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3651B -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 Google Patents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3651B
TWI543651B TW100147980A TW100147980A TWI543651B TW I543651 B TWI543651 B TW I543651B TW 100147980 A TW100147980 A TW 100147980A TW 100147980 A TW100147980 A TW 100147980A TW I543651 B TWI543651 B TW I5436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cch resource
downlink
pucch
resource
ind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7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0509A (en
Inventor
Toru Oizumi
Akihiko Nishio
Ayako Horiuch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Publication of TW201240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0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3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36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技術區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術
在3GPP LTE中,採用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作為下行線路之通訊方式。在適用3GPP LTE之無線通訊系統中,基地台使用預先決定之通訊資源而發送同步訊號(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及廣播訊號(Broadcast Channel:BCH)。而且,終端機首先是藉由捕捉SCH而確保與基地台之同步。之後,終端機藉由讀取BCH資訊而取得基地台獨自之參數(例如,頻帶寬等)(參照非專利文獻1、2、3)。
又,終端機在完成取得基地台獨自之參數後,藉由對基地台進行連接要求,而建立與基地台之通訊。對於已建立通訊之終端機,基地台會因應需求而透過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發送控制資訊。
而且,終端機會對接收到之PDCCH訊號所含有之複數個控制資訊(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L Assignment(亦有人稱作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分別進行「盲判定」。亦即,控制資訊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部分,該CRC部分是在基地台受發送對象終端機之終端機ID所遮 蔽。因此,終端機在以自己之終端機ID來對已接收到之控制資訊的CRC部分嘗試解遮蔽之前,並無法判定控制資訊的對象是否為自己。在該盲判定中,解遮蔽的結果,CRC演算若為OK,則判定該控制資訊的對象為自己。
又,在3GPP LTE中,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適用於由基地台往終端機之下行線路資料。亦即,終端機將顯示下行線路資料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回饋給基地台。終端機對下行線路資料進行CRC,若CRC=OK(無錯誤)則以ACK(Acknowledgment)作為應答訊號回饋給基地台,若CRC=NG(有錯誤)則以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作為應答訊號回饋給基地台。該應答訊號(亦即ACK/NACK訊號。以後,亦會僅單純以「A/N」來表示)之回饋係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上行線路控制通道。
在此,由基地台發送之上述控制資訊包含資源分配資訊,該資源分配資訊包含基地台對終端機分配之資源資訊等。該控制資訊之發送如前述是使用PDCCH。該PDCCH係由1個或複數個L1/L2CCH(L1/L2 Control Channel)所構成。各L1/L2CCH係由1個或複數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所構成。亦即,CCE係將控制資訊映射至PDCCH時之基本單位。又,當1個L1/L2CCH係由複數個(2、4、8個)CCE所構成時,於該L1/L2CCH分配有以具有偶數之索引(index)之CCE為起點之連續之複數個CCE。基地台係依照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之控制資訊之通知所需要之CCE數 量,對該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分配L1/L2CCH。而且,基地台係映射至與該L1/L2CCH之CCE對應之物理資源而發送控制資訊。
又,在此,各CCE係與PUCCH構成資源(以後,亦會稱作PUCCH資源)具有1對1之對應關係。因此,已接收了L1/L2CCH之終端機可指出與構成該L1/L2CCH之CCE對應的PUCCH構成資源,使用該資源將應答訊號發送給基地台。但是,當L1/L2CCH佔有連續之複數個CCE時,終端機係利用分別與複數個CCE對應之複數個PUCCH構成資源中的與索引最小之CCE對應之PUCCH構成資源(亦即,與持有偶數號碼之CCE索引的CCE具有對應之PUCCH構成資源),將應答訊號發送給基地台。於是,下行線路之通訊資源被有效率地使用。
又,在3GPP LTE中,對於VoIP或串流(streaming)等為某種程度上一定傳送速度的封包資料,並不是採用藉由動態分配無線資源來謀求高效率化之最佳工作量(best-effort)型排程方式(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而是採用於每個一定週期分配無線資源之排程方式。該排程方式係被稱作例如持續排程(Persistent Scheduling)或半持續排程(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關於SPS,開始(Activation)與結束(Release)係以PDCCH通知。在SPS開始後,由於基地台會於每個一定週期發送下行鏈路之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故關於與SPS相關之PDSCH不以PDCCH通知。在SPS中,藉由如此地以 預先在基地台與終端機之間為已知之發送時序來進行發送接收,將可刪減下行鏈路排程資訊(DL Scheduling Information),且可有效利用下行鏈路之無線資源。在SPS發送時,終端機亦可對基地台回饋應答訊號。該應答訊號之回饋所使用之PUCCH資源係對應於與指示SPS開始之PDCCH的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命令(2位元)之值1對1對應而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中的1個PUCCH資源索引者。
從複數個終端機發送之複數個應答訊號係如第1圖所示,藉由在時間軸上具有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之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爾什(Walsh)序列、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序列而擴散,在PUCCH內碼多工。在第1圖中,(W0,W1,W2,W3)係表示序列長之沃爾什序列,(F0,F1,F2)係表示序列長3之DFT序列。如第1圖所示,在終端機中,ACK或NACK之應答訊號首先在頻率軸上藉由ZAC序列(序列長12)往與1SC-FDMA符元(symbol)對應之頻率成分進行1次擴散。亦即,對於序列長12之ZAC序列乘上以複數表示之應答訊號成分。接著,1次擴散後之應答訊號及作為參考訊號之ZAC序列分別對應沃爾什序列(序列長4:W0~W3。亦有人稱作沃爾什碼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長3:F0~F2)而2次擴散。亦即,對於序列長12之訊號(1次擴散後之應答訊號、或是作為參考訊號之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之各成分乘上正交碼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 之各成分。經2次擴散之訊號更藉由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而轉換為時間軸上之序列長12之訊號。然後,對IFFT後之訊號分別附加CP,形成由7個SC-FDMA符元構成之1槽之訊號。
來自不同終端機之應答訊號,係使用與不同之循環位移量(Cyclic Shift Index)對應之ZAC序列、或是與不同之序列號碼(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對應之正交碼序列而擴散。正交碼序列係沃爾什序列與DFT序列之組。又,亦有人將正交碼序列稱作區塊式碼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因此,基地台可藉由使用習知之逆擴散及相關處理,將該等業經碼多工之複數個應答訊號分離(參照非專利文獻4)。
但是,由於各終端機是在各副框(subframe)中盲判定以自己為對象之下行分配控制訊號,故終端機側未必可成功地接收下行分配控制訊號。當終端機對於在某個下行單位帶(band)中之以自己為對象之下行分配控制訊號接收失敗時,終端機連該下行單位頻帶中是否存在有以自己為對象之下行線路資料都無法得知。因此,對於在某個下行單位帶中之下行分配控制訊號接收失敗時,終端機不會產生針對該下行單位帶中之下行線路資料的應答訊號。該錯誤案例被定義為應答訊號之DTX(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of ACK/NACK signals),指在終端機側未進行發送應答訊號。
然而,在3GPP LTE系統(以後,亦會稱作「LTE系統」) 中,基地台對於上行線路資料及下行線路資料分別獨立地進行資源分配。因此,在LTE系統中,於上行線路會發生終端機(亦即,對應LTE系統之終端機(以後稱作「LTE終端機」))不得不同時發送針對下行線路資料之應答訊號、及上行線路資料的狀況。於該狀況下,來自終端機之應答訊號及上行線路資料係使用時間多工(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發送。如此,藉由使用TDM同時發送應答訊號與上行線路資料,維持終端機之發送波形之單載波特性(Single carrier properties)。
又,如第2圖所示,在時間多工(TDM)中,從終端機發送之應答訊號(「A/N」)係佔有向上行線路資料分配之資源(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資源)的一部分(與參考訊號(RS(Reference Signal))所映射之SC-FDMA符元鄰接之SC-FDMA符元的一部分)而朝基地台發送。但是,圖中之縱軸「Subcarrier」亦被稱作「Virtual subcarrier」或「Time contiguous signal」,為了方便,將在SC-FDMA發送機中一同輸入於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電路之「時間上連續之訊號」表示作為「subcarrier」。亦即,在PUSCH資源中,上行線路資料中之任意之資料被應答訊號穿刺(puncture)。因此,由於編碼後之上行線路資料之任意的位元被穿刺,故上行線路資料的品質(例如編碼增益)會大幅變差。因此,舉例來說,基地台會對終端機指示非常低之編碼率、或指示非常大之發送電力,以補償因穿刺造成之上行線路資料的品質變差。
又,可實現比3GPP LTE更高速之通訊的3GPP LTE-Advanced之標準化已開始。3GPP LTE-Advanced系統(以後,亦會稱作「LTE-A系統」)係沿襲3GPP LTE系統(以後,亦會稱作「LTE系統」)。在3GPP LTE-Advanced中,為了實現最大1Gbps以上之下行傳送速度,有可能導入可用40MHz以上之廣頻帶頻率進行通訊之基地台及終端機。
在LTE-A系統中,為了同時實現是LTE系統之傳送速度的數倍之超高速傳送速度的通訊、及對於LTE系統之反向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適於LTE-A系統之頻帶係以LTE系統之支持頻帶寬(20MHz)以下之「單位帶」劃分。亦即,在此,「單位帶」是具有最大為20MHz寬度的頻帶,且定義作為通訊頻帶之基本單位。此外,有時亦會將下行線路中之「單位帶」(以後,稱作「下行單位帶」)定義作為由基地台廣播之BCH中之下行頻率頻帶資訊所劃分之頻帶、或是當下行控制通道(PDCCH)分散配置於頻率領域時之由分散寬度定義之頻帶。又,有時亦會將上行線路中之「單位帶」(以後,稱作「上行單位帶」)定義作為由基地台廣播之BCH中之上行頻率頻帶資訊所劃分之頻帶、或是於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領域且於兩端部包含適於LTE之PUCCH的20MHz以下之通訊頻帶之基本單位。又,「單位帶」在3GPP LTE-Advanced中有時亦會以英文表記為Component Carrier(s)或Cell。又,有時亦會表記為縮寫CC(s)。
而且,在LTE-A系統中,可支持使用將複數個該單位 帶束起來之頻帶的通訊(所謂Carrier aggregation)。而且,由於一般來說對上行之流通量(throughput)要求與對下行之流通量要求不同,所以在LTE-A系統中,亦檢討著對任意之對應LTE-A系統的終端機(以後,稱作「LTE-A終端機」)設定之單位帶數量在上行與下行相異之Carrier aggregation(所謂Asymmetric Carrier aggregation)。此外,亦可支持在上行與下行之單位帶數量為非對稱、且各單位帶之頻帶寬分別相異的情況。
第3圖係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之終端機的非對稱Carrier aggregation及其控制順序的圖。第3圖係顯示基地台之上行與下行的頻帶寬及單位帶數量為對稱的例子。
在第3圖中,對於終端機1所進行之設定(Configuration)是使用2個下行單位帶與左側之1個上行單位帶進行Carrier aggregation,另一方面,對於終端機2所進行之設定雖然是使用與終端機1相同的2個下行單位帶,但儘管如此,所進行之設定是上行通訊利用右側之上行單位帶。
而且,就終端機1來看,在構成LTE-A系統之LTE-A基地台與LTE-A終端機之間係依照第3圖(a)所顯示之順序圖進行訊號之發送接收。如第3圖(a)所示,(1)終端機1在開始與基地台通訊時,與左側之下行單位帶取得同步,從被稱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2)之廣播訊號讀取與左側之下行單位帶成對之上行單位帶的資訊。(2)終端機1係使用該上行單位帶而例如藉由對基地台發送連接要求來開始與基地台之通訊。(3)當判斷出有需要對終端機分配複 數個下行單位帶時,基地台會指示於終端機追加下行單位帶。但是,在此情況下,上行單位帶數量不會增加,而在作為個別終端機之終端機1開始非對稱之Carrier aggregation。
又,在前述之適用Carrier aggregation之LTE-A中,終端機可一次在複數個下行單位帶中接收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在LTE-A,作為發送對應該等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之複數個應答訊號的方法,有Channel Selection(亦被稱作Multiplexing)、Bundling、及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格式被檢討著。在Channel Selection,因應於與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相關之錯誤檢測結果的類型(pattern),除了使用於應答訊號之符元(symbol)點改變,亦使映射應答訊號之資源改變。相對於此,在Bundling,將藉由與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相關之錯誤檢測結果所產生之ACK或NACK訊號予以Bundling(亦即,以ACK=1、NACK=0,計算與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相關之錯誤檢測結果之論理積(Logical AND)),使用預先決定之一資源發送應答訊號。又,使用DFT-S-OFDM格式發送時,終端機將對於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之應答訊號一同編碼(Joint coding),用該格式發送該編碼資料(參照非專利文獻5)。
亦即,Channel Selection之手法係如第4圖所示,依據與在複數個下行單位帶接收之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對應之錯誤檢測結果分別是ACK或NACK,除了使應答訊號之相 位點(亦即,Constellation point)改變,亦使發送應答訊號所使用之資源(以後,有時亦會表記為「PUCCH資源」)改變。相對於此,Bundling之手法係將與複數個下行線路資料對應之ACK/NACK訊號約束成一個,由預先決定之一個資源發送(參照非專利文獻6、7)。
