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3563B -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 Google Patents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3563B
TWI503563B TW102121027A TW102121027A TWI503563B TW I503563 B TWI503563 B TW I503563B TW 102121027 A TW102121027 A TW 102121027A TW 102121027 A TW102121027 A TW 102121027A TW I503563 B TWI503563 B TW I5035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conditional expression
imaging lens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1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2293A (zh
Inventor
Takashi Kawasaki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432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2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3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3563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本發明係有關於抑制雜散光的小型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本發明尤其是有關於具有5片透鏡、適合於矮背的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近年來,隨著使用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型影像感測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影像感測器等之攝像元件的攝像元件之高性能化及小型化,具備攝像裝置的行動電話或攜帶型資訊終端已日漸普及。而且在最近,受到如上述之攜帶型資訊終端上所搭載之顯示元件之大型化及高精細化之影響,攝像元件也被要求高像素化,這些攝像裝置上所被搭載的攝像鏡頭,係被強烈要求更進一步的高性能化。作為此種用途的攝像鏡頭,基於可比3片或4片構成之鏡頭更能達成高性能化之理由,而提出了5片構成之攝像鏡頭(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一方面,攜帶型資訊終端也被要求薄型化,攝像裝置中所搭載之攝像鏡頭也被強烈要 求矮背化,為了高性能化而增加透鏡片數同時還必須要能達成同等或是更加矮背化。然而,若繼續矮背化下去,則由於光線在光軸方向上前進的距離變短但是朝光軸垂直方向行進的距離沒有改變,因此在透鏡內,光線會相對於光軸而夾著較大的角度。結果而言,光線容易入射至透鏡的有效領域以外,容易產生雜散光。
為了解決該雜散光之問題,作為在開口光圈之外另外具備遮光光圈的5片構成之攝像鏡頭,從物體側起依序由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至少單面是具有反曲點的非球面之第5透鏡所構成,並具備被固定在第1透鏡至第3透鏡之間的遮光光圈、和被固定在第3透鏡至第5透鏡之間的遮光光圈的攝像鏡頭,係已被揭露(參照專利文獻2)。
然而,上記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係第3透鏡的像側面的形狀是近似無反曲點的凸面,在矮背化時,成像在周邊像高之光束的周緣光線的發散是僅交給第2透鏡的凹面負責,由於強力的折射因此會產生很大的像差,難以高性能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10/024198號
[專利文獻2]中國實用新型公告第202330849號說明書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背景技術之問題而研發,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較先前類型更為小型,同時雜散光較少,各種像差都被良好補正的5片構成之攝像鏡頭。
此處,小型攝像鏡頭的尺度,在本發明中的目標是要達到滿足下式的程度。藉由滿足此範圍,就可使攝像裝置全體小型化。
L/2Y<0.90…(15)其中,
L:攝像鏡頭全系統的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起至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攝像元件的攝像面對角線長(攝像元件的矩形實效像素領域的對角線長)
此處,所謂像側焦點,係指對攝像鏡頭入射與光軸呈平行之平行光線時的像點。此外,若在攝像鏡頭的最靠像側的面與像側焦點位置之間,配置有光學式低通濾光片、紅外線截斷濾光片、或攝像元件封裝的保護玻璃等之平行平板的情況下,則平行平板部分係視為空氣換算距離然後計算上記L之值。
關於值L/2Y,較理想係亦可為下式的範圍。
L/2Y<0.78…(15’)
為了達成上記目的,本發明所論之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的第1透 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凹面朝向像側的第5透鏡所成;第5透鏡之像側面係為非球面且在有效徑內具有反曲點;第2透鏡及第3透鏡之至少一方係為負透鏡;開口光圈係比第3透鏡還靠近物體側;在第3透鏡與第4透鏡之間、及第4透鏡與第5透鏡之間,具有遮光光圈;第3透鏡之像側面係為,具有反曲點,且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是具有負的光焦度。
在本發明所論之攝像鏡頭中,係第1透鏡是凸面朝向物體側,藉此,全系統的主點位置會靠近物體側,對於光學全長的縮短是有利的。又,藉由將第5透鏡的像側面設計成凹面,就可延長後焦點,因此可以確保配置AF機構等時所需要的所望之後焦點。然後,藉由將第5透鏡的像側面設計成在有效徑內具有反曲點的非球面,就可把周邊像高之光線入射至像面之際的入射角抑制成較小,因此可以提升使用攝像元件時的感測器的受光效率。藉由將開口光圈配置在比第3透鏡還靠近物體側,就可使射出光瞳遠離像面,因此可將感測器入射角抑制成較小。
將如本發明所述之具有5片透鏡之攝像鏡頭做矮背化時,係令正的光焦度集中在5片透鏡當中靠物體側之透鏡上,藉此使全系統的主點位置靠近於物體側,甚至,必須要縮短各透鏡間之間隔而使透鏡所佔有之領域變小。加上若要大口徑化,則由於在第1透鏡的物體側的凸面會產生較大的球面像差,因此必須要補正第2透鏡以後之透鏡的球面像差。此情況下,軸上光線高度較高的負透鏡,是能 上光線高度較高之第2透鏡或第3透鏡之至少一方設計成負透鏡,就可有效補正球面像差。可是,若繼續矮背化下去則以比最大攝角還大之攝角入射至攝像鏡頭的光線,係在通過上記負透鏡後,對光軸夾著較大的角度,因此會入射至第4透鏡或第5透鏡的有效徑外,容易產生雜散光。
於是,在第1攝像鏡頭中,藉由在第3及第4透鏡之間和第4及第5透鏡之間配置遮光光圈,就可避免雜散光。又,藉由使第3透鏡的像側面是在有效徑位置朝像側傾斜,成像在最大像高的光線束的周緣光線會在第3透鏡的像側面被發散,因此可容易使通過第3透鏡後的光線對光軸帶有較大的角度,有利於矮背化。
又,第3透鏡之像側面係為,具有反曲點,且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是具有負的光焦度。此處,所謂有效徑的7成以上,是意味著有效徑之7成的交界起至有效徑外緣為止的帶狀領域。所謂負的光焦度,係指平行光線入射時,光線會被往遠離光軸方向折射的意思。在有效徑內的一部分中,平行光線被往遠離光軸方向折射的情況下,就稱該面的一部分是具有負的光焦度。如此,藉由使第3透鏡的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具有負的光焦度,成像在最大像高的光線束的周緣光線會在第3透鏡的像側面被發散,因此可容易使通過第3透鏡後的光線對光軸帶有較大的角度,因此有利於矮背化。
此處,針對第1透鏡的物體側面或第5透鏡 的像側面,係將有效徑5成為止之形狀,使用最小平方法來對曲率半徑R的球面取近似時,曲率中心是定義成若為空氣側則凹,若為媒質側則凸。又,雖然僅關於本說明書,但光軸附近、光軸周邊這些用語,在沒有特別聲明的情況下,是適用上記定義。
此外,若依據本發明的具體側面,則開口光圈係可配置在比第2透鏡靠近物體側。
在本發明的另一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2):0.75<dΦ/dz<2.5…(2)其中,dΦ: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之開口部分的內徑、與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之開口部分的內徑的差
dz: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與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的光軸方向之間隔。
