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3215B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Google Patents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3215B
TWI443215B TW102123782A TW102123782A TWI443215B TW I443215 B TWI443215 B TW I443215B TW 102123782 A TW102123782 A TW 102123782A TW 102123782 A TW102123782 A TW 102123782A TW I443215 B TWI443215 B TW I4432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size
crystal grain
molybdenum
variation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3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1564A (zh
Inventor
Atsushi Fukushima
Kunihiro Oda
Shinichiro Senda
Original Assignee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filed Critical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41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1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3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32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23C14/3414Metallurgical or chemical aspects of target preparation, e.g. 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7/00Alloys based on rhenium or a refractory metal not mentioned in groups C22C14/00 or C22C16/00
    • C22C27/02Alloys based on vanadium, niobium, or tantal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16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other metals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22F1/18High-melting or refractory metals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Description

鉭濺鍍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另,本發明之高純度鉭,含有(添加)鉬與視需要之鈮,但是由於此等之元素的添加量少,因此於本說明書中,統稱為「高純度鉭」。
近年,用以形成金屬、陶瓷材料等被膜之濺鍍,係被使用於電子學領域、耐蝕性材料或裝飾之領域、觸媒領域、切削/研磨材或耐磨耗性材料之製作等眾多領域。
濺鍍法本身雖然於上述領域為眾所皆知之方法,但是最近,特別是於電子學領域,係要求適於形成複雜形狀之被膜、回路或障壁膜等之鉭濺鍍靶。
一般,此鉭靶,係重複進行鑄錠或小胚(對鉭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鑄造而成)之熱鍛、退火(熱處理),並且進行壓延及精加工(機械、研磨等)加工而被加工成靶。
此種製造步驟,鑄錠或小胚之熱鍛,會破壞鑄造組織,使氣孔及偏析擴散、消失,並且藉由對其進行退火以再結晶化,提高組織之緻密化與強度,藉此來加以製造。
一般,熔解鑄造而成之鑄錠或小胚,具有50mm以上之結晶粒徑。又, 藉由鑄錠或小胚之熱鍛與再結晶退火,來破壞鑄造組織,而得到大致均一且微細(100μm以下)之晶粒。
另一方面,使用以此種方式所製得之靶實施濺鍍時,靶的再結晶組織越微細且均一,而且結晶方位一致於特定方向者,越可進行均勻之成膜,電弧作用、粒子(particle)之發生少,可得到具有穩定特性之膜。
因此,於靶的製造步驟中,係採取使再結晶組織微細化與均一化,並且使其一致於特定結晶方位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又,揭示有使用高純度Ta作為高純度Ta靶(用以形成使用作為對Cu配線膜之障壁層的TaN膜),其含有0.001~20ppm之選自Ag、Au及Cu之元素(為具有自持放電特性之元素),且使雜質元素之Fe、Ni、Cr、Si、Al、Na、K之合計量在100ppm以下,減去此等之值為99.99~99.999%之範圍(參照專利文獻3)。
此等之專利文獻,含有特定之元素係用以使組織微細化,而並無藉此使電漿穩定化。
特別是於專利文獻3,係含有0.001~20ppm之選自Ag、Au及Cu之元素,而添加至0.001ppm之極微量的元素,雖然可增加Ta離子的釋放量,但是正因為添加元素為微量,因此會有難以調節含量且難以均一添加(參差不齊)的問題。
而且,如專利文獻3之表1所示,Mo、W、Ge、Co量,分別容許未達10ppm、20ppm、10ppm、10ppm之含量。即使僅有如此,亦具有未達50ppm之雜質。
因此,雖然如上述,稱「使用雜質元素之Fe、Ni、Cr、Si、 Al、Na、K之合計量在100ppm以下且減去此等之值為99.99~99.999%之範圍之高純度Ta」,但是係實際純度之下限值低於99.99%之純度(容許其之純度)。
此係在以往之高純度鉭的水準以下,可強烈預料到並無法活用高純度鉭之特性。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2-518593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6,331,233號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2-60934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藉由將鉭之純度維持在高純度,且添加特定之元素,以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得到如下之見解:藉由將鉭之純度維持在高純度,且添加特定之元素,可得到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
本發明,根據此見解,提供:
1)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2)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0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3)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0massppm以上、5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9%以上。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鉬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平均結晶粒徑在110μm以下。
