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8134B - 複合敷材 - Google Patents

複合敷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8134B
TWI498134B TW102148489A TW102148489A TWI498134B TW I498134 B TWI498134 B TW I498134B TW 102148489 A TW102148489 A TW 102148489A TW 102148489 A TW102148489 A TW 102148489A TW I498134 B TWI498134 B TW I4981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layer
fiber
chitosan
dr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8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4540A (zh
Inventor
Wen Chung Chang
Jui Sheng Lee
Yi Tsue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2148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81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4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8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8134B/zh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Description

複合敷材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敷材,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多層複合敷材。
生物體的皮膚受創時,常會於受創部位形成傷口。此傷口處由於受創而失去原有皮膚的保護,致使外部的汙物或病原體易於通過此皮膚缺口而入侵至生物體內,進而造成傷口感染。
為避免傷口感染問題,習知會使用敷材覆蓋於傷口上,以阻隔外部的汙物或病原體通過傷口進入生物體內。習知常用的敷材,例如有紗布、棉花、棉墊、不織布等,這些材料雖大致上皆可達成阻隔的目的。然而,當傷口受創深度深及真皮層或皮下組織時,通常體液或血液會伴隨著自傷口處流出,若未適時地將流出的體液或血液自傷口處移除,將會促使病原體藉由該體液或血液中的養分而滋生,進而造成傷口感染的狀況。然而,上述習知敷材並無法提供足夠的液體排除能力,或是將體液或血液移除並與傷口處有效隔絕,以避免進一步發生傷口感染的可能性。
再者,上述習知敷材與傷口的接觸面並不具有防止沾黏的效果,因而當傷口處的液體或血液無法被有效排除時,液體或血液將因逐漸乾燥或凝固,而使傷口與敷材緊密黏著,在更換或將敷材移除時,將造成傷口的二次傷害。有鑑於上述習知敷材用於清除體液或血液的效果不佳(尤其是處理大量傷口滲出液時),且敷材本體不具有防止沾黏的功能,因此亟需開發出一種具有良好吸液性、可有效移除傷口滲出液且可防止傷口與沾黏的敷材。
本發明提供一種複合敷材,其具有較高的吸濕膨潤倍率與垂直吸收性,且具有較佳的機械性質。
本發明提出一種複合敷材,此複合敷材包括第一複合不織布(non-woven)層。第一複合不織布層包括幾丁聚醣纖維(chitosan fiber)以及羧甲基纖維素纖維(carboxymethyl cellulose fiber,CMC fiber),其中幾丁聚醣纖維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以重量比為1/9至9/1的比例複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在吸濕的情況下,幾丁聚醣纖維帶正電,且羧甲基纖維素纖維帶負電,以形成聚電荷複合作用而彼此交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幾丁聚醣纖維的pH值為4.5至5.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羧甲基纖維素纖維的羧甲 基置換度為0.1至0.6。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複合敷材更包括生物纖維編織(woven)層,此生物纖維編織層與上述複合不織布層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生物纖維編織層包括海藻酸鹽纖維(alginate fiber)或幾丁聚醣纖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複合敷材更包括第二複合不織布層,此第二複合不織布層與上述生物纖維編織層重疊,且生物纖維編織層位於第一複合不織布層與第二複合不織布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與上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相同。
