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090B - Secondary battery - Google Patents

Secondary battery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5090B
TWI535090B TW103139551A TW103139551A TWI535090B TW I535090 B TWI535090 B TW I535090B TW 103139551 A TW103139551 A TW 103139551A TW 103139551 A TW103139551 A TW 103139551A TW I535090 B TWI535090 B TW I5350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layer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9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8971A (zh
Inventor
Takuo KUDOH
Kiyoyasu Hiwada
Tatsuo Inoue
Akira Nakazawa
Nobuaki TERAKADO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Micronics Kk
Guala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Micronics Kk, Guala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Nihon Micronics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08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8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5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50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4/00Electrochemical current or voltage gener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6/00 - H01M12/00;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4/005Photo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2Connection only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Description

二次電池
本發明係有關二次電池,例如為可運用於固體型之二次電池者。
近年來講求小型且大容量之電池,為了實現大容量之電池,係將電池做成為疊層構造。圖2揭示習知電池的疊層構造之一例。
圖2(A)為習知之圓筒型電池構造,係將電極板做成卷狀構造。圖2(A)之電池,其正極板與負極板設置成彼此相向,令分隔板介於正極板與負極板之間,捲繞收納於電池罐內而密閉。
圖2(B)及圖2(C)為習知的方型電池構造之一例。圖2(B)之電池,其令分隔板介於相向之正極板與負極板之間,並彎折成方型或是捲繞後擠壓成扁平,而收納密閉於電池罐內。此外,圖2(C)之電池,是在彎折成鋸齒狀之分隔板連續體的谷溝內,交互插入正極板及負極板,並於鋸齒方向擠壓成扁平(參照專利文獻1)。
此外,圖2(D)雖非電池之構造,但為疊層陶瓷電 容之構造。圖2(D)所示之疊層陶瓷電容器,係為令介電體陶瓷與內部電極交互疊層為梳齒狀之構造。
圖2(A)~圖2(C)之電池構造,不僅運用在鎳氫二次電池等鹼性蓄電池,亦運用在鋰離子二次電池。
此外,近年還有將固體薄膜化而構成之固體型二次電池。圖3(A)為固體型二次電池的構造示意立體圖、圖3(B)為固體型二次電池之剖面示意剖面圖。圖3(A)及圖3(B)之二次電池1,其第1電極層3與第2電極層4之間具有固體之充電層2,作為實現小型化之二次電池而受到期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40707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電氣化學會電池技術委員會,“電池手冊6編6章鎳-金屬氫化物電池”,株式會社Ohm社,平成22年2月10日發行,P.319-P.320
為了增大電流容量,必須以1個二次電池作為1單位,做成使複數個二次電池並聯連接而疊層之構造。但, 以並聯連接疊層時,為了讓某一二次電池的正極端子與其鄰接之二次電池的負極端子絕緣,必須設置絕緣層,對小型化而言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利用圖面來說明上述課題。圖4為將圖3(B)之固體型二次電池串聯連接而成之疊層構造,圖6為將圖5所示之單層構造的固體型二次電池並聯連接而成之疊層構造。圖4及圖6均為6層之疊層構造。
圖4中,單層構造之二次電池,假設其電壓為V0(V)、單層之電流容量為I0(=I×t(Ah))。在此情形下,圖4所示串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因其疊層數(N)為6層,故電壓V1為V1=N×V0=6V0、電流容量I1為I1=I0
另一方面,圖6中,同樣假設二次電池的電壓為V0、電流容量為I0,則圖6所示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因其疊層數(N)為6層,故電壓V1為V1=V0、電流容量I1為I1=N×I0=6I0。換言之,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相較於串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其電流容量會較大。
然而,如圖5及圖6所示,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為了防止短路,必須在負極端子7與正極端子6之間設置絕緣層9。因此,其增加了絕緣層9份量的容積,故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其容積會比串聯連接之疊層構造來得大。
一般來說,欲求得電池的容積效率Vth,設電池的實 效容積為Ve、電池的全容積Va,則「電池的容積效率Vth=電池的實效容積Ve/電池的全容積Va」。故,為了提升電池的電流容量之效率,需要將單層之電池並聯連接,並將電池的全容積縮小。
此外,為了進一步大容量化,可考慮增大疊層數。隨著疊層數增大,絕緣層的數量亦增加。因此,為了小型且提升單位容積之電流容量,需要全容積小之二次電池。
因此,有鑑於上述課題,十分需要一種能提升單位容積之電流容量的二次電池。
為解決此課題,第1之本發明為一種二次電池,其特徵為:具備2個電池部,其在第1電極層與第2電極層之間具有充電層;令其中一方的電池部及另一方的電池部彼此之第1電極層鄰接連接,或令其中一方的電池部及另一方的電池部彼此之第2電極層鄰接連接;令其中一方的電池部及另一方的電池部彼此之第2電極層以配線連接,或令其中一方的電池部及另一方的電池部彼此之第1電極層以配線連接;令2個電池部並聯連接。
