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3528B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3528B
TWI553528B TW104114616A TW104114616A TWI553528B TW I553528 B TWI553528 B TW I553528B TW 104114616 A TW104114616 A TW 104114616A TW 104114616 A TW104114616 A TW 104114616A TW I553528 B TWI553528 B TW I5535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metal mesh
touch panel
metal
major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4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8743A (zh
Inventor
陳禎祐
黃上育
陳俊吉
Original Assignee
業成光電(深圳)有限公司
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業成光電(深圳)有限公司, 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業成光電(深圳)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3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352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38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8743A/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使用金屬網格的觸控面板。
金屬網格(Metal Mesh)為一種觸控技術,其將線寬極細(肉眼不可見)的金屬線設置成網格樣式,並以這些金屬線偵測觸控物的位置。相較於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電極,金屬網格的阻抗低、製造成本低、透明度佳、可撓度高,適合應用於如筆記型電腦等的大尺寸顯示螢幕上。
雖然金屬網格的金屬線極細,金屬線本身仍為不透光,因此在特定情況下金屬網格可能會與顯示螢幕的特別圖樣疊合而產生疊紋(Moiré),或與另一層的金屬網格疊合而產生疊紋。
為了進一步改善使用金屬網格之觸控面板的各項特性,相關領域莫不費盡心思開發。如何能提供一種具有較佳特性的觸控面板,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本發明之一技術態樣是在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用以避免觸控面板的邊緣產生疊紋,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一種觸控面板,包含基板與金屬網格。基板具有相對之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金屬網格設置於第一主表面上,且包含複數個金屬網格單元。金屬網格單元分別具有沿水平方向的一長度,其中位於第一主表面之中央的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小於位於第一主表面之左側或右側的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自第一主表面之中央至第一主表面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至少部份之該些金屬網格單元之形狀為菱形。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每一金屬網格單元具有互相垂直之第一對角線與第二對角線,第一對角線平行水平方向。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金屬網格單元分別具有上頂點、左頂點、右頂點以及下頂點,上頂點與下頂點之間的距離小於左頂點與右頂點之間的距離。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每一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定義為左頂點與右頂點之間的距離。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具有最大長度的金屬網格單元之長度與具有最小長度的金屬網格單元之長度的比值為1.04~1.2。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基板的厚度為D,基板的折射率為n,第一主表面具有沿水平方向的長度L,與觸控面板相對應之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位於自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至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金屬網格單元的個數為N,以位於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金屬網格為起始,沿水平方向至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k個金屬網格單元具有長度Wk,位於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金屬網格單元具有長度Wc,基板、金屬網格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基板的厚度為D,基板的折射率為n,第一主表面具有沿水平方向的長度L,與觸控面板相對應之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位於自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至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金屬網格單元所組成之複數個群組的個數為N,以位於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群組為起始,沿水平方向至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k個群組具有長度Wk,位於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群組具有長度Wc,基板、金屬網格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每一群組所具有之金屬網格單元的數量相同。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每一該些群組所具有之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相同。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基板的厚度為D,基板的折射率為n,第一主表面具有沿水平方向的長度L,與觸控面板相對應之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位於自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至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金屬網格單元所組成之複數個群組的個數為N,位於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群組具有長度Wc,其他群組具有長度W,基板、金屬網格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每一群組所具有之金屬網格單元的數量相同。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每一群組所具有之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相同。
於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金屬網格單元為交錯設置。
本發明上述實施方式藉由使位於第一主表面之左側或右側的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大於位於第一主表面之中央的金屬網格單元的長度,因此金屬網格的金屬網格單元的整體配置相較於設置於基板另一側的另一金屬網格的金屬網格單元的整體配置為向外擴張。於是,即使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面板的邊緣時觀察金屬網格(其位於基板下方)之視野會向外位移,因而使金屬網格的設置位置在使用者的視覺中相對於另一金屬網格(其位於基板上方)的設置位置向內收縮,因為金屬網格的金屬網格單元的整體配置相較於另一金屬網格的金屬網格單元的整體配置為向外擴張,因此在使用者的視覺中金屬網格的金屬網格單元與另一金屬網格的金屬網格單元將會維持交錯設置,因而避免疊紋產生,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10‧‧‧觸控顯示面板
