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6312B - 用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6312B
TWI496312B TW099136299A TW99136299A TWI496312B TW I496312 B TWI496312 B TW I496312B TW 099136299 A TW099136299 A TW 099136299A TW 99136299 A TW99136299 A TW 99136299A TW I496312 B TWI496312 B TW I4963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emitter
tantalum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6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35957A (en
Inventor
Stuart Ross Wenham
Budi Santoso Tjahjono
Nicole Bianca Kuepper
Alison Joan Lennon
Original Assignee
Newsouth Innovations Pt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AU20099052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AU2009905210A0/en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south Innovations Pty Ltd filed Critical Newsouth Innovations Pty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35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5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6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63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Description

用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著作權通知
本專利文件的部分揭露內容含有受到著作權保護的材料。當它出現於專利商標局的專利檔案或紀錄中時,著作權人不反對專利文件或專利揭露內容的任何人為複印重製,但是無論如何其依然保留所有的著作權。
發明領域
本發明大致關於太陽能電池製造領域,特別是,關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發明背景
為了從太陽能電池中汲取電流,必須在裝置的n型及p型材料兩者形成金屬接觸。一種用以形成這些金屬接觸之常用方法為金屬電鍍。對於形成金屬接觸至太陽能電池,這是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因為它潛在性的低成本,以及與大部份商業生產之矽太陽能電池所使用的網版印刷的銀相比它形成的線較細。BP Solar在製造Saturn矽太陽能電池時,成功地使用鎳與銅的無電式鍍覆。
金屬電鍍牽涉從溶液中還原金屬離子以在太陽能電池上形成金屬沉積。典型上,金屬沉積形成在電池上的陰極(亦即電子源離開的位置)。在稱作無電式鍍覆的過程中,此電子源可由鍍覆溶液中的還原劑提供,或者在稱作“光引發鍍覆”(LIP)或光鍍覆的過程中,當太陽能電池暴露於光時,至少部分地藉由光伏打效應產生的電子提供。
典型上,於穿過介電層(二氧化矽或氮化矽)形成金屬化開口(例如凹槽)以暴露n型矽區域之前。利用雷射刻劃或其他圖案化技術(如光微影術)可形成開口,且可牽涉暴露在凹槽底部之矽的原位(in-situ)摻雜或是後續的熔爐摻雜以在凹槽底部造成重度摻雜的矽區域。在凹槽底部的這種重度摻雜可使得歐姆接觸得以形成於沉積金屬與矽之間。當金屬電鍍時,圖案化的介電層(設它有夠高的品質)被當作用於金屬沉積的遮罩,其中在理想情況下,金屬僅鍍覆至圖案化過程所暴露的矽區域(例如凹槽的底部)。
然而,在商業生產中,考量成本、簡單、產量及避免高溫,此種介電層常常不具有夠好品質來作為鍍覆遮罩,導致在需要金屬接觸地帶之外形成不想要的局部化假性鍍覆地帶。例如,使用氮化矽介電遮罩層之矽太陽能電池的金屬電鍍(特別是該氮化矽以遙控電漿強化的化學蒸氣沉積(PECVD)沉積的地方)所通常遭遇的問題為除了金屬沉積於凹槽中之外,還於介電層的上方形成假性不想要的金屬沉積。這現象通常稱作“幽靈鍍覆”。“幽靈鍍覆”除了增加對於太陽能電池的有效遮蔽之外,也因為它會造成分流(尤其是當金屬化過程包括金屬燒結步驟以更降低金屬接觸的接觸電阻時),所以“幽靈鍍覆”也是不想要的。
在某種程度上,“幽靈鍍覆”問題可藉由在沉積氮化矽層之前於經擴散矽上成長薄(10-15nm)二氧化矽層而獲得解決。雖然,這個方法在去除“幽靈鍍覆”上是有效的,但是它有數個缺點。首先,它典型上需要額外高溫製程,這對於許多低品質的矽基材係不想要的,因為暴露於高溫的時間增加會降低載體壽命。更且,由於晶圓的處理過程增加,所以它增加製造過程的總成本。第二,它限制了來自氮化矽層的氫可被用來鈍化矽基材中缺陷的程度。後一點尤其與多晶質晶圓相關,多晶質晶圓由於晶圓中晶粒邊界的存在因而展現許多缺陷。由於多晶質晶圓的低價格之故,多晶質晶圓係常用的商業基材,因此這第二個限制的關係特別重大。
發明概要
根據第一面向,本發明包含一種在矽太陽能電池之表面射極上形成接觸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一表面的n型擴散以形成具有10-40 Ω/之薄片電阻的經摻雜射極表面層;蝕回(etching back)該射極表面層以增加該射極表面層的薄片電阻;及選擇性鍍覆該表面可藉由形成鍍覆遮罩及鍍覆透過遮罩而達成選擇性鍍覆。或者,可藉由創造比該射極表面之其餘部分更為高度摻雜之需要鍍覆的射極表面區域,並且鍍覆該射極表面,藉此於該更高度摻雜的區域上選擇地形成鍍覆,而達成該選擇性鍍覆。
該蝕回步驟造成在100-150 Ω/範圍內的射極表面層電阻率。
使用在擴散熔爐中的POCl3擴散流程達成該射極摻雜步驟,及該晶圓在載入擴散熔爐之前被背對背地放置以使背表面的摻雜降至最低。於一例中,重度前表面擴散可藉由下述方式達成:
(i)在890℃實行前氧化作用擴散達5分鐘;及
(ii)於POCl3 存在下,在890℃實行進一步擴散達30分鐘以在該前表面上達到10-20 Ω/的薄片電阻。
該擴散來源也可為旋轉塗佈(spin-on)擴散來源。
擴散過程可在該後表面上產生>100Ω/的薄片電阻。
較佳地,橫過該晶圓的前表面實行擴散以達到薄片電阻變化<10%的均勻擴散。
藉由將經擴散晶圓浸入蝕刻劑溶液達成蝕回製程。也可僅藉由將蝕刻劑噴灑於晶圓表面上而非將晶圓浸入液體中而完成蝕回製程。一合適的安排為在20℃下實行40秒的三部曲蝕刻劑(Trilogy etch)(126份硝酸、60份水及5份40%(w/v)氟化銨)。蝕回製程也可藉由在包括過錳酸鉀、水及HF的溶液中實行蝕刻而達成。或者也可以使用優先蝕刻高度摻雜之n型矽而非蝕刻輕度摻雜之矽的蝕刻溶液,諸如包括HF、硝酸及乙酸之矽蝕刻溶液的莫耳組成物。特別地,該蝕刻溶液可包括1份HF、50份硝酸及100份乙酸。
可藉由形成鍍覆遮罩及鍍覆透過遮罩而達成選擇性鍍覆。或者,可藉由創造比該射極表面之其餘部分更為高度摻雜之需要鍍覆的射極表面區域,並且鍍覆該射極表面,藉此於該更高度摻雜的區域上選擇地形成鍍覆,而達成該選擇性鍍覆。
根據第二面向,本發明包含一種製造矽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包括:
i.實行n型摻雜物的前表面射極擴散以達到50-250歐姆/每平方之完成的射極薄片電阻率;
ii.以PECVD在該前表面上實行介電沉積作用,包括:
a.薄5-30nm氧化物的成長;
b.抗反射塗層(ARC)及氫來源的PECVD沉積;
iii.以鋁網版印刷(screen-print)後表面(非光接受表面)以製作後接觸,接著進行燒製;
iv.至少在該後接觸燒製步驟(iii)之後,退火該矽以驅使氫從該氮化矽層進入該矽中來鈍化該矽;
v.於含摻雜物來源存在下對該晶圓頂表面實行局部化的雷射熔化以同時熔化及摻雜該矽的光接受表面,在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創造該重度摻雜的n+區域,同時破壞上層的介電層以暴露該n+區域之經摻雜的矽表面;
vii.於該雷射摻雜的n+區域上方鍍覆一層鎳。
太陽能電池較佳地由多晶矽製造。
較佳地實行n型摻雜物的前表面射極擴散以達到80-160歐姆/每平方(名義上100歐姆/每平方)之完成的射極薄片電阻。
該薄矽氧化層較佳地成長至厚度10-20nm且可在帶狀或管狀熔爐中熱成長。或者,該薄矽氧化層可藉PECVD成長。
