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9185B - 顯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顯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9185B
TWI489185B TW101133029A TW101133029A TWI489185B TW I489185 B TWI489185 B TW I489185B TW 101133029 A TW101133029 A TW 101133029A TW 101133029 A TW101133029 A TW 101133029A TW I489185 B TWI489185 B TW I4891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lines
transmission line
display area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3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1254A (zh
Inventor
Tzu Hsiang Su
Po Nan Wan
Wu Liu Tsai
Chih Hung Lin
Jhuang Yu Cyue
Maw So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11330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9185B/zh
Priority to CN201210397534.3A priority patent/CN10298133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1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1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9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9185B/zh

Links

Description

顯示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超多個畫素單元的顯示面板。
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影像顯示面板於今日社會已是隨處可見,並廣泛的運用在各種電子產品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液晶電視之中。為了較佳的影像顯示品質以及視覺效果,現今的顯示面板設計,都在尋求如何於有限的基板空間上,設計出大面積的顯示區塊。其中,一種想法是藉由減少積體電路上的電子元件或者改變電子元件的配置方式來減少非顯示區的面積,並且相對地放大顯示區塊,以取得較大的影像顯示區。
以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為例,液晶顯示面板內的畫素陣列通常包括主動元件與交錯排列的多條導線。為了使導線能夠與非顯示區中的驅動元件區連接,並取得用以驅動畫素的訊號,畫素陣列的周圍經常需要預留許多空間。藉由設置導線於這些空間之中,驅動元件得以傳遞訊號至畫素陣列。然而上述的導線設置方式無形中增加了非顯示區的面積。根據前述的想法,如何改變導線的配置或是減少畫素陣列中導線的數目來縮減非顯示區的面積,以取得較大的顯示區塊,是目前設計顯示面板的一個待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其具有較佳的空間利用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具有顯示區與位於顯示區週邊的驅動元件區。顯示面板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多條第二訊號線、多個畫素單元以及多條第一傳輸線。第一訊號線與第二訊號線位於顯示區中,並且與顯示區中的畫素單元電性連接。第一傳輸線位於顯示區中,且每一條第一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位於顯示區中間區域的第一傳輸線的長度最長,且位於最長第一傳輸線兩側的其它第一傳輸線,其長度係依排列方向逐漸縮短。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具有多條第一傳輸線、多條第一訊號線與多條第二訊號線,皆設置於顯示區中。每一條第一傳輸線分別電性連接至對應的第一訊號線。藉由不同長度的第一傳輸線,驅動元件區所輸出的訊號可以分別傳輸至第一訊號線上,以驅動顯示面板上的每一畫素單元。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且圖1B為圖1A中之顯示面板之R1區域的局部示意圖,係說明其驅動架構。參照圖1A與圖1B,顯示面 板100包括顯示區110與位於顯示區110週邊的驅動元件區120。此外,顯示面板100的顯示區110中還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130、多條第二訊號線140、多個畫素單元150與多條第一傳輸線160。於圖1B中,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的延伸方向不相同,並且每個畫素單元150皆分別與第一訊號線130和第二訊號線140電性連接。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為掃描線、第二訊號線140為資料線,而畫素單元150包括主動元件152與畫素電極154,並且主動元件152為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可以為資料線、第二訊號線140可以為掃描線,且主動元件可以為其它形式的主動元件而不以本實施例中的設置為限。第一訊號線130、第二訊號線140與畫素單元150於顯示區110中構成一畫素陣列,用以顯示影像。
以顯示面板100為薄膜電晶體的液晶顯示面板(TFT-LCD)為例,於影像顯示的過程中,第一訊號線130(此實施例中為掃描線)根據驅動信號以開啟主動元件152,而第二訊號線140(此實施例中為資料線)則將資料電壓輸入畫素單元150以改變對應液晶分子的排列,從而改變畫素單元的灰階。於圖1B中,一條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位於同一行的畫素單元150,而一條第二訊號線140則電性連接位於同一列的畫素單元150。藉由第一訊號線130輪流掃描每行畫素單元150,並分別由對應的第二訊號線140輸入資料電壓,達到對每個單一畫素單元150的操作。