本發明另提出一種複合敷材,此複合敷材包括複合不織布層。複合不織布層包括多個混成纖維(hybrid fiber),此混成纖維包括幾丁聚醣以及羧甲基纖維素。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混成纖維是由濕式紡絲方式形成,其中上述幾丁聚醣與上述羧甲基纖維素以重量比為1/9至9/1的比例混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羧甲基纖維素的羧甲基置換度為0.6至1.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複合敷材更包括生物纖維編織層,此生物纖維編織層與上述複合不織布層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生物纖維編織層包括海藻 酸鹽纖維或幾丁聚醣纖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複合敷材更包括第二複合不織布層,此第二複合不織布層與上述生物纖維編織層重疊,且生物纖維編織層位於第一複合不織布層與第二複合不織布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與上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相同。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提供的複合敷材,其包括以特定比例複合而成的幾丁聚醣纖維以及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作為複合不織布層,從而可具有較高的吸濕膨潤倍率與垂直吸收性,並可具有較佳的機械性質,進而可具有防止傷口沾黏的效果。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幾丁聚醣纖維
20‧‧‧羧甲基纖維素纖維
30‧‧‧海藻酸鹽纖維
40‧‧‧混成纖維
100、200‧‧‧多層複合敷材
110、130、210、230‧‧‧複合不織布層
120‧‧‧生物纖維編織層
S210、S220、S230、S410、S420、S430、S440‧‧‧步驟
圖1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複合敷材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複合敷材的製備流程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複合敷材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複合敷材的製備流程圖。
圖5是分別使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複合敷材與市售敷材Alginate fiber的糖尿病豬之傷口癒合比例隨時間的曲線圖。
圖1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複合敷材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複合敷材100為依序由複合不織布層110、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以及複合不織布層130堆疊而成的三層複合敷材,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複合敷材100也可以是僅由複合不織布層110所構成之單層複合敷材,或者,由複合不織布層11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堆疊而成的雙層複合敷材。值得一提的是,不論複合敷材100是單層、雙層或三層,其皆是由複合不織布層110作為傷口的接觸層。
在本實施例中,複合不織布層110是由幾丁聚醣纖維10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複合而成,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複合不織布層110亦可由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與海藻酸鹽纖維30複合而成。幾丁聚醣纖維10可由不同分子量之幾丁聚醣製得,本發明不限定幾丁聚醣的分子量。值得一提的是,幾丁聚醣具有良好之生物相容性,不會造成排斥現象,且幾乎無毒性並可被生物分解。此外,幾丁聚醣纖維10之pH值約為4.5至5.5,較佳約為5.0至5.5,在此酸性的pH值下,幾丁聚醣纖維10帶有正電(NH3+ ),而帶正電的幾丁聚醣可活化帶負電的發炎細胞。具體而言,幾丁聚醣在發炎階段可刺激與巨噬細胞分泌以及組織修復有關的調節因數,例如是乙型轉型生長因子(TGF-β1)、白介素IL-1等,因此幾丁聚醣可誘導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的增生、促進血管 生成與纖維組織(collagen fiber)形成細胞外基質(ECM)堆積,進而使傷口收縮,加速傷口癒合。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可由對纖維素纖維進行鹼化反應與醚化(etherification)反應,接著酸鹼中和後而製得,其羧甲基置換度例如為0.1至0.6,且較佳為0.5至0.6。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可提升複合不織布層110的垂直吸收性與吸濕膨潤性。特別地,由於本實施例之複合不織布層110是由括幾丁聚醣纖維10以及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複合而成,因此複合不織布層110可同時具有此兩種材料的上述特性,亦即,本實施例的複合不織布層110可具有良好之生物相容性、垂直吸收性與吸濕膨潤性且可活化發炎細胞。
值得一提的是,複合不織布層110的pH值約為4.5至5.5,因此,在複合不織布層110吸濕的情況下,幾丁聚醣纖維10的多個胺基帶有正電,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由於具有多個羧甲基(COO- Na+ )而帶有負電,從而可形成聚電荷複合作用,使得幾丁聚醣纖維10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可彼此交錯,故複合不織布層110在遇濕的情況下,可具有較佳的機械性質而不致崩解。
