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9209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9209B
TWI539209B TW104111560A TW104111560A TWI539209B TW I539209 B TWI539209 B TW I539209B TW 104111560 A TW104111560 A TW 104111560A TW 104111560 A TW104111560 A TW 104111560A TW I539209 B TWI539209 B TW I5392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wavelength conversion
optical
conversion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1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6700A (zh
Inventor
張繼聖
黃建歷
鐘煒竣
林蘇逸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11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9209B/zh
Priority to CN201510315039.7A priority patent/CN104964202B/zh
Priority to US14/809,281 priority patent/US1039407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9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920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36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670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3/00Produc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r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emitted by means of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pecified in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F21V1/00 - F21V11/00
    • F21V13/12Combinations of only three kinds of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遍使用,用於電子產品中提供顯示功能的顯示面板(display panel)已為設計者關注的焦點。顯示面板的種類眾多,而可依據電子產品的設計選用。其中,部分種類的顯示面板本身不具有發光功能,而需在其下方配置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提供光源,以達到顯示功能。
所述背光模組通常包括組裝框架、光源以及導光板。依據光源與導光板的相對關係,背光模組可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與側入式背光模組。以直下式背光模組為例,其將光源與導光板配置於組裝框架內,其中光源位在導光板的下方,使其所發出的光線通過導光板的引導後射出背光模組外。此外,背光模組還可依據需求選用各種類型的光學膜片,例如是稜鏡片(prism film)、擴散片(diffusion film)、增亮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偏光片(polarizer film)或者其他適用的光學膜片。所述光學膜片配置在導光板的相對兩側,以調整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的傳遞方向 或分佈方式。
其中,為了改善應用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產生的亮暗分佈不均的(mura)現象,背光模組可採用具有高反射率的多孔反射片調整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的傳遞方向與分佈方式。所述多孔反射片具有在各區域數量不同或面積不同的多個微孔,使其各區域的透光量不同。例如,在多孔反射片對應光源上方的區域具有數量較少或面積較小的微孔,以容許較低的透光量。相對地,在多孔反射片未對應光源的另一區域具有數量較多或面積較大的微孔,以提供較高的透光量。藉此,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可先通過多孔反射片調整其分布型態之後才往外傳遞,以提升光線的均勻性。
此外,為使上述背光模組具有廣色域(wide color gamut,WCG)的表現能力,背光模組可採用藍光發光二極體元件(light emitting diode,LED)搭配量子點增亮膜(quantum dot enhancement film,QDEF)使用。所述量子點增亮膜可將光源所發出的部分光線轉換為不同波長的另一光線,例如是將部分藍光轉變為黃光,而後使兩種不同波長的光線混合成白光。然而,由於上述背光模組存在多孔反射片,故在量子點增亮膜與多孔反射片中微孔分布較少的區域(即對應光源上方的區域)之間產生較多的光線反射。如此,在光源上方的區域內會有較多的光線被轉換成黃光,導致背光模組的整體出光顏色不均勻,即所謂的色偏現象。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可改善色偏現象,使其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
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包括光源、光波長轉換膜片、第一組光學膜片以及第二組光學膜片。光源適於發出第一光線。第一組光學膜片配置於光源與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光波長轉換膜片位於第一組光學膜片與第二組光學膜片之間。第一光線適於通過第一組光學膜片之後被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而第二光線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其中第二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二光線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一光線的穿透率的比值大於或等於45%。
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包括光源、光波長轉換膜片、第一組光學膜片、第二組光學膜片以及光學調控膜。光源適於發出第一光線。光波長轉換膜片適於將第一光線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第一組光學膜片配置於光源與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其中第一組光學膜片包括稜鏡片。光波長轉換膜片位於第一組光學膜片與第二組光學膜片之間。光學調控膜配置於第一組光學膜片與光源之間,且光學調控膜的第一區域的透光量不同於光學調控膜的第二區域的透光量,第一區域對應於光源,而第二區域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而環繞第一區域。
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包括光源、光波長轉換膜片、第一組光學膜片、第二組光學膜片以及透鏡。光源適於發出第一光線。 光波長轉換膜片適於將第一光線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第一組光學膜片配置於光源與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其中第一組光學膜片包括稜鏡片。光波長轉換膜片位於第一組光學膜片與第二組光學膜片之間。透鏡配置於光源與第一組光學膜片之間,用以反射或折射第一光線。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在光波長轉換膜片的相對兩側配置有第一組光學膜片與第二組光學膜片,使光源發出的第一光線通過第一組光學膜片之後被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而第二光線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換言之,光波長轉換膜片與光源之間配置有第一組光學膜,以提升第一光線的混光效果。藉此,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二光線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一光線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並使其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100i‧‧‧背光模組
110‧‧‧光源
120‧‧‧光波長轉換膜片
130a、130b、130c、130d、130e、130f、130g、130h、130i‧‧‧第一組光學膜片
132‧‧‧稜鏡片
134‧‧‧第一擴散片
135‧‧‧第三擴散片
138‧‧‧第二擴散片
139‧‧‧第四擴散片
136‧‧‧網點圖案
140‧‧‧第二組光學膜片
150‧‧‧基板
160‧‧‧光學調控膜
170‧‧‧透鏡
A1至A9‧‧‧區域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L1‧‧‧第一光線
L2‧‧‧第二光線
圖1A至圖1I是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出光顏色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在光源上方依序配置光學調控膜與光波長轉換膜片,並在光波長轉換膜片的上方及/或下方配置光學膜片。或者,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可在光源上方依序配置透鏡與光波長轉換膜片,並在光波長轉換膜片的上方及/或下方配置光學膜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可將光源所發出的光線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另一光線,而兩種不同波長的光線彼此混合後射出背光模組外。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的上方及/或下方的光學膜片的種類與配置與否可用於調整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例如出光顏色的均勻性)。以下將以表1搭配圖1A至圖1I說明多種實施方式的模擬結果,所述圖1A至圖1I是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出光顏色圖:
