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2898B - 汽車輔助鏡 - Google Patents

汽車輔助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2898B
TWI552898B TW104118231A TW104118231A TWI552898B TW I552898 B TWI552898 B TW I552898B TW 104118231 A TW104118231 A TW 104118231A TW 104118231 A TW104118231 A TW 104118231A TW I552898 B TWI552898 B TW I5528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sub
housing
automobile
c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8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3055A (zh
Inventor
陳建安
Original Assignee
展先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展先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展先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18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289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2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289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43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3055A/zh

Link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Description

汽車輔助鏡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汽車輔助鏡,特別地,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設置於汽車內之前柱並令駕駛員可觀察車側邊到前柱視野死角內之景象的汽車輔助鏡。
行車安全包含了事故前預防以及事故候補救兩部分。事故後補救措施,例如安全帽、防摔衣、座位安全帶、安全氣囊等,都僅是為了發生事故後將損害減輕至最低的做法,然而必須結合事故前預防措施來降低事故發生機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行車安全。於事前預防的角度來說,各種類的車輛都配備有一定程度的反射鏡以期全方位觀察路面狀況,一般說來,由於人的視線最大僅能觀察前方180°的視野,故車輛最低限度會配備左右兩側的後照鏡以觀察車輛後方的狀況。
即使有後照鏡,於行車時仍然有視野死角。就機車的狀況而言,駕駛位於開放的空間中可直接看到前方的路況,並且由於機車體積較小,駕駛員可輕易地扭動身體以及頭部來補足連後照鏡也照不到的視野。然而,對於駕駛處於密閉空間且體積較大的汽車而言,前方的視野常會被駕駛座的結構擋住部份視線而無法看清楚前方所有路況。針對汽車後方,後照鏡也無法照到所有後方狀況,且即使駕駛 扭動身體或者頭部,仍然看不到部分角度的路況,並且可能因為將頭部轉向反而令視野離開正面,造成意外事故。汽車前方及後方可能產生的視野死角,可參照下列說明而得知。
請參閱圖一,圖一係繪示配備後照鏡12之汽車1所產生之視野死角的示意圖。如圖一所示,由汽車1之駕駛座往前看出去,前方的視野會被汽車1的前柱10擋住駕駛部分視線,因此形成了斜前方視野死角S1。請注意,圖一之汽車1的駕駛座位於左側,相對地,位於右側的駕駛座同樣也會被右側的汽車前柱擋住右斜前方的視線而形成視野死角。另一方面,雖然汽車1有後照鏡12可觀察後方狀況,但因後照鏡12的角度僅能反射後方較靠近車體的部分,而更外側同樣形成視野死角S2。當斜後方有其他車輛要變換車道時,例如由內側車道轉換至中央車道,而汽車1若同時也從外側車道轉換至中央車道,可能因為其他車輛原本位於視野死角S2而未及時發覺,在雙方同時轉換至中央車道時擦撞。
雖然先前技術中已經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來解決視野死角的問題,例如,利用攝影鏡頭即時拍攝路上實況並顯示於駕駛座旁的螢幕,或者是在車體外側的後照鏡上更進一步地加上輔助小圓鏡等。然而,利用攝影鏡頭的方式有成本高昂的缺點,後照鏡上的輔助小圓鏡不但會減少後照鏡的可視面積,還會造成駕駛員判斷上的混淆,並且位於車體外側調整不便。雖先前技術有設計利用鏡面反射原理解決前柱視野死角,但其設計反射鏡至於前檔玻璃,容易擋住開車視線造成駕駛困擾。