11‧‧‧顯示面
20‧‧‧觸控面板
21‧‧‧基板
22‧‧‧上層金屬網格
23‧‧‧下層金屬網格
30‧‧‧顯示面板
100‧‧‧觸控面板
110‧‧‧基板
112‧‧‧第一主表面
114‧‧‧第二主表面
120‧‧‧第一金屬網格
121‧‧‧第一金屬網格單元
121D‧‧‧第一下頂點
121L‧‧‧第一左頂點
121R‧‧‧第一右頂點
121T‧‧‧第一上頂點
130‧‧‧第二金屬網格
131‧‧‧第二金屬網格單元
131D‧‧‧第二下頂點
131L‧‧‧第二左頂點
131R‧‧‧第二右頂點
131T‧‧‧第二上頂點
C、E、E1、E2、M1、M2‧‧‧局部
D‧‧‧厚度
H‧‧‧水平方向
L、W2、W3、Wc、Wk‧‧‧長度
VD‧‧‧最佳觀賞距離
x‧‧‧位移
θ1‧‧‧入射角
θ2‧‧‧折射角
第1圖繪示傳統使用金屬網格的觸控顯示面板的側視示意圖。
第2圖繪示第1圖的局部E的放大示意圖。
第3圖繪示第1圖的觸控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4圖繪示使用者觀察到的第3圖的局部C的放大上視示意圖。
第5圖繪示使用者觀察到的第3圖的局部E1的放大上視示意圖。
第6圖繪示使用者觀察到的第3圖的局部E2的放大上視示意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其剖面位置為沿第7圖之線段8。
第9圖繪示觸控面板在第7圖的局部M1的放大上視示意圖。
第10圖繪示觸控面板在第7圖的局部M1的放大下視示意圖。
第11圖繪示觸控面板在第7圖的局部M2的放大上視示意圖。
第12圖繪示觸控面板在第7圖的局部M2的放大下視示意圖。
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14圖繪示觸控面板在第13圖的局部M3的放大下視示意圖。
第15圖繪示觸控面板在第13圖的局部M4的放大下視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第1圖繪示傳統使用金屬網格的觸控顯示面板10的側視示意圖。第2圖繪示第1圖的局部E的放大示意圖。如第1圖與第2圖所繪示,觸控顯示面板10包含觸控面板20與顯示面板30,觸控面板20設置於顯示面板30上。觸控面板20包含基板21、上層金屬網格22以及下層金屬網格23。上層金屬網格22設置於基板21上。下層金屬網格23設置於基板21與顯示面板30之間。
具體而言,基板21具有厚度D,基板21的折射率為n,觸控顯示面板10具有長度L,顯示面板30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
第3圖繪示第1圖的觸控顯示面板10的上視示意圖。第4圖繪示使用者觀察到的第3圖的局部C的示意圖,其中局部C位於觸控顯示面板10之顯示面11的中央。如第3圖與第4圖所繪示,在設計觸控顯示面板10時,上層金屬網格22以及下層金屬網格23的金屬線通常會設計為交錯設置。如此一來,便可以避免上層金屬網格22與下層金屬 網格23疊合後產生疊紋(Moiré),因而可以保持觸控顯示面板10的觀賞品質。
然而,如第1圖與第2圖所繪示,當使用者在最佳觀賞距離VD觀賞觸控顯示面板10時,若使用者觀看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使用者觀賞視角會有一個入射角θ1,而入射角θ1將會使使用者觀察下層金屬網格23之視野向外位移x,並造成上層金屬網格22與下層金屬網格23在使用者的視覺中產生錯位。於是,請參照第5圖,其繪示使用者觀察到的第3圖的局部E1的放大上視示意圖,其中局部E1位於觸控顯示面板10之顯示面11的左側,下層金屬網格23相對於上層金屬網格22向右位移;或者,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使用者觀察到的局部E2的放大上視示意圖,其中局部E2位於觸控顯示面板10之顯示面11的右側,下層金屬網格23相對於上層金屬網格22向左位移。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繪示,進一步來說,因為入射角θ1會使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時觀察下層金屬網格23之視野向外位移x,因此在使用者的視覺中,下層金屬網格23的設置位置將會相對於上層金屬網格22的設置位置向內收縮。於是,在第5圖中下層金屬網格23相對於上層金屬網格22向右位移,在第6圖中下層金屬網格23相對於上層金屬網格22向左位移。
前述情況可能會使使用者在觀察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時上層金屬網格22與下層金屬網格23之疊合產 生疊紋,並進而影響觸控顯示面板10的顯示畫面,導致觸控顯示面板10的觀賞品質下降。
為此,如第1圖與第2圖所繪示,若能計算出在使用者觀看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時使用者觀察下層金屬網格23之視野向外的位移x的確切數值,就可以相對應設計出特殊的金屬網格,以使使用者在觀察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時上層金屬網格22與下層金屬網格23之疊合不會產生疊紋。以下將說明如何計算出位移x的確切大小。
首先,假定使用者正視觸控顯示面板10時視野會落在觸控顯示面板10之顯示面11的正中央,因此使用者與觸控顯示面板10之邊緣所延伸出垂直於觸控顯示面板10的顯示面11之平面的最近距離為約L/2(L為觸控顯示面板10的長度)。接著,藉由長度L、最佳觀賞距離VD與三角函數關係式可以得知使用者觀看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時,使用者觀賞視角入射基板21的入射角θ1
然後,藉由入射角θ1、基板21的折射率n以及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可以得知使用者觀賞視角在基板21中的折射角θ2(此處忽略上層金屬網格22):
最後,藉由折射角θ2、基板21的厚度D以及三角函數關係式,將可以得知位移x的確切大小(此處忽略上層金屬網格22的厚度與下層金屬網格23的厚度):x=Dtanθ 2
在得知位移x的確切大小後,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提供使用金屬網格的觸控面板,藉由其特殊設計的金屬網格樣式,使用者在觀察觸控顯示面板的邊緣時上層金屬網格與下層金屬網格之疊合將不會產生疊紋。
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上視示意圖。第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100的剖面示意圖,其剖面位置為沿第7圖之線段8。如第7圖與第8圖所繪示,一種觸控面板100包含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第二金屬網格130。基板110具有相對之第一主表面112與第二主表面114。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第二金屬網格130分別設置於基板110之兩側。具體而言,第一金屬網格120設置於第一主表面112上,第二金屬網格130設置於第二主表面114上。
第9圖繪示觸控面板100在第7圖的局部M1的放大上視示意圖,其中局部M1位於第一主表面112與第二主表面114的正中央。此處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清楚說明,第9圖省略繪示第一金屬網格120。
如第9圖所繪示,第二金屬網格130包含複數個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第二金屬網格130基本上與傳統的金屬網格並無不同。
具體而言,每一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具有沿水平方向H的長度Wc,且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為交錯設置。更具體地說,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之形狀為菱形。每一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具有互相垂直之第一對角線與第二對角線,第一對角線平行水平方向H。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分別具有第二上頂點131T、第二左頂點131L、第二右頂點131R以及第二下頂點131D,且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長度定義為第二左頂點131L與第二右頂點131R之間的距離。另外,第二上頂點131T與第二下頂點131D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二左頂點131L與第二右頂點131R之間的距離。
第10圖繪示觸控面板100在第7圖的局部M1的放大下視示意圖。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清楚說明,第11圖省略繪示第二金屬網格130。
