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1774B - 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1774B
TWI551774B TW102135544A TW102135544A TWI551774B TW I551774 B TWI551774 B TW I551774B TW 102135544 A TW102135544 A TW 102135544A TW 102135544 A TW102135544 A TW 102135544A TW I551774 B TWI551774 B TW I5517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assage
air
cooling
internal combustion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55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8569A (zh
Inventor
鈴木貴晴
橘內透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18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8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1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17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28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air cooling
    • F02F1/30Finned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28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air cooling
    • F02F1/30Finned cylinder heads
    • F02F1/32Finned cylinder heads the cylinder heads being of overhead valv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28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air cooling
    • F02F1/30Finned cylinder heads
    • F02F1/34Finned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cooling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Description

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關於一種內燃機,尤其是關於一種氣冷式內燃機。又,本發明亦關於一種具備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近年來,為了提高燃油效率(低油耗),強烈要求以更高的壓縮比來運轉內燃機。但是,若提高壓縮比,則活塞的上死點(top dead center,TDC)附近+的溫度容易上升,而容易產生爆震(knocking)。
為了防止此種爆震的產生,需要提高缸頭(cylinder head)的冷卻性。通常,在氣冷式的內燃機中,相較於水冷式的內燃機,由於存在冷卻性較低之傾向,因此,尤其是在氣冷式的內燃機中,可謂要求進一步提高缸頭的冷卻性。
因此,一般想到利用壓鑄(模鑄,die casting)來將缸頭加以成形,藉此使冷卻片(散熱片,cooling fin)變薄並設置多個冷卻片。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利用壓鑄來成形具有冷卻片之缸頭的技術。又,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技術中,當藉由壓鑄來成形缸頭時,藉由對預先準備的襯套(liner)進行 澆鑄,而形成吸氣通道和排氣通道等。也就是說,缸頭包含分體(分離)的構件(吸氣通道形成用襯套和排氣通道形成用襯套)。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16464號公報
然而,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缸頭中,並未形成用以使冷卻空氣通過之冷卻空氣通道。因此,即使將專利文獻1的缸頭用於氣冷式的內燃機中,亦可能無法獲得充分的冷卻性。又,由於利用壓鑄難以形成底切(undercut)形狀(當自金屬模具取出成形品時,利用通常的開模難以脫模之形狀),因此,難以在藉由壓鑄所成形的缸頭,設置充分的截面積的冷卻空氣通道。
並且,當如專利文獻1般地澆鑄襯套時,壓鑄時襯套可能會產生位置偏移而導致吸氣通道和排氣通道產生位置偏移,結果可能會導致內燃機的性能降低。
因此,較佳為壓鑄時在不澆鑄襯套的狀態下,形成吸氣通道和排氣通道,但因此需要使用模心(core)。然而,此時,模心亦可能會產生位置偏移,因而內燃機的性能可能降低。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冷式內燃機,該氣冷式內燃機具備缸頭本體,該缸頭本 體具有擁有充分的截面積之冷卻空氣通道,且可藉由壓鑄較合適地成形。
依據本發明的氣冷式內燃機,具備缸頭本體,該缸頭本體具有:複數個冷卻片;凸輪室壁,其規定凸輪室;燃燒室壁,其規定燃燒室;吸氣通道,其用以對前述燃燒室進行吸氣;排氣通道,其用以自前述燃燒室進行排氣;及,冷卻空氣通道,其用以使冷卻空氣通過前述凸輪室壁和前述燃燒室壁之間;並且,前述缸頭本體是藉由壓鑄而由鋁合金一體成形;前述缸頭本體,進而具有容置凸輪鏈之凸輪鏈室;當自氣缸軸線方向來觀察時,前述排氣通道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前述凸輪鏈室之方式延伸,且以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成直線狀之方式而形成。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包含自用以規定前述排氣通道之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排氣通道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為30μm以下。