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3292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3292A
CN103283292A CN2011800626467A CN201180062646A CN103283292A CN 103283292 A CN103283292 A CN 103283292A CN 2011800626467 A CN2011800626467 A CN 2011800626467A CN 201180062646 A CN201180062646 A CN 201180062646A CN 103283292 A CN103283292 A CN 103283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unit
frequency band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26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3292B (zh
Inventor
大泉透
西尾昭彦
堀内绫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622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121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83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3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3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32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而且在终端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半静态调度时,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并且消除PUCCH资源不足的终端装置。在该装置中,控制单元(208)基于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的值,从对基站预先向PUCCH资源1设定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加上1所得的值(n(1) PUCCH+1)中,选择1个值。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确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来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来获取基站专用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了获取基站专用的参数后,对于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建立了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L Assignment(有时也称为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分别进行“盲判定”。也就是说,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在基站中,使用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对该CRC部分进行屏蔽。因此,终端在使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CRC运算为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
另外,在3GPP LTE中,对于从基站发送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也就是说,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而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非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为了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以下有时简单地记载为“A/N”)的反馈,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对于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如上所述,PDCCH用于该控制信息的发送。该PDCCH由1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1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也就是说,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中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1个L1/L2CCH由多个(2、4、8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数索引(Index)的CCE为起点的连续多个CCE。基站根据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并发送。
另外,这里,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以下,有时称为PUCCH资源)一对一地对应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不过,在L1/L2CCH占用连续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与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即,与具有偶数序号的CCE索引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这样,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
此外,在3GPP LTE中,对于VoIP或流式传输等在某种程度上为固定的传输速度的分组数据,不是采用通过动态地分配无线资源而实现高效率的尽力(best effort)型调度方式(动态调度;Dynamic Scheduling),而是采用对每一固定周期分配无线资源的调度方式。该调度方式例如被称为静态调度(Persistent Scheduling)或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在SPS中,通过PDCCH通知开始(Activation)和结束(Release)。在SPS开始后,因为基站对每一固定周期发送下行链路的公共信道(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所以对于有关SPS的PDSCH,不通知PDCCH。在SPS中,通过这样以预先在基站和终端之间已知的发送定时进行发送和接收,可以削减下行链路调度信息(DL SchedulingInformation),能够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在进行SPS发送时,终端也将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该响应信号的反馈中,使用与如下的PUCCH资源索引对应的PUCCH资源,该PUCCH资源索引是,与指示SPS开始的PDCCH的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发送功率控制)指令(2比特)的值一一对应地预先设定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中的1个PUCCH资源索引。
如图1所示,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通过在时间轴上使用具有零自相关(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尔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而被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4的沃尔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12)被一次扩频为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于序列长度12的ZAC序列乘以用复数表示的响应信号分量。接着,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与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有时也称为沃尔什编码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2)分别对应地被二次扩频。即,对于序列长度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或者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Sequence))的各个分量,乘以正交码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尔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变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响应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而被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块单位扩频码序列(Block-wise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过进行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参照非专利文献4)。
但是,各终端在各子帧中对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因此在终端侧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在终端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时,终端甚至连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线路数据都无法获知。因此,在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时,终端也不生成对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在终端侧不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的意义上的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transmission)ofACK/NACK signals,ACK/NACK信号的不连续传输)。
另外,在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中,基站对于上行线路数据及下行线路数据分别独立地进行资源分配。因此,在LTE系统中,在上行链路中,发生终端(即与LTE系统对应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必须同时发送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使用时间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发送来自终端的响应信号以及上行链路数据。这样,通过使用TDM同时发送响应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维持着终端的发送波形的单载波特性(Single carrierproperties)。
另外,如图2所示,在时间复用(TDM)中,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A/N”)占用对上行链路数据分配的资源(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资源)的一部分(与映射有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的SC-FDMA码元相邻的SC-FDMA码元的一部分)被发送到基站。图中的纵轴的“副载波(Subcarrier))”有时也称为“虚拟副载波(Virtual subcarrier)”或“时间连续信号(Time contiguous signal)”,为了方便将SC-FDMA发送机中汇聚输入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电路的“时间上连续的信号”表示为“副载波”。即,在PUSCH资源中,上行链路数据中的任意数据因响应信号而被删截(puncture)。因此,编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的任意比特被删截,由此上行链路数据的质量(例如编码增益)大幅劣化。因此,基站例如通过对于终端指示非常低的编码率,或者指示非常大的发送功率,补偿由删截造成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质量劣化。
另外,用于实现比3GPP LTE更高速的通信的高级3GPP LTE(3GPPLTE-Advanced)的标准化业已开始。高级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沿袭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在高级3GPP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预计将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基于数倍于LTE系统中的传输速度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BackwardCompatibility),将用于LTE-A系统的频带划分成作为LTE系统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即,这里,“单位频带”是具有最大20MHz宽度的频带,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下行链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基于从基站报告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由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分布配置在频域时的分布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链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基于从基站报告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区域且在两端部包含用于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高级3GPP LTE中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s)或Cell。另外,有时也作为简称记载为CC(s)。
并且,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捆绑几个该单位频带所得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一般而言,对于上行的吞吐量要求与对于下行的吞吐量要求不同,因此在LTE-A系统中,还正在研究对于任意的与LTE-A系统对应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量在上行与下行中不同的载波聚合,即所谓的非对称载波聚合(Asymmetric 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也支持在上行与下行中单位频带数为非对称,且各单位频带的带宽分别不同的情况。
图3是用于说明对个别的终端适用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在图3中,示出了基站的上行与下行的带宽以及单位频带数对称的例子。
在图3中,对于终端1,设定(Configuration)为使用2个下行单位频带与左侧的1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设定为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2个下行单位频带,但在上行通信中,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
并且,着眼于终端1时,构成LTE-A系统的LTE-A基站与LTE-A终端之间按照图3(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收发。如图3(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开始通信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同步,并从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报告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由此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指示终端追加下行单位频带。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会增加,在作为个别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另外,在适用上述载波聚合的LTE-A中,有时终端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一次接收多个下行线路数据。在LTE-A中,作为对该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正在研究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也称为Multiplexing(复用))、捆绑(Bundling)、以及DFT-S-OFDM(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格式。在信道选择中,根据有关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不仅改变用于响应信号的码元点,还改变映射响应信号的资源。与此相对,在捆绑中,对根据有关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ACK或NACK信号进行捆绑(即,设ACK=1、NACK=0,计算关于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逻辑“与”(Logical AND)),使用预先确定的1个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另外,在使用DFT-S-OFDM格式的发送时,终端汇聚对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并进行编码(Joint coding,联合编码),使用该格式发送该编码数据(参照非专利文献5)。