ARC及氫來源可包括一或多層的氮化矽(SiNx )、氧化鋁(Al2 Ox )、氧化鈦(TiO2 )或其他具有類似合適性質的材料。特別是,該材料應該具有類似於SiNx 的折射率(空氣中大約2.0),而且在整個沉積過程中可同時含有顯著數量的氫而能夠於後續退火期間提供原子氫來源(雖然利用多數具有不同特性的層以達到組合的需求可以達成這個目的)。以這種方式,薄氧化物可提供表面鈍化(與整個退火過程中的H+一起)及對抗幽靈鍍覆並減少雷射摻雜期間的雷射損害,同時上覆蓋層可提供抗反射的光學需求及用於退火的氫來源。ARC的光學厚度必須有效地為陽光中主要光顏色波長(約600nm(在空氣中))的四分之一。所以,就不同材料而言,其最終產物的折射率及層厚度必須相同。然而,要變成好的單一層ARC,折射率必須為約2.0(介於矽及空氣之間),而於此例中厚度必須為約75nm。這可以應用於所有提過的材料(SiNx、Al2 Ox及TiO2 ,其等均可以折射率約2而沉積)。
ARC層或多層較佳地具有65-75nm的厚度及可為單一富含氫的層。或者,ARC層可包括至少如下的兩層:
i. 80-120埃的富含氫材料;
ii.折射率2.0-2.1之550-650埃(angstroms)的材料;
ARC較佳地包括氮化矽。
可在溫度範圍350至720℃下實行退火0.5至20分鐘。較佳地,可在溫度範圍350至500℃下實行退火5至20分鐘或在溫度範圍500至720℃下實行退火0.5至8分鐘,特別地它可在溫度範圍380至420℃下實行8至12分鐘。
於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實行該矽的雷射摻雜以達到0.1至12微米範圍的接點深度,較佳地1至5微米範圍的接點深度。於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接著該矽的熔化及/或蒸發之後,該矽的雷射摻雜造成該經形成之n+區域中的局部化薄片電阻率在0.2至200歐姆/每平方的範圍內,較佳地在1至40歐姆/每平方的範圍內。
鍍覆至該n+區域的鎳可在150-500℃下燒結達0.2至20分鐘,較佳地在350-400℃下達1-3分鐘。鍍覆至該n+區域的鎳也可在350至720℃下燒結達0.5至20分鐘該矽,較佳地在350至500℃下達5至20分鐘或500至720℃下達0.5至8分鐘並且併入退火步驟以鈍化矽。特別是,鎳可在380-420℃下燒結達8至12分鐘而且併入該退火步驟以鈍化該矽鎳。這段時間比雷射摻雜太陽能電池中公認為鎳燒結最佳化的時間還長,所以將會使得鎳更穿入n+雷射摻雜的矽中且潛在地至接點區域,因而會造成裝置電氣效能的破壞。為避免這個情況,較佳地以在n+雷射摻雜的矽與p型晶圓之間具有較深接點的方式完成雷射摻雜,諸如可以較長期保持熔態矽的雷射(諸如cw雷射)達到。特別是,接點必須至少2微米深及較佳地範圍為4至10微米以適應這些組合的退火/燒結狀況。
後網版印刷之接觸的燒製可在帶狀熔爐實行且可在溫度範圍650-1,000℃下實行。後網版印刷之接觸的燒製較佳地將在800-880℃下實行。
該太陽能電池較佳形成於p型晶圓上,而且在實行該前表面射極擴散之前,在該p型晶圓之前(或光接受)表面上實行等向性織構化(Isotropic texturing)步驟。
較佳地,在射極擴散步驟之後,發生實行從前表面移除後表面蝕刻/邊緣接點分離/psg的步驟。
於該雷射摻雜步驟之前,在該氧化物及氮化矽層上方的頂表面上形成含摻雜物來源。或者,摻雜物來源於該雷射摻雜步驟期間被供應至該氧化物及氮化矽層上方的頂表面。摻雜物來源較佳地包括磷來源。該摻雜物來源於雷射摻雜步驟期間以氣態或液態被供應至該頂表面。
於一實施例中,該摻雜物來源以射出液體被供應至該氧化物及氮化矽層上方的頂表面,雷射光束於該雷射摻雜步驟期間透過該射出液體被引導至該頂表面上。該射出液體由該噴嘴單元產生,該雷射光束進入該射出液體而耦合,使得該雷射光束可藉由該射出液體內部的全內反射而被導引朝向該目標。該射出液體包括磷酸。
雷射摻雜步驟之後,較佳地實行稀釋的HF浸入以去除重度磷摻雜的矽上的任何氧化物或其他表面層。
可實行為了前表面接觸而進行之雷射摻雜n+區域上方的鎳鍍覆以提供0.01微米至10微米厚度範圍(較佳地0.1至1微米厚度範圍)的鎳。
銅及錫(或銀)鍍層可形成於鎳上方。
銅及錫(或銀)層可鍍覆於鎳鍍層上方至厚度達1微米至25微米的範圍,較佳地5至15微米(名義上8微米)的範圍。薄銀層然後可被鍍覆於其他金屬層上方以蓋住並保護銅及錫層。銀鍍覆的厚度範圍為0.005微米至1微米,較佳地0.01至0.1微米的範圍(注意,銅及/或錫可被除去及被銀層取代,該銀層與它取代的銅及/或錫層同尺寸)。
圖式簡單說明
藉由例子,本發明的實施例現可參考附隨圖示描述於下,其中:第1圖顯示於電池之金屬電鍍期間沉積於氮化矽表面上之假性不想要金屬形成的流程圖;第2圖顯示本發明較佳安排之方法的流程圖,其除去電池之金屬電鍍期間於氮化矽表面上形成之假性不想要的鍍覆沉積;第3圖比較淺的、輕度擴散之射極的摻雜圖譜(來自第1圖描繪的方法)與較深、更重度擴散之射極的摻雜圖譜(來自第1圖描繪的方法);第4圖為用來形成選擇性射極電池結構之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流程圖;第5圖顯示含有選擇性射極結構及金屬接觸的太陽能電池,於雷射摻雜金屬接觸下方之重度摻雜區域之後,該金屬接觸以自我對準方法形成。此太陽能電池的製造也可併入此處描述之改良式雷射操作方法的一種;第6圖簡要顯示當用於加工目標表面時雷射及射出液體的安排;及第7圖簡要顯示在氣態環境中操作雷射以加熱目標來加工目標表面。
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第1圖描繪用於製造雷射摻雜的p型矽太陽能電池的方法。為了製造出可以展現比現行工業標準之網版印刷電池更高效率但每單位面積成本卻相當的矽太陽能電池而發展出此方法。這些電池的特徵為淺的、輕微摻雜的n型射極,其改良標準工業網版印刷太陽能電池對於藍光的反應。製造過程100利用金屬電鍍以形成前金屬接觸及經由去除金屬電鍍步驟期間發生之“幽靈鍍覆”的進步而獲得利益。首先描述製造過程100的步驟,然後與“幽靈鍍覆”發生已經除去之較佳配置200的製造過程(參見第2圖)相比。
製造過程100包括織構化步驟105,其牽涉在晶圓表面上形成紋理以減少表面反射並強化電池內部的光線捕捉。
典型上,鹼性織構化用於單晶質晶圓而酸織構化用於多晶質晶圓。於織構化之後,在步驟110中晶圓被清潔,然後浸入5%氫氟酸(HF)溶液中以去除任何矽表面上已經形成的天生氧化物。於步驟115中,諸如藉由使用標準的POCl3 熔爐擴散或是來自旋轉塗佈(spin-on)或噴灑塗佈(spray-on)之擴散源(諸如磷酸)的擴散使n型射極形成於前表面上。為了使電池的藍光反應最大化,所欲的是於射極形成期間相較於網版印刷電池,使更少的磷擴散進入矽表面中以達到100-150 Ω/的薄片電阻。此種商業上的射極擴散方法,儘管比起網版印刷電池具有遠遠為高的薄片電阻率,但是在此擴散溫度下磷在矽中之固態溶解附近的表面磷摻雜濃度仍然與網版印刷太陽能電池相似,諸如第3圖所示。雖然接點深度顯著地較少。
擴散之後,於步驟120中,電池然後浸入2.5%HF溶液以去除磷矽酸玻璃(PSG)或擴散後依然留存在表面上的摻雜物來源。後表面然後在步驟125中被蝕回(etched back)以去除後表面上任何不想要的擴散而且也可分離在邊緣處的接點。
於步驟130中,然後沉積氮化矽介電層。典型上,在工業環境中使用溫度400℃的遙控PECVD以造成厚度約75nm及折射率約2.0的最終層而完成此種沉積。此外,為了用作電池的抗反射塗層,氮化矽也用來鈍化下方的矽,因而可以讓電池的電壓變得更高。
在步驟135中,藉由網版印刷鋁糊劑於電池之後表面上而形成後表面電極。該電池然後典型上於溫度800℃的帶狀熔爐中燒製少於1分鐘。此種燒製處理高於鋁/矽合金共熔的溫度,因此造成鋁擴散進入熔態矽中以形成更重度摻雜的p+層,其可用作背表面領域。
藉由使用雷射來同時刻劃及重度摻雜前介電氮化矽層中的開口然後可形成前金屬接觸。在步驟140中的此製程被稱作雷射摻雜,而且典型上藉由在使用雷射來刻劃開口之前,以含磷摻雜物(例如磷酸)的表面層塗覆氮化矽表面可以達成此雷射摻雜。於此製程中,來自雷射的熱局部地熔化該矽而且使得磷原子在矽重新固化之前可以擴散進入矽中。使用此技術,典型上經摻雜為薄片電阻10-20 Ω/的區域可以形成在凹槽的底部中,因此使得具有低接觸電阻的歐姆接觸可以形成於矽與金屬之間。明顯地,同時的重度摻雜及刻劃也可使用其他技術實行,諸如液體化學加工(LCP),如[D. Kray等人,雷射化學加工(LCP)-用於微建構應用的多功能工具,Appl. Phys. A. 93,99-103(2008)]中所描述者。再者,一相等的過程牽涉到首先蝕刻或刻劃氮化矽層中開口,然後藉由實行額外的重擴散步驟而達成凹槽底部的重度摻雜,該重擴散步驟以氮化矽當作用於重擴散的遮罩,該遮罩使磷摻雜原子正好限制在凹槽底部中的暴露地帶。BP Solar在他們的Saturn電池製造中使用較後的製程,然而在此案例中,他們使用低壓CVD而非使用更為普遍的PECVD製程。
此製造過程的最後步驟145牽涉使金屬鍍覆於凹槽底部的暴露區域。該鍍覆可使用無電鍍覆、電鍍或光引發的金屬電鍍而達成。可以使用數種不同的金屬組合,但是從降低成本的觀點而言,最具吸引力的組合可能是使用鎳薄層來形成障礙層,而較厚的銅層被沉積以形成能夠從太陽能電池將電流帶至電器連接件的高度導電指狀物。較佳地,鎳層被燒結而形成矽化鎳層,其近一步減少金屬矽界面的接觸電阻。此燒結過程可以在鎳沉積步驟之後及銅沉積之前實行,或是在銅沉積製程之後實行。
使用製造過程100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為除了對凹槽鍍覆之外,也對於氮化矽表面區域為假性不想要的金屬鍍覆。當使用無電式鍍覆或是金屬電鍍步驟145中的LIP製程時,可以觀察到此種假性鍍覆。此現象已經被稱作“幽靈鍍覆”而且它是非所欲的,因為不僅會增加遮蔽(由於不想要的金屬沉積之故),而且會增加可能的分流,在與矽化物形成相關的加熱期間當鎳滲過非凹槽地帶的淺p-n接點時會發生此種分流現象。
