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2518B - 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用途 - Google Patents
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72518B TWI472518B TW103100064A TW103100064A TWI472518B TW I472518 B TWI472518 B TW I472518B TW 103100064 A TW103100064 A TW 103100064A TW 103100064 A TW103100064 A TW 103100064A TW I472518 B TWI472518 B TW I47251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irus
- interferon
- cells
- ethyl
- dihydrofura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 A61K31/34—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isosorbide
- A61K31/341—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isosorbide not condensed with another ring, e.g. ranitidine, furosemide, bufetolol, muscarin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61K38/21—Interferons [IF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61K38/21—Interferons [IFN]
- A61K38/215—IFN-bet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ir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Onc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應用,尤其是關於抑制病毒所引起之細胞凋亡(apoptosis)、抑制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cytopathic effect)、及抑制病毒於宿主細胞內之複製產量之應用。此外,本發明苯胺衍生物用於抗病毒時,可與干擾素合併使用,以產生抗病毒協同作用。
病毒係由遺傳物質(DNA或RNA)與蛋白質衣殼(部分病毒在到達宿主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的包膜環繞在外)所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簡言之,病毒就是由一個保護性的外殼所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但也因為組成非常簡單,所以病毒無法獨立完成自我複製,必須透過感染機制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合成各種病毒蛋白質和病毒核酸並完成組裝,其利用宿主細胞所完成的複製循環大致上可分為附著(attachment)、入侵(invasion)、脫殼(uncoating)、合成(synthesis)、組裝(packaging)、釋放(release)等六個階段。
已知同一屬的病毒,其基因結構以及複製循環皆非常相似。以黃病毒屬(Flavivirus
genus)病毒為例,黃病毒屬病毒之基因組為單股正向RNA(positive single strand RNA),長約
11kb,基因序列間具有高度保留性,例如其基因序列之5’端具有第一型帽(Type I cap),3’端則缺少多腺核苷酸尾(poly A tail),且5’端與3’端各具有一段非轉譯區,可形成高度保留的二級結構,這二段非轉譯區中夾帶有一個大的開啟讀碼框(open reading frame),此開啟讀碼框能轉譯出一聚胜肽鏈,此聚胜肽鏈可依序產生三個結構蛋白,即,核心蛋白(core protein)、前膜蛋白(pre-membrane protein)、套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以及七個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分別為NS1、NS2A、NS2B、NS3、NS4A、NS4B、以及NS5。黃病毒屬病毒的病毒顆粒藉由套膜蛋白結合宿主細胞上的接受器,進行以接受器為媒介的胞吞作用(endocytosis)以進入宿主細胞中,再經囊泡酸化作用(endosome acidification)使其套膜蛋白結構改變,而與宿主細胞的囊泡進行膜融合,以使病毒RNA基因組釋放到宿主細胞質中。接著,病毒基因組會在宿主細胞中直接進行蛋白轉譯,產生一長鏈的聚合蛋白,經由內質網中的訊號酵素(signalase)以及病毒蛋白酶NS2BNS3切割後,產生前述三個結構蛋白以及七個非結構蛋白,以進行病毒RNA基因組的複製並與聚集在內質網的病毒蛋白組裝成病毒顆粒,再運送至高基氏體,透過外分泌作用(exocytosis)釋出細胞外。
又以腸病毒屬(Enterovirus
genus)的病毒為例,其基因組為單股正向RNA,長度約7.4Kb,基因序列間具有高度保留性,例如由5’至3’端依序為VPg-5’-NCR、VP0(VP4,VP2)、VP3、VP1、VP2A、VP2B、VP2C、VP3A、VP3B、VP3C、VP3D、以及連接於3’端的多腺核苷酸尾。其中,VP0係VP4和VP2分開
前的前驅物,VP1、VP2、VP3、以及VP4則為腸病毒的結構蛋白,與病毒感染宿主的特性有關,該結構蛋白中又以VP1,VP2,VP3為組成病毒蛋白衣(capsid)的主要蛋白,VP1則與細胞接受器的結合有關。當腸病毒屬病毒的病毒顆粒與宿主細胞表面接受器結合,病毒蛋白VP1的N'端就會發生結構性改變,從病毒內部移動到病毒體外側且與宿主細胞之接受器形成通道,使得病毒RNA基因組進入宿主細胞中;接著,病毒RNA基因組會先進行病毒多蛋白轉錄作用,並經病毒蛋白VP2A、VP3C以及VP3CD切割後,產生病毒外鞘膜蛋白以及RNA聚合酶,以完成病毒RNA基因體的複製,產生具感染力的新病毒顆粒。
於黃病毒屬病毒中,造成人類重大疾病者包括蜱傳腦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西尼羅河病毒、黃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以及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及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DEN)等。其中,尤其以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以及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DEN)所造成疾病的最為嚴重。日本腦炎病毒係透過蚊子叮咬而傳染,感染後會引起急性腦膜腦炎(又稱「日本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好發於夏季,流行區域遍及東南亞各國,包含西伯利亞、印度、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國,每年約造成3至5萬件確定感染案例,台灣日本腦炎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5至10月,病例高峰通常出現在7月。若進入無菌性腦膜炎、呼吸衰竭等重症狀態,死亡率高達30至70%,特別是年齡6歲以下與65歲以上之免疫力較弱者,死亡率特別高。目前,僅台灣、日本、韓國、
泰國、新加玻等國有實施全面性接種疫苗,在治療方面並無具體特異性(specific)藥物可使用。除了症狀上的支持性療法之外,臨床上僅採用抗病毒藥物Ribavirin與干擾素合併使用進行治療,且病患預後不佳,通常留有嚴重後遺症。
登革熱病毒則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型,感染登革熱病毒的患者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症狀,稱為「典型登革熱」。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熱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除前述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特別是15歲以下的兒童比例特別高,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嚴重出血造成血漿滲出過多而可能導致休克或死亡,死亡率可以高達50%。登革熱係好發於溫暖季節(即5至10月),其流行的區域含蓋全球亞熱帶地區,北緯25度至南緯25度之間皆為其流行區域,包含61個國家,約15億人口在其威脅範圍內,於1970至1980年間,造成每年約25萬人感染出血性登革熱,且自1980年代後,已有向全球各地蔓延的趨勢。目前尚無疫苗可以使用,其治療方式僅採用輔助性支持療法,未有特定藥物可以治療。
腸病毒屬病毒則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Group A coxsackievirus,CVA)、6型B群克沙奇病毒(Group B coxsackievirus,CVB)、3型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30型依科病毒(Echovirus)以及68至71型腸病毒(Enterovirus 68~71,EV68~EV71)等。其中,腸病毒(Enterovirus)主要感染3歲以下孩童,好發於夏、秋二季,其感染後可能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
