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8412B -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8412B
TWI478412B TW101132575A TW101132575A TWI478412B TW I478412 B TWI478412 B TW I478412B TW 101132575 A TW101132575 A TW 101132575A TW 101132575 A TW101132575 A TW 101132575A TW I478412 B TWI478412 B TW I4784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ubstrate
electrode
electrode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2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1902A (zh
Inventor
Chih Feng Sung
Original Assignee
Ultimate Imag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ltimate Image Corp filed Critical Ultimate Image Corp
Priority to TW101132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8412B/zh
Priority to CN201310190435.2A priority patent/CN103682144B/zh
Priority to US13/974,444 priority patent/US916618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11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1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8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84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6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ED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e.g. for opera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簡稱:OLED)是一種面光源,其具有:無視角限制、與現有平面顯示裝置之製程相容、高應答速度、發射的光譜不包含紫外線、體積小重量輕且可使用直流電驅動等等優點,因此,無論是應用於顯示裝置或照明裝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均具有極大的優勢及發展潛力。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主要是在陽極與陰極之間形成有機電致發光結構,當陽極與陰極經由導線分別電連接於外部電源之正極與負極供應電能至有機電致發光結構產生光線後,再自陽極側或陰極側將光線引出。然而如同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是一種面光源,外部電源供應電能至有機發光元件時,會因為電流所通過的導線長度、陽極或陰極的電阻值大小等因素,造成有機電致發光結構中各發光區域驅動電洞載子與電子載子之兩端電壓差不同,而各發光區域之兩端電壓差不同則會導致面光源的發光度不均勻,此種現象會影響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朝向大尺寸發展。
以有機電致發光照明裝置為例,為了能供應電源且避免發光度不均勻,習知技術是在形成有機電致發光照明元件的基板上設置陽/陰薄膜電極接觸部電連接外部電源再供應電能至有 機電致發光結構中,由於有機電致發光照明元件的基板主要為矩形設計,且陽/陰薄膜電極接觸部對稱設置於基板上,因此,組裝有機電致發光照明元件成為照明裝置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與電源供應裝置之正/負電極錯置的情形,一旦陽/陰電極錯置而與外部電源供應裝置電連接提供反向電場後,將會導致有機電致發光結構燒毀。因此,如何提高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發光均勻性,同時避免陽/陰電極錯置導致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燒毀的情形,即是發展本發明之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包含第一基板、至少一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複數個第一電極接觸部、複數個第二電極接觸部、密封結構以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之表面具有對稱軸,第一基板之表面以對稱軸區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設置於第一基板上。第一電極接觸部設置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周緣之第一區域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極接觸部之間相隔第一間距,每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之一端電性連接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第二電極接觸部設置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周緣之第二區域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二電極接觸部之間相隔第二間距,第二間距不同於第一間距,每一第二電極接觸部之一端電性連接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第二基板,設置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上。密封結構,環設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外圍而於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之間形成密封空間。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適用於上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電源供應裝置,其包含底座、複數個第一電極以及複數 個第二電極。底座,用以容置上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一電極,設置於底座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極之間相隔上述第一間距,每一第一電極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上述第一電極接觸部其中之一。第二電極,設置於底座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二電極之間相隔上述第二間距,每一第二電極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上述第二電極接觸部其中之一。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因為設置多個陽極接觸部及陰極接觸部,所以能減少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各發光區域驅動電壓的差異,此外,相鄰的兩個陰極接觸部的間距與相鄰的兩個陽極接觸部的間距不同,故能避免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因錯置電極導通反向電壓而燒毀的情形。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至圖1B繪示為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俯視及剖面示意圖。
