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2281B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32281B TWI532281B TW102117240A TW102117240A TWI532281B TW I532281 B TWI532281 B TW I532281B TW 102117240 A TW102117240 A TW 102117240A TW 102117240 A TW102117240 A TW 102117240A TW I532281 B TWI532281 B TW I53228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terminal
- mol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socket electrical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種防水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包括相互配合之插座電連接器及插頭電連接器之Micro USB連接器通常被用作為手機等移動設備之標準充電介面或者資料傳輸介面。2011年12月2日公告之日本特許專利JP4875130揭示了一種類似之插座電連接器,其包括設有貫通孔之金屬殼、設置於金屬殼內之導電端子及通過一體注塑成型之包覆於金屬殼外圍之絕緣本體,所述導電端子通過絕緣本體與金屬殼一體設置。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有水平設置之觸頭、與觸頭垂直設置之固定部及沿固定部垂直延伸形成之焊接部。注塑成型過程中,首先所述導電端子之觸頭被插入金屬殼之貫通孔中,之後通過一模具從金屬殼之後端插入貫通孔對應壓接於觸頭上表面,同時將另一模具從金屬殼之前端插入貫通孔對應壓接於導電端子之前端緣及下表面,通過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以實現對導電端子之定位,最後注塑成型絕緣本體。然而,此種定位方式成型以後之舌板根部強度弱,很容易斷裂,同時此種插座電連接器在舌板根部位置防水效果不佳,液體很容易經金屬殼之貫通孔通過舌板根部進入連接器後端甚至到達對接電路板上。
是以,鑒於以上問題,實有必要提供一種防水效果好且舌板強度佳之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以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本發明所要解決之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防水效果好且舌板強度佳之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插座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該插座電連接器具有用來對接之具有長度部分之導電端子,能夠形成內置上述長度部分之具有貫通孔之金屬殼,及與上述導電端子和金屬殼注塑成型絕緣本體,所述插座電連接器定義有前端、後端、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定義有上表面、下表面及厚度方向之側面,該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上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從貫通孔之後端插入到貫通孔內,所述導電端子還包括有與所述長度部分相連之固定部;
(b).沿與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延伸方向相垂直之方向將第一模具插入並壓接在導電端子之後端處之表面上,並且從上述貫通孔之前端將第二模具插入到上述貫通孔中,並且利用上述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對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進行定位,此時導電端子被上述第一模具所壓接之部分定義為壓接部;
(c).佈置對金屬殼之定位模具及外圍模具;
(d).注入塑膠形成上述絕緣本體,使所述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金屬殼一體設置,所述注塑成型後之絕緣本體包括有後端部、與所述後端部之前端面相連之舌板及至少部分包覆金屬殼外圍之外圍部,所述壓接部位於後端部內;
(e).移除上述模具,並切除導電端子料帶及金屬殼料帶。
進一步,所述壓接部為長度部分之靠近固定部之一部分,上述第一模具包括有上模具及下模具,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和下表面從上下方向被上述上模具及下模具夾持固定,或者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下表面及側面從上下左右四個方向被上述上模具及下模具夾持固定。
進一步,所述壓接部為長度部分與固定部之連接部分,所述壓接部包括了與固定部相連接位置之部分長度部分,及連接長度部分之部分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定義有靠近插座電連接器之後端之後表面,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被從垂直於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方向插入之第一模具抵持,或者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側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被從垂直於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方向插入之第一模具抵持。
進一步,所述導電端子位於貫通孔內之長度部分之下表面及位於貫通孔內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之上表面從上下兩個方向被上述第二模具固定,或者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之側面和上表面以及導電端子位於貫通孔內之長度部分之下表面被第二模具固定。