輕微症狀,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等。自1990年起,在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玻以及澳門等地區都出現感染案例。其中,臺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以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1998年更造成史上最大規模的感染,於5至7月以及9至11月之間,共出現13萬例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與克沙其16型病毒(coxsackievirus A16,CAV16)所造成的口足症與疱疹咽唊炎之病例報告,包含400多例重症以及78名病患死亡。在腸病毒的治療方面,並沒有特效藥,尤其是針對腸病毒71型的藥物,目前僅依症狀使用支持性療法。在疫苗方面,台灣自行研發的疫苗仍在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距離正式上市以供臨床使用還需4至5年的時間,而且腸病毒種類超過100種,單一疫苗是否可對抗多種腸病毒仍屬未知。另外,有一些藥廠正在研究可抑制腸病毒的藥物,但這些藥物在國際間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尤其是對於小孩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所以還無法使用。
有鑒於目前臨床上針對上述病毒感染的治療僅採用輔助性支持療法,且療效不佳,因此,為於臨床上有效治療病毒感染,持續開發抗病毒藥物係有相當的必需性及迫切性。
經本案發明人研究後發現,本發明式(I)化合物可有效抑制病毒所引起之細胞凋亡、抑制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以及抑制病毒於宿主細胞內之複製產量,更可與干擾素合併
使用,以產生抗病毒協同作用;尤其,本發明式(I)化合物可對黃病毒屬病毒及/或腸病毒屬病毒產生前述效益,特別是針對日本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及/或腸病毒71型。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苯胺衍生物於製造抗病毒藥劑之用途,其中該苯胺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鹽、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酯、及前述之組合:
其中R1
為C1-10烷基;R2
為H或C1-4烷基;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10烷基、C1-10烷氧基、或C1-10伸烷基-O-O-C1-10烷基。於式(I)中,較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4烷基、C1-4烷氧基、或C1-4伸烷基-O-O-C1-6烷基;更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或C1-4烷基。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一個體中抗病毒的方法,其係包含對該個體施用一有效量之苯胺衍生物,其中該苯胺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
醫藥可接受鹽、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酯、及前述之組合:
其中R1
為C1-10烷基;R2
為H或C1-4烷基;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10烷基、C1-10烷氧基、或C1-10伸烷基-O-O-C1-10烷基。於式(I)中,較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4烷基、C1-4烷氧基、或C1-4伸烷基-O-O-C1-6烷基;更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或C1-4烷基。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抗病毒之醫藥組合物,其係包含一苯胺衍生物,該苯胺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鹽、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酯、及前述之組合:
其中R1
為C1-10烷基;R2
為H或C1-4烷基;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10烷基、C1-10烷氧基、
或C1-10伸烷基-O-O-C1-10烷基。於式(I)中,較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4烷基、C1-4烷氧基、或C1-4伸烷基-O-O-C1-6烷基;更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或C1-4烷基。
本發明之詳細技術內容及部分具體實施態樣,將描述於以下內容中,以供本發明所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據以明瞭本發明之特徵。
第1A至1C圖所示為經實施例例示之化合物1處理之BHK-21細胞、TE671細胞及RD細胞之存活率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5,具顯著差異;**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細胞存活率,橫軸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2A及2B圖係分別顯示化合物1抑制BHK-21細胞(2A)及TE671細胞(2B)因JEV T1P1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的照片圖;第3A及3B圖所示為BHK-21細胞進入細胞凋亡早期(3A)及細胞凋亡晚期(3B)之比例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5,具顯著差異;**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細胞數百分比,橫軸上排代表有(+)無(-)以JEV T1P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4A及4B圖所示為TE671細胞進入細胞凋亡早期(4A)及細胞凋亡晚期(4B)之比例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5,
具顯著差異;**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細胞數百分比,橫軸上排代表有(+)無(-)以JEV T1P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5A及5B圖所示為JEV T1P1感染BHK-21細胞48小時(5A)、72小時(5B)後,於BHK-21細胞內之複製產量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5,具顯著差異;**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病毒校價,橫軸上排代表有(+)以JEV T1P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6A及6B圖所示為JEV T1P1感染TE671細胞36小時(6A)、48小時(6B)後,於TE671細胞內之複製產量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5,具顯著差異;**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病毒校價,橫軸上排代表有(+)以JEV T1P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7圖係顯示化合物1提升因JEV T1P1感染而抑制之Janus激酶-轉錄訊息傳遞子及活化子蛋白訊息傳導路徑、蛋白激酶AKT-哺乳類雷帕黴素靶蛋白訊息傳導路徑以及細胞外訊息調控激酶-環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訊息傳導路之相關蛋白質的磷酸化的西方點墨試驗照片圖(JAK1表示Janus激酶1;JAK2表示Janus激酶2;Tyk2表示酪氨酸基酶2;STAT1表示轉錄訊息傳遞子及活化子蛋白1;mTOR表示哺乳類雷帕黴素靶蛋白;ERK1/2表示細胞外訊息調控激酶1/2;CREB表示環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Tyr表示酪氨酸;Ser表示絲胺酸;Thr表示蘇胺酸);第8A至8E圖係顯示化合物1提高TE671細胞之抗病毒基因的相對表現量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5,具顯著差異;
**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抗病毒基因之相對表現量,橫軸上排代表有(+)無(-)以JEV T1P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9圖係顯示化合物1抑制因DEN2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的照片圖;第10圖係顯示化合物1降低DEN2於Huh7細胞內之複製產量的曲線圖,其中縱軸代表DEN2 NS1蛋白質表現量,橫軸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11圖所示為化合物1抑制因腸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的照片圖;第12A圖係顯示腸病毒於經化合物1處理之RD細胞內的複製產量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病毒校價,橫軸上排代表有(+)以EV7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12B圖係顯示腸病毒於經化合物1處理之RD細胞內的複製產量抑制率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代表抑制率百分比,橫軸上排代表有(+)以EV71進行感染,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第13圖所示為併用化合物1與干擾素以抑制因腸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的照片圖,其中橫軸上排代表有(+)無(-)以以EV71進行感染,中排代表干擾素-β之濃度,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
第14圖所示為併用化合物1與干擾素以抑制腸病毒之複製產量的統計直條圖(**表示:P值小於0.001,具顯著差異),其中縱軸