藉由將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I,和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II,設置成滿足條件式(2),就可避免雜散光。藉由超過條件式(2)的值dΦ/dz的下限,相對於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II之口徑,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I之口徑會較小,即使對於從第3透鏡射出的對光軸帶有較大角度之光線,仍可將第4透鏡的凸緣部予以充分遮光,因此可以防止起因於光線入射第4透鏡之凸緣部所造成的雜散光。另一方 面,藉由使值dΦ/dz低於條件式(2)的上限,相對於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I之口徑,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II之口徑不會變得過大,因此可將第5透鏡的凸緣部予以充分遮光,可以防止起因於光線入射第5透鏡之凸緣部所造成的雜散光。
此外,關於值dΦ/dz,較理想係為下記2式之任一者的範圍。
1.2<dΦ/dz<2.5…(2’)
0.90<dΦ/dz<2.0…(2”)
在本發明的另一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3):0.03<et6/f<0.10…(3)其中,et6:第3透鏡之像側面之有效徑位置與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之有效徑位置的光軸方向之間隔
f:攝像鏡頭全體的焦距(在以下的式子中亦同)。
藉由超過條件式(3)的值et6/f的下限,在第3透鏡與第4透鏡之周邊可確保放入遮光光圈I用的間隔。另一方面,藉由使值et6/f低於條件式(3)的上限,就可防止因為間隔過寬而阻礙矮背化。
此外,關於值et6/f,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0.05<et6/f<0.08…(3’)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4):40°<θS7<80°...(4) 其中,θ S7: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的有效徑7成以上的最大面角度(°)。
藉由超過條件式(4)的值θ S7的下限,對於被第3透鏡所折射而對光軸帶有較大角度之光線,設計成接近垂直之面角度,藉此可將折射角抑制成較小,因此可抑制彗星像差等的產生。另一方面,藉由使值θ S7低於條件式(4)的上限,就可防止因為面角度過大而阻礙成形性。
此外,關於值θ S7,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50°<θS7<75°...(4’)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5):|Sag6|/f<0.10…(5)其中,|Sag6|:第3透鏡的像側面的凹陷量最大值。
藉由以滿足條件式(5)之範圍來設定值|Sag6|/f,第3透鏡的像側面的凹陷量會變小,因此在鏡頭全長中第3透鏡所佔有的對光軸方向之領域可以縮小,所以有利於矮背化。
此外,關於值|Sag6|/f,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Sag6|/f<0.05…(5’)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6): -15°<θS6<15°...(6)其中,θ S6:第3透鏡像側面的有效徑之9成以上的最大面角度(°)。
藉由以滿足條件式(6)之範圍來設定值θ S6,可使成像在周邊像高之光線束的周緣光線被發散地折射,因此在第3透鏡通過後可使其容易對光軸帶有較大的角度,有利於矮背化。
此外,關於值θ S6,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10°<θS6<10°...(6’)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7):0.65<|Sag7|/d7<1.50…(7)其中,|Sag7|: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的凹陷量最大值
d7:第4透鏡的中心厚。
藉由超過條件式(7)的值|Sag7|/d7的下限,攝像鏡頭內的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所佔有之光軸方向的領域會變大,因此第4透鏡物體側面的形狀自由度會變大,可形成對於通過第3透鏡後之光線不容易產生像差的形狀。另一方面,藉由使值|Sag7|/d7低於條件式(7)的上限,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的凹陷量不會過大,對矮背化是有效的。
此外,關於值|Sag7|/d7,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0.75<|Sag7|/d7<1.30…(7’)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8):0.45<θ r6/θ r4<1.00…(8)其中,θ r4:第2透鏡之像側面上的對角像高光束的離光軸較遠側的周緣光線的折射角
θ r6:第3透鏡之像側面上的對角像高光束的離光軸較遠側的周緣光線的折射角。
藉由超過條件式(8)的值θ r6/θr4的下限,就可以用第2透鏡的像側面和第3透鏡的像側面,來分攤光線的發散,因此可將像差的發生抑制成較小。另一方面,藉由使值θ r6/θr4低於條件式(8)的上限,就可防止第3透鏡的光線發散過強而導致像差發生。
此外,關於值θ r6/θ r4,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0.50<θ r6/θ r4<0.90…(8’)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9):0.05<et8/f<0.20…(9)其中,et8:第4透鏡之像側面之有效徑位置與第5透鏡之物體側面之有效徑位置的光軸方向之間隔。
藉由超過條件式(9)的值et8/f的下限,可在第4透鏡與第5透鏡之周邊確保放入遮光光圈II用的 間隙,藉由使值et8/f低於條件式(9)的上限,可防止第4透鏡與第5透鏡之間隔過大而有礙矮背化。
此外,關於值et8/f,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0.07<et8/f<0.15…(9’)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第5透鏡係為負透鏡,且滿足條件式(10):45<v5<70…(10)其中,
v5:第5透鏡的阿貝數。
藉由將第5透鏡設計成負透鏡,就可一面確保矮背化一面確保某種程度的後焦點,因此可減小透鏡附著灰塵或刮傷時的影響。又,藉由在第5透鏡的像側面具有反曲點,其周邊部就會具有正的光焦度,但藉由將第5透鏡的阿貝數v5設定成超過條件式(10)的下限,就可抑制第5透鏡之周邊部上所產生的色像差,因此就減少倍率色像差,可達成高性能化。另一方面,藉由使阿貝數v5低於條件式(10)的上限,就會是負透鏡因此還可抑制軸上色像差的產生。
此外,關於值v5,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50<v5<60…(10’)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11):1.45<n1<1.65…(11)其中,
n1:第1透鏡的折射率。
若繼續矮背化下去,則會導致全系統的主點位置靠向物體側,因此第1透鏡的物體側面的凸面的曲率半徑會變小。因此會導致入射至入射光瞳周緣的光,帶有較大的球面像差。尤其是大口徑化的情況下,球面像差會顯著變大,有礙高性能化。於是,藉由將第1透鏡的折射率n1設定成超過條件式(11)的下限,即使面角度變緩和仍可為相同的焦距,因此可防止物體側過強的凸面而造成較大的球面像差。又,反之,若第1透鏡的折射率變高則第1透鏡的前側主點與後側主點之間隔會拉開,因此關連於焦距的後側主點會靠向像側,導致焦距變短而廣角化。為了使第1透鏡的後側主點靠近物體側,而令第1透鏡本身靠向物體側,則光學全長會變大,不利於矮背化。藉由使物體側的凸面變強而接近新月形狀,是可以維持光學全長而使後側主點靠近物體側,但如此一來會產生較大的球面像差。於是,藉由將第1透鏡的折射率n1設定成低於條件式(11)的上限,就可維持矮背化同時防止物體側的凸面過強,可將第1透鏡所產生的球面像差抑制成較小。
此外,關於值n1,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1.50<n1<1.60…(11’)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第2透鏡係為負透鏡。如此,藉由將第2透鏡設計成負透鏡,就可將第1透鏡上所產生的色像差或球面像差,以光線高度較高之第2透鏡加以補正,因此可有效補正而有利於高性能化。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第2透鏡係為,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係小於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可使對第2透鏡物體側面的光線入射角度縮小,可適切地補正球面像差,可保持高性能。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第2透鏡之像側面係為,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是具有負的光焦度。或者,第2透鏡的像側面係在有效徑位置往像側傾斜。如此,藉由使第2透鏡的像側面在外周側帶有負的光焦度,或是使第2透鏡的像側面的有效徑位置的面往像側傾斜,就可使往周邊像高成像之光束的周緣光線容易被折射而發散,因此有利於矮背化或倍率色像差之補正。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12):15<v2<30…(12)其中,
v2:第2透鏡的阿貝數。
藉由使第2透鏡的阿貝數v2低於條件式(12)的上限,可補正在第1透鏡上所產生的軸上色像差與倍率色像差。另一方面,藉由使阿貝數v2超過條件式(12)的下限,可防止色像差的過度補正。
