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1750B - Drainage structure of inclined slab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Drainage structure of inclined slab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1750B
TWI551750B TW102108302A TW102108302A TWI551750B TW I551750 B TWI551750 B TW I551750B TW 102108302 A TW102108302 A TW 102108302A TW 102108302 A TW102108302 A TW 102108302A TW I551750 B TWI551750 B TW I5517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water collecting
drainage
vessel
sl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7068A (zh
Inventor
Ryosuke Emori
Naoto Iwasa
Koji Yoshida
Takeo Harada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 Sumiki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 Sumikin Me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 Sumiki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37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7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1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17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Description

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防止盛土或切土等之斜面因水之作用而崩壞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降於利用盛土或切土等形成之斜面之雨,在流下時侵蝕斜面。又,因降雨等滲透土中之滲透水成為斜面崩壞之原因之情形極其多。
因此,自先前,在盛土或切土等之斜面上,施工排除表面水之地表面排水工程之情形較多(參照專利文獻1等),又,施工收集滲透於土中之滲透水而進行排水之地下水排水工程之情形亦較多(參照專利文獻2等)。
專利文獻1設想有如下情形:為使自法面表層積累之雨水向斜面下方流下之縱向之斜面排水構造,在以盛土或切土築造之道路之側方之斜面上,將設置於斜面上部或斜面中途之集水箱中積累之雨水排水至下方集水箱中。
專利文獻2為使設置有多個排水孔之複數個排水管,以大致水平或在外部(斜面)突出之外端部若干向下之方式傾斜並打入斜面之工藝,將土中之滲透水自排水管之排水孔引入管內,自在外部(斜面)突出之外端部排水,藉此防止起因於水之斜面之崩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3138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155737號公報
以參照專利文獻1敘述之、斜面之縱向之斜面排水構造即縱排水槽,無法排除斜面較廣之範圍之降雨。因此,未排除之雨水滲透於地盤內並儲存,該儲存之滲透水成為斜面崩壞之原因。
然而,已知在斜面上設置橫向之槽即小段排水槽,且將其連接於縱排水槽,而排除斜面較廣之範圍之降雨之工藝。然而,利用縱排水槽與小段排水槽形成之斜面排水構造,雖對防止斜面之侵蝕較有效,又,可使向土中之雨水滲透減少,但無法排除土中之滲透水。因此,未排除之雨水滲透於地盤內並儲存,該儲存之滲透水成為斜面崩壞之原因。
參照專利文獻2敘述之將附有排水孔之複數個排水管打入斜面之工藝,就其本身而言,作為土中之滲透水之排除方式並不充分。即,即使以排水管引入土中之滲透水並使之排出至外部即斜面,排出至斜面之水仍會侵蝕斜面。又,若為防止斜面之侵蝕而以噴漿混凝土等覆蓋斜面,則無法進行斜面之植被生長。
雖亦考慮施工設置上述之縱排水槽之工藝與打設附有排水孔之排水管之工藝之兩工藝,但即使單純地在同一斜面上施工該2個工藝,在施工性、施工成本或排水性能等之各種點上,仍難以說是一定有效且實用之施工方法。
本發明係在上述背景下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主要以利用盛土或切土等形成之斜面為對象,可有效排除表面水及滲透水之兩者,且在施工性、施工成本或排水性能等之各種點上優異。