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缸頭本體,進而具有複數個螺栓孔,該複數個螺栓孔分別插通有帶頭螺栓(head bolt);前述複數個螺栓孔中的一個螺栓孔,設置於前述排氣通道與前述凸輪鏈室之間;前述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位於前述一個螺栓孔與前述排氣通道之間。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前述燃燒室側 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大於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與前述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當自相對於氣缸軸線與前述凸輪鏈室為相反側來觀察時,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前述燃燒室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比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與前述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更靠近氣缸軸線。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是藉由排氣通道壁所規定,該排氣通道壁規定前述排氣通道,並與前述凸輪室壁以呈銳角之方式交叉。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凸輪室壁具有1.5mm以上且2.5mm以下的厚度。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各自的前端部,具有1.0mm以上且2.5mm以下的厚度;前述複數個冷卻片是以7.5mm以下的節距配置。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各自具有1.0°以上且2.0°以下的拔模斜度。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缸頭本體又具有肋,該肋設置於前述冷卻空氣通道內,且連結前述燃燒室壁與前述凸輪室壁。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肋是沿著規定前述冷卻空氣通道之冷卻空氣通道壁而形成。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沿著正交於前述排氣通道的軸 線之面之前述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的真圓度,低於前述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的真圓度。
於某一實施形態中,沿著正交於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之面之前述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大致為橢圓,前述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大致為真圓。
依據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具備具有上述構造之氣冷式內燃機。
於依據本發明的氣冷式內燃機中,由於缸頭本體的排氣通道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凸輪鏈室之方式延伸,因此,可擴大排氣通道的出口與凸輪鏈室之間的空間。因此,易於確保冷卻空氣通道的截面積足夠大。因此,可實現足夠高的冷卻性能。又,於依據本發明的內燃機中,缸頭本體的排氣通道是以軸線成直線狀之方式而形成。因此,降低排氣阻力,實現更加高效的燃燒。又,當藉由壓鑄來成形缸頭本體時,由於可藉由金屬模具來形成最終形狀的排氣通道,因此,無需藉由後加工來變更排氣通道的形狀。
典型地,複數個冷卻片包含自用以規定排氣通道之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由於排氣通道是缸頭本體中容易變得溫度較高之處,因此,藉由使冷卻片自排氣通道壁延伸,可提高冷卻效率。
若以軸線成直線狀之方式來設置排氣通道的形狀,即使不使用模心,利用金屬模具即可容易形成排氣通道。若藉由金屬模具來形成排氣通道,則可使排氣通道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於使用模心時的表面粗糙度。更具體而言,可 使排氣通道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最大高度)為30μm以下,可降低排氣阻力並提高內燃機的輸出。又,藉由使吸氣通道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亦為30μm以下,可降低吸氣阻力並進一步提高內燃機的輸出。
若將插通有帶頭螺栓之螺栓孔設置於排氣通道與凸輪鏈室之間,則需要使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位於(配置於)比排氣通道與凸輪鏈室之間更狹窄的空間(也就是螺栓孔與排氣通道之間的空間)內。然而,如上所述,排氣通道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凸輪鏈室之方式延伸,藉此,即使在螺栓孔與排氣通道之間,亦可確保冷卻空氣通道的截面積足夠大。
較佳為,複數個冷卻片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燃燒室側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大於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與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於內燃機的運轉中,缸頭本體中,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點部為燃燒室側的區域,比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點部與燃燒室為相反側的區域,其溫度較高。因此,藉由使位於前者的區域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大於位於後者的區域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可有效地提高冷卻性。
