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6479B - 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6479B
TWI566479B TW105101618A TW105101618A TWI566479B TW I566479 B TWI566479 B TW I566479B TW 105101618 A TW105101618 A TW 105101618A TW 105101618 A TW105101618 A TW 105101618A TW I566479 B TWI566479 B TW I5664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plug
socket
power
gr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1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4108A (zh
Inventor
豊田裕之
田中智
柴田究
橋本昇
馬場一哉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4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4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6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64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5U-shaped sockets having inwardly bent legs, e.g. spade typ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插座
本揭露內容係關於插座或插座出線口。
習知上,插座出線口包括了插片接收器,插片接收器將插頭的插頭插片固定於其間以變得與插頭電導通,從而將電力提供至插頭(JP-A-2011-198745及JP-A-2011-198751)。
圖14A及14B繪示了具有習知插片接收結構的插座出線口A2及插頭B2。參照圖14A,插頭B2包括了讓使用者用以握持插頭B2的一插頭本體200、從插頭本體200前端表面200A向前突出的一對電源插頭插片201(僅繪示它們其中一者)、及一接地插頭插片203。接地插頭插片203較電源插頭插片201更為向前突出。
插座出線口A2包括一插座主體300,該插座主體具有插頭B2之前端部分插入其中的一凹陷部分301。在凹陷部分301的底部表面301A,安裝有電源插頭插片201以可拆卸的方式插入其中的電源插入孔302、及接地插頭插片203以可拆卸的方式插入其中的接地插入孔303。
如圖14B中所繪示,於插座主體300中容納有一電源插片接收部分304,該電源插片接收部分具有一對導電片簧305,該對導電片簧係用以將透過電源插入孔302插入至插座主體300中的電源插頭插片201保持且固定於其間。在插座主體300中,亦容納有一接地插片接收部分306,該接地插片接收部分306具有一對導電片簧307,該對導電片簧係用以將透過接地插入孔303插入至插座主體300中的接地插頭插片203保持且固定於其間。
為了防止電擊的目的,當插頭B2插入至插座出線口A2中時,首先,使較電源插頭插片201更為向前突出的接地插頭插片203與接地插片接收部分306相接觸。接下來,接地插頭插片203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306所固定,然後,電源插頭插片201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304所固定。
在習知的插座出線口A2中,存在一種情況,其中於接地插頭插片203已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306固定之後,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304在它們以小接觸面積(點接觸)彼此接觸的狀態下相接觸。當插頭B2已被插座出線口A2在它們彼此點接觸的上述狀態下固定,由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304之間的接觸所產生之電阻可能增加而產生高熱。
本揭露內容之目的為提供一插座(插座出線口),其係設置成能夠抑制插頭與插座之間的熱。
本發明的一態樣係用於與插頭一起使用的一種插座,該插頭包含一插頭本體、從該插頭本體的一前端表面突出的一對電源插頭插片、及從該前端表面突出的一接地插頭插片,該接地插頭插片較該等電源插頭插片更突出一特定距離。該插座包含:用以固定該對電源插頭插片的一對電源插片接收器、及用以固定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接地插片接收器。該等電源插片接收器其中每一者包含用以彈性地且導通地固定對應的該電源插頭插片的一電源固定部分、及安裝為在對應的該電源插座插片及該接地插頭插片的插入方向上較該電源固定部分更靠上游側以與對應的該電源插座插片相接觸的一電源接觸部分。該接地插片接收器包含用以彈性地且導通地固定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接地固定部分、及安裝為在該插入方向上較該接地固定部分更靠上游側以與該接地插座插片相接觸的一接地接觸部分。該接地接觸部分係安裝為在該插入方向上較一位置更靠上游側,該位置在該插入方向上係從該電源接觸部分往下游側遠離了小於該特定距離。該接地固定部分在該插入方向上係從該電源固定部分往下游側遠離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
由以下配合隨附圖式所做出且以舉例的方式對本發明的原理進行說明之描述,本發明的其它態樣及優點將變得更為明顯。
對插座出線口(插座)的一實施例進行描述。如圖1A中所繪示,插頭B1係插入至插座出線口A1中。出線口A1係安裝在例如房子的室外壁表面。圖1A及1B繪示了插頭B1插入出線口A1之中點中的狀態。
首先,參照圖9A及9B,將對插入出線口A1中之插頭B1的結構進行描述。在圖9A及9B之描述中,除非另行規定,否則「前後方向」、「橫向方向」、及「垂直方向」分別代表以箭頭所示之「前後方向X」、「橫向方向Y」、及「垂直方向Z」。
如圖9A中所繪示,插頭B1包括一插頭本體200,該插頭本體係實質上形成為圓柱形以讓使用者能夠握住插頭B1。插頭B1包括一對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及一接地插頭插片203,該對電源插頭插片從插頭本體200的前端表面200A向前突出,該接地插頭插片從前端表面200A向前突出且較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更向前突出。在插頭本體200的後面,安裝有一電纜204,該電纜供應了由插頭插片201與202及接地插頭插片203接收至一裝置(未繪示)的電力。插頭本體200係使用樹脂材料透過注射成型而模製。
該對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係排列為在橫向方向Y上彼此相鄰。接地插頭插片203係配置為於橫向方向Y上在該對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之間、且亦低於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電源插頭插片201包括了實質上形成為矩形的一主體部分201a(其中其橫向方向Y於在前後方向X上的平面視圖中為長條形的)及一前端部分201b(其中該前端之角落部分係倒角的)。電源插頭插片202包括在前後方向X上之平面視圖中係形成為L字母形狀的一主體部分202a、及一前端部分202b(其中該前端之角落部分係倒角的)。接地插頭插片203係形成為圓針形狀。接地插頭插片203包括形成為圓柱形的一主體部分203a、及實質上形成為半球形的一前端部分203b。
如圖9B中所繪示,接地插頭插片203從前端表面200A突出的量較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從前端表面200A突出的量更大了距離L1。這裡,在本實施例中,接地插頭插片203的前端部分203b係設置為在長度上等於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的前端部分201b與202b。因此,接地插頭插片203的主體部分203a之前端從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之主體部分201a與202a之前端向前突出距離L1。
如圖9A中所繪示,插頭本體200在其兩側表面於前後方向X上的中央部分皆設置有形成為平坦形狀且使用者的手指於其上進行接觸的握持部分205,且在插頭本體200的下部分設置有往下突出的突出部分206。
接著,將參照圖1A至圖8而對出線口A1的結構進行描述。
如圖1A及1B中所繪示,出線口A1包括插座主體10及一擋門開/關機構11,該插座主體具有複數插入埠26(參照圖3),電源插頭插片201與202及接地插頭插片203係插入該等插入埠中,該擋門開/關機構係安裝在插座主體10上以執行插入埠26之開/關操作。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線口A1安裝於其上的一壁表面的正面及背面的一方向係給定為「前後方向X」,沿著垂直方向的一方向係給定為「垂直方向Z」,且與前後方向X及垂直方向Z皆正交的一方向係給定為「橫向方向Y」。此外,在前後方向X上,從壁表面的正面移動至出線口A1的方向係給定為「向前」,且移動至壁表面的背面的方向係給定為「向後」。圖1A至8中的「前後方向X」、「橫向方向Y」、及「垂直方向Z」不同於圖9A及9B中的「前後方向X」、「橫向方向Y」、及「垂直方向Z」。
