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8841B - Locomotive pedal group - Google Patents

Locomotive pedal group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8841B
TWI538841B TW104118689A TW104118689A TWI538841B TW I538841 B TWI538841 B TW I538841B TW 104118689 A TW104118689 A TW 104118689A TW 104118689 A TW104118689 A TW 104118689A TW I538841 B TWI538841 B TW I5388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release button
foot lever
positioning memb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8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3066A (zh
Inventor
Shuo-Xiu Zh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104118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884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8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884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43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3066A/zh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機車用腳踏桿組 【0001】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機車用腳踏桿組,尤指一種安裝在機車的兩側,用來提供機車之後座乘客擱置雙腳可收合的腳踏桿組。
【0002】
  在台灣,機車是相當便利的其中一種交通工具,一般機車的座墊大多設計成可以乘坐兩個人,也就是說機車可以乘載一位騎士以及一位乘客,而且為了提升機車後座的乘客的舒適性,許多機車的側邊設置有可以收合的腳踏桿,因而在機車後座有乘客的狀態下,可以將腳踏桿展開提供給後座的乘客擱置雙腳。
【0003】
  目前市面上大多機車上配置的腳踏桿都具有彈出而展開的功能,也就是說,若要使用腳踏桿,機車騎士可以透過按壓腳踏桿裝置上的按鈕或腳踏桿,造成腳踏桿被釋放而展開成大至與機車側面相互垂直的狀態,但是這種設計有一些問題,也就是說,通常腳踏裝置為了配合機車的形狀或構造,係將釋放腳踏桿的按鈕設置在側面上,如此所述的按鈕與騎士的腳踩踏方向恰好垂直,所以機車騎士若是乘坐在駕駛位置上,不容易直接操作開啟腳踏桿,所以使用的便利性仍有改進的空間。
【0004】
  此外,一般機車上會配置兩組腳踏桿,而兩組腳踏桿的展開與收合都是獨立操作,所以若要使用腳踏桿,就必須分別操作位於機車之兩側的腳踏裝置,造成兩個腳踏桿樞轉至展開的狀態,所以使用的便利性不夠好。
【0005】
  為解決此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第一基座,包括形成在外側的一樞部,第一基座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容室,可轉動地容置在第一容室內的一釋放鈕,釋放鈕包括貫穿的一凹槽,釋放鈕係可在一卡合位置與一釋放位置之間樞轉,一定位件,容置於第一基座的第一容室內且可滑動地與釋放鈕的凹槽結合,定位件包括伸出釋放鈕外且朝向樞部的一定位端以及一抵壓端,定位件受限凹槽可在一前進位置與一後退位置之間位移,一第一彈簧,容置在第一容室內且位於定位件的抵壓端與第一容室的端壁之間,第一彈簧朝向樞部偏壓定位件,一第一腳踏桿,包括與第一基座之樞部樞接的一樞接端,樞接端表面形成一定位槽,第一腳踏桿可在一收合位置與一展開位置之間樞轉的,安裝在第一腳踏桿與第一基座之間
一第二彈簧,第二彈簧朝向展開位置偏壓第一腳踏桿。
【0006】
  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的狀態下,允許定位件位移至前進位置,在第一腳踏桿位於展開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在釋放鈕位於卡合位置的狀態下,允許定位件位移至前進位置,在釋放鈕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且定位件位於前進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嵌合,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且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分離,第一腳踏桿由收合位置樞轉至展開位置。