又,較佳為,複數個冷卻片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當自相對於氣缸軸線與凸輪鏈室為相反側來觀察時,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燃燒室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比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與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更靠近氣缸軸線。藉由使相對於 燃燒室壁的頂點部而位於燃燒室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比相對於燃燒室壁的頂點部而位於與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更靠近氣缸軸線,也就是說,藉由使後者的冷卻片的端部比前者的冷卻片的端部更遠離氣缸軸線,可進一步增大冷卻空氣通道的截面積。
若排氣通道壁規定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該排氣通道壁用以規定排氣通道,並與凸輪室壁以呈銳角之方式交叉,則可獲得如下所述的優點。通常,在壓鑄時藉由金屬模具來形成冷卻空氣通道的形狀的情況下,金屬模具的與冷卻空氣通道相對應之部分,具有比其他部分突出之形狀。具有此種突出之形狀之部分的前端,因熔融金屬(molten metal)的熱量而容易變得溫度較高。尤其是若前端有棱角,就可能會熔損。因此,一般而言,將前端設計成剖面為圓形,但藉由利用以與凸輪室壁成銳角之方式交叉之排氣通道壁來規定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可增大冷卻空氣通道的截面積。此時,由於凸輪室壁與排氣通道壁的厚度均可較小,因此,可避免熔損的問題。
較佳為,凸輪室壁具有2.5mm以下的厚度。藉由使凸輪室壁的厚度為2.5mm以下,可更確實地防止金屬模具的棱角的熔損。但若凸輪室壁的厚度不足1.5mm,則無法充分獲得凸輪室所要求的耐壓強度(compressive strength),且對由於應變而產生的變形應力之耐性可能會不足,因此,凸輪室壁的厚度較佳為1.5mm以上。
又,於依據本發明的氣冷式內燃機中,由於缸頭本 體是藉由壓鑄而成形,因此,可縮小冷卻片的厚度與節距,並可提高冷卻性。具體而言,可使各冷卻片的前端部的厚度為1.0mm以上且2.5mm以下,並以7.5mm以下的節距來配置複數個冷卻片,藉此可提高冷卻性。
較佳為,複數個冷卻片各自具有2.0°以下的拔模斜度。藉由將拔模斜度減小為2.0°以下,由於可增大冷卻片的根部之間的間隔,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冷卻性。但自易於脫模之觀點來看,複數個冷卻片各自的拔模斜度較佳為1.0°以上。
較佳為,缸頭本體進而具有肋,該肋設置於冷卻空氣通道內,且連結燃燒室壁與凸輪室壁。藉由使肋連結燃燒室壁與凸輪室壁,肋可將燃燒室壁的熱量傳達至凸輪室壁,而凸輪室可使用潤滑油來進行冷卻,因此,可提高冷卻性。又,藉由將肋配置於冷卻空氣通道內,亦可獲得由冷卻空氣所達成的冷卻效果。
再者,較佳為,肋是沿著當缸頭本體以壓鑄而成形時的起模方向而形成。因此,較佳為,肋是沿著規定冷卻空氣通道之壁部(冷卻空氣通道壁)而形成。
又,較佳為,沿著正交於排氣通道的軸線之面之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大致為橢圓,且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大致為真圓。由於排氣管的剖面形狀一般大致為真圓,因此,藉由使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大致為真圓,可防止通道面積的急劇變化,並防止內燃機的性能降低。若排氣通道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凸輪鏈室之方式延伸,且沿著正交於軸線之面之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大致為真圓,則無法 使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大致為真圓。相對於此,藉由使沿著正交於軸線之面之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大致為橢圓,也就是說,藉由使沿著正交於軸線之面之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的真圓度,低於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的真圓度,可使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大致為真圓。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氣冷式內燃機,該氣冷式內燃機具備缸頭本體,該缸頭本體具有擁有充分的截面積之冷卻空氣通道,且可利用壓鑄較合適地成形。
1‧‧‧機車(跨坐型車輛)
10‧‧‧冷卻片
20‧‧‧凸輪室壁
30‧‧‧燃料室壁
32‧‧‧塞孔
40‧‧‧吸氣通道
40a‧‧‧吸氣口
40b‧‧‧開口部
50‧‧‧排氣通道
50a‧‧‧排氣口(排氣通道的入口)
50b‧‧‧開口部(排氣通道的出口)
50x‧‧‧排氣通道的軸線
51‧‧‧排氣通道壁
60‧‧‧冷卻空氣通道
60a‧‧‧冷卻空氣通道的入口
60b‧‧‧冷卻空氣通道的出口
70‧‧‧凸輪鏈室
80‧‧‧帶頭螺栓凸座
80a、80b、80c、80d‧‧‧螺栓孔
90‧‧‧肋
100‧‧‧缸頭本體
101‧‧‧引擎(內燃機)
102‧‧‧曲軸箱
103‧‧‧缸體
104‧‧‧缸頭
105‧‧‧氣缸頭蓋
106‧‧‧氣缸
108‧‧‧凸輪軸
109‧‧‧凸輪室
110‧‧‧燃燒室
113‧‧‧凸輪鏈
121‧‧‧冷卻風扇
130‧‧‧圍板
141‧‧‧吸氣管
142‧‧‧排氣管
161‧‧‧吸氣閥
162‧‧‧排氣閥
CA‧‧‧冷卻空氣
D1‧‧‧氣缸軸線方向
L1‧‧‧氣缸軸線
第1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機車(跨坐型車輛)1的右側視圖。
第2圖是沿著第1圖中的2A-2A’線的剖面圖。
第3圖是放大地繪示第2圖中所繪示的引擎(內燃機)101附近的圖。
第4圖是引擎101的一部分的右側視圖。
第5圖是引擎101的左側面剖面圖。
第6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俯視圖。
第7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仰視圖。
第8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前視圖。