首先,將對插座主體10的結構進行描述。
插座主體10包括了出線口塊件20、本體70、防水襯墊(襯墊)80、附接框架90、及裝飾蓋100。
當一導線(未繪示)與插頭B1連接時,出線口塊件20將電力從導線供應至插頭B1。本體70包括為矩形框體的主體部分71、及從主體部分71向前突出的固定部分72。出線口塊件20係容納及固定在固定部分72中。
襯墊80係放置在壁表面與本體70之間且係設置在本體70的後方。襯墊80包括為矩形框體的主體部分81、及覆蓋了主體部分81之正面的蓋部分82。以前後方向X穿過蓋部分82的導線通孔83係安裝在蓋部分82的上部分。設置在壁表面後方的一導線插入導線通孔83中。一臺階部分84係安裝在蓋部分82的整個外周邊與主體部分81的連接部分之上。本體70及襯墊80係藉由臺階部分84而彼此裝配。
目前已描述的本體70及防水襯墊80皆係以螺釘構件SC1固定至配置於壁表面後方的附接框架90。
裝飾蓋100包括從前方及橫向地覆蓋本體70之固定部分72的一周邊壁部分101、及覆蓋該周邊壁部分101之上部分的一上壁102。裝飾蓋100係由周邊壁部分101及上壁102形成以向下開口。
接著,將對出線口塊件20的結構進行描述。
如圖3中所繪示,出線口塊件20包括了出線口本體21、出線口蓋22、及插座蓋23,該出線口本體係由本體70(參照圖2)所固定的盒子。出線口本體21、出線口蓋22、及插座蓋23係使用樹脂材料透過注射成型而模製。出線口本體21、出線口蓋22、及插座蓋23所形成的內部空間中容納了三個端子板35、四個鎖簧36、及兩個釋放按鈕37。
出線口本體21及出線口蓋22分別設置有藉由裝配至插座蓋23而固定的固定部分21a及22a。
出線口本體21的底部壁21b包括複數導線插入孔21c,該等導線插入孔其中每一者以前後方向X穿過底部壁21b、且亦通信連接至出線口本體21及出線口蓋22所形的的內部空間。導線穿過導線插入孔21c。底部壁21b包括複數操作孔21d,該等操作孔其中每一者以前後方向X穿過底部壁21b貫通以對釋放按鈕37進行操作。
插座蓋23包括一主體部分24,該主體部分於垂直方向Z上的平面視圖中係實質上形成為四邊形。在主體部分24的下表面24A上安裝有一凹陷部分25,該凹陷部分於垂直方向Z上的平面視圖中係形成為圓形且從下表面24A向上凹陷。插頭本體200的前端部分可插入凹陷部分25。插入埠26係安裝在凹陷部分25的底部表面25A。亦即,凹陷部分25的底部表面25A係做為出線口A1之插入埠26形成於其上的一插入表面。
如圖1B中所繪示,凹陷部分25的內壁與下表面24A之間的角落部分25B(亦即,凹陷部分25的開口邊緣部分)在整個周邊上係倒角的。因此,從凹陷部分25的底部表面25A至下表面24A,凹陷部分25在角落部分25B之開口直徑係增加的。角落部分25B係受到C倒角(C chamfering)。
如圖4A中所繪示,插入埠26分別設置有一電源插入孔26A、一電源插入孔26B、及一接地插入孔26C,該電源插入孔26A係形成為矩形(其中其橫向方向Y於在垂直方向Z上的平面視圖中為長條形的),該電源插入孔26B係形成為L字母形狀,該接地插入孔26C係實質上形成為圓形。電源插入孔26A及26B係排列為在橫向方向Y上彼此相鄰。接地插入孔26C在橫向方向Y上係安裝在電源插入孔26A與26B之間,且較電源插入孔26A及26B更為靠後。形成為平板形狀的電源插頭插片201(參照圖9A及9B)係以可拆卸的方式插入至電源插入孔26A中。且,形成為L字母形狀的電源插頭插片202(參照圖9)係以可拆卸的方式插入至電源插入孔26B中。形成為圓針形狀的接地插頭插片203(參照圖9A及9B)係以可拆卸的方式插入至接地插入孔26C中。
如圖4B中所繪示,裝配至固定部分21a及22a中的周邊壁表面27 (參照圖3)係安裝在插座蓋23的主體部分24的上表面上。周邊壁表面27所包圍的內部空間設置有圍繞著電源插入孔26A的間隔壁28、圍繞著電源插入孔26B的間隔壁29、及圍繞著接地插入孔26C的間隔壁30。間隔壁30形成一凹陷部分30X。於凹陷部分30X中較接地插入孔26C更靠後的位置安裝有一凸條31,該凸條係從安裝為較接地插入孔26C更靠後的間隔壁30突出至接地插入孔26C。
圖3中所繪示之端子板35包括一對電源端子板35A與35B、及一接地端子板35C。該對電源端子板係排列為在橫向方向Y上彼此相臨。該接地端子板在橫向方向Y上係配置為在電源端子板35A及35B之間,且較電源端子板35A及35B更靠後。
電源端子板35A及35B其中每一者包括沿著垂直方向Z及橫向方向Y形成為平板形狀的一基底部分40、及從基底部分40向下延伸的一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電源端子板35A及35B其中每一者亦設置有一鎖簧接觸部分42及一導線接觸部分43,該鎖簧接觸部分從基底部分40的下端部分向後延伸,該導線接觸部分從基底部分40的上端部分向後延伸。
接地端子板35C包括了基底部分50、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鎖簧接觸部分52、及導線接觸部分53,該基底部分係沿垂直方向Z及橫方向Y形成為平板形狀,該接地插片接收部分從基底部分50向下延伸,該鎖簧接觸部分從基底部分50的下端部分向後延伸,該導線接觸部分從基底部分50的上端部分向後延伸。接地端子板35C包括二鎖簧接觸部分52及二導線接觸部分53。
鎖簧36係在垂直方向Z上被容納於鎖簧接觸部分42及52其中每一者與導線接觸部分43及53其中每一者之間。穿過出線口本體21之導線插入孔21c的導線與鎖簧36相接觸。鎖簧36將該導線壓向導線接觸部分43及53其中每一者。藉此,電源端子板35A及35B與接地端子板35C電連接至導線。
釋放按鈕37係設置在以橫向方向Y排列的鎖簧36之間。當從出線口塊件20釋放導線時釋放按鈕37係透過操作孔21d而操作。
接下來,參照圖5,將對電源端子板35A及35B其中每一者的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的結構進行描述。由於電源端子板35B的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在結構上係類似於圖5中所繪示之電源端子板35A的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因此這裡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電源端子板35A的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係設置在一容納腔室S1內,該容納腔室係由安裝在出線口本體21之內壁上的一間隔壁21e、安裝在出線口蓋22之內壁上的一間隔壁22b、及安裝在插座蓋23上的一間隔壁28所形成。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係設置於與形成為矩形的電源插入孔26A相對應的位置上。電源插入孔26A通信連接至容納腔室S1。接著,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以彈性力固定被插入電源插入孔26A的平板形狀之電源插頭插片201,從而變得與電源插頭插片201導通。
在以下的描述中,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與接地插頭插片203插入出線口A1之方向係給定為「插入方向V」。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與接地插頭插片203其中每一者在插入方向V上開始插入的該插入埠26之側係給定為「上游」,且出線口A1的內部側係給定為「下游」。此外,當電源插頭插片201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所固定時與電源插頭插片201之中心軸對準的一軸係給定為插入軸CA。在垂直方向Z上的水平視圖中,插入軸CA係與通過電源插入孔26A的中心且沿著插入方向V延伸的一虛擬線對準。
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包括一對固定板44、及一連結部分46,該對固定板係彼此相面對以彈性地將電源插頭插片201固定在其間,該連結部分連結了該對固定板44的基底端部分(亦即,於插入方向V在下游側的端部)。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係以具有彈性特性的導電板材料形成。
該對固定板44大致上係以它們在插入方向V上從下游至上游彼此靠近且之後再次分開的方式形成。具體而言,固定板44其中每一者包括了基底部分44a、彎曲部分44b及44c、及引導部分44d,該基底部分連接至該連結部分46,該等彎曲部分從基底部分44a彎曲至插入軸CA,該引導部分44d從彎曲部分44c往遠離插入軸CA的方向彎曲。
基底部分44a係形成為從連結部分46沿著插入方向V向下延伸。該對基底部分44a係設置為實質上彼此平行地相面對。基底部分44a從連結部分46升起,從而對固定板44產生了用以將電源插頭插片201固定在其間的推動力。連結部分46在結構上連接了兩個固定板44以形成一固定點,在兩個固定板44的基底端部分之間的間隔被保持恆定,從而有助於產生該推動力。
一對彎曲部分44b係以隨著它們從基底部分44a的前端部分在插入方向V上往上游側移動而彼此靠近的方向彎曲。一對彎曲部分44c係以隨著它們從彎曲部分44b的前端部分相對於插入方向V往上游側移動而彼此靠近的方向彎曲。彎曲部分44b係以其在插入方向V上的傾斜角度較彎曲部分44c的傾斜角度更寬之方式形成。該對彎曲部分44c的前端部分以較電源插頭插片201的主體部分201a之板厚更窄的間隔彼此相面對。
一對引導部分44d係以隨著它們在插入方向V上從下游往上游移動而彼此遠離的方向彎曲而引導電源插頭插片201之插入。引導部分44d其中每一者的前端部分係給定為自由端。該對引導部分44d係做為 首先與插入了電源插入孔26A之電源插頭插片201相接觸的電源接觸部分。