此外,關於值v2,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20<v2<25…(12’)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13): -0.2<f/f4<2.0…(13)
f4:第4透鏡之焦距。
藉由使第4透鏡的焦距的相關之值f/f4低於條件式(13)的上限,就可防止第4透鏡的正的光焦度過強而導致全系統之焦距過短、造成多餘的廣角化。又,藉由將第4透鏡的焦距f4設定成超過條件式(13)的下限,就可防止第4透鏡帶有太強的負的光焦度而導致全系統之焦距過長、過度望遠化。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係滿足條件式(14):1.1<f123/f<1.7…(14)
f123:第1透鏡至第3透鏡為止的合成焦距。
藉由使第1透鏡至第3透鏡的合成焦距的相關之值f123/f落在條件式(14)之範圍,就可使得第1透鏡至第3透鏡的正的光焦度較為適切,因此可防止因為正的光焦度過強而導致像差的產生,同時可縮小光學全長。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開口光圈係比第2透鏡還靠近物體側,第2及第5透鏡係為負透鏡,且滿足條件式(13):-0.2<f/f4<2.0…(13)
本發明的再一其他側面中,還具有實質上不具光焦度之透鏡。
為達成上記目的,本發明所述之攝像裝置,係具備上述的攝像鏡頭、攝像元件。藉由使用本發明的攝 像鏡頭,就可獲得雜散光較少而各像差都被良好地補正的小型之攝像裝置。
為達成上記目的,本發明所述之攜帶型終端,係具備上述的攝像裝置。
10‧‧‧攝像鏡頭
39‧‧‧凸緣部
50‧‧‧相機模組
51‧‧‧攝像元件
51a‧‧‧光電轉換部
52‧‧‧配線基板
54‧‧‧鏡筒部
55a‧‧‧驅動機構
100‧‧‧攝像裝置
103‧‧‧控制部
105‧‧‧光學系驅動部
107‧‧‧攝像元件驅動部
108‧‧‧影像記憶體
300‧‧‧攜帶型終端
310‧‧‧控制部(CPU)
320‧‧‧顯示操作部
330‧‧‧操作部
340‧‧‧無線通訊部
341‧‧‧天線
360‧‧‧記憶部(ROM)
370‧‧‧暫時記憶部(RAM)
AS‧‧‧開口光圈
AX‧‧‧光軸
FS‧‧‧遮光光圈
FS1~FS4‧‧‧遮光光圈
I‧‧‧攝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LA‧‧‧光線
LA2‧‧‧周緣光線
OP‧‧‧開口部
P‧‧‧反曲點
S11、S21、S22、S32、S41、S42、S51、S52‧‧‧透鏡面
SP‧‧‧球面形狀
AS7‧‧‧非球面形狀
F‧‧‧平行平板
[圖1]具備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的說明圖。
[圖2]透鏡或遮光光圈之狀態的說明用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3]具備圖1之攝像裝置的攜帶型終端的說明用區塊圖。
[圖4]圖4A及4B係分別為攜帶型終端的正面側及背面側的斜視圖。
[圖5]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的具體說明圖。
[圖6]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7]圖7A~7E係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8]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9]圖9A~9E係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10]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11]圖11A~11E係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12]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13]圖13A~13E係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14]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15]圖15A~15E係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16]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17]圖17A~17E係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18]實施例7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19]圖19A~19E係實施例7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20]實施例8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21]圖21A~21E係實施例8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圖22]實施例9的攝像鏡頭的剖面圖。
[圖23]圖23A~23E係實施例9的攝像鏡頭的像差圖。
以下,參照圖1等,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此外,圖1所例示之攝像鏡頭10,係與後述的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15等具體而言是不同構成。
圖1係具備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的相機模組的說明用剖面圖。
相機模組50係具備:形成被攝體像的攝像鏡頭10、用來偵測攝像鏡頭10所形成之被攝體像的攝像元件51、從背後保持該攝像元件51並且具有配線等的配線基板52、將攝像鏡頭10予以保持並且具有讓來自物體側之光束入射之開口部OP的鏡筒部54。攝像鏡頭10,係具有使被攝體像被成像在攝像元件51的像面或攝像面(被投影面)I上的機能。此相機模組50,係被組裝在後述的攝像裝置中而使用,但亦可單獨稱作攝像裝置。
攝像鏡頭10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開口光圈AS、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攝像鏡頭10係為小型,作為其尺度,目標是要達到滿足以下式(15)的程度。
L/2Y<0.90…(15)此處,L係為攝像鏡頭10全系統的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S11起至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AX上之距離,2Y係為攝像元件51的攝像面對角線長(攝像元件51的矩形實效像素領域的對角線長),所謂像側焦點,係指對攝像鏡頭10入射與光軸AX呈平行之平行光線時的像點。藉由滿足此範圍,就可使相機模組50全體小型化。
此外,若在攝像鏡頭10的最靠像側的面S52與像側焦點位置之間,配置有光學式低通濾光片、紅外線截斷濾光片、或攝像元件封裝的保護玻璃等之平行平板F的情況下,則平行平板F部分係視為空氣換算距離然後計算上記L之值。又,較理想係為下式的範圍。
L/2Y<0.78…(15’)
攝像元件51,係為由固體攝像元件所成的感測器晶片。攝像元件51的光電轉換部51a,係由CCD(電荷耦合元件)或CMOS(互補型金屬氧化半導體)所成,會將入射光針對RGB分別進行光電轉換,輸出其類比訊號。作為受光部的光電轉換部51a之表面,係成為像面或攝像面(被投影面)I。
配線基板52,係具有將攝像元件51對其他構件(例如鏡筒部54)做定位而固定之功能。配線基板52係從外部電路接受用來驅動攝像元件51或驅動機構55a所需的電壓或訊號之供給,又,可將偵測訊號輸出至上記外部電路等等。
在攝像元件51的攝像鏡頭10側,係藉由未圖示的保持構件,將平行平板F以覆蓋攝像元件51等的方式加以配置、固定。
鏡筒部54,係收納攝像鏡頭10並保持之。鏡筒部54,係為了使構成攝像鏡頭10的透鏡L1~L5當中的1個以上之透鏡沿光軸AX移動,以使攝像鏡頭10進行對焦動作,因此具有例如驅動機構55a。驅動機構55a係例如具備音圈馬達和導軌,可使特定的透鏡沿著光軸AX往復移動。
參照圖2等,說明鏡筒部54內所保持之攝像鏡頭10的狀態。構成攝像鏡頭10的第1~第5透鏡L1~L5,係分別具有支持用的凸緣部39,介由凸緣部39而與 相鄰的透鏡層積,被保持在鏡筒部分54a內。在這些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被凸緣部39所夾著的第1~第4遮光光圈FS1~FS4,防止雜散光的發生。第1~第4遮光光圈FS1~FS4係例如以金屬薄板來形成。在鏡筒部分54a的物體側係形成有,覆蓋透鏡L1之有效徑之周圍的開口光圈AS。
接著,參照圖3、圖4A即4B,說明搭載有圖1所例示之相機模組50的行動電話機或其他攜帶型終端300之一例。
攜帶型終端300係為智慧型手機型的行動通訊終端,具備:具有相機模組50的攝像裝置100、統籌控制各部並執行相應於各處理之程式的控制部(CPU)310、顯示通訊關連資料、攝像映像等並且接受使用者操作的觸控面板的顯示操作部320、含電源開關等的操作部330、透過天線341而與外部伺服器等之間實現各種資訊通訊所需的無線通訊部340、記憶著攜帶型終端300的系統程式或各種處理程式及終端ID等必要資料的記憶部(ROM)360、將控制部310所執行之各種處理程式或資料、處理資料、或攝像裝置100的攝像資料等予以暫時儲存的作為作業領域而使用的暫時記憶部(RAM)370。
攝像裝置100係除了已經說明的相機模組50以外,還具備:控制部103、光學系驅動部105、攝像元件驅動部107、影像記憶體108等。
控制部103,係控制攝像裝置100的各部。控 制部103係含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等,藉由從ROM讀出而展開至RAM中的各種程式與CPU的合作,而執行各種處理。此外,控制部310係和攝像裝置100的控制部103連接成可通訊,可收授控制訊號或影像資料。
