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5373B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station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 Google Patent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station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5373B
TWI495373B TW099137023A TW99137023A TWI495373B TW I495373 B TWI495373 B TW I495373B TW 099137023 A TW099137023 A TW 099137023A TW 99137023 A TW99137023 A TW 99137023A TW I495373 B TWI495373 B TW I4953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uplink
component carrier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7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5402A (en
Inventor
Shoichi Suzuki
Shohei Yamada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1125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5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5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53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5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系統、行動台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行動台裝置將最大發送電力與上行鏈路之發送用所估計之特定電力之差即電力餘力(Power Headroom)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技術。
於無線網路之演進(以下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LTE,長期演進)、或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進化的UMTS陸地無線接入)」)之上行鏈路中,以控制行動台裝置之耗電、及減少與其他單元之干擾為目的,而進行發送電力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表示為決定非專利文獻1第5章所規定之上行鏈路之資料通訊中使用的上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之發送電力值而使用的式子。
[數1]P PUSCH (i )=min{P CMAX ,10log10 (M PUSCH (i ))+P O_PUSCH (j )+α (j ).PL +△TF (i )+f (i )} =min{P CMAX ,P req }…(1)
於(1)式中,PPUSCH (i)表示第i次訊框之PUSCH之發送電力值。min{X,Y}係用以選擇X、Y中之最小值之函數。PO_PUSCH 係成為PUSCH之基本之發送電力,且係由上位層指定之值。MPUSCH 表示PUSCH之發送所使用之無線資源分配等之單位即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數,且表現為隨著PUSCH之發送所使用之物理資源塊數變多,發送電力變大。又,PL表示路徑損耗,α係於路徑損耗相乘之 係數,且由上位層指定。△TF 係依據調變方式等之補正值,f係根據下行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發送之TPC指令而算出的補正值(閉電路或開電路之發送電力控制值)。又,PCMAX 係最大發送電力值,有物理上最大發送電力之情形、及由上位層指定之情形。Preq 係為滿足特定通訊品質而算出之PUSCH之發送電力值。
又,為使基地台裝置確認行動台裝置相對於最大發送電力值PCMAX 具有何種程度之裕度而進行PUSCH之發送,行動台裝置將被稱為電力餘力(Power Headroom;PH)、即自端末之最大發送電力值減去上行鏈路之發送用所估計之特定電力值後之值通知給基地台裝置。電力餘力於非專利文獻1第5章中係以(2)式而定義。
[數2]PH (i )=P CMAX -P req ...(2)
電力餘力係籠為1dB大小之-23dB~40dB之值,自物理層向上位層通知,並向基地台裝置發送。電力餘力為正則表示行動台裝置之發送電力有裕度,電力餘力為負則表示基地台向行動台裝置請求超過最大發送電力值之發送電力,但端末以最大發送電力進行發送之狀態。基地台裝置根據電力餘力而決定行動台裝置發送PUSCH時所分配之頻寬、及PUSCH之調變方式等。
其次,表示為決定非專利文獻1第5章所規定之上行鏈路之控制資訊之通訊中使用的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之發送電力值而使用之式子。
[數3]P PUCCH (i )=min{P CMAX ,P O_PUCCH (j )+PL +h (n CQI ,n HARQ )+△F_PUCCH (F )+g (i )}=min{P CMAX ,P req_PUCCH }…(3)
於(3)式中,PPUCCH (i)表示第i次訊框之PUCCH之發送電力值。PO_PUCCH 係成PUCCH之基本之發送電力,且係由上位層指定之值。h(nCQI ,nHARQ )係根據PUCCH發送之位元數及PUCCH之格式而算出之值,nCQI 表示PUCCH發送之通道品質資訊(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CQI),nHARQ 表示PUCCH發送之HARQ位元(ACK/NACK)之數。△F_PUCCH 係針對PUCCH之格式而由上位層指定之補正值,g係根據下行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發送之TPC指令而算出之補正值(閉電路之發送電力控制值)。Preq_PUCCH 係以滿足特定通訊品質而算出之PUCCH之發送電力值。再者,LTE中並不發送相對於PUCCH之電力餘力。
PUCCH之格式有PUCCH格式1、PUCCH格式1a、PUCCH格式1b、PUCCH格式2、PUCCH格式2a、PUCCH格式2b,PUCCH格式1係由開閉鍵控發送排程請求(Scheduling Request;SR)時所使用之格式,PUCCH格式1a係由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元移相鍵控)發送1位元之HARQ位元時所使用之格式,PUCCH格式1b係由QPSK發送2位元之HARQ位元時所使用之格式。
PUCCH格式2係於存在通道品質資訊(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或HARQ位元之情形時將通道品質資訊與HARQ位元聯合編碼(joint coding)而發送時所使用的格式,PUCCH格式2a係於通道品質資訊、時間多工為PUCCH格式2a之上行鏈路參考信號(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RS)中使用差動2移相調變(Differential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DBPSK)發送1位元之HARQ位元時所使用的格式,PUCCH格式2b係於通道品質資訊、時間多工為PUCCH格式2b之上行鏈路參考信號中使用差動4移相調變(Differential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DQPSK)發送2位元之HARQ位元時所使用的格式。
於非專利文獻2之第5章中針對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進行了規定。行動台裝置使用自基地台裝置通知之兩個計時器(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以及一個值dl-PathlossChange而控制電力餘力之發送。行動台裝置於以下所記載之項目中之至少一者適用之情形時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即,prohibitPHR-Timer結束,進而由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PUSCH)發送電力餘力作為初始發送後,dl-PathlossChange[dB]以上路徑損耗發生變化之情形;periodicPHR-Timer結束之情形;及由上位層設定或重新設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功能,並非無法發送電力餘力之設定之情形。
行動台裝置以分配初始發送所使用之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PUSCH)之時序,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進而根據資料 信號之優先度決定發送電力餘力之情形時,由物理層求出電力餘力,並發送電力餘力。又,使periodicPHR-Timer與prohibitPHR-Timer開始或重新開始。
於利用較LTE更寬頻帶之頻帶而實現更高速之資料通訊之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以下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或「Advance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A-EUTRA)」)中,針對如下內容進行研究:具有與LTE之回溯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即LTE-A之基地台裝置與LTE-A及LTE兩方之行動台裝置同時進行無線通訊,又,LTE-A之行動台裝置可與LTE-A及LTE兩方之基地台裝置進行無線通訊,LTE-A使用與LTE相同之通道構造。例如,提出有於LTE-A中,使用複數個與LTE相同之通道構造之頻帶(以下成為「載波要素(Carrier Component;CC)」、或、「要素載波(Component Carrier;CC)」)作為一個頻帶(寬頻帶之頻帶)之技術(頻帶整合;亦稱為Spectrum aggregation、Carrier aggregation、Frequency aggregation等)。
具體而言,於使用頻帶整合之通訊中,針對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發送PBCH、PDCCH、PDSCH、PMCH、PCFICH、PHICH,並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而分配PUSCH、PUCCH、PRACH。即,頻帶整合係於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中,基地台裝置與複數個行動台裝置將PUCCH、PUSCH、PDCCH、PDSCH等使用複數個載波要素,而同時發送接收複數個資料資訊及複數個控制資訊的技術(參照非專利文 獻3第5章)。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36.213 v.8.7.0 (2009-05)"
非專利文獻2:"3GPP TS36.321 v.8.5.0 (2009-03)"
非專利文獻3:"3GPP TR36.814 v.0.4.1 (2009-02)"
然而,於先前之技術中,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係利用1組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及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進行無線通訊,故並未揭示基地台裝置對行動台裝置分配複數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及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時如何控制電力餘力之發送之內容。又,根據進行頻帶整合之載波要素所屬之頻帶、或行動台裝置之發送天線或電力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之構成(例如一個發送天線發送所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信號、還是針對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各組使用不同發送天線而發送信號等),有效的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方法不同。
又,於以不同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電力餘力之情形時,若不以發送電力餘力之時序分配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則存在無法根據(1)式算出電力餘力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內容研究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根據進行頻帶整合之載波要素所屬之頻帶、或行動 台裝置之發送天線或電力放大器之構成而有效進行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的無線通訊系統、基地台裝置、行動台裝置、無線通訊方法、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基地台裝置及行動台裝置之積體電路。
(1)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採取如下之手段。即,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係由行動台裝置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基地台裝置將上述行動台裝置觸發上述電力餘力值之報告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通知給上述行動台裝置,上述行動台裝置於滿足特定條件之情形時,觸發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報告。
(2)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行動台裝置於觸發電力餘力值之發送且分配初始發送用之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算出上述觸發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並由上述分配的初始發送用之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發送上述算出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3)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基地台裝置對上述行動台裝置設定與上述行動台裝置之無線通訊所使用之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上述特定條件係上述基地台裝置所設定之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至少一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的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
(4)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基地台裝置對 上述行動台裝置設定與上述行動台裝置之無線通訊所使用之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並對上述行動台裝置設定上述無線通訊所使用之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特別規定之一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上述特定條件係上述基地台裝置所設定之特別規定的一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
(5)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基地台裝置對上述行動台裝置設定一個第1計時器(prohibitPHR-Timer),上述特定條件進而係由上述基地台裝置僅設定一個之第1計時器(prohibitPHR-Timer)結束。
(6)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基地台裝置對上述行動台裝置設定一個第2計時器(periodicPHR-Timer),上述特定條件係由上述基地台裝置僅設定一個之第2計時器(periodicPHR-Timer)結束。
(7)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行動台裝置於發送上述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時,使上述第1計時器(prohibitPHR-Timer)及上述第2計時器(periodicPHR-Timer)開始或重新開始。
(8)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特定條件係針對上述電力餘力值之報告功能進行設定或重新設定。
(9)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電力餘力值之報告功能之設定或重新設定並非用以使上述報告功能失效者。
(10)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係由行動台裝置將各上 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行動台裝置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算出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判斷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