【0007】
  本創作的第一腳踏裝置好處在於,利用釋放鈕能夠輕易地釋放第一腳踏桿由收合位置樞轉往展開位置,而且釋放鈕由卡合位置樞轉往釋放位置的方向與機車騎士腳向下踩的方向同向,因而便於機車騎士乘坐在機車的座墊上直接踩踏釋放鈕操作第一腳踏桿由收合位置樞轉至釋放位置,使用上具有很好的便利性。
【0008】
  本創作的機車用腳踏桿組進一步包括第一基座進一步包括與第一容室隔開的一第二容室,一連通口由第一容室的底面延伸至第二容室的底面,釋放鈕包括一推動桿,推動桿容置在連通口中且推動桿的末端位於第二容室內,進一步包括,可移動地容置在第二容室內的一連動件,連動件包括與釋放鈕之推動桿抵靠的一推動部,釋放鈕在釋放位置與卡合位置之間樞轉,推動桿係推動連動件的推動部,連動件沿第二容室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位移,一第二基座,具有一樞部以及與樞部隔開的一空間,一第二腳踏桿,包括與第二基座之樞部樞接的一樞設端,樞設端包括一限位槽,可移動地容置在空間內的一被動件,被動件包括一卡合端,第二腳踏桿可在一收合位置與一展開位置之間樞轉,一扭力彈簧,容置在第二基座與第二腳踏桿之間,扭力彈簧朝展開位置偏壓第二腳踏桿,容置在空間的端壁與被動件之間的一壓縮彈簧,壓縮彈簧朝向第二腳踏桿偏壓被動件,一拉索,包括與連動件結合的一第一結合端以及與被動件結合。
【0009】
  當連動件,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位移,拉索的第二結合端拉動被動件位移,在釋放鈕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連動件位於第一位置,
在釋放鈕位於卡合位置的狀態下,連動件位於第二位置,在連動件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且被動件的卡合端與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嵌合,將第二腳踏桿定位於收合位置,在連動件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被動件的卡合端脫離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第二腳踏桿由收合位置樞轉至桿開位置,在第二腳踏桿由展開位置樞轉至收合位置後,壓縮彈簧偏壓被動件的卡合端與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嵌合,拉索的第一結合端拉動連動件由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一位置,釋放鈕由釋放位置位移至卡合位置。
【0010】
  本創作的機車用腳踏桿組好處在於,當釋放鈕樞轉至釋放位置造成第一腳踏桿樞轉至展開位置的同時,連動件係拉動第二腳踏裝置的被動件的卡合端脫離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造成第二腳踏桿同時樞轉至展開位置,也就是說,只操作第一腳踏裝置就會造成第一與第二腳踏桿同時樞轉至展開位置,所以使用上具有很好的便利性。
【0034】
10‧‧‧機車用腳踏桿組
12‧‧‧第一腳踏裝置
14‧‧‧第二腳踏裝置
20‧‧‧第一基座
22‧‧‧第一表面
24‧‧‧第二表面
26‧‧‧第三表面
28‧‧‧第四表面
30‧‧‧第五表面
32‧‧‧樞部
34‧‧‧延伸部
36‧‧‧第一容室
38‧‧‧第二容室
40‧‧‧第三容室
42‧‧‧第一缺口
44‧‧‧第二缺口
46‧‧‧連通口
48‧‧‧釋放鈕
50‧‧‧第一外端面
51‧‧‧第二外端面
52‧‧‧外周面
54‧‧‧撥動端
56‧‧‧凹槽
58‧‧‧斜面
59‧‧‧槽室
60‧‧‧推動桿
62‧‧‧定位件
64‧‧‧定位端
66‧‧‧抵壓端
68‧‧‧推動部
70‧‧‧第一彈簧
71‧‧‧扭簧
72‧‧‧連動件
74‧‧‧推動部
76‧‧‧連動端
78‧‧‧底蓋
80‧‧‧第一腳踏桿
82‧‧‧上側面
84‧‧‧下側面
86‧‧‧樞接端
88‧‧‧第一踩踏段
90‧‧‧樞孔
92‧‧‧定位槽
94‧‧‧槽室
96‧‧‧第二彈簧
98‧‧‧頂蓋
99‧‧‧第一卡塊
111‧‧‧樞軸
113‧‧‧第二基座
114‧‧‧上表面
115‧‧‧下表面
116‧‧‧第二卡塊
117‧‧‧空間
118‧‧‧樞部
119‧‧‧開口
131‧‧‧樞桿
133‧‧‧被動件
135‧‧‧卡合端
137‧‧‧套合端
139‧‧‧第二腳踏桿
140‧‧‧壓縮彈簧
151‧‧‧底側面
153‧‧‧樞設端
155‧‧‧限位槽
157‧‧‧凹室
159‧‧‧軸孔
171‧‧‧第二踩踏段
