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4358B - A shroud member and a zipper having its own - Google Patents

A shroud member and a zipper having its ow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4358B
TWI504358B TW102139983A TW102139983A TWI504358B TW I504358 B TWI504358 B TW I504358B TW 102139983 A TW102139983 A TW 102139983A TW 102139983 A TW102139983 A TW 102139983A TW I504358 B TWI504358 B TW I5043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zipper
zipper slider
accommodating portion
slider accommodating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9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7617A (zh
Inventor
Morimasa Yoneoka
Miyuki Ohgaku
Natsuko Saitsu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27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7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3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2Means for making slide fasteners gas or watert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護罩構件及具備其之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護罩構件及具備其之拉鏈。
如專利文獻1及2所示,已知有相對於拉鏈之端部固定之防水用之護罩構件。
於專利文獻3,如自該文獻之圖1至圖3之參照可理解般,揭示有於設有鏈條12之長條布帶11設置孔13,靈活運用上模2、下模3、及中心模4而相對於布帶11一體地成形防水用之護罩5。
於專利文獻4,揭示有利用雙面膠帶4將護罩3與布料1間黏著,利用雙面膠帶5將拉鏈2與護罩3間黏著之情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設計註冊第12101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設計註冊第1210148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6,998,082號公報
專利文獻4:中國實用新型申請案公告第CN201585506U號說明書
有時期望靈活運用前端部彼此可面對面之2個拉鏈滑件而使拉鏈之開閉之調整具有自由度。然而,於該情形時,即便使用專利文獻1 及2揭示之護罩構件,以供拉鏈滑件插入之護罩構件之插入口朝向相反方向之態樣而將護罩構件鄰接配置,亦有液體、粉體等流體經由橫向排列之個別之護罩構件之間之間隙而流入至內部之虞。為了避免此情況,即便另外自外側或內側貼上布料等以堵塞流路,該作業本身係多餘之作業,根據情形而布料之貼法要求精度,從而亦可能導致護罩構件縫合等之製品之生產性降低。
如自上述之例示性說明可理解般,本案發明者發現如下之新穎的課題,即,於防止液體、粉體等流體向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之各前端部之間之間隙流入時,從前之護罩構件還不行。
本發明之護罩構件係用以覆蓋前端部彼此面對面之態樣之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之各前端部間之間隙之護罩構件,且包括:基部;及拉鏈滑件收容部,其相對於上述基部結合,並且可至少局部地收容上述拉鏈滑件;且於上述拉鏈滑件收容部,設置上述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可自前端部側個別地插入之空腔。根據本構成,可藉由拉鏈滑件收容部及基部之至少一者而被覆前端部彼此面對面之態樣之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之各前端部間之間隙。
可為於上述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包含第1及第2拉鏈滑件之情形時,上述拉鏈滑件收容部包含: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其具有上述第1拉鏈滑件可自前端部側及第1方向插入之第1插入口;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其具有上述第2拉鏈滑件可自前端部側及與上述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插入之第2插入口;上述第1及第2拉鏈滑件不能通過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上述第1插入口與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上述第2插入口之間。
可為上述第1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係上述基部凸狀地隆起之部分,於上述第1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間配置上述基部未隆起之部分。
可為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第1空腔之空腔寬度及空腔高度自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上述第1插入口側沿著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深度方向而遞減,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第2空腔之空腔寬度及空腔高度自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上述第2插入口側沿著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深度方向而遞減。再者,至少局部地上述第1拉鏈滑件插入至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第1空腔。至少局部地上述第2拉鏈滑件插入至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第2空腔。
可為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寬度及高度自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上述第1插入口側沿著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之深度方向而遞減,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寬度及高度自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上述第2插入口側沿著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之深度方向而遞減。
