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4773B - 電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電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4773B
TWI584773B TW102148495A TW102148495A TWI584773B TW I584773 B TWI584773 B TW I584773B TW 102148495 A TW102148495 A TW 102148495A TW 102148495 A TW102148495 A TW 102148495A TW I584773 B TWI584773 B TW I5847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dust
container body
vacuum cleaner
electric vacu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8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4428A (zh
Inventor
高井保志
江部清
鈴木仁
小嶋健司
Original Assignee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23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949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23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7650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4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4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7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Description

電吸塵器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關於一種電吸塵器。
衆所周知的是離心分離方式的電吸塵器,其包括: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及過濾濾器,收納在容器主體內而在與容器主體之間形成環狀的分離室。該現有的電吸塵器通過在分離室內產生的回旋流而使空氣與灰塵離心分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3604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177294號公報
此外,電吸塵器所吸入的灰塵中,除粒狀或粉狀的灰塵以外,還包含如線屑或毛髮般的纖維狀的灰塵。而且,超過過濾濾器部的外周長的長條的纖維狀的灰塵偶爾會卷附於過濾濾器 部。
一旦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過濾濾器,則難以解開。在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過濾濾器的情况下,電吸塵器的使用者必須利用剪刀等切斷纖維狀的灰塵,或强拉拉斷纖維狀的灰塵而將其除去,從而在過濾濾器的維護方面,此外在衛生方面產生不良情况。
由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獲得一種纖維狀的灰塵不易卷附於收納在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內部的圓筒形狀的過濾濾器的電吸塵器。
為解决所述課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包括: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過濾濾器部,呈較所述容器主體短的圓筒形狀而收納在所述容器主體內,在與所述容器主體之間形成環狀的分離室;隔離部,呈直徑較所述過濾濾器部大且外徑較所述容器主體小的形狀,形成以與鄰接於所述過濾濾器部的一端部的所述分離室相互相鄰連通的方式設置的集塵室;及旋轉支撑部,以所述容器主體的中心線為旋轉軸而旋轉自如地支撑所述過濾濾器部。
此外,所述電吸塵器包括以所述容器主體的中心線為旋轉軸而分別單獨地旋轉自如地支撑所述過濾濾器部、及所述隔離部的旋轉支撑部。
由此,可獲得纖維狀的灰塵不易卷附於圓筒形狀的過濾濾器的電吸塵器。
1‧‧‧電吸塵器
2‧‧‧吸塵器主體
3‧‧‧管部
5‧‧‧主體外殼
6‧‧‧車輪
7‧‧‧灰塵分離集塵裝置
8‧‧‧電動送風機
9‧‧‧主體控制部
11‧‧‧電源線
12‧‧‧主體連接口
14‧‧‧插入插頭
19‧‧‧連接管
21‧‧‧集塵軟管
22‧‧‧手邊操作管
23‧‧‧握持部
24‧‧‧操作部
24a‧‧‧停止開關
24b‧‧‧啟動開關
25‧‧‧延長管
26‧‧‧吸入口體
28‧‧‧吸入口
29‧‧‧旋轉清掃體
31‧‧‧電動機
35‧‧‧容器主體
35a‧‧‧側壁
36‧‧‧吸入管
37‧‧‧第一過濾濾器部
37a‧‧‧底壁
38‧‧‧隔離部
39‧‧‧返回過濾濾器部
41、141‧‧‧旋轉支撑部
42‧‧‧蓋壁
42a‧‧‧開口
43‧‧‧噴出管
45‧‧‧第二過濾濾器部
47‧‧‧敞開端
48‧‧‧封閉端
51‧‧‧分離室
52‧‧‧集塵室
53‧‧‧保形框
55‧‧‧第一過濾濾器
56‧‧‧框部件
57‧‧‧框部件
58‧‧‧開口
59、61、62‧‧‧間隙
63‧‧‧側壁
65‧‧‧第一軸芯保持部
66‧‧‧第二軸芯保持部
67、167‧‧‧軸芯部
68、168‧‧‧第一軸承
69、169‧‧‧第二軸承
71、171‧‧‧骨材
72‧‧‧第一軸芯半部
73‧‧‧第二軸芯半部
75‧‧‧阻抗體
76、176‧‧‧第一軸承保持部
77、177‧‧‧第二軸承保持部
78‧‧‧骨材
79、179‧‧‧階梯狀嵌合部
81‧‧‧密封部
82‧‧‧排氣風路
83‧‧‧翼板
101‧‧‧容器主體
102‧‧‧第一過濾濾器部
103‧‧‧隔離部
104‧‧‧電吸塵器
105‧‧‧灰塵分離集塵裝置
106‧‧‧過濾濾器
166‧‧‧軸芯保持部
172‧‧‧C形環
173‧‧‧細隙
175‧‧‧槽
C‧‧‧中心線
F‧‧‧回旋流
fi‧‧‧灰塵
R‧‧‧實線箭頭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第一過濾濾器部的立體圖。
圖4(a)、圖4(b)、圖4(c)是示意性地表示現有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橫截面圖。
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現有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圖6(a)、圖6(b)、圖6(c)、圖6(d)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橫截面圖。
