圓形螺模構件12、12。此時,各個的圓形螺模構件12、12彼此可反向旋轉亦可同向旋轉。
另外,在使用其中一方為圓弧形而另一方為圓柱或圓筒型的螺模構件10滾製之所謂的行星方式的滾製的情況,如第8(C)圖所示,固定其中一方的圓弧形螺模構件13,對此最外部21間的距離成為既定間隔d,然後以一面保持此間隔d一面旋轉自如地保持另一方的圓形螺模構件12,該兩剛性表面20、20間可相對位移的方式裝設。
此處,間隔d係當大致圓柱狀的螺紋素材的半徑設成R0,後述(或前述)之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螺模構件的剛性表面間之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之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時,期望是以d=2(R0 2-2v/(πp))1/2設定。惟,容積v的設定在符合πpdRh/7≦v≦πpdRh/5的範圍設定較佳。此處,藉由該雙螺紋體的滾製方法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凹部的最深部的深度設成h。
當然,亦在任何一個螺模構件10的剛性表面20,連結各個剛性表面20的最外部21間而得到之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視覺上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從剛性表面20凹設而設有獨立的複數 個凹部30。然後,藉由使另一方螺模構件10的剛性表面對其中一方螺模構件10的剛性表面20逐漸相對位移,一面使圓柱狀或圓筒狀的螺紋素材B壓接在另一方螺模構件10、10的表面間一面滾動製造雙螺紋體D。
另外,可採用本實施形態之雙螺紋體D的滾製方法使用之螺模構件10的剛性表面20,如第2(A)圖所示複數個獨立整排地設有連結此剛性表面10的最外部21間而得到之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視覺上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如第2(B)圖所示從虛擬表面凹設之凹部30。此處,虛擬表面22係以在平螺模構件11的情況期望是設定成平面狀,在圓形滾牙輪形態的情況期望是設定成圓筒面狀,在圓弧狀滾牙輪形態的情況期望是設定圓弧面狀,這些虛擬表面22不致受到衝擊或畸變的方式構成較佳。這些各凹部30係以凹部30的法線方向視覺上形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較佳為成為大致菱形的方式構成。如此設定成大致菱形的話,可設成被滾製之雙螺紋體D的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各個的螺距彼此相等。
這些凹部30係各個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大致平行四邊形的4個角對應部位當中之2個以上的角部31、31如第3(A)圖所示法線方向視覺上呈圓形形成較佳。當然,亦可如第3(A)圖所示,大致平行四邊形的4個角對應部位的全部角部31、31、32、32呈圓形形成。此外,這些2個以上的角部31、31彼此設定成對角位置狀較佳。尤其,以螺紋素材B所滾動的方向,即相對位移方向的對角位置設定2個以上的角部31、31的話,滾製時萬一產生的切削屑相對位移時易於從凹部30流出較佳。
這些凹部30係如第1(B)圖或第4(A)~4(C)圖所示,可在沿著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之剖面形狀,其周緣33部分例如圓角加工等呈圓形形成,沿著成為大致平行四邊形之周緣33的周圍上呈圓形形成。如此,藉由橫跨周緣33的周圍上將凹部30的周緣33部分形成為圓形,可防止因滾製時螺模構件10表面及螺紋素材B的非正常部分而從螺紋素材B切削出之切削屑的產生較佳。
另外,虛擬表面22的法線方向視覺上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凹部30係如第5(A)圖所示,當螺紋素材B的半徑設成R0、圓周率設成π時,以2πR0以下,設定其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較佳為當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D的螺紋根徑設成dR(參考第7圖)時,成為凹部30之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當中的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設成πdR以下。更佳為將成為凹部30之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平行於相對位移方向的對角線之對角線距離設定在πdR以下。藉由如此的設定,在將設定右螺紋部及左螺紋部的螺紋螺距設定成同等後,可達到高精密度的雙螺紋體D。
另外,凹部30係如第6圖所示,以成為將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大致平形四邊形其中的對角線距離較佳為相對位移方向的對角線距離設定成較長而另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較佳為對相對位移方向正交方向的對角線距離設定成較短之大致平形四邊形的開口面設成一個構成面之虛擬的大致四角錐形狀的凹孔狀,此大致四角錐形狀的中央頂部成為凹部30的最深部位34的方式構成。更佳為設成呈大致四角椎梯形形成凹部30,其最深部位34具有大致扁平的底部35之凹部30形狀。以此方式,構成底部35變寬廣, 萬一產生的切削屑不致堵塞易於流出,並且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D的螺紋峰M的最高頂部在雙螺紋體D的軸直角方向上不成為銳角,可使母螺紋體對雙螺紋體D螺合時的穩定性提高,並且可使本發明實施時藉由大量生產而達到之雙螺紋體D的製品精密度明顯提高。