173‧‧‧扭力彈簧
175‧‧‧下蓋
176‧‧‧機車
177‧‧‧車架
179‧‧‧第一結合座
191‧‧‧第一卡合槽
193‧‧‧第二結合座
195‧‧‧第二卡合槽
197‧‧‧拉索
199‧‧‧第一結合端
211‧‧‧第二結合端
【0011】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腳踏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第2圖為本創作第二腳踏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第3圖為本創作腳踏桿組的立體組合圖。
第4圖係沿第3圖4-4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5圖係沿第4圖5-5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6圖係沿第4圖6-6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7圖係沿第3圖7-7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8圖為第3圖的俯視圖。
第9圖為本創作機車用的腳踏組安裝在機車上且第一與第二腳踏桿都位於收合位置時的狀態圖。
第10圖係在第4圖狀態下釋放鈕由卡合位置樞轉至釋放位置。
第11圖係沿第10圖11-11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12圖係釋放鈕位於釋放位置後第一腳踏桿樞轉至展開位置的狀態圖。
第13圖係顯示釋放鈕樞轉至釋放位置後,連動第一與第二腳踏桿樞轉至展開位置的狀態圖。
第14圖係顯示本創作機車用的腳踏組安裝在機車上且第一與第二腳踏桿都位於展開位置的狀態圖。
【0012】
  所有圖式係僅便於解釋基本教導而已,圖式中將對構成說明用實施例之元件的數目、位置、關係、及尺寸之延伸將有所說明或在閱讀及了解以下描述後屬於業界技能。另外,在閱讀及了解以下描述後,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強度、及類似要求之精確尺寸及尺寸比例之改變亦屬業界技能。
【0013】
  在不同圖式中係以相同標號來標示相同或類似元件;另外請了解文中諸如“頂部”、“底部” 、“第一”、“第二”、“向前”、“向後”、“反向”、“前”、“後”、“高度”、“寛度”、“長度”、“端”、“側”、“水平”、“垂直”等等及類似用語係僅便於看圖者參考圖中構造以及僅用於幫助描述說明用實施例而已。
【0014】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機車用腳踏桿組10包括安裝在一機車176具有的一車架177的一第一腳踏裝置12以及與第一腳踏裝置12連動的一第二腳踏裝置14。第一腳踏裝置12包括一第一基座20,第一基座20包括隔開的一第一表面22與一第二表面24,第一基座20進一步包括在第一與第二表面22、24兩端之間延伸的一第三表面26與一第四表面28,一第五表面30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表面22、24、26、28各自的一端之間延伸,第一基座20另包括形成在第三表面26的一樞部32以及形成在第四表面28的一延伸部34,底部為半圓形的一第一容室36由第一表面22朝第二表面24延伸但與第二表面24隔開,一第二容室38由第二表面24朝第一表面22延伸但與第一容室36隔開,此外,第二容室38進一步延伸至延伸部34,一第三容室40形成在第一容室36的一側面,一連通口46由第一容室36的底面延伸至第二容室38的底面,第一基座20包括由第三表面26延伸至第一容室36且與第三容室40相對的一第一缺口42,以及由第五表面30延伸至第一容室36的一第二缺口44。
【0015】
  依據圖式所示,第一腳踏裝置12進一步包括樞設在第一容室36內的一釋放鈕48,釋放鈕48包括一第一外端面50與一第二外端面51,以及在第一與第二外端面50、51外側之間延伸的一外周面52,一撥動端54形成在外周面52上,一凹槽56由第一外端面50延伸至第二外端面51,凹槽56包括形成在內周面且沿凹槽56之徑向隔開的兩個螺旋狀的斜面58,各斜面58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一外端面50,各斜面58的第二端介於第一與第二外端面50、51之間,釋放鈕48另包括形成在外周面上且繞凹槽56之軸線的圓周方向與撥動端54隔開的一推動桿60,釋放鈕48另包括形成在第二外端面51且位於凹槽56外側的一槽室59。
【0016】
  釋放鈕48的第一外端面50朝向第三容室40,第二外端面51朝向第一缺口42,且撥動端54通過第二缺口44位於第一基座20的第五表面30外側,釋放鈕48的推動桿60通過連通口46位於第二容室38內,一扭簧71容置在釋放鈕48的槽室59內,扭簧71的一端嵌合在釋放鈕48上,扭簧71的另一端嵌合在第一基座20的第一容室36具有第一缺口42的內壁。推動釋放鈕48的撥動端54係造成釋放鈕48以第一容室36所界定的一軸線在一卡合位置(如第5、6圖所示)與一釋放位置(如第12圖所示)之間樞轉,在釋放鈕48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撥動端54大致上與第一表面22平行,且當釋放鈕48由卡合位置往釋放位置樞轉的過程中扭簧71被扭轉以積蓄復位的彈力。
