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4387B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4387B
TWI544387B TW104108823A TW104108823A TWI544387B TW I544387 B TWI544387 B TW I544387B TW 104108823 A TW104108823 A TW 104108823A TW 104108823 A TW104108823 A TW 104108823A TW I544387 B TWI544387 B TW I5443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touch panel
substrate
dense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1577A (zh
Inventor
江耀誠
賴彬
吳德發
嚴建彬
許良珍
陳浩
張羽
Original Assignee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1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1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4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43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觸控面板。
依目前的觸控技術而言,一般會於觸控面板的感應區周邊配置線路,通過線路將觸控訊號送至後續電路作訊號處理。而為了達到美觀的目的,通常會在觸控面板相對於線路的區域設置遮蔽結構例如油墨或光阻來遮蔽線路,其形成有遮蔽結構的區域(遮蔽區)俗稱邊框。
普遍來說,邊框多以黑色為主,利用黑色油墨或光阻的低透光性來遮蔽線路。然而,當邊框使用其他顏色特別是淺色材料(如:白色油墨)形成的遮蔽結構時,由於其對溫度較敏感,容易因後續製程中溫度、氧氣或藥液的影響而變質異色,例如產生白色油墨顏色黃化的現象,從而影響產品的外觀。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可避免遮蔽區的遮蔽結構變質異色,已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可避免遮蔽區的遮蔽結構變質異色。
依據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遮蔽結構以及一緻密結構。第一遮蔽結構設置於基板表面,將基板區分出一遮蔽區及一相鄰於遮蔽區的可視區,第一遮蔽結構位於遮蔽區。緻密結構至少覆蓋第一遮蔽結構遠離基板的一表面。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更進一步覆蓋第一遮蔽結構的側面。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沿著第一遮蔽結構鄰近可視區的側 面延伸至基板表面。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沿著第一遮蔽結構遠離可視區的側面延伸至基板表面。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為一透明絕緣材質形成,緻密結構更進一步覆蓋可視區。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含一觸控感應結構,觸控感應結構包含一電極結構及多個引線。電極結構設置於基板形成有第一遮蔽結構的表面,並位於可視區,且部分延伸至遮蔽區的緻密結構上。多個引線設置於緻密結構上,並位於遮蔽區,且電性連接於電極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含一觸控感應結構,觸控感應結構包含一電極結構及多個引線。電極結構設置於基板形成有第一遮蔽結構的表面,並位於可視區。多個引線設置於緻密結構上,且部分延伸至可視區,並與電極結構電性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含一第二遮蔽結構,設置於緻密結構與多個引線之間,且位於遮蔽區。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含一保護層,設置於觸控感應結構遠離第二遮蔽結構的一側,並至少覆蓋引線及第二遮蔽結構,且位於遮蔽區。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遮蔽結構包含一第一遮蔽層及一第二遮蔽層,第一遮蔽層設置於基板上,第二遮蔽層設置於第一遮蔽層上且位於緻密結構與第一遮蔽層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遮蔽層的面積小於第一遮蔽層,且第二遮蔽層與第一遮蔽層鄰近該可視區的端緣共同形成一階梯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遮蔽層的面積小於第二遮蔽層,且第二遮蔽層是沿著第一遮蔽層鄰近可視區的側面延伸至基板。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遮蔽層與第一遮蔽層之間更包含至少一第三遮蔽層。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遮蔽結構的材料為不透明的非黑色絕緣材料。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遮蔽結構的材料為白色油墨材料。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的緻密度大於等於0.74。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為一透明鍍膜層。
在一實施例中,緻密結構的材料為透明的二氧化矽、氮氧化矽、或二氧化矽與五氧化二鈮的混合物。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遮蔽結構及保護層的材料包含黑色油墨材料或黑色光阻材料。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觸控面板藉由緻密結構覆蓋第一遮蔽結構,利用緻密結構相對遮蔽結構具有較高的緻密度和耐高溫的特性,對第一遮蔽結構形成保護作用,以避免遮蔽區的第一遮蔽結構變質異色,從而可使觸控面板具有較佳的外觀效果。