接著,在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中,該對固定板44之間的間隔變得最窄的部分(亦即,彎曲部分44C連接至引導部分44d的部分)係給定為電源固定部分47,該電源固定部分與電源插頭觸頭片201彈性地接觸並變成導通的。亦即,該對固定板44上安裝了以互相靠近的方向彎曲為小於符號形狀的電源固定部分47。
接下來,參照圖5及6,將對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結構進行描述。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係設置在容納腔室S2中,該容納腔室S2係由安裝在出線口本體21之內壁上的間隔壁21f、及安裝在插座蓋23上的凹陷部分30X所形成。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係設置在與接地插入孔26C相對應的位置,該接地插入孔係實質上形成為圓形形狀。接地插入孔26C通信連接至容納腔室S2。接著,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以彈性力對形成為圓針形狀且插入了接地插入孔26C的接地插頭插片203進行固定,從而變得與接地插頭插片203導通。
在以下的敘述中,當接地插頭插片203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所固定時與接地插頭插片203之中心軸對準的一軸係給定為插入軸CB。在垂直方向Z上的水平視圖中,插入軸CB係與通過接地插入孔26C的中心而沿著插入方向V延伸的一虛擬線對準。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包括一對接地件54及55、與一連結部分56,該對接地件彼此相面對以彈性地將接地插頭插片203固定在其間,該連結部分56將接地件54的基底端部分與接地件55的基底端部分相連結。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係以具有彈性特性的導電板材料形成。在這裡, 在接地件54及55的基底端部分(前端部分)之相反側的端部(亦即,在插入方向V上的上游側)係給定為自由端。
接地件55從基底端部分至其前端部分之長度(全長)短於接地件54從基底端部分至其前端部分之長度(全長)。具體而言,接地件55的全長較接地件54的全長短了一距離L1,該距離為電源插頭插片201與接地插頭插片203之間在突出量上的差。
接地件54包括基底部分54a、彎曲部分54b及54c、及引導部分54d,該基底部分係連接至連結部分56,該等彎曲部分係從基底部分54a彎曲向插入軸CB,該引導部分係從彎曲部分54c以遠離插入軸CB的方向彎曲。
接地件55包括基底部分55a、彎曲部分55b、及引導部分55C,該基底部分係連接至連結部分56,該彎曲部分係從基底部分55a彎曲向插入軸CB,該引導部分係從彎曲部分55c以遠離插入軸CB的方向彎曲。
基底部分54a及55a係形成為從連結部分56沿著插入方向V向下延伸。該對基底部分54a及55a係設置為實質上彼此平行地相面對。基底部分54a及55從連結部分56升起,從而對將接地插頭插片203固定在其間的該對接地件54及55產生推動力。連結部分56在結構上連結了兩個固定件54及55以形成一固定點,在兩個固定件54及55的基底端部分之間的間隔被保持恆定,從而有助於產生該推動力。
彎曲部分54b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基底部分54a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靠近接地件55。彎曲部分54c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彎曲部分54b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靠近接地件55。彎曲部分54b係形成為相對於插入方向V其傾斜角度大於彎曲部分54c的傾斜角度。
引導部分54d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彎曲部分54c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遠離接地件55(插入軸CB)。因此,連接了彎曲部分54c與引導部分54d的連接部分57係彎曲為在移動靠近插入軸CB的方向上給出一小於符號形狀。在接地件54中,連接部分57為最接近插入軸CB的部分。接著,在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連接部分57及引導部分54d係給定為插入了接地插入孔26C的接地插頭插片203首先接觸的接地接觸部分。
在本實施例中,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連接部分57及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的電源固定部分47係設置為在與插入軸CA及CB正交的同一平面上。亦即,沿著插入方向V從底部表面25A至連接部分57的長度等於沿著插入方向V從底部表面25A至電源固定部分47的長度。此外,引導部分54d的前端部分與引導部分44d的前端部分係設置為在與插入軸CA及CB正交的同一平面上。
另一方面,接地件55的彎曲部分55b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基底部分55a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靠近接地件54。彎曲部分55b係形成為相對於插入方向V其傾斜角度小於彎曲部分54b的傾斜角度。引導部分55c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彎曲部分55b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遠離插入軸CB。因此,連接了彎曲部分55b與引導部分55c的連接部分58係以移動靠近接地件54及插入軸CB的方向彎曲形成一小於符號形狀。連接部分58係安裝為與彎曲部分54c的中點部分相面對。連接部分58與彎曲部分54c相面對的部分為該對接地件54及55之間的間隔變得最窄的部分,且它們以較接地插頭插片203的主體部分203a之直徑更窄的間隔彼此相面對。接著,在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連接部分58與彎曲部分54c相面對的部分係給定為接地固定部分59,該接地固定部分與接地插頭插片203彈性地接觸並變成導通的。接地固定部分59係安裝為在插入方向V上較電源固定部分47更靠下游側一距離L2,該距離L2等於或大於為接地插頭插片203與電源插頭插片201之間在突出量上的差的距離L1。在本實施例中,距離L2係設置為較距離L1更長。
在接地固定部分59,為從接地件55的基底端部分朝向接地件54而至連接部分58之距離的第一突出量L3小於為從接地件54的基底端部分朝向接地件55而至彎曲部分54c之距離的第二突出量L4。具體而言,突出量L3係小於突出量L4,俾使不同長度的接地件55與接地件54作用在接地插頭插片203上的接觸壓力變得相同。因此,在接地固定部分59中,在連接部分58與插入軸CB之間的間隙較在彎曲部分54c及插入軸CB之間的間隙更長。對彎曲部分55b的傾斜角度、彎曲部分54b及54c其中每一者的傾斜角度、彎曲部分54b及54C其中每一者的長度、及類似設定進行調整,從而使得吾人能夠調節突出量L3及突出量L4。
另外,引導部分55c相對於插入軸CB的孔徑角(傾斜角度)θ1係設置為在角度上等於引導部分54d相對於插入軸CB的孔徑角(傾斜角度)θ2。換言之,引導部分55c相對於沿著插入方向V延伸的一虛擬線(參照該虛線)之孔徑角θ1係設置為在角度上等於引導部分54d相對於該虛擬線之孔徑角θ2。
如圖6中所繪示,引導部分54d包括較彎曲部分54c更向後延伸的延伸部分60。相似地,引導部分55c包括較彎曲部分55b更向後延伸的延伸部分61。延伸部分60及61係配置較接地插孔26C(參照圖5)更靠後。亦即,延伸部分60及61在垂直方向Z上之平面視圖中係設置在不與接地插入孔26c重疊的位置。
如圖7中所繪示,形成於插座蓋23之凹陷部分30X內的凸條31與延伸部分60及61相接觸。具體而言,凸條31的側表面31a係從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內側與延伸部分60在插入方向V之下游側的端部(基底端部分)相接觸。此外,凸條31的側表面31b係從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內側與延伸部分61在插入方向V之下游側的端部(基底端部分)相接觸。亦即,從凹陷部分30X的底部表面向上延伸的凸條31係插入在該對延伸部分60及61之間,且與該對延伸部分60及61相接觸。凸條31與延伸部分60及61的基底端部分相接觸,藉此將延伸部分60及61往外推以調整相對於該插入軸CB在引導部分54d與55c之間的間隙(孔徑量)。
如圖4B中所繪示,在凸條31這裡,寬度W1及寬度W2為彼此不同的,寬度W1及寬度W2其中每一者從一虛擬線M1往兩側上橫向地延伸,該虛擬線M1沿著前後方向X延伸通過接地插入孔26C在橫向方向Y上的中心且亦通過插入軸CB。具體而言,從虛擬線M1至側表面31a的寬度W1係短於從虛擬線M1至側表面31b的寬度W2。因此,如圖7中所繪示,當凸條31與延伸部分60及61發生接觸時,引導部分54d相對於插入軸CB的間隙被調整為寬度W1,且引導部分55c相對於插入軸CB的間隙被調整至寬度W2。因此,當凸條31與延伸部分60及61發生接觸時,進行了調整以使引導部分54d相對於插入軸CB的間隙較引導部分55c相對於插入軸CB的間隙更短。換言之,當凸條31與延伸部分60及61相接觸時,進行了調整以使引導部分54d相對於插入軸CB的間隙較引導部分55c相對插入軸CB的間隙更短。
如圖8中所繪示,至目前為止所描述的出線口塊件20係容納並固定在本體70的固定部分72中。此時,凹陷部分25係向下開口、且亦設置為依據向後之傾斜而往下傾斜。藉此,凹陷部分25的底部表部25A及插入埠26係往下方暴露。