第9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後視圖。
第10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左側視圖。
第11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右側視圖。
第12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圖,是沿著第11圖中的12A-12A’線的剖面圖。
第13圖是示意地繪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圖,是沿著第7圖中的13A-13A’線的剖面圖。
第14圖是示意地繪示缸頭本體100所具有的複數個冷卻片10的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再者,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下的實施形態。
於第1圖中,繪示出本實施形態中的跨坐型車輛1。第1圖所示的跨坐型車輛1為速克達型(scooter type)的機車。再者,依據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並非限定於速克達型的機車1。依據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亦可為所謂的輕型機踏型(moped type)、越野型(off-road type)型及公路型(on-road type)等其他形式的機車。又,依據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是指由騎乘者跨騎乘車的任意車輛,並非限定於二輪車。依據本發明 的跨坐型車輛,可為藉由使車體傾斜來改變行進方向之形式的三輪車等,亦可為全地形車輛(All Terrain Vehicle,ATV)等其他跨坐型車輛。
於以下的說明中,前、後、左、右分別是指由機車1的騎乘者來觀察時的前、後、左、右。圖中的參照符號F、Re、L、R分別表示前、後、左、右。
如第1圖所示,機車1具備:車輛本體2、前輪3、後輪4、及驅動後輪4之引擎單元5。車輛本體2具備供騎乘者操作之手柄6、及騎乘者就座之座椅7。引擎單元5是所謂的單元擺動(unit swing)式引擎單元,以樞軸8為中心且以可搖動的方式被車體框架(第1圖中未示出)支撐。亦即,引擎單元5以可搖動的方式被車體框架支撐。
繼而,一邊參照第2圖~第5圖,一邊更具體地說明機車1的引擎單元5的構成。第2圖是沿著第1圖中的2A-2A’線的剖面圖。第3圖是放大地繪示第2圖中所繪示的引擎101附近的圖。第4圖是引擎101的一部分的右側視圖。第5圖是引擎101的左側面剖面圖。
如第2圖所示,引擎單元5具備引擎(內燃機)101、與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器(以下稱為「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150。再者,於第2圖所示的一例中,引擎101與CVT150一體地構成引擎單元5,然而,引擎101與變速器當然亦可分開。
引擎101為具備單一的汽缸之單缸引擎。引擎101為依次重複吸氣步驟、壓縮步驟、燃燒步驟及排氣步驟之四 衝程引擎。引擎101具備:曲軸箱102;缸體(cylinder block)103,其自曲軸箱102向前方(再者,此處所述的「前方」並非限定於嚴格意義上的前方,亦即並非限定於平行於水平線之方向,亦包含自水平線傾斜之方向)延伸,並與曲軸箱102結合;缸頭104,其連接於缸體103的前部;及,氣缸頭蓋105,其連接於缸頭104的前部。於缸體103的內部,形成有氣缸106。
再者,氣缸106可藉由插入至缸體103的本體(亦即,缸體103中的除了氣缸106以外的部分)內之氣缸襯套(cylinder liner)等所形成,亦可與缸體103的本體一體化。換言之,氣缸106可形成為能夠與缸體103的本體分離,亦可形成為不能與缸體103的本體分離。活塞107滑動自如地容置於氣缸106內。活塞107被配置成在上死點TDC(top dead center)與下死點BDC(bottom dead center)之間往復移動自如地動作。
缸頭104是以覆蓋氣缸106之方式,重疊於缸體103上。缸頭104具有:鋁合金製造的缸頭本體100、包含凸輪軸108之閥動機構(valve gear)、及吸氣閥161和排氣閥162等。閥動機構容置於凸輪室109內。缸頭本體100的用以規定凸輪室109之部分20,如下所述,稱為凸輪室壁。
燃燒室110是由缸頭本體100、活塞107的頂面、及氣缸106的內周面所規定。缸頭100本體的規定燃燒室110之部分30,如下所述,稱為燃燒室壁。
活塞107經由連桿111連結於曲柄軸112。曲柄軸 112向左方和右方延伸,且被曲軸箱102所支撐。藉由連接於曲柄軸112上之凸輪鏈113來驅動凸輪軸108。凸輪鏈113容置於凸輪鏈室70內。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曲軸箱102、缸體103、缸頭104及氣缸頭蓋105為分體,但該等並非必須為分體(分離的構件),亦可適當一體化。例如,曲軸箱102與缸體103可一體形成,缸體103與缸頭104亦可一體形成。又,缸頭104與氣缸頭蓋105亦可一體形成。
如第2圖所示,CVT150具備:驅動側的滑輪亦即第1滑輪151、從動側的滑輪亦即第2滑輪152、及捲繞於第1滑輪151和第2滑輪152上之V型皮帶153。曲柄軸112的左端部自曲軸箱102向左方突出。第1滑輪151安裝於曲柄軸112的左端部上。第2滑輪152安裝於主軸154上。主軸154經由未圖示之齒輪機構,連結於後輪軸155上。於曲軸箱102的左方,設置有變速機殼體156。CVT150容置於變速機殼體156內。
於曲柄軸112的右側部分上,設置有發電機120。於曲柄軸112的右端部上,固定有冷卻風扇121。冷卻風扇121與曲柄軸112一起旋轉。冷卻風扇121是以藉由旋轉將空氣吸引至左方之方式而形成。於曲軸箱102、缸體103及缸頭104上,設置有圍板(shroud)130。發電機120和冷卻風扇121容置於圍板130內。
如第4圖所示,引擎101是所謂的橫置式引擎,亦即缸體103和缸頭104向水平方向或自水平方向稍微前高後 低地傾斜之方向延伸。圖中的參照符號L1表示通過氣缸106的中心之線(氣缸軸線)。氣缸軸線L1向水平方向或自水平方向稍微傾斜之方向延伸。但氣缸軸線L1的方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氣缸軸線L1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可為0°~15°,亦可為該範圍以上。再者,圖中的參照符號L2表示曲柄軸112的中心線。