1、1a、1b、1c、1d‧‧‧觸控面板
2‧‧‧基板
21‧‧‧遮蔽區
22‧‧‧可視區
3‧‧‧第一遮蔽結構
31‧‧‧第一遮蔽層
32‧‧‧第二遮蔽層
33‧‧‧第三遮蔽層
4‧‧‧緻密結構
5‧‧‧觸控感應結構
51‧‧‧電極結構
52‧‧‧引線
6‧‧‧第二遮蔽結構
7‧‧‧保護層
圖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圖。
圖1B為圖1A沿虛線AA'的剖面圖。
圖2A至圖2C為圖1B所示之觸控面板之其它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圖。
圖3B為圖3A沿虛線BB'的剖面圖。
圖4A為本發明再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圖。
圖4B為圖4A沿虛線CC'的剖面圖
圖5為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更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7A、圖7B、圖7C及圖7D為第一遮蔽結構不同態樣的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圖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1的上視圖,而圖1B為圖1A沿虛線AA'的剖面圖。請同時參照圖1A及圖1B所示,觸控面板1包含一基板2、一第一遮蔽結構3以及一緻密結構4。第一遮蔽結構 3設置於基板2表面,以將基板2區分出一遮蔽區21及一相鄰於遮蔽區21的可視區22,對應於第一遮蔽結構3所設之區域為遮蔽區21,在本實施例中,遮蔽區21環設於可視區22。當然,遮蔽區21亦可位於可視區22的至少一側,本發明並不限制。緻密結構4設置於第一遮蔽結構3上,並至少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基板2的一表面。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緻密結構4還可進一步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的其他表面,而並不限於所述之表面。
基板2可作為電子設備的保護蓋板,其面向使用者的表面,即基板2相對於第一遮蔽結構3及緻密結構4的另一面,可直接供使用者進行觸控操作。基板2可由透明絕緣材料形成,例如可為玻璃、石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本實施例是以玻璃為舉例,其厚度約為0.6至0.8毫米。基板2可進一步經過強化製程來加強硬度,如強化玻璃,但本發明並不限制其材質及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2供使用者觸控的表面通常塗布有各種塗層,例如防指紋、防眩光、防刮傷等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功能塗層。
第一遮蔽結構3可由單層或多層材料堆疊組成,具體結構將會在後段進行詳述,於此不再贅述。組成第一遮蔽結構3的材料包括不透明的非黑色或淺色絕緣材料,例如非黑色油墨材料或光阻材料,包括白色、黃色、粉色、綠色等非黑色油墨或非黑色光阻材料。當第一遮蔽結構3為油墨材料時,形成第一遮蔽結構3的方式可包括旋轉塗佈(spin coating)、棒狀塗佈(bar coating)、浸漬塗佈(dip coating)、滾筒塗佈(roll coating)、噴霧塗佈(spray coating)、凹版式塗佈(gravure coating)、噴墨印刷(ink jet printing)、狹縫塗佈(slot coating)或刮刀塗佈(blade coating)等方式。當然,第一遮蔽結構3亦不限定於油墨材料,第一遮蔽結構3亦可為其他具遮蔽效果的材料。第一遮蔽結構3主要是用以遮蔽設置於遮蔽區21內,並相較於第一遮蔽結構3位於遠離使用者的一側的電子元件,由於該些電子元件不適於被使用者所見,藉由第一遮蔽結構3將其遮蔽,可提升使用者的觀賞效果。在實際應用上,第一遮蔽結構3除了具有遮蔽功能外,亦可 使得遮蔽區21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以滿足實際產品的設計需求。
由於不同的色彩效果需求,第一遮蔽結構3可採用前述非黑色或淺色的絕緣材料,上述這些材料的分子對溫度及環境較為敏感,容易因為環境溫度或接觸氧氣或接觸藥液而發生變質異色的問題。而本實施例藉由在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基板2之表面設置緻密結構4,以防止第一遮蔽結構3特別是第一遮蔽結構3的該表面發生變質異色的問題。
具體的,緻密結構4是由緻密度高且耐高溫的材料所形成,通常為一透明鍍膜層,其材料例如為二氧化矽(SiO2)、氮氧化矽(SiON)、或二氧化矽(SiO2)與五氧化二鈮(Nb2O5)的混合物。需要說明的是,緻密結構4的高緻密度和耐高溫的特性是相對第一遮蔽結構3而言,緻密結構4的緻密度大於第一遮蔽結構3的緻密度,具體的,緻密結構4的緻密度大於等於0.74,在後續製程中能阻隔氧氣或藥液滲入第一遮蔽結構3,使第一遮蔽結構3發生變質異色。耐高溫是指緻密結構4本身能耐受溫度影響而不變質。例如當第一遮蔽結構3材料為白色油墨時,緻密結構4可採用二氧化矽鍍膜層,由於二氧化矽鍍膜層具有緻密度高及耐高溫的特性,因此可減少甚至避免白色油墨表面接觸氧氣、藥液或受到溫度影響,白色油墨的組份發生變質,進而避免第一遮蔽結構3發生變質異色(如黃化)的現象。緻密結構4可藉由濺鍍法(sputtering)、蒸鍍法(evaporation)或其他製程方式形成於第一遮蔽結構3上,其厚度可約為40奈米至60奈米,較佳為45奈米至55奈米,以達到阻隔氧氣、藥液和溫度的作用,同時兼顧觸控面板輕薄之優點。雖然緻密結構4於本實施例中為單層結構,但於其他實施例中,緻密結構4亦可為雙層或多層結構,以達到更好的防止第一遮蔽結構3變質異色的功效。
