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5229B - 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45229B TWI445229B TW100150067A TW100150067A TWI445229B TW I445229 B TWI445229 B TW I445229B TW 100150067 A TW100150067 A TW 100150067A TW 100150067 A TW100150067 A TW 100150067A TW I445229 B TWI445229 B TW I44522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nanotube
- positive electrode
- layer
- negative electrode
- prepar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7—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an electrolyte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10T29/49115—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including coating or impregn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先前的鋰離子電池可分為捲繞式及層疊式兩類,其包括外殼體、封裝於外殼體內的正極片、負極片、隔膜及電解液。該隔膜設置於正極片與負極片之間。該電解液充分浸潤正極片、負極片及隔膜。所述正極片包括一正極集流體及形成於該正極集流體表面的正極材料層。所述負極片包括一負極集流體及形成於該負極集流體表面的負極材料層。
電池中的集流體係用於彙集電流的結構。集流體的功用主要係將電池活性物質產生的電流彙集起來以便形成較大的電流對外輸出,因此集流體應與活性物質充分接觸,並且內阻應盡可能小為佳。先前的鋰離子電池中,集流體通常採用金屬薄片,如銅箔、鋁箔。然而,這些金屬薄片一般具有較大的重量,從而使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較小;同時,由於金屬材料易被腐蝕,進一步影響了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能量密度較大、壽命較長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一種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正極材料層;提供一第一奈米碳管層,將所述第一奈米碳管層形成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正極片,該第一奈米碳管層為正極集流體;製備一負極片,該負極片包括一負極材料層;以及,設置一膈膜於正極片和負極片之間,並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封裝于一外部封裝結構中,並向該外部封裝結構中注入電解液。
相較于先前技術,所述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鋰離子電池採用第一奈米碳管層作為集流體,奈米碳管密度較小,因此,集流體在整個鋰離子電池中所占的重量較小,使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同時,由於奈米碳管化學穩定性高,不易被腐蝕,因此,集流體不易被破壞,該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以下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的集流體及應用該集流體的鋰離子電池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鋰離子電池100,該鋰離子電池100包括正極片102、負極片104、隔膜106、電解液及外部封裝結構(圖未示)。該外部封裝結構將正極片102、負極片104、隔膜106及電解液封裝其間。該正極片102與負極片104層疊設置,並通過隔膜106相互間隔。該正極片102、負極片104分別位於隔膜106兩側並與隔膜106相互貼合。該正極片102、隔膜106和負極片104相互層疊組成一個電池單元。所述鋰離子電池100包括至少一個電池單元。當鋰離子電池100包括複數個電池單元時,複數個電池單元層疊設置。本實施例中,鋰離子電池100包括一個電池單元。
該正極片102包括一片狀的正極集流體112及形成於該正極集流體112表面的正極材料層116。該正極材料層116與正極集流體112可以層疊設置,即正極材料層116和正極集流體112係兩個單獨的層狀結構。該負極片104包括一片狀的負極集流體114及形成於該負極集流體114表面的負極材料層118。該負極材料層118與負極集流體114可以層疊設置,即負極材料層118和負極集流體114係兩個單獨的層狀結構。優選地,該正極片102具有兩個正極材料層116分別形成在該正極集流體112兩個相對表面,該負極片104具有兩個負極材料層118分別形成在該負極集流體114兩個相對表面。該正極材料層116與負極材料層118相對且通過所述隔膜106間隔,並與所述隔膜106貼合設置。所述正極片102和負極片104可進一步分別包括一極耳(圖未示)分別與正極集流體112和負極集流體114電連接。所述極耳的材料為導電材料,可以為金屬。為防止極耳被電解液腐蝕,在極耳與正極集流體112或/和負極集流體114電連接之後,可以在極耳表面塗覆一層保護層,保護層的材料可以為絕緣材料,如高分子材料。該正極極耳和負極極耳用於與鋰離子電池100外部的電路電連接。