進一步,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包括有向上彎折並且水平延伸形成之Z型端緣部,所述第二模具至少抵壓於所述端緣部之上表面。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可以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插座電連接器,包括有導電端子、具有貫通孔之金屬殼及與所述導電端子和金屬殼注塑成型之絕緣本體,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有用來對接之長度部分、沿長度部分後端彎折延伸形成之固定部及沿固定部端緣彎折延伸出絕緣本體外之焊接部,所述絕緣本體包括有與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一體設置之舌板、至少部分包覆於金屬殼外圍之外周部及封堵金屬殼之貫通孔後端開口之後端部,所述插座電連接器定義有前端、後端、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定義有上表面、下表面及厚度方向之側面,所述絕緣本體之後端部上至少形成有一個模具孔,所述模具孔至少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位於模具孔內之部分定義為壓接部,所述壓接部通過模具孔露出絕緣本體,所述模具孔供抵持於壓接部以定位導電端子之模具之插入。
進一步,所述模具孔與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模具孔位於絕緣本體之後端部上,所述模具孔與絕緣本體之舌板之後端緣之間間隔特定距離。
進一步,所述模具孔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模具孔位於導電端子之固定部所在位置之前端,所述壓接部為長度部分靠近固定部之一部分,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絕緣本體,或者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下表面及側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絕緣本體。
進一步,所述模具孔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且並未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之下表面,所述模具孔位於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與固定部之連接處,所述導電端子之固定部定義有靠近插座電連接器之後端之後表面,所述壓接部包括與固定部相連接位置之部分長度部分及連接長度部分之部分固定部,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或者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側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
進一步,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彎折延伸形成有端緣部,所述長度部分之端緣部呈Z型,所述端緣部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或者所述端緣部之上表面和側面同時露出絕緣本體。
與先前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將定位導電端子之第一模具設置於絕緣本體之後端部位置,確保了成型後之絕緣本體之舌板與後端部連接位置之強度,同時也增強了舌板與後端部連接位置之防水性能。
100、100’...插座電連接器
1、1’...金屬殼
10、10’...貫通孔
11、11’...頂板
111...卡持孔
12、12’...底板
121、121’...固定腳
122...讓位口
123、123’...接合縫
124’...突出部
13...側板
131、131’...焊接板
2、2’...導電端子
21、21’...長度部分
210、210’...端緣部
211、211’...上表面
212、212’...下表面
213、213’...側面
22、22’...固定部
221’...後表面
23、23’...焊接部
24...壓接部
3、3’...絕緣本體
31、31’...舌板
32、32’...外周部
321、321’...通孔
33、33’...後端部
331、331’...模具孔
第一圖係本發明插座電連接器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於另一角度之立體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於另一角度之立體圖;
第四圖係第三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自IV-IV線之剖視圖;
第五圖係第一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插座電連接器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七圖係第六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於另一角度之立體圖;
第八圖係第七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自VIII-VIII線之剖視圖;
第九圖係第六圖所示之插座電連接器於另一角度之立體圖。
請參第一圖至第五圖所示,為本發明插座電連接器100之第一實施例。在第一實施例中,所述插座電連接器100包括有金屬殼1、部分設置於金屬殼1內之導電端子2及通過注塑成型包覆於金屬殼1外圍之絕緣本體3。所述絕緣本體3通過一體注塑成型與導電端子2及金屬殼1固定。參第一圖所示,為了以下表述方便,本文將插座電連接器100之對接端視為前端,將插座電連接器100之金屬殼1之頂板11所在面視為上表面,將插座電連接器100之金屬殼1之底板12所在面視為下表面。