在此,可考量到以下2個方法,作為終端機透過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資訊、在接收了下行線路資料的情況下在上行線路發送應答訊號之方法。
一個方法是使用與PDCCH佔有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來發送應答訊號之方法(Implicit signalling)(方法1)。亦即,於PDCCH領域配置適於基地台所屬之終端機的DCI時,各PDCCH佔有以1個或連續之複數個CCE構成之資源。又,作為PDCCH佔有之CCE個數(CCE連結數量:CCE aggregation level),例如,可因應分配控制資訊之資訊位元數或終端機之傳播路徑狀態而選擇1、2、4、8中之其中一者。由於是與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之隱含地分配之資源,故有時亦被表記為implicit resource(implicit資源)。
另一個方法是由基地台對終端機預先通知適於PUCCH之資源之方法(Explicit signalling)(方法2)。亦即,在方法2中,終端機係使用由基地台預先通知之PUCCH資源來發送應答訊號。由於是由基地台預先明示地通知之資源,故有時亦被表記為explicit resource(explicit資源)。
又,如第4圖所示,在2個下行單位帶中,其中1個下行 單位帶係與應發送應答訊號之1個上行單位帶成對。如此之與應發送應答訊號之上行單位帶成對之下行單位帶被稱作PCC(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或PCell(Primary Cell)。又,其他之下行單位帶被稱作SCC(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或SCell(Secondary Cell)。例如,PCC(PCell)係發送與應發送應答訊號之上行單位帶相關之廣播資訊(例如,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的下行單位帶。
又,在Channel selection是分配與指示PCC(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的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在第4圖中為PUCCH領域1內之PUCCH資源)(Implicit signalling)。
在此,援用第4圖、第5圖、及第6圖來說明將上述之非對稱Carrier aggregation適用在終端機的情況下之由Channel Selection進行之ARQ控制。
例如,如第4圖所示,在對終端機1設定由下行單位帶1(PCell)、下行單位帶2(SCell)、及上行單位帶1構成之單位帶群(group)(有時亦會以英語表記為「Component carrier set」)的情況下,在下行資源分配資訊透過下行單位帶1、2各自之PDCCH而由基地台發送給終端機1後,以與該下行資源分配資訊對應之資源發送下行線路資料。
又,在Channel selection中,當單位帶1(PCell)之下行資料之接收成功、單位帶2(SCell)之下行資料之接收失敗時(亦即,單位帶1(PCell)之錯誤檢測結果為ACK,單位帶2(SCell)之錯誤檢測結果為NACK的情況),應答訊號映射至 被Implicit signalling之PUCCH領域1內所含之PUCCH資源,且使用第1相位點(例如(1,0)等之相位點)作為該應答訊號之相位點。又,當單位帶1(PCell)之下行資料之接收成功、且單位帶2(SCell)之下行資料之接收亦成功時,應答訊號映射至PUCCH領域2內所含之PUCCH資源,且使用第1相位點。亦即,下行單位帶為2個的情況,且設定在每個下行單位帶僅支持1個傳輸區塊(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錯誤檢測結果的類型有4種類型(亦即,ACK/ACK、ACK/NACK、NACK/ACK、NACK/NACK),故可藉由2個PUCCH資源與2種類之相位點(例如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映射)之組合表示該4種類型。
又,當在單位帶1(PCell)中DCI之接收失敗、單位帶2(SCell)之下行資料之接收成功時(亦即,單位帶1(PCell)之錯誤檢測結果為DTX、單位帶2(SCell)之錯誤檢測結果為ACK的情況),因為無法指出以終端機1為對象之PDCCH所佔有之CCE,故亦無法指出與其前頭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領域1內所含之PUCCH資源。因此,在此情況下,為了將單位帶2之錯誤檢測結果(ACK)通知基地台,必須將應答訊號映射至被explicit signalling之PUCCH領域2內所含之PUCCH資源(以後,有時亦會表記為「支持Implicit signalling」)。
在此,於第5圖、第6圖具體地顯示下行單位帶為2個(1個PCell、1個SCell)的情況且(a)設定在各下行單位帶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的情 況,(b)設定在PCell之下行單位帶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且設定在SCell之下行單位帶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c)設定在PCell之下行單位帶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且設定在SCell之下行單位帶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d)設定在各下行單位帶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之各情況下之錯誤檢測結果之類型的映射,於第7圖顯示將第5圖、第6圖之映射以表來表現之圖(以後,有時亦會表記為「映射表」或「發送規則表」)。
在非專利文獻8所揭示之PUCCH資源的通知方法,係在PCell之下行資料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發送中,當PCell為動態排程時,使用implicit資源,當為SPS時,與3GPP LTE相同,使用與指示SPS開始之PDCCH所含之PUCCH用TPC命令之值1對1對應而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中的1個。在SCell之PDSCH發送中,當與SCell之PDSCH對應之PDCCH配置在PCell上(以後,有時亦會表記為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Cross-Carrier Scheduling))時,使用implicit資源,當未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使用explicit資源。
關於非專利文獻8,在SCell之PDSCH發送中,當未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與SCell之PDSCH對應之 PDCCH配置在SCell上。於此情況下,若使用基於CCE索引而隱含地通知資源之implicit資源,那麼會有以自終端機或其他終端機為對象而配置於PCell上之PDCCH的CCE索引與以自終端機為對象而配置於SCell上之PDCCH的CCE相同的情況,分別被通知相同之PUCCH資源,而發生應答訊號之衝突。因此,在SCell之PDSCH發送中,當未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使用explicit資源。另一方面,在SCell之PDSCH發送中,當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與SCell之PDSCH對應之PDCCH配置在PCell上。由於不會有該PDCCH佔有之CCE與PCell上之其他之以自終端機為對象之PDCCH及以其他終端機為對象之PDCCH所佔有之CCE使用相同之CCE索引的情況,因此,在SCell之PDSCH發送中,當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可使用implicit資源。
在非專利文獻9揭示之PUCCH資源之通知方法係在PCell之PDSCH發送中,於非MIMO之DCI中使用1個implicit資源,於MIMO之DCI中使用2個implicit資源。在SCell之PDSCH發送則使用explicit資源。
關於非專利文獻9,1CCE係由36個資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所構成,當於各1個資源元素以QPSK映射時,1CCE可傳送72位元。與MIMO之DCI相較之下,非MIMO之DCI的位元數少,而可用1CCE傳送。另一方面,與非MIMO之DCI相較之下,MIMO之DCI的位元數多,為了降低PDCCH之錯誤率,一般以2CCE以上來傳送。因此,在非專利文獻9中,於非MIMO之DCI中考慮1CCE以上之PDCCH 傳送而使用1個implicit資源,於MIMO之DCI中考慮2CCE以上之PDCCH傳送而使用2個implicit資源。
假設在1CCE之PDCCH傳送中使用2個implicit資源,那麼,由於implicit資源與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故即使PDCCH傳送只佔有1CCE,但為了PUCCH資源通知,需要佔有2CCE。於是,為了PUCCH資源通知而佔有比PDCCH所佔有之CCE更多之CCE時,會使該CCE無法分配其他終端機之PDCCH,而成為基地台之PDCCH排程之限制。
先行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211 V9.1.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9),”May 2010
非專利文獻2:3GPP TS 36.212 V9.2.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9),”June 2010
非專利文獻3:3GPP TS 36.213 V9.2.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9),”June 2010
非專利文獻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and Katsuhiko 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IEEE VTC 2009 spring,April 2009
非專利文獻5:Ericsson and ST-Ericsson,“A/N transmission in the uplin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R1-100909,3GPP TSG-RAN WG1 #60,Feb.2010
非專利文獻6:ZTE,3GPP RAN1 meeting #57,R1-091702,“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May 2009
非專利文獻7:Panasonic,3GPP RAN1 meeting #57,R1-091744,“UL 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ay 2009
非專利文獻8:Samsung,CATT,ETRI,Panasonic,Ericsson,ST-Ericsson,LG-Ericsson,LG Electronics,InterDigital,MediaTek,Huawei,NTT DOCOMO,Potevio,Alcatel-Lucent,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RIM,and Sharp,3GPP RAN1 meeting #62,R1-105040,Way Forward on PUCCH Resource Allocation,”Aug.2010
非專利文獻9:CATT,CATR,and CMCC,3GPP RAN1 meeting #63,R1-106495,Way forward on TDD ACK/NAK in Rel-10,”Nov.2010
非專利文獻10:NTT DOCOMO,3GPP RAN1 meeting #63,R1-106175,“Remaining Issue for Channel Selection,”Nov.2010
當終端機之設定(configuration)之(configure在semi-static)CC個數為2個時,並不是基於實際傳送之CW數量,而是基於預先於終端機設定之碼字(Code Word:CW)數量,更嚴密來說,是基於發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而決定終端機對基地台通知之ACK/NACK位元數。亦即,基於已設定之發送模式,選擇映射表。例如,當終端機設定在2CC、於PCell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於SCell為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1、2、5、6、或7)時,終端機並不是根據實際傳送之(dynamic)TB數,而是使用3位元之映射表而對基地台通知應答訊號。
終端機設定在2CC、於PCell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於SCell為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1、2、5、6、或7)的情況下,於PCell中進行了SPS發送時,若基於非專利文獻8及非專利文獻9所揭示之方法,則通知由PCell中之1個SPS用PUCCH資源與SCell中之1個PUCCH資源(當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為implicit資源,當未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為explicit資源)所構成之合計2個PUCCH資源。
然而,如第8圖所示,終端機設定在2CC、於PCell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於SCell為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1、2、5、6、或7)的情況下,PCell進行了SPS發送(1TB發送)時,假設對基地台通知PCell之PDSCH(CW1)總是NACK或DTX之網格部分以外之應答 訊號(亦即,”A,N/D,A”、”N/D,N/D,A”、”A,N/D,N/D”、”N/D,N/D,N/D”),則需要3個PUCCH資源。亦即,不夠1個PUCCH資源。
雖然有如非專利文獻8所揭示之使用與指示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之implicit資源的方法,但由於並不具有指示PCell內之與SPS相關之PDSCH的以自終端機為對象之PDCCH,故無法使用implicit資源。
又,雖然有一方法,其如第9圖所示,使3GPP LTE擴張,使用一PUCCH資源係對應於與指示SPS開始之PDCCH所含有之PUCCH用TPC(Transmission PowerControl)命令(2位元)之值1對1對應而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第1~4PUCCH資源索引)中的1個PUCCH資源索引,並且,和上述獨立而使用與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n(1) PUCCH’≠n(1) PUCCH)(第5~8PUCCH資源索引)中的1個PUCCH資源索引對應之PUCCH資源,但是,來自基地台之傳訊量,將由PUCCH資源4個的份倍增為8個的份。更具體而言,相較於在終端機使用第1~4PUCCH資源索引的條件為「SPS時」,在終端機使用第5~8PUCCH資源索引的條件為「SPS時,且設定成於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時」,相異。有著為了「SPS時,且設定成於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時」這樣之發生頻率更低的情況而不得不增加傳訊量的課題。
於終端機設定在2CC、於PCell及SCell分別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的情況下亦存在同樣的課題。於PCell中進行了SPS發送時,若基於非專利文獻8及非專利文獻9所揭示之方法,則通知由PCell中之1個SPS用PUCCH資源與SCell中之2個PUCCH資源(當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為implicit資源,當未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時為explicit資源)所構成之合計3個PUCCH資源。
然而,在非專利文獻10中所揭示之PCell為1CW(1TB)發送的情況下,假設不使用PCell之PDSCH(CW0)與PDSCH(CW1)會成為”ACK,NACK”或”NACK,ACK”之應答訊號而使用會成為”ACK,ACK”或”NACK,NACK”之應答訊號,則如第10圖所示,當終端機設定在2CC、於PCell及SCell分別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的情況下,且PCell為SPS發送(1TB發送)的情況下,則需要4個PUCCH資源。亦即,不夠1個PUCCH資源。
本發明之目的係考慮到前述課題,而提供一種PUCCH資源通知方法,於終端機設定在2CC、至少於PCell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的情況下,於PCell之半持續排程時,可減少來自基地台之傳訊量並解決PUCCH資源不足。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在使用上行單位帶及與上行單位帶具有對應之複數個下行單位帶的通訊中適用ARQ的情況、且終端機設定成於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 中,於PCell之半持續排程時,可減少來自基地台之傳訊量並解決PUCCH資源不足。
