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4382B - 觸控面板模組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4382B
TWI544382B TW103135520A TW103135520A TWI544382B TW I544382 B TWI544382 B TW I544382B TW 103135520 A TW103135520 A TW 103135520A TW 103135520 A TW103135520 A TW 103135520A TW I544382 B TWI544382 B TW I5443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touch panel
touch
sensing electrodes
sen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5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312A (zh
Inventor
賴志章
葉雲翔
盧世榮
鄧永佳
林漢昌
Original Assignee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4/558,64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9471190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541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4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4382B/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面板模組,且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模組。
隨著觸控技術的蓬勃發展,例如手機、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等等的觸控裝置,都可提供使用者直覺式的輸入方式與操作介面,因此普遍受到使用者的歡迎,而帶來了龐大的商機。因此,如何準確的偵測出使用者對電子產品所進行的觸控操作一直以來都是現階段電子產品的重要課題。
一般而言,在習知技術中,觸控面板偵測使用者觸碰位置的方法為當使用者觸碰到觸控面板表面時,利用使用者碰觸到不同感測電極上的面積之不同,可計算出觸碰位置正確的座標位置。然而,由於習知的電極圖案在觸控面板的邊緣區域不同的感測電極面積分佈的比例少有變化,也造成了使用者經由觸碰所改變的電容變化量並不明顯,難以正確的計算出觸碰位置的座標位置,使觸控裝置無法正確的偵測出觸碰位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模組,可補償觸控面板邊緣區域的線性度,提高觸控控制器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
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區以及一非觸控面板區。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觸控面板包括多個感測單元,用以感測一觸碰物體。各感測單元包括多個第一感測電極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沿著一方向增加。第二感測電極的面積沿著所述方向減少。觸控面板設置在觸控面板區。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產生一觸碰面積。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所述觸碰面積之一比例沿著所述方向增加,且觸碰物體沿著方向從非主動區往非觸控面板區移動時,比例大於一第一臨界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碰物體沿著方向從主動區往非主動區移動時,所述比例大於一第二臨界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感測電極在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大於第二感測電極在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感測單元包括一第一感測單元。第一感測單元的第一感測電極利用非主動區中的一第一導電佈線與一觸控控制器電性連接。第一感測單元的第二感測電極利用非主動區中的一第二導電佈線與觸控控制器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感測單元的第一感 測電極更延伸至非主動區中,以實質上填滿非主動區中第一導電佈線及第二導電佈線以外之對應的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感測單元包括一第二感測單元。第二感測單元的第一感測電極由主動區延伸至非主動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感測單元的第二感測電極由主動區延伸至非主動區,且分隔延伸至非主動區的第一感測電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延伸至非主動區的第一感測電極形成一塊狀電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感測電極更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模組更包括一觸控控制器。觸控控制器電性連接至觸控面板,用以依據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所述觸碰面積之比例,判斷觸碰物體在觸控面板上的一觸碰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控制器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各感測單元的第一感測電極及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斜邊。在主動區中,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斜邊沿著相反於所述方向的另一方向以一斜率延伸。第二感測電極配合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主動區中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各感測單元的第一感測電極及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曲邊。主動區包括一邊緣區域以及一非邊緣區域。在非邊緣區域中,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曲邊沿著相反於所述方向的另一方向以一第一斜率延伸。在邊緣區域中,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曲邊沿所述另一方向,以不同於第一斜率的至少一第二斜率延伸。第二感測電極配合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主動區中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的非主動區圍繞主動區,且所述方向是由主動區的中央區域指向非主動區的一方向。