(11)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行動台裝置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時,藉由上述基地台裝置對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PUSCH之資源之情形時,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分配給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PUSCH之資源量,算出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判斷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分配給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
(12)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係由上述基地台裝置分配給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之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PUSCH之資源量。
(13)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係一個物理資源塊,上述物理資源塊係上述行動台裝置中分配PUSCH之單位。
(14)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係由行動台裝置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算出上述 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判斷上述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而算出。
(15)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行動台裝置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時,以算出上述電力餘力值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PUCCH之情形時,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上述發送之PUCCH之PUCCH格式算出發送上述PUCCH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判斷發送上述PUCCH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之PUCCH之PUCCH格式而算出。
(16)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係由行動台裝置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判斷上述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而算出。
(17)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行動台裝置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時,以算出上述電力餘力值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PUCCH之情形時,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相對於上述發送之PUCCH之PUCCH格式的補正值算出發送上述PUCCH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判斷發送上述PUCCH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 的相對於PUCCH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而算出。
(18)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補正值係針對各PUCCH格式而由上述基地台裝置指定。
(19)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補正值係根據上述PUCCH所發送之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之位元數而算出。
(20)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中,相對於上述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係相對於用以發送1位元之HARQ位元之PUCCH格式1a的補正值。
(21)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係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者,其特徵在於:將上述行動台裝置觸發上述電力餘力值之報告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通知給上述行動台裝置。
(22)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行動台裝置係接收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者,其特徵在於: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接收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判斷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
(23)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係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者,其特徵在於:判斷上述所接收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而算出。
(24)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係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 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者,其特徵在於:判斷上述所接收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而算出。
(25)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係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當滿足特定條件時觸發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報告。
(26)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係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係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27)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係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28)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係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者,其特徵在於: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29)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將上述行動台裝置觸發上述電力餘力值之報告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通知給上述行動台 裝置。
(30)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接收發送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接收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判斷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
(31)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判斷上述所接收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而算出。
(32)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判斷上述所接收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而算出。
(33)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當滿足特定條件時觸發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報告。
(34)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係使用特定之 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35)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而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36)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
(37)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將滿足特定條件時觸發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報告的處理,指令化為電腦可讀取及可執行。
(38)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將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算出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處理,指令化為電腦可讀取及可執行。
(39)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將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算 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處理,指令化為電腦可讀取及可執行。
(40)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將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處理,指令化為電腦可讀取及可執行。
(41)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將上述行動台裝置觸發上述電力餘力值之報告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通知給上述行動台裝置之步驟。
(42)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接收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判斷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之步驟。
(43)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判斷上述所接收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而算出。
(44)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接收行動台裝置發送之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基地台 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判斷上述所接收之電力餘力值係由上述行動台裝置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而算出之步驟。
(45)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當滿足特定條件時觸發複數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報告之步驟。
(46)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於以第2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使用特定之PUSCH之資源量而算出上述第1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步驟。
(47)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使用特定之PUCCH格式而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步驟。
(48)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積體電路係於將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之行動台裝置中所使用者,其特徵在於包含使用相對於特定之PUCCH格式之補正值而算出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之步驟。
根據本發明,行動台裝置可根據進行頻帶整合之載波要 素所屬之頻帶、或行動台裝置之發送天線或電力放大器之構成而進行有效的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
近來,於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對蜂窩移動通訊之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之演進(LTE)、及利用較LTE更寬頻帶之頻帶而實現更高速之資料之通訊的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LTE-A)進行了研討。LTE中作為自基地台裝置向行動台裝置之無線通訊(下行鏈路)之通訊方式,係使用多載波發送即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方式。又,作為自行動台裝置向基地台裝置之無線通訊(上行鏈路)之通訊方式,係使用單載波發送即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單載波分頻多工存取)方式。
又,於LTE中,下行鏈路分配有同步通道(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報告通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多播通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CH)、控制格式指示通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及HARQ指示通道(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PHICH)。又,上行鏈路中分配有上行鏈路共用通道(PUSCH)、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隨機存取通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關於無線通訊系統>
圖6係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念圖。於圖6中,無線通訊系統具備行動台裝置1A~1C、及基地台裝置3。行動台裝置1A~1C與基地台裝置3進行使用下述頻帶整合之通訊。圖6表示自基地台裝置3向行動台裝置1A~1C之無線通訊(下行鏈路)中,分配有同步通道(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下行鏈路導頻通道(或亦稱為「下行鏈路參考信號(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RS)」)、報告通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多播通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CH)、控制格式指示通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及HARQ指示通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
又,圖6表示自行動台裝置1A~1C向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通訊(上行鏈路)中,分配有上行鏈路導頻通道(或亦稱為「上行鏈路參考信號(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RS)」)、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 上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及隨機存取通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以下,將行動台裝置1A~1C稱為行動台裝置1。
<關於頻帶整合>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頻帶整合處理之一例之圖。於圖7中,橫軸表示頻域、縱軸表示時域。如圖7所示,下行鏈路之次訊框D1係由具有20MHz之頻寬之四個載波要素(DCC-1;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1、DCC-2、DCC-3、DCC-4)之次訊框而構成。該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次訊框之各個中分別時間多工有以格子狀之影線表示之區域即配置有PDCCH之區域、及無影線之區域即配置有PDSCH之區域。例如,基地台裝置3於某下行鏈路之次訊框中,對四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中之一個或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PDSCH配置信號並發送至行動台裝置1。
