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8758B -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 Google Patents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8758B
TWI488758B TW101134022A TW101134022A TWI488758B TW I488758 B TWI488758 B TW I488758B TW 101134022 A TW101134022 A TW 101134022A TW 101134022 A TW101134022 A TW 101134022A TW I488758 B TWI488758 B TW I4887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urved surface
curved
tread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4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2572A (en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Rubber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Rubber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Rubber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34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87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2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2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8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8758B/zh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輪胎胎紋結構,尤其是於胎紋側壁上具有多重曲面,且兩側壁曲面相互呈不對稱狀態者。
交通工具之車輪,其組成主要為金屬材質輪圈配合設於輪圈外徑緣之輪胎,並藉由輪胎作為與地面接觸的媒介,利用其橡膠材質的特性,提供輪圈及其上方車體可緩衝來自地面的衝擊力,進而提升行駛之舒適度;同時,輪胎亦藉由胎面上環設有預設排列之胎紋結構,藉由胎紋之形狀及排列方向、或胎紋溝壁之結構設計,又可進一步使輪胎具有抓地性、降低噪音、排水、防滑、以及排石等效果。
輪胎胎紋之溝壁形狀及結構設計,分別具有其特殊功能及優缺點,其大致可分為「單一切面」及「雙重切面」兩大類,以「單一切面」其常見兩側溝壁呈「U形」或「V形」,如美國第7,597,127號專利所揭露者,其係由一種輪胎包含帶有主脈和至少一個逐漸變小及/或一般的V形狀的周向溝的胎面花紋,其中每條周向溝的溝壁有在一般的周向延伸的一般的正弦曲線輪廓,及其中每條周向溝的溝開放邊緣有一般的正弦曲線輪廓,及其中至少一條周向溝包含一般的正弦曲線溝底,正弦曲線溝底的一個截距長至少一溝開放邊緣的正弦輪廓的兩倍截距長度並且至少大於至少一溝開放邊緣的一般正弦曲線輪 廓的一個截距長。
「單一切面」之胎紋溝壁會因其形狀不同而各有優缺點,如兩側溝壁呈「U形」,其優點為排水性佳,而缺點則是容易夾石頭,操控性較低,氣柱共鳴噪音大,且磨耗性差;如兩側溝壁呈「V形」者,其優點為操控性佳,缺點即排水性低、氣柱共鳴噪音大。
以「雙重切面」之胎紋溝壁,係於一側壁面上形成兩切面,常見之切面形狀為「平面」及「弧面」,且兩側壁之切面呈對稱狀,如美國第6,412,531號專利所揭露者,依據其專利範圍第一項之界定,包含有一上方曲面,其具有環設延伸之至少一溝狀,該溝部被限於一下方壁及對面側壁,其中每一側壁於下方壁與一第一波浪部朝環設方向延伸,及至少一層,其設於該上方曲面及下方壁間與一第二波浪部形成朝環設方向延伸,各該第一、第二波浪部相互對稱以致各側邊具交替輪流凸出之輪廓及嵌槽部位,該第二波浪部凸出及嵌槽部位設為頂點;其中該溝狀設有適當寬度使相對應之兩側邊不會接觸,以致該溝狀既不是一刀槽花紋也不是一切口;其中相對應之該溝狀邊緣於該上方曲面係朝環設方向之直線。
如兩側溝壁互相呈對稱之「雙重切面形」者,其優點為排水性佳及操控性較強,但缺點為易夾石頭,以致破壞胎面造成輪胎損傷,減少使用壽命。
假如突出物設於溝中,溝容積變小了,當車輛於雨中行駛時可能導致降低排水。但是,若加大溝寬來增加排水,則石頭 容易進入溝中,而導致溝底龜裂。因此,介於排石的改善與其它性能之間難以確保相容。
針對「雙重切面」之胎紋溝壁作進一步分析,前述美國第6,412,531號專利於說明書圖式第七圖至第八圖中,見揭露有其胎紋溝壁兩側係呈上下兩切面型之對稱狀態,且兩側切面雖呈預設角度之斜面,但兩者呈對稱之平行面;惟,該結構之兩側溝壁呈對稱狀之平行切面,其溝壁形成折點狀之該頂點142,使得下方部位則產生空間受到該頂點142限制,故如有水進入後即不易排除,以致排水性較差;另一方面,如有小石子或砂子進入下方空間,亦不易排除,以致長期卡制於胎紋內,進而開始磨耗輪胎,使其使用壽命降低。
