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1500B - Antenna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ntenna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1500B
TWI581500B TW102102199A TW102102199A TWI581500B TW I581500 B TWI581500 B TW I581500B TW 102102199 A TW102102199 A TW 102102199A TW 102102199 A TW102102199 A TW 102102199A TW I581500 B TWI581500 B TW I5815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uxiliary antenna
extending
auxiliary
antenna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2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1181A (zh
Inventor
Shinsuke Yukimoto
Ryo Sai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to TW102102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150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1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1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1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1500B/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Description

天線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可複數共振化的天線裝置。
以往,在通訊機器中,為了使天線的共振頻率複共振化,提案一使用具備放射電極及介電質塊的天線、開關,控制電壓源之天線裝置。
例如,利用介電質塊的以往技術,在專利文獻1是提案一將放射電極形成樹脂模製體,再以接著劑來使介電質塊一體化,藉此取得高效率的複合天線。
又,使用開關,控制電壓源的以往技術,在專利文獻2是提案一具備第1放射電極、第2放射電極、及設在第1放射電極的途中部及第2放射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用以使第2放射電極與第1放射電極電性連接或切斷的開關之線裝置。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8100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166287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術中也有以下的課題存在。
亦即,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那樣的介電質塊的技術是使用激振放射電極的介電質塊,需要按每個機器設計介電質塊、放射電極圖案等,依其設計條件,而有天線性能劣化,或不安定要素增加的不良情形。
又,由於放射電極被形成於樹脂模製體的表面,因此需要在樹脂模製體上設計放射電極圖案,需要按照安裝的通訊機器或其用途來天線設計、金屬模具設計,導致大幅度的成本增大。又,由於以接著劑來使介電質塊與樹脂模製體一體化,因此接著劑的Q值以外也會依接著條件(接著劑的厚度、接著面積等),而有天線性能劣化,或不安定要素增加的不良情形。
並且,像在專利文獻2記載那樣使用開關,控制電壓源的天線裝置時,為了以開關來進行共振頻率的切換,而需要控制電壓源的構成或電抗電路等,天線構成會按機器而複雜化,無設計的自由度,有難容易調整天線的問題。
本發明是有鑑於前述的課題而研發者,其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可彈性調整複共振化後的各共振頻率,可便宜且容易地確保對應於用途或每個機器的天線性能, 且可小型化或薄型化之天線裝置。
本發明為了解決前述課題而採用以下的構成。
亦即,第1發明的天線裝置,其特徵係具備:絕緣性的基板本體、及於該基板本體分別以金屬箔形成圖案的接地面、第1元素及第2元素,前述第1元素係在配置於前述接地面側的基端設有給電點而延伸,在途中連接介電質天線的天線元件,且於前端連接第1輔助天線部,前述第2元素係連接至前述第1元素的基端側而延伸,在途中連接被動元件,且於前端連接第2輔助天線部,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係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而於前述基板本體的上方在與該基板本體之間空出間隔而延伸。
就此天線裝置而言,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及第2輔助天線部是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而於基板本體的上方在與該基板本體之間空出間隔而延伸,因此可有效地利用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與基板本體上的接地面、不自己共振成所望的共振頻率的載荷元件的天線元件及各元素之間產生的浮遊電容來使複共振化。
