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1807B -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1807B
TWI481807B TW098138791A TW98138791A TWI481807B TW I481807 B TWI481807 B TW I481807B TW 098138791 A TW098138791 A TW 098138791A TW 98138791 A TW98138791 A TW 98138791A TW I481807 B TWI481807 B TW I4818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flow
pumping
way
pum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8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0501A (en
Inventor
Tai Her Yang
Original Assignee
Tai Her Y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 Her Yang filed Critical Tai Her Yang
Publication of TW201020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0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18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18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compri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10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 F28F2250/102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with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
本發明為將傳統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之熱交換裝置,改良為具有可操控週期作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運作功能,以適時改變其流體與熱交換體之間溫度之分佈狀態,並可進一步於熱交換裝置內部之熱交換體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或本身為兼具吸濕功能之熱交換體時,藉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流體,與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之熱交換體,與或本身為兼具吸濕功能之熱交換體構成全熱交換功能之除濕效果,以及可減少固定流向產生累積灰塵或污染物之缺失者。
傳統呈藉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作熱交換裝置或全熱交換裝置,因其流體之流向固定,因此熱交換流體與內部熱交換體之間溫度之分佈梯度為不變,此外若為全熱交換裝置則除流體與內部熱交換體之間溫度差及溼度飽和度之分佈梯度為不變外,不同流向流體並會在熱交換體供流體進出之兩端及兩側,形成溼度飽和度之差值者。
本發明為將傳統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之熱交換裝置,製成具有週期作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運作功能,以獲得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功能,包括:(1 )週期改變兩流路之流體泵送方向,進而改變其通過不同方向流體時,於內部熱交換體兩端之溫度分佈狀態,以加大有利於其內部熱交換體之吸熱及釋熱之溫差條件,進而提升熱交換效率者;(2 )於熱交換體具有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或熱交換體本身兼具吸濕功能、或流體通路串聯吸濕裝置之全熱交換裝置之應用時,可藉週期改變流體之流量或流向或兩者皆作操控,進而改變熱交換裝置內部供通過不同方向流體之熱交換體兩端、兩側之溼度飽和度差值,以提升除濕效果者;(3 )可藉設置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檢測所交換流體之成分,以操控其交換流量或流向或兩者皆作操控者;(4 )可在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之流體泵送中,將前一流向之流體帶進之雜質或污染物排出,可減少固定流向產生累積雜質之缺失者。
如圖1所示為傳統雙流向熱交換裝置或全熱交換裝置之運作原理示意圖,如圖1所示中通常具有兩個不同流向之流體泵動裝置及四個流體口,以在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之熱交換體(100)之兩邊通過不同流向泵送具有溫差之兩路流體,兩路流體分別經由設於不同側之流體口送入,以及經由設於另一側之流體口排出者;例如在寒冬由室內對室外換氣用之熱交換裝置為例,室內較高溫氣流經由流體口(a)泵送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而經熱交換體(100)之一邊流路,再由流體口(b)排出至室外,以及由室外經流體口(c)泵送較低溫之室外新鮮氣流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而經熱交換體(100)另一邊之流路,再由流體口(d)排出進入室內,而流體口(a)與流體口(d)為設置於通往室內側,而流體口(c)及流體口(b)為設置於通往室外側者,當穩定運作時,流體口(a)至流體口(b)間之熱交換裝置(1000)中之熱交換體(100)之一側,將形成由流體口(a)之較高溫而溫度逐漸降低至流體口(b)之較低溫之溫度分佈,以及由流體口(c)至流體口(d)間之熱交換體(100)之另一側,則將形成由流體口(c)之較低溫而溫度逐漸升高至流體口(d)之較高溫之溫度分佈,而熱交換效率則由流動之流體性質、流速、以及熱交換裝置中之熱交換體兩側間流體之溫差而定者;若應用於熱交換體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時、或熱交換體本身兼具吸濕功能而構成全熱交換體,則上述具有兩個不同流向之流體,將在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供通過不同方向流體之兩進出口端及兩側形成溫度之差值及溼度飽和度之差值者。
如圖2所示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一;圖2所示中,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為傳統雙流向之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以週期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為不同流向,流經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熱交換體(100)者;其中:--設有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產生負壓力以吸動流體之雙向流體泵,以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以及於熱交換裝置(1000)設有四個流體口,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兩邊之雙向流體泵(140),兩路流體分別經由設於不同側之流體口送入或排出,以及經由設於另一側之流體口排出或送入者,包括經由流體口(a)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之一邊流路,再由流體口(b)排出至室外,以及經由流體口(c)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另一邊之流路,再由流體口(d)排出,而流體口(a)與流體口(d)為設置於通往同空間或物體,而流體口(c)及流體口(b)為設置於通往另一具溫差之空間或物體,而對兩路流體之流向呈週期交換流向之運作者;--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
(1 )由兩個具有可作正壓力推動流體功能運轉,或作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運轉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
(2 )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 )產生負壓力泵動流體者,或(2 )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間之溫度分佈狀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二;圖3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流體泵動裝置(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流體泵動裝置(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周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 )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 )(2 )(3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4所示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三;圖4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周期輪流作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熱交換體(100)之兩流體通路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以供檢測流體或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值,以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5所示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全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一;圖5所示中,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為將傳統雙流向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兩不同流向之流體呈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維持兩路流體恆為不同流向通過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全熱交換體(200)者;其中:--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濕度檢測裝置(2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
(1) 由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轉換為產生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
(2) 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 產生負壓力泵流流體者,或(2) 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全熱交換體(200)之間之(1) 溫度分佈狀態者;或(2) 操控溼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藉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之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6所示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全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二;圖6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作不同泵動方向之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 )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 )(2 )(3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以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濕度檢測裝置(2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 溫度分佈狀態;或(2) 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7所示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全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三;圖7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濕度檢測裝置(2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驅動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兩流體通路而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溫度分佈狀態;或(2)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藉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中,關於熱交換體或全熱交換體之結構型態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特徵,含:(1)可為呈線形或其他幾何形狀之管狀結構者;或(2)可為具有供通過氣態或液態之流體通路之多層結構體所構成者;或(3)可為一路或一路以上之流體通路呈串聯、或並聯、或串並聯所構成者。