有鑑於此,本發明所揭露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係以預設數量凹設於輪胎之一胎面,其包含有:一溝底;一對溝底倒角;一第一側壁,由該溝底朝該胎面延伸預設高度,為有鄰接該第一溝底倒角之一下曲面及鄰接該胎面之一上曲面所共同形成,各該上、下曲面係分別具有預設曲度,且兩者相接設呈連續延伸並共同形成S或反S狀曲面,該溝底與該第一溝底倒角鄰接處形成一第一鄰接線;一第二側壁,由該溝底朝該胎面延伸預設高度,為有鄰接該第二溝底倒角之一下曲面及 鄰接該胎面之一上曲面所共同形成,各該上、下曲面係分別具有預設曲度,且兩者相接設呈連續延伸並共同形成S或反S狀曲面,該溝底與該第二溝底倒角鄰接處形成一第二鄰接線;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兩者係呈波浪狀形成於該溝底;各該第一、第二側壁於該胎面之溝邊緣亦即上曲面與胎面的鄰接處,分別形成相互以波浪狀環設於輪胎之該胎面上之一第一稜線及一第二稜線;因此於各該第一、第二側壁上的上、下曲面,上曲面從胎面的起點,到與下曲面鄰接的轉折點,以及下曲面從轉折點到虛擬終點,其中相近兩點所形成的連接線或其延伸線,和胎面法線所形成的角度,分別為第一、二、三、四傾角,其中第一傾角與第二傾角不相等,第三傾角與第四傾角不相等;藉由上述構件,利用由兩反向弧面形成之第一、第二側壁,於該溝底兩側相互呈不對稱之對應形態,以改善習知輪胎容易夾石頭之問題,避免異常偏磨耗產生,並同時達到提升主溝排水性能,增進抓地操控性,及降低氣柱共鳴噪音等多重功效。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胎紋兩側壁各自以一凸面及一凹面形成略呈S狀或反S狀之多重弧面,並使兩側溝壁相互以不對稱弧面之結構設計,且於第一傾角與第二傾角不相等,第三傾角與第四傾角不相等,而具有預設週期之曲度變化,藉以達到提升主溝排水性能。
本發明之次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係利用兩反向弧面所形成之側壁,並使兩側壁相互不對稱之溝壁設計,可有效改善習知輪胎容易夾石頭之問題。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係利用多重曲度不對稱之溝壁結構,並配合溝壁反向弧面連續銜接設計,藉以達到增進抓地操控性及降低氣柱共鳴噪音之效果。
本發明之更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利用不同曲度及其變化藉以達到更易於排除小砂石,以改善磨耗,降低胎面破壞機率及避免異常偏磨耗產生。
首先請參照第一圖至第四圖,本發明所提供之一種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係以預設數量凹設於輪胎之一胎面(40),其包含有:一溝底(10),一對溝底倒角(R1、R2),以及分別由該溝底(10)兩側朝該胎面(40)延伸預設高度之一第一側壁(20)及一第二側壁(30)。
該溝底(10),係距離該胎面(40)預設深度。
該第一側壁(20),由該溝底(10)朝該胎面(40)延伸預設高度,為有鄰接該溝底(10)之第一溝底倒角(R1)之一下曲面(21)及鄰接該胎面(40)之一上曲面(22)所共同形成,各該上、下曲面(22)(21)係分別具有預設曲度,且兩者各別以凸面狀及 凹面狀相接設呈連續延伸至該第一溝底倒角(R1),該第一溝底倒角(R1)與該溝底(10)鄰接處形成一第一鄰接線(11)。
該第二側壁(30),由該溝底(10)朝該胎面(40)延伸預設高度,為有鄰接該溝底(10)之第二溝底倒角(R2)之一下曲面(31)及鄰接該胎面(40)之一上曲面(32)所共同形成,各該上、下曲面(32)(31)係分別具有預設曲度,且兩者各別以凹面狀及凸面狀相接設呈連續延伸至該第二溝底倒角(R2),該第二溝底倒角(R2)與該溝底(10)鄰接處形成一第二鄰接線(12)。
第一、第二側壁(20、30)上曲面(32)的起點(X1)(X2)與轉折點(Y1)(Y2)及虛擬終點(Z1)(Z2)三點共線,該共線和胎面法線(N)所形成的角度,分別為第一、二、三、四傾角(D1、D2、D3、D4),其中第一傾角(D1)與第二傾角(D2)不相等,第三傾角(D3)與第四傾角(D4)不相等,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於該胎面(40)之緣面分別形成相互以平行直線環設於輪胎之該胎面(40)上之一第一稜線(41)及一第二稜線(42);各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兩者係呈平行波浪狀形成於該溝底(10)。
利用各該角度連續變化使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呈S狀及反S狀壁面相互對應變換,以形成平行波浪之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
從第一側壁下曲面的虛擬終點(Z1)經各該上、下曲面(22)(21)鄰接點至該溝邊緣為一傾角線(51),其與胎面法線(N)之間的角度設為一第一傾角(D1);從第二側壁下曲面的虛擬終 點(Z2)經各該上、下曲面(32)(31)鄰接點至該該溝邊緣為一傾角線(52),其與胎面法線(N)之間的角度設為一第二傾角(D2)。
當該第一側壁(20)之上曲面(22)係呈凸設之曲面,其相對應之該第二側壁(30)之上曲面(32)係呈凹設之曲面;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之下曲面(21)(31)係以其接設之該上曲面(22)(32)呈反向設置之曲面;當該第一側壁(20)之上曲面(22)係呈凹設之曲面,其相對應之該第二側壁(30)之上曲面(32)係呈凸設之曲面;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之下曲面(21)(31)係以其接設之該上曲面(22)(32)呈反向設置之曲面。
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係分別以若干波浪段(13)連續連接延伸所組成;各該波浪段(13)具有曲度相同且相連接之一左曲線(131)及一右曲線(132);各該第一、第二稜線(41)(42)兩者係以平行直線狀態形成環設於該胎面(40)上。