基於上述汽車的視野死角以及先前技術的缺點,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式的汽車輔助鏡,可裝設在汽車內部的前柱上、前柱附近靠近車門後照鏡的內裝蓋旁,令駕駛可輕易地觀察汽車側邊所有視野死角的景象,同時兼具成本低廉以及易於調整的優點。
根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的汽車輔助鏡包含殼體、第一鏡體、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其中殼體進一步包含了第一子殼體、第二子殼體與連接結構,第一子殼體與第二子殼體藉由連接結構進行連接,並且殼體被分為包含第一子殼體之第一部分與包含第二子殼體之第二部分。第一鏡體設置於第一子殼體中,並且具有第一鏡面大體上面向第二部分。第二鏡體設置於第二子殼體中,並且具有第二鏡面大體上面向第一部分。第三鏡體設置於第二子殼體中,且具有第三鏡面則面向第一部分之的相反方向。
當上述汽車輔助鏡設置於汽車內部之前柱上或者前柱附近時,第三鏡面可面向汽車的斜後方且第二鏡面可面向汽車的斜前方。汽車駕駛員可直接透過第三鏡面觀察到汽車斜後方的路況,尤其是離汽車更遠且車外之後照鏡所照不到的斜後方位置。汽車駕駛員可透過第一鏡面,觀察到第二鏡面所反射至第一鏡面之汽車的斜前方的路況,尤其是由駕駛座看出去被汽車前柱所擋住之斜前方視野死角位置。接連著後照鏡觀測近車身後方視野,汽車輔助鏡協助提供車側邊全視野景象,包含第三鏡面提供的遠離車側身視角,第一鏡面提供汽車前柱後方視角景象與第三鏡面遮蓋的視角景象。
由於上述汽車輔助鏡設置在汽車內的前柱上或前柱附近,靠近車門後照鏡的內裝蓋旁,駕駛員可輕易地調整各鏡面的方向以照到駕駛座的視野死角,同時本發明的汽車輔助鏡具簡潔的結構及較低廉的成本生產。
1‧‧‧汽車
10‧‧‧前柱
12‧‧‧後照鏡
S1、S2‧‧‧視野死角
2‧‧‧汽車輔助鏡
20‧‧‧殼體
22‧‧‧第一鏡體
24‧‧‧第二鏡體
26‧‧‧第三鏡體
200‧‧‧第一子殼體
202‧‧‧第二子殼體
204‧‧‧連接結構
206‧‧‧第一部分
208‧‧‧第二部分
220‧‧‧第一鏡面
240‧‧‧第二鏡面
260‧‧‧第三鏡面
3‧‧‧汽車
30‧‧‧前柱
32‧‧‧擋風玻璃
34‧‧‧前車門
36‧‧‧後照鏡
A1、A2‧‧‧軸線
44‧‧‧轉動機構
42‧‧‧第一鏡體
440‧‧‧傾斜盤
420‧‧‧第一鏡面
442‧‧‧第一轉動環
444‧‧‧第二轉動環
446‧‧‧鏡盤
4400‧‧‧第一磁條
4420‧‧‧第二線圈
4440‧‧‧第二磁條
4460‧‧‧第二線圈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4462‧‧‧延伸支撐結構
圖一係繪示配備後照鏡之汽車所產生之視野死角的示意圖。
圖二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2的示意圖。
圖二B係繪示圖二A之汽車輔助鏡設置在汽車內部的前柱上的示意圖。
圖二C係繪示圖二A之汽車輔助鏡之更進一步的示意圖。
圖三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之一部分的爆炸圖。
圖四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之一部分的爆炸圖。
請參閱圖二A及圖二B,圖二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2的示意圖,圖二B則繪示圖二A之汽車輔助鏡2設置在汽車3內部的前柱30上的示意圖。如圖二A所示,本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2包含殼體20、第一鏡體22、第二鏡體24及第三鏡體26。 殼體20進一步包含了第一子殼體200、第二子殼體202以及連接結構204,其中連接結構204連接第一子殼體200以及第二子殼體202。於本具體實施例中,殼體20可再進一步區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206為包含第一子殼體200的半邊殼體,而第二部分208為包含第二子殼體202的半邊殼體。第一子殼體200具有一開口面對第二部分208,相對地,第二子殼體202也具有一開口面對第一部分206,此外,第二子殼體202還包含有另一個開口背對第一部分206。連接結構204於此具體實施例中包含兩相對的長條片狀體,兩長條片狀體一端連接第一子殼體另一端則連接第二子殼體。然而,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也可以只具有單一長條片狀體連接第一子殼體或第二子殼體。更進一步地,連接結構也可包含連接第一子殼體的第一連接結構,以及連接第二子殼體的第一連接結構,第一連接結構可使第一子殼體裝設在車內的任意部位,而第二連接結構也可使第二子殼體裝設在車內的任意部位,透過設置位置的安排,也能達到圖二B之具體實施例的效果。上述各具體實施例僅在舉例連接結構所能具有的型態,並非對連接結構做限定,其設計原則在於不影響到殼體內的鏡組的反射路徑即可。
