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4221B -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4221B
TWI484221B TW102122584A TW102122584A TWI484221B TW I484221 B TWI484221 B TW I484221B TW 102122584 A TW102122584 A TW 102122584A TW 102122584 A TW102122584 A TW 102122584A TW I484221 B TWI484221 B TW I4842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electrode layer
forming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2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0769A (zh
Inventor
Chi Ho Chang
Ping Feng Yu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2122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4221B/zh
Priority to CN2013103516099A priority patent/CN103399438A/zh
Priority to US14/083,419 priority patent/US958182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500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0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2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02B30/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involving active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進步,使用者對於顯示器之顯示品質(如影像解析度、色彩飽和度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除了高影像解析度以及高色彩飽和度之外,對於使用者而言,顯示器是否能夠顯示立體影像亦成為購買上的考量因素之一。
目前發展出來的立體影像顯示技術,主要是利用固定式分光元件,諸如視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或柱狀透鏡(lenticular lens)等元件貼附於顯示面板上,來將顯示面板所提供之影像分別投向使用者的左、右眼,以藉由兩眼分別接收影像後所產生之視差效應(binocular parallax)在人腦中形成立體影像。然而,利用固定式分光元件來產生立體影像屬於一種空間多工(spatial-multiplexed)的方式,此方式雖然可以使得顯示面板具有立 體顯示之效果,但卻降低立體影像之解析度。此外,具有固定式分光元件的立體顯示器只能用來顯示立體影像而無法顯示平面影像,因此對於使用者而言,此類型的立體顯示器的實用性不高。
為解決上述問題,現有技術發展出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其包括切換單元以及顯示面板。一般而言,切換單元包括兩基板、分別配置於兩基板上的電極層以及配置於兩基板之間的液晶層。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主要是利用液晶層的光學特性來控制顯示光線,藉以使切換單元具有分光功能。如此一來,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能夠在切換單元未被開啟的情況下顯示出平面影像,並在切換單元被開啟時顯示出立體影像。
然而,現有技術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至少需要包括顯示面板的兩片基板以及切換單元的兩片基板,共四片基板,在厚度無法進一步減縮下,造成其應用範疇受到限縮,且亦降低了其商業上的競爭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其具有相對薄的總體厚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可製造出總體厚度相對薄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面板以及切換單元。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位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的顯示單元,其中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且顯示單元位於第一表面的上方。位於第二表面上的切換單元包括第一電極層、第二電極層、位於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之間的切換介質層以及第三基板,其中第二電極層位於第二表面上,第一電極層位於第三基板上,且切換介質層與第三基板分別位於第一電極層相對的兩表面上。
本發明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於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之間形成顯示單元,以形成顯示面板,其中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且顯示單元位於第一表面的上方;以及於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切換單元,各切換單元包括第一電極層、第二電極層、位於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之間的切換介質層以及第三基板,其中第二電極層位於第二表面上,第一電極層位於第三基板上,且切換介質層與第三基板分別位於第一電極層相對的兩表面上。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藉由將切換單元的第二電極層配置於顯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來降低所需的基板數量。因此,相較於現有技術將具有兩基板的顯示面板與具有兩基板的切換單元疊置以構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 (2D/3D)顯示裝置,本發明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可具有相對少的基板數量,進而具有相對薄的總體厚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
110、110A‧‧‧顯示面板
120‧‧‧切換單元
122‧‧‧第一電極層
124‧‧‧第二電極層
126‧‧‧框膠(包含導電粒子)
128‧‧‧外引腳接合區
130‧‧‧第一偏光層
140‧‧‧第二偏光層
150‧‧‧第三偏光層
160‧‧‧柱狀透鏡層
410、510‧‧‧暫時載板
420‧‧‧絕緣層
520‧‧‧載板
AD1、AD2、AD3、AD4、AD5、AD6‧‧‧接著層
ADL‧‧‧主動元件陣列層
C1‧‧‧第一載板
C2‧‧‧第二載板
CF‧‧‧彩色濾光層
E1‧‧‧第一電極圖案
E2‧‧‧第二電極圖案
M1‧‧‧顯示介質層
M2‧‧‧切換介質層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S4‧‧‧外表面
SUB1‧‧‧第一基板
SUB2‧‧‧第二基板
SUB3‧‧‧第三基板
S100、S200、S300‧‧‧切割製程
TS‧‧‧觸控感測層