藉由上述構件,利用由兩反向弧面形成之第一、第二側壁(20)(30),於該溝底(10)兩側相互呈不對稱之對應形態,且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兩者壁面曲度分別不同,以改善習知輪胎容易夾石頭之問題,避免異常偏磨耗產生,並同時達到提升主溝排水性能,增進抓地操控性,及降低氣柱共鳴噪音等多重功效。
為供進一步瞭解本發明構造特徵、運用技術手段及所預期達成之功效,茲將本發明使用方式加以敘述如下:請參照第二圖至第三圖,並配合附件一本發明之立體示意圖,係為第一圖之局部放大示意圖,見有於該溝底(10)兩側分 別鄰接有各該第一溝底倒角(R1)、第二溝底倒角(R2),而形成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係分別朝該胎面(40)方向延伸預設高度,且以相互銜接之各該上、下曲面(22)(32)(21)(31)於兩側分別略呈S曲線狀及反S曲線;該第一側壁(20),其上下兩端分別與該第一溝底倒角(R1)及胎面(40)鄰接所形成之各該第一鄰接線(11)及第一稜線(41);及該第二側壁(30),其上下兩端分別與該第二溝底倒角(R2)及胎面(40)鄰接所形成之各該第二鄰接線(12)及第二稜線(42);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呈波浪狀分別連續繞設於該溝底(10),結合於該胎面(40)兩側呈平行直線之各該第一、第二稜線(41)(42)所共同形成之輪胎胎紋。
請參照第三圖,從第一側壁下曲面的虛擬終點(Z1)經各該上、下曲面(22)(21)鄰接點至該溝邊緣為一傾角線(51),其與胎面法線(N)之間的角度設為一第一傾角(D1);從第二側壁下曲面的虛擬終點(Z2)經各該上、下曲面(32)(31)鄰接點至該溝邊緣為一傾角線(52),其與胎面法線之間的角度設為一第二傾角(D2);各該第一、第二傾角(D1)(D2)之數值範圍為3°-20°。
各該第一、第二稜線(41)(42)兩者間之距離尺寸為(GW),其數值範圍為0.03-0.06倍輪胎標稱截面寬度;該胎面(40)至該溝底(10)之深度尺寸為(GD),其數值範圍為0.02-0.06倍輪胎標稱截面寬度;該胎面(40)至各該上、下曲面(22)(32)(21)(31)連接點之深度尺寸為(F),其數值範圍為該胎面(40)至該溝底(10)之深度尺寸(GD)數值之0.2-0.8倍。
另如第四圖所示,傾角線(51)(52)於各該上、下曲面(22)(32)(21)(31)轉折點(Y1)(Y2)處為分界,可以搭配角度變化而產生曲面形狀的變化,亦即第一傾角(D1)經過轉折點(Y1)(Y2)後角度變動為第三傾角(D3),第二傾角(D2)經過轉折點(Y1)(Y2)後角度變動為第四傾角(D4);各該第三、第四傾角(D3)(D4)之數值範圍為3°-20°。
以各該傾角線(51)(52)為基準,各該上、下曲面(22)(32)(21)(31)凹凸曲面兩者相差之尺寸數值範圍(G),為各該第一、第二稜線間距離(GW)之0.05-0.2倍;與傾角線(51)(52)平行並與上曲面(22)(32)相切的直線,至各該傾角線(51)(52)之距離為(E1),其數值範圍為前述(G)值之0.3-0.7倍;與傾角線(51)(52)平行並與下曲面(21)(31)相切的直線,至各該傾角線(51)(52)之距離為(E2),其數值範圍為前述(G)值之0.3-0.7倍,其中G=E1+E2,該下曲面(21)(31)與該溝底(10)間係以一溝底倒角(R1或R2)相接設。
前述所稱「標稱截面寬度」係依據國家標準CNS之輪胎規定所界定,指的是輪胎胎邊部之斷面寬度,故位於兩側之各該第一、第二稜線(41)(42)之間的距離(GW)數值,會因該斷面寬度越大,依其比例尺寸則越大;另一方面,當該胎面(40)至該溝底(10)之斷面垂直高度(GD)越大,該上曲面(22)(32)之垂直深度(F)數值亦會依其比例尺寸其數值亦越大。
請參照第一圖,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於該溝底(10)所形成之各該波浪段(13),其每段長度尺寸為(L),各該 左曲線及右曲線(131)(132)之長度尺寸(I)則分別為該波浪段(13)長度尺寸之0.5倍,即為該波浪段(13)長度之一半;該波浪段(13)曲線之最左點至最右點寬度尺寸為(P),即指各該左、右曲線(131)(132)之曲線變化寬度數值尺寸(P),為各該第一、第二稜線(41)(42)間距離(GW)之0.12-0.28倍。
請參照第五至第八圖,係為第二圖所分別標示之截斷面a-a,b-b,c-c,d-d,將前述四部位之截斷面整合於第九圖,也就是於輪胎周向的溝形狀變化圖,則可見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會因位置不同而有傾角角度變化;換言之,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則會因該波浪段(13)之部位不同,而分別產生夾角變化,每一部位之夾角均不同,而以一波浪段(13)為一角度變化週期,如此連續延伸形成於各該胎面(40)及溝底(10)。
本發明之胎紋結構,係使略呈S狀曲線及反S狀曲線之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分別由該溝底(10)朝該胎面(40)延伸,利用溝底(10)兩側分別鄰接有各該第一溝底倒角(R1)、第二溝底倒角(R2),而形成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11)(12),及配合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與該溝底(10)之曲度連續變化,而於該胎面(40)上產生直線狀之各該第一、第二稜線(41)(42),藉以於任一截斷面任一側壁上的曲面的起點(X1、X2)與轉折點(Y1、Y2)及虛擬終點(Z1、Z2),其中相近兩點所形成的連接線或其延伸線和胎面法線(N)所形成的角度與另一側壁大體上不相等,而具有預設週期之曲度變化,請參 考附件一至三照片所示。