解決上述問題之技術方案1之發明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特徵為:於斜面設置有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路;在相對於主脈排水路自斜面橫向以呈下降坡度之態樣連接於該主脈排水路之側脈管,係以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態樣設置;於外周面具有複數個集水孔之集水管自斜面向地盤內水平或若干向上地插入,且於側脈管連接有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且側脈管在其徑向之斜面上方側,具備在地表面開口而可將自斜面上方流下之水加以集水之表面水集水口。
技術方案2係如技術方案1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側脈管係以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態樣,設置為可擋住並堆積自斜面上方側流下之土砂。
在上述中,所謂“可擋住而堆積土砂”,除了側脈管之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且確保高度以外,亦包含使側脈管藉由例如樁子等向斜面下方移動。
技術方案3係如技術方案1或2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於集水管之與側脈管之連接部安裝有支承板。
技術方案4係如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側脈管係以其剖面之一部分埋入土中之態樣設置。
技術方案5係如技術方案1至4中任一項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表面水集水口設置於安裝於開設在側脈管上之孔之短管。
技術方案6係如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打設有鄰接於側脈管之徑向之斜面下方側、用以防止側脈管於斜面下方側移動之樁子。
技術方案7係如技術方案1至6中任一項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 於側脈管之上重疊有1層至複數層棒狀構件。
技術方案8係如技術方案1至7中任一項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側脈管為分割成開設有連接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之連接孔之地面側半體及其相反側之外側半體之二等分構造。
技術方案9之發明之特徵為,其係施工技術方案1至8中任一項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施工方法,且設置側脈管及集水管時,於各側脈管上預先開設與應連接於各個側脈管之各集水管對應之集水管連接用之連接孔;在各側脈管之每一個上,在預先設定之插入位置將應該連接於各個側脈管之各集水管插入地盤;接著,以使插入地盤之各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分別進入側脈管之各連接孔之方式,將各側脈管設置於斜面上,且將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連接於側脈管。
技術方案10之發明之特徵為,其係施工技術方案8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時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者,且設置側脈管及集水管時,在二等分構造之各側脈管之地面側半體上,預先開設與應連接於各個側脈管之各集水管對應之集水管連接用之連接孔;在各側脈管之每一個上,在預先設定之插入位置將應連接於各個側脈管之各集水管插入地盤;接著,以使插入地盤之各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分別進入側脈管之上述地面側半體之各連接孔之方式,將各側脈管之地面側半體設置於斜面上;接著,將各側脈管之外側半體覆蓋接合於上述地面側半體而一體化。
在本發明中,降至斜面之雨沿著斜面流下,自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側脈管之表面水集水口進入側脈管內,在側脈管內流動而流入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路,且沿著主脈排水路內流下,而排水至例如設置於斜面下部之排水路等。
因此,可有效防止由降雨時之表面水引起之斜面之侵蝕。又,由於降雨時滲透至地盤內部之雨水較少,故可減少成為斜面崩壞之原因之滲透水之量。
又,滲透至斜面地盤之雨水等之地盤中之滲透水,自集水管之集水孔引入集水管內,沿著以水平或若干之下降坡度朝向側脈管之集水管流動而進入側脈管,在下降坡度之側脈管內流動而流入主脈排水路,與上述相同地沿著主脈排水路內流下,而排水至斜面下部之排水路等。