U1、U2‧‧‧顯示單元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A至圖2O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3A至圖3O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4A及圖4B是依照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5A至圖5E是依照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6至圖12是依照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 (2D/3D)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包括顯示面板110以及切換單元120,其中切換單元120位於顯示面板110的一表面上。顯示面板110可以是液晶顯示面板或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而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110以液晶顯示面板舉例說明。
詳言之,顯示面板110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以及位於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的顯示單元U1,其中第一基板SUB1具有第一表面S1以及與第一表面S1相對的第二表面S2,且顯示單元U1位於第一表面S1的上方,而切換單元120位於第二表面S2上。亦即是,第一基板SUB1位於顯示單元U1與切換單元12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單元U1包括主動元件陣列層ADL、彩色濾光層CF以及位於主動元件陣列層ADL與彩色濾光層CF之間的顯示介質層M1。詳言之,主動元件陣列層ADL位於第二基板SUB2上,並位於顯示介質層M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而彩色濾光層CF位於第一表面S1上,並位於顯示介質層M1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主動元件陣列層ADL也可以位於第一表面S1上,並位於顯示介質層M1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而彩色濾光層CF也可以位於第二基板SUB2上,並位於顯示介質層M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又或者,顯示單元U1可包括整合有電晶體陣列的彩色濾光基板(Array on Color Filter substrate,AOC substrate)或是整合有彩色濾 光層的電晶體陣列基板(Color Filter on Array substrate,COA substrate)位於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其中一者上。此外,本實施例的顯示介質層M1例如為液晶層,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舉例而言,當顯示面板110為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時,顯示介質層M1可選用有機發光層。
另外,本實施例的切換單元120包括第一電極層122、第二電極層124、切換介質層M2以及第三基板SUB3,其中第三基板SUB3與第一基板SUB1對向設置,且第一電極層122、第二電極層124以及切換介質層M2位於第三基板SUB3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具體而言,第二電極層124例如位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而第一電極層122例如位於第三基板SUB3上,且切換介質層M2位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之間。換言之,切換介質層M2與第三基板SUB3分別位於第一電極層122相對的兩表面上,而切換介質層M2與第一基板SUB1分別位於第二電極層124相對的兩表面上。
本實施例的切換單元120可進一步包括框膠(包含導電粒子)126及外引腳接合(Outer Lead Bonding,OLB)區128,其中外引腳接合區128位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並且位於第二表面S2上的第二電極層124以外的區域,而框膠126位於第三基板SUB3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在本實施例中,框膠126例如是位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之間以及第一電極層122與外引腳接合區128之間,並且將切換介質層M2設置於其內。
此外,本實施例的切換介質層M2例如為液晶層。在本實施例中,利用切換介質層M2(液晶層)的光學特性來控制顯示光線,使切換單元120具有分光功能,藉以將顯示面板110所提供之顯示畫面分別投向使用者的左、右眼,以藉由兩眼分別接收影像後所產生之視差效應在人腦中形成立體影像。如此一來,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能夠在切換單元120未被開啟的情況下(例如是切換單元120的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未被施與電壓或是兩者等電位的情況下)顯示出平面影像,並在切換單元120被開啟時(指切換單元120的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隨著時間而改變其電位狀態以具有等效於柱狀透鏡的分光功能)顯示出立體影像。
另外,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可進一步包括第一偏光層130以及第二偏光層140,以調變由顯示面板110輸出之顯示畫面的灰階(gray level),其中第一偏光層130以及第二偏光層140可以是偏振片或金屬柵格(metal grid)等可使光線偏極化之結構。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偏光層130例如位於第三基板SUB3上,且第一偏光層130與第一電極層122分別位於第三基板SUB3相對的兩表面上。另一方面,第二偏光層140例如位於顯示面板110的第二基板SUB2上,且第二偏光層140與切換單元120分別位於顯示面板110相對的兩表面上。
本實施例藉由將切換單元120的第二電極層124配置於 顯示面板110的第一基板SUB1上,來降低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所需的基板數量。因此,相較於現有技術將具有兩基板的顯示面板與具有兩基板的切換單元疊置以構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可具有相對少的基板數量(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進而具有相對薄的總體厚度。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還可藉由基板承載技術來減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這些基板(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來進一步縮減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總體厚度。進一步而言,這些基板可選用厚度在0.2毫米(mm)以下的可撓性基板。如此一來,除了可縮減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總體厚度之外,還可增加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應用範疇,並提升其商業上的競爭性。