又,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及第2輔助天線部是以可撓 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因此可適當變更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與基板本體的間隔,即使在設置處的間隙變化時或必須使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彎曲而配置時,還是可彈性地對應於所安裝的框體的配置條件。特別是在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不安裝天線元件或被動元件,只在基板本體側安裝該等,可充分地確保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的可撓性。
並且,藉由天線元件及各被動元件的選擇,可彈性地調整各共振頻率或阻抗,可取得對應於用途或機器、設計條件的2共振化可能的天線裝置。
而且,可以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與基板本體的平面內的各元素的延伸形狀來設計,相較於以往使用介電質塊或樹脂模製體等的情況,可薄型化,且藉由介電質天線之天線元件的選擇,可小型化及高性能化。並且,不需要金屬模具、設計變更等所產生的成本,可實現低成本。
第2發明的天線裝置係於第1發明中,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係於絕緣性薄膜以金屬箔形成圖案。
亦即,就此天線裝置而言,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及第2輔助天線部是在絕緣性薄膜以金屬箔形成圖案,因此可取得高的可撓性,且適當選擇高的介電常數者作為絕緣性薄膜的材料,藉此可取得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的圖案縮短效果,且所望的頻帶低時或被要求更小型化時也可對應。而且,可利用泛用的可撓性印刷基板,可謀求成本的 低減。
第3發明的天線裝置係於第1或第2發明中,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的開放端係彼此朝相反方向配置。
亦即,就此天線裝置而言,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及第2輔助天線部的開放端是彼此朝相反方向配置,因此彼此的阻抗高的部分彼此間會成逆向,可抑制結合,且可有效地利用彼此間所產生的浮遊電容。
第4發明的天線裝置係於第1~第3的任一發明中,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的開放端係對於前述天線元件的開放端朝相反方向配置。
亦即,就此天線裝置而言,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的開放端對於天線元件的開放端是朝相反方向配置,因此彼此的阻抗高的部分彼此間會成逆向,可抑制結合,且可有效地利用彼此間所產生的浮遊電容。
第5發明的天線裝置係於第1~第4的任一發明中,在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與前述基板本體之間設置有間隔物。
亦即,就此天線裝置而言,由於在第1輔助天線部及第2輔助天線部與基板本體之間設置有間隔物,因此可藉由設定成所定厚度的間隔物來將第1,第2輔助天線部與基板本體的間隔保持於一定。並且,藉由將間隔物的材料設為高介電質材料,可取得第1,第2輔助天線部的圖案縮短效果。而且,藉由採用橡膠等的彈性材料,亦可取得 衝撃吸收效果。
第6發明的天線裝置係於第1~第5的任一發明中,具備第3元素,其係於前述基板本體以金屬箔形成圖案且從前述第1元素的基端延伸而於前端離開前述給電點的位置連接至前述接地面,前述第1元素係係具有:在配置於前述接地面側的基端設有給電點且延伸於離開前述接地面的方向之第1延伸部、及從該第1延伸部的前端延伸於沿著前述接地面的方向之第2延伸部,前述第2元素係具有:從前述第1元素的基端延伸於離開前述第1延伸部的方向之第3延伸部、及從該第3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前述第1延伸部來延伸於離開前述接地面的方向之第4延伸部,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係具有:從前述第2延伸部的前端朝前述基板本體的上方延伸之第5延伸部、及從該第5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前述第2延伸部來延伸之第6延伸部,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係具有:從前述第4延伸部的前端朝前述基板本體的上方延伸之第7延伸部、及從該第7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前述第6延伸部來延伸之第8延伸部,前述第2延伸部係對於前述接地面空出間隔而延伸且在途中設有前述天線元件,而可產生與前述接地面之間的浮遊電容。
亦即,在此天線裝置中,可藉由上述各延伸部的配置來使第1延伸部與第4延伸部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1輔 助天線部(主要第6延伸部)與第7延伸部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1輔助天線部(主要第6延伸部)與第8延伸部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1輔助天線部(主要第6延伸部)與天線元件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1輔助天線部(主要第6延伸部)與接地面之間的浮遊電容、及天線元件與接地面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7延伸部與接地面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8延伸部與接地面之間的浮遊電容產生。
