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6434B -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 Google Patents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6434B
TWI476434B TW102108831A TW102108831A TWI476434B TW I476434 B TWI476434 B TW I476434B TW 102108831 A TW102108831 A TW 102108831A TW 102108831 A TW102108831 A TW 102108831A TW I476434 B TWI476434 B TW I4764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imaging lens
focal length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0851A (zh
Inventor
Eigo Sano
Masae Sato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Publication of TW201400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08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6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64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近年來,伴隨著使用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型影像感測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影像感測器等的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元件的高性能化、小型化,具備有攝像裝置的行動電話或攜帶資訊終端係日益普及。對於被搭載於此種攝像裝置中之攝像透鏡,更進一步之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的要求係日益提高。作為此種用途之攝像透鏡,由於相較於3枚構成或者是4枚構成之透鏡,係能夠更加高性能化,因此,係提案有5枚構成之攝像透鏡。
作為此5枚構成之透鏡,係揭示有:藉由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1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2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3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4透鏡、以及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5透鏡,所構成之攝像透鏡(例如專利文獻1)。
又,亦揭示有:藉由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1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2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3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4透 鏡、以及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5透鏡,所構成之攝像透鏡(例如專利文獻2)。
進而,亦揭示有:藉由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1透鏡、將凸面朝向了像側的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2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3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4透鏡、以及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具有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更小之形狀之第5透鏡,所構成之攝像透鏡(例如專利文獻3)。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係藉由第1透鏡~第3透鏡來擔當全系之折射力的絕大部分,第4透鏡以及第5透鏡,係僅具有作為折射力為弱之像面修正透鏡的效果。故而,像差修正係並不充分,若是更進而將透鏡全長縮短化,則會由於性能之劣化而導致難以與攝像元件之高像素化作對應。
又,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由於以第1透鏡和第2透鏡所構成之前群係為藉由球面系所構成,因此對於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之修正係並不充分,而無法確保有良好的性能。又,由於以第1透鏡以及第2透鏡所構成之前群和第3透鏡以後之後群係均為具備有正的折射力之構成,因此,相較於後群為具有負的折射力之望遠型一般之構成,光學系之主點位置係成為位於像側而後焦距係變長,故而,對於小型化而言係為不利的形態。
又,在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由於係具備有第5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之絕對值為較像側面的曲率半徑之絕對值而更小的形狀,因此,相對於光學全長,後焦距係為長,其結果,係並無法說是達成了攝像透鏡之充分的小型化。進而,F值亦為F2.8程度而為暗,而亦無法與近年之高像素化相對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641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7928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152042號公報
本發明,係為有鑑於此種問題點所進行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相較於先前技術之形態而為更加小型,且對於諸像差作良好之修正,並且F值為明亮的5枚構成之攝像透鏡。
於此,雖然係為小型之攝像透鏡的尺度,但是,在本發明中,係以滿足下式之水準的小型化作為目標。藉由滿足此範圍,攝像裝置全體之小型輕量化係成為可能。
L/2Y<1.00...(13) 其中,L係為從攝像透鏡全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起直到像側焦點為止之光軸上的距離,2Y係為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對角線長度(攝像元件之矩形實效像素區域的對角線長度),於此,所謂像側焦點,係指當與光軸相平行之平行光線射入了攝像透鏡中的情況時之像點。
另外,當在攝像光學系之最靠像側之面和像側焦點位置之間,被配置有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固體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之平行平板的情況時,平行平板部分,係設為作為空氣換算距離而對於上述L之值作計算者。
又,針對上述條件式(13)之值L/2Y,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L/2Y<0.90...(13)’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之至少其中一者,本發明之攝像透鏡,係為用以使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光電變換部處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第1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具備有正的折射力,並將凸面朝向物體側,且具有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小的形狀;和第2透鏡,其像側面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備有平面或凸面形狀;和第3透鏡,係至少在單面處而具有非球面形狀;和第4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第5透 鏡,係在光軸近旁處具有負的折射力,並將凹面朝向像側,且具有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大的形狀,所構成者。進而,在本發明之攝像透鏡中,第5透鏡之像側面,係為非球面形狀,並且係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又,該攝像透鏡,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0≦(r3-r4)/(r3+r4)≦0.0...(1)
-1.50<f/f3<0.53...(2),其中,r3係為前述第2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r4係為前述第2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f3係為前述第3透鏡之焦距,f係為前述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上述攝像透鏡,作為用以得到小型且對像差作了良好之修正的攝像透鏡之基板構成,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a)第1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具備有正的折射力,並將凸面朝向物體側;和(b)第2透鏡,其像側面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備有平面或凸面形狀;和(c)第3透鏡,係至少在單面處而具有非球面形狀;和(d)第4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e)第5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具有負的折射力,並將凹面朝向像側。從物體側起而依序配置由第1~第4透鏡所成之正透鏡群和將凹面朝向了像側之負的第5透鏡,也就是所謂的望遠形態之此透鏡構成,因此,對於攝像透鏡全長之小型 化而言,係為有利之構成。另外,在本案中之所謂「光軸近旁」,係指在早水良定著之「光機器之光學I」(社團法人日本光學機電協會 出版 第4版)的P2~P3中所記載之「近軸區域」。
又,藉由將第1透鏡設為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小的形狀,由於係能夠將第1透鏡之主點更拉向物體側,因此,係能夠成為對於光學全長之縮短化而言更加有利之構成。
進而,藉由將第5透鏡設為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大的形狀,係能夠將第5透鏡像側面之具備有輻散作用的負的折射力設定為強。因此,係能夠相對於光學全長而將後焦距適度地設定為短。其結果,係能夠達成光學全長之縮短化。進而,藉由將被配置在最靠像側處之第5透鏡的像側面設為非球面,係能夠對於畫面周邊部處之諸像差作良好的修正。進而,藉由設為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而具有反曲點之非球面形狀,係成為容易確保像側光束之望遠特性。於此,所謂「反曲點」,係指在有效半徑內之透鏡剖面形狀的曲線中,非球面頂點之切平面會成為與光軸相垂直之平面一般的非球面上之點。
條件式(1),係為用以對第2透鏡之形狀作適當設定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的條件式。第2透鏡,係在條件式(1)的範圍內,而從像側面為在光軸近旁處而為平面之平凹透鏡起一直變化至將 凸面朝向像側之物體側以及像側均為相同曲率半徑的形狀。