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中的訊號是由顯示區110週邊的驅動元件區120所提供。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是藉由多條第一傳輸線160與驅動元件區120電性連接。參照圖1A與圖1B,第一傳輸線160位於顯示區110中是以平行多條第二訊號線140的方式設置。每一條第一傳輸線160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此外,顯示區110中,位於顯示區100中央部分的第一傳輸線160,即位於中間區域的第一傳輸線160具有最長的長度,而其餘第一傳輸線160排列於最長第一傳輸線160的兩側並且依照排列方向逐漸縮短第一傳輸線160的長度。換言之,排列於最外側的第一傳輸線160的長度是相對短於其它第一傳輸線160的長度。如同前述,每一條第一傳輸線160皆與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於本實施例中為掃描線)電性連接,而電性連接處具有第一連接節點162。第一傳輸線160透過上述之排列方式可使得第一連接節點162於顯示區110中排列成倒V字形的圖案,且倒V字形的開口是朝向驅動元件區120。此外,第一傳輸線16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於本實施例中為資料線)共同延伸至驅動元件區120中,而第一訊號線130藉由第一傳輸線160與驅動元件區120電性連接以接收訊號。
一般而言,顯示面板100要達到彩色畫面還必須要區分紅、藍、綠(RGB)三色的畫素區,透過三種顏色的調配,在顯示面板100上形成所要的影像。於本實施例中,顯示區110具有多個紅色畫素區、多個藍色畫素區與多個綠色 畫素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節點162是設置於藍色畫素區中。由於藍色畫素區的亮度一般較紅色畫素區與綠色畫素區的亮度來得低,因此將第一連接節點162設置於藍色畫素區可降低對顯示面板之整體亮度的影響。
參照圖1A與圖1B,於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00還包括設置於顯示區110內的多條第二傳輸線170。第二傳輸線170如同第一傳輸線160般,於顯示區110內平行於第二訊號線140,且每一條第二傳輸線170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值得注意的是,位於顯示區中間區域的第二傳輸線170具有最短的長度,而其餘第二傳輸線170排列於最短第二傳輸線170的兩側,並且依照排列方向逐漸增長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換言之,排列於最外側的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是相對長於其它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每條第二傳輸線170與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之處具有第二連接節點172。相對於第一連接節點162於顯示區110中的倒V字形排列,第二連接節點172的排列則形成一正V字形,而正V字形的開口朝向未設置驅動元件區的一側。
透過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設置,圖1A中的第一訊號線130不需要沿顯示區週邊設置以電性連接至驅動元件區120。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將驅動元件區120的訊號傳送至每一條第一訊號線130(掃描線)來依序掃描每一行的畫素單元130。基於上述,顯示區110的週邊由於不需預留空間來設置延伸出顯示區110的 第一訊號線130,因而可對應地縮減顯示區110週邊的邊框面積,或是擴大顯示區110的範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是設置於顯示區110中的畫素單元150之間的空隙內,如圖1C所示。圖1C為圖1B的顯示面板100中,沿I-I’剖面線的剖面圖。參照圖1B與圖1C,於本實施例中,畫素單元150包括主動元件152與畫素電極154。主動元件152為薄膜電晶體(TFT),其包括閘極電極152a、源極電極152b、汲極電極152c、半導體層152d以及介電層152e,並且閘極電極152a、介電層152e、半導體層152d、源極152b與汲極152c依序堆疊於基板10上。閘極電極152a與第一訊號線130(掃描線)電性連接,而源極電極152b與第二訊號線140(資料線)電性連接。此外儲存電容Cs例如是由汲極電極152c、介電層152e與共用電壓電極153構成。在主動元件152與儲存電容Cs之上,還設置有第一絕緣層155、平坦層156、第二絕緣層157與畫素電極154。共用電壓電極153與共用電壓源(未繪示)電性連接以提供共用電壓,而畫素電極154透過接觸窗口W與主動元件141電性連接。
如圖1C,在設置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時,為了避免訊號混雜或線路彼此間連接,因而將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與主動元件152和儲存電容Cs分隔設置。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位於不相同的膜層,且部分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相對 應的第二傳輸線170是重疊設置且彼此電性絕緣。參照圖1C,第一傳輸線160設置於介電層152e上,而第二傳輸線170設置於第一絕緣層155上。換言之,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藉由第一絕緣層155來達到兩者間電性絕緣的效果。
部分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相對應的第二傳輸線170重疊設置,可降低對畫素單元150的畫素開口率的影響。此外,第一傳輸線160形成的第一連接節點162於顯示區110中呈倒V字形,而第二傳輸線170形成的第二連接節點172則於顯示區110中呈正V字形。根據圖1B,前述設計可減少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重疊設置的範圍,以減少兩者間耦合效應的影響。
如同前述,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可以分別為畫素陣列中的資料線與掃描線。圖2A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而圖2B為圖2A中顯示面板100之R2區域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為資料線,而第二訊號線140為掃描線。參照圖2A與圖2B,第一訊號線130(資料線)藉由多條第一傳輸線160與多條第二傳輸線170與驅動元件區120電性連接,而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於圖2B中是以平行第二訊號線(掃描線)的方式設置於顯示區110內。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訊號線140(掃描線)依序掃描顯示區內的每行畫素單元,而資料電壓則由第一傳輸線160 與第二傳輸線170,經第一訊號線130(資料線),從驅動元件區120輸入至對應的畫素單元150,達到操作個別畫素單元150的效果。