如此,由於地盤內之滲透水雖由集水管集水,但其水並非排水至地表面,而經由側脈管及主脈排水路排水至斜面下部,故使自集水管收集之水只在斜面表層流動,不會再次滲透至地盤內,不會再侵蝕斜面。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有效排除斜面地盤之表面水及滲透水之兩者。
且,由於斜面地盤之滲透水之向斜面下部之排水係利用與表面水集水機構共通之側脈管及主脈排水路進行,故極其有效且施工性良好,可實現低成本之施工。如此般,本發明為使對斜面地盤之表面水排水之地表面排水工程、與排除地盤內部之滲透水之地下水排除工程在各種方面有效複合者。
又,由於覆蓋斜面者僅為主脈排水路與側脈管,被該等覆蓋之面積較窄,故可在斜面上進行充分之植被生長。
插入斜面地盤之集水管與鋼筋插入增強土工法中之鋼筋發揮同 樣作用而發揮增強斜面地盤之作用,如技術方案3般於集水管之與側脈管之連接部安裝有支承板之情形時,因支承板之支承力使集水管之彎曲/拉脫阻力更有效地發揮,而可進一步有效防止地盤表層之小規模之崩壞。
根據技術方案2,降至斜面之雨沿著斜面流下,被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側脈管之地上突出部遮擋,而直接到達側脈管之表面水集水口,或沿著下降坡度之側脈管流動後到達側脈管之表面水集水口而自表面水集水口進入側脈管內,從而與上述相同,排水至例如設置於斜面下部之排水路等。
又,施工後,因降雨其外之原因沿著斜面流下之土砂被自地表面突出之側脈管遮擋而在側脈管之斜面上方側部分堆積,此處堆積之堆積土砂,通常亦包含腐葉土或落葉等而未堅實地壓緊,為空隙較多而柔軟之土砂。因此,降雨時沿著斜面流下而到達上述堆積土砂之雨水容易滲透至堆積土砂之下部(底部分),而自側脈管之表面水集水口進入側脈管內。柔軟之堆積土砂善於有效收集降至斜面之雨水,可極其低價地實現較高之表面水集水性能。
又,由於施工後堆積於側脈管之斜面上方側部分之堆積土砂通常為亦包含腐葉土或落葉等之柔軟之土砂,故該堆積土砂部分特別適合植被生長。
如技術方案4所示,若將側脈管以其剖面之一部分(例如半圓形部分)埋入土中之態樣設置,則尤其主脈排水路為槽狀之情形時,可不損害側脈管之使土砂堆積之功能,而使內部之水順利地流入槽狀之主脈排水路中,又,可將與槽狀之主脈排水路之連接構造簡單化而使連接作業簡易化。
又,由於藉由一部分埋入土中,對側脈管向斜面下方側移動發揮阻擋之作用,故斜面之坡度較緩之情形時,可省略防止側脈管向斜 面下方側移動之機構。
如技術方案6所示,若打設用以防止側脈管向斜面下方側移動之樁子,則尤其斜面坡度較陡之情形時,可確實防止側脈管向斜面下方側移動。
如技術方案7所示,若在側脈管上將間伐材等之棒狀構件重疊而增高,則可增多使自斜面上方側流下之土砂堆積之堆積量,從而可使對表面水集水之集水功能提高。
在重疊棒狀構件之情形時,如技術方案6般打設樁子特別有效。
如技術方案8所示,由於若設為將側脈管分割為地面側半體及其相反側之外側半體之二等分構造,則搬送或保管時可重疊各半體而體積較小,故較容易搬送或保管。
又,設置側脈管及集水管時,如技術方案10所示,預先將集水管插入地盤後,可將集水管之端部連接於側脈管且固定。由於該固定作業時為半圓狀之地面側半體,固定集水管之部分係開放,故亦可以簡單之固定機構進行固定,從而施工性良好。
1‧‧‧斜面地盤
1a‧‧‧斜面(地表面)
2‧‧‧主脈排水槽(主脈排水路)
2a‧‧‧半圓形缺口部
3‧‧‧側脈管
3'‧‧‧支側脈管
3a‧‧‧連接孔
3b‧‧‧(安裝套管之)孔
4‧‧‧集水管
4a‧‧‧集水孔
5‧‧‧固定機構
6‧‧‧支承板
6a‧‧‧中心孔
7‧‧‧凹部
8‧‧‧套管(短管)
8a‧‧‧表面水集水口
11‧‧‧(間伐材等之)棒狀構件
12‧‧‧樁子
23‧‧‧側脈管
23a‧‧‧連接孔
23b‧‧‧(安裝套管之)孔
23c‧‧‧凸緣
23A‧‧‧地面側半體
23B‧‧‧外側半體
24‧‧‧墊圈
25‧‧‧螺母
S‧‧‧(施工後之)堆積土砂
圖1係施工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之斜面之模式性俯視圖。
圖2(a)係圖1之A-A放大剖面圖,(b)係(a)之B-B剖面圖。
圖3係放大顯示圖1之C-C剖面之詳細構造之C-C放大剖面圖。
圖4係圖3之俯視圖。
圖5係顯示關於斜面之坡度較緩之情形之第2實施形態者,係相當於圖3之圖。
圖6係顯示側脈管為地面側半體與外側半體之二等分構造之情形之第3實施形態者,係相當於圖3之圖。
圖7係針對側脈管為二等分構造之情形,將側脈管只放置於斜面 之地表面而設置之情形之第4實施形態者,係相當於圖3之圖。
圖8係模式性顯示主脈排水路及側脈管之配置之各種圖案之圖,(a)係圖1中說明之圖案者,(b)~(f)顯示分別不同之配置圖案。
以下,就本發明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及其施工方法之合適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說明。另,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下述之實施形態者。又,在以下之實施形態之圖式中,為圖式之方便起見,各部分之尺寸關係(大小、距離等之比例關係)未必一定與說明者一致。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施工第1實施形態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之斜面之模式性俯視圖,圖2(a)係圖1之A-A放大剖面圖,(b)係(a)之B-B剖面圖,圖3係放大顯示圖1之C-C剖面之詳細構造之C-C放大剖面圖,圖4係圖3之俯視圖。