代表病毒效價,橫軸上排代表有(+)以EV71進行感染,中排代表干擾素-β之濃度,下排代表化合物1之濃度。
以下將描述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具體實施態樣;惟,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下,本發明尚可以多種不同形式之態樣來實踐,不應將本發明保護範圍解釋為限於說明書所陳述者。此外,除非文中有另外說明,於本說明書中(尤其是在後述專利申請範圍中)所使用之「一」、「該」及類似用語應理解為包含單數及複數形式;所謂「有效量」或「治療有效量」,係指投予至個體時,可有效至少部分改善懷疑個體之病情的化合物數量;所謂「個體」係指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可為人類或非人動物。
於本說明書中,除非特別說明,否則「式(I)苯胺衍生物」一詞係包括式(I)苯胺衍生物、式(I)苯胺衍生物之醫藥上可接受鹽、式(I)苯胺衍生物之醫藥上可接受酯、以及前述之組合。
一般而言,宿主細胞在受到病毒感染後,通常會分泌干擾素(interferon),尤其是第一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進而活化免疫系統相關之訊息傳導路徑,包括Janus激酶-轉錄訊息傳遞子及活化子蛋白(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訊息傳導路徑、AkT蛋白激酶-哺乳類雷帕黴素靶蛋白(protein kinase AkT-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AkT-mTOR)訊息傳導路徑以及細胞外訊息調控激酶-環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ERK-CREB)訊息傳導路徑,從而促進宿主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以及引發免疫反應,以抵禦病毒的入侵。然而,病毒會嵌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控制宿主細胞的遺傳物質,並利用宿主細胞的成分和酵素合成病毒增殖所需的各種病毒蛋白質和病毒核酸,進而抑制該等免疫相關的訊息傳導路徑的活化,以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清除。
本案發明人發現,下式(I)苯胺衍生物具有抑制病毒所引起之細胞凋亡、細胞病變、及/或病毒於宿主細胞內之複製產量的能力,更可與干擾素合併使用,以產生抗病毒協同作用:
其中,R1
為C1-10烷基;R2
為H或C1-4烷基;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10烷基、C1-10烷氧基、或C1-10伸烷基-O-O-C1-10烷基。
因此,本發明係提供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應用,包括使用該苯胺衍生物於製造抗病毒藥劑、對有需要之個體投予該苯胺衍生物以抗病毒、以及提供含該苯胺衍生物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苯胺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鹽、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酯、及前述之組合:
其中,R1
為C1-10烷基;R2
為H或C1-4烷基;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10烷基、C1-10烷氧基、或C1-10伸烷基-O-O-C1-10烷基。
本發明之式(I)苯胺衍生物可由苯胺反應而得。以式(I)中R2
為H為例,可經由如下反應而提供:
如上述合成示意圖所示,先取氫化鈉懸浮於無水之四氫呋喃中,其後於該懸浮液中添加具有與所欲苯胺衍生物之取代基R1
對應之化合物(A)(例如:當R1
為乙基時,化合物(A)為丙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onate)),之後再加入氯乙醯氯以進行環化反應,產生中間產物化合物(B)(例如:當R1
為乙基時,環化作用之產物化合物(B)為乙基2-乙氧-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ethoxy-4-oxo-4,5-dihydrofuran-3-
carboxylate)),最後再加入視需要之經取代苯胺(substituted aniline)進行縮合反應,以提供所欲之式(I)苯胺衍生物。
較佳地,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苯胺衍生物為式(I)中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OH、鹵素、C1-4烷基、C1-4烷氧基、或C1-4伸烷基-O-O-C1-6烷基;更佳地,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或C1-4烷基。
本發明所使用之式(I)苯胺衍生物之具體態樣包括,但不限於:(1)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2-(3’,5’-dimethyl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2)乙基2-(3’-甲氧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2-(3’-methoxy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3)乙基2-(2’-甲基-4’-氯-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2-(2’-methyl-4’-chloro-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4)乙基2-(2’-乙氧羰基甲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2-(2’-ethoxycarbonylmethyl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5)乙基2-(3’,4’,5’-三甲氧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2-(3’,4’,5’-trimethroxy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
(6)乙基2-(3’-羥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2-(3’-hydroxy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7)乙基2-(3’-氯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3’-chloro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8)乙基2-(3’,5’-二甲氧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3’,5’-dimethoxy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9)乙基2-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以及(10)乙基2-(3’,4’-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3’,4’-dimethyl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
於本發明之部分特定具體實施態樣中,係採用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為式(I)苯胺衍生物。
經發現,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可有效抑制病毒所引起之細胞凋亡、抑制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及/或抑制病毒於宿主細胞內之複製產量。
特定言之,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可有效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制之訊息傳導路徑,包括,但不限於,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制之Janus激酶-轉錄訊息傳遞子及活化子蛋白訊息傳導路徑、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制之蛋白激酶AkT-哺乳類雷帕黴素靶蛋白訊息傳導路徑、以及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
制之細胞外訊息調控激酶-環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訊息傳導路徑。
此外,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亦可有效促進宿主細胞之抗病毒基因的表現,該抗病毒基因例如干擾素、干擾素受體、干擾素調節因子、蛋白質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以及腺甘酸合成酶(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其中該干擾素之例子包括干擾素-α及干擾素-β,該干擾素受體之例子包括干擾素α受體1(interferon-α receptor-1,IFNAR1),以及該干擾素調節因子之例子包括干擾素調節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IRF-3)及干擾素調節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7,IRF-7)。
於本發明部分具體實施態樣中,係使用式(I)苯胺衍生物以對抗因為黃病毒屬之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於黃病毒屬病毒中,造成人類重大疾病者包括蜱傳腦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西尼羅河病毒、黃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以及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及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DEN)等,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尤其可有效對抗日本腦炎病毒及登革熱病毒(特別是第二型登革熱病毒)。