綜合觀之,傳統之熱交換裝置與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之比較,如以下圖8、圖9、圖10、圖11所示者:
圖8所示為傳統同時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之熱交換裝置運作原理示意圖。
圖9所示為本發明之運作原理示意圖。
圖10所示為傳統同時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之熱交換裝置運作中之熱交換層之溫度分佈圖。
圖11所示為本發明同時運作中熱交換層之溫度分佈變化圖。
關於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之熱交換體應用於全熱交換裝置時,其與傳統之全熱交換裝置作比較如以下圖12及圖13所示者。
圖12所示為傳統同時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具除濕功能之全熱交換裝置運作中全熱交換層之溼度分佈圖。
圖13所示為本發明運作中具除濕功能之全熱交換裝置之全熱交換層之溼度分佈圖。
由上述圖10、圖11、圖12、圖13中之溫差及溼度分佈狀態之不同,可看出本發明有利於熱交換效果及全熱交換功能之提升者。
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進一步可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三者皆設置,或至少設置其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檢測裝置,設置位置包括設於熱交換裝置(1000)、熱交換體(100)、或全熱交換體(200)近流體口(a)及流體口(b)兩位置或其中之一,或於流體口(c)及流體口(d)兩位置或其中之一,或設置於其他可檢測被交換流體之位置,其數目可為一個或一個以上,以供參照所監測信號,作為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功能之操作,包括(1)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所泵動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2) 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調控所泵動流體流速快慢或流量大小之參考者,或(3) 操控流體閥之開啟量以調控所泵動流體流速快慢或流量大小之參考者;上述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如圖14所示為圖2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圖14所示中,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為傳統雙流向之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以週期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為不同流向,流經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熱交換體(100)者;其中:--設有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產生負壓力以吸動流體之雙向流體泵,以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以及於熱交換裝置(1000)設有四個流體口,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兩邊之雙向流體泵(140),兩路流體分別經由設於不同側之流體口送入或排出,以及經由設於另一側之流體口排出或送入者,包括經由流體口(a)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之一邊流路,再由流體口(b)排出至室外,以及經由流體口(c)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另一邊之流路,再由流體口(d)排出,而流體口(a)與流體口(d)為設置於通往同空間或物體,而流體口(c)及流體口(b)為設置於通往另一具溫差之空間或物體,而對兩路流體之流向呈週期交換流向之運作者;--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
(1)由兩個具有可作正壓力推動流體功能運轉,或作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運轉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
(2)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產生負壓力泵動流體者,或(2)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間之溫度分佈狀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液態或氣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15所示為圖3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圖15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
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流體泵動裝置(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流體泵動裝置(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周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3)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16所示為圖4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圖16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周期輪流作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熱交換體(100)之兩流體通路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液態或氣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17所示為圖5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圖17所示中,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為將傳統雙流向之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兩不同流向之流體呈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維持兩路流體恆為不同流向通過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全熱交換體(200)者;其中:--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設置三者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
(1)由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轉換為產生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
(2)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產生負壓力泵流流體者,或(2)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全熱交換體(200)之間之(1)溫度分佈狀態者;或(2)操控溼度之分佈狀態;或(3)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藉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之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18所示為圖6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圖18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作不同泵動方向之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3)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及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以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溫度分佈狀態;或(2)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及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如圖19所示為圖7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19所示中,為本發明於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驅動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兩流體通路而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 溫度分佈狀態;或(2) 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藉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依前述運作功能定義,以下為可供選擇之結構例,含由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結構所構成者,包括:1. 為採用至少兩個可作雙流向泵動之流體泵(140),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流體共口,以藉操作流體泵作週期性正流向或反流向泵動運轉,以週期交換流體之流向者;(如圖20所示為本發明採用至少兩個可作雙流向泵動之流體泵,設置於第一流體通路與第二流體通路之流體共同進出口兩端與流體源之間之實施例示意圖);
2. 為由至少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由其中雙向流體泵(111、112)設置於熱交換裝置(1000)中第一流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雙向流體泵(113、114)為設置於第二流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由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其中一端之雙向流體泵(111、113)作負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由設置於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另一端之雙向流體泵(112、114)作負壓力之泵動,而週期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2)由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其中一端之單向流體泵(111、113)作正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由設置於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另一端之單向流體泵(112、114)作正壓力之泵動,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3)使兩流路中同流路兩端之正向流體泵及負向流體泵作同流向之助動泵動,並週期性交換流向者;(如圖21所示為本發明由至少四個雙向流體泵,而由其中兩個雙向流體泵設置於熱交換裝置中第一流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雙向流體泵為設置於第二流路兩端之流體口(c)(d)之實施例示意圖);
3. 為由至少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120b)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1000)中第一流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單向流體泵(120c)(120d)分別設置於第二流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如圖22所示為本發明由至少四個單向流體泵,其中兩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單向流體泵(120c)(120d)分別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c)(d)之實施例示意圖);
4. 為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呈不同流向串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個別流體口(a)(c),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由兩組雙向流體泵組中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及單向流體泵(120’)週期性輪流作泵動,以週期交換兩流體通路中流體之流向,若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之結構為不可逆向流通,則各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並聯逆向導通之單向閥(126)再作串聯者;(如圖23所示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串聯構成雙向流體泵動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路之個別兩流體口之一之實施例示意圖);