圖2A至圖2C為圖1B所示之觸控面板之其它實施態樣的示意圖,首先,圖2A所示的觸控面板與圖1B所示的觸控面板之間的差異在於,圖2A所示的緻密結構4更進一步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的側面,特別是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鄰近於可視區22的側面。詳言之,緻密結構4除了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基板2的表面,例如圖2A所示為下表面,更進一步的緻密結構4沿著第一遮蔽結構3鄰近於可視區22的側面延伸覆蓋至基 板2的表面。而圖2B所示的觸控面板與圖2A所示的觸控面板之間的差異在於,圖2B所示的緻密結構4更進一步覆蓋可視區22,即緻密結構4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基板2的表面、第一遮蔽結構3鄰近可視區22的側面及基板2位於可視區22的表面,如此可平緩第一遮蔽結構3與基板2之間的段差,可更利於後續其它結構(例如後文的觸控感應結構)的設置。圖2C所示的觸控面板與圖2B所示的觸控面板之間的差異在於,圖2C所示的緻密結構4更進一步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於可視區22的側面,詳言之,緻密結構4除了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基板2的表面、第一遮蔽結構3鄰近可視區22的側面及基板2位於可視區22的表面,更進一步的,緻密結構4沿著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於可視區22的側面延伸至基板2的表面。前述圖2A至圖2C對應實施例中,緻密結構4更完整地覆蓋第一遮蔽結構3的表面和側面,以對第一遮蔽結構3的各表面形成保護,達到更佳的防止變質異色的功效。在圖2B和圖2C中,因緻密結構4有覆蓋可視區22,緻密結構4較佳為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為透明的二氧化矽(SiO2)材料或其它緻密度高的透明材料,例如為氮氧化矽(SiON)、或二氧化矽(SiO2)與五氧化二鈮(Nb2O5)的混合物,然,本發明不以上述材料為限制。
圖3A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1a的上視圖,而圖3B為圖3A沿虛線BB'的剖面圖。請同時參照圖3A及圖3B所示,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a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觸控面板1a更包含一觸控感應結構5。特別說明的是,於此基板2、第一遮蔽結構3及緻密結構4之相關配置是以圖2B所示之態樣為例。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感應結構5包含一電極結構51以及多個引線52。電極結構51位於可視區22,且部分延伸至遮蔽區21的緻密結構4上,在本實施中,電極結構51與基板2分別位於緻密結構4的相異兩側。電極結構51可採用濺鍍法(sputter)或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沉積導電材料後,並利用微影蝕刻技術(photolithography)將導電材料圖案化後形成於緻密結構4表面。引線52設置於緻密結構4上,且電性連接於電極結構51。引線52位於遮蔽區21,以被第一遮蔽結構3遮蔽而不被使用者所見。另外,電極結構51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包含雙軸向 相互交錯的橫向電極和縱向電極為例說明,但本發明電極結構51可不限定為單軸向或雙軸向,亦不限定其形狀及材料,其較佳係採用透明導電材料。透明導電材料可例如是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氧化鋁鋅(aluminum zinc oxide;AZO)、氧化銦錫鋅(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鋅(zinc oxide;ZnO)、氧化鎘(cadmium oxide;Cd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nGaZnO)、氧化銦鎵鋅鎂(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InGaZnMgO)、氧化銦鎵鎂(indium gallium magnesium oxide;InGaMgO)或氧化銦鎵鋁(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InGaAlO)等材料。而引線52的配置也可依據實際需求做調整,同樣不作限制,其材料可例如是金、銀、銅、鎳、鋁、鉻、或前述之合金或任意組合。
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51的材料是以氧化銦錫為例,其厚度約為30奈米至50奈米之間。如圖3B所示,由於電極結構51從可視區22的位置延伸至遮蔽區21時必須爬坡,因此當電極結構51是由例如氧化銦錫等脆度較高的材料形成,且當緻密結構4位於遮蔽區21的部份與位於可視區22的部份的段差較大時,容易發生斷裂的問題。而圖4A為本發明再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1b的上視圖,圖4B為圖4A沿虛線CC'的剖面圖,與3A及圖3B不同的地方在於,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51設置於可視區22之內,而引線52設置於緻密結構4上且部分延伸至可視區22,以與可視區22內的電極結構51電性連接。由於電極結構51毋需爬坡,可避免電極結構51爬坡斷裂的問題,加上引線52多是以金屬材料製成,其延展性較佳,較不易發生斷裂問題。另外,引線52至少位於可視區22的部份可採用低反射率或透明導電材料製作,以降低被人眼可視的問題。
在圖3B及圖4B中,由於是在形成第一遮蔽結構3後,先設置緻密結構4再設置電極結構51,使得緻密結構4早於電極結構51先形成,加上緻密結構4是設置於第一遮蔽結構3遠離基板2之表面,使第一遮蔽結構3在形成電極結構51的製程(如濺鍍和微影蝕刻製程)中,可被緻密結構4保護及隔絕,進而避免第一遮蔽結構3受溫度、氧氣或藥液影響而產生變質異色的問題,以維持原先的色彩效果需求。