接著,將對擋門開/關機構11的結構進行描述。
如圖2中所繪示,擋門開/關機構11包括了執行開/關操作的擋門本體110、附接至擋門本體110的軸120、及容納並固定軸120的軸本體121。軸本體121係藉由螺釘構件SC2而附接至本體70。螺旋彈簧(彈簧)122係附接至軸120,該螺旋彈簧係用以將擋門本體110推動至插入埠26(參照圖8)之推動裝置。
擋門本體110包括了形成為平板形狀的基底部分111。向下凹陷的凹陷部分112係安裝在基底部分111的上表面的中心部分。於凹陷部分112在前後方向X上之中心部分,安裝有從凹陷部分112的底部表面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分113。在凹陷部分112,較突出部分113更靠前側的區域係給定為調節部分114,且較突出部分113更靠後側的區域係給定為固定部分115。
對擋門開/關機構11進行配置,俾使軸120插入至安裝在軸本體121上的插入孔121a,且擋門本體110係在彈簧122從插入孔121a附接至軸120在橫向方向Y上的兩側之狀態下由彈簧122附接至軸120在橫向方向Y上的兩側。藉此,擋門本體110會以軸120做為轉動軸而轉動。具體而言,如圖8中所繪示,擋門本體110能夠以軸120做為轉動軸而從擋門本體110與裝飾蓋100的周邊壁部分101的下端表面103(參照實線)相接觸的關閉狀態向下轉動。一旦在關閉狀態向下轉動,擋門本體110藉由遠離下端表面103(參照雙點虛線)而進入開啟狀態。在關閉狀態下,擋門本體110的基底部分111從周邊壁部分101向前且亦在橫向方向Y上突出並實質上覆蓋周邊壁部分101的整個周邊上。另外,在關閉狀態下,基底部分111係保持在下端表面103持續被彈簧122(參照圖2)按壓的狀態。
接下來,參照圖10A至10C、圖11A至11D、及圖12,將對用以連接出線口A1與插頭B1之操作進行描述。
如圖10A中所繪示,可藉由使用插頭本體200而開啟擋門本體110。例如,擋門本體110從裝飾蓋100突出的的一端部與插頭本體200的一前端部分央相卡合、並接著隨插頭本體200旋轉以使其進入開啟狀態。作為用以使擋門本體110進入開啟狀態的方法,可藉由使用者的手指將擋門本體110轉動以使其進入開啟狀態。
接下來,如圖10B中所繪示,將插頭B1移動至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與接地插頭插片203係與凹陷部分25的底部表面25A相面對的一位置。然後,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與接地插頭插片203沿著插入方向V而向插座蓋23插入。
接著,如圖10C中所繪示,當插頭B1進一步沿著插入方向V插入時,插頭B1的突出部分206係容納在擋門本體110的調節部分114中。此時,當接地插頭插片203的前端插入至接地插入孔26C的同時,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位在插入方向V上較電源插入孔26A及26B更靠上游側。
接著,如圖11A中所繪示,當插頭B1進一步沿著插入方向V插入時,接地插頭插片203的前端部分203b變得與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引導部分54d相接觸。此時,電源插頭插片201的前端部分插入至電源插入孔26A中。然而,電源插頭插片201尚未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接觸。亦即,在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相接觸之前,接地插頭插片203變得與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相接觸。
接著,如圖11B中所繪示,當插頭B1進一步沿著插入方向V插入時,電源插頭插片201的前端部分201b變得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的引導部分44d相接觸。此時,電源插頭插片201係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且電源插頭插片201尚未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固定。此外,在此時,雖然接地插頭插片203與接地件54相接觸,但它尚未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固定。亦即,在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時,電源插頭插片201或接地插頭插片203皆不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或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所固定。因此,當使用者在圖11B中所繪示之狀態下將他/她的手從插頭B1放開時,插頭B1不為出線口A1所固定,且插頭B1從出線口A1脫離。藉此,防止了插頭B1於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的狀態下被出線口A1所固定。此外,在此時,如圖1A及1B中所繪示,角落部分25B(插頭B1的前端部分插入至其中的凹陷部分25之開口邊緣部分)係倒角的。亦即,能夠藉此防止插頭本體200的前端部分被角落部分25B卡住。
詳細而言,存在著當插頭B1從出線口A1脫離時插頭本體200的軸線方向可能由於電纜204的張力或類似力量、來自擋門本體110的壓力或類似力量而從插入方向V傾斜的情況。此時,在角落部分25B未倒角的情況下,存在著插頭本體200的前端部分被角落部分25B卡住且插頭B1在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的狀態下被出線口A1所固定的可能。相較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即使在插頭本體200的軸向方向從插入方向V傾斜的情況下,可因角落部分25B係倒角的之事實而有利地地防止插頭本體200的前端部分被角落部分25B卡住。因此,能夠有利地防止插頭B1在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的狀態下被出線口A1所固定。
接下來,如圖11C中所繪示,當插頭B1進一步沿著插入方向插入時,電源插頭插片201的主體部分201a進一步在插入方向V上較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的電源固定部分47插入至更下游側。此時,電源插頭插片201逆著來自該對固定板44之彈簧的推動力而插入至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中。以彼此靠近之方向彎曲成小於符號形狀的該等電源固定部分47之間的間隔,由於電源插頭插片201之插入而變寬,從而使該對固定板44變形以向外移動。此時,基於該對固定板44之變形而產生的推動力做為從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所得到的接觸壓力而作用在電源插頭插片201上。藉此,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開始固定電源插頭插片201。另一方面,在本範例中,於固定電源插頭插片201操作的開端,接地插頭插片203尚未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固定。具體而言,在固定電源插頭插片201操作的開端,接地插頭插片203的前端部分203b進一步在插入方向V上較接地固定部分59插入至更下游側。然而,接地固定部分59與其彈性地接觸的主體部分203a並未往上插入至接地固定部分59。
接著,如圖11D中所繪示,當插頭B1進一步沿著插入方向V插入時,接地插頭插片203的主體部分203a進一步在插入方向V上較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接地固定部分59插入至更下游側。此時,接地插頭插片203逆著來自該對接地件54及55之彈簧的推動力而插入至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中。在接地固定部分59之間的間隔由於接地插頭插片203之插入而變寬,且該對接地件54及55變形以向外移動。此時,基於該對接地件54及55之變形的推動力作為來自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接觸壓力而作用在接地插頭插片203上。藉此,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開始固定接地插頭插片203。在本範例中,在電源插頭插片201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固定之後,接地插頭插片203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所固定。
接著,如圖12中所繪示,當插頭B1進一步沿著插入方向V插入時,插頭本體200的前端表面200A變得與凹陷部分25的底部表面25A相接觸。此時,插頭本體200的突出部分206被容納在擋門本體110的固定部分115中。藉此,插頭B1完全連接至出線口A1。
本實施例提供了以下效果。
