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7054B - 從來源提昇節點至目的提昇節點轉移行動器件之方法以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從來源提昇節點至目的提昇節點轉移行動器件之方法以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7054B
TWI507054B TW096146135A TW96146135A TWI507054B TW I507054 B TWI507054 B TW I507054B TW 096146135 A TW096146135 A TW 096146135A TW 96146135 A TW96146135 A TW 96146135A TW I507054 B TWI507054 B TW I5070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estination
pdcp
source
rl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6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1753A (en
Inventor
Etienne F Chaponniere
Sai Yiu Ho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841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1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7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70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04W36/083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the access points is a moving n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從來源提昇節點至目的提昇節點轉移行動器件之方法以及裝置
以下描述大體上係關於無線通信,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提供一種用於自來源提昇節點(eNB)至目的eNB轉移行動器件之機構。
本申請案主張2006年12月4日申請之名為"針對LTE之增強RLC狀態報告(ENHANCED RLC STATUS REPORTING FOR LTE)"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0/887,456的權利,上述申請案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廣泛部署無線通信系統以提供各種類型之通信內容,諸如語音、資料等。此等系統可為能夠藉由共用可用系統資源(例如,頻寬及傳輸功率)而支援與多個使用者之通信之多重存取系統。此等多重存取系統之實例包括分碼多重存取(CDMA)系統、分時多重存取(TDMA)系統、分頻多重存取(FDMA)系統、3GPP LTE系統及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系統。
通常,無線多重存取通信系統可同時支援多個無線終端機之通信。每一終端機經由前向及反向鏈路上的傳輸而與一或多個基地台通信。前向鏈路(或下行鏈路)係指自基地台至終端機之通信鏈路,且反向鏈路(或上行鏈路)係指自終端機至基地台之通信鏈路。此通信鏈路可經由單入單出(SISO)、多入單出(MISO)或多入多出(MIMO)系統而建立。
廣泛部署無線通信系統以提供各種類型之通信內容,諸 如語音、資料等。典型無線通信系統可為能夠藉由共用可用系統資源(例如,頻寬、傳輸功率、…)而支援與多個使用者之通信的多重存取系統。此等多重存取系統之實例包括分碼多重存取(CDMA)系統、分時多重存取(TDMA)系統、分頻多重存取(FDMA)系統、3GPP LTE系統、正交分頻多工(OFDM)、區域化分頻多工(LFDM)、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系統及其類似系統。
在無線通信系統中,節點B(或基地台)或提昇節點(eNB)可在下行鏈路上將資料傳輸至使用者裝備(UE)及/或在上行鏈路上自UE接收資料。下行鏈路(或前向鏈路)係指自eNB至UE之通信鏈路,且上行鏈路(或反向鏈路)係指自UE至節點B之通信鏈路。eNB亦可將控制資訊(例如,系統資源之指派)發送至UE。類似地,UE可將控制資訊發送至eNB以支援下行鏈路上之資料傳輸及/或用於其他目的。隨著行動器件移動,需要切換eNB。舉例而言,行動器件與來源eNB通信,且接著器件接近另一eNB(目的eNB),且需要自來源至目的交遞。此交遞在本文中亦稱為重指向。
在3GPP長期演進(LTE)(其為賦予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內的計劃之名稱)中,改良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MTS)行動電話標準以應付未來要求。在LTE中,當前贊同在eNB重指向無線電鏈路控制(RLC)期間,協定資料單元(PDU)將不自來源eNB轉發至目的eNB。另外,RLC可在每一eNB重指向事件時重設。重設意謂未由來源eNB處之RLC完全遞送之任何RLC服務資料單元(SDU)將需要在目的eNB處再傳輸。
因為RLC操作在eNB重指向時不連續,所以需要特別謹慎以避免在重指向或轉移程序期間浪費過多無線電容量及形成潛在使用者平面中斷。
下文提出對一或多個實施例之簡單概述,以提供對此等實施例之基本理解。此概述並非所有涵蓋之實施例的廣泛綜述,且既並非意欲識別所有實施例之關鍵或重要要素亦非意欲描繪任一或所有實施例之範疇。其唯一目的係以簡化形式提出一或多個實施例之某些概念以作為稍後提出之更詳細描述的序言。
根據一例示性非限制性實施例,一種用於包括複數個小區之無線通信系統中之方法,該方法包括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及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自行動器件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因為目的提昇節點接收狀態報告,所以僅需發送丟失RLC SDU(PDCP封包)且此避免將目的eNB處之複製RLC SDU傳輸至行動器件。在另一例示性非限制性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括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且在重指向至目的提昇節點之前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發送至來源提昇節點。
來源提昇節點可使用X2邏輯網路(其將提昇節點連接在一起)以向目的提昇節點通知發送哪些PDCP封包。因此,行動器件可自來源提昇節點交遞至目的提昇節點,某些RLC SDU自來源提昇節點發送至行動器件且某些RLC SDU自目的提昇節點發送至行動器件。在一例示性非限制性實施例中,一旦交遞開始,來源即刻停止發送任何RLC SEU。若來源提昇節點在重指向之前自行動器件接收PDCP狀態報告,則來源提昇節點無需轉發已由行動器件接收之RLC SDU,且此節省X2邏輯層之頻寬。
根據一態樣,一種裝置包括行動器件,該行動器件具有經組態以在重指向至目的提昇節點之後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ECP)狀態報告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之處理器。處理器亦經組態以將至少一PDCP序號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自來源提昇節點接收RLC SDU及忽略來自來源提昇節點之RLC SDU。處理器可經組態以將交遞確認訊息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
為達成前述及相關目的,該或該等實施例包含下文全面描述且特別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指出的特徵。下文描述及隨附之圖式詳細陳述了該或該等實施例之某些說明性態樣。然而,此等態樣僅指示可藉以使用各種實施例之原理的各種方式中之少數方式,且所描述之實施例意欲包括所有此等態樣及其均等物。
現在參看圖式描述各種態樣,其中貫穿全文相同參考數字用於指代相同元件。在下文描述中,為了闡釋之目的,闡明眾多特定細節以提供對一或多個態樣之徹底理解。然而,顯然可在無此等特定細節的情形下實踐此(等)態樣。在其他實例中,以方塊圖形式展示熟知之結構及器件以便促進描述一或多個態樣。
根據一例示性非限制性實施例,一種用於包括複數個小區之無線通信系統中之方法,該方法包括自來源提昇節點 傳輸至行動器件,及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自行動器件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因為目的提昇節點接收狀態報告,所以僅需要重新發送丟失PDCP封包。在另一例示性非限制性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括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且在重指向至目的提昇節點之前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發送至來源提昇節點。來源提昇節點可使用X2邏輯網路向目的提昇節點通知發送哪些PDCP封包。因此,行動器件可自來源提昇節點交遞至目的提昇節點,某些RLC SDU自來源提昇節點發送至行動器件且某些RLC SDU自目的提昇節點發送至行動器件。在一例示性非限制性實施例中,一旦交遞開始,來源即刻停止發送任何RLC SDU。若來源提昇節點在重指向之前自行動器件接收PDCP狀態報告,則來源提昇節點無需轉發已由行動器件接收之RLC SDU,且此節省X2邏輯層之頻寬。
根據一態樣,一種裝置包括行動器件,其具有經組態以在重指向至目的提昇節點之後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之處理器。處理器亦經組態以將至少一PDCP序號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自來源提昇節點接收RLC SDU及忽略來自來源提昇節點之RLC SDU。處理器可經組態以將交遞確認訊息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
另外,下文描述本揭示案之各種態樣。應顯而易見,本文中之教示可以多種形式體現,且本文中所揭示之任何特定結構及/或功能僅具有代表性。熟習此項技術者將基於 本文中之教示而瞭解,可獨立於任何其他態樣來實施本文中所揭示之態樣,且可以各種方式對此等態樣中的兩者或兩者以上進行組合。舉例而言,可使用本文中所陳述之任何數目之態樣來實施一裝置及/或實踐一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或不同於本文中所陳述之態樣中之一或多者的其他結構及/或功能性來實施一裝置及/或實踐一方法。作為實例,本文中所描述之方法、器件、系統及裝置中之許多者係在特用或非計劃/半計劃部署之無線通信環境的背景下描述,該無線通信環境在正交系統中提供重複之ACK通道。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類似技術可應用於其他通信環境。
當在此申請案中使用時,術語"組件"、"系統"及類似術語意欲指代電腦相關實體,硬體、軟體、執行中之軟體、韌性、中間體、微碼及/或其任何組合。舉例而言,組件可為(但不限於)處理器上執行之處理程序、處理器、物件、可執行程式、執行線緒、程式及/或電腦。一或多個組件可駐於處理程序及/或執行線緒內,且組件可侷限於一電腦上及/或分布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電腦之間。又,可自其上儲存有各種資料結構之各種電腦可讀媒體執行此等組件。該等組件可(諸如)根據具有一或多個資料封包(例如,來自與本地系統、分布式系統中之另一組件相互作用及/或藉由信號而在諸如網際網路之網路上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之組件的資料)之信號藉由本地及/或遠端處理而通信。另外,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本文所描述之系統 之組件可經重新配置及/或藉由額外組件來補充以便促進達成關於其所描述且不限於在給定圖式中所闡述之精確組態之各種態樣、目的、優勢等。
此外,本文中結合用戶台來描述各種態樣。用戶台亦可稱為系統、用戶單元、行動台、行動體(mobile)、遠端台、遠端終端機、存取終端機、使用者終端機、使用者代理、使用者器件或使用者裝備。用戶台可為蜂巢式電話、無線電話、會話起始協定(SIP)電話、無線區域迴路(WLL)台、個人數位助理(PDA)、具有無線連接性能之掌上型器件或連接至無線數據機之其他處理器件或促進與處理器件無線通信之類似機構。
此外,本文描述之各種態樣及特徵可實施為使用標準程式化及/或工程技術之方法、裝置或製品。本文使用之術語"製品"意欲涵蓋可自任何電腦可讀器件、載體或媒體存取之電腦程式。舉例而言,電腦可讀媒體可包括(但不限於)磁性儲存器件(例如,硬碟、軟碟、磁條、…)、光碟(例如,緊密光碟(CD)、數位化通用光碟(DVD)、…)、智慧卡、及快閃記憶體器件(例如,記憶卡、記憶棒、保密磁碟、…)。此外,本文所述之各種儲存媒體可表示用於儲存資訊之一或多個器件及/或其他機器可讀媒體。術語"機器可讀媒體"可包括(但不限於)無線通道,及能夠儲存、含有及/或載運指令及/或資料之各種其他媒體。
此外,本文中使用詞語"例示性"以意謂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必將本文中描述為"例示性"之任何態樣或設計 理解為較佳或優於其他態樣或設計。實情為,詞語例示性之使用意欲以具體方式提出概念。當在此申請案中使用時,術語"或"意欲意謂包括性"或"而非獨占式"或"。亦即,除非另外規定,或自上下文顯而易見,"X使用A或B"意欲意謂自然包括性排列中之任一者。亦即,若X使用A;X使用B;或X使用A及B兩者,則"X使用A或B"滿足前述例子中之任一者。另外,除非另外規定或自上下文明確指定為單數形式,否則"一"在此申請案及附加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時應大體理解為意謂"一或多個"。