與本發明之一態樣相關之終端裝置,係使用具有2個下行單位帶與至少1個上行單位帶之單位帶群來與基地台通訊,且設定成至少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前述終端裝置具有:控制資訊接收機構,係接收以前述單位帶群內之至少1個下行單位帶之下行控制通道所發送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下行資料接收機構,係接收以前述下行分配控制資訊顯示之下行資料通道所發送之下行資料;錯誤檢測機構,係檢測前述下行資料之接收錯誤;第1應答控制機構,係基於以前述錯誤檢測機構獲得之錯誤檢測結果、及應答訊號之發送規則表,以前述上行單位帶之上行控制通道發送應答訊號;及第2應答控制機構,係於半持續排程時,於前述上行控制通道中,基於與指示半持續排程開始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含有之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第1上行控制通道索引,選擇第1上行控制通道;前述第2應答控制機構係基於第1上行控制通道選擇第2上行控制通道。
與本發明之一態樣相關之基地台裝置,係使用具有2個下行單位帶與至少1個上行單位帶之單位帶群來與終端機通訊,前述基地台裝置具有:控制資訊發送機構,係對於設定成至少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終端裝置,以前述單位帶群內之至少1個下行單位帶之下 行控制通道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下行資料發送機構,係於前述下行分配控制資訊顯示之下行資料通道發送下行資料;第1應答接收機構,係以前述上行單位帶之上行控制通道接收由終端機發送之應答訊號;及第2應答接收機構,係於半持續排程時,於前述上行控制通道中,基於與指示半持續排程開始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含有之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第1上行控制通道索引,選擇第1上行控制通道;前述第2應答接收機構係基於第1上行控制通道選擇第2上行控制通道。
與本發明之一態樣相關之發送方法,係使用具有2個下行單位帶與至少1個上行單位帶之單位帶群來進行通訊,且設定成至少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該發送方法具有以下步驟:控制資訊接收步驟,係接收以前述單位帶群內之至少1個下行單位帶之下行控制通道所發送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下行資料接收步驟,係接收以前述下行分配控制資訊顯示之下行資料通道所發送之下行資料;錯誤檢測步驟,係檢測前述下行資料之接收錯誤;第1應答控制步驟,係基於以前述錯誤檢測步驟獲得之錯誤檢測結果、及應答訊號之發送規則表,以前述上行單位帶之上行控制通道發送應答訊號;及第2應答控制步驟,係於半持續排程時,於前述上行控制通道中,基於與指示半持續排程開始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含有之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第1上行控制通道索引,選擇第1上行控制通道;前述第2應答控制步驟係基於第1上行控制 通道選擇第2上行控制通道。
與本發明之一態樣相關之接收方法,係使用具有2個下行單位帶與至少1個上行單位帶之單位帶群來進行通訊,且設定成至少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該接收方法具有以下步驟:控制資訊發送步驟,係以前述單位帶群內之至少1個下行單位帶之下行控制通道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下行資料發送步驟,係於前述下行分配控制資訊顯示之下行資料通道發送下行資料;第1應答接收步驟,係以前述上行單位帶之上行控制通道接收由終端機發送之應答訊號;及第2應答接收步驟,係於半持續排程時,於前述上行控制通道中,基於與指示半持續排程開始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含有之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第1上行控制通道索引,選擇第1上行控制通道;前述第2應答接收步驟係基於第1上行控制通道選擇第2上行控制通道。
根據本發明,在使用上行單位帶及與上行單位帶具有對應之複數個下行單位帶的通訊中適用ARQ的情況、且終端機設定成於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中,於PCell之半持續排程時,可減少來自基地台之傳訊(signaling)量並解決PUCCH資源不足。
圖示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應答訊號及參考訊號之擴散方法的圖。
第2圖係顯示與PUSCH資源之應答訊號及上行線路資 料之TDM之適用相關之動作的圖。
第3圖(a)~(b)係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之終端機的非對稱Carrier aggregation及其控制順序的圖。
第4圖係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之終端機的非對稱Carrier aggregation及其控制順序的圖。
第5圖(a)~(c)係用於說明ACK/NACK映射例的圖(例1)。
第6圖(d)係用於說明ACK/NACK映射例的圖(例2)。
第7圖(a)~(d)係ACK/NACK映射表。
第8圖(c)係用於說明PUCCH資源通知方法的圖(其1)。
第9圖係用於說明業者可能想到之SPS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的圖。
第10圖係用於說明PUCCH資源通知方法的圖(其2)。
第11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基地台之主要構成的方塊圖。
第12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終端機之主要構成的方塊圖。
第13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基地台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14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終端機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15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PUCCH資源之控制例(例1)。
第16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PUCCH資源之控制例(例2)。
第17圖係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SPS時之第1PUCCH資源通知方法。
第18圖係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SPS時之第2PUCCH資源通知方法(其1)。
第19圖係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SPS時之第2PUCCH資源通知方法(其2)。
用以實施發明之較佳型態
以下,參照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另外,在實施型態中,相同之構成要素賦予相同之符号,其說明因為重複故省略。
<實施型態1>
第11圖係與本實施型態相關之基地台100之主要構成圖。基地台100係使用具有2個下行單位帶及至少1個上行單位帶之單位帶群來與終端機200通訊。在基地台100中,映射部108對於設定成分配至2個下行單位帶中之至少第1下行單位帶(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傳輸區塊之發送模式的終端機200,於單位帶群內之至少1個下行單位帶之下行控制通道(PDCCH)映射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於上述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顯示之下行資料通道(PDSCH)映射下行資料。藉此,下行分配控制資訊係以下行控制通道(PDCCH)發送,下行資料係以下行資料通道(PDSCH)發送。又,PUCCH抽出部114係在上行單位帶之上行控制通道(PUCCH)接收對下行資料之應答訊號。在此,PUCCH抽出 部114於SPS時選擇與第1索引對應之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並基於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選擇第2上行控制通道資源。前述第1索引係顯示構成上行控制通道(PUCCH)之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的索引(PUCCH資源索引)中之一索引。
第12圖係與本實施型態相關之終端機200之主要構成圖。終端機200係使用具有2個下行單位帶及至少1個上行單位帶之單位帶群來與基地台100通訊。又,終端機200設定成分配至2個下行單位帶中之至少第1下行單位帶(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傳輸區塊之發送模式。在終端機200中,抽出部204接收以單位帶群內之至少1個下行單位帶之下行控制通道(PDCCH)所發送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且接收以下行分配控制資訊顯示之下行資料通道(PDSCH)所發送之下行資料,CRC部211檢測下行資料之接收錯誤,控制部208則基於以CRC部211獲得之錯誤檢測結果及應答訊號之發送規則表,以上行單位帶之上行控制通道(PUCCH)發送對下行資料之應答訊號。在此,控制部208於半持續排程(SPS)時選擇與第1索引對應之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並基於已選擇之上述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選擇第2上行控制通道資源。前述第1索引係顯示構成上行控制通道之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的索引(PUCCH資源索引)中之一索引。
在此,在針對已設定第1下行單位帶之終端機200之上述發送規則表中,設定包含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及第2上 行控制通道資源之應答訊號的發送用資源。又,上述第1索引係與指示SPS開始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含有之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索引。
[基地台之構成]
第13圖係顯示與本實施型態相關之基地台100之構成的方塊圖。在第13圖中,基地台100具有控制部101、控制資訊生成部102、編碼部103、調變部104、編碼部105、資料發送控制部106、調變部107、映射部108、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部109、CP附加部110、無線發送部111、無線接收部112、CP去除部113、PUCCH抽出部114、逆擴散部115、序列控制部116、相關處理部117、A/N判定部118、束A/N逆擴散部119、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部120、束A/N判定部121、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
控制部101係對於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以後亦稱作「對象終端機」或單純稱作「終端機」)200分配(Assign)用於發送控制資訊之下行資源(亦即,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及用於發送下行線路資料之下行資源(亦即,下行資料分配資源)。該資源分配係在設定於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200之單位帶群所含有之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又,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係在與各下行單位帶之下行控制通道(PDCCH)對應之資源內選擇。又,下行資料分配資源係在與各下行單位帶之下行資料通道(PDSCH)對應之資源內選 擇。又,當有複數個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200時,控制部101對各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200分配不同之資源。
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係與上述之L1/L2CCH同等。亦即,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係由1個或複數個CCE(或R-CCE。以後,有時亦會不將CCE與R-CCE予以區別而單純稱作CCE)所構成。
又,控制部101會決定對於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200發送控制資訊時所使用之編碼率。由於控制資訊之資料量會因應該編碼率而不同,故由控制部101分配具有足夠數量之CCE來映射該資料量之控制資訊之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
於是,控制部101會對控制資訊生成部102輸出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又,控制部101會對編碼部103輸出與編碼率相關之資訊。又,控制部101會決定發送資料(亦即,下行線路資料)之編碼率且對編碼部105輸出。又,控制部101會對映射部108輸出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及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但是,控制部101會控制成將下行線路資料及針對該下行線路資料之下行控制資訊映射於同一下行單位帶。
控制資訊生成部102係生成包含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之控制資訊且往編碼部103輸出。該控制資訊係依各下行單位帶而生成。又,為了在有複數個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200的情況下將該等資源分配對象終端機200予以區別,控制資訊係包含對象終端機200之終端機ID。例如, 控制資訊包含以對象終端機200之終端機ID所遮掩(masking)之CRC位元。該控制資訊有時亦被稱作「下行分配控制資訊(Control information carrying downlink assignment)」或「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編碼部103係依照從控制部101接收之編碼率將控制資訊編碼,且將已編碼之控制資訊往調變部104輸出。
調變部104係將編碼後之控制資訊予以調變,且將獲得之調變訊號往映射部108輸出。
編碼部105係以各對象終端機200之發送資料(亦即,下行線路資料)及來自控制部101之編碼率資訊作為輸入,將發送資料予以編碼,且朝資料發送控制部106輸出。但是,當對於對象終端機200分配複數個下行單位帶時,則將以各下行單位帶發送之發送資料分別編碼,且將編碼後之發送資料往資料發送控制部106輸出。
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在初次發送時係將編碼後之發送資料予以保持且往調變部107輸出。編碼後之發送資料係依各對象終端機200而保持。又,往1個對象終端機200之發送資料係依發送之各下行單位帶而保持。藉此,除了朝對象終端機200發送之資料整體之再送控制外,依各下行單位帶之再送控制亦為可能。
又,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在接收來自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之對於以某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的NACK或DTX後,會將與該下行單位帶對應之保持資料往調變部107輸出。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在接收來自再送控制訊號生 成部122之對於以某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的ACK後,會將與該下行單位帶對應之保持資料予以刪除。
調變部107係將從資料發送控制部106接收之編碼後之發送資料予以調變,且將調變訊號往映射部108輸出。
映射部108係將從調變部104接收之控制資訊之調變訊號映射於從控制部101接收之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之顯示之資源,且往IFFT部109輸出。
又,映射部108係將從調變部107接收之發送資料之調變訊號映射於從控制部101接收之下行資料分配資源(亦即,控制資訊所含有之資訊)之顯示之資源(PDSCH(下行資料通道)),且往IFFT部109輸出。
藉由映射部108而映射於複數個下行單位帶之複數個副載波的控制資訊及發送資料,在IFFT部109由頻率領域訊號轉換至時間領域訊號,藉由CP附加部110附加CP而成為OFDM訊號後,藉由無線發送部111而施行D/A(Digital to Analog)轉換、增幅及升頻轉換(up convert)等發送處理,透過天線而往終端機200發送。