請參第二圖、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所述金屬殼1由金屬板衝壓彎折形成,包括有相對設置之頂板11和底板12,以及連接頂板11和底板12兩側之側板13,所述頂板11、底板12、側板13及絕緣本體3共同圍設成用於插接對接連接器(未標示)之貫通孔10並於頂板11中間位置形成有接合縫123。所述頂板11兩側靠近前端處分別貫穿頂板11形成有卡持孔111,所述卡持孔111用於與對接連接器之配合結構配合扣持。所述底板12及側板13連接處經衝壓彎折形成有用於將金屬殼1固定至對接電路板上之焊接板131,所述焊接板131垂直於底板12,且與側板13處於同一平面。所述底板12後端處之兩側緣垂直向上彎折形成有固定腳121,所述固定腳121固定於絕緣本體3內用於增強金屬殼1與絕緣本體3之間之固持力。所述底板12後端緣中央處挖設形成有長方形讓位口122,所述讓位口122用於讓位導電端子2,同時用於成型絕緣本體3時讓位模具(未標示)。
請參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所述導電端子2由金屬板衝壓彎折形成,包括有呈懸臂樑狀之水平設置之長度部分21、沿長度部分21後端垂直彎折延伸形成之固定部22及沿固定部22端緣垂直彎折並且延伸出絕緣本體3外之焊接部23。所述長度部分21包括有沿前端緣向上彎折並且水平延伸形成之端緣部210,所述端緣部210大致呈Z型。
請參第一圖、第二圖及第四圖所示,所述絕緣本體3通過注塑成型與導電端子2及金屬殼1固定設置。所述絕緣本體3包括有與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一體設置之舌板31、覆蓋金屬殼1外周之外周部32及封堵金屬殼1之貫通孔10後端開口之後端部33。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本體3之外周部32並未完全包覆金屬殼1外周,所述外周部32僅包覆了除卡持孔111外之頂板11、側板13以及底板12處之貫通孔10與金屬殼1外部貫通之部分及間隙。本實施例中之這種設計方式在保證了整個成型後之插座電連接器100之防水性能之前提下又兼顧了小型化及輕薄化之設計。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絕緣本體3亦可完全包覆金屬殼1外周之頂板11、側板13、底板12及貫通孔10後端開口。
上述絕緣本體3之外周部32與金屬殼1之卡持孔111對應位置處預留有通孔321。所述通孔321用於讓位對接連接器上與卡持孔111對應卡持之結構。所述絕緣本體3之後端部33上貫穿形成有複數用於放置模具之模具孔331,所述模具孔331貫穿整個後端部33之上下表面,所述模具孔331與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相垂直(參第四圖)。另外,所述模具孔331與絕緣本體3之舌板31之間在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延伸方向間隔特定距離(參第四圖),即插入所述模具孔331內之模具與舌板31之間由塑膠間隔開來,以確保舌板31之強度及舌板31根部之防水性能。
請參第一圖及第五圖所示,以下詳細敍述插座電連接器100之製造方法。其中導電端子2及金屬殼1之製造成型過程為業界習知技術,此處不做詳細敍述。
首先,將複數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從金屬殼1之後端插入貫通孔10中。此時,複數導電端子2間隔排列,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以懸臂樑狀之不穩定狀態設置於金屬殼1內部。
然後,將上模具(未標示)及下模具(未標示)分別壓接在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後端處之上表面211和下表面212,將第二模具(未標示)從前端插入貫通孔10並對應壓接於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下表面212及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之上表面211(即端緣部210之上表面)。以上上模具及下模具統稱為第一模具。另外,所述第一實施例中被上述第一模具所壓接之導電端子2之部分定義為導電端子2之壓接部24,所述壓接部24為固定在絕緣本本體3之後端部33內之並且靠近固定部22之長度部分21之一部分,所述壓接部24僅為靠近固定部22之長度部分之一小段。
利用所述上模具及下模具從導電端子2之壓接部24之上下兩個方向(即垂直導電端子2之上表面211所在方向)夾持長度部分21對導電端子2之上下方向進行定位。同時利用上模具及下模具對長度部分21之壓接部24之間距方向(水平方向)上之側面213在間距方向上對導電端子2進行定位。通過上模具及下模具保證導電端子2之後端部分在上下及間距方向穩定定位。
利用上述第二模具從貫通孔10內之長度部分21之下表面212抵持導電端子2,同時所述第二模具從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之上表面211(即端緣部210之上表面)抵持導電端子2。通過第二模具進一步對導電端子2之前端部分之上下方向進行定位。同時所述第二模具對應抵持於導電端子2之端緣部210之上表面211用於防止注塑成型時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前端部分上翹。
之後,佈置對金屬殼1之定位模具及外圍模具後,注入塑膠形成絕緣本體3,從而將導電端子2,金屬殼1及絕緣本體3一體設置。最後切除導電端子2料帶部分及金屬殼1之料帶部分完成整個插座電連接器100之製作過程。
請參第一圖至第五圖所示,成型後之插座電連接器100中,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中僅與模具抵接之位置從絕緣本體3中露出。也就是說,所述壓接部24從插座電連接器100之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絕緣本體3(參第三圖及第四圖),所述長度部分21位於貫通孔10內之下表面部分2121露出絕緣本體3用於與對接連接器電性接觸(參第四圖),所述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僅與第二模具接觸之上表面部分2101露出絕緣本體3(參第一圖及第四圖)。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將定位導電端子2之上模具及下模具設置在金屬殼1之貫通孔10外,使得成型後之舌板31部分與絕緣本體3之後端部33相連之位置無空隙、凹陷等可影響舌板強度之結構存在,從而保證舌板31之強度,同時也增強了插座電連接器100舌板31根部之防水性能。
另外第一實施例中之上模具及下模具相對之抵壓於導電端子2之上表面211及下表面212,能提供較大之夾持力,足以保證導電端子2不會因為第二模具之插入或塑膠之注入而向插座電連接器100後端後退之不良情況發生。