圖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參照包含用於比較說明的現有圖的圖1至圖7,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 圖。
如圖1所示般,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為所謂的箱(canister)型電吸塵器。電吸塵器1包括可在被掃除面上移動的吸塵器主體2、及自如裝卸於吸塵器主體2的管部3。吸塵器主體2與管部3連通連接。
吸塵器主體2包括:主體外殼(case)5;一對車輪6,分別配置在主體外殼5的左右兩側方;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配置在主體外殼5的前半部,且裝卸自如;電動送風機8,收納在主體外殼5的後半部;主體控制部9,主要控制電動送風機8;及電源線(cord)11,向電動送風機8導入電力。
吸塵器主體2以經由電源線11供給的電力驅動電動送風機8,使伴隨電動送風機8的驅動而產生的負壓作用於管部3,通過管部3從被掃除面吸入含有灰塵的空氣(以下稱作“含塵空氣”),從含塵空氣分離灰塵,捕集並蓄積分離後的灰塵,並且排出分離後的空氣。
在主體外殼5的正面部分設置有主體連接口12。主體連接口12為含塵空氣向吸塵器主體2的入口,且連通連接管部3與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
設置在主體外殼5的兩側面的車輪6為大直徑的移動輪,支撑吸塵器主體2。
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從通過電動送風機8產生的負壓而從被掃除面經由管部3及主體連接口12流入的含有灰塵的空氣 (以下稱作“含塵空氣”)分離灰塵,並捕集、蓄積該灰塵。另一方面,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將已除去灰塵的清潔空氣送入電動送風機8。電動送風機8將從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吸入的空氣向吸塵器主體2外排出。
此處,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采用離心分離方式,通過回旋流將灰塵與空氣分離。
主體控制部9包括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省略圖示)、及存儲微處理器執行的各種運算程序(program)、參數(parameter)等的存儲裝置(省略圖示)。存儲裝置存儲預先設定的多種運轉模式(mode)。預先設定的多種運轉模式對應於使用者自操作部24進行的操作。
各個運轉模式設定為互不相同的輸入值(電動送風機8的輸入值)。主體控制部9對應於使用者的操作,而從預先設定的多種運轉模式唯一性地選擇與其操作內容對應的任意的運轉模式並從存儲部讀出該運轉模式,且依照所讀出的運轉模式來控制電動送風機8。
在電源線11的自由端部設置有插入插頭(plug)14。
管部3通過來自吸塵器主體2的吸入負壓而從被掃除面吸入含塵空氣並將該含塵空氣向吸塵器主體2引導。管部3包括:連接管19,作為接頭而裝卸自如地連接於吸塵器主體2;集塵軟管(hose)21,連通連接於連接管19;手邊操作管22,連通連接於集塵軟管21;握持部23,從手邊操作管22突出;操作部24, 設置於握持部23;延長管25,裝卸自如地連接於手邊操作管22;及吸入口體26,裝卸自如地連接於延長管25。
連接管19為自如裝卸於主體連接口12的接頭,通過主體連接口12而連通連接於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
集塵軟管21為長條且可撓的大致圓筒形狀的軟管。集塵軟管21的一端部(此處為含塵空氣的流動方向上的下游側的端部)連通連接於連接管19。
手邊操作管22中繼集塵軟管21與延長管25。手邊操作管22的一端部(下游側端部)連通連接於集塵軟管21的另一端部(上流側的端部)。
握持部23為使用者用手握持以操作電吸塵器1的部分,呈使用者可容易地握持的適當的形狀而自手邊操作管22突出。
操作部24包括與多種運轉模式建立對應的開關(switch)。具體而言,操作部24包括:停止開關24a,與電動送風機8的運轉停止操作建立對應;及啟動開關24b,與電動送風機8的運轉開始操作建立對應。
停止開關24a及啟動開關24b電性連接於主體控制部9。電吸塵器1的使用者可對操作部24進行操作而唯一性地選擇電動送風機8的運轉模式。啟動開關24b在電動送風機8運轉中,也作為運轉模式的選擇開關發揮功能。該情况下,主體控制部9每次在從啟動開關24b接收到操作信號時以强→中→弱→强→………的順序切換運轉模式。另外,操作部24也可單獨地包括 弱運轉開關(省略圖示)、中運轉開關(省略圖示)及强運轉開關(省略圖示)來代替啟動開關24b。
延長管25為可伸縮的細長的大致圓筒狀的管。延長管25呈重叠有多個筒狀體的套筒(telescopic)構造。延長管25的一端部(下游側的端部)與手邊操作管22的另一端部(上流側的端部)具有裝卸自如的接頭構造。延長管25通過手邊操作管22、集塵軟管21及連接管19而連通連接於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
吸入口體26具有在木地板或地毯(carpet)等被掃除面上自如移動或者自如滑行的構造,並且於在移動狀態或滑行狀態下與被掃除面對向的底面具有吸入口28。此外,吸入口體26包括配置於吸入口28的旋轉自如的旋轉清掃體29、及使旋轉清掃體29驅動的電動機31。
吸入口體26的一端部(此處為下游側的端部),具有自如裝卸於延長管25的另一端部(上流側的端部)的接頭構造。吸入口體26通過延長管25、手邊操作管22、集塵軟管21及連接管19而連通連接於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即,吸入口體26、延長管25、手邊操作管22、集塵軟管21、連接管19、及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形成從電動送風機8到達吸入口28的吸入風路。
電吸塵器1通過使用者利用啟動開關24b所進行的操作而使電動送風機8起動。例如,若在電動送風機8停止的狀態下操作啟動開關24b,則電吸塵器1首先以强運轉模式使電動送風機8運轉,再次通過操作啟動開關24b而使電動送風機8以中運轉模 式運轉,進而通過操作啟動開關24b而使電動送風機8以弱運轉模式運轉,以下同樣地重複。
强運轉模式、中運轉模式及弱運轉模式為預先設定的多種運轉模式,對電動送風機8輸入的電力值按照强運轉模式、中運轉模式、弱運轉模式的順序减小。起動的電動送風機8從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排出空氣而使其內部為負壓。
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內的負壓依序通過主體連接口12、連接管19、集塵軟管21、手邊操作管22、延長管25、及吸入口體26而作用於吸入口體26的吸入口28。電吸塵器1通過作用於吸入口28的負壓而連同空氣一起吸入被掃除面上的灰塵來對被掃除面進行掃除。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從吸入至電吸塵器1中的含塵空氣分離灰塵,並蓄積該分離的灰塵。另一方面,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將已從含塵空氣分離的空氣送至電動送風機8。