光學系驅動部105係藉由控制部103之控制而進行對焦、曝光等之際,令攝像鏡頭10的第1及第2驅動機構55a動作而控制攝像鏡頭10的狀態。光學系驅動部105係藉由使驅動機構55a動作而使攝像鏡頭10中的特定透鏡沿著光軸AX適宜移動,就可令攝像鏡頭10進行對焦動作。
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藉由控制部103之控制而進行曝光等之際,控制攝像元件51的動作。具體而言,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基於時序訊號而控制攝像元件51進行掃描驅動。又,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將從攝像元件51所輸出之偵測訊號或光電轉換訊號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的影像資料。然後,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對攝像元件51所測出的影像訊號,進行失真補正、色彩補正、壓縮等之各種影像處理。
影像記憶體108,係將已被數位化的影像訊號,從攝像元件驅動部107加以收取,成為可讀出及寫入的影像資料而記憶之。
此處說明,含有上記攝像裝置100的攜帶型 終端300的攝影動作。一旦將攜帶型終端300設定成以相機而動作的相機模式,則會進行被攝體的監視(透視影像顯示)、和執行影像攝影。在監視中,透過攝像鏡頭10而得到的被攝體的像,係被成像在攝像元件51的攝像面I(參照圖1)。攝像元件51,係被攝像元件驅動部107掃描驅動,每一定週期就將對應於已成像之光像的作為光電轉換輸出的類比訊號,輸出1畫面份。
該類比訊號,係在攝像元件51所附屬的電路中,按照RGB之各原色成分分別適宜調整增益後,被轉換成數位資料。該數位資料,係被進行包含畫面內插處理及Y補正處理的色彩處理,生成數位值的亮度訊號Y及色差訊號Cb、Cr(影像資料),而被儲存在影像記憶體108。所被儲存的數位資料,係從影像記憶體108被定期讀出而生成其視訊訊號,透過控制部103及控制部310而被輸出至顯示操作部320。
此顯示操作部320,係在監視中係成為取景窗之功能,會即時顯示攝像影像。此狀態下,隨時基於使用者透過顯示操作部320所進行之操作輸入,藉由光學系驅動部105之驅動而設定攝像鏡頭10的對焦、曝光等。
在此種監視狀態下,使用者藉由適宜操作顯示操作部320,就可拍攝靜止影像資料。隨應於顯示操作部320的操作內容,影像記憶體108中所儲存的1畫格的影像資料會被讀出,被攝像元件驅動部107進行壓縮。該壓縮後的影像資料,係透過控制部103及控制部310,被 記錄至例如RAM370等。
此外,上述的攝像裝置100,係為適合於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之一例,本發明係不限定於此。
亦即,搭載有相機模組50或攝像鏡頭10的攝像裝置,係不限於被內藏在智慧型手機型的攜帶型終端300中者,亦可內藏於行動電話、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等,也可內藏於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平板個人電腦、行動個人電腦、數位靜態相機、視訊攝影機等。
以下,回到圖1等,詳細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圖1所示的攝像鏡頭10係使被攝體像成像在攝像元件51之攝像面(被投影面)I上,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1透鏡L1、在光軸AX附近的負的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凹面朝向像側的負的第5透鏡L5。上記攝像鏡頭10中,第5透鏡L5的像側面S52,係為非球面且在有效徑內具有反曲點P。又,第2透鏡L2係為,像側面S22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係小於物體側面S21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第2透鏡L2的像側面S22,係在上端的有效徑位置,往像側傾斜。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係具有非球面形狀,並具有反曲點P,在上端的有效徑位置,往像側傾斜。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係具有非球面形狀。攝像鏡頭10係在比第3透鏡L3靠物體側具有開口光圈AS,開口光圈AS係在圖示的例子中是被配置在比第1 透鏡L1靠物體側。攝像鏡頭10係在第3透鏡L3與第4透鏡L4之間具有第3遮光光圈FS3,在第4透鏡L4與第5透鏡L5之間具有第4遮光光圈FS4,在圖示的例子中係在第1透鏡L1與第2透鏡L2之間具有第1遮光光圈FS1,在第2透鏡L2與第3透鏡L3之間具有第2遮光光圈FS2。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第2透鏡L2設計成負透鏡,但亦可將第3透鏡L3構成為負透鏡,亦可將第2及第3透鏡L2、L3都設計成負透鏡。無論哪種情形,第3透鏡L3的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係具有負的光焦度。
若依據上記攝像鏡頭10,則第1透鏡L1的物體側面S11係為凸,有利於光學全長之縮短。又,藉由在第2透鏡L2配置負透鏡,可提高色像差的補正效果。然後,藉由將第5透鏡L5的像側面S52設計成凹的,就可容易確保配置AF機構等時所需要的所望之後焦點。然後,藉由將第5透鏡L5的像側面S52設計成在有效徑內具有反曲點P的非球面,就可把周邊像高之光線LA入射至像面之際的入射角抑制成較小,可以提升使用攝像元件51時的攝像面I的受光效率。藉由將開口光圈AS配置在比第3透鏡L3靠物體側(更理想則是比第2透鏡L2靠物體側),就可使射出光瞳遠離像面,因此可將往攝像面I的入射角抑制成較小。
又,在上記攝像鏡頭10中,藉由在第3及第4透鏡L3、L4之間和第4及第5透鏡L4、L5之間配置遮光光圈 FS3、FS4等,以避免雜散光。又,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是在與虛線交叉的有效徑位置上朝像側傾斜,藉此,成像在最大像高的光線束的周緣光線會在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被發散,因此可容易使通過第3透鏡L3後的光線對光軸AX帶有較大的角度,有利於矮背化。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1)。
0.015<AS7/f<0.07…(1)其中,值AS7係為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非球面形狀、與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之有效徑位置及中心點所連結成之球面形狀SP(參照圖5)的最大乖離量(mm),值f係為攝像鏡頭10全體的焦距。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1’)。
0.02<AS7/f<0.05…(1’)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條件式(1)等,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2)。
0.75<dΦ/dz<2.5…(2)其中,值dΦ係為第4及第5透鏡L4、L5間的第4遮光光圈FS4的口徑(開口部分之內徑)、與第3及第4透鏡L3、L4間的第3遮光光圈FS3的口徑(開口部分之內徑)的差,值dz係為第4及第5透鏡L4、L5間的第4遮光光圈FS4、與第3及第4透鏡L3、L4間的第3遮光光 圈FS3的光軸AX方向之間隔。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2’)、(2”)之至少一方。
1.2<dΦ/dz<2.5…(2’)
0.90<dΦ/dz<2.0…(2”)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3)。
0.03<et6/f<0.10…(3)其中,值et6係為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的有效徑位置與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有效徑位置的光軸AX方向之間隔。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3’)。
0.05<et6/f<0.08…(3’)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4)。
40°<θS7<80°...(4)其中,值θ S7係為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有效徑的7成以上處的最大面角度(°)。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4’)。
50°<θS7<75°...(4’)
此處,若透鏡的光學面是以真空蒸著法來施 以反射防止膜的情況下,則面角度較大的地方,膜厚會被成膜得較薄此一現象,係為一般習知。膜厚變薄,相較於設計膜厚,穿透率波長特性會往短波長側平移,因此原本想要獲得反射防止效果之波長帶的長波長側之光線的反射率會上升。因此,若為了滿足條件式(4),而使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有效徑上的面角度較大,則會發生前記現象而導致在透鏡周邊部無法獲得所望的穿透率波長特性。因此,有時候會僅把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反射防止膜,設計成和攝像鏡頭10的其他光學面的反射防止膜不同。例如,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反射防止膜,係厚度被設計成,使得與光軸AX所夾之角度θ為0度和入射之光的反射率在波長帶420~750nm之範圍內會變成1.5%以下,其他光學面的反射防止膜係被設計成,使得與光軸AX所夾之角度θ為0度和入射之光的反射率在波長帶420~650nm之範圍內會變成1%以下。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5)。