以下將以圖2A至圖2O說明圖1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一種製作流程。在本實施例中,形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步驟例如是切換單元120形成在前(如圖2A至圖2E所示),而顯示面板110形成在後(如圖2F至圖2L所示),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照圖2A,於第一載板C1上提供第三基板SUB3。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基板SUB3例如是選用厚度在0.2毫米(mm)以 下的透光可撓性基板。舉例而言,第三基板SUB3的材質例如是玻璃、聚對苯二甲酸乙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亞醯胺(Polyimide,PI)或其他合適的材質。此外,第一載板C1可選用厚度約為0.5毫米的基板來達到保護及承載第三基板SUB3的功能。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第一載板C1與第三基板SUB3例如藉由接著層AD1而彼此接合。
請參照圖2B,於第三基板SUB3上形成第一電極層1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層122例如包括多個第一電極圖案E1,其中考量到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見圖1)的光穿透率且避免這些第一電極圖案E1遮蔽到由顯示面板110(見圖1)輸出之顯示畫面,第一電極層122的材質以透明導電材質為佳。透明導電材質例如是金屬氧化物,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
請參照圖2C,於第二載板C2上提供該第一基板SUB1,且第一基板SUB1的第一表面S1位於第二載板C2與第二表面S2之間。此外,第一基板SUB1的材質以及厚度可與第三基板SUB3的材質以及厚度相同,而第二載板C2的材質以及厚度可與第一載板C1的材質以及厚度相同。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第二載板C2與第一基板SUB1例如藉由接著層AD2而彼此接合。
請參照圖2D,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第二電極層124,並且本實施利可進一步於第二表面S2上第二電 極層124以外的區域形成外引腳接合區(未繪示,請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極層124例如包括多個第二電極圖案E2,其中考量到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見圖1)的光穿透率且避免這些第二電極圖案E2遮蔽到由顯示面板110(見圖1)輸出之顯示畫面,第二電極層124的材質以透明導電材質為佳。透明導電材質例如是金屬氧化物,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
請參照圖2E,使第三基板SUB3與第一基板SUB1接合並於第三基板SUB3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形成切換介質層M2(未繪示,請參照圖1)。再者,本實施例亦可進一步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之間以及第一電極層122與外引腳接合區128之間形成包含有導電粒子的框膠(未繪示,請參照圖1)。於接合後,第一電極層122以及第二電極層124位於第三基板SUB3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在圖2N步驟完成後再進行切換介質層M2之注入。
請參照圖2F,移除第二載板C2,以曝露出第一表面S1。在本實施例中,在移除第二載板C2時,可同時移除接著層AD2。
請參照圖2G,本實施例可進一步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彩色濾光層CF,其中彩色濾光層CF與第二電極層124分別位於第一基板SUB1相對的兩表面上。
請參照圖2H以及圖2I,對第一基板SUB1進行切割製程 S100,以形成多個未完成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在其他實施例中,使用者可視其需求(例如面板尺寸)決定是否進行切割製程S100。
請參照圖2J,於第三載板C3上提供第二基板SUB2,其中第二基板SUB2的材質以及厚度可與第三基板SUB3的材質以及厚度相同,而第三載板C3的材質以及厚度可與第一載板C1的材質以及厚度相同。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第三載板C3與第二基板SUB2例如藉由接著層AD3而彼此接合。
請參照圖2K,於第二基板SUB2上形成主動元件層ADL,其中主動元件層ADL例如包括多個陣列排列的主動元件(未繪示),且各主動元件例如為薄膜電晶體,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照圖2L,使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接合並於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形成顯示介質層M1(未繪示,請參照圖1),其中第一表面S1位於第二表面S2與主動元件層ADL之間。
請參照圖2M,移除第一載板C1以及第三載板C3,以曝露出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以及第二基板SUB2的外表面S4。在本實施例中,在移除第一載板C1以及第三載板C3時,可同時移除接著層AD1、AD3。
請參照圖2N以及圖2O,對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分別進行切割製程S200、S300,以形成多個彼此分離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其中在進行切割製程 S200、S300之後,可進一步於第三基板SUB3上(例如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上)形成第一偏光層130,並於第二基板SUB2上(例如第二基板SUB2的外表面S4上)形成第二偏光層140,其中第一偏光層130與第一電極層122分別位於第三基板SUB3相對的兩表面上,且第二偏光層140與切換單元(包括第三基板SUB3、第一電極層122、第二電極層124以及未繪示的切換介質層)分別位於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彩色濾光層CF、主動元件層ADL以及未繪示的顯示介質層)相對的兩表面上。於此,便完成如圖1所示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
以下將以圖3A至圖3O說明圖1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另一種製作流程。在圖3A至圖3O的實施例中,形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步驟例如是顯示面板110形成在前(如圖3A至圖3E所示),而切換單元120形成在後(如圖3F至圖3L所示)。
圖3A至圖3O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A,於第一載板C1上提供第一基板SUB1,其中第一基板SUB1的材質以及厚度可參照前述,於此便不再贅述。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載板C1與第一基板SUB1例如藉由接著層AD1而彼此接合。請參照圖3B,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彩色濾光層CF,其中第一表面S1位於彩色濾光層CF與第二表面S2之 間。