此外,凹部30係以當該凹部30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螺模構件10之相對於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凹部30的凹設螺距設成p(參考第5(B)圖),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D的螺紋根徑設成dR(參考第7圖),凹部30的最深部位34的深度設成h時,以πpdRh/7≦v≦πpdRh/5規定此處凹部30的容積v的設定範圍的方式構成較佳。此外,比此範圍小的設定,螺紋峰M則會過度細,過度小而導致強度不足,或者母螺紋體螺合於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的公螺紋也就是雙螺螺紋體D時所謂的遊隙過度變大而使晃動過度變大,相反地比此範圍大的設定,螺紋峰M則會過度粗,過度大而母螺紋體螺合於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的公螺紋也就是雙螺螺紋體D時所謂的遊隙過度變小導致螺合困難或無法螺合,或者高精密度滾製螺紋峰M會有困難。
以上的說明已針對雙螺紋體D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及滾製方法作說明過,不過當然並不侷限於這些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範圍可作各種的變更。
10‧‧‧螺模構件
11‧‧‧平螺模構件
12‧‧‧圓形螺模構件
13‧‧‧圓弧形螺模構件
20‧‧‧剛性表面
21‧‧‧最外部
22‧‧‧虛擬表面
30‧‧‧凹部
31‧‧‧角部
32‧‧‧角部
33‧‧‧周緣
34‧‧‧最深部位
35‧‧‧底部
B‧‧‧螺紋素材
D‧‧‧雙螺紋體
M‧‧‧螺紋峰
第1圖為概略顯示各種螺模構件之透視圖,第1(A)圖為概略顯示平螺模構件,第1(B)圖為概略顯示圓形螺模構件,第1(C)圖為概略顯示圓弧形螺模構件。
第2(A)圖為概略顯示整排設有的複數個凹部之螺模構件的剛性表面之示意圖,第2(B)圖為第2(A)圖的X-X剖面之剖面圖。
第3(A)圖為放大一個凹部之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平面圖,第3(B)圖為其變形例。
第4圖為第3(A)圖的Y-Y剖面之剖面圖,第4(A)圖為顯示底部形成為平坦的狀態之剖面圖,第4(B)圖為顯示底部形成為銳角的狀態之剖面圖,第4(C)圖為顯示最佳的形態而為底部形成為圓形的狀態之剖面圖。
第(A)5圖為顯示放大1個凹部之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平面圖而為剛性表面的在相對位移方向上之對角線距離之示意圖,第5(B)圖為相對於該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凹部的凹設螺距的示意圖之虛擬表面的在法線方向視覺上之平面圖。
第6圖為用以顯示凹部的3維結構的一個凹部之三面圖。
第7圖為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而得到之雙螺紋體的螺紋部的示意圖中之一個側面圖。
第8圖為應用本發明之雙螺紋體的滾製方法之滾製模樣的示意概略圖,第8(A)圖為顯示使用2個平螺模構件的滾製 模樣,第8(B)圖為顯示使用2個圓形螺模構件的滾製模樣,第8(C)圖為顯示使用圓弧形螺模構件及圓形螺模構件的滾製模樣。
10‧‧‧螺模構件
22(33)‧‧‧虛擬表面(周緣)
30‧‧‧凹部
31‧‧‧角部
32‧‧‧角部
33‧‧‧周緣
34(35)‧‧‧最深部位(底部)

Claims (21)

  1. 一種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特徵為:具備對螺紋素材壓接逐漸相對位移之具有剛性表面之螺模構件,連結各個前述剛性表面的最外部間而獲得虛擬表面,前述螺模構件從該虛擬表面凹設而設有獨立的複數個凹部,由該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觀之,前述凹部為平行四邊形,且由前述法線方向觀之之前述平行四邊形的四個對應部位當中的2個以上的角部,由前述法線方向觀之呈圓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的周緣係在沿著前述法線方向的剖面形狀,沿著前述平行四邊形的上述周緣上呈圓形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彼此呈對角狀設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在前述相對位移的方向上設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由前述凹部的法線方向觀之,前述平行四邊形為菱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平行四邊形係當前述螺紋素材的半徑設成R0, 圓周率設成π時,其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設定在2πR0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將前述平行四邊形之其中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長而另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短之平行四邊形的開口面設成1個構成面之虛擬的四角錐形狀的凹孔狀,此四角錐形狀的中央頂部成為凹部的最深部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四角錐形狀,其相當於稜線的部位由正交於該稜線的剖面觀之呈圓形形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四角錐梯形,其最深部具有扁平的底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構造,其中,前述凹部係當該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藉由該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前述凹部的最深部深度設成h時,以πpdRh/7≦v≦πpdRh/5規定上述容積v的設定範圍。