即,如图4所示,信道选择是如下的方法:基于对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分别是ACK还是NACK,不仅改变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即,星座点(Constellation point)),还改变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以下有时也记载为“PUCCH资源”)。与此相对,捆绑是如下的方法:将对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捆绑为1个信号,从预先确定的1个资源进行发送(参照非专利文献6、7)。
这里,作为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了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的、上行线路中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可以考虑以下的两个方法。
一个方法是,使用与PDCCH所占用的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的方法(Implicitsignalling,暗示信令)(方法1)。即,在将面向基站下属的终端的DCI配置在PDCCH区域的情况下,各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多个CCE构成的资源。另外,作为PDCCH占用的CCE数(CCE聚合数:CCE aggregation level),例如根据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者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1、2、4、8中的1个。因为是与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而被暗示分配的资源,所以有时也记载为“暗示资源(Implicit resource)。
另一个方法是从基站对于终端预先通知用于PUCCH的资源的方法(Explicit signalling,明示信令)(方法2)。即,在方法2中,终端使用从基站预先通知的PUCCH资源来发送响应信号。因为是从基站预先明示地通知的资源,所以有时也记载为“明示资源(explicit resource)”。
另外,如图4所示,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1个下行单位频带与应发送响应信号的1个上行单位频带成为一对。与应发送响应信号的上行单位频带成为一对的这种下行单位频带被称为PCC(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主单位载波)或Pcell(Primary Cell,主小区)。另外,除此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被称为SCC(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辅单位载波)或SCell(SecondaryCell,辅小区)。例如,PCC(Pcell)是发送与应发送响应信号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广播信息(例如SIB2)的下行单位频带。
另外,在信道选择中,与指示PCC(PCell)内的PDSCH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来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在图4中是PUCCH区域1内的PUCCH资源)(暗示信令)。
这里,引用图4、图5及图6说明将上述非对称的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基于信道选择的ARQ控制。
例如,如图4所示,对于终端1,在设定由下行单位频带1(PCell)、下行单位频带2(SCell)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 set”)的情况下,在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2各自的PDCCH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使用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链路数据。
并且,在信道选择中,在单位频带1(PCell)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单位频带2(SCell)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失败的情况(即,单位频带1(P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为ACK、单位频带2(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通过暗示信令通知的PUCCH区域1内包含的PUCCH资源,且作为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使用第一相位点(例如,(1,0)等的相位点)。另外,在单位频带1(PCell)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且单位频带2(SCell)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也成功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PUCCH区域2内包含的PUCCH资源,且使用第一相位点。也就是说,在下行单位频带为2个、并且设定了每下行单位频带仅支持1个传输块(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有4模式(即,ACK/ACK、ACK/NACK、NACK/ACK、NACK/NACK),因而通过2个PUCCH资源与两种相位点(例如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ing,二相相移键控)映射)的组合,能够表示该4模式(pattern)。
另外,在单位频带1(PCell)中DCI的接收失败、单位频带2(SCell)中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的情况(即,单位频带1(P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为DTX、单位频带2(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为ACK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发往终端1的PDCCH占用的CCE,因此也无法确定与其开头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区域1内包含的PUCCH资源。因此,此时,为了对基站通知单位频带2的差错检测结果即ACK,需要将响应信号映射到通过明示信令通知的PUCCH区域2内包含的PUCCH资源(以下有时记载为“支持(support)暗示信令”)。
这里,具体地,在图5和图6中示出在下行单位频带为2个(PCell为1个,SCell为1个),并且,
(a)对各下行单位频带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
(b)对PCell的下行单位频带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而且,对SCell的下行单位频带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
(c)对PCell的下行单位频带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而且,对SCell的下行单位频带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
(d)对各下行单位频带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映射,并在图7中示出用表格表现图5和图6的映射的图(以下有时记载为“映射表”或者“发送规则表”)。
在非专利文献8所公开的PUCCH资源的通知方法中,在PCell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发送中,在对PCell进行动态调度的情况下使用暗示资源,而在SRS的情况下,与3GPP LTE同样,与指示了SRS开始的PDCCH中包含的PUCCH用TPC指令的值一一对应地使用预先设定的4个PUCCH资源中的1个资源。在SCell的PDSCH发送中,在与SCell的PDSCH对应的PDCCH被配置在PCell上的情况下(以下,有时也记载为“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使用暗示资源,而未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使用明示资源。
在非专利文献8中,在SCell的PDSCH发送中,未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与SCell的PDSCH对应的PDCCH被配置在SCell上。在这种情况下,若使用基于CCE索引而暗示地通知资源的暗示资源,则有可能发往本终端或发往其他终端的PCell上配置的PDCCH的CCE索引与发往本终端的SCell上配置的PDCCH的CCE为相同,被通知彼此相同的PUCCH资源,会产生响应信号的冲突。因此,在SCell的PDSCH发送中,未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使用明示资源。另一方面,在SCell的PDSCH发送中,进行了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与SCell的PDSCH对应的PDCCH被配置在PCell上。该PDCCH占用的CCE不可能使用PCell上的与其他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和发往其他终端的PDCCH所占用的CCE相同的CCE索引,因此在SCell的PDSCH发送中,在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暗示资源。
在非专利文献9所公开的PUCCH资源的通知方法是:在PCell发送PDSCH时,非MIMO的DCI中利用1个暗示资源,MIMO的DCI中利用2个暗示资源。在SCell发送PDSCH时,利用明示资源。
在非专利文献9中,由36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构成1CCE,对每个资源元素以QPSK进行映射时,每个CCE可以传输72比特。非MIMO的DCI的比特数比MIMO的DCI少,仅使用1CCE也可以传输。另一方面,MIMO的DCI的比特数比非MIMO的DCI多,为了降低PDCCH的差错率,一般使用2CCE以上来传输。因此,在非专利文献9中,在非MIMO的DCI中,考虑使用1CCE以上来传输PDCCH的情况,利用1个暗示资源,在MIMO的DCI中,考虑使用2CCE以上来传输PDCCH的情况,利用2个暗示资源。
假如在使用1CCE传输PDCCH时,使用2个暗示资源,由于暗示资源与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所以虽然在PDCCH传输中仅占用1CCE,但为了通知PUCCH资源,必需占用2CCE。这样,在为了通知PUCCH资源而占用比PDCCH占用的CCE多的CCE的情况下,无法对该CCE分配其他终端的PDCCH,基站中的PDCCH调度受到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9.1.0,“Physical Channels andModulation(Release9),”May2010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9.2.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9),”June2010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9.2.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9),”June2010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andKatsuhiko 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IEEE VTC 2009 spring,April2009
非专利文献5:Ericsson and ST-Ericsson,“A/N transmission in the uplinkfor carrier aggregation,”R1-100909,3GPP TSG-RAN WG1#60,Feb.2010
非专利文献6:ZTE,3GPP RAN1meeting#57,R1-091702,“Uplink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May2009
非专利文献7:Panasonic,3GPP RAN1meeting#57,R1-091744,“UL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ay2009
非专利文献8:Samsung,CATT,ETRI,Panasonic,Ericsson,ST-Ericsson,LG-Ericsson,LG Electronics,InterDigital,MediaTek,Huawei,NTT DOCOMO,Potevio,Alcatel-Lucent,Alcatel-Lucent ShanghaiBell,RIM,and Sharp,3GPP RAN1 meeting#62,R1-105040,“Way Forwardon PUCCH Resource Allocation,”Aug.2010
非专利文献9:CATT,CATR,and CMCC,3GPP RAN1meeting#63,R1-106495,“Way forward on TDD ACK/NAK in Rel-10,”Nov.2010
非专利文献10:NTT DOCOMO,3GPP RAN1meeting#63,R1-106175,“Remaining Issue for Channel Selection,”Nov.201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对终端设定(configuration)的(半静态设定的)CC数为2个的情况下,不是基于实际上传输的码字(Code Word:CW)数,而是基于预先对终端设定的CW数,更严格地说,基于发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而确定终端对基站通知的ACK/NACK比特数。也就是说,基于设定的发送模式而选择映射表。例如,在对终端设定了2CC,并且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对SCell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1、2、5、6或7)的情况下,无论实际发送的(动态的)TB数如何,终端都使用3比特的映射表,对基站通知响应信号。
在对终端设定了2CC,并且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对SCell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1、2、5、6或7)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SPS发送时,若基于非专利文献8和非专利文献9所公开的方法,则在PCell中通知1个PUCCH资源,以及在SCell中通知1个PUCCH资源(进行了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是暗示资源;未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是明示资源),即通知合计2个PUCCH资源。
然而,如图8所示,在对终端设定了2CC,并且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对SCell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1、2、5、6或7)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了SPS发送(1TB发送)时,若假定为对基站通知PCell的PDSCH(CW1)总是NACK或DTX的、除了带底纹的部分以外的响应信号(即“A,N/D,A”、“N/D,N/D,A”、“A,N/D,N/D”、“N/D,N/D,N/D”),则需要3个PUCCH资源。也就是说,缺少1个PUCCH资源。
如非专利文献8中公开,虽然有使用与指示PCell内的PDSCH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的暗示资源的方法,但不存在指示PCell内的有关SPS的PDSCH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因此无法利用暗示资源。
另外,如图9所示,扩展3GPP LTE,可以考虑如下的方法,即,除了使用预先与指示了SPS开始的PDCCH所包含的PUCCH用TPC指令(2比特)的值一一对应地设定了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第一~第四PUCCH资源索引)中的1个PUCCH资源索引所对应的PUCCH资源以外,与此独立地还使用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n(1) PUCCH′≠n(1) PUCCH)(第五~第八PUCCH资源索引)中的1个PUCCH资源索引所对应的PUCCH资源的方法,但来自基站的信令量从相当于4个PUCCH资源倍增到相当于8个PUCCH资源。更具体而言,在终端使用第一~第四PUCCH资源索引的条件是“SRS时”,而与此不同,在终端使用第五~第八PUCCH资源索引的条件是“SRS时、而且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为了“SRS时,而且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这样的发生频度较低的情况,需要增加信令量。