第2之本發明為一種二次電池,其特徵為:具備:1或複數之第1電池群,其係將依第1電極層、充電層、第2電極層的順序所構成之複數個電池部串聯連接而成;及1或複數之第2電池群,其係將依第2電極層、充電層、第1電極層的順序所構成之複數個電池部串聯連接而成; 令第1電池群中最下層的第1電極層與第2電池群中最上層的第1電極層彼此鄰接連接,或令第1電池群中最上層的第2電極層與第2電池群中最下層的第2電極層彼此鄰接連接;令第1電池群中最上層的第2電極層與第2電池群中最下層的第2電極層彼此以配線連接,或令第1電池群中最下層的第1電極層與第2電池群中最上層的第1電極層彼此以配線連接;令第1電池群與第2電池群並聯連接。
第3之本發明為一種二次電池,其特徵為:令依第1電極層、充電層、第2電極層的順序所構成而做成環狀之複數個電池部,配置成同心圓狀,位於內側之電池部的第1電極層或第2電極層,與位於外側之電池部的第1電極層或第2電極層鄰接連接,而令複數個電池部並聯連接。
按照本發明,不需如習知般設置絕緣層即可形成疊層構造之二次電池,故可提升單位容積之電流容量。
1‧‧‧二次電池
2‧‧‧充電層
3、3-1、3-2‧‧‧第1電極層
4、4-1、4-2‧‧‧第2電極層
4A‧‧‧電極本體層
4B‧‧‧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層
5‧‧‧基材
6、6-1、6-2‧‧‧正極端子
7、7-1、7-2‧‧‧負極端子
8‧‧‧密封材
9‧‧‧絕緣層
10A、20A、30A、40A、50A、50B、60A、70A‧‧‧單層
10B、20B、30B、40B、50C、50D、60B、60C、70B、70C、80A、90A‧‧‧疊層
[圖1]實施形態之二次電池構造示意說明圖。
[圖2]習知電池的疊層構造一例示意說明圖。
[圖3]說明固體型二次電池之構造的說明圖
[圖4]使用圖3的固體型二次電池之串聯連接疊層構造剖面圖。
[圖5]以固體型二次電池形成並聯連接疊層構造時之單層構造剖面圖。
[圖6]使用圖5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剖面圖。
[圖7]形成令第2電極層彼此相向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8]使用圖7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9]形成令第2電極層彼此相向,且負極端子兼做第1電極層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0]使用複數個圖9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1]形成令第1電極層彼此相向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2]使用複數個圖11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3]形成令第1電極層彼此相向,且正極端子兼做第2電極層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4]使用複數個圖13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5]形成直接交互疊層構造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6]將圖15的單層交互疊層之直接交互疊層構造 示意剖面圖(其1)。
[圖17]將圖15的單層交互疊層之直接交互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其2)。
[圖18]二次電池安裝於基材時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其1)。
[圖19]使用2個安裝於圖18的基材之二次電池,令其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0]使用複數個圖19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1]二次電池安裝於基材時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其2)。
[圖22]使用2個安裝於圖21的基材之二次電池,令其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3]使用複數個圖22的單層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4]將串聯連接疊層構造與並聯連接疊層構造加以組合之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5]將圖15所示之單層50A及50B交互捲成同心圓狀而形成之疊層構造示意圖。
[圖26]第5實施形態之二次電池示意說明圖。
[圖27]使圖26之二次電池串聯連接時之構造說明用說明圖。
[圖28]第5實施形態之串聯連接的二次電池疊層構造截面圖。
[圖29]使圖26之二次電池並聯連接時之構造說明用說明圖。
[圖30]第5實施形態之並聯連接的二次電池疊層構造截面圖。
(A)第1實施形態及變形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的第1實施形態及變形實施形態。
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係為使用複數個薄膜化之固體型的二次電池(亦稱為電池部),如以下說明般以並聯連接令其疊層之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
電池部亦即二次電池,其可廣泛運用在於第1電極層與第2電極層之間至少具有將電子蓄電之充電層者。舉例來說,作為電池部之二次電池,可用在於正極與負極之間具有無機固體質之電解質的全固體鋰二次電池、或用在如圖3示例之固體型二次電池等。本實施形態中,係示例使用後者之固體型二次電池。
此外,下文中所謂單層,係指用來構成疊層構造的二次電池之構成單位。
(A-1)二次電池之說明
圖1為電池部亦即二次電池的構造示意說明圖。如圖1所示,二次電池1具有被包夾在第1電極層3與第2電 極層4之間的充電層2,係為將各層薄膜化之固體型者。因各層被薄膜化,故二次電池1由片狀所構成。圖1中,以第1電極層3為負電極之層、第2電極層4為正電極之層。
圖1的例子中,揭示了二次電池1安裝在基材5上,於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分別安裝有負極端子6及正極端子7的狀態。
又,圖1中,雖揭示二次電池1安裝在基材5上之狀態,但基材5與二次電池1的動作原理並無相關。換言之,二次電池1只要是其充電層2被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所包夾,而負極端子6及正極端子7安裝在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即可。
圖1示例之二次電池1,係為利用光激發構造變化而可反覆進行充電及放電之量子電池。所謂量子電池,是指基於以下動作原理之電池:利用金屬氧化物的光激發構造變化,於能隙中形成新的能階而捕獲電子。
充電層2係為以充電動作來蓄積電子,以放電動作來放出蓄電電子,未進行充放電之狀態下則保持電子(蓄電)之層,運用光激發構造變化技術而形成。
在此,光激發構造變化例如記載於國際公開WO/2008/053561,係為該申請案之發明者中澤明(亦為本申請案之發明者)所發現之現象(技術)。換言之,中澤明發現,具有規定值以上的能隙之半導體且具有透光性之金屬氧化物,若在絕緣被覆的狀態下被給予有效的激發能 量,則能隙內會產生多數不存在電子的能階。量子電池便是令這些能階捕獲電子以充電、令捕獲之電子放出以放電。
量子電池的情形中,第2電極層4具有電極本體層4A、以及形成為與充電層2接觸之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層4B。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層4B,係為了用來防止電子從電極本體層4A注入充電層2而設置。