請參見圖1A所示自發光面觀察之俯視圖,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包含第一基板110、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陽極接觸部120及陰極接觸部150。第一基板100係選用可透光材料,例如:玻璃或具可撓性的聚酯(PET)薄膜。當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經由陽極接觸部120及陰極接觸部150分別與外部電場的正電極及負電極電性連接導通順向電場之後,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所產生的電致光即可通過第一基板向外界放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00之表面具有一條假想的對稱軸,如圖示中的AA’線段。第一基板100的表面以對稱軸AA’區分為第 一區域111及第二區域112。陽極接觸部120設置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周緣之基板第一區域111上,陰極接觸部150設置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周緣之基板第二區域112上,其中相鄰的兩個陽極接觸部120之間相隔第一間距d1而相鄰的兩個陰極接觸部150之間相隔第二間距d2。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00之表面亦可是以假想對稱軸CC’區分為兩個對稱區域111’及112’,用以分別設置陽極接觸部及陰極接觸部。因為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有複數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每一陽極/陰極接觸部分別電性連接各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可減少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各發光區域驅動電壓的差異而使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所產生電致光的光色更均勻。此外,因為相鄰的兩個陰極接觸部之間的第二間距d2與相鄰的兩個陽極接觸部之間的第一間距d1不同,在組裝有機電致發光照明裝置的過程中,即使發生錯置電極的情形,有機電致發光照明裝置亦無法與外部電源供應裝置相對應的電極電性連接,所以能有效避免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因錯置電極導通反向電場而燒毀的情形。為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再請參見圖1B。
圖1B為圖1A中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在第一基板110上依序形成陽極層141、至少一有機電致發光結構142以及陰極層143而構成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亦可在透光第一基板上依序形成陰極層、有機電致發光結構以及陽極層而構成倒置型式的有機電致發光單元(簡稱:Inverted OLED),此外,有機電致發光結構亦可是單色光源或堆疊可發出不同光色的有機電致發光結構所組成的白色光源,本發明對此不做限定。每一陽極接觸部120之一端電性連接於陽極層141,每一陰極接觸部150 之一端電性連接於陰極層143,陽極層141及陰極接觸部150設有絕緣結構130用以避免短路。由於外界水氣或雜質會破壞有機電致發光結構或減少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使用壽命,在第一基板110上依序完成上述各結構後,接著,於第一基板110上形成密封結構的材料,之後,再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140上形成第二基板170,第二基板可以為透明的玻璃材質;不透明金屬材質或是軟性PET材質等。最後,處理密封結構的材料形成密封結構160而於第一基板110及第二基板170之間形成密封空間防止有機電致發光結構受到外界水氣或雜質的影響。
圖2繪示為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另一實施例自背光面觀察之俯視示意圖。
第一基板210上形成有複數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為便於說明,圖2中未繪示出第二基板並僅例示四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複數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以陣列方式配置於第一基板210上而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間之第一基板210上形成有複數條如210x的行間隔及複數條如210y的列間隔。複數條陽極導線280,分別設置於行間隔或列間隔上,複數條陰極導線290,分別設置於行間隔或列間隔上,陰極導線290與陽極導線280互不接觸。在陽極導線280及每一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的陽極層之間,本發明還可選擇性地形成電子元件281,電子元件281一端電性連接陽極層而另一端電性連接陽極導線280,每一陽極接觸部220經由陽極導線280及電子元件281電性連接複數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的陽極層,每一陰極接觸部250經由陰極導線290電性連接複數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的陰極層,電子元件281可以是電阻或電晶體等,用以限定或調整通過陽極導線及陽極層間之電能值大小, 圖2中電子元件281繪示為電阻符號,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密封結構260環設於有機電致發光單元240外圍而可於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之間形成密封空間防止有機電致發光結構受到外界水氣或雜質的影響。在本實施例中,除了每一陽極/陰極接觸部分別電性連接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可使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所產生電致光的光色更均勻並且能有效避免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因錯置電極導通反向電壓而燒毀的情形,更因為在陽極接觸部及陽極層間設置有電子元件,在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過程中,如果有水氣或雜質附著在有機發光結構上導致陽極層及陰極層直接短路產生過大的電流時,電子元件可限制通過陽極接觸部及有機電致發光單元間的電能大小而避免整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燒毀。
此外,本發明還進一步提供能夠配合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電源供應裝置。
圖3至圖5繪示為本發明各種不同外形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之使用示意圖。
請參見圖3所示俯視圖,三角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基板310、有機電致發光單元330、陽極接觸部320及陰極接觸部340。電源供應裝置的三角形底座350,用以容置三角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複數個正電極360設置於三角形底座350的一側,其中相鄰的兩個正電極360的間距對應於陽極接觸部320的間距,每一正電極360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陽極接觸部320其中之一,複數個負電極370設置於三角形底座350上的另一側,其中相鄰的兩個負電極370的間距對應於陰極接觸部340的間距,每一負電極370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陰極接觸部340其中之一。
再請參見圖4所示俯視圖,圓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基板410、有機電致發光單元430、陽極接觸部420及陰極接觸部440。電源供應裝置的圓形底座450,用以容置圓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複數個正電極460設置於圓形底座450的一側,每一正電極460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陽極接觸部420其中之一,複數個負電極470設置於圓形底座450上的另一側,每一負電極470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陰極接觸部440其中之一。
最後請參見圖5所示俯視圖,正六邊形(或稱:蜂巢格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基板510、有機電致發光單元530、陽極接觸部520及陰極接觸部540。電源供應裝置的正六邊形底座550,用以容置正六邊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每一正電極560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陽極接觸部520其中之一,每一負電極570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陰極接觸部540其中之一。由圖3至圖5可知,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除可避免電極錯置的情形,更可針對各種不同使用目的來設計產品外形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因為設置多個陽極接觸部及陰極接觸部,所以能減少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各發光區域驅動電壓的差異而使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所產生電致光的光色更均勻。此外,相鄰的兩個陰極接觸部的間距與相鄰的兩個陽極接觸部的間距不同,故能避免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因錯置電極導通反向電壓而燒毀的情形,達到確保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正常使用壽命之功效。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 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0、210、310、410、510‧‧‧第一基板