該正極集流體112和負極集流體114中至少一個為一奈米碳管層。本實施例中,所述正極集流體112和負極集流體114分別為一奈米碳管層。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所述奈米碳管均勻分佈係指奈米碳管層中單位面積內的奈米碳管的數量基本相同,且奈米碳管層在每一點的厚度基本相同。該奈米碳管層可以為由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的純奈米碳管結構。該奈米碳管可以為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之間可以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為無序或有序排列。這裏的無序排列指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無規律,這裏的有序排列指至少多數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具有一定規律。具體地,當奈米碳管層包括無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可以相互纏繞或者各向同性排列;當奈米碳管層包括有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沿一個方向或者複數個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層的厚度不限,可以為0.5奈米~1釐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層的厚度可以為1微米~1毫米。所述奈米碳管層可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絮化膜或奈米碳管碾壓膜。該奈米碳管層也可以由一層或多層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絮化膜或奈米碳管碾壓膜組成。
請參閱圖2,該奈米碳管拉膜包括複數個通過凡得瓦力相互連接的奈米碳管。奈米碳管拉膜可以為由奈米碳管組成的純結構。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述擇優取向係指在奈米碳管拉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拉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多數奈米碳管係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當然,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米碳管不會對奈米碳管拉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排列構成明顯影響。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為一自支撐的膜。所述自支撐為奈米碳管拉膜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膜狀狀態,即將該奈米碳管拉膜置於(或固定於)間隔一固定距離設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間的奈米碳管拉膜能夠懸空保持自身膜狀狀態。所述自支撐主要通過奈米碳管拉膜中存在連續的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延伸排列的奈米碳管而實現。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的厚度可以為0.5奈米~100微米,寬度與長度不限。當奈米碳管層包括多層奈米碳管拉膜時,相鄰兩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之間形成的交叉角度大於等於0度小於等於90度,可以為15度、45度、60度或90度等。
該奈米碳管絮化膜包括相互纏繞且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奈米碳管絮化膜可以為由奈米碳管組成的純結構。所述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纏繞,形成網路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的長度和寬度不限。由於在奈米碳管絮化膜中,奈米碳管相互纏繞,因此該奈米碳管絮化膜具有很好的柔韌性,且為一自支撐結構,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破裂。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的面積及厚度均不限,厚度為1微米~1毫米。
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包括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奈米碳管碾壓膜可以為由奈米碳管組成的純結構。奈米碳管也可以係各向同性的。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相互部分交疊,並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緊密結合。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與形成奈米碳管陣列的生長基底的表面形成一夾角β,其中,β大於0度且小於等於15度。依據碾壓的方式不同,該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具有不同的排列形式。當沿同一方向碾壓時,奈米碳管沿一固定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可以理解,當沿不同方向碾壓時,奈米碳管可沿複數個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碾壓膜厚度不限,優選為為1微米~1毫米。該奈米碳管碾壓膜的面積不限,由碾壓出膜的奈米碳管陣列的大小決定。當奈米碳管陣列的尺寸較大時,可以碾壓制得較大面積的奈米碳管碾壓膜。
當正極集流體112或/和負極集流體114為一奈米碳管層時,極耳與奈米碳管層電連接的方式不限,舉例如下:
請參見圖3,當奈米碳管層10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延伸時,極耳20可以為一長條狀導電片,設置於奈米碳管層10的表面並與奈米碳管層10的一個邊重合。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極耳20的延伸方向,即,奈米碳管的軸向與極耳2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由於奈米碳管的軸嚮導電性能良好,這種設置方式可以使集流體產生的電流更好的傳遞給極耳20。
