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4893B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64893B TWI464893B TW101147800A TW101147800A TWI464893B TW I464893 B TWI464893 B TW I464893B TW 101147800 A TW101147800 A TW 101147800A TW 101147800 A TW101147800 A TW 101147800A TW I464893 B TWI464893 B TW I46489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finger
- bus
- electrodes
- auxiliary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503 electroluminescenc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6790 Productive coug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3 encaps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germa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Ge]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02 sput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794 sputu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特別是指一種矽晶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參閱圖1,已知的矽晶太陽能電池主要包含:一用於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光電轉換基板91,以及用於傳導電流的一正面電極92與一背面電極(圖未示)。其中,該正面電極92包括數個匯流電極(bus bar electrode)921,及數個橫向連接匯流電極921且呈長條形的指狀電極(finger bar electrode)922。該正面電極92在製造上,可利用網版印刷方式塗布導電漿料,並經過燒結製程使導電漿料固化成型,進而形成該匯流電極921與該數個指狀電極922。
一般期望印製出的指狀電極922具有較高的高寬比(Aspect Ratio),以減少電池正面被指狀電極922遮蔽的面積,從而可提升電池的受光面積與轉換效率。但由於已知的指狀電極922的延伸長度長,要印製出又細又長的指狀電極922的難度較高,印製過程中不時會有斷線的情形發生,一旦指狀電極922斷線就會影響電流收集效果,而且也會造成電池外觀不良,在進行電致發光(簡稱EL)之電性量測時,會觀察到電池於斷線處產生亮度不均勻之現象。為了改良以上缺失,必須提出一種創新結構的電極設計。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減輕指狀電極
斷線之影響,並可提升電池轉換效率與電流收集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於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具有相反的一受光面與一背面的基板、一位於該基板的該背面上的背面電極,及一位於該基板的該受光面上的正面電極。
該正面電極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匯流電極與一第二匯流電極,以及位於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之間的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和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之間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之間皆沿該第一方向排列,且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相間隔。
其中,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二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一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一輔助電極,每一第一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的第一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該第一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一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二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二輔助電極,每一第二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的第三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三端的第四端,該第二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
每相鄰兩第一指狀電極組經由一第一連接電極相連,每相鄰兩第二指狀電極組經由一第二連接電極相連,且該
第一連接電極較該第一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一匯流電極,該第二連接電極較該第二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二匯流電極。
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太陽能電池,其正面電極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匯流電極與一第二匯流電極,以及位於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之間的至少一第一指狀電極組和至少一第二指狀電極組,且該第一指狀電極組與該第二指狀電極組相間隔。
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二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一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一輔助電極,每一第一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的第一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該第一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該第二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一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二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二輔助電極,每一第二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的第三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三端的第四端,該第二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