藉由將第2透鏡設為會滿足條件式(1)一般之形狀,係成為能夠將第2透鏡之主點位置配置至更靠物體側處。其結果,由於係成為能夠將從第1透鏡起直到第4透鏡為止之合成主點位置更拉向物體側,因此,係能夠進行光學全長之縮短化。又,由於係能夠將第2透鏡物體側面之形狀相對於開口光圈而更為接近同心(concentric),因此,係能夠對於在第2透鏡處所發生的軸外諸像差作抑制。
又,條件式(1)之值(r3-r4)/(r3+r4),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1.0≦(r3-r4)/(r3+r4)<-0.01...(1)’
條件式(2),係為用以對第3透鏡之折射力作適當設定而適當地同時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以將製造誤差發生時之性能劣化抑制在最小限度的條件式。
藉由使條件式(2)之值高於下限,負的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而能夠對於在第3透鏡處所發生之諸像差作抑制,並且將製造誤差發生時之性能劣化縮小。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2)之值低於上限,第3透鏡之正的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而成為能夠對於倍率色像差或像 面彎曲作良好的修正。
又,針對條件式(2)之值f/f3,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1.20<f/f3≦0.23...(2)’
若依據本發明之其中一具體性側面或觀點,則在上述攝像透鏡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5<f1/f<1.0...(3)其中,f1係為第1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3),係為用以對第1透鏡之焦距作適當設定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的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3)之值低於上限,係能夠適度地維持第1透鏡之折射力,而能夠將從第1透鏡起直到第4透鏡為止的合成主點配置至更靠物體側處,而能夠將攝像透鏡全長縮短。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3)之值高於下限,第1透鏡之折射力係不會過度增大至必要以上之大小,而能夠將在第1透鏡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抑制為小。
又,針對條件式(3)之值f1/f,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55<f1/f<0.90...(3)’
若依據本發明之另外一個側面,則第2透鏡係為負透鏡,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0<f/|f2|<1.0...(4)其中,f2係為第2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4),係為用以將第2透鏡之折射力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4)之值高於下限,第2透鏡之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而能夠將在第2透鏡處所發生之彗狀像差或形變像差抑制為小。又,係能夠對於製造誤差發生時之性能劣化作抑制。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4)之值超過下限,係能夠將第2透鏡之折射力作適度的維持,而能夠將攝像透鏡全長縮短。因此,係成為能夠對色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又,針對條件式(4)之值f/| f2 |,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0<f/|f2|<0.85...(4)’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 下之條件式:0.25<f4/f<0.80...(5),其中,f4係為前述第4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5),係為用以對第4透鏡之焦距作適當設定而同時達成小型化和良好之像差修正的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5)之值低於上限,焦距係變長,而能夠對於第4透鏡之正的折射力變弱一事作抑制。因此,係能夠對第4透鏡之正的折射力作適度的維持。其結果,由於係能夠將出瞳位置從攝像元件起而朝向物體側拉遠,因此係能夠確保良好之望遠特性。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5)之值高於下限,焦距係變短,而能夠對於第4透鏡之正的折射力增強至必要以上之強度一事作抑制。因此,係能夠將光學系之主點配置至更靠物體側處,而能夠縮短透鏡全長。又,係成為能夠進行像面彎曲或形變像差等之軸外諸像差的良好之修正。
又,條件式(5)之值f4/f,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30<f4/f<0.70...(5)’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 下之條件式。
1.0<f/|f5|<3.5...(6)其中,f5係為第5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6),係為用以將第5透鏡之折射力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6)之值低於上限,第5透鏡之負的折射力係不會增大至必要以上之大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周邊部處的光束係成為不會過度地彎折。藉由此,係能夠使像側光束之望遠特性的確保成為容易。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6)之值超過下限,係能夠將第5透鏡之負的折射力作適度的維持,而能夠良好地進行透鏡全長之縮短化和像面彎曲或形變像差等之軸外諸像差的修正。
又,針對條件式(6)之值f/| f5 |,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1.5<f/|f5|<3.2...(6)’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20<ν1-ν2<70...(7) 其中,ν1係為第1透鏡之阿貝數,ν2係為第2透鏡之阿貝數。
條件式(7),係為用以對於攝像透鏡全系之色像差作良好修正的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7)之值超過下限,係能夠對於軸上色像差或倍率色像差等之色像差以良好平衡度來作修正。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7)之值低於上限,係能夠將攝像透鏡藉由容易獲取之玻璃材來構成之。
又,條件式(7)之值ν1-ν2,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25<ν1-ν2<65...(7)’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15<ν3<31...(8)其中,ν3係為第3透鏡之阿貝數。
條件式(8),係為用以對於第3透鏡之阿貝數作適當的設定,並良好地進行色像差之修正的條件式。藉由在第3透鏡中使用會成為條件式(8)之範圍的高分散材料,係成為能夠對於攝像透鏡全系之色像差作良好的修 正。
又,條件式(8)之值ν3,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20<ν3<28...(8)’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30<r1/f<0.55...(9)其中,r1係為第1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9),係為用以對第1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作適當設定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的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9)之值低於上限,係能夠適度地維持第1透鏡物體側面之折射力,而能夠將第1透鏡和第2透鏡間之合成主點配置至更靠物體側處。藉由此,係能夠將攝像透鏡全長縮短。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9)之值高於下限,第1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折射力係不會過度增大至必要以上之大小,而能夠將在第1透鏡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抑制為小。
又,條件式(9)之值r1/f,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32<r1/f<0.50...(9)’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另外一個側面,則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係為非球面形狀,並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藉由使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具備有反曲點,係成為能夠對畫面最周邊部之像面彎曲或彗狀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另外一個側面,則第3透鏡之像側面系為非球面形狀,並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藉由使第3透鏡之像側面處具備有反曲點,係能夠使其相對於結像在畫面周邊部處之光線而具有輻散作用,而成為能夠對於像面彎曲或形變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另外一個側面,則第2透鏡之像側面係在周邊部處而具有負的折射力。第2透鏡之像側面,雖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有平面或者是凸面形狀,但是,藉由在周邊部處而具有負的折射力,係能夠對於在畫面周邊部處之像面彎曲或形變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02<THIL2/f<0.11...(10) 其中,THIL2係為第2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10),係為用以對於第2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10)之值超過下限,第2透鏡之厚度係不會變得過薄,而不會損及成形性。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10)之值低於上限,第2透鏡之厚度係不會變得過厚,而成為容易確保第2透鏡前後之透鏡間隔。其結果,係能夠進行攝像透鏡全長之縮短化。
又,條件式(10)之值THIL2/f,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03<THIL2/f<0.10...(10)’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04<THIL5/f<0.20...(11)其中,THIL5係為第5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11),係為用以對於第5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11)之值超過下限,第5透鏡之厚度係不會變得過薄,而不會損及成 形性。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11)之值低於上限,第5透鏡之厚度係不會變得過厚,而成為容易確保後焦距。