第一鏡體22設置於第一子殼體200中,並且第一鏡體22具有第一鏡面220。第一鏡面220透過第一子殼體200的開口大體上面向殼體20的第二部分208。相對地,第二鏡體24設置於第二子殼體202中,並且第二鏡體包含第二鏡面240第三鏡面260。第二鏡面240透過第二子殼體202的其中一開口大體上面對殼體20的第一部分206。第三鏡體26同樣設置於第二子殼體202中,其具有第三鏡面260則透過第二子殼體 202的其中另一開口面對第一部分206的相反方向。於實務中,第三鏡體提供遠離車側身後方視野死角景象,第三鏡體可利用廣角鏡來達到更大的視野觀測範圍,第一鏡體可藉由鄰近第三鏡體的第二鏡體,提供第三鏡體後方景象,並由第二鏡體反射汽車斜前方視野死角的景象。由這三個鏡體和後照鏡來達成車側邊無死角的全視野景像處理
如圖二B所示,汽車輔助鏡2可設置於汽車3內之前柱30上。於實務中,汽車輔助鏡可藉由綁扣、磁鐵吸附、膠帶吸附或直接在汽車內裝架構設置的方式設置在汽車內的前柱上、前柱附近、車門或者是後照鏡內裝蓋上。當汽車輔助鏡2設置於汽車3內部之前柱30上或前柱30附近(包含汽車3內部的後照鏡內裝蓋)時,第一子殼體200較第二子殼體202靠近汽車3的擋風玻璃32;相對地,第二子殼體202較第一子殼體200靠近汽車3的前車門34。因此,汽車輔助鏡2之第三鏡體26的第三鏡面260面對汽車3的斜後方,而第二鏡體24的第二鏡面240則面對汽車3的斜前方。由於第三鏡面260偏轉的角度較汽車30外的後照鏡36大,因此,坐於駕駛座之駕駛員可透過第三鏡面260看到離汽車3更遠之斜後方的景象,即圖一中之視野死角S2內之景象。請注意,於圖二B中,由於汽車輔助鏡2位於汽車3的內部,因此以虛線表示,然而,為了清楚表示起見,位於第一子殼體200及第二子殼體202中的第一鏡體、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以實線表示。
圖二B中,第二鏡面240可反射汽車30之斜前方的視野與提供第三鏡面260後方視野,亦即圖一中之視野死角S1內之景象。第二鏡面240可將視野死角S1內之景象反射至第一鏡面220,接著,第一鏡 面220可再將自第二鏡面240接收來的景象反射至駕駛座。因此,駕駛座上的駕駛員可透過第一鏡面220及第二鏡面240觀察到視野死角S1內之路況,換言之,不再被前柱30與第三鏡面260影響到視野。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汽車輔助鏡2設置在汽車3內左側的前柱30上,此乃因汽車3的駕駛座在左前座。然而,本發明之汽車輔助鏡並不限定於設置在汽車內左前方之前柱,於實務中,針對不同的需求也可設置在汽車內右前方的前柱上,或者是兩前柱上均設置有本發明之汽車輔助鏡。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當汽車的駕駛座位於右前座時,汽車輔助鏡可設置於汽車內的右前柱,其中,第一子殼體較第二子殼體靠近擋風玻璃,而第二子殼體較第一子殼體靠近汽車的右前車門,因此,右側駕駛座上的駕駛員可藉由汽車輔助鏡觀察汽車右側斜前方與斜後方的視野死角。此外,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不論駕駛座位於左前座或右前座,在左右兩側前柱上均可設置汽車輔助鏡,以同時觀察汽車左右兩側視野死角內的路況。
請參閱圖二C,圖二C係繪示圖二A之汽車輔助鏡2之更進一步的示意圖。如圖二A所示,殼體20上的第一子殼體200及第二子殼體202分別位在不同的軸線A1以及A2之上,同樣地,第一鏡體22、第二鏡體24及第三鏡體26也分別位在不同的軸線A1及A2上。因此,當第一子殼體200設置在汽車3內部的前柱30上時,位於不同軸線上的第二子殼體202可使第二鏡體24更靠近前車門34,使得第二鏡體24的第二鏡面240可避開前柱30的干擾而可反射汽車3斜前方的視野死角內的景象。
如上述,本發明之汽車輔助鏡設置在汽車內的前柱上,可由駕駛輕易地調整汽車輔助鏡之位置與角度,以反射視野死角內的景象。另外,由於汽車輔助鏡基本上僅包含一外殼以及三鏡體,因此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除了汽車輔助鏡本身可於前柱上被輕易地改變位置及角度外,第一鏡體於第一子殼體中可為可轉動或可傾斜的,且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於第二子殼體中也可為可轉動或可傾斜的,以增加汽車輔助鏡可反射的視野範圍。
第一鏡體、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可設計為駕駛員能以手動方式進行轉動,也可設計為以電磁感應系統進行自動轉動。請參閱圖三,圖三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之一部分的爆炸圖。圖三之第一鏡體42以及轉動機構44為前述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的一部分,如圖二A所示之汽車輔助鏡2,但為了說明方便以及圖示簡潔起見,圖三省略了圖二中除了第一子殼體內之轉動機構與與第一鏡體外的其他部分。