5. 為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呈不同流向串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a)(b),而由至少另外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設置於第一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a)(b),及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c)(d)兩端流體口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並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運作功能,含:(1)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負壓流向佈設之單向流體泵(120’)作負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2) 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正壓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作正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3) 由兩流體通路兩端之單向流體泵(120)及(120’)作同流向之助動泵動,並週期性交換流向者;若單向流體泵之結構為不可逆向流通,則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並聯逆向導通之單向閥(126)再作串聯者;(如圖24所示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串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其中兩組雙向流體泵組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另外兩組雙向流體泵為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
6. 為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呈並聯構成之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之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個別流體口(a)(c),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由兩組雙向流體泵組中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週期性輪流作泵動,以週期交換兩流體通路中流體之流向者,若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之結構無抗逆流功能,則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先順向串聯單向閥(126)再作並聯以防止逆流者;(如圖25所示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並聯構成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個別兩流體口之一之實施例示意圖);
7. 為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呈並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及由至少另外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設置於第一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a)(b),及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c)(d)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運作功能,含:(1)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負壓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作負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2) 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正壓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作正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3) 由兩流體通路兩端之單向流體泵(120)及(120’)作同流向之助動泵動,並週期性交換流向者;若個別單向流體泵之結構無抗逆流功能,則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先順向串聯單向閥(126)再作並聯以防止逆流者;(如圖26所示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並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其中兩組雙向流體泵組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另外兩組雙向流體泵為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
8. 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120)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構成橋式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一,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以在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中之單向流體泵運轉中,藉操控其中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開啟(open),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閉合(close),或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閉合(close),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開啟(open)之輪流操控,以週期交換流體之流向者;(如圖27所示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所構成橋式雙向流體閥組,供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流體口之一之實施例示意圖之一);
9. 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120)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構成橋式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四組上述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供個別設置於兩不同流路之個別兩端之流體口,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以在四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中之單向流體泵運轉中,藉操控其中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開啟(open),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閉合(close),或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閉合(close),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開啟(open)之輪流操控,以週期交換流體之流向者;(如圖28所示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由至少四組橋式雙向流體泵組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之二);
10. 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閥串聯於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橋式雙向流體泵組;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聯結之單向流體泵(120a)所泵送之流路中:--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a)入口端通往A側;--流體閥(129a)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a)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B側;--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b)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聯結之流體泵(120c)所泵送之流體中:--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c)之入口端通往C側;--流體閥(129a’)之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c)、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D側;--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d)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由單向流體泵(120a)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所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中,流體閥(129a)及流體閥(129b)為一組,流體閥(129c)及流體閥(129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及操控由流體泵(120c)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所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中,流體閥(129a’)及流體閥(129b’)為一組,流體閥(129c’)及流體閥(129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流路形成週期性輪流交換流向之功能者;(如圖29所示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由至少四組橋式雙向流體泵組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之三);
11. 為由至少兩個單向流體閥串聯於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雙向流體閥組;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聯結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所泵送之流路中:--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a)入口端通往A側;--流體閥(129a)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a)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b)之負壓流體進口側,而由單向流體泵(120b)之流體出口側通往B側;--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b)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之聯結之流體泵(120c)所泵送之流體中:--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c)之入口端通往C側;--流體閥(129a’)之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c)、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d)之負壓流體進口側,而由單向流體泵(120d)之流體出口側通往D側;--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d)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由單向流體泵(120a)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及單向流體泵(120b)所構成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b)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c)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及操控由流體泵(120c)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及單向流體泵(120d)所構成之雙向流體泵組中,流體閥(129a’)及流體閥(129b’)為一組,流體閥(129c’)及流體閥(129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流路形成週期性輪流交換流向之功能者;(如圖30所示為由至少兩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閥組,由至少四組橋式雙向流體泵組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之四)。
上述流體泵動裝置為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流體泵除可由個別設置之電力馬達驅動,或由至少兩個流體泵共用同一驅動電力馬達外,亦可藉引擎動力、或其他風能、或熱能、或溫差能、或太陽能所產生之機械能或所轉換之電能所驅動者。
前述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中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具有可操控各種供驅動流體泵之電力馬達或操控引擎動力、或其他風能、或熱能、或溫差能、或太陽能所產生之機械能或所轉換之電能,或操控流體泵或流體閥之運作時機,以改變通過熱交換體(100)之兩流路中流體之流向,以及進一步操控其各種流體泵之轉速、流量、流體壓力等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之調控者。