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區以及一非觸控面板區。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設置在觸控面板區。觸控面板利用多個第一感測電極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來感測一觸碰物體。第一感測電極當中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非觸控面板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感測電極當中的另一部分以及第二感測電極當中的全部設置在觸控面板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第一感測電極在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大於第二感測電極在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產生一觸碰面積。觸碰物體在觸控面板上對應的一觸碰位置 是由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所述觸碰面積之一比例來決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在主動區中,第一感測電極及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斜邊。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斜邊沿著遠離非觸控面板區的一方向以一斜率延伸。第二感測電極配合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主動區中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在主動區中,第一感測電極及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曲邊。主動區包括一邊緣區域以及一非邊緣區域。在非邊緣區域中,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曲邊沿著遠離非觸控面板區的一方向以一第一斜率延伸。在邊緣區域中,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曲邊沿遠離非觸控面板區的所述方向,以不同於第一斜率的至少一第二斜率延伸。第二感測電極配合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主動區中延伸。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更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可用以補償觸控面板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觸控面板模組
110‧‧‧觸控面板
112、412‧‧‧感測單元
112A、312‧‧‧第二感測單元
112B、112C‧‧‧第一感測單元
113‧‧‧感測電極
113A、113B、113C、313、413‧‧‧第一感測電極
115A、115B、115C、315、415‧‧‧第二感測電極
117‧‧‧導電佈線
117B‧‧‧第一導電佈線
119B‧‧‧第二導電佈線
120‧‧‧觸控控制器
210‧‧‧觸控面板區
212‧‧‧主動區延伸曲邊S3、S4
214‧‧‧扇出區
220‧‧‧非觸控面板區
S1、S2‧‧‧延伸斜邊
S3、S4‧‧‧延伸曲邊
TA1、TA2、TA3‧‧‧觸碰面積
D‧‧‧方向
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模組的概要示意圖。
圖2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
圖3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
圖4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
圖5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
圖6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
以下提出多個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僅限於所例示的多個實施例。又實施例之間也允許有適當的結合。
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模組的概要示意圖。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模組100包括一觸控面板110以及一觸控控制器120。觸控面板110設置在觸控面板模組100的一觸控面板區210,觸控控制器120設置在觸控面板模組100的一非觸控面板區220。在本實施例中,非觸控面板區220例如包 括軟性印刷電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基板(未繪示)。觸控面板110利用軟性印刷電路和外部電路以及觸控控制器120電性連接。觸控控制器120例如設置於軟性印刷電路上,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10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和外部電路電性連接,且觸控控制器120也可以設置在觸控面板110的非主動區,即觸控面板110上主動區212以外的區域。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10包括多個感測單元112,用以感測一觸碰物體(未繪示)。感測單元112例如設置在觸控面板110的主動區212。觸控面板110的非主動區包括一扇出區(fan-out area)214。扇出區214內設置有多個導電佈線117,或者包括感測電極113的延伸。觸控面板110利用導電佈線117或者延伸的感測電極113,將感測單元112內的感測電極113電性連接至外部電路以及觸控控制器120。應注意的是,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感測單元112的數量、內部感測電極113的佈局圖案以及扇出區214內的佈線方式僅用以例示說明,均不用以限定本發明。此外,觸控面板模組100中各區域的大小和感測單元112的大小及兩者之間的比例僅用以例示說明,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
圖2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2,圖1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10包括多個感測單元112,用以感測觸碰物體。圖2所繪示者是多個感測單元112當中的一種電極圖案的實施態樣。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多個感測單元112包括一第二感測單元112A。第二感測單元112A包括 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13A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15A。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沿著一方向D增加,第二感測電極115A的面積沿著方向D減少。在本實施例中,方向D是由主動區212的中央區域指向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的一特定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及第二感測電極115A交錯排列。第一感測電極113A及第二感測電極115A分別具有一延伸斜邊S1及S2。在主動區212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延伸斜邊S1沿著相反於方向D的另一方向以一特定斜率延伸。第二感測電極115B配合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延伸方式,在主動區212中延伸,且兩者交錯排列。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及第二感測電極115A兩者的延伸方向相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由主動區212延伸至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第二感測電極115A亦由主動區212延伸至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且分隔延伸至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的第一感測電極113A,如圖2所示。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在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大於第二感測電極115A在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更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220,以補償觸控面板110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120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換句話說,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A當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設置在非觸控面板區220。並且,第一感測電極113A當中的另一部分以及第二感測電 極115A當中的全部是設置在觸控面板區210的主動區212及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因此,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二感測單元112A例如包括第一感測電極113A、第二感測電極115A、兩者在非主動區之延伸以及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2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3A。