請參第六圖至第九圖所示,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在第二實施例中,所述插座電連接器100’與第一實施例中之插座電連接器100構造基本相同。包括有金屬殼1’、部分設置於金屬殼1’內之導電端子2’及通過注塑成型包覆於金屬殼1’外圍之絕緣本體3’,所述導電端子2’及金屬殼1’通過絕緣本體3’一體注塑固定。
請參閱第六圖及第八圖所示,所述金屬殼1’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金屬殼1’之頂板11’較第一實施例長,所述頂板11’之後端緣向後延伸出絕緣本體3’。所述頂板11’於絕緣本體3’後端處放置模具之位置對應預留有長方形貫通槽112’。所述貫通槽112’用於插入定位模具。所述金屬殼1’之底板12’中部向下衝壓突出形成有突出部124’,所示突出部124’用於加強成型後之絕緣本體3’與金屬殼1’之底板12’之間之固持力。同時因第二實施例中金屬殼1’之接合縫123’設於底板12’上,所示突出部124’亦能增強底板12’之接合縫123’處之防水性能。另外第二實施例之金屬殼1’設置有兩對焊接板131’,其中一對與第一實施例中之相同,另外一對由頂板11’後端處之兩側向下折彎形成。上述所述之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不同點僅為細微結構之不同,並非是第二實施例之設計要點,且上述細微區別可在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互換運用。
請參閱第六圖至第九圖所示,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最主要之不同點在於對導電端子2’之定位模具之設置位置不同。以下詳細說明第二實施例中之插座電連接器100’之製造方法。其中導電端子2’及金屬殼1’之製造成型過程同第一實施例一樣亦為業界習知技術,此處不做詳細敍述。
首先,將複數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從金屬殼1’之後端插入貫通孔10’中。此時,複數導電端子2’間隔排列,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以懸臂樑狀之不穩定狀態設置於金屬殼1’內部。
然後,將第一模具(未標示)經金屬殼1’頂板11’上之貫通槽112’插入並抵壓於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後端處,所述第一模具分別抵持於長度部分21’之後端處之上表面211’和側面213’以及導電端子2’之固定部22’之後表面221’。將第二模具(未標示)經金屬殼1’貫通孔10’之前端插入貫通孔10’內,所述第二模具對應抵持於導電端子2’位於貫通孔10’內之長度部分21’之下表面212’及長度部分21’前端緣處之側面213’及上表面211’。另外,所述第二實施例中被上述第一模具所壓接之導電端子2’之部分定義為導電端子2’之壓接部24’,所述壓接部24’為固定在絕緣本本體3’之後端部33’內之導電端子2’之一部分,所述壓接部24’實則為長度部分21’與固定部22’之連接部分,所述壓接部24’即包括了與固定部22’相連接之部分長度部分21’,同時也包括了連接長度部分21’之部分固定部22’,第二實施例中之壓接部24’整體觀之大致呈“7”字型。此處第一實施例中之壓接部24與第二實施例中之壓接部24’之形狀之不同主要由於第一模具之設定位置不同而形成。此區別也是本發明中之兩個實施例最主要之區別點。
利用上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從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後端處之上表面211’、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下表面212’及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之上表面211’對導電端子2’上下方向進行夾持定位。
利用上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從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後端處之側面213’及導電端子2’之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之側面213’對導電端子2’間隔方向(水平方向)進行夾持定位。
上述第二模具對應抵持於導電端子2’之固定部22’之後表面221’上用於防止塑膠注入時及插入第二模具時導電端子2’向插座電連接器100’後端後退之不良情況。
最後,佈置對金屬殼1’之定位模具及外圍模具後,注入塑膠形成絕緣本體3’,從而將導電端子2’,金屬殼1’及絕緣本體3’一體設置。
請參第六圖至第九圖所示,成型後之插座電連接器100’中,導電端子2’僅與模具抵接之位置從絕緣本體3’中露出。也就是說,所述導電端子2’位於模具孔331’內之壓接部24’(參第七圖及第八圖)從插座電連接器100’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3’;所述長度部分21’位於貫通孔10’內之下表面之部分2121’(參第六圖及第八圖)露出絕緣本體3’用於與對接連接器電性接觸;所述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僅與第二模具接觸之上表面211’及側面213’部分2101’露出絕緣本體3’之舌板31’(參第六圖及第八圖)。
其中所述第二實施例中之所述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僅與第二模具接觸之上表面211’及側面213’部分2101’露出舌板31’區別於第一實施例中之長度部分21之前端緣處僅與第二模具接觸之上表面部分2101露出舌板31。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二模具對導電端子2’之前端緣處之定位增加了側面213’部分,如此導電端子2’能被更穩定之定位,但是這兩種實施方式均能實現良好定位且可交換運用。
第二實施例將定位導電端子2’之第一模具設計成一個,且設置於導電端子2’長度部分21’之後端,使得成型後之舌板31’部分與絕緣本體3’之後端部33’相連處無空隙、凹陷等可影響舌板31’強度之結構存在。另外,第二實施例中之所述模具孔331’與絕緣本體3’之舌板31’之間與第一實施例中之一樣間隔特定距離設置,從而保證舌板31’之強度,同時也增強了插座電連接器100’之舌板31’根部之防水性能。