在該等圖中,符號1表示例如盛土或切土等之斜面地盤。在斜面地盤1之地表面1a上設置有於斜面縱向(沿著斜面地盤1之地表面1a之方向,圖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例如U字狀之主脈排水槽(主脈排水路)2,且設置有在相對上述主脈排水槽2自斜面橫向(圖1中為橫向)呈下降坡度之態樣下連接於該主脈排水槽2之側脈管3。
主脈排水槽2之斜面下部,連接於例如省略圖示之排水路等。
上述側脈管3係如圖3所示般以大約一半(大概半圓部分)埋入地中之方式設置。側脈管3之主脈排水槽2側之端部係如圖2(b)所示般,在嵌合於形成於主脈排水槽2之半圓形缺口部2a之態樣下連接於主脈排水槽2。
如圖3所示,於上述側脈管3上,連接有插入地盤內之集水管4之地表面側之端部。集水管4為用以引入地盤內之滲透水並送出至側脈管3者,於外周面具有多個集水孔4a。集水孔4a可不設置於集水管4之 剖面之下端附近,而設置於頂部附近及側面部分。
集水管4在圖示例中自斜面(地表面)較水平若干向上地打設於地盤內,作為朝向側脈管3之坡度以若干下降坡度連接於側脈管3。惟亦可水平連接。
側脈管3與集水管4之連接部之構成係在開設於側脈管3之孔3a中插入集水管4之端部,利用模式性顯示之固定機構5,將集水管4之端部固定於側脈管3。
於集水管4之與側脈管3之連接部安裝有支承板6。
在本實施形態中,挖掘斜面之配置側脈管3之部分而形成如兩點虛線所示之凹部(於與紙面正交之方向上延伸之凹槽)7,在該凹部7中將集水管4插入地盤,將支承板6以使其中心孔6a中穿通集水管4之端部之方式配置於凹部7內,接著將側脈管3以使其連接孔3a中穿通集水管4之端部之方式設置於凹部7內,利用模式性顯示之上述固定機構5將集水管4之端部固定於側脈管3。其後於凹部7中回填土砂。
於上述側脈管3上,於其徑向之斜面上方側,設置有可將於地表面1a開口而將自斜面上方流下之水加以集水之複數個表面水集水口8a。圖示例之表面水集水口8a係在側脈管3上開設之孔3b中安裝例如橡膠、金屬或塑膠製之套管(短管)8而形成。
又,在側脈管3上,重疊有2層由例如間伐材等製成之棒狀構件11。
又,在側脈管3之徑向之斜面下方側,打設有用以防止側脈管3於斜面下方側移動之樁子12。在該例中,樁子12防止側脈管3及棒狀構件11向下方移動。另,雖省略圖示,但棒狀構件11可以導線等纏繞固定於樁子12。
由於側脈管3在圖示例中其一半自地表面1a突出,故可將施工後因降雨其外之原因自斜面上方側流下之土砂擋住而堆積。且,進而利 用以2層重疊之棒狀構件11使高度足夠高,從而可爭取土砂之堆積量(堆積深度)。圖3所揭示之兩點鏈線S表示施工後堆積之堆積土砂。
在已施工上述排水構造之斜面上,降雨時雨水沿著斜面流下,被側脈管3之地上突出部遮擋,而直接到達側脈管3之套管8(表面水集水口8a),或沿著下降坡度之側脈管3流動後到達套管8而自表面水集水口8a進入側脈管3內,在側脈管3內流動而流入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槽2,且沿著主脈排水槽2內流下,而排水至例如設置於斜面下部之排水路等。
因此,可有效防止由降雨時之表面水引起之斜面之侵蝕。又,由於降雨時滲透至地盤內部之雨水較少,故可減少成為斜面崩壞之原因之滲透水之量。
又,施工後,因降雨其外之原因沿著斜面流下之土砂被側脈管3遮擋而在側脈管3之斜面上方側部分堆積,此處堆積之堆積土砂S,通常亦包含腐葉土或落葉等而未堅實地壓緊,為空隙較多而柔軟之土砂。因此,降雨時沿著斜面流下而到達上述堆積土砂S之雨水容易滲透至堆積土砂之下部(底部分),而自側脈管3之套管8進入側脈管3內。柔軟之堆積土砂善於有效收集降至斜面之雨水,可極其低價地實現較高之表面水集水性能。
又,滲透至斜面地盤1之雨水等之地盤中之滲透水,自集水管4之集水孔4a引入集水管4內,在圖示例中沿著下降坡度之集水管4流動而進入側脈管3,在下降坡度之側脈管內3流動而流入主脈排水槽2,且與上述相同地沿著主脈排水槽2內流下,而排水至斜面下部之排水路等。
如此,由於地盤內之滲透水雖由集水管4集水,但其水並非排水至地表面,而經由側脈管3及主脈排水槽2排水至斜面下部,故不會侵蝕斜面。
根據該排水構造,如上所述般,可有效排除斜面地盤之表面水及滲透水之兩者。
且,由於斜面地盤1之滲透水之向斜面下部之排水係利用與表面水集水機構共通之側脈管3及主脈排水路2進行,故極其有效且施工性良好,可實現低成本之施工。如此,該排水構造為使將斜面地盤1之表面水排水之地表面排水工程、與排除地盤內部之滲透水之地下水排除工程在各種方面有效複合者。
又,由於覆蓋斜面者僅為主脈排水槽2與側脈管3,被該等覆蓋之面積較窄,故可在斜面上進行充分之植被生長。又,施工後在側脈管3之斜面上方側部分堆積之堆積土砂S,由於通常為亦包含腐葉土或落葉等之柔軟之土砂,故該堆積土砂部分特別適合植被生長。
又,插入斜面地盤1之集水管4,雖與鋼筋插入增強土工藝中之鋼筋發揮相同之作用而發揮增強斜面地盤1之作用,但由於集水管4之與側脈管3之連接部中安裝有支承板6,故因表層之滑移而對集水管4作用有拉脫力時,可以支承板6之支承力使集水管4之彎曲/拉脫阻力進一步有效地發揮,從而可更有效地防止地盤表層之小規模之崩壞。