具體而言,請同時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控制器120例如是依據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來判斷觸碰物體在觸控面板110上的一觸碰位置。
以觸控面板110的邊緣區域為例,假設觸碰物體觸碰第二感測單元112A,並且在其上產生一觸碰面積TA2,觸控控制器120可依據第一感測電極113A佔有觸碰面積TA2的比例來決定觸碰物體在觸控面板110上的觸碰位置。舉例而言,在此例中,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和觸碰第二感測電極115A的面積例如分別是A2及B2,因此,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2佔有觸碰面積TA2的一比例實質上為A2/(A2+B2)。因此,觸控控制器120決定觸碰物體的觸碰位置是發生在觸控面板110上的邊緣區域中觸碰面積TA2所對應的位置。
再以非顯示面板區220為例,假設觸碰物體觸碰第二感測單元112A,並且在其上產生一觸碰面積TA3。在此例中,觸碰面積TA3的觸碰位置較觸碰面積TA2遠離主動區212。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和觸碰第二感測電極115A的面積例如分別是A3及B3,因此,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 面積A3佔有觸碰面積TA3的一比例實質上為A3/(A3+B3)。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範例實施例中,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3佔有觸碰面積TA3的比例A3/(A3+B3)實質上是大於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2佔有觸碰面積TA2的比例A2/(A2+B2)。因此,在本範例實施例中,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2和觸碰面積TA2之比例A2/(A2+B2)是沿著方向D增加。換句話說,此比例A2/(A2+B2)可作為一第一臨界值,觸碰物體沿著方向D從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往非觸控面板區220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3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TA3之比例A3/(A3+B3)大於此第一臨界值。
另外,又以主動區212為例,假設觸碰物體觸碰第二感測單元112A,並且在其上產生一觸碰面積TA1。在此例中,觸碰面積TA1的位置較觸碰面積TA2、TA3遠離非觸控面板區220。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和觸碰第二感測電極115A的面積例如分別是A1及B1,因此,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1佔有觸碰面積TA1的一比例實質上為A1/(A1+B1)。因此,觸控控制器120決定觸碰物體的觸碰位置是發生在觸控面板110上觸碰面積TA1所對應的位置。
在本範例實施例中,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1佔有觸碰面積TA1的比例A1/(A1+B1)實質上是小於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2佔有觸碰面積TA2的比例 A2/(A2+B2)。因此,在本範例實施例中,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1和觸碰面積TA1之比例A1/(A1+B1)是沿著方向D增加。換句話說,此比例A1/(A1+B1)可作為一第二臨界值,觸碰物體沿著方向D從主動區212往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面積A2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TA2之比例A2/(A2+B2)大於此第二臨界值。
因此,在本範例實施例中,至少藉由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2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3A,當觸碰物體由觸控面板110的中央區域往邊緣區域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會顯著增加。因此,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也會有顯著變化,以補償觸控面板110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120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
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並不限於是第一感測電極113A及第二感測電極115A之延伸。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實際設計需求,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可包括多個導電佈線。
圖3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多個感測單元112包括一第一感測單元112B。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單元112B的電極圖案類似於圖2的實施例,惟兩者之間主要差異例如在於非 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單元112B的第一感測電極113B利用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中的第一導電佈線117B與觸控控制器120電性連接。第一感測單元112B的第二感測電極115B利用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中的第二導電佈線119B與觸控控制器120電性連接。類似於圖2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13B更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220,以補償觸控面板110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120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因此,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單元112B例如包括第一感測電極113B、第二感測電極115B、第一導電佈線117B、第二導電佈線119B以及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2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3B。
在本實施例中,觸碰物體從主動區212往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B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二臨界值。觸碰物體從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往非觸控面板區220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B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一臨界值。此部份操作可以由圖2實施例之敘述中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與圖2的實施例不同,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臨界值及第二臨界值的大小也可能隨之不同,本發 明並不加以限制。