另一方面,上行鏈路之次訊框U1係由具有20MHz之頻寬之兩個載波要素(UCC-1;Uplink Component Carrier-1、UCC-2)而構成。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次訊框之各個中,頻率多工有斜格子狀之影線表示之區域即配置有PUCCH之區域、及左斜影線之區域即配置有PUSCH之區域。例如,行動台裝置1於某上行鏈路之次訊框中,對兩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之一個或複數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PUSCH配置信號並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載波要素之構成之一例之圖。圖8 中,橫軸表示頻域,DCC-1、DCC-2、DCC-3與DCC-4及UCC-1與UCC-2於頻域中係包含連續的頻帶。如圖8包含連續之頻帶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情形時,存在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測定之路徑損耗變成相近值之傾向。又,行動台裝置1可使用一個天線而發送接收包含連續頻帶之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及複數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信號。
<關於下行鏈路無線訊框>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下行鏈路之無線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圖9表示某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無線訊框之構成。於圖9中橫軸係時域、縱軸係頻域。如圖9所示,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無線訊框係包含複數個下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組(例如,圖9之虛線所包圍之區域)。該下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係無線資源之分配等之單位,且包含預先決定之寬度之頻帶(PRB頻寬;180kHz)及時段(2個時隙=1個次訊框;1ms)。
1個下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係由時域上連續之2個下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PRB頻寬×時隙)所構成。1個下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圖9中係由粗線包圍之單位)於頻域係由12個副載波(15kHz)構成,於時域係由7個OFDM符號(71μs)構成。
於時域存在由7個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號(71μs)構成之時隙(0.5ms)、由2個時隙構成之次訊框(1ms)、由10個次訊框構成之無線訊框(10ms)。於頻域對應於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頻寬而配置有複數個下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再者,將由1個副載波及1個OFDM 符號構成之單元稱為下行鏈路之資源成分。
以下,對下行鏈路之無線訊框內所分配之通道進行說明。於下行鏈路之各次訊框中,例如分配有PDC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首先,對PDCCH進行說明。PDCCH係配置於次訊框之前導之OFDM符號(左斜影線之區域)。再者,配置有PDCCH之OFDM符號之數每一次訊框均不同。PDCCH中配置有由下行鏈路指派(Downlink assignment、且亦稱為DL grant)、上行鏈路授予(Uplink grant)等之資訊格式構成之、用於通訊控制之資訊即下行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之信號。
再者,下行鏈路指派係由表示相對於PDSCH之調變方式之資訊、表示編碼方式之資訊、表示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動重傳)相關之資訊、TPC指令等所構成。又,上行鏈路授予係由表示相對於PUSCH之調變方式之資訊、表示編碼方式之資訊、表示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HARQ相關之資訊、TPC指令等所構成。再者,所謂HARQ係指如下技術:例如,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將資料資訊之解碼之成否(ACK/NACK)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行動台裝置1),於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因錯誤而無法對資料資訊進行解碼(NACK)之情形時基地台裝置3(行動台裝置1)再次發送信號,並相對於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再次接收之信號與業已接收之信號之合成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其次,對PDSCH進行說明。PDSCH係配置於次訊框之配 置有PDCCH之OFDM符號以外之OFDM符號(無影線區域)。PDSCH中配置有資料資訊(傳輸塊;Transport Block)之信號(稱為資料信號)。PDSCH之無線資源係使用下行鏈路指派而分配,且配置於與包含該下行鏈路指派之PDCCH相同之下行鏈路之次訊框。為簡化說明圖9中省略下行鏈路參考信號之圖示,但下行鏈路參考信號於頻域與時域中係分散配置。
<關於上行鏈路無線訊框>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上行鏈路之無線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圖10表示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無線訊框之構成。於圖10中橫軸係時域、縱軸係頻域。如圖10所示,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無線訊框係由複數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例如圖10之虛線包圍之區域)所構成。該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係無線資源之分配等之單位,且包含預先決定之寬度之頻帶(PRB頻寬;180kHz)及時段(2個時隙=1個次訊框;1ms)。
1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係由時域上連續之2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PRB頻寬×時隙)所構成。1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圖10中由粗線包圍之單位)於頻域係由12個副載波(15kHz)構成,於時域係由7個SC-FDMA符號(71μs)構成。於時域中存在由7個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號(71μs)構成之時隙(0.5ms)、由2個時隙構成之次訊框(1ms)、由10個次訊框構成之無線訊框(10ms)。於頻域中對應於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頻寬而 配置有複數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再者,將由1個副載波與1個SC-FDMA符號構成之單元稱為上行鏈路之資源成分。
以下,對上行鏈路之無線訊框內所分配之通道進行說明。上行鏈路之各次訊框中,例如分配有PUCCH、PUSCH、及上行鏈路參考信號。首先,對PUCCH進行說明。PUCCH係分配於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頻寬之兩端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左斜影線之區域)。PUCCH中配置有表示下行鏈路之通道品質之通道品質資訊(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表示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之分配請求之排程請求(Scheduling Request;SR)、相對於PDSCH之ACK/NACK等、用於通訊控制之資訊即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之信號。
其次,對PUSCH進行說明。PUSCH係配置於配置有PUCCH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以外之上行鏈路之物理資源塊組(無影線之區域)。PUSCH中配置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以外之資訊即資料資訊(傳輸塊;Transport Block)之信號。PUSCH之無線資源係使用上行鏈路授予進行分配,且配置於自接收包含該上行鏈路授予之PDCCH之次訊框起特定時間後之次訊框之上行鏈路之次訊框。上行鏈路參考信號係與PUCCH或PUSCH時間多工,但為簡化說明而省略其詳細說明。
<關於基地台裝置3之構成>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 如圖示般、基地台裝置3係由上位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發送部107、及發送接收天線109所構成。又,上位層處理部101係由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及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所構成。又,接收部105係由解碼部1051、解調部1053、多工分離部1055及無線接收部1057所構成。又,發送部107係由編碼部1071、調變部1073、多工部1075、無線發送部1077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1079所構成。再者,於圖1中,基地台裝置3係藉由一個發送接收天線109而進行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發送、及複數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接收。
上位層處理部101將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資料資訊輸出至發送部107。又,上位層處理部101進行封包資料聚合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上位層處理部101所具備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對應於基地台裝置3可用於無線通訊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及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數、及行動台裝置1可同時發送、或接收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及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數等,而將複數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及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給行動台裝置1。
又,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生成或自上位節點取得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各通道中配置之資訊,並將其輸出至發送部107。又,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將行動台裝置1中分配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無線資源中,行動台裝置1配置 PUSCH(資料資訊)之無線資源分配給行動台裝置1。又,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決定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無線資源中,配置PDSCH(資料資訊)之無線資源。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生成表示該無線資源之分配之下行鏈路指派及上行鏈路授予,並經由發送部107而將其發送至行動台裝置1。
再者,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根據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之相對於PUSCH之電力餘力值(電力餘力),控制分配給該行動台裝置1之PUSCH之無線資源之量。以下,於第1實施形態至第4實施形態中將相對於PUSCH之電力餘力僅稱為電力餘力。具體而言,基地台裝置3於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之電力餘力為正之情形時判斷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有裕度,對該行動台裝置1分配更多之PUSCH發送用之無線資源,於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之電力餘力為負之情形時判斷對行動台裝置1請求了超過行動台裝置1之最大發送電力值的發送電力,對該行動台裝置1分配更少之PUSCH發送用之無線資源。
又,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根據由行動台裝置1利用PUCCH通知之上行鏈路控制資訊(ACK/NACK、通道品質資訊、排程請求)、及由行動台裝置1通知之緩衝器之狀況及設定有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之各行動台裝置1之各種設定資訊,為進行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之控制而生成控制資訊,並將其輸出至控制部103。
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為針對各行動台裝置1而進行periodicPHR-Timer、prohibitPHR-Timer、dl-PathlossChange 及電力餘力之控制,設定監視(monitor)路徑損耗之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最大發送電力值,生成與上述設定相關之資訊,並經由發送部107而發送至行動台裝置1。再者,所謂最大發送電力值係指行動台裝置1發送上行鏈路之通道時可使用之最大電力值。又,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亦可以行動台裝置1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不發送電力餘力之方式而設定。
控制部103根據來自上位層處理部101之控制資訊,生成進行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之控制之控制信號。控制部103將所生成之控制信號輸出至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而進行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之控制。
接收部105按照由控制部103輸入之控制信號,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而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之接收信號進行分離、解調、解碼,並將所解碼之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無線接收部1057將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所接收之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信號轉換(下轉換)為中間頻率,除去不要之頻率成分,以適當維持信號位準之方式控制放大位準,並根據所接收之信號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進行正交解調,並將經正交解調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無線接收部1057自所轉換之數位信號除去相當於保護區間(Guard Interval;GI)之部分。無線接收部1057相對於已除去保護區間之信號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抽選頻域之信號並將其輸出至多工分離部1055。
多工分離部1055將自無線接收部1057輸入之信號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而分別分離為PUCCH、PUSCH、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等之信號。再者,該分離係根據預先由基地台裝置3決定並通知給各行動台裝置1之無線資源之分配資訊而進行。又,多工分離部1055根據所分離之上行鏈路參考信號而求出傳播路徑之推斷值,進行上行鏈路控制通道及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傳播路徑之補償。
解調部1053對PUSCH進行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取得調變符號,並相對於PUCCH及PUSCH之調變符號分別使用2移相調變(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4相移相調變(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值正交振幅調變(16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QAM)、64值正交振幅調變(64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等之預先規定之、或基地台裝置3利用上行鏈路授予預先通知行動台裝置1之調變方式而進行接收信號之解調。解碼部1051以預先規定之編碼方式之預先規定的、或基地台裝置3利用上行鏈路授予預先通知行動台裝置1之編碼率對所解調之PUCCH及PUSCH之編碼位元進行解碼,並將所解碼之資料資訊、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