又,條件式(11)之值THIL5/f,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05<THIL5/f<0.17...(11)’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10<fB/L<0.40...(12)其中,fB係為從第5透鏡像側面起直到攝像面為止之光軸上的距離,L係為從攝像透鏡全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起直到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條件式(12),係為用以對於攝像透鏡之後焦距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藉由使條件式(12)之值低於上限,相對於攝像透鏡全長之後焦距的比例係變小,而能夠防止起因於透鏡系內部之各個的透鏡之光焦度變弱而導致像差修正變得困難或者是對於攝像透鏡全長之縮短化造成阻礙的情況。另外,藉由使條件式(12)之值超過下限,係能夠防止像是後焦距變得過短而導致附著於最終透鏡處之灰塵等變得顯眼或者是使自動對焦時的光軸方向之像側的餘裕量變小而導致在對焦時最終透鏡與被配置在透鏡後方 之IRCF(紅外線截除濾鏡)等的構件相互干涉等之問題。
另外,當在第5透鏡像側面起直到攝像面之間,被配置有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之平行平板的情況時,平行平板部分,係設為作為空氣換算距離而對於上述fB之值作計算者。
又,條件式(12)之值fB/L,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15<fB/L<0.35...(12)’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第2透鏡之像側面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有平面形狀。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第5透鏡係具有雙凹形狀,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1.50<f/f3≦-0.47...(2)”其中,f3係為第3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第5透鏡係具有雙凹形狀,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25<f4/f≦0.37...(5)” 其中,f4係為第4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2.99≦f/|f5|<3.5...(6)”其中,f5係為第5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32<r1/f<0.50...(9)”其中,r1係為第1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57≦ΦL1r≦0.91(mm)...(14)
0.54≦ΦL2r≦0.90(mm)...(15)其中,ΦL1r係為第1透鏡之有效半徑,ΦL2r係為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54≦ΦL2r≦0.90(mm)...(15)
0.75≦ΦL3r≦1.26(mm)...(16)其中,ΦL2r係為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ΦL3r係為第3透鏡之有效半徑。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75≦ΦL3r≦1.26(mm)...(16)
0.97≦ΦL4r≦1.78(mm)...(17)其中,ΦL3r係為第3透鏡之有效半徑,ΦL4r係為第4透鏡之有效半徑。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1.41≦ΦL5r≦3.00(mm)...(18)其中,ΦL5r係為第5透鏡之有效半徑。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0.03<(ΦL1r-ΦL2r)/f<0.03...(19)其中,ΦL1r係為第1透鏡之有效半徑,ΦL2r係為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19),係為用以對於第1透鏡之有效半徑和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的差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若是第1透鏡之正的折射力為強,則由於係能夠使射入光束更加彎曲,因此,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係成為相對性地變小。
藉由使條件式(19)之值超過下限,相對於第2透鏡之第1透鏡的有效半徑係成為不會變得過小。亦即是,由於係能夠適度地維持第1透鏡之折射力,因此係能夠將攝像透鏡全長縮短。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19)之值低於上限,相對於第1透鏡之第2透鏡的有效半徑係成為不會變得過小。亦即是,由於第1透鏡之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因此係成為能夠對於在第1透鏡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作抑制。
又,條件式(19)之值,更理想,係為下式之範圍。
-0.02<(ΦL1r-ΦL2r)/f<0.02...(19)’
另外,在本案中之所謂透鏡的「有效半 徑」,係指各透鏡之物體側面、像側面的各別之有效半徑中之較大者的有效半徑。
若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側面,則係更進而具備有實質性不具備光焦度之透鏡。
本發明之攝像裝置,係具備有上述之攝像透鏡;和將藉由該攝像透鏡而被形成在攝像面上之畫像作光電轉換之攝像元件。藉由使用本發明之攝像透鏡,係能夠提供一種小型且諸像差被作了良好的修正並且F值為明亮而能夠攝影高畫質之畫像的攝像裝置。
本發明之攜帶型終端,係具備有上述之攝像裝置。亦即是,本發明之攜帶型終端,係具備有上述一般之能夠得到高畫質之攝影畫像的攝像裝置。
F‧‧‧平行平板
I‧‧‧攝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OA‧‧‧光軸
OP‧‧‧開口部
S1、S3、S9‧‧‧物體側面
S2、S4、S6、S10‧‧‧像側面
10、11、12、13、14、15、16、17、18、19‧‧‧攝像透鏡
P‧‧‧攝像機模組
51‧‧‧攝像元件
51a‧‧‧光電變換部
52‧‧‧配線基板
54‧‧‧鏡筒部
55a‧‧‧驅動機構
100‧‧‧攝像裝置
103‧‧‧控制部
105‧‧‧光學系驅動部
107‧‧‧攝像元件驅動部
108‧‧‧畫像記憶體
300‧‧‧攜帶型通訊終端
310‧‧‧控制部
320‧‧‧顯示操作部
330‧‧‧操作部
340‧‧‧無線通訊部
341‧‧‧天線
[圖1]對於具備有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之攝像裝置作說明之圖。
[圖2]對於圖1之攝像裝置所具備的攜帶型通訊終端作說明之區塊圖。
[圖3]圖3A以及3B,係為攜帶行通訊終端之表面側以及背面側的立體圖。
[圖4]係為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5]圖5A~5E,係為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6]係為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7]圖7A~7E,係為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8]係為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9]圖9A~9E,係為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10]係為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11]圖11A~11E,係為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12]係為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13]圖13A~13E,係為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14]係為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15]圖15A~15E,係為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16]係為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17]圖17A~17E,係為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18]係為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19]圖19A~19E,係為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圖20]係為實施例9之攝像透鏡的剖面圖。
[圖21]圖21A~21E,係為實施例9之攝像透鏡的像差圖。
以下,參考圖1等,針對本發明之攝像透鏡、攝像裝置等的其中一種實施形態作說明。另外,在圖1中所例示之攝像透鏡10,係成為與後述之實施例1的攝像透鏡10相同之構成。
]圖1,係為對於具備有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之攝像機模組作說明的剖面圖。
攝像機模組50,係具備有形成被攝體像之攝像透鏡10、和檢測出藉由攝像透鏡10所形成之被攝體像的攝像元件51、和將此攝像元件51從背後來作保持,並且具備有配線等之配線基板52、和將攝像透鏡10等作保持並且具有使從物體側而來之光束射入的開口部OP之鏡筒部54。攝像透鏡10,係具備有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51之攝像面(被投影面)I上的功能。此攝像機模組50,係被組入至後述之攝像裝置中並被使用,但是,亦設為就算是單獨也被稱作攝像裝置者。
攝像透鏡10,詳細雖係於後述,但是,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平行平板F。
攝像透鏡10,係為小型,作為其之尺度,係以滿足以下之式(13)的水準之小型化為目標。
L/2Y<1.00...(13)但是,L係為從攝像透鏡10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圖1的情況,係為物體側面S1)起直到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OA上之距離,2Y係為攝像元件51之攝像面對角線長度(攝像元件51之矩形實效像素區域的對角線長度)。於此,所謂像側焦點,係指與光軸OA平行之平行光線射入至攝像透鏡10中的情況時之像點。藉由滿足此範圍,攝像機模組50全體之小型輕量化係成為可能。
另外,當在攝像透鏡10之最靠像側之透鏡面(圖1之情況,係為像側面S10)和像側焦點位置之間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的情況時,係設為將平行平板F之厚度作成空氣換算距離之後再對於上述L之值作計算者, 又,針對上述條件式(13)之值L/2Y,更理想,係為下述之條件式(13)’之範圍。
L/2Y<0.90...(13)’
攝像元件51,係為由固體攝像元件所成之感測晶片。攝像元件51之光電轉換部51a,係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所成,並將射入光在RGB之每一者而進行光電轉換,再將其之類比訊號輸出。作為受光部之光電轉換部51a的表面,係成為攝像面(被投影面)I。
配線基板52,係具備有將攝像元件51對於其他構件(例如鏡筒部54)作對位並作固定的功能。配線基板52,係設為能夠從外部電路而接收用以驅動攝像元件51之電壓或訊號的供給或者是將檢測出之訊號輸出至上述外部電路。