現在描述一種新的方法,其可改進“幽靈鍍覆”的問題,同時潛在性地免除分別之邊緣接點分離製程的需求,並且同時保有上述製造過程100的其他所有有利面向。藉由“幽靈鍍覆”的成因係由於經擴散矽中之高表面濃度的(含磷)摻雜物之故(亦即在製程100中的步驟110之後)的基本了解使得該新方法成為可能。PSG去除步驟115似乎不影響此高濃度的含磷摻雜物,因此,在欠缺高品質的介電遮罩層的情形下,其於金屬電鍍製程期間容易造成不想要的或假性的金屬沉積。本發明的較佳安排已經針對這個問題加以處理,第2圖中的製造過程200描繪此較佳安排。
製造過程200基本上與製程100相同,除了步驟115及125分別為步驟205及210取代之外。於步驟205中,磷擴散製程被改變以造成最後薄片電阻值為10-40 Ω/之更為深度摻雜的射極頂表面層,而非製程100步驟115中所形成之100-150Ω/的射極。使用POCl3 擴散流程可達到以上結果,POCl3 擴散流程係在將晶圓裝載進入擴散熔爐之前,使晶圓背對背的放置以相較於晶圓前表面,限制磷能夠到達晶圓後表面的數量。就旋轉塗佈(spin-on)擴散來源而言,後表面天生上接受較少的磷,導致顯著上較高的薄片電阻,及與前表面相較較淺的接點深度。使用POCl3 擴散流程之重前表面擴散較佳地牽涉:
(i)890℃之前氧化作用擴散5分鐘(以形成P2 O5 摻雜物可擴散於其中的底層);及
(ii)於POCl3 存在下890℃30分鐘以在前表面上達到較佳的10-20Ω/的薄片電阻及在後表面上達到典型上>100Ω/的薄片電阻。較佳地,橫過晶圓前表面實行薄片電阻變化<10%的均勻擴散。此擴散流程造成第3圖所示的磷的摻雜圖譜,其中它與使用製程100步驟115所得之較淺的圖譜比較。在步驟205的事例中,當與步驟115之較淺擴散所致的~0.3μm的接點深度相較,接點現在位於表面下方超過1.5μm處。然而於兩事例中,表面處的磷濃度係相似的而且介於1026 與1027 m-3 之間。
於擴散製程中,當摻雜物濃度上升超過1025 m-3 ,“彎折(kink)’開始出現於摻雜圖譜中,而且當表面濃度上升更高時,圖譜的尾巴更深地延伸進入基材中。儘管擴散時間及溫度固定,此對應於擴散係數的明顯增加。此現象也稱作“射極(或磷)-推動效應(push effect)”。這個效應可被用來在晶圓的前表面上獲得深的接點,然而藉由限制磷接近至後表面,則較淺的接點可以出現在後表面上,可以經由僅施加摻雜物至前表面或是背對背地放置晶圓及相鄰晶圓而限制磷接近後表面,藉此保持矽內部的磷濃度在足夠低的數值以避免源自“射極推動效應”之增強的擴散係數。
於步驟210中,實行蝕回製程以從重度擴散的矽表面去除表面層。如第3圖所示,此蝕回製程可以最佳化使得最後薄片電阻為100-150Ω/(亦即如輕微摻雜之射極所想要的)。然而,不像製程100之擴散步驟115所致的摻雜物圖譜,該蝕回表面的新摻雜物圖譜的含磷摻雜物具有顯著較低的表面濃度(亦即<1026 m-3 )。更且,蝕回製程(步驟210)也蝕刻後表面以從該表面去除不想要的摻雜物,並藉由從後表面移除幾乎所有的此種摻雜物(這由於與前表面相較,比較淺的接點所造成的)而達到邊緣分離的效果。於製造過程100的步驟125部分實行這些過程。
於較佳配置中,藉著將經擴散的晶圓浸入20℃之三部曲蝕刻劑(Trilogy etch)(126份硝酸、60份水與5份40%(w/v)的氟化銨)達40秒而達成該蝕回製程。經引述之(100)矽的蝕刻速率為150 nm/min(K. R. Williams.“用於微機械加工製程的蝕刻速率-第II部”,微機電系統期刊,Vol. 12,No.6,pp.761-778,2003)。所欲使用的是蝕刻晶質矽相當慢的蝕刻溶液以確保蝕回製程中的正確計時係可能的。若必要的話,可藉由在溫度<20℃下實行蝕回作用而進一步降低蝕刻速率。
或者,可在其他更慢地蝕刻矽的等向性矽蝕刻溶液(諸如包括過錳酸鉀、水及HF的溶液)中實行蝕回過程。然而,雖然這樣使得蝕刻時間可以被更小心地控制,但是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過錳酸鹽的丟棄可能會是個大問題。
於另外的配置中,可以使用比起輕度摻雜的矽更喜歡蝕刻高度摻雜n型矽的蝕刻溶液。例如,已經知道可以變化包括HF、硝酸及乙酸之矽蝕刻溶液的莫耳組成來調整蝕刻速率以及對於摻雜物程度的選擇性。Hwang等人的美國專利第4,681,657號描述使用包括1份HF、50份硝酸及100份乙酸的此種溶液,其對於高度摻雜的矽的蝕刻速率比輕度摻雜的矽快25倍。當摻雜物程度高於1025 m-3 時,這種組成物的蝕刻速率顯示急速地增加。更且,這種溶液對於高度摻雜的矽的蝕刻速率僅有44 nm/min,因而使得蝕回製程更容易控制。
雖然使用此種選擇性蝕刻劑提供了更容易控制的蝕回過程,而且保證從避免鍍覆的區域中移除所有最重度摻雜的矽,然而對於任何不想要的磷擴散進入晶圓後表面,此方法卻無法避免,因此分別的邊緣接點分離製程仍然是必要的。或者,蝕回製程可包括第一蝕刻步驟,其僅蝕刻輕度摻雜的(或未摻雜的)矽,而留下重度摻雜的前表面未與處理。當後表面摻雜已經被去除時,則可以使用前述對於重度摻雜區域的優先蝕刻以更可控制地蝕回前表面。鹼性之各向異性蝕刻可用於第一蝕刻步驟中,因為重度摻雜的區域在這些溶液中容易快速地鈍化,所以受到保護而免於這些蝕刻劑的作用。
於蝕回步驟210之後,實行製造過程100的剩餘步驟,而在程序中所必要的不同僅在於,達到製程100獲得之相同厚度氮化矽層所需的PECVD時間稍微增加而已。摻雜物的表面濃度越低,如果它至少兩倍低於要被金屬化的雷射摻雜(或其他)區域的話,似乎減輕了對於LIP製程使用之高品質遮罩層的需求,使得對於抗反射塗層以及鍍覆遮罩兩者而言,使用氮化矽或其他合適之低成本抗反射塗層(諸如二氧化鈦)的標準PECVD係行得通的。為了確保要被鍍覆區域與避免鍍覆區域之間的磷表面濃度差異達到至少兩倍(及較佳地至少10倍),比典型上形成於雷射摻雜區域中之典型1微米接點還深的接點係所欲的。已經發現連續性波雷射對於達成此種較深接點同時仍保有非常高的磷濃度特別有效,其顯示的深度範圍為1至20微米。藉由蝕刻除去更多的矽,此種較深的雷射摻雜接點因而更加容易在表面摻雜濃度上得到更大的變化,所以對於較輕摻雜的表面區域可以提供對抗假性鍍覆的更大保護作用。此外,表面摻雜濃度的變化越大,可以忍受之遮罩層的品質越低,使得在極端環境下足夠的變化可加速對於重度摻雜的雷射摻雜區域的局部化鍍覆而甚至無須任何用於輕度摻雜的區域的遮罩層。在另一極端,由於具有足夠高品質遮罩層(諸如矽高溫熱氧化作用或高溫CVD(諸如氮化矽之高溫CVD)所提供者),實際上在要被鍍覆之暴露區域與被遮住因而不想被鍍覆之區域之間並不需要濃度變化。就一給定遮罩層品質而言,可用於減少所需要之表面濃度變化的進一步因子為增加要被鍍覆區域的表面粗糙度。這可作為雷射摻雜製程的部份或作為施用於暴露之要被鍍覆矽表面的後續化學或機械製程而完成。例如,接著用於要被鍍覆區域的雷射摻雜製程之後,如果接點的深度夠深的話,則織構化溶液可被用來粗糙該表面以增進它相對於較平滑表面被鍍覆的能力以及改善後續金屬對此區域中之矽表面的黏附性。
如習於此藝者將會明白的,就給定的抗反射塗層(表面介電)遮罩品質而言,達到所需要的表面摻雜濃度變化有許多方法可以使用,此表面摻雜濃度變化係防止遮罩地帶被鍍覆同時確保未被遮蔽地帶需要時可被鍍覆所必須的。此種方法的另一例子為使射極摻雜物擴散透過已經圖案化的遮罩,如此該遮罩層限制磷穿入此種區域的矽中,因而相對於要被金屬化之未遮蔽區域,減少了磷的數量以及表面磷濃度兩者。
在此通用方法的另一實行中,在施用抗反射塗層之前,可以進行對於要被金屬化的區域(如雷射摻雜或其他方法)的重度摻雜。在此事例中,若抗反射塗層之遮罩能力的品質過高的話,那麼將不會發生LIP鍍覆。然而,由於使用較低遮罩品質的層(例如通常由低成本、高速商業過程所生產者),重度摻雜區域於LIP製程期間被間歇地鍍覆,而表面摻雜濃度的變化使得較低表面濃度的區域不會發生假性鍍覆。當比較想要減少金屬/矽界面地帶時,此種策略可能有其優點。若想要的話,額外的鍍覆時間然後可用於加速橫過介電表面的鍍覆以讓局部化的鍍覆點可以連結在一起而在重度摻雜的區域的上方產生連續的鍍覆金屬線。
在此通用方法的另一實行中,較佳鍍覆區域的導電性可以藉由一些技術(而非藉由使用諸如蝕回不想鍍覆之區域以減少其等導電性的技術)而強化。例如,要被鍍覆區域可被導電墨水或糊劑(其可包括一定範圍的導電材料或粒子,諸如高度摻雜的矽粒子或甚至是金屬粒子)塗覆。此種經列印或經沉積的層常需要熱處理以達到最佳的電氣性質,經此處理後它們的導電性超過半導體摻雜表面以外其他部分的導電性,所以促進了對於更為導電區域(不論有或沒有遮罩層)的選擇性鍍覆。
在第2圖描述的較佳配置中,藉由鎳LIP實行金屬電鍍步驟145,接著進行350℃的鎳燒結步驟達5分鐘,然後實行銅的最後LIP。在這些鍍覆操作中,晶圓浸入分別包括鎳及銅離子來源的鍍覆溶液中。電池的後鋁表面電氣連接至包含被鍍覆金屬的個別陽極。小心操作以確保光源與晶圓之間的溶液深度限於1cm以減少在到達太陽能電池表面之前溶液所吸收的光量。金屬接觸之經鍍覆的銅表面然後經由最後銀浸入處理可從環境的氧化作用中獲得較佳的保護。或者,無電式鍍覆或電鍍,或電-及LIP製程的組合可被用於形成金屬接觸並且在氮化矽層上看不到任何的“幽靈鍍覆”。
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在沉積氮化矽或其他商業上可行的抗反射層之前降低經擴散矽中摻雜物的表面濃度。達到此減少之摻雜物表面濃度的另一種方法牽涉增加前氧化作用步驟的期間。所得的二氧化矽層較厚,則減緩磷摻雜物進入矽基材的速率,同時給予已經擴散進入矽中之摻雜物更多的時間使其得以進一步擴散。
本方法也可有利地用於製造不需要第二摻雜步驟的選擇性-射極太陽能電池。除了使用雷射同時在氮化矽層中刻劃開口及重度摻雜暴露於這些開口底部的矽之外,流體沉積裝置可被用來在來自製造過程200之步驟205的重度摻雜前表面上首先列印一阻抗圖案,因此保護這些區域免於步驟210中蝕回製程的作用。然後在製造過程200的步驟140中並非使用雷射來形成穿過氮化矽層的開口,而是使用流體沉積裝置來蝕刻與矽高度摻雜的區域對齊之氮化矽層中的開口。此製造過程400顯示於第4圖。與製程200僅有的不同為(i)步驟405的插入,其牽涉在步驟205的蝕回製程之前,於矽表面上沉積阻抗圖案;及(ii)以圖案化蝕刻步驟410取代雷射摻雜步驟140。步驟405及410現將更詳細地描述。