發送部107按照自控制部103輸入之控制信號,生成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對自上位層處理部101輸入之資料資訊、下行鏈路控制資訊進行編碼及調變,對PDC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多工,並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而將 信號發送至行動台裝置1。編碼部1071對自上位層處理部101輸入之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及資料資訊進行Turbo編碼、回旋編碼、分斷編碼等之編碼。調變部1073以QPSK、16QAM、64QAM等之調變方式對編碼位元進行調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1079根據用以識別基地台裝置3之單元標識符(Cell ID)等生成以預先規定之規則所求出之行動台裝置1既知之序列作為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多工部1075對經調變之各通道及所生成之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多工。
無線發送部1077對經多工之調變符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並進行OFDM方式之調變,於經OFDM調變之OFDM符號上附加保護區間,生成基頻之數位信號,將基頻之數位信號轉換為類比信號,並根據類比信號生成中間頻率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除去相對於中間頻帶之多餘頻率成分,並將中間頻率之信號轉換(上轉換)為高頻率之信號,除去多餘的頻率成分並進行電力放大,輸出並發送至發送接收天線109。
<關於行動台裝置1之構成>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如圖示般、行動台裝置1係由上位層處理部201、控制部203、接收部205、發送部207、路徑損耗測定部209、及發送接收天線211所構成。又,上位層處理部201係由無線資源控制部2011、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及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所構成。又,接收部205係由解碼部2051、解調部2053、 多工分離部2055及無線接收部2057所構成。又,發送部207係由編碼部2071、調變部2073、多工部2075、無線發送部2077及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2079所構成。再者,於圖2中,行動台裝置1係藉由一個發送接收天線211而進行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接收、及複數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發送。
上位層處理部201將藉由使用者之操作等而生成之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資料資訊輸出至發送部207。又,上位層處理部201進行封包資料聚合協定層、無線鏈路控制層、無線資源控制層之處理。上位層處理部201所具備之無線資源控制部2011進行自身裝置所分配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及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等之各種設定資訊之管理。又,無線資源控制部2011生成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各通道中配置之資訊,並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而輸出至發送部207。無線資源控制部2011根據基地台裝置3利用PDCCH通知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例如下行鏈路指派、上行鏈路授予)、及無線資源控制部2011管理之自身裝置之各種設定資訊,而進行接收部205、及發送部207之控制而生成控制資訊,並將其輸出至控制部203。
上位層處理部201所具備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藉由下行鏈路指派通知之PUSCH之調變方式及無線資源之分配、TPC指令、自路徑損耗測定部209輸入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參數等,根據(1)式而算出用以於基地台裝置3中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而滿足 特定之通訊品質之發送電力Preq 、及行動台裝置1實際使用之PUSCH之發送電力PPUSCH (i)。PUSCH之發送電力亦可表示為PUSCH中配置之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之發送電力。UL-SCH係由PUSCH發送之傳輸通道。
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若由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指示算出電力餘力,則根據(2)式算出自基地台裝置3分配之所有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電力餘力,並經由發送部207而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再者,算出電力餘力時之MPUSCH 於發送電力餘力之時序上係分配給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之數。又,將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算出之電力餘力匯總而構成一個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體存取控制)CE(Control Element,控制要素)。
上位層處理部201所具備之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監視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一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或行動台裝置1最初存取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之變化,使用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兩個計時器(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與一個值dl-PathlossChange而控制電力餘力之發送。行動台裝置1於適用以下所記載之項目中之至少一者之情形時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亦稱為觸發電力餘力報告。即prohibitPHR-Timer結束,進而作為初始發送而由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PUSCH)發送電力餘力之後,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一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或行動台裝置1最初存取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中,dl-PathlossChange[dB]以上路徑損耗發生變化之情形; periodicPHR-Timer結束之情形;由上位層設定或重新設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功能,並非無法發送電力餘力之設定之情形。
行動台裝置1決定以分配用於初始發送之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PUSCH)之時序而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進而根據資料信號之優先度以PUSCH發送電力餘力之情形時,指示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算出電力餘力並輸出至發送部207。又,使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開始或重新開始。
控制部203根據來自上位層處理部201之控制資訊,生成進行接收部205、及發送部207之控制之控制信號。控制部203將所生成之控制信號輸出至接收部205、及發送部207,而進行接收部205、及發送部207之控制。
接收部205按照自控制部203輸入之控制信號,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211而自基地台裝置3接收之接收信號進行分離、解調、解碼,並將經解碼之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201。無線接收部2057將經由各接收天線而接收之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信號轉換(下轉換)為中間頻率,除去不要的頻率成分,以適當維持信號位準之方式控制放大位準,根據所接收之信號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進行正交解調,並將經正交解調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無線接收部2057自所轉換之數位信號除去相對於保護區間之部分,相對於已除去保護區間之信號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抽選頻域之信號。
多工分離部2055將所抽選之信號針對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分別分離為PDC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再者,該分離係根據由下行鏈路指派通知之無線資源之分配資訊等而進行。又,多工分離部2055根據所分離之下行鏈路參考信號求出傳播路徑之推斷值,進行PDCCH及PDSCH之傳播路徑之補償。又,多工分離部2055將所分離之下行鏈路參考信號輸出至路徑損耗測定部209。
解調部2053相對於PDCCH進行QPSK調變方式之解調,並輸出至解碼部2051。解碼部2051嘗試PDCCH之解碼,當解碼成功時將所解碼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201。解調部2053相對於PDSCH進行QPSK、16QAM、64QAM等之下行鏈路指派通知的調變方式之解調,並輸出至解碼部2051。解碼部2051進行相對於由下行鏈路指派通知之編碼率之解碼,並將所解碼之資料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201。
路徑損耗測定部209根據自多工分離部2055輸入之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針對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測定路徑損耗,並將所測定之路徑損耗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201。
發送部207按照自控制部203輸入之控制信號,生成上行鏈路參考信號,並對自上位層處理部201輸入之資料資訊進行編碼及調變,對PUCCH、PUSCH、及所生成之上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多工,經由發送接收天線211而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編碼部2071對自上位層處理部201輸入之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及資料資訊進行Turbo編 碼、回旋編碼、分斷編碼等之編碼。調變部2073以BPSK、QPSK、16QAM、64QAM等之調變方式對自編碼部2071輸入之編碼位元進行調變。
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2079根據用以識別基地台裝置3之單元標識符等,生成以預先規定之規則而求出之基地台裝置3既知之序列作為上行鏈路參考信號。多工部2075對PUSCH之調變符號進行並列排序後進行離散傅立葉轉換(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對PUCCH及PUSCH之信號與所生成之上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多工。無線發送部2077對經多工之信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進行SC-FDMA方式之調變,而於經SC-FDMA調變之SC-FDMA符號附加保護區間,生成基頻之數位信號,並將基頻之數位信號轉換為類比信號,根據類比信號生成中間頻率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除去相對於中間頻帶之多餘頻率成分,並將中間頻率之信號轉換(上轉換)為高頻率之信號,除去多餘頻率成分後進行電力放大,並輸出發送至發送接收天線211。
<關於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及基地台裝置3之動作之一例之序列流程圖。基地台裝置3包含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最大發送電力值、periodicPHR-Timer、prohibitPHR-Timer、dl-PathlossChange及為控制電力餘力而監視(monitor)路徑損耗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等之電力餘力相關之設定的資訊通知給行動台裝置1(步驟S100)。行動台 裝置1監視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進行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periodicPHR-Timer、prohibitPHR-Timer之管理(步驟S101)。
行動台裝置1監視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當prohibitPHR-Timer結束,進而作為初始發送而以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PUSCH)發送電力餘力後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中,dl-PathlossChange[dB]以上路徑損耗發生變化之情形時,或periodicPHR-Timer結束之情形時,或由上位層設定或重新設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功能且並非無法送電力餘力之設定之情形時,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步驟S102)。
基地台裝置3對行動台裝置1發送表示初始發送用之PUSCH之無線資源分配等之上行鏈路授予(步驟S103)。行動台裝置1於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分配有初始發送用之PUSCH之無線資源的情形時,算出相對於基地台裝置3中分配之所有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電力餘力(步驟S104)。下述於步驟S104中對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並未分配初始發送或再發送用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算出電力餘力,作為對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特定數之物理資源塊。
行動台裝置1使用分配初始發送用之無線資源之PUSCH而發送所算出之電力餘力(步驟S105),使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開始或重新開始(步驟S106)。基地台裝置3於步驟S103中接收對行動台裝置1分配無線資源之PUSCH,取得電力餘力(步驟S107)。步驟 S106、步驟S107之後,電力餘力之發送接收相關的處理結束,行動台裝置1返回到步驟S101之路徑損耗之監視及計時器之管理。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裝置3係對行動台裝置1通知進行頻帶整合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但基地台裝置3亦可對行動台裝置1僅通知用於無線通訊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行動台裝置1將通知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用於頻帶整合。該情形時,表示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資訊係自基地台裝置3通知或報告給行動台裝置1。
如圖8所示,於進行頻帶整合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係於連續頻域中構成之情形時,該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成為相近值,若獲知任一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便可推斷其他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因此,行動台裝置1測定一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對該一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進行用以控制電力餘力之路徑損耗之變化之監視便可。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行動台裝置1對針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而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上行鏈路之發送用所估計之特定之電力值之差即電力餘力進行管理,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內之、特定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當某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之情形時,決定基地台裝置3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電力餘力的發送。 藉此,可減少行動台裝置1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數,故可減輕監視行動台裝置1之路徑損耗之變化時的負擔,且所有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計時器之管理為共通,從而使得計時器之管理變得容易。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對行動台裝置1監視分配給基地台裝置3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有路徑損耗之變化之情形進行說明。若對本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與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加以比較,不同點在於行動台裝置1之上位層處理部201及基地台裝置3之上位層處理部101。然而,其他構成要素所具有之構成及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之說明。