於本發明之另一部分具體實施態樣中,係使用式(I)苯胺衍生物以對抗因為腸病毒屬之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腸病毒屬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Group A coxsackievirus,CVA)、6型B群克沙奇病毒(Group B coxsackievirus,CVB)、3型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30型依科病毒(Echovirus)以及68至71
型腸病毒(Enterovirus 68~71,EV68~EV71)等,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尤其可有效對抗腸病毒,特別是腸病毒71型。
於使用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以對抗病毒時,可視需要與干擾素合併使用,以產生抗病毒協同作用。該干擾素之例子包括,但不限於,干擾素-α及干擾素-β。於本發明一具體實施態樣中,係將式(I)苯胺衍生物與干擾素-β合併使用。前述協同作用,尤其顯示於對抗腸病毒,特別是腸病毒71型。
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可用以提供抗病毒之醫藥組合物或製造抗病毒之藥劑,尤其是提供上述抗病毒效益之醫藥組合物或藥劑。該醫藥組合物或藥劑可呈任何形式,並以任何合宜之方式施用。舉例言之,但不以此為限,該藥物可以口服、皮下、鼻腔或靜脈內等投藥方式施用至個體上。視使用形式及用途而定,該醫藥組合物或藥物可另外包含一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
以適於口服投藥之劑型為例,使用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或所製造之藥劑中可含有不會不利影響式(I)苯胺衍生物之所欲活性的醫藥可接受載劑,例如:溶劑、油性溶劑、稀釋劑、安定劑、吸收延遲劑、崩散劑、乳化劑、抗氧化劑、黏合劑、潤滑劑、吸濕劑等。可利用任何合宜之方法,將該藥劑製成適於口服投藥的劑型或以適於口服投藥的劑型提供該醫藥組合物,例如:錠劑、膠囊劑、顆粒劑、散劑、流浸膏劑、溶液劑、糖漿劑、懸液劑、乳劑、及酊劑等等。
至於適於皮下或靜脈內注射之劑型,則可於使用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或所製造之藥劑中含有一或多種例如等張溶液、鹽類緩衝液(如磷酸鹽緩衝液或檸檬
酸鹽緩衝液)、增溶劑、乳化劑、以及其他載劑等成分,以靜脈輸注液、乳劑靜脈輸注液、乾粉注射劑、懸液注射劑、或乾粉懸液注射劑等劑型提供該醫藥組合物或藥劑。
視需要地,可於使用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所製造之藥劑或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中另含有調味劑、調色劑、著色劑等添加劑,以提高該醫藥組合物或藥劑於服用時的口適感及視覺感受;另可添加合宜用量之保存劑、防腐劑、抗菌劑、抗真菌劑等,以改善該醫藥組合物或藥劑的儲存性。此外,該醫藥組合物或藥劑可視需要另含一或多種其他活性成分或與含該一或多種其他活性成分之藥物併用,以進一步加強該醫藥組合物或藥劑之功效或增加製劑配方的運用靈活性與調配度,只要該其他活性成分對式(I)苯胺衍生物之所欲效益沒有不利的影響即可。該活性成分可為例如干擾素(如干擾素-α、干擾素-β)、抗氧化劑(如維他命E)、免疫調節劑(immune modulators)等。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係於醫藥組合物或藥劑中另含有干擾素,以用於抗腸病毒,尤其是含有干擾素-β,以用於抗腸病毒71型。
可以一日一次、一日多次、或數日一次等不同投藥頻率施用本發明式(I)苯胺衍生物所製造之藥劑或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端視投予個體之需求而異。舉例言之,當使用於人體以抑制日本腦炎病毒感染時,以式(I)化合物計,其用量為每天約15毫克/公斤體重至約35毫克/公斤體重,較佳為每天約20毫克/公斤體重至約25毫克/公斤體重,其中,該單位『毫克/公斤體重』係指每公斤體重個體所須之投藥量。惟,對於急性患者而言,其用量可視實際需要而酌增,例如增加至數倍或數十倍。舉例言之,
當使用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於製造抗病毒藥劑之用途中,該藥劑之用量以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計,為約25毫克/公斤體重。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於一個體中抗病毒的方法,其係包含對該個體施用一有效量之苯胺衍生物,其中該苯胺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鹽、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酯、及前述之組合。其中,有關該苯胺衍生物之選用以及其施用型態與劑量,均如上述之說明。
茲以下列實施例進一步例示說明本發明。其中該等實施例僅提供作為說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圍。本發明保護範圍係如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示。
[實施例]
實施例1:式(1)化合物之製備
(A)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化合物1)之合成
取氫化鈉(60%,8.0克,0.2莫耳)懸著於無水之四氫呋喃(40毫升)中後,緩慢滴入丙二酸二乙酯(32.0克,0.2莫耳)與四氫呋喃(50毫升)之混合溶液,當滴加完後冷卻至10至12℃,再慢慢滴加氯乙醯氯(11.3克,0.1莫耳)之四氫呋喃(100毫升)溶液,滴加完後保持低溫(10至12℃)一小時,隨後改用溫水(40至45℃)溫之,約一小時,再冷卻至10至12℃。將3’-5’-二甲苯胺(12.11克,0.1莫耳)之四氫呋喃(50毫升)溶液滴入
上述反應液中,於室溫攪拌一小時後,在水浴上加熱幾小時,用TLC檢驗反應是否完成,然後減壓濃縮去除大部份四氫呋喃,殘餘物為黃色黏稠狀物。把冰水(600毫升)及正己烷(300毫升)倒入裝黃色黏稠狀物之減壓濃縮瓶中,然後用力搖晃減壓濃縮瓶,於瓶中可見沉澱物析出,用布氏漏斗過濾沉澱物,沉澱物用正己烷(100毫升)及乙醇少量浸泡各洗1次以去除一些雜質及色素,剩餘沉澱物用乙醇(125毫升)加熱溶解,趁熱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濾液靜置讓其長結晶,收集結晶再用乙醇再結晶,得到透明晶塊21.74克,產率79%;熔點:144-147℃;光譜數據如下MS(m/z):275(M+
),IR(KBr disc)cm-
1:3251.5(-NH-),1708.6(C4
=O),1662.8(C3
-CO-OEt);UVλmax
nm(CHCl3
)(log ε):283(4.45);1
H-NMR(200MHz,CDCl3
)δ:1.240(3H,t
,J
=7.0Hz,H-2”),2.256(6H,s
,C3'
-CH 3
,C5'
-CH 3
),4.202(2H,q
,J
=7.0Hz,H-1”),4.67(2H,s
,H-5),6.88(1H,s
,H-4'
),7.05(2H,s
,H-2'
,H-6'
),10.127(1H,s
,NH);13
C-NMR(200MHz,DMSO-d6
)δ:14.62(C-2”),21.04(3’-C
H3,5’-C
H3),59.41(C-1”),75.41(C-5),86.85(C-3),120.58(C-2’,C-6’),127.73(C-4’),135.03(C-1’),135.03(C-3’,C-5’),164.32(C-2),177.25(C-3”),188.65(C-4)。
(B)乙基2-(3’-甲氧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化合物2)之合成
比照化合物1之製備方法,但以3’-甲氧基苯胺(10.71克,0.1莫耳)取代3’,5’-二甲苯胺,得到白色針狀結晶21.6克,產率78%;熔點:140.7℃;光譜數據如下MS(m/z,%):278(M+
+1,9.12),277(M+
,53.04),231(M+
-46,100);IR(KBr disc)
cm-1
:3282(-NH-),1703.14(C4
=O),1662.47(C3
-CO-OEt);UVλmax
nm(MeOH)(log ε):283.0(4.218);1
H-NMR(200MHz,CDCl3
)δ:1.32(3H,t
,J
=6.9Hz,H-2”),3.75(3H,s
,3’-OCH 3
),4.30(2H,q
,J
=6.9Hz,H-1”),4.61(2H,s
,H-5),6.7~7.25(4H,m
,H-2'
,H-4’,H-5'
,H-6'
),10.2(1H,s
,-NH
-);13
C-NMR(200MHz,CDCl3
)δ:14.22(C-2”),55.15(3’-OC
H3
),60.28(C-1”),75.21(C-5),87.39(C-3),107.15(C-2’),111.08(C-4’),113.24(C-6’),129.96(C-5’),135.62(C-1’),160.05(C-3’),165.26(C-2),177.34(C-3”),188.12(C-4)。
(C)乙基2-(2’-甲基-4’-氯-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化合物3)之合成
比照化合物1的製備方法,但以2’-甲基-4’-氯-苯胺(10.71克,0.1莫耳)取代3’,5’-二甲苯胺,得到白色結晶18.55克,熔點:118-119℃;光譜數據如下MS(m/z):262(M+
+1,8.81),261(M+,40.95);IR(KBr disc)cm-1
3169.35(-NH-),1703.62(C4=O),1651.96(C3-CO-OEt);UVλmax
nm(MeOH)(log ε):294.5(4.1717);1
H-NMR(200MHz,DMSO-d6
)δ:1.245(3H,t
,J
=7Hz,H-2”),2.29(3H,s,2’-CH3),4.035(2H,q
,J
=7Hz,H-1”),4.62(2H,s
,H-2),7.208~7.447(4H,m