前述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在週期正逆向泵送流體運作中,進一步可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調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所泵送流體之流量,其操控模式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包括:
(1)  以人工操控調整或設定其泵送流體流量;
(2) 參照所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之檢測信號,以操控其流體之流量者;
(3) 參照所設置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之檢測信號,以操控流體之流量者;
(4) 參照所設置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檢測信號,以操控其流體之流量者;
(5) 由以上(1)(4) 其中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聯合操控流體流量者。
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設置操控流量功能時,其操控流體流量範圍可由停止輸送至最大輸送量之間,依運作需求作有段或無段之流體流量調控,並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裝置以改變其流體之流量,包括:
(1) 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泵動運轉轉速,從停機至最高速範圍內之速度控制,進而操控其流體之流量者;
(2) 採用設有可操控流體進出閥口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進出閥口開啟量,進而操控其流體流量者;
(3) 採用設有可操控流體進出閥口之單向閥(126),以操控單向閥(126)之流體進出口閥口開啟量,進而操控其流體流量者;
(4) 採用設有可操控流體進出閥口之流體閥(129)及流體閥(129’),以操控流體閥(129)及流體閥(129’)之流體進出口閥口開啟量,進而操控其流體流量者;
(5) 操控(1)~(4)項至少其中任何一種裝置,使流體作間歇泵送,而以泵送或停止泵送兩者之時間比調控其平均流量者。
前述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運轉中其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路流體之流量比,可為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比例模式,包括:
(1)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中一流路之流體流量大於另一流路者;
(2)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兩流路之流體流量為相同者:
(3)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中一方向運轉時,兩路流路之流量為不同,而於另一方向運轉時兩路流路之流量為相同者。
前述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泵送週期之模式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包括:
(1)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正向與逆向運作時間長短為相同者;
(2)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正向與逆向運作時間長短為不同者;
(3)具有(1)與(2)項混合之模式者。
前述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除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功能外,進一步同時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特別運作模式,包括:
(1)兩流路之流體作同流向泵入流體者;
(2)兩流路之流體作同流向之反向泵出流體者;
(3)兩流路之流體作同流向泵入流體及反向泵出流體之週期正逆泵送運作者。
上述兩路流體同流向泵送功能,供可應用於緊急增加泵入或泵出流體流量之需求者。
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運作中交換流向時,為緩和流體突然阻斷時,泵動中之氣態或液態流體產生之衝擊效應,包括泵動液態流體被阻斷時之流體鎚(liquid hammer)效應,可進一步在操控交換流向運作模式中,加入包括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運作方式:
(1)操控交換流體流向時,藉著操控流體泵或流體閥使流體作緩慢減量,再轉為另一流向緩慢增量至最大設定值之運作者;
(2) 操控交換流體流向時,藉著操控流體泵或流體閥使流體作緩慢減量,而轉為成設定停止泵動時段,再轉為另一流向緩慢增量至最大設定值之運作者。
11...溫度檢測裝置
21...濕度檢測裝置
31...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
100...熱交換體
111、112、113、114...雙向流體泵
120、120’、120a、120b、120c、120d...單向流體泵
123...雙向流體泵動裝置
126...單向閥
129a、129b、129c、129d、129a’、129b’、129c’、129d’...流體閥
140...雙向流體泵
200...全熱交換體
250...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
300...電源
1000...熱交換裝置
a、b、c、d...流體口
圖1為傳統雙流向熱交換裝置或全熱交換裝置之運作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一。
圖3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二。
圖4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示意圖之三。
圖5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全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運作原理示意圖之一。
圖6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全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運作原理示意圖之二。
圖7為本發明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應用於全熱交換體之實施例結構方塊運作原理示意圖之三。
圖8為傳統同時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之熱交換裝置運作原理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之運作原理示意圖。
圖10為傳統同時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之熱交換裝置運作中之熱交換層之溫度分佈圖。
圖11為本發明同時運作中熱交換層之溫度分佈變化圖。
圖12為傳統同時呈不同流向泵送流體具除濕功能之全熱交換裝置運作中全熱交換層之溼度分佈圖。
圖13為本發明運作中具除濕功能之全熱交換裝置之全熱交換層之溼度分佈圖。
圖14為圖2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15為圖3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16為圖4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17為圖5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18為圖6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19為圖7加設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採用至少一個可作雙流向泵動之流體泵,設置於第一流體通路與第二流體通路之流體共同進出口兩端與流體源之間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由至少四個雙向流體泵,而由其中兩個雙向流體泵設置於熱交換裝置中第一流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雙向流體泵為設置於第二流路兩端之流體口(c)(d)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由至少四個單向流體泵,其中兩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單向流體泵(120c)(120d)分別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c)(d)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串聯構成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路之個別兩流體口之一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串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其中兩組雙向流體泵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另外兩組雙向流體泵為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並聯構成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個別兩流體口之一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呈並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其中兩組雙向流體泵組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另外兩組雙向流體泵為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27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所構成橋式雙向流體閥組,供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流體口之一之實施例示意圖之一。
圖28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閥組,由至少四組橋式雙向流體泵組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之二。
圖29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閥組,由至少四組橋式雙向流體泵組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之三。
圖30為由至少兩個單向流體泵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閥組,由至少四組橋式雙向流體泵組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兩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實施例示意圖之四。
11...溫度檢測裝置
21...濕度檢測裝置
31...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
111、112、113、114...雙向流體泵
123...雙向流體泵動裝置
200...全熱交換體
250...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
300...電源
1000...熱交換裝置
a、b、c、d...流體口

Claims (22)

  1. 一種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為具有可操控週期作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運作功能,以適時改變其流體與熱交換體之間溫度之分佈狀態,並可進一步於熱交換裝置內部之熱交換體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或本身為兼具吸濕功能之熱交換體時,藉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流體,與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之熱交換體,與或本身為兼具吸濕功能之熱交換體構成全熱交換功能之除濕效果,此項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功能,包括:1) 週期改變兩流路之流體泵送方向,進而改變其通過不同方向流體時,於內部熱交換體兩端之溫度分佈狀態,以加大有利於其內部熱交換體之吸熱及釋熱之溫差條件,進而提升熱交換效率者;2) 於熱交換體具有夾設或塗佈滲透式或吸附式等吸濕材料、或熱交換體本身兼具吸濕功能、或流體通路串聯吸濕裝置之全熱交換裝置之應用時,可藉週期改變流體之流量或流向或兩者皆作操控,進而改變熱交換裝置內部供通過不同方向流體之熱交換體兩端、兩側之溼度飽和度差值,以提升除濕效果者;3) 可藉設置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檢測所交換流體之成分,以操控其交換流量或流向或兩者皆作操控者;4) 可在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之流體泵送中,將前一流向之流體帶進之雜質或污染物排出,可減少固定流向產生累積雜質之缺失者,其中: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以週期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為不同流向,流經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熱交換體 (100)者;其中:-- 