在本實施例中,複合不織布層110中的幾丁聚醣纖維10以及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是以1/9至9/1的重量比複合。然而,聚電荷複合作用需要正電荷離子數與負電荷離子數維持一定的平衡,因此,正電荷離子數與負電荷離子數的比例會影響聚電荷複合作用的效果。當幾丁聚醣纖維10/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的比例過大(例如大於7/3)或過小(例如小於3/7)時,複合不織布層110可 能無法保有適當的機械性質,進而在吸濕情況下容易溶解潰散。值得一提的是,當幾丁聚醣纖維10/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的比例在3/7至7/3之間時,聚電荷複合作用的效果較佳,且上述比例為3/7時最佳,可增強複合不織布層110的機械性質,使複合不織布層110於生理食鹽水中浸泡7天後,仍能保持其結構完整性。
若複合敷材100是雙層複合敷材,其可由複合不織布層11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堆疊而成,其中,以複合不織布層110作為傷口的接觸層。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例如是由海藻酸鹽纖維30、幾丁聚醣纖維10、其他類似生物纖維或添加劑(例如膠原蛋白、透明質酸、聚乙二醇(PEG)、凝血因子、生長因子等)構成。值得一提的是,海藻酸鹽與幾丁聚醣皆具有促進傷口復原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複合敷材100是三層複合敷材,其依序由複合不織布層110、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以及複合不織布層130堆疊而成,其中,以複合不織布層110作為傷口的接觸層。在三層複合敷材100中(如圖1所示),複合不織布層130與複合不織布層110的材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實施例中的複合不織布層130與複合不織布層110皆包括幾丁聚醣纖維10以及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類似地,基於上述增強聚電荷複合作用的觀點而言,複合不織布層130中的幾丁聚醣纖維10/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可以是以1/9至9/1的重量比複合,較佳為3/7至7/3,且更佳為3/7。
圖2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複合敷材的製備流程圖。請參照圖2。首先,在步驟S210中,分別製備幾丁聚醣纖維 10、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與海藻酸鹽纖維30。可視需要調整上述纖維的製備順序,本發明不限於此。
接著,進行步驟S220,分別製備複合不織布層110、13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複合不織布層110、130例如是將得到的幾丁聚醣纖維10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以針軋方式複合,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幾丁聚醣纖維10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在pH值約為4.5至5.5且遇濕的情況下,幾丁聚醣纖維10帶正電而羧甲基纖維素纖維20帶負電,故可形成聚電荷複合作用,使得纖維彼此交錯從而保有較佳的機械性質而不致崩解。換言之,本實施例之複合不織布層110、130除了物理性的針軋複合之外,更可以藉由聚電荷複合作用來強化其在吸濕情況下的結構穩定度。在本實施例中,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例如是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然本發明不限於此,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也可以是幾丁聚醣纖維編織層或其他類似生物纖維編織層。
最後,進行步驟S230,製備多層複合敷材100。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複合敷材100為依序由複合不織布層110、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以及複合不織布層130堆疊而成的三層複合敷材,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複合敷材100也可以是僅由複合不織布層110所構成之單層複合敷材,或者,由複合不織布層11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堆疊而成的雙層複合敷材。值得一提的是,不論複合敷材100是單層、雙層或三層,其皆是由複合不織布層110作為接觸傷口的接觸層。
特別地,在本實施例中,多層複合敷材100可藉由纖維交錯方式(例如針軋法)將複合不織布層110、130與纖維編織層120複合,而不需再以複數縫線橫向/縱向等距並列的方式結合各層,如此除了可簡化製備流程外,更可避免由縫線在敷材表面形成的物理障壁所導致之垂直吸收性受限的問題。