可為上述基部包含:上部基部,其應配置於藉由上述拉鏈滑件而開閉之鏈帶之拉鏈布帶之第1主面上;及下部基部,其相對於上述上部基部連結,並且應配置於上述拉鏈布帶之上述第1主面之相反側之第2主面上。
可為於上述下部基部,設置允許上述拉鏈滑件之移動之至少1個切口。
可為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經由柱部而連結,該柱部係應於上述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之各前端部之間建立對應而配置。
可為相較由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對上述拉鏈布帶之夾入位置中之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間之間隔,由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對上述鏈帶之拉鏈鏈齒之夾入位置中之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間之間隔更寬。
可為於上述基部,設置規定該護罩構件相對於藉由上述拉鏈滑件而開閉之鏈帶之拉鏈布帶之縫合的預定線之凹狀之至少1個槽部。
本發明之拉鏈係設置有上述任一項之護罩構件之拉鏈。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液體、粉體等流體向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之各前端部之間之間隙流入。
10‧‧‧基部
10a‧‧‧上表面
10b‧‧‧下表面
11‧‧‧上部基部
11a、12a‧‧‧外表面
11b、12b‧‧‧內表面
11c、12c‧‧‧側面
11j‧‧‧中間連接部
11p‧‧‧第1上部凸緣部
11q‧‧‧第2上部凸緣部
11r‧‧‧上部中央部
12‧‧‧下部基部
12f‧‧‧外側階差部
12g‧‧‧內側階差部
12p‧‧‧第1下部凸緣部
12q‧‧‧第2下部凸緣部
12r‧‧‧下部中央部
13‧‧‧槽部
13p‧‧‧第1槽部
13q‧‧‧第2槽部
14‧‧‧柱部
14k‧‧‧柱部14之側面
21、211、212、213‧‧‧拉鏈滑件收容部
21k‧‧‧插入口
21k8‧‧‧第1插入口
21k9‧‧‧第2插入口
21m‧‧‧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
21n‧‧‧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
21m1、21n1‧‧‧收容部外表面
21m2、21n2‧‧‧收容部內表面
21m5、21n5‧‧‧凸出部
22‧‧‧空腔
22m‧‧‧第1空腔
22n‧‧‧第2空腔
23‧‧‧切口
23m‧‧‧第1切口
23n‧‧‧第2切口
100‧‧‧護罩構件
121m1、121n1‧‧‧插入口側部分
121m2、121n2‧‧‧內側部分
200‧‧‧拉鏈
200m‧‧‧第1拉鏈
200n‧‧‧第2拉鏈
201、201p、201q‧‧‧拉鏈布帶
201k‧‧‧剩餘端
202、202p、202q‧‧‧拉鏈鏈齒
203、203m、203n‧‧‧拉鏈滑件
203f(203mf、203nf)‧‧‧前端部
203m1、203n1‧‧‧上翼板
203m2、203n2‧‧‧下翼板
203m3、203n3‧‧‧連結柱
203m6、203n6‧‧‧安裝柱
203m7、203n7‧‧‧拉片
203mr、203nr‧‧‧後端部
204、204p、204q‧‧‧鏈帶
205、206‧‧‧止擋部
210‧‧‧縫線
D30、D35‧‧‧間隔
H21‧‧‧高度
H22‧‧‧空腔高度
OP200‧‧‧間隙
W22‧‧‧空腔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上表面側之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下表面側之立體圖。
圖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俯視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縱剖面模式圖,表示沿著圖3之X4-X4之護罩構件之剖面構成。
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側視圖,係正面觀察2個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一者之插入口而得者。
圖6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仰視圖。
圖7係用以說明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安裝於拉鏈之情況之說明圖,且係自下表面側觀察拉鏈及護罩構件而得者。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縫合於拉鏈之狀態之模式圖,且係自上表面側觀察拉鏈及護罩構件而得者。
圖9係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縫合於拉鏈之狀態之概略性的橫剖面模式圖。
圖10係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縫合於拉鏈之狀態之概略性的縱剖面模式圖。
圖11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仰視圖。
圖12係用以說明將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安裝於拉鏈之情況之說明圖,且係自下表面側觀察拉鏈及護罩構件而得者。
圖13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上表面側之 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俯視圖。
圖15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縱剖面模式圖,且表示沿著圖14之X15-X15之護罩構件之剖面構成。
圖16係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俯視圖,且表示固定於3組拉鏈上之狀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各實施形態並非各個獨立者,無需進行過剩說明,只要為業者,則可適當進行組合,且亦可掌握該組合之協同效果。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原則上省略。參照圖式係以發明說明為主要目的者,適當簡化。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10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上表面側之立體圖。圖2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下表面側之立體圖。圖3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俯視圖。圖4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縱剖面模式圖,且表示沿著圖3之X4-X4之護罩構件之剖面觀察之構成。圖5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側視圖,且係正面觀察2個拉鏈滑件收容部之一者之插入口而得者。圖6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仰視圖。圖7係用以說明將護罩構件安裝於拉鏈之情況之說明圖,且係自下表面側觀察拉鏈及護罩構件而得者。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將護罩構件縫合於拉鏈之狀態之模式圖,且係自上表面側觀察拉鏈及護罩構件而得者。圖9係將護罩構件縫合於拉鏈之狀態之概略性的橫剖面模式圖,且表示沿著圖8之X9-X9之剖面觀察之構成。圖10係將護罩構件縫合於拉鏈之狀態之概略性的縱剖面模式圖。