如第10圖所繪示,第一金屬網格120包含複數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每一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具有沿水平方向H的長度,且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為交錯設置,其中每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不一定相同。舉例來說,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為Wc,相鄰於此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之左側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為W2,而相鄰於具有長度W2的第一 金屬網格單元121且位於其左側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為W3,其中長度W3大於長度W2,長度W2大於長度Wc。此處需要注意的是,在第10圖中長度Wc、W2、W3之間的比例關係僅為示例,長度Wc、W2、W3實際的比例關係不一定與第10圖所繪示的相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金屬網格120基本上為左右對稱。
具體而言,至少部份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之形狀為菱形。每一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具有互相垂直之第一對角線與第二對角線,第一對角線平行水平方向H。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分別具有第一上頂點121T、第一左頂點121L、第一右頂點121R以及第一下頂點121D,每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定義為第一左頂點121L與第一右頂點121R之間的距離。另外,第一上頂點121T與第一下頂點121D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一左頂點121L與第一右頂點121R之間的距離。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上頂點121T與第一下頂點121D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二上頂點131T與第二下頂點131D之間的距離相等,但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兩者可以不同。
比對第9圖與第10圖可以發現,第二金屬網格130的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長度皆為Wc,但是第一金屬網格120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卻隨著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設置位置不同而不同。若第一金屬網格 單元121設置位置越接近第一主表面112之邊緣,則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越大。
第11圖繪示觸控面板100在第7圖的局部M2的放大上視示意圖,局部M2基本上位於第一主表面112與第二主表面114的邊緣區域。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清楚說明,第11圖省略繪示第一金屬網格120。
如第11圖所繪示,每一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具有沿水平方向H的長度Wc。進一步來說,比對第9圖與第11圖可以發現,第9圖與第11圖的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並無不同。
第12圖繪示觸控面板100在第7圖的局部M2的放大下視示意圖。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清楚說明,第12圖省略繪示第二金屬網格130。
如第12圖所繪示,部份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具有沿水平方向H的長度為Wk。進一步來說,比對第11圖與第12圖可以發現,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Wk大於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長度Wc
若再比對第10圖與第12圖可以發現,長度Wk大於長度Wc、W2、W3。總結來說,第一金屬網格120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自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10圖與第12圖中長度Wc、W2、W3與Wk之間的比例關係僅為示例,長度Wc、W2、 W3與Wk實際的比例關係不一定與第10圖與第12圖所繪示的相同。
參照第9圖、第10圖、第11圖以及第12圖可以發現,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與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長度相同,而其他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皆大於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長度。進一步來說,由於第一金屬網格120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自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因此第一金屬網格120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整體配置相較於第二金屬網格130的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整體配置為向外擴張。請再參照第2圖,由於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顯示面板10的邊緣時觀察下層金屬網格23(對應於第一金屬網格120)之視野會向外位移x,因而使下層金屬網格23的設置位置在使用者的視覺中相對於上層金屬網格22(對應於第二金屬網格130)的設置位置向內收縮,但是因為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整體配置相較於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整體配置為向外擴張,因此在使用者的視覺中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與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將會維持交錯設置,因而避免疊紋產生,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具體而言,具有最大長度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之長度與具有最小長度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之長度的比值為約1.04~1.2,但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具有最大長度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之長度與 具有最小長度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之長度的比值可以為其他數值。
如第7圖、第8圖、第10圖所繪示,基板110的厚度為D,基板110的折射率為n,第一主表面112具有沿水平方向H的一長度L,與觸控面板100相對應之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最佳觀賞距離的概念與第1圖所介紹的相同),位於自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個數為N,以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為起始,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k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具有長度Wk,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具有長度Wc,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此處忽略第一金屬網格120的厚度與第二金屬網格130的厚度):