請參照圖3C,於第二載板C2上提供第二基板SUB2,其中第二基板SUB2的材質以及厚度可參照前述,於此便不再贅述。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二載板C2與第二基板SUB2例如藉由接著層AD2而彼此接合。請參照圖3D,於第二基板SUB2上形成主動元件層ADL。
請參照圖3E,使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接合並於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形成顯示介質層M1(未繪示,請參照圖1),其中第一表面S1位於第二表面S2與主動元件層ADL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在圖3N步驟完成後再進行顯示介質層M1之注入。
請參照圖3F,移除第一載板C1,以曝露出第二表面S2。在本實施例中,在移除第一載板C1時,可同時移除接著層AD1。
請參照圖3G,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第二電極層124,並且本實施利可進一步於第二表面S2上第二電極層124以外的區域形成外引腳接合區(未繪示,請參照圖1),其中第二電極層124的材質可參照前述,於此便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3H及圖3I,對第一基板SUB1進行切割製程S100,以形成多個未完成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在其他實施例中,使用者可視其需求(例如面板尺寸)決定是否進行切割製程S100。
請參照圖3J,於第三載板C3上提供第三基板SUB3,其 中第三基板SUB3的材質以及厚度可參照前述,於此便不再贅述。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三載板C3與第三基板SUB3例如藉由接著層AD3而彼此接合。請參照圖3K,於第三基板SUB3上形成第一電極層122,其中第一電極層122的材質可參照前述,於此便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3L,使第一基板SUB1與第三基板SUB3接合並於第一基板SUB1與第三基板SUB3之間形成切換介質層M2(未繪示,請參照圖1)。再者,本實施例亦可進一步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之間以及第一電極層122與外引腳接合區128之間形成包含有導電粒子的框膠(未繪示,請參照圖1)。於接合後,第二表面S2位於第一表面S1與第一電極層122之間。
請參照圖3M,移除第三載板C3以及第二載板C2,以曝露出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以及第二基板SUB2的外表面S4。在本實施例中,在移除第一載板C1以及第三載板C3時,可同時移除接著層AD1、AD3。
請參照圖3N以及圖3O,對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分別進行切割製程S200、S300,以形成多個彼此分離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其中在進行切割製程S200、S300之後,可進一步於第三基板SUB3上(例如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上)形成第一偏光層130,並於第二基板SUB2上(例如第二基板SUB2的外表面S4上)形成第二偏光層140。於此,便完成如圖1所示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可進一步包括觸控感測層。如此一來,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除了具有平面/立體顯示的效果之外,還可具有觸控的功能。以下將以圖4A及圖4B說明內嵌式(In cell)的觸控感測層的製作流程,並以圖5A至圖5E說明觸控感測層配置於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上(On cell)的製作流程。
圖4A及圖4B是依照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A及圖4B,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200例如具有內嵌式(In cell)的觸控感測層TS,其中觸控感測層TS與第一電極層122位於第三基板SUB3的同一表面上,且觸控感測層TS位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三基板SUB3之間。此外,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200的製作流程可採用前述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製作流程,其中若採用圖2A至圖2O的製作流程來形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200,則觸控感測層TS可以形成於圖2B的步驟中,而若採用圖3A至圖3O的製作流程來形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200,則觸控感測層TS可以形成於圖3K的步驟中。
具體而言,觸控感測層TS可以在第一電極層122之前形成。請參照圖4A,形成觸控感測層TS以及第一電極層122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於暫時載板410上提供第三基板SUB3,其中暫時載板410可以是圖2B中的第一載板C1或圖3K中的第三載板 C3,且暫時載板410透過接著層AD4與第三基板SUB3彼此接合。接著,於第三基板SUB3上形成觸控感測層TS。於觸控感測層TS形成之後,於第三基板SUB3上形成第一電極層122,其中觸控感測層TS位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三基板SUB3之間,且第一電極層122與觸控感測層TS電性絕緣。在本實施例中,使第一電極層122與觸控感測層TS電性絕緣的方法例如是在形成第一電極層122之前,以絕緣層420全面地覆蓋觸控感測層TS,再於絕緣層420上形成第一電極層122。在完成圖4A的步驟後,可接續圖2C至圖2O的步驟或者是接續圖3L至圖3O的步驟,即可完成圖4B所示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200。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也可包括配置於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上(On cell)的觸控感測層TS。圖5A至圖5E是依照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製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5A至圖5E,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300的觸控感測層TS與第一電極層122分別位於第三基板SUB3相對的兩表面上。此外,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300的製作流程可採用前述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100的製作流程,其中若採用圖2A至圖2O的製作流程來形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300,則觸控感測層TS可以形成於圖2B的步驟中,而若採用圖3A至圖3O的製作流程來形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200,則觸控感測層TS可以形成於圖3K 的步驟中。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層TS亦形成於第一電極層122之前,且形成觸控感測層TS以及第一電極層122的方法包括圖5A至圖5D的步驟(亦即是以圖5A至圖5D的步驟取代圖2B的步驟或取代圖3K的步驟)。請參照圖5A,於暫時載板510上提供第三基板SUB3,且本實施例的暫時載板510例如透過接著層AD5與第三基板SUB3彼此接合。