本發明中,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一模具對應於第二實施例中之第一模具,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二模具對應與第二實施例中之第二模具,所述相對應之模具之定位方式在兩個實施例中均能靈活互換使用。例如,利用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一模具對導電端子2之定位方式同時結合第二實施例中之第二模具對導電端子2’之定位方式來注塑成型結緣本體3。
另外,本發明在兩個實施例中所指之貫通孔10,10’均指之是由金屬殼1,1’之頂板11,11’、側板13,13’、底板12,12’及絕緣本體3,3’之後端部33,33’之前端面所圍成之空間,也就是實際用於與對接連接器對接之插接空間。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爰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仍涵蓋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插座電連接器
1...金屬殼
10...貫通孔
2101...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僅與第二模具接觸之上表面部分
3...絕緣本體
321...通孔
331...模具孔
Claims (10)
- 一種插座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該插座電連接器具有用來對接之具有長度部分之導電端子,能夠形成內置上述長度部分之具有貫通孔之金屬殼,及與上述導電端子和金屬殼注塑成型絕緣本體,所述插座電連接器定義有前端、後端、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定義有上表面、下表面及厚度方向之側面,該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上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從貫通孔之後端插入到貫通孔內,所述導電端子還包括有與所述長度部分相連之固定部;
(b).沿與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延伸方向相垂直之方向將第一模具插入並壓接在導電端子之後端處之表面上,並且從上述貫通孔之前端將第二模具插入到上述貫通孔中,並且利用上述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對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進行定位,此時導電端子被上述第一模具所壓接之部分定義為壓接部;
(c).佈置對金屬殼之定位模具及外圍模具;
(d).注入塑膠形成上述絕緣本體,使所述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金屬殼一體設置,所述注塑成型後之絕緣本體包括有後端部、與所述後端部之前端面相連之舌板及至少部分包覆金屬殼外圍之外圍部,所述壓接部位於後端部內;
(e).移除上述模具,並切除導電端子料帶及金屬殼料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壓接部為長度部分之靠近固定部之一部分,上述第一模具包括有上模具及下模具,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和下表面從上下方向被上述上模具及下模具夾持固定,或者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下表面及側面從上下左右四個方向被上述上模具及下模具夾持固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壓接部為長度部分與固定部之連接部分,所述壓接部包括了與固定部相連接位置之部分長度部分,及連接長度部分之部分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定義有靠近插座電連接器之後端之後表面,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被從垂直於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方向插入之第一模具抵持,或者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側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被從垂直於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方向插入之第一模具抵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導電端子位於貫通孔內之長度部分之下表面及位於貫通孔內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之上表面從上下兩個方向被上述第二模具固定,或者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之側面和上表面以及導電端子位於貫通孔內之長度部分之下表面被第二模具固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包括有向上彎折並且水平延伸形成之Z型端緣部,所述第二模具至少抵壓於所述端緣部之上表面。