在攝像元件51之攝像透鏡10側,係藉由未圖示之支持器構件,而將平行平板F以覆蓋攝像元件51等的方式來作配置、固定。
鏡筒部54,係收容攝像透鏡10並作保持。鏡筒部54,係具備有用以藉由使構成攝像透鏡10之第1透鏡L1~第5透鏡L5之透鏡中的任1個以上之透鏡沿著光軸OA移動來使攝像透鏡10之對焦的動作成為可能之驅動機構55a(參考圖2)。驅動機構55a,例如係具備有音圈馬達和導引構件。又,驅動機構55a,係亦可藉由步進馬達和微調螺桿型之動力傳導構件以及滑動導引構件來構成。
接著,參考圖2、圖3A以及3B,針對搭載有圖1中所例示之攝像機模組50的平板PC(Tablet PC)、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或其他之攜帶型通訊終端300的其中一例作說明。
攜帶型通訊終端300,例如係為平板PC型之攜帶型通訊終端,並具備有:具有攝像機模組50之攝像裝置100、和對於各部作統籌性控制並且實行與各處理相對應之程式的控制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310、 和將與通訊相關連之資料、作了攝像的影像等作顯示,並且亦身為接收使用者之操作的觸控面板之顯示操作部320、和包含有電源開關等之操作部330、和用以透過天線341來實現與外部伺服器等之間之各種資訊通訊的無線通訊部340、和將攜帶型通訊終端300之系統程式和各種處理程式以及終端ID(identification)等之必要的諸資料作記憶之記憶部(ROM:Read Only Memory)360、和作為將藉由控制部310而實行之各種處理程式和資料、處理資料或者是由攝像裝置100所得之攝像資料等作暫時性儲存的作業區域而被使用之暫時記憶部(RAM:Random Access Memory)370。
攝像裝置100,除了已說明了的攝像機模組50以外,亦具備有控制部103、光學系驅動部105、攝像元件驅動部107、畫像記憶體108等。
控制部103,係對於攝像裝置100之各部作控制。控制部103,係包含CPU、RAM、ROM等,並藉由從ROM而讀出並在RAM中被展開的各種程式和CPU之間的協同作業而實行各種處理。另外,控制部310,係可通訊地與攝像裝置100之控制部103作連接,並成為能夠進行控制訊號和畫像資料之授受。
光學系驅動部105,係在藉由控制部103之控制而進行對焦等時,使攝像透鏡10之驅動機構55a動作並對於攝像透鏡10之狀態作控制。光學系驅動部105,係藉由使驅動機構55a動作並使攝像透鏡10中之特定的 透鏡沿著光軸OA作適宜移動,來使攝像透鏡10進行對焦動作。
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在藉由控制部103之控制而進行攝像等時,對於攝像元件51之動作作控制。具體而言,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基於時序訊號而使攝像元件作掃描驅動並進行控制。又,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將作為從攝像元件51所輸出之檢測訊號或者是光電轉換訊號的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之畫像資料。進而,攝像元件驅動部107,係能夠對於藉由攝像元件51所檢測出之畫像訊號,而施加形變修正、色修正、壓縮等之各種畫像處理。
畫像資料108,係從攝像元件驅動部107而接收被作了數位化的畫像訊號,並作為可讀出以及寫入之畫像資料而作記憶。
於此,針對包含上述攝像裝置100之攜帶型通訊終端300的攝影動作之其中一例作說明。若是將攜帶型通訊終端300設定為作為攝像機來動作的攝像機模式,則係進行被攝體之監測(鏡後畫像(through the lens image)顯示)、和畫像攝影之實行。在監測中,透過攝像透鏡10所得到的被攝體之像,係被結像在攝像元件51之攝像面I(參考圖1)處。攝像元件51,係藉由攝像元件驅動部107而被作掃描驅動,並將與在每一定之週期處而作了結像的光像相對應之作為光電轉換輸出的類比訊號,作1個畫面之量的輸出。
此類比訊號,係在攝像元件驅動部107處而對於RGB之各原色的每一者作了適當之增益調整,之後被轉換為數位資料。該數位資料,係被進行包含有像素內插處理以及Y修正處理之色彩處理,並產生數位值之亮度訊號Y以及色差訊號Cb、Cr(畫像資料),再儲存於畫像記憶體108中。被作了儲存的數位資料,係從畫像記憶體108而被定期性讀出並產生其之視訊訊號,再經由控制部103以及控制部310,而被輸出至顯示操作部320處。
此顯示操作部320,在監測中係作為電子觀景窗而起作用,並成為將攝像畫像作即時性顯示。在此狀態下,係隨時基於使用者透過顯示操作部320所進行的操作輸入或者是自動地來藉由光學系驅動部105之驅動而將攝像透鏡10設為對焦狀態。
在此種監測狀態下,使用者係藉由對於顯示操作部320適宜進行操作,而攝影靜止畫像資料。因應於顯示操作部320之操作內容,被儲存在畫像記憶體108中之1格的畫像資料係被讀出並被壓縮,再經由控制部103以及控制部310而被記錄在例如RAM370等之中。
另外,上述之攝像裝置100,係為本發明之合適的攝像裝置之其中一例,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
亦即是,搭載有攝像機模組50或者是攝像透鏡10之攝像裝置,係並不被限定於被內藏在平板PC型之攜帶型通訊終端300中者,亦可為被內藏在智慧型手機型之行動電話、舊型之行動電話、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等之中者,又,亦可為被內藏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行動電腦、數位相機、視訊攝像機等之中者。
以下,回到圖1,針對攝像透鏡10作詳細說明。圖1中所示之攝像透鏡10,係為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51之攝像面(被投影面)I上者。攝像透鏡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第1透鏡L1,係在光軸OA近旁處具備有正的折射力,並將凸面朝向物體側;和第2透鏡L2,其像側面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備有平面或凸面形狀;和第3透鏡L3,係至少在單面處而具有非球面形狀;和第4透鏡L4,係在光軸OA近旁處而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處具有負的折射力,並將凹面朝向像側。從物體側起而依序配置由第1~第4透鏡L1~L4所成之正透鏡群和將凹面朝向了像側之負的第5透鏡L5之所謂的望遠形態之透鏡構成,對於攝像透鏡全長之小型化而言,係為有利。
又,在上述攝像透鏡10中,藉由將第1透鏡L1設為物體側面S1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S2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小的形狀,由於係能夠將第1透鏡L1之主點更拉向物體側,因此,係能夠成為對於光學全長之縮短化而言更加有利之構成。
進而,藉由將第5透鏡L5設為物體側面S9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S10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大之形狀,係能夠將第5透鏡L5之像側面S10之具 備有輻散作用的負的折射力設定為強。藉由此,係能夠相對於光學全長而將後焦距適度地設定為短。其結果,係能夠達成光學全長之縮短化。進而,藉由將被配置在最靠像側處之第5透鏡L5的像側面S10設為非球面,係能夠對於畫面周邊部處之諸像差作良好的修正。進而,藉由設為在與光軸OA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而具有反曲點之非球面形狀,係成為容易確保像側光束之望遠特性。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條件式(1)。
-1.0≦(r3-r4)/(r3+r4)≦0.0...(1)其中,r3係為第2透鏡L2之物體側面S3之曲率半徑,r4係為第2透鏡L2之像側面S4之曲率半徑。
條件式(1),係為用以對第2透鏡L2之形狀作適當設定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10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的條件式。第2透鏡L2,係在條件式(1)的範圍內,而從像側面S4為在光軸OA近旁處而為平面之平凹透鏡起一直變化至將凸面朝向像側之物體側以及像側均為相同曲率半徑的形狀。
藉由將第2透鏡L2設為會滿足條件式(1)一般之形狀,係成為能夠將第2透鏡之主點位置配置至更靠物體側處。其結果,由於係成為能夠將從第1透鏡L1起直到第4透鏡L4為止之合成主點位置更拉向物體側,因此,係能夠進行光學全長之縮短化。又,由於係能夠將第 2透鏡L2之物體側面S3之形狀相對於開口光圈ST而更為接近同心(concentric),因此,係能夠對於在第2透鏡L2處所發生的軸外諸像差作抑制。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
-1.0≦(r3-r4)/(r3+r4)<-0.01...(1)’,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條件式(2)。
-1.50<f/f3<0.53...(2)其中,f3係為第3透鏡L3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2),係為用以對第3透鏡L3之折射力作適當設定而適當地同時達成攝像透鏡10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以將製造誤差發生時之性能劣化抑制在最小限度的條件式。
藉由使條件式(2)之值高於下限,負的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而能夠對於在第3透鏡L3處所發生之諸像差作抑制,並且將製造誤差發生時之性能力化縮小。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2)之值低於上限,第3透鏡L3之正的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而成為能夠對於倍率色像差或像面彎曲作良好的修正。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2)’ -1.20<f/f3≦0.23...(2)’,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3),則為理想。
0.5<f1/f<1.0...(3)其中,f1係為第1透鏡L1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3)’ 0.55<f1/f<0.90...(3)’,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第2透鏡L2係為負透鏡,並滿足條件式(4),則為理想。
0.0<f/|f2|<1.0...(4)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f2係為第1透鏡L2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4)’ 0.0<f/|f2|<0.85...(4)’,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5),則為理想。
0.25<f4/f<0.80...(5)其中,f4係為第4透鏡L4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5)’ 0.30<f4/f<0.70...(5)’,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6),則為理想。
1.0<f/|f5|<3.5...(6)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f5係為第5透鏡L5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6)’ 1.5<f/|f5|<3.2...(6)’,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7),則為理想。
20<ν1-ν2<70...(7)其中,ν1係為第1透鏡L1之阿貝數,ν2係為第2透鏡L2之阿貝數。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7)’ 25<ν1-ν2<65...(7)’,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8),則為理想。