或者,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可以使用先前所介紹的位移x來表示:
由前述之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可以明顯看出,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Wk自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且長度Wk以等差的方式增加。
舉例來說,假設位移x為99μm,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Wc為200μm,且自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共有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藉由前述之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我們可以得知每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
另外,若是我們把第1個至第100個第一金屬網格120的補償值加起來: 0+0.02+0.04+...+1.98=(0+1.98)×100÷2=99(μm)。
於是,第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即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也是最外圍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相較於沒有補償值之金屬網格(即第二金屬網格130)的第100個金屬網格單元,總共向外位移99μm,與位移x的大小相同。因此,在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面板100的邊緣時,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與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在使用者的視覺中將會維持交錯設置,因而避免疊紋產生,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上視示意圖。第14圖繪示第13圖的局部M3的放大下視示意圖。第15圖繪示第13圖的局部M4的放大下視示意圖,其中M3位於第一主表面112與第二主表面114的正中央,局部M2基本上位於第一主表面112與第二主表面114的邊緣區域。本實施方式與前述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以下主要僅描述相異處。
如第13圖、第14圖以及第15圖所繪示,基板110的厚度為D(見第8圖),基板110的折射率為n(見第8圖),第一主表面112具有沿水平方向H的長度L,與觸控面板100相對應之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最佳觀賞距離的概念與第1圖所介紹的相同),位於自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 或右側邊緣之間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複數個群組的個數為N,以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群組為起始,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k個群組具有長度Wk,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群組具有長度Wc,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此處忽略第一金屬網格120的厚度與第二金屬網格130的厚度):
或者,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可以使用先前所介紹的位移x來表示:
由前述之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可以明顯看出,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的長度Wk自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且群組的長度Wk以等差的方式增加。
具體而言,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數量相同,但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數量可以不同。
具體而言,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相同,但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可以不同。
舉例來說,假設位移x為90μm,自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共有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區分為10個群組,每個群組中有1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的長度Wc為2000μm(換句話說,此群組中每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為200μm),藉由前述之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我們可以得知每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的長度:
同時,我們也可以得知每個第一金屬網格120的長度:
另外,若是我們把第1個至第10個第一金屬網格120所組成之群組的補償值加起來:0+2+4+...+18=(0+18)×10÷2=90(μm)。
於是,第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即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也是最外圍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相較於沒有補償值之金屬網格(即第二金屬網格130)的第100個金屬網格單元,總共向外位移90μm,與位移x的大小相同。因此,在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面板100的邊緣時,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與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在使用者的視覺中將會維持交錯設置,因而避免疊紋產生,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如第13圖、第14圖以及第15圖所繪示,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可以另外符合下述關係,其中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具有長度Wc,其他第一金屬網 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具有長度W(此處忽略第一金屬網格120的厚度與第二金屬網格130的厚度):
或者,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可以使用先前所介紹的位移x來表示:
由前述之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可以明顯看出,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的長度Wk自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
具體而言,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數量相同,但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數量可以不同。
具體而言,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相同,但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 每一群組所具有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可以不同。