於本文使用時,術語"推斷"通常係關於自一組如經由事件及/或資料而獲取之觀測來推出或推斷系統、環境及/或使用者之狀態的過程。推斷可用於識別特定情形或動作,或(例如)可產生狀態上的機率分布。推斷可為機率性的,亦即,基於對資料及事件之考慮而計算所關心狀態上之機率分布。推斷亦可指代用於自一組事件及/或資料組成較高階事件之技術。無論事件在時間上是否緊密相關,且無論事件及資料是來自一或若干事件及資料來源,此推斷自一組觀察到之事件及/或已儲存之事件資料得出新事件或動作的構造。
本文所描述之自來源至目的之eNB轉移技術可用於各種無線通信系統,諸如CDMA、TDMA、FDMA、OFDMA及SC-FDMA系統。常常可互換地使用術語"系統"與"網路"。CDMA系統可實施諸如通用陸上無線電存取(UTRA)、cdma2000等等之無線電技術。UTRA包括寬頻帶CDMA (W-CDMA)及低碼片速率(LCR)。cdma2000涵蓋IS-2000、IS-95及IS-856標準。TDMA系統可實施諸如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之無線電技術。OFDMA系統可實施諸如演進UTRA(E-UTRA)、IEEE 802.11、IEEE 802.16、IEEE 802.20、快閃OFDMA等等之無線電技術。此等各種無線電技術及標準在此項技術中已知。
UTRA、E-UTRA及GSM為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MTS)之部分。長期演進(LTE)為使用E-UTRA之UMTS之即將出現的版本。UTRA、E-UTRA、GSM及LTE描述於來自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之組織的文件中。cdma2000描述於來自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2"(3GPP2)之組織的文件中。為清楚起見,下文針對LTE中之上行鏈路傳輸來描述此等技術之某些態樣,且在下文許多描述中使用3GPP術語。
LTE在下行鏈路上利用正交分頻多工(OFDM)且在上行鏈路上利用單載波分頻多工(SC-FDM)。OFDM及SC-FDM將系統頻寬分割為多個(N個)正交副載波,其亦稱為載頻調、次載波(bin)等等。每一副載波可以資料調變。通常,在頻域中藉由OFDM發送調變符號且在時域中藉由SC-FDM發送調變符號。對於LTE,鄰近副載波之間的間隔可為固定的,且副載波之總數(N)可施系統頻寬而定。在一設計中,對於5 MHz之系統頻寬,N=512,對於10 MHz之系統頻寬,N=1024,且對於20 MHz的系統頻寬,N=2048。通常,N可為任何整數值。
系統可支援分頻雙工(FDD)模式及/或分時雙工(TDD)模式。在FDD模式中,獨立頻率通道可用於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且下行鏈路傳輸及上行鏈路傳輸可同時在其獨立頻率通道上發送。在TDD模式中,共同頻率通道可用於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兩者,下行鏈路傳輸可在某些時間週期中發送,且上行鏈路傳輸可在另一些時間週期中發送。LTE下行鏈路傳輸方案係藉由無線電訊框(例如,10 ms無線電訊框)來分割。每一訊框包含由頻率(例如,副載波)及時間(例如,OFDM符號)組成之圖案。10 ms無線電訊框分為複數個鄰近的0.5 ms子訊框(亦稱為子訊框或時槽且在下文中可互換地使用)。每一子訊框包含複數個資源塊,其中每一資源塊由一或多個副載波及一或多個OFDM符號組成。一或多個資源塊可用於資料、控制資訊、導頻或其任何組合之傳輸。
單頻網路(或SFN)為若干傳輸器在相同頻率通道上同時發送相同信號之廣播網路。類比FM及AM無線電廣播網路以及數位廣播網路可以此方式操作。類比電視傳輸已證實較為困難,因為SFN產生歸因於相同信號之回波之重像。
在寬頻帶數位廣播中,自干擾消除由OFDM或COFDM調變方法促進。OFDM使用大量慢速低頻寬調變器替代一快速寬頻帶調變器。每一調變器具有其自身之頻率子通道及副載波頻率。因為每一調變器極慢,所以可在符號之間插入保護時間間隔,且因此消除ISI。儘管衰減在整個頻率通道上為頻率選擇性的,但其可在窄頻帶子通道內視為平 坦的。因此,可避免進階等化濾波器。前向誤差校正碼(FEC)可抵制副載波之某部分暴露至過多衰落以待正確地解調變。
OFDM用於諸如DVB-T及ISDB-T之陸上數位TV廣播系統。OFDM亦廣泛用於數位無線電系統中,包括DAB、HD無線電及T-DMB。因此,此等系統良好地適用於SFN操作。在ATSC標準A/110中規定之在北美用於數位TV之8VSB調變方法可能亦允許使用SFN傳輸。
經由虛擬通道編號之使用,多頻率網路(MFN)可對ATSC之觀眾呈現為SFN。對在SFN自干擾消除中使用OFDM調變之替代可為:CDMA耙型接收器、MIMO通道(亦即,相位陣列天線)、由保護時間間隔及頻域等化組合之單載波調變。在單頻網路中,傳輸器及接收器通常使用GPS或來自主台或網路之信號作為參考時脈與其他傳輸器及接收器同步。舉例而言,可使用特殊標誌(在中央分布點處插入於位元流中的百萬訊框初始化封包(MIP)),且向SFN傳輸器發信號通知待廣播資料流中之此點的絕對時間(如自GPS接收器讀取)。
參看圖1,說明根據一實施例之多重存取無線通信系統。存取點100(AP)包括多個天線群組,一者包括104及106,另一者包括108及110,且一額外者包括112及114。在圖1中,針對每一天線群組僅展示兩個天線,然而,更多或更少天線可用於每一天線群組。存取終端機116(AT)與天線112及114通信,其中天線112及114經由前向鏈路 120傳輸資訊至存取終端機116且經由反向鏈路118而接收來自存取終端機116之資訊。存取終端機122與天線106及108通信,其中天線106及108經由前向鏈路126傳輸資訊至存取終端機122且經由反向鏈路124而接收來自存取終端機122之資訊。存取終端機116及122可為UE。在FDD系統中,通信鏈路118、120、124及126可使用不同頻率進行通信。舉例而言,前向鏈路120可使用不同於反向鏈路118所用頻率的頻率。
每一天線群組及/或其經設計以進行通信的區域常常稱作存取點之扇區。在該實施例中,天線群組各經設計以與由存取點100覆蓋之區域之扇區中的存取終端機進行通信。
在經由前向鏈路120及126而進行之通信中,存取點100之傳輸天線利用波束成形以便針對不同存取終端機116及124改良前向鏈路的信號雜訊比。又,與經由單一天線傳輸至其所有存取終端機的存取點相比,使用波束成形以傳輸至遍及其覆蓋範圍隨機分散之存取終端機的存取點對相鄰小區中之存取終端機引起更小干擾。
存取點可為用以與終端機通信之固定台,且亦可稱作存取點、節點B、提昇節點(eNB)或某其他術語。亦可將存取終端機稱為存取終端機、使用者裝備(UE)、無線通信器件、終端機、存取終端機或某其他術語。
圖2為MIMO系統200中之傳輸器系統210(亦稱作存取點)及接收器系統250(亦稱作存取終端機)之一實施例的方塊 圖。在傳輸器系統210處,多個資料流之訊務資料自資料來源212提供至傳輸(TX)資料處理器214。
在一實施例中,經由各別傳輸天線而傳輸每一資料流。TX資料處理器214基於經選擇用於每一資料流以提供經編碼資料的特定編碼方案而格式化、編碼及交錯彼資料流的訊務資料。
可使用FORM技術多工傳輸每一資料流之經編碼資料與導頻資料。導頻資料通常為以已知方式處理之已知資料模式,且可在接收器系統處使用以估計通道回應。接著基於經選擇用於每一資料流以提供調變符號之特定調變方案(例如,BASK、ASK、M-PSF或M-QAM)而調變(亦即,符號映射)彼資料流之經多工傳輸的導頻與經編碼資料。可藉由處理器230執行之指令而判定每一資料流之資料速率、編碼及調變。
接著將用於所有資料流之調變符號提供至TX MIMO處理器220,TX MIMO處理器220可進一步處理調變符號(例如,對於OFDM)。TX MIMO處理器220接著將NT個調變符號流提供至NT個傳輸器(TMTR)222a至222t。在某些實施例中,TX MIMO處理器220將波束成形權重應用於資料流之符號及正傳輸符號之天線。
每一傳輸器222接收並處理各別符號流以提供一或多個類比信號,並進一步調節(例如,放大、濾波及增頻轉換)類比信號以提供適用於經由MIMO通道傳輸之經調變信號。接著分別自NT 個天線224a至224t傳輸來自傳輸器222a 至222t之NT 個經調變信號。
在接收器系統250處,由NR 個天線252a至252r接收所傳輸之經調變信號並將來自每一天線252之所接收信號提供至各別接收器(RCVR)254a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調節(例如,濾波、放大及降頻轉換)各別所接收信號,數位化經調節之信號以提供樣本,且進一步處理樣本以提供相應"所接收"符號流。
RX資料處理器260接著基於特定接收器處理技術接收及處理來自NR 個接收器254之NR 個所接收符號流以提供NT 個”"經偵測"符號流。RX資料處理器260接著解調變、解交錯及解碼每一經偵測符號流以恢復資料流之訊務資料。RX資料處理器260進行之處理與由傳輸器系統210處之TXMIMO處理器220及TX資料處理器214所執行的處理互補。處理器270週期性判定使用哪一預編碼矩陣。處理器270以公式表示一包含矩陣索引部分及秩值部分之反向鏈路訊息。
反向鏈路訊息可包含關於通信鏈路及/或所接收資料流之各種類型的資訊。反向鏈路訊息接著由TX資料處理器238(其亦接收來自資料來源236之多個資料流的訊務資料)來處理、由調變器280來調變、由傳輸器254a至254r來調節並傳輸回至傳輸器系統210。
在傳輸器系統210處,來自接收器系統250之經調變信號由天線224接收、由接收器222調節、由解調變器240解調變,且由RX資料處理器242處理以擷取由接收器系統250 傳輸之反向鏈路訊息。處理器230接著判定使用哪一預編碼矩陣用於判定波束成形權重,接著處理所擷取之訊息。
在一態樣中,邏輯通道被分類為控制通道及訊務通道。邏輯控制通道包含:廣播控制通道(BCCH),其為用於廣播系統控制資訊之DL通道;傳呼控制通道(PCCH),其為轉移傳呼資訊之DL通道;多播控制通道(MCCH),其為用於傳輸多媒體廣播及多播服務(MBMS)排程及用於一或若干MTCH之控制資訊的點對多點DL通道。大體而言,在建立無線電資源控制(RRC)連接之後,此通道僅由接收MBMS(註:舊有MCCH+MSCH)之UE使用;專用控制通道(DCCH),其傳輸專用控制資訊之點對點雙向通道且由具有RRC連接之UE使用。在一態樣中,邏輯訊務通道包含專用訊務通道(DTCH),其為專用於一UE,用於轉移使用者資訊之點對點雙向通道。邏輯訊務通道亦包含用於傳輸訊務資料之用於點對多點DL通道的多播訊務通道(MTCH)。
在一態樣中,傳送通道分類為DL及UL。DL傳送通道包含廣播通道(BCH)、下行鏈路共用資料通道(DL-SDCH)及傳呼通道(PCH),PCH用於支援經由整個小區廣播且映射至可用於其他控制/訊務通道之PHY資源的UE功率節省(DRX循環由網路指示給UE)。UL傳送通道包含隨機存取通道(RACH)、請求通道(REQCH)、上行鏈路共用資料通道(UL-SDCH)及複數個PHY通道。PHY通道包含DL通道及UL通道之一集合。
DL PHY通道包含: 共同導頻通道(CPICH) 同步通道(SCH) 共同控制通道(CCCH) 共用DL控制通道(SDCCH) 多播控制通道(MCCH) 共用UL指派通道(SUACH) 確認通道(ACKCH) DL實體共用資料通道(DL-PSDCH) UL功率控制通道(UPCCH) 傳呼指示通道(PICH) 負載指示符通道(LICH)
UL PHY通道包含: 實體隨機存取通道(PRACH) 通道品質指示通道(CQICH) 確認通道(ACKCH) 天線子集指示通道(ASICH) 共用請求通道(SREQCH) UL實體共用資料通道(UL-PSDCH) 寬頻導頻通道(BPICH)
在一態樣中,提供一通道結構,其保持低信號峰均比(PAR)值,且在任何給定時間,通道在頻率上為連續的或均勻間隔的,此為單載波波形之所要性質。
圖3說明具有UE 302及eNB 304之環境300。UE 302及eNB 304在複數個階層或層上彼此通信。舉例而言,在實 體層306、媒體存取控制(MAC)層308上,在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310上,且在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層312處。每一層位於處於其下方之層上方。舉例而言,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310位於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層312下方且此情形意謂PDCP層包圍RLC層。更特定言之,PDCP層可取得單一RLC物件且將物件分解為若干封包。如在圖4中所說明,每一PDCP封包資料單元(PDU)400包括標頭402及服務資料單元(SDU)404。通常PDCP PDU 400與PDCP標頭402為八位元組對準,且PDCP標頭402可為1或2位元組長。PDCP子層之主要服務及功能包括標頭壓縮及解壓縮(通常僅為強健標頭壓縮)。PDCP子層處理使用者資料之轉移。舉例而言,使用者資料之傳輸意謂PDCP接收來自非存取層(NAS)之PDCP SDU且將其轉發至RLC層,且反之亦然。藉由PDCP子層促進交遞(HO)之上層PDU之按順序遞送。PDCP子層亦提供下層SDU之複製偵測及使用者平面資料及控制平面資料之加密。
圖5說明包括RLC標頭502及複數個RLC SUD 504之RLC PDU 500。詳言之,圖5說明包括RLC標頭502及四個RLC SUD 504之RLC PDU 500。RLC亦為子層。對由RLC子層提供之服務、功能及PDU結構之綜述如下。注意:RLC之可靠性為可組態的:某些無線電承載可容忍較少損耗(例如,TCP訊務);無線電承載不以固定大小資料單元(例如,固定大小RLC PDU)為特徵。RLC子層之主要服務及功能包括支援確認模式(AM)或非確認模式UM之上層PDU 之轉移,及透通模式(TM)資料轉移。RLC子層之其他服務及功能包括經由自動重複請求ARQ(由實體層提供之CRC檢查,換言之,RLC階層無需CRC)之誤差校正及根據傳送區塊(TB)之大小的分段:僅當RLC SDU未完全配合入TB時,則RLC SDU分段為可變大小之RLC PDU,其不包括任何補白。RLC子層之其他服務及功能包括需要再傳輸之PDU之重新分段,若再傳輸之PDU未完全配合於用於再傳輸之新TB中,則重分段RLC PDU。重分段之數目不限。可完成用於相同無線電承載之SDU之序連。可完成上行鏈路中除HO處外之上層PDU之按順序遞送。可完成複製偵測。協定誤差偵測及恢復為可用的。可在eNB與UE之間提供流量控制(例如,在論量計酬(FFS)環境中)。SDU可經廢除並重設。
由RLC標頭承載之PDU序號獨立於SDU序號(亦即,PDCP序號)之RLC PDU結構展示於圖5中,其中虛線506指示分段的發生。分段在虛線508處結束。因為分段僅當需要時發生且序連係按順序完成,所以RLC PDU之內容可大體上由以下關係描述:(0;1)SDUi之最後區段+(0;n)完整SDU+(0;1)SDUi+n+1之第一區段;或-1 SDUi之區段。