設有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產生負壓力以吸動流體之雙向流體泵,以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以及於熱交換裝置(1000)設有四個流體口,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兩邊之雙向流體泵(140),兩路流體分別經由設於不同側之流體口送入或排出,以及經由設於另一側之流體口排出或送入者,包括經由流體口(a)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之一邊流路,再由流體口(b)排出至室外,以及經由流體口(c)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另一邊之流路,再由流體口(d)排出,而流體口(a)與流體口(d)為設置於通往同空間或物體,而流體口(c)及流體口(b)為設置於通往另一具溫差之空間或物體,而對兩路流體之流向呈週期交換流向之運作者;-- 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1)由兩個具有可作正壓力推動流體功能運轉,或作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運轉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 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2)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 產生負壓力泵動流體者,或2) 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間之溫度分佈狀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 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流體泵動裝置(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流體泵動裝置(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周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 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3)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 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 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 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周期輪流作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 (1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熱交換體(100)之兩流體通路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 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以供檢測流體或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值,以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兩不同流向之流體呈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維持兩路流體恆為不同流向通過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全熱交換體(200)者;其中:--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 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濕度檢測裝置(2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1)由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轉換為產生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2)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 產生負壓力泵流流體者,或2) 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全熱交換體(200)之間之1) 溫度分佈狀態者;或2) 操控溼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藉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之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 流體口(d)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作不同泵動方向之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 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3)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其檢測之信號供以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濕度檢測裝置(2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 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 溫度分佈狀態;或2) 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向泵動 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濕度檢測裝置(2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驅動雙向流體泵動裝置 (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兩流體通路而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 溫度分佈狀態;或2) 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藉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中,關於熱交換體或全熱交換體之結構型態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特徵,含:1) 可為呈線形或其他幾何形狀之管狀結構者;或2) 可為具有供通過氣態或液態之流體通路之多層結構體所構成者;或3) 可為一路或一路以上之流體通路呈串聯、或並聯、或串並聯所構成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 置,進一步可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三者皆設置,或至少設置其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檢測裝置,設置位置包括設於熱交換裝置(1000)、熱交換體(100)、或全熱交換體(200)近流體口(a)及流體口(b)兩位置或其中之一,或於流體口(c)及流體口(d)兩位置或其中之一,或設置於其他可檢測被交換流體之位置,其數目可為一個或一個以上,以供參照所監測信號,作為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功能之操作,包括1) 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所泵動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2) 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調控所泵動流體流速快慢或流量大小之參考者,或3) 操控流體閥之開啟量以調控所泵動流體流速快慢或流量大小之參考者;上述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以週期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為不同流向,流經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熱交換體(100)者;其中:-- 設有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產生負壓力以吸動流體之雙向流體泵,以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以及於熱交換裝置(1000)設有四個流體口,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兩邊之雙向流體泵(140),兩路流體分別經由設於不同側 之流體口送入或排出,以及經由設於另一側之流體口排出或送入者,包括經由流體口(a)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之一邊流路,再由流體口(b)排出至室外,以及經由流體口(c)泵送流體進入熱交換裝置(1000)之熱交換體(100),而經熱交換體(100)另一邊之流路,再由流體口(d)排出,而流體口(a)與流體口(d)為設置於通往同空間或物體,而流體口(c)及流體口(b)為設置於通往另一具溫差之空間或物體,而對兩路流體之流向呈週期交換流向之運作者;-- 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1)由兩個具有可作正壓力推動流體功能運轉,或作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運轉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2)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 上述泵動包括1) 產生負壓力泵動流體者,或2) 產生正壓力吸引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間之溫度分佈狀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流體溫度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液態或氣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 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流體泵動裝置(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流體泵動裝置(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周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 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3)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組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 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 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 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流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2)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周期輪流作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熱交換體(100)兩邊之兩路流體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一體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熱交換體(1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熱交換體(100)之兩流體通路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熱交換體(100)之溫度分佈狀態者;-- 熱交換體(1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能作吸熱或釋熱之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之習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液態或氣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設置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進一步設置由兩個雙向流體泵(140)所構成之可作正逆方向泵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及設置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以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兩不同流向之流體呈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維持兩路流體恆為不同流向通過熱交換器裝置(1000)內部之全熱交換體(200)者;其中:--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設置三者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其構成為含:1)由兩個可產生正壓力推動流體或轉換為產生負壓力以吸引流體功能之雙向流體泵(140),兩個雙向流體泵(140)呈相反方向泵動,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兩個呈相反方向流體泵可為各自設置電力馬達或共用電力馬達,而接受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作正反轉以改變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2)由可作個別同時呈相反方向泵動,並作週期交換泵動方向者:上述泵動包括1) 產生負壓力泵流流體者,或2) 產生正壓力吸引 