圖5為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1c的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c與前述實施例(圖3B,觸控面板1a)大致相同,其不同的地方在於,觸控面板1c在緻密結構4與引線52之間更包含一第二遮蔽結構6,第二遮蔽結構6對應設置於遮蔽區21。第二遮蔽結構6的材料可為黑色光阻材料、黑色油墨材料、深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深色材料。本實施例的第二遮蔽結構6的材料是為黑色光阻為例,其設置於遮蔽區21可進一步提高遮蔽區21的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特別是當第一遮蔽結構3為白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淺色材料時,藉由第二遮蔽結構6可使遮蔽區21中的可視性元件(如引線52等)能得到較好的遮擋。
圖6為本發明更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1d的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d與前述實施例(圖5,觸控面板1c)大致相同,其不同的地方在於,觸控面板1d更包含一保護層7,保護層7設置於觸控感應結構5遠離第二遮蔽結構6的一側,並至少覆蓋引線52及第二遮蔽結構6,且位於遮蔽區21。保護層7的材料可為黑色光阻材料、黑色油墨材料、深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深色材料。本實施例之保護層7的材料是為黑色光阻為例,保護層7可保護引線52及第二遮蔽結構6以防止兩者被刮傷。另外,若觸控面板1d與另一顯示面板整合為觸控顯示裝置時,藉由保護層7亦可防止觀賞者從斜方向觀看顯示畫面時,看見遮蔽區21的漏光現象。
上述實施例中,主要是針對觸控面板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針對第一遮蔽結構3亦有不同的設計,以下將進行具體說明。圖7A、圖7B、圖7C及圖7D分別為第一遮蔽結構3不同態樣的示意圖。
請參照圖7A,第一遮蔽結構3包含一第一遮蔽層31,第一遮蔽層31設置於基板2上且位於緻密結構4與基板2之間。換句話說,此態樣的第一遮蔽結構3為單層的遮蔽結構,例如為單層的白色油墨。
請參照圖7B,圖7B與圖7A所示之實施態樣的差異在於,第一遮蔽結構3是為雙層的遮蔽結構,意即第一遮蔽結構3包括第一遮蔽層31及第二遮蔽層32。第一遮蔽層31及第二遮蔽層32的材料可為白色油墨材料、黃色油墨材料、其他顏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淺色材料。第一遮蔽層 31與第二遮蔽層32的顏色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第一遮蔽層31設置於基板2上,而第二遮蔽層32設置於第一遮蔽層31上,且位於緻密結構4與第一遮蔽層31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遮蔽層32與第一遮蔽層31的面積可為相同或不相同。如圖7B所示,第二遮蔽層32的面積小於第一遮蔽層31,且第二遮蔽層32是較遠離可視區22地設置於第一遮蔽層31上,第二遮蔽層32與第一遮蔽層31鄰近可視區22的端緣共同形成一階梯結構。藉由「階梯狀」的第一遮蔽結構3,平緩了第一遮蔽結構3與基板2之間的段差,如此可更有利於上述電極結構51(如圖6)的設置,另外,還可降低工藝精度要求,例如僅需精確地控制第一遮蔽層31的印刷公差即可,而針對第二遮蔽層32的精度要求則可降低,只要不超出第一遮蔽層31的邊界即可。
當然,第二遮蔽層32的面積也可大於第一遮蔽層31,如圖7C所示,第二遮蔽層32是沿著第一遮蔽層31鄰近可視區22的側面延伸至基板2,即第二遮蔽層32覆蓋第一遮蔽層31的上表面及鄰近可視區22的側面,如此可使第一遮蔽結構3各部份的厚度更加均勻,整體的外觀效果亦較佳。
另外,第一遮蔽結構3的第一遮蔽層31與第二遮蔽層32之間,可包含至少一第三遮蔽層33,以形成多層結構。第三遮蔽層33的材料可為白色油墨材料、黃色油墨材料、其他顏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淺色材料。將第一遮蔽結構3設置為多層,可提高第一遮蔽結構3的光密度值,特別是當第一遮蔽結構3採用白色或其它淺色油墨材料形成時,多層結構可使其具有較好的遮蔽效果。如圖7D所示,於此是以第一遮蔽結構3具有三層油墨層為例,在其它實施態樣,第一遮蔽結構3亦可具有四層以上的油墨層,以滿足產品的不同實際需求。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觸控面板藉由緻密結構覆蓋第一遮蔽結構,利用緻密結構相對遮蔽結構具有較高的緻密度和耐高溫的特性,對第一遮蔽結構形成保護作用,以避免遮蔽區的第一遮蔽結構因溫度、氧氣或藥液的影響而變質異色,從而可使觸控面板具有較佳的外觀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 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觸控面板
2‧‧‧基板
21‧‧‧遮蔽區
22‧‧‧可視區
3‧‧‧第一遮蔽結構
4‧‧‧緻密結構

Claims (18)

  1. 一種觸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遮蔽結構,設置於該基板表面,將該基板區分出一遮蔽區及一相鄰於該遮蔽區的可視區,該第一遮蔽結構位於該遮蔽區;以及一緻密結構,至少覆蓋該第一遮蔽結構遠離該基板的一表面;其中該緻密結構為一透明膜層,該緻密結構相對該第一遮蔽結構具有較高的緻密度和耐高溫的特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緻密結構更進一步覆蓋該第一遮蔽結構的側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緻密結構沿著該第一遮蔽結構鄰近該可視區的側面延伸至該基板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緻密結構沿著該第一遮蔽結構遠離該可視區的側面延伸至該基板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緻密結構為一透明絕緣材質形成,該緻密結構更進一步覆蓋該可視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含一觸控感應結構,該觸控感應結構包含:一電極結構,設置於該基板形成有該第一遮蔽結構的表面,並位於該可視區,且部分延伸至該遮蔽區的該緻密結構上;及多個引線,設置於該緻密結構上,並位於該遮蔽區,且電性連接於該電極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含一觸控感應結構,該觸控感應結構包含:一電極結構,設置於該基板形成有該第一遮蔽結構的表面,並位於該可視區;及多個引線,設置於該緻密結構上,且部分延伸至該可視區,並與該電極結構電性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二遮蔽結構, 