現參考圖6,環境600包括在603同步至來源eNB 604及目的eNB 606之UE 602。在(1)中,PDCP狀態報告係在交遞命令(HO)之後,在UE已重指向至目的eNB之前發送。此方 法通常在PDCP中執行,因為圖6之說明允許所有無線電承載在將SDU自來源eNB轉發至目的eNB之前同步。對於此操作,可使用含有RLC SDU資訊之規則PDCP狀態報告。
此方法之一劣勢為當與來源eNB之已有無線電鏈路正在衰減時UE重指向至新eNB。在此等狀況下,儘可能快地觸發重指向程序且避免經由衰減鏈路發送重要信號傳輸資訊為明智的,因為其將浪費無線電資源且延遲程序。此方法之一優勢為,因為來源eNB在重指向之前接收狀態報告,所以其可避免將無用RLC SDU轉發至目的eNB且因此節省X2頻寬。
在(2)中,PDCP狀態報告係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後發送至目的eNB。來自UE-來源eNB鏈路之規則RLC狀態報告中承載之RLC PDU資訊與UE-目的eNB鏈路無關且因此其不可直接重新使用。實情為,本揭示案提議PDCP狀態報告含有與來源eNB及目的eNB皆有關之RLC SDU資訊。此資訊之實例為由PDCP附加至RLC SDU且在eNB上恆定之PDCP序號。
此方法之一劣勢為,因為來源eNB不明了UE接收器之最新狀態,所以其可能經由X2介面將無用RLC SDU轉發至目的eNB。然而,此等無用SDU將不經由無線電轉發,因為目的eNB將接收PDCP狀態報告並使其傳輸器同步至UE接收器。
此方法之一優勢為重指向程序未因衰減鏈路上之PDCP狀態報告的傳輸而延遲。新狀態報告替而傳輸至為新的最 佳當前無線電鏈路之目的eNB。
然而,為闡釋簡潔之目的,該等方法展示及描述為一系列動作,但應理解並瞭解,該等方法不受該等動作之次序限制,因為一些動作可根據所主張之標的物而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不同於本文所展示及所描述之動作的其他動作同時發生。舉例而言,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並瞭解,方法可替代地表示為一系列相關狀態或事件,諸如以狀態圖表示。此外,並不需要所有所說明之動作來實施根據所主張之標的物之方法。
對於一多重存取系統(例如,FDMA、OFDMA、CDMA、TDMA,等等)而言,多個終端機可在上行鏈路上同時傳輸。對於此系統而言,可在不同終端機之間共用導頻子頻帶。通道估計技術可用於每一終端機之導頻子頻帶跨越整個操作頻帶(可能除了頻帶邊緣外)之情況中。需要此導頻子頻帶結構以獲得每一終端機之頻率分集。本文描述之技術可由各種構件實施。舉例而言,此等技術可以硬體、軟體或其組合實施。對於可為數位、類比或數位及類比兩者之硬體實施而言,用於通道估計之處理單元可實施於以下各者內:一或多個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數位信號處理器件(DSPD)、可程式化邏輯器件(PLD)、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經設計以執行本文所述之功能之其他電子單元,或其組合。對於軟體,可經由執行本文所述之功能之模組(例如,程序、函數等)加以實施。軟 體程式碼可儲存於記憶體單元中且可由處理器執行。
應理解,可以硬體、軟體、韌體、中間體、微碼或其任何組合來實施本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對於硬體實施,可將處理單元實施於下列各物中:一或多個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數位信號處理器件(DSPD)、可程式化邏輯器件(PLD)、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經設計以執行本文所述功能的其他電子單元,或其組合。
圖7說明諸如可結合一或多個態樣利用之具有多個基地台710及多個終端機720之無線通信系統700。基地台通常為與終端通信之固定台且其亦可稱作存取點、提昇節點或某其他術語。每一基地台710提供對特定地理區域之通信覆蓋,說明為三個地理區域,標為702a、702b及702c。術語"小區"可視使用該術語之上下文而指代基地台及/或其覆蓋區域。為改良系統容量,可將基地台覆蓋區域分為多個較小區域(例如,根據圖7中之小區702a,三個較小區域)704a、704b及704c。每一較小區域可由各別基地收發器子系統(BTS)服務。術語"扇區"可視使用該術語之上下文而指代BTS及/或其覆蓋區域。對於經扇區化之小區,用於彼小區之所有扇區的BTS通常共同定位於該小區之基地台內。本文中所描述之傳輸技術可用於具有經扇區化之小區的系統以及具有未經扇區化之小區之系統。為簡單起見,在以下描述中,術語"基地台"大體用於服務於扇區之固定台以及服務於小區之固定台。
終端機720通常分散於整個系統上,且每一終端機可為固定或行動的。終端機亦可稱作行動台、使用者裝備、使用者器件或某其他術語。終端機可為無線器件、蜂巢式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無線數據機卡等等。每一終端機720可在任何給定時刻在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上與零個、一個或多個基地台通信。下行鏈路(或前向鏈路)指代自基地台至終端機之通信鏈路,且上行鏈路(或反向鏈路)指代自終端機至基地台之通信鏈路。
對於集中式架構,系統控制器730耦接至基地台710且提供對基地台710之協調及控制。對於分散式架構,基地台710可按需要彼此通信。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以可由前向鏈路及/或通信系統支援之最大資料速率或接近該最大資料速率而自一存取點至一存取終端機發生。前向鏈路之額外通道(例如,控制通道)可自多個存取點傳輸至一存取終端機。反向鏈路資料通信可自一存取終端機至一或多個存取點發生。一行動器件750正離開702c並接近702b。所以702c eNB為來源eNB且702b為目的eNB。PDCP狀態報告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後發送至目的eNB。或PDCP狀態報告可在UE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前發送至目的eNB。來自UE-來源eNB鏈路之規則狀態報告中承載之RLC PDU資訊與UE-目的eNB鏈路無關,且因此其不可直接重新使用。實情為,本揭示案提議PDCP狀態報告含有與來源eNB及目的eNB皆有關之SDU資訊。此資訊之實例為由PDCP附加至RLC SDU且在eNB上恆定之PDCP序號。
圖8為對根據各種態樣之特用或非計劃/半計劃無線通信環境800之說明。系統800在一或多個扇區中可包含自彼此及/或一或多個行動器件804接收無線通信信號、傳輸、重複等無線通信信號至彼此及/或一或多個行動器件804之一或多個基地台802。如所說明,每一基地台802可提供對特定地理區域之通信覆蓋,說明為四個地理區域,標為806a、806b、806c及806d。每一基地台802可包含傳輸器鏈及接收器鏈,其每一者又可包含與信號傳輸及接收相關聯之複數個組件(例如,處理器、調變器、多工器、解調變器、解多工器、天線等等),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行動器件804可為(例如)蜂巢式電話、智慧電話、膝上型電腦、掌上型通信器件、掌上型計算器件、衛星無線電、全球定位系統、PDA及/或用於經由無線網路800通信之任何其他合適器件。系統800可結合本文中所描述之各種態樣使用以便將PDCP狀態報告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前及/或之後發送至目的eNB及/或來源eNB。
圖9說明包括在902處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之方法900。904為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906為將與兩者有關之資訊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及來源提昇節點。908為接收來自來源提昇節點之RLC SDU及忽略來自來源提昇節點之RLC SDU。910為將至少一PDCP序號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舉例而言,至少一PDCP序號可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前及/或之後發送至目的eNB及/或來源eNB。
當實施例以軟體、韌體、中間體、或微碼、程式碼或碼段實施時,其可儲存於諸如儲存組件之機器可讀媒體中。碼段可表示程序、函數、子程式、程式、常式、子常式、模組、套裝軟體、類,或指令、資料結構或程式語句之任何組合。可藉由傳遞及/或接收資訊、資料、引數、參數或記憶體內容而將一碼段耦接至另一碼段或一硬體電路。使用任何適合之方式(包括記憶體共用、訊息傳遞、符記傳遞、網路傳輸等)來傳遞、轉發或傳輸資訊、引數、參數、資料等。
對於軟體實施,本文描述之技術可以執行本文所描述之功能的模組(例如,程序、函數等)實施。軟體程式碼可儲存於記憶體單元中且可由處理器執行。記憶體單元可實施於處理器內或處理器外,在後種情況下,記憶體單元可經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構件可通信耦接至處理器。
圖10說明包括在1002處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之方法1000。在一例示性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中,方法1000包括在1006處將交遞確認訊息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方法1000可包括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資訊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在另一例示性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中,方法1000包括在1008處在重指向至目的提昇節點之前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發送至來源提昇節點。
圖11說明方法1100,其中來源提昇節點位於1102處且目的提昇節點位於1103處。來源提昇節點可將諸如CNN饋入或MSNBC饋入之服務廣播至1104處之行動器件。替代地 或除廣播服務之外,行動器件1104可以其他方式連接至來源提昇節點1102以用於(諸如)進行電話呼叫。行動器件1104處於移動中且接近較接近目的提昇節點之區域。在一例示性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中,方法1000包括使用1006處之安全層。安全層可判定目的提昇節點是否需要不同於來源eNB之安全性,及PDCP資訊應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前及/或之後發送至目的eNB及/或來源eNB。決策可藉由使用AI層來進行。另外,在具有或無安全層之其他實施例中,小區可至少部分基於AI決策來動態地判定PDCP資訊應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前及/或之後發送至目的eNB及/或來源eNB。感應器可提供反饋以輔助彼決策。舉例而言,感應器可判定特定時間之網路狀況且更改行動器件之數目及/或位置。
因為器件1104與SFN之間的通信的至少一部分為無線的,所以在一例示性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中提供安全層1106。安全層1106可用以以密碼保護(例如,加密)資料以及數位標記資料,以增強安全性及非無人所樂見的、無意或惡意揭示。在操作中,安全組件或層1106可與提昇節點1102及1103以及行動器件1104就資料進行通信。
加密組件可用以在傳輸以及儲存期間以密碼保護資料。加密組件出於安全目的使用加密演算法來編碼資料。演算法基本上為用以將資料轉換為秘密代碼之公式。每一演算法使用稱作"密鑰"之位元串來執行計算。密鑰愈大(例如,密鑰中位元愈多),可形成之潛在模式之數目愈多,因此 使得更難以解開代碼及解拌資料之內容。
大部分加密演算法使用區塊編密方法,其編碼輸入之長度通常自64位元至128位元之固定區塊。解密組件可用以將經加密之資料轉換回其原始形式。在一態樣中,公共密鑰可用以在資料傳輸至儲存器件後即加密資料。在擷取後,資料即可使用對應於用以加密之公共密鑰的私用密鑰來解密。
簽名組件可用以當傳輸及/或自器件1104擷取時數位地標記資料及文件。應理解,數位簽名或證明保證檔案不被更改,類似於其載運於經電子密封之包封中。"簽名"為用以確認資料之真實性之加密摘要(digest)(例如,單向雜湊函數)。存取資料後,接收者即可解密摘要且亦可自所接收檔案或資料重新計算摘要。若摘要匹配,則檔案被證實為完整的且無篡改。在操作中,由認證中心(certification authority)發布之數位證明大多數用以確保數位簽名之真實性。
此外,安全層1106可使用情境感知(例如,情境感知組件)來增強安全性。舉例而言,情境感知組件可用以監視並偵測與傳輸至器件1104及自器件1104請求之資料相關聯的準則。在操作中,此等情境因素可用以對濫發進行濾波,控制擷取(例如,自公共網路存取高度敏感性資料)或其類似者。將理解,在諸態樣中,情境感知組件可使用根據外部準則及因素調節資料之傳輸及/或擷取之邏輯。情境感知使用可結合人工智慧(AI)層1108來使用。
AI層或組件可用以促進推斷及/或判定何時、何處、如何動態地改變安全位準及/或改變PDCP資訊應如何發送至目的eNB及/或來源eNB及PDCP資訊在UE已完成重指向程序之前還是之後發送。因為存在關於自來源eNB 1102發送至行動器件1104(因為行動器件將自新的目的eNB 113接收RLC SDU,所以其將忽略自來源eNB 1102發送之複製或浪費的RLC SDU)之複製或浪費的RLC SDU之取捨,所以視網路資源因素而定,可能需要在運作中判定將何資訊發送至哪個eNB。無論事件在時間上是否緊密相關,且無論事件及資料來自一或若干事件及資料來源,此推斷由一組觀測到之事件及/或所儲存之事件資料得出新事件或動作之構造。
AI組件亦可結合促進本文中所描述之創新之各種態樣使用多種合適的基於AI之方案中之任一者。分類可使用機率性及/或基於統計學之分析(例如,考慮到分析效用及成本)來預測或推斷使用者期望自動執行之動作。AI層可結合安全層而用以推斷正轉移之資料之改變且向安全層推薦所應用的安全級別。
舉例而言,可使用支援向量機(SVM)分類器。其他分類方法包括貝氏網路(Bayesian network)、決策樹,且可使用提供不同型式之獨立性的機率性分類模型。於本文中使用時,分類亦包括用以形成優先權模型之統計回歸。
另外,可結合安全層1106使用感應器1110。此外,人類驗證因素可用以增強使用感應器1110之安全性。舉例而 言,生物測定(例如,指紋、視網膜圖案、面部識別、DNA序列、筆跡分析、語音識別)可用以增強驗證以控制對儲存庫之存取。將理解,實施例可在驗證使用者之身份時使用多因素測試。