流體者;上述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與熱交換裝置(1000)為一體結構或呈分離結構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兩個雙向流體泵(140),使流經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不同流向之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1000)中全熱交換體(200)之間之1) 溫度分佈狀態者;或2) 操控溼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藉於可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之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之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 (123)中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產生將流體作不同流向之泵動者,上述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被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由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3)為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2)(114)為另一組,可個別設置電力馬達作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作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依需要作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運作,含:1)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作不同泵動方向之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2) 由其中部分雙向流體泵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3) 由其中部分或全部雙向流體泵於同流路中由不同流體泵產生正壓泵動及負壓泵動形成助動泵動,並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3)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及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 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以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所驅動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使流經熱交換裝置之兩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 溫度分佈狀態;或2) 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 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及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熱交換裝置(1000)供通過兩路雙流向流體之兩流體通路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由電源(300)之電能經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中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以作週期變換所共同泵動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之流向為不同者;其中熱交換裝置(1000)與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可為呈一體或分離式設置,供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功能,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分別設置於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及流體口(d)以供泵動流體者,上述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為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所操控,其中設置於流體口(a)及流體口(c)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c)為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而設置於流體口(b)及流體口(d)之單向流體泵(120b)(120d)為另一組,可由個別設置電力馬達所驅動或共用同一電力馬達所驅動,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1)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 向者;或2)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前述1)2) 種功能模式運作中皆維持熱交換裝置(1000)內部全熱交換體(200)兩邊之兩路流體間之流向為相反者;-- 於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上述之溫度檢測裝置(11)、濕度檢測裝置(21)及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可為全部檢測裝置為共構、或由部分檢測裝置共構、或各別分離設置者;-- 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雙流向流體之流體口(a)、流體口(b)、流體口(c)、流體口(d),分別設置可作單向泵動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由電源(300)驅動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作週期變換流體之流向,並恆維持兩路流體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流向為不同者;-- 電源(300):為提供運作之電源,包括交流或直流之市電系統或獨立供應電能之裝置者;-- 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為由機電元件或固態電子電路元件、或微處理器及相關軟體及操控介面所構成,以供操控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各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使流經全熱交換體(200)之兩流體通路而呈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性 交換流向,以操控流體與熱交換裝置中全熱交換體(200)之1) 溫度分佈狀態;或2) 操控濕度之分佈狀態;或3) 同時操控溫度及溼度之分佈狀態者;-- 全熱交換體(200):為內部具有兩流體通路及吸熱或釋熱及濕度吸收或釋放功能之全熱交換體,而兩流體通路個別具有兩流體口,以供分別泵送流體,並使兩流體間可作熱交換及除濕功能之習用全熱交換結構者;週期交換流體流向之時機可為1) 預設流體流向交換週期時間之開環式操控者;或2) 以人工隨機切換者;或3) 藉直接或間接檢測所泵送流體溫度變化、濕度變化、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變化之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11)、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21)、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31),包括三者皆設置或設置至少其中之一,其檢測之信號供作為操控流體流向之交換週期時機之參考者。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依前述運作功能定義,以下為可供選擇之結構例,含由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結構所構成者,包括:1)為採用至少兩個可作雙流向泵動之流體泵(140),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流體共口,以藉操作流體泵作週期性正流向或反流向泵動運轉,以週期交換流體之流向者;2)為由至少四個可產生負壓力或正壓力之雙向流體泵(111、112、113、114),而由其中雙向流體泵(111、112)設置於熱交換裝置(1000)中第一流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雙向流體泵(113、114)為設置於第二流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i) 由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其中一端之雙向流體泵(111、113)作負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 輪流由設置於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另一端之雙向流體泵(112、114)作負壓力之泵動,而週期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ii) 由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其中一端之單向流體泵(111、113)作正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由設置於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設置於另一端之單向流體泵(112、114)作正壓力之泵動,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iii) 使兩流路中同流路兩端之正向流體泵及負向流體泵作同流向之助動泵動,並週期性交換流向者;3)為由至少四個單向流體泵(120a)(120b)(120c)(120d),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120b)分別設置於熱交換裝置(1000)中第一流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另外兩個單向流體泵(120c)(120d)分別設置於第二流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模式之結構型態及運作方式,含:(i)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負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作負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或(ii) 單向流體泵呈對流體作正壓泵動之結構佈設,而由其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c)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b)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兩組週期輪流產生正壓泵動,使不同流向之兩路流體作週期交換流向者;4)為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呈不同流向串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個別流體口(a)(c),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由兩組雙向流體泵組中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及單向流體泵(120’)週期性輪流作泵動,以週期交換兩流體通路中流 體之流向,若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之結構為不可逆向流通,則各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並聯逆向導通之單向閥(126)再作串聯者;5)為由至少兩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呈不同流向串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a)(b),而由至少另外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設置於第一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a)(b),及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c)(d)兩端流體口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並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運作功能,含:(i) 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負壓流向佈設之單向流體泵(120’)作負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ii) 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正壓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作正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iii) 由兩流體通路兩端之單向流體泵(120)及(120’)作同流向之助動泵動,並週期性交換流向者;若單向流體泵之結構為不可逆向流通,則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並聯逆向導通之單向閥(126)再作串聯者;6)為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呈並聯構成之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之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體通路之個別流體口(a)(c),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而由兩組雙向流體泵組中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週期性輪流作泵動,以週期交換兩流體通路中流體之流向者,若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之結構無抗逆流功能,則個別單向 