若根據本發明,則可發揮以下的效果。
亦即,若根據本發明的天線裝置,則第1輔助天線部及第2輔助天線部會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在設有各元素、天線元件及被動元件的基板本體的上方與該基板本體之間空出間隔而延伸,因此可彈性地調整各共振頻率,對應於設計條件的2共振化可能,且可小型化及高性能化。
因此,本發明的天線裝置可容易多樣的用途或對應於機器的複共振化,且可謀求省空間化及配線及設置的自由度的提升。
1‧‧‧天線裝置
2‧‧‧基板本體
3‧‧‧第1元素
4‧‧‧第2元素
5‧‧‧第3元素
6‧‧‧第1輔助天線部
7‧‧‧第2輔助天線部
8‧‧‧間隔物
AT‧‧‧天線元件
E1‧‧‧第1延伸部
E2‧‧‧第2延伸部
E3‧‧‧第3延伸部
E4‧‧‧第4延伸部
E5‧‧‧第5延伸部
E6‧‧‧第6延伸部
E7‧‧‧第7延伸部
E8‧‧‧第8延伸部
GND‧‧‧接地面
P1‧‧‧第1被動元件
P2‧‧‧第2被動元件
P3‧‧‧第3被動元件
FP‧‧‧給電點
圖1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一實施形態中,使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展開的狀態(a)及折返的狀態 (b)的要部的平面圖。
圖2是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天線裝置的要部的側面圖。
圖3是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天線元件的立體圖(a)、平面圖(b)、正面圖(c)及底面圖(d)。
圖4是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產生於天線裝置的浮遊電容的配線圖。
圖5是在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實施例中,顯示2共振化的VSWR特性(電壓駐波比)的圖表。
圖6是在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實施例中,顯示900MHz頻帶的放射圖案的圖表。
圖7是在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實施例中,顯示1800MHz頻帶的放射圖案的圖表。
圖8是在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實施例中,顯示彎曲配置而將間隔物的厚度設為6mm時(a)、及彎曲配置而將間隔物的厚度設為3mm時(b)、及垂直配置而將間隔物的厚度設為6mm時(c)的天線裝置的要部的側面圖。
圖9是在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實施例中,顯示彎曲配置而將間隔物的厚度設為6mm時、及彎曲配置而將間隔物的厚度設為3mm時、及垂直配置而將間隔物的厚度設為6mm時的第1及第2共振頻率的圖表。
圖10是在本實施形態的其他例中,將顯示天線裝置的框體剖開時的要部的側面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1~圖5一邊說明本發明的天線裝置的一實施形態。
如圖1及圖2所示般,本實施形態的天線裝置1是具備:絕緣性的基板本體2、及分別以銅箔等的金屬箔來形成圖案於該基板本體2的接地面GND、第1元素(element)3、第2元素4及第3元素5。
另外,在接地面GND設有RF電路零件等的安裝區域。
上述第1元素3是在配置於接地面GND側的基端設有給電點FP而延伸,在途中連接介電質天線的天線元件AT及第1被動元件P1,且於前端連接第1輔助天線部6。
上述第2元素4是被連接至第1元素3的基端側而延伸,在途中連接第2被動元件P2,且於前端連接第2輔助天線部7。
上述第3元素5是從第1元素3的基端延伸,在前端離開給電點FP的位置連接至接地面GND。並且,在第3元素5的途中連接第3被動元件P3。
上述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如圖1的(b)及圖2所示般,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在基板本體2的上方與該基板本體2之間空出間隔而延伸。並且,在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與基板本體2之間配置有間隔物8。
該等的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在絕緣性薄膜9以銅箔等的金屬箔來形成圖案。本實施形態是採用在構成絕緣性薄膜9的2層的聚醯亞胺膜之間設有構成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的銅箔之可撓性印刷基板。另外,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藉由硬焊來連接至第1元素3及第2元素4,但即使採用其他的連接構造也無妨。
上述第1元素3是具有:第1延伸部E1,其係在配置於接地面GND側的基端設有給電點FP,且延伸於離開接地面GND的方向;及第2延伸部E2,其係從該第1延伸部E1的前端延伸於沿著接地面GND的方向(對向的接地面GND的端邊)。
上述第2元素4係具有:第3延伸部E3,其係從第1元素3的基端延伸於離開第1延伸部E1的方向;及第4延伸部E4,其係從該第3延伸部E3的前端沿著第1延伸部E1來延伸於離開接地面GND的方向。