該第一指狀電極組中的至少兩相鄰第一指狀電極經由一第一內連電極相連,該第二指狀電極組中的至少兩相鄰第二指狀電極經由一第二內連電極相連,且該第一內連電極較該第一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一匯流電極,該第二內連電極較該第二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二匯流電極。
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相對設置的一第一板
材與一第二板材、數個排列於該第一板材與該第二板材之間且如上述的太陽能電池,及一封裝材。該封裝材位於該第一板材與該第二板材之間,並包覆在該數個太陽能電池的周圍。
本發明之功效:藉由第一指狀電極與第二指狀電極不連接,取代傳統連續橫線式的指狀電極,因此可改善斷線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可降低外觀不良而造成的損失。而且透過各個輔助電極來連接同一組中的各個指狀電極,再透過連接電極來連接相鄰的指狀電極組或以內連電極連接相鄰的指狀電極,可提供完整而連續的導電網路,有助於提升電流收集效率與光電轉換效率。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六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3、4,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上下相對設置的一第一板材1與一第二板材2、數個陣列式排列於該第一板材1與該第二板材2間的太陽能電池3,及至少一位於該第一板材1及該第二板材2間,並包覆在該數個太陽能電池3周圍的封裝材4。
該第一板材1與該第二板材2在實施上沒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玻璃或塑膠板材,而且位於電池受光面的一側的板材必須為可透光。該封裝材4的材質例如可透光的乙
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當然也可以使用其它適合封裝的材質。
該數個太陽能電池3透過圖未示出的焊帶導線(ribbon)而電連接。該數個太陽能電池3的結構都相同,以下僅以其中一個為例進行說明。
參閱圖3、4、5,該太陽能電池3包含:一基板31、一背面電極32,及一正面電極6。
該基板31具有相反的一受光面311與一背面312,在該受光面311處的內側設有一射極層313,在該射極層313上可設置一抗反射層314。其中,該基板31例如矽基板,且該基板31與該射極層313的其中一個為n型半導體,另一個為p型半導體,進而形成p-n接面。該抗反射層314的材料例如氮化矽(SiNx
),可用於降低光反射,以提高光線入射量。
該背面電極32位於該基板31的該背面312上,並與該正面電極6配合將電池產生的電能傳輸到外部。由於該背面電極32非本發明的改良重點,所以不再詳述。
該正面電極6位於該基板31的該受光面311上,並可穿過該抗反射層314而接觸該射極層313。該正面電極6包括沿一第一方向51延伸且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51的第二方向52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匯流電極61、一第二匯流電極62與一第三匯流電極63、位於該第一匯流電極61與該第二匯流電極62之間的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64和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65、位於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
63之間的數個第三指狀電極組66與數個第四指狀電極組67、數個連接在該第一匯流電極61之遠離該第二匯流電極62的一側的第五指狀電極組68,以及數個連接在該第三匯流電極63之遠離該第二匯流電極62的一側的第六指狀電極組69。補充說明的是,本實施例雖然以三個匯流電極為例,但實施上也可以僅設置兩個匯流電極,此時連接所述匯流電極的指狀電極組的數目亦會相應地減少。
本實施例之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64彼此之間沿該第一方向51排列,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65彼此之間也沿該第一方向51排列,且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64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65相間隔而未連接。
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組64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且往該第二匯流電極62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一指狀電極641,以及一第一輔助電極642。本實施例的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組64的第一指狀電極641的數量為二個,但實施時也可以為三個以上。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641皆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且沿該第一方向51間隔排列。每一第一指狀電極641包括一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的第一端643,及一相反於該第一端643的第二端644。該第一輔助電極642連接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641的第二端644。而且無論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組64中設置多少個第一指狀電極641,該第一輔助電極642都連接該組中的所有第一指狀電極641的第二端644。藉由第一輔助電極642連接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641,形成完整的導電網路,可提升電流收集效率。