如同圖2B所示,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是設置於畫素單元150間的空隙,且為了避免訊號混雜或線路彼此間連接,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是和主動元件152分隔設置。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位於不相同的膜層,且部分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相對應的第二傳輸線170是重疊設置且彼此電性絕緣。參照圖2A中的畫素單元結構,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於此實施例中是設置於第一絕緣層155上,且重疊設置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間需鋪設一層絕緣層(未繪示),來達到兩者間電性絕緣的效果。此外,源極電極與第一訊號線130(資料線)電性連接,而閘極電極與第二訊號線140(掃描線)電性連接。其餘元件設置和前述圖1A~1C與相關實施例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於顯示區110中,畫素陣列的結構可以隨著設計而改變。舉例而言,圖2C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另一種畫素陣列結構的示意圖。參照圖2C,相鄰兩列的畫素單元150可以電性連接至相同的第一訊號線130(於此實施例為資料線),而同一行的畫素單元150可以分別電性連接至兩條不同的第二訊號線140(於此實施例為掃描線)。因此,與前述圖2B中的畫素陣列相比,第一訊號線130(資料線)的數目減少為一半,而第二訊號線140(掃描線)的數 為則增為兩倍。參考前述實施例的傳輸線設置方式,則所需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數量總和,僅為前述實施例的一半,可降低設置傳輸線的耗費與時間。
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設置方式並不以上述方法為限,並且可根據畫素陣列的結構或者顯示區110的設計而改變。圖3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圖3B為圖3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3的局部示意圖,且圖3C為圖3B的顯示面板100中沿II-II’剖面線的剖面圖。本實施例與上述圖1A至圖1C之實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且不再重複說明。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位於同一膜層且彼此不重疊設置。
同時參照圖3A、圖3B以及圖3C,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之處具有第一連接節點162,而第二傳輸線170與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之處具有第二連接節點17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為掃描線,而第二訊號線140為資料線。第一連接節點162於顯示區110內為倒V字形排列,而第二連接節點172於顯示區110內為正V字形排列。倒V字形開口朝向驅動元件區120,而正V字形開口朝向未設置驅動元件區的一側。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不為重疊設置,因此兩者間的耦合效應較小。於圖3C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皆設置於介電層152e之上,且兩者間仍是電性絕緣以避免訊號混雜或線路彼此間連接。
圖4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而圖4B為圖4A中之顯示面板之R4區域的局部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為資料線,而第二訊號線140為掃描線。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分別電性連接至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資料線),以輸入資料電壓至畫素單元150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不為重疊設置,而是並排地設置於畫素單元150間的空隙。參考圖3C的畫素單元結構,此實施例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皆設置於第一絕緣層155之上(未繪示),且兩者間電性絕緣以避免訊號混雜或線路彼此間連接。其餘元件設置,請參照圖2A~2B,在此不再贅述。此外,圖4A中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設置方法,也可對應地設置於圖2C的畫素陣列中。
圖5A為根據本案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且圖5B為圖5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5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與上述圖1A至圖1C之實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且不再重複說明。於此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00包括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與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分別位於顯示區110週邊且相對的兩側。顯示區110中的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可視其位置或設計選擇電性連接至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或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且此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為掃描線,第二訊號線140為資料線,因此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設置方式也不同於前述的實施例。