|Sag6|/f<0.10…(5)其中,值|Sag6|係為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的凹陷量最大值。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5’)。
|Sag6|/f<0.05…(5’)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6)。
-15°<θS6<15°...(6)其中,值θ S6係為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的有效徑的9成以上處的最大面角度(°)。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6’)。
-10°<θS6<10°...(6’)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7)。
0.65<|Sag7|/d7<1.50…(7)其中,值|Sag7|係為第4透鏡L4的物體側面S41的凹陷量最大值,值d7係為第4透鏡L4的中心厚。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7’)。
0.75<|Sag7|/d7<1.30…(7’)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8)。
0.45<θ r6/θ r4<1.00…(8)其中,值θ r4係為第2透鏡L2的像側面S22上的對角像 高光束的離光軸AX較遠側的周緣光線LA2的折射角,值θ r6係為第3透鏡L3的像側面S32上的對角像高光束的離光軸AX較遠側的周緣光線LA2的折射角。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8’)。
0.50<θ r6/θ r4<0.90…(8’)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9)。
0.05<et8/f<0.20…(9)其中,值et8係為第4透鏡L4的像側面S42的有效徑位置與第5透鏡L5的物體側面S51的有效徑位置的光軸AX方向之間隔。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9’)。
0.07<et8/f<0.15…(9’)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10)。
45<v5<70…(10)其中,值v5係為第5透鏡L5的阿貝數。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10’)。
50<v5<60…(10’)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11)。
1.45<n1<1.65…(11)其中,值n1係為第1透鏡L1的折射率。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11’)。
1.50<n1<1.60…(11’)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12)。
15<v2<30…(12)其中,值v2係為第2透鏡L2的阿貝數。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更理想係為滿足下記條件式(12’)。
20<v2<25…(12’)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13)。
-0.2<f/f4<2.0…(13)其中,值f4係為第4透鏡L4的焦距。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係除了上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之特徵等外,還滿足已經說明過的條件式(14)。
1.1<f123/f<1.7…(14)其中,值f123係為第1透鏡L1至第3透鏡L3的合成焦距。
本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10,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可還具有實質上不具光焦度之透鏡。
[實施例]
以下,說明本發明所述之攝像鏡頭的具體實施例。於各實施例中,r係表示曲率半徑,d係表示軸上面間隔,nd係表示透鏡材料對d線的折射率,vd係表示透鏡材料的阿貝數,「eff.dia.」係表示有效徑。又,在各面編號之後記載有「*」的面係為具有非球面形狀的面,非球面的形狀,係以面的頂點為原點,在光軸AX方向取X軸,將與光軸AX垂直方向的高度令作h,而用以下的「數1」來表示。
其中,
Ai:i次的非球面係數
R:曲率半徑
K:圓錐常數
然後,在各實施例中,「STO」係表示開口光圈AS,「FS」係表示遮光光圈FS1~FS4。「OBJ」係為物體面,「IMG」係為攝像面或像面。
此外,各實施例的攝像鏡頭作為前提的使用基本波長係為587.56nm,曲率半徑等之面形狀的單位係為mm。
[實施例1]
實施例1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1。
實施例1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2。
此外,以下(含表的透鏡數據)中,10的乘冪數(例如2.5×10-002 ),是使用e(例如2.5e-002)來表示。
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此處,FL係表示攝像鏡頭全系統的焦距,Fno係表示F數,w係表示對角線攝角,Ymax係表示攝像元件的攝像面對角線長的半值,BF係表示後焦點,TL係表示系統全長。此外,以上的符號,在以下的實施例中也具有相同意思。
實施例1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3。
圖6係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15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15係從物體(OBJ)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近似凸平之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 ~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STO)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7A~7C係表示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15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7D及7E係表示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15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2]
實施例2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4。
實施例2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5。
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2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6。
圖8係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17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17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9A~9C係表示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17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9D及9E係表示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17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3]
實施例3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7。
實施例3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8。
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3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9。