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組65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62且往該第一匯流電極61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二指狀電極651,以及一第二輔助電極652。本實施例的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組65的第二指狀電極651的數量為二個,但實施時也可以為三個以上。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651皆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且沿該第一方向51間隔排列。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組65的每一第二指狀電極651包括一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的第三端653,及一相反於該第三端653的第四端654。該第二輔助電極652連接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651的第四端654。而且無論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組65中設置多少個第二指狀電極651,該第二輔助電極652都連接該組中的所有第二指狀電極651的第四端654。藉由第二輔助電極652連接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651,形成完整的導電網路,可提升電流收集效率。
本實施例之該數個第一輔助電極642分別與該數個第二輔助電極652非相對設置而呈現交錯排列,該數個第一輔助電極642的中心分別位於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的不同直線上,且該等直線皆不通過任一個第二輔助電極652的中心。
任兩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641的距離及任兩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651的距離皆為d1,定義一通過每一第一指狀電極641的第二端644的第一直線L1,以及一通過每一第二指狀電極651的第四端654的第二直線L2,該第一直線L1與該第二直線L2的距離為d2。較佳地,d1≧d2>100μm
。
由於電池可透過電致發光(簡稱EL)原理進行檢測,檢測方式是對電池施加偏壓而使電池發光,藉由電池表面的發光均勻度可確認是否有瑕疵產生。而電池上電流量較大的部位的亮度較亮,電流量較小的部位則亮度較暗,因此在該第一直線L1與該第二直線L2之間的部位於EL測試中會呈現較暗的顏色(下稱為暗帶),但此並非瑕疵造成,只是單純地因為該部位收集到的電流較小,並且因為電池整體的影像對比所產生的現象。但為了提升電池於EL測試的外觀品質,該暗帶愈不明顯愈好,因此d2的距離不可過大,較佳地小於或等於d1。另一方面,由於各指狀電極與輔助電極於EL測試時是呈現顏色較暗的細灰線形態,若d2值太小時,即第一直線L1與第二直線L2過於靠近,此亦表示第一輔助電極642與第二輔助電極652過於靠近,則第一輔助電極642與第二輔助電極652所形成的細灰線會非常靠近,導致在EL檢測中會更明顯地呈現暗線,如此亦不佳,因此較佳地d2>100μm。而d1在設計上可隨著指狀電極的數量進行調整,因此不須特別限定d1,但其中d1可大於100μm的設計原因與上述d2大於100μm的設計原因類似,可避免指狀電極之間過於接近而造成EL檢測中有明顯的暗線。
此外,每相鄰兩第一指狀電極組64經由一第一連接電極71相連,每相鄰兩第二指狀電極組65經由一第二連接電極72相連,且該第一連接電極71較該第一輔助電極642
接近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連接電極72較該第二輔助電極652接近該第二匯流電極62。藉由第一連接電極71使第一指狀電極組64之間形成連續的導電網路,且第二連接電極72使第二指狀電極組65之間形成連續的導電網路,可提升電流收集效率。
更具體而言,每一第一指狀電極641沿該第二方向52的長度為X,每一第一連接電極71的兩端各自連接每相鄰兩第一指狀電極組64之相鄰近的第一指狀電極641,且該第一連接電極71和與其相連的第一指狀電極641的第二端644之沿該第二方向52的距離d3為X/2~X/3。每一第二指狀電極651沿該第二方向52的長度為X,每一第二連接電極72的兩端各自連接每相鄰兩第二指狀電極組65之相鄰近的第二指狀電極651,且該第二連接電極72和與其相連的第二指狀電極651的第四端654之沿該第二方向52的距離d4為X/2~X/3。上述的距離限定有助於改善電池於EL之電性測試結果。
該數個第三指狀電極組66連接在該第二匯流電極62之相反於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65的一側,該數個第三指狀電極組66的結構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65的結構相同,且該數個第三指狀電極組66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65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為對稱軸而呈鏡像對稱。每一第三指狀電極組66包括數個第三指狀電極661,以及一連接在該數個第三指狀電極661的末端的第三輔助電極662。每相鄰兩第三指狀電極組66經由一第三連接電極73相連。
該數個第四指狀電極組67連接在該第三匯流電極63之朝向該數個第三指狀電極組66的一側,且該數個第四指狀電極組67與該數個第三指狀電極組66相間隔。該數個第四指狀電極組67的結構與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64的結構相同,且該數個第四指狀電極組67與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64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為對稱軸而呈鏡像對稱。每一第四指狀電極組67包括數個第四指狀電極671,以及一連接在該數個第四指狀電極671的末端的第四輔助電極672。每相鄰兩第四指狀電極組67經由一第四連接電極74相連。
本實施例的每一第五指狀電極組68包括數個第五指狀電極681,以及一連接在該數個第五指狀電極681的末端的第五輔助電極682。每相鄰兩第五指狀電極組68經由一第五連接電極75相連。該數個第六指狀電極組69與該數個第五指狀電極組68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為對稱軸而呈鏡像對稱,每一第六指狀電極組69包括數個第六指狀電極691,以及一連接在該數個第六指狀電極691的末端的第六輔助電極692。每相鄰兩第六指狀電極組69經由一第六連接電極76相連。
此外,該正面電極6還包括數個分別位於電池的四角且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延伸電極80,以及沿該第一方向51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外連電極81與一第二外連電極82。該第一外連電極81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
一端,該第二外連電極82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另一端。藉由設置該第一外連電極81與第二外連電極82,使各個匯流電極之間以及各個指狀電極組之間形成完整的導電網路,可提升電流收集效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第一指狀電極641與第二指狀電極651不連接的設計,取代傳統連續橫線式的指狀電極,因此能改善傳統指狀電極於網印時容易斷線的問題,並可減輕斷線造成的不良影響,本發明進行EL檢測時,電池整體可呈現較為均勻的亮度,可降低外觀不良而造成的損失。另外,本發明透過各個輔助電極來連接同一組中的各個指狀電極,再透過連接電極來連接相鄰的指狀電極組,可提供完整而連續的導電網路,有助於提升電流收集效率與光電轉換效率。