圖1至圖6所示之護罩構件100係用於被覆前端部彼此面對面之態樣、明顯地可頭對準之態樣之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之各前端部間之間 隙。2個拉鏈滑件之前端部彼此面對面時,例示性且典型而言兩者之間產生拉鏈鏈齒不嚙合之間隙,但藉由使用護罩構件100,而可抑制液體、粉體等流體經由該間隙流入。本例中,如圖7至圖10所示,護罩構件100安裝及縫合於拉鏈200,未必需要將護罩構件100直接固定於拉鏈200。護罩構件100對拉鏈200固定之方法為任意,可例示縫合、接著、及熔接等。
為方便說明,首先,參照圖7對拉鏈200之構成進行說明。再者,正面觀察圖7時之左右方向與鉛垂方向一致,該前提係專門為方便說明之問題,並不限定本案之揭示發明。
如圖7所示,拉鏈200係2個拉鏈滑件203頭對準地插通之拉鏈,藉由使各拉鏈滑件203接近而關閉,藉由使各拉鏈滑件203遠離而打開。更具體而言,拉鏈200具有一組拉鏈布帶201p、201q,設置於拉鏈布帶201p、201q之對向之內側緣之環扣鏈齒之一組拉鏈鏈齒202p、202q,及可頭對準之一組拉鏈滑件203m、203n。再者,將藉由縫合等而將拉鏈鏈齒202p固定於拉鏈布帶201p而成者稱為鏈帶204p。由拉鏈布帶201q與拉鏈鏈齒202q同樣構成鏈帶204q。
各拉鏈鏈齒202縫合於各拉鏈布帶201之背面側,自拉鏈布帶201之正面側看不到拉鏈鏈齒202。將拉鏈200關閉時,以鄰接之拉鏈布帶201彼此密接,鄰接之拉鏈布帶201之間不產生間隙之方式而構成,確保拉鏈200之防水性。再者,本案中,有將整體地或局部地去除由阿拉伯數字與羅馬字之組合而成之符號之羅馬字者用作上位概念用之符號之情形,於圖式中示於括弧內。
如圖10例示性地所示,拉鏈滑件203m具有上翼板203m1、下翼板203m2、將該等連結之連結柱203m3、設置於上翼板203m1之安裝柱203m6、及安裝於安裝柱203m6之拉片203m7,於上翼板203m1與下翼板203m2之間設置Y字狀之鏈齒通路。拉鏈滑件203m具有前端部 203mf與後端部203mr。於拉鏈滑件203m之前端部203mf中,上翼板203m1與下翼板203m2經由連結柱203m3而連結。拉鏈滑件203之前端部203f亦為設置有位於連結柱203m3之左右兩側之Y字狀之鏈齒通路之左右之導入口之側。拉鏈滑件203m之嚙合口設置於拉鏈滑件203m之後端部203mr,於後端部203mr中上翼板203m1與下翼板203m2為非連結。
拉鏈滑件203n與拉鏈滑件203m同樣地構成,用上翼板203n1替換上翼板203m1,用下翼板203n2替換下翼板203m2,用連結柱203n3替換連結柱203m3,用安裝柱203n6替換安裝柱203m6,用拉片203n7替換拉片203m7,用前端部203nf替換前端部203mf,用後端部203nr替換後端部203mr。有將各拉鏈滑件203m、203n之前端部203mf、203nf用共通符號之「203f」表示之情形。
如圖1及圖2所示,護罩構件100典型而言具有:基部10,其應配置於圖7等所示之拉鏈200之拉鏈布帶201上;及拉鏈滑件收容部21,其相對於基部10結合,並且可至少局部地收容拉鏈滑件203。再者,於本例中,護罩構件100係一體成型品,可掌握拉鏈滑件收容部21藉由基部10之隆起而構成,但自是否至少局部地收容拉鏈滑件203之觀點考慮應將基部10與拉鏈滑件收容部21嚴加區別。
於本例中,拉鏈滑件收容部21包含橫向排列於護罩構件100之長邊方向之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但如第4實施形態之圖13所示未必限定於此。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亦係第1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再者,正面觀察圖3時之左右方向為護罩構件100之前後方向。亦將前後方向稱為長邊方向。又,正面觀察圖3時之上下方向為護罩構件100之左右方向。亦將左右方向稱為寬度方向。
為了確保護罩構件100之彈性,可由矽酮橡膠或其他彈性材料而 構成護罩構件100,藉此,可賦予護罩構件100充分之耐衝擊性,又亦可確保相對於拉鏈200等之護罩構件100之簡便之安裝性。護罩構件100之製造方法為任意,但例示性且典型而言,可靈活運用模具而成形護罩構件100。護罩構件100之顏色為任意,可根據用途靈活運用無機顏料等而任意地著色。護罩構件100之具體的構成材料或製法當然為任意。
基部10配置於橫向排列之各拉鏈布帶201p、201q上,亦配置於嚙合狀態及非嚙合狀態之拉鏈鏈齒202p、202q上。拉鏈布帶201具有第1主面及與第1主面相反側之第2主面。本例中,第1主面為拉鏈布帶201之上表面,第2主面為拉鏈布帶201之下表面。基部10具有配置於拉鏈布帶201之上表面上之上部基部11,進而作為任意之附加性的部分具有配置於拉鏈布帶201之下表面上之下部基部12,於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之間可夾入拉鏈布帶201及拉鏈鏈齒202。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為空開特定間隔而對向配置之平板狀部分。再者,於下部基部12,設置用以允許拉鏈滑件203向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順利之插入之切口23。於該情形時,拉鏈滑件203不自上下夾入於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之間。
如圖1所示,上部基部11具有亦為上表面之外表面11a及亦為下表面之內表面11b。下部基部12具有亦為下表面之外表面12a及亦為上表面之內表面12b。上部基部11之前視形狀可理解為大致矩形狀,藉由形成4條邊之側面11c而包圍。關於下部基部12亦同樣,用側面12c替換側面11c。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係一體成型品,於本例中,如圖2及圖4所示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經由柱部14而連結。
如圖3所示,於上部基部11之外表面11a,於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左右兩側,設置沿著護罩構件100之長邊方向延伸之一組槽部13,規定護罩構件100相對於拉鏈布帶201之縫合的預定線。構成一組 槽部13之第1槽部13p與第2槽部13q以特定之深度凹陷為凹狀,藉此,亦可確保護罩構件100相對於拉鏈布帶201縫合之容易性。於上部基部11之外表面11a,於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中央,設置上述拉鏈滑件收容部21,明顯地設置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
再者,如圖3所示,上部基部11可區分為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右側之第1上部凸緣部11p、上部中央部11r、及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左側之第2上部凸緣部11q。第1上部凸緣部11p配置於應藉由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一組鏈帶204之一者之拉鏈布帶201上。上部中央部11r配置於應藉由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一組鏈帶204之間之上,明顯地配置於頭對準型之拉鏈滑件203間之非嚙合之拉鏈鏈齒202上。第2上部凸緣部11q配置於應藉由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一組鏈帶204之另一者之拉鏈布帶201上。
