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7060B - 锂离子储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储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7060B
CN101867060B CN2010101709619A CN201010170961A CN101867060B CN 101867060 B CN101867060 B CN 101867060B CN 2010101709619 A CN2010101709619 A CN 2010101709619A CN 201010170961 A CN201010170961 A CN 201010170961A CN 101867060 B CN101867060 B CN 101867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lithium
energy storage
plate
storag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09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7060A (zh
Inventor
何向明
李建军
高剑
蒲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1017096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670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67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7060A/zh
Priority to US12/981,539 priority patent/US2011028114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7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7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储能电池,该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容量大于等于20安培小时,其包括至少一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包括层叠并间隔设置的正极片及负极片,其中,该正极片具有多个第一通孔,该负极片具有多个第二通孔,该每个第二通孔都对应一个第一通孔设置。

Description

锂离子储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储能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可分为卷绕式及层叠式两类,其包括外壳体、封装于外壳体内的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及电解液。该隔膜设置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该电解液充分浸润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所述正极片包括一正极集流体及形成于该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层。所述负极片包括一负极集流体及形成于该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材料层。
层叠式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可包括多层交叠设置并通过隔膜间隔的正、负极片。为了减小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厚度,正、负极片间的压合较为紧密,从而造成了向正、负极片间注入电解液较为困难。正、负极片的面积越大,电解液越难以注入。因此,为使电解液能够渗透并充分浸润至正、负极片的中部,在制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注入电解液后的锂离子储能电池放置较长时间。这一缺点在体积较大的储能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尤为明显,注入电解液后的电池往往需要放置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大大影响了锂离子储能电池的生产效率。另外,这种紧密压合的正负极片使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储能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不易向外排出,影响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循环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注入电解液且在使用过程中气体易于排出的锂离子储能电池。
一种锂离子储能电池,该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容量大于等于20安培小时,其包括至少一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包括层叠并间隔设置的正极片及负极片,其中,该正极片具有多个第一通孔,该负极片具有多个第二通孔,该每个第二通孔都对应一个第一通孔设置,所述正极片及负极片的开孔率均小于10%。
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的正、负极片均具有通孔,使电解液易于从通孔中进入并渗透至正、负极片中部,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该锂离子储能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易于从通孔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锂离子储能电池中电池单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锂离子储能电池中电池单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电池单体沿III-III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正极片的通孔与负极片的通孔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电池保护电路板的方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锂离子储能电池        100
正极片                102
负极片                104
隔膜                  106
外部封装结构          108
正极集流体            112
正极材料层            122
负极集流体            114
负极材料层            124
极耳                  130
第一通孔              132
第二通孔              134
电池保护电路板        140
信号采集单元          142
保护芯片              1420
电压检测单元          1422
电流检测单元          1424
温度检测单元          1426
控制单元            144
单片机              1440