第1電極層3與第2電極層4的電極本體層4A,只要作為導電層而形成即可。
充電層2,係被絕緣被膜覆蓋之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微粒子,呈薄膜狀附著於第1電極層3,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藉由紫外線照射而引發光激發構造變化,變化成可蓄積電子。
以下所說明之二次電池,係利用複數個如圖1所示作為單獨之量子電池而發揮功能者。二次電池的形狀在示例中雖為矩形,但並不限定為矩形,亦可為圓形、橢圓形、六角形等其他形狀。圖1所示之量子電池的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的膜厚可為10nm~1μm左右,充電層2的膜厚可為50nm~10μm左右。
以下例示之二次電池若運用在量子電池的情形下,如上述般,量子電池中充電層係以完全的固體所構成。因此,不同於充電層是以液體電解質構成之二次電池,量子電池不需要用來密封液體電解質之密閉構造。此外,亦不需如最近研究成果所報告之全固體鋰二次電池般使用粒狀 電解質。因此,運用二次電池來作為量子電池的情形下,膜構造之作成會變得容易,且能夠僅以層構造來構成電池。其結果,比較能夠加工成自由的形狀,這點較習知之二次電池來得有利。
(A-2)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說明利用複數個圖1之電池部亦即二次電池1,令其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
(A-2-1)令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7為令2個二次電池1的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使其鄰接連接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8為以圖7所示之構造作為單層,使用複數個該單層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7所示之單層10A,係為將2個二次電池1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如圖7所示,其構造為2個二次電池1當中,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係被包夾在負極端子7-1與正極端子6之間,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則被包夾在正極端子6與負極端子7-2之間。
在此,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與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令其各自之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連接至正極端子6。換言之,圖7中,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從負極端子7-1朝向正極端子6,依序為第1電極層3、充電層2、 第2電極層4;此外,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從正極端子6朝向負極端子7-2,依序為第2電極層4、充電層2、第1電極層3。
此外,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及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各自之第1電極層3,係與負極端子7-1及7-2以配線連接。
圖8所示之並聯連接的疊層10B,係為將3個圖7所示之單層10A疊層之構造。
將某一單層10A疊層於另一單層10A時,是在某一單層10A的負極端子7-2上,將另一單層10A的負極端子7-1疊層。這樣的構造亦可行,但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進一步縮小容積,係如圖8所示般,將被疊層之單層10A間的2個負極端子7-1及7-2做成1個負極端子7。
又,圖8中,係示例負極端子7橫越第1電極層3全面而連接之情形,但因只要能授受電子即可,故亦可做成負極端子7連接至第1電極層3的至少一部分。此外,正極端子6亦基於相同理由,連接至第2電極層4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設二次電池1的電壓為V0、電流容量為I0時,圖8的疊層10B之電壓V10B為V10B=V0、因疊層積數N為6層,故圖8的疊層10B之電流容量I10B為I10B=N×I0=6×I0,藉由並聯連接,電流容量會變大。
藉由做成如圖7及圖8所示之構造,做成並聯連接時,便不需如習知般在負極端子與正極端子之間設置絕緣 體,相對地電池的容積會變小,提升單位容積的電流容量。
另,圖8中,係示例將3個單層10A疊層之情形,但亦可將2個或4個以上的單層10A疊層。
(A-2-2)令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第1電極層3兼做負極端子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9為令2個二次電池1的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使其鄰接連接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0為以圖9所示之構造作為單層,使用複數個該單層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9所示之單層20A,其構造為以第1電極層3兼做圖7所示之引出用的負極端子7-1及7-2。換言之,圖9中,2個二次電池1其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為2個二次電池1包夾正極端子6之構造。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1電極層3-1,相當於圖7之引出用的負極端子7-1,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1電極層3-2,相當於圖7的負極端子7-2。
是故,圖9的單層20A相較於圖7的單層10A,減少了引出用的負極端子7-1及7-2份量之容積。
圖10所示之並聯連接的疊層20B,係為將3個單層20A疊層之構造。
將某一單層20A疊層於另一單層20A時,是在某一單層20A的第1電極層3-2上,將另一單層20A的第1 電極層3-1疊層。這樣的構造亦可行,但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進一步縮小容積,係如圖10所示般,將被疊層之單層20A間的2個第1電極層3-1及3-2做成1個第1電極層3。
圖10中,第1電極層3相當於引出用的負極端子7。因此,圖10的疊層20B,其第1電極層3係於一方向延伸設置,以便第1電極層3與負極端子7以配線連接。
設二次電池1的電壓為V0、電流容量為I0時,圖10的疊層20B之電壓V20B為V20B=V0、因疊層積數N為6層,故圖10的疊層20B之電流容量I20B為I20B=N×I0=6×I0,藉由並聯連接,電流容量會變大。
藉由做成如圖9及圖10所示之構造,除了如同圖7及圖8之構造般,不需在負極端子與正極端子之間設置絕緣體,此外,更能減少疊層之負極端子7-1及7-2的份量,亦可提升單位容積的電流容量。