15<ν3<31...(8)其中,ν3係為第3透鏡L3之阿貝數。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8)’ 20<ν3<28...(8)’,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9),則為理想。
0.30<r1/f<0.55...(9)其中,r1係為第1透鏡L1之物體側面S1的曲率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9)’ 0.32<r1/f<0.50...(9)’,則為更理想。
在以上之攝像透鏡10中,第2透鏡L2之物體側面S3係為非球面形狀,並在與光軸OA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藉由在第2透鏡L2之物體側面S3處具備有反曲點,係成為能夠對畫面最周邊部之像面彎曲或彗狀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在以上之攝像透鏡10中,第3透鏡L3之像側面S6係為非球面形狀,並在與光軸OA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藉由使第3透鏡L3之像側面S6 處具備有反曲點,係能夠使其相對於結像在畫面周邊部處之光線而具有輻散作用,而成為能夠對於像面彎曲或形變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在以上之攝像透鏡10中,第2透鏡L2之像側面S4,係在周邊部處具備有負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之像側面S4,雖係在光軸OA近旁處而具有平面或者是凸面形狀,但是,藉由在周邊部處而具有負的折射力,係能夠對於在畫面周邊部處之像面彎曲或形變像差作良好的修正。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10),則為理想。
0.02<THIL2/f<0.11...(10)其中,THIL2係為第2透鏡L2之光軸OA上的厚度,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0)’ 0.03<THIL2/f<0.10...(10)’,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11),則為理想。
0.04<THIL5/f<0.20...(11)其中,THIL5係為第5透鏡L5之光軸OA上的厚度,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1)’ 0.05<THIL5/f<0.17...(11)’,則為更理想。
以上之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條件式(12),則為理想。
0.10<fB/L<0.40...(12)其中,fB係為從第5透鏡L5像側面S10起直到攝像面I為止之光軸OA上的距離,L係為從攝像透鏡10全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起直到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OA上之距離。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2)’0.15<fB/L<0.35...(12)’,則為更理想。
在以上之攝像透鏡10中,第2透鏡L2之像 側面S4,係在光軸OA近旁處具備有平面形狀。
以上之攝像透鏡10,從其他觀點來看,若是第5透鏡L5為具備有雙凹形狀,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2)”,則為理想。
-1.50<f/f3≦-0.47...(2)”其中,f3係為第3透鏡L3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以上之攝像透鏡10,從其他觀點來看,若是第5透鏡L5為具備有雙凹形狀,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5)”,則為理想。
0.25<f4/f≦0.37...(5)”其中,f4係為第4透鏡L4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以上之攝像透鏡10,從別的觀點來看,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6)”,則為理想。
2.99≦f/|f5|<3.5...(6)”其中,f5係為第5透鏡L5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以上之攝像透鏡10,從別的觀點來看,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9)”,則為理想。
0.32<r1/f<0.50...(9)”其中,r1係為第1透鏡L1之物體側面S1的曲率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4)、(15)。
0.57≦ΦL1r≦0.91(mm)...(14)
0.54≦ΦL2r≦0.90(mm)...(15)其中,ΦL1r係為第1透鏡L1之有效半徑,ΦL2r係為第2透鏡L2之有效半徑。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5)、(16)。
0.54≦ΦL2r≦0.90(mm)...(15)
0.75≦ΦL3r≦1.26(mm)...(16)其中,ΦL2r係為第2透鏡L2之有效半徑,ΦL3r係為第3透鏡L3之有效半徑。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16)、(17)。
0.75≦ΦL3r≦1.26(mm)...(16)
0.97≦ΦL4r≦1.78(mm)...(17)其中,ΦL3r係為第3透鏡L3之有效半徑,ΦL4r係為第4透鏡L4之有效半徑。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8)。
1.41≦ΦL5r≦3.00(mm)...(18)其中,ΦL5r係為第5透鏡L5之有效半徑。
以上之攝像透鏡10,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9)。
-0.03<(ΦL1r-ΦL2r)/f<0.03...(19)其中,ΦL1r係為第1透鏡L1之有效半徑,ΦL2r係為第2透鏡L2之有效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10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19),係為用以對於第1透鏡L1之有效半徑和第2透鏡L2之有效半徑的差作適當的設定之條件式。若是第1透鏡L1之正的折射力為強,則由於係能夠使射入光束更加彎曲,因此,第2透鏡L2之有效半徑 係成為相對性地變小。
藉由使條件式(19)之值超過下限,相對於第2透鏡L2之第1透鏡L1的有效半徑係成為不會變得過小。亦即是,由於係能夠適度地維持第1透鏡L1之折射力,因此係能夠將攝像透鏡10全長縮短。另一方面,藉由使條件式(19)之值低於上限,相對於第1透鏡L1之第2透鏡L2的有效半徑係成為不會變得過小。亦即是,由於第1透鏡L1之折射力係不會變得過強,因此係成為能夠對於在第1透鏡L1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作抑制。
攝像透鏡10,若是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9)’ -0.02<(ΦL1r-ΦL2r)/f<0.02...(19)’,則為更理想。
另外,在上述之所謂透鏡的有效半徑,係指各透鏡之物體側面、像側面的各別之有效半徑中之較大者的有效半徑。
[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之攝像透鏡的實施例作展示。在各實施例中所使用之符號,係如下所述。
f: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fB:後焦距
F:F值
2Y: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對角線長
ENTP:入瞳位置(從第1面起直到入瞳位置為止之距離)
EXTP:出瞳位置(從攝像面起直到出瞳位置為止之距離)
H1:前側主點位置(從第1面起直到前側主點位置為止之距離)
H2:後側主點位置(從最終面起直到後側主點位置為止之距離)
R:曲率半徑
D:軸上面間隔
Nd:透鏡材料之相對於d線的折射率
νd:透鏡材料之阿貝數
在各實施例中,於各面編號之後而記載有「*」的面,係為具備有非球面形狀之面,非球面之形狀,係將面的頂點作為原點,並將光軸方向設為X軸,且將與光軸垂直方向之高度設為h,而藉由以下之「數式1」來作表現。
其中,Ai係為i次之非球面係數,R係為曲率半徑,K係為圓錐常數。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攝像透鏡的具體性實施例1~9作說明。
[實施例1]
以下,對於實施例1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3.3mm
fB=0.25mm
F=2.4
2Y=4.6mm
ENTP=0mm
EXTP=-2.23mm
H1=-1.1mm
H2=-3.06mm
於表1中,對於實施例1之透鏡資料作展示。另外,在後續之表中,係將光圈以stop來作標示。
針對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 係數,於以下之表2中作展示。另外,在後續之內容(亦包含表之透鏡資料)中,係將10之冪乘(例如2.5×10-02 )設為使用E(例如2.5E-02 )來作表現者。
於以下之表3中,對於實施例1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4,係為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11(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1(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之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凸之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之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凹之凹平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光軸OA之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平行平板F,係為被想定為光學性低通濾鏡、IR截除濾鏡、固體攝像元件之密封玻璃等者。
圖5A~5C,係對於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11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5D以及5E,係對於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11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 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子午像面。
[實施例2]
以下,對於實施例2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3.6mm
fB=0.49mm
F=2.2
2Y=5.8mm
ENTP=0mm
EXTP=-2.21mm
H1=-1.19mm
H2=-3.11mm