於缸頭104的上部,連接有吸氣管141。又,於缸頭104的下部,連接有排氣管142。於缸頭104的內部,形成有吸氣通道40和排氣通道50。吸氣管141與吸氣通道40連接,排氣管142與排氣通道50連接。於吸氣通道40和排氣通道50,分別設置有吸氣閥161和排氣閥162。
本實施形態的引擎101為利用空氣冷卻之氣冷式引擎。如第2圖~第4圖所示,於缸體103中,形成有複數個冷卻片114。冷卻片114在與氣缸軸線L1大致正交(垂直)之方向上延伸。再者,如後所述,於缸頭本體100上亦形成有複數個冷卻片10(請參照第8圖~第10圖)。
圍板130具有內側構件131與外側構件132,是藉由內側構件131與外側構件132組合而形成。如第4圖所示,內側構件131與外側構件132是藉由螺栓133來固定。內側構件131和外側構件132,例如是由合成樹脂形成。
於內側構件131上形成有孔131a,該孔131a中插入有火星塞(spark plug)等點火裝置115。於外側構件132上,形成有吸入口132a。當將圍板130安裝於引擎單元5上時,吸入口132a配置於與冷卻風扇121相對向之位置上(請參照第 3圖)。第4圖中的參照符號F表示冷卻風扇121的外周,參照符號B表示冷卻風扇121的旋轉方向。
圍板130,安裝於曲軸箱102、缸體103及缸頭104上,並以沿著缸體103和缸頭104之方式向前方延伸。圍板130覆蓋曲軸箱102、缸體103及缸頭104的右側部分。又,圍板130的一部分,亦覆蓋缸體103和缸頭104的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的一部分。
若冷卻風扇121伴隨著曲柄軸112的旋轉而旋轉,圍板130的外部的空氣將通過吸入口132a而被導入至圍板130內。導入至圍板130內之空氣被吹到缸體103和缸頭104上。缸體103和缸頭104利用此空氣而被冷卻。
繼而,一邊參照第6圖~第13圖,一邊具體地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01所具備的缸頭本體100的構造。第6圖和第7圖是示意地繪示缸頭本體100的俯視圖和仰視圖。第8圖和第9圖是示意地繪示缸頭本體100的前視圖和後視圖。第10圖和第11圖是示意地繪示缸頭本體100的左側視圖和右側視圖。又,第12圖是沿著第11圖中的12A-12A’線的剖面圖,第13圖是沿著第7圖中的13A-13A’線的剖面圖。於部分圖式中,氣缸軸線方向是以箭頭D1表示。再者,當然氣缸軸線方向是指平行於氣缸軸線L1之方向。又,以下,將得以連接至吸氣管141之一側作為缸頭本體100的正面側並進行說明。
如第6圖~第13圖所示,缸頭本體100,具有:複數個冷卻片10、凸輪室壁20及燃燒室壁30。缸頭本體100, 進而具有:吸氣通道40、排氣通道50及冷卻空氣通道60。
如第8圖、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複數個冷卻片10,設置於缸頭本體100的外側面(更具體而言為左側面)上,並以向缸頭本體100的外側突出之方式(也就是以在大致正交於氣缸軸線方向D1之方向上延伸之方式)而形成。又,複數個冷卻片10沿著氣缸軸線方向D1,以特定的節距配置。再者,冷卻片10的個數並非限定於此處所例示之個數。
第6圖、第10圖及第13圖中所示之凸輪室壁20,規定凸輪室109。凸輪室109容置包含凸輪軸108之閥動機構。安裝於缸頭本體100的上部之氣缸頭蓋105與凸輪室壁20之間的空間,構成凸輪室109。
第7圖、第10圖及第13圖所示之燃燒室壁30,規定燃燒室110。燃燒室110,是由缸頭本體100的燃燒室壁30、活塞107的頂面及氣缸106的內周面所形成之空間。如第7圖所示,於燃燒室壁30上,除了後述的吸氣口40a和排氣口50a以外,形成有塞孔(plug hole)32。於塞孔32中,安裝有點火裝置115的火星塞。
吸氣通道40是用以對燃燒室110進行吸氣之通道。吸氣通道40的燃燒室壁30側的開口部40a為吸氣口。藉由閥動機構使吸氣閥161上下移動,藉此來開閉吸氣口40a。於吸氣通道40的與燃燒室壁30為相反側之開口部40b(位於缸頭本體100的正面)上,連接有吸氣管141。
排氣通道50是用以自燃燒室110進行排氣之通道。排氣通道50的燃燒室壁30側的開口部50a為排氣口。藉由 閥動機構使排氣閥162上下移動,藉此來開閉排氣口50a。於排氣通道50的與燃燒室壁30為相反側之開口部50b上,連接有排氣管142。
典型地,複數個冷卻片10包含自用以規定排氣通道50之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10(於第10圖中,相對地位於右側)。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冷卻片10,進而包含自用以規定吸氣通道40之吸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10(於第10圖中,相對地位於左側)。
第10圖和第13圖所示之冷卻空氣通道60是用以使凸輪室壁20和燃燒室壁30之間通過冷卻空氣之通道。如第7圖所示,冷卻空氣通道60的入口60a,位於缸頭本體100的左側面,冷卻空氣通道60的出口60b,位於缸頭本體100的右側面。藉由冷卻風扇121而被導入至圍板130內之冷卻空氣CA,自入口60a導入至冷卻空氣通道60內,於通過冷卻空氣通道60之過程中,將缸頭本體100冷卻後,自出口60b排出至缸頭本體100的外部。
缸頭本體100,是藉由壓鑄而由鋁合金一體成形。作為鋁合金,適合使用例如ADC10和ADC12。
如第6圖、第7圖及第12圖所示,缸頭本體100,進而具有容置凸輪鏈113之凸輪鏈室70。凸輪鏈113是用以驅動閥動機構的凸輪軸108之構件。
當自氣缸軸線方向D1(第6圖、第7圖及第12圖中的垂直於紙面之方向)來觀察時,排氣通道50是以隨著從入口(排氣口50a)側朝向出口(開口部50b)側而遠離凸輪 鏈室70之方式延伸。亦即,排氣通道50的軸線50x,相對於缸頭本體100的前後方向而傾斜。又,當自氣缸軸線方向D1來觀察時,排氣通道50是以其軸線50x成直線狀之方式而形成。
又,如第6圖、第7圖及第12圖所示,缸頭本體100,具有分別插通有帶頭螺栓之複數個螺栓孔80a~80d。藉由插通於該等螺栓孔80a~80d之帶頭螺栓(典型地為無頭螺栓(螺樁)),缸頭本體100與缸體103結合。複數個(此處為4個)螺栓孔80a~80d的其中一個螺栓孔(於第6圖和第12圖中位於右上方、於第7圖中位於右下方之螺栓孔)80a,被設置於排氣通道50與凸輪鏈室70之間。冷卻空氣通道60的一部分位於此螺栓孔80a與排氣通道50之間。具有螺栓孔80a~80d之凸座80,有時亦稱為帶頭螺栓用凸座或無頭螺栓用凸座。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引擎(內燃機)101的缸頭本體100是藉由壓鑄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於缸頭本體100中,不同於專利文獻1的缸頭,並未澆鑄分體(分離)的構件亦即襯套。因此,不會由於襯套的位置偏移而導致產生吸氣通道40和排氣通道50的位置偏移,且可防止由於吸氣通道40和排氣通道50的位置偏移所導致的引擎101的性能降低。