為了僅將來自步驟205之起始擴散製程的高度摻雜區域保留在前接觸開口將會形成的區域中,阻抗材料以對應開口圖案的圖案而沉積於高度摻雜的表面上。阻抗材料較佳地為二氧化矽太陽能阻抗材料,諸如Merck化學公司所提供的噴墨可列印isishape材料“SolarResisttm ”,但是其他旋轉塗佈玻璃(spin-on-glass)材料也可以使用。較佳地使用“SolarResist”材料的好處是它可在空氣中回火(tempered),所以不需要熱處理來提供對於化學蝕刻劑的抗性。較佳地經沉積之“SolarResist”材料的厚度為50-150 nm,更佳地~100 nm。
或者,聚合物酸阻抗材料也可以使用(例如酚醛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然而,這些阻抗材料典型上需要加熱步驟來固化聚合物以及剝離過程兩者。更且,它們還具有在氮化矽沉積步驟之前將有機殘餘物引入表面上的風險。
較佳地,在蝕回步驟210之後,將晶圓浸入含有50%之7:1緩衝的氧化物蝕刻劑與50%之去離子水的溶液達2-4分鐘而去除“SolarResist”材料,浸置的真正時間根據經沉積之阻抗材料的最後厚度而不同。或者,阻抗材料可以保留,而且它雖然會影響沉積於這些區域上之氮化矽的性質,但是在圖案化蝕刻步驟410中它也可以有助於視覺上區分重度摻雜區域及輕微摻雜區域。
阻抗材料的沉積較佳地使用使用噴霧式印表機(諸如Optomec公司所提供者)而達到。因為噴霧粒子脫水的緣故,此沉積過程可造成溶劑含量很低的沉積物,所以不需要額外的加熱過程來除去溶劑。然而,明顯地其他沉積裝置(諸如噴墨印表機)也可以使用。較佳地,因為步驟210中的蝕回製程將會於阻抗邊緣的下方造成一些底切蝕刻,所以阻抗圖案使用比用於金屬接觸之預期開口稍大的尺寸(例如線寬)。
然後在步驟410中,在氮化矽中蝕刻用於金屬化的開口圖案。因為沉積於重度摻雜的地帶上方的氮化矽係視覺上明顯的,而且利用裝在流體沉積裝置上的照相機可以快速地達成重度摻雜區域與蝕刻圖案之間的對準,所以此蝕刻過程可以容易地與重度摻雜的地帶對準。用於蝕刻開口(例如凹槽)進入介電層的方法描述於WO/2009/094711“所選材料之圖案化蝕刻的方法”中,其併入此處作為參考。該因此圖案化的凹槽然後可金屬化,如製造過程200之步驟145所描述者。
為求去除“幽靈鍍覆”而使“幽靈鍍覆”存在最小化的另一種方法為利用金屬電鍍製程的性質以使假性鍍覆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藉還原鍍覆溶液中金屬離子而形成金屬沉積係由在矽表面處的電位所驅動。雖然此電位大部分歸因於LIP中電池上的電化學電位,但是表面電位也根據界面性質而不同。電化學反應的速率,諸如金屬離子在前表面之陰極區域處的還原,係根據反應的過電位而不同。有許多過電位的來源,而且所有這些來源均促使該陰極具有比驅動還原反應理論上所需之電位還要負的電位。
用於前接觸凹槽中金屬沉積之過電位的貢獻來源包括濃度及電阻因素。對於更重度摻雜的矽表面這些過電位來源降低。簡言之,由於增加的電流之故,更重度摻雜矽區域中的較高電子濃度導致減少的過電位。更且,更高度摻雜的區域提供了更多電荷的表面,因而從鍍覆溶液中更強力地吸引金屬離子,所以增加了還原反應可發生的速率。
已經觀察到,若凹槽底部之矽界面處的過電位降低,則“幽靈鍍覆”可以最小化,而在一些事例中甚至可以除去。例如,已經發現到若金屬被沉積(例如藉由網版印刷)進入凹槽的底部使得界面更為導電的話,則於後續的金屬電鍍步驟期間不會觀察到“幽靈鍍覆”。類似地,可以藉由增加在凹槽底部之矽區域中的摻雜物密度,而使得觀察到的“幽靈鍍覆”數量減少。藉由調整雷射摻雜製程的參數(諸如雷射速度)以增加表面處的摻雜物密度及減少界面矽的薄片電阻,製造過程200可以達到上述的結果。
使“幽靈鍍覆”最小化的方法不限於LIP。根據鍍覆於具有特定摻雜特性的矽上的需要不同,無電式鍍覆溶液典型上可被最佳化。例如,螯合劑常被用於有效地控制金屬離子濃度使得鍍覆可以達到p型及n型矽表面兩者上。明顯地,對於這些溶液的化學組成可進一步最佳化以僅鍍覆在高度摻雜的n型表面上,因此使假性鍍覆最小化。
因為在不加入更明顯增加之成本(關於材料及額外製程)或造成電池效能降低的情況下解決“幽靈鍍覆”的問題,所以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於商業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提供了顯著的優點,它使得低成本的金屬化流程可以用於新一代的太陽能電池,比起呈現現行工業標準的網版印刷電池,此新一代的太陽能電池具有達到顯著更高商業效率的潛力。
複層ARC及熱不符校正
以下描述的是一種太陽能電池製造方法的實施例,其利用功能上作為ARC的複層介電質並達到熱不符校正及避免幽靈鍍覆以獲得高效率的商業太陽能電池,其中複層介電質可在單一製程中(使用設備中的單一件)沉積,或者以簡單熱製程形成第一層及使用設備中的單一件形成剩餘的層。
所採用的方法係使用可在單一照順序(in-line)PECVD、E-光束或噴濺沉積製程中沉積的雙層或三層ARC。該第一非常薄層為熱不符校正層而且僅需夠厚可以連續即可,其厚度範圍預期為約50至300埃。熱不符校正層的熱膨脹係數小於加工之矽半導體材料的熱膨脹係數以確保當溫度升高時,半導體表面係在壓縮下而非在拉伸下置放。這免除了熱膨脹不符效應,否則熱膨脹不符會產生於ARC與半導體材料之間,而且由於半導體表面在上層ARC所生的張力下放置,所以它在溫度升高時會導致缺陷的產生。重要地,此第一層的厚度必須夠薄以不致具有顯著的光學影響,並且避免於半導體材料之表面鈍化期間過度地阻礙氫從上方的氫來源穿過該第一層。第二層提供用於半導體材料之後續表面鈍化的氫來源。此層可不具有最佳的折射率來作為ARC,但要足夠地薄以避免有害的效應(例如80-120埃的氮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鈦)。第三層(至今最厚的層)為諸如氮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鈦的材料,其以正確的厚度及折射率沉積以提供用於ARC所需要的抗反射光學性質。
在另外簡化的排列中,第二層可以免除而第三層可被配置成提供用於後續鈍化步驟的氫來源。
舉例而言,當用來製造裝置的半導體材料為晶質矽時,此材料已知在表面受到張力的時候容易保持缺陷,特別是在升高的溫度時。經由電漿強化化學蒸氣沉積(PECVD)沉積的氮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鈦已知對於鈍化矽表面、大量及晶粒邊界可以有良好的效果,主要係歸因於出現在沉積氮化矽中的高濃度氫原子,其能夠栓緊矽表面、缺陷或晶粒邊界處的懸掛鍵結。所以,當半導體為晶質矽時,厚度範圍為10-200埃的PECVD氮化矽薄層係用作第二層的良好選擇。
在此例中第一層的良好選擇係二氧化矽(或氮氧化矽),因為這些材料的熱膨脹係數小於矽,而且經由適當地變化氣體及它們的流速也可藉由PECVD沉積。此層的厚度相當重要。如果太厚,因為它的折射率不是完全地合乎ARC的需求,所以它會過度地降低整體ARC的光學性質。如果太薄,該層就無法彌補上面顯著較厚之第三層ARC在矽表面上產生的應力。此第二層大致上至少與第二層(若它存在的話)一樣厚,但不必與第三層一樣厚。藉由PECVD可以按照分級的組成物及折射率專門訂做此層以進一步有助於最佳化。一些氮氣的包含讓氮氧化矽可以幾乎達到低於1.5至高於2的任何折射率。
第三層的良好選擇係PECVD氮化矽,其可使用與上兩層相同的設備及製程沉積。它具有接近理想的折射率,同時選擇厚度且加上上兩層的厚度以整體賦予最佳的抗反射性質。該三層的典型厚度為:
i.第一層180埃、折射率1.5-1.6;
ii.第二層100埃、折射率2.0;及
iii.第三層600埃、折射率2.0。
此多層ARC的總反射與理想的SLARC幾乎相同,僅有增加約1%的反射。
或者,第二及第三層可以結合成為單一的氮化矽層。在上述的例子中,氧化鋁或氧化鈦可以取代一或多層的氮化矽。
舉例而言,並參考第5圖,用於形成矽太陽能電池的合適太陽能電池製造順序,如下所述:
1. p型晶圓11之前(或光接受)表面的等向性織構化12;
2. n型摻雜物13的前表面射極擴散。使用管狀或是帶狀熔爐使該射極擴散以達到50-250歐姆/每平方的射極薄電阻率。該射極擴散於完成時較佳地為80-160歐姆/每平方(估計上100歐姆/每平方,但要注意的是,由於在加工期間發生的變化,諸如升高薄片電阻率之射極表面的輕微蝕回作用,因此緊接著射極擴散之後的射極薄片電阻率可能由最後數值加以變化);
3.從前表面之後表面蝕刻/邊緣接點分離/psg移除;
4.藉PECVD將ARC沉積於前表面上;
a.藉由帶狀或管狀熔爐成長薄形5-30nm熱氧化物。使用750-1050℃(較佳地900-950℃)的氧化物成長溫度使該氧化層較佳地成長至10-20nm;
b.PECVD沉積氮化矽以達到氮化矽厚度65-75nm。
SiNx層可為單一富含氫層或可包括如下的至少兩層(但可為了額外的功能性而更再細分):
i.特別用於表面鈍化14之80-120埃(名義上100埃)的富含氫的氮化矽;
ii.550-650埃、折射率2.0-2.1的氮化矽16;
5.含用於後接觸18之鋁的網版印刷後(非光接受的)表面,接著在650-1,000℃,但較佳地在800-880℃的帶狀熔爐燒製以燒結後接觸18及藉著形成鋁/矽合金及液相磊晶而形成背表面領域19;