參照圖5A以及圖5B,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設置於顯示區110中,且平行於第二訊號線140。每一條第一傳輸線160與相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且電性連接之處具有第一連接節點162。每一條第二傳輸線170與相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且電性連接之處具有第二連接節點172。於此實施例中,中間區域,即顯示區100中央部分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具有最長的長度,而其餘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分別排列於最長第一傳輸線160與最長第二傳輸線170的兩側,並且依照排列方向逐漸縮短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換言之,排列於最外側的第一傳輸線160的長度是相對短於其它第一傳輸線160的長度,而排列於最外側的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是相對短於其它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
由於具有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與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第一訊傳輸160以及部分的第二訊號線(資料線)140延伸至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而第二傳輸線170與另一部分的第二訊號線(資料線)140延伸至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就圖1A而言,接近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的第一連接節點162形成一倒V字形且V字形開口朝向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而接近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的第二連接節點172形成一正V字形且V字形開口朝向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
透過設置兩個驅動元件區的方式,本實施例中部分的 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不需要重疊或並排設置於同一行畫素單元150內,對於畫素單元150的畫素開口率影響較小,也不會因為重疊產生訊號線間的耦合效應。 更進一步而言,由第一驅動元件區160延伸出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由第二驅動元件區170延伸出的第二傳輸線170,在相對應的位置上具有相似的長度。因此,在平衡訊號傳遞的延遲問題時具有較佳的效果。
圖6C為根據本案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且圖6B為圖6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6的局部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為資料線,而第二訊號線140為掃描線。第一傳輸線160由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延伸且電性連接至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資料線),而第二傳輸線170由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延伸且電性連接至對應的第一訊號線130。與圖5A類似,位於顯示區110中間區域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具有最長的長度,而其餘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長度依排列順序而逐漸縮短。藉由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第一驅動元件區120a與第二驅動元件區120b將資料電壓輸入至顯示區100內的畫素單元150。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位於顯示區110內且設置於畫素單元150間的空隙,所延伸出的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在相對應的位置上有相似的長度。其餘元件設置,請參照圖2A~2B,在此不再贅述。
由以上所述的三個實施例可以得知,不論第一傳輸線 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於顯示區110內的排列形式為何,在設置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時皆利用畫素單元150間的空隙以避免影響到畫素單元150的運作。如同前述,本發明所提供的顯示面板100亦可具有不同形式的畫素陣列設計,如圖2C中的畫素陣列,且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設計仍適用於前述不同形式的畫素陣列。下述內容將再舉出另一種畫素陣列結構作為舉例,以便更詳細的說明第一傳輸線160與第二傳輸線170的設計如何結合於不同的畫素陣列中。
圖7A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而圖7B為圖7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7的局部示意圖。顯示面板200包括顯示區210與位於顯示區210週邊的驅動元件區220。此外,顯示區210中還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230、多條第二訊號線240、多個畫素單元250與多條第一傳輸線260。第一傳輸線260的設置方式與圖1A和1B中的實施例相似,然而本實施例的畫素單元250具有不同的設計。
在圖7B中,第一訊號線230與第二訊號線240延伸方向不相同,並且每個畫素單元250皆分別與第一訊號線230和第二訊號線240電性連接。於此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230為掃描線,而第二訊號線為資料線。畫素單元250包括第一主動元件252a、第一畫素電極254a、第二主動元件252b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第一主動元件252a電性連接至其中一條第一訊號線230及其中一條第二訊號線 240,而第一畫素電極254a則電性連接至第一主動元件252a。第二主動元件252b電性連接至第一主動元件252a與另一條第一訊號線230。由圖7B中可以得知,第一主動元件252a與第二主動元件252b是分別電性連接至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230。第二畫素電極254b則電性連接至第二主動元件252b。