在上述表1中,所述「轉換片」即為前述的光波長轉換膜片,所述「上方穿透率」即為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光波長轉換膜片出光面上方,即光線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後的區域)的穿透率,所述「下方穿透率」即為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光波長轉換膜片入光面下方,即光線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前的區域)的穿透率,而所述「比值」即為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相對於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每一橫排代表一種實施方式,而每一橫排所標示的元件編號A至E則為該實施方式中分別為由上至下排列於光源上方的光學膜片。此外,背光模組還可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配置光學膜片以外的構件而調整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但在此僅針對光學膜片的種類以及配置與否進行討論。
以實施方式1為例,反射式偏光增光片、兩稜鏡片、擴散片與光波長轉換膜片由上至下配置於光源上方,故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未配置光學膜片。藉此,在實施方式1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為2.49%,而在下方區域 的穿透率為100%(因其下方區域未配置光學膜片),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約為2.49%。此時,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未通過任何光學膜片,故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大於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如此,背光模組產生不均勻的亮度,其中背光模組對應於光源之處的亮度明顯不同於其他處。藉此,背光模組具有明顯的色偏現象,如圖1A所標示的區域A1處產生偏黃的條紋。
類似地,實施方式2減少了在實施方式1中配置於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的稜鏡片,但仍未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光學膜片。藉此,在實施方式2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提升為4.68%,而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維持為100%,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約為4.68%。此時,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未通過任何光學膜片,故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大於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使得背光模組產生不均勻的亮度而具有明顯的色偏現象,如圖1B所標示的區域A2處產生偏黃的條紋。由此可知,調整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的光學膜片的組成無法有效改善背光模組的色偏現象。
相對地,實施方式3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配置反射式偏光增光片、稜鏡片與擴散片,而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擴 散片。藉此,在實施方式3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為4.68%,而在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調整為70%,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約為6.69%。此時,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可先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的擴散片均勻擴散,以降低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以及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的差距。如此,實施方式3的背光模組雖仍存在前述的色偏現象(如圖1C所標示的區域A3處產生偏黃的條紋),但相較於實施方式1與2已獲得些許改善。
類似地,實施方式4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稜鏡片取代在實施方式3中配置於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的擴散片。藉此,在實施方式4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為4.68%,而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為50%,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為9.36%。此時,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可先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的稜鏡片產生反射或折射,以降低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以及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的差距。如此,實施方式4的背光模組雖仍存在前述的色偏現象(如圖1D所標示的區域A4處),但相較實施方式1與2已獲得些許改善。
再者,實施方式5的構件組成類似於實施方式3的構件組成,其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配置反射式偏光增光片、稜鏡片 與擴散片,而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擴散片,但所用擴散片相較於實施方式3的擴散片具有較低的穿透率。藉此,在實施方式5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為4.68%,而在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調整為10%,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約為46.8%。類似地,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可先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的擴散片均勻擴散,且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降低,使得光線相較於前述實施方式不易穿透,故可降低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以及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的差距。藉此,實施方式5的背光模組已無明顯色偏現象,如圖1E中對應於前述區域A1至A4處的區域A5已無前述的偏黃條紋。
類似地,實施方式6的構件組成類似於實施方式4的構件組成,其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配置反射式偏光增光片、稜鏡片與擴散片,而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稜鏡片,但所用稜鏡片相較於實施方式4的稜鏡片 具有較低的穿透率。藉此,在實施方式6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為4.68%,而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為5%,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為93.6%。類似地,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可先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的稜鏡片產生反射或折射,且由於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降低,使得光線相較於前 述實施方式不易穿透,故可降低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以及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的差距。藉此,實施方式6的背光模組已無明顯色偏現象,如圖1F中對應於前述區域A1至A4處的區域A6已無前述的偏黃條紋。
類似地,實施方式7調整了實施方式6中配置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的稜鏡片與擴散片的位置。藉此,在實施方式7的背光模組中,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為4.68%,而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為5%,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為93.6%。由此可知,調整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的光學膜片的位置並不影響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藉此,類似於實施方式6,實施方式7的背光模組已無明顯色偏現象,如圖1G中對應於前述區域A1至A4處的區域A7已無前述的偏黃條紋。
此外,實施方式8相較於實施方式7減少了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的稜鏡片,故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提升至43.26%,而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維持為5%,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為865.2%。類似地,實施方式9移除實施方式8中位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的光學膜片,並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更配置擴散片,故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提升至48.50%,而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調整為4.93%,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其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為983.7%。類似地,上 述背光模組亦無明顯的色偏現象,如圖1H中對應於前述區域A1至A4處的區域A8以及圖1I中的區域A9已無前述的偏黃條紋。