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並不限於僅是在扇出區214內設置多個導電佈線。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實際設計需求,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中除了導電佈線以外的區域,可更填補多個第一感測電極,以補償觸控面板110邊緣區域的線性度。
圖4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4,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單元112C的電極圖案類似於圖3的實施例,惟兩者之間主要差異例如在於第一感測電極112C更延伸至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中,以實質上填滿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中第一導電佈線及第二導電佈線以外之對應區域,如圖4所示。
類似於圖2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觸碰物體從主動區212往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C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二臨界值。觸碰物體從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往非觸控面板區220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113C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一臨界值。此部份操作可以由圖2實施例之敘述中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與圖2的實施例不同,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臨界值及第二臨界值的大小也 可能隨之不同,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
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並不限於是第二感測電極115A分隔第一感測電極113A的態樣。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實際設計需求,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中的第一感測電極也可以是沒有被第二感測電極115A分隔的一完整的塊狀電極,以補償觸控面板110邊緣區域的線性度。
圖5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5,本實施例之第二感測單元312的電極圖案類似於圖3的實施例,惟兩者之間主要差異例如在於第二感測單元312的第一感測電極313由主動區212延伸至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並且,延伸至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的第一感測電極313形成一塊狀電極,如圖5所示。
類似於圖2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觸碰物體從主動區212往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313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二臨界值。觸碰物體從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往非觸控面板區220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313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一臨界值。此部份操作可以由圖2實施例之敘述中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與圖2的實 施例不同,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臨界值及第二臨界值的大小也可能隨之不同,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圖5的實施例也可與圖2至圖4的實施例進行適當的結合。亦即是,在圖5的實施例中,其非觸控面板區220內也可進一步配置第一感測電極313,以補償觸控面板110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120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
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及第二感測電極的電極圖案在主動區內的佈局方式並不限於各感測電極的延伸斜邊以一特定斜率往兩個相反的方向延伸。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實際設計需求,各感測電極的對邊也可以是具有不同斜率曲邊。
圖6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感測單元的電極圖案的概要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6,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電極413及第二感測電極415在主動區212內的排列方式類似於圖5的實施例,惟兩者之間主要差異例如在於第一感測電極413及第二感測電極415的對邊分別是具有不同斜率的延伸曲邊,如圖6所示。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單元412的第一感測電極413及第二感測電極415是交錯排列。第一感測電極413及第二感測電極415分別具有延伸曲邊S3、S4。以延伸曲邊S3為例,在此例中,延伸曲邊S3包括三個轉折線段,其中之一位在非邊緣區域,例如兩邊緣區域之間的主動區,另兩個轉折線段分別位在靠近非主動區的邊緣區域和遠離非主動區的邊緣區域。在非邊緣 區域中,第一感測電極413的延伸曲邊S3是沿著相反於方向D的另一方向以一第一斜率延伸。在邊緣區域中,第一感測電極413的延伸曲邊沿所述另一方向,以不同於第一斜率的至少一第二斜率延伸。也就是說,在延伸曲邊S3中,位在邊緣區域的兩個轉折線段的斜率是和位在非邊緣區域的轉折線段的斜率不同,而位在邊緣區域的兩個轉折線段的斜率彼此間可以相同或不相同,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感測電極415是配合第一感測電極413的延伸方式,在主動區212中延伸。
類似於圖2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觸碰物體從主動區212往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413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二臨界值。觸碰物體從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往非觸控面板區220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413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100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大於一第一臨界值。此部份操作可以由圖2實施例之敘述中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與圖2的實施例不同,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臨界值及第二臨界值的大小也可能隨之不同,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圖6的實施例也可與圖2至圖4的實施例進行適當的結合。亦即是,在圖6的實施例中,其非觸控面板區220內也可進一步配置第一感測電極413,以補償觸控面板110 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120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或者,在圖6的實施例中,其非主動區的扇出區214內的電極圖案的佈局方式也可與圖2至圖4的實施例相同或不相同。