(1) 在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引導部分54d之基底端部分、及在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的引導部分44d之基底端部分係設置為位在與插入軸CA及CB正交的同一平面。此外,接地固定部分59係安裝為在插入方向V上較電源固定部分47更靠下游側距離L2,與作為接地插頭插片203與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之間在突出量上的差的距離L1相比,該距離L2更長。藉此,當將插頭B1插入至出線口A1中時,於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變得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相接觸之前,接地插頭插片203變得與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相接觸。此外,在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已經開始固定了電源插頭插片之後201及202之後,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可開始固定接地插頭插片203。因此,在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不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固定的狀態下,接地插頭插片203亦不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所固定。亦即,從而能夠有利地防止插頭B1在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係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的狀態下被出線口A1所固定。因此,能夠有利地防止出線口A1與插頭B1之間產生高熱。
(2) 接地件55係製造為在總長度上較接地件54更短。亦即,藉此能夠減少出線口A1的材料成本(相較於接地件55在總長度上等於接地件54的情況)。
(3) 此外,引導部分55c可製造為較短的(相較於接地件55在總長度上等於接地件54的情況)。藉此能夠有利地防止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在橫向方向Y上變寬(即使在引導部分55c係設置為具有寬的孔徑角θ1的情況下)。
(4) 再者,引導部分55c係設置為具有寬的孔徑角θ1,從而使得吾人能夠增加在插入方向V上針對接地插頭插片203從下游移動至上游的排斥力。亦即,藉此能夠良好地防止接地插頭插片203脫離。
(5) 突出量L3係以使得從接地件54作用在接地插頭插片203上的接觸壓力等於從長度不同於接地件54的接地件55作用在其上的接觸壓力之方式而設置為小於突出量L4。藉此,該對接地件54及55可穩定地固定接地插頭插片203。
(6) 安裝與延伸部分60及61相接觸的凸條31以進行調整,俾使引導部分54d相對於插入軸CB之間隙短於引導部分55c相對於插入軸CB之間隙。藉此,使得引導部分54d更靠近插入軸CB。因此,即使在僅使用係接地件54及55的一側的引導部分54d來引導接地插頭插片203的插入的情況下,亦能夠有利地使接地插頭插片203變得與引導部分54d相接觸。
(7) 在凹陷部分25的內壁與插座蓋23的下表面24A之間的角落部分25B係倒角的。藉此,能夠有利地防止插頭B1在電源插頭插片201與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點接觸的狀態下被出線口A1固定。
上述實施例可修改如下。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可在結構上改變(如圖13中所繪示)。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 包括一對接地件54與65、及一連結部分56,該對接地件彼此相面對以用彈性力將接地插頭插片203固定在其間,該連接部分將接地件54的基底端部分與接地件65的基底端部分相連結。接地件65在總長度上係實質上等於接地件54。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接地件54的連接部分57與電源固定部分47(參照圖5)係設置在與插入軸CB正交的同一平面上。
接地件65包括基底部分65a、彎曲部分65b及65c、及引導部分65d,該基底部分係連接至連結部分56,該等彎曲部分係從基底部分65a彎曲向接地件54,該引導部分係從彎曲部分65c彎曲向遠離接地件54的方向。
彎曲部分65b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基底部分65a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靠近接地件54。彎曲部分65c係彎曲為隨著它相對於插入方向V而從彎曲部分65b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靠近接地件54。彎曲部分65b係形成為相對於插入方向V其傾斜角度大於彎曲部分65c的傾斜角度。引導部分65d係彎曲為隨著它在插入方向V上從彎曲部分65c的前端部分往上游側移動而遠離接地件54。因此,連接了彎曲部分65c與引導部分65d的連接部分66係以移動靠近接地件54及插入軸CB的方向彎曲為一小於符號形狀。連接部分66係安裝為與彎曲部分54c的中點部分相面對。連接部分66與彎曲部分54c彼此相面對的部分為該對接地件54與65之間的間隔變得最窄的部分,且它們以較接地插頭插片203(參照圖5)的主體部分203a之直徑更窄的間隔彼此相面對。接著,在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連接部分66與彎曲部分54c彼此相面對的部分係給定為接地固定部分67,該接地固定部分與接地插頭插片203彈性地接觸並變成導通的。接地固定部分67係安裝為在插入方向V上較連接部分57更靠下游側距離L2,該距離L2等於或大於距離L1,距離L1係接地插頭插片203與電源插頭插片201之間在突出量上的差。因此,接地固定部分67在插入方向V上係安裝為靠下游側在與電源固定部分47(參照圖5)相距距離L1或更多的位置。
在本範例中,引導部分65c相對於沿著插入方向V延伸的一虛擬線(參照虛線)的孔徑角θ3係設置為小於引導部分54d的孔徑角θ2。藉此能夠有利地防止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在橫向方向Y上變寬。
即使在採用上述的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的情況下,亦能夠得到上述實施例的(1)之效果。此外,為了藉由彼此相面對的該對引導部分54d及65d對接地插頭插片203進行引導,當接地插頭插片203被引導至接地固定部分67時,該對引導部分54d及65d有利地變得與接地插頭插片203相接觸。
在上述實施例中,引導部分54d係以彎曲部分54c的前端部分遠離插入軸CB之方向而彎曲。但並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引導部分54d可彎曲為從彎曲部分54c的前端部分以沿著插入方向V之方向延伸。
在上述實施例中,做為接地接觸部分的引導部分55c、及做為電源接觸部分的引導部分44d係設置在與插入軸CA及CB正交的同一平面上。但並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引導部分55c可安裝為在插入方向V上較引導部分44d更靠上游側。另外,引導部分55c可安裝為在插入方向V上較引導部分44d更靠下游側。然而,在此實例中,為了在引導部分44d與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變得相接觸之前使接地插頭插片203與引導部分55c變得相接觸,需要將引導部分55c與引導部分44d之間沿著插入方向V的間隙係設置為小於距離L1。
在上述實施例中,為了在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被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固定之後使接地插頭插片203被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固定,距離L2係設置為較距離L1更長的距離。但並不限於此,舉例而言,距離L2可設置為與距離L1相等的距離,且在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1開始固定電源插頭插片201及202的實質上同一時間,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1可開始固定接地插頭插片203。
在上述實施例中,接地插頭插片203係由該對接地件54及55所固定。然而,接地件的數量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三或更多的接地件來固定接地插頭插片203。此外,可使用單一管狀插片接收結構來固定接地插頭插片203。
可在角落部分25B上執行R倒角(圓形倒角)。可省略在角落部分25B上執行的倒角。
出線口A1可安裝在室內或室外。
本揭露內容更包含了下面描述的各樣實施例。
[第1例] 用於與插頭一起使用的一種插座,該插頭包含一插頭本體、從該插頭本體的一前端表面突出的一對電源插頭插片、及從該前端表面突出的一接地插頭插片,該接地插頭插片較該等電源插頭插片更突出一特定距離,該插座包含:用以固定該對電源插頭插片的一對電源插片接收器、及用以固定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接地插片接收器,其中該等電源插片接收器其中每一者包含用以彈性地且導通地固定對應的該電源插頭插片的一電源固定部分、及安裝為在對應的該電源插座插片及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插入方向上較該電源固定部分更靠上游側以與對應的該電源插座插片相接觸的一電源接觸部分,該接地插片接收器包含用以彈性地且導通地固定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接地固定部分、及安裝為在該插入方向上較該接地固定部分更靠上游側以與該接地插座插片相接觸的一接地接觸部分,該接地接觸部分係安裝為在該插入方向上較一位置更靠上游側,該位置在該插入方向上係從該電源接觸部分往下游側遠離了小於該特定距離之距離,且該接地固定部分在該插入方向上係從該電源固定部分往下游側遠離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