請參見圖4,當奈米碳管層10中的奈米碳管各向同性排列時或者相互交叉排列時,如奈米碳管層10包括兩層相互垂直的奈米碳管拉膜時,極耳20的端部設置於奈米碳管層10的表面。優選地,極耳與奈米碳管層10的邊緣點接觸。如,當奈米碳管層10包括一邊角時,極耳20的一端與奈米碳管層10的一個邊角接觸。
該正極材料層116包括均勻混和的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該正極活性物質可以為錳酸鋰、鈷酸鋰、鎳酸鋰或磷酸鐵鋰等。該正極片102的整體厚度約為100微米~300微米,優選為200微米。該導電劑可以為乙炔黑、碳纖維或奈米碳管等,該黏結劑可以為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四氟乙烯(PTFE)等。所述正極材料層116還可以為由正極活性物質和奈米碳管組成,即,正極材料層116中不含有黏結劑。所述正極材料層116中還可以進一步含有其他導電顆粒,如炭黑顆粒或碳纖維等。本實施例中,所述正極材料層116由正極活性物質和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請參見圖5及圖6,正極活性物質可以以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的形式存在,奈米碳管12均勻分佈。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的形狀不限,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的粒徑不限。優選地,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的粒徑小於15微米。所述奈米碳管12之間均相互纏繞或者通過凡得瓦力相互結合,從而構成一個整體的網路結構。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分佈在奈米碳管12組成的網路結構中,大部分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與奈米碳管接觸。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可以被奈米碳管黏附或者纏繞。奈米碳管12不僅作為導電材料,也係作為多孔性載體。由於奈米碳管12組成的網路結構為一多孔的結構,大部分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被該網路結構所包圍和固定。該網路結構將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包覆或纏繞,奈米碳管12在作為導電劑的同時,可以起到黏合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的作用。奈米碳管12具有較長的長度,一般大於200微米,因此,奈米碳管12可以相互纏繞形成網路結構。這樣,正極活性物質顆粒14便可以通過奈米碳管12固定於一體。因此,正極材料層116不需要黏結劑。
該負極材料層118包括均勻混合的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所述負極材料可包括鈦酸鋰、氧化矽、奈米矽顆粒及奈米合金中的一種或幾種。該負極片104的整體厚度約為50微米~200微米,優選為100微米。所述負極材料層118還可以為由負極活性物質和奈米碳管組成,即,負極材料層118中不含有黏結劑。所述負極材料層118中還可以進一步含有其他導電顆粒,如炭黑顆粒或碳纖維等。本實施例中,所述負極材料層118由負極活性物質和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負極活性物質可以以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的形式存在,奈米碳管均勻分佈。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的形狀不限,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的粒徑不限。優選地,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的粒徑小於15微米。所述奈米碳管之間均相互纏繞或者通過凡得瓦力相互結合,從而構成一個整體的網路結構。負極活性物質顆粒分佈在奈米碳管組成的網路結構中,大部分負極活性物質顆粒與奈米碳管接觸。負極活性物質顆粒可以被奈米碳管黏附或者纏繞。由於奈米碳管組成的網路結構為一多孔的結構,大部分負極活性物質顆粒被該網路結構所包圍和固定。該網路結構將負極活性物質顆粒包覆或纏繞,奈米碳管在作為導電劑的同時,可以起到黏合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的作用。因此,負極材料層118不需要黏結劑。
所述隔膜106可為習知的用於鋰離子電池的隔膜,如純聚合物隔膜、陶瓷隔膜或含有陶瓷材料的聚合物隔膜等。該隔膜106的厚度可為5微米~60微米,優選地,該隔膜106的厚度為15微米~40微米。該隔膜106的孔隙率可為20%~90%,孔徑可為0.01微米~80微米。優選地,該孔隙率為40%~80%,孔徑為0.1微米~10微米。該多孔膜可通過習知的熔融拉伸法或熱致相分離法等方法來製備。所述電解液中的電解質鹽可以為六氟磷酸鋰、四氟硼酸鋰或雙草酸硼酸鋰等,所述電解液中的有機溶劑可以為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或碳酸二甲酯等。可以理解,所述隔膜106和電解液也可採用其他常用的材料。
所述外部封裝結構可以為硬質電池殼或軟封裝袋。所述極耳暴露於所述外部封裝結構之外,從而實現與外部電路的電連接。
本發明所提供的鋰離子電池的集流體為一奈米碳管層,奈米碳管層的密度小、抗腐蝕性能好,因此,集流體的重量較小,且集流體不易被腐蝕,因此,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且,集流體在正極片或負極片中所占的重量較小,在正極片或者負極片的品質一定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正極活性物質或者負極活性物質的品質,從而鋰離子電池具有更大的能量密度。
請參見圖7,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上述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提供一正極材料層。