參閱圖6,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二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的該數個第一輔助電極642分別與該數個第二輔助電極652相對設置。任一第一輔助電極642與一第二輔助電極652相對應而排列於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的同一直線上。而第一輔助電極642和第二輔助電極652各自連接的第一指狀電極641和第二指狀電極651也互相對應,且相對應的第一指狀電極641與第二指狀電極651位於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的同一直線上。此外,本實施例的其他指狀電極組的輔助電極的位置也都相對應,在此不再說明。
參閱圖7,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三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的正面電極6包括三個沿該第二方向52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一端的第三外連電極83,以及三個沿該第二方向52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另一端的第四外連電極84,且該三個第四外連電極84分別與該三個第三外連電極83沿著該第一方向51間隔相對。藉由第三外連電極83與第四外連電極84可以使每一匯流電極及與該匯流電極相連的指狀電極組之間形成完整的導電網路,可提升電流收集效率。
當然,本實施例的第三外連電極83與第四外連電極84的設計,也可以應用於該第二較佳實施例(圖6)中。
參閱圖8、9,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四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以下主要說明不同的地方。
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3的正面電極6包括位於該第一匯流電極61與該第二匯流電極62之間的至少一第一指狀電極組64和至少一第二指狀電極組65、位於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之間的至少一第三指狀電極組66和至少一第四指狀電極組67、至少一連接在該第一匯流電極61之遠離該第二匯流電極62的一側的第五指狀電極組68,以及至少一連接在該第三匯流電極63之遠離該第二匯流電極62的一側的第六指狀電極組69。
該第一指狀電極組64同樣包括數個第一指狀電極641與一第一輔助電極642,該第一輔助電極642沿該第一方向51延伸並連接所有的第一指狀電極641的第二端644。而該第一指狀電極組64中的至少兩相鄰第一指狀電極641經由一第一內連電極645相連,也就是說,將每兩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641視為一對時,則其中可以只有一對第一指狀電極641以一第一內連電極645相連,也可以有兩對以上的第一指狀電極641各自以一第一內連電極645相連。且該第一內連電極645較該第一輔助電極642接近該第一匯流電極61。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指狀電極組64的數量為一個,但實施時也可以為二個以上。而且本實施例設置有數個第一內連電極645,分別連接於兩兩成對的第一指狀電極641之間。
該第二指狀電極組65同樣包括數個第二指狀電極651與一第二輔助電極652,該第二輔助電極652沿該第一方向51延伸並連接所有的第二指狀電極651的第四端654。而該第二指狀電極組65中的至少兩相鄰第二指狀電極651經由一第二內連電極655相連,也就是說,將每兩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651視為一對時,則其中可以只有一對第二指狀電極651以一第二內連電極655相連,也可以有兩對以上的第二指狀電極651各自以一第二內連電極655相連。且該第二內連電極655較該第二輔助電極652接近該第二匯流電極62。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二指狀電極組65的數量為一個,但實施時也可以為二個以上。而且本實施例
設置有數個第二內連電極655,分別連接於兩兩成對的第二指狀電極651之間。
該第二指狀電極組65與該第一指狀電極組64相間隔而彼此不連接,而且本實施例的第一內連電極645與第二內連電極655非相對設置而呈交錯排列,該數個第一內連電極645的中心分別位於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的不同直線上,且該等直線皆不通過任一第二內連電極655的中心。
較佳地,本實施例可如同該第一較佳實施例,設計d1≧d2>100μm,其數值範圍所達成之功效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說明。
較佳地,本實施例的每一第一指狀電極641沿該第二方向52的長度為X,每一第一內連電極645的兩端各自連接兩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641,且該第一內連電極645和與其相連的第一指狀電極641的第二端644之沿該第二方向52的距離d3為X/2~X/3。每一第二指狀電極651沿該第二方向52的長度為X,每一第二內連電極655的兩端各自連接兩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651,且該第二內連電極655和與其相連的第二指狀電極651的第四端654之沿該第二方向52的距離d4為X/2~X/3。上述的距離限定有助於改善電池於EL之電性測試的結果。
本實施例的第三指狀電極組66與該第二指狀電極組65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為中心軸呈鏡像對稱,第四指狀電極組67與該第一指狀電極組64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為中心軸呈鏡像對稱,第五指狀電極組68與該第六指狀電極組69
以該第二匯流電極62為中心軸呈鏡像對稱。第三、四、五、六指狀電極組66~69同樣都包括數個指狀電極與一連接在該數個指狀電極的末端且沿該第一方向51延伸的輔助電極,每相鄰兩指狀電極以一內連電極連接。由於所述電極組66~69非本發明絕對必要的元件,因此不再詳述其結構。
參閱圖10,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五較佳實施例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該第一指狀電極組64與該第二指狀電極組65的結構相同並呈鏡像對稱,該數個第一內連電極645分別與該數個第二內連電極655相對設置,亦即,任一第一內連電極645和與其對應的該第二內連電極655的中心位於沿該第二方向52延伸的同一直線上。
參閱圖11,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六較佳實施例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正面電極6包括三個沿該第二方向52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一端的第三外連電極83,以及三個沿該第二方向52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61、該第二匯流電極62與該第三匯流電極63的另一端的第四外連電極84,且該三個第四外連電極84分別與該三個第三外連電極83沿著該第一方向51間隔相對。