(A-2-3)令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11為令2個二次電池1的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使其鄰接連接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2為以圖11所示之構造作為單層,使用複數個該單層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1所示之單層30A,其構造為在正極端子6-1與負極端子7之間包夾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在負極端子 7與正極端子6-2之間包夾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
在此,單層30A之構造為,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與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各自之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包夾負極端子7。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1電極層3,與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1電極層3分別鄰接連接,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2電極層4與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2電極層4與正極端子6-1及6-2以配線連接。
如圖11所示,單層30A中,被包夾在正極端子6-1與負極端子7之間的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從正極端子6-1朝向負極端子7,依序做成為第2電極層4、充電層2、第1電極層3。此外,被包夾在負極端子7與正極端子6-2之間的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從負極端子7朝向正極端子6-2,依序做成為第1電極層3、充電層2、第2電極層4。
圖12所示之並聯連接的疊層30B,係為將3個單層30A疊層之構造。
將某一單層30A疊層於另一單層30A時,是在某一單層30A的正極端子6-2上,將另一單層30A的正極端子6-1疊層。這樣的構造亦可行,但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進一步縮小容積,係如圖12所示般,將被疊層之單層30A間的2個正極端子6-1及6-2做成1個正極端子6。
設二次電池1的電壓為V0、電流容量為I0時,圖12的疊層30B之電壓V30B為V30B=V0、因疊層積數N為6層,故圖12的疊層30B之電流容量I30B為I30B=N×I0=6× I0,藉由並聯連接,電流容量會變大。
藉由做成如圖11及圖12所示之構造,如同圖7及圖8之構造般,做成並聯連接時,不需如習知般在負極端子與正極端子之間設置絕緣體,相對地容積會變小,提升單位容積的電流容量。
(A-2-4)令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第2電極層4兼做正極端子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13為令2個二次電池1的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使其鄰接連接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4為以圖13所示之構造作為單層,使用複數個該單層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3所示之單層40A,其構造為以第2電極層4兼做圖11所示之引出用的正極端子6-1及6-2。換言之,圖13中,2個二次電池1其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為2個二次電池1包夾負極端子7之構造。其中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2電極層4-1,相當於圖11之引出用的正極端子6-1,另一方的二次電池1之第2電極層4-2,相當於圖11的正極端子6-2。
是故,圖13的單層40A相較於圖11的單層30A,減少了引出用的正極端子6-1及6-2份量之容積。
圖14所示之並聯連接的疊層40B,係為將3個單層40A疊層之構造。
將某一單層40A疊層於另一單層40A時,是在某一 單層40A的第2電極層4-2上,將另一單層40A的第2電極層4-1疊層。這樣的構造亦可行,但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進一步縮小容積,係如圖14所示般,將被疊層之單層40A間的2個第2電極層4-1及4-2做成1個第2電極層4。
圖14中,第2電極層4相當於引出用的正極端子6。因此,圖14的疊層40B,其第2電極層4係於一方向延伸設置,以便第2電極層4與正極端子6以配線連接。
設二次電池1的電壓為V0、電流容量為I0時,圖14的疊層40B之電壓V40B為V40B=V0、因疊層積數N為6層,故圖14的疊層40B之電流容量I40B為I40B=N×I0=6×I0,藉由並聯連接,電流容量會變大。
藉由做成如圖13及圖14所示之構造,除了不需在負極端子與正極端子之間設置絕緣體,此外,更能減少疊層之正極端子6的份量,亦可提升單位容積的電流容量。
此外,藉由做成圖14所示之並聯疊層構造,也會減輕形成並聯連接之疊層40B時的製造負擔。換言之,圖14的疊層40B,只要令第2電極層4於一方向延伸設置來製造二次電池1即可,在將單層40A疊層時,只要將延伸設置之第2電極層4連接至正極端子6即可完成。
(A-2-5)直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15為形成直接交互疊層構造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圖15中係揭示2種類的單層構造。圖15(A)所示 之單層50A,其構造為在延伸設置之第1電極層3上形成充電層2及第2電極層4。圖15(B)所示之單層50B,其構造為在延伸設置之第2電極層4上形成充電層2及第1電極層3。
在此,將圖15(A)及圖15(B)所示之2種類的單層50A與單層50B直接交互疊層,形成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
圖16及圖17為將圖15所示之2種類的單層50A及50B交互疊層之直接交互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圖16與圖17所示之疊層,其單層50A及單層50B的疊層順序相異。
圖16之疊層50C,從下方開始,依單層50A、單層50B、單層50A、單層50B、...的順序疊層為合計6層之構造。
圖16中,因單層50A的第1電極層3於一方向延伸設置,故能與負極端子7連接。換言之,不需要引出用的負極端子。同樣地,因單層50B的第2電極層4亦於一方向延伸設置,故能與正極端子6連接,不需要引出用的正極端子。
圖17之疊層50D,從下方開始,依單層50B、單層50A、單層50B、單層50A、...的順序疊層為合計6層之構造。在此情形下,單層50A的第1電極層3與單層50B的第2電極層4亦於一方向延伸設置,而與負極端子7及正極端子6連接,故不需要引出用端子,相對地,疊層構 造之電池的全容量會縮小。