於表4中,對於實施例2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5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6中,對於實施例2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6,係為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12(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2(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7A~7C,係對於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12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7D以及7E,係對於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12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 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子午像面。
[實施例3]
以下,對於實施例3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4.24mm
fB=0.61mm
F=2.4
2Y=7.2mm
ENTP=0mm
EXTP=-2.82mm
H1=-1.01mm
H2=-3.63mm
於表7中,對於實施例3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8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3中,對於實施例3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8,係為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13(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3(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9A~9C,係對於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13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9D以及9E,係對於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13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子午像 面。
[實施例4]
以下,對於實施例4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2.66mm
fB=0.11mm
F=2.4
2Y=3.6mm
ENTP=0.31mm
EXTP=-1.73mm
H1=-0.88mm
H2=-2.55mm
於表4中,對於實施例4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11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12中,對於實施例4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10,係為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14(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4(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第1透鏡L1、開口光圈ST、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1,係在光軸OA之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凸之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之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凹之凹平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11A~11C,係對於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14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11D以及11E,係對於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14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 子午像面。
[實施例5]
以下,對於實施例5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3.61mm
fB=0.32mm
F=2.06
2Y=5.8mm
ENTP=0mm
EXTP=-2.39mm
H1=-1.18mm
H2=-3.28mm
於表13中,對於實施例5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14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15中,對於實施例5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12,係為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15(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5(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13A~13C,係對於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15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13D以及13E,係對於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15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 子午像面。
[實施例6]
以下,對於實施例6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2.61mm
fB=0.14mm
F=2.4
2Y=3.6mm
ENTP=0mm
EXTP=-2.05mm
H1=-0.5
mmH2=-2.48mm
於表16中,對於實施例6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17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18中,對於實施例6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14,係為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16(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6(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些微之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15A~15C,係對於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16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15D以及15E,係對於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16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 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子午像面。
[實施例7]
以下,對於實施例7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2.64mm
fB=0.12mm
F=2.4
2Y=3.6mm
ENTP=0mm
EXTP=-2.02mm
H1=-0.61mm
H2=-2.52mm
於表19中,對於實施例7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20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21中,對於實施例7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16,係為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17(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7(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些微之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在光軸OA之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凸之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17A~17C,係對於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17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17D以及17E,係對於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17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 子午像面。
[實施例8]
以下,對於實施例8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3.3mm
fB=0.31mm
F=2.4
2Y=4.6mm
ENTP=0mm
EXTP=-2.26mm
H1=-0.95mm
H2=-2.99mm
於表22中,對於實施例8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23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24中,對於實施例8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18,係為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18(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8(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19A~19C,係對於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18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19D以及19E,係對於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18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 子午像面。
[實施例9]
以下,對於實施例9之全體諸要素作展示。
f=3.48mm
fB=0.56mm
F=2.4
2Y=4.6mm
ENTP=0mm
EXTP=-2.33mm
H1=-0.72mm
H2=-2.92mm
於表25中,對於實施例9之透鏡資料作展示。
針對實施例9之攝像透鏡的透鏡面之非球面係數,於以下之表26中作展示。
於以下之表27中,對於實施例9之單透鏡資料作展示。
圖20,係為實施例9之攝像透鏡19(10)的剖面圖。攝像透鏡19(10),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開口光圈ST、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1~第5透鏡L1~L5,係為樹脂製。第1透鏡L1,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物體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在光軸OA近旁具備正的折射力並且在像側為凸之半月形的雙非球面透鏡。第5透鏡L5,係在光軸OA近旁具備負的折射力並且為雙凹之雙非球面透鏡。另外,在第5透鏡L5和攝像面I之間,係被配置有平行平板F。