开关单元            14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储能电池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储能电池100,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容量大于等于20安培小时(Ah),其包括至少一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包括正极片102、负极片104、隔膜106、非水性电解液及外部封装结构108。该外部封装结构108将正极片102、负极片104、隔膜106及非水性电解液封装其间。该正极片102与负极片104层叠设置,并通过隔膜106相互间隔。该层叠的正极片102、负极片104及隔膜106相互贴合,优选为,该正极片102和负极片104相互平行设置。可以理解,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可包括多个正极片102与多个负极片104交替层叠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具有一隔膜。该正、负极片102,104的数量不限,正、负极片102,104可以分别为1层~100层或更多层,优选为20层~50层。此外,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能量密度可大于等于50瓦小时/千克(Wh/kg),优选为大于等于120Wh/kg。
请参阅图3,该正极片102包括一片状的正极集流体112及形成于该正极集流体112与所述负极集流体114相对的表面的正极材料层122。该负极片104包括一片状的负极集流体114及形成于该负极集流体114并与所述正极集流体112相对的表面的负极材料层124。优选地,该正极片102具有两个正极材料层122分别形成在该正极集流体112两个相对表面,该负极片104具有两个负极材料层124分别形成在该负极集流体114两个相对表面。将所述正极片102与负极片104层叠设置后,该正极材料层122与负极材料层124通过所述隔膜106间隔,并与所述隔膜106贴合设置。该正极集流体112及负极集流体114还可分别具有一伸出正极材料层122及负极材料层124外部的极耳130。该极耳130用于与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外部的电路电连接。当多个正极片102与多个负极片104交替层叠设置时,该多个正极集流体112的极耳130相互重叠,该多个负极集流体114的极耳130相互重叠,且该正极集流体112的极耳130与该负极集流体114的极耳130分开设置。
该正极片102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132,该负极片104具有至少一与所述第一通孔132相对应的第二通孔134。该第一通孔132与第二通孔134为电解液提供流通通道,使正、负电极片102,104表面的电解液能够流入正、负电极片102,104之间。优选地,该正极片102与负极片104均具有多个基本均匀的分布在正、负极片102,104上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形成在正极片102上的第一通孔132使正极片102两个相对的表面连通,形成在负极片104上的第二通孔134使负极片104两个相对的表面连通。可以理解,该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数量与正、负极片102,104的面积有关,当锂离子储能电池100较小时,如每个正、负极片102,104的边长小于等于10厘米时,可仅在正极片102的中心形成一第一通孔132,并在负极片104的中心形成一与第一通孔132位置对应的第二通孔134。当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较大时,如当正、负极片102,104的边长大于或等于50厘米时,采用现有的注入电解液的方式几乎难以将电解液充分注入所述正、负电极片102,104之间,因此,可通过在正、负极片102,104上形成多个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从而实现使电解液快速、充分注入正、负极片102,104之间。此外,当该正、负极片102,104分别为多层时,优选地,该负极片104的多个第二通孔134与其相邻的正极片102的多个第一通孔132一一对应设置。
由于该正、负极片102,104整体具有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该正极材料层122、正极集流体112、负极材料层124及负极集流体114也具有通孔,且该正极材料层122的通孔与正极集流体112的通孔边缘对齐,该负极材料层124的通孔与负极集流体114的通孔边缘对齐。每个负极片104上的第二通孔134都与一个正极片102上的第一通孔132对应。亦即,正极片102上的第一通孔132的数量可以多于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的数量。优选地,第一通孔132及第二通孔134数量相等。当将正、负极片102,104层叠设置后,该正、负极片102,104的相互对应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轴线基本对准。然而,该正、负极片102,104是先各自形成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后,再与所述隔膜106装配在一起的,因此设置于所述正、负极片102,104之间的隔膜106为一完整结构,并不具有类似于正、负极片102,104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从而防止正、负极片102,104之间的短路。
该正、负极片102,104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形状不限,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菱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或其组合。该正、负极片102,104相对应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可以具有一致的形状,例如当正极片102上的第一通孔132为圆形孔时,与该第一通孔132对应的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也为圆形孔。该每个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面积分别约为0.001平方毫米~13平方毫米,每个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边长或直径约为50微米~4毫米。优选地,该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为直径1毫米~2毫米的圆孔。同一正、负极片102,104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轴线之间的间隔为1厘米~50厘米,优选为5厘米。该多个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可按行及列排列形成阵列,或以正、负极片102,104的中心为圆心呈发散状排列。该正、负极片102,104的开孔率均优选小于10%,更为优选小于2%,如1%。较小的开孔率一方面可以确保正、负极集流体112,114表面能够担载更多活性物质,避免影响电池容量;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正、负电极集流体112,114具有足够的强度,不致由于挤压而断裂。