在对终端设定了2CC,并且对PCell和SCell分别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的情况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PCell中进行SPS发送时,若基于非专利文献8和非专利文献9所公开的方法,则通知包括PCell中的1个SPS用PUCCH资源和SCell中的2个PUCCH资源(进行了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是暗示资源;未进行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是明示资源)的、合计3个PUCCH资源。
但是,在如非专利文献10中公开那样,用1CW(1TB)发送PCell时,如果假设为不使用PCell的PDSCH(CW0)和PDSCH(CW1)为“ACK,NACK”或“NACK,ACK”的响应信号,而使用“ACK,ACK”或“NACK,NACK”的响应信号,则如图10所示,在对终端设定了2CC,并且对PCell和SCell分别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而且以SPS发送(1TB发送)PCell的情况下,需要4个PUCCH资源。也就是说,缺少1个PUCCH资源。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PUCCH资源通知方法,其在对终端设定了2CC,并且至少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半静态调度时,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并且消除PUCCH资源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其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而且在终端中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半静态调度时,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并且消除PUCCH资源不足。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终端装置为,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并且是至少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终端装置,包括: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接收单元,接收通过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差错检测单元,检测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第一响应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以及第二响应控制单元,在半静态调度时,基于与指示半静态调度的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第一上行控制信道索引,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在所述第二响应控制单元中,基于第一上行控制信道来选择第二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基站装置为,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包括:控制信息发送单元,对于至少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自持2TB的发送模式的终端装置,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发送单元,在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中发送下行数据;第一响应接收单元,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接收终端所发送的响应信号;第二响应接收单元,在半静态调度时,基于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第一上行控制信道索引,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在所述第二响应接收单元中,基于第一上行控制信道来选择第二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发送方法为,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进行通信,并且至少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该发送方法包括:控制信息接收步骤,接收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接收步骤,接收通过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第一响应控制步骤,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以及第二响应控制步骤,在半静态调度时,基于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第一上行控制信道索引,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在所述第二响应控制步骤中,基于第一上行控制信道来选择第二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接收方法为,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进行通信,并且至少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该接收方法包括:控制信息发送步骤,对于至少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终端装置,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发送步骤,在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中发送下行数据;第一响应接收步骤,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接收终端所发送的响应信号;第二响应接收步骤,在半静态调度时,基于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第一上行控制信道索引,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在所述第二响应接收步骤中,基于第一上行控制信道来选择第二上行控制信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而且在终端中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半静态调度时,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并且消除PUCCH资源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与PUSCH资源中的响应信号及上行链路数据的TDM的适用有关的动作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应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应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ACK/NACK映射例的图(例1)。
图6是用于说明ACK/NACK映射例的图(例2)。
图7是ACK/NACK映射表。
图8是用于说明PUCCH资源通知方法的图(其1)。
图9是用于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SPS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PUCCH资源通知方法的图(其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控制例(例1)。
图1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控制例(例2)。
图1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SPS时的第一PUCCH资源通知方法。
图1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SPS时的第二PUCCH资源通知方法(其1)
图1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SPS时的第二PUCCH资源通知方法(其2)。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101、208  控制单元
102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105  编码单元
104、107  调制单元
106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
108  映射单元
109、218-1、218-2、218-3  IFFT单元
110、219-1、219-2、219-3  CP附加单元
111、222  无线发送单元
112、201  无线接收单元
113、202  CP去除单元
114  PUCCH提取单元
115  解扩单元
116  序列控制单元
117  相关处理单元
118  A/N判定单元
119  捆绑A/N解扩单元
120  IDFT单元
118  捆绑A/N判定单元
122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200  终端
203  FFT单元
204  提取单元
205、209  解调单元
206、210  解码单元
207  判定单元
211  CRC单元
212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
213  编码和调制单元
214-1、214-2  一次扩频单元
215-1、215-2  二次扩频单元
216  DFT单元
217  扩频单元
220  时间复用单元
221  选择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图。基站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终端200进行通信。基站100中,映射单元108对于分配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第一下行频带(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终端2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并将下行数据映射到上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由此,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PDCCH)被发送,下行数据通过下行数据信道(PDSCH)被发送。另外,PUCCH提取单元114通过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接收对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这里,在SRS时,PUCCH提取单元114在表示构成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PUCCH资源)的索引(PUCCH资源索引)中,选择与第一索引对应的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并且基于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终端200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100进行通信。另外,在终端200中,分配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第一下行单位频带(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终端200中,提取单元204接收由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接收由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CRC单元211检测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控制单元208基于由CRC单元211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通过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发送对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这里,在半静态调度(SRS)时,控制单元208在表示构成上行控制信道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PUCCH资源)的索引(PUCCH资源索引)中,选择与第一索引对应的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并且基于选择出的上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这里,在对设定了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终端200的上述发送规则表中,设定包含了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及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用资源。另外,上述第一索引是,与指示SPS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
[基站的结构]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3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编码单元105、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调制单元107、映射单元108、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9、CP附加单元110、无线发送单元111、无线接收单元112、CP除去单元113、PUCCH提取单元114、解扩单元115、序列控制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7、A/N判定单元118、捆绑A/N解扩单元119、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20、捆绑A/N判定单元121、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控制单元101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以下称为“目的地终端”,或仅称为“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该资源分配。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中,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中,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对各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与上述的L1/L2CCH等同。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1个或多个CCE(或R-CCE。以下,有时不区分CCE与R-CCE,简单地称为CCE)构成。
另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在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根据该编码率而不同,由控制单元101分配具有能够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
而且,控制单元101将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另外,控制单元101将有关编码率的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输出到编码单元105。另外,控制单元101将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108。其中,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该控制信息。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区别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使用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屏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 carrying downlink assignment)”或“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下行控制信息”。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编码单元105将每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将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但是,在对目的地终端200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对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在初次发送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并且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对每个目的地终端2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对每个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保持发往1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向目的地终端200发送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还能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NACK或者DTX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ACK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7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获得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4获得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另外,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7获得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即,控制信息包含的信息)所示的资源(PDSCH(下行数据信道))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由映射单元108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子帧中的控制信息以及发送数据,在IFFT单元109中从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在CP附加单元110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在无线发送单元111中进行D/A(Digitalto Analog,数字至模拟)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经由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2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对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除去单元113除去在进行接收处理后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中附加的CP。