感應器1110亦可用以向安全層1106提供廣義非人類量度資料,諸如電磁場狀況資料或預測的天氣資料等等。舉例而言,可感應任何可設想之狀況且可回應於所感應之狀況而調整或判定安全級別。
圖12說明環境1200,其中來源提昇節點位於1202處且目的提昇節點位於1203處。來源提昇節點1202可將諸如CNN饋入或MSNBC饋入之服務廣播至1204處之行動器件。替代地,或除廣播服務之外,行動器件1204可以其他方式連接至來源提昇節點1202以用於(諸如)進行電話呼叫。行動器件1204處於移動中且接近較接近目的提昇節點1203之區域。在一例示性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中,方法1200包括使用1206處之安全層。提供最佳化器1206以最佳化提昇節點與器件1204之間的通信。最佳化器1206藉由接收來自安全層1208之安全資訊而最佳化或增加SFN與器件1204之間的通信。舉例而言,當安全層1208向最佳化器1206通知其皆處於安全環境中時,最佳化器1206將此資訊與其他資訊平衡且可指導安全層1208去除所有傳輸安全以達成最高速度。另外,反饋層或組件1210可關於丟失資料封包或其他資訊提供反饋以對最佳化器1206提供反饋。此丟失封包反饋可相對於所要安全級別加以平衡以在必要時致能安全性 較低但輸送量較高的資料轉移。另外,最佳化器1206可包括儲存歷史統計資料之記憶體,且因為存在關於自來源eNB1202發送至行動器件1204(因為行動器件將自新的目的eNB 113接收RLC SDU,所以其將忽略自來源eNB 1202發送之複製或浪費的RLC SDU)之複製或浪費的RLC SDU的取捨,所以視網路資源因素而定,可能需要最佳化器1206在運作中判定將何資訊發送至哪個eNB。
圖13提供例示性網路連接或分散式計算環境之示意圖。分散式計算環境包含計算物件1310a、1310b等等及計算物件或器件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此等物件可包含程式、方法、資料儲存器、可程式化邏輯等等。物件可包含相同或不同器件(諸如PDA、音訊/視訊器件、MP3播放器、個人電腦等等)之部分。每一物件可借助於通信網路1340與另一物件通信。此網路自身可包含向圖13之系統提供服務之其他計算物件及計算器件,且自身可表示多個互連之網路。根據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之一態樣,每一物件1310a、1310b等等或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可含有利用應用程式介面(API)之應用程式,或適合與根據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的設計框架一起使用之其他物件、軟體、韌體及/或硬體。
亦可瞭解,諸如1320c之物件可代管於另一計算器件1310a、1310b等等或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上。因此,儘管所描繪之實體環境可將連接之器件展示為電腦,但此說明僅為例示性的,且實體環境可 替代地描繪或描述為包含各種數位器件,諸如PDA、電視、MP3播放器等等(其任一者可使用多種有線及無線服務),軟體物件(諸如介面)、COM物件及其類似物。
存在支援分散式計算環境之多種系統、組件及網路組態。舉例而言,計算系統可藉由有線或無線系統,藉由區域網路或廣泛分布之網路連接在一起。當前,網路中之許多耦接至網際網路,其提供用於廣泛分布之計算的基礎設施且包含許多不同網路。基礎設施中之任一者可用於伴隨根據本創新之最佳化演算法及處理而進行的例示性通信。
在住宅網路連接環境中,存在可各支援一獨特協定之至少四種全異網路傳送媒體,諸如電力線、資料(無線及有線兩者)、語音(例如,電話)及娛樂媒體。大多數住宅控制器件(諸如燈開關及用具)可使用電力線用於連接。資料服務可作為寬頻(例如,DSL或電纜數據機)進入住宅且可在住宅內使用無線(例如,HomeRF或802.11A/B/G)或有線(例如,Home PNA、Cat 5、乙太網路,甚至電力線)連接來存取。語音訊務可作為有線(例如,Cat 3)或無線(例如,行動電話)進入住宅且可使用Cat 3酉己線分布於住宅內。娛樂媒體或其他圖形資料可經由衛星或電纜進入住宅內且通常使用同軸電纜分布於住宅內。IEEE 1394及DVI亦為用於媒體器件之叢集之數位互連。所有此等網路環境及可作為或已作為協定標準出現之其他網路環境可經互連以形成網路,諸如企業內部網路,其可借助於諸如網際網路之廣域網路連接至外界。簡言之,存在多種全異來源用於資料之 儲存及傳輸,且因此,本創新之計算器件中的任一者可以任何現有方式共用及傳達資料,且本文中之實施例中所描述之任何方式並非意欲為限制性的。
網際網路通常指代利用在電腦網路連接技術中所熟知之協定之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協定(TCP/IP)組的網路及閘道器之集合。網際網路可描述為藉由執行允許使用者經由網路相互作用及共用資訊之網路連接協定之電腦而互連的地理上分散之遠端電腦網路之系統。由於此廣泛資訊共用,諸如網際網路之遠端網路因此早已大體演進為開放式系統,開發者可基本上無限制地藉由該系統來設計用於執行專業操作或服務之軟體應用程式。
因此,網路基礎設施啟用網路拓撲之主機,諸如用戶端/伺服器、點對點或混合架構。"用戶端"為類或群組之成員,其使用與其無關之另一類或群組之服務。因此,在計算中,用戶端為請求由另一程式提供之服務之處理(亦即,概略地為指令或任務之集合)。用戶端處理利用所請求之服務,而無需"瞭解"關於另一程式或服務自身之任何工作細節。在用戶端/伺服器架構中,尤其經網路連接之系統,用戶端通常為存取由另一電腦(例如,伺服器)提供之共用網路資源的電腦。在圖13之說明中,作為一實例,電腦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可認為係用戶端,且電腦1310a、1310b等等可認為係伺服器,其中伺服器1310a、1310b等等維持接著被複製至用戶端電腦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之資料,但視 情況而定,任何電腦可視為用戶端、伺服器或兩者。此等計算器件中之任一者可正處理資料或請求可牽涉根據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之最佳化演算法及處理的服務或任務。
伺服器通常為可經由遠端或區域網路(諸如網際網路或無線網路基礎設施)而存取之遠端電腦系統。用戶端處理可在第一電腦系統中活躍,且伺服器處理可在第二電腦系統中活躍,彼此經由通信媒體而通信,因此提供分散式功能性且允許多個用戶端利用伺服器之資訊聚集性能。依照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之最佳化演算法及處理所利用之任何軟體物件可跨越多個計算器件或物件而分布。
用戶端及伺服器利用由協定層提供之功能性而彼此通信。舉例而言,超文字傳送協定(HTTP)為結合全球資訊網(WWW)或"網站(the Web)"使用之共同協定。通常,諸如網際網路協定(IP)位址之電腦網路位址或諸如統一資源定位器(URL)之其他參考可用於伺服器或用戶端電腦識別彼此。網路位址可稱作URL位址。通信可經由通信媒體而提供,例如,用戶端及伺月及器可經由TCP/IP連接而耦接至彼此以進行高容量通信。
因此,圖13說明例示性網路連接或分散式環境,伺服器經由網路/匯流排與用戶端電腦通信,其中可使用本創新。更詳細而言,根據本創新,多個伺服器1310a、1310b等等經由可為LAN、WAN、企業內部網路、GSM網路、網際網路等等之通信網路/匯流排1340與多個用戶端或遠端 計算器件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諸如攜帶型電腦、掌上型電腦、精簡型用戶端、經網路連接之用具,或其他器件,諸如VCR、TV、暖爐、燈、加熱器及其類似物)互連。因此,預期本創新可應用於希望結合其而經由網路傳達資料之任何計算器件。
在通信網路/匯流排1340為網際網路之網路環境中,例如,伺服器1310a、1310b等等可為經由諸如HTTP之多個已知協定中之任一者與用戶端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通信的網站伺服器。如可為分散式計算環境之特性,伺服器1310a、1310b等等亦可充當用戶端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
如所提及,若適當,則通信可為有線或無線的,或其組合。用戶端器件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可或可不經由通信網路/匯流排1340通信,且可具有與其相關聯之獨立通信。舉例而言,在TV或VCR之情況下,可存在或不存在經網路連接之態樣用於其控制。每一用戶端電腦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及伺服器電腦1310a、1310b等等可配備各種應用程式模組或物件1335a、1335b、1335c等等,且可配備對各種類型之儲存元件或物件之連接或存取,其可供儲存檔案或資料流或可將檔案或資料流之部分下載、傳輸或遷移至其。電腦1310a、1310b、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負責維持及更新資料庫1330或其他儲存元件,諸如用於儲存根據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 處理或儲存之資料的資料庫或記憶體1330。因此,本創新可用於具有可存取電腦網路/匯流排1340及伺服器電腦1310a、1310b等等(其可與用戶端電腦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及其他類似器件相互作用)且與電腦網路/匯流排1340及伺服器電腦1310a、1310b等等相互作用之用戶端電腦1320a、1320b、1320c、1320d、1320e等等及資料庫1330的電腦網路環境中。例示性計算器件
如所提及,本創新應用於任何器件,其中希望傳達資料(例如)至行動器件。因此,應瞭解,涵蓋各種種類之掌上型、攜帶型及其他計算器件及計算物件以結合本創新使用,亦即,器件可傳達資料或以其他方式接收、處理或儲存資料之任何情境。因此,下文在圖11中所描述之以下通用遠端電腦僅為一實例,且本創新可以具有網路/匯流排互操作性及相互作用之任何用戶端來實施。因此,本創新可實施於經網路連接之代管服務之環境中,其中牽涉極少或最少用戶端資源,例如,用戶端器件僅充當與網路/匯流排的介面(諸如置於用具中之物件)之經網路連接的環境。
儘管不要求,但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可部分地經由用於由服務之開發者用於器件或物件,及/或包括於結合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之組件操作的應用程式軟體內之操作系統來實施。軟體可描述於諸如程式模組之由諸如用戶端工作臺、伺服器或其他器件的一或多個電腦執行 之電腦可執行指令的一般情形中。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本創新可以其他電腦系統組態及協定來實踐。
圖14因此說明可實施本創新之合適計算系統環境1400a之一實例,儘管上文已顯而易見,但計算系統環境1400a僅為用於媒體器件之合適計算環境之一實例且並非意欲暗示對該創新的用途或功能性之範疇的任何限制。計算環境1400a不應解釋為具有關於在例示性操作環境1400a中所說明之組件中之任一者或組合的任何依賴性或要求。
參看圖14,用於實施至少一廣義非限制性實施例之例示性遠端器件包括呈電腦1410a之形式的通用計算器件。電腦1410a之組件可包括(但不限於)處理單元1420a、系統記憶體1430a,及將包括系統記憶體之各種系統組件耦接至處理單元1420a之系統匯流排1425a。系統匯流排1425a可為若干類型之匯流排結構中之任一者,包括記憶體匯流排或記憶體控制器、周邊匯流排,及使用多種匯流排架構中之任一者的區域匯流排。
電腦1410a通常包括多種電腦可讀媒體。電腦可讀媒體可為可由電腦1410a存取之任何可用媒體。以實例說明且並非限制,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電腦儲存媒體及通信媒體。電腦儲存媒體包括以任何方法或技術實施之用於儲存資訊(諸如電腦可讀指令、資料結構、程式模組或其他資料)之揮發性及非揮發性、可移式及非可移式媒體。電腦儲存媒體包括(但不限於)RAM、ROM、EEPROM、快閃記憶體或其他記憶體技術、CDROM、數位化通用光碟(DVD) 或其他光碟儲存器、磁帶盒、磁帶、磁碟儲存器或其他磁性儲存器件,或可用以儲存所要資訊且可由電腦1410a存取之任何其他媒體。通信媒體通常體現電腦可讀指令、資料結構、程式模組或諸如載波或其他傳送機制之經調變資料信號中的其他資料,且包括任何資訊遞送媒體。
系統記憶體1430a可包括諸如唯讀記憶體(ROM)及/或隨機存取記憶體(RAM)之揮發性及/或非揮發性記憶體之形式的電腦儲存媒體。含有有助於(諸如)在啟動期間在電腦1410a內之元件之間轉移資訊之基本常式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可儲存於記憶體1430a中。記憶體1430a通常亦含有由處理單元1420a立即可存取及/或當前正操作之資料及/或程式模組。以實例說明且並非限制,記憶體1430a亦可包括操作系統、應用程式、其他程式模組及程式資料。
電腦1410a亦可包括其他可移式/非可移式、揮發性/非揮發性電腦儲存媒體。舉例而言,電腦1410a可包括自非可移式、非揮發性磁性媒體讀取或寫入至非可移式、非揮發性磁性媒體之硬碟驅動機,自可移式、非揮發性磁碟讀取或寫入至可移式、非揮發性磁碟之磁碟驅動機,及/或自可移式、非揮發性光碟(諸如CD-ROM或其他光學媒體)讀取或寫入至可移式、非揮發性光碟(諸如CD-ROM或其他光學媒體)之光碟驅動機。可用於例示性操作環境中之其他可移式/非可移式、揮發性/非揮發性電腦儲存媒體包括(但不限於)磁帶盒、快閃記憶體卡、數位化通用光碟、數位視訊帶、固態RAM、固態ROM及其類似物。硬碟驅動機 通常經由非可移式記憶體介面(諸如介面)連接至系統匯流排1425a,且磁碟驅動機或光碟驅動機通常藉由可移式記憶體介面(諸如介面)連接至系統匯流排1425a。
使用者可藉由諸如鍵盤及指標器件(通常稱作滑鼠、軌跡球或觸摸墊)之輸入器件將命令及資訊輸入電腦1410a中。其他輸入器件可包括麥克風、操縱桿、遊戲墊、圓盤式衛星電視天線(satellite dish)、掃描器或其類似物。此等及其他輸入器件常常經由耦接至系統匯流排1425a之使用者輸入端1440a及相關聯之介面而連接至處理單元1420a,但可藉由其他介面及匯流排結構(諸如平行埠、遊戲埠或通用串列匯流排(USB))連接。圖形子系統亦可連接至系統匯流排1425a。監視器或其他類型之顯示器件亦經由諸如輸出介面1450a之又可與視訊記憶體通信的介面連接至系統匯流排1425a。除監視器之外,電腦亦可包括諸如揚聲器及印表機之可經由輸出介面1450a連接的其他周邊輸出器件。