111、111’‧‧‧第一基板之第一區域
112、112’‧‧‧第一基板之第二區域
120、220、320、420、520‧‧‧陽極接觸部
130‧‧‧絕緣結構
140、240、330、430、530‧‧‧有機電致發光單元
141‧‧‧陽極層
142‧‧‧有機電致發光結構
143‧‧‧陰極層
150、250、340、440、540‧‧‧陰極接觸部
160、260‧‧‧密封結構
170‧‧‧第二基板
210x‧‧‧第一基板之行間隔
210y‧‧‧第一基板之列間隔
280‧‧‧陽極導線
281‧‧‧電子元件
290‧‧‧陰極導線
350‧‧‧三角形底座
360、460、560‧‧‧正電極
370、470、570‧‧‧負電極
450‧‧‧圓形底座
550‧‧‧正六邊形底座
AA’、CC’‧‧‧第一基板之對稱軸
BB’‧‧‧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的剖面線段
d1‧‧‧相鄰的兩個陽極接觸部間的第一間距
d2‧‧‧相鄰的兩個陰極接觸部間的第二間距
圖1A至圖1B繪示為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俯視圖及剖面示意圖。
圖2繪示為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另一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圖3繪示為本發明之三角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之使用示意圖。
圖4繪示為本發明之圓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之使用示意圖。
圖5繪示為本發明之正六邊形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之使用示意圖。
100‧‧‧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0‧‧‧第一基板
111、111’‧‧‧第一基板之第一區域
112、112’‧‧‧第一基板之第二區域
120‧‧‧陽極接觸部
140‧‧‧有機電致發光單元
150‧‧‧陰極接觸部
AA’、CC’‧‧‧第一基板之對稱軸
BB’‧‧‧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的剖面線段
d1‧‧‧相鄰的兩個陽極接觸部間的第一間距
d2‧‧‧相鄰的兩個陰極接觸部間的第二間距

Claims (10)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包含:一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之表面具有一對稱軸,該第一基板之表面以該對稱軸區分為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至少一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複數個第一電極接觸部,該等第一電極接觸部設置於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周緣之該第一區域上,且位於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側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極接觸部之間相隔一第一間距,每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之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複數個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等第二電極接觸部設置於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周緣之該第二區域上,且位於該第一基板之相對該第一側邊的一第二側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二電極接觸部之間相隔一第二間距,該第二間距不同於該第一間距,每一第二電極接觸部之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一第二基板,設置於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上;以及一密封結構,環設於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外圍而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間形成一密封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板之表面形狀包含三角形、矩形、四邊以上之多邊形或圓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包含一第一電極層、至少一有機電致發光結構 以及一第二電極層,每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之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電極層,每一第二電極接觸部之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二電極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板係一可透光材料,該第一電極層為陽極層,該第二電極層為陰極層,該陽極層、該有機發光結構及該陰極層依序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包含複數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該等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以一陣列方式配置於該第一基板上而於該等有機電致發光單元間之該第一基板上形成有複數條行間隔及複數條列間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更包含:複數條第一導線,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之該等行間隔或該等列間隔上,其中每一第一導線電性至少連接該等第一電極層其中之一及該等第一電極接觸部其中之一;以及複數條第二導線,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之該等行間隔或該等列間隔上,該等第二導線與該等第一導線互不接觸,其中每一第二導線電性至少連接該等第二電極層其中之一及該等第二電極接觸部其中之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更包含複數個電子元件,分別配置於該等第一導線及該等第一電極層之間,其中每一電子元件電性連接該第一導線及該第一電極 層,用以限制或調整通過該第一導線及該第一電極層間之電能值大小。
  8. 一種電源供應裝置,其包含: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一底座,用以容置該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複數個第一電極,設置於該底座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極之間相隔該第一間距,每一第一電極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該等第一電極接觸部其中之一;以及複數個第二電極,設置於該底座上,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二電極之間相隔該第二間距,每一第二電極之一端適於電性連接該等第二電極接觸部其中之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電源供應裝置,其中該底座之表面形狀包含三角形、矩形、四邊以上之多邊形或圓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電源供應裝置,其中該等第一電極為正電極,該等第二電極為負電極。
TW101132575A 2012-09-06 2012-09-06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TWI478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2575A TWI478412B (zh) 2012-09-06 2012-09-06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CN201310190435.2A CN103682144B (zh) 2012-09-06 2013-05-21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电源供应装置
US13/974,444 US9166187B2 (en) 2012-09-06 2013-08-23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2575A TWI478412B (zh) 2012-09-06 2012-09-06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902A TW201411902A (zh) 2014-03-16
TWI478412B true TWI478412B (zh) 2015-03-21

Family