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与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信号。这里,所谓捆绑ACK/NACK资源,如上所述,是应该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资源,是采用DFT-S-OFDM格式结构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即,配置捆绑ACK/NACK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即,配置有用于解调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的数据部分输出到捆绑A/N解扩单元119,将参考信号部分输出到逆扩频单元115-1。
另外,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多个PUCCH区域,该多个PUCCH区域与对应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使用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A/N资源、以及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多个A/N资源对应。这里,所谓A/N资源,是应该发送A/N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A/N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配置有上行控制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配置有用于解调上行控制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而且,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出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两者输出到解扩单元115-2。这样,通过从与CCE关联的PUCCH资源和对于终端200通知的特定的PUCCH资源中选择出的资源,接收响应信号。另外,对于在PUCCH提取单元114中选择的PUCCH资源的细节,在后面进行叙述。
序列控制单元116生成有可能用于对从终端200通知的A/N、对A/N的参考信号、以及对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各自扩频的基序列(Basesequence,即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分别确定与在终端200可能使用的PUCCH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资源(以下称为“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而且,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捆绑ACK/NACK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配置A/N以及对A/N的参考信号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2。
解扩单元115-1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1进行从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提取的参考信号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1使用终端200应在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沃尔什序列,对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
相关处理单元117-1使用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求从解扩单元115-1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然后,相关处理单元117-1将相关值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解扩单元115-2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2进行从与多个A/N资源对应的多个PUCCH区域中提取的参考信号和A/N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2使用终端200应在各A/N资源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对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至相关处理单元117-2。
相关处理单元117-2使用表示与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分别求从解扩单元115-2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然后,相关处理单元117-2将各个相关值输出到A/N判定单元118。
A/N判定单元118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7-2输入的多个相关值,判定终端200使用哪个A/N资源发送了信号,或是未使用任一A/N资源。而且,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使用任一A/N资源发送了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与参考信号对应的分量以及与A/N对应的分量进行同步检波,并将同步检波的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另一方面,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任一A/N资源的情况下,将表示未使用A/N资源的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捆绑A/N解扩单元119对与从PUCCH提取单元114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使用DFT序列进行解扩,并将该信号输出到IDFT单元120。
IDFT单元120将从捆绑A/N解扩单元119输入的频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通过IDFT处理变换为时域上的信号,并将时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捆绑A/N判定单元121,对从IDFT单元120输入的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使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信息进行解调。另外,捆绑A/N判定单元121对解调后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结果作为捆绑A/N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但是,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相关值比阈值小,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捆绑A/N资源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捆绑A/N判定单元121将该意旨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基于从捆绑A/N判定单元121输入的信息以及从A/N判定单元118输入的信息,判定是否应重发通过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数据(下行链路数据),基于判定结果生成重发控制信号。具体而言,在判断为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生成表示该下行链路数据的重发命令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另外,在判断为不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生成表示不重发通过该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终端的结构]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4中,终端200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1、CP除去单元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3、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5、解码单元206、判定单元207、控制单元208、解调单元209、解码单元210、CRC单元211、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编码和调制单元213、一次扩频单元214-1、214-2、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DFT单元216、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1、218-2、218-3、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时间复用单元220、选择单元221、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此外,接收OFDM信号中包含:被分配到PDSCH内的资源中的PDSCH信号(下行链路数据)或者被分配到PDCCH内的资源中的PDCCH信号。
CP除去单元202除去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附加了的CP。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FFT,变换成频域信号,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在从FFT单元203获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即,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或R-CCE)的数根据编码率而变化,因此提取单元204以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提取出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另外,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后述的判定单元207获得的有关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下行数据信道信号(PDSCH信号)),并输出到解调单元209。这样,提取单元204接收被映射到PDCCH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通过PDSCH接收下行链路数据。
解调单元205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将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6。
解码单元206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从解调单元205获得的解调结果进行解码,将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7。
判定单元207对从解码单元206获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监视)。以与上述的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进行该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7使用本装置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7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有关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另外,在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即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判定单元207将产生(存在)ACK/NACK信号的意旨通知给控制单元208。另外,在从PDCCH信号中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时,判定单元207将有关该PDCCH占用的CCE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8。
控制单元208根据从判定单元207输入的有关CCE的信息,确定与该CCE相关联的A/N资源。而且,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与CCE相关联的A/N资源、或者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A/N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将与该A/N资源对应的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并且,控制单元208将A/N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1。
另外,在判断为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部分(参考信号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2,将沃尔什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2。并且,控制单元208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2。
另外,控制单元208将用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的扩频的DFT序列输出到扩频单元217,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3。
另外,控制单元208指示选择单元221选择捆绑ACK/NACK资源或A/N资源中的任一者,并将所选择的资源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此外,控制单元208指示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根据所选择的资源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中的任一者。此外,对于控制单元208中的A/N资源(PUCCH资源)的通知方法,在后面进行叙述。
解调单元209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210。
解码单元210对从解调单元209获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1。
CRC单元211生成从解码单元210获得的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使用CRC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检错,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CRC=NG(有差错)的情况下将N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另外,CRC单元211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从CRC单元211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状况(下行线路数据的检错结果)生成响应信号。即,在被控制单元208指示了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作为专用数据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检错结果的捆绑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在被控制单元208指示了生成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1码元的ACK/NACK信号。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到编码和调制单元213。