流體泵(120)(120’)可分別先順向串聯單向閥(126)再作並聯以防止逆流者;7)為由至少兩個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呈並聯而構成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其中第一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a)(b),及由至少另外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之流體口(c)(d),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操控設置於第一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a)(b),及設置於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c)(d)之不同泵動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運作功能,含:(i) 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負壓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作負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ii) 由第一流體通路及第二流體通路兩端流體口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呈正壓流向之單向流體泵(120)作正壓力之泵動,並週期性輪流交換流體之流向者;或(iii) 由兩流體通路兩端之單向流體泵(120)及(120’)作同流向之助動泵動,並週期性交換流向者;若個別單向流體泵之結構無抗逆流功能,則個別單向流體泵(120)(120’)可分別先順向串聯單向閥(126)再作並聯以防止逆流者;8)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120)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構成橋式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兩組上述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供分別設置於兩不同流路之個別兩端流體口之一,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以在兩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中之單向流體泵運轉中,藉操控其中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開啟(open),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閉合(close),或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閉合(close),另組兩個 流體閥(129c)(129d)為開啟(open)之輪流操控,以週期交換流體之流向者;9)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泵(120)與呈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構成橋式雙向流體泵組,而由至少四組上述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供個別設置於兩不同流路之個別兩端之流體口,而構成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而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以在四組上述雙向流體泵組中之單向流體泵運轉中,藉操控其中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開啟(open),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閉合(close),或兩流體閥(129a)(129b)為閉合(close),另組兩個流體閥(129c)(129d)為開啟(open)之輪流操控,以週期交換流體之流向者;10) 為由至少一個單向流體閥串聯於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橋式雙向流體泵組;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聯結之單向流體泵(120a)所泵送之流路中:-- 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a)入口端通往A側;-- 流體閥(129a)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a)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 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B側;-- 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b)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聯結之流體泵(120c)所泵送之流體中:-- 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 (120c)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c)之入口端通往C側;-- 流體閥(129a’)之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c)、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 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D側;-- 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d)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由單向流體泵(120a)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所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中,流體閥(129a)及流體閥(129b)為一組,流體閥(129c)及流體閥(129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及操控由流體泵(120c)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所構成之橋式雙向流體泵組中,流體閥(129a’)及流體閥(129b’)為一組,流體閥(129c’)及流體閥(129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流路形成週期性輪流交換流向之功能者;11) 為由至少兩個單向流體閥串聯於橋式組成之四個可作開關操控之流體閥構成雙向流體閥組;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聯結之單向流體泵(120a)(120b)所泵送之流路中:-- 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a)入口端通往A側;-- 流體閥(129a)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a)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 -- 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b)之負壓流體進口側,而由單向流體泵(120b)之流體出口側通往B側;-- 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b)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a)之出口端;而與熱交換裝置(1000)之聯結之流體泵(120c)所泵送之流體中:-- 流體閥(129a’)之一端與流體閥(129c’)及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相通,單向流體泵(120c)之入口端通往C側;-- 流體閥(129a’)之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c)、以及通往流體閥(129d’)之一端;-- 流體閥(129d’)之另一端與流體閥(129b’)之一端相通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d)之負壓流體進口側,而由單向流體泵(120d)之流體出口側通往D側;-- 流體閥(129b’)之另一端通往熱交換裝置(1000)之流體口(d)及通往流體閥(129c’),而流體閥(129c’)之另一端通往流體閥(129a’)共同通往單向流體泵(120c)之出口端;藉由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之操控由單向流體泵(120a)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及單向流體泵(120b)所構成之雙向流體泵組中,單向流體泵(120a)及單向流體泵(120b)為一組,單向流體泵(120c)及單向流體泵(120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及操控由流體泵(120c)及流體閥(129a’)(129b’)(129c’)(129d’)及單向流體泵(120d)所構成之雙向流體泵組中,流體閥(129a’)及流體閥(129b’)為一組,流體閥(129c’)及流體閥(129d’)為一組,而輪流作開啟(open)或閉合(close),以在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 流路形成週期性輪流交換流向之功能者;上述流體泵動裝置為供泵動氣態或液態之流體者,流體泵除可由個別設置之電力馬達驅動,或由至少兩個流體泵共用同一驅動電力馬達外,亦可藉引擎動力、或其他風能、或熱能、或溫差能、或太陽能所產生之機械能或所轉換之電能所驅動者。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其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具有可操控各種供驅動流體泵之電力馬達或操控引擎動力、或其他風能、或熱能、或溫差能、或太陽能所產生之機械能或所轉換之電能,或操控流體泵或流體閥之運作時機,以改變通過熱交換體(100)之兩流路中流體之流向,以及進一步操控其各種流體泵之轉速、流量、流體壓力等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之調控者。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在週期正逆向泵送流體運作中,進一步可藉流體週期換向操控裝置(250),調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所泵送流體之流量,其操控模式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包括:1)以人工操控調整或設定其泵送流體流量;2)參照所設置至少一個溫度檢測裝置之檢測信號,以操控其流體之流量者;3)參照所設置至少一個濕度檢測裝置之檢測信號,以操控流體之流量者;4)參照所設置至少一個氣態或液態流體成分檢測裝置之檢測信號,以操控其流體之流量者;5)由以上1) ~4) 其中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聯合操控流體流量者。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設置操控流量功能時,其操控流體流量範圍可由停止輸送至最 大輸送量之間,依運作需求作有段或無段之流體流量調控,並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裝置以改變其流體之流量,包括:1)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泵動運轉轉速,從停機至最高速範圍內之速度控制,進而操控其流體之流量者;2)採用設有可操控流體進出閥口之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以操控雙向流體泵動裝置(123)之流體進出閥口開啟量,進而操控其流體流量者;3)採用設有可操控流體進出閥口之單向閥(126),以操控單向閥(126)之流體進出口閥口開啟量,進而操控其流體流量者;4)採用設有可操控流體進出閥口之流體閥(129)及流體閥(129’),以操控流體閥(129)及流體閥(129’)之流體進出口閥口開啟量,進而操控其流體流量者;5)操控1)~4)項至少其中任何一種裝置,使流體作間歇泵送,而以泵送或停止泵送兩者之時間比調控其平均流量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運轉中其通過熱交換裝置(1000)之兩路流體之流量比,可為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比例模式,包括:1)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中一流路之流體流量大於另一流路者;2)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兩流路之流體流量為相同者:3)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中一方向運轉時,兩路流路之流量為不同,而於另一方向運轉時兩路流路之流量為相同者。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其泵送週期之模式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包括:1)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正向與逆向運作時間長短為相同者; 2)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中,正向與逆向運作時間長短為不同者;3)具有1)2) 項混合之模式者。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除週期正逆泵送流體運作功能外,進一步同時具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特別運作模式,包括:1)兩流路之流體作同流向泵入流體者;2)兩流路之流體作同流向之反向泵出流體者;3)兩流路之流體作同流向泵入流體及反向泵出流體之週期正逆泵送運作者;上述兩路流體同流向泵送功能,供可應用於緊急增加泵入或泵出流體流量之需求者。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於運作中交換流向時,為緩和流體突然阻斷時,泵動中之氣態或液態流體產生之衝擊效應,包括泵動液態流體被阻斷時之流體鎚(liquid hammer)效應,可進一步在操控交換流向運作模式中,加入包括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運作方式:1)操控交換流體流向時,藉著操控流體泵或流體閥使流體作緩慢減量,再轉為另一流向緩慢增量至最大設定值之運作者;2)操控交換流體流向時,藉著操控流體泵或流體閥使流體作緩慢減量,而轉為成設定停止泵動時段,再轉為另一流向緩慢增量至最大設定值之運作者。