該正極材料層包括均勻混合的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該正極材料層也可以由複數個奈米碳管和正極活性物質顆粒組成。本實施例中,該正極材料層由複數個奈米碳管和正極活性物質顆粒組成,其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1,製備一奈米碳管原料;S12,提供所述正極活性物質及一溶劑;S13,將該奈米碳管原料和正極活性物質加入至所述溶劑中,並超聲分散使該奈米碳管原料和正極活性物質相互混合形成一混合物;以及S14,將該混合物從溶劑中分離,乾燥該混合物後,形成所述電極材料層。
步驟S11提供的奈米碳管原料的製備方法為:製備一奈米碳管陣列於一基底;將該奈米碳管陣列從該基底上刮下,獲得奈米碳管原料。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為一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該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的奈米碳管表面純淨,且長度一般大於等於300微米。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不限,可以為化學氣相沉積法、電弧放電製備方法或氣溶膠製備方法等。
步驟S12,所述溶劑可以包括乙醇、乙二醇、丙醇、異丙醇、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NMP)及水中的一種或幾種。本實施例中,所述正極活性物質為磷酸鐵鋰,且採用乙醇作為有機溶劑。
在步驟S13中,所述混合物係指由所述奈米碳管及正極活性物質組成。所述奈米碳管原料的品質占混合物總品質的百分比為大於等於0.1%小於等於20%,優選為1%至10%。所述超聲的功率為400瓦至1500瓦,優選為800瓦至1000瓦。該步驟中,需要將所述奈米碳管原料、電極活性物質及溶劑超聲震盪2分鐘至30分鐘以得到由奈米碳管與電極活性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優選地該超聲震盪的時間為5分鐘至10分鐘。超聲震盪的方式可以為連續超聲震盪,也可以脈衝超聲震盪。
步驟S14具體為:在超聲震盪形成混合物之後,直接將該混合物和溶劑靜置大於1分鐘之後,該混合物沉積至容器的底部,且該混合物上層的溶劑中不含有奈米碳管和正極活性物質。由於在超聲震盪的過程中,奈米碳管原料中的奈米碳管相互纏繞,形成一網路狀結構,所述電極活性物質分佈在該網路狀結構中且被該網路狀結構所包覆纏繞,從而使奈米碳管原料和正極活性材料形成一個整體狀態的混合物,所以,在靜置的過程中,該整體狀態的混合物整體下沉至溶劑的底部。可以採用吸管將混合物上層的溶劑從容器中吸出,使混合物和溶劑分離。待混合物和溶劑分離之後,乾燥該混合物,得到所述正極材料層。可以理解,乾燥混合物之後,可以進一步將該混合物衝壓後,再按照預定尺寸裁剪形成正極材料層。
S2,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一奈米碳管層,形成一正極片。
所述第一奈米碳管層的結構與上述奈米碳管層的結構相同。在步驟二中,可以直接將至少一層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碾壓膜、奈米碳管絮化膜或其組合鋪設於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該第一奈米碳管層。
另,奈米碳管層為一層奈米碳管碾壓膜時,在正極材料層形成第一奈米碳管層的表面的方法包括:S21,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S22,將該奈米碳管陣列轉移至該正極材料層的表面;以及S23,碾壓所述奈米碳管陣列。
步驟S21中,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不限,可以為化學氣相沉積法、電弧放電製備方法或氣溶膠製備方法等。本實施例中,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該奈米碳管陣列形成在一個基底的表面。
在步驟S22中,所述轉移奈米碳管陣列的方法為將形成有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的基底倒扣在所述正極材料層的表面,使該奈米碳管陣列的表面與該正極材料層的表面接觸,從而使該奈米碳管陣列夾持在該基底與正極材料層之間。
在步驟S23中,通過該基底或者正極材料層對奈米碳管陣列施加一定的壓力,使奈米碳管陣列傾倒後形成該奈米碳管層。步驟S23進一步包括一去除基底的步驟。所述去除基底的步驟可以為將基底直接與奈米碳管層分離,這時,奈米碳管陣列中的至少部分奈米碳管黏附於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該奈米碳管層。所述去除基底的步驟還可以為採用一薄片工具將奈米碳管陣列從奈米碳管陣列與基底接觸的表面緩慢鏟下,這時,奈米碳管陣列中的奈米碳管可以全部被轉移至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在將基底去除之後,可以對正極材料層表面的奈米碳管進一步碾壓形成該奈米碳管層。
S3,提供一負極材料層。
該負極材料層包括均勻混合的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該負極材料層也可以由複數個奈米碳管和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組成。當負極材料層由複數個奈米碳管和負極活性物質顆粒組成時,其製備方法與上述正極材料層的製備方法基本相同,區別僅在於將負極活性物質取代正極活性物質。
S4,在負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二奈米碳管層,形成一負極片。
在負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二奈米碳管層的步驟與上述在正極材料層表面形成第一奈米碳管層的步驟相同。第一奈米碳管層和第二奈米碳管層的結構可以相同。
S5,設置一隔膜正極片和負極片之間,並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放置於一殼體中,向該殼體中注入電解液後並封裝。
所述隔膜的兩側分別與正極材料層和負極材料層接觸。將正極片與負極片分別設置於所述隔膜兩側並壓合,形成一個電池單元。當所述鋰離子電池包括複數個電池單元時,可反復多次的依次層疊所述正極片、隔膜及負極片,形成多層結構。層疊後的正、負極片及隔膜可通過壓膜機相互壓緊。
在將正極片、負極片和隔膜放置於該殼體中之後,可以通過殼體上的開口將電解液注入該殼體。