圖21A~21C,係對於實施例9之攝像透鏡19的像差圖(球面像差、非點像差以及形變像差)作展示。圖21D以及21E,係對於實施例9之攝像透鏡19的子午彗狀像差作展示。另外,在上述像差圖以及後續之像差圖中,於球面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d線,虛線係代表g 線,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係代表矢狀像面,虛線係代表子午像面。
以下之表28,係為了作參考,而將與各條件式(1)~(19)相對應之各實施例1~9的值作了統籌者。
以上,雖係依循實施形態和實施例而對於本發明作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等。
近年來,作為將攝像裝置以低成本(生產費)且大量地作安裝的方法,係提案有下述之技術:亦即是,對於預先將銲錫作了接合或者是作了裝載的基板,而在將IC(integrated circuit)晶片和其他之電子零件以及光學元件作了載置的狀態下直接進行回銲處理(加熱處理),並使銲錫熔融,藉由此來將電子零件和光學元件同時地安裝在基板上。為了使用此種回銲處理而進行安裝,光學元件係有必要與電子零件一同地而被加熱至約200~260℃。在此種高溫下,使用有熱可塑性樹脂之透鏡,係會產生熱變形或者是變色,而有著其之光學性能係會降低的問題。作為用以解決此種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係提案有:使用耐熱性能為優良之玻璃模透鏡,以同時達成小型化和在高溫環境下之光學性能的技術。但是,玻璃模透鏡,由於一般而言相較於使用有熱可塑性樹脂之透鏡而成本係為高,因此係有著無法達成攝像裝置之低成本化的要求之問題。因此,係藉由在攝像透鏡10之材料中使用能量硬化性樹脂,來相較於使用有聚碳酸酯系或者是聚烯系一般之熱可塑性樹脂的透鏡而將當暴露在高溫下時之光學性能的降低作了縮小。此種能量硬化性樹脂,在回銲處理中係為有效,並且相較於玻璃模透鏡係更易於製造且成為低價。藉由此,係能夠同時達成將攝像透鏡10作了組入的攝像裝置之低成本化和量產性。另外,所謂能量硬化性樹脂,係指熱硬化 性樹脂以及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任一者。
在實施例1~9之透鏡L1~L2等之製作中,係亦可使用使無機粒子作了分散之塑膠材料。藉由此,係成為能夠將攝像透鏡10全系之溫度變化時的像點位置變動抑制為更小。
另外,在上述之實施例1~9中,針對射入至被設置於攝像元件51處之光電變換部51a的攝像面I中之光束的主光線射入角,於攝像面I之周邊部處係並非一定會成為充分小的設計。但是,在最近之技術中,係成為能夠藉由對於攝像元件51之色濾鏡和晶片微透鏡陣列之配列作重新設計,來將陰影(亮度不均)減輕。具體而言,只要相對於攝像元件51之攝像面I的像素節距,而將色濾鏡或晶片微透鏡陣列之配列的節距設為更些許小,則越朝向攝像面I之周邊部,相對於各像素之色濾鏡或晶片微透鏡陣列係會越朝向攝像透鏡10之光軸OA側而橫移。因此,係能夠將斜射入之光束有效率地導引至各像素之受光部(攝像面)處。藉由此,係能夠將在攝像元件51處所產生之陰影抑制為小。在實施例1~9中,係成為與上述之要求被作了舒緩一事相應地而以更進一步之小型化作為目標之設計例。
又,伴隨著固體攝像元件之高像素化、透鏡之大口徑化,製造難度亦係增加,特別是折射力為強之第1透鏡L1或第2透鏡L2,其製造難度係有變高的傾向。因此,係亦可使第1透鏡L1或第2透鏡L2以單體或者是 雙方一體性地而朝向與光軸OA垂直之方向橫移,而進行例如會將攝像面I上之非對稱性的模糊(單側模糊)作抵消一般之調芯。在調芯時而作移動之透鏡,係亦可並非僅為第1透鏡L1或第2透鏡L2,而亦可因應於相對於製造誤差之性能劣化敏感度來使其他之透鏡移動。
由於調芯係會導致製造成本之增加,因此,當為了低成本化而無法導入調芯工程的情況時,藉由將第1透鏡L1或第2透鏡L2之偏芯精確度設為高精確度,係能夠期待有與調芯相同之效果。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一般之設計中,較理想,係將第1透鏡L1或第2透鏡L2等之偏芯,相對於透鏡外徑而抑制在±1μm之程度。進而,為了對於組裝時之偏芯作抑制,較理想,係亦將透鏡外徑相對於設計值而抑制在±2μm程度。
其他,雖係省略圖示,但是,就算是當對於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而更進而賦予有實質性不具有光焦度之假透鏡的情況時,亦係身為本發明之適用範圍內。
F‧‧‧平行平板
I‧‧‧攝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OA‧‧‧光軸
OP‧‧‧開口部
S1、S3、S5、S9‧‧‧物體側面
S2、S4、S6、S10‧‧‧像側面
10‧‧‧攝像透鏡
50‧‧‧攝像機模組
51‧‧‧攝像元件
51a‧‧‧光電變換部
52‧‧‧配線基板
54‧‧‧鏡筒部
ST‧‧‧開口光圈

Claims (26)

  1. 一種攝像透鏡,係為用以使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光電變換部處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第1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具備有正的折射力,並將凸面朝向物體側,且具有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小的形狀;和第2透鏡,其像側面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備有平面或凸面形狀;和第3透鏡,係至少在單面處而具有非球面形狀;和第4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而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第5透鏡,係在光軸近旁處具有負的折射力,並將凹面朝向像側,且具有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為較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的絕對值而更大的形狀,所構成者,前述第5透鏡之像側面,係為非球面形狀,並且係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又,該攝像透鏡,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0≦(r3-r4)/(r3+r4)≦0.0...(1) -1.50<f/f3≦-0.47...(2)”,其中,r3係為前述第2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r4係為前述第2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f3係為前述第3透鏡之焦距,f係為前述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5<f1/f<1.0...(3),其中,f1係為前述第1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2透鏡,係為負透鏡,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0<f/|f2|<1.0...(4),其中,f2係為前述第2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25<f4/f<0.80...(5),其中,f4係為前述第4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 1.0<f/|f5|<3.5...(6),其中,f5係為前述第5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20<v1-v2<70...(7),其中,v1係為前述第1透鏡之阿貝數,v2係為前述第2透鏡之阿貝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5<v3<31...(8),其中,v3係為前述第3透鏡之阿貝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30<r1/f<0.55...(9),其中,r1係為前述第1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係為非球面形狀,並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3透鏡之像側面,係為非球面形狀,並在與光軸間之交點以外的位置處具備有反曲點。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2透鏡之像側面,係於周邊部具有負的折射力。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02<THIL2/f<0.11...(10),其中,THIL2係為前述第2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04<THIL5/f<0.20...(11),其中,THIL5係為第5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 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10<fB/L<0.40...(12),其中,fB係為從前述第5透鏡像側面起直到攝像面為止之光軸上的距離,L係為從攝像透鏡全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起直到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2透鏡之像側面,係於光軸近旁處而具有平面形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5透鏡,係具有雙凹形狀,並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25<f4/f≦0.37...(5)”,其中,f4係為前述第4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2.99≦f/|f5|<3.5...(6)”,其中,f5係為前述第5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 系之焦距。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32<r1/f<0.50...(9)”,其中,r1係為前述第1透鏡物體側面之曲率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57≦ΦL1r≦0.91(mm)...(14) 0.54≦ΦL2r≦0.90(mm)...(15),其中,ΦL1r係為前述第1透鏡之有效半徑,ΦL2r係為前述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54≦ΦL2r≦0.90(mm)...(15) 0.75≦ΦL3r≦1.26(mm)...(16),其中,ΦL2r係為前述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ΦL3r係為前述第3透鏡之有效半徑。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75≦ΦL3r≦1.26(mm)...(16) 0.97≦ΦL4r≦1.78(mm)...(17),其中,ΦL3r係為前述第3透鏡之有效半徑,ΦL4r係為前述第4透鏡之有效半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1.41≦ΦL5r≦3.00(mm)...(18),其中,ΦL5r係為前述第5透鏡之有效半徑。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0.03<(ΦL1r-ΦL2r)/f<0.03...(19),其中,ΦL1r係為前述第1透鏡之有效半徑,ΦL2r係為前述第2透鏡之有效半徑,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更進而具備有實質上不具有光焦度之透鏡。