[第2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接地插片接收器包含了彼此相面對以將該接地插頭插片固定於其間的一第一接地件及一第二接地件、及連結該第一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與該第二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的一連結部分,該第一接地件包含連接至該連結部分的一第一基底部分、從該第一基底部分彎曲向該第二接地件的一第一彎曲部分、及從該第一彎曲部分彎曲向遠離該第二接地件之方向的該接地接觸部分,該第二接地件包含連接至該連結部分的一第二基底部分、從該第二基底部分彎曲向該第一接地件的一第二彎曲部分、及從該第二彎曲部分彎曲向遠離該第一接地件之方向的一引導部分,連接了該第二彎曲部分與該引導部分的一連接部分、及與該連接部分相面對的該第一彎曲部分係給定為該接地固定部分,且該接地固定部分於插入方向上係安裝為靠下游側在從連接了該第一彎曲部分與該接地接觸部分的一連接部分遠離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的一位置。
[第3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第二接地件在總長度上較該第一接地件短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
[第4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從第二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朝向該第一接地件而至該第二彎曲部之前端部分之距離的一第一突出量,小於從該第一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朝向該第二接地件而至該第一接地件的該接地固定部分之距離的一第二突出量。
[第5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第一突出量係小於該第二突出量以使該第一接地件作用在該接地插頭插片上之接觸壓力與該第二接地件作用在該接地插頭插片上之接觸壓力均等。
[第6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引導部分相對於沿著該插入方向而延伸的一軸之孔徑角在角度上係等於該接地接觸部分相對於該軸之孔徑角。
[第7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第二接地件在總長度上係等於該第一接地件,且該引導部分相對於沿著該插入方向而延伸的一軸之孔徑角係小於該接地接觸部分相對於該軸之孔徑角。
[第8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插座包含一插座主體,該插座主體形成了容納該接地插片接收器的一容納腔室。該容納腔室設置有被插入在該導引部分及該接地接觸部分之間且變得與該引導部分的一部分及該接地接觸部的一部分相接觸的一凸條,從而進行調整而使得該接地接觸部分相對於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插入軸之間隙短於該引導部分相對於該插入軸之間隙。
[第9例] 在一些實行例中,該插座包含一插座主體,該插座主體包含設置有一凹陷部分的一下表面,該凹陷部分係用以接收該插頭本體之前端部分。該凹陷部分包含一內壁。一倒角角落部分形成於該凹陷部分的該內壁與該插座主體的該下表面之間。
以下為元件符號的列表。
A1- 插座出線口(插座);B1- 插頭;10- 插座主體;20- 出線口塊件(插座主體);25- 凹陷部分;25B- 角落部分;31- 凸條;41- 電源插片接收部分;44d- 引導部分(電源接觸部分);47- 電源固定部分;51-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54- 接地件(第一接地件);54a- 基底部分(第一基體部分);54b及54c- 彎曲部分(第一彎曲部分);54d- 引導部分(接地接觸部分);55- 接地件(第二接地件);55a及65a- 基底部分(第二基底部分);55b、65b、及65c- 彎曲部分(第二彎曲部分);55c及65d- 引導部分;56- 連結部分;57及58- 連接部分; 59及67- 接地固定部分;200- 插頭本體;201及202- 電源插頭插片;203- 接地插頭插片;S2- 容納腔室。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且可對其組成部分進行各樣的變化及修改而不超出本發明之範圍。另外,實施例中所揭露的組成部分可以任何組合進行組裝來實現本發明。例如,可從實施例中所揭露的所有組成部分中省略其中一些組成部分。此外,可妥當地結合不同實施例中的組成部分。應參照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來理解本發明之範圍及本發明之同等物。
10 插座主體 11 擋門開/關機構 20 出線口塊件(插座主體) 21 出線口本體 21a 固定部分 21b 底部壁 21c 導線插入孔 21d 操作孔 21e 間隔壁 21f 間隔壁 22 出線口蓋 22a 固定部分 22b 間隔壁 23 插座蓋 24 主體部分 24A 下表面 25 凹陷部分 25A 底部表面 25B 角落部分 26 插入埠 26A 電源插入孔 26B 電源插入孔 26C 接地插入孔 27 周邊壁表面 28 間隔壁 29 間隔壁 30 間隔壁 30X 凹陷部分 31 凸條 31a 側表面 31b 側表面 35 端子板 35A 電源端子板 35B 電源端子板 35C 接地端子板 36 鎖簧 37 釋放按鈕 40 基底部分 41 電源插片接收部分 42 鎖簧接觸部分 43 導線接觸部分 44 固定板 44a 基底部分 44b 彎曲部分 44c 彎曲部分 44d 引導部分 46 連結部分 47 電源固定部分 50 基底部分 51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 52 鎖簧接觸部分 53 導線接觸部分 54 接地件 54a 基底部分 54b 彎曲部分 54c 彎曲部分 54d 引導部分 55 接地件 55a 基底部分 55b 彎曲部分 55c 引導部分 56 連結部分 57 連接部分 58 連接部分 59 接地固定部分 60 延伸部分 61 延伸部分 65 接地件 65a 基底部分 65b 彎曲部分 65c 彎曲部分 65d 引導部分 66 連接部分 67 接地固定部分 70 本體 71 主體部分 72 固定部分 80 防水襯墊(襯墊) 81 主體部分 82 蓋部分 83 導線通孔 84 臺階部分 90 附接框架 100 裝飾蓋 101 周邊壁部分 102 上壁 103 下端表面 110 擋門本體 111 基底部分 112 凹陷部分 113 突出部分 114 調節部分 115 固定部分 120 軸 121 軸本體 121a 插入孔 122 彈簧 200 插頭本體 200A 前端表面 201 電源插頭插片 201a 主體部分 201b 前端部分 202 電源插頭插片 202a 主體部分 202b 前端部分 203 接地插頭插片 203a 主體部分 203b 前端部分 204 電纜 205 握持部分 206 突出部分 300 插座主體 301 凹陷部分 301A 底部表面 302 電源插入孔 303 接地插入孔 304 電源插片接收部分 305 導電片簧 306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 307 導電片簧 A1 插座出線口 A2 插座出線口 B1 插頭 B2 插頭 CA 插入軸 CB 插入軸 S1 容納腔室 S2 容納腔室 SC1 螺釘構件 SC2 螺釘構件 V 插入方向 W1 寬度 W2 寬度 M1 虛擬線 L1 距離 L2 距離 L3 突出量 L4 突出量 θ1 孔徑角 θ2 孔徑角 θ3 孔徑角
參照以下對當前較佳實施例之描述以及隨附圖式可以最好地理解本發明以及其目的與優點,其中:
圖1A為一實施例之插座出線口的縱向剖面圖;
圖1B為圖1A中之插座出線口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為該實施例之插座出線口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該實施例之出線口塊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4A為繪示了插座蓋之結構的平面視圖(當從下方觀察時);
圖4B為繪示了插座蓋之結構的平面視圖(當從上方觀察時);
圖5為一展開圖,該出線口塊件係展開於一平面上並顯示在該展開圖中;
圖6為接地插片接收部分的立體圖;
圖7為出線口塊件的剖面圖;
圖8為插座出線口的剖面圖;
圖9A為插頭的立體圖(當從下方觀察時);
圖9B為繪示了插頭之結構的平面視圖(當從下方觀察時);
圖10A至10C、圖11A至11D及圖12為用以說明將插頭插入至插座出線口中時之操作的示意圖;
圖13為繪示了在一變形例中的接地插片接收部分的剖視圖;
圖14A為習知的插頭及插座出線口的樣式圖;及
圖14B為一展開圖,習知的插座出線口係展開在一平面上並顯示在該展開圖中。