下面,對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進行詳細說明。
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如圖2所示般,第1實施方式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整體上呈大致圓柱形狀。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包括容器主體35、吸入管36、第一過濾濾器部37、隔離部38、返回過濾濾器部39、旋轉支撑部41、蓋壁42、噴出管43、及第二過濾濾器部45。
另外,就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而言,作為安裝於吸塵器主體2的狀態下的姿勢,也可使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 C朝向垂直方向,也可使該中心線C朝向水平方向,或者也可使該中心線C傾斜為其他任意角度來配置。
容器主體35呈在圖示上方的端部具有敞開端47、及在下方的端部具有封閉端48的有底圓筒形狀。在容器主體35內部形成有:分離室51,將含塵空氣離心分離為灰塵與空氣;及集塵室52,蓄積所分離的灰塵。
吸入管36偏靠於容器主體35的側壁35a的敞開端47側而連通連接於容器主體35,成為將含塵空氣取入至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內的入口。
吸入管36將從管部3向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流入的空氣朝向容器主體35的內周面的切線方向而引導至容器主體35內,且在容器主體35內產生回旋流F。吸入管36一體地成形於側壁35a。
另外,吸入管36只要在容器主體35內產生回旋流F,則也可相對於與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正交的平面,例如相對於中心線C朝向鉛直方向的情况下的水平面而傾斜。
第一過濾濾器部37呈較容器主體35短的圓筒形狀,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上方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側的端部),與設置在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蓋壁42鄰接。
第一過濾濾器部37收納於容器主體35內而在圓筒狀部外周面與容器主體35的圓筒狀部內周面之間形成環狀的分離室51,第一過濾濾器部37成為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的一次過濾器。
分離室51隔開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外周面與容器主體35的內周面而產生回旋流F來從含塵空氣分離灰塵與空氣。而且,在電動送風機8剛起動後或停止過渡等分離室51內的回旋流F未充分發展的期間,此外在回旋流F發展後當然也可防止灰塵從容器主體35向噴出管43流出。
此外,第一過濾濾器部37如圖2及圖3所示般,包括在側面形成大的開口的圓筒形狀的保形框53、及設置在保形框53的第一過濾濾器55,第一過濾濾器55以包圍保形框53的方式卷附為圓筒形狀。
保形框53將第一過濾濾器55保持為圓筒形狀。保形框53包括:直線狀的框部件56,多條相互隔開而配置在相當於圓筒形狀的側面的部分;及環狀的框部件57,與框部件56連結且相當於圓筒形狀的兩端部各自的緣。
隔離部38呈直徑較第一過濾濾器部37大、且外徑較容器主體35小的形狀。隔離部38鄰接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隔離部38具有開口58,並且以通過間隙59連通連接的狀態將相互相鄰的分離室51與集塵室52隔開。
隔離部38的開口58較隔離部38的外周緣與容器主體35的內周面之間的環狀的間隙59靠近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與間隙59同樣地連通連接分離室51與集塵室52。
較隔離部38靠容器主體35的下方(底面)側的空間, 為蓄積從分離室51通過間隙59流入的灰塵的集塵室52。間隙59將在分離室51內產生的回旋流F與灰塵一起引導至集塵室52,開口58使引導至集塵室52內的回旋流F向分離室51返回。
另外,隔離部38也可如圖2中的雙點劃線所示般呈朝向容器主體35的底面敞開的有底圓筒形狀。該情况下,以雙點劃線所示的隔離部38的圓筒形狀的側壁63外周面,在與容器主體35之間隔開有間隙61,此外在隔壁部38的下端與容器主體35的底面之間隔開有間隙62。
分離室51及集塵室52通過間隙59、間隙61、間隙62連通。間隙61遍及全周而隔開容器主體35的內周面與隔離部38的外周面。間隙59、間隙61、間隙62,將在分離室51內產生的回旋流F與灰塵一起引導至集塵室52。
設置在隔離部38的開口58的返回過濾濾器部39,由不會使流入至集塵室52的線屑或棉屑等纖維狀的灰塵返回至分離室51的程度的孔眼粗的過濾器、例如網式過濾器(mesh filter)形成。
旋轉支撑部41以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為旋轉軸而旋轉自如地支撑第一過濾濾器部37。
旋轉支撑部41包括:第一軸芯保持部65,設置在容器主體35的底部;第二軸芯保持部66,配置在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側;軸芯部67,架設在第一軸芯保持部65與第二軸芯保持部66之間;第一軸承68,設置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及第二軸承69,設 置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上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側的端部)。
第一軸芯保持部65及第二軸芯保持部66為在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上支撑棒狀的軸芯部67的凸台(boss)。
第二軸芯保持部66相對於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而同心地配置。第二軸芯保持部66通過以放射狀延伸的多個骨材71而固定在蓋壁42或噴出管43。多個骨材71間的空間使從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向噴出管43流動的空氣通過。
軸芯部67架設在第一軸芯保持部65與第二軸芯保持部66之間而固定在容器主體35。軸芯部67包括:第一軸芯半部72,從容器主體35底部的第一軸芯保持部65到達隔離部38;及第二軸芯半部73,接著第一軸芯半部72而到達第二軸芯保持部66。
第一軸芯半部72支撑隔離部38,將隔離部38非旋轉地固定於容器主體35。第一軸芯半部72配置於集塵室52內,包括阻礙從分離室51側向集塵室52側流入並回旋的空氣的流動而產生旋渦的阻抗體75。
阻抗體75呈從第一軸芯半部72向容器主體的直徑方向突出的板形狀。阻抗體75擾亂第一軸芯半部72周圍的空氣流,使集塵室52內的灰塵滯留在或纏繞在第一軸芯半部72的周圍,而促進灰塵在集塵室52內的積聚。