此結構設計主要利用由兩反向弧面形成之第一、第二側壁(20)(30),於該溝底(10)兩側相互呈不對稱之對應形態,且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兩者壁面曲度分別不同,可使得溝紋空間較大,因此易於排水及排除小砂石,而提升排水性能,同時降低夾石情形以減少輪胎磨耗,增進使用壽命;另一方面,此一空間加大,可降低於空間內之氣柱情形發生,讓空氣容易排出,進而能減少共鳴,使得噪音量較低;故本發明之胎紋結構相較於習知結構,係具有較優之排水性,同時亦解決習知結構之夾石及噪音較大之問題。
相較於習知呈雙重平面切面者,本發明之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係略呈S曲線及反S曲線之壁面,因此小砂石不會卡於溝紋內,且水份進入溝紋內更容易排出,而具有較優於習知結構之排水性及排除砂石效果。
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與該溝底(10)分別呈不對稱傾斜曲度,因此朝該胎面(40)延伸預設高度時,則略呈外擴之結構設計;此一結構設計,係於與習知相同胎紋兩側壁等距離之限制條件下,本發明以多重曲面並外擴之設計,可使其空間內更不容易卡住小砂石且可自動排除,進而更能提升排水性,並降低輪胎磨耗性之功能。
綜合上述,本發明所揭露之「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係提供一種改變傳統輪胎於溝壁及溝斷面之結構,利用各該第一、第二側壁(20)(30)與該溝底(10)分別呈不 對稱傾斜曲度,以及壁面以略呈S狀曲線及反S狀曲線之各該上、下曲面之設計,突破以往對稱式角度或平行等習知技術,增加兩側溝壁間距空間,同時消除溝紋死角,以提升輪胎行進中自動排石頭的效果,改善排水、噪音、磨耗,解決習知輪胎於溝紋處容易夾石頭問題,而獲致一實用性高之輪胎胎紋內壁結構,俾使整體確具產業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且其構成結構又未曾見於諸書刊或公開使用,誠符合發明專利申請要件,懇請鈞局明鑑,早日准予專利,至為感禱。
需陳明者,以上所述乃是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之技術原理,若依本發明之構想所作之改變,其所產生之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圖式所涵蓋之精神時,均應在本發明之範圍內,合予陳明。
[本發明]
(10)‧‧‧溝底
(11)‧‧‧第一鄰接線
(12)‧‧‧第二鄰接線
(13)‧‧‧波浪段
(131)‧‧‧左曲線
(132)‧‧‧右曲線
(20)‧‧‧第一側壁
(21)‧‧‧下曲面
(22)‧‧‧上曲面
(30)‧‧‧第二側壁
(31)‧‧‧下曲面
(32)‧‧‧上曲面
(40)‧‧‧胎面
(41)‧‧‧第一稜線
(42)‧‧‧第二稜線
(51)(52)‧‧‧傾角線
(R1)‧‧‧第一溝底倒角
(R2)‧‧‧第一溝底倒角
(X1)(X2)‧‧‧起點
(Y1)(Y2)‧‧‧轉折點
(Z1)(Z2)‧‧‧虛擬終點
(N)‧‧‧胎面法線
(D1)‧‧‧第一傾角
(D2)‧‧‧第二傾角
(D3)‧‧‧第三傾角
(D4)‧‧‧第四傾角
第一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輪胎胎面示意圖。
第二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三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一。
第四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二。
第五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三。
第六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四。
第七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五。
第八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六。
第九圖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斷面示意圖七。
附件一至三為本案之模擬圖片。
(10)‧‧‧溝底
(13)‧‧‧波浪段
(131)‧‧‧左曲線
(132)‧‧‧右曲線
(20)‧‧‧第一側壁
(30)‧‧‧第二側壁
(40)‧‧‧胎面
(41)‧‧‧第一稜線
(42)‧‧‧第二稜線

Claims (14)

  1. 一種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係以預設數量凹設於輪胎之一胎面,其包含有:一溝底,係距離該胎面預設深度;一第一側壁,由該溝底朝該胎面延伸預設高度,為有鄰接該溝底之一下曲面及鄰接該胎面之一上曲面所共同形成,各該上、下曲面係分別具有預設曲度,且兩者各別以凹面狀及凸面狀相接設呈連續延伸至該溝底,並與該下曲面以第一溝底倒角鄰接溝底並形成一第一鄰接線;一第二側壁,由該溝底朝該胎面延伸預設高度,為有鄰接該溝底之一下曲面及鄰接該胎面之一上曲面所共同形成,各該上、下曲面係分別具有預設曲度,且兩者各別以凹面狀及凸面狀相接設呈連續延伸至該溝底,並與該下曲面以第二溝底倒角鄰接溝底並形成一第二鄰接線;一第一溝底倒角,係鄰接溝底與第一側壁之下曲面;一第二溝底倒角,係鄰接溝底與第二側壁之下曲面;於輪胎徑向截斷面各該第一、第二側壁與該溝底間角度兩者係相互呈不對稱,各該第一、第二側壁於該胎面之緣面分別形成相互以平行直線環設於輪胎之該胎面上之一第一稜線及一第二稜線;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兩者係呈平行波浪狀形成於該溝底。