應注意的是,在圖1的範例實施例中,雖然所述多個感測單元112都是以第二感測單元112A的電極圖案來作為例示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多個感測單元112的組合可以是由圖2至圖6所例示的感測單元相同或不相同的組合。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範例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更配置在非觸控面板區。當觸碰物體由觸控面板的中央區域往邊緣區域移動時,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會顯著增加。因此,觸碰物體觸碰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觸碰物體觸碰觸控面板模組所產生的觸碰面積之比例也會有顯著變化,以補償觸控面板邊緣區域的線性度,從而提高觸控控制器判斷觸碰位置的準確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2A‧‧‧第二感測單元
113A‧‧‧第一感測電極
115A‧‧‧第二感測電極
S1、S2‧‧‧延伸斜邊
TA1、TA2、TA3‧‧‧觸碰面積
D‧‧‧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區以及一非觸控面板區,該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包括多個感測單元,用以感測一觸碰物體,各該感測單元包括多個第一感測電極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沿著一方向增加,該些第二感測電極的面積沿著該方向減少,其中該觸控面板設置在該觸控面板區,且該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其中該觸碰物體觸碰該觸控面板模組產生一觸碰面積,該觸碰物體觸碰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該觸碰面積之一比例沿著該方向增加,且該觸碰物體沿著該方向從該非主動區往該非觸控面板區移動時,該比例大於一第一臨界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碰物體沿著該方向從該主動區往該非主動區移動時,該比例大於一第二臨界值。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在該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大於該些第二感測電極在該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些感測單元包括一第一感測單元,該第一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利用該非主動區中的一第一導電佈線與一觸控控制器電性連接,並且該第一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二感測電極,利用該非主動區 中的一第二導電佈線與該觸控控制器電性連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第一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更延伸至該非主動區中,以實質上填滿該非主動區中該第一導電佈線及該第二導電佈線以外之對應的區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些感測單元包括一第二感測單元,該第二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由該主動區延伸至該非主動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第二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二感測電極由該主動區延伸至該非主動區,且分隔延伸至該非主動區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延伸至該非主動區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形成一塊狀電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更配置在該非觸控面板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更包括:一觸控控制器,電性連接至該觸控面板,用以依據該觸碰物體觸碰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該觸碰面積之該比例,判斷該觸碰物體在該觸控面板上對應的一觸碰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控控制器配置在該非觸控面板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各該 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斜邊,在該主動區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該些延伸斜邊沿著相反於該方向的另一方向以一斜率延伸,以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配合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該主動區中延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各該感測單元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曲邊,該主動區包括一邊緣區域以及一非邊緣區域,在該非邊緣區域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該些延伸曲邊沿著相反於該方向的另一方向以一第一斜率延伸,在該邊緣區域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該些延伸曲邊沿該另一方向,以不同於該第一斜率的至少一第二斜率延伸,以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配合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該主動區中延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控面板的該非主動區圍繞該主動區,且該方向是由該主動區的中央區域指向該非主動區的一方向。
  15. 一種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區以及一非觸控面板區,該觸控面板模組包括:一觸控面板,設置在該觸控面板區,其中該觸控面板利用多個第一感測電極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來感測一觸碰物體,其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當中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非觸控面 板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當中的另一部分以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當中的全部設置在該觸控面板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在該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大於該些第二感測電極在該非主動區中佔有的面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碰物體觸碰該觸控面板模組產生一觸碰面積,該觸碰物體在該觸控面板上對應的一觸碰位置是由該觸碰物體觸碰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面積和該觸碰面積之一比例來決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在該主動區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斜邊,且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該些延伸斜邊沿著遠離該非觸控面板區的一方向以一斜率延伸,以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配合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該主動區中延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模組,其中該觸控面板包括一主動區以及一非主動區,在該主動區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交錯排列,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具有一延伸曲邊,該主動區包括一邊緣區域以及一非邊緣區域,在該 