於第1上部凸緣部11p及第2上部凸緣部11q,分別設置上述第1槽部13p及第2槽部13q。於上部中央部11r,凸狀地設置上述拉鏈滑件收容部21,明顯地凸狀地設置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再者,可將圖3之軸線X4-X4掌握為護罩構件100之中心線,於正面觀察圖3時,於軸線X4-X4之上下護罩構件100對稱地構成。
如圖1至圖4等所示,拉鏈滑件收容部21凸狀地設置於基部10之上部基部11,具有第1拉鏈滑件203m與第2拉鏈滑件203n可自前端部203f側個別地插入之空腔22,可較佳地堵塞產生於頭對準型之第1拉鏈滑件203m與第2拉鏈滑件203n之間之間隙,從而可較佳地防止雨滴或粉塵等流體流入。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較佳之一例,如圖1至圖4等所示,拉鏈滑件收容部21對應拉鏈滑件203m、203n而具有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為上部基部11凸狀地隆起之部分,呈設置有第1插入口21k8之圓頂形狀。本圓頂形狀係切去俯 視橢圓形狀之一半而成之圓頂形狀,本形態只不過為一例。關於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亦同樣地為上部基部11上凸狀地隆起之部分,明顯地呈設置有第2插入口21k9之圓頂形狀。如此,藉由對拉鏈滑件收容部21附上形狀及定尺寸,可使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外觀看上去如袋般,從而可直觀地教給使用者該部分為拉鏈滑件之收容袋。再者,亦可將拉鏈滑件收容部21稱為拉鏈滑件袋。
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如上所述為半個圓頂形狀,如圖4所示,具有藉由收容部外表面21m1與收容部內表面21m2之間隔而規定之固定之壁厚。收容部外表面21m1係自上部基部11之外表面11a平滑地隆起之面,自本身之插入口21k8側沿著護罩構件100之長邊方向緩慢地接近上部基部11之外表面11a側,自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中心朝向相同方向之左右外側緩慢地接近上部基部11之外表面11a側。收容部內表面21m2為與收容部外表面21m1同樣地平滑地傾斜之面,連接於上部基部11之內表面11b或柱部14之側面14k。關於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亦同樣,用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收容部外表面21n1與收容部內表面21n2替換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收容部外表面21m1與收容部內表面21m2。
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橫向排列配置於護罩構件100之長邊方向,設置於各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拉鏈滑件203之插入口21k8、21k9朝向相反方向。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深度方向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深度方向配置於同軸上,各深度方向亦可為例如以1°~179°之範圍內之任意之角度交叉之態樣。例如,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亦可如V字配置。再者,深度方向為自各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之各插入口21k8、21k9朝向各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之內側之方向。
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構成為應自本身之插入口21k8沿著本身 之深度方向減少收容空間。明顯地,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高度H21及寬度W21朝向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深度方向、本例中為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側而遞減。於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插入口21k8之上方設置自上部基部11之側面11c俯視圓弧狀地凸出之凸出部21m5,確保拉鏈滑件203m之更充分之被覆性及護罩構件100之更優異之設計性。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亦與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同樣地構成,用凸出部21n5替換凸出部21m5。
如圖2及圖4所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具有第1拉鏈滑件203m可自前端部203mf側及第1方向進入之第1空腔22m。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具有第2拉鏈滑件203n可自前端部203nf側及第2方向進入之第2空腔22n。本例中,第1及第2方向為同軸上相反之方向,但如上述所說明般未必限定於此,第1方向與第2方向亦可以形成V字之方式而交叉。
如圖2及圖4所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第1空腔22m之空腔寬度W22及空腔高度H22朝向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深度方向、本例中為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側而遞減。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第2空腔22n之空腔寬度W22及空腔高度H22朝向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深度方向、本例中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側而遞減。藉由該構成而限制拉鏈滑件收容部21內之流路,可使液體、粉體等流體向產生於第1拉鏈滑件203m之前端部203mf與第2拉鏈滑件203n之前端部203nf之間之成組之拉鏈鏈齒202p、202q未關閉之間隙流入之機率變低。又,藉由使各空腔於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深度方向適當變窄,而可適當設定拉鏈滑件收容部21內之拉鏈滑件203之停止位置,作為較佳之一例,可確保於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拉鏈滑件203之收容時拉鏈滑件203之拉片203m7之自由端側自拉鏈滑件收容部21選擇性地露出。