請參照圖5B,於第三基板SUB3上形成觸控感測層TS,並使第三基板SUB3與載板520接合,其中本實施例的第三基板SUB3例如是透過接著層AD6與載板520彼此接合。所述載板520可以是圖2B中的第一載板C1或圖3K中的第三載板C3。於第三基板SUB3與載板520接合後,觸控感測層TS位於第三基板SUB3與載板520之間。
請參照圖5C,移除暫時載板510,以曝露出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此外,在移除暫時載板510時,可同時移除接著層AD5。
請參照圖5D,於第三基板SUB3與暫時基板510分離的表面(即外表面S3)上形成第一電極層122。接著,可接續圖2C至圖2O的步驟或者是接續圖3L至圖3O的步驟,即可完成圖5E所示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300。
以下將以圖6至圖12說明本發明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其他實施型態。圖6至圖12是依照本發明其 他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6,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與圖5E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300具有相似的膜層以及相似的製作流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的第一偏光層130位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並且與第二表面S2直接接觸。亦即是,本實施例的第一偏光層130位於顯示面板110與切換單元120之間。
進一步而言,在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的製作流程中,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切換單元120之前,可進一步第一基板SUB1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第一偏光層130。具體而言,在圖2D或圖3G的步驟中,在形成第二電極層124之前,第一偏光層130會先形成於第二表面S2上,接著再形成第二電極層124。
請參照圖7,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500與圖6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具有相似的膜層以及相似的製作流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500更包括位於切換單元120上的第三偏光層150,其中第三偏光層150與第一電極層122分別位於第三基板SUB3相對的兩表面上。
進一步而言,在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500的製作流程中,在形成顯示面板110及切換單元120之後,可進 一步於第三基板SUB3上形成第三偏光層150。具體而言,在圖2N或圖3N的切割製程S200、S300之後,本實施例可於第三基板SUB3上(例如是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上)形成第三偏光層150。此外,在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500具有觸控功能下(即在觸控感測層TS的設置下),第三偏光層150是形成於觸控感測層TS上,且觸控感測層TS位於第三偏光層150與第三基板SUB3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偏光層150與切換單元120的搭配可具有分光的作用,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第三偏光層150可替換為柱狀透鏡層160,而同樣具有分光的作用,其中柱狀透鏡層160的形成步驟可參照第三偏光層150的形成步驟,於此便不再贅述。
圖1至圖8的實施例皆以液晶顯示面板舉例說明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的實施型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圖9至圖12繪示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為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的實施型態。在圖9至圖12的實施例中,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700、800、900、1000分別與圖5E至圖8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300、400、500、600具有相似的膜層以及相似的製作流程。差異在於,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700、800、900、1000的顯示面板110A為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因此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700、800、900、1000可以不用設置圖5E至圖8中的第二偏光層140以及彩色濾光層CF。此外,可切換式 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700、800、900、1000的顯示面板110A的顯示單元U2例如包括主動元件層(未繪示)以及顯示元件層(未繪示),其中顯示元件層可包括上電極層、下電極層以及位於上電極層與下電極層之間的有機發光層等。
另外,圖9至圖12中的顯示單元U2位於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具體而言,在圖9至圖12的實施例中,顯示單元U2可以是製作於第一基板SUB1的第一表面S1上,或是製作於第二基板SUB2上。當顯示單元U2是製作於第一表面S1上時,顯示面板110A例如為底部發光型(Bottom Emission)的顯示面板110A。另一方面,當顯示單元U2是製作於第二基板SUB2上時,顯示面板110A例如為頂部發光型(Top Emission)的顯示面板110A。因此,從顯示面板110A出射的光線經由切換單元120的控制下可分別投向使用者的左、右眼,而在人腦中形成立體影像。如此一來,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700、800、900、1000能夠在切換單元120未被開啟的情況下(例如是切換單元120的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未被施與電壓或是兩者等電位的情況下)顯示出平面影像,並在切換單元120被開啟時(指切換單元120的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二電極層124隨著時間而改變其電位狀態以具有等效於柱狀透鏡的分光功能)顯示出立體影像。
在圖6至圖12的實施例中,藉由將切換單元120的第二電極層124配置於顯示面板110的第一基板SUB1上,圖6至圖 12的實施例也可降低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所需的基板數量。因此,相較於現有技術將具有兩基板的顯示面板與具有兩基板的切換單元疊置以構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圖6至圖12的實施例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可具有相對少的基板數量(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進而具有相對薄的總體厚度。