畫素單元250包括兩組子畫素單元,其中第一主動元件252a電性連接至第二訊號線240,因此資料電壓的輸入是藉由操作第一主動元件252a的導通來輸入至畫素單元250。當顯示面板200欲分別輸入資料電壓至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時,與第一主動元件252a與第二主動元件252b電性連接的第一訊號線230會同時導通上述兩者,此時,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皆接收到相同的資料電壓。接著,利用與第一主動元件252a電性連接的第一訊號線230導通第一主動元件252a,此時第二主動元件252b為不導通的狀態,而僅有第一畫素電極254a接收並更新由第二訊號線240傳來的資料電壓。藉由上述的方法,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可以分別儲存不同的資料電壓以顯示影像資料。
由於本實施例中,一條第二訊號線240即可分別提供資料電壓給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因此第二訊號線240的數目與圖1A~圖1C中實施例的第二訊號線140數目相比少了一半。由於第一主動元件252a與第二主動元件252b共同電性連接至同一條第二訊號線 230,使得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間產生一空隙區域L,而第一傳輸線260設置於空隙區域L中。 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200還可以包括第二傳輸線270,且第二傳輸線270的設置方式與圖1A~1C中的第二傳輸線170設置方式相似。因此,第二傳輸線270也設置於空隙區域L中,並與第一傳輸線260重疊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避免第一傳輸線260與位於空隙區域L中的汲極產生短路,第一傳輸線260與主動元件252a,252b之間還包括設置絕緣層(未繪示)。換言之,在此圖7B之架構下,若本實施例之主動元件252a,252b之閘極是屬於第一金屬層,源極以及汲極是屬於第二金屬層,那麼第一傳輸線260是屬於第三金屬層,且第二傳輸線270是屬於第四金屬層。其餘相關敘述請參照圖1A~1C中的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圖8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而圖8B為圖8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8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與圖7A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相同,且第一訊號線230為掃描線,第二訊號線240為資料線,而其餘元件的配置方式則與圖3A~3C實施例中的配置方式相似。參照圖8B,第一傳輸線260與第二傳輸線270位於同一膜層且彼此不重疊設置,並且皆設置於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間的空隙區域L中。其餘相關敘述請參照圖3A~3C中的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圖9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而圖9B為圖9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9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與圖7A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相同,且第一訊號線230為掃描線,第二訊號線240為資料線,而其餘元件的配置方式則與圖5A~5B實施例中的配置方式相似。參照圖9A與9B,顯示面板200包括第一驅動元件區220a與第二驅動元件區220b,而第一傳輸線260設置於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間的空隙區域L,並延伸至第一驅動元件區220a。第二傳輸線270設置於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間的空隙區域L,並延伸至第二驅動元件區220b。其餘相關敘述請參照圖5A~5B中的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圖10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而圖10B為圖10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10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與圖7A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類似。參照圖10A與圖10B,與此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230為資料線,而第二訊號線240為掃描線。畫素單元250具有兩組子畫素單元,其中第一主動元件252a電性連接至第一訊號線230,因此資料電壓的輸入是藉由操作第一主動元件252a的導通來輸入至畫素單元250。當顯示面板200欲分別輸入資料電壓至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時,與第一主動元件252a與第二主動元件252b電性連接的第二訊號線240會同時導通上述兩者,此時,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 皆接收到相同的資料電壓。接著,利用與第一主動元件252a電性連接的第二訊號線240導通第一主動元件252a,此時第二主動元件252b為不導通的狀態,而僅有第一畫素電極254a接收並更新由第一訊號線230傳來的資料電壓。藉由上述的方法,第一畫素電極254a與第二畫素電極254b可以分別儲存不同的資料電壓以顯示影像資料。