【0017】
  依據圖式所示,第一腳踏裝置12進一步包括與釋放鈕48套接的一定位件62,定位件62包括位於釋放鈕48的第一外端面50與第三容室40之間的一抵壓端66以及位於釋放鈕48之第二外端面51外側且與第一缺口42對齊的一定位端64,對應各斜面58的兩個推動部68形成在定位件62外周面上且介於定位端64與抵壓端66之間,定位件62可沿凹槽56之軸向在定位端64通過第一缺口42位於第三表面26外側的一前進位置(如第5、6圖所示)與定位端64內縮在第一缺口42內的一後退位置(如第12圖所示)之間位移。一第一彈簧70容置在第三容室40內且一端抵壓在定位件62的抵壓端66上,第一彈簧70係朝向第一缺口42偏壓定位件62。
【0018】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第一腳踏裝置12進一步包括可移動地容置在第二容室38內的一連動件72,連動件72包括一連動端76以及形成在表面且與連通口46對齊的一推動部74,推動部74實際上是由形成在連動件72表面的凹槽所構成,且凹槽的一端靠近樞部32另一端靠近延伸部34的末端,因而推動部74是由傾斜狀的凹槽所構成(推動部74與凹槽56的軸向成非正交也非平行),連動件72的連動端76朝向延伸部34的端面。釋放鈕48的推動桿60位於連動件72的推動部74內,因而當釋放鈕48在卡合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樞轉,推動桿60係推動連動件72沿凹槽56的軸向朝與定位件62位移方向的反向位移。
【0019】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第一腳踏裝置12另包括與第一基座20樞接的一第一腳踏桿80,第一腳踏桿80包括一上側面82與一下側面84,第一腳踏桿80可區分為一樞接端86以及由樞接端86延伸的一第一踩踏段88,第一腳踏桿80另包括形成在樞接端86且由下側面84朝上側面82延伸但與上側面82隔開的一槽室94,以及由槽室94底面延伸至上側面82的一樞孔90,一定位槽92形成在樞接端86的外周面且與槽室94隔開。第一腳踏桿80的樞接端86與第一基座20的樞部32樞接,一第二彈簧96容置在第一腳踏桿80的槽室94內,第二彈簧96具有的一第一端與槽室94的內壁嵌合,第一腳踏桿80可在定位槽92與第一缺口42對齊的一收合位置以及一展開位置之間樞轉。
【0020】
  依據圖式所示,第一腳踏裝置12進一步包括一頂蓋98,頂蓋98包括形成在上表面的一第一卡塊99以及形成在下端面的一樞軸111。頂蓋98結合在第一基座20的第一表面22且覆蓋第一容室36,樞軸111與第一腳踏桿80的樞孔90樞接且樞軸111的端面貼靠在第一基座20之樞部32的表面,此外,第二彈簧96的另一端與樞軸111嵌合,因而第二彈簧96產生朝向展開位置的方向偏壓第一腳踏桿80的彈力。第一基座20的第二表面24設置一底蓋78,底蓋78覆蓋第二容室38。
【0021】
  依據圖式所示,第二腳踏裝置14包括一第二基座113,第二基座113包括一上表面114與一下表面115,一空間117由下表面115朝上表面114延伸但與上表面114隔開,第二基座113進一步包括形成在端面的一樞部118,樞部118包括一樞桿131,一開口119由靠近樞部118的外表面延伸至空間117,第二基座113進一步包括形成在上表面114的一第二卡塊116。
【0022】
  依據圖式所示,第二腳踏裝置14進一步包括可移動地容置在第二基座113之空間117內的一被動件133,被動件133包括朝向樞部118且與開口119對齊的一卡合端135以及背向樞部118的一套合端137。一壓縮彈簧140容置在空間117內,壓縮彈簧140的一端抵壓被動件133的套合端137,壓縮彈簧140偏壓被動件133,造成被動件133的卡合端135通過開口119位於樞部118內。
【0023】
  依據圖式所示,第二腳踏裝置14另包括與樞部118樞接的一第二腳踏桿139,第二腳踏桿139包括一樞設端153以及由樞設端153延伸的一第二踩踏段171,一凹室157形成在底側面151上,一軸孔159由凹室157的底部延伸至外側,第二腳踏桿139進一步包括形成在樞設端153之外周面的一限位槽155。第二腳踏桿139的軸孔159與第二基座113的樞桿131樞接,一下蓋175結合在第二基座113的下表面115覆蓋空間117與第二腳踏桿139的樞設端153,因而第二腳踏桿139以樞桿131的軸線為旋轉軸心可在限位槽155與開口119對齊的一收合位置以及限位槽155與開口119繞樞桿131之軸線之圓周方向隔開的一展開位置之間樞轉。
【0024】