由此可知,當背光模組未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光學膜片,而使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大幅高於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時,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未通過任何光學膜片,故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大於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使背光模組對應於光源之處的亮度明顯不同於其他處。藉此,背光模組具有明顯的色偏現象,而導致背光模組的出光顏色不均勻。相對地,當背光模組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配置光學膜片(可為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時,從光源發出的光線在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前可先通過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的光學膜片產生反射或折射或者均勻擴散,且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降低,使得光線較不易穿透,故可降低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之處的光線量以及光波長轉換膜片對應於光源周圍之處的光線量的差距。
基於上述,在光波長轉換膜片與光源之間配置光學片有助改善色偏現象,而使背光模組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更進一步地說,從上述表1與圖1A至圖1I所顯示的結果來看,當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的穿透率與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小於10%(例如實施方式1-4)時,背光模組具有明顯的色度不均勻性,而當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上方區域 的穿透率與光線在光波長轉換膜片下方區域的穿透率的比值大於或等於45%(例如實施方式5-9)時,背光模組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依據上述結果可知,光波長轉換膜片與光源之間配置光學膜片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的色偏現象,而較佳地,前述的穿透率比值大於或等於45%可得到較為良好的結果。在符合前述條件下,光學膜片的組成可依據需求調整,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在了解本發明的上述特色之後,以下將以多個實施例搭配圖式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a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以及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光源110適於發出第一光線L1。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配置於光源11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位於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與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之間。換言之,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二組光學膜片14依序配置於光源110上方。再者,光波長轉換膜片120適於將第一光線L1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L2。藉此,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適於通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之後被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射出背光模組100a外。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10例如是藍光發光二極體元件,但本發明不限制光源110的種類。光源110配置於基 板150上,其中基板150例如是組裝框架或者其他適用的基板,但本發明不限制基板150的種類以及配置與否。雖然圖2的背光模組100a僅繪示一個光源110,但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亦可配置有連續排列的多個光源,本發明不限制光源110的數量與配置方式。光源110面向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以及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使其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朝向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以及第二組光學膜片140。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背光模組100a具有廣色域的表現能力,背光模組100a的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採用量子點增亮膜(quantum dot enhancement film,QDEF),使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可被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L2後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並射出背光模組100a外。舉例而言,作為光源110的藍光發光二極體元件適於發出藍光,而部分藍光可被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黃光,而後藍光與黃光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並混合成白光後射出背光模組100a外。然而,本發明不限制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的種類。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可為摻雜螢光體的光學膜片,其亦可用於轉換光線波長。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a更包括光學調控膜160,用以調整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的分布型態。所述光學調控膜160配置於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與光源110之間,且 光學調控膜160的第一區域R1的透光量不同於光學調控膜160的第二區域R2的透光量。更進一步地說,光學調控膜160為具有高反射率的多孔反射片,其具有分布於其上的多個微孔,而所述微孔在第一區域R1的數量或面積不同於所述微孔在第二區域R2的數量或面積,使光學調控膜160的第一區域R1的透光量不同於光學調控膜160的第二區域R2的透光量。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調控膜160的第一區域R1具有較低的透光量,而第二區域R2具有較高的透光量,其中第一區域R1對應於光源110,而第二區域R2對應於光源110周圍之處而環繞第一區域R1。亦即,光學調控膜160對應於光源110上方之處(即第一區域R1)具有數量較少或面積較小的微孔,以容許較低的透光量,而光學調控膜160未對應光源110之處(即第二區域R2)具有數量較多或面積較大的微孔,以容許較低的透光量。如此,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中的大部分朝向光學調控膜160的第一區域R1發出,而第一光線L1中的少部分朝向第二區域R2發出。然而,朝向第一區域R1發出的第一光線L1較不易通過第一區域R1,而朝向第二區域R2發出的第一光線L1較容易通過第二區域R2。藉此,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可先通過光學調控膜160調整其分布型態之後才傳遞至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換言之,光學調控膜160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均勻性。
然而,第一光線L1在光學調控膜160中微孔數量較少或 面積較小的第一區域R1(對應光源130上方)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產生的反射效果不同於第一光線L1在光學調控膜160中微孔數量較多或面積較大的第二區域R2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產生的反射效果。換言之,第一光線L1在第一區域R1因微孔數量較少或面積較小而不易穿透微孔但容易被反射,而第一光線L1在第二區域R2因微孔數量較多或面積較大而容易穿透微孔但不易被反射。如此,第一光線L1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一區域R1之間反射後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成第二光線L2的機率提高。由此可知,採用前述在各區域中具有不同透光量的光學調控膜160雖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均勻性,但光學調控膜160的使用將對第一光線L1在不同區域的反射量產生差異,致使背光模組100a對應於光源110上方之處可能產生色偏現象。