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第二側壁呈S狀及倒S狀壁面 相互對應變換,並分別於各該第一、第二稜線朝該溝底方向呈預設傾角之連續變化,以形成平行波浪之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於該第一鄰接線經各該上、下曲面鄰接點至該第一稜線為一傾角線,其與垂直深度之角度設為一第一傾角;於該第二鄰接線經各該上、下曲面鄰接點至該第二稜線為一傾角線,其與垂直深度之角度設為一第二傾角。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第二傾角之數值為3°-20°。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第二傾角分別於鄰接點轉折變化為第三、第四傾角,其角度數值為3°-20°。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以各該傾角線為基準,各該上、下曲面凹凸曲面兩者相差之厚度尺寸數值範圍,為各該第一、第二稜線間距離之0.05-0.2倍。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該第一側壁之上曲面係呈凸設之曲面,其相對應之該第二側壁之上曲面係呈凹設之曲面;各該第一、第二側壁之下曲面係以其接設之該上曲面呈反向凹設之曲面。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該第一側壁之上曲面係呈凹設之曲面,其 相對應之該第二側壁之上曲面係呈凸設之曲面;各該第一、第二側壁之下曲面係以其接設之該上曲面呈反向凸設之曲面。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第二稜線兩者間之距離尺寸數值為0.03-0.06倍輪胎標稱截面寬度。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該胎面至該溝底之深度尺寸數值為0.02-0.06倍輪胎標稱截面寬度。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第二鄰接線係分別以若干波浪段連續連接延伸所組成;各該波浪段具有曲度相同且相連接之一左曲線及一右曲線。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左、右曲線之長度尺寸為各該波浪段之0.5倍;各該左、右曲線之曲線變化寬度數值尺寸,為各該第一、第二稜線間距離之0.12-0.28倍。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該胎面至各該上、下曲面連接點之深度尺寸,為該胎面至該溝底之深度尺寸數值之0.2-0.8倍。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重不對稱曲面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其中各該下曲面與該溝底間係以一圓角曲面相接設。
TW101134022A 2012-09-17 2012-09-17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TWI488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4022A TWI488758B (zh) 2012-09-17 2012-09-17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4022A TWI488758B (zh) 2012-09-17 2012-09-17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2572A TW201412572A (en) 2014-04-01
TWI488758B true TWI488758B (zh) 2015-06-21

Family

ID=53937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4022A TWI488758B (zh) 2012-09-17 2012-09-17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8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7758B2 (ja) * 2017-06-28 2021-07-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18211271A1 (de) * 2018-07-09 2020-01-09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18218084A1 (de) * 2018-10-23 2020-04-23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CN109203867B (zh) * 2018-11-09 2020-10-27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胎面花纹及轮胎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5254B2 (en) * 2000-06-21 2003-07-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zig-zag main grooves