  依據圖式所示,機車176的車架177包括分設在兩側的一第一結合座179以及一第二結合座193,第一結合座179對應頂蓋98的第一卡塊99設置一第一卡合槽191,第二結合座193對應第二基座113之第二卡塊116設置一第二卡合槽195,第一腳踏裝置12的第一基座20容置在第一結合座179內,且第一卡塊99與第一卡合槽191嵌合,一螺絲穿過第一結合座179、頂蓋98的樞軸111並且穿出第一基座20的樞部32與一螺帽螺合,如此第一基座20不可轉動地被固定在第一結合座179內,第二腳踏裝置14的第二基座113容置在第二結合座193內,第二基座113的第二卡塊116與第二卡合槽195嵌合,另一螺絲穿過第二結合座193、第二基座113的樞桿131並且穿出下蓋175與另一螺帽螺合,因而第二基座113不可轉動地固定在第二結合座193內,如此第一與第二腳踏裝置分設在機車的兩側(如第9圖所示)。
【0025】
  第一與第二腳踏裝置12、14之間設置一拉索197,拉索197具有的一第一結合端199與連動件72的連動端76結合,拉索197具有的一第二結合端211與被動件133結合,因而當連動件72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位移時,連動件72係透過拉索197拉動被動件133位移。
【0026】
  為了方便說明係假設,第一腳踏裝置12的第一腳踏桿80位於收合位置,第二腳踏裝置14的第二腳踏桿139位於收合位置,在這樣的狀態下,第一腳踏桿80的定位槽92與第一缺口42對齊,因而第一彈簧70偏置定位件62位於前進位置,定位件62的定位端64與第一腳踏桿80的定位槽92嵌合(如第5圖所示),第一腳踏桿80被定位在收合位置,此外,釋放鈕48的兩個斜面58受到定位件62的兩個推動部68抵壓而位於卡合位置,連動件72位於遠離樞部32的第一位置(如第6圖所示)。因為連動件72位於第一位置,所以在第二腳踏桿139的限位槽155與第二基座113的開口119對齊的狀態下,壓縮彈簧140偏置被動件133的卡合端135與第二腳踏桿139的限位槽155嵌合,因而第二腳踏桿139被固定在收合位置(如第8圖所示)。
【0027】
  當要使用本創作的機車用腳踏桿組10,施力於釋放鈕48的撥動端54,造成釋放鈕48靠著第一基座20的第一容室36由卡合位置扭轉扭簧71往釋放位置樞轉,如此兩個斜面58抵壓兩個推動部68造成定位件62由前進位置壓縮第一彈簧70往後退位置位移,同時釋放鈕48的推動桿60抵壓連動件72的推動部74由第一位置往靠近樞部32的第二位置位移,連動件72拉動拉索197的第一結合端199造成第二結合端211拉動被動件133往卡合端135脫離第二腳踏桿139的限位槽155的方向位移。
【0028】
在釋放鈕48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如第10圖所示),定位件62位於後退位置,定位件62的定位端64脫離第一腳踏桿80的定位槽92,第二彈簧96偏壓第一腳踏桿80樞轉至展開位置,位於展開位置的第一腳踏桿80的一側面抵靠於第一基座20的第三表面26,放開釋放鈕48後,釋放鈕48被扭簧71抵壓而由釋放位置復位至卡合位置,且定位件62受到第一彈簧70偏壓,定位端64抵靠在第一腳踏桿80的樞接端86的外周面,此外,在釋放鈕48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推動部74位於第二位置,造成被動件133的卡合端135與第二腳踏桿139的限位槽155分離,如此扭力彈簧173偏壓第二腳踏桿139樞轉至展開位置(如第12圖所示),位於展開位置的第二腳踏桿139其中一側面抵靠於第二基座113的側面,放開釋放鈕48後,壓縮彈簧140偏壓被動件,卡合端135抵靠於第二腳踏桿139的樞設端153,這樣第一腳踏桿80的第一踩踏段88與第二腳踏桿139的第二踩踏段171大致上相互平行且大致上約與機車176的車身相互垂直,因而乘坐在機車176之後座的乘客的雙腳得以擱置在第一與第二踩踏段88、171上。
【0029】
  要收合第一與第二腳踏裝置12、14,假設先收合第一腳踏裝置12,係抵壓第一腳踏桿80的第一踩踏段88且朝收合位置施加外力,如此第一腳踏桿80由展開位置扭轉第二彈簧96的第一端朝收合位置樞轉,直至第一腳踏桿80的定位槽92與第一缺口42對齊,第一彈簧70偏壓定位件62位移至前進位置,定位件62的定位端64與第一腳踏桿80的定位槽92嵌合,如此第一腳踏桿80就被定位在收合位置,抵壓第二腳踏桿139的第二踩踏段171且朝收合位置施加外力,如此第二腳踏桿139由展開位置扭轉扭力彈簧173朝收合位置樞轉,直至第二腳踏桿139的限位槽155與開口119對齊,壓縮彈簧140抵壓被動件133位移至卡合端135與第二腳踏桿139之限位槽155嵌合的位置,因而第二腳踏桿139被定位在收合位置(如第8圖所示)。
【0030】
  本創作的第一腳踏裝置12好處在於,利用釋放鈕48能夠輕易地釋放第一腳踏桿80由收合位置樞轉往展開位置,而且釋放鈕48由卡合位置樞轉往釋放位置的方向與機車騎士腳向下踩的方向同向,因而便於機車騎士乘坐在機車的座墊上直接踩踏釋放鈕48操作第一腳踏桿80由收合位置樞轉至釋放位置,使用上具有很好的便利性。
【0031】