電腦1410a可使用與諸如遠端電腦1470a之又可具有不同於器件1410a之媒體性能的一或多個其他遠端電腦之邏輯連接在網路連接或分散式環境中操作。遠端電腦1470a可為個人電腦、伺服器、路由器、網路PC、對等器件或其他共同網路節點,或任何其他遠端媒體消費或傳輸器件,且可包括關於電腦1410a在上文所描述之元件中的任一者或全部。圖14中所描繪之邏輯連接包括網路1480a,諸如區域網路(LAN)或廣域網路(WAN),但亦可包括其他網路/匯 流排。此等網路連接環境在住宅、辦公室、企業範圍電腦網路、企業內部網路及網際網路中常見。
當用於LAN網路連接環境中時,電腦1410a經由網路介面或配接器連接至LAN 1480a。當用於WAN網路連接環境中時,電腦1410a通常包括通信組件,諸如數據機,或用以經由諸如網際網路之WAN而建立通信的其他構件。可為內部或外部之諸如數據機之通信組件可經由輸入端1440a之使用者輸入介面或其他適當機制連接至系統匯流排1425a。在經網路連接之環境中,關於電腦1410a描繪之程式模組或其部分可儲存於遠端記憶體儲存器件中。應瞭解,所展示及描述之網路連接為例示性的,且可使用在電腦之間建立通信鏈路之其他構件。
圖15根據一或多個態樣描繪可將反饋提供至通信網路之例示性存取終端機1500。存取終端機1500包含接收信號且對所接收之信號執行典型動作(例如,濾波、放大、降頻轉換等等)之接收器1502(例如,天線)。特定言之,接收器1502亦可接收界定分配至傳輸配置週期之一或多個區塊之服務的服務排程、使下行鏈路資源之區塊與上行鏈路資源之區塊相關以用於如本文所描述提供反饋資訊的排程,或其類似物。接收器1502可包含可解調變所接收之符號且將其提供至處理器1506以進行評估之解調變器1504。處理器1506可為專用於分析由接收器1502接收之資訊及/或產生用於由傳輸器1516傳輸之資訊的處理器。另外,處理器1506可為控制存取終端機1500之一或多個組件之處理器, 及/或分析由接收器1502接收之資訊,產生由傳輸器1516傳輸的資訊,且控制存取終端機1500之一或多個組件之處理器。另外,如本文中所描述,處理器1506可執行用於解譯由接收器1502接收之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資源之相關性、識別未接收的下行鏈路區塊、或產生反饋訊息(諸如,適於以信號通知此或此等未接收區塊的位元圖)、或用於分析雜湊函數以判定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源之適當上行鏈路資源的指令。
存取終端機1500可另外包含記憶體1508,記憶體1508可操作耦接至處理器1506且可儲存待傳輸之資料、所接收的資料及其類似物。記憶體1508可儲存關於下行鏈路資源排程之資訊,用於評估上述內容之協定,用於識別傳輸的未接收部分、用於判定不可破譯之傳輸、用於將反饋訊息傳輸至存取點之協定,及其類似物。
應瞭解,本文所描述之資料儲存器(例如,記憶體1508)可為揮發性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或可包括揮發性記憶體及非揮發性記憶體兩者。藉由說明而非限制,非揮發性記憶體可包括唯讀記憶體(ROM)、可程式化ROM(PROM)、電可程式化ROM(EPROM)、電可擦PROM(EEPROM)或快閃記憶體。揮發性記憶體可包括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其充當外部快取記憶體。藉由說明而並非限制,RAM以許多形式可用,諸如同步RAM(SRAM)、動態RAM(DRAM)、同步DRAM(SDRAM)、雙資料速率SDRAM(DDR SDRAM)、增強型SDRAM(ESDRAM)、同 步鏈路DRAM(SLDRAM)及直接Rambus RAM(DRRAM)。所主張之系統及方法之記憶體1508意欲包含(但不限於)此等或任何其他合適類型之記憶體。
接收器1502進一步可操作地耦接至多工天線1510,其可接收下行鏈路傳輸資源之一或多個額外區塊與上行鏈路傳輸資源之區塊之間的排程相關性。多工處理器1506可包括多位處理器。此外,如本文中所描述,計算處理器1512可接收反饋機率函數,其中若下行鏈路傳輸資源之區塊或與其相關聯之資料未被接收,則函數限制由存取終端機1500提供反饋訊息之機率。
存取終端機1500進一步包含調變器1514及傳輸信號至(例如)基地台、存取點、另一存取終端機、遠端代理等等之傳輸器1516。儘管描繪為與處理器1506分離,但應瞭解,信號產生器1510及指示符評估器1512可為處理器1506或多個處理器(未圖示)之部分。
圖16說明可在包括複數個小區之無線通信系統中操作之裝置1600,該裝置包括用於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之模組組件構件1602及用於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自行動器件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之模組組件構件1604。
上文描述之內容包括一或多個態樣之實例。當然,不可能出於描述前述態樣之目的而描述組件或方法之每一可設想組合,但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可認識到,各種態樣之許多進一步組合及排列為可能的。因此,所描述之態樣意欲 包含屬於附加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之所有此等更改、修改及變化。此外,就術語"包括"用於實施方式或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程度而言,此術語意欲以類似於術語"包含"作為過渡詞用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時進行解釋之方式而為包括性的。
100‧‧‧存取點
104‧‧‧天線
106‧‧‧天線
108‧‧‧天線
110‧‧‧天線
112‧‧‧天線
114‧‧‧天線
116‧‧‧存取終端機
118‧‧‧反向鏈路/通信鏈路
120‧‧‧前向鏈路/通信鏈路
122‧‧‧存取終端機
124‧‧‧反向鏈路/通信鏈路
126‧‧‧前向鏈路/通信鏈路
200‧‧‧MIMO系統
210‧‧‧傳輸器系統
212‧‧‧資料來源
214‧‧‧傳輸(TX)資料處理器
220‧‧‧TX MIMO處理器
222a‧‧‧傳輸器(TMTR)/接收器
222t‧‧‧傳輸器(TMTR)/接收器
224a‧‧‧天線
224t‧‧‧天線
230‧‧‧處理器
232‧‧‧記憶體
236‧‧‧資料來源
238‧‧‧TX資料處理器
240‧‧‧解調變器
242‧‧‧RX資料處理器
250‧‧‧接收器系統
252a‧‧‧天線
252r‧‧‧天線
254a‧‧‧接收器(RCVR)/傳輸器
254r‧‧‧接收器(RCVR)/傳輸器
260‧‧‧RX資料處理器
270‧‧‧處理器
272‧‧‧記憶體
280‧‧‧調變器
300‧‧‧環境
302‧‧‧UE
304‧‧‧eNB
306‧‧‧實體層
308‧‧‧媒體存取控制(MAC)層
310‧‧‧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
312‧‧‧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層
400‧‧‧PDCP封包資料單元
402‧‧‧標頭
404‧‧‧服務資料單元(SDU)
500‧‧‧RLC PDU
502‧‧‧RLC標頭
504‧‧‧RLC SUD
506‧‧‧虛線
600‧‧‧環境
602‧‧‧使用者裝備(UE)
604‧‧‧來源提昇節點(來源eNB)
606‧‧‧目的提昇節點(目的eNB)
700‧‧‧無線通信系統
702a‧‧‧地理區域/小區
702b‧‧‧地理區域
702c‧‧‧地理區域
704a‧‧‧較小區域
704b‧‧‧較小區域
704c‧‧‧較小區域
710‧‧‧基地台
720‧‧‧終端機
730‧‧‧系統控制器
750‧‧‧行動器件
800‧‧‧無線通信環境/系統/無線網路
802‧‧‧基地台
804‧‧‧行動器件
806a‧‧‧地理區域
806b‧‧‧地理區域
806c‧‧‧地理區域
806d‧‧‧地理區域
1102‧‧‧來源提昇節點
1103‧‧‧目的提昇節點
1104‧‧‧行動器件
1106‧‧‧安全層
1108‧‧‧人工智慧(AI)層
1110‧‧‧感應器
1200‧‧‧環境
1202‧‧‧來源提昇節點
1203‧‧‧目的提昇節點
1204‧‧‧行動器件
1206‧‧‧最佳化器
1208‧‧‧安全層
1210‧‧‧反饋層或組件
1310a‧‧‧計算物件/計算器件/電腦/伺服器/伺服器電腦
1310b‧‧‧計算物件/計算器件/電腦/伺服器/伺服器電腦
1320a‧‧‧計算物件或器件/電腦/用戶端電腦/用戶端
1320b‧‧‧計算物件或器件/電腦/用戶端電腦/用戶端
1320c‧‧‧計算物件或器件/電腦/用戶端電腦/用戶端
1320d‧‧‧計算物件或器件/電腦/用戶端電腦/用戶端
1320e‧‧‧計算物件或器件/電腦/用戶端電腦/用戶端
1330‧‧‧資料庫/記憶體
1335a‧‧‧應用程式模組或物件
1335b‧‧‧應用程式模組或物件
1335c‧‧‧應用程式模組或物件
1335d‧‧‧應用程式模組或物件
1335e‧‧‧應用程式模組或物件
1340‧‧‧通信網路//通信網路/匯流排//電腦網路/匯流排
1400a‧‧‧計算系統環境
1410a‧‧‧電腦
1420a‧‧‧處理單元
1425a‧‧‧系統匯流排
1430a‧‧‧系統記憶體
1440a‧‧‧使用者輸入端
1450a‧‧‧輸出介面
1470a‧‧‧遠端電腦
1480a‧‧‧網路
1500‧‧‧存取終端機
1502‧‧‧接收器
1504‧‧‧解調變器
1506‧‧‧處理器
1508‧‧‧記憶體
1510‧‧‧多工天線
1512‧‧‧計算處理器
1514‧‧‧調變器
1516‧‧‧傳輸器
1600‧‧‧裝置
1602‧‧‧用於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之模組組件構件
1604‧‧‧用於將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自行動器件發送至目的提昇節點之模組組件構件
圖1說明根據本文所陳述之各種態樣之無線通信系統。
圖2描繪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用於無線通信環境之實例通信裝置。
圖3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具有UE及eNB之環境。
圖4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包括標頭及服務資料單元(SDU)之每一PDCP封包資料單元PDU。
圖5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包括RLC標頭及複數個RLC SDU之RLC PDU。
圖6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包括同步至來源eNB及目的eNB之複數個UE之環境。
圖7說明諸如可結合一或多個態樣利用之具有多個基地台及多個終端機之無線通信系統。
圖8為對根據各種態樣之特用或非計劃/半計劃無線通信環境之說明。
圖9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包括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之方法。
圖10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包括自來源提昇節點傳輸至行動器件之方法。
圖11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來源提昇節點及目的提昇節點與行動器件通信之方法。
圖12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來源提昇節點及目的提昇節點與行動器件通信之環境1200。
圖13提供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例示性網路連接或分散式計算環境之示意圖。
圖14說明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合適計算系統環境之實例。
圖15描繪根據一或多個態樣之可將反饋提供至通信網路之例示性存取終端機。
圖16說明可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操作之裝置。
600‧‧‧環境
602‧‧‧使用者裝備(UE)
604‧‧‧來源提昇節點(來源eNB)
606‧‧‧目的提昇節點(目的eNB)

Claims (32)

  1. 一種用於包括複數個小區之一無線通信系統之方法,該方法包含: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在一行動器件處接收傳輸;將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經由一PDCP層在至一目的提昇節點B的一無線電鏈路上而自該行動器件發送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及重設(resetting)與一交遞操作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相關聯之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其中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將一交遞確認訊息發送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一交遞操作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傳輸,其中該等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4.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等交遞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5. 一種可操作於一無線通信系統中之裝置,該裝置包含: 一行動器件處理器,其經組態以:接收來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與一交遞操作結合以將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經由該行動器件之一PDCP層在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一無線電鏈路上發送至一目的提昇節點B;及重設與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該交遞操作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相關聯之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該RLC PDU編號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及用於儲存資料之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處理器。