請參見圖8,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另一種上述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N1,提供一隔膜,該隔膜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N2,形成一正極材料層於隔膜的第一表面上;
N3,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設置第一奈米碳管層,形成一正極片;
N4,形成一負極材料層於隔膜的第二表面上;
N5,在負極材料層的表面設置一第二奈米碳管層,形成一負極片;以及
N6,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放置於一殼體中,向該殼體中注入電解液後並封裝。
在步驟N2中,所述正極材料層由奈米碳管和正極活性物質組成時,其製備方法與第二實施例提供的正極材料層的製備方法相同。當正極材料層包括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和黏結劑時,可通過塗覆的方法將含有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的正極材料漿料塗在隔膜的第一表面上。所述將正極材料漿料塗覆於隔膜的第一表面的方法可以為直接塗覆,也可以通過甩膠的方法塗覆。本實施例中,可通過塗膜機對所述隔膜進行塗膜。
所述步驟N3與第一實施例中提供的步驟S2相同。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係,在正極材料漿料塗覆於隔膜的第一表面之後,可以在正極材料漿料固化之後設置第一奈米碳管層,也可以在正極材料漿料未固化時,設置第一奈米碳管層於該正極材料漿料的表面。當正極材料漿料未固化時,設置第一奈米碳管層於正極材料漿料的表面上之後,再將正極材料漿料和第一奈米碳管層一起固化,這種情況下,第一奈米碳管層與正極材料層具有更強的結合力。
所述步驟N4與步驟N2基本相同,區別僅在於用負極活性物質取代正極活性物質。本實施例中,通過塗覆的方法將含有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的負極材料漿料塗在隔膜的第二表面上。
所述步驟N5與第一實施例中提供的步驟S4相同。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係,在負極材料漿料塗覆於隔膜的第二表面之後,可以在負極材料漿料固化之後設置第二奈米碳管層,也可以在負極材料漿料未固化時,設置第二奈米碳管層於該負極材料漿料的表面。當負極材料漿料未固化時,設置第二奈米碳管層於負極材料漿料的表面上之後,再將負極材料漿料和第二奈米碳管層一起固化,這種情況下,第二奈米碳管層與負極材料層具有更強的結合力。
所述步驟N6與第二實施例中S5中的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放置於一殼體中,向該殼體中注入電解液後並封裝的步驟相同。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鋰離子電池
10...奈米碳管層
12...奈米碳管
14...正極活性物質顆粒
20...極耳
102...正極片
104...負極片
106...隔膜
108...多層結構
110...殼體
112...正極集流體
114...負極集流體
116...正極材料層
118...負極材料層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鋰離子電池的側面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集流體所採用的奈米碳管拉膜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3為圖1中的集流體採用的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個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奈米碳管時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4為圖1中的集流體採用的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個各向同性奈米碳管時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正極材料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正極材料層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鋰離子電池製備方法的流程圖。
圖8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鋰離子電池製備方法的流程圖。
無
Claims (12)
- 一種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正極材料層;
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一奈米碳管層,形成一正極片,該第一奈米碳管層為集流體;
製備一負極片,該負極片包括一負極材料層;以及
設置一隔膜在正極片和負極片之間,並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放置於一殼體中,向該殼體中注入電解液後封裝該殼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提供一正極材料層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製備一奈米碳管原料;提供正極活性物質及一溶劑;將該奈米碳管原料和正極活性物質加入至所述溶劑中,並超聲分散使該奈米碳管原料和正極活性物質相互混合形成一混合物;將該混合物從溶劑中分離,乾燥該混合物後,形成所述正極材料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提供奈米碳管原料的方法包括:在一基底上製備一奈米碳管陣列;以及將奈米碳管陣列從所述基底上刮下獲得奈米碳管原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溶劑為乙醇、乙二醇、丙醇、異丙醇、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