無線接收部112透過天線而接收從終端機200發送之上行應答訊號或參考訊號,對上行應答訊號或參考訊號進行降頻轉換(down convert)、A/D轉換等接收處理。
CP去除部113將附加於接收處理後之上行應答訊號或參考訊號的CP去除。
PUCCH抽出部114從接收訊號所含有之PUCCH訊號抽出與已預先通知終端機200之束ACK/NACK資源對應之 PUCCH領域之訊號。在此,如前述,束ACK/NACK資源為應發送束ACK/NACK訊號之資源,為採用DFT-S-OFDM格式構成之資源。具體來說,PUCCH抽出部114係抽出與束ACK/NACK資源對應之PUCCH領域之資料部分(亦即,配置有束ACK/NACK訊號之SC-FDMA符元)及參考訊號部分(亦即,配置有用於將束ACK/NACK訊號解調之參考訊號之SC-FDMA符元)。PUCCH抽出部114將所抽出之資料部分朝束A/N逆擴散部119輸出,將參考訊號部分朝逆擴散部115-1輸出。
又,PUCCH抽出部114從接收訊號所含有之PUCCH訊號抽出複數個PUCCH領域,該等複數個PUCCH領域係對應於與在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使用之PDCCH所佔有之CCE具有關聯之A/N資源及已預先通知終端機200之複數個A/N資源。在此,A/N資源為應發送A/N之資源。具體來說,PUCCH抽出部114抽出與A/N資源對應之PUCCH領域之資料部分(配置有上行控制訊號之SC-FDMA符元)與參考訊號部分(配置有用於將上行控制訊號解調之參考訊號之SC-FDMA符元)。而且,PUCCH抽出部114將所抽出之資料部分及參考訊號部分雙方皆朝逆擴散部115-2輸出。如此,以從與CCE具有對應之PUCCH資源及已對終端機200通知之特定之PUCCH資源中所選擇之資源接收應答訊號。另外,在PUCCH抽出部114中選擇之PUCCH資源的詳細將為後述。
序列控制部116係生成可能用在擴散由終端機200通知 之A/N、針對A/N之參考訊號、及針對束ACK/NACK訊號之參考訊號之各者的Base sequence(亦即,序列長12之ZAC序列)。又,序列控制部116將在終端機200可能使用之PUCCH資源中與可配置參考訊號之資源(以後,稱作「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分別指出。而且,序列控制部116將顯示在束ACK/NACK資源中與可配置參考訊號之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Base sequence朝相關處理部117-1輸出。序列控制部116將顯示與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Base sequence朝相關處理部117-1輸出。又,序列控制部116將顯示與可配置針對A/N及A/N之參考訊號之A/N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Base sequence朝相關處理部117-2輸出。
逆擴散部115-1及相關處理部117-1對於從與束ACK/NACK資源對應之PUCCH領域抽出之參考訊號進行處理。
具體來說,逆擴散部115-1係以終端機200應該在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中用於2次擴散之沃爾什序列,將參考訊號部分逆擴散,且將逆擴散後之訊號朝相關處理部117-1輸出。
相關處理部117-1係使用顯示與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Base sequence,求出從逆擴散部115-1輸入之訊號和可能在終端機200中用於1次擴散之Base sequence的相關值。而且,相關處理部117-1將相關值朝束A/N判定部121輸出。
逆擴散部115-2及相關處理部117-2對於從與複數個A/N資源對應之複數個PUCCH領域抽出之參考訊號及A/N進行處理。
具體來說,逆擴散部115-2係以終端機200應該在各A/N資源之資料部分及參考訊號部分中用於2次擴散之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將資料部分及參考訊號部分逆擴散,且將逆擴散後之訊號朝相關處理部117-2輸出。
相關處理部117-2係使用顯示與各A/N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Base sequence,分別求出從逆擴散部115-2輸入之訊號和可能在終端機200中用於1次擴散之Base sequence的相關值。而且,相關處理部117-2將各相關值朝A/N判定部118輸出。
A/N判定部118係基於從相關處理部117-2輸入之複數個相關值,判定出由終端機200使用哪個A/N資源而發送訊號、或是任一個A/N資源皆沒有被使用。而且,A/N判定部118在判定出由終端機200使用任一個A/N資源而發送訊號的情況下,使用與參考訊號對應之成分及與A/N對應之成分進行同步檢測,將同步檢測的結果朝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輸出。另一方面,A/N判定部118在判定出終端機200未使用任一個A/N資源的情況下,朝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輸出A/N資源未被使用之主旨。
束A/N逆擴散部119係將從PUCCH抽出部114輸入之與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對應之束ACK/NACK訊號利用DFT序列予以逆擴散,且將該訊號朝IDFT部120輸出。
IDFT部120係將從束A/N逆擴散部119輸入之頻率領域上之束ACK/NACK訊號,利用IDFT處理而轉換為時間領域上之訊號,且將時間領域上之束ACK/NACK訊號朝束A/N判定部121輸出。
束A/N判定部121使用從相關處理部117-1輸入之束ACK/NACK訊號之參考訊號資訊,將從IDFT部120輸入之與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對應之束ACK/NACK訊號予以解調。又,束A/N判定部121將解調後之束ACK/NACK訊號予以解碼,且以解碼結果作為束A/N資訊而朝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輸出。但是,束A/N判定部121在判定出從相關處理部117-1輸入之相關值比閾值小、未由終端機200使用束A/N資源發送訊號的情況下,會將該主旨朝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輸出。
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係基於從束A/N判定部121輸入之資訊、及從A/N判定部118輸入之資訊,判定是否應該將以下行單位帶發送之資料(下行線路資料)予以再送,且基於判定結果而生成再送控制訊號。具體而言,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在判斷出有必要對以某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進行再送的情況下,會生成顯示該下行線路資料之再送命令的再送控制訊號,將再送控制訊號往資料發送控制部106輸出。又,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在判斷出沒有必要對以某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進行再送的情況下,會生成顯示不將以該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予以再送的再送控制訊號,將再送控制訊號往資料 發送控制部106輸出。
[終端機之構成]
第14圖係顯示與本實施型態相關之終端機200之構成的方塊圖。在第14圖中,終端機200具有無線接收部201、CP去除部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部203、抽出部204、解調部205、解碼部206、判定部207、控制部208、解調部209、解碼部210、CRC部211、應答訊號生成部212、編碼.調變部213、1次擴散部214-1、214-2、2次擴散部215-1、215-2、DFT部216、擴散部217、IFFT部218-1、218-2、218-3、CP附加部219-1、219-2、219-3、時間多工部220、選擇部221、無線發送部222。
無線接收部201係透過天線接收從基地台100發送之OFDM訊號,對接收OFDM訊號進行降頻轉換、A/D轉換等接收處理。另外,接收OFDM訊號包含分配到PDSCH內之資源的PDSCH訊號(下行線路資料)或分配到PDCCH內之資源的PDCCH訊號。
CP去除部202係將附加在接收處理後之OFDM訊號的CP予以去除。
FFT部203係對接收OFDM訊號進行FFT以轉換為頻率領域訊號,且將所獲得之接收訊號往抽出部204輸出。
抽出部204係根據輸入之編碼率資訊,從自FFT部203接收之接收訊號來抽出下行控制通道訊號(PDCCH訊號)。亦即,由於構成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之CCE(或R-CCE)的數量因應編碼率而改變,故抽出部204係以與該編碼率對 應之個數的CCE作為抽出單位,抽出下行控制通道訊號。又,下行控制通道訊號係依各下行單位帶來抽出。抽出之下行控制通道訊號係往解調部205輸出。
又,抽出部204係基於自後述之判定部207收到之以自裝置為對象之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從接收訊號抽出下行線路資料(下行資料通道訊號(PDSCH訊號)),往解調部209輸出。如此,抽出部204將映射於PDCCH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接收,以PDSCH接收下行線路資料。
解調部205係將自抽出部204收到之下行控制通道訊號予以解調,將所獲得之解調結果朝解碼部206輸出。
解碼部206係根據輸入之編碼率資訊,將自解調部205收到之解調結果予以解碼,將所獲得之解碼結果朝判定部207輸出。
判定部207係對自解碼部206收到之解碼結果所含有之控制資訊是否為以自裝置為對象之控制資訊進行盲判定(監視)。該判定係以與上述之抽出單位對應之解碼結果為單位來進行。例如,判定部207以自裝置之終端機ID將CRC位元解遮掩(demasking),將成為CRC=OK(無錯誤)之控制資訊判定為以自裝置為對象之控制資訊。然後,判定部207將以自裝置為對象之控制資訊所含有之與對自裝置之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往抽出部204輸出。
又,判定部207在檢測出以自裝置為對象之控制資訊(亦即,下行分配控制資訊)的情況下,對控制部208通知有ACK/NACK訊號發生(存在)。又,判定部207在從PDCCH訊 號檢測出以自裝置為對象之控制資訊的情況下,將與該PDCCH佔有之CCE相關之資訊朝控制部208輸出。
控制部208係由自判定部207輸入之與CCE相關之資訊,指出與該CCE具有關聯之A/N資源。而且,控制部208將對應於與CCE具有關聯之A/N資源或是事先由基地台100通知之A/N資源的Base sequence及循環移位量往1次擴散部214-1輸出,將與該A/N資源對應之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往2次擴散部215-1輸出。又,控制部208將A/N資源之頻率資源資訊朝IFFT部218-1輸出。
又,控制部208在判斷出使用束ACK/NACK資源發送束ACK/NACK訊號的情況下,將與事先由基地台100通知之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部分(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Base sequence及循環移位量往1次擴散部214-2輸出,將沃爾什序列往2次擴散部215-2輸出。又,控制部208將束ACK/NACK資源之頻率資源資訊朝IFFT部218-2輸出。
又,控制部208將用於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之擴散的DFT序列朝擴散部217輸出,將束ACK/NACK資源之頻率資源資訊朝IFFT部218-3輸出。
又,控制部208選擇束ACK/NACK資源或A/N資源之其中一者,指示選擇部221以於無線發送部222輸出所選擇之資源。此外,控制部208因應所選擇之資源而指示應答訊號生成部212以生成束ACK/NACK訊號或ACK/NACK訊號之其中一者。另外,控制部208中之A/N資源(PUCCH資源)之通知方法將為後述。
解調部209係將自抽出部204收到之下行線路資料予以解調,將解調後之下行線路資料往解碼部210輸出。
解碼部210係將自解調部209收到之下行線路資料予以解碼,將解碼後之下行線路資料往CRC部211輸出。
CRC部211係生成自解碼部210收到之解碼後之下行線路資料,使用CRC於各下行單位帶檢測錯誤,在CRC=OK(無錯誤)的情況下與CRC=NG(有錯誤)的情況下分別往應答訊號生成部212輸出ACK與NACK。又,在CRC=OK(無錯誤)的情況下,CRC部211將解碼後之下行線路資料輸出作為接收資料。
應答訊號生成部212係根據自CRC部211輸入之各下行單位帶中之下行線路資料之接收狀況(下行線路資料之錯誤檢測結果)而生成應答訊號。亦即,當控制部208指示生成束ACK/NACK訊號時,應答訊號生成部212生成將各個對各下行單位帶之錯誤檢測結果作為個別資料而含有之束ACK/NACK訊號。另一方面,當控制部208指示生成ACK/NACK訊號時,應答訊號生成部212生成1符元之ACK/NACK訊號。而且,應答訊號生成部212將所生成之應答訊號朝編碼.調變部213輸出。
在束ACK/NACK訊號輸入的情況下,編碼.調變部213將輸入之束ACK/NACK訊號編碼.調變,生成12符元之調變訊號,往DFT部216輸出。又,在1符元之ACK/NACK訊號輸入的情況下,編碼.調變部213將該ACK/NACK訊號調變,朝1次擴散部214-1輸出。
DFT部216係藉由將輸入之時序列之束ACK/NACK訊號以12個進行DFT處理,獲得12個頻率軸上之訊號成分。而且,DFT部216將12個訊號成分朝擴散部217輸出。
擴散部217係使用由控制部208所指示之DFT序列,將自DFT部216輸入之12個訊號成分予以擴散,朝IFFT部218-3輸出。
又,與A/N資源、及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1次擴散部214-1及214-2係依據控制部208之指示,利用與資源對應之Base sequence將ACK/NACK訊號或參考訊號予以擴散,將已擴散之訊號往2次擴散部215-1、215-2輸出。
2次擴散部215-1、215-2係藉由控制部208之指示,使用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將輸入之1次擴散後訊號予以擴散且朝IFFT部218-1、218-2輸出。
IFFT部218-1、218-2、218-3係藉由控制部208之指示,將輸入之訊號對應於應配置之頻率位置而進行IFFT處理。藉此,輸入至IFFT部218-1、218-2、218-3之訊號(亦即,ACK/NACK訊號、A/N資源之參考訊號、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束ACK/NACK訊號)被轉換為時間領域之訊號。
CP附加部219-1、219-2、219-3係以與IFFT後之訊號之後尾部分相同之訊號作為CP來附加於該訊號之前頭。
時間多工部220係將自CP附加部219-3輸入之束ACK/NACK訊號(亦即,使用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 而發送之訊號)及自CP附加部219-2輸入之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時間多工於束ACK/NACK資源,將所獲得之訊號往選擇部221輸出。
選擇部221係依據控制部208之指示,選擇自時間多工部220輸入之束ACK/NACK資源與自CP附加部219-1輸入之A/N資源之其中一者,將分配至所選擇之資源的訊號往無線發送部222輸出。
無線發送部222係對自選擇部221收到之訊號進行D/A轉換、增幅及升頻轉換等發送處理,由天線往基地台100發送。
[基地台100及終端機200之動作]
針對如上述構之基地台100及終端機200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以下之說明中,對終端機200設定2個下行單位帶(1個PCell及1個SCell)及1個上行單位帶。又,對終端機200設定:2個下行單位帶中至少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
對進行了上述設定之終端機200設定:第8圖所示之映射表(於SCell設定僅支持1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或第10圖所示之映射表(於SCell設定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在針對進行了上述設定之終端機200的映射表(第8圖或第10圖)中,設定包含PUCCH資源1~3(第8圖的情況)或PUCCH資源1~4之應答訊號的發送用資源。
首先,援用第15圖來詳細說明針對進行了上述設定之 終端機200的動態排程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
第15圖係顯示由PCell(下行單位帶1)往SCell(下行單位帶2)之跨載波排程之例。亦即,在第15圖中,由PCell內之PDCCH指示SCell內之PDSCH。
終端機200(控制部208)係根據在CRC部211獲得之錯誤檢測結果及應答訊號之映射表(發送規則表),以上行單位帶之PUCCH(PUCCH資源)發送針對下行資料之應答訊號。
例如,令第15圖中指示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為n_CCE。此情況下,與該前頭CCE索引(n_CCE)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1(Implicit signalling)。又,與指示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的下一個索引(n_CCE+1)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2(Implicit signalling)。