,H-3’,H-4’,H-5’,H-6’),10.15(1H,s
,-NH-);13
C-NMR(200MHz,DMSO-d6
)δ:14.69(C-2”),17.65(2’-C
H3),59.32(C-1”),75.24(C-5),86.67(C-3),125.46(C-6’),126.77(C-4’),127.27(C-5’),130.68(C-3’),132.68(C-2’),133.92(C-1’),164.28(C-2),177.60(C-3”),188.81(C-4)。
(D)乙基2-(2’-乙氧羰基甲基苯胺)-4-側氧基-4,5,-
二氫呋喃-3-羧酸酯(化合物4)之合成
(a)製作乙基2-(2’-胺苯基)乙酸酯(Ethyl 2-(2’-aminophenyl)acetate)
取2-(2’-硝基苯基)乙酸(2-(2’-nitrophenyl)acetic acid)(18.1克,0.1莫耳),溶於95%乙醇溶液(200毫升)中,保持於低溫8℃,緩慢滴加98%濃硫酸(20毫升),攪拌1小時,水浴加熱迴流4小時,然後室溫下攪拌1至2天,以TLC檢查反應情形,減壓加熱除去乙醇溶液,殘渣緩慢加入冰水,用氯仿萃取多次,萃取液加無水硫酸鎂乾燥,減壓濃縮去除氯仿,得淡黃色塊狀凝固物2-(2’-硝基苯基)乙酸酯(16.9克,81%)。
取2-(2’-硝基苯基)乙酸酯(10.5克,0.1莫耳),置於強化玻璃瓶中,加乙醇溶液(50毫升)及10%鈀/碳混合物1.0克當作催化劑,裝置於氫化機後,通氫氣進行氫化反應,以TLC檢查反應情形,反應完成後,過濾除去鈀/碳混合物,減壓減壓濃縮去除乙醇,得棕黃色粘綢液體乙基2-(2’-胺苯基)乙酸酯。
(b)合成乙基2-(2’-乙氧羰基甲基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
取氫化鈉(60%,8.0克,0.2莫耳)懸著於無水之四氫呋喃(40毫升)中後,緩慢滴入丙二酸二乙酯(32.0克,0.2莫耳)與四氫呋喃(50毫升)之混合溶液,當滴加完後冷卻至10至12℃,再慢慢滴加氯乙醯氯(11.3克,0.1莫耳)之四氫呋喃(100毫升)溶液,滴加完後保持低溫(10至12℃)一小時,隨後改用溫水(40至45℃)溫之,約一小時,再冷卻至10至12℃。將上述(a)合成的乙基2-(2’-胺苯基)乙酸酯(0.1莫耳)之四氫
呋喃(50毫升)溶液滴入前述反應液中,於室溫攪拌一小時後,在水浴上加熱幾小時,用TLC檢驗反應是否完成,然後減壓濃縮去除大部份四氫呋喃。把冰水600毫升倒入減壓濃縮瓶中,再以氯仿萃取多次、其萃取液經水洗之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減壓濃縮去除氯仿,取濃縮液置於室溫下令其結晶,收集結晶用乙醇再結晶,得到白色針狀結晶13.66克,產率41%;熔點:91.2℃;光譜數據如下MS(m/z,%):332.8(M+
,35.85),333.8(M+
+1,7.73);IR(KBr disc)cm-1
:3121.86(-NH-),1737.28(C8’=O),1698.3(C4=O),1664.19(C3-CO-OEt);UVλmax
nm(MeOH)(log ε):291.0(3.825);1
H-NMR(200MHz,DMSO-d6
)δ:1.176(3H,t
,J
=7Hz,H-10’),1.23(3H,t
,166J
=7Hz,H-2”),3.763(2H,s
,H-7’),4.049(2H,q
,J
=7Hz,H-9’),4.192(2H,q
,J
=7Hz,H-2”),4.573(2H,s,H-5),7.321~7.453(4H,m
,H-3'
,H-4'
,H-5'
,H-6'
),10.115(1H,s
,NH);13
C-NMR(200MHz,DMSO-d6
)δ:14.09(C-10’),14.65(C-2”),37.29(C-7’),56.30(C-1”),60.96(C-9’),75.17(C-5’),86.93(C-3),126.79(C-6’),127.64(C-4’),128.17(C-2’),130.33(C-3’),131.44(C-5’),134.03(C-1’),164.09(C-2),170.88(C-8’),177.90(C-3”),188.98(C-4)。
其他苯胺衍生物(化合物5~10)之合成
比照化合物1的製備方法,但以不同的視需要經取代苯胺(0.1莫耳)替代3’,5’-二甲苯胺,得到對應的式(I)化合物,即化合物5至10,如表1所示。
實施例2:細胞存活測試(MTT分析)
於此實施例中,係透過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鹽(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簡稱MTT)之使用,來了解以不同濃度實施例1所提供化合物1處理是否會影響BHK-21細胞、TE671細胞及RD細胞之存活率,再推算化合物1對BHK-21細胞、TE671細胞及RD細胞之半毒殺濃度(Concentration of 50% cytotoxicity,CC50)。
MTT是一種水溶性的四唑鹽,可作用於活細胞粒線
體中的呼吸鏈,在琥珀酸去氫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簡稱SDH)與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簡稱cyt c)的作用下,將MTT結構中的四氮唑溴鹽(tetrazolium bromide)代謝還原,產生不溶於水的藍紫色結晶甲腊(formazan)。該結晶物的生成量與活細胞數目成正比(死細胞中的琥珀酸去氫酶消失,無法將MTT還原),且粒腺體乃細胞中對環境因素最為敏感的胞器,故可以MTT分析作為細胞經藥物處理後存活率的指標。
將BHK-21細胞、TE671細胞以及RD細胞以每孔3×103
的起始細胞數目分別培養於96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00微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FBS)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在培養盤的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培養液以及化合物1,並使化合物1之最終濃度分別為0、2.5、25、125、250以及500微莫耳濃度,置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48小時後,移除培養液,並於培養盤的每個孔中分別加入10微升MTT第一劑,避光反應4小時後,移除全部培養液,再於每個孔分別加入100微升MTT第二劑,避光反應1小時後,以ELISA測定570/630奈米波長之吸光值,結果示於第1A至1C圖。
由第1A至1C圖可知,化合物1對BHK-21細胞之半毒殺濃度為大於500微莫耳濃度,此外,化合物1對TE671細胞及RD細胞之半毒殺濃度分別為189微莫耳濃度以及222微莫耳濃度,此結果顯示化合物1對BHK-21細胞、TE671細胞及RD細胞之細胞毒性極低,不會影響細胞之存活率。
實施例3:抑制日本腦炎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以及細胞凋亡
(1)以JEV T1P1病毒株感染BHK-21細胞及TE671細胞
將BHK-21細胞及/或TE671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JEV T1P1病毒株進行感染,其中,感染BHK-21細胞的JEV T1P1病毒量為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0.1,而感染TE671細胞的JEV T1P1病毒量為M.O.I.=0.05,於此同時分別在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合物1(最終濃度分別為0、2.5、25以及125微莫耳濃度),置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
(2)細胞病變試驗
於上述實驗(1)之BHK-21細胞感染JEV T1P1病毒株48及72小時後,觀察細胞病變並拍照紀錄,而TE671細胞則於感染JEV T1P1病毒株36及48小時後,觀察細胞病變並拍照紀錄,結果示於第2A及2B圖。此外,分別從該二組細胞之各時間點的培養液收集200微升上清液,並保存於-80℃下,供實施例4之病毒班試驗使用。
由第2A圖觀察BHK-21細胞的細胞型態可知,當JEV T1P1病毒株感染BHK-21細胞48小時,BHK-21細胞已產生
明顯的細胞病變,但若同時處理化合物1(25微莫耳濃度),則可大幅降低細胞病變。此外,若延長JEV T1P1病毒株感染BHK-21細胞之時間至72小時,BHK-21細胞將產生非常嚴重的細胞病變(甚至已經死亡),但若同時以化合物1(125微莫耳濃度)處理,則仍可有效抑制JEV T1P1病毒株感染所引起的細胞病變。
由第2B圖觀察TE671細胞的細胞型態可知,以JEV T1P1病毒株感染TE671細胞36小時,TE671細胞已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但若同時處理化合物1(25微莫耳濃度),則可抑制細胞病變。此外,即使延長JEV T1P1病毒株感染TE671細胞之時間至48小時,化合物1(25微莫耳濃度)仍可大幅降低JEV T1P1病毒株感染所引起的細胞病變。
(3)細胞凋亡試驗
於上述實驗(1)BHK-21細胞及TE671細胞感染JEV T1P1病毒株36個小時後,以PBS沖洗BHK-21細胞及TE671細胞,移除PBS後,在每個孔中加入150微升之Trypsin-EDTA,並置於37℃培養箱中作用3分鐘後取出,先在每個孔中加入1毫升的MEM培養液中和Trypsin-EDTA,再將細胞收集於15毫升的離心管中,進行離心處理(2000rpm,3分鐘),移除上清液後,再以每管1毫升的PBS打散細胞,經離心處理(2000rpm,3分鐘),並移除上清液後,將不同管的細胞移至各別FACS管中並染色(不染色組:僅加入500微升結合緩衝液;單染Annexin V組:加入10微升Annexin V以及490微升結合緩衝液;單染PI組:加入10微升PI以及490微升結合緩衝液),待細胞與染劑避光作用5至10分鐘後,再以進行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結果示於第3A、3B
圖以及第4A、4B圖。
由第3A、3B圖可知,以JEV T1P1病毒株感染BHK-21細胞36小時後,59.05%的細胞已進入細胞凋亡晚期(late apoptosis),而化合物1可依濃度依賴性降低細胞進入細胞凋亡晚期的比例,此顯示化合物1具有抑制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之BHK-21細胞之細胞病變的能力。
此外,由第4A、4B圖可知,以JEV T1P1病毒株感染TE671細胞36小時後,20.1%的細胞已進入細胞凋亡晚期,但若以125微莫耳濃度的化合物1處理則可大幅降低細胞進入細胞凋亡晚期的比例至4.7%,此顯示化合物1具有抑制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之TE671細胞之細胞病變的能力。