若與第1實施形態之基地台裝置3之上位層處理部101之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加以比較,不同點在於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裝置3之上位層處理部101之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並不為控制電力餘力而設定監視路徑損耗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及針對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設定不同的dl-PathlossChange。本實施形態之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所具有之其他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力餘力設定部1013相同,故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之說明。
若與第1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之上位層處理部201之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加以比較,則不同點在於本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之上位層處理部201之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 監視自基地台裝置3分配之所有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之變化。又,不同點在於適用以下所記載之項目之情形時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即prohibitPHR-Timer結束,進而作為初始發送而發送電力餘力後自基地台裝置3分配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內之至少一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中,針對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設定之dl-PathlossChange[dB]以上路徑損耗發生變化的情形。
本實施形態之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所具有之其他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相同,故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之說明。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載波要素之構成之一例之圖。於圖4中橫軸表示頻域,DCC-1、DCC-2及UCC-1於頻域上係包含連續頻帶之載波要素,DCC-3、DCC-4及UCC-2於頻域上係包含連續頻帶之載波要素,DCC-1、DCC-2及UCC-1之組、與DCC-3、DCC-4及UCC-2之組於頻域上係構成於隔開之頻域。
如此,頻域上相隔較大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收到路徑損耗之影響不同,故如本實施形態般針對各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設定不同的dl-PathlossChange,可進行有效的電力餘力之控制。例如,亦可於因行動台裝置1移動而使得路徑損耗易變動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設定較大值之dl-PathlossChange,路徑損耗不易變動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設定較小值之dl-PathlossChange。
又,於如圖4般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頻率隔開較大之情形 時,行動台裝置1亦可使用不同天線及電力放大器而發送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信號。例如,於圖4中,對於DCC-1、DCC-2及UCC-1、及DCC-3、DCC-4及UCC-2而言,信號之發送接收所使用之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接收天線211與電力放大器不同。如此,於根據下行鏈路載波要素而使用不同之發送接收天線211-1、211-2之情形時,有時會產生天線增益之不均衡。例如,考慮僅一部天線受到障礙物之影響而使得路徑損耗急劇變動,故行動台裝置1監視基地台裝置3中設定用於無線通訊之所有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之變化,藉此可進行準確的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
再者,基地台裝置3即便於無法判斷行動台裝置1利用何種發送接收天線211構成進行無線通訊之情形時,由於存在僅一部分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急劇變動之可能性,故行動台裝置1監視基地台裝置3中分配之所有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之變化,藉此無關於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接收天線211之構成,可進行準確的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行動台裝置1係監視一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之變化,於第2實施形態中行動台裝置1係監視基地台裝置3所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路徑損耗,但基地台裝置3亦可根據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接收天線211之構成而設定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之數,並通知給行動台裝置1。該情形時,需要行動台裝置1將表示自身裝置之發送接收天線211之構成之資 訊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或者基地台裝置3根據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之電力餘力等之資訊而推測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接收天線211之構成。藉此,可根據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接收天線211之構成而進行有效的電力餘力之發送之控制。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係對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算出電力餘力,但亦可根據行動台裝置1之最大發送電力值,算出減去行動台裝置1具備之發送接收天線211及電力放大器所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估計的特定之電力值之合計所得之值作為電力餘力。藉此,基地台裝置3可識別行動台裝置1具備之各電力放大器之電力餘力,從而可進行與行動台裝置1之電力放大器之構成相對應的上行鏈路之電力控制。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係將行動台裝置1分配給基地台裝置3之所有上行鏈路載波要素、或基地台裝置3中分配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所有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電力餘力作為一個MACCE而構成,但亦可針對各電力餘力而構成不同的MACCE。該情形時,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於發送包含電力餘力之所有MACCE之情形時,使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開始或重新開始。即,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即便發送一部分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電力餘力亦不使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開始及重新開始。或者,亦可於dl-PathlossChange[dB]以上路徑損耗發生變化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的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相關之電力餘力全部 發送之情形時,使periodicPHR-Timer及prohibitPHR-Timer開始或重新開始。
(第3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對行動台裝置1於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時序並未對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之情形時算出電力餘力的方法進行說明。若對本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與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加以比較,則不同點在於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及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然而,其他構成要素所具有之構成及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之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根據(2)式算出電力餘力時之MPUSCH 於發送電力餘力之時序係電力餘力所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的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之數。然而存在如下問題:於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時序(即,行動台裝置1決定電力餘力之發送,對任一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初始發送用之PUSCH,及/或根據資料信號之優先度決定以PUSCH發送電力餘力之時序)並未對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的情形時,即MPUSCH 為「0」之情形時,無法根據(2)式算出電力餘力。
因此,第3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於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所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時序 並未對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的情形時,對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特定之數(例如「1」、或該電力餘力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作為PUSCH發送用而剛分配之物理資源塊之數、或者發送該電力餘力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給PUSCH之物理資源塊之數等)之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而算出電力餘力。即,將MPUSCH 作為特定之值而算出電力餘力。
圖5係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的圖。於圖5中表示有兩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UCC-1、UCC-2)。該兩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橫軸係頻域、縱軸係時域,斜影線之區域表示分配給UCC-2之PUSCH發送用之無線資源。又,於圖5中表示有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算出之UCC-1之PUSCH之發送電力Preq 、UCC-1之最大發送電力值PCMAX 、及UCC-1之電力餘力PH。此處對於發送電力Preq 、最大發送電力值PCMAX 、電力餘力PH而言,縱軸係電力。
圖5之未分配PUSCH發送用之無線資源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UCC-1中,算出UCC-1之電力餘力之情形時,係對UCC-1分配特定之數(例如「1」、或該電力餘力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作為PUSCH發送用而剛分配之物理資源塊之數、或者發送該電力餘力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給PUSCH的物理資源塊之數等)之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而算出PUSCH之發送電力Preq (步驟T100)。其次,使用UCC-1之PUSCH之發送電力Preq 及UCC-1之最大發送電力值 PCMAX ,根據(2)式算出電力餘力PH,並以UCC-2之PUSCH發送UCC-1之電力餘力(步驟T101)。
又,第3實施形態之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於接收未分配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電力餘力的情形時,判斷其係假設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分配特定之數之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而算出的電力餘力。
藉此,行動台裝置1即便於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時序並未對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的情形時,亦可根據(2)式算出電力餘力。
再者,該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亦可適用於以不同時序分別發送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報告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發送一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行動台裝置1以一個或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進行路徑損耗及/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監視的情形。又,亦可適用於基地台裝置3選擇發送電力餘力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並通知給行動台裝置之情形。
(第4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中,對行動台裝置1於以不同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之PUSCH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時算出電力餘力的方法進行說明。若對本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與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加以比較,則不同 點在於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及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然而,其他構成要素所具有之構成及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之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根據(2)式算出電力餘力時之MPUSCH 於發送電力餘力之時序係電力餘力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的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之數。然而存在如下問題:基地台裝置3對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無線資源,並將表示該無線資源之分配之上行鏈路授予發送至行動台裝置1,但當行動台裝置1之該上行鏈路授予之檢測失敗時,行動台裝置1判斷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未分配無線資源,算出電力餘力並進行發送,但基地台裝置3認為已接收根據自身裝置分配之無線資源而算出之電力餘力,故行動台裝置1與基地台裝置3之間對於電力餘力之解釋不同。