  本創作的機車用腳踏桿組10好處在於,當釋放鈕48樞轉至釋放位置造成第一腳踏桿80樞轉至展開位置的同時,連動件72係拉動第二腳踏裝置14的被動件133的卡合端135脫離第二腳踏桿139的限位槽155,造成第二腳踏桿139同時樞轉至展開位置,也就是說,只操作第一腳踏裝置12就會造成第一與第二腳踏桿80、139同時樞轉至展開位置,所以使用上具有很好的便利性。
【0032】
  本創作的基本教導已加以說明,對具有本領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許多延伸和變化將是顯而易知者。舉例言之,機車用腳踏桿組10可以不包括第二腳踏裝置14,進一步來說,可以在機車176的第一與第二結合座179、193都安裝第一腳踏裝置12,在這樣的狀態下,各第一腳踏裝置12可以不包括連動件72,且兩個第一腳踏裝置12之間不需要設置拉索197,雖然如此無法操作單一的第一腳踏裝置12就可以造成機車176兩側的第一腳踏桿80都樞轉至展開位置,但由於本創作的第一腳踏裝置12允許機車騎士乘坐在騎乘的座墊上直接以左右腳分別踩踏兩個第一腳踏裝置12的釋放鈕48,造成兩個第一腳踏裝置12的第一腳踏桿80分別樞轉至展開位置,使用上仍具有便利性。
【0033】
  由於說明書揭示的本創作可在未脫離本創作精神或大體特徵的其它特定形式來實施,且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經被指出,所以,說明書揭示的實施例應視為舉例說明而非限制。本創作的範圍是由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說明所界定,對於落入申請專利範圍的均等意義與範圍的所有改變仍將包含在其範圍之內。
 
12‧‧‧第一腳踏裝置
20‧‧‧第一基座
22‧‧‧第一表面
24‧‧‧第二表面
26‧‧‧第三表面
28‧‧‧第四表面
30‧‧‧第五表面
32‧‧‧樞部
34‧‧‧延伸部
36‧‧‧第一容室
38‧‧‧第二容室
40‧‧‧第三容室
42‧‧‧第一缺口
44‧‧‧第二缺口
46‧‧‧連通口
48‧‧‧釋放鈕
50‧‧‧第一外端面
51‧‧‧第二外端面
52‧‧‧外周面
54‧‧‧撥動端
56‧‧‧凹槽
58‧‧‧斜面
59‧‧‧槽室
60‧‧‧推動桿
62‧‧‧定位件
64‧‧‧定位端
66‧‧‧抵壓端
68‧‧‧推動部
70‧‧‧第一彈簧
71‧‧‧扭簧
72‧‧‧連動件
74‧‧‧推動部
76‧‧‧連動端
78‧‧‧底蓋
80‧‧‧第一腳踏桿
82‧‧‧上側面
84‧‧‧下側面
86‧‧‧樞接端
88‧‧‧第一踩踏段
90‧‧‧樞孔
92‧‧‧定位槽
94‧‧‧槽室
96‧‧‧第二彈簧
98‧‧‧頂蓋
99‧‧‧第一卡塊
111‧‧‧樞軸
177‧‧‧車架
179‧‧‧第一結合座
191‧‧‧第一卡合槽
197‧‧‧拉索
199‧‧‧第一結合端

Claims (6)

  1. 一種機車用腳踏桿組,包括:第一基座,包括形成在外側的一樞部,第一基座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容室;一釋放鈕,可轉動地容置在第一容室內,釋放鈕包括貫穿的一凹槽以及形成在外周面的一撥動端,撥動端係位於第一基座外側,釋放鈕係可在一卡合位置與一釋放位置之間樞轉;一定位件,容置於第一基座的第一容室內且可滑動地與釋放鈕的凹槽結合,定位件包括伸出釋放鈕外且朝向樞部的一定位端以及一抵壓端,定位件受限凹槽可在一前進位置與一後退位置之間位移;一第一彈簧,容置在第一容室內且位於定位件的抵壓端與第一容室的端壁之間,第一彈簧朝向樞部偏壓定位件;一第一腳踏桿,包括與第一基座之樞部樞接的一樞接端,樞接端表面形成一定位槽,第一腳踏桿可在一收合位置與一展開位置之間樞轉;一第二彈簧,安裝在第一腳踏桿與第一基座之間,第二彈簧朝向展開位置偏壓第一腳踏桿;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的狀態下,允許定位件位移至前進位置,在第一腳踏桿位於展開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在釋放鈕位於卡合位置的狀態下,允許定位件位移至前進位置, 在釋放鈕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且定位件位於前進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嵌合,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且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分離,第一腳踏桿由收合位置樞轉至展開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機車用腳踏桿組,其中釋放鈕包括一第一外端面以及朝向樞部的一第二外端面,凹槽由第一外端面延伸至第二外端面,凹槽包括形成在內周面的一斜面,定位件包括形成在外周面且抵靠於斜面的一推動部;在釋放鈕由卡合位置往釋放位置樞轉的狀態下,斜面推動定位件的推動部,因而定位件由前進位置往後退位置位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