實施例4:抑制日本腦炎病毒複製產量(病毒斑試驗)
將BHK-21細胞以每孔3×105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6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2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後,在每孔分別加入200微升已稀釋104
倍之上述實施例3之實驗(2)所收集的上清液(48、72小時),並置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每隔15分鐘輕輕拍打培養盤,以使上清液均勻覆蓋培養盤中所有細胞。培養1小時後移除上清液,在每個孔分別加入3毫升新的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培養3天後移除培養液,再加入奈酚藍黑染色劑,放置於室溫染色隔夜後,以清水沖洗細胞,晾乾後計數病毒斑數目,回算病毒效價(virus titer),結果示於第5A、5B圖以及第6A、6B圖。
由第5A、5B圖的結果可知,以化合物1處理感染JEV T1P1病毒株的BHK-21細胞48小時、72小時後,JEV T1P1於BHK-21細胞內之複製產量顯著降低。另外,由第6A及6B圖的結果可知,以化合物1處理感染JEV T1P1病毒株的TE671細胞36小時、48小時後,JEV於TE671細胞內之複製產量顯著降低。前述結果顯示,化合物1具有抑制日本腦炎病毒複製的能力。
實施例5:抗病毒機轉分析
將TE671細胞以每孔3×105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6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2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1毫升之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JEV T1P1病毒株(M.O.I.=0.05)進行感染,於此同時分別在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合物1(最終濃度分別為0、2.5、25、125以及250微莫耳濃度)。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36小時後,移除上清液,以PBS沖洗TE671細胞,移除PBS後,在每個孔中加入150微升之Trypsin-EDTA,並置於37℃培養箱中作用3分鐘後取出,先在每個孔中加入1毫升的MEM培養液中和,再將細胞收集於15毫升的離心管中,進行離心處理(2000rpm,3分鐘),移除上清液後,再以每管1毫升的PBS打散細胞並將細胞收及於1.5毫升的微量離心管,進行離心處理(2000rpm,3分鐘),移除上清液後,在每管分別加入100微升蛋白質溶解緩衝液(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buffer,RIPA buffer),置於4℃反應15至30分鐘,再利用超音波破碎機(sonicator)進行破碎(LEVEL3;
ON/OFF:2秒/2秒;破碎時間:10秒),接著進行離心處裡(4℃,2000rpm,3分鐘),將蛋白質上清液分別收集於新的微量離心管中,再分別加入100微升的膠體電泳樣本溶液(2X SDS-PAGE sample loading buffer),置於乾浴機(100℃)加熱5分鐘後,迅速至於冰上,可置於-20℃保存。
以上述之蛋白質樣本進行蛋白質電泳分析,先組合玻璃及鑄膠架,再倒入依照所需膠體濃度所配製的分離膠體(separating gel)溶液,以75%酒精壓平,待分離膠體凝固後,將酒精倒乾,再加入配置好的4%焦集膠體(stacking gel)溶液,並插入齒模,待焦集膠體凝固後,拔除齒模,而後將膠架置於電泳裝置中,倒入分離膠體緩衝液(1X Running buffer),注入3.5微升標準蛋白質(maker)以及10微升蛋白質樣本後,開始進行電泳分離(電壓:60伏特;時間:30分鐘),待藍色染劑進入分離膠體層且標準蛋白質已分離開後,將電壓調至120伏特,再進行電泳分離1.5小時,直到藍色染劑移至分離膠體層的底部,即可切除焦集膠體,以進行蛋白質轉印。
先將準備好的海綿、硝化纖維膜(Nitrocellulose member)、3M濾紙以及上述之電泳膠以轉印緩衝液(Transfer buffer)浸泡,再由正極往負極依序放上一張海綿、兩張3M濾紙、一張硝化纖維膜、電泳膠、兩張3M濾紙、一張海綿,仔細地壓出各層間的氣泡後闔上電極板後,將電極板放入Bio-Rad濕式轉印槽中,以進行蛋白質轉印(4℃,90伏特,400毫安培,90分鐘)。最後,待蛋白質轉印至硝化纖維膜,即可進行西方點墨試驗,將轉印後的硝化纖維膜浸泡於含有1% BSA阻斷液(Blocking
solution)中,於室溫震盪反應1至1.5小時。接著,加入一級抗體(以1% BSA緩衝液配製,稀釋濃度依照各抗體之說明書建議),於4℃震盪反應至隔日,回收一級抗體,並以1X TBST振盪潤洗三次,每次20分鐘,再加入二級抗體,於室溫振盪反應2小時,再以1X TBST振盪潤洗三次,每次20分鐘。然後,取ECL呈色劑(試劑1:試劑2=1:1)混合加於該膜上,馬上放入壓片夾(caseete)中,於暗房中以X光片進行壓片,結果示於第7圖。
由第7圖可知,以JEV T1P1感染TE671細胞後,TE671細胞中與Janus激酶-轉錄訊息傳遞子及活化子蛋白訊息傳導路徑、蛋白激酶AkT-哺乳類雷帕黴素靶蛋白訊息傳導路徑、細胞外訊息調控激酶-環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訊息傳導路徑等路徑相關的蛋白質的磷酸化程度明顯下降,但若同時以化合物1處理,則可依濃度依賴性有效提升因JEV T1P1感染而抑制的該等訊息傳導路徑相關蛋白質的磷酸化。此結果顯示,化合物1具有活化宿主之抗病毒機轉的能力。
實施例6:抗病毒基因之表現分析
依實驗條件將TE671細胞培養於6孔的細胞培養盤中,隔天進行JEV T1P1病毒株感染(M.O.I.=1),且同時於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合物1(最終濃度分別為0或125微莫耳濃度),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8小時後,將細胞收下並以PBS充分懸浮後,進行離心處理(2000rpm,5分鐘),再利用Pure LinkTM
RNA Mini Kit試劑萃取細胞RNA,若欲於-20℃保存萃取所得之RNA,必須馬上以下列之反轉錄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步驟將RNA反轉錄為
cDNA:i)取11微升RNA置於PCR微量試管中,並於55℃之PCR機器中反應15分鐘;ii)接著,加入1微升dNTP、1微升Oligo dT primer,並於65℃反應10分鐘;iii)再加入2微升DTT以及4微升5X First stand buffer,並於42℃反應1分鐘;iv)加入1微升Superscript IV Transcriptase,並於42℃反應62分鐘;v)為終止反應(即,使Superscript IV Transcriptase失去活性),再於72℃反應15分鐘。由前述步驟所得之cDNA,可於-20℃保存。
以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CR)分析抗病毒基因的表現,於8連排的微量PCR管的每一管中入下列比例之cDNA混合物:SYBR Green(12.5微升)、順向引子(1微升)、反向引子(1微升)、MgCl2
(1微升)、ddH2
O(4.5微升)以及cDNA(5微升),將前述cDNA混合物置入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機器中,並設定反應條件如下:i)95℃、15分鐘;ii)然後以95℃、15秒以及60℃、1分鐘進行共40個循環(cycle)。最後,利用ABI Prism 7500 software測量每一個循環之螢光量。計算方式為利用Ct值算出△Ct及△△Ct(△Ct=Ct.exp-Ct.control,△△Ct=△Ct.exp-△Ct.mock),再算出2-△△Ct
,即可算出每組基因與控制組比較的倍數,結果示於第8A至8E圖。
由第8A至8E圖可知,化合物1可提高經JEV T1P1感染之TE671細胞之蛋白質激酶R、腺甘酸合成酶、干擾素-α、以及干擾素受體等基因的相對表現量。此結果顯示,化合物1具有促進宿主細胞表現抗病毒基因的能力。
實施例7:抑制登革熱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
將BHK-21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
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1毫升之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DEN2(dengue virus type 2)病毒株感染BHK-21細胞(M.O.I.=0.1),於此同時分別在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合物1(最終濃度分別為0、2.5、以及25微莫耳濃度),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72小時後,觀察細胞型態並拍照紀錄,結果示於第9圖。
由第9圖可知,經DEN2感染72小時的BHK-21細胞都已產生細胞病變,但若同時以化合物1(25微莫耳濃度)處理則可有效抑制DEN2感染所引起的細胞病變。
實施例8:抑制登革熱病毒複製產量
將Huh7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1毫升之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DEN2病毒株進行感染(M.O.I.=5),同時,於此同時分別在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合物1(最終濃度分別為0、10、50、100以及150微莫耳濃度),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48小時後,收集病毒培養液之上清液。
以抗原捕捉型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antigen-captur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分析上述所得之上清液,定量該病毒培養液中所含DEN2 NSI蛋白量。首先,於96