或水中的一種或幾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一奈米碳管層的方法為直接將至少一層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碾壓膜、奈米碳管絮化膜或其組合鋪設於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該第一奈米碳管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一奈米碳管層的方法包括: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將該奈米碳管陣列轉移至該正極材料層的表面;以及,碾壓所述奈米碳管陣列,在正極材料層表面形成該第一奈米碳管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提供一負極材料層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製備一奈米碳管原料;提供負極活性物質及一溶劑;將該奈米碳管原料和負極活性物質加入至所述溶劑中,並超聲分散使該奈米碳管原料和負極活性物質相互混合形成一混合物;將該混合物從溶劑中分離,乾燥該混合物後,形成所述負極材料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製備一負極片的方法包括:提供該負極材料層;以及,在該負極材料層的表面形成一第二奈米碳管層,該第二奈米碳管層為負極集流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設置一隔膜在正極片和負極片之間的方法為:將正極片與負極片分別設置於所述隔膜兩側並壓合,形成一個電池單元,其中,隔膜的兩側分別與正極材料層和負極材料層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放置於一殼體中的步驟包括將複數個電池單元層疊設置後放置於該殼體中。
- 一種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隔膜,該隔膜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形成一正極材料層於隔膜的第一表面上;
在正極材料層的表面設置第一奈米碳管層,形成一正極片;
形成一負極材料層於隔膜的第二表面上;
在負極材料層的表面設置一第二奈米碳管層,形成一負極片;以及
將該正極片、隔膜和負極片放置於一殼體中,向該殼體中注入電解液後並封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含有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的正極材料漿料塗在隔膜的第一表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447299.1A CN103187591B (zh) | 2011-12-28 | 2011-12-28 |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7965A TW201327965A (zh) | 2013-07-01 |
TWI445229B true TWI445229B (zh) | 2014-07-11 |
Family
ID=48678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50067A TWI445229B (zh) | 2011-12-28 | 2011-12-30 | 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67364A1 (zh) |
CN (1) | CN103187591B (zh) |
TW (1) | TWI4452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60086923A (ko) | 2013-12-20 | 2016-07-20 | 산요가세이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전극, 리튬 이온 전지 및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
KR101933288B1 (ko) * | 2014-03-12 | 2018-12-27 | 산요가세이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피복 부극 활물질,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슬러리,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부극, 리튬 이온 전지, 및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피복 부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
CN108110216A (zh) * | 2017-12-30 | 2018-06-01 |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
CN114127989A (zh) * | 2020-02-05 | 2022-03-01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负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和电子装置 |
CN113555523B (zh) * | 2021-07-27 | 2023-03-31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极片及电池 |
CN115832189B (zh) * | 2022-08-09 | 2024-09-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极片及制作方法、隔膜及制作方法、电极组件、二次电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701597B2 (en) * | 1996-03-05 | 1999-02-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components of sealed type battery |