圖10係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18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18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近似凸平之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的近似凸平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11A~11C係表示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18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11D及11E係表示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18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4]
實施例4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10。
實施例4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11。
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4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12。
圖12係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23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23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的近似凸平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13A~13C係表示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23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13D及13E係表示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23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5]
實施例5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13。
實施例5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14。
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5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15。
圖14係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24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24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且略平板狀而只有些微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15A~15C係表示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24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15D及15E係表示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24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6]
實施例6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16。
實施例6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17。
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6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18。
圖16係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26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26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近似凸平的雙凸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凸平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與第2透鏡L2之間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在透鏡L2~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2~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17A~17C係表示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26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17D及17E係表示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26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7]
實施例7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19。
實施例7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20。
實施例7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7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21。
圖18係實施例7的攝像鏡頭27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27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的近似平凸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19A~19C係表示實施例7的攝像鏡頭27 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19D 及19E係表示實施例7的攝像鏡頭27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8]
實施例8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22。
實施例8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23。
實施例8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8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24。
圖20係實施例8的攝像鏡頭29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29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近似凸平之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21A~21C係表示實施例8的攝像鏡頭29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21D及21E係表示實施例8的攝像鏡頭29的子午彗星像差。
[實施例9]
實施例9的透鏡面的數據係示於以下的表25。
實施例9的透鏡面的非球面係數係示於以下的表26。
實施例9的攝像鏡頭的特性列舉如下。
實施例9的單透鏡數據示於以下的表27。
圖22係實施例9的攝像鏡頭30等的剖面圖。攝像鏡頭30係從物體側起依序具備: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近似凸平之新月形之第1透鏡L1、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之第2透鏡L2、在光軸AX周邊具有弱的正折射力的雙凸之第3透鏡L3、在光軸AX周邊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像側的新月形之第4透鏡L4、在光軸AX周邊具有負折射力的雙凹之第5透鏡L5。所有的透鏡L1~L5,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在第1透鏡L1外緣的物體側係配置有開口光圈AS,在透鏡L1~L5之間係配置有遮光光圈FS1~FS4。此外,在第1透鏡L1的光入射面與物體之間,係可配置有適當厚度的平行平板(未圖示)。
圖23A~23C係表示實施例9的攝像鏡頭30的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扭曲像差),圖23D及23E係表示實施例9的攝像鏡頭30的子午彗星像差。
以下的表28係為了參考,而將各條件式(1)~(14)所對應之各實施例1~9的值加以整理。
以上雖然以實施形態或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記實施形態等。例如,遮光光圈FS1~FS4係不限於金屬板,亦可為樹脂或陶瓷的板狀構件,或是將透鏡的凸緣部39以遮光性材料塗裝,亦可構成之。甚至,遮光光圈FS1~FS4係不限定於完全的遮光體,亦可為在口徑外進行減光者。若遮光光圈FS1~FS4為遮光板等,則亦可在一對透鏡間配置複數個遮光板等。