第一傳輸線260與第二傳輸線270是設置於畫素單元250間的空隙,且於圖10B中,第二傳輸線270與第一傳輸線260是重疊設置。第一傳輸線260與第二傳輸線270在設置時,還需跨越主動元件252a、252b的閘極與第一訊號線230。換言之,在此圖10B之架構下,若本實施例之主動元件252a,252b之閘極是屬於第一金屬層,第一訊號線230(源極)是屬於第二金屬層,那麼第一傳輸線260是屬於第三金屬層,且第二傳輸線270是屬於第四金屬層。其餘相關敘述請參照圖2A~2B中的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圖11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而圖11B為圖11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11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與圖10A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相同,且第一訊號線230為資料線,第二訊號線240為掃描線,而其餘元件的配置方式則與圖4A~4B實施例中的配置方式相似。參照圖11B,第一傳輸線260與第二傳輸線270位於同一膜層且彼此不重疊設置,並且皆設置於畫素單元250間的空隙中。其餘相關敘述請參照圖4A~4B中的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圖12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而圖12B為圖12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12的局部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與圖10A實施例中的畫素陣列相同,且第一訊號線230為資料線,第二訊號線240為掃描線,而其餘元件的配置方式則與圖6A~6B實施例中的配置方式相似。參照圖12A與12B,顯示面板200包括第一驅動元件區220a與第二驅動元件區220b,而第一傳輸線260設置於畫素單元250間的空隙,並延伸至第一驅動元件區220a。第二傳輸線270設置於畫素單元250間的空隙,並延伸至第二驅動元件區220b。其餘相關敘述請參照圖6A~6B中的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顯示面板是利用設置於顯示區內的第一傳輸線與第二傳輸線來電性連接第一訊號線至對應的驅動元件區。由於第一訊號線不需延伸至顯示區外且沿顯示區周圍設置以電性連接到驅動元件區,顯示區週邊的區域可以相對的縮減以獲得尺寸更小的顯示面板,即具有超多個畫素單元的超窄邊框顯示面板。此外,上述設置方式於不同畫素單元的結構中仍可適用,而不受限於單一畫素單元結構。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顯示面板
110、210‧‧‧顯示區
120、120a、120b、220、220a、220b‧‧‧驅動元件區
130、230‧‧‧第一訊號線
140、240‧‧‧第二訊號線
150、250‧‧‧畫素單元
152‧‧‧主動元件
152a‧‧‧閘極電極
152b‧‧‧源極電極
152c‧‧‧汲極電極
152d‧‧‧半導體層
152e‧‧‧介電層
10‧‧‧基板
Cs‧‧‧儲存電容
W‧‧‧接觸窗口
153‧‧‧共用電壓電極
154‧‧‧畫素電極
155‧‧‧第一絕緣層
156‧‧‧平坦層
157‧‧‧第二絕緣層
154‧‧‧畫素電極
160、260‧‧‧第一傳輸線
162、262‧‧‧第一連接節點
170、270‧‧‧第二傳輸線
172、272‧‧‧第二連接節點
252a‧‧‧第一主動元件
252b‧‧‧第二主動元件
254a‧‧‧第一畫素電極
254b‧‧‧第二畫素電極
L‧‧‧空隙區域
R1~R12‧‧‧區域
圖1A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
圖1B為圖1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1的局部示意圖。
圖1C為圖1B的顯示面板100中,沿I-I’剖面線的剖面圖。
圖2A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
圖2B為圖2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2的局部示意圖。
圖2C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另一種畫素陣列結構的示意圖。
圖3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
圖3B為圖3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3的局部示意圖。
圖3C為圖3B的顯示面板100中,沿II-II’剖面線的剖面圖。
圖4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
圖4B為圖4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4的局部示意圖。
圖5A為根據本案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 的示意圖。
圖5B為圖5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5的局部示意圖。
圖6A為根據本案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100的示意圖。
圖6B為圖6A中之顯示面板100區域R6的局部示意圖。
圖7A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
圖7B為圖7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7的局部示意圖。
圖8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
圖8B為圖8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8的局部示意圖。
圖9A為根據本案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
圖9B為圖9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9的局部示意圖。
圖10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
圖10B為圖10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10的局部示意圖。
圖11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 的示意圖。
圖11B為圖11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11的局部示意圖。
圖12A為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200的示意圖。
圖12B為圖12A中之顯示面板200區域R12的局部示意圖。
10‧‧‧基板
100‧‧‧顯示面板
110‧‧‧顯示區
120‧‧‧驅動元件區
130‧‧‧第一訊號線
160‧‧‧第一傳輸線
162‧‧‧第一連接節點
170‧‧‧第二傳輸線
172‧‧‧第二連接節點
R1‧‧‧區域

Claims (19)