此外,透過基板承載技術來減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的這些基板(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還可進一步縮減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的總體厚度。進一步而言,這些基板可選用厚度在0.2毫米(mm)以下的可撓性基板。如此一來,除了可縮減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的總體厚度之外,還可增加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的應用範疇,並提升其商業上的競爭性。
需說明的是,上述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的觸控感測層TS雖以配置於第三基板SUB3的外表面S3上(On cell)舉例說明,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 700、800、900、1000亦可不包括觸控感測層TS,又或者,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400、500、600、700、800、900、1000的觸控感測層TS可以是配置於第一電極層122與第三基板SUB3之間(In cell)。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藉由將切換單元的第二電極層配置於顯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來降低所需的基板數量。因此,相較於現有技術將具有兩基板的顯示面板與具有兩基板的切換單元疊置以構成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本發明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可具有相對少的基板數量,進而具有相對薄的總體厚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
110‧‧‧顯示面板
120‧‧‧切換單元
122‧‧‧第一電極層
124‧‧‧第二電極層
126‧‧‧框膠(包含導電粒子)
128‧‧‧外引腳接合區
130‧‧‧第一偏光層
140‧‧‧第二偏光層
ADL‧‧‧主動元件陣列層
CF‧‧‧彩色濾光層
M1‧‧‧顯示介質層
M2‧‧‧切換介質層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UB1‧‧‧第一基板
SUB2‧‧‧第二基板
SUB3‧‧‧第三基板
U1‧‧‧顯示單元

Claims (13)

  1. 一種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於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二基板之間形成一顯示單元,以形成一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與該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且該顯示單元位於該第一表面的上方;以及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形成一切換單元,各該切換單元包括一第一電極層、一第二電極層、位於該第一電極層與該第二電極層之間的一切換介質層以及一第三基板,其中該第二電極層位於該第二表面上,該第一電極層位於該第三基板上,且該切換介質層與該第三基板分別位於該第一電極層相對的兩表面上,其中形成該切換單元的方法包括:於一第一載板上提供該第三基板;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該第一電極層;於一第二載板上提供該第一基板,且該第一表面位於該第二載板與該第二表面之間;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形成該第二電極層;使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一基板接合,且該第一電極層以及該第二電極層位於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一基板之間;以及於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一基板之間形成該切換介質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顯示面板的方法包括:移除該第二載板,以曝露出該第一表面; 於一第三載板上提供該第二基板;於該第二基板上形成一主動元件層;使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接合,其中該第一表面位於該第二表面與該主動元件層之間;以及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形成一顯示介質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移除該第二載板之後,且使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接合之前,更包括: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上形成一彩色濾光層,該彩色濾光層與該第二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一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觸控感測層,其中形成該觸控感測層以及該第一電極層的方法包括:於一暫時載板上提供該第三基板;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該觸控感測層;以及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該第一電極層,其中該觸控感測層位於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一電極層之間,且該第一電極層與該觸控感測層電性絕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觸控感測層,且該觸控感測層與該些第一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三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其中形成該觸 控感測層的方法包括:於一暫時載板上提供該第三基板;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該觸控感測層;使該第三基板與一載板接合;移除該暫時載板;以及於該第三基板與該暫時載板分離的表面上形成該第一電極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形成該切換單元之前,更包括: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偏光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顯示面板之第二基板上形成一第二偏光層,其中該第二偏光層與該切換單元分別位於該顯示面板相對的兩表面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柱狀透鏡層,其中該柱狀透鏡層與該第一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三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 