请参阅图4,该正极片102的第一通孔132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负极片104第二通孔134的尺寸。当该通孔132,134为圆形孔时,该第一通孔132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通孔134的直径。当该通孔132,134为矩形孔时,该第一通孔132的边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通孔134的边长。优选地,该正极片102的通孔132的尺寸大于所述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从而为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的位置留有余量,易于装配。当正、负极片102,104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位置略有偏差而非精确对准时,在垂直于所述正、负极片102,104的方向上,该正极片102的第一通孔132包围该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使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位于正极片102的第一通孔132的范围内,从而使整个正极片102的正极材料层122均对应有负极片104的负极材料层124。由于正极材料层122含锂,这种设置方式使从正极片102到负极片104的方向上,由于总有负极材料层124与正极材料层122相对应,防止锂离子直接以金属锂的形式析出,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优选地,该正极片102的第一通孔132的边长或直径为该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的边长或直径的1.5倍至2倍。本实施例中,该正极片102的第一通孔132的边长或直径为2毫米,该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的边长或直径为1毫米。当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包括多个正极片102及多个负极片104相互交叠时,该多个正、负极片102,104中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轴线均相互基本对准,或至少使所述负极片104的第二通孔134能够位于所述正极片102的第一通孔132的范围内。
该正、负极集流体112,114为金属箔片,该正极集流体112可以为铝箔或钛箔,该负极集流体114可以为铜箔或镍箔。该正、负极集流体112,114的厚度为1微米~200微米。
该正极材料层122包括均匀混和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该负极材料层124包括均匀混合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该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锰酸锂、钴酸锂、镍酸锂或磷酸铁锂等,该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天然石墨、有机裂解碳或中间相碳微球(MCMB)等,该导电剂可以为乙炔黑或碳纤维等,该粘结剂可以为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四氟乙烯(PTFE)等。可以理解,该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也可采用其他常用的材料。该正极片102的整体厚度约为100微米~500微米,优选为200微米~300微米。该负极片104的整体厚度约为50微米~300微米,优选为100微米~200微米。
此外,该正极材料层122和负极材料层124均可进一步包括一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即在正极材料层122中,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与上述正极材料层122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均匀混合,或者在上述均匀混合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表面进一步设置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层,本实施例中,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与上述正极材料层122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均匀混合;在负极材料层124中,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均匀混合,或者在上述均匀混合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表面进一步设置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层,本实施例中,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与上述负极材料层124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均匀混合。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包括活性碳、碳气凝胶、碳纳米管、热解碳、氧化钌及氧化锰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在该正极材料层122中,该正极活性物质与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质量比值为1∶5~18∶1,本实施例,该正极活性物质与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质量比值为1∶1。在该负极材料层124中,该负极活性物质与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质量比值为1∶5~18∶1,本实施例,该负极活性物质与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质量比值为1∶1。由于该超级电容器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较多的孔径分布,从而可实现在超高倍率下充放电时,该超级电容器材料中的能量可迅速储存或释放,之后在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超级电容器材料之间进行能量的传递,从而避免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扩散缓慢以及正极材料层122与负极材料层124体积的急剧膨胀和收缩,因而在超高倍率下进行充放电时可提高该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所述隔膜106可以为聚丙烯微孔性膜、聚丙烯/聚乙烯复合隔膜或者陶瓷复合隔膜,所述电解液中的电解质盐可以为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或双草酸硼酸锂等,所述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可以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或碳酸二甲酯等。可以理解,所述隔膜106和电解液也可采用其他常用的材料。另外,所述电解液可以用固体电解质膜或离子液体取代,当该锂离子电池具有固体电解质膜时,该固体电解质膜进一步取代所述隔膜106,设置在所述正极材料层122与负极材料层124之间。