如圖三所示,本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進一步包含轉動機構44,設置於上述具體實施例之第一子殼體中,其可承載第一鏡體42使得第一鏡體42可第一子殼體中進行轉動及傾斜。轉動機構44包含傾斜盤440、第一轉動環442、第二轉動環444以及鏡盤446,其中,鏡盤446承載第一鏡體42,使第一鏡體42及其第一鏡面420可隨鏡盤446轉動或傾斜。傾斜盤440具有一開口,可容納第一轉動環442、第二轉動環444以及鏡盤446,且開口內壁上設置有多條第一磁條4400。第一轉動環442上包含至少一個第二線圈4420,而第二轉動環444上則包含 至少一個第二磁條4440。第二線圈4420可連接到汽車的電力系統以通入電流,而第二磁條4440與第二線圈4420互相感應後,能使第二轉動環444沿第一方向D1進行旋轉。於圖三中第一方向D1乃是沿著第二轉動環444之環體圓周的順時鐘方向,但於實務中,若對第二線圈4420通入相反方向的電流,則第一方向D1變為沿著第二轉動環444之環體圓周的逆時鐘方向。第二轉動環444可卡合於第一轉動環442之中,且鏡盤446可卡合於第二轉動環444之中,藉此,第二轉動環444及鏡盤446均可被第一轉動環442所帶動而一起旋轉,故第一鏡體42可藉轉動機構44而於第一子殼體中沿第一方向D1進行旋轉。
此外,鏡盤446外側則具有對應傾斜盤440之第一磁條4400的多個第一線圈4460。同樣地,當第一線圈4460從汽車的電力系統接收到電流時,傾斜盤440上的第一磁條4400可與第一線圈4460互相感應使得鏡盤446沿著第二方向D2轉動或傾斜。於圖三中第二方向D2乃是垂直於鏡盤446之外緣圓周的順時鐘方向,但於實務中,若對第一線圈4460通入相反方向的電流,則第二方向D2變為垂直於鏡盤446之外緣圓周的逆時鐘方向。由於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互相垂直,因此鏡盤446可帶動第一鏡體42以及第一鏡面420做各種角度的偏轉。藉由上述的電磁控制,第一鏡面420可朝各種不同的角度傾斜,亦即,旋轉機構44不需要傳統的馬達、線性齒輪組與減速組即可達到萬向接頭的功能。於此要說明的是,因為鏡盤446在第一方向D1上的轉動與第二方向D2上的傾斜分別是由不同的線圈-磁條組來控制,故鏡盤446在第一方向D1上的轉動與第二方向D2上的傾斜可獨立地進行。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雖然鏡盤446透過第一磁條4400、第二線圈4420、第二磁條4440以及第一線圈4460而可沿第一方向D2與第二方向D2進行旋轉,但在實務中,沿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的旋轉角度可分別設計一最大旋轉角度,使得轉動機構44不會過度旋轉而產生損壞,或者避免各鏡體的鏡面轉到不需要的角度而難以調整回原位。
同樣地,第二子殼體以及第二鏡體或第三鏡體間也可以設計與上述具體實施例之第一子殼體以及第一鏡體間相同的轉動機構。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設置於第二子殼體內的轉動機構同樣可包含傾斜盤、設置於傾斜盤中之第一轉動環、卡合於第一轉動環中之第二轉動環、以及卡合於第二轉動環中之鏡盤,而鏡盤可承載第二鏡體或第三鏡體。同樣地,傾斜盤的開口內壁可設置第一磁條、第一轉動環外側可設置第二線圈、第二轉動環外側可設置第二磁條、鏡盤外側可設置第一線圈,藉由第一線圈、第一磁條、第二線圈以及第二磁條,鏡盤可帶動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做各種角度的旋轉或傾斜。
如上所述,第一鏡體、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能分別被第一子殼體與第二子殼體中之轉動機構控制而轉動,且轉動機構係接受由汽車之電力系統而來的電流控制其轉動,換言之,可藉由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控制第一鏡體以及第二鏡體的偏轉以反射視野死角,而不須經由駕駛員手動地調整第一鏡體、第二鏡體及第三鏡體。上述具體實施例中的轉動機構,實際上僅是轉動環配合線圈及磁條來進行轉動,其成本同樣較為低廉。當然,雖然上述具體實施例中以電磁感應 的自動控制來調整鏡面,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仍然可以將轉動機構設計為駕駛員手動調整的機構。
前述具體實施例的第一子殼體、第二子殼體、轉動環、鏡盤等等,都可設計有齒型卡溝協助傾斜定位,進而避免開車窗時空氣流動使鏡面偏移,達到穩定反射視野死角的功效。