圖3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複合敷材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複合敷材200與圖1之複合敷材100相似,因此相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似或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複合敷材200為依序由複合不織布層210、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以及複合不織布層230堆疊而成的三層複合敷材,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複合敷材200也可以是僅由複合不織布層210所構成之單層複合敷材,或者,由複合不織布層21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堆疊而成的雙層複合敷材。值得一提的是,複合敷材200不論是單層、雙層或三層,其皆是由複合不織布層210作為傷口的接觸層。
複合敷材200與複合敷材100的差異在於複合不織布層210的組成。在本實施例中,複合不織布層210包括多條混成纖維40。單條混成纖維40是由幾丁聚醣以及羧甲基纖維素混成而得。在本實施例中,可使用不同分子量之幾丁聚醣,本明不限定幾丁聚醣之分子量。在本實施例中,羧甲基纖維素的羧甲基置換度可為0.6至1.0。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混成纖維40可由濕式紡絲方式形成,其中,基於上述聚電荷複合作用,幾丁聚醣與羧甲 基纖維素例如以重量比為1/9至9/1的比例混合,較佳為3/7至7/3,且更佳為3/7。
圖4是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複合敷材的製備流程圖。請參照圖4。首先,在步驟S410中,對幾丁聚醣進行磺酸化(sulfonation)或羧甲基化反應,使幾丁聚醣溶解於水後能帶負電或不帶電。
接著,進行步驟S420,由於經上述反應後之幾丁聚醣可和羧甲基纖維素依比例(1/9~9/1)互溶,因此可藉由濕式紡絲方式,製備幾丁聚醣/羧甲基纖維素之混成纖維40。另外,製備海藻酸鹽纖維30。可視需要調整上述纖維的製備順序,本發明不限於此。
然後,進行步驟S430,分別製備複合不織布層210、23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在本實施例中,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例如是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然本發明不限於此,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也可以是幾丁聚醣纖維編織層或其他類似生物纖維編織層。
最後,進行步驟S440,製備多層複合式敷材200。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複合敷材200為依序由複合不織布層210、生物纖維編織層120以及複合不織布層230堆疊而成的三層複合敷材,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複合敷材200也可以是僅由複合不織布層210所構成之單層複合敷材,或者,由複合不織布層210與生物纖維編織層120堆疊而成的雙層複合敷材。值得一提的是,不論複合敷材200是單層、雙層或三層,其 皆是由複合不織布層210作為接觸傷口的接觸層。
特別地,在本實施例中,多層複合敷材200可藉由纖維交錯方式(例如針軋法)將複合不織布層210、230與纖維編織層120複合,而不需再以複數縫線橫向/縱向等距並列的方式結合各層,如此除了可簡化製備流程外,更可避免由縫線在敷材表面形成的物理障壁所導致之垂直吸收性受限的問題。
以下,藉由數個實驗例來詳細說明上述實施例所提出之複合敷材的製備及其特性。然而,下列實驗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實驗例一
為了證明本發明可製備由包括幾丁聚醣纖維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之複合不織布層以及生物纖維編織層所構成的多層複合敷材,並且此多層複合敷材具有較高的吸濕膨潤倍率、較高的垂直吸收性以及較佳的機械性質,以下特別作此實驗例。
[多層複合敷材的製備]
首先,製備羧甲基纖維素纖維。對纖維素纖維進行鹼化反應與醚化(etherification)反應,接著酸鹼中和。然後,將處理後的纖維乾燥,得到羧甲基纖維素纖維。量測羧甲基纖維素纖維徑約為12.48μm。利用滴定法,計算羧甲基纖維素纖維的羧甲基置換度,其結果介於0.1至0.6之間。此外,量測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之強度為1.1±0.1(g/d),伸度為31±1(%)。
接著,製備海藻酸鹽纖維。配製5%之海藻酸溶液以及5% 之氯化鈣成型液(乙醇/水:1/1),利用濕式紡絲法,將海藻酸溶液擠出至紡嘴口,在成型液中形成海藻酸鹽纖維後捲取,經乾燥後,以疏棉機進行棉網製作,將棉網以基重(單位面積之重量)約150g/m2 分離,再進行針軋作業,得到海藻酸鹽纖維。量測海藻酸鹽纖維徑約為12μm。此外,量測海藻酸鹽纖維之強度為1.22±0.03(g/d),伸度為6.6±0.35(%)。
然後,製備幾丁聚醣纖維。配製5%(w/v)之幾丁聚醣(去乙醯度為80%至85%)醋酸水溶液(醋酸濃度為5%(w/v)),並調配20L之濕紡成型液(甲醇/水(1/1)、氫氧化鈉(5%(w/v))。利用濕式紡絲法,將幾丁聚醣溶液擠出至紡嘴口,在成型液中得到幾丁聚醣纖維,並調整其pH值為4.5至5.5。將纖維分散後,量測幾丁聚醣纖維徑約為13.75μm。此外,量測幾丁聚醣纖維之強度為0.89±0.12(g/d),伸度為6.42±2.53(%)。
將得到的幾丁聚醣纖維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根據表1中的重量比複合,針軋後捲取,其中針軋參數如下:輸送速度為1m/min至3m/min(最佳為2m/min),針密度為100針/cm2 至400針/cm2 (最佳為200針/cm2 ),針深度為0.5mm至3mm(最佳為1.5mm)。然後,以疏棉機進行棉網製作,將棉網以基重100g/m2 至150g/m2 分離,再進行針軋作業,得到複合不織布層,並量測其基重為100g/m2 至150g/m2