因此,第4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於以不同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之PUSCH發送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情形時,對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分配特定之數(例如「1」、或發送該電力餘力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給PUSCH之物理資源塊之數等)之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而算出電力餘力。即,將MPUSCH 作為特定之值而算出電力餘力。
又,第4實施形態之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於以不同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中分配之PUSCH接收某上行鏈 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情形時,判斷其係假設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分配特定之數之PUSCH發送用之物理資源塊而算出之電力餘力。
藉此,即便於行動台裝置1對於基地台裝置3發送之上行鏈路授予之檢測失敗之情形時,亦可避免行動台裝置1與基地台裝置3之間對於電力餘力之解釋不同的情況。
再者,該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亦可適用於以不同時序分別發送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報告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發送一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行動台裝置1以一個或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進行路徑損耗及/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監視的情形。又,亦可適用於基地台裝置3選擇發送電力餘力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並通知給行動台裝置之情形。
(第5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中,對行動台裝置1發送PUSCH之電力餘力(第1電力餘力值)及/或PUCCH之電力餘力(第2電力餘力值)的方法進行說明。若對本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與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加以比較,則不同點在於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及基地台裝置4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然而,其他構成要素所具有之構成及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之說明。
於非專利文獻3第6章中記載有LTE-A中同時發送PUSCH及PUCCH之內容。於同時發送PUSCH及PUCCH之情形時, 基地台裝置3若不明了行動台裝置1所發送之PUCCH之發送電力值,則無法判定對同時發送PUCCH及PUSCH之行動台裝置1分配多少物理資源塊作為PUSCH發送用之無線資源。因此,行動台裝置1必須對基地台裝置3發送PUCCH之電力餘力,但PUCCH之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及發送方法不明確。所以,於第5實施形態中,提供一種PUCCH之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及發送方法。
第5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之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若由電力餘力控制部2015指示算出電力餘力,則根據(2)式算出自基地台裝置3分配之所有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之PUSCH之電力餘力,並經由發送部207而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又,發送電力控制部2013根據(4)式算出自基地台裝置3分配之所有上行鏈路載波要素或自基地台裝置3分配PUCCH發送用之無線資源(控制資訊發送用之無線資源)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再者,該上行鏈路載波要素亦可由基地台裝置3通知給行動台裝置1)之PUCCH之電力餘力,並經由發送部207而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
[數4]PH PUCCH (i )=P CMAX -{P O_PUCCH (j )+PL +h (n CQI ,n HARQ )+△F_PUCCH (F )+g (i )}=P CMAX -P req_PUCCH ...(4)
於根據(4)式算出PUCCH之電力餘力之情形時,h(nCQI ,nHARQ )及△F_PUCCH 係作為特定之PUCCH格式及特定之位元數(例如,PUCCH格式1a下HARQ位元為1位元、或PUCCH 格式2下通道品質資訊為4位元)而算出。或者,於以發送PUCCH之電力餘力之時序利用PUCCH之電力餘力對應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發送PUCCH之情形時,亦可使用該時序及上行鏈路載波要素發送之PUCCH之格式及位元數,根據(4)式而算出PUCCH之電力餘力。第5實施形態之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根據PUCCH之電力餘力及PUSCH之電力餘力,控制行動台裝置1同時發送PUCCH及PUSCH時之發送電力值。
藉此,行動台裝置1可算出某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PUCCH之電力餘力並將其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基地台裝置3可根據PUCCH之電力餘力及PUSCH之電力餘力而控制PUSCH發送用所分配之物理資源塊之數。
再者,該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亦可適用於以不同時序分別發送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報告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發送一個上行鏈路載波要素對應之電力餘力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行動台裝置1以一個或複數個下行鏈路載波要素進行路徑損耗及/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監視之情形。再者,亦可適用於將PUCCH之電力餘力與PUSCH之電力餘力作為不同之MACCE而構成的情形。又,亦可適用於將PUCCH之電力餘力與PUSCH之電力餘力作為相同MACCE而構成之情形。又,亦可適用於上述條件中組合2個以上之情形。
(1)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採取如下所示之手段。即,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係由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使用 複數個要素載波而進行無線通訊,其特徵在於: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針對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而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作為上行鏈路之發送用而估計之特定之電力值的差即電力餘力值進行管理,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通知的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當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之情形時,決定上述基地台裝置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所對應之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電力餘力值之相對於上述基地台裝置的發送。
如此,監視自基地台裝置通知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故可減少行動台裝置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數,可減輕監視行動台裝置之路徑損耗之變化時之負擔,且可使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計時器之管理共通,故而計時器之管理變得容易。
(2)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適用於由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使用複數個要素載波進行無線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電力餘力控制部,其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針對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而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作為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估計之特定之電力值的差即電力餘力值進行管理;及路徑損耗測定部,其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通知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上述電力餘力控制部於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之情形時,決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對應之上 行鏈路之發送用之電力餘力值之相對於上述基地台裝置的發送。
如此,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自基地台裝置通知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故可減少行動台裝置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數,可減輕監視行動台裝置之路徑損耗之變化時之負擔,且可使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計時器之管理共通,故而計時器之管理變得容易。
(3)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通知上述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上述路徑損耗測定部監視上述通知之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
如此,行動台裝置監視通知之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故可減少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數。又,於進行頻帶整合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於連續頻域中構成之情形時,可根據該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而推斷其他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
(4)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上述路徑損耗測定部監視自上述基地台裝置分配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
如此,行動台裝置監視自基地台裝置分配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故於如頻域上相隔較大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般受到路徑損耗之影響之情形時,可有效地進行準確的電力餘力之控制。
(5)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上述電力餘力控制部於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之時間點並未對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無線資源的情形時,對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特定之量之無線資源而算出上述電力餘力值。
如此,於發送電力餘力值之時間點並未對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無線資源的情形時,對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特定之量之無線資源而算出電力餘力值,故行動台裝置可使用與已分配之情形相同之方法而算出電力餘力。
(6)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上述電力餘力控制部於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之時間點,以上述電力餘力值對應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以外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上述電力餘力值的情形時,對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特定之量之無線資源而算出上述電力餘力值。
如此,於以電力餘力值對應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以外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發送電力餘力值之情形時,對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特定之量之無線資源而算出電力餘力值,故即便行動台裝置對基地台裝置發送之上行鏈路授予之檢測失敗之情形時,亦可避免行動台裝置與基地台裝置之間對電力餘力之解釋不同的情況。
(7)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上述行動台裝置進而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針對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作為上行鏈路之控制資訊發送用估計之特定 之電力值的差即第2電力餘力值進行管理,上述電力餘力控制部對上述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分配特定之格式之無線資源,作為發送特定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第2電力餘力值。
如此,對自基地台裝置針對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作為上行鏈路之控制資訊發送用估計之特定之電力值的差即第2電力餘力值進行管理,故行動台裝置可算出某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對應之PUCCH之電力餘力並將其發送至基地台裝置,且基地台裝置可根據PUCCH之電力餘力及PUSCH之電力餘力而控制PUSCH發送用所分配之物理資源塊之數。
(8)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適用於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使用複數個要素載波進行無線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其特徵在於(3)所記載之行動台裝置設定監視路徑損耗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並將所設定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通知給上述行動台裝置。
如此,將基地台裝置所設定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通知給行動台裝置,故行動台裝置可監視所通知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
(9)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適用於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使用複數個要素載波進行無線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其特徵在於針對各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而設定用以監視路徑損耗值之特定之值,並將上述設定之各特定之值通知給上述(4)記載之行動台裝置。
如此,針對各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而設定用以監視路徑損 耗值之特定之值,故於如頻域上相隔較大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般受到路徑損耗之影響之情形時,可有效地進行準確的電力餘力之控制。