在输入了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对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生成12码元的调制信号,并输出到DFT单元216。另外,在输入了1码元的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对该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
DFT单元216通过汇聚12个输入的时间序列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DFT处理,由此得到频率轴上的12个信号分量。接着,DFT单元216将12个信号分量输出到扩频单元217。
扩频单元217使用由控制单元208指示的DFT序列,对从DFT单元216输入的12个信号分量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3。
另外,与A/N资源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一次扩频单元214-1及214-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与资源对应的基序列对ACK/NACK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
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沃尔什序列或者DFT序列对输入的一次扩频后的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1、218-2。
IFFT单元218-1、218-2、218-3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输入的信号与应该配置的频率位置对应关联来进行IFFT处理。由此,输入到IFFT单元218-1、218-2、218-3的信号(即,ACK/NACK信号、A/N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信号)被变换为时域的信号。
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将与IFFT后的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开头。
时间复用单元220将从CP附加单元219-3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即,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发送的信号)和从CP附加单元219-2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时间复用到捆绑ACK/NACK资源中,并将得到的信号输出到选择单元221。
选择单元221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选择从时间复用单元220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与从CP附加单元219-1输入的A/N资源中的任一者,将分配到所选择的资源中的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发送单元222对从选择单元221获得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从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如上述构成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终端200设定2个下行单位频带(1个PCell和1个SCell)和1个上行单位频带。此外,对于终端200,分配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PCell的数据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
对于实施了上述设定的终端200,设定图8所示的映射表(对SCell设定了仅支持1TB的发送模式时),或者图10所示的映射表(对S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在对实施了上述设定的终端200的映射表(图8或者图10)中,设定包含PUCCH资源1~3(图8的情况)或者PUCCH资源1~4的响应信号发送用资源。
首先,引用图15详细地说明对实施了上述设定的终端200的、动态调度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
图15表示从PCell(下行单位频带1)向SCell(下行单位频带2)的跨载波调度的例子。即,在图15中,由PCell内的PDCCH,指示SCell内的PDSCH。
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基于由CRC单元211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映射表(发送规则表),通过上行单位频带的PUCCH(PUCCH资源)发送对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
例如,在图15中,将指示P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设为n_CCE。此时,与该开头CCE索引(n_CCE)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1(暗示信令)。另外,与指示P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的下一个索引(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2(暗示信令)。
同样,在图15中,将从PCell向SCell进行了跨载波调度的、指示SCell内的PDSCH的、PCell内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设为n_CCE’(n_CCE’≠n_CCE)。此时,与该开头CCE索引(n_CCE′)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3(暗示信令)。另外,在分配到S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的终端200中,还与指示S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的下一个索引(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4(暗示信令)。
另外,在动态调度时,基站100(PUCCH提取单元114)与终端200同样,在与通知给终端200的PDCCH占用的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中,选择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过的资源。
另外,上述资源通知方法是通过暗示信令通知所有的PUCCH资源的情况的一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明示信令通知所有的PUCCH资源。另外也可以通过暗示信令通知一部分PUCCH资源(例如,图15所示的PUCCH资源1和跨载波调度时的PUCCH资源3),而通过明示信令通知其余的PUCCH资源(例如,PUCCH资源2、PUCCH资源4和非跨载波调度时的PUCCH资源3)。
以上,说明了动态调度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
下面,引用图16、图17和图18,详细地说明对实施了上述设定的终端200的、半静态调度(SPS)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
图16表示从PCell(下行单位频带1)向SCell(下行单位频带2)的跨载波调度的例子。即,在图16中,由PCell内的PDCCH,指示SCell内的PDSCH。
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基于由CRC单元211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映射表(发送规则表),通过上行单位频带的PUCCH(PUCCH资源)发送对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
但是,SPS开始后,不存在指示PCell内的SPS用PDSCH的PDCCH。因此,SPS开始后,无法对终端200分配与CCE索引(例如,n_CCE和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1和PUCCH资源2(暗示资源。例如参照图15)。
因此,在SPS时,终端200(控制单元208)首先在表示构成PUCCH的PUCCH资源的PUCCH资源索引中,选择与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所对应的资源作为PUCCH资源1,该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包含于指示SPS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
图17表示对终端200通知SPS的开始的PDCCH中包含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与预先被基站100设定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将PUCCH用TPC指令(value of TPCcommand for PUCCH。“00”~“11”)用作表示预先被基站100设定的4个PUCCH资源的值(第一~第四PUCCH资源索引)中的任一索引。另外,图17与图9上段所示的对应关系、即LTE(版本8)中使用的对应关系相同。
例如,对于PUCCH资源1,终端200基于图17所示的PUCCH用TPC指令(在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的值,从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中,选择1个索引。然后,分配与选择出的PUCCH资源索引对应的资源,作为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1。
接着,对于PUCCH资源2,终端200基于图18所示的、PUCCH用TPC指令的值与4个PUCCH资源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择1个PUCCH资源。在图18中,使PUCCH用TPC指令的值与对图17所示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加上1所得的值(n(1) PUCCH+1)对应关联。然后,分配与选择出的PUCCH资源索引对应的资源,作为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2。
也就是说,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基于在图17中选择出的PUCCH资源1的PUCCH资源索引,选择PUCCH资源2。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终端200选择与对PUCCH资源1的PUCCH资源索引加上1所得的值(PUCCH资源索引)对应的资源作为PUCCH资源2。
例如,说明在SPS开始时通知给终端200的PDCCH所包含的PUCCH用TPC指令为“01”的情况。此时,终端200基于图17,从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中,选择与PUCCH用TPC指令“01”对应的资源(第二PUCCH资源索引)作为PUCCH资源1。另外,终端200基于图18,从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1)中,选择与PUCCH用TPC指令“01”对应的资源(对第二PUCCH资源索引加上1所得的值)作为PUCCH资源2。通知给终端200的PDCCH所包含的PUCCH用TPC指令为“01”以外的情况(“00”、“10”、“11”)也是同样。
另一方面,在图16中,与图15同样,将从PCell向SCell进行了跨载波调度的、指示SCell内的PDSCH的、PCell内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设为n_CCE’(n_CCE’≠n_CCE)。
此时,与图15(动态调度时)同样,与该开头CCE索引(n_CCE′)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3(暗示信令)。另外,在对终端2()()设定了SCell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时,进而与指示S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的下一个索引(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4(暗示信令)。
另外,在SPS时,基站100(PUCCH提取单元114)在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特定的PUCCH资源、或者与通知给终端200的PDCCH占用的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中,选择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过的资源。此时,基站100对于至少在PCell中设定有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终端200,基于在选择第一SPS用资源时所使用的PUCCH资源索引(与PUCCH用TPC指令对应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选择第二SPS用资源。
以上,说明了SPS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
这样,在动态调度时,或者在半静态调度(SPS)时,终端200从与通知给终端200的PDCCH占用的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或者预先被基站100通知的特定的PUCCH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对响应信号的发送进行控制。
例如,在对于终端200,对PCell设定有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在动态调度时,终端200使用与分别指示PCell内的PDSCH和S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相关联的PUCCH资源(暗示资源)、以及与开头CCE索引的下一个CCE索引相关联的PUCCH资源(暗示资源),来发送响应信号。具体而言,在动态调度时,作为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的值),使用与用于发送PDCCH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相关联的值(例如,参照图15)。另外,在PCell中设定有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作为PUCCH资源索引,使用与n_CCE+1相关联的值。
另一方面,在PCell中的SPS时,终端200对于PCell,使用与在SPS开始时被通知的PUCCH用TPC指令(2比特)的值一对一地对应关联的PUCCH资源(明示资源),以及与该PUCCH资源(明示资源)相邻(对索引加上1)的资源。
也就是说,终端200基于根据PUCCH用TPC指令选择出的第一SPS用资源,选择第二SPS用资源。具体而言,终端200使用在选择第一SPS用资源时使用的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选择第二SPS用资源(n(1) PUCCH+1)。也就是说,在SPS时,根据由基站100进行的设定(例如参照图17),确定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的值)。另外,在PCell中设定有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基于n(1) PUCCH+1提供PUCCH资源索引。
由此,至少对于分配到PCell的数据设定有最大支持2TB(即,2码字)的发送模式(例如MIMO发送模式)时,终端200即使在SPS时也能够确定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全部PUCCH资源。换言之,在终端200中,能够防止由于SPS时未被发送PDCCH而无法确定PUCCH资源的情况(产生PUCCH资源不足的问题)。
另外,在图17中,有被基站100预先设定的4个(与LTE相同数量的)PUCCH资源索引,该PUCCH资源索引作为SPS用资源(明示资源)即PUCCH资源1(第一PUCCH资源),与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包含的PUCCH用TPC指令对应关联。另外,如图18所示,作为SPS用资源即PUCCH资源2(第二PUCCH资源)设定的PUCCH资源索引,是对与PUCCH用TPC指令对应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加上1所得的索引。由此,与如图9所示的、预先设定新的PUCCH资源索引(在图9中是第五~第八PUCCH资源索引)的方法相比,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从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的信令量。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知SPS用资源所需的信令量与LTE(版本8)相同。
另外,如上所述,在动态调度时,终端200使用分别与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和开头CCE索引的下一个CCE索引(n_CCE+1)对应的PUCCH资源(暗示资源)。另一方面,在SPS时,终端200使用与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包含的PUCCH用TPC指令对应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以及对该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加上1所得的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1)。即,在终端200中,在进行动态调度时和SRS时,双方共同之处是使用特定的索引(n_CCE或n(1) PUCCH)和对该特定的索引加1所得的索引(n_CCE+1或n(1) PUCCH+1)。也就是说,终端200能够在动态调度时和SPS时,共用PUCCH资源的选择方法。由此能够简化终端200中的PUCCH资源选择处理。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而且对于终端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设定给PCell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半静态调度时,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并且消除PUCCH资源不足。