21 出線口本體 21a 固定部分 21e 間隔壁 21f 間隔壁 22 出線口蓋 22a 固定部分 22b 間隔壁 23 插座蓋 24 主體部分 25A 底部表面 26A 電源插入孔 26B 電源插入孔 26C 接地插入孔 28 間隔壁 29 間隔壁 30 間隔壁 30X 凹陷部分 41 電源插片接收部分 44 固定板 44a 基底部分 44b 彎曲部分 44c 彎曲部分 44d 引導部分 46 連結部分 51 接地插片接收部分 54 接地件 54a 基底部分 54b 彎曲部分 54c 彎曲部分 54d 引導部分 55 接地件 55a 基底部分 55b 彎曲部分 55c 引導部分 56 連結部分 57 連接部分 58 連接部分 59 接地固定部分 201 電源插頭插片 201a 主體部分 201b 前端部分 202 電源插頭插片 203 接地插頭插片 203a 主體部分 203b 前端部分 A1 插座出線口 CA 插入軸 CB 插入軸 S1 容納腔室 S2 容納腔室 V 插入方向 L1 距離 L2 距離 L3 突出量 L4 突出量 θ1 孔徑角 θ2 孔徑角

Claims (9)

  1. 一種插座,用於與一插頭一起使用,該插頭包含一插頭本體、從該插頭本體的一前端表面突出的一對電源插頭插片、及從該前端表面突出的一接地插頭插片,該接地插頭插片較該等電源插頭插片更突出一特定距離,該插座包含: 一對電源插片接收器,用以固定該對電源插頭插片;及 一接地插片接收器,用以固定該接地插頭插片的,其中 該等電源插片接收器其中每一者包含一電源固定部分及一電源接觸部分,該電源固定部分用以彈性地且導通地固定對應的該電源插頭插片,該電源接觸部分係安裝為在對應的該電源插座插片及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插入方向上較該電源固定部分更靠上游側以與對應的該電源插座插片相接觸, 該接地插片接收器包含一接地固定部分及一接地接觸部分,該接地固定部分用以彈性地且導通地固定該接地插頭插片,該接地接觸部分係安裝為在該插入方向上較該接地固定部分更靠上游側以與該接地插座插片相接觸, 該接地接觸部分係安裝為在該插入方向上較一位置更靠上游側,該位置係在該插入方向上從該電源接觸部分往下游側遠離了小於該特定距離,且 該接地固定部分在該插入方向上係從該電源固定部分往下游側遠離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插座,其中 該接地插片接收器包含了彼此相面對以將該接地插頭插片固定於其間的一第一接地件及一第二接地件、及連結該第一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與該第二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的一連結部分, 該第一接地件包含連接至該連結部分的一第一基底部分、從該第一基底部分朝該第二接地件彎曲的一第一彎曲部分、及從該第一彎曲部分彎曲向遠離該第二接地件之方向的該接地接觸部分, 該第二接地件包含連接至該連結部分的一第二基底部分、從該第二基底部分朝該第一接地件彎曲的一第二彎曲部分、及從該第二彎曲部分彎曲向遠離該第一接地件之方向的一引導部分, 連接了該第二彎曲部分與該引導部分的一連接部分、及與該連接部分相面對的該第一彎曲部分係給定為該接地固定部分,且 該接地固定部分於該插入方向上係安裝為靠下游側位在從連接了該第一彎曲部分與該接地接觸部分的一連接部分遠離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的一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插座,其中 該第二接地件在總長度上較該第一接地件短了該特定距離或更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插座,其中 係從第二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朝向該第一接地件而至該第二彎曲部之前端部分之距離的一第一突出量小於係從該第一接地件之基底端部分朝向該第二接地件而至該第一接地件的該接地固定部分之距離的一第二突出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插座,其中 該第一突出量係小於該第二突出量以使該第一接地件作用在該接地插頭插片上之接觸壓力與該第二接地件作用在該接地插頭插片上之接觸壓力相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插座,其中 該引導部分相對於沿著該插入方向而延伸的一軸之孔徑角在角度上係等於該接地接觸部分相對於該軸之孔徑角。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插座,其中 該第二接地件在總長度上係等於該第一接地件,且 該引導部分相對於沿著該插入方向而延伸的一軸之孔徑角係小於該接地接觸部分相對於該軸之孔徑角。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插座,更包含一插座主體,該插座主體形成了容納該接地插片接收器的一容納腔室,其中 該容納腔室設置有被插入在該導引部分及該接地接觸部分之間且變得與該引導部分的一部分及該接地接觸部的一部分相接觸的一凸條,從而調整而使得該接地接觸部分相對於該接地插頭插片的一插入軸之間隙短於該引導部分相對於該插入軸之間隙。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插座,更包含一插座主體,該插座主體包含設置有一凹陷部分的一下表面,該凹陷部分係用以接收該插頭本體之前端部分,其中 該凹陷部分包含一內壁,且 一倒角角落部分形成於該凹陷部分的該內壁與該插座主體的該下表面之間。
TW105101618A 2015-02-03 2016-01-20 插座 TWI566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9460A JP6455712B2 (ja) 2015-02-03 2015-02-03 コンセ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4108A TW201644108A (zh) 2016-12-16
TWI566479B true TWI566479B (zh) 2017-01-11

Family

ID=56554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1618A TWI566479B (zh) 2015-02-03 2016-01-20 插座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12803B2 (zh)
JP (1) JP6455712B2 (zh)
PH (1) PH12016000036A1 (zh)
TW (1) TWI5664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34820B2 (en) 2013-08-06 2020-11-10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cable
US9467297B2 (en) 2013-08-06 2016-10-11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redundant communications/control modules authentication
US8868813B2 (en) 2011-12-30 2014-10-21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Communications control system with a seria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and a paralle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US9437967B2 (en) 2011-12-30 2016-09-06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Electromagnetic connector for a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8971072B2 (en) 2011-12-30 2015-03-03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Electromagnetic connector for a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9600434B1 (en) 2011-12-30 2017-03-21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Switch fabric having a seria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and a paralle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US9191203B2 (en) 2013-08-06 2015-11-17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Secure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9727511B2 (en) 2011-12-30 2017-08-08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Input/output module with multi-channel switching capability