6.使含摻雜物層17(即磷來源)形成於頂表面上;
7.退火該電池以驅動氫從氮化矽ARC進入矽中來鈍化該矽及修補以上步驟5中燒製所引起的損壞。一般使用的退火作用為400℃、10分鐘,然而有用的範圍為350至720℃及0.5至20分鐘。此步驟可實行於步驟6之後的任一階段,而且可藉由例如延長以下的鎳燒結步驟而達成;
8.晶圓頂表面的局部雷射熔化以同時熔化及摻雜矽的光接受表面,產生重度摻雜的(n+)區域22而用於形成自我對齊的前表面金屬接觸,同時毀壞上面的介電層以暴露為自我對齊之金屬電鍍製程準備之摻雜的矽表面。實行矽的雷射摻雜(使用外部施加的摻雜物來源)以達到範圍0.1至12微米,較佳地1至5微米的接點深度,且具有在矽熔化及/或蒸發後的對應局部薄片電阻範圍為0.2至200歐姆/每平方,較佳地1至40歐姆/每平方;
9.實行稀釋的HF浸入以去除重度磷摻雜矽上的任何氧化物或其他表面層;
10.鍍覆鎳層23在用於前表面接觸之雷射摻雜的n+區域22的上方;實行Ni鍍覆以提供厚度範圍為0.01微米至10微米,較佳地0.1至1微米的Ni;
11.燒結鎳23。150-500℃,較佳地350-400℃範圍內達0.2至20分鐘,較佳地1-3分鐘實行燒結步驟。此步驟可以延長以同時提供退火步驟7;
12.鍍覆銅24及錫25(或銀)層於鎳23上方;
13.Cu鍍覆雷射摻雜線至厚度範圍為1微米至25微米,較佳地5至15微米(名義上8微米)。
14.薄銀鍍覆以蓋住及保護銅層。銀鍍覆形成厚度範圍係0.005微米至1微米,較佳地0.01至0.1微米的頂蓋層(注意,Cu可以被除去及被Ag層取代,Ag層與被取的之Cu層具有相同的尺寸)。
以上順序對於多晶質電池特別有用,雖然它也可用於單晶質電池,並且產生第5圖的高效能太陽能電池結構,該高效能太陽能電池結構具有提供在金屬接觸正下方之重度摻雜的矽的選擇性射極。受控制之雷射加熱方法可以與此製造順序一起使用來減少接觸區域中缺陷的形成。
藉由獨特設計的雷射Q-變換安排或藉由含有適當功率大小的掃描式連續波雷射,改良式加熱方法可被有效實行,以熔化矽達足夠的時間以加速摻雜物混合,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熔化區域的熱循環或摻雜矽的剝蝕。以傳統方式操作的Q-變換雷射系統或直接施用的連續波雷射無法以必要的方式加熱及熔化該矽。
藉著使氧化層保持夠薄,如此對於原子氫從上層氫來源層進入矽中以鈍化晶粒邊界的通道,該氧化層才不致成為嚴重的阻礙,那麼與氧化層使用相關的問題可獲得大部分的克服。
這種薄熱成長的氧化物正常上不會與多晶圓一起使用,因為它對於原子H穿過以鈍化結晶缺陷及晶粒邊界會造成阻擋/延滯。然而使用上述的順序,這個困難可以被克服。
薄氧化物的使用在多晶矽中也很重要,為其可停止射極金屬化步驟中的幽靈鍍覆,因為此種晶圓通常具有不同類型的織構化,而這些織構化在表面上含有以氮化矽難以適當地塗覆的洞,因而容易形成幽靈鍍覆。
熱氧化物的使用(正常上在900-980℃的範圍內成長)正常上被認為是一種效能減損的特徵,因為它破壞了多晶質晶圓的矽品質(對於單晶質晶圓就不是如此)。這個效應文件中多有證明。在本發明順序中,改善氫鈍化的退火似乎可矯正氧化物成長步驟中使用之高溫所引起的損害。
雷射摻雜製程
用於矽晶圓的雷射摻雜製程牽涉在n型或是p型摻雜物存在下,熔化晶圓之局部化的表面區域,使得摻雜物被併入熔化的區域。參看第5圖,此加速了含有重度摻雜區域22之選擇性射極結構的形成,該重度摻雜區域22自我對準於上層的金屬接觸23,24,25。摻雜物可被包括於表面介電層17內,被當作塗覆物施用於介電層(潛在性地也是抗反射塗層16)的頂部上或介電層的下方,它們可以未活化態出現在矽中,藉此經由熔化及再凍結過程它們可被吸收進入矽結構中(或活化),或是當矽被熔化之際,它們可以氣態或液態形式被施用至該區域(參看第6及7圖描述於下)。參看第1圖的例子,使用雷射摻雜加上於高度摻雜的雷射熔化區域22上後續形成自我對齊的金屬接觸23,24,25,則矽表面塗覆有保護未熔化區域免於後續之金屬接觸形成過程的介電層17,如Wenham及Green之美國專利第6429037號所教示者。雷射摻雜製程自動地毀壞雷射摻雜區域中上方的介電層,因而暴露用於後續金屬接觸形成的矽表面,這可在自我對齊過程中(諸如經由金屬電鍍)完成。一或多個介電層可包括抗反射塗層16、表面鈍化層14、摻雜物來源17、用於表面及/或晶粒邊界及/或缺陷鈍化的氫來源(未圖示),用於矽表面及/或鍍覆遮罩的保護層(亦未圖示),或潛在地以組合型式或單獨型式實行這些功能之一或多者的一或多層。
摻雜物來源也可併入矽本身中,而不是在分別的層或塗層中。換言之,雷射可用來局部地熔化已經含有摻雜物的矽,如此熔化及再結凍製程引起自由摻雜物(通常稱作間隙原子,其等為不被正常地結合於矽晶格內部的電氣不活化摻雜物)被吸收進入晶質矽結構(晶格)中並且從原始位置重新分佈。例如,當n型摻雜物於射極形成步驟中被熱擴散進入矽表面時,比起真正變成電氣活性者,更加多的n型摻雜物原子可擴散進入矽中。然後可使用雷射熔化以讓這些額外的摻雜物原子可以重新分布它們自己並在矽內部變成活化以形成更重度摻雜的接觸區域。
將會出現在矽內部(例如在擴散的n型射極內部)之不活化摻雜物的數目係藉由完成擴散的方式來決定。當擴散摻雜物進入表面時,於實行加工過程之特別溫度下,常常以意圖使摻雜物(例如磷(P))之表面濃度保持在低於矽中摻雜物之固態溶解度的方式完成,以避免包含有太多的不活化摻雜物。避免矽中具有過多摻雜物原子的一種方式為例如藉由穿過二氧化矽層的擴散(最一般的方法),雖然另一種非常普通的方法就是單純地減少摻雜物來源的濃度。
藉由精巧地讓表面摻雜物濃度(例如磷)可以高於矽中摻雜物的固態溶解度,藉此大量的不活化的摻雜物被併入表面中,這些不活化的摻雜物可以變成用於雷射摻雜製程之摻雜物的來源。典型上,射極將可形成為具有80-200歐姆/每平方範圍的薄片電阻率。藉由併入大量的不活化的摻雜物,與未受雷射處理的地帶相比,受過雷射處理的地帶的薄片電阻率降低了至少兩倍。例如,若射極形成為具有較佳的100歐姆/每平方的射極薄片電阻率,這可以在被雷射熔化的地帶中造成下降至約30-40歐姆/每平方。這種程度的薄片電阻率可以滿足良好的效能,但是製程的最佳化可以提供更加優秀的結果。
第12圖簡要地顯示當用於加工備置有介電表面層的基材時,雷射及液體噴出的配置方式。在此例中,表面層不需要提供摻雜物來源。如圖所示,發射雷射光束61的雷射60經由穿過噴嘴單元63中的頂窗62而投射。射出液體64由噴嘴單元產生,雷射光束61進入射出液體而耦合,使得它可藉全內反射引導而朝向目標。穿過埠65而供應液體與噴嘴單元63,然後液體被推出穿過噴嘴孔66並朝向目標投射液體。窗62朝著可以接受垂直雷射光束61的方向,雷射光束61被軸向地引導進入射出液體64中。雷射光束61在進入並穿過窗62之前由合適的透鏡67聚焦。以介於20至500巴(bar)之間的壓力使液體經由液體供應埠65被送至噴嘴單元63。液體可由儲庫72或其他合適的來源供應,並經供應幫浦73在壓力下推送至噴嘴單元63。液體也可被加熱器74加熱,如此該射出液體的溫度可受到控制。所生成之射出液體64可具有範圍大約20至100μm的直徑。
顯示的射出液體66及雷射光束61係朝向目標,目標為30-80nm厚之氮化矽層表面層69覆蓋於薄氧化層70上方的250μm的矽基材68。如同使用傳統雷射摻雜方法,射出液體64及雷射光束61被引導於表面層區域的上方。藉由加入磷酸至射出液體,強烈的腐蝕作用將會發生於氮化矽層與其表面被雷射光束61加熱之位在下方的矽上,因而讓表面層69非常清潔及精準銷蝕,然而基材68的其他地方實質上係完整的。添加物從一或多個供應箱75加入射出液體64中,並經由個別幫浦76射入噴嘴單元63的入口77。然而,矽表面區域71的n型摻雜也可與氮化物的除去同時實施,氮化物的除去係藉由用於清潔的磷酸,或藉由引入額外摻雜添加物(諸如POCl3、PCl3、PCl5或這些的混合液)而完成。P型摻雜也可藉由選擇適當的摻雜物(例如硼)並使用類似的操作而達成。
射出液體66及雷射光束61也可與包含於表面介電層17內部摻雜物來源一起使用,與以塗層施加於介電層(潛在地也是抗反射塗層16)頂部或下方的來源一起使用,或是摻雜物原子可以非活化態出現在矽中,藉此經由參考其他雷射系統之上述熔化與再結凍過程,其等可被吸收進入矽結構(或被活化)中。
也可在氣態環境實行雷射操作而無需在射出液體中提供摻雜物即可獲得摻雜的表面區域71。參看第13圖,在此例中,雷射60發射雷射光束61,雷射光束61被導向穿過位在含有目標基材68之室81中的窗82。呈氣態的摻雜物來源由加壓儲存圓筒85供應,經由控制閥84及埠83而進入室81。氣體經由排出埠86及排出閥87而從室81排放至棄置通道88。雷射同前地掃描基材68的表面,熔化抗反射塗層69及一部分的下層表面,藉此氣態摻雜物被吸收進入熔化的矽表面材料中以形成摻雜的表面層71。
雖然氣態環境的使用結合在射出液體內投射之雷射光束的使用一起描述於上,但是也可以同樣地使用氣態環境與未結合射出液體的上述任何其他雷射配置。液體摻雜物來源也可與任何經描述的雷射配置一起使用,而不是作為雷射光束穿過其而投射的射出液體。液體來源可被集中或流過摻雜的表面,或是作為指向雷射加熱點而施加的射出液。
習於此藝者將會明瞭可以對本發明的特別實施例為許多變化及/或修改,但是仍然不脫離本發明廣泛描述的範圍。所以,在各面向上本發明的實施例要被認為是說明性而非限制性。
11...p型晶圓
12...等向性織構化
13...n型摻雜物
14...表面鈍化層
16....氮化矽
17...表面介電層
18...後接觸
19...背表面領域
22...重度摻雜區域
23...金屬接觸,鎳層
24...金屬接觸,銅層
25...金屬接觸,錫層
60...雷射
61...雷射光束
62...窗
63...噴嘴單元
64...射出液體
65...液體供應埠
66...噴嘴孔
67...透鏡
68...基材
69...表面層