此外,关于作为SPS用资源的PUCCH资源2的通知方法,与作为SRS用资源的PUCCH资源1的索引相加的值不限于1,只要是1以上的值(即,自然数n)即可。再有,也可以由基站100预先设定要相加的值(上述的自然数n)。另外,在规定有PUCCH资源索引的最大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加上1后的值除以上述最大值的余数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对与PUCCH用TPC指令对应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加上1所得的值(n(1) PUCCH+1),作为PUCCH资源2的PUCCH资源索引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终端200基于第一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1的PUCCH资源索引,选择第二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2的PUCCH资源索引的情况。但是,终端200也可以基于在第一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1的确定中使用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选择第二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2的PUCCH资源索引。也就是说,终端200基于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通过SPS开始时的PDCCH通知的信息),获得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例如,终端200对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加上1,并将加上后的值除以4所得的余数作为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然后,终端200选择与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相关联的第二PUCCH资源索引所对应的资源,作为第二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2)。
说明例如PUCCH用TPC指令为“00”的情况。此时,如图17所示,与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是“第一PUCCH资源索引”。接下来,将对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00”加上1所得的值“01”作为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因此,终端200基于图17,将与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01”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确定为“第二PUCCH资源索引”。也就是说,在PUCCH用TPC指令为“00”的情况下,选择“第一PUCCH资源索引”作为PUCCH资源1,并选择“第二PUCCH资源索引”作为PUCCH资源2。PUCCH用TPC指令为“00”以外的情况(“01”、“10”、“11”)也同样。图19表示PUCCH用TPC指令(即,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与第二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2的PUCCH资源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终端200基于图17选择第一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1,基于图19选择第二PUCCH资源即PUCCH资源2。
另外,相加的值不限于1,也可以是2或3。也就是说,相加的值也可以设为3以下的自然数m。即,终端200将在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所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的值与自然数m相加,并将相加后的值除以4(PUCCH用TPC指令的种类)后的余数(即,将相加后的值除以4时的余数。mod((PUCCH用TPC指令+1),4))作为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并将与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所对应的资源作为第二PUCCH资源即可。再有,也可以由基站100预先设定要相加的值(自然数m)。
另外,在动态调度时,有时将与指示某单位频带(PCell或Scell)内的PDSCH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本实施方式中为PUCCH资源1或3。暗示资源)表示为n(1) PUCCH, i(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i=0或i=2)。另外,在分配到上述某单位频带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终端200中,进而,有时将与该单位频带内的指示PDSCH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的下一个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UCCH资源2或4)表示为n(1) PUCCH,i+1(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i+1=1或i+1=3)。其中,在n(1) PUCCH,X中所附加的下标x(上述说明中为i或i+1)表示PUCCH资源的索引值,其取0≤x≤A-1的值。此外,A表示PCell和SCell中可支持的最大TB数的总数,且为与PUCCH资源的数目相等的值。
同样,在PCell内进行SPS时,有时将第一SPS用资源(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本实施方式中为PUCCH资源1。明示资源)表示为n(1) PUCCH,i(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i=0)。此外,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终端200中,进而,有时将第二SPS用资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UCCH资源2)表示为n(1) PUCCH,i+1(在分配到PCell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i+1=1)。
另外,在动态调度时,例如,有时将与开头CCE索引(n_CCE)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i)表示为n_CCE+N(1) PUCCH。其中,N(1) PUCCH表示被基站100预先设定的资源(索引)。同样,有时将与CCE索引(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n(1) PUCCH,i+1)表示为n_CCE+1+N(1) PUCCH
此外,“在PCell内进行SPS时”例如可以改说为“在PCell内发送不存在对应的PDCCH的PDSCH时”。并且,“动态调度时”例如也可以改说为“发送存在对应的PDCCH的PDSCH时”。
<实施方式2>
下面,引用图15详细地描述在对于终端设定了2CC,并至少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的情况下的、动态调度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但是,在该图中,示出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例子。即,PCell内的PDCCH指示SCell内的PDSCH。
与PCell内的指示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1(暗示信令)。并且,与指示P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的下一个索引(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2(暗示信令)。
进而,与从PCell向SCell进行了跨载波调度的、指示SCell内的PDSCH的、PCell内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n_CCE’(n_CCE’≠n_CCE))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3(暗示信令)。另外,在对终端设定了SCell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时,进而与指示SCell内的PDSCH的PDCCH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的下一个索引(n_CCE′+1)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4(暗示信令)。
另外,上述的资源通知方法是通过暗示信令通知所有的PUCCH资源的情况的一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明示信令通知所有的PUCCH资源。再有,也可以通过暗示信令通知一部分PUCCH资源(例如为PUCCH资源1,以及跨载波调度时为PUCCH资源3),而通过明示信令通知其余的PUCCH资源(例如为PUCCH资源2、PUCCH资源4,以及非跨载波调度时为PUCCH资源3)。
接下来,引用图16、图17和图18,详细地描述在对于终端设定了2CC,并至少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4或8)的情况下的、半静态调度(SRS)时的PUCCH资源通知方法。但是,在该图中,示出从PCell向SCell的跨载波调度的例子。即,PCell内的PDCCH指示SCell内的PDSCH。
在开始SPS后,不存在指示PCell内的SPS用PDSCH的PDCCH,因此无法分配与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1和PUCCH资源2。因此,对于PUCCH资源1,如图17所示,基于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的值,从被基站预先设定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中,选择1个索引。然后,与该选择出的PUCCH资源索引对应地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1。
对于PUCCH资源2,如图18所示,基于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的值,从基站预先面向PUCCH资源1设定的、对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加上1所得的值(n(1) PUCCH+1)中,选择1个值。然后,与该选择出的PUCCH资源索引对应地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2。另外,在PUCCH资源2的通知方法中,相加的值不限于1,只要是1以上的值即可。再有,也可以由基站预先设定要相加的值。另外,在规定了PUCCH资源索引的最大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加上1后除以该最大值的余数值。
这样,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在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即,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的值,从基站面向PUCCH资源1预先设定的、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即,第一PUCCH资源索引),选择PUCCH资源1(即,第一PUCCH资源),而且除此之外,基于第一PUCCH资源索引而获得第二PUCCH资源索引。并且,与所述第二PUCCH资源索引对应地选择PUCCH资源2(即,第二PUCCH资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对4个PUCCH资源索引(n(1) PUCCH)加上1所得的值,选择了PUCCH资源2的PUCCH资源索引,但是,如图19所示,也可以基于对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的值加上1并除以4(PUCCH用TPC指令的种类)后的余数(即,mod(PUCCH用TPC指令+1,4))的值,选择PUCCH资源2的PUCCH资源索引。另外,此时,相加的值不限于1,也可以是2或3。再有,也可以由基站预先设定要相加的值。此时,基于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获得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选择第二PUCCH资源索引和第二PUCCH资源。
对于PUCCH资源3和PUCCH资源4,与图15的动态调度时的说明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这样,在动态调度时,或者半静态调度(SPS)时,终端200从与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由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的PUCCH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对响应信号的发送进行控制。而且,至少在PCell中被基站100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终端200能够解决半静态调度(SPS)时产生的PUCCH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与除了第一~第四PUCCH资源索引以外,独立地预先设定新的4个PUCCH资源索引(第五~第八PUCCH资源索引)的方法相比,在本发明中,基于PUCCH资源1(第一PUCCH资源)(更具体而言,基于PUCCH资源1的PUCCH资源索引(第一PUCCH资源索引)、或者通知了SPS开始的PDCCH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选择PUCCH资源2(第二PUCCH资源)。因此,仅预先设定第一~第四PUCCH资源索引即可,也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
另外,在动态调度时,或者半静态调度(SPS)时,基站100从与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对于终端200预先通知的特定的PUCCH资源中,选择响应信号的发送中所使用的资源。而且,至少在PCell中被基站100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时,基站100使用在进行半静态调度(SPS)时用于选择第一SPS用PUCCH资源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PUCCH用TPC指令值),或者PUCCH资源索引,选择第二SPS用PUCCH资源。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而且在终端中对PCell设定了最大支持2TB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在PCell中进行半静态调度时,能够降低来自基站的信令量,并且消除PUCCH资源不足。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扩频的序列的一例,说明了ZAC序列、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代替ZAC序列,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环移位量能够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广义线性调频)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扎德奥夫-朱)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编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地生成的时间轴上的自相关特性急剧变化的序列等。另外,也可以代替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即可将任意的序列用作正交码序列。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频率位置、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以及正交码序列的序列号定义了响应信号的资源(例如A/N资源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站100的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链路数据与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但并不限于此。即,即使下行链路数据与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不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只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与下行链路数据的对应关系明确,就能够适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侧的处理顺序,说明了在一次扩频、二次扩频后进行IFFT变换的情况。但是,这些处理的顺序并不限于此。只要在一次扩频处理的后级有IFFT处理,则二次扩频处理无论在任何位置都可得到等效的结果。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天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天线端口(antenna port)。