(A-3)第1實施形態及變形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上所述,按照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使用複數個在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之間具有充電層2之二次電池1,使各二次電池1的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而鄰接連接,將第2電極層4或第1電極層3以配線連接,做成並聯連接,藉此,習知必要之絕緣層便不再需要,相對地,電池的全容量會縮小,提升單位容積的電流容量。
此外,疊層構造之二次電池的製造工程中,可考慮將片狀之二次電池1裁斷成規定尺寸者,並加以疊層而形成疊層構造。是故,能形成面積相同之疊層構造。又,即使在片狀之二次電池1出現缺陷部分的情形下,也能避開該缺陷部分,形成相同面積之疊層構造。
(B)第2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的第2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以負極端子7或正極端子6、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作為基材來形成二次電池1,並以它們作為單層之疊層構造。
相對於此,第2實施形態將說明如圖1所示般,使用在基材5上安裝二次電池1之並聯疊層構造。
(B-1)二次電池1安裝於基材5時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18為二次電池1安裝於基材5時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8所示之單層60A,其構造為,例如在聚醯亞胺等絕緣體所構成之基材(支撐體)5上,安裝依第1電極層3、充電層2及第2電極層4之順序而成之二次電池1,而令正極端子6連接至第2電極層4。
此外,因第1電極層3安裝在基材5上,故為了將負極端子7連接至第1電極層3,會將安裝之基材5與第1電極層3共同於一方向延伸設置,將負極端子7從內側與該延伸設置之部分以配線連接。換言之,圖18中,係使負極端子7連接至延伸設置之第1電極層3的上面部。
另,圖18中,係示例正極端子6橫越第2電極層4的全面而連接之情形,但亦可使正極端子6連接第2電極層4的一部分。
圖19為使用2個安裝於基材5之二次電池1,令其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19之疊層60B,其構造為令安裝於基材5的二次電池1各自之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包夾正極端子6。正極端子6與各自之第2電極層4連接,而能授受電子。此外,負極端子7係如上述般,連接至延伸設置之第1電極層3,而能授受電子。
圖20為使用複數個圖19所示的單層60B之並聯連接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圖20所示之並聯連接的疊層60C,係為將3個單層60B疊層之構造。
(B-2)二次電池安裝於基材時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構造
圖21為二次電池安裝於基材時之並聯連接交互疊層的單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圖21所示之單層70A,其構造為,例如在聚醯亞胺等絕緣體所構成之基材(支撐體)5上,安裝依第2電極層4、充電層2及第1電極層3之順序而成之二次電池1,而令負極端子7連接至第1電極層3。
此外,因第2電極層4安裝在基材5上,故為了將正極端子6連接至第2電極層4,會將安裝之基材與第2電極層4共同於一方向延伸設置,將正極端子6從內側與該延伸設置之部分以配線連接。換言之,圖21中,係使正極端子6連接至延伸設置之第2電極層4的上面部。
另,圖21中,係示例負極端子7橫越第1電極層3的全面而連接之情形,但亦可使負極端子7連接第1電極層3的一部分。
圖22為使用2個安裝於基材5之二次電池1,令其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2之疊層70B,其構造為令2個二次電池1各自之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包夾負極端子7。負極端子7與各自之第1電極層3連接,而能授受電子。此外,正極 端子6係如上述般,連接至延伸設置之第2電極層4,而能授受電子。
圖23為使用複數個圖22所示的單層70B之並聯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圖23所示之並聯連接的疊層70C,係為將3個單層70B疊層之構造。
(C)第3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的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為將串聯連接而得之疊層構造,與並聯連接而得之疊層構造加以組合而成之疊層構造。
(C-1)串聯連接與並聯連接之組合構造
圖24係為使用圖15所示例之2種類的單層50A及50B,將串聯連接之疊層構造與並聯連接之疊層構造加以組合而成之疊層構造示意剖面圖。
圖24中,係示例將3個串聯連接與2個並聯連接組合而成之疊層構造。換言之,圖24中,係在使用圖15(A)所示例之單層50A的3層串聯連接疊層上,令使用圖15(B)所示例之單層50B的3層串聯連接疊層予以並聯連接。該並聯連接形成2個。
另,將圖15(A)的單層50A予以串聯連接之疊層構造也稱為第1電池群、將圖15(B)的單層50B予以串聯連接之疊層構造也稱為第2電池群。
在圖24的疊層80A的情形下,假設二次電池1的電壓為V0、單層的電流容量為I0,則疊層80A的電壓V80A為V80A=3×V0、疊層80A的電流容量I80A為I80A=2×I0。換言之,藉由串聯連接之疊層,可增大電壓值,又藉由並聯連接之疊層,亦可增大電流容量。
此外,圖24之疊層80A,其對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之引出電極,是令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延伸設置,以連接至負極端子7及正極端子6。藉此,負極端子7及正極端子6便做成連接至第1電極層3及第2電極層4而能授受電子。
另,圖24所示例之疊層80A,是串聯連接與並聯連接的組合構造之一例。圖24中,單層50A及單層50B的串聯連接疊層數做成3層,但並不限定於此。此外,並聯連接疊層數做成2個,但並不限定於此。
此外,所疊層之單層50A及50B的疊層順序亦可顛倒。舉例來說,圖24中雖示例在單層50A的串聯連接疊層上,疊上單層50B的串聯連接疊層,但亦可反過來在單層50B的串聯連接疊層上,疊上單層50A的串聯連接。
(D)第4實施形態
圖25為將圖15所示之單層50A及50B做成環狀,令單層50A與單層50B交互配置成同心圓狀而形成之疊層構造示意圖。
圖25所示之疊層90,最內側係單層50A捲繞成環 狀,在其外側係單層50B捲繞成環狀,再來在單層50B外側係單層50A捲繞成環狀,像這樣單層50A與單層50B交互捲繞。
最內側之單層50A,係以第2電極層4為內側而捲繞。最內側之單層50A,可捲繞在棒狀正極端子上,或是只要單層50A的第2電極層4能與正極端子以配線連接,則沒有棒狀正極端子的狀態亦可。
另,亦可最內側的單層為單層50B,以第1電極層3為內側而捲繞。在此情形下,可使單層50B捲繞在棒狀負極端子上以便內側的第1電極層3能以配線連接,或是做成不需棒狀負極端子也能以配線連接亦可。
捲繞在最內側之單層50A的外側之單層50B,是以自身的第1電極層3與內側之單層50A的第1電極層3彼此相向的方式,捲繞在內側之單層50A的外側。此外,單層50B與內側之單層50A的第1電極層3,係介由引出線而與負極端子連接。
同樣地,捲繞在單層50B的外側之單層50A,是以自身的第2電極層4與內側之單層50B的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的方式捲繞。此外,單層50A與內側之單層50B的第2電極層,係介由引出線而與正極端子連接。