機車用腳踏桿組,其中第一基座包括隔開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第一基座進一步包括在第一及第二表面各自兩端之間延伸且相互隔開的一第三表面與一第四表面,第一基座另包括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表面各自一端之間延伸的一第五表面,樞部形成在第三表面上,一第一缺口由第一容室的內端面延伸至第三表面,一第二缺口由第一容室的內側面延伸至第五表面,釋放鈕包括一第一外端面以及朝向樞部的一第二外端面,釋放鈕進一步包括在第一與第二外端面之間延伸的一外周面,凹槽由第一外端面延伸至第二外端面,撥動端穿過第二缺口位於第一基座外側,定位件與第一缺口對齊;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的狀態下,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與第一缺口對齊,在第一腳踏桿位於展開位置的狀態下,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與第 一缺口不對齊,在定位件位於前進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穿過第一缺口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嵌合,在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內縮入第一缺口中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分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機車用腳踏桿組,第一基座進一步包括與第一容室隔開的一第二容室,一連通口由第一容室的底面延伸至第二容室的底面,釋放鈕包括一推動桿,推動桿容置在連通口中且推動桿的末端位於第二容室內,進一步包括:一連動件,可移動地容置在第二容室內,連動件包括與釋放鈕之推動桿抵靠的一推動部,釋放鈕在釋放位置與卡合位置之間樞轉,推動桿係推動連動件的推動部,連動件沿第二容室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位移;一第二基座,具有一樞部以及與樞部隔開的一空間;一第二腳踏桿,包括與第二基座之樞部樞接的一樞設端,樞設端包括一限位槽;一被動件,可移動地容置在空間內,被動件包括一卡合端,第二腳踏桿可在一收合位置與一展開位置之間樞轉;一扭力彈簧,容置在第二基座與第二腳踏桿之間,扭力彈簧朝展開位置偏壓第二腳踏桿,一壓縮彈簧,容置在空間的端壁與被動件之間,壓縮彈簧朝向第二腳踏桿偏壓被動件;一拉索,包括與連動件結合的一第一結合端以及與被動件結合;當連動件,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位移,拉索的第二結合端拉動被動件位移, 在釋放鈕位於釋放位置的狀態下,連動件位於第一位置,在釋放鈕位於卡合位置的狀態下,連動件位於第二位置,在連動件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且被動件的卡合端與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嵌合,將第二腳踏桿定位於收合位置,在連動件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被動件的卡合端脫離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第二腳踏桿由收合位置樞轉至桿開位置,在第二腳踏桿由展開位置樞轉至收合位置後,壓縮彈簧偏壓被動件的卡合端與第二腳踏桿的限位槽嵌合,拉索的第一結合端拉動連動件由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一位置,釋放鈕由釋放位置位移至卡合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機車用腳踏桿組,其中釋放鈕包括一第一外端面以及朝向樞部的一第二外端面,凹槽由第一外端面延伸至第二外端面,凹槽包括形成在內周面的一斜面,定位件包括形成在外周面且抵靠於斜面的一推動部;在釋放鈕由卡合位置往釋放位置樞轉的狀態下,斜面推動定位件的推動部,因而定位件由前進位置往後退位置位移。