  1. 一種顯示面板,包括一顯示區以及位於該顯示區周邊的一驅動元件區,該顯示面板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位於該顯示區中;多個畫素單元,位於該顯示區中且與對應的該些第一訊號線以及對應的該些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以及多條第一傳輸線,位於該顯示區中,每一條第一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其中位於該顯示區之一中間區域的該第一傳輸線的長度最長,且位於所述最長第一傳輸線兩側的該些該第一傳輸線的長度係依一排列方向逐漸縮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傳輸線以及該些第二訊號線共同延伸至該驅動元件區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條第一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之處具有一第一連接節點,且該些第一連接節點於該顯示區中排列成一倒V字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區包括多個紅色畫素區、多個綠色畫素區以及多個藍色畫素區,且該些第一連接節點設置在該些藍色畫素區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顯示面板,更包括多條第二傳輸線,位於該顯示區中且平行該些第二訊號線設 置,每一條第二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其中位於該顯示區之該中間區域的該第二傳輸線的長度最短,且排列於所述最短第二傳輸線兩側的該些該第二傳輸線的長度逐漸增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傳輸線以及該些第二傳輸線位於不相同的膜層,且部分的該些第一傳輸線與該些第二傳輸線重疊設置且彼此電性絕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條第二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之處具有一第二連接節點,且該些第二節點於該顯示區中排列成一正V字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區包括多個紅色畫素區、多個綠色畫素區以及多個藍色畫素區,且該些第二連接節點設置在該些藍色畫素區中。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傳輸線與該些第二傳輸線位於同一膜層且彼此不重疊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條第二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之處具有一第二連接節點,且該些第二節點於該顯示區中排列成一正V字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區包括多個紅色畫素區、多個綠色畫素區以及多個藍 色畫素區,且該些第二連接節點設置在該些藍色畫素區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更包括多條第二傳輸線,位於該顯示區中且平行該些第二訊號線設置,每一條第二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其中位於該顯示區之該中間區域的該第二傳輸線的長度最長,且排列於所述最長第二傳輸線兩側的該些該第二傳輸線的長度逐漸縮短,其中:該驅動元件區包括位於該顯示區之相對兩側的第一驅動元件區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區;該些第一傳輸線以及部分的該些第二訊號線共同延伸至該第一驅動元件區中;且該些第二傳輸線以及另一部分的該些第二訊號線共同延伸至該第二驅動元件區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條第一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之處具有一第一連接節點,且該些第一節點於該顯示區中排列成一倒V字形,且每一條第二傳輸線與對應的一條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之處具有一第二連接節點,且該些第二節點於該顯示區中排列成一正V字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區包括多個紅色畫素區、多個綠色畫素區以及多個藍色畫素區,且該些第一連接節點以及該些第二連接節點設置在該些藍色畫素區中。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傳輸線與該些第二傳輸線位於同一膜層且彼此不重疊設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畫素單元包括:一第一主動元件,電性連接其中一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其中一條第二訊號線;一第一畫素電極,電性連接該第一主動元件;一第二主動元件,電性連接另一條第一訊號線以及該第一主動元件;以及一第二畫素電極,電性連接該第二主動元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主動元件以及該第二主動元件共同電性連接同一條第二訊號線,以使該第一畫素電極以及該第二畫素電極之間具有一空隙區域,且該空隙區域中設置對應的第一傳輸線。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第一訊號線分別為多條掃描線,且該些第二訊號線分別為多條資料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第一訊號線分別為多條資料線,且該些第二訊號線分別為多條掃描線。
TW101133029A 2012-09-10 2012-09-10 顯示面板 TWI489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3029A TWI489185B (zh) 2012-09-10 2012-09-10 顯示面板
CN201210397534.3A CN102981330B (zh) 2012-09-10 2012-10-18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3029A TWI489185B (zh) 2012-09-10 2012-09-10 顯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254A TW201411254A (zh) 2014-03-16
TWI489185B true TWI489185B (zh) 2015-06-21

Family

ID=47855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3029A TWI489185B (zh) 2012-09-10 2012-09-10 顯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81330B (zh)