另,繼續從外側捲繞環狀之單層50A或單層50B時,亦如同上述般,係形成為內側之單層50A或單層50B的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與外側之單層50B或單層50A的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彼此相向而並聯連 接。
此外,圖25所示之疊層90A,係示例其疊層構造的剖面疊層為同心圓狀,但疊層構造的剖面亦可為橢圓或扁平。
(E)第5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的第5實施形態。
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中,係舉出使電池部亦即二次電池以並列連接來疊層之疊層構造的例子做說明。相對於此,第5實施形態中,係如同第1~第4實施形態般使每單位容積之電流容量提升,而且疊層之電池部形狀具有特徵。令形狀具有特徵之電池部如第1~第4實施形態般疊層,藉此,會使每單位容積之電流容量提升,且能夠實現確保了引出部之層積構造,該引出部是從電極層將電子取出。
圖26為第5實施形態之二次電池1示意說明圖。圖26為從上方觀察具有圖1所示例構造之二次電池1之圖,第5實施形態之二次電池1係呈L字形狀。
圖27為使圖26之二次電池串聯連接時之構造說明用說明圖。圖28為串聯連接的二次電池疊層構造截面圖。
圖27中,為便於說明,係示例使共2個之二次電池1-1及二次電池1-2串聯連接之情形,但疊層數並未特別限定。圖27例子中,如圖28所示,二次電池1-1及1-2 兩者當中,從下方開始,均呈第1電極層3、充電層2、第2電極層4的順序。
如圖27所示,例如使片狀的二次電池1-2在同一平面上逆時針旋轉90度,而疊層於二次電池1-1之上。如此一來,在疊層下方之二次電池1-1、以及在層積上方之二次電池1-2之間的關係,便成為非重複部分會露出。此非重複部分,便能夠做成從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將電子取出之引出部100。
圖29為使圖26之二次電池並聯連接時之構造說明用說明圖。圖29中亦同,係示例使共2個之二次電池1-1及1-2並聯連接之情形,但疊層數並未特別限定。圖30為並聯連接的二次電池疊層構造截面圖。
如圖29所示,將2個二次電池1-1及1-2並列連接時,如圖30所示般,二次電池1-1從下方開始,呈第1電極層3、充電層2、第2電極層4之順序,二次電池1-2從下方開始,呈第2電極層4、充電層2、第1電極層3之順序。
像這樣,在將二次電池1-1及1-2並列連接時,同樣地,如圖29所示般,例如使二次電池1-2在同一平面上逆時計旋轉90度而疊層於二次電池1-1上,則麼疊層下方之二次電池1-1與層積上方之二次電池1-2之間的關係,係成為非重複部分會露出。此非重複部分,便能夠做成從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將電子取出之引出部100。
無論是在圖27串聯連接之情形或圖29並列連接之情形下,非重複部分亦即引出部100,會存在於做成疊層構造之二次電池全體外形的內側。換言之,將圖26所示L字形狀之二次電池1於膜平面上每次旋轉90度並逐漸疊層,藉此,從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將電子取出之引出部100,便會形成於疊層構造外形的內側。二次電池的疊層構造,能夠運用於第1~第4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造。如此一來,便如同第1~第4實施形態般,會使疊層構造之二次電池全體的電流容量提升,而能夠確保從第1電極層3或第2電極層4將電子取出之引出部100。此外,亦能做成如圖24所示例般,將串聯連接疊層構造與並聯連接疊層構造加以組合之疊層構造。
此外,將複數個二次電池1以串聯連接做成疊層構造之情形、及/或將複數個二次電池1以並列連接做成疊層構造之情形,均能任意地調整電壓與電流容量。將如圖26形狀之二次電池1疊層時,由於可從所疊層之各二次電池1的引出部100將電子取出,故可調整電壓或電流容量。
第5實施形態中,係示例二次電池1是如圖26所示般之L字形狀。但,二次電池1的形狀並非限定於L字形狀。換言之,將複數個二次電池1疊層時,在疊層上方之二次電池1與疊層下方之二次電池之間,只要在疊層構造外形的內側,能產生非重複部分之形狀即可。舉例來說,二次電池亦可為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或可為T字形狀、 或可為U字形狀等。
(F)其他實施形態
(F-1)第1~第5實施形態所說明之疊層構造二次電池的疊層數,並未特別限定。如上述般,疊層數增多,則疊層構造二次電池的電流容量I1(I1=N×I0)會增大,但相對地,疊層構造二次電池的容量亦會變大。是故,可視乎二次電池的使用用途或利用態樣等,來適當決定疊層數。
(F-2)第1~第5實施形態中,為了方便說明,係使用單層構造及疊層構造的剖面圖來進行說明,但第1~第5實施形態所示例之單層構造及疊層構造僅為一例,並非由各圖面所示之構造所限定。
舉例來說,第1~第5實施形態中,係示例負極端子及正極端子存在於疊層構造的兩端,但負極端子及正極端子未必要存在於疊層構造的兩端。換言之,負極端子及正極端子只要存在於能在各二次電池的第1電極層、第2電極層授受電子的位置即可。舉例來說,圖8中係揭示負極端子及正極端子設置於左右,但亦可將負極端子及正極端子設置於紙面法線方向的面前及裏側,或是將負極端子設置在紙面左側、正極端子設置在紙面法線方向的面前等亦可。此外,負極端子及正極端子亦可呈板狀,或呈棒狀,此外,並不限定於1個構件,亦可為複數構件沿紙面法線方向排列。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揭示複數個單層電池於上下並排設置(疊層)之情形,但亦可將複數個單層電池 左右並排設置。
(F-3)第1~第5實施形態中,係示例用來在第1電極層及或第2電極層授受電子之引出用電極,與第1電極層及/或第2電極層全面地連接,但亦可僅連接至第1電極層及或第2電極層的一部分。
(F-4)單層之形成過程並未特別限定,可運用各種方法。
(F-5)第1~第5實施形態中,係料想二次電池為固體型之二次電池進行說明。第1電極層與第2電極層之間的充電層,可為有機系之固體物,亦可為無機系之固體物。
(F-6)第1~第3實施形態中,係示例二次電池為平面者而進行說明,但二次電池並不限定於平面。例如使用剖面具有如圓弧般的曲率之二次電池,來形成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所說明之疊層構造亦可。
10A‧‧‧單層
1‧‧‧二次電池
2‧‧‧充電層
3‧‧‧第1電極層
4‧‧‧第2電極層
6‧‧‧正極端子
7-1、7-2‧‧‧負極端子
8‧‧‧密封材

Claims (7)

  1. 一種二次電池,其特徵為:具備至少2個電池部,其在第1電極層與第2電極層之間具有以充電動作來蓄積電子,以放電動作來放出蓄電電子,充電後未放電的狀態下則保持電子之充電層,令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及另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彼此之上述第1電極層鄰接連接,或令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及另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彼此之上述第2電極層鄰接連接,令未鄰接連接的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及另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彼此之上述第2電極層以配線連接,或令未鄰接連接的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及另一方的上述電池部彼此之上述第1電極層以配線連接,令上述2個電池部並聯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其中,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係配置於和該其中一方的電池部的上述第1電極層以配線連接之第1電極端子與和該其中一方的電池部的上述第2電極層以配線連接之第2電極端子之間,另一方的上述電池部,係配置於和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以配線連接之上述第2電極端子、與另一第1電極端子之間。