當然,本實施例之第三外連電極83與第四外連電極84的設計,也可以應用於該第五較佳實施例(圖10)中。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第一板材
2‧‧‧第二板材
3‧‧‧太陽能電池
31‧‧‧基板
311‧‧‧受光面
312‧‧‧背面
313‧‧‧射極層
314‧‧‧抗反射層
32‧‧‧背面電極
4‧‧‧封裝材
51‧‧‧第一方向
52‧‧‧第二方向
6‧‧‧正面電極
61‧‧‧第一匯流電極
62‧‧‧第二匯流電極
63‧‧‧第三匯流電極
64‧‧‧第一指狀電極組
641‧‧‧第一指狀電極
642‧‧‧第一輔助電極
643‧‧‧第一端
644‧‧‧第二端
645‧‧‧第一內連電極
65‧‧‧第二指狀電極組
651‧‧‧第二指狀電極
652‧‧‧第二輔助電極
653‧‧‧第三端
654‧‧‧第四端
655‧‧‧第二內連電極
66‧‧‧第三指狀電極組
661‧‧‧第三指狀電極
662‧‧‧第三輔助電極
67‧‧‧第四指狀電極組
671‧‧‧第四指狀電極
672‧‧‧第四輔助電極
68‧‧‧第五指狀電極組
681‧‧‧第五指狀電極
682‧‧‧第五輔助電極
69‧‧‧第六指狀電極組
691‧‧‧第六指狀電極
692‧‧‧第六輔助電極
71‧‧‧第一連接電極
72‧‧‧第二連接電極
73‧‧‧第三連接電極
74‧‧‧第四連接電極
75‧‧‧第五連接電極
76‧‧‧第六連接電極
80‧‧‧延伸電極
81‧‧‧第一外連電極
82‧‧‧第二外連電極
83‧‧‧第三外連電極
84‧‧‧第四外連電極
d1~d4‧‧‧距離
L1‧‧‧第一直線
L2‧‧‧第二直線
X‧‧‧長度
圖1是一種已知的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側視剖視示意圖;圖3是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一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圖4是沿圖3中A-A線所取的剖視圖;圖5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一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第三較佳實施例之一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第四較佳實施例之一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圖9是圖8的局部放大圖;圖10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第五較佳實施例之一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及圖11是本發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第六較佳實施例之一太陽能電池的俯視示意圖。
3‧‧‧太陽能電池
51‧‧‧第一方向
52‧‧‧第二方向
6‧‧‧正面電極
61‧‧‧第一匯流電極
62‧‧‧第二匯流電極
64‧‧‧第一指狀電極組
641‧‧‧第一指狀電極
642‧‧‧第一輔助電極
643‧‧‧第一端
644‧‧‧第二端
65‧‧‧第二指狀電極組
651‧‧‧第二指狀電極
652‧‧‧第二輔助電極
653‧‧‧第三端
654‧‧‧第四端
71‧‧‧第一連接電極
72‧‧‧第二連接電極
81‧‧‧第一外連電極
d1~d4‧‧‧距離
L1‧‧‧第一直線
L2‧‧‧第二直線
X‧‧‧長度
Claims (16)
- 一種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基板,具有相反的一受光面與一背面;一背面電極,位於該基板的該背面上;及一正面電極,位於該基板的該受光面上,並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匯流電極與一第二匯流電極,以及位於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之間的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和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之間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之間皆沿該第一方向排列,且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組與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組相間隔;其中,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二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一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一輔助電極,每一第一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的第一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該第一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一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二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二輔助電極,每一第二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的第三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三端的第四端,該第二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每相鄰兩第一指狀電極組經由一第一連接電極相連 ,每相鄰兩第二指狀電極組經由一第二連接電極相連,且該第一連接電極較該第一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一匯流電極,該第二連接電極較該第二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二匯流電極。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任兩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的距離及任兩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的距離皆為d1,定義一通過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的第一直線,以及一通過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的第二直線,該第一直線與該第二直線的距離為d2,且d1≧d2>100μm。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數個第一輔助電極分別與該數個第二輔助電極相對設置。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數個第一輔助電極分別與該數個第二輔助電極非相對設置。