上述第1輔助天線部6是具有:第5延伸部E5,其係從第2延伸部E2的前端朝基板本體2的上方延伸;及第6延伸部E6,其係從該第5延伸部E5的前端沿著第2延伸部E2延伸。
上述第2輔助天線部7是具有: 第7延伸部E7,其係從第4延伸部E4的前端朝基板本體2的上方延伸;及第8延伸部E8,其係從該第7延伸部E7的前端沿著第6延伸部E6而延伸。
上述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皆是線寬要比第1元素3及第2元素4更設定廣。
尤其第6延伸部E6及第7延伸部E7是形成寬廣,擴大天線佔有面積,且有效利用在天線元件AT及各元素間所產生的浮遊電容而謀求寬頻化。
另外,將對應於低的共振頻率的輔助天線部配置於內側(接近天線元件AT的側)為理想。亦即,本實施形態是將對應於低的頻帶的第1頻率f1之第1輔助天線部6配置於比對應於高的頻帶的第2頻率f2之第2輔助天線部7更內側。藉此,可使對應於低的頻帶的第1頻率f1之第1輔助天線部6接近天線元件AT且遠離被設置於接地面GND的RF電路零件或框體等。
上述第2延伸部E2是對於接地面GND空出間隔而延伸且在途中設有上述天線元件AT,而可產生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容。
另外,上述第3元素5對於第1延伸部E1是延伸至與第2元素4相反側,在途中折彎而於離開第1延伸部E1的位置連接至接地面GND。
上述第1輔助天線部6與第2輔助天線部7的開放端是彼此朝相反方向配置。並且,第1輔助天線部 6的開放端對於天線元件AT的開放端(第2延伸部E2的前端側的端部)是朝相反方向配置。
上述基板本體2是一般的印刷基板,在本實施形態是採用長方形狀的玻璃環氧樹脂等所構成的印刷基板的本體。
上述給電點FP是經由同軸纜線等的給電手段來連接至高頻電路(圖示略)的給電點。此給電手段可採用同軸纜線,插座等的連接器,接點為具有板彈簧形狀的連接構造,接點為具有探針形狀或插銷形狀的連接構造,利用硬焊用的接端面的連接構造等的各種構造。
例如,採用同軸纜線作為給電手段時,在接地面GND的基端側連接同軸纜線的接地線,且同軸纜線的芯線被連接至給電點FP。
上述天線元件AT是不自己共振成所望的共振頻率的載荷元件,例如圖3所示般,在陶瓷等的介電質101的表面形成有Ag等的導體圖案102的晶片天線。此天線元件AT是按照共振頻率等的設定來選擇其長度、寬度、導體圖案102等彼此不同的元件也無妨,選擇相同的元件也無妨。
上述第1被動元件P1~第3被動元件P3是例如採用電感線圈、電容器或電阻。
第1元素3、第2元素4、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分別空出間隔來延伸,而可產生彼此之間的各浮遊電容、及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 容。
亦即,如圖4所示般,可產生第1延伸部E1與第4延伸部E4之間的浮遊電容Ca、及第1輔助天線部6(主要第6延伸部E6)與第7延伸部E7之間的浮遊電容Cb、及第1輔助天線部6(主要第6延伸部E6)與第8延伸部E8之間的浮遊電容Cc、及第1輔助天線部6(主要第6延伸部E6)與天線元件AT之間的浮遊電容Cd、及第1輔助天線部6(主要第6延伸部E6)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容Ce、及天線元件AT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容Cf、第7延伸部E7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容Cg、及第8延伸部E8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容Ch。
上述間隔物8是例如以ABS等的樹脂所形成的長方體或板狀體,以絕緣性的接著劑或雙面封膠等來設置。此間隔物8的厚度或基板本體2上的設置位置是按照天線裝置1的設置處的空間或天線元件AT的安裝位置等來決定。本實施形態是如圖2所示般,間隔物8是在離開基板本體2的端邊的位置,被設置於天線元件AT與接地面GND之間,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會成為折返時彎曲而配置的狀態。另外,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是隔著絕緣性薄膜9在間隔物8上面藉由接著劑或雙面膠帶等來固定。
其次,參照圖5說明有關本實施形態的天線裝置1的共振頻率。
在本實施形態的天線裝置1中,如圖5所示般,被複共振化成第1共振頻率f1及第2共振頻率f2的2個。
上述第1共振頻率f1是2個的共振頻率之中低的頻帶(例如900MHz頻帶)者,以天線元件AT、第1元素3、第1輔助天線部6的長度、及各浮遊電容Ca~Cf來決定。
又,上述第2共振頻率f2是2個的共振頻率之中高的頻帶(例如1800MHz頻帶)者,以第1元素3、第2元素4、第2輔助天線部7的長度、及浮遊電容Ca,Cb,Cc,Cg,Ch來決定。
而且,第1共振頻率f1的最終性的調整是可利用第1被動元件P1來彈性地調整。
並且,第2共振頻率f2的最終性的調整是可利用第2被動元件P2來彈性地調整。
又,第1共振頻率f1的阻抗是以各浮遊電容Ca~Cf來決定。
又,第2共振頻率f2的阻抗是以各浮遊電容Ca,Cb,Cc,Cg,Ch來決定。
而且,對於各共振頻率,可利用第3被動元件P3來彈性地進行最終的阻抗調整。
因此,第1共振頻率f1是主要在以圖4中的虛線A1所包圍的部分被調整。
又,第2共振頻率f2是主要在以圖4中的虛線A2所 包圍的部分被調整。