所述外部封装结构108可以为硬质电池壳或软封装袋。所述正极集流体的极耳130和负极集流体的极耳130暴露于所述外部封装结构108之外,从而实现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相互并联或串联的电池单体。具体为,当该多个电池单体串联时,该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正极集流体112的极耳130与负极集流体114的极耳130交替地电连接,即每个电池单体的正极集流体112的极耳130与另外一个电池单体的负极集流体114的极耳130电连接,从而实现多个电池单体相互串联。通过该多个电池单体的相互串联,使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额定电压为一个电池单体的整数倍,而额定容量为一个电池单体的容量。当该多个电池单体并联时,该各个电池单体的正极集流体112的极耳130相互电连接,该多个电池单体的负极集流体114的极耳相互电连接,从而实现该多个电池单体相互并联。通过该多个电池单体的相互并联,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额定电压为每个电池单体的额定电压,而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额定容量为每个电池单体的额定容量的整数倍。以钴酸锂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单体为例,如该每个电池单体的容量为4Ah,且为满足实际应用,需要额定容量为20Ah的储能电池100,则可将5个电池单体并联。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该单体电池100可包括一分别与所述正极集流体112的极耳130和负极集流体114的极耳130电连接的电池保护电路板140,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板140包括信号采集单元142和控制单元144,所述信号采集单元142包括保护芯片1420、电压检测单元1422、电流检测单元1424和温度检测单元1426,所述控制单元144包括单片机1440和开关单元1442。
所述电压检测单元1422通过所述极耳130分别与所述正极片102和负极片104电连接。所述保护芯片1420与所述电压检测单元1422电连接,并可通过所述电压检测单元1422检测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电压。所述单片机1440与所述保护芯片1420电连接,并可读取所述保护芯片1420检测到的电压值,并将该检测到的电压值与该单片机中预设的电压值范围比较,从而控制开关单元1442断开或接通充放电回路。即当该被检测到的电压值在预设的电压值范围之外时,控制开关单元1442断开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充放电回路,当该被检测到的电压值在预设的电压值范围之内时,控制开关单元1442接通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充放电回路。所述预设的电压值范围包括过充电压设定值范围和过放电压设定值范围。
所述电流检测单元1424通过所述极耳130分别与所述正极片102和负极片104电连接,同时,该电流检测单元1424也与所述保护芯片1420电连接。所述保护芯片1420可通过该电流检测单元1424检测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100中的电流,所述单片机1440可读取所述保护芯片1420所检测到的电流值,并将该检测到的电流值与该单片机1440中预设的电流值范围比较,从而控制开关单元1442断开或接通充放电回路。即当该电流值大于或等于电流设定值时,控制开关单元1442断开充放电回路,当断开的持续时间大于延时设定值时,控制开关单元1442接通充电回路。其中,所述设定电流值范围包括过流设定电流值范围和短路电流值范围。
所述温度检测单元1426通过所述极耳130分别与所述正极片102和负极片104电连接,同时,该温度检测单元1426也与所述保护芯片1420电连接。该保护芯片1420可通过该温度检测单元1426检测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工作温度,所述单片机1440可读取该温度值,并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值通过控制开关单元1442断开充放电回路。
通过所述电池保护板140的设置可避免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由于过充或过放而引起的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循环寿命下降或充放电效率的下降,或者由于过热而引起的电池容量的衰减。同时,当该锂离子储能电池100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时,该电池保护板140可有效保护每个电池单体,从而避免由于单个电池单体的损害而降低整个锂离子储能电池100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提供正极集流体112及负极集流体114;
步骤二,分别在该正极集流体112及负极集流体114表面均匀涂布正极材料层122及负极材料层124,形成正极片102及负极片104;
步骤三,在正极片102及负极片104上形成位置对应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以及
步骤四,将正极片102及负极片104封装至一外部封装结构108中。
在上述步骤二中,可通过涂膜机对所述正、负极集流体112,114进行涂膜。具体地,先将正极活性物质及负极活性物质分别与导电剂及粘结剂溶液混合,形成正极浆料及负极浆料,再通过涂膜机将正、负极浆料分别涂布于正、负极集流体112,114表面并干燥,形成正、负极材料层122,124。进一步地,可通过压膜机对涂布的正、负极材料层122,124进行压实。
进一步地,上述正极浆料及负极浆料中均可均匀混合有一超级电容器材料,该超级电容器材料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及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值均为1∶5~18∶1。
在上述步骤三中,所述形成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的方法可以采用冲压法或激光刻蚀法等方法。通过激光刻蚀法可形成尺寸较小的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所述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是在形成正、负极材料层122,124之后形成的,从而避免先单独对正、负极集流体112,114开孔后再进行涂布时产生的浆料渗漏或粘连使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堵塞的情况。所述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是形成在正、负极片102,104对应的位置,具体地,可通过定位装置将大小相等的正、负极片102,104固定,并在相同的位置进行打孔。
当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采用电解液或离子液体时,上述步骤四可进一步包括:
(1)提供隔膜106,将正极片102与负极片104分别设置于所述隔膜106两侧并压合;以及
(2)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向正极片102及负极片104间注入电解质,并将所述正极片102、负极片104、隔膜106及电解质封装于所述外部封装结构108中。
在上述步骤(1)中,可先将所述隔膜106铺设于正极片102表面,再将所述负极片104覆盖于隔膜106之上,在装配的过程中,应通过定位装置使正极片102上的第一通孔132与负极片104上的第二通孔134尽量对准。当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多个正极片102及多个负极片104时,可反复多次的依次层叠所述正极片102、隔膜106及负极片104,形成多层结构。层叠后的正、负极片102,104及隔膜106可通过压膜机相互压紧。
在上述步骤(2)中,所述电解液通过所述通孔注入正、负极片102,104之间。由于所述正、负极片102,104具有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电解液可快速地流入正、负极片102,104之间,迅速浸润整个正极片102、负极片104及隔膜106,提高了锂离子储能电池的生产效率。所述正、负极片102,104的面积越大,尤其是在储能大电池中,从通孔处注入电解液的效果越明显。优选地,该正、负极片102,104的面积可大于400平方厘米。当该正、负极片102,104为矩形时,该正、负极片102,104的边长可大于等于10厘米,优选为20厘米~100厘米。
当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100采用固体电解质时,可直接将固体电解质膜代替所述隔膜106设置在正、负极片102,104之间。