又,由於排氣通道50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凸輪鏈室70之方式延伸,因此,可擴大排氣通道50的出口與凸輪鏈室70之間的空間。因此,易於確保冷卻空氣 通道60的截面積足夠大。因此,可實現足夠高的冷卻性能。
進而,排氣通道50是以其軸線50x成直線狀之方式而形成。因此,可降低排氣阻力,實現更加高效的燃燒。又,當藉由壓鑄來成形缸頭本體100時,由於可藉由金屬模具來形成最終形狀的排氣通道50,因此,無需藉由後加工來變更排氣通道50的形狀。
再者,自確保冷卻空氣通道60的截面積足夠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排氣通道50的軸線50x相對於前後方向以某種程度以上的較大的角度而傾斜。具體而言,較佳為,當自氣缸軸線方向D1來觀察時,排氣通道50的軸線50x,相對於連結4個螺栓孔80a~80d中的位於凸輪鏈室70側之2個螺栓孔80a和80b的中心之直線L3,以呈20°以上的角度之方式而傾斜。但若傾斜角度過大,由於排氣阻力可能變得過大,因此,傾斜角度較佳為30°以下。
如本實施形態,若複數個螺栓孔80a~80d中的某個螺栓孔80a設置於排氣通道50與凸輪鏈室70之間,則需要使冷卻空氣通道60的一部分位於(配置於)比排氣通道50與凸輪鏈室70之間更狹窄的空間(也就是螺栓孔80a與排氣通道50之間的空間)內。然而,如上所述,排氣通道50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凸輪鏈室70之方式延伸,藉此,即便於螺栓孔80a與排氣通道50之間,亦可確保冷卻空氣通道60的截面積足夠大。
又,若以軸線50x成直線狀之方式,來設計排氣通道50的形狀,即便不使用模心,藉由金屬模具即可容易形成 排氣通道50。若藉由金屬模具來形成排氣通道50,則可使排氣通道50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於使用模心時的表面粗糙度。更具體而言,可使排氣通道50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最大高度)為30μm以下,可降低排氣阻力並提高引擎101的輸出。再者,藉由使吸氣通道40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亦為30μm以下,可降低吸氣阻力並進一步提高引擎101的輸出。
較佳為,複數個冷卻片10包含自用以規定排氣通道50之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10。由於排氣通道50是在缸頭本體100中亦容易變得溫度較高之處,因此,藉由使冷卻片10自排氣通道壁延伸,可提高冷卻效率。自充分確保較高的冷卻效率之觀點來看,更具體而言,自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10,是自排氣通道壁中的至少比與螺栓孔(最接近於自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10之螺栓孔)80c相對應之凸座(無頭螺栓用凸座)80更接近氣缸軸線L1側之部分延伸(參照第10圖)。
此處,將複數個冷卻片10中的相對於燃燒室壁30的頂部而位於燃燒室110側之冷卻片10a,稱為「第1冷卻片」,並將相對於燃燒室壁30的頂部而位於與燃燒室110為相反側(也就是凸輪室側)之冷卻片10b,稱為「第2冷卻片」。於本實施形態中,根據第8圖、第9圖及第10圖可知,複數個冷卻片10是以第1冷卻片10a的面積的合計大於第2冷卻片10b的面積的合計之方式而設置。
於引擎101的運轉中,缸頭本體100中,相對於燃 燒室壁30的頂點部為燃燒室110側的區域,比相對於燃燒室壁30的頂點部與燃燒室110為相反側的區域,其溫度較高。因此,藉由使位於前者的區域中之第1冷卻片10a的面積的合計,大於位於後者的區域中之第2冷卻片10b的面積的合計,可有效地提高冷卻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0圖所示,當自相對於氣缸軸線L1與凸輪鏈室70為相反側來觀察時(當自第10圖中的垂直於紙面之方向來觀察時),複數個冷卻片10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第1冷卻片10a的氣缸軸線L1側的端部10a1比第2冷卻片10b的氣缸軸線L1側的端部10b1更接近氣缸軸線L1。也就是說,第2冷卻片10b的端部10b1,比第1冷卻片10a的端部10a1更遠離氣缸軸線L1。藉此,可進一步增大冷卻空氣通道60的截面積。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0圖所示,冷卻空氣通道60的一部分是藉由排氣通道壁51所規定,該排氣通道壁51規定排氣通道50,並與凸輪室壁20以呈銳角之方式交叉。藉此,可獲得如下所述的優點。
通常,在壓鑄時利用金屬模具來形成冷卻空氣通道的形狀的情況下,金屬模具的與冷卻空氣通道相對應之部分,具有比其他部分突出之形狀。具有此種突出之形狀之部分的前端,因熔融金屬的熱量而易於變得溫度較高。尤其是若前端有棱角,就可能會熔損。因此,一般而言,將前端設計成剖面為圓形。然而,如本實施形態般,藉由利用以與凸輪室壁20呈銳角之方式交叉之排氣通道壁51來規定冷卻空 氣通道60的一部分,可增大冷卻空氣通道60的截面積。此時,由於凸輪室壁20與排氣通道壁51的厚度均可較小,因此,可避免熔損的問題。
較佳為,凸輪室壁20具有2.5mm以下的厚度。藉由使凸輪室壁20的厚度為2.5mm以下,可更確實地防止金屬模具的棱角發生熔損。但若凸輪室壁20的厚度不足1.5mm,則無法充分獲得凸輪室109所要求的耐壓強度,且對由於應變而產生的變形應力之耐性有時會不足,因此,凸輪室壁20的厚度較佳為1.5mm以上。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缸頭本體100是藉由壓鑄而成形,因此,可縮小冷卻片10的厚度與節距,並可提高冷卻性。具體而言,如第14圖所示,當使複數個冷卻片10各自的前端部的厚度為t,並使複數個冷卻片10的節距為p時,可使各冷卻片10的前端部的厚度t為1.0mm以上且2.5mm以下,並以7.5mm以下的節距p來配置複數個冷卻片10。
較佳為,複數個冷卻片10各自具有2.0°以下的拔模斜度(拔模角度,draft angle)。藉由將拔模斜度減小為2.0°以下,由於可增大冷卻片10的根部之間的間隔,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冷卻性。但自易於脫模之觀點來看,複數個冷卻片10各自的拔模斜度較佳為1.0°以上。
又,如第10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缸頭本體100,進而具有肋(rib)90,該肋90設置於冷卻空氣通道60內,且連結燃燒室壁30與凸輪室壁20。藉由使肋90連結燃燒室壁30與凸輪室壁20,肋90可將燃燒室壁30的熱量傳達至凸輪 室壁20,而凸輪室109可使用潤滑油來進行冷卻,因此,可提高冷卻性。又,藉由將肋90配置於冷卻空氣通道60內,亦可獲得由冷卻空氣CA所產生的冷卻效果。