對得到的海藻酸鹽纖維進行纖維紗線加工程序,其中,纖維撚度為150撚/m至300撚/m,加輾速度為20m/min至 30m/min,得到海藻酸鹽纖維紗線。接著,進行編織加工程序,其中,編織敷材經密為15至60,編織敷材緯密為15至40,得到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並量測其基重為200g/m2 至250g/m2
接著,先將上述得到的複合不織布層與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小樣試樣針軋複合,找出適當的針軋參數如下:輸送速度為1m/min至3m/min(最佳為2m/min),針密度為100針/cm2 至400針/cm2 (最佳為200針/cm2 ),針深度為0.5mm至3mm(最佳為1.5mm)。隨後量化測試,以基重為350g/m2 至500g/m2 進行針軋作業,得到由複合不織布層與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構成的雙層複合敷材。此外,若進一步於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上針軋複合另一複合不織布層,可得到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三層複合敷材100,其依序由複合不織布層、海藻酸鹽纖維編織層以及複合不織布層構成。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兩層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作為接觸傷口的接觸層之複合不織布層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幾丁聚醣纖維與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以特定比例複合即可。
[多層複合敷材的規格分析]
以厚度計量測上述樣品數處,求其平均厚度(樣本數為6)。精秤樣品重量,求其基重(單位面積之重量)(樣本數為6)。量測樣品尺寸。其量測結果如下:敷材基層厚度為0.85±0.51mm,敷材基重為375.3±10.4g/m2 ,敷材規格為10cmx10cm(±1.24mm)。
[敷材溶解性分析]
將得到的包括不同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比例之複合不織布層的三層複合敷材樣品以及包括海藻酸鹽不織布層的三層複合敷材樣品分別裁切成2.5×2.5(cm2 )之正方形,量秤其乾重後,將上述樣品完全浸入生理食鹽水(0.9%之氯化鈉)中,經過7天後,取出未溶解的樣品進行乾燥後秤重(重複三次)。根據下列公式計算敷材溶解性:溶解性=(1-樣品實驗後乾重/樣品原乾重)×100%,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溶解性數值愈小,表示其溶解性愈小且結構愈不容易潰散。由表1結果可看出,當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重量比為3/7至7/3之間(即實驗例3至實驗例7)時,其複合不織布層於生理食鹽水中7天後仍可保持其結構完整性,其中,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重量比為3/7(即實驗例3)時的溶解性為14.8±2.58%。
[吸濕膨潤倍率分析]
將得到的包括不同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比例之複合不織布層的三層複合敷材樣品分別裁切成2.5×2.5(cm2 )之正方條狀,量秤乾重後,將上述樣品完全浸入生理食鹽水(0.9%之氯化鈉)中,待吸收飽和後,使用夾子將樣品夾離水面,待30秒內完全不再滴水後,秤量其吸液後重量。根據下列公式計算吸濕膨潤倍率:吸濕膨潤倍率=樣品吸液後重量/樣品乾重(根據EN 13726-1,2002),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由表1結果可看出,當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重量比為3/7(即實驗例3)時,其複合不織布具有最大的吸濕膨潤倍率(20.76±0.81倍)。
[垂直吸收性分析]
將得到的以不同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比例複合之複合不織布樣品、海藻酸鹽纖維編不織布樣品、雙層複合敷材樣品、三層複合敷材樣品以及作為對照組的醫用紗布分別裁切成10×2(cm2 )之長方條,置放於裝有2ml藍色水溶液之圓盤上,並以滴管輕壓樣品使其吸收藍色水溶液。量測藍色水溶液於樣品上之擴散面積,並根據ConvaTec公司Hydrofiber® Technology in action中的Wickingtest方法分析垂直吸收性,其中,擴散面積數值愈小,表示垂直吸收性愈大,若藍色水溶液擴散至樣品兩端(亦即,垂直吸收性差),則其垂直吸收性數值為8000mm2 /8ml,其結果示於表1。由結果可知,醫用紗布的垂直吸收性最小(8000mm2 /8ml),而三層複合敷材的的垂直吸收性又較雙層複合敷材的垂直吸收性大。值得一提的是,當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重量比為3/7(即實驗例3)時,其複合不織布具有較大的垂直吸收性(2800mm2 /8ml)。
此外,由上表1可知,雖然比較例1的敷材具有抗溶解性(纖維不潰散)以及與實驗例5相近的垂直吸收性(2800mm2 /8ml),但實驗例5的吸濕膨潤倍率(20.76±0.81)優於比較例的吸濕膨潤倍率(13.54±0.36)。
綜合以上對敷材溶解性、吸濕膨潤倍率以及垂直吸收性的分析結果(請參照表1),當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重量比為3/7(實驗例5)時,其複合不織布具有較小的敷材溶解性、最大的吸濕膨潤倍率以及最大的垂直吸收性。因此,使用包括實驗例5複合不織布層之三層複合敷材(下文稱作樣品E)來進行後續之生物相容性測試。