如圖1及圖4所示,於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間,存在上部基部11不凸狀地隆起之部分,將該部分稱為上部基部11之中間連接部11j。中間連接部11j為平坦之部分。進而,相對於中間連接部11j連結有柱部14。產生於第1拉鏈滑件203m之前端部203mf與第2拉鏈滑件203n之前端部203nf之間之成組之拉鏈鏈齒202p、202q未關閉之間隙,藉由連接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間之基部10而覆蓋,明顯地藉由上部基部11之中間連接部11j而覆蓋,可使液體、粉體等流體之流入機率變低。選擇性且追加性地,於該間隙插通柱部14而減小上述間隙之開口面積,從而可使液體、粉體等流體之流入機率更低。
關於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之上下間隔,如圖5所示,於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外側設定與拉鏈布帶201之厚度對應之間隔D30,又,於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內側設定與拉鏈鏈齒202之厚度對應之間隔D35。於滿足間隔D30<間隔D35,將護罩構件100安裝於拉鏈200時,可較佳地確保各鏈帶204與護罩構件100之一體性。
下部基部12具有相對於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之左右兩側而左右中央降級之構成,藉此,可較佳地將一組鏈帶204夾入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之間。明顯地,於下部基部12之外表面12a,設置沿著護罩構件100之長邊方向延伸之一組外側階差部12f,於下部基部12之內表面12b,設置沿著護罩構件100之長邊方向延伸之一組內側階差部12g。下部基部12之外表面12a於一組外側階差部12f之間之內側區域中凸狀地突出。下部基部12之內表面12b於一組內側階差部12g之間之內側區域中凹狀地凹陷。再者,於下部基部12之一組內側階差部12g之間之凹部配置一組拉鏈鏈齒202,藉由一組拉鏈鏈齒202而將連結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之柱部14夾入。
如圖6所示,於下部基部12設置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插入 口21k8側打開之U字狀之第1切口23m,設置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插入口21k9側打開之U字狀之第2切口23n,第1切口23m與第2切口23n非連通。藉由設置第1切口23m或第2切口23n之切口23,而保持護罩構件100之薄型化,且確保拉鏈滑件203向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順利之插入。
如圖6所示,與上部基部11同樣,下部基部12亦可區分為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右側之第1下部凸緣部12p、下部中央部12r、及護罩構件100之寬度方向左側之第2下部凸緣部12q。第1下部凸緣部12p配置於應藉由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一組鏈帶204之一者之拉鏈布帶201之下。下部中央部12r配置於應藉由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一組鏈帶204之間之下,明顯地配置於頭對準型之拉鏈滑件203間之非嚙合之拉鏈鏈齒202之下。第2下部凸緣部12q配置於應藉由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一組鏈帶204之另一者之拉鏈布帶201之下。
參照圖7至圖10對將護罩構件100安裝固定於拉鏈200之態樣及方法進行例示性及補充性說明。再者,拉鏈200較佳為具備防水性,但不應限定於此。拉鏈鏈齒202隱藏於拉鏈布帶201之背面之類型只不過為一例。亦可於拉鏈布帶201之上表面設置防水性之塗佈層。
如圖7所示,設為第1拉鏈滑件203m與第2拉鏈滑件203n彼此之間具有寬度而拉鏈200局部地打開之狀態,於拉鏈200之間隙OP200確定護罩構件100之位置將護罩構件100安裝於拉鏈200。具體而言,將鏈帶204p插入至護罩構件100之上部基部11之第1上部凸緣部11p與下部基部12之第1下部凸緣部12p之間之間隙,使拉鏈鏈齒202p移動至較護罩構件100之下部基部12之內側階差部12g更內側為止。同樣地,將鏈帶204q插入至護罩構件100之上部基部11之第2上部凸緣部11q與下部基部12之第2下部凸緣部12q之間之間隙,使拉鏈鏈齒202p移動至較護罩構件100之下部基部12之內側階差部12g更內側為止。如此一來將護 罩構件100安裝於拉鏈200,其後,沿著上部基部11之外表面11a之槽部13將護罩構件100縫合於拉鏈布帶201。再者,亦可以縫合以外之態樣將護罩構件100固定於拉鏈布帶201。
為了確保拉鏈200之更充分之防水性,較理想的是靈活運用接著或熱壓接等而非縫合,以將護罩構件100面地密接於拉鏈布帶201之態樣將護罩構件100固著於拉鏈布帶201。於該情形時,可確保拉鏈布帶201之上表面與護罩構件100之上部基部11之內表面11b以較寬範圍面地密接,從而可有效地抑制流體自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插入口21k8、21k9以外之護罩構件100之上部基部11之外周進入。
藉由上述固著步驟而如圖8至圖10所示獲得附有護罩構件100之拉鏈200。如圖9所示,於柱部14之兩旁配置一組拉鏈鏈齒202,上下夾入至隔開上述間隔D35之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之間而位置固定。如圖9所示,沿著槽部13縫上縫線210,藉由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將拉鏈布帶201自上下夾入。
如圖8及圖10所示,於將第1拉鏈滑件203m收容於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時,第1拉鏈滑件203m之拉片203m7以外係收容於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關於第2拉鏈滑件203n於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中之關係亦同樣。拉片之自由端側自拉鏈滑件收容部21露出,而溶液地自拉鏈滑件收容部21拉出拉鏈滑件203。
於將第1拉鏈滑件203m收容於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將第2拉鏈滑件203n收容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時,於第1拉鏈滑件203m之前端部203mf與第2拉鏈滑件203n之前端部203nf之間產生成組之拉鏈鏈齒202p、202q未關閉之間隙。於本實施形態中,該間隙係由護罩構件100、直言係由基部10、更直言係由上部基部11之中間連接部11j而至少局部地被覆,可有效地禁止液體、粉體等流體經由該間隙之移動。如上所述,藉由在該間隙插通柱部14,可更充分地禁止液體、粉 體等流體經由該間隙之移動。