如此,在天線動作中,不僅天線元件AT及各被動元件P1~P3,還利用元素間的浮遊電容、及各元素與接地面GND之間的浮遊電容、及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與各元素或接地面GND的浮遊電容,藉此可實現天線佔有區域的小型化。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天線裝置1中,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而於基板本體2的上方在與該基板本體2之間空出間隔而延伸,因此可有效地利用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與基板本體2上的接地面GND、不自己共振成所望的共振頻率的載荷元件的天線元件AT及各元素之間產生的浮遊電容來使複共振化。
又,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因此可適當變更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與基板本體2的間隔,即使在設置處的間隙變化時或必須使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彎曲而配置時,還是可彈性地對應於所安裝的框體的配置條件。特別是在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不安裝天線元件AT或被動元件,只在基板本體2側安裝該等,可充分地確保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的可撓性。
並且,藉由天線元件AT及各被動元件P1~P3的選擇,可彈性地調整各共振頻率或阻抗,可取得對應於 用途或機器、設計條件的2共振化可能的天線裝置。
而且,可以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與基板本體2的平面內的各元素的延伸形狀來設計,相較於以往使用介電質塊或樹脂模製體等的情況,可薄型化,且藉由介電質天線之天線元件AT的選擇,可小型化及高性能化。並且,不需要金屬模具、設計變更等所產生的成本,可實現低成本。
又,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是在絕緣性薄膜以金屬箔形成圖案,因此可取得高的可撓性,且適當選擇高的介電常數者作為絕緣性薄膜的材料,藉此可取得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的圖案縮短效果,且所望的頻帶低時或被要求更小型化時也可對應。而且,可利用泛用的可撓性印刷基板,可謀求成本的低減。
又,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的開放端是彼此朝相反方向配置,因此彼此的阻抗高的部分彼此間會成逆向,可抑制結合,且可有效地利用彼此間所產生的浮遊電容。
又,由於第1輔助天線部6的開放端對於天線元件AT的開放端是朝相反方向配置,因此彼此的阻抗高的部分彼此間會成逆向,可抑制結合,且可有效地利用彼此間所產生的浮遊電容。
又,由於在第1輔助天線部6及第2輔助天線部7與基板本體2之間設置有間隔物8,因此可藉由設 定成所定厚度的間隔物8來將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與基板本體2的間隔保持於一定。並且,藉由將間隔物8的材料設為高介電質材料,可取得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的圖案縮短效果。而且,藉由採用橡膠等的彈性材料,亦可取得衝撃吸收效果。
[實施例]
其次,參照圖5~圖9來說明在實際製作本實施形態的天線裝置的實施例中,針對在各共振頻率的2共振化的VSWR特性(電壓駐波比)及放射圖案以及變更間隔物條件的情況測定的結果。
另外,各被動元件是第1被動元件P1:10nH、第2被動元件P2:1.5nH、第3被動元件P3:10nH皆使用電感線圈。並且,間隔物8的厚度是6mm。
如圖5所示般,本發明的實施例是第1共振頻率f1:927.13MHz,VSWR:1.17,頻寬(V.S.W.R≦3):82.9MHz,第2共振頻率f2:1848.97MHz,VSWR:1.28,頻寬(V.S.W.R≦3):593.1MHz。
並且,有關放射圖案的測定是以第1延伸部E1的延伸方向朝接地面GND的方向作為X方向,以第2延伸部E2的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作為Y方向,以對於基板本體2的表面之垂直方向作為Z方向。測定此時對於YZ面的垂直偏波,水平偏波及電力增益。
圖6是900MHz頻帶區域的第1共振頻率f1 的放射圖案(YZ面),平均電力增益為0.4dBi。
圖7是1800MHz頻帶區域的第2共振頻率f2的放射圖案(YZ面),平均電力增益為-0.4dBi。
其次,將確認共振頻率對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的配置條件的影響之結果顯示於圖8。在此是以彎曲配置而將間隔物8的厚度設為6mm時(圖8的(a))、及彎曲配置而將間隔物8的厚度設為3mm時(圖8的(b))、及垂直配置而將間隔物8的厚度設為6mm時(圖8的(c))來分別測定第1及第2共振頻率f1,f2的變化而進行比較。另外,上述所謂彎曲配置是使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從基板本體2往上方一旦朝斜方向以彎曲狀態延伸後沿著間隔物8上面設置的情況,所謂上述垂直配置是使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從基板本體2往上方一旦朝垂直方向延伸後沿著間隔物8上面設置的情況。
並且,在垂直配置而將間隔物8的厚度設為6mm時(圖8的(c))是將間隔物8設置於基板本體2的端邊附近,圖1的天線元件AT的右側。
由此結果可知,對於各配置,共振頻率是被抑制於900/1800MHz頻帶皆±1%程度的些微變化,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的配置所帶的頻率變動少,容易對應所安裝的每個機器。