另外,阻抗體75除第一軸芯半部72以外,也可與容器主體35一體地成形在容器主體35的底部,也可偏靠容器主體35 的內周面側而設置。
第二軸芯半部73為金屬制,經由第一軸承68及第二軸承69而旋轉自如地保持第一過濾濾器部37。
第一軸承68及第二軸承69為含浸有潤滑油的滑動軸承(slide bearing),由發揮自潤滑性的所謂無油軸承(oilless bearing)或滾珠軸承(ball bearing)構成。
第一過濾濾器部37包括:第一軸承保持部76,保持第一軸承68;及第二軸承保持部77,保持第二軸承69。
第一軸承保持部76設置在堵塞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的底壁37a。
第二軸承保持部77配置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上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側的端部),且相對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同心地配置。第二軸承保持部77通過以放射狀延伸的多個骨材78而固定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
多個骨材78間的空間使從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向噴出管43流動的空氣通過。
第一過濾濾器部37通過旋轉支撑部41而旋轉自如支撑,因此接受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空氣的流動、即接受回旋流F而旋轉。回旋流F在沿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外周面流動的過程中,或在通過第一過濾濾器55向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流入的過程中,對第一過濾濾器部37賦予旋轉力。
蓋壁42堵塞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蓋壁42具有相對 於容器主體35而大致同心的開口42a。開口42a連通連接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的空間與噴出管43內。
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與隔離部38的鄰接部分,設置有防止灰塵的侵入的階梯狀嵌合部79。
使第一過濾濾器部37相對於蓋壁42而相對性地旋轉,因此在蓋壁42與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鄰接部分,設置有阻礙空氣從分離室51側向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空間流入的密封(seal)部81。
若假設灰塵等進入第一過濾濾器部37與蓋壁42之間的微小的間隙中,則阻礙第一過濾濾器部37旋轉。由此,密封部81確保第一過濾濾器部37與蓋壁42之間的微小的間隙中的空氣的流通,或阻礙灰塵的侵入而確保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切實的旋轉。密封部81例如呈所謂的迷宮(labyrinth)構造。
噴出管43堵塞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而覆蓋蓋壁42。噴出管43為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中的空氣的出口,成為將通過第一過濾濾器部37及第二過濾濾器部45的空氣送出至電動送風機8的排氣風路82。
第二過濾濾器部45對從蓋壁42的開口42a向排氣風路82流入的空氣過濾。第二過濾濾器部45在電動送風機8剛起動後或剛停止後等分離室51的回旋流F未充分發展的期間,捕集透過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微細的粒子狀的細塵,而防止微細的粒子狀的細塵到達電動送風機8。
第二過濾濾器部45為呈圓盤形狀、且從中心側以放射狀延伸的凸折部分與凹折部分交替排列的折叠過濾器。
第一過濾濾器部37、隔離部38、返回過濾濾器部39、及旋轉支撑部41,與蓋壁42及噴出管43一體化,可從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取出並再次收納於容器主體35內。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第一過濾濾器部的立體圖。
如圖3所示般,在第1實施方式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的第一過濾濾器部37,包括用以接受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空氣的流動的翼板83。
翼板83設置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周側,向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中心線、即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延伸。翼板83與保形框53一體化。翼板83接受通過第一過濾濾器55向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流入的空氣而對第一過濾濾器部37賦予旋轉力。
其次,對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的動作進行說明。
此處,首先為與第1實施方式進行比較,而使用圖4、圖5對包括不相對於容器主體101旋轉的第一過濾濾器部102的現有的電吸塵器104進行說明。
圖4(a)、圖4(b)及圖4(c)是示意性地表示現有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橫截面圖。
此外,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現有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 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如圖4(a)所示般,在現有的電吸塵器104中,若超過第一過濾濾器部102的外周長的長條的纖維狀的灰塵fi通過回旋流F而流入至灰塵分離集塵裝置105,則存在灰塵fi的一端部以穿過的方式附著於過濾濾器106的情况。而且,在現有的電吸塵器104中,第一過濾濾器部102固定於容器主體101而不旋轉,因此如圖4(b)所示般,使一端部附著於過濾濾器106的纖維狀的灰塵fi,在被回旋流F沖走的狀態下開始卷附於過濾濾器106。
最終如圖4(c)及圖5所示般,纖維狀的灰塵fi卷附於過濾濾器106而無法容易地解開。
另一方面,圖6(a)、圖6(b)、圖6(c)及圖6(d)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橫截面圖。
此外,圖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