如重複敍述般,拉鏈200具備防水性,例如,於拉圖7所示之第1拉鏈滑件203m並插入至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過程中,一組鏈帶204p、204q之一組拉鏈鏈齒202p、202q嚙合,與其同步,一組鏈帶204p、204q之一組拉鏈布帶201p、201q之對向之內側緣彼此密接,拉鏈布帶201彼此之間不產生間隙。較佳為,拉鏈布帶201具備撥水性,但未必限定於此。護罩構件100如開頭所敍述般例示性且典型性地包含矽酮橡膠等,具備充分之撥水性。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1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1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仰視圖。於本實施形態中,基部10僅載置於拉鏈布帶201上,並不將拉鏈布帶201夾入。於該情形時,除了起因於由基部10夾入拉鏈布帶201之效果以外,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如圖11所示,基部10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中敍述之上部基部11對應之構成,但不具有第1實施形態中敍述之下部基部12或柱部14。基部10與上部基部11同樣,為具有亦作為外表面之上表面10a與亦作為對拉鏈布帶201之載置面之下表面10b之平板狀構件。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於將第1拉鏈滑件203m收容於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將第2拉鏈滑件203n收容於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時,於第1拉鏈滑件203m之前端部203mf與第2拉鏈滑件203n之前端部203nf之間產生成組之拉鏈鏈齒202p、202q不關閉之間隙。於本實施形態中,該間隙藉由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間之基部10之中間連接部而至少局部地被覆,可有效地禁止經由該間隙之液體、粉體等流體之移動。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2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2係用以說明將護罩構件 安裝於拉鏈之說明圖,且係自下表面側觀察拉鏈及護罩構件而得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護罩構件100之安裝對象之拉鏈200並非於1個拉鏈200可頭對準地插通有2個拉鏈滑件203,而是將於1個拉鏈200插通有1個拉鏈滑件203之2個拉鏈200猶如各拉鏈200之各拉鏈鏈齒202連續之方式配置者。於該情形時,經由產生於各拉鏈滑件203之各前端部203f之間之間隙的液體、粉體等流體之通過毫無改變地成為問題,可有效地靈活運用本案所揭示之護罩構件100。
如圖12所示,第1拉鏈200m與第2拉鏈200n縱向地連續配置。第1拉鏈200m之止擋部205與第2拉鏈200n之止擋部206對向配置。於該止擋部205與止擋部206之間於左右之拉鏈布帶201存在剩餘端201k,將護罩構件100縫合於該部分。
於第1拉鏈200m與第2拉鏈200n縫合護罩構件100,第1拉鏈200m與第2拉鏈200n經由護罩構件100而連結。第1拉鏈滑件203m之停止位置亦可由止擋部206而決定,但如上所述亦可由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而決定。關於第2拉鏈滑件203n之停止位置亦同樣。
於本例中,第1拉鏈200m之拉鏈鏈齒202之止擋部205與第2拉鏈200n之拉鏈鏈齒202之止擋部206之間之間隙藉由護罩構件100而被覆,可有效地禁止經由該間隙之液體、粉體等流體之移動。較理想的是使第1拉鏈200m之拉鏈鏈齒202之止擋部205與第2拉鏈200n之拉鏈鏈齒202之止擋部206之間隔較護罩構件100之長度更短。
<第4實施形態>
參照圖13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3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上表面側之立體圖。於本實施形態中,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以設置有與第1及第2拉鏈滑件203m、203n對應之插入口21k8、21k9之單一隧道構成拉鏈滑件收容部21,允許自一插入口21k至另一插入口21k之拉鏈滑件203之移動。即便於該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 樣之效果。
如圖13所示,拉鏈滑件收容部21具有相對於基部10向上方凸狀地突出之隧道狀之構成,自一插入口21k至另一插入口21k為止空間不變窄地連通。亦可理解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圓頂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圓頂連續而構成拉鏈滑件收容部21。
例如,若將圖13所示之護罩構件100縫合於圖7所示之拉鏈200,則第1拉鏈滑件203m可通過護罩構件100之拉鏈滑件收容部21,且自第1插入口21k8至第2插入口21k9為止可通過。於該情形時,可自由變更一組拉鏈滑件203之頭對準位置,為了確保拉鏈200之防水性而要求不忘記將各拉鏈滑件203之頭對準位置與護罩構件100對準。再者,通常,如上所述不大考慮使拉鏈滑件203往返於一與另一插入口21k間。
於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護罩構件100之第1插入口21k8與第2插入口21k9之間各拉鏈滑件203不能通過,藉此,可確實地確保將第1及第2拉鏈滑件203之頭對準位置固定,而拉鏈200關閉之狀態下之拉鏈200之防水性。
<第5實施形態>
參照圖14及圖15對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4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俯視圖。圖15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縱剖面模式圖,且表示沿著圖14之X15-X15之護罩構件之剖面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具體性的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所示之構成不同,明顯地,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高度H21或空腔部22之空腔高度H22於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深度方向不遞減之部分設置於拉鏈滑件收容部21。於該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效果同樣之效果。
如圖14及圖15所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具有上述高度H21及空腔高度H22固定之插入口側部分121m1,以及上述高度H21及空腔高度H22朝向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深度方向、本例中為後側 拉鏈滑件收容部21n側而遞減之內側部分121m2。同樣地,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具有上述高度H21及空腔高度H22固定之插入口側部分121n1,以及上述高度H21及空腔高度H22朝向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深度方向、本例中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側而遞減之內側部分121n2。
如圖14所示,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內側部分121m2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內側部分121n2之對向端被弄圓為弧狀,除了此方面,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與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n為固定寬度W21。