藉此,本實施例採用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改善背光模組100a的色偏現象,使其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換言之,本實施例在光學調控膜16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使第一光線L1在通過光學調控膜160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時產生混光,並在混光後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為第二光線L2後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藉此,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的組成以及其與第二組光學膜片140的相對關係可用於調整所述混光效果與背光模組100a的出光顏色的均勻性。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包括稜鏡片132。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光學調控 膜160之後,部分第一光線L1可藉由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再者,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可採用稜鏡片、擴散片、增亮片或其組成,其中雖然圖2將第二組光學膜片140繪示為單一光學膜片,但其亦可為多種光學膜片的組合,本發明不限制第二組光學膜片140的種類與組成。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包括稜鏡片132)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成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射出背光模組100a。
較佳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比值大於或等於45%,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換言之,在光源110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之間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可透過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a,而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比值可達45%以上。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搭配光學調控膜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稜鏡片132往光 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a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a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a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a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3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3,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b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光學調控膜160。藉此,背光模組100b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a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更包括第一擴散片134。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光學調控膜16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包括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兩者疊設在一起,並配置於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學調控膜160之間。其中,雖然圖3繪示稜鏡片132配置在第一擴散片134上方而位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一擴散片134之間,但本發明不限制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位置,其亦可依據需求調整為第一擴散片134配置在稜鏡片132上方而位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稜鏡片132之間。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光學調控膜 16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第一擴散片134與稜鏡片132,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均勻擴散,並藉由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包括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b。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搭配光學調控膜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b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b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b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b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b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4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c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光學調控膜160。藉此,背光模組100c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a、100b 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更包括第一擴散片134,且第一擴散片134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136。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光學調控膜16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包括疊設在一起的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且其配置於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學調控膜160之間。第一擴散片134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136,分布於第一擴散片134的表面,其可為採用網印印刷形成於第一擴散片134表面的凸起結構,但本發明不限制網點圖案136的數量、排列方式與形成方式。其中,雖然圖4繪示稜鏡片132配置在具有網點圖案136的第一擴散片134上方而位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一擴散片134之間,但本發明不限制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位置,其可依據需求調整。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光學調控膜16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網點圖案136、第一擴散片134與稜鏡片132,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與網點圖案136均勻擴散,並藉由網點圖案136與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網點圖案136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包括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網點圖案136)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 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c。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搭配光學調控膜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c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網點圖案136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c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c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c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c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5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d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光學調控膜160。藉此,背光模組100d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a至100c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更包括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光學調控膜16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包括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第二擴散片138配置於第一擴散片134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更進一步地說, 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與稜鏡片132依序疊設在光源110上方,並配置於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學調控膜160之間。其中,雖然圖5繪示稜鏡片132配置在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上方而位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之間,但本發明不限制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的位置,其可依據需求調整。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光學調控膜16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與稜鏡片132,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均勻擴散,並藉由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包括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d。