70...氧化層
71...表面區域
72...儲庫
73...幫浦
74...加熱器
75...供應箱
76...幫浦
77...入口
81...室
82...窗
83...埠
84...控制閥
85...儲存圓筒
86...排出埠
87...排出閥
88...棄置通道
100,200,400...製程
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205,210,405...步驟
第1圖顯示於電池之金屬電鍍期間沉積於氮化矽表面上之假性不想要金屬形成的流程圖;
第2圖顯示本發明較佳安排之方法的流程圖,其除去電池之金屬電鍍期間於氮化矽表面上形成之假性不想要的鍍覆沉積;
第3圖比較淺的、輕度擴散之射極的摻雜圖譜(來自第1圖描繪的方法)與較深、更重度擴散之射極的摻雜圖譜(來自第1圖描繪的方法);
第4圖為用來形成選擇性射極電池結構之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5圖顯示含有選擇性射極結構及金屬接觸的太陽能電池,於雷射摻雜金屬接觸下方之重度摻雜區域之後,該金屬接觸以自我對準方法形成。此太陽能電池的製造也可併入此處描述之改良式雷射操作方法的一種;
第6圖簡要顯示當用於加工目標表面時雷射及射出液體的安排;及
第7圖簡要顯示在氣態環境中操作雷射以加熱目標來加工目標表面。
200...製程
105,110,205,120,210,130,135,140,145...步驟

Claims (65)

  1. 一種於包含矽材料之一基材的矽太陽能電池之表面射極上形成射極接觸的方法,該方法包括:(i)藉由實行該基材之一表面的n型擴散以形成具有10-40Ω/平方之薄片電阻的經摻雜射極表面層而形成該表面射極;(ii)蝕回(etching back)該射極表面層以增加該射極表面層的薄片電阻及用以在該基材之一射極表面達到少於1026 原子/m3 之摻雜物濃度;(iii)沉積一或多個表面介電層至該基材之該經蝕回表面層上;(iv)圖案化該介電層的局部區以暴露該基材之一矽表面上接觸要被形成的區域;及(v)選擇性鍍覆金屬至該基材之該矽表面的接觸要被形成之該暴露區域中,以製造對該射極表面層的一電氣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該蝕回步驟造成在100-150Ω/平方範圍內的射極表面層電阻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該射極摻雜步驟係使用在擴散熔爐中的POCl3 擴散流程而達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方法,其中該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在載入擴散熔爐之前係被背對背地放置的晶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該擴散來源為旋轉塗佈(spin-on)擴散來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方法,其中藉由下述方式達成重度射極表面擴散:(i)在890℃實行前氧化作用擴散達5分鐘;及(ii)於POCl3 存在下,在890℃實行進一步擴散達30分鐘以在該射極表面上達到10-20Ω/平方的薄片電阻。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方法,其中在該基材的一後表面上達到>100Ω/平方的薄片電阻。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方法,其中橫過該基材的射極表面實行薄片電阻變化<10%的均勻擴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該蝕回製程係藉由將該矽太陽能電池之經擴散的晶圓於20℃下浸入之三部曲蝕刻劑(Trilogy etch)中達40秒而達成,該三部曲蝕刻劑包含126份硝酸、60份水及5份40%(w/v)氟化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該蝕回製程係藉由在包括過錳酸鉀、水及HF的溶液中實行蝕刻而達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該蝕回製程係藉由使用一蝕刻溶液而達成,比起輕度摻雜的矽,該蝕刻溶液優先蝕刻高度摻雜的n型矽。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方法,其中該蝕回製程係藉由使用包括HF、硝酸及乙酸之矽蝕刻溶液的莫耳組成物而達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方法,其中該蝕刻溶液包括1 份HF、50份硝酸及100份乙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方法,其中該選擇性鍍覆係藉由形成鍍覆遮罩及透過該遮罩鍍覆而達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方法,其中該選擇性鍍覆係藉由創造比該射極表面之其餘部分更為高度摻雜之需要鍍覆的射極表面區域,並且鍍覆該射極表面,藉此於該更高度摻雜的區域上選擇性地形成鍍覆而達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沉積該(等)表面介電層至該基材之該經蝕回之表面層包含:a. 生長具有5-30nm之厚度的一薄氧化矽層;b. 一抗反射塗層(ARC)之PECVD沉積。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方法,其中該薄氧化矽層被生長至10-20nm的厚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的方法,其中該ARC具有65-75nm之厚度及2.0-2.1之折射率。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的方法,其中該ARC係一單一富含氫的層。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的方法,其中該ARC包含如下的至少兩層:i. 80-120埃之富含氫的材料;及ii. 550-650埃之折射率2.0-2.1的材料。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的方法,其中該ARC包含一或多層的氮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鈦,或其等之組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該ARC包含一或 多層的氮化矽。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圖案化該(等)介電層包含於一含摻雜物來源存在下透過表面介電實行該矽基材射極表面的局部化雷射熔化以同時熔化及摻雜該基材的該射極表面,產生經摻雜之矽n+區域,其等在該等接觸要被形成的該等區域中係較該射極表面層為更重度摻雜的,同時破壞上層的介電層以暴露該較為重度摻雜之矽n+區域的表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方法,其中選擇性鍍覆包含鍍覆一鎳層於該較為重度摻雜之矽n+區域上。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退火該基材以驅使氫從一富含氫的材料層進入該基材中來鈍化該矽材料。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方法,其中退火係於350至720℃的溫度範圍實行0.5至20分鐘。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方法,其中退火係於350至500℃的溫度範圍實行5至20分鐘。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方法,其中退火係於380至420℃的溫度範圍實行8至12分鐘。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方法,其中退火係於500至720℃的溫度範圍實行0.5至8分鐘。