TW (1) TWI48918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24603B2 (en) 2018-02-09 2019-09-2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US10424602B2 (en) 2017-05-12 2019-09-2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8426B (zh) 2014-11-28 2016-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CN104516145A (zh) * 2014-12-31 2015-04-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式液晶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73545A (zh) * 2017-11-06 2020-07-03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屏
CN112542145B (zh) 2019-09-18 2021-12-3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TWI708105B (zh) * 2019-10-17 2020-10-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基板
TWI772113B (zh) 2021-07-19 2022-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路基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465A (zh) * 2000-06-19 2002-01-16 夏普株式会社 包括驱动电路系统的液晶显示装置
TW201013822A (en) * 2008-04-28 2010-04-01 Tokyo Electron Lt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2243838A (zh) * 2010-05-12 2011-11-1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5681A (ja) * 1998-04-17 1999-11-05 Casio Comput Co Ltd 表示装置
KR20030026588A (ko) * 2001-09-26 2003-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477285B (zh) * 2009-02-09 2010-10-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与均化显示装置的负载效应的方法
KR101717076B1 (ko) * 2010-11-20 2017-03-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네로우 베젤 타입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465A (zh) * 2000-06-19 2002-01-16 夏普株式会社 包括驱动电路系统的液晶显示装置
TW201013822A (en) * 2008-04-28 2010-04-01 Tokyo Electron Lt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2243838A (zh) * 2010-05-12 2011-11-1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24602B2 (en) 2017-05-12 2019-09-2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US10424603B2 (en) 2018-02-09 2019-09-2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1330B (zh) 2015-06-17
TW201411254A (zh) 2014-03-16
CN102981330A (zh) 201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9185B (zh) 顯示面板
CN107742481B (zh)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247615B2 (en) Display panel
WO2016179972A1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275592B2 (en) Pixel array
US8643802B2 (en) Pixel array, polymer stablized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pixel array driving method
US10424603B2 (en) Display panel
CN106547127B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67859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US9971212B2 (en)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11075695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626361B1 (ko) 액정표시소자
WO2022193337A1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US2011008038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active device array substrate thereof
TW201543125A (zh) 畫素結構、畫素陣列以及顯示面板
TWI574245B (zh) 顯示器及其畫素結構
WO2023226687A1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JP2010230888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8176809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132049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8196411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4938678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JP201015217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5151859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KR10204774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기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