另,藉由利用上述固定機構5將集水管4之端部固定於側脈管3,可使側脈管3自身發揮與支承板6相同之作用。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側脈管3上以2層重疊棒狀構件11而提高高度,故可增多使自斜面上方側流下之土砂堆積之堆積量,從而可使對表面水集水之集水功能提高。
然而,由於側脈管3係以大約一半(半圓形部分)埋入土中之態樣設置,具有用以使土砂堆積之某種程度之高度,故即使不重疊棒狀構件11仍可發揮對表面水集水之集水功能。
又,若為側脈管3之大約一半(半圓形部分)埋入土中之態樣,則如圖2(b)所示,側脈管3之端部可在嵌合於主脈排水槽2之半圓形缺口 2a之態樣下連接於主脈排水槽2,在使側脈管3內之水順利流入主脈排水槽2之方面較合適。又,即便使側脈管3只嵌合於半圓形缺口2a仍可穩定地連接於主脈排水槽2,故可使與主脈排水槽2之連接構造簡單化而使連接作業簡易化。
(第2實施形態)
圖5顯示斜面之坡度較緩之情形之第2實施形態。
在該實施例中,因坡度較緩而土砂之流下較少,又,較高地堆積之情形亦較少,故,不於側脈管3上重疊間伐材等之棒狀構件。又,亦未設置防止側脈管3向斜面下方側移動之樁子。又,亦未設置將集水管4之端部固定於側脈管3之固定機構。又,亦未設置支承板。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共通,對共通之部分標註相同符號,省略再次說明。
斜面之坡度充分平緩之情形時,由於作用於側脈管3之力中向斜面下方向之成分較小,故以僅側脈管3之約一半(半圓形部分)埋入土中之程度,對側脈管3向斜面下方側移動即有充分之阻力,從而可省略防止側脈管3向斜面下方側移動之樁子等。
又,在圖示例中,雖將集水管4之端部插入側脈管3上開口之連接孔3a,且未固定於側脈管3,但根據狀況,亦可如此般省略固定機構。
然而,藉由將集水管4之端部固定於側脈管3,可使側脈管3自身發揮與支承板相同之作用,又,亦可發揮防止側脈管3向斜面下方側移動之作用。
(第3實施形態)
圖6所示之斜面地盤1之排水構造係將側脈管23分割為開有連接集水管4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之連接孔23a之地面側半體23A及其相反側之外側半體23B之二等分構造。圖示例之側脈管23,地面側半體23A 及外側半體23B任一者均為於半圓形剖面之兩端具有凸緣23c之剖面形狀,若使兩者之凸緣23c對向且以螺栓接合凸緣彼此,則成為圓形剖面之側脈管23。
該情形時,在側脈管23之下側半部即地面側半體23A正好埋入地面之態樣下,即,在地面側半體23A之兩端之凸緣23c位於地表面1a之態樣下進行設置。且,端部開口作為表面水集水口8a之套管8係安裝於外側半體23B。
說明使用該側脈管23施工斜面地盤1之排水構造之情形之概略之施工順序之一例。
預先設定在斜面上設置主脈排水槽2、側脈管3、及集水管4之位置。
沿著設定之主脈排水槽2之位置挖掘縱向之槽,沿著設定之各側脈管3之位置分別以槽狀挖掘凹部7。
在每個應設置之各側脈管23上,將應連接於各個側脈管23之各集水管4在預先設定之插入位置插入地盤。
接著,將支承板6在其中心孔6a上穿通集水管4之端部而放置於凹部7之底面(或壁面)。
接著,以使插入地盤之各集水管4之地表面側之端部分別進入側脈管23之地面側半體23A之各連接孔23a之方式,將地面側半體23A設置於斜面上。
接著,將集水管4之端部固定於地面側半體23A。在圖示例中,對形成於集水管4之端部外面之螺紋部,例如隔著下表面為沿著側脈管內面之形狀之墊圈24而使螺母25螺合且旋緊固定。
接著,對地面側半體23A覆蓋已將套管8安裝於孔23b之外側半體23B,且以螺栓接合凸緣23c彼此,成為圓形剖面之側脈管23。其後於凹部7中回填土砂。
接著,沿著側脈管23之斜面下方側打設樁子12。
接著,將主脈排水槽2設置於預先經挖掘之縱槽。
接著,將側脈管23之主脈排水槽2側之端部與主脈排水槽2連接。
另,側脈管23係如圖1所示般連結複數根長度較短之短側脈管23’進行施工,但如為上述說明之情形時,直接連接於主脈排水槽2之端部之未連接集水管4之短側脈管23”係在設置有主脈排水槽2後,以將端部載於主脈排水槽2之圓形缺口2a(參照圖2(a)及(b))之態樣連接,且與鄰接之短側脈管23’連結。由於使端部之短側脈管23”較其他短側脈管23’進而設為更短,故無集水管4之區域較窄,而不太會有問題。
上述之程序為一例,可適宜更改順序。例如,亦可最先設置主脈排水槽2。
如上所述,由於若設為將側脈管23分割為地面側半體23A及其相反側之外側半體23B之二等分構造,則搬送或保管時可將各半體重疊而縮小體積,故較容易搬送或保管。
如上所述,設置側脈管23及集水管4時,預先將集水管4插入地盤後,可將集水管4之端部連接於側脈管23且加以固定。由於該固定作業時為半圓狀之地面側半體23A,固定集水管4之部分係開放,故可以利用如圖6所示之墊圈24與螺母25等形成之簡單之固定機構進行固定,從而施工性良好。
(第4實施形態)
圖7所示之斜面地盤1之排水構造為將側脈管23以不將其一部分埋入土中之方式設置於斜面之情形者。圖示例之側脈管23與圖6之側脈管23相同,為地面側半體23A與外側半體23B之二等分構造。
其他點與圖6之第3實施形態大致相同,第4實施形態之情形係將套管8安裝於地面側半體23A。又,支承板6直接放置於斜面地盤1之 地表面1a,使三角形剖面之間隔片30介存於支承板6與側脈管23之間產生之三角形狀之空隙中。且,集水管4之端部與圖6相同,對其外周面之螺紋部隔著墊圈24螺合螺母25而旋緊固定。
其他點與圖6之第3實施形態大致相同。