另外,本發明並非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亦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範圍內實施各種的變更。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是在第2延伸部設置天線元件,但即使在第4延伸部亦設天線元件也無妨。此情況,可藉由第4延伸部的天線元件來縮短第2元素的長度,適於天線佔有面積窄的情況等。並且,藉由對第4延伸部之天線元件的採用,亦可取得大的浮遊電容Ca。
而且,像上述實施形態那樣利用可撓性印刷基板來設置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為理想,但即使以其他可撓性的導體薄膜來形成也無妨。例如,即使使用具有可撓性的薄型的玻璃環氧基板在其上以銅箔等的金屬箔來形成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圖案也無妨。
並且,上述實施形態是將設置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的可撓性印刷基板安裝於間隔物上而設置在基板本體上方,但其他例如圖10所示般,不使用間隔物,以接著劑或雙面膠帶等來將設置第1及第2輔助天線部6,7的可撓性印刷基板貼附於內藏有天線裝置的通訊機器等的框體20的內面,藉此設置成延伸至基板本體2上方也無妨。
1‧‧‧天線裝置
2‧‧‧基板本體
3‧‧‧第1元素
4‧‧‧第2元素
5‧‧‧第3元素
6‧‧‧第1輔助天線部
7‧‧‧第2輔助天線部
8‧‧‧間隔物
9‧‧‧絕緣性薄膜
AT‧‧‧天線元件
E1‧‧‧第1延伸部
E2‧‧‧第2延伸部
E3‧‧‧第3延伸部
E4‧‧‧第4延伸部
E5‧‧‧第5延伸部
E6‧‧‧第6延伸部
E7‧‧‧第7延伸部
E8‧‧‧第8延伸部
GND‧‧‧接地面
P1‧‧‧第1被動元件
P2‧‧‧第2被動元件
P3‧‧‧第3被動元件
FP‧‧‧給電點

Claims (6)

  1. 一種天線裝置,其特徵係具備:絕緣性的基板本體、及於該基板本體分別以金屬箔形成圖案的接地面、第1元素及第2元素,前述第1元素係在配置於前述接地面側的基端設有給電點而延伸,在途中連接介電質天線的天線元件,且於前端連接第1輔助天線部,前述第2元素係連接至前述第1元素的基端側而延伸,在途中連接被動元件,且於前端連接第2輔助天線部,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係以可撓性的薄膜導體形成且被折返而於前述基板本體的上方在與該基板本體之間空出間隔而延伸,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可在與前述天線元件之間產生浮遊電容地配置於前述天線元件的正上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天線裝置,其中,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係於絕緣性薄膜以金屬箔形成圖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天線裝置,其中,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的開放端係彼此朝相反方向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之天線裝置,其中,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的開放端係對於前述天線元件的開放端朝相反方向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天線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及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與前述基板本體之間設置有間隔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天線裝置,其中,具備第3元素,其係於前述基板本體以金屬箔形成圖案且從前述第1元素的基端延伸而於前端離開前述給電點的位置連接至前述接地面,前述第1元素係係具有:在配置於前述接地面側的基端設有給電點且延伸於離開前述接地面的方向之第1延伸部、及從該第1延伸部的前端延伸於沿著前述接地面的方向之第2延伸部,前述第2元素係具有:從前述第1元素的基端延伸於離開前述第1延伸部的方向之第3延伸部、及從該第3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前述第1延伸部來延伸於離開前述接地面的方向之第4延伸部,前述第1輔助天線部係具有:從前述第2延伸部的前端朝前述基板本體的上方延伸之第5延伸部、及從該第5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前述第2延伸部來延伸之第6延伸部,前述第2輔助天線部係具有:從前述第4延伸部的前端朝前述基板本體的上方延伸之第7延伸部、及從該第7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前述第6延伸部來延伸之第8延伸部,前述第2延伸部係對於前述接地面空出間隔而延伸且在途中設有前述天線元件,而可產生與前述接地面之間的浮遊電容。
TW102102199A 2013-01-21 2013-01-21 Antenna device TWI581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2199A TWI581500B (zh) 2013-01-21 2013-01-21 Antenna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2199A TWI581500B (zh) 2013-01-21 2013-01-21 Antenna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1181A TW201431181A (zh) 2014-08-01
TWI581500B true TWI581500B (zh) 2017-05-01

Family

ID=51797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2199A TWI581500B (zh) 2013-01-21 2013-01-21 Antenna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150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43114A (en) * 2009-04-21 2010-12-01 Molex Inc Three dimensional antenna
US20120206301A1 (en) * 2009-09-24 2012-08-16 Taoglas Group Holdings Multi-angle ultra wideband antenna with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methods of assembly and kits therefor
TW201242165A (en) * 2010-12-28 2012-10-1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Substrate for antenna device and antenna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43114A (en) * 2009-04-21 2010-12-01 Molex Inc Three dimensional antenna
US20120206301A1 (en) * 2009-09-24 2012-08-16 Taoglas Group Holdings Multi-angle ultra wideband antenna with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methods of assembly and kits therefor
TW201242165A (en) * 2010-12-28 2012-10-1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Substrate for antenna device and antenna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1181A (zh) 2014-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511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101970861B1 (ko) 안테나 장치
JP638056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86294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71699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72955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TWI581500B (zh) Antenna device
JP604822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83175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098812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19804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83175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用基板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150502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01132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319572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18774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32746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04827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03200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101992517B1 (ko) 안테나 장치용 기판 및 안테나 장치
JP600426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6192684A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