如圖6(a)所示般,即便為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若超過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外周長的長條的纖維狀的灰塵fi通過回旋流F而流入至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則也存在灰塵fi的一端部以穿過的方式附著於第一過濾濾器55的情况。
而且,如圖6(b)所示般,使一端部附著於第一過濾濾器55的纖維狀的灰塵fi,在被回旋流F沖走的狀態下開始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55。
然而,在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中,第一過濾濾器部37隨著回旋流F旋轉(圖6中,實線箭頭R),因此第一過濾濾器55與所附著的纖維狀的灰塵fi一起旋轉,由此被回旋流F沖走的灰塵fi與第一過濾濾器55的相對速度差較現有的電吸塵器104小,灰塵fi在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55之前,在分離室51內被沖走更長時間、更長距離。
在灰塵fi及第一過濾濾器部37正在持續旋轉時,以回旋流F的輕微的擾亂等為契機而如圖6(c)所示般,灰塵fi的一端部從第一過濾濾器55脫離或脫落。
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與現有的電吸塵器104相比,灰塵fi與第一過濾濾器55的相對速度差小,灰塵fi在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55之前有更長時間、更長距離的餘度。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中,可能多次遇到回旋流F的輕微的擾亂等的契機,因此灰塵fi從第一過濾濾器55脫離或脫落的機會提高至相當程度。
而且,最終如圖6(d)所示般,纖維狀的灰塵fi從第一過濾濾器55脫離、脫落,並如圖7所示般蓄積在集塵室52中。
此外,回旋流F每次在回旋1圈時與從吸入管36流入至分離室51的新的含塵空氣合流,並且將風向改變為向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方向,換言之向接近第一過濾濾器55的方向。已改變風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通過第一過濾濾器55且被引導至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外。
在該過程中,在圖4的現有的電吸塵器104的情况下,由於包括不旋轉的過濾濾器106,因此已改變風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持續通過過濾濾器106的大致固定位置。如此一來,在過濾濾器106的該部位慢慢地附著灰塵,最終堵塞。若在過濾濾器106的特定部位產生堵塞,則堵塞部位的流速降低,進而範圍擴大,結果誘發過濾濾器106整體堵塞。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中,使第一過濾濾器55隨著回旋流F旋轉,因此已改變風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不會持續通過第一過濾濾器55的固定位置,而是通過部位遍及全周而廣泛地分散。
因此,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在第一過濾濾器55的某狹窄的範圍不產生堵塞,易於維持透氣性,進而易於維持第一過濾濾器55整體的透氣性。
如此,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在容器主體35內包括旋轉自如的第一過濾濾器部37,由此防止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灰塵、尤其是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
尤其是,通過將利用回旋流F旋轉的部位集中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易於獲得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旋轉速度,可使第一過濾濾器部37相對於回旋流F的相對速度差大幅减少而防止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
而且,通過將利用回旋流F旋轉的部位集中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在電吸塵器1起動時,易於實現第一過濾濾器部37 的旋轉與回旋流F的快速同步,在起動過渡時,也使第一過濾濾器部37相對於回旋流F的相對速度差大幅减少而防止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
此外,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利用在容器主體35內產生的回旋流F而使第一過濾濾器部37旋轉,因此無需追加性的原動機等部件、或用以與回旋流F的流速同步的測定器或控制系統,可抑制零件件數的增加數量而確保可靠性。
進而,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包括翼板83,由此可使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驅動轉矩變大,從而易於使回旋流F與第一過濾濾器部37及隔離部38的旋轉同步。
進而此外,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通過兼具翼板83的保形框53,而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組裝中無需追加性的作業。
此外,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周側包括翼板83,由此不會在第一過濾濾器55的外周面、即暴露在回旋流F中的面產生流速複雜的分布或渦流,從而可避免灰塵附著於第一過濾濾器55。
進而,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在集塵室52內包括阻抗體75,因此可提高集塵室52內的灰塵的蓄積效率,可通過更多量的灰塵不易纏成塊而難以拆散,而實現廢弃的容易化、潔淨化。
因此,根據第1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可提供纖維狀的灰塵不易卷附在位於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35內部的圓筒形狀的第 一過濾濾器55的電吸塵器1。
其次,對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進行說明。
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的縱截面圖,對與第1實施方式的圖2相同的零件附上相同符號,並且對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方面進行詳細說明。第2實施方式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方面在於,第一過濾濾器部與隔離部分別單獨地旋轉。