[生物相容性測試]
依據ISO 10993之「醫療器材生物性評估」,分別針對樣品E的細胞毒性、皮膚刺激性、皮膚過敏極大化致過敏性以及血液相容性作分析。
分別對樣品E與控制組作MTT細胞毒性測試,結果顯示樣品E之細胞存活率為72.448%,作為正控制組(positive control)之乳膠手套的細胞存活率為2.4779%,而作為負控制組(negative control)之特氟龍(Teflon)之細胞存活率則為82.566%。此外,觀察樣品E的細胞型態後,也未發現細胞溶解或形態改變等現象。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複合敷材(樣品E)之細胞毒性測試為0級,由於其≦1級故通過細胞毒性測試。
此外,分別以樣品E與對照組(0.9%之生理鹽水)測試小鼠背部表皮,時間為14天。結果顯示樣品E之皮膚刺激性級數為0(亦即,無紅斑(erythem)、無水腫(edema)),故通過皮膚刺激性測試。另外,在皮膚過敏極大化測試中,樣品E的動物過敏區域百分比為0%,根據「Magnusson & Kligman評等標準」,此結果的級數為1,屬於「致過敏性弱」的類別,故樣品E通過皮膚過敏極大化測試。
最後,在血液相容性測試中,樣品E的溶血指數為0.13,由於其小於2,屬於無溶血(non-hemolytic)等級,故樣品E通過血液相容性測試。
綜合以上生物相容性測試,樣品E通過ISO 10993之「醫療器材生物性評估」。
[傷口癒合評估]
實驗用動物品系為2月齡的藍瑞斯公豬,體重介於25公斤至50公斤,以藥物誘發實驗動物的第一型糖尿病,分別使用樣品E與市售敷材Alginate fiber(對照組)敷於糖尿病豬傷口。敷於傷口的對照組於使用5天後即潰散,而樣品E於使用7天後仍保持完整。圖5是分別使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複合敷材(樣品E)與市售敷材Alginate fiber(對照組)的糖尿病豬之傷口癒合比例隨時間的曲線圖。請參照圖5,縱軸為傷口癒合比例(%),橫軸為時間(天)。以傷口癒合比例為80%的時間作為傷口癒合時間,樣品E(正方形點狀曲線)之傷口癒合時間為13.5天,而對照組(圓形點狀曲線)之傷口癒合時間為17.5天,故樣品E可較對照組縮短約23%之傷口癒合時間。
此外,使用包括幾丁聚醣纖維/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之重量比為3/7之複合不織布層之複合敷材(樣品E),在傷口發炎期,其MMP-2及MMP-9、TGF-β1表現量高於市售敷材Alginate fiber(對照組),發炎後第七天的漿細胞(plasma cell)、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以及血管新生等表現皆優於市售敷材,因此,使用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複合敷材可產生較適當的發炎反應,進而可促進傷口癒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售敷材Alginate fiber具有液體吸液性,於形成凝膠後容易將敷材去除,故在更換敷材時,其對新生組織的傷害遠低於乾式紗布敷材的傷害。然而,Alginate fiber 敷材於形成凝膠後易崩解,因此需頻繁更換敷材(約每2至4天/次)與清理傷口,造成臨床使用的不便以及高的醫護成本與工時。相較之下,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複合敷材同樣除了同樣具備可吸濕膨潤進而形成凝膠的性質之外,更具備抗溶解性(不潰散),故在更換敷材時,能更容易將敷材整片去除且不需頻繁更換敷材,此外,亦不會有乾式紗布敷材在更換時沾黏新生細胞/組織而造成二次傷害的問題。
實驗例二 [混成纖維的製備]
首先,對幾丁聚醣進行磺酸化或羧甲基化反應,使幾丁聚醣溶解於水後能帶負電或不帶電。具體而言,將幾丁聚醣磺酸化的步驟如下:將幾丁聚醣溶於2%(w/v)的醋酸水溶液中(固含比2wt%),慢慢滴入0.1M之NaOH水溶液中,形成幾丁聚醣沉澱物,收集沉澱物抽氣過濾並以水清洗至中性,置於50℃烘箱烘乾後均質打碎,再將50g之幾丁聚醣加入含有50g甲醛亞硫酸氫鈉(sodium formaldehyde bisulfate,HOCH2 SO3 Na)之2500ml的水溶液中,攪拌6小時,可得到磺酸化幾丁聚醣。反應完成後,利用IR光譜圖在1172nm為RN-SO3 - 之吸收峰,鑑定其有磺酸根的官能基,並以1 H-NMR在3.15~17ppm有H2 -S特徵波峰,計算幾丁聚醣之磺酸化比率約為20%。
具體而言,將幾丁聚醣羧甲基化的步驟如下:取50g的 幾丁聚醣懸浮在500ml的異丙醇中,並均勻攪拌,每隔五分鐘加入125ml之NaOH(10w/v%)共五次並均勻攪拌,每分鐘加入20g之氯醋酸(chloroacetic acid)共五次,並於80℃下攪拌10小時使其反應,最後,利用異丙醇清洗於C6 位羥基被羧甲基化之羧甲基化幾丁聚醣並烘乾後,可得到羧甲基化幾丁聚醣。利用IR光譜圖在約1590nm為羧甲基化幾丁聚醣之吸收峰,鑑定其有羧甲基的官能基,並以1 H-NMR,計算幾丁聚醣之羧甲基化比率約為20%。
由於經上述磺酸化或羧甲基化後的幾丁聚醣溶解於水後可帶負電或不帶電,故其可和羧甲基纖維素互溶後,進行後續的濕式紡絲程序,再以鹼處理去除磺酸基或羧甲基而得混成纖維。詳細步驟如下:首先,調配5%(w/v)之磺酸化幾丁聚醣(磺酸化比率約20%)/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化置換度為0.6至1.0)之複合水溶液,或羧甲基化幾丁聚醣(羧甲基化比率約為20%)/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化置換度為0.6至1.0)之複合水溶液,其中,磺酸化幾丁聚醣/羧甲基纖維素或羧甲基化幾丁聚醣/羧甲基纖維素的比例為1/9至9/1(w/w)。接著,調配濕紡成型液(NaOH(5%(w/v))溶於甲醇/水(1/1)溶液)並進行濕式紡絲程序。然後,以鹼處理去除磺酸基或羧甲基,得到幾丁聚醣/羧甲基纖維素之混成纖維。