(10)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係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使用複數個要素載波進行無線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在於:於上述行動台裝置中,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針對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作為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估計之特定之電力值的差即電力餘力值進行管理,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通知的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當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時,決定上述基地台裝置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所對應之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電力餘力值之相對於上述基地台裝置的發送。
如此,行動台裝置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自基地台裝置通知的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故可減少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數,可減輕監視行動台裝置之路徑損耗之變化時的負擔,且可使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計時器之管理共通,故而計時器之管理變得容易。
(11)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適用於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複數個要素載波進行無線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行動台裝置之控制程式使包含如下處理之一系列處理指令化為電腦可讀取及可執行:電 力餘力控制部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針對各上行鏈路要素載波規定之最大發送電力值與作為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估計之特定之電力值的差即電力餘力值進行管理;路徑損耗測定部監視複數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自上述基地台裝置通知的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及上述電力餘力控制部於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之情形時,決定上述基地台裝置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所對應之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電力餘力值之相對於上述基地台裝置的發送。
如此,行動台裝置於任一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路徑損耗值發生特定之值以上變化之情形時,決定基地台裝置設定之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所對應之上行鏈路之發送用之電力餘力值之相對於基地台裝置的發送,故可減少監視路徑損耗之變化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數,可減輕監視行動台裝置之路徑損耗之變化時之負擔,且可使所有下行鏈路要素載波之計時器之管理共通,故而計時器之管理變得容易。
於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及行動台裝置1中運行之程式亦可為以實現本發明之上述實施形態之功能的方式而控制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之程式(使電腦發揮功能之程式)。而且,該等裝置中處理之資訊係於其處理時暫時儲存於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其後儲存於Flash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之各種ROM或HDD(Hard Disk Drive,硬碟驅動器),並視需要由CPU讀出,進行修正‧寫入。
再者,根據上述第1實施形態,亦可藉由電腦而實現第3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之一部分。該情形時,亦可將用以實現該控制功能之程式記錄於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使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之程式讀入電腦系統並加以執行而實現。再者,此處所謂之「電腦系統」,係指行動台裝置1、或基地台裝置3中內置之電腦系統,且包含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統)及周邊設備等之硬體。
又,所謂「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係指軟碟、磁光碟、ROM、CD-ROM等之可移動媒體、電腦系統中內置之硬碟等之儲存裝置。進而所謂「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可包含如經由網際網路等之網路或電話線路等之通訊線路而發送程式時之通訊線般、短時間且動態保持程式者、如成為該情形時之伺服器或客戶端之電腦系統內部之揮發性記憶體般一定時間內保持程式者。又,上述程式可為用以實現上述功能之一部分者,亦可為進而藉由與電腦系統中已記錄之程式之組合而實現上述功能者。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典型地作為積體電路之LSI而實現。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之各功能塊可單獨地晶片化,亦可部分或全部積體而晶片化。又,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藉由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而實現。又,於因半導體技術之進步而出現代替LSI之積體電路化之技術的情形時,亦可使用利用該技術之積體電路。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 明,但具體構成並不限於上述者,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設計變更等。
1(1A、1B、1C)‧‧‧行動台裝置
3‧‧‧基地台裝置
101‧‧‧上位層處理部
103‧‧‧控制部
105‧‧‧接收部
107‧‧‧發送部
109‧‧‧發送接收天線
201‧‧‧上位層處理部
203‧‧‧控制部
205‧‧‧接收部
207‧‧‧發送部
209‧‧‧路徑損耗測定部
211、211-1、211-2‧‧‧發送接收天線
1011‧‧‧無線資源控制部
1013‧‧‧電力餘力設定部
1051‧‧‧解碼部
1053‧‧‧解調部
1055‧‧‧多工分離部
1057‧‧‧無線接收部
1071‧‧‧編碼部
1073‧‧‧調變部
1075‧‧‧多工部
1077‧‧‧無線發送部
1079‧‧‧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
2011‧‧‧無線資源控制部
2013‧‧‧發送電力控制部
2015‧‧‧電力餘力控制部
2051‧‧‧解碼部
2053‧‧‧解調部
2055‧‧‧多工分離部
2057‧‧‧無線接收部
2071‧‧‧編碼部
2073‧‧‧調變部
2075‧‧‧多工部
2077‧‧‧無線發送部
2079‧‧‧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
S100~S107、T100、T101‧‧‧步驟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與基地台裝置3之動作之一例的序列流程圖;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載波要素之構成之一例的圖;圖5係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電力餘力之算出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之圖;圖6係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念圖;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頻帶整合處理之一例之圖;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載波要素之構成之一例之圖;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下行鏈路之無線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及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上行鏈路之無線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
1‧‧‧行動台裝置
201‧‧‧上位層處理部
203‧‧‧控制部
205‧‧‧接收部
207‧‧‧發送部
209‧‧‧路徑損耗測定部
211‧‧‧發送接收天線
2011‧‧‧無線資源控制部
2013‧‧‧發送電力控制部
2015‧‧‧電力餘力控制部
2051‧‧‧解碼部
2053‧‧‧解調部
2055‧‧‧多工分離部
2057‧‧‧無線接收部
2071‧‧‧編碼部
2073‧‧‧調變部
2075‧‧‧多工部
2077‧‧‧無線發送部
2079‧‧‧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

Claims (13)

  1.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且上述行動台裝置係: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係:於用於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物理資源未分配至上述行動台裝置之情形時,假設上述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上述傳送,來決定計算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到之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2.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且使上述行動台裝置: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 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使上述基地台裝置:於用於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物理資源未分配至上述行動台裝置之情形時,假設上述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上述傳送,來決定計算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到之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3. 一種行動台裝置,其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該行動台裝置包括:傳送電力控制單元,其係構成為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4. 一種行動台裝置,其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該行動台裝置包括:傳送電力控制單元,其係構成為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 PUCCH(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5. 如請求項4之行動台裝置,其中上述PUCCH格式1a係用於1位元(one bit)資訊被傳送之情形時之格式。
  6. 一種積體電路,其係安裝於行動台裝置上,該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該積體電路使該行動台裝置發揮如下之功能: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7. 一種積體電路,其係安裝於行動台裝置上,該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該積體電路使該行動台裝置發揮如下之功能: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PUCCH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 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8. 如請求項7之積體電路,其中上述PUCCH格式1a係用於1位元資訊被傳送之情形時之格式。
  9.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且上述行動台裝置係: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PUCCH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係:於用於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物理資源未分配至上述行動台裝置之情形時,假設上述PUCCH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傳送,來決定計算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到之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10.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 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且上述行動台裝置係: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PUCCH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上述基地台裝置係:於用於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物理資源未分配至上述行動台裝置之情形時,假設上述PUCCH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上述傳送,來決定計算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到之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11.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係由行動台裝置執行者,該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該無線通訊方法包括: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控制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PUCCH格式1a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12. 如請求項11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上述PUCCH格式1a係用於1位元資訊被傳送之情形時之格式。
  13.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係由行動台裝置執行者,該行動台裝置係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上行鏈路要素載波及一個以上之下行鏈路要素載波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該無線通訊方法包括:於在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未傳送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情形、及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電力餘力值被計算之情形時,假設一個物理資源塊被分配為用於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中之上述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的傳送,來計算上述特定上行鏈路要素載波之上述電力餘力值。
TW099137023A 2009-10-28 2010-10-28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station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TWI495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7497A JP5020300B2 (ja) 2009-10-28 2009-10-28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移動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5402A TW201125402A (en) 2011-07-16
TWI495373B true TWI495373B (zh) 2015-08-01

Family

ID=43921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7023A TWI495373B (zh) 2009-10-28 2010-10-28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station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9014031B2 (zh)
EP (2) EP2496025A4 (zh)
JP (1) JP5020300B2 (zh)
CN (2) CN102781088B (zh)
AU (1) AU2010312811B2 (zh)
BR (1) BR112012010145B1 (zh)
CA (1) CA2777892C (zh)
TW (1) TWI495373B (zh)
WO (1) WO2011052312A1 (zh)