如圖8所示般,第2實施方式的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整體上呈大致圓柱形狀。灰塵分離集塵裝置7包括容器主體35、吸入管36、第一過濾濾器部37、隔離部38、返回過濾濾器部39、旋轉支撑部141、蓋壁42、噴出管43、及第二過濾濾器部45。
旋轉支撑部141以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為旋轉軸而分別單獨地旋轉自如地支撑第一過濾濾器部37及隔離部38。旋轉支撑部141包括:軸芯保持部166,配置在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側;軸芯部167,被相對於軸芯保持部166旋轉自如地保持;第一軸承168,設置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及第二軸承169,設置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上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側的端部)。
軸芯保持部166為在容器主體35的中心線C上支撑棒狀的軸芯部167的凸台(boss)。軸芯保持部166相對於容器主體35 的中心線C而同心地配置。軸芯保持部166通過以放射狀延伸的多個骨材171而固定在蓋壁42或噴出管43。
多個骨材171間的空間使從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向噴出管43流動的空氣通過。
軸芯部167從軸芯保持部166突出並貫通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到達隔離部38。軸芯部167的上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側的端部)通過軸芯保持部166而旋轉自如地保持,軸芯部16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固定在隔離部38。
軸芯部167為金屬制,經由第一軸承168及第二軸承169而旋轉自如地保持第一過濾濾器部37。
此外,軸芯部167經由C形環172而旋轉自如地保持軸芯保持部166。C形環172插入至軸芯保持部166的細隙173中而嵌入軸芯部167的槽175中。C形環172防止軸芯部167從軸芯保持部166拔出,並且可使軸芯部167相對於軸芯保持部166旋轉。
第一軸承168及第二軸承169為含浸有潤滑油的滑動軸承,且為發揮自潤滑性的所謂的無油軸承或滾珠軸承。
第一過濾濾器部37包括:第一軸承保持部176,保持第一軸承168;及第二軸承保持部177,保持第二軸承169。第一軸承保持部176及第二軸承保持部177一體地成形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呈軸套(sleeve)形狀。
第一軸承保持部176設置在堵塞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的底壁37a。
第二軸承保持部77配置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上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的側的端部),且相對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同心地配置。
第一過濾濾器部37通過旋轉支撑部141而旋轉自如地支撑,因此接受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空氣的流動、即接受回旋流F而旋轉。回旋流F在沿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外周面流動的過程中,或在通過第一過濾濾器55向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內側流入的過程中,對第一過濾濾器部37賦予旋轉力。
隔離部38固定在軸芯部6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體35的封閉端48的側的端部),可與軸芯部167一起一體地旋轉。
蓋壁42堵塞容器主體35的敞開端47。蓋壁42具有相對於容器主體35而大致同心的開口42a。開口42a連通第一過濾濾器部37內側的空間與噴出管43。
在第一過濾濾器部37與隔離部38的鄰接部分,設置有防止灰塵的侵入的階梯狀嵌合部179。階梯狀嵌合部179以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框部件57的緣與隔離部38的主面的接觸所產生的微小的力接觸。
即,隔離部38也可通過回旋流F旋轉,另一方面,也可接觸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從第一過濾濾器部37獲得旋轉力。
換言之,隔離部38向與第一過濾濾器部37相同的方向 旋轉,而且追隨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而旋轉。另外,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框部件57的緣與隔離部38的主面的接觸所產生的微小的力,是指不妨礙由回旋流F所引起的相互的相對性的旋轉的程度的力。
其次,對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的動作進行說明。
此處,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通過回旋流F使第1過濾濾器55旋轉,已改變風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不會持續通過第一過濾濾器55的固定位置,而是使通過部位遍及全周而廣泛地分散,因此在防止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灰塵、尤其是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第1過濾濾器部37的方面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
在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中,使隔離部38與第一過濾濾器部37一起旋轉,因此除回旋流F以外還可利用隔離部38攪拌集塵室52內的灰塵,因此可實現集塵室52內的灰塵的分布密度的均質化,可消除灰塵的偏置而蓄積更多的灰塵。
此外,若集塵室52內的灰塵蓄積量增加,則大量灰塵介於容器主體35與隔離部38之間,從而該灰塵阻礙隔離部38的旋轉。此外,即便集塵室52內的灰塵蓄積量為少量,也可能存在吸入比較大的灰塵而使大的灰塵夾在容器主體35與隔離部38之間,從而阻礙隔離部38的旋轉的情况。