WO2008122455A1 (de) * 2007-04-05 2008-10-1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08122456A1 (de) * 2007-04-05 2008-10-1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08148594A1 (de) * 2007-06-06 2008-12-11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JP4803318B1 (ja) * 2010-12-02 2011-10-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01075A (ja) * 2010-06-16 2012-01-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465705A1 (en) * 2009-09-07 2012-06-2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5254B2 (en) * 2000-06-21 2003-07-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zig-zag main grooves
WO2008122455A1 (de) * 2007-04-05 2008-10-1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08122456A1 (de) * 2007-04-05 2008-10-1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08148594A1 (de) * 2007-06-06 2008-12-11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EP2465705A1 (en) * 2009-09-07 2012-06-2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2012001075A (ja) * 2010-06-16 2012-01-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803318B1 (ja) * 2010-12-02 2011-10-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2572A (en) 2014-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4461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5459733B (zh) 充气轮胎
AU2014388518B2 (en) Pneumatic tire
JP587344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103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2188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3876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70253090A1 (en) Pneumatic tire
JP55296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TWI488758B (zh) Tire tread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symmetric surface trenches
JP200910747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726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19055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0644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20916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80917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TWI464078B (zh) Multi - asymmetric groove wall tires structure
JP51819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774835A (zh) 充气轮胎
JP513021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471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4485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1481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6971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用トレッド
CN105437871A (zh) 摩托车用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