ZA (1) ZA201202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9666B (zh) * 2009-10-02 2017-02-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控制一以上分量載波上傳輸的傳輸功率的方法及裝置
EP2448167B1 (en) * 2010-11-02 2019-08-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85665B2 (en) 2010-11-05 2015-1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 headroom repor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KR101954185B1 (ko) * 2010-11-05 2019-06-0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Carrier Aggregation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Power Headroom을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369971B2 (en) 2011-09-28 2016-06-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3046965A1 (ja) * 2011-09-28 2013-04-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20140329553A1 (en) * 2011-10-27 2014-11-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JP5935148B2 (ja) * 2011-11-02 2016-06-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642114B2 (en) * 2011-11-04 2017-05-02 Intel Corporation Path-loss estimation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in a carrier aggregation environment
WO2013129418A1 (ja) * 2012-02-29 2013-09-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CN108112067B (zh) * 2012-03-19 2021-05-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与增加的小区建立同步的方法和设备
EP2925066A4 (en) * 2012-11-22 2015-12-09 Fujitsu Lt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CN103929800B (zh) * 2013-01-11 2017-09-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956748B (zh) * 2013-01-25 2019-01-2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站、基站以及发送和接收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
CN103974319B (zh) * 2013-01-29 2017-08-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载波聚合下的功率余量上报方法和设备
CN104105192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多链路连接的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44776B (zh) * 2013-04-22 2019-07-1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支持无线资源的使用变化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净空报告方法及其装置
US9538439B2 (en) * 2013-05-10 2017-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an achievable link throughput based 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
EP3249968B1 (en) * 2013-09-26 2019-10-23 Fujitsu Connected Technologies Limited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
KR102236020B1 (ko) * 2013-10-08 2021-04-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전송 신호 전력 제어 및 발견 신호 자원 다중화 방법 및 장치
US9813196B2 (en) * 2014-01-15 2017-11-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pparatus,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GB201410025D0 (en) * 2014-06-05 2014-07-16 Ocad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US10980045B2 (en) * 2014-10-02 2021-04-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power on an uplink component carrier transmitted over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WO2016101087A1 (en) * 2014-12-22 2016-06-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CA2980405C (en) * 2015-04-08 2020-04-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 node user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US10700836B2 (en) * 2016-03-11 2020-06-3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ulticarrier uplink data with single carrier uplink control
CN107682923B (zh) * 2016-08-01 2023-05-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功率余量上报的方法及相应的用户设备
WO2018064799A1 (en) * 2016-10-07 2018-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allocation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US10530468B2 (en) * 2016-10-19 2020-01-07 Vector Launch Inc. State transfer among virtualized nodes in spaceborne or airborne systems
CN108207023B (zh) * 2016-12-18 2020-12-29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窄带通信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53165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ODULATION TECHNIQUES DEPENDING ON THE CODING RATE
CN109451826B (zh) * 2017-11-16 2022-05-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功率余量报告传输方法和装置
KR102414678B1 (ko) * 2018-01-08 2022-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9172624A1 (ko) * 2018-03-05 2019-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을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15002887B (zh) * 2019-11-08 2024-01-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率余量上报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88195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of scheduling information
US20090175187A1 (en) * 2008-01-07 2009-07-09 Kristina Jersenius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rigger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14771B2 (en) * 2005-12-22 2013-08-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and/or us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formation
JP2008017009A (ja) * 2006-07-04 2008-01-24 Nec Corp 無線基地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8503388B2 (en) * 2007-03-01 2013-08-06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08105416A1 (ja) 2007-03-01 2008-09-04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797889B2 (en) * 2007-04-13 2014-08-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L Ericsson (Publ) Multi-carrier CQI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1498734B1 (ko) * 2007-09-28 2015-03-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검출 방법
US8311053B2 (en) * 2008-09-15 2012-11-1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uplink signal transmission pow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JP5581331B2 (ja) * 2008-12-03 2014-08-27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アップリンクのパワーヘッドルームのレポーティング
CN103796318B (zh) * 2009-01-30 2017-1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数据信道或控制信道上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KR101713101B1 (ko) * 2009-03-12 2017-03-07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업링크 일차 반송파를 선택 및 재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A2972529C (en) * 2009-05-22 2019-10-15 Blackberry Limited Reporting power headroom for aggregated carriers
TWI628933B (zh) * 2009-10-01 2018-07-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傳輸上鏈控制資訊的方法及系統
US9392553B2 (en) * 2009-10-01 2016-07-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termining power headroom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5555325B2 (ja) * 2009-10-02 2014-07-23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複数のアンテナを有するデバイスのための電力制御
US9949261B2 (en) * 2009-10-15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resource assignment for multiple system bandwidths
US8249091B2 (en) * 2009-10-21 2012-08-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88195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of scheduling information
US20090175187A1 (en) * 2008-01-07 2009-07-09 Kristina Jersenius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rigger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2009 3GPP Standard,"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 (Release 8)", 3GPP TS 36.321, V8.7.0, September 2009 *
Research In Motion, UK Limited,"Uplink Power Control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7b, R1-092415, June 29 - July 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2010145B1 (pt) 2021-05-11
JP5020300B2 (ja) 2012-09-05
EP2541999A2 (en) 2013-01-02
CN102781088A (zh) 2012-11-14
EP2541999B1 (en) 2019-04-17
US10560924B2 (en) 2020-02-11
AU2010312811A1 (en) 2012-05-10
EP2496025A4 (en) 2014-07-02
US9014031B2 (en) 2015-04-21
US20120263060A1 (en) 2012-10-18
BR112012010145A2 (pt) 2016-04-12
EP2541999A3 (en) 2014-06-25
CA2777892A1 (en) 2011-05-05
ZA201202878B (en) 2013-06-26
JP2011097224A (ja) 2011-05-12
CN102781088B (zh) 2016-02-24
US20150201412A1 (en) 2015-07-16
TW201125402A (en) 2011-07-16
CA2777892C (en) 2020-04-28
EP2496025A1 (en) 2012-09-05
CN102598806A (zh) 2012-07-18
AU2010312811B2 (en) 2014-11-06
WO2011052312A1 (ja) 201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5373B (z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station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JP6077160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を支援する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パワーヘッドルームレポートを伝送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498192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37656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671173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410153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876606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36211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EP314242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490173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02041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034940B2 (ja)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840751B2 (ja)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654701B2 (ja) 移動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