由此,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分別單獨地旋轉自如地支撑第一過濾濾器部37及隔離部38,由此即便假設隔離部38的旋轉受到阻礙而停止,也可通過保持第一過濾濾器部37側的旋 轉,從而防止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灰塵、尤其是纖維狀的灰塵fi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
如此,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在容器主體35內包括旋轉自如的第一過濾濾器部37,由此防止在分離室51內回旋的灰塵、尤其是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進而,使第一過濾濾器部37及隔離部38分別單獨地旋轉,由此即便因灰塵的蓄積量增加等原因而導致隔離部38的旋轉停止,也可通過維持第一過濾濾器部37的旋轉,而防止纖維狀的灰塵卷附於第一過濾濾器部37。
此外,第2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使隔離部38向與第一過濾濾器部37相同的方向旋轉,因此無需使隔離部38旋轉的單獨、追加性的原動機等部件、或用以與回旋流F的流速同步的測定器或控制系統,從而可抑制零件件數的增加數量而確保可靠性。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電吸塵器1並不限定於箱型的電吸塵器,也可為立柱型(upright type)、條杆(stick)型、或者輕便(handy)型等電吸塵器。
對本發明的幾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這些實施方式是作為例子而提示的實施方式,並未意圖限定發明的範圍。這些新的實施方式可利用其他各種形態來實施,可在不脫離發明的要旨的範圍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這些實施方式或其變形包含在發明的範圍或要旨中,並且包含在權利要求的範圍中所記載的發明中及其均等的範圍中。
7‧‧‧灰塵分離集塵裝置
35‧‧‧容器主體
35a‧‧‧側壁
36‧‧‧吸入管
37‧‧‧第一過濾濾器部
37a‧‧‧底壁
38‧‧‧隔離部
39‧‧‧返回過濾濾器部
41‧‧‧旋轉支撑部
42‧‧‧蓋壁
42a‧‧‧開口
43‧‧‧噴出管
45‧‧‧第二過濾濾器部
47‧‧‧敞開端
48‧‧‧封閉端
51‧‧‧分離室
52‧‧‧集塵室
53‧‧‧保形框
55‧‧‧第一過濾濾器
56‧‧‧框部件
57‧‧‧框部件
58‧‧‧開口
59、61、62‧‧‧間隙
63‧‧‧側壁
65‧‧‧第一軸芯保持部
66‧‧‧第二軸芯保持部
67‧‧‧軸芯部
68‧‧‧第一軸承
69‧‧‧第二軸承
71‧‧‧骨材
72‧‧‧第一軸芯半部
73‧‧‧第二軸芯半部
75‧‧‧阻抗體
76‧‧‧第一軸承保持部
77‧‧‧第二軸承保持部
78‧‧‧骨材
79‧‧‧階梯狀嵌合部
81‧‧‧密封部
82‧‧‧排氣風路
C‧‧‧中心線
F‧‧‧回旋流

Claims (9)

  1. 一種電吸塵器,包括: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過濾濾器部,呈較所述容器主體短的圓筒形狀而收納在所述容器主體內,在與所述容器主體之間形成環狀的分離室,其中所述過濾濾器部的外周面與所述容器本體的內周面被配置為通過所述分離室來連接;隔離部,呈直徑較所述過濾濾器部大且外徑較所述容器主體小的形狀,形成以與鄰接於所述過濾濾器部的一端部的所述分離室相互相鄰連通的方式設置的集塵室;及旋轉支撑部,以所述容器主體的中心線為旋轉軸而旋轉自如地支撑所述過濾濾器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濾濾器部接受在所述分離室內回旋的空氣的流動而旋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過濾濾器部,設置有接受在所述分離室內回旋的空氣的流動的翼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濾濾器部包括:保形框,設置有所述翼板,及過濾濾器,設置在所述保形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翼板設置在所述過濾濾器部的內周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吸塵器包括阻抗體,該阻抗體配置在所述集塵室內而阻礙從所述分離室向所述集塵室流入的回旋空氣的流動來產生旋渦。
  7. 一種電吸塵器,包括:圓筒形狀的容器主體;過濾濾器部,呈較所述容器主體短的圓筒形狀而收納在所述容器主體內,在與所述容器主體之間形成環狀的分離室,其中所述過濾濾器部的外周面與所述容器本體的內周面被配置為通過所述分離室來連接;隔離部,呈直徑較所述過濾濾器部大且外徑較所述容器主體小的形狀,形成以與鄰接於所述過濾濾器部的一端部的所述分離室相互相鄰連通的方式設置的集塵室;及旋轉支撑部,以所述容器主體的中心線為旋轉軸而分別單獨地旋轉自如地支撑所述過濾濾器部及所述隔離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隔離部追隨於所述過濾濾器部而旋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電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隔離部通過與所述過濾濾器部的接觸而從所述過濾濾器部獲得旋轉力。
TW102148495A 2013-03-14 2013-12-26 電吸塵器 TWI5847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2325A JP6494900B2 (ja) 2013-03-14 2013-03-14 電気掃除機
JP2013052326A JP2014176501A (ja) 2013-03-14 2013-03-14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428A TW201434428A (zh) 2014-09-16
TWI584773B true TWI584773B (zh) 2017-06-01

Family

ID=51496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495A TWI584773B (zh) 2013-03-14 2013-12-26 電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34981B1 (zh)
CN (1) CN104042166B (zh)
TW (1) TWI5847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4982B1 (ko) * 2013-03-14 2015-07-07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전기청소기
JP2016165384A (ja) * 2015-03-10 2016-09-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102308501B1 (ko) 2015-03-27 2021-10-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진공 청소기