再者,較佳為,肋90是沿著當缸頭本體100以壓鑄而成形時的起模方向而形成。因此,較佳為,肋90是沿著用以規定冷卻空氣通道60之壁部分(冷卻空氣通道壁)而形成。
又,較佳為,沿著正交於排氣通道50的軸線50x之 面之排氣通道50的剖面形狀大致為橢圓,且排氣通道50的出口50b的形狀,如第9圖所示,大致為真圓。由於排氣管142的剖面形狀一般大致為真圓,因此,藉由使排氣通道50的出口50b的形狀大致為真圓,可防止通道面積的急劇變化,並防止引擎101的性能降低。如上所述,由於排氣通道50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凸輪鏈室70遠離之方式延伸,因此,若沿著正交於軸線50x之面之排氣通道50的剖面形狀大致為真圓,則無法使排氣通道50的出口50b的形狀大致為真圓。藉由使沿著正交於軸線50x之面之排氣通道50的剖面形狀大致為橢圓,也就是說,藉由使沿著正交於軸線50x之面之排氣通道50的剖面形狀的真圓度,低於排氣通道50的出口50b的形狀的真圓度,可使排氣通道50的出口50b的形狀大致為真圓。
進而,亦較佳為,對規定冷卻空氣通道60和凸輪鏈室109之壁部、包含複數個冷卻片10之外側面,進行珠粒噴擊(shot blast)處理。利用由珠粒噴擊處理所實施的粗面化,而使與冷卻空氣CA接觸之面積增加,因此,可謀求進一步提高 冷卻性。又,亦可藉由珠粒噴擊處理,對冷卻空氣通道60進行毛邊去除。
又,亦較佳為,設置自肋90延伸之冷卻片、或對肋90施加珠粒噴擊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冷卻性。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內燃機101,適合用於機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等各種跨坐型車輛。又,亦適合用於發電機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氣冷式內燃機,該氣冷式內燃機具備缸頭本體,該缸頭本體具有擁有充分的截面積之冷卻空氣通道,且可藉由壓鑄較合適地成形。依據本發明的氣冷式內燃機,由於缸頭本體的冷卻性優異,因此,適合用於包括機車在內之各種跨坐型車輛。
30‧‧‧燃料室壁
32‧‧‧塞孔
40‧‧‧吸氣通道
40a‧‧‧吸氣口
50‧‧‧排氣通道
50a‧‧‧排氣口(排氣通道的入口)
50x‧‧‧排氣通道的軸線
60a‧‧‧冷卻空氣通道的入口
60b‧‧‧冷卻空氣通道的出口
70‧‧‧凸輪鏈室
80‧‧‧帶頭螺栓凸座
80a、80b、80c、80d‧‧‧螺栓孔
100‧‧‧缸頭本體
13A-13A’‧‧‧線
L3‧‧‧連結螺栓孔80a和80b的中心之直線
CA‧‧‧冷卻空氣

Claims (14)

  1. 一種氣冷式內燃機,其具備缸頭本體,該缸頭本體具有:複數個冷卻片;凸輪室壁,其規定凸輪室;燃燒室壁,其規定燃燒室;吸氣通道,其用以對前述燃燒室進行吸氣;排氣通道,其用以自前述燃燒室進行排氣;及,冷卻空氣通道,其用以使冷卻空氣通過前述凸輪室壁和前述燃燒室壁之間;並且,前述缸頭本體是藉由壓鑄而由鋁合金一體成形;前述缸頭本體,進而具有容置凸輪鏈之凸輪鏈室;當自氣缸軸線方向來觀察時,前述排氣通道是以隨著自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而遠離前述凸輪鏈室之方式延伸,且以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成直線狀之方式而形成;其中,沿著正交於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之面之前述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的真圓度,低於前述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的真圓度;前述排氣通道的出口的開口面,斜向地交叉於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且在斜向地交叉於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之方向上延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包含自用以規定前述排氣通道之排氣通道壁延伸之冷卻片。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排氣通道的內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為30μm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缸頭本體,進而具有複數個螺栓孔,該複數個螺栓孔分別插通有帶頭螺栓;前述複數個螺栓孔中的一個螺栓孔,設置於前述排氣通道與前述凸輪鏈室之間;前述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位於前述一個螺栓孔與前述排氣通道之間。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前述燃燒室側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大於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與前述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面積的合計。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是以下述方式而設置:當自相對於氣缸軸線與前述凸輪鏈室為相反側來觀察時,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前述燃燒室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比相對於前述燃燒室壁的頂部而位於與前述燃燒室為相反側之冷卻片的氣缸軸線側的端部,更靠近氣缸軸線。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冷卻空氣通道的一部分是藉由排氣通道壁所規定,該排氣通道壁規定前述排氣通道,並與前述凸輪室壁以呈銳角之方式交叉。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凸輪室壁具有1.5mm以上且2.5mm以下的厚度。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各自的前端部,具有1.0mm以上且2.5mm以下的厚度;前述複數個冷卻片是以7.5mm以下的節距配置。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複數個冷卻片各自具有1.0°以上且2.0°以下的拔模斜度。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缸頭本體進而具有肋,該肋設置於前述冷卻空氣通道內,且連結前述燃燒室壁與前述凸輪室壁。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前述肋是沿著用以規定前述冷卻空氣通道之冷卻空氣通道壁而形成。