設置於該緻密結構與該多個引線之間,且位於該遮蔽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含一保護層,設置於該觸控感應結構遠離該第二遮蔽結構的一側,並至少覆蓋該引線及該第二遮蔽結構,且位於該遮蔽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遮蔽結構包含:一第一遮蔽層,設置於該基板上;及一第二遮蔽層,設置於該第一遮蔽層上,且位於該緻密結構與該第一遮蔽層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遮蔽層的面積小於該第一遮蔽層,且該第二遮蔽層與該第一遮蔽層鄰近該可視區的端緣共同形成一階梯結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遮蔽層的面積小於該第二遮蔽層,且該第二遮蔽層是沿著該第一遮蔽層鄰近該可視區的側面延伸至該基板。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遮蔽層與該第一遮蔽層之間更包含至少一第三遮蔽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遮蔽結構的材料為不透明的非黑色絕緣材料。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遮蔽結構的材料為白色油墨材料。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緻密結構的緻密度大於等於0.74。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緻密結構的材料為透明的二氧化矽、氮氧化矽、或二氧化矽與五氧化二鈮的混合物。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遮蔽結構及該保護層的材料包含黑色油墨材料或黑色光阻材料。
TW104108823A 2014-12-01 2015-03-19 觸控面板 TWI544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18261.7A CN105718093A (zh) 2014-12-01 2014-12-01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1577A TW201621577A (zh) 2016-06-16
TWI544387B true TWI544387B (zh) 2016-08-01

Family

ID=541534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8823A TWI544387B (zh) 2014-12-01 2015-03-19 觸控面板
TW104204142U TWM505649U (zh) 2014-12-01 2015-03-19 觸控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4142U TWM505649U (zh) 2014-12-01 2015-03-19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1849B2 (zh)
JP (1) JP6097812B2 (zh)
KR (1) KR101836576B1 (zh)
CN (1) CN105718093A (zh)
TW (2) TWI5443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28595A (ko) * 2014-09-03 2016-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4765518B (zh) * 2015-04-20 2017-11-0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5176191B (zh) * 2015-08-10 2018-12-2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5204692B (zh) * 2015-10-28 2018-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显示驱动方法
CN105807994A (zh) * 2016-03-04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摸屏、显示装置
CN111367426B (zh) * 2019-12-24 2023-10-20 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与触控显示屏
US11648627B2 (en) * 2021-05-25 2023-05-16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formation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3364B2 (ja) * 2010-07-06 2014-06-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US9652089B2 (en) * 2010-11-09 2017-05-16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Touch panel stackup