KR101671116B1 (ko) 2015-07-09 2016-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및 물 청소기구
KR102516499B1 (ko) 2015-12-30 2023-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진공 청소기
KR102665028B1 (ko) 2016-12-13 2024-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진공청소기
GB201706357D0 (en) * 2017-04-21 2017-06-07 Grey Tech Ltd Bagged vacuum clean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5871A (zh) * 2008-09-16 2010-03-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集尘桶
CN101744576A (zh) * 2008-12-19 2010-06-2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集尘桶组件的压缩板连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33414B1 (ko) * 2002-05-11 2004-05-31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485708B1 (ko) * 2003-02-21 2005-04-28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539762B1 (ko) * 2004-03-09 2006-0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필터 청소 장치
KR20060024147A (ko) * 2004-09-13 2006-03-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싸이클론 집진 장치
KR100617093B1 (ko) * 2005-03-21 2006-08-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의 집진장치
CN2889142Y (zh) * 2005-12-05 2007-04-18 苏州金莱克清洁器具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CN201609332U (zh) * 2009-11-20 2010-10-20 宁波富佳实业有限公司 吸尘器旋风分离尘杯
RU2526008C2 (ru) * 2010-02-26 2014-08-20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Тосиб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ылеулавливания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пылесос
KR101534982B1 (ko) * 2013-03-14 2015-07-07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전기청소기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5871A (zh) * 2008-09-16 2010-03-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集尘桶
CN101744576A (zh) * 2008-12-19 2010-06-2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集尘桶组件的压缩板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2166A (zh) 2014-09-17
KR101534981B1 (ko) 2015-07-07
CN104042166B (zh) 2017-04-12
TW201434428A (zh) 2014-09-16
KR20140113308A (ko)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4773B (zh) 電吸塵器
US11006798B2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827890B2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TWI554238B (zh) 電吸塵器
TWI633868B (zh) 電動吸塵器
RU2504324C1 (ru) Электропылесос
RU252600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ылеулавливания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пылесос
US10653281B2 (en) Pre-filter bag for vacuum cleaner and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same
WO2021126687A1 (en) Vacuum cleaner
CN108024676B (zh) 分离装置
JP5487041B2 (ja) 塵埃分離集塵容器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KR100782181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JP649490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453531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189058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11743455B (zh) 空气处理组件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JP2016002135A (ja) 電気掃除機
WO2022141630A1 (zh) 吸尘器
JP5666849B2 (ja) 塵埃分離集塵容器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4176502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4176501A (ja) 電気掃除機
TWI629041B (zh) 電動吸塵器
KR100782180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KR100831778B1 (ko) 진공청소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