將上述得到的混成纖維以與實驗例一相似的步驟,可得到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複合敷材200。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提供的複合敷材,其包括以特定比例複合而成的幾丁聚醣纖維以及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作為 複合不織布層,從而可具有較高的吸濕膨潤倍率與垂直吸收性,並可具有較佳的機械性質,即使於吸濕的情況下亦不致崩解,更可具有防止傷口沾黏的效果。此外,複合不織布層與生物纖維編織層藉由纖維交錯的方式複合,亦可避免由縫線在敷材表面形成的物理障壁所導致之垂直吸收性受限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幾丁聚醣纖維
20‧‧‧羧甲基纖維素纖維
30‧‧‧海藻酸鹽纖維
100‧‧‧多層複合敷材
110、130‧‧‧複合不織布層
120‧‧‧生物纖維編織層

Claims (14)

  1. 一種複合敷材,包括:一第一複合不織布層,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包括:一幾丁聚醣纖維;以及一羧甲基纖維素纖維,其中所述幾丁聚醣纖維與所述羧甲基纖維素纖維以重量比為3/7至7/3的比例複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複合敷材,其中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在吸濕的情況下,所述幾丁聚醣纖維帶正電,且所述羧甲基纖維素纖維帶負電,以形成聚電荷複合作用而彼此交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複合敷材,其中所述幾丁聚醣纖維的pH值為4.5至5.5。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複合敷材,其中所述羧甲基纖維素纖維的羧甲基置換度為0.1至0.6。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複合敷材,更包括:一生物纖維編織層,與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重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複合敷材,其中所述生物纖維編織層包括海藻酸鹽纖維或幾丁聚醣纖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複合敷材,更包括:一第二複合不織布層,與所述生物纖維編織層重疊,且所述生物纖維編織層位於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與所述第二複合不織布層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複合敷材,所述第二複合不 織布層的材質與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相同。
  9. 一種複合敷材,包括:一第一複合不織布層,包括:多個混成纖維,所述混成纖維包括幾丁聚醣以及羧甲基纖維素,其中所述幾丁聚醣與所述羧甲基纖維素以重量比為3/7至7/3的比例混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複合敷材,其中所述羧甲基纖維素的羧甲基置換度為0.6至1.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複合敷材,更包括:一生物纖維編織層,與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重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複合敷材,其中所述生物纖維編織層包括海藻酸鹽纖維或幾丁聚醣纖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複合敷材,更包括:一第二複合不織布層,與所述生物纖維編織層重疊,且所述生物纖維編織層位於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與所述第二複合不織布層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複合敷材,所述第二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與所述第一複合不織布層的材質相同。
TW102148489A 2013-12-26 2013-12-26 複合敷材 TWI4981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8489A TWI498134B (zh) 2013-12-26 2013-12-26 複合敷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8489A TWI498134B (zh) 2013-12-26 2013-12-26 複合敷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540A TW201524540A (zh) 2015-07-01
TWI498134B true TWI498134B (zh) 2015-09-01

Family