舉例來說,假設位移x為90μm,自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沿水平方向H至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共有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區分為10個群組,每個群組中有1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正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的長度Wc為2000μm(換句話說,此群組中每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為200μm),藉由前述基板110、第一金屬網格120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的關係,我們可以得知每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所組成之群組的長度:
同時,我們也可以得知每個第一金屬網格120的長度:
另外,若是我們把第1個至第10個第一金屬網格120所組成之群組的補償值加起來:10×(10-1)=90(μm)。
於是,第100個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即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也是最外圍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相較於沒有補償值之金屬網格(即第二金屬網格130)的第100個金屬網格單元,總共向外位移90μm,與位移x的大小相同。因此,在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面板100的邊緣時,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與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在使用者的視覺中將會維持交錯設置,因而避免疊紋產生,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從前述不同實施方式我們可以總結,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小於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換句話說,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大於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觸控面板100的長度為固定,但是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不為固定,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長度則為固定。因此,位在第一主表面112或第二主表面114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或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可能不具有完 整的形狀。舉例來說,位在第一主表面112或第二主表面114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或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可能不為形狀完整的菱形或四邊形。
此外,觸控面板應具有邊框區與可視區,但是為了清楚說明,且邊框區與可視區並非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之重點。因此,為了簡單且清楚說明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的概念,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忽略邊框區與可視區相關的描述。具體而言,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應指可視區。
本發明上述實施方式藉由使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左側或右側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大於位於第一主表面112之中央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長度,因此第一金屬網格120的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整體配置相較於第二金屬網格130的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整體配置為向外擴張。於是,即使使用者在觀看觸控面板100的邊緣時觀察第一金屬網格120之視野會向外位移,因而使第一金屬網格120的設置位置在使用者的視覺中相對於第二金屬網格130的設置位置向內收縮,但是因為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的整體配置相較於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的整體配置為向外擴張,因此在使用者的視覺中第一金屬網格單元121與第二金屬網格單元131將會維持交錯設置,因而避免疊紋產生,進而保持觀賞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 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觸控面板
112‧‧‧第一主表面
120‧‧‧第一金屬網格
121‧‧‧第一金屬網格單元
121D‧‧‧第一下頂點
121L‧‧‧第一左頂點
121R‧‧‧第一右頂點
121T‧‧‧第一上頂點
H‧‧‧水平方向
W2、W3、Wc‧‧‧長度

Claims (15)

  1. 一種觸控面板,包含:一基板,具有相對之一第一主表面與一第二主表面;以及一金屬網格,設置於該第一主表面上,包含:複數個金屬網格單元,分別具有沿一水平方向的一長度,其中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中央的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該些長度小於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或右側的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該些長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該些長度自該第一主表面之中央至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或右側逐漸增加。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至少部份之該些金屬網格單元之形狀為菱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些金屬網格單元具有互相垂直之一第一對角線與一第二對角線,該第一對角線平行該水平方向。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些金屬網格單元分別具有一上頂點、一左頂點、一右頂點以及一下頂點,該上頂點與該下頂點之間的距離小於該左頂點與該右頂點之間的距離。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該長度定義為該左頂點與該右頂點之間的距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具有最大長度的該金屬網格單元之長度與具有最小長度的該金屬網格單元之長度的比值為1.04~1.2。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的厚度為D,該基板的折射率為n,該第一主表面具有沿該水平方向的一長度L,與該觸控面板相對應之一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位於自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沿該水平方向至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個數為N,以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該金屬網格單元為起始,沿該水平方向至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k個該金屬網格單元具有長度Wk,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該金屬網格單元具有長度Wc,該基板、該金屬網格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的厚度為D,該基板的折射率為n,該第一主表面具有沿該水平方向的一長度L,與該觸控面板相對應之一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位於自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沿該水平方向至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該些金屬網格單元所組成之複數個群組的個數為N,以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該群組為起始,沿該水平方向至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的第k個該群組具有長度Wk,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該群組具有長度Wc,該基板、該金屬網格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些群組所具有之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數量相同。