  25.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為: 係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和將藉由前述攝像透鏡而被形成在攝像面上之畫像作光電轉換之前述攝像元件。
  26. 一種攜帶型終端,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
TW102108831A 2012-03-15 2013-03-13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TWI4764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9496 2012-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0851A TW201400851A (zh) 2014-01-01
TWI476434B true TWI476434B (zh) 2015-03-11

Family

ID=49161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831A TWI476434B (zh) 2012-03-15 2013-03-13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3137312A1 (zh)
TW (1) TWI476434B (zh)
WO (1) WO2013137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05417A1 (ja) * 2013-07-12 2015-01-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03777313B (zh) * 2013-10-11 2016-07-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487939B (zh) * 2013-11-08 2015-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91397B (zh) 2015-02-03 2017-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589947B (zh) 2015-02-03 2017-07-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584017B (zh) 2015-02-03 2017-05-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584016B (zh) * 2015-02-03 2017-05-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579584B (zh) 2015-03-03 2017-04-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574038B (zh) * 2015-03-13 2017-03-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574039B (zh) * 2015-03-13 2017-03-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563284B (en) * 2015-03-18 2016-12-2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563283B (en) * 2015-03-18 2016-12-2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CN105988185B (zh) 2015-04-10 2018-11-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JP5847351B1 (ja) * 2015-10-09 2016-01-20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撮像レンズ
TWI617857B (zh) * 2017-04-12 2018-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802973B (zh) * 2018-08-31 2024-06-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影像镜头
TWI769319B (zh) * 2018-09-21 2022-07-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模組
TWI766103B (zh) * 2018-09-21 2022-06-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模組
CN111736305B (zh) * 2020-07-20 2020-11-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736316B (zh) * 2020-08-25 2020-11-20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JP2022074334A (ja) * 2020-11-04 2022-05-18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20220082525A (ko) * 2020-12-10 2022-06-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52042A (ja) * 2008-12-25 2010-07-08 Optical Logic Inc 撮像レンズ
CN201926811U (zh) * 2010-12-23 2011-08-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202126531U (zh) * 2011-01-03 2012-01-2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
TW201222061A (en) * 2010-11-19 2012-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65454B2 (en) * 2008-08-28 2011-06-2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lens and small-siz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607398B2 (ja) * 2009-04-07 2014-10-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携帯端末機器
JP5601857B2 (ja) * 2009-04-07 2014-10-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携帯端末機器
JP5391806B2 (ja) * 2009-04-24 2014-01-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US8659838B2 (en) * 2009-06-08 2014-02-2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device provided with image pickup lens,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image pickup device
JP4792605B1 (ja) * 2010-08-09 2011-10-12 ナルックス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
JP2012078643A (ja) * 2010-10-04 2012-04-19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52042A (ja) * 2008-12-25 2010-07-08 Optical Logic Inc 撮像レンズ
TW201222061A (en) * 2010-11-19 2012-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201926811U (zh) * 2010-12-23 2011-08-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202126531U (zh) * 2011-01-03 2012-01-2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137312A1 (ja) 2015-08-03
TW201400851A (zh) 2014-01-01
WO2013137312A1 (ja) 201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6434B (zh) 攝像透鏡、攝像裝置、以及攜帶型終端
TWI482992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JP6175903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5021565B2 (ja) 5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854227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512328B (zh) Camera optics, camera and digital machines
JP6394598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03314322B (zh)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便携式终端
US9310582B2 (en)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and digital instrument
JP5742737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6451639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485424B (zh) Camera lens
JP4894222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13156389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514024B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JP2013182090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02047165A (zh)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JP2009294528A (ja) 5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164562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09069195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TWM472861U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攜帶型終端
JP2015087495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3246217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11239971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378260B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