  30. 一種製造矽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包括:i)於一矽基材之一前表面上實行n型摻雜物的前表面射極擴散以達到10-40歐姆/平方之薄片電阻率; ii)蝕回該射極表面層以增加該射極表面層的該薄片電阻並於該矽基材之該前表面處達到少於1026 原子/m3 之摻雜物濃度及80-160歐姆每平方之完成的射極薄片電阻率;iii)以PECVD在該矽基材之該前表面上實行介電層之沉積作用,包括:a)具有5-30nm之厚度的薄矽氧化層的成長;b)抗反射塗層(ARC)的PECVD沉積;iv)以鋁網版印刷(screen-printing)該矽基材之一後表面(非光接受表面)以形成一後網版印刷之接觸,接著進行燒製;v)在該後網版印刷之接觸燒製步驟iv)之後,退火該矽基材以驅使氫從該一富氫材料層進入該矽基材中來鈍化該矽基材;vi)於含摻雜物來源存在下對該矽基材之該前表面實行局部化的雷射熔化以同時熔化及摻雜該矽基材的該前表面,在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創造重度摻雜的n+區域,同時破壞上層的介電層以暴露該n+區域之經摻雜的矽表面;vii)於該重度摻雜的n+區域上方鍍覆一層鎳。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由多晶矽製造。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薄矽氧化層成長至厚度10-20nm。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薄矽氧化層在帶狀或管狀熔爐中熱成長。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薄矽氧化層藉PECVD而成長。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ARC的厚度為65-75nm且折射率為2.0-2.1。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ARC為單一富含氫層。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該ARC包括至少如下的兩層:i. 80-120埃(angstroms)的富含氫材料;ii. 折射率2.0-2.1之550-650埃(angstroms)的材料。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ARC包括一層或多層的氮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鈦或其等的組合。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的方法,其中該ARC包括一層或多層的氮化矽。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矽基材的摻雜於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係被實行以達到0.1至12微米範圍的接點深度。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的方法,其中該矽基材的摻雜於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係被實行以達到1至5微米範圍的接點深度。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於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接在該矽的熔化或蒸發之 後,該矽基材的摻雜在該經形成之n+區域中造成在0.2至200歐姆/每平方的範圍內之局部化薄片電阻率。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的方法,其中於前表面金屬接觸要被形成的位置中,接在該矽的熔化或蒸發之後,該矽基材的摻雜在該經形成之n+區域中造成在1至40歐姆/每平方的範圍內的局部化薄片電阻率。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該退火係於350至720℃的溫度範圍實行0.5至20分鐘。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的方法,其中該退火係於350至500℃的溫度範圍實行5至20分鐘,或是於500至720℃之範圍實行0.5至8分鐘。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的方法,其中該退火係於380至420℃的溫度範圍實行8至12分鐘。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的方法,其中鍍覆至該n+區域的鎳係在150-500℃下燒結達0.2至20分鐘。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的方法,其中鍍覆至該n+區域的鎳係在350-400℃下燒結達1-3分鐘。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鍍覆至該n+區域的鎳係在350至720℃下燒結達0.5至20分鐘而且併入該退火步驟以鈍化該矽基材。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的方法,其中鍍覆至該n+區域的鎳係在350至500℃下燒結達5至20分鐘或在500至720℃下達0.5至8分鐘而且併入該退火步驟以鈍化該矽基材。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的方法,其中鍍覆至該n+區域 的鎳在380-420℃下燒結達8至12分鐘而且併入該退火步驟以鈍化該矽基材。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該雷射熔化步驟係被安排以摻雜該矽基材至大於2微米的深度。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的方法,其中該雷射熔化步驟係被安排以摻雜該矽基材至4至10微米的深度。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該後網版印刷之接觸的燒製係在帶狀熔爐中實行。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該後網版印刷之接觸的燒製係在650-1,000℃下實行。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的方法,其中該後網版印刷之接觸的燒製在800-880℃下實行。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係形成於p型晶圓上,且在實行該前表面射極擴散之前,在該p型晶圓之前(或光接受)表面上實行等向性織構化(Isotropic texturing)步驟。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的方法,其中於該雷射熔化步驟之前,在該氧化物及氮化矽層上方的該基材之前表面上形成含摻雜物來源。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的方法,其中摻雜物來源於該雷射熔化步驟期間被供應至該氧化物及氮化矽層上方的該矽基材之前表面。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9項的方法,其中該摻雜物來源係以氣態被供應至該前表面。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9項的方法,其中該摻雜物來源係以液態被供應至該前表面。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方法,其中該含摻雜物來源包括一磷來源。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0項的方法,其中該摻雜物來源以射出液體被供應至該氧化物及氮化矽層上方的該矽基材之該前表面,且一雷射光束於該雷射熔化步驟期間透過該射出液體被引導至該矽基材之該前表面上。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的方法,其中該射出液體係由該噴嘴單元產生,該雷射光束進入該射出液體而耦合,使得該雷射光束可藉由該射出液體內部的全內反射而被導引朝向該前表面。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或64項的方法,其中該射出液體包括磷酸。
TW099136299A 2009-10-26 2010-10-25 用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TWI496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U2009905210A AU2009905210A0 (en) 2009-10-26 Metallisation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5957A TW201135957A (en) 2011-10-16
TWI496312B true TWI496312B (zh) 2015-08-11

Family

ID=43921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6299A TWI496312B (zh) 2009-10-26 2010-10-25 用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72068B2 (zh)
CN (2) CN102612735B (zh)
TW (1) TWI496312B (zh)
WO (1) WO20110503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00999C2 (nl) * 2007-11-13 2009-05-14 Stichting Energie Werkwijze voor het fabriceren van kristallijn silicium zonnecellen met gebruikmaking van co-diffusie van boor en fosfor.