TWI471774B (zh) * 2011-09-30 2015-02-01 Wintek Corp 觸控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US20140063361A1 (en) * 2012-09-03 2014-03-06 Wintek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WO2013108564A1 (ja) * 2012-01-18 2013-07-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415798B2 (ja) * 2012-04-05 2018-10-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JP6019958B2 (ja) * 2012-09-06 2016-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TWI472984B (zh) * 2012-12-27 2015-02-11 Hannstouch Solution Inc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JP2014146283A (ja) * 2013-01-30 2014-08-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前面板一体型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TW201439720A (zh) * 2013-04-03 2014-10-16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TW201445393A (zh) * 2013-05-24 2014-12-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TW201447668A (zh) * 2013-06-14 2014-12-16 Wintek Corp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CN104238802A (zh) * 2013-06-14 2014-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CN204374928U (zh) * 2014-12-01 2015-06-03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5649U (zh) 2015-07-21
JP6097812B2 (ja) 2017-03-15
JP2016110637A (ja) 2016-06-20
KR20160065738A (ko) 2016-06-09
TW201621577A (zh) 2016-06-16
KR101836576B1 (ko) 2018-03-08
CN105718093A (zh) 2016-06-29
US10001849B2 (en) 2018-06-19
US20160154527A1 (en) 2016-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4387B (zh) 觸控面板
KR102209396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그 제조방법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332943B2 (en) Touch sensor integrated with OLED and OLE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40160374A1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7428127B (zh) 导电结构体、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导电结构体的电极
US20130135233A1 (en) Touch panel having border without color differen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334682A1 (en) Color Filter on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s well as Display Device
US20150177879A1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US9502570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 array substrate and a display device
US20170168616A1 (en)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US9864474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apparatus
WO2018000830A1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948314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substrate
US20150022739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20230375763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KR101980728B1 (ko) 전도성 구조체,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010001B2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I530840B (zh) 觸控面板
US9542025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8024085A1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579747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204374928U (zh) 触控面板
TWI597630B (zh) 觸控面板
KR102199613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545015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