在該第4實施形態中,由於將側脈管23放置於地表面,故地上突出高度較高。因此,可使施工後可能堆積在側脈管3之斜面上方側之土砂之量增多。
該情形時,重疊於側脈管23之上之棒狀構件11,雖在圖示例中為2層,但亦可為1層或省略。
(第5實施形態)
圖8係模式性顯示主脈排水槽2及側脈管3之配置之各種圖案之圖,(a)係圖1中說明之圖案者,(b)~(f)顯示分別不同之配置圖案。圖8中雖對側脈管標註符號3,但亦包含圖6、圖7之側脈管23。
(b)係對主脈排水槽2在其單側設置有1根側脈管3之最單純之圖案,該圖案為基本。
(c)係對主脈排水槽2在其單側設置有2根側脈管3之圖案。
(d)係對主脈排水槽2在其兩側分別設置有2根側脈管3之圖案。
(e)係將在主脈排水槽2之1個部位以不同之坡度連接之2根側脈管3分別設置於主脈排水槽2之兩側之圖案。
(f)係將朝向斜面下方之支側脈管3’連接於(d)之圖案中之各側脈管3之圖案。於支側脈管3’上,與側脈管3相同,連接插入地盤之集水管4。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3所示,雖側脈管3之一半或全部自地表面1a突出,但亦可以表面水集水口8a可引入沿著斜面流下之雨水之程度突出。又,將表面水集水口8a作為孔3b,或將表面水集水口8a作為套管8之情形之任一情形時,均可以土砂等流入而不會堵塞 之方式,在孔3b或套管8上設置過濾器等之防止堵塞構件。
又,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路雖為主脈排水槽2、即槽狀之主脈排水路,但亦可為管狀之主脈排水路。槽狀(主脈排水槽2)之情形時,亦可使用包含波紋鋼板之U字水槽等之鋼製槽、預製混凝土之U字側槽等之混凝土製槽、或樹脂製槽。管狀之主脈排水路之情形時,亦可使用波紋管等之鋼製鋼管、或樹脂管或混凝土管。
對側脈管,可使用波紋管等之鋼製鋼管、或樹脂管。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有效排除表面水及滲透水之兩者,且可作為在施工性或施工成本或排水性能等之點上優異之排水構造而利用。
1‧‧‧斜面地盤
1a‧‧‧斜面(地表面)
2‧‧‧主脈排水槽(主脈排水路)
3‧‧‧側脈管
3a‧‧‧連接孔
3b‧‧‧(安裝套管之)孔
4‧‧‧集水管
4a‧‧‧集水孔
5‧‧‧固定機構
6‧‧‧支承板
6a‧‧‧中心孔
7‧‧‧凹部
8‧‧‧套管(短管)
8a‧‧‧表面水集水口
11‧‧‧(間伐材等之)棒狀構件
12‧‧‧樁子
S‧‧‧(施工後之)堆積土砂

Claims (9)

  1. 一種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特徵為:於斜面設置有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路;設置有相對於上述主脈排水路自斜面橫向以呈下降坡度之態樣連接於該主脈排水路之複數之側脈管,其係以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態樣,設置為可擋住且堆積自斜面上方側流下之土砂;於外周面具有複數個集水孔之複數之集水管自斜面向地盤內水平或若干向上地插入,且於上述各側脈管以穿入該側脈管內之態樣連接有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且上述側脈管於其徑向之斜面上方側,具備在地表面開口而可將自斜面上方流下之水加以集水之表面水集水口。
  2. 如請求項1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於上述集水管之與上述側脈管之連接部安裝有支承板。
  3. 如請求項1或2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上述側脈管係以其剖面之一部分埋入土中之態樣設置。
  4. 如請求項1或2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上述表面水集水口設置於安裝於開設在側脈管上之孔之短管。
  5. 如請求項1或2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打設有鄰接於上述側脈管之徑向之斜面下方側、用以防止上述側脈管於斜面下方側移動之樁子。
  6. 如請求項1或2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於上述側脈管之上重疊有1層至複數層棒狀構件。
  7. 如請求項1或2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其中上述側脈管為分 割成開設有連接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之連接孔之地面側半體及其相反側之外側半體之二等分構造。