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機車用腳踏桿組,其中第一基座包括隔開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第一基座進一步包括在第一及第二表面各自一端之間延伸且相互隔開的一第三表面與一第四表面,第一基座另包括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表面各自一端之間延伸的一第五表面,樞部形成在第三表面上,一第一缺口由第一容室的內端面延伸至第三表面,一第二缺口由第一容室的內側面延伸至第五表面,釋放鈕包括一第一外端面以及朝向樞部的一第二外端面,釋放鈕進一步包括在第一與第二外端面之間延伸的一外周面,凹槽由第一外端面延伸至第二外端面,一撥動端形 成在外周面上,撥動端穿過第二缺口位於第一基座外側,定位件與第一缺口對齊;在第一腳踏桿位於收合位置的狀態下,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與第一缺口對齊,在第一腳踏桿位於展開位置的狀態下,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與第一缺口不對齊,在定位件位於前進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穿過第一缺口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嵌合,在定位件位於後退位置的狀態下,定位件的定位端內縮入第一缺口中與第一腳踏桿的定位槽分離。
TW104118689A 2015-06-10 2015-06-10 Locomotive pedal group TWI5388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8689A TWI538841B (zh) 2015-06-10 2015-06-10 Locomotive pedal group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8689A TWI538841B (zh) 2015-06-10 2015-06-10 Locomotive pedal group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8841B true TWI538841B (zh) 2016-06-21
TW201643066A TW201643066A (zh) 2016-12-16

Family

ID=56755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8689A TWI538841B (zh) 2015-06-10 2015-06-10 Locomotive pedal group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88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5104B (zh) * 2021-11-30 2023-06-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乘型車輛以及跨乘型車輛之腳踏件的作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3066A (zh) 2016-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3018B2 (en) Structure of handlebar joint
EP2078478B1 (en) Child chair
US7229091B2 (en) Automatically unfoldable stroller
US20070194609A1 (en) Foldable chair
US8141943B2 (en) Children's chair
EP2164745B1 (en) Infant pushchair
TW201442908A (zh) 轉換式滑行車
TWI538841B (zh) Locomotive pedal group
CN107651081B (zh) 滑板车及折叠机构和其折叠、锁紧方法
TWM384134U (en) Handle length adjustment unit
US20080079291A1 (en) Folding high chair
TWM485190U (zh) 自行車座墊結構
KR100995197B1 (ko) 컴퓨터 일체형 의자
TW201544383A (zh) 機車用之旋轉式腳踏裝置
TW201819236A (zh) 具有腳踏桿機構的連動式腳踏桿裝置
TWI449645B (zh) Locomotive pedal opening device
CN210083317U (zh) 一种婴儿车座兜
CN209454828U (zh) 儿童推车座椅
JP3174471U (ja) 乳母車
CN107776641B (zh) 推车车架
TWI716148B (zh) 折疊裝置及具有折疊裝置的滑板車
CN208593467U (zh) 一种座垫可调的滑板车
CN216424525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3473268U (zh) 儿童推车
CN212386575U (zh) 一种婴儿车的座椅调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