例如,於第1拉鏈滑件203m進入至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過程中,第1拉鏈滑件203m之安裝柱203m6抵接於空腔高度H22遞減之內側部分121m2之內表面,阻止進一步之移動。
<第6實施形態>
參照圖16對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6係護罩構件之概略性的俯視圖,且表示固定於3個拉鏈上之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與3個拉鏈200對應,於護罩構件100設置3個拉鏈滑件收容部21。於該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只要設置於護罩構件100之拉鏈滑件收容部之數量為2個以上則為任意,並非如上述例示之實施形態之揭示般限定為2個。本實施形態之護罩構件100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可藉由模具成形而製造。
如圖16所示,護罩構件100為了覆蓋由前端部203f彼此面對面之態樣之3個拉鏈滑件203之各前端部203f而包圍之間隙,將3個拉鏈滑件收容部21配置於基部10上而構成。護罩構件100以120°間隔而旋轉對稱地構成,明顯地,3個拉鏈滑件收容部21以相等之角度間隔配置於「周向」。「周向」例如可說明為將由前端部203f彼此面對面之態樣之3個拉鏈滑件203之各前端部203f而包圍之間隙之深度方向包圍之方 向,此處所述之間隙之深度方向明顯地與護罩構件100之基部10之厚度方向一致。基部10之厚度方向與基部10之對向之上表面與下表面垂直地交叉。護罩構件100之正面視形狀為圓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
為了方便說明,對3個拉鏈滑件收容部21附註不同符號211、212、213。拉鏈滑件收容部211之深度方向與拉鏈滑件收容部212之深度方向所成之角度為120°。拉鏈滑件收容部212之深度方向與拉鏈滑件收容部213之深度方向所成之角度為120°。拉鏈滑件收容部213之深度方向與拉鏈滑件收容部211之深度方向所成之角度為120°。
如圖16所示,與第1至第3實施形態同樣,於由拉鏈滑件收容部211~213而包圍之部分,配置基部10不凸狀地隆起之中間連接部11j。根據需要,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亦可將柱部14連結於中間連接部11j。進而,根據需要,亦可由經由柱部14而連結之上部基部11與下部基部12構成基部10。
若根據上述指點,只要為業者,則可對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設置於護罩構件之拉鏈滑件收容部之個數只要為一個以上即可,亦可為3個或4個。仿照第3實施形態之揭示,亦可使第1實施形態中所揭示之前側及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之間於空間上連通。於該情形時,根據第1實施形態之指點,較理想的是於一插入口21k與另一插入口21k之間減小拉鏈滑件收容部21之空腔寬度及/或高度而禁止第1及第2拉鏈滑件203m、203n向相反側之往返。基部10並不限定於平板者,又,其平面性的形狀或大小亦為任意,亦可僅由各拉鏈滑件收容部21間之中間連接部11j構成基部10。加進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符號係為參考用,而並非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目的而參照者。
10‧‧‧基部
11‧‧‧上部基部
11a、12a‧‧‧外表面
11b、12b‧‧‧內表面
11c、12c‧‧‧側面
11j‧‧‧中間連接部
12‧‧‧下部基部
13‧‧‧槽部
13p‧‧‧第1槽部
13q‧‧‧第2槽部
21‧‧‧拉鏈滑件收容部
21k‧‧‧插入口
21k8‧‧‧第1插入口
21k9‧‧‧第2插入口
21m‧‧‧前側拉鏈滑件收容部
21n‧‧‧後側拉鏈滑件收容部
100‧‧‧護罩構件
D30‧‧‧間隔

Claims (9)

  1. 一種護罩構件,其係用以覆蓋前端部(203f)彼此面對面之態樣之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203)之各前端部(203f)間之間隙之護罩構件(100),且包括:基部(10);及拉鏈滑件收容部(21),其相對於上述基部(10)結合,並且可至少局部地收容上述拉鏈滑件(203);且於上述拉鏈滑件收容部(21),設置上述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203)可自前端部(203f)側個別地插入之空腔(22),上述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203)包含第1及第2拉鏈滑件(203m、203n),上述拉鏈滑件收容部(21)包含: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其具有上述第1拉鏈滑件(203m)可自前端部(203f)側及第1方向插入之第1插入口(21k);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其具有上述第2拉鏈滑件(203n)可自前端部(203f)側及與上述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插入之第2插入口(21k);上述第1及第2拉鏈滑件(203m、203n)不能通過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上述第1插入口(21k)與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上述第2插入口(21k)之間,上述第1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為上述基部(10)凸狀地隆起之部分,於上述第1及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m、21n)間配置上述基部(10)未隆起之部分(11j)。
  2. 如請求項1之護罩構件,其中至少局部地供上述第1拉鏈滑件(203m)插入之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第1空腔(22m)之空 腔寬度及空腔高度自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上述第1插入口(21k)側沿著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深度方向而遞減,至少局部地供上述第2拉鏈滑件(203n)插入之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第2空腔(22n)之空腔寬度及空腔高度自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上述第2插入口(21k)側沿著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深度方向而遞減。
  3. 如請求項1之護罩構件,其中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寬度及高度自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上述第1插入口(21k)側沿著上述第1拉鏈滑件收容部(21m)之深度方向而遞減,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寬度及高度自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上述第2插入口(21k)側沿著上述第2拉鏈滑件收容部(21n)之深度方向而遞減。