  11. 一種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特徵為:使具有對螺紋素材壓接逐漸相對位移之剛性表面之2個螺模構件的該表面彼此對向,連結前述表面的最外部間得到虛擬表面,從該虛擬表面凹設 而設有獨立的複數個凹部,由該虛擬表面的法線方向觀之,前述凹部為平行四邊形,以既定間隔d配置這些表面間的最短間隔,當前述間隔設成d,圓柱狀的螺紋構件的半徑設成R0,前述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時,d=2(R0 2-2v/(πp))1/2惟,在符合πpdRh/7≦v≦πpdRh/5的範圍設定該容積v,藉由該雙螺紋體的滾製方法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前述凹部的最深度的深度設成h,藉由使另一方的前述表面對其中一方的前述表面相對位移,一面使前述螺紋素材壓接在這兩螺模構件的表面間一面滾動,製造雙螺紋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螺模構件係由前述法線方向觀之之前述平行四邊形的4個角對應部位當中之2個以上的角部由前述法線方向觀之呈圓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的周緣係在沿著前述法線方向的剖面形狀,沿著前述平行四邊形的前述周緣上呈圓形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彼此呈對角狀設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2個以上的角部係在前述相對位移的方向上設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由前述凹部的法線方向觀之,前述平行四邊形為菱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平行四邊形係其對角線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對角線距離,當前述螺紋素材的半徑設成R0、圓周率設成π時,設定在2πR0以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將前述平行四邊形之其中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長而另一方的對角線的距離設定成較短之平行四邊形的開口面設成1個構成面之虛擬的四角錐形狀的凹孔狀,此四角錐形狀的中央頂部成為凹部的最深部位。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四角錐形狀,其相當於稜線的部位由正交於該稜線的剖面觀之呈圓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成為四角錐梯形,其最深部具有扁平的底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雙螺紋體之滾製方法,其中,前述凹部係當該凹部的容積設成v,圓周率設成π,相對於前述相對位移方向的在正交方向上之前述凹部的凹設螺距設成p,藉由該雙螺紋體滾製用滾牙輪滾製而形成之雙螺紋體的螺紋根徑設成dR,前述凹部的最深部深度設成h時,以πpdRh/7≦v≦πpdRh/5規定上述容積v的設定範圍。
TW101130332A 2011-08-22 2012-08-21 Double-threaded body rolling with roller gear structure and rolling method TWI592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0411A JP2013043183A (ja) 2011-08-22 2011-08-22 両ねじ体の転造用ダイス構造及び転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3112A TW201323112A (zh) 2013-06-16
TWI592227B true TWI592227B (zh) 2017-07-21

Family

ID=47746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0332A TWI592227B (zh) 2011-08-22 2012-08-21 Double-threaded body rolling with roller gear structure and roll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0988B2 (zh)
JP (1) JP2013043183A (zh)
KR (1) KR101568625B1 (zh)
CN (1) CN103906589B (zh)
TW (1) TWI592227B (zh)
WO (1) WO201302768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8471B2 (ja) * 2014-02-18 2018-01-31 株式会社NejiLaw 両ねじ体転造用ダイス構造