  6. 如請求項5之裝置,其中該處理器經組態以發送一交遞確認訊息。
  7. 如請求項5之裝置,其中該處理器經組態以在該交遞操作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傳輸,其中該等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8. 如請求項7之裝置,其中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該等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9. 一種可在包括複數個小區之一無線通信系統中操作之裝置,該裝置包含:用於在該裝置處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接收傳輸之構件;用於將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經由一PDCP層在一無線電鏈路上自該裝置發送至一目的提昇節點B之構件;及用於重設與一交遞操作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相關聯之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之構件,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其中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
  10. 如請求項9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將一交遞確認訊息發送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構件。
  11. 如請求項9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在一交遞操作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傳輸之構件,其中該等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12.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該等交遞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13. 一種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具有指令儲存於其 上,當由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執行時,致使該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以: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在一行動器件處接收傳輸;與一交遞操作結合,將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經由一PDCP層在至一目的提昇節點B的一無線電鏈路上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而自該行動器件發送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及重設與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一交遞操作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相關聯之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該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一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
  14. 如請求項13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指令致使該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以將一交遞確認訊息發送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
  15. 如請求項13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指令致使該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以在該交遞操作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傳輸,其中該等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16. 如請求項15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17. 一種用於一無線通信系統中之方法,該方法包含:由一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交遞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一行動器件經由一PDCP層所發送之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一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其中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以判定用於傳輸至該行動器件之一或多個封包,該一或多個封包係接收自與該交遞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且在該PDCP狀態報告中不被識別為已由該行動器件所接收;及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經由無線電發送該一或多個封包至該行動器件,以避免該目的提昇節點B處之複製RLC SDUs傳輸至該行動器件。
  18.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接收自該行動器件發送之一交遞確認訊息。
  19.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該交遞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發送傳輸,其中該等交遞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20. 如請求項19之方法,其中該等交遞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21. 一種可操作於一無線通信系統中之裝置,該裝置包含:一目的提昇節點B處理器,其經組態以:接收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交遞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一行動器件經由一PDCP層所發送之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一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其中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以判定用於傳輸至該行動器件之一或多個封包,該一或多個封包係接收自與該交遞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且在該PDCP狀態報告中不被識別為已由該行動器件所接收;及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經由無線電發送該一或多個封包至該行動器件,以避免該目的提昇節點B處之複製RLC SDUs傳輸至該行動器件。
  22. 如請求項21之裝置,其中該目的提昇節點B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自該行動器件發送之一交遞確認訊息。
  23. 如請求項21之裝置,其中該目的提昇節點B處理器經組態以在該交遞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發送傳輸,其中該等交遞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24. 如請求項23之裝置,其中該等交遞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25. 一種可操作於包括複數個小區之一無線通信系統中之裝置,該裝置包含:用於由一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交遞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一行動器件經由一PDCP層所發送之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之構件,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一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其中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用於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以判定用於傳輸至該行動器件之一或多個封包之構件,該一或多個封包係接收自與該交遞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且在該PDCP狀態報告中不被識別為已由該行動器件所接收;及用於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經由無線電發送該一或多個封包至該行動器件,以避免該目的提昇節點B處之複製RLC SDUs傳輸至該行動器件之構件。
  26.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接收自該行動器件發送之一交遞確認訊息之構件。
  27.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中進一步包含用於在該交遞完成 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發送傳輸之構件,其中該等交遞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28. 如請求項27之裝置,其中該等交遞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29. 一種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具有指令儲存於其上,當由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執行時,致使該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以:由一目的提昇節點B接收自一來源提昇節點B交遞至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一行動器件經由一PDCP層所發送之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狀態報告,其中該PDCP狀態報告包含由該PDCP層所增加至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層的服務資料單元(SDUs)之PDCP序號,該等PDCP序號係共同於該來源提昇節點B及該目的提昇節點B,且不同於與一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協定資料單元(PDU)編號,其中與該來源提昇節點B鏈路相關聯之RLC PDU編號係與藉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之通信無關,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以判定用於傳輸至該行動器件之一或多個封包,該一或多個封包係接收自與該交遞結合之該來源提昇節點B且在該PDCP狀態報告中不被識別為已由該行動器件所接收;及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經由無線電發送該一或多個封包至該行動器件,以避免該目的提昇節點B處之複製RLC SDUs傳輸至該行動器件。
  30. 如請求項29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指令致使該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以接收自該行動器件發送之一交遞確認訊息。
  31. 如請求項29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指令致使該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以在該交遞完成之後,自該目的提昇節點B發送傳輸,其中該等交遞傳輸係基於該PDCP狀態報告而由該目的提昇節點B選擇。
  32. 如請求項31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交遞傳輸僅包含自該來源提昇節點B之傳輸之RLC SDUs丟失。
TW096146135A 2006-12-04 2007-12-04 從來源提昇節點至目的提昇節點轉移行動器件之方法以及裝置 TWI5070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6848806P 2006-12-04 2006-12-04