DE102011010306A1 (de) * 2011-02-03 2012-08-09 Rena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ristallinen Siliziumsolarzelle unter Vermeidung unerwünschter Metallabscheidungen
CN102244145B (zh) * 2011-06-28 2013-08-2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阻止过镀的双层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E102011051707A1 (de) * 2011-07-08 2013-01-10 Schott Solar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arzelle
TWI455342B (zh) * 2011-08-30 2014-10-01 Nat Univ Tsing Hua Solar cell with selective emitte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626891A3 (en) * 2012-02-07 2018-01-24 Rohm and Haas Electronic Materials LLC Activ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metal adhesion
CN102779898A (zh) * 2012-06-27 2012-11-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制作太能阳电池的方法
CN102769070B (zh) * 2012-07-17 2015-05-13 浙江贝盛光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制作方法
TWI643351B (zh) * 2013-01-31 2018-12-01 澳洲商新南創新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金屬化及互連方法
CN103337552A (zh) * 2013-05-31 2013-10-02 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低表面掺杂浓度发射极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制作方法
WO2014206504A1 (de) 2013-06-26 2014-12-31 Universität Konstanz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photovoltaikelements mit stabilisiertem wirkungsgrad
DE102013219561A1 (de) * 2013-09-27 2015-04-02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photovoltaischen Solarzelle mit zumindest einem Heteroübergang
DE102013113123B4 (de) * 2013-11-27 2021-11-18 Hanwha Q Cells Gmbh Solarzellenherstellungsverfahren
DE102014103303A1 (de) * 2014-03-12 2015-10-01 Universität Konstanz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Solarzellen mit simultan rückgeätzten dotierten Bereichen
US9231129B2 (en) 2014-03-28 2016-01-05 Sunpower Corporation Foil-based metallization of solar cells
DE112014005277T5 (de) * 2014-06-12 2016-10-06 Fuji Electric Co., Ltd. Vorrichtung zum Einbringen von Verunreinigungen, Verfahren zum Einbringen von Verunreinigung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albleiterelements
AU2015283813B2 (en) * 2014-07-02 2021-01-07 Sundrive Solar Pty Ltd A method for forming a photovoltaic cell and a photovoltaic cell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CN105590968A (zh) * 2014-10-24 2016-05-18 昱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9805931B2 (en) * 2015-08-28 2017-10-31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Liquid immersion doping
CN107425092A (zh) * 2016-05-24 2017-12-01 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电池的掺杂方法
CN107425091A (zh) * 2016-05-24 2017-12-01 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电池的掺杂方法
CN106549065A (zh) * 2016-10-24 2017-03-29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反射率膜层结构
NL2018356B1 (en) * 2017-02-10 2018-09-21 Tempress Ip B V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ssivated solar cell and resulting passivated solar cell
US11018272B2 (en) * 2017-03-23 2021-05-25 Imec Vzw Methods for forming metal electrodes concurrently on silicon regions of opposite polarity
KR102558939B1 (ko) * 2018-01-08 2023-08-14 솔라라운드 리미티드 양면 광전지 및 제작 방법
TWI701845B (zh) * 2019-05-21 2020-08-11 長生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結構以及太陽能電池氧化層的製造方法
CN112216766A (zh) * 2019-06-24 2021-01-12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及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CN112133768A (zh) * 2019-06-24 2020-12-25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及背接触太阳电池
CN114566554A (zh) * 2020-11-27 2022-05-31 嘉兴阿特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激光掺杂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CN116666479B (zh) * 2023-06-16 2023-12-08 扬州大学 一种双面发电的高效选择性发射极晶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9037B1 (en) * 1998-06-29 2002-08-06 Unisearch Limited Self aligning method for forming a selective emitter and metallization in a solar cell
TW201013941A (en) * 2008-09-16 2010-04-01 Gintech Energy Corp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differential doped solar ce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1591A (en) * 1996-11-01 1999-02-16 Sandia Corporation Silicon solar cells made by a self-aligned, selective-emitter, plasma-etchback process
CN100334744C (zh) * 2005-04-21 2007-08-29 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 一种硅太阳电池的结构与制作方法
DE112006003617A5 (de) * 2005-11-02 2008-10-02 Centrotherm Photovoltaics Ag Antireflexbeschichtung auf Solarzellen,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Antireflexbeschichtung
CN101336465B (zh) * 2005-11-24 2011-07-06 新南创新私人有限公司 小面积丝网印刷金属接点结构及方法
KR100900443B1 (ko) * 2006-11-20 2009-06-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8426236B2 (en) * 2010-05-07 2013-04-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photovoltaic grid stacks by solution based process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9037B1 (en) * 1998-06-29 2002-08-06 Unisearch Limited Self aligning method for forming a selective emitter and metallization in a solar cell
TW201013941A (en) * 2008-09-16 2010-04-01 Gintech Energy Corp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differential doped solar ce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2975A (zh) 2015-09-30
CN102612735B (zh) 2015-12-16
TW201135957A (en) 2011-10-16
WO2011050399A1 (en) 2011-05-05
US20120282722A1 (en) 2012-11-08
US8772068B2 (en) 2014-07-08
CN102612735A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6312B (zh) 用於矽太陽能電池的改良式金屬化方法
US7998863B2 (en) High efficiency solar cell fabrication
US9837561B2 (en) Laser processed back contact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US6162658A (en) Metallization of buried contact solar cells
KR102058083B1 (ko) 규소 나노입자로 태양 전지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레이저 콘택 공정, 레이저 시스템, 및 태양 전지 구조체
EP2583315B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hotovoltaischen solarzelle mit selektivem emitter
CN112885925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US20150017747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solar cell with a selective emitter
KR20110101141A (ko) 2 단계 도핑에 의한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KR20170102313A (ko) 반도체들의 레이저 도핑
US6379995B1 (en) Method of making a solar battery
TW201324834A (zh) 在背點接觸太陽能電池中去除鈍化膜和改進接觸電阻的方法和裝置
JP2010186900A (ja)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07143A2 (de) Photovoltaische solarzell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hotovoltaischen solarzelle
TW201635348A (zh) 掺雜半導體之方法
US20230369530A1 (en) Method for local modification of etching resistance in a silicon layer, use of this method in the productions of passivating contact solar cells and thus-created solar cell
WO2012083944A2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iliziumsolarzellen mit vorderseitiger textur und glatter rückseitenoberfläche
JP2000323735A (ja) 光起電力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光起電力装置
KR102102823B1 (ko) 표면 구조를 이용한 선택적 에미터의 형성 방법 및 표면 구조를 이용한 선택적 에미터를 포함한 태양전지
Tjahjono Laser doped selective emitter solar cells
WO1997015075A1 (en) Metallization of buried contact solar cells
US20110036398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U699936B2 (en) Metallization of buried contact solar cells
KR20050023181A (ko) 함몰전극형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