類似地,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亦可於其表面配置前述的網點圖案136(繪示於圖4),以將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上的網點圖案136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增加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但本發明不限制網點圖案136的配置與否,其可依據需求調整。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搭配光學調控膜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d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d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d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d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d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6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6,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e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光學調控膜160。藉此,背光模組100e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a至100d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採用第三擴散片135,但不採用稜鏡片132。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光學調控膜16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包括第三擴散片135,配置於光源110上方,並配置於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學調控膜160之間。較佳地,所述第三擴散片135可於其表面配置前述的網點圖案136。有關網點圖案136的描述可參考前 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然而,本發明不限制是否在第三擴散片135的表面上配置網點圖案136,其可依據需求選擇。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光學調控膜16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第三擴散片135與網點圖案136,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三擴散片135均勻擴散,並藉由第三擴散片135上的網點圖案136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第三擴散片135與網點圖案136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包括第三擴散片135與網點圖案136,或採用不具網點圖案136的第三擴散片135)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e。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搭配光學調控膜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e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具有網點圖案136的第三擴散片135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亦可採用不具網點圖案136的第三擴散片135),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e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e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e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e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 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7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f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光學調控膜160。藉此,背光模組100f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a至100e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採用第三擴散片135與第四擴散片139,但不採用稜鏡片132。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光學調控膜16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包括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散片139,其中第三擴散片135配置於光源11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而第四擴散片139配置於第三擴散片135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換言之,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散片139依序配置於光源110上方,並配置在光學調控膜16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但本發明不限制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散片139的相對位置,其可依據需求調整。較佳地,所述第三擴散片135的表面具有多個前述的網點圖案136。有關網點圖案136的描述可參考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但本發明不限制第三擴散片135的表面是否配置網點圖案136,其可依據需求選擇。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光學調控膜16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散片139與網點圖案136,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 散片139均勻擴散,並藉由第三擴散片135上的網點圖案136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散片139與網點圖案136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
類似地,雖然圖7未繪示,但本實施例的第四擴散片139的表面亦可依據需求配置前述的網點圖案136,但本發明不限制是否在第四擴散片139的表面配置網點圖案136,其可依據需求調整。藉此,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包括第三擴散片135、第四擴散片139與網點圖案136)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f。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搭配光學調控膜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f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具有網點圖案136的第三擴散片135與不具網點圖案136的第四擴散片139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亦可採用均不具網點圖案136的第三擴散片135與第四擴散片139,或者採用均具有網點圖案136的第三擴散片135與第四擴散片139),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f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f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f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f對於 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8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8,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g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透鏡170。光源110適於發出第一光線L1。光波長轉換膜片120適於將所述第一光線L1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L2。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配置於所述光源110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位於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與所述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之間。藉此,背光模組100g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a至100f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g採用透鏡170,但不採用前述的光學調控膜160(繪示於圖2至圖7)。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二組光學膜片14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170配置於所述光源110與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之間,用以反射或折射所述第一光線L1。由此可知,透鏡17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依序配置於光源110上方。更進一步地說,透鏡170配置於基板150並覆蓋於光源110上。透鏡170例如是穿透式透鏡或者反射式透鏡,但本發明不限制透鏡170的種類。由於透鏡170可用以反射或折射所述第一光線L1,故其可均勻化背光模組100g的出光顏色。換言之,透鏡170的配置有助 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均勻性。