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些群組所具有之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該些長度相同。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的厚度為D,該基板的折射率為n,該第一主表面具有沿該水平方向的一長度L,與該觸控面板相對應之一顯示模組具有最佳觀賞距離VD,位於自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沿該水平 方向至該第一主表面之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之間的該些金屬網格單元所組成之複數個群組的個數為N,位於該第一主表面之正中央的該群組具有長度Wc,其他該些群組具有長度W,該基板、該金屬網格以及最佳觀賞距離VD大致符合下述關係: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些群組所具有之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數量相同。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些群組所具有之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的該些長度相同。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些金屬網格單元為交錯設置。
TW104114616A 2015-04-30 2015-05-07 觸控面板 TWI553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8658.4A CN104808854B (zh) 2015-04-30 2015-04-30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3528B true TWI553528B (zh) 2016-10-11
TW201638743A TW201638743A (zh) 2016-11-01

Family

ID=53693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4616A TWI553528B (zh) 2015-04-30 2015-05-07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08854B (zh)
TW (1) TWI5535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4103A (zh) * 2015-12-09 2018-07-20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输入终端及其制作方法
CN107515697B (zh) * 2017-08-31 2022-0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显示装置以及改善触控显示装置摩尔纹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14525A (zh) * 2011-07-11 2013-04-01 Fujifilm Corp 導電片、觸摸面板與顯示裝置以及該導電片的製造方法及記憶媒體
CN103329642A (zh) * 2011-01-18 2013-09-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膜和设置有该导电膜的显示装置
CN103870075A (zh) * 2012-12-07 2014-06-18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板
CN203760097U (zh) * 2014-03-06 2014-08-06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99150A1 (ja) * 2011-01-18 2012-07-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9642A (zh) * 2011-01-18 2013-09-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膜和设置有该导电膜的显示装置
TW201314525A (zh) * 2011-07-11 2013-04-01 Fujifilm Corp 導電片、觸摸面板與顯示裝置以及該導電片的製造方法及記憶媒體
CN103870075A (zh) * 2012-12-07 2014-06-18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板
CN203760097U (zh) * 2014-03-06 2014-08-06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8854B (zh) 2018-03-27
TW201638743A (zh) 2016-11-01
CN104808854A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78250B1 (ko) 도전성 필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평가 방법
EP2662725A1 (en) Lenticular lens,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display component
WO2014021168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9265748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TW201604629A (zh) 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US20150060254A1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504873A (zh)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面板之網格的形成方法
US10949045B2 (en) Flexible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evice that have reduced parasitic capacitance between different signal lines
US10642411B2 (en) Touchscreen
JP3194366U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デザイン(touchpaneldesign)
TW201520862A (zh) 觸控面板
TWI584165B (zh) 觸控面板與金屬網格樣式的形成方法
CN106249963A (zh)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面板
WO201407731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3181428U (ja) タッチ電極装置
TWI553528B (zh) 觸控面板
TW201624226A (zh) 觸控感測器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10215895B2 (en) Liquid crystal grating forming lenticular lenses
CN106200204B (zh) 裸眼三维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裸眼三维显示装置
JP523609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M472240U (zh) 觸控面板
TW201545028A (zh) 觸控面板
JP646239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Touchpanel)
CN105383098A (zh) 防窥膜
US20170139502A1 (en) Touch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