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每一第一指狀電極沿該第二方向的長度為X,每一第一連接電極的兩端各自連接每相鄰兩第一指狀電極組之相鄰近的第一指狀電極,且該第一連接電極和與其相連的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之沿該第二方向的距離為X/2~X/3;每一第二指狀電極沿該第二方向的長度為X,每一第二連接電極的兩端各自連接每相鄰兩第二指狀電極組之相鄰近的第二指狀電極,且該第二連接電 極和與其相連的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之沿該第二方向的距離為X/2~X/3。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正面電極還包括沿該第一方向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外連電極與一第二外連電極,該第一外連電極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一端,該第二外連電極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另一端。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正面電極還包括二個沿該第二方向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一端的第三外連電極,以及二個沿該第二方向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另一端的第四外連電極。
-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相對設置的一第一板材與一第二板材;數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排列於該第一板材與該第二板材之間;及一封裝材,位於該第一板材與該第二板材之間,並包覆在該數個太陽能電池的周圍。
- 一種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基板,具有相反的一受光面與一背面;一背面電極,位於該基板的該背面上;及一正面電極,位於該基板的該受光面上,並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匯流電極與一第二匯流電極,以及位於該 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之間的至少一第一指狀電極組和至少一第二指狀電極組,且該第一指狀電極組與該第二指狀電極組相間隔;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二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一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一輔助電極,每一第一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的第一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該第一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該第二指狀電極組包括數個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且往該第一匯流電極所在之方向延伸的第二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二輔助電極,每一第二指狀電極包括一連接該第二匯流電極的第三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三端的第四端,該第二輔助電極連接該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該第一指狀電極組中的至少兩相鄰第一指狀電極經由一第一內連電極相連,該第二指狀電極組中的至少兩相鄰第二指狀電極經由一第二內連電極相連,且該第一內連電極較該第一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一匯流電極,該第二內連電極較該第二輔助電極接近該第二匯流電極。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任兩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的距離及任兩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的距離皆為d1,定義一通過每一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的第一直線,以及一通過每一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的第二直線,該第一直線與該第二直線的距離為d2,且d1≧d2>100μm。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內連電極與該第二內連電極相對設置。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內連電極與該第二內連電極非相對設置。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每一第一指狀電極沿該第二方向的長度為X,每一第一內連電極的兩端各自連接兩相鄰的第一指狀電極,且該第一內連電極和與其相連的第一指狀電極的第二端之沿該第二方向的距離為X/2~X/3;每一第二指狀電極沿該第二方向的長度為X,每一第二內連電極的兩端各自連接兩相鄰的第二指狀電極,且該第二內連電極和與其相連的第二指狀電極的第四端之沿該第二方向的距離為X/2~X/3。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正面電極還包括沿該第一方向間隔排列的一第一外連電極與一第二外連電極,該第一外連電極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一端,該第二外連電極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另一端。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正面電極還包括二個沿該第二方向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一端的第三外連電極,以及二個沿該第二方向間隔排列且分別連接該第一匯流電極與該第二匯流電極的另一端的第四外連電極。
-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 相對設置的一第一板材與一第二板材;數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排列於該第一板材與該第二板材之間;及一封裝材,位於該第一板材與該第二板材之間,並包覆在該數個太陽能電池的周圍。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7800A TWI464893B (zh) | 2012-12-17 | 2012-12-17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CN201310027702.4A CN103872151B (zh) | 2012-12-17 | 2013-01-24 | 太阳能电池及其模组 |