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線L1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透鏡170(對應於光源110上方)之間產生的反射效果不同於第一光線L1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透鏡170周圍的其他區域之間產生的反射效果。如此,採用前述的透鏡170雖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均勻性,但透鏡170的使用將對第一光線L1在不同區域的反射量產生差異,致使背光模組100a對應於光源110上方之處可能產生色偏現象。
藉此,本實施例採用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改善背光模組100g的色偏現象,使其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換言之,本實施例在透鏡17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使第一光線L1在通過透鏡170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時產生混光,並在混光後經由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轉換為第二光線L2後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改善背光模組100g的色偏現象。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包括稜鏡片132,配置在透鏡17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有關稜鏡片132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透鏡17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稜鏡片132,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包 括稜鏡片132)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g。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g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g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g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g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g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9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9,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h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透鏡170。藉此,背光模組100h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g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更包括第一擴散片134。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透鏡17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包括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兩者疊設在一起,並配置在透鏡17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其中,雖然圖9繪示稜鏡片132配置於第一擴散片134上方而位於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第一擴散 片134之間,但本發明並不限制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相對位置,其亦可依據需求將第一擴散片134調整為位在稜鏡片132上方。有關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透鏡17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第一擴散片134與稜鏡片132,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均勻擴散,並藉由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包括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h。
類似地,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擴散片134可於其表面配置前述的網點圖案136(繪示於圖4),以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上的網點圖案136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增加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但本發明不限制網點圖案136的配置與否,其可依據需求調整。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h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 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h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h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h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h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圖10是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0,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i包括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第二組光學膜片140以及透鏡170。藉此,背光模組100i與前述的背光模組100g與100h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更包括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有關光源110、光波長轉換膜片120、第二組光學膜片140與透鏡170的相關說明可參照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包括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其中第二擴散片138配置於第一擴散片134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32之間,而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配置在透鏡17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換言之,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與稜鏡片132依序配置於光源110上方而位於透鏡170與光波長轉換膜片120之間。其中,雖然圖10繪示稜鏡片132配置於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上方,但本發明並不限制稜鏡片132 與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的相對位置,其可依據需求將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調整為位在稜鏡片132上方。有關稜鏡片132與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內容,在此不多加贅述。
藉此,在光源110所發出的第一光線L1通過透鏡170之後,第一光線L1通過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與稜鏡片132,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均勻擴散,並藉由稜鏡片132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進一步與光源110持續發出的第一光線L1混合。由此可知,所述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的配置有助於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之後,光波長轉換膜片120可將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包括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混光後的第一光線L1轉換為第二光線L2,而第二光線L2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後均勻地射出背光模組100i。
類似地,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可於其表面配置前述的網點圖案136(繪示於圖4),以使部分第一光線L1藉由第一擴散片134、第二擴散片138上的網點圖案136往光源110的方向反射,而增加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但本發明不限制網點圖案136的配置與否,其可依據需求調整。