JP6472121B2 (ja) * 2014-02-18 2019-02-20 株式会社NejiLaw 両ねじ体転造用ダイス構造、両ねじ体転造方法、両ねじ体転造用ねじ素材
JP6417506B2 (ja) * 2014-03-26 2018-11-07 株式会社NejiLaw 両ねじ体圧造用ダイス構造及び両ねじ体圧造方法
JP6278312B2 (ja) * 2014-04-08 2018-02-14 株式会社NejiLaw 両ねじ体転造用ダイス構造、両ねじ体調整用ダイス構造、両ねじ体転造方法、両ねじ体調整方法。
WO2019192579A1 (zh) * 2018-04-07 2019-10-10 游奕华 一种合成圆锥副和螺旋技术特点的双向锥形螺纹技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03267A (en) * 1971-10-15 1975-08-28 Bauer Car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crew-threaded bolts
JPS57137041A (en) * 1981-01-16 1982-08-24 Ryobi Ltd Manufacture of left hand screw and right hand screw
JP2866462B2 (ja) 1990-07-13 1999-03-08 オーエスジー販売株式会社 ねじ及びそれを形成するための転造ダイス
CA2087174A1 (en) * 1990-07-13 1992-01-14 Yasuo Suzuki Screw, nut and thread rolling die
JP3046466B2 (ja) * 1992-12-25 2000-05-29 輝文 野地川 ねじ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1497C (zh) * 1997-11-14 2002-03-27 唐宗才 滚压复合螺纹的螺纹工具及其加工方法
JP2002331329A (ja) * 2001-05-08 2002-11-19 Nachi Fujikoshi Corp 転造用平ダイス
JP3546211B1 (ja) * 2003-03-24 2004-07-21 株式会社産学連携機構九州 ボ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螺子転造ダイス並びに多重螺子ボルト
CN100446914C (zh) * 2003-04-28 2008-12-31 株式会社产学连携机构九州 螺纹滚轧成形辊的制造方法
JP2006189056A (ja) * 2003-08-12 2006-07-20 Art Screw:Kk 左右ねじおよびその転造用ダイス
JP2006167769A (ja) * 2004-12-17 2006-06-29 Terao Kikai Kk 転造加工用ダイス
US20060169015A1 (en) * 2005-01-28 2006-08-03 Garver Michael A Major diameter correcting re-roll thread rolling die
JP4827562B2 (ja) * 2006-03-08 2011-11-30 新一 西田 転造ダイス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27684A2 (ja) 2013-02-28
JP2013043183A (ja) 2013-03-04
TW201323112A (zh) 2013-06-16
US10130988B2 (en) 2018-11-20
CN103906589B (zh) 2016-08-24
WO2013027684A3 (ja) 2013-04-25
KR20140054329A (ko) 2014-05-08
US20140338412A1 (en) 2014-11-20
KR101568625B1 (ko) 2015-11-11
CN103906589A (zh)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2227B (zh) Double-threaded body rolling with roller gear structure and rolling method
RU2567073C2 (ru) Зуборезная фреза и способ фрезерования зубьев элементов зубчатой передачи
JP7407942B2 (ja) ワークピースを機械加工するための工具及び機械加工する方法
WO2015125834A1 (ja) 両ねじ体転造用ダイス構造、両ねじ体転造方法
JP2003260532A (ja) ボルト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EP2954968B1 (de) Gewindefräser
JP6278312B2 (ja) 両ねじ体転造用ダイス構造、両ねじ体調整用ダイス構造、両ねじ体転造方法、両ねじ体調整方法。
TWI640374B (zh) 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結構、滾製方法及材料
WO2006013723A1 (ja) マルチピッチねじ、マルチピッチねじ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TWI644746B (zh) 雙螺紋體的滾製用滾牙輪結構
RU2800152C1 (ru) Инструмент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резанием заготовки
TWI647026B (zh) 雙螺紋體的鍛頭模具結構及雙螺紋體的鍛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