JP2013006087U JP3188712U (ja) | 2012-11-06 | 2013-10-23 |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3256788A JP5799293B2 (ja) | 2012-12-17 | 2013-12-12 |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US14/107,593 US20140166081A1 (en) | 2012-12-17 | 2013-12-16 |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EP13197340.6A EP2743991B1 (en) | 2012-12-17 | 2013-12-16 |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7800A TWI464893B (zh) | 2012-12-17 | 2012-12-17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3992A TW201413992A (zh) | 2014-04-01 |
TWI464893B true TWI464893B (zh) | 2014-12-11 |
Family
ID=4975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7800A TWI464893B (zh) | 2012-11-06 | 2012-12-17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166081A1 (zh) |
EP (1) | EP2743991B1 (zh) |
JP (1) | JP5799293B2 (zh) |
CN (1) | CN103872151B (zh) |
TW (1) | TWI4648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90430B2 (en) | 2014-05-27 | 2018-10-02 | Sunpower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a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
US11482639B2 (en) | 2014-05-27 | 2022-10-25 | Sunpower Corporation |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
US11949026B2 (en) | 2014-05-27 | 2024-04-02 | Maxeon Solar Pte. Ltd. |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
TWI581443B (zh) * | 2014-07-17 | 2017-05-01 | 精曜有限公司 | 太陽能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
CN104409527A (zh) * | 2014-11-06 | 2015-03-11 |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正面栅线结构、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US10861999B2 (en) | 2015-04-21 | 2020-12-08 | Sunpower Corporation |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comprising hidden tap interconnects |
US11532765B2 (en) * | 2015-04-30 | 2022-12-20 | Shangrao Jinko Sola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panel including the same |
KR101744535B1 (ko) | 2015-07-21 | 2017-06-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태양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패널 |
TWI552361B (zh) * | 2015-12-28 | 2016-10-01 |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KR102622744B1 (ko) * | 2019-01-08 | 2024-01-09 | 상라오 신위안 웨동 테크놀러지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태양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패널 |
JP6891914B2 (ja) * | 2019-03-26 | 2021-06-1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ソーラー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時計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67603A (ja) * | 2000-03-21 | 2001-09-28 | Citizen Watch Co Ltd | 電子機器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04179335A (ja) * | 2002-11-26 | 2004-06-24 | Kyocera Corp |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56460A (ja) * | 2011-01-28 | 2012-08-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2160768A (ja) * | 2012-05-29 | 2012-08-2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太陽電池セ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03673B2 (ja) * | 1991-05-17 | 1998-01-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 |
JPH09283781A (ja) * | 1996-04-09 | 1997-10-3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光起電力装置 |
JPH11298019A (ja) * | 1998-04-07 | 1999-10-29 | Sharp Corp |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製造方法 |
NL1010635C2 (nl) * | 1998-11-23 | 2000-05-24 | Stichting Energie |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metallisatiepatroon op een fotovoltaïsche cel. |