- 一種插座電連接器,包括有導電端子、具有貫通孔之金屬殼及與所述導電端子和金屬殼注塑成型之絕緣本體,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有用來對接之長度部分、沿長度部分後端彎折延伸形成之固定部及沿固定部端緣彎折延伸出絕緣本體外之焊接部,所述絕緣本體包括有與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一體設置之舌板、至少部分包覆於金屬殼外圍之外周部及封堵金屬殼之貫通孔後端開口之後端部,所述插座電連接器定義有前端、後端、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定義有上表面、下表面及厚度方向之側面,其特徵在於:所述絕緣本體之後端部上至少形成有一個模具孔,所述模具孔至少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位於模具孔內之部分定義為壓接部,所述壓接部通過模具孔露出絕緣本體,所述模具孔供抵持於壓接部以定位導電端子之模具之插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模具孔與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模具孔位於絕緣本體之後端部上,所述模具孔與絕緣本體之舌板之後端緣之間間隔特定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模具孔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模具孔位於導電端子之固定部所在位置之前端,所述壓接部為長度部分靠近固定部之一部分,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絕緣本體,或者所述壓接部之上表面、下表面及側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絕緣本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模具孔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且並未貫穿插座電連接器之下表面,所述模具孔位於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與固定部之連接處,所述導電端子之固定部定義有靠近插座電連接器之後端之後表面,所述壓接部包括與固定部相連接位置之部分長度部分及連接長度部分之部分固定部,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或者所述壓接部中之長度部分之上表面、側面及壓接部中之固定部之後表面從插座電連接器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插座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導電端子之長度部分之前端緣處彎折延伸形成有端緣部,所述長度部分之端緣部呈Z型,所述端緣部之上表面露出絕緣本體,或者所述端緣部之上表面和側面同時露出絕緣本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17240A TWI532281B (zh) | 2013-05-15 | 2013-05-15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17240A TWI532281B (zh) | 2013-05-15 | 2013-05-15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4208A TW201444208A (zh) | 2014-11-16 |
TWI532281B true TWI532281B (zh) | 2016-05-01 |
Family
ID=52423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7240A TWI532281B (zh) | 2013-05-15 | 2013-05-15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32281B (zh) |
-
2013
- 2013-05-15 TW TW102117240A patent/TWI532281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4208A (zh) | 2014-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04033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TWI506879B (zh) | 電連接器 | |
TWM507098U (zh) | 插座連接器 | |
TWI648919B (zh) | 插座連接器及移動設備 | |
TW201324966A (zh) | 插座連接器 | |
JP449371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TWM519840U (zh) | 插頭電連接器 | |
TWI662752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4112968A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TWI608665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TWI728182B (zh) | 電連接器 | |
TW201601388A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TWM500384U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TW201810828A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203367567U (zh) | 电连接器 | |
TW201535890A (zh) | 插座連接器 | |
US20070287330A1 (en) | Audio jack | |
TWI532281B (zh)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110364864B (zh) | 电连接器 | |
TWI525947B (zh)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TWI599113B (zh) |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203481542U (zh) | 电连接器 | |
TWI558042B (zh) | 插座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TWI599114B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TWM447021U (zh) | 插座連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