同樣地,令第15圖中由PCell朝Cell跨載波排程之指示SCell內之PDSCH的PCell內之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為n_CCE’(n_CCE’≠n_CCE)。此情況下,與該前頭CCE索引(n_CCE’)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3(Implicit signalling)。又,在設定成分配至S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之終端機200中,進一步地,與指示S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的下一個索引(n_CCE’+1)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4(Implicit signalling)。
又,基地台100(PUCCH抽出部114)在動態排程時,與終端機200同樣,從與通知終端機200之PDCCH所佔有之CCE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應答訊號之資源。
另外,上述資源通知方法雖然為全部之PUCCH資源皆Implicit signalling的情況下之一例,但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全部之PUCCH資源皆Explicit signalling。又,亦可為一部分之PUCCH資源(例如,第15圖所示之PUCCH資源1、及跨載波排程時之PUCCH資源3)是Implicit signalling、剩下之PUCCH資源(例如,PUCCH資源2、PUCCH資源4、及非跨載波排程時之PUCCH資源3)是Explicit signalling。
以上,針對動態排程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進行了說明。
接著,援用第16圖、第17圖、及第18圖來詳細說明對於進行了上述設定之終端機200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
第16圖係顯示由PCell(下行單位帶1)往SCell(下行單位帶2)之跨載波排程之例。亦即,在第16圖中,由PCell內之PDCCH指示SCell內之PDSCH。
終端機200(控制部208)係根據在CRC部211獲得之錯誤檢測結果及應答訊號之映射表(發送規則表),以上行單位帶之PUCCH(PUCCH資源)發送針對下行資料之應答訊號。
但是,在SPS開始後,指示PCell內之SPS用之PDSCH 的PDCCH並不存在。因此,SPS開始後,無法對終端機200分配與CCE索引(例如,n_CCE及n_CCE+1)具有1對1關聯的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1及PUCCH資源2(Implicit資源。例如,參照第15圖)。
於是,終端機200(控制部208)在SPS時,首先,將與一PUCCH資源索引對應之資源選擇作為PUCCH資源1,前述一PUCCH資源索引係在顯示構成PUCCH之PUCCH資源的PUCCH資源索引中,與指示SPS開始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所含有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索引。
第17圖係顯示對終端機200通知SPS開始之PDCCH所含有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與由基地台100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的對應關係。亦即,PUCCH用TPC命令之值(value of TPC command for PUCCH。’00’~’11’)係被使用作為顯示由基地台100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之值(第1~第4PUCCH資源索引)之某一者的索引。另外,第17圖係與第9圖上段所顯示之對應關係相同,亦即與在LTE(Release 8)使用之對應關係相同。
舉例來說,關於PUCCH資源1,終端機200係根據第17圖所示之PUCCH用TPC命令(通知SPS開始之PDCCH中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之值,從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中選擇1個。於是,與所選擇之PUCCH資源索引對應之資源被分配作為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1。
接著,關於PUCCH資源2,終端機200係根據第18圖所 示之PUCCH用TPC命令之值與4個PUCCH資源索引的對應關係,選擇1個PUCCH資源。在第18圖中,PUCCH用TPC命令之值與第17圖所示之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加1之值(n(1) PUCCH+1)具有對應。於是,與所選擇之PUCCH資源索引對應之資源被分配作為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2。
亦即,終端機200(控制部208)係根據在第17圖中所選擇之PUCCH資源1之PUCCH資源索引,選擇PUCCH資源2。具體來說,如第18圖所示,終端機200係選擇與PUCCH資源1之PUCCH資源索引加1之值(PUCCH資源索引)對應之資源,作為PUCCH資源2。
例如,以在SPS開始時通知終端機200之PDCCH所含有之PUCCH用TPC命令為’01’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情況下,終端機200係基於第17圖,從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中選擇與PUCCH用TPC命令’01’對應之資源(第2PUCCH資源索引)作為PUCCH資源1。又,終端機200係基於第18圖,從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1)中選擇與PUCCH用TPC命令’01’對應之資源(於第2PUCCH資源索引加1之值)作為PUCCH資源2。在通知終端機200之PDCCH所含有之PUCCH用TPC命令為’01’以外的情況(’00’、’10’、’11’)亦相同。
另一方面,令第16圖中由PCell朝Cell跨載波排程之指示SCell內之PDSCH的PCell內之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與第15圖同樣為n_CCE’(n_CCE’≠n_CCE)。
此情況下,同於第15圖(動態排程時),與該前頭CCE索引(n_CCE’)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3(Implicit signalling)。又,在設定成S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之終端機200中,進一步地,與指示S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的下一個索引(n_CCE’+1)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4(Implicit signalling)。
又,基地台100(PUCCH抽出部114)在SPS時,從已對終端機200預先通知之特定PUCCH資源、或與通知終端機200之PDCCH所佔有之CCE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應答訊號之資源。此時,基地台100針對設定成至少於PCell中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終端機200,基於在選擇第1個SPS用資源時所使用之PUCCH資源索引(與PUCCH用TPC命令具有對應之PUCCH資源索引),選擇第2個SPS用資源。
以上,說明了SPS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
如此,終端機200於動態排程時或半持續排程(SPS)時,從與通知終端機200之PDCCH所佔有之CCE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或由基地台100預先通知之特定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應答訊號之資源,控制應答訊號之發送。
例如,對終端機200設定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於動態排程時,終端機200使用與分別指示PCell 內之PDSCH及S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Implicit資源)、以及與前頭CCE索引的下一個CCE索引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Implicit資源),發送應答訊號。具體而言,於動態排程時,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之值)係使用與用於PDCCH之發送的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具有關聯之值(例如,參照第15圖)。又,關於設定成在PCell中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PUCCH資源索引係使用與n_CCE+1具有關聯之值。
另一方面,於PCell之SPS時,終端機200對PCell使用與在SPS開始時通知之PUCCH用TPC命令(2位元)之值具有1對1對應之PUCCH資源(explicit資源)、以及與該PUCCH資源(explicit資源)鄰接(於索引加上1)之資源。
亦即,終端機200係基於根據PUCCH用TPC命令所選擇之第1個SPS用資源,選擇第2個SPS用資源。具體而言,終端機200係使用在選擇第1個SPS用資源時使用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選擇第2個SPS用資源(n(1) PUCCH+1)。亦即,於SPS時,因應基地台100所進行之設定(例如,參照第17圖)而決定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之值)。又,關於設定成在PCell中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則以n(1) PUCCH+1賦予PUCCH資源索引。
藉此,終端機200在設定成至少對於分配至PCell之資料可支持到2TB(亦即,2碼字)之發送模式(例如MIMO發送模式)的情況下,於SPS時中亦可將用於應答訊號之發送的 PUCCH資源全部指出。換句話說,終端機200可防止因為於SPS時未發送PDCCH而造成無法指出PUCCH資源(發生PUCCH資源不足之課題)。
又,在第17圖中,SPS用資源(explicit資源)之PUCCH資源1(第1PUCCH資源),亦即與通知SPS開始之PDCCH所含有之PUCCH用TPC命令具有對應之PUCCH資源索引,係由基地台100所預先設定之4個(與LTE的情況數量相同)。又,如第18圖所示,設定作為SPS用資源之PUCCH資源2(第2PUCCH資源)的PUCCH資源索引,係在與PUCCH用TPC命令具有對應之PUCCH資源索引加上1之索引。藉此,相較於如第9圖所示之預先設定新PUCCH資源索引(第9圖中為第5~8PUCCH資源索引)的方法,本實施型態可降低由基地台100往終端機200之傳訊量。換句話說,在本實施型態,於SPS用資源之通知上所需要之傳訊量與LTE(Release 8)相同。
又,如上述,於動態排程時,終端機200係使用分別與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及前頭CCE索引的下一個CCE索引(n_CCE+1)對應之PUCCH資源(Implicit資源)。另一方面,於SPS時,終端機200係使用與通知SPS開始之PDCCH所含有之PUCCH用TPC命令具有對應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以及於該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加上1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1)。亦即,在終端機200中,於動態排程時及SPS時具有共通點為使用特定之索引(n_CCE或n(1) PUCCH)、及於該特定之索引加上1之索 引(n_CCE+1或n(1) PUCCH+1)。亦即,終端機200可在動態排程時及SPS時,將PUCCH資源之選擇方法共通化。藉此,可將在終端機200之PUCCH資源之選擇處理簡易化。
如此,根據本實施型態,在使用上行單位帶及與上行單位帶具有對應之複數個下行單位帶的通訊中適用ARQ的情況、且終端機設定成於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中,於PCell之半持續排程時,可減少來自基地台之傳訊量並解決PUCCH資源不足。
另外,關於作為SPS用資源之PUCCH資源2的通知方法,對作為SPS用資源之PUCCH資源1之索引加上之值並不限定於1,為1以上之值(亦即,自然數n)即可。又,加上之值(上述自然數n)亦可為由基地台100預先設定。又,在PUCCH資源索引規定有最大值的情況下,亦可使用加上1後之值對上述最大值之餘數的值。
又,本實施型態係說明以與PUCCH用TPC命令具有對應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加上1之值(n(1) PUCCH+1),作為PUCCH資源2之PUCCH資源索引的情況。亦即,本實施型態係說明終端機200基於第1個之PUCCH資源1之PUCCH資源索引,選擇第2個之PUCCH資源2之PUCCH資源索引的情況。然而,終端機200亦可基於在指定第1個之PUCCH資源1所使用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選擇第2個之PUCCH資源2之PUCCH資源索引。亦即,終端機200基於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SPS開始時以PDCCH通知之資訊)獲得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例如,終端機200於第1發 送電力控制資訊加上1,以加算後之值對4之餘數作為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然後,終端機200選擇對應於與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第2PUCCH資源索引的資源,作為第2PUCCH資源(亦即,(第2個之PUCCH資源2))。
舉例來說,就PUCCH用TPC命令為’00’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情況下,如第17圖所示,與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索引為「第1PUCCH資源索引」。接著,以於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00’加上1之值’01’作為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於是,終端機200係基於第17圖,將與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01’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索引指定為「第2PUCCH資源索引」。亦即,當PUCCH用TPC命令為’00’時,選擇「第1PUCCH資源索引」作為PUCCH資源1,選擇「第2PUCCH資源索引」作為PUCCH資源2。在PUCCH用TPC命令為’00’以外的情況(’01’、’10’、’11’)亦相同。第19圖係顯示PUCCH用TPC命令(亦即,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與第2個之PUCCH資源2之PUCCH資源索引的對應關係。亦即,終端機200係基於第17圖選擇第1個之PUCCH資源1,基於第19圖選擇第2個之PUCCH資源2。
又,加算之值並不限定於1,亦可為2或3。亦即,亦可以3以下之自然數m作為加算之值。亦即,終端機200可於通知SPS開始之PDCCH所含有之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之值加上自然數m,以對加算後之值除以4(PUCCH用TPC命令的種類)時的餘數(亦即,加算後之值對4之餘數。mod((PUCCH用TPC命令+1),4))作為第2發送電 力控制資訊,以對應於與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索引的資源作為第2個之PUCCH資源。又,加算之值(自然數m)亦可為由基地台100預先設定。
又,在動態排程時,與指示某單位帶(PCell或SCell之任一者)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之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本實施型態係PUCCH資源1或3。Implicit資源)亦會表示為n(1) PUCCH,i(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i=0或i=2)。又,在設定成分配至上述某單位帶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終端機200中,更進一步,與指示該單位帶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的下一個索引具有1對1關聯之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在本實施型態係PUCCH資源2或4)亦會表示為n(1) PUCCH,i+1(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i+1=1或i+1=3)。在此,於n(1) PUCCH,x附加之下標文字x(在上述為i或i+1)係顯示PUCCH資源之索引值,取0≦x≦A-1之值。又,A係顯示於PCell及SCell中可支持之最大TB數的總數且與PUCCH資源之數量相等之值。