JP4121928B2 (ja) * | 2003-10-08 | 2008-07-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2008135655A (ja) * | 2006-11-29 | 2008-06-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セル |
DE102008060484B4 (de) * | 2008-12-05 | 2010-12-23 | Pepperl + Fuchs Gmbh | Halbleitersensor |
US20110277835A1 (en) * | 2010-07-23 | 2011-11-17 | Cyrium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 Solar cell with split gridline pattern |
JP5857237B2 (ja) * | 2010-11-29 | 2016-02-1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セ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2012
- 2012-12-17 TW TW101147800A patent/TWI46489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
- 2013-01-24 CN CN201310027702.4A patent/CN1038721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2-12 JP JP2013256788A patent/JP579929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2-16 EP EP13197340.6A patent/EP274399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12-16 US US14/107,593 patent/US201401660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67603A (ja) * | 2000-03-21 | 2001-09-28 | Citizen Watch Co Ltd | 電子機器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04179335A (ja) * | 2002-11-26 | 2004-06-24 | Kyocera Corp |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56460A (ja) * | 2011-01-28 | 2012-08-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2160768A (ja) * | 2012-05-29 | 2012-08-2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太陽電池セ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3992A (zh) | 2014-04-01 |
EP2743991A2 (en) | 2014-06-18 |
EP2743991B1 (en) | 2018-06-27 |
US20140166081A1 (en) | 2014-06-19 |
EP2743991A3 (en) | 2016-10-12 |
CN103872151B (zh) | 2016-06-22 |
CN103872151A (zh) | 2014-06-18 |
JP2014120775A (ja) | 2014-06-30 |
JP5799293B2 (ja) | 2015-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64893B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
TWI478368B (zh) | 薄膜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 | |
WO2010095634A1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US20140224313A1 (en) | Silicon solar cell structure | |
WO2011024264A1 (ja) |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201318187A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
WO2018176182A1 (zh) | 一种n型ibc太阳能电池拼片连接的电池串及其制备方法、组件和系统 | |
TWM451667U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
KR101275576B1 (ko) |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TWI506801B (zh) | 太陽能電池組 | |
WO2013018194A1 (ja) | 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セル製造システム | |
JP2010192572A (ja) | 太陽電池セ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TW201445751A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
KR101193021B1 (ko) | 도트형 전극을 갖는 저가 양산의 고효율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160027932A1 (en) | Solar Cells Having a Novel Bus Bar Structure | |
TWI492400B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 |
WO2012014806A1 (ja) |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
TWI500174B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
IT201900009072A1 (it) | Cella solare ottimizzata, modulo di celle solari e relativo metodo di produzione. | |
TWI527252B (zh) |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
TWI657590B (zh) | 太陽能電池模組 | |
TWI482288B (zh) | 太陽能電池、其製造方法及其模組 | |
CN106876494A (zh) | P型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结构和电池 | |
TWI552360B (zh) | 太陽能電池 | |
TW201511306A (zh) | 鈍化發射極背電極矽晶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