此外,该制备方法进一步包括一使一电池保护电路板140与所述正、负极片102,104电连接的步骤。
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在使用时,由于所述正、负极片102,104具有第一及第二通孔132,134,使在正、负极片102,104间电解液或其他物质分解产生的气体能够容易的排出。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锂离子储能电池,该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容量大于等于20安培小时,其包括至少一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包括层叠并间隔设置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将该正极片与该负极片间隔的隔膜,该正极片包括一正极集流体及设置于该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层,该负极片包括一负极集流体及设置于该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材料层,其特征在于,该正极片具有多个第一通孔,该负极片具有多个第二通孔,该每个第二通孔都对应一个第一通孔设置,该隔膜为一完整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储能电池的每个正极片和负极片的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厘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极片平行设置,在垂直于所述正、负极片的方向上,所述相互对应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对应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轴线基本对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及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1厘米至50厘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面积分别为0.001平方毫米至13平方毫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正极片及负极片的开孔率均小于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单体进一步包括电解质及外部封装结构,所述外部封装结构将所述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及隔膜封装于其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锂离子储能电池包括多个电池单体,该多个电池单体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交替地电连接,从而实现该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相互串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锂离子储能电池包括多个电池单体,该多个电池单体的正极片相互电连接,该多个电池单体的负极片相互电连接,从而实现该多个电池单体相互并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单体包括一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电连接的电池保护电路板,该电池保护电路板包括信号采集单元及控制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包括均匀混合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所述负极材料层包括均匀混合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均进一步包括一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所述正极材料层中,所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均匀混合,在所述负极材料层中,所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均匀混合。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中,所述均匀混合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表面进一步设置有一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层,所述负极材料层中,所述均匀混合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表面进一步设置有一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层。
CN2010101709619A 2010-05-12 2010-05-12 锂离子储能电池 Active CN1018670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709619A CN101867060B (zh) 2010-05-12 2010-05-12 锂离子储能电池
US12/981,539 US20110281143A1 (en) 2010-05-12 2010-12-30 Lithium-ion storage batte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709619A CN101867060B (zh) 2010-05-12 2010-05-12 锂离子储能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7060A CN101867060A (zh) 2010-10-20
CN101867060B true CN101867060B (zh) 2013-09-18

Family

ID=42958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09619A Active CN101867060B (zh) 2010-05-12 2010-05-12 锂离子储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81143A1 (zh)
CN (1) CN1018670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6746A (zh) * 2011-09-09 2012-01-04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阴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US9934913B2 (en) * 2011-10-26 2018-04-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3187572B (zh) 2011-12-28 2016-01-20 清华大学 薄膜锂离子电池
CN103187576B (zh) 2011-12-28 2015-07-29 清华大学 集流体、电化学电池电极及电化学电池
CN103187574B (zh) 2011-12-28 2015-07-29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3187575B (zh) 2011-12-28 2015-11-25 清华大学 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3187591B (zh) * 2011-12-28 2015-11-25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3187573B (zh) 2011-12-28 2016-01-20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电极