  1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其中,沿著正交於前述排氣通道的軸線之面之前述排氣通道的剖面形狀大致為橢圓,前述排氣通道的出口的形狀大致為真圓。
  14.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3中的任一項所述之氣冷式內燃機。
TW102135544A 2012-10-01 2013-10-01 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TWI5517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305A JP2014070621A (ja) 2012-10-01 2012-10-01 空冷式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569A TW201418569A (zh) 2014-05-16
TWI551774B true TWI551774B (zh) 2016-10-01

Family

ID=49253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5544A TWI551774B (zh) 2012-10-01 2013-10-01 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713033B1 (zh)
JP (1) JP2014070621A (zh)
CN (1) CN103711560B (zh)
TW (1) TWI5517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5641B2 (ja) * 2019-02-26 2020-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CN111237077B (zh) * 2019-09-11 2024-04-16 浙江康思特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设置有多个冷却风道的汽缸盖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9859A (en) * 2002-09-24 2004-06-16 Honda Motor Co Ltd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6464A (ja) 2002-09-27 2004-04-15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EP2410164A3 (en) * 2010-07-19 2012-10-10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Structure of cylinder head of air cooling engine
JP5581196B2 (ja) * 2010-12-24 2014-08-2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9859A (en) * 2002-09-24 2004-06-16 Honda Motor Co Ltd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1560B (zh) 2017-09-22
JP2014070621A (ja) 2014-04-21
EP2713033B1 (en) 2018-11-07
TW201418569A (zh) 2014-05-16
EP2713033A1 (en) 2014-04-02
CN103711560A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62071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EP2587014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engine
JP2016102459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TWI551774B (zh) 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EP1403496B1 (en)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70169738A1 (en) Intake port for 4-cycle engine
US878949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TWI551775B (zh) 強制氣冷式內燃機及具備該強制氣冷式內燃機之跨坐型車輛
TW201502363A (zh) 氣冷式單汽缸內燃機、跨坐型車輛及氣冷式單汽缸內燃機的製造方法
US9163550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2137003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構造
JP5091754B2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及び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JP2003247454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08541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TW202417736A (zh) 內燃機及跨坐型車輛
JP2021101109A (ja) 内燃機関、鞍乗型車両、および内燃機関の製造方法
TWM549821U (zh) 汽缸組件
JP2005002877A (ja) 雪上車用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2018204580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