US11/949,616 US8660085B2 (en) 2006-12-04 2007-12-03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mobile device from a source eNB to a target eNB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1753A TW200841753A (en) 2008-10-16
TWI507054B true TWI507054B (zh) 2015-11-01

Family

ID=39410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6135A TWI507054B (zh) 2006-12-04 2007-12-04 從來源提昇節點至目的提昇節點轉移行動器件之方法以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8660085B2 (zh)
EP (2) EP2095669B1 (zh)
JP (3) JP5199276B2 (zh)
KR (2) KR101284085B1 (zh)
CN (1) CN101548564B (zh)
ES (1) ES2722177T3 (zh)
HK (1) HK1134623A1 (zh)
HU (1) HUE042890T2 (zh)
TW (1) TWI507054B (zh)
WO (1) WO200807066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66322C (zh) * 2004-12-13 2009-12-0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寻呼指示和告知指示的方法及相应调制和解调装置
US8660085B2 (en) 2006-12-04 2014-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mobile device from a source eNB to a target eNB
WO2008094662A2 (en) 2007-02-01 2008-08-0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rlc re-segmentation
EP2120479B1 (en) * 2007-02-05 2015-08-26 NE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to-base station handover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rx control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8818375B2 (en) * 2007-04-25 2014-08-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mless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08140222A1 (en) * 2007-05-09 2008-11-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yer 2 arq for packets
US8830950B2 (en) * 2007-06-18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DCP reordering at handoff
KR100907978B1 (ko) * 2007-09-11 2009-07-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계층의 상태보고 전송 방법 및 수신장치
DE602008004083D1 (de) * 2008-02-18 2011-02-0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Verfahren und Gerät zur Bestimmung der Konfiguration eines Unterrahmens
US20090310570A1 (en) * 2008-06-16 2009-12-17 Rivada Networks Llc Method and Systems Providing Peer-to-Peer Direct-Mode-Only Communications on CDMA Mobile Devices
JP4955734B2 (ja) * 2008-06-20 2012-06-20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上位にpdcpデータユニットを送信する方法
EP2136501B1 (en) 2008-06-20 2019-12-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delivering a PDCP data unit to an upper layer
US9237372B2 (en) 2008-12-15 2016-01-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enting media content
US8693316B2 (en) * 2009-02-10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resource negotiation and allocation over a wireless interface
US8023513B2 (en) * 2009-02-24 2011-09-20 Fujitsu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overhead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155103B2 (en) 2009-06-01 2015-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existence manager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multiple radios
CN102246554B (zh) * 2009-06-12 2014-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处理方法、中继节点及目标节点
US8594056B2 (en) * 2009-06-16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and dual antenna bluetooth (BT)/WLAN coexistence
US20100328032A1 (en) * 2009-06-24 2010-12-30 Broadcom Corporation Security for computing unit with femtocell ap functionality
US9185718B2 (en) * 2009-06-29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existence manager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multiple radios
US9161232B2 (en) * 2009-06-29 2015-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centralized coexistence manager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multiple radios
US20110007688A1 (en) * 2009-07-09 2011-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vent prioritization and arbitration in a multi-radio device
US9135197B2 (en) * 2009-07-29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nchronous interface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manager
US9185719B2 (en) * 2009-08-18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applications to radio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1033711A1 (ja) * 2009-09-18 2011-03-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端末、緊急通報受信方法及び緊急通報受信プログラムが格納された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CN102036176A (zh) * 2009-09-29 2011-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的同步恢复的方法及网络系统
US8903314B2 (en) * 2009-10-29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luetooth introduction sequence that replaces frequencies unusable due to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y co-resident on a bluetooth-capable device
CN102056226B (zh) * 2009-11-10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dcp状态报告的获取方法和pdcp实体
US9130656B2 (en) 2010-10-13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adio coexistence
WO2012052598A1 (en) * 2010-10-20 2012-04-2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machine gateway operation
CN102638885B (zh) * 2011-02-14 2015-06-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定时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185831B (zh) * 2011-03-08 2013-07-03 上海交通大学 普适卫生保健系统中包含访问控制的信息传输方法
US8797881B2 (en) * 2011-06-13 2014-08-05 Cisco Technology, Inc. Coexistence mechanism for multiple channels
US9119120B2 (en) * 2012-01-23 2015-08-25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user association and offloading techniques for integrated multi-rat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8971226B2 (en) * 2012-01-27 2015-03-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and adjustable energy saving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219541B2 (en) 2012-06-13 2015-12-22 All Purpose Networks LLC Baseband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an LTE wireless base station employing periodically scanning RF beam forming techniques
US9503927B2 (en) 2012-06-13 2016-11-22 All Purpose Networks LLC Multiple-use wireless network
US9882950B2 (en) 2012-06-13 2018-01-30 All Purpose Network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an all purpose broadband network
US9084143B2 (en) 2012-06-13 2015-07-14 All Purpose Networks LLC Network migration queuing servi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565689B1 (en) 2012-06-13 2013-10-22 All Purpose Networks LLC Optimized broadband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 through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 server
EP2733966B8 (en) * 2012-11-15 2018-05-23 Deutsche Telekom (UK) Limited Method for enhancing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840927B (zh) * 2012-11-23 201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4109968A1 (en) * 2013-01-09 2014-07-17 Ntt Docomo, Inc. Secure radio access with inter-enb carrier aggregation