前述各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鏡體、第二鏡體、第三鏡體及各自的鏡面為圓形,但實務中並不限定於圓形,且其鏡面大小也不受到鏡盤的限制。請參閱圖四,圖四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之汽車輔助鏡之一部分的爆炸圖。如圖四所示,本具體實施例與上述具體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具體實施例之鏡盤446額外包含有延伸支撐結構4462從鏡盤446上延伸而出。延伸支撐結構4462進一步具有一個支撐板,可用來承載第一鏡體42。由於延伸支撐結構4462伸出第二轉動環444的範圍,因此支撐板的大小與形狀不會受到第二轉動環444的限制,換言之,承載於支撐板上的第一鏡體42與第一鏡面420的形狀及大小,同樣不受到第二轉動環444的限制。例如在圖四中,第一鏡面420的形狀為一偏向矩形的形狀,且其大小大於第二轉動環444。另一方面,實際上進行D1及D2兩個方向之轉動及傾斜的仍然是鏡盤446,並不因支撐板、第一鏡體42與第一鏡面420不為圓形便無法以上述電磁控制方法控制其轉動與傾斜。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汽車輔助鏡可設置於汽車內之前柱上、前柱附近、車門或後照鏡內裝蓋上,可反射汽車斜前方被前柱擋住之視野死角內的景象以及汽車之後照鏡照不到的斜後方視覺死角內 的景象,使駕駛員能更全面地掌握路況。由於汽車輔助鏡於汽車內,可以手動方式輕易進行鏡面角度的調整,或者由輔助鏡內的線圈及磁條進行電磁感應以調整鏡面角度,具有簡潔的結構及較低廉的成本生產。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所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應根據上述的說明作最寬廣的解釋,以致使其涵蓋所有可能的改變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2‧‧‧汽車輔助鏡
200‧‧‧第一子殼體
202‧‧‧第二子殼體
220‧‧‧第一鏡面
240‧‧‧第二鏡面
260‧‧‧第三鏡面
3‧‧‧汽車
30‧‧‧前柱
32‧‧‧擋風玻璃
34‧‧‧前車門
36‧‧‧後照鏡

Claims (6)

  1. 一種汽車輔助鏡,設置於車內前柱靠近車門,包含第一鏡體與第二鏡體和第三鏡體,第一鏡體放置於第一子殼體,具有第一鏡面面向第二子殼體,該第二鏡體與第三鏡體係設置於該第二子殼體內,第二鏡體具有第二鏡面面向汽車斜前方,並反射該斜前方之景象,該第三鏡體具有一第三鏡面面向遠離車側身斜後方視角,並反射其景象,第三鏡面可為廣角鏡增加視野範圍。該第一鏡面可看到第二鏡面之反射景象與第三鏡面後方之景象。汽車輔助鏡搭配後照鏡即可得到汽車側邊無死角的全視野景象組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汽車輔助鏡,其中當該汽車輔助鏡設置於該汽車內部之該前柱上時,該第一子殼體較該第二子殼體靠近該汽車之一擋風玻璃,且該第二子殼體較該第一子殼體靠近該汽車之一前車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汽車輔助鏡,其中該連接結構包含一長條片狀體,該長條片狀體具有兩相對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子殼體以及該第二子殼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汽車輔助鏡,其中該連接結構進一步包含一第一連接結構以及一第二連接結構,該第一連接結構連接該汽車以及該第一子殼體,該第二連接結構連接該第二子殼體。
  5. 汽車輔助鏡進一步包含一轉動機構設置於該第一子殼體中,該轉動機構包含: 一傾斜盤,具有一開口,該開口的內壁上設置多個第一磁條;一第一轉動環,該第一轉動環外側具有多個第二線圈;一第二轉動環,卡合於該第一轉動環中,該第二轉動環外側具有多個第二磁條能與該等第二線圈互相感應;以及一鏡盤,卡合於該第二轉動環中,該鏡盤外側具有多個第一線圈能與該傾斜盤之該等第一磁條互相感應,且該鏡盤用以承載該第一鏡體;其中,該第二線圈與該第二磁條互相感應使該第二轉動環能於該第一轉動環內以一第一方向旋轉,該第一線圈以及該第一磁條互相感應使該鏡盤於該傾斜盤內一第二方向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汽車輔助鏡,其中該鏡盤進一步包含一延伸支撐結構自該第二轉動環伸出,該延伸支撐結構進一步包含一支撐板,且該第一鏡體設置於該支撐板上。
TW104118231A 2015-06-05 2015-06-05 汽車輔助鏡 TWI552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8231A TWI552898B (zh) 2015-06-05 2015-06-05 汽車輔助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8231A TWI552898B (zh) 2015-06-05 2015-06-05 汽車輔助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2898B true TWI552898B (zh) 2016-10-11