  4. 如請求項1之護罩構件,其中上述基部(10)包含應配置於藉由上述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鏈帶(204)之拉鏈布帶(201)之第1主面上之上部基部(11),及相對於上述上部基部(11)連結、並且應配置於上述拉鏈布帶(201)之上述第1主面之相反側之第2主面上之下部基部(12)。
  5. 如請求項4之護罩構件,其中於上述下部基部(12),設置允許上述拉鏈滑件(203)之移動之至少1個切口。
  6. 如請求項4或5之護罩構件,其中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11、12)經由柱部(14)而連結,該柱部(14)係應於上述2個以上之拉鏈滑件(203)之各前端部(203f)之間建立對應而配置。
  7. 如請求項4或5之護罩構件,其中相較於由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11、12)對上述拉鏈布帶(201)之夾入位置中之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11、12)間之間隔,由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11、12)對上述鏈 帶(204)之拉鏈鏈齒(202)之夾入位置中之上述上部及下部基部(11、12)間之間隔更寬。
  8. 如請求項1之護罩構件,其中於上述基部(10),設置規定該護罩構件(100)相對於藉由上述拉鏈滑件(203)而開閉之鏈帶(204)之拉鏈布帶(201)之縫合的預定線之凹狀之至少1個槽部(13)。
  9. 一種拉鏈,其設置有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上述護罩構件(100)。
TW102139983A 2012-12-12 2013-11-04 A shroud member and a zipper having its own TWI5043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2243 WO2014091585A1 (ja) 2012-12-12 2012-12-12 カバー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7617A TW201427617A (zh) 2014-07-16
TWI504358B true TWI504358B (zh) 2015-10-21

Family

ID=50933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9983A TWI504358B (zh) 2012-12-12 2013-11-04 A shroud member and a zipper having its own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504358B (zh)
WO (1) WO20140915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3246B2 (ja) * 2014-10-23 2018-08-29 モリト株式会社 可撓性シートに対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取付構造並びに取付方法、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物品
JP6501598B2 (ja) * 2015-04-13 2019-04-17 株式会社ゴールドウイン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取付方法
CN206791835U (zh) * 2017-03-30 2017-12-26 东莞市鼎富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拉链
WO2019012390A1 (en) * 2017-07-10 2019-01-17 Ykk Corporation CURSOR TOP AND OVER CURSOR ASSEMBLY
CN112848227A (zh) * 2021-01-29 2021-05-28 深圳市裕荣鑫五金拉链有限公司 带有皮带的拉链快速塑形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403Y2 (zh) * 1985-09-20 1992-07-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7617A (zh) 2014-07-16
WO2014091585A1 (ja)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358B (zh) A shroud member and a zipper having its own
US9763498B2 (en) Slider cov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slide fastener with slide cover
KR101096968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EP2578107B1 (en) Slide fastener
TWI481358B (zh) zipper
TW200819076A (en) Fastener
JP2002136310A (ja) 気密・水密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US8083040B2 (en) Zipper for luggage and luggage using the same
CN111867417B (zh) 拉链
US11154120B2 (en) Slide fastener
EP2374366A1 (en) Zipper for luggage and luggage using the same
CN210130444U (zh) 拉链牙链带
CN112804908B (zh) 拉链用的止码
ES2228891T3 (es) Conjunto de cierre que puede volverse a cerrar con indicador de posicion cerrada de corredera.
KR200449438Y1 (ko) 다중자크 및 이를 구비한 의류
KR101020330B1 (ko) 이탈방지용 이중지퍼
WO2013136473A1 (ja)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防水製品
KR200416822Y1 (ko) 슬라이드파스너의 하부부재
JP3230643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
KR200470018Y1 (ko) 양면형 휴대용 단말기 커버
EP3815564B1 (en) Slider for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and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CN112804907B (zh) 拉链用的止码
TW201927193A (zh) 拉鏈
JP2020185231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