10‧‧‧攝像鏡頭
50‧‧‧相機模組
51‧‧‧攝像元件
51a‧‧‧光電轉換部
52‧‧‧配線基板
54‧‧‧鏡筒部
55a‧‧‧驅動機構
AS‧‧‧開口光圈
AX‧‧‧光軸
FS1~FS4‧‧‧遮光光圈
I‧‧‧攝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LA‧‧‧光線
P‧‧‧反曲點
S11、S21、S22、S32、S41、S42、S51、S52‧‧‧透鏡面
F‧‧‧平行平板

Claims (22)

  1. 一種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物體側面為凸面的正的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像側面為凹面的第5透鏡所成;前記第5透鏡之像側面係為非球面且在有效徑內具有反曲點;前記第2透鏡與前記第3透鏡之至少一方係為負透鏡;開口光圈係比前記第3透鏡還靠近物體側;在前記第3透鏡與前記第4透鏡之間、及前記第4透鏡與前記第5透鏡之間,具有遮光光圈;前記第3透鏡之像側面係為,具有反曲點,且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是具有負的光焦度;滿足條件式(3):0.03<et6/f<0.10…(3)其中,et6:前記第3透鏡之像側面之有效徑位置與前記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之有效徑位置的光軸方向之間隔;f:攝像鏡頭全體的焦距。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2):0.75<dΦ/dz<2.5…(2)其中, dΦ:前記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之開口部分的內徑、與前記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之開口部分的內徑的差dz:前記第4及第5透鏡間的遮光光圈、與前記第3及第4透鏡間的遮光光圈的光軸方向之間隔。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2’):1.2<dΦ/dz<2.5…(2’)。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4):40°<θ S7<80°…(4)其中,θ S7:前記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的有效徑7成以上處的最大面角度(°)。
  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開口光圈係比前記第2透鏡還靠近物體側。
  6.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5):|Sag6|/f<0.10…(5)其中,|Sag6|:前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的凹陷量最大值;f:攝像鏡頭全體之焦距。
  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6): -15°<θ S6<15°…(6)其中,θ S6:前記第3透鏡的像側面的有效徑之9成以上處的最大面角度(°)。
  8.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7):0.65<|Sag7|/d7<1.50…(7)其中,|Sag7|:前記第4透鏡的物體側面的凹陷量最大值d7:前記第4透鏡的中心厚。
  9.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8):0.45<θ r6/θ r4<1.00…(8)其中,θ r4:前記第2透鏡之像側面上的對角像高光束的離光軸較遠側的周緣光線的折射角θ r6:前記第3透鏡之像側面上的對角像高光束的離光軸較遠側的周緣光線的折射角。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9):0.05<et8/f<0.20…(9)其中,et8:前記第4透鏡之像側面之有效徑位置與前記第5透鏡之物體側面之有效徑位置的光軸方向之間隔; f:攝像鏡頭全體之焦距。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第5透鏡係為負透鏡,並滿足條件式(10):45<v5<70…(10)其中,v5:前記第5透鏡的阿貝數。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11):1.45<n1<1.65…(11)其中,n1:前記第1透鏡的折射率。
  1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第2透鏡係為負透鏡。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第2透鏡係為,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係小於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
  1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第2透鏡之像側面係為,有效徑的7成以上之部分或全部是具有負的光焦度。
  16.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12):15<v2<30…(12)其中,v2:前記第2透鏡的阿貝數。
  1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13):-0.2<f/f4<2.0…(13)f4:前記第4透鏡之焦距;f:攝像鏡頭全體之焦距。
  18.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條件式(14):1.1<f123/f<1.7…(14)f123:前記第1透鏡至前記第3透鏡為止的合成焦距;f:攝像鏡頭全體之焦距。
  19.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開口光圈係比前記第2透鏡還靠近物體側,前記第2及第5透鏡係為負透鏡,並滿足條件式(13):-0.2<f/f4<2.0…(13)f4:前記第4透鏡之焦距;f:攝像鏡頭全體之焦距。
  20.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還具有:實質上不具光焦度之透鏡。
  21. 一種攝像裝置,係具備如請求項1至2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和被配置在前記攝像鏡頭之成像面的攝像元件。
  22. 一種攜帶型終端,係具備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攝像裝置。
TW102121027A 2013-02-08 2013-06-14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TWI503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3900A JP2014153577A (ja) 2013-02-08 2013-02-08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2293A TW201432293A (zh) 2014-08-16
TWI503563B true TWI503563B (zh) 2015-10-11

Family

ID=502284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1027A TWI503563B (zh) 2013-02-08 2013-06-14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TW102211166U TWM472861U (zh) 2013-02-08 2013-06-14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1166U TWM472861U (zh) 2013-02-08 2013-06-14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53577A (zh)
CN (2) CN103984081A (zh)
TW (2) TWI5035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3577A (ja) * 2013-02-08 2014-08-25 Konica Minolta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5818866B2 (ja) * 2013-11-28 2015-11-18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548893B (zh) 2014-11-12 2016-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5759408A (zh) * 2014-12-18 2016-07-13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622792B (zh) * 2015-01-12 2018-05-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