ID=50186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2575A TWI478412B (zh) 2012-09-06 2012-09-06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66187B2 (zh)
CN (1) CN103682144B (zh)
TW (1) TWI4784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418810D0 (en) 2014-10-22 2014-12-03 Infiniled Ltd Display
GB201418772D0 (en) * 2014-10-22 2014-12-03 Infiniled Ltd Display
CN104766854B (zh) * 2015-04-02 2018-06-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
TWI612707B (zh) * 2015-07-02 2018-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CN107275510A (zh) * 2017-04-20 2017-10-20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55621B (zh) * 2020-06-01 2024-03-01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屏体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4579A (en) * 1996-11-29 2000-07-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s
JP2001284058A (ja) * 2000-03-30 2001-10-12 Futaba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8034142A (ja) * 2006-07-26 2008-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発光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8788C (zh) * 2003-12-15 2009-03-11 洲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的电极结构
KR101070534B1 (ko) * 2004-08-26 2011-10-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988168A (zh) * 2005-12-23 2007-06-27 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式有机顶发光器件的阴极装置
CN100452935C (zh) * 2007-04-28 2009-01-14 清华大学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EP2271178A1 (en) * 2008-04-11 2011-01-05 Rohm Co., Ltd. Organic el element
CN201323672Y (zh) * 2008-12-05 2009-10-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el显示器件
JP2010171379A (ja) * 2008-12-25 2010-08-05 Seiko Instruments Inc 発光デバイス
CA2751559A1 (en) * 2009-02-05 2010-08-1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KR101156440B1 (ko) * 2010-03-09 2012-06-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10101980A (ko) * 2010-03-10 2011-09-1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2026493U (zh) * 2011-02-22 2011-11-02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照明面板装置
KR101953724B1 (ko) * 2011-08-26 2019-03-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모듈, 발광 장치, 발광 모듈의 제작 방법, 발광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JP5827858B2 (ja) * 2011-09-29 2015-12-0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KR20130049728A (ko) * 2011-11-04 2013-05-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모듈 및 발광 장치
JPWO2013136771A1 (ja) * 2012-03-12 2015-08-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4579A (en) * 1996-11-29 2000-07-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s
JP2001284058A (ja) * 2000-03-30 2001-10-12 Futaba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8034142A (ja) * 2006-07-26 2008-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発光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66187B2 (en) 2015-10-20
TW201411902A (zh) 2014-03-16
US20140062301A1 (en) 2014-03-06
CN103682144A (zh) 2014-03-26
CN103682144B (zh)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8412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其電源供應裝置
EP3091578B1 (en) Transparent oled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same
US9793333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552408B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07128900A5 (zh)
JP5184652B2 (ja) 輝度の均一性を改善し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デバイス
JP2015049972A5 (zh)
JP4981371B2 (ja) 有機el素子
TW201325307A (zh) 發光裝置
US10297207B2 (en) Pixel-lighting region and lighting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7173564A (ja) 有機el素子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el照明装置
TWI434598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模組
EP3509091B1 (en) Illumination assembly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KR20110130949A (ko) 유기 발광소자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소자
JP5425659B2 (ja) 表示装置
JP5964415B2 (ja)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これを含む発光装置
CN103151367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479713B (zh) 有機半導體照明裝置
CN102110786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照明器件的布线方法
JP2008123882A (ja) 有機el素子
KR101958393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장치
KR20120097665A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장치
KR100784708B1 (ko) 오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제조방법
KR101834277B1 (ko) 발광 장치
KR101860381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장치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전류 공급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