AUPQ065099A0 (en) * | 1999-05-28 | 1999-06-24 |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 Substrate-supported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films |
TW531928B (en) * | 2000-09-29 | 2003-05-11 | Sony Corp | Fuel cell |
US20060233692A1 (en) * | 2004-04-26 | 2006-10-19 | Mainstream Engineering Corp. | Nanotube/metal substrate composit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such composites |
CN1588679A (zh) * | 2004-08-09 | 2005-03-02 | 深圳市纳米港有限公司 |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KR100796687B1 (ko) * | 2005-11-30 | 2008-01-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WO2007124477A2 (en) * | 2006-04-21 | 2007-11-01 |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 Embedded arrays of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carpet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m |
CN101409338A (zh) * | 2007-10-10 | 2009-04-15 | 清华大学 | 锂离子电池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负极的锂离子电池 |
CN101420021B (zh) * | 2007-10-26 | 2011-07-27 | 清华大学 | 锂离子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
US8632879B2 (en) * | 2008-04-25 | 2014-01-21 |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Research Foundation | Lightweight thermal management material for enhancement of through-thickness thermal conductivity |
US20110111279A1 (en) * | 2009-11-09 | 2011-05-12 |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Binder-free nanocomposit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CN101859892B (zh) * | 2010-04-27 | 2012-11-21 | 清华大学 | 锂离子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867060B (zh) * | 2010-05-12 | 2013-09-18 | 清华大学 | 锂离子储能电池 |
CN101944639A (zh) * | 2010-08-25 | 2011-01-12 | 苏州大学 | 锂离子电池电芯免切割叠片式制备方法 |
CN103187575B (zh) * | 2011-12-28 | 2015-11-25 | 清华大学 | 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
2011
- 2011-12-28 CN CN201110447299.1A patent/CN103187591B/zh active Active
- 2011-12-30 TW TW100150067A patent/TWI445229B/zh active
-
2012
- 2012-04-27 US US13/458,488 patent/US2013016736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67364A1 (en) | 2013-07-04 |
CN103187591B (zh) | 2015-11-25 |
CN103187591A (zh) | 2013-07-03 |
TW201327965A (zh) | 2013-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52747B (zh) | 鋰離子電池 | |
TWI458168B (zh) | 薄膜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 |
TWI469411B (zh) | 薄膜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 |
TWI464950B (zh) | 鋰離子電池 | |
TWI504036B (zh) | 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 |
TWI441375B (zh) | 鋰離子電池電極 | |
TWI502798B (zh) | 集流體及鋰離子電池 | |
TW201327997A (zh) | 薄膜鋰離子電池 | |
TWI536649B (zh) | 鋰離子電池 | |
TWI467841B (zh) | 薄膜鋰離子電池 | |
TWI445229B (zh) | 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 |
TWI445234B (zh) | 鋰離子電池電極之製備方法 | |
TWI464951B (zh) | 集流體、 鋰離子電池電極及鋰離子電池 | |
TWI463718B (zh) | 鋰離子電池 | |
TWI464946B (zh) | 鋰離子電池電極的製備方法 | |
TWI472081B (zh) | 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