孔的微量反應盤各孔中加入NS1抗體(200微升/孔),於4℃反應至隔天,以PBST清洗該反應盤各孔三次(200微升/次),然後,於各孔分別加入300微升含有1%BSA之阻斷液,置於室溫反應1小時後,將阻斷液完全移除。於各孔中加入序列稀釋之重組蛋白(rNS1)以及事先於95℃變性(denature)3分鐘的上清液(200微升/孔),於室溫反應1小時後,移除所有液體,再於各孔中加入抗體(anti-NS1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with biotin),於室溫反應1小時後,以PBST振盪潤洗三次,每次200微升。再於各孔中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鏈黴親和素(strepavidin-HRP)(200微升/孔),於室溫反應20分鐘後,以PBST振盪潤洗三次(200微升/孔)。最後,加入TMB(200微升/孔),並置於室溫呈色10分鐘後,再加入2N之H2
SO4
(100微升/孔)以終止反應,並測OD450,得到各組上清液中DEN2 NS1蛋白質含量的讀值,用以評估DEN2的複製產量,結果示於第10圖。
由第10圖可知,10微莫耳濃度化合物1即可大幅降低DEN2 NS1蛋白質量,此結果顯示,化合物1可有效降低登革熱病毒於宿主細胞中的複製產量。
實施例9:抑制腸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
將RD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移除原培養液後,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1毫升之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病毒株感染RD細胞(M.O.I.=0.1),同時於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之
化合物1(最終濃度為0、2.5、25以及125微莫耳濃度),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36小時後,觀察細胞病變並拍照紀錄,結果示於第11圖。
由第11圖可知,以EV71感染的36小時的RD細胞都已產生細胞病變,但若同時以化合物1(125微莫耳濃度)處理,則可有效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細胞病變。
實施例10:抑制腸病毒複製產量
將RD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移除原培養液後,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1毫升之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EV71病毒株感染RD細胞(M.O.I.=0.1),同時於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之化合物1(最終濃度為0、2.5、25以及125微莫耳濃度),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36小時後,收集病毒培養液,以進行下述病毒斑試驗。
將RD細胞培養於6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至隔天,移除原培養液後,在每孔分別加入200微升已稀釋104
倍之上述病毒培養液,感染1小時,再於每格加入3毫升之3% agarose覆蓋液,並置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三天,移除覆蓋液,並於每孔加入甲基藍染色劑,置於室溫染色至隔天,接著,以清水沖洗,晾乾後計數病毒斑數目,回算病毒效價及抑制率,結果示於第12A及12B圖。
由第12A及12B圖可知,2.5、25、以及125微莫耳
濃度之化合物1對EV71病毒株於RD細胞中之病毒複製產量的抑制率分別為4.6%、23%、以及24.6%,前述結果顯示,化合物1可大幅降低腸病毒株於宿主細胞中的複製產量。
實施例11:併用干擾素以抑制腸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
將RD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待細胞貼覆於培養盤上後,移除原培養液,在每個孔分別加入新的1毫升之含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並以腸病毒71型病毒株感染RD細胞(M.O.I.=0.1),於此同時在不同的孔中加入不同濃度之化合物1(最終濃度為0、2.5、25以及125微莫耳濃度)及/或干擾素-β(最終濃度為0以及100單位/毫升),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36小時後,觀察細胞病變並拍照紀錄,結果示於第13圖及表2。此外,分別從各孔的培養液收集200微升上清液,並保存於-80℃下,以進行實施例12之病毒班試驗。
由第13圖及表2可知,以EV71感染的36小時的RD細胞都已產生細胞病變,其存活率僅5.01%,但若以化合物1合併使用100單位/毫升之干擾素-β,則可有效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細胞病變,且細胞存活率隨化合物1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於併用125微莫耳濃度化合物1所提供之細胞存活率可達83.3%。前述結果顯示,結合使用化合物1與干擾素可產生抑制腸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的協同作用。
實施例12:併用干擾素以抑制腸病毒複製產量
將RD細胞以每孔3×104
的起始細胞數目培養於24孔的細胞培養盤中,每孔使用1毫升之含有2%胎牛血清的MEM培養液,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隔夜培養,移除原培養液後,在每孔分別加入200微升已稀釋104
倍之上述病毒培養液,感染1小時,再於每格加入3毫升之3% agarose覆蓋液,並置於37℃、含有體積5%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三天,移除覆蓋液,並於每孔加入甲基藍染色劑,置於室溫染色至隔天,接著,以清水沖洗,晾乾後計數病毒斑數目,回算病毒效價,結果示於第14圖。
由第14圖的結果可知,以125微莫耳濃度之化合物1合併使用100單位/毫升之干擾素-β對EV71病毒株於RD細胞中
之病毒複製產量的抑制率為78%(即,100%×(109.1
-108.45
)/109.1
=78%),此結果顯示結合使用化合物1與干擾素可產生降低腸病毒於宿主細胞中之病毒複製產量的協同作用。
Claims (13)
- 一種使用胺類衍生物於製造抗病毒藥劑之用途,其中該胺類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醫藥可接受鹽、及前述之組合:
-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R1 為C1-6烷基;R2 為H;以及R3 、R4 、R5 、R6 及R7 係各自獨立為H或C1-4烷基。
-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胺類衍生物係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1)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3’,5’-dimethyl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3)乙基2-(2’-甲基-4’-氯-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2’-methyl-4’-chloro-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7)乙基2-(3’-氯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 (Ethyl 2-(3’-chloro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9)乙基2-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以及(10)乙基2-(3’,4’-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Ethyl 2-(3’,4’-dimethylanilino)-4-oxo-4,5-dihydrofuran-3-carboxylate)。
-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胺類衍生物係乙基2-(3’,5’-二甲苯胺)-4-側氧基-4,5,-二氫呋喃-3-羧酸酯。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藥劑係用於選自以下之至少一者: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制之Janus激酶-轉錄訊息傳遞子及活化子蛋白(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訊息傳導路徑、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制之蛋白激酶AkT-哺乳類雷帕黴素靶蛋白(protein kinase AkT-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AkT-mTOR)訊息傳導路徑、活化宿主細胞中受病毒抑制之細胞外訊息調控激酶-環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ERK-CREB)訊息傳導路徑、促進宿主細胞表現干擾素、促進宿主細胞表現干擾素受體、促進宿主細胞表現干擾素調節因子、促進宿主細胞表現蛋白質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及促進宿主細胞表現腺甘酸合成酶(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