CN103187586B (zh) * 2011-12-28 2016-01-20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
CN102496703A (zh) * 2011-12-31 2012-06-13 天津得瑞丰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用多元掺杂碳负极活性材料、负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US20160079589A1 (en) * 2013-04-26 2016-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4393335A (zh) * 2014-12-10 2015-03-04 深圳市三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4993177B (zh) * 2015-07-29 2017-09-15 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镍氢电池
EP3471195B1 (en) * 2016-06-08 2020-03-25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10804571B2 (en) * 2016-11-24 2020-10-13 Lg Chem,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electrode having aperture
WO2019153276A1 (zh) * 2018-02-09 2019-08-15 深圳前海优容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电芯及集流体
US20210090818A1 (en) * 2018-02-22 2021-03-25 Jm Energy Corporation Power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device electrod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id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electrode
EP3614463A1 (en) * 2018-08-20 2020-02-26 BGT Materials Limited Electrode structure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120545B (zh) * 2019-05-13 2021-05-07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混合固液电解质锂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11923A (zh) * 2021-03-04 2021-11-05 唐腊辉 一种内置超声波维护系统的超声波电池装置
WO2022213305A1 (zh) * 2021-04-07 2022-10-1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113437356B (zh) * 2021-06-26 2022-03-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板式钠金属电池、电化学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8673A (zh) * 2004-09-03 2005-03-02 深圳市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产品一致性和循环寿命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制造方法
CN101645519A (zh) * 2008-08-06 2010-02-10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8673A (zh) * 2004-09-03 2005-03-02 深圳市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产品一致性和循环寿命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制造方法
CN101645519A (zh) * 2008-08-06 2010-02-10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7060A (zh) 2010-10-20
US20110281143A1 (en) 201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7060B (zh) 锂离子储能电池
CN101847747A (zh) 锂离子电池组
CN101847748A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04008893B (zh) 锂离子混合型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及其锂离子混合型电容器
CN100399603C (zh) 一种非水溶液电化学器件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99590B (zh) 一种混合超级电容器
CN102214838A (zh) 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JP2009004181A (ja) 電池用電極
CN102696144A (zh) 电力储存设备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蓄电设备
CN102201604A (zh) 一种电容电池电芯及其制作方法
CN101719562A (zh) 一种高电压电池的电芯
JP5601361B2 (ja) 電池用電極
CN105355457A (zh) 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化成方法
CN1641912A (zh)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使用该正极的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54750A (zh) 高倍率凝胶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33953A (zh) 一种集流体、极片和电池
CN103682415A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工艺
TWI398030B (zh) 鋰離子儲能電池
CN105761944A (zh) 一种混合超级电容器用复合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混合超级电容器
CN201699089U (zh) 锂离子电池
WO2013002055A1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の集電体及び電極、並びに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3354296A (zh) 一种超轻叠层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0610014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2248556A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13512A (zh) 一种具有高电位的电能存储装置及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