  8. 一種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施工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者,該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為:於斜面設置有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路;設置有相對於上述主脈排水路自斜面橫向以呈下降坡度之態樣連接於該主脈排水路之側脈管,其係以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態樣設置;於外周面具有複數個集水孔之集水管自斜面向地盤內水平或若干向上地插入,且於上述側脈管連接有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且上述側脈管於其徑向之斜面上方側具備在地表面開口而可將自斜面上方流下之水加以集水之表面水集水口,且上述施工方法為:設置上述側脈管及上述集水管時,於各上述側脈管上預先開設與應連接於各個上述側脈管之各上述集水管對應之集水管連接用之連接孔;在各上述側脈管之每一個上,在預先設定之插入位置將應連接於各個上述側脈管之各上述集水管插入地盤;接著,以使插入地盤之各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分別進入上述側脈管之各連接孔之方式,將各上述側脈管設置於斜面上,而將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連接於上述側脈管。
  9. 一種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施工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時之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之施工方法,該斜面地盤之排水構造為:於斜面設置有呈斜面縱向之主脈排水路;設置有相對於上述主脈排水路自斜面橫向以呈下降 坡度之態樣連接於該主脈排水路之側脈管,其係以至少一部分自地表面突出之態樣設置;於外周面具有複數個集水孔之集水管自斜面向地盤內水平或若干向上地插入,且於上述側脈管連接有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上述側脈管於其徑向之斜面上方側具備在地表面開口而可將自斜面上方流下之水加以集水之表面水集水口;且上述側脈管為分割成開設有連接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之連接孔之地面側半體及其相反側之外側半體之二等分構造,且上述施工方法為:設置上述側脈管及上述集水管時,在二等分構造之各上述側脈管之上述地面側半體上,預先開設與應連接於各個上述側脈管之各上述集水管對應之集水管連接用之連接孔;在各上述側脈管之每一個上,在預先設定之插入位置將應連接於各個上述側脈管之各上述集水管插入地盤;接著,以使插入地盤之各上述集水管之地表面側之端部分別進入上述側脈管之上述地面側半體之各連接孔之方式,將各上述側脈管之上述地面側半體設置於斜面上;接著,將各上述側脈管之上述外側半體覆蓋接合於上述地面側半體而一體化。
TW102108302A 2012-03-08 2013-03-08 Drainage structure of inclined slab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TWI551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1224A JP5950629B2 (ja) 2012-03-08 2012-03-08 斜面地盤の排水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7068A TW201337068A (zh) 2013-09-16
TWI551750B true TWI551750B (zh) 2016-10-01

Family

ID=49116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302A TWI551750B (zh) 2012-03-08 2013-03-08 Drainage structure of inclined slab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50629B2 (zh)
TW (1) TWI551750B (zh)
WO (1) WO20131331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4680B (zh) * 2014-02-18 2016-04-13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深基坑边坡支护体大面积渗水定向导流排水方法
CN103758140B (zh) * 2014-02-18 2016-02-10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深基坑边坡支护体涌水源点排水方法及装置
CN107916673A (zh) * 2017-12-20 2018-04-17 张家冀 一种岩石边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2210048B1 (ko) * 2020-06-17 2021-02-01 김석환 침투수의 선택적 배출 기능이 구비된 옹벽 시스템