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第三偏光層,其中該第三偏光層與該第一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三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且該第一偏光層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切換單元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面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柱狀透鏡層,其中該柱狀透鏡層與該第一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三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第二偏光層,其中該第二偏光層與該第一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三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且該第一偏光層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切換單元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第三基板上形成一第一偏光層,其中該第一偏光層與該第一電極層分別位於該第三基板相對的兩表面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 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顯示面板及該切換單元之後,更包括:於該顯示面板之第二基板上形成一第二偏光層,其中該第二偏光層與該切換單元分別位於該顯示面板相對的兩表面上。
TW102122584A 2013-06-25 2013-06-25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4842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2584A TWI484221B (zh) 2013-06-25 2013-06-25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2013103516099A CN103399438A (zh) 2013-06-25 2013-08-13 可切换式平面/立体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4/083,419 US9581823B2 (en) 2013-06-25 2013-11-18 2D/3D switchabl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2584A TWI484221B (zh) 2013-06-25 2013-06-25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0769A TW201500769A (zh) 2015-01-01
TWI484221B true TWI484221B (zh) 2015-05-11

Family

ID=49563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2584A TWI484221B (zh) 2013-06-25 2013-06-25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81823B2 (zh)
CN (1) CN103399438A (zh)
TW (1) TWI4842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7772B (zh) * 2013-04-27 2016-03-0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实现3d显示的触摸屏、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9069178B2 (en) * 2013-11-28 2015-06-3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prism cell panel
TWI599831B (zh) 2013-12-17 2017-09-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觸控顯示器
WO2016006181A1 (ja) * 2014-07-11 2016-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スイッチングデバイス及び建材
CN104635292B (zh) * 2015-03-13 2017-06-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振光片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屏
CN106887445B (zh) * 2015-12-15 2020-02-0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三维显示屏
KR20170079443A (ko) * 2015-12-30 2017-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과 그를 포함하는 무안경 3d 표시장치
JP6716998B2 (ja) * 2016-03-30 2020-07-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視差バリア部材付積層体および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CN106842596A (zh) * 2017-01-20 2017-06-13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3d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TWI674464B (zh) * 2018-10-12 2019-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陣列基板
TWI784679B (zh) * 2021-08-19 2022-1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0933A (ja) * 2003-08-30 2008-01-31 Sharp Corp マルチプルビュー方向性ディスプレイ
CN102053427A (zh) * 2009-10-27 2011-05-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屏的立体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1205118A (en) * 2010-07-16 2012-02-01 Au Optronics Corp Parallax barri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20120182261A1 (en) * 2011-01-19 2012-07-19 Wen-Chun Wang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TW201245801A (en) * 2011-05-13 2012-11-1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TW201303422A (zh) * 2011-07-08 2013-01-16 Wintek Corp 顯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8714B (en) * 2008-10-09 2010-08-11 Au Optronics Corp Switchable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