KR102043933B1 (ko) * 2013-01-30 2019-11-13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이중 연결을 위한 보안 키 생성
EP2996376B1 (en) * 2013-05-10 2017-10-11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US9432440B2 (en) 2013-05-16 2016-08-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of content delivery in LTE RAN, an eNB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034190B2 (en) 2015-02-12 2018-07-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ing network operation with UE context awareness
US11153795B2 (en) 2016-02-12 2021-10-19 Apple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ed handover data interruption
US10171515B2 (en) * 2016-04-20 2019-01-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Notifying response sender of malforme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esponse messages
US10178702B2 (en) * 2016-06-10 2019-01-0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ell switching
US9999016B2 (en) * 2016-09-04 2018-06-12 Lg Electronics Inc. Status report polling to avoid HFN de-synchronization
WO2018071397A1 (en) * 2016-10-11 2018-04-19 Kyocera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a user equipmetn device to request mac messages from a base station
CN110089151B (zh) * 2016-12-20 2022-05-31 苹果公司 在切换过程期间用于分组转发的系统和方法
CN108282824B (zh) * 2017-01-05 2020-03-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状态更新方法、节点和用户终端
KR20180097999A (ko) * 2017-02-24 2018-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들 간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3592039B1 (en) * 2017-03-23 2021-09-0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199855A (zh) * 2017-05-11 2018-06-22 南京义怀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广播的双向多媒体通讯方法
FR3070077A1 (fr) * 2017-08-09 2019-02-15 Orange Procede et serveur de certification d'un document electronique
WO2020101747A1 (en) 2018-01-08 2020-05-22 All Purpose Networks, Inc. Publish-subscribe broker network overlay system
EP3662370B1 (en) 2018-01-08 2023-12-27 All Purpose Networks, Inc.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 with efficient and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9150290B (zh) * 2018-10-23 2020-09-15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一种卫星轻量化数据传输保护方法及地面安全服务系统
WO2020091674A1 (en) * 2018-11-01 2020-05-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source access node, target access node, and method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for handling data packets in a handover
CN111866969B (zh) * 2019-04-30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N112764923B (zh) * 2021-01-12 2023-11-21 深圳市中博科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计算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9909A1 (en) * 2002-04-05 2003-10-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 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serving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cell change
TW200635286A (en) * 2005-01-04 2006-10-01 Intel Corp Multichannel mesh router and methods for path selection in a multichannel mesh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3341A (ja) 1988-10-22 1990-04-25 Nec Corp 誤り訂正方式
JPH10300759A (ja) 1997-04-23 1998-11-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表面形状測定装置
US6301479B1 (en) 1999-07-08 2001-10-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Technique for providing a secure link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12305B (fi) * 2000-02-14 2003-11-14 Nokia Corp Datapakettien numerointi pakettivälitteisessä tiedonsiirrossa
KR100488431B1 (ko) 2003-01-24 2005-05-11 전자부품연구원 정 진폭 이진직교 변조 및 복조장치
FI20031779A0 (fi) 2003-12-05 2003-12-05 Nokia Corp Menetelmä, järjestelmä ja lähetettävän puolen yhteyskäytäntöyksikkö datapakettien lähettämiseksi kuittaamattoman toimintamuodon palveluissa
CN100518180C (zh) * 2004-12-03 2009-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分组数据聚合协议功能的系统及方法
CN100391201C (zh) * 2005-02-28 2008-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保持分组数据协议汇聚子层序列号同步的方法
US20070291695A1 (en) * 2006-05-01 2007-12-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lossless handover in 3gpp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
US20070298781A1 (en) * 2006-06-22 2007-12-27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tatus report after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080019320A1 (en) * 2006-07-18 2008-01-2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computer program,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embedded status information in handover control signaling
US20080080516A1 (en) * 2006-09-29 2008-04-0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daptive sequence numbe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38090B1 (ko) 2006-10-19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US8660085B2 (en) 2006-12-04 2014-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mobile device from a source eNB to a target eNB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9909A1 (en) * 2002-04-05 2003-10-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 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serving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cell change
TW200635286A (en) * 2005-01-04 2006-10-01 Intel Corp Multichannel mesh router and methods for path selection in a multichannel mesh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84085B1 (ko) 2013-08-23
JP5882410B2 (ja) 2016-03-09
CN101548564B (zh) 2013-05-08
EP3554130A3 (en) 2019-12-11
ES2722177T3 (es) 2019-08-07
HK1134623A1 (en) 2010-04-30
EP2095669B1 (en) 2019-03-27
EP2095669A2 (en) 2009-09-02
JP2014222926A (ja) 2014-11-27
CN101548564A (zh) 2009-09-30
US20080130580A1 (en) 2008-06-05
WO2008070668A3 (en) 2008-07-24
JP5199276B2 (ja) 2013-05-15
TW200841753A (en) 2008-10-16
KR20090096509A (ko) 2009-09-10
JP2012213179A (ja) 2012-11-01
US8873513B2 (en) 2014-10-28
US8660085B2 (en) 2014-02-25
EP3554130A2 (en) 2019-10-16
WO2008070668A2 (en) 2008-06-12
HUE042890T2 (hu) 2019-07-29
JP2010512125A (ja) 2010-04-15
US20140126542A1 (en) 2014-05-08
KR20120016168A (ko) 2012-02-22
JP5579776B2 (ja)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7054B (zh) 從來源提昇節點至目的提昇節點轉移行動器件之方法以及裝置
TWI392264B (zh) 在多重廣播/廣播單一頻率網路不活躍的區域中用於增強廣播傳輸之方法以及裝置
JP5384357B2 (ja) Par考察を備えたulmimo/simo動作のための電力割り当ておよび/またはレート選択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529294B2 (ja) 協調マルチポイント送信のためのリソース割当および送信
US8290428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LC re-transmission schemes
JP2010509863A5 (zh)
JP2012095294A5 (zh)
RU2439815C2 (ru)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хем повторной передачи r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