藉由上述設計,相較於習知採用量子點增亮膜作為光波長轉換膜片的背光模組而言,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i在光波長 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採用稜鏡片132、第一擴散片134與第二擴散片138的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以提升第一光線L1的混光效果。藉此,在光波長轉換膜片120與光源110之間配置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有助於改善背光模組100i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100i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此外,背光模組100i還可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140對於第二光線L2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130i對於第一光線L1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在光波長轉換膜片的相對兩側配置有第一組光學膜片與第二組光學膜片,使光源發出的第一光線通過第一組光學膜片之後被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而第二光線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換言之,光波長轉換膜片與光源之間配置有第一組光學膜。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可為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且所述擴散片還可搭配網點圖案,故光源發出的第一光線可透過第一組光學膜片均勻擴散或往光源的方向反射,進而達到混光效果。換言之,在光波長轉換膜片與光源之間配置光學膜片有助改善背光模組的色偏現象。較佳地,第二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二光線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一光線的穿透率的比值大於或等於45%。藉此,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利用第二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二光線的穿透率與第一組光學膜片對於第一光線的穿透率的特定比值來改善色偏現象,使背光模組具有均勻的出光顏色。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a‧‧‧背光模組
110‧‧‧光源
120‧‧‧光波長轉換膜片
130a‧‧‧第一組光學膜片
132‧‧‧稜鏡片
140‧‧‧第二組光學膜片
150‧‧‧基板
160‧‧‧光學調控膜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L1‧‧‧第一光線
L2‧‧‧第二光線

Claims (22)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光源,適於發出第一光線;光波長轉換膜片;第一組光學膜片,配置於所述光源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以及第二組光學膜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位於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與所述第二組光學膜片之間,所述第一光線適於通過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之後被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而所述第二光線再通過第二組光學膜片,其中所述第二組光學膜片對於所述第二光線的穿透率與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對於所述第一光線的穿透率的比值大於或等於4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光學調控膜,配置於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與所述光源之間,且所述光學調控膜的第一區域的透光量不同於所述光學調控膜的第二區域的透光量,所述第一區域對應於所述光源,而所述第二區域對應於所述光源周圍之處而環繞所述第一區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透鏡,配置於所述光源與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之間,用以反射或折射所述第一光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包括稜鏡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一擴散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二擴散片,配置於所述第一擴散片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二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包括第三擴散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三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四擴散片,配置於所述第三擴散片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四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13.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光源,適於發出第一光線;光波長轉換膜片,適於將所述第一光線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 第一組光學膜片,配置於所述光源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包括稜鏡片;第二組光學膜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位於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與所述第二組光學膜片之間;以及光學調控膜,配置於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與所述光源之間,且所述光學調控膜的第一區域的透光量不同於所述光學調控膜的第二區域的透光量,所述第一區域對應於所述光源,而所述第二區域對應於所述光源周圍之處而環繞所述第一區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一擴散片。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二擴散片,配置於所述第一擴散片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二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18.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光源,適於發出第一光線;光波長轉換膜片,適於將所述第一光線轉換為具有不同波長的第二光線;第一組光學膜片,配置於所述光源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 間,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包括稜鏡片;第二組光學膜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位於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與所述第二組光學膜片之間;以及透鏡,配置於所述光源與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之間,用以反射或折射所述第一光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一擴散片。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組光學膜片更包括第二擴散片,配置於所述第一擴散片與所述光波長轉換膜片之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二擴散片的表面具有多個網點圖案。
TW104111560A 2015-04-09 2015-04-09 背光模組 TWI5392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1560A TWI539209B (zh) 2015-04-09 2015-04-09 背光模組
CN201510315039.7A CN104964202B (zh) 2015-04-09 2015-06-10 背光模块
US14/809,281 US10394077B2 (en) 2015-04-09 2015-07-27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1560A TWI539209B (zh) 2015-04-09 2015-04-09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9209B true TWI539209B (zh) 2016-06-21
TW201636700A TW201636700A (zh) 2016-10-16

Family

ID=54218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1560A TWI539209B (zh) 2015-04-09 2015-04-09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4077B2 (zh)
CN (1) CN104964202B (zh)