TWI554781B (zh) 2015-05-29 2016-10-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JP5922854B1 (ja) * 2016-01-27 2016-05-24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JP6377096B2 (ja) * 2016-04-04 2018-08-2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5986696B1 (ja) * 2016-06-16 2016-09-06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CN106873116B (zh) * 2017-04-06 2023-07-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6896481B (zh) * 2017-04-18 2022-08-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14442278B (zh) * 2017-05-26 2024-04-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211531155U (zh) * 2019-07-11 2020-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摄像头和电子设备
CN110501806B (zh) * 2019-08-16 2021-04-09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142222B (zh) * 2019-12-23 2021-07-30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4089449A (zh) * 2020-08-06 2022-02-2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2596206A (zh) * 2020-12-18 2021-04-02 四川都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广角镜头
CN116794803A (zh) * 2022-03-21 2023-09-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片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8594B2 (en) * 2001-04-26 2004-07-27 Hitachi, Ltd. Projection lens apparatus and rear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70206296A1 (en) * 2006-03-06 2007-09-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ing len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157443A1 (en) * 2008-11-10 2010-06-24 Hisashi Goto Wide angle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202119964U (zh) * 2011-04-27 2012-01-18 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 精细激光扫描f-theta透镜
WO2012132247A1 (ja) * 2011-03-25 2012-10-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TW201305591A (zh) * 2011-07-19 2013-0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鏡頭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8563B2 (ja) * 2010-01-13 2013-1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2176379A1 (ja) * 2011-06-24 2012-12-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TWI440884B (zh) * 2011-11-07 2014-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系統
TWI474069B (zh) * 2012-06-05 2015-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系統鏡組
JP2014153577A (ja) * 2013-02-08 2014-08-25 Konica Minolta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8594B2 (en) * 2001-04-26 2004-07-27 Hitachi, Ltd. Projection lens apparatus and rear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70206296A1 (en) * 2006-03-06 2007-09-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ing len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157443A1 (en) * 2008-11-10 2010-06-24 Hisashi Goto Wide angle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WO2012132247A1 (ja) * 2011-03-25 2012-10-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CN202119964U (zh) * 2011-04-27 2012-01-18 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 精细激光扫描f-theta透镜
TW201305591A (zh) * 2011-07-19 2013-0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4081A (zh) 2014-08-13
TW201432293A (zh) 2014-08-16
TWM472861U (zh) 2014-02-21
JP2014153577A (ja) 2014-08-25
CN203480114U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3563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TWI507714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TWI503572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TWI482992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JP5904623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854227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76434B (zh)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JP5827688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101228794B1 (ko) 촬상 렌즈, 촬상 장치 및 상기 촬상 장치를 구비한 휴대단말
TW201809793A (zh)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WO2011004467A1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TWI514024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JP2015072402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3156389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WO2014013676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917431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7127953A (ja) 撮像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KR20090100814A (ko) 렌즈 광학계
US20090103190A1 (en) Image lens and image device
JP2015087495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13741006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14197095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14326022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1872857B1 (ko) 초소형 광각 촬상 렌즈 시스템
US20220043240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