非邊緣區域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該些延伸曲邊沿著遠離該非觸控面板區的一方向以一第一斜率延伸,在該邊緣區域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該些延伸曲邊沿該方向,以不同於該第一斜率的至少一第二斜率延伸,以及該些第二感測電極配合該些第一感測電極的延伸方式,在該主動區中延伸。
TW103135520A 2014-04-28 2014-10-14 觸控面板模組 TWI544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558,642 US9471190B2 (en) 2014-04-28 2014-12-02 Touch panel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85453P 2014-04-28 2014-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312A TW201541312A (zh) 2015-11-01
TWI544382B true TWI544382B (zh) 2016-08-01

Family

ID=544125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5520A TWI544382B (zh) 2014-04-28 2014-10-14 觸控面板模組
TW103142412A TWI539436B (zh) 2014-04-28 2014-12-05 源極驅動器與其控制方法與顯示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2412A TWI539436B (zh) 2014-04-28 2014-12-05 源極驅動器與其控制方法與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5022524B (zh)
TW (2) TWI5443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8950B (zh) * 2018-07-16 2021-10-08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源极驱动器
CN110459182A (zh) * 2019-06-11 2019-11-1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的电荷分享电路、方法和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27694D1 (de) * 2002-03-29 2009-07-02 Daikin Ind Ltd Kühleinrichtung
TWI423228B (zh) * 2009-01-23 2014-01-11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用於一液晶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KR101192583B1 (ko) * 2010-10-28 2012-10-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패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KR101738645B1 (ko) * 2010-11-08 2017-05-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446253B (zh) * 2011-04-08 2014-07-21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Single - layer sensing layer of two - dimensional capacitive touchpad
CN103383612B (zh) * 2012-05-02 2016-05-18 嘉善凯诺电子有限公司 自身电容型触控装置与其操作方法
CN103456267B (zh) * 2013-08-26 2015-12-0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2524B (zh) 2018-11-30
TWI539436B (zh) 2016-06-21
CN105022524A (zh) 2015-11-04
CN105023546A (zh) 2015-11-04
TW201541448A (zh) 2015-11-01
TW201541312A (zh) 2015-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4662B1 (en) Flipped cell sensor pattern
US9292138B2 (en) Single layer sensor pattern
US20150370369A1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TWI472986B (zh) 觸控裝置及其靜電屏蔽方法
US9535554B2 (en) Capacitive type touch panel
CN104750336B (zh) 静电电容式触摸屏面板
US20140035864A1 (en) Capacitive touch-control panel and apparatus thereof
KR20130035763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20140340354A1 (en)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control device
US20120242613A1 (en)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2016212766A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471190B2 (en) Touch panel module
US20140292715A1 (en) Self-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2014170334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手持ち式電子機器
TWI544382B (zh) 觸控面板模組
TWI412970B (zh) 觸控輸入裝置
KR20140110561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의 배선 장치
TWI486830B (zh) 觸控感測器
US20170060333A1 (en) Capacitive type touch panel
US9733771B2 (en) Touch panel
US10310691B2 (en) Self-capacitance touch structure having touch electrodes with side wing portions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JP6586458B2 (ja) ディジタイザ・センサー
JP6208045B2 (ja) 静電容量式位置検出装置
US20110285664A1 (en) Resistive touch panel and input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495050B1 (en) Sensor pattern with signal-spreading electrod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