同樣地,在PCell之SPS時,第1個之SPS用資源(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本實施型態係PUCCH資源1。explicit資源)亦會表示為n(1) PUCCH,i(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 況下,i=0)。又,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終端機200中,更進一步,第2個之SPS用資源(在本實施型態係PUCCH資源2)亦會表示為n(1) PUCCH,i+1(在設定成分配至PCell之資料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i+1=1)。
又,在動態排程時,例如,與前頭CCE索引(n_CCE)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i)亦會表示為n_CCE+N(1) PUCCH。在此,N(1) PUCCH係顯示由基地台100預先設定之資源(索引)。同樣地,與CCE索引(n_CCE+1)具有1對1關聯之PUCCH資源(n(1) PUCCH,i+1)亦會表示為n_CCE+1+N(1) PUCCH
又,「PCell之SPS時」亦可改變說法為例如「PCell之發送無對應之PDCCH之PDSCH時」。又,「動態排程時」亦可改變說法為例如「發送有對應之PDCCH之PDSCH時」。
<實施型態2>
以下,援用第15圖來詳細說明終端機設定在2CC、至少於PCell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的情況下之動態排程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但是,在該圖係顯示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之例子。亦即,PCell內之PDCCH指示SCell內之PDSCH。
與指示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1(Implicit signalling)。又,與指示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的下一個索 引(n_CCE+1)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2(Implicit signalling)。
此外,與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之指示SCell內之PDSCH的PCell內之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n_CCE’(n_CCE’≠n_CCE))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3(Implicit signalling)。又,在終端機設定成S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的情況下,更進一步,與指示PCell內之PDSCH的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頭CCE索引的下一個索引(n_CCE’+1)具有1對1關聯,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4(Implicit signalling)。
另外,上述之資源通知方法雖然是全部的PUCCH資源被Implicit signalling的情況下之一例,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全部的PUCCH資源被Explicit signalling。又,亦可為一部分之PUCCH資源(例如,PUCCH資源1、及跨載波排程時PUCCH資源3)被Implicit signalling,剩下之PUCCH資源(例如,PUCCH資源2、PUCCH資源4、及非跨載波排程時PUCCH資源3)被Explicit signalling。
接著,援用第16圖、第17圖、第18圖來詳細說明終端機設定在2CC、至少於PCell為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發送模式3、4、或8)的情況下之半持續排程(SPS)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但是,在該圖係顯示由PCell至SCell跨載波排程之例子。亦即,PCell內之PDCCH指示SCell內之PDSCH。
SPS開始後,因為指示PCell內之SPS用之PDSCH的 PDCCH並不存在,故無法分配與CCE索引具有1對1關聯的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1及PUCCH資源2。因此,關於PUCCH資源1,如第17圖所示,跟據通知SPS開始之PDCCH中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之值,從基地台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中選擇1個。於是,與所選擇之PUCCH資源索引對應,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1。
關於PUCCH資源2,如第18圖所示,跟據通知SPS開始之PDCCH中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之值,從基地台預先設定之適於PUCCH資源1的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加上1之值(n(1) PUCCH+1)中選擇1個。於是,與所選擇之PUCCH資源索引對應,而分配上行單位帶內之PUCCH資源2。關於PUCCH資源2之通知方法,加上之值並不限定於1,為1以上之值即可。又,加上之值亦可為由基地台預先設定。又,在PUCCH資源索引規定有最大值的情況下,亦可為加上1後對上述最大值之餘數的值。
如此,在上述實施例中,基於通知SPS開始之PDCCH中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亦即,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之值,不只是基於由基地台預先設定之適於PUCCH資源1的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亦即,第1PUCCH資源索引)選擇PUCCH資源1(亦即,第1PUCCH資源),且基於第1PUCCH資源索引獲得第2PUCCH資源索引。於是,對應前述第2PUCCH資源索引而選擇PUCCH資源2(亦即,第2PUCCH資源)。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是基於對4個PUCCH資源索引(n(1) PUCCH)加上1之值而選擇PUCCH資源2之PUCCH資源索引,但亦可如第19圖所示,基於對通知SPS開始之PDCCH中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之值加上1後以4除時之餘數(亦即,mod(PUCCH用TPC命令+1,4))之值,選擇PUCCH資源2之PUCCH資源索引。又,此情況下,加算之值並不限定於1,亦可為2或3。又,加算之值亦可為由基地台預先設定。此情況下,基於第1發送電力控制資訊,獲得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然後,基於前述第2發送電力控制資訊,選擇第2PUCCH資源索引及第2PUCCH資源。
關於PUCCH資源3及PUCCH資源4,由於與第15圖之動態排程時之說明相同,故省略。
如此,終端機200係於動態排程時或半持續排程(SPS)時,從與CCE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及由基地台100預先通知之特定之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應答訊號之資源,控制應答訊號之發送。於是,解決終端機200在設定成至少於PCell中可自基地台100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於半持續排程(SPS)時發生之PUCCH資源不足的課題成為可能。此外,相較於除了第1~4PUCCH資源索引之外還獨立地預先設定新的4個PUCCH資源索引(第5~8PUCCH資源索引)的方法,本發明係基於PUCCH資源1(第1PUCCH資源)(更具體而言,基於PUCCH資源1之PUCCH資源索引(第1PUCCH資源索引)或基於通知SPS開始之PDCCH中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第1發送電力控制 資訊))選擇PUCCH資源2(第2PUCCH資源)。因此,僅預先設定第1~4PUCCH資源索引即可,亦可減少來自基地台之傳訊量。
又,基地台100在動態排程時或半持續排程(SPS)時,從與CCE具有關聯之PUCCH資源、及對終端機200預先通知之特定之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應答訊號之資源。於是,基地台100在設定成至少於PCell中可自基地台100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下,於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在選擇第1個SPS用PUCCH資源時使用之發送電力控制資訊(PUCCH用TPC命令值)或PUCCH資源索引,選擇第2個SPS用PUCCH資源。
所以,根據本實施型態,在使用上行單位帶及與上行單位帶具有對應之複數個下行單位帶的通訊中適用ARQ的情況、且終端機設定成於PCell可支持到2TB之發送模式的情況中,於PCell之半持續排程時,可減少來自基地台之傳訊量並解決PUCCH資源不足。
以上,就本發明之實施型態進行了說明。
另外,在上述實施型態中,作為用於擴散之序列之一例,就ZAC序列、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進行了說明。然而,在本發明亦可使用ZAC序列以外之可藉由相互不同之循環移位量而相互分離之序列,以取代ZAC序列。例如,亦可將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序列、ZC(Zadoff-Chu)序列、M序列與正交金碼序列等之PN序列、或是由電腦隨機 產生之在時間軸上之自己相關特性陡峭之序列等用於1次擴散。又,要取代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亦可使用相互正交之序列、或是相互看起來幾乎正交之任何序列,來作為正交碼序列。在以上之說明中,應答訊號之資源(例如,A/N資源及束ACK/NACK資源)由頻率位置、及ZAC序列之循環移位量與正交碼序列之序列號碼所定義。
又,在上述實施型態中,基地台100之控制部101係控制成將下行線路資料及對於該下行線路資料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映射至同一下行單位帶,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即便將下行線路資料及對於該下行線路資料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映射於不同之下行單位帶,只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與下行線路資料之對應關係明確,則可適用已在各實施型態進行說明之技術。
又,在本實施型態中,說明了在1次擴散、2次擴散之後進行IFFT轉換的情況作為終端機側之處理順序。然而,並不限定於該等處理順序。只要在1次擴散處理之後段有IFFT處理,2次擴散處理在何處進行亦可獲得等價之結果。
又,在上述實施型態係就天線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在天線埠(antenna port)亦同樣可適用。
天線埠係指由1根或複數個實質天線所構成之理論上之天線。亦即,天線埠並不一定是指1根實質天線,亦可能是指由複數個天線所構成之陣列天線等。
例如,在3GPP LTE中,並未規定天線埠是由幾根實質天線所構成,而是規定成基地台可發送不同之參考訊號 (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單位。
又,天線埠亦有被規定成就預編碼向量(Precoding vector)之加權進行乘算的最小單位。
又,在上述實施型態雖然是以用硬體構成本發明的情況來作為例子進行說明,但本發明在與硬體之連繫中亦可以軟體來實現。
又,在上述實施型態之說明所使用之各機能區塊係以屬於典型之積體電路的LSI來實現。該等部分可個別地1晶片化,亦可用包含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而1晶片化。在此,雖然說是LSI,但隨著整合程度的不同,亦會被稱作IC、系統LSI、超(super)LSI、超級(ultra)LSI。
又,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不限定於LSI,亦可藉由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亦可於LSI製造後,利用可程式設計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可對LSI內部之電路單元之連接或設定予以再構成之可重組態處理器。
此外,若有出現積體電路化之技術係藉由半導體技術的進歩或衍生而得到的其他技術來取代LSI,理所當然地,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機能區塊之積體化。就可能性而言,生物技術之適用等亦有可能。
本申請案引用在2011年1月5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1-000744、及在2011年10月2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1-233007所包含之說明書、圖式、及摘要之揭示內容的全部。
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可適用於移動體通訊系統等。
100‧‧‧基地台
101、208‧‧‧控制部
102‧‧‧控制資訊生成部
103、105‧‧‧編碼部
104、107‧‧‧調變部
106‧‧‧資料發送控制部
108‧‧‧映射部
109、218-1、218-2、218-3‧‧‧IFFT部
110、219-1、219-2、219-3‧‧‧CP附加部
111、222‧‧‧無線發送部
112、201‧‧‧無線接收部
113、202‧‧‧CP去除部
114‧‧‧PUCCH抽出部
115-1、115-2‧‧‧逆擴散部
116‧‧‧序列控制部
117-1、117-2‧‧‧相關處理部
118‧‧‧A/N判定部
119‧‧‧束A/N逆擴散部
120‧‧‧IDFT部
121‧‧‧束A/N判定部
122‧‧‧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
200‧‧‧終端機
203‧‧‧FFT部
204‧‧‧抽出部
205、209‧‧‧解調部
206、210‧‧‧解碼部
207‧‧‧判定部
211‧‧‧CRC部
212‧‧‧應答訊號生成部
213‧‧‧編碼.調變部
214-1、214-2‧‧‧1次擴散部
215-1、215-2‧‧‧2次擴散部
216‧‧‧DFT部
217‧‧‧擴散部
220‧‧‧時間多工部
221‧‧‧選擇部
第1圖係顯示應答訊號及參考訊號之擴散方法的圖。
第2圖係顯示與PUSCH資源之應答訊號及上行線路資料之TDM之適用相關之動作的圖。
第3圖(a)~(b)係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之終端機的非對稱Carrier aggregation及其控制順序的圖。
第4圖係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之終端機的非對稱Carrier aggregation及其控制順序的圖。
第5圖(a)~(c)係用於說明ACK/NACK映射例的圖(例1)。
第6圖(d)係用於說明ACK/NACK映射例的圖(例2)。
第7圖(a)~(d)係ACK/NACK映射表。
第8圖(c)係用於說明PUCCH資源通知方法的圖(其1)。
第9圖係用於說明業者可能想到之SPS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的圖。
第10圖係用於說明PUCCH資源通知方法的圖(其2)。
第11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基地台之主要構成的方塊圖。
第12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終端機之主要構成的方塊圖。
第13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基地台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14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終端機之構 成的方塊圖。
第15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PUCCH資源之控制例(例1)。
第16圖係顯示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PUCCH資源之控制例(例2)。
第17圖係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SPS時之第1PUCCH資源通知方法。