  3. 一種二次電池,屬於以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二次電池作為1個構成單位亦即交互層積構造單位電池,使上述複數之交互層積構造單位電池並聯連接之層積構造的二 次電池,其特徵為:將某一構成單位電池的第1電極端子與該構成單位電池鄰接之另一構成單位電池的第1電極端子,置換成共通的第1電極端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其中,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係配置於和該其中一方的電池部的上述第2電極層以配線連接之第2電極端子與和該其中一方的電池部的上述第1電極層以配線連接之第1電極端子之間,另一方的上述電池部,係配置於和其中一方的上述電池部以配線連接之上述第1電極端子、與另一第2電極端子之間。
  5. 一種二次電池,屬於以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二次電池作為1個構成單位亦即交互層積構造單位電池,使上述複數之交互層積構造單位電池並聯連接之交互層積構造的二次電池,其特徵為:將某一構成單位電池的第2電極端子與該構成單位電池鄰接之另一構成單位電池的第2電極端子,置換成共通的第2電極端子。
  6. 一種直接交互層積構造的二次電池,其特徵為:以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作為1個構成單位亦即直接交互層積構造單位電池,使上述複數之直接交互層積構造單位電池並聯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之任一項之二次電 池,其中,上述電池部之形狀,係為與鄰接之其他電池部之間具有不重複部分之形狀,其不重複部分為以配線連接之部分。
TW103139551A 2012-04-09 2013-04-09 Secondary battery TWI535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9706 WO2013153603A1 (ja) 2012-04-09 2012-04-09 二次電池
PCT/JP2013/060467 WO2013154046A1 (ja) 2012-04-09 2013-04-05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8971A TW201508971A (zh) 2015-03-01
TWI535090B true TWI535090B (zh) 2016-05-21

Family

ID=493272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2491A TWI504038B (zh) 2012-04-09 2013-04-09 Secondary battery
TW103139551A TWI535090B (zh) 2012-04-09 2013-04-09 Secondary battery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2491A TWI504038B (zh) 2012-04-09 2013-04-09 Secondary battery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7893B2 (zh)
EP (1) EP2838148A4 (zh)
JP (1) JP6184941B2 (zh)
KR (1) KR101616883B1 (zh)
CN (1) CN104221200B (zh)
CA (1) CA2867651C (zh)
TW (2) TWI504038B (zh)
WO (2) WO2013153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1963B2 (ja) * 2013-12-10 2018-07-04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97108B1 (ko) * 2013-12-10 2018-09-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혼 마이크로닉스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5105022A1 (ja) * 2014-01-07 2015-07-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デバイス
CN106463617B (zh) * 2014-03-18 2019-08-16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JP6443798B2 (ja) 2014-03-24 2018-1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277034B2 (ja) * 2014-03-26 2018-02-07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積層型二次電池
JP6572015B2 (ja) 2015-06-25 2019-09-04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502494B2 (ja) * 2015-07-02 2019-04-17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池、及びその充放電方法
JP2017054871A (ja) * 2015-09-08 2017-03-16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622091B2 (ja) * 2016-01-05 2019-12-18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池構造体、及び積層電池
CN105742722B (zh) * 2016-04-27 2019-02-0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式软包弧形电池及卷绕式软包弧形电池制备方法
JP6861029B2 (ja) * 2016-12-27 2021-04-2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積層電池
JP6773133B2 (ja) * 2017-01-13 2020-10-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JP6719614B2 (ja) * 2019-03-27 2020-07-08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コイン型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の積層並列接続体