- 如請求項5之用途,其中該干擾素係干擾素-α及干擾素-β之至少一者,該干擾素受體係干擾素α受體1(interferon-α receptor-1,IFNAR1)、該干擾素調節因子係干擾素調節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IRF-3)及干擾素調節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7,IRF-7)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藥劑係用於抑制病毒所引起之細胞凋亡(apoptosis)、抑制病毒感染所引起之細胞病變(cytopathic effect)、及抑制病毒於宿主細胞內之複製產量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病毒係黃病毒屬(Flavivirus genus)之病毒及腸病毒屬(Enterovirus genus)之病毒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病毒係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DEN)及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9之用途,其中該登革熱病毒係第二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DEN2)。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藥劑另含一干擾素或與該干擾素合併使用。
- 如請求項11之用途,其中該藥劑係另含干擾素-α及干擾素-β之至少一者或與之併用,以抗腸病毒。
- 如請求項11之用途,其中該藥劑係另含干擾素-β或與之併 用,以抗腸病毒71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00064A TWI472518B (zh) | 2014-01-02 | 2014-01-02 | 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用途 |
US14/263,591 US9205073B2 (en) | 2014-01-02 | 2014-04-28 | Method for treating virus infection using derivative of aniline |
JP2014136125A JP5873900B2 (ja) | 2014-01-02 | 2014-07-01 | ウイルス感染を治療するための医薬組成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00064A TWI472518B (zh) | 2014-01-02 | 2014-01-02 | 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72518B true TWI472518B (zh) | 2015-02-11 |
TW201527290A TW201527290A (zh) | 2015-07-16 |
Family
ID=53018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00064A TWI472518B (zh) | 2014-01-02 | 2014-01-02 | 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用途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05073B2 (zh) |
JP (1) | JP5873900B2 (zh) |
TW (1) | TWI472518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75596A1 (zh) * | 2011-11-23 | 2013-05-30 | 华东理工大学 | 作为dhodh抑制剂的五元二氢杂环酮类衍生物及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45122A (en) * | 1986-12-05 | 1989-07-04 | Georgiev Vassil S | Anti-allergy treatment using 2-(substituted amino)-4,5-dihydro-4-oxo-3-furancarboxylic acids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
JP2009536622A (ja) * | 2006-04-25 | 2009-10-15 | ザ クリーブランド クリニック ファウンデーション | Rnアーゼlを活性化する抗ウイルス剤 |
US20150166498A1 (en) | 2012-05-29 | 2015-06-18 | Nai Inc. | Dihydroorotic acid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
-
2014
- 2014-01-02 TW TW103100064A patent/TWI47251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4-28 US US14/263,591 patent/US92050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01 JP JP2014136125A patent/JP587390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75596A1 (zh) * | 2011-11-23 | 2013-05-30 | 华东理工大学 | 作为dhodh抑制剂的五元二氢杂环酮类衍生物及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Kuo Sheng-chu et al.;"Studies on heterocyclic compounds,Ⅴ.synthetic investigation of glycarpine";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84,vol.47,no.1,pages 47-51. Prabhakar S. et al.;"Synthesis of Acronycidine";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1971,vol.9,pages 191-193.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29108A (ja) | 2015-07-16 |
US9205073B2 (en) | 2015-12-08 |
US20150182491A1 (en) | 2015-07-02 |
JP5873900B2 (ja) | 2016-03-01 |
TW201527290A (zh) | 2015-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030143A1 (zh) | 酮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用途 | |
CN109748915B (zh) | 流感病毒复制抑制剂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 | |
CN102843909A (zh) | 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 |
CN109715202A (zh) | 用于治疗疾病的化合物、组合物和方法 | |
CN102119167A (zh) | 核苷环状磷酸酯 | |
US11236108B2 (en) | Functionalized heterocycles as antiviral agents | |
Suthar et al. | Infectious clones of novel lineage 1 and lineage 2 West Nile virus strains WNV-TX02 and WNV-Madagascar | |
CN103420991B (zh) | 作为丙型肝炎抑制剂的吡咯烷衍生物及其在药物中的应用 | |
Pinto et al. | Marine natural seaweed products as potential antiviral drugs against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 |
TW201121958A (en) | Methods of treating hepatitis C virus with oxoacetamide compounds | |
CN103097370A (zh) | 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苯并呋喃衍生物 | |
US20110212986A1 (en) | Anti-flavivirus therapeutic | |
CN110590660B (zh) | 一种喹啉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抗肠道病毒71型的应用 | |
TWI472518B (zh) | 苯胺衍生物於抗病毒之用途 | |
CN104884459A (zh) | 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大环苯并呋喃和氮杂苯并呋喃化合物 | |
CN104610272B (zh) | 环状黄酮或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9602746B (zh) | 治疗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及其制药用途 | |
US10765644B2 (en) |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 |
EP3903791A1 (en) | Anti-human norovirus agent | |
CN108349907B (zh) | 1,4(1,4)-二苯杂环六蕃-12,43-二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JP5711822B2 (ja) | ラビウイルス科ウイルスの治療薬の調製におけるキナゾリン系化合物の使用 | |
CN114796204B (zh) | 安莎三烯类化合物在抗病毒感染药物中的用途及制备方法 | |
KR101567558B1 (ko) | C형 간염 바이러스의 게놈 복제의 선택적 저해 활성을 갖는 인돌계 화합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c형 간염의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약학적 조성물 | |
CN103304551A (zh) | 丙肝聚合酶抑制剂 | |
CN110693896B (zh) | 一种肠道病毒小分子抑制剂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