TW201643055A TW201643055A (zh) 2016-12-16

Family

ID=57848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8231A TWI552898B (zh) 2015-06-05 2015-06-05 汽車輔助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289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08733A1 (en) * 2005-07-06 2007-01-11 Wen Huang Automobile auxiliary mirror
TW200940383A (en) * 2008-03-27 2009-10-01 bo-sheng Wu Removal device for the visual dead zone of vehicle
TW200944403A (en) * 2008-04-24 2009-11-01 Hsu Chen Rear mirror device with front view
US20130120866A1 (en) * 2012-11-21 2013-05-16 Yu-Feng Huang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he vehicle auxiliary mirr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08733A1 (en) * 2005-07-06 2007-01-11 Wen Huang Automobile auxiliary mirror
TW200940383A (en) * 2008-03-27 2009-10-01 bo-sheng Wu Removal device for the visual dead zone of vehicle
TW200944403A (en) * 2008-04-24 2009-11-01 Hsu Chen Rear mirror device with front view
US20130120866A1 (en) * 2012-11-21 2013-05-16 Yu-Feng Huang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he vehicle auxiliary mirr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3055A (zh) 2016-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80776B1 (en) Side rear view mirror assembly indicator of blind spot occupancy
JP2006231998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死角の視認装置
WO2018061680A1 (ja) 車両用視認装置
JP2003158736A (ja) 監視システム
JP2016113054A (ja) サイドリアビュー確認装置
WO2015098558A1 (ja) 死角補助装置
JP2011189775A (ja) 車両の後側方確認装置
JP2017039377A (ja) 車両用画像表示装置
US20090066836A1 (en) Front-viewing side mirror camera
TWI552898B (zh) 汽車輔助鏡
WO2018008007A1 (en) Vehicular camera system for improving a driver's visibility
GB2397189A (en) Forward looking road monito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20110234806A1 (en) Monitor for automobile
CN201833955U (zh) 机动车前后视一体镜
CN110573379B (zh) 反射镜组件
KR102095165B1 (ko) 차량용 보조미러모듈
JPH04368241A (ja) 車両用間接視界確認システム
JP3305417B2 (ja) 車両左右方向死角モニター
JP2005088759A (ja) 幅寄せカメラ
CN204383316U (zh) 组件式车用前视镜
US20170144601A1 (en) Lateral-view mirror for a vehicle
CN104554026A (zh) 可扩大视野后视镜
KR200322014Y1 (ko) 자동차용 사이드 미러
JPH0424132A (ja) 自動車の後視装置
JP5785124B2 (ja) 車外視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