JP2011107589A (ja) * 2009-11-20 2011-06-02 Sony Corp 立体表示装置
TWI412791B (zh) * 2010-03-26 2013-10-21 Silicon Touch Tech Inc 雙層液晶透鏡裝置
JP5383903B2 (ja) 2010-04-01 2014-0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2081257A (zh) * 2010-12-17 2011-06-01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2608789A (zh) * 2011-01-24 2012-07-25 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3d触控电子装置
TWI582647B (zh) 2011-01-24 2017-05-11 余瑞蘭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CN102650753B (zh) * 2011-02-25 2015-07-2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TWM413123U (en) 2011-04-21 2011-10-01 Century Comm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type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structure
CN102789084B (zh) * 2011-05-17 2015-04-1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与显示影像的方法
CN102385195A (zh) * 2011-09-28 2012-03-21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49767B (zh) * 2013-03-01 2016-05-04 福州大学 一种液晶透镜及包含该液晶透镜的裸眼立体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0933A (ja) * 2003-08-30 2008-01-31 Sharp Corp マルチプルビュー方向性ディスプレイ
CN102053427A (zh) * 2009-10-27 2011-05-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屏的立体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1205118A (en) * 2010-07-16 2012-02-01 Au Optronics Corp Parallax barri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20120182261A1 (en) * 2011-01-19 2012-07-19 Wen-Chun Wang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TW201245801A (en) * 2011-05-13 2012-11-1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TW201303422A (zh) * 2011-07-08 2013-01-16 Wintek Corp 顯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81823B2 (en) 2017-02-28
TW201500769A (zh) 2015-01-01
CN103399438A (zh) 2013-11-20
US20140375905A1 (en) 2014-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4221B (zh)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9075469B2 (en) Stereoscop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9211784A (ja) 表示装置
JP5490759B2 (ja) 映像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261993B2 (en) Touch liquid crystal grat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3D display device
WO2016004725A1 (zh) 触摸式三维光栅及显示装置
TWI459261B (zh) 觸控立體顯示裝置
US20140028594A1 (en) Touch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TW201327304A (zh) 觸控顯示面板
WO2017193745A1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120194458A1 (en) Three-dimensional filter integrated touch panel,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display apparatus
KR20130068096A (ko) 터치 및 입체 영상 표시 기능을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20140009819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control modul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6169482B2 (ja) 液晶装置、電子機器及び液晶装置製造方法
US20210202619A1 (en) Light sourc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6107027A1 (zh) 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拼接屏
WO2015100918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956904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9575328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cell-aligning packaging method of the same
WO2015188539A1 (zh) 光栅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1773691B1 (ko) 3d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상기 3d 패널을 구비한 3d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6200204B (zh) 裸眼三维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裸眼三维显示装置
WO2016106801A1 (zh) 裸眼三维触控显示装置的透镜层及其电极结构
TWI534513B (zh) 主動式液晶陣列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US20150146115A1 (en) Dispal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prism cell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