第18圖係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SPS時之第2PUCCH資源通知方法(其1)。
第19圖係與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相關之SPS時之第2PUCCH資源通知方法(其2)。
100‧‧‧基地台
108‧‧‧映射部
114‧‧‧PUCCH抽出部

Claims (20)

  1. 一種終端裝置,包含有:接收部,接收使用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且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設定可支持到2個傳輸區塊的發送模式;錯誤檢測部,進行檢測前述下行資料的錯誤;選擇部,當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定期進行下行之資源分配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上行控制通道用發送電力控制命令(TPC命令)的值,由複數個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選擇第1PUCCH資源,並使用顯示前述第1PUCCH資源的索引選擇第2PUCCH資源;及發送部,將顯示前述下行資料之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映射至已選擇之前述第1PUCCH資源及前述第2PUCCH資源,並將前述經映射之應答訊號使用上行單位帶發送。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第1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與前述TPC命令之值對應之第1索引所示的PUCCH資源來進行,前述第2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為於前述第1索引加上1所得到之值的第2索引所示之PUCCH資源來進行。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PUCCH資源是4個PUCCH資源,而前述TPC命令是使用2個位元來顯示, 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1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2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3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4PUCCH資源者。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是與前述上行單位帶成對之主細胞格(PCell),前述接受部除了接收使用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還接收使用為與前述主細胞格不同之副細胞格(SCell)的第2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是顯示沒有檢測出錯誤的ACK、顯示已檢測出錯誤的NACK、以及顯示下行控制訊號之接收失敗的DTX的組合。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TPC命令包含於指示前述SPS之開始的下行控制資訊。
  7. 一種通訊方法,是接收使用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並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設定可支持到2個傳輸區塊的發送模式, 進行前述下行資料之錯誤檢測,當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定期進行下行之資源分配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上行控制通道用發送電力控制命令(TPC命令)的值,由複數個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選擇第1PUCCH資源,並使用顯示前述第1PUCCH資源的索引選擇第2PUCCH資源,將顯示前述下行資料之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映射至已選擇之前述第1PUCCH資源及前述第2PUCCH資源,並將前述經映射之應答訊號使用上行單位帶發送。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1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與前述TPC命令之值對應之第1索引所示的PUCCH資源來進行,前述第2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為於前述第1索引加上1所得到之值的第2索引所示之PUCCH資源來進行。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PUCCH資源是4個PUCCH資源,而前述TPC命令是使用2個位元來顯示,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1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2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3PUCCH資源者, 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4PUCCH資源者。
  10.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是與前述上行單位帶成對之主細胞格(PCell),前述接受部除了接收使用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還接收使用為與前述主細胞格不同之副細胞格(SCell)的第2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
  11.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是顯示沒有檢測出錯誤的ACK、顯示已檢測出錯誤的NACK、以及顯示下行控制訊號之接收失敗的DTX的組合。
  12.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TPC命令包含於指示前述SPS之開始的下行控制資訊。
  13. 一種基地台裝置,包含有:發送部,使用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下行資料,且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設定可支持到2個傳輸區塊的發送模式;接收部,接收於通訊對象裝置中生成之顯示前述下行資料之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於前述通訊對象裝置中,預先將前述應答訊號映射至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及第2PUCCH資源,當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定期進行下行之資源分配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上行控制通道用發送電力控制命令(TPC命令)的值,由複 數個PUCCH資源選擇前述第1PUCCH資源,並使用顯示前述第1PUCCH資源的索引選擇前述第2PUCCH資源;及再送控制部,基於前述已接收之應答訊號判別前述下行資料之再送的必要性,並再送前述下行資料。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述第1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與前述TPC命令之值對應之第1索引所示的PUCCH資源來進行,前述第2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為於前述第1索引加上1所得到之值的第2索引所示之PUCCH資源來進行。
  15.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PUCCH資源是4個PUCCH資源,而前述TPC命令是使用2個位元來顯示,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1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2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3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4PUCCH資源者。
  16. 一種通訊方法,是使用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下行資料,且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設定可支持到2個傳輸區塊的發送模式, 接收於通訊對象裝置中生成之顯示前述下行資料之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於前述通訊對象裝置中,預先將前述應答訊號映射至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及第2PUCCH資源,當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定期進行下行之資源分配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上行控制通道用發送電力控制命令(TPC命令)的值,由複數個PUCCH資源選擇前述第1PUCCH資源,並使用顯示前述第1PUCCH資源的索引選擇前述第2PUCCH資源,基於前述已接收之應答訊號判別前述下行資料之再送的必要性,並再送前述下行資料。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1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與前述TPC命令之值對應之第1索引所示的PUCCH資源來進行,前述第2PUCCH資源之選擇是藉由選擇以為於前述第1索引加上1所得到之值的第2索引所示之PUCCH資源來進行。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PUCCH資源是4個PUCCH資源,而前述TPC命令是使用2個位元來顯示,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1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0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2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0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 3PUCCH資源者,前述TPC命令之值為11時,前述第1索引是顯示第4PUCCH資源者。
  19. 一種積體電路,可控制以下處理:接收使用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之下行資料,且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設定可支持到2個傳輸區塊的發送模式的處理;進行檢測前述下行資料的錯誤的處理;當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定期進行下行之資源分配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上行控制通道用發送電力控制命令(TPC命令)的值,由複數個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選擇第1PUCCH資源,並使用顯示前述第1PUCCH資源的索引選擇第2PUCCH資源的處理;及將顯示前述下行資料之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映射至已選擇之前述第1PUCCH資源及前述第2PUCCH資源,並將前述經映射之應答訊號使用上行單位帶發送的處理。
  20. 一種積體電路,可控制以下處理:使用第1下行單位帶發送下行資料,且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設定可支持到2個傳輸區塊的發送模式的處理;接收於通訊對象裝置中生成之顯示前述下行資料之複數個錯誤檢測結果的應答訊號,於前述通訊對象裝置中,預先將前述應答訊號映射至第1上行控制通道資源(PUCCH資源)及第2PUCCH資源,當於前述第1下行單位帶中進行定期進行下行之資源分配的半持續排程(SPS)時,使用上行控 制通道用發送電力控制命令(TPC命令)的值,由複數個PUCCH資源選擇前述第1PUCCH資源,並使用顯示前述第1PUCCH資源的索引選擇前述第2PUCCH資源的處理;及基於前述已接收之應答訊號判別前述下行資料之再送的必要性,並再送前述下行資料的處理。
TW100147980A 2011-01-05 2011-12-22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TWI543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0744 2011-01-05
JP2011233007 2011-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0509A TW201240509A (en) 2012-10-01
TWI543651B true TWI543651B (zh) 2016-07-21

Family

ID=4645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7980A TWI543651B (zh) 2011-01-05 2011-12-22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0) US8879497B2 (zh)
EP (2) EP3598679B1 (zh)
JP (3) JP5398922B2 (zh)
KR (2) KR102049729B1 (zh)
CN (2) CN103283292B (zh)
BR (1) BR112013017256B1 (zh)
MX (1) MX2013007145A (zh)
RU (1) RU2573639C2 (zh)
TW (1) TWI543651B (zh)
WO (1) WO20120934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8020B2 (ja) * 2007-08-14 2010-10-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3621157B (zh) * 2011-06-13 2018-03-23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控制移动站的发射功率的方法
CN103368715B (zh) * 2012-03-28 2017-10-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应答信息的传输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WO2013175691A1 (ja) * 2012-05-23 2013-1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US10117244B2 (en) * 2013-02-28 2018-10-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plink carrier selection for reduced bandwidth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s
RU2631251C2 (ru) * 2013-05-31 2017-09-20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обмена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KR102305629B1 (ko) 2013-11-25 2021-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이 기지국에게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6012588B2 (ja) * 2013-12-26 2016-10-2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6008160A1 (en) * 2014-07-18 2016-01-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onitoring and optimizing of control channel usage
US20160212680A1 (en) * 2015-01-15 2016-07-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pid rerout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648616B2 (en) 2015-01-15 2017-05-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efficient low-latency uplink access