CN112343065B (zh) * 2020-09-30 2021-12-28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红层泥岩块填料高填方边坡的养护方法
CN113279418A (zh) * 2021-06-18 2021-08-20 马建国 一种高速公路边坡加固装置及方法
CN114687353A (zh) * 2022-03-30 2022-07-01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桩间墙排水施工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2808A (en) * 1978-04-27 1979-11-07 Shigeto Kumagai Method of drainage construction in slope face
JP2002146797A (ja) * 2000-11-16 2002-05-22 Nisshoku Corp 集排水溝の構造
JP2005200855A (ja) * 2004-01-13 2005-07-28 Okikazu Kumakura ゴルフ場、公園若しくはスポーツ施設などの所定区域における排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2808A (en) * 1978-04-27 1979-11-07 Shigeto Kumagai Method of drainage construction in slope face
JP2002146797A (ja) * 2000-11-16 2002-05-22 Nisshoku Corp 集排水溝の構造
JP2005200855A (ja) * 2004-01-13 2005-07-28 Okikazu Kumakura ゴルフ場、公園若しくはスポーツ施設などの所定区域における排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33179A1 (ja) 2013-09-12
TW201337068A (zh) 2013-09-16
JP2013185358A (ja) 2013-09-19
JP5950629B2 (ja) 201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1750B (zh) Drainage structure of inclined slab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US7909535B2 (en) Soil drainage system
AU2008252265B2 (en) Dust-removal managing pit
JP5791287B2 (ja) 雨水貯留施設
JP4284665B2 (ja) 側溝の排水構造
CN102644287A (zh) 带滤孔的活动装配式混凝土护壁及渗井施工方法
US940423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ling groundwater
JP5182903B2 (ja) 浸透構造体、及び浸透構造体付き集水施設並びに浸透構造体の設置方法
KR20080099937A (ko) 계단식 화단 옹벽용 배수구조 및 계단식 화단 옹벽시공방법
JP6832101B2 (ja) 盛土の補強構造及び盛土の補強方法
JP4900972B2 (ja) 地盤排水構造、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4953384B2 (ja) 地盤排水構造、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KR20150002028U (ko) 다발관을 이용한 경사면 배수구조
JP2005179919A (ja) 雨水等の貯留浸透施設
CN206477347U (zh) 地下室的蓄水结构
JP2009097151A (ja) 透水構造
JP4590196B2 (ja) 雨水貯溜槽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217053452U (zh) 一种路堑挡墙暗埋式泄水反滤盒
CN220266575U (zh) 一种基坑开挖支护结构
CN210420742U (zh) 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
KR100965522B1 (ko) 경사면 측구를 위한 보강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경사면 측구 구조
CN209353371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
CN208830283U (zh) 一种苗木排水盲沟
JP2756244B2 (ja) 浸透枡および浸透槽
CN117468485A (zh) 地库周边降排水装置、总成及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