ID=54197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489A TWI498134B (zh) 2013-12-26 2013-12-26 複合敷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9813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1712A (en) * 2010-11-23 2012-06-0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eparing method of chitosan fiber matrix
CN202277436U (zh) * 2011-04-20 2012-06-20 佛山市优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抗菌性纤维类自粘贴伤口敷料
CN102580136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佛山市优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高吸湿且整片去除的伤口敷料
TWM446701U (zh) * 2012-08-23 2013-02-11 Coreleadeer Biotech Co Ltd 複合式生物纖維敷料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1712A (en) * 2010-11-23 2012-06-0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eparing method of chitosan fiber matrix
CN102580136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佛山市优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高吸湿且整片去除的伤口敷料
CN202277436U (zh) * 2011-04-20 2012-06-20 佛山市优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抗菌性纤维类自粘贴伤口敷料
TWM446701U (zh) * 2012-08-23 2013-02-11 Coreleadeer Biotech Co Ltd 複合式生物纖維敷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540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3929B (zh) 抗菌創傷敷料
FI115608B (fi) Haavakääre
CN100400019C (zh) 一种急救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30333B (zh) 一种海藻酸与壳聚糖混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013281A (ko) 다당류 섬유의 제조 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상처 피복재, 상처 피복재의 제조 방법, 및 다당류 섬유의 제조 장치
JPH08505790A (ja) 外傷包帯
CN107693835A (zh) 一种聚乙烯醇/胶原蛋白/季铵化壳聚糖静电纺丝复合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US20140227370A1 (en) Polysaccharide fibres for wound dressings
CN106215219B (zh) 伤口处理材料
KR20100024122A (ko) 나노섬유를 이용한 창상피복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Chellamani et al. Chitosan treated textile substrates for wound care applications
EP3415170B1 (en) Sheet for covering wound
CN107115554A (zh) 一种高效止血祛痛的复合型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Fu et al. Liquid handling properties of carboxymethyl modified chitosan nonwovens for medical dressings
CN111450304A (zh) 一种带正电荷生物纤维止血抑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I498134B (zh) 複合敷材
CN103668617A (zh) 天然高分子纱线及其制造方法、网状织物与应用
CN112741929B (zh) 一种医用外伤止血复合敷料
JPH05209318A (ja) 吸液性に優れたアルギン酸カルシウム繊維及び医療用被覆材
CN103174017A (zh) 一种氧化海藻酸钠改性的甲壳胺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036799B (zh) 一种可吸收抗菌止血敷料的制备方法
JP4263871B2 (ja) 創傷被覆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U2807862C1 (ru) Гемостатическое средство на основе хитозана
KR102627866B1 (ko) 소모성 의료용 소재 및 그 제조 방법
RU2806364C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гемостатическ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на основе хитозан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