US11144630B2 (en) 2011-12-30 2021-10-12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Image capture devices for a secure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11967839B2 (en) 2011-12-30 2024-04-23 Analog Devices, Inc. Electromagnetic connector for a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8862802B2 (en) 2011-12-30 2014-10-14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Switch fabric having a seria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and a paralle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US10834094B2 (en) 2013-08-06 2020-11-10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Operator action authentication in a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11314854B2 (en) 2011-12-30 2022-04-26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Image capture devices for a secure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US10613567B2 (en) 2013-08-06 2020-04-07 Bedrock Automation Platforms Inc. Secure power supply for a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CN112582840B (zh) * 2020-12-09 2022-07-05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接组件及插座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3462B (en) * 2006-10-25 2011-12-01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Optical outl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6494A (en) * 1970-04-07 1972-01-1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al grounding receptacle
US4018492A (en) * 1975-09-11 1977-04-19 Daniel Woodhead, Inc. Advance ground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H04102582U (ja) * 1991-02-06 1992-09-03 山形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接続装置
JP2672450B2 (ja) * 1993-06-30 1997-11-05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接触子
GB2328562B (en) * 1997-07-01 2002-03-27 Otter Controls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al appliances
US6109937A (en) * 1999-02-19 2000-08-29 Hubbell Incorporated Four-sided ground contact assembly
US6227883B1 (en) * 1999-04-20 2001-05-08 Chiu-Shan Lee Electric combination socket
WO2011051781A1 (en) 2009-10-30 2011-05-0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Receptacle and plug, and connec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receptacle and the plug
JP4877414B2 (ja) 2009-10-30 2012-02-1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ンセント、接続装置
KR101347464B1 (ko) 2009-12-14 2014-01-02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플러그 및 콘센트
TWI395377B (zh) * 2010-03-12 2013-05-01 Furutech Co Ltd Power outlet
JP2014154312A (ja) * 2013-02-07 2014-08-25 Panasonic Corp コンセントの刃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3462B (en) * 2006-10-25 2011-12-01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Optical outl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6000036B1 (en) 2018-10-08
US9812803B2 (en) 2017-11-07
JP6455712B2 (ja) 2019-01-23
US20160226172A1 (en) 2016-08-04
PH12016000036A1 (en) 2018-10-08
TW201644108A (zh) 2016-12-16
JP2016143587A (ja) 201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6479B (zh) 插座
US8308376B2 (en) Plug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shell
US1060838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assisting member for guiding
US7347708B1 (en) Firm-structured plug
US72733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mating portion
US81097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mounting portion
TWM257029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locking device
US7147505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train relief member
JP5738493B2 (ja) 差込みコネクタ
US767017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improved engaging arms
US877766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ell interferentially engaged with portion of the connector
TWM285826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ocket
TWI326510B (en) Table tap
JP6393915B2 (ja) コネクタ
KR101407736B1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US20130005168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US20120127650A1 (en) Sata connector and disk box assembly
JP3633448B2 (ja) コンセント
KR20130046127A (ko) 레버타입 커넥터
TWI467261B (zh) 光連接器
JP2016006726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217386945U (zh) 面板组件、开关组件以及智能开关
CN217386946U (zh) 面板组件、开关组件以及智能开关
JP555111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135233A (ja) テーブルタ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