JP7437786B2 (ja) * 2019-07-12 2024-0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
CN112397776B (zh) * 2020-10-27 2021-10-19 广东东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Ga、Al共掺杂LLZO固态电解质、多元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43038A1 (en) * 1999-11-23 2002-09-25 Valence Technology (Nevada), Inc. Multi-layer electrochemical cell devices
TW465137B (en) 2000-01-26 2001-11-21 Ind Tech Res Inst Stacked battery structure
JP2001345095A (ja) * 2000-06-01 2001-12-14 Nisshinbo Ind Inc 電極構造体、電池及び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JP2003257472A (ja) * 2002-02-28 2003-09-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インサイドアウト型電池
CN1497760A (zh) 2002-10-10 2004-05-1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叠层电池、组装电池及车辆
CN1321477C (zh) 2003-10-28 2007-06-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06066083A (ja) * 2004-08-24 2006-03-09 Nissan Motor Co Ltd 組電池
JP4929592B2 (ja) * 2004-12-27 2012-05-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の製造法
JP4857710B2 (ja) * 2005-06-01 2012-0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US7817403B2 (en) * 2005-08-30 2010-10-19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thium ion capacitor
US8004737B2 (en) 2006-11-02 2011-08-23 Guala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field-sensitive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495751B2 (ja) * 2007-07-24 2010-07-07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150852B2 (ja) 2007-12-05 2013-02-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用極板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1252297B1 (ko) 2009-08-19 2013-04-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진공밀폐형 플렉서블 필름 일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2035040B (zh) 2009-09-28 2013-05-01 清华大学 制造组合电池的方法及组合电池
CN103026534B (zh) * 2010-07-26 2015-09-1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型电池
JP5644858B2 (ja) * 2010-08-09 2014-12-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固体電池
KR101605765B1 (ko) 2010-10-07 2016-03-24 구엘라 테크놀로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
WO2013161053A1 (ja)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67651A1 (en) 2013-10-17
JPWO2013154046A1 (ja) 2015-12-17
CN104221200A (zh) 2014-12-17
US20150188113A1 (en) 2015-07-02
TW201508971A (zh) 2015-03-01
JP6184941B2 (ja) 2017-08-23
KR101616883B1 (ko) 2016-04-29
EP2838148A1 (en) 2015-02-18
TWI504038B (zh) 2015-10-11
WO2013153603A1 (ja) 2013-10-17
CA2867651C (en) 2017-03-07
KR20140108593A (ko) 2014-09-11
CN104221200B (zh) 2018-11-02
US10347893B2 (en) 2019-07-09
TW201347270A (zh) 2013-11-16
WO2013154046A1 (ja) 2013-10-17
EP2838148A4 (en)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5090B (zh) Secondary battery
JP5943243B2 (ja) 段差を有する電極組立体、それを含む電池セル、電池パック及びデバイス
KR101395016B1 (ko)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JP5779828B2 (ja) 段差を有する電極組立体、それを含む電池セル、電池パック及びデバイス
KR101708013B1 (ko) 이차전지
JP6136026B2 (ja) 全幅の長さが同一で、全長の長さが相違する電極ユニットからなる電極組立体、これを含む電池セル、及びデバイス
JP2004158222A (ja) 多層積層電池
KR20130118717A (ko)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디바이스
US9748596B2 (en) Single layer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 folded structure
KR101897108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417197B1 (ko) 전극조립체
JP6351963B2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77151B1 (ko) 전지
CN115332602A (zh) 新能源储能器
JP2012129486A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