天线端口是指,由1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的天线。也就是说,天线端口并不一定指1个物理天线,有时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3GPP LTE中,未规定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天线端口,而将天线端口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天线端口有时也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在与硬件的协作下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11年1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000744号和2011年10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233007号的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19)

1.终端装置,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并且分配到所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传输块的发送模式,该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通过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差错检测单元,检测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
响应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在半静态调度时,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该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与表示构成所述上述控制信道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索引中的第一索引相对应,
在对设定有所述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所述终端装置的所述发送规则表中,设定包含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和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用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资源,
所述第一索引是,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索引,
在半静态调度时,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基于选择出的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索引,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将对所述第一索引加上自然数n所得的值作为第二索引,并选择与所述第二索引对应的资源作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自然数n是由所述基站装置预先设定的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自然数n是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加上3以下的自然数m,将加上后的值除以4所得的余数作为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并且选择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第二索引所对应的资源,作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自然数m是由所述基站装置预先设定的值。
9.基站装置,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该基站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对于分配到所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所述终端装置,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在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中发送下行数据;以及
接收单元,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接收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在半静态调度时,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该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与表示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索引中的第一索引相对应,
在对设定了所述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所述终端装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用资源中,包含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和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所述第一索引是,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索引,
在半静态调度时,所述接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基于选择出的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索引,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将对所述第一索引加上自然数n所得的值作为第二索引,选择与所述第二索引对应的资源作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自然数n是对于所述终端装置预先设定的值。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自然数n是1。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对所述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加上3以下的自然数m,将加上后的值除以4所得的余数作为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并且选择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第二索引所对应的资源,作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自然数m是对于所述终端装置预先设定的值。
18.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进行通信;
分配到所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接收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通过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检测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
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在半静态调度时,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该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与表示构成所述上述控制信道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索引中的第一索引相对应,
在对设定了所述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所述终端装置的所述发送规则表中,设定包含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和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用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资源,
所述第一索引是,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索引,
在半静态调度时,基于选择出的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19.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包括2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1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进行通信;
对于分配到所述2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至少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据被设定为最大支持2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终端装置,通过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1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在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中发送下行数据;以及
通过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接收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在半静态调度时,选择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该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与表示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索引中的第一索引相对应,
在对设定有所述第一下行单位频带的所述终端装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用资源中,包含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和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所述第一索引是,与指示半静态调度开始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第一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一对一地相关联的索引,
在半静态调度时,基于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选择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CN201180062646.7A 2011-01-05 2011-12-20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Active CN1032832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62220.0A CN105812101B (zh) 2011-01-05 2011-12-20 终端装置和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0744 2011-01-05
JP2011-000744 2011-01-05
JP2011233007 2011-10-24
JP2011-233007 2011-10-24
PCT/JP2011/007106 WO2012093448A1 (ja) 2011-01-05 2011-12-20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62220.0A Division CN105812101B (zh) 2011-01-05 2011-12-20 终端装置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3292A true CN103283292A (zh) 2013-09-04
CN103283292B CN103283292B (zh) 2016-05-25

Family

ID=4645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62220.0A Active CN105812101B (zh) 2011-01-05 2011-12-20 终端装置和通信方法
CN201180062646.7A Active CN103283292B (zh) 2011-01-05 2011-12-20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62220.0A Active CN105812101B (zh) 2011-01-05 2011-12-20 终端装置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0) US8879497B2 (zh)
EP (2) EP3598679B1 (zh)
JP (3) JP5398922B2 (zh)
KR (2) KR101961962B1 (zh)
CN (2) CN105812101B (zh)
BR (1) BR112013017256B1 (zh)
MX (1) MX2013007145A (zh)
RU (1) RU2573639C2 (zh)
TW (1) TWI543651B (zh)
WO (1) WO201209344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5787A1 (zh) * 2015-11-05 2017-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上行控制信息的收发方法及装置
CN110463305A (zh) * 2017-03-23 2019-11-1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0677909A (zh) * 2018-07-03 2020-01-1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8020B2 (ja) * 2007-08-14 2010-10-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5696536A (zh) * 2011-06-13 2023-02-03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控制移动站的发射功率的方法
CN103368715B (zh) * 2012-03-28 2017-10-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应答信息的传输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JP6133282B2 (ja) 2012-05-23 2017-05-2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US10117244B2 (en) * 2013-02-28 2018-10-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plink carrier selection for reduced bandwidth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s
PT3301847T (pt) * 2013-05-31 2019-09-12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estação base e equipamento de utilizador
DE112014005033B4 (de) 2013-11-25 2023-03-30 Taissa Research Llc Verfahren zum Senden eines Berichts an eine Basisstation durch ein Endgerät und Vorrichtung dafür
JP6012588B2 (ja) * 2013-12-26 2016-10-2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170277A4 (en) * 2014-07-18 2018-03-2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onitoring and optimizing of control channel usage
US20160212680A1 (en) * 2015-01-15 2016-07-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pid rerout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091812B2 (en) 2015-01-15 2018-10-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low-latency and robust uplink access
US9648616B2 (en) 2015-01-15 2017-05-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efficient low-latency uplink access