TW098138791A 2008-11-19 2009-11-16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 TWI4818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292,415 US8602087B2 (en) 2008-11-19 2008-11-19 Double flow-circuit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0501A TW201020501A (en) 2010-06-01
TWI481807B true TWI481807B (zh) 2015-04-21

Family

ID=421710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8791A TWI481807B (zh) 2008-11-19 2009-11-16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
TW98221226U TWM384936U (en) 2008-11-19 2009-11-16 Double flow-circuit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221226U TWM384936U (en) 2008-11-19 2009-11-16 Double flow-circuit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602087B2 (zh)
KR (2) KR20100056382A (zh)
TW (2) TWI4818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15935B2 (en) * 2008-11-17 2015-08-25 Tai-Her Yang Single flow circuit heat absorbing/releas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US8726979B2 (en) * 2008-12-23 2014-05-20 Tai-Her Yang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with automatic heat exchange fluid flow rate exchange modulation
US9188380B2 (en) * 2011-08-23 2015-11-17 B/E Aerospace, Inc. Aircraft galley liquid cooling system
US9791221B1 (en) 2012-10-30 2017-10-17 Whirlpool Corporation Condenser assembly system for an appliance
WO2016169575A1 (de) * 2015-04-22 2016-10-27 Universität Kassel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eines extruders oder eines plastifizierzylinders
GB2553416B (en) * 2016-06-24 2021-02-10 Planet Renewables Ltd Liquid-source heat pump energy collector
WO2018006117A1 (en) * 2016-07-05 2018-01-11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Heat exchanger improvements
US9631824B1 (en) * 2016-09-14 2017-04-25 Grahame Ernest Maisey Liquid desiccant HVAC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8466A (en) * 1998-11-12 2000-10-31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
JP2004324901A (ja) * 2003-04-21 2004-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312422C (zh) * 2002-02-27 2007-04-25 株式会社亚瑟科技 叶片式滑阀的方向控制阀及冷循环系统使用的四向反转阀
CN1997541A (zh) * 2004-04-05 2007-07-11 R·H·谢帕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控制阀
JP2007187403A (ja) * 2006-01-16 2007-07-26 Shin Nippon Air Technol Co Ltd デシカント換気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2993A (en) * 1957-12-13 1960-09-20 Carrier Corp Air conditioner
US3372870A (en) * 1964-12-28 1968-03-12 Lennox Ind Inc Air treating unit
US4108617A (en) * 1977-02-07 1978-08-22 Graham-White Sales Corp. Dual filter assembly
US4350429A (en) * 1980-02-22 1982-09-21 Noltac Corp. Material processing apparatus
US4477396A (en) * 1980-08-13 1984-10-16 Battelle Development Corp. Countercurrent flow absorber and desorber
US4594855A (en) * 1985-04-24 1986-06-17 Arnold Gunther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ventilation with heat exchange
US4700550A (en) * 1986-03-10 1987-10-20 Rhodes Barry V Enthalpic heat pump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4982782A (en) * 1986-07-09 1991-01-08 Walter F. Alber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S5123481A (en) * 1986-07-09 1992-06-23 Walter F. Alber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S4832115A (en) * 1986-07-09 1989-05-23 Alber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S5020335A (en) * 1986-07-09 1991-06-04 Walter F. Alber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S4941324A (en) * 1989-09-12 1990-07-17 Peterson John L Hybrid vapor-compression/liquid desiccant air conditioner
US6018954A (en) * 1995-04-20 2000-02-01 Assaf; Gad Heat pum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ir-conditioning
AU4963397A (en) * 1997-11-16 1999-06-07 Drykor Ltd. Dehumidifier system
US6138470A (en) * 1997-12-04 2000-10-31 Fedders Corporation Portable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er
US6216483B1 (en) * 1997-12-04 2001-04-17 Fedders Corporation Liquid desiccant air conditioner
US6911121B1 (en) * 1999-07-26 2005-06-28 James R. Beckma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tilizing a carrier-gas
ES2640910T3 (es) * 2000-10-27 2017-11-07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Sistemas y procesos para proporcionar hidrógeno a células de combustible
CA2329475A1 (en) * 2000-12-11 2002-06-11 Andrea Gibbs Fast cycle psa with adsorbents sensitive to atmospheric humidity
US6711907B2 (en) * 2001-02-28 2004-03-30 Munters Corporation Desiccant refrigerant dehumidifier systems
JP3668785B2 (ja) * 2003-10-09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5056150A2 (en) * 2003-12-03 2005-06-23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tilizing a carrier-gas at various absolute pressures
WO2005062831A2 (en) * 2003-12-21 2005-07-14 Albers Walter F Migro-cycle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US7260945B2 (en) * 2004-05-22 2007-08-28 Allanco Technologies, Inc. Desiccant-assist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process
US6973795B1 (en) * 2004-05-27 2005-12-13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HVAC desiccant wheel system and method
KR101316182B1 (ko) * 2006-11-06 2013-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8466A (en) * 1998-11-12 2000-10-31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
CN1312422C (zh) * 2002-02-27 2007-04-25 株式会社亚瑟科技 叶片式滑阀的方向控制阀及冷循环系统使用的四向反转阀
JP2004324901A (ja) * 2003-04-21 2004-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997541A (zh) * 2004-04-05 2007-07-11 R·H·谢帕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控制阀
JP2007187403A (ja) * 2006-01-16 2007-07-26 Shin Nippon Air Technol Co Ltd デシカント換気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0501A (en) 2010-06-01
US9207020B2 (en) 2015-12-08
US20130168046A1 (en) 2013-07-04
US20100122805A1 (en) 2010-05-20
KR20100056382A (ko) 2010-05-27
KR20170115993A (ko) 2017-10-18
US8602087B2 (en) 2013-12-10
TWM384936U (en) 201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1807B (zh)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雙流路熱交換裝置
TWI498518B (zh)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單流路熱交換裝置
TWI486544B (zh) 自動調控交換流量之固定式熱交換裝置
TWI507654B (zh) 自動調控交換流量之迴轉式熱交換裝置
US20100101764A1 (en) Double flow-circuit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CN102297503B (zh) 自动调控交换流量的回转式热交换装置
CN101634535B (zh) 周期正逆向泵送的双流路热交换装置
CA2673107C (en) Double flow-circuit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TWI521181B (zh) 週期正逆向泵送之單流路吸釋熱裝置
CN101634534B (zh) 周期正逆向泵送的单流路热交换装置
CN201662349U (zh) 周期正逆向泵送的单流路吸释热装置
KR101691658B1 (ko) 자동제어에 의한 유량의 전환이 가능한 고정식 열교환장치
CN101634536B (zh) 周期正逆向泵送的单流路吸释热装置
JP2010054188A (ja) 熱交換装置
CN102297631B (zh) 自动调控交换流量的固定式热交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