US10091812B2 (en) 2015-01-15 2018-10-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low-latency and robust uplink access
US9820264B2 (en) 2015-03-09 2017-11-14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Data and multicast signals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9820298B2 (en) 2015-03-09 2017-11-14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Scheduling request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327236B2 (en) 2015-03-09 2019-06-18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econdary cell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182406B2 (en) 2015-03-09 2019-01-1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headroom report for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US10700845B2 (en) 2015-03-09 2020-06-30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econdary cell deactiv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US11641255B2 (en) 2015-04-05 2023-05-0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877334B2 (en) 2015-04-05 2018-01-23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9894681B2 (en) 2015-06-12 2018-02-13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Uplink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200177B2 (en) 2015-06-12 2019-02-0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cheduling request on a secondary cell of a wireless device
US9948487B2 (en) 2015-06-15 2018-04-17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17075787A1 (zh) * 2015-11-05 2017-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上行控制信息的收发方法及装置
US10813123B2 (en) 2016-05-02 2020-10-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SPS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9169748A (ja) * 2016-08-09 2019-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477483B2 (en) * 2016-08-11 2019-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function based on uplink communication type
US11509569B2 (en) 2016-08-22 2022-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information for independent links
CN116707737A (zh) * 2017-03-23 2023-09-0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08631953B (zh) * 2017-03-24 2022-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反馈方法及装置
US11516747B2 (en) 2017-05-12 2022-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1102734B2 (en) 2017-05-12 2021-08-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3749029B1 (en) * 2018-02-02 2022-04-2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0062463B (zh) * 2018-05-11 2021-04-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和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方法
CN116546629A (zh) * 2018-07-03 2023-08-0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670405B2 (en) 2018-07-12 2023-06-06 Direct Supply, Inc. Apparatus for clinical data capture
US11265818B2 (en) * 2019-03-29 2022-03-01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of closed-loop power control in multi-panel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
WO2024096572A1 (ko) * 2022-11-04 2024-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5963B2 (en) * 2003-03-24 2011-02-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Free text and attribute searching of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EPG) data
KR101384078B1 (ko) * 2007-01-10 2014-04-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 채널 자원을 할당하고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3414533B (zh) 2007-09-28 2016-08-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检测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WO2009055536A2 (en) 2007-10-25 2009-04-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anagement and setup of enhanced mac-e/es resources in cell-fach state
US9036564B2 (en) * 2008-03-28 2015-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assignment of ACK resour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28020B2 (en) * 2009-02-02 2013-04-2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dication of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explicit release using a downlink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N101835271A (zh) * 2009-03-12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释放和分配的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A2986410C (en) * 2009-03-16 2019-07-02 Sun Patent Tru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resource region setting method
KR101731333B1 (ko) * 2009-03-25 2017-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184883B2 (en) * 2009-03-31 2015-11-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to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8379547B2 (en) * 2009-05-15 2013-02-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source selection for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ACK/NACK on PUCCH channel
JP5585008B2 (ja) 2009-06-16 2014-09-10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筆記具の軸筒
KR101753586B1 (ko) * 2010-02-03 2017-07-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TW201204116A (en) * 2010-04-07 2012-01-16 Htc Corp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098536A (zh) * 2010-04-22 2013-05-08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分配的通信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站、用户设备和其中的集成电路
JP5574230B2 (ja) 2010-04-28 2014-08-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障害処理方法および計算機
EP2584845B1 (en) * 2010-06-21 2017-03-08 LG Electronics Inc. Uplink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KR20120016561A (ko) * 2010-08-16 2012-02-24 주식회사 팬택 다중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WO2012044115A2 (ko) * 2010-09-30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637343B1 (en) * 2010-11-02 2020-03-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808820B1 (ko) * 2010-11-03 2017-1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캐리어 집적 다운링크 tdd 시스템에서의 수신확인 정보 생성 및 전력 제어
WO2012064154A2 (ko) 2010-11-11 2012-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67459A2 (ko) * 2010-11-18 2012-05-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867311B1 (ko) * 2010-12-21 2018-07-19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US8891416B2 (en) * 2011-01-02 2014-11-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K/NACK transmission in TDD-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919780B1 (ko) * 2011-03-03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2742627B1 (en) * 2011-08-10 2021-03-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feedback for multi-site schedu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49187A1 (en) 2018-02-15
JP2014045493A (ja) 2014-03-13
EP2663149A1 (en) 2013-11-13
CN103283292A (zh) 2013-09-04
US20220295475A1 (en) 2022-09-15
US20150271795A1 (en) 2015-09-24
US20190246392A1 (en) 2019-08-08
EP3598679B1 (en) 2021-07-21
RU2013130668A (ru) 2015-02-10
EP3598679A1 (en) 2020-01-22
US11375485B2 (en) 2022-06-28
KR20130135275A (ko) 2013-12-10
CN105812101A (zh) 2016-07-27
BR112013017256B1 (pt) 2021-09-28
US20130250901A1 (en) 2013-09-26
EP2663149A4 (en) 2017-07-05
JP5878652B2 (ja) 2016-03-08
CN103283292B (zh) 2016-05-25
MX2013007145A (es) 2013-07-29
US9295054B2 (en) 2016-03-22
US20160381677A1 (en) 2016-12-29
JPWO2012093448A1 (ja) 2014-06-09
US9467987B2 (en) 2016-10-11
RU2573639C2 (ru) 2016-01-27
US20170230965A1 (en) 2017-08-10
US10306607B2 (en) 2019-05-28
US11716735B2 (en) 2023-08-01
CN105812101B (zh) 2019-06-21
KR20190035901A (ko) 2019-04-03
BR112013017256A8 (pt) 2017-07-11
US20200275435A1 (en) 2020-08-27
US9820267B2 (en) 2017-11-14
US8879497B2 (en) 2014-11-04
TW201240509A (en) 2012-10-01
US20160165594A1 (en) 2016-06-09
US9668249B2 (en) 2017-05-30
US10694510B2 (en) 2020-06-23
WO2012093448A1 (ja) 2012-07-12
US20150016398A1 (en) 2015-01-15
JP5684356B2 (ja) 2015-03-11
EP2663149B1 (en) 2019-10-30
KR101961962B1 (ko) 2019-03-25
JP5398922B2 (ja) 2014-01-29
KR102049729B1 (ko) 2019-11-28
JP2015111876A (ja) 2015-06-18
BR112013017256A2 (pt) 2016-10-25
US9077533B2 (en) 2015-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3651B (zh)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JP6094914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617655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2018007286A (ja) 基地局装置、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5871917B2 (ja) 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送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