US9820298B2 (en) 2015-03-09 2017-11-14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Scheduling request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182406B2 (en) 2015-03-09 2019-01-1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headroom report for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US9820264B2 (en) 2015-03-09 2017-11-14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Data and multicast signals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327236B2 (en) 2015-03-09 2019-06-18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econdary cell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700845B2 (en) 2015-03-09 2020-06-30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econdary cell deactiv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US9877334B2 (en) 2015-04-05 2018-01-23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1641255B2 (en) 2015-04-05 2023-05-0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894681B2 (en) 2015-06-12 2018-02-13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Uplink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200177B2 (en) 2015-06-12 2019-02-0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cheduling request on a secondary cell of a wireless device
US9948487B2 (en) 2015-06-15 2018-04-17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17191917A1 (ko) 2016-05-02 2017-1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sps 동작을 변경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2019169748A (ja) * 2016-08-09 2019-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477483B2 (en) * 2016-08-11 2019-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function based on uplink communication type
US10581722B2 (en) 2016-08-22 2020-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for independent links
CN108631953B (zh) * 2017-03-24 2022-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反馈方法及装置
US11516747B2 (en) 2017-05-12 2022-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0612754B (zh) * 2017-05-12 2022-08-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发送功率的方法及其设备
ES2918205T3 (es) 2018-02-02 2022-07-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y dispositivo de transmisión de información
CN110062463B (zh) * 2018-05-11 2021-04-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和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方法
US11670405B2 (en) 2018-07-12 2023-06-06 Direct Supply, Inc. Apparatus for clinical data capture
US11265818B2 (en) * 2019-03-29 2022-03-01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of closed-loop power control in multi-panel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
CN113079570B (zh) * 2020-01-03 2023-06-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24096572A1 (ko) * 2022-11-04 2024-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2389A1 (en) * 2009-02-02 2010-08-1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dication of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Explicit Release Using a Downlink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N101809897A (zh) * 2007-09-28 2010-08-18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检测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1835271A (zh) * 2009-03-12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释放和分配的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5963B2 (en) * 2003-03-24 2011-02-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Free text and attribute searching of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EPG) data
KR101384078B1 (ko) * 2007-01-10 2014-04-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 채널 자원을 할당하고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DK2208383T3 (da) 2007-10-25 2020-12-14 Signal Trust For Wireless Innovation Fremgangsmåde, indretninger og system til håndtering og opsætning af forbedrede MAC-E/ES-ressourcer
US9036564B2 (en) * 2008-03-28 2015-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assignment of ACK resour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436538B2 (ja) * 2009-03-16 2014-03-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リソース特定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KR101731333B1 (ko) 2009-03-25 2017-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0114233A2 (en) * 2009-03-31 2010-10-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to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8379547B2 (en) * 2009-05-15 2013-02-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source selection for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ACK/NACK on PUCCH channel
JP5585008B2 (ja) 2009-06-16 2014-09-10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筆記具の軸筒
KR101753586B1 (ko) * 2010-02-03 2017-07-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TW201210380A (en) * 2010-04-07 2012-03-01 Htc Corp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JP5635623B2 (ja) * 2010-04-22 2014-12-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物理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リソースを割り当てるための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ユーザ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574230B2 (ja) 2010-04-28 2014-08-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障害処理方法および計算機
WO2011162521A2 (ko) * 2010-06-21 2011-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채널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이러한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KR20120016561A (ko) * 2010-08-16 2012-02-24 주식회사 팬택 다중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WO2012044115A2 (ko) * 2010-09-30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637343B1 (en) 2010-11-02 2020-03-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105494B (zh) * 2010-11-03 2021-07-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确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功率的方法及装置
KR101899820B1 (ko) 2010-11-11 2018-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3222223B (zh) * 2010-11-18 2018-01-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KR101867311B1 (ko) * 2010-12-21 2018-07-19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US8891416B2 (en) * 2011-01-02 2014-11-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K/NACK transmission in TDD-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919780B1 (ko) * 2011-03-03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908080B2 (ja) * 2011-08-10 2016-04-26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サイト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に対するアップリンクフィードバッ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9897A (zh) * 2007-09-28 2010-08-18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检测控制信息的方法
US20100202389A1 (en) * 2009-02-02 2010-08-1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dication of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Explicit Release Using a Downlink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N101835271A (zh) * 2009-03-12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释放和分配的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5787A1 (zh) * 2015-11-05 2017-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上行控制信息的收发方法及装置
CN110463305A (zh) * 2017-03-23 2019-11-1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0677909A (zh) * 2018-07-03 2020-01-1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77909B (zh) * 2018-07-03 2023-06-1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50901A1 (en) 2013-09-26
US10694510B2 (en) 2020-06-23
MX2013007145A (es) 2013-07-29
US9467987B2 (en) 2016-10-11
US20220295475A1 (en) 2022-09-15
EP3598679A1 (en) 2020-01-22
RU2573639C2 (ru) 2016-01-27
BR112013017256A2 (pt) 2016-10-25
EP2663149B1 (en) 2019-10-30
KR101961962B1 (ko) 2019-03-25
TW201240509A (en) 2012-10-01
US20150016398A1 (en) 2015-01-15
US20160381677A1 (en) 2016-12-29
JP2014045493A (ja) 2014-03-13
CN105812101A (zh) 2016-07-27
KR102049729B1 (ko) 2019-11-28
US8879497B2 (en) 2014-11-04
TWI543651B (zh) 2016-07-21
JP2015111876A (ja) 2015-06-18
RU2013130668A (ru) 2015-02-10
US9295054B2 (en) 2016-03-22
US20180049187A1 (en) 2018-02-15
US9077533B2 (en) 2015-07-07
US20200275435A1 (en) 2020-08-27
JPWO2012093448A1 (ja) 2014-06-09
KR20190035901A (ko) 2019-04-03
JP5398922B2 (ja) 2014-01-29
US11716735B2 (en) 2023-08-01
US10306607B2 (en) 2019-05-28
EP3598679B1 (en) 2021-07-21
US20190246392A1 (en) 2019-08-08
CN105812101B (zh) 2019-06-21
US20160165594A1 (en) 2016-06-09
US20170230965A1 (en) 2017-08-10
BR112013017256B1 (pt) 2021-09-28
KR20130135275A (ko) 2013-12-10
JP5684356B2 (ja) 2015-03-11
JP5878652B2 (ja) 2016-03-08
US11375485B2 (en) 2022-06-28
BR112013017256A8 (pt) 2017-07-11
EP2663149A4 (en) 2017-07-05
US20150271795A1 (en) 2015-09-24
US9668249B2 (en) 2017-05-30
EP2663149A1 (en) 2013-11-13
CN103283292B (zh) 2016-05-25
WO2012093448A1 (ja) 2012-07-12
US9820267B2 (en)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6735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3081548B (zh)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CN10309840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JP617655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CN102356682B (zh)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区域设定方法
CN102550074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3765970A (zh) 终端装置和缓冲区划分方法
CN10427283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3733709A (zh)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03548380B (zh) 终端装置和响应信号发送方法
JP2012244307A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CN103503508A (zh)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30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