TW (1) TWI5392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2446B1 (ja) * 2015-10-23 2017-03-0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部分駆動型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US20190196270A1 (en) * 2016-05-06 2019-06-27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KR102659654B1 (ko) * 2016-09-26 2024-04-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7102473A (zh) * 2017-05-22 2017-08-2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9654404A (zh) * 2017-10-12 2019-04-19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9946873A (zh) * 2017-12-20 2019-06-2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JP2019129065A (ja) * 2018-01-24 2019-08-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0456558B (zh) * 2018-05-08 2022-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材、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KR102221188B1 (ko) * 2019-03-14 2021-03-03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미니 led 또는 마이크로 led를 광원으로 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2201739B (zh) * 2020-10-30 2022-02-1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发光结构、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2684636A (zh) * 2021-01-20 2021-04-2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684635A (zh) * 2021-01-20 2021-04-2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5007272U (zh) 2021-05-20 2021-12-0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3396A (en) * 1993-09-08 1995-1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0928924B1 (ko) 2003-02-27 2009-11-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소자의 배향막 형성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배향막형성방법
CN1641440A (zh) * 2004-01-15 2005-07-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TWI258044B (en) 2005-06-01 2006-07-11 Au Optronics Corp Direct-type backlight unit structure
US7905619B2 (en) * 2005-06-16 2011-03-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US7903194B2 (en) * 2005-06-24 2011-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element for lateral light spreading in back-lit displays and system using same
CN100470331C (zh) * 2005-12-27 2009-03-18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器与其聚光式扩散板
KR100918034B1 (ko) * 2007-10-31 2009-09-18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배면에 반사부를 구비하는 광학시트와 전면에 렌티큘러렌즈를 구비하는 광학시트를 포함하는 확산판
JP5211667B2 (ja) * 2007-12-07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1281322A (zh) * 2008-04-11 2008-10-0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应用所述背光模组的电视机
KR20100057296A (ko) * 2008-11-21 2010-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확산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5026620B2 (ja) * 2009-06-22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30057806A1 (en) * 2010-02-25 2013-03-0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30005780A1 (en) * 2010-03-01 2013-01-03 Lupin Limited Controlled release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of tapentadol
US20120014629A1 (en) * 2010-07-16 2012-01-1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orous hydrodynamic bearing
CN102640309B (zh) * 2010-09-14 2016-01-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背光源装置、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在它们中使用的发光二极管
JP2012174634A (ja) 2011-02-24 2012-09-10 Sharp Corp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学部材
KR101221921B1 (ko) 2011-07-05 2013-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WO2013024558A1 (ja) 2011-08-15 2013-02-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蛍光体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CN102506327A (zh) * 2011-11-08 2012-06-20 上海亚明灯泡厂有限公司 Led面光源模组以及获得均匀面光源白光的方法
US8698980B2 (en) 2011-11-14 2014-04-15 Planck Co., Ltd. Color regulating device for illumination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regulating color
CN203519970U (zh) 2013-08-22 2014-04-02 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荧光光学膜片及荧光光学背光膜片组
CN103487857A (zh) 2013-10-11 2014-01-01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量子点薄膜及背光模组
CN103760718B (zh) * 2013-11-19 2017-10-24 惠州市华瑞光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视机和显示装置
CN203586083U (zh) * 2013-11-19 2014-05-07 惠州市华瑞光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视机和内光学膜片及其模具
CN103824518B (zh) * 2014-03-14 2016-06-01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显示装置
CN203773876U (zh) * 2014-03-31 2014-08-13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700A (zh) 2016-10-16
CN104964202B (zh) 2018-11-06
US10394077B2 (en) 2019-08-27
CN104964202A (zh) 2015-10-07
US20160298828A1 (en) 2016-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9209B (zh) 背光模組
TWI541472B (zh) 背光模組
KR101019820B1 (ko) 면광원장치
TWI697716B (zh) 背光模組
WO2019201172A1 (zh) 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416183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8049838B2 (en) Direct light type backlight unit and color filterles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WO2018214618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04361908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14015328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229384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2147813B (zh) 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US20170175956A1 (en) Backlight modules
TW201619672A (zh) 畫素式背光模組
KR20080043905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백라이트 유닛
US107887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M555484U (zh) 具有量子點膜的光源模組
TWI666478B (zh) 直下式背光裝置
JP2011198479A (ja)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201730647A (zh) 顯示裝置及光源模組
TWI626472B (zh) High efficiency head-up display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three primary color sources
WO2021149347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7108660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190265550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98328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