6)如上述5)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結晶粒徑的變動在±20%以下。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
7)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進一步含有0~100massppm(惟,不包括0massppm)之鈮,鉬與鈮的合計量在1massppm以上、150massppm以下,不計鉬、鈮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8)如上述7)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含有10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鈮。
9)如上述7)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含有10massppm以上、50massppm以下之鈮。
10)如上述7)~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鈮及鉬之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
11)如上述7)~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平均結晶粒徑在110μm以下。
12)如上述11)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結晶粒徑的變動在±20%以下。
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優異效果:藉由將鉭之純度維持在高純度,且添加鉬作為必要成分,並進一步視需要添加鈮,而可得到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又,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由於即使在初期之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具備有可縮 短預燒時間之效果。
本發明所使用之鉭(Ta)靶的原料,係使用高純度鉭。此高純度鉭之例示於表1(參照社團法人發明協會編,公開技報2005-502770,公開技報名稱「高純度鉭及由高純度鉭所構成之濺鍍靶」)。
於此表1中,除了氣體成分,所有的雜質未達1massppm。亦即為99.999~99.9999mass%,可使用此種高純度鉭。
本發明之濺鍍靶,通常係藉由以下之步驟進行製造。
若顯示其一例,則首先使用鉭,例如4N(99.99%以上)之高純度鉭,對其添加適量之鉬(Mo)或鉬(Mo)與鈮(Nb),作為靶之原料。藉由電子束熔解等將其加以熔解、純化,提高純度,然後對其進行鑄造,製作鑄錠或小胚。當然,亦可使用最初表1所示之99.999~99.9999mass%高純度鉭。
接著,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退火-鍛造、壓延、退火(熱處理)、精加工 等一連串之加工。
具體而言,例如係進行鑄錠-粗軋-於1373K~1673K之溫 度之退火(第1次)-冷鍛造(第1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之溫度之再結晶退火(第2次)-冷鍛造(第2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第3次)-冷(熱)壓延(第1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第4次)-冷(熱)壓延(視需要,第2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視需要,第5次)-精加工,製成靶材。
可藉由鍛造或壓延,破壞鑄造組織,使氣孔、偏析擴散或消 失,並且藉由對其進行退火,使其再結晶化,然後藉由重複進行該冷鍛造或冷壓延與再結晶退火,可提高組織之緻密化、微細化與強度。於上述之加工製程中,再結晶退火可僅為1次,但藉由重複進行2次,可極力減少組織上之缺陷。又,冷(熱)壓延與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可重複進行,但亦可為1循環。然後,藉由機械加工、研磨加工等之精加工,以精加工成最後之靶形狀。
通常係藉由上述製造步驟來製造鉭靶,但是此製造步驟僅是 顯示一例,本發明並非以此製造步驟作為發明,因此當然可以藉由其他的步驟來進行製造,本發明包含其等全部。
為了活用鉭靶之特性,雖然大多使用6N等級純度之材料,但總是會有靶之結晶粒容易粗大化的缺點。
本發明人等,發現於此種6N等級之靶的製造步驟中,若為 一般情形,則在0.5massppm左右之含量的鉬偶爾偏析出1massppm左右的部分,結晶粒徑會局部地微細化。
因此,得到鉬的添加是否會有助於鉭靶之微細化的啟發,此係成為完成本發明之契機。又,於此探討中,對於與鉬同質之材料或可與鉬共同添加之材料,經大多數實驗的結果,得到鈮為有效的見解。
亦即,本發明之鉭濺鍍靶,重點為,於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 純度在99.998%以上之鉭,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並視需要,進一步添加0~100massppm(惟,不包括0massppm)之鈮。鉬之下限值1massppm係用以發揮效果之數值,鉬之上限值100massppm,則是用以持續本發明之效果的上限值。
當超過此上限值時,會引起鉬的偏析,而發生鉬之一部分未再結晶部,結果,預燒變長,因此以鉬100massppm作為上限值。
鈮,由於具有與添加鉬同等的作用(功能),因此可共添加。 添加鈮的下限值,並無特別限制,但使上限值為100massppm。若超過此上限值,則由於與鉬同樣地容易引起偏析,因此使上限值為100massppm。當共添加鉬與鈮時,要注意鉬與鈮的合計量須在1massppm以上、150massppm以下。
此係由於如後述之比較例般會有下述傾向的緣故:發生未再 結晶,結晶粒的參差不齊變大,並且薄片內電阻分布及至初期穩定的電力量亦會變大。此結果,膜之均勻性亦會變差。此傾向,與大量添加鉬(單獨添加)在本發明所規定之量以上時為同樣的結果。
然而,共添加時特徴若為鉬與鈮的合計量在150massppm以下,則不會發生如上述般之問題。
此理由,雖然不一定明確,但認為鉬與鈮雖然分別亦具有相似點,但 分別為不同的物質,偏析之問題或對結晶化之作用,會以各別之問題的形態發生之故。然而,此共添加亦有界限,鉬與鈮的合計量超過150massppm之添加,會得到不佳的結果。
含有此鉬或鉬與鈮,會形成靶之均一微細的組織,藉此可使電漿穩定化,而可藉此提升濺鍍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又,此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由於即使於初期之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可縮短預燒時間。
此時,鉭的純度,必須為高純度,亦即要在99.998%以上。此情形時,可不計原子半徑小的氧、氫、碳、氮等氣體成分。一般而言,氣體成分若不以特殊方法則會難以去除,難以在通常的生產步驟於純化時加以去除,因此本發明之鉭的純度並不包括氣體成分。
如上述,鉬、或鉬與鈮會使鉭具有均一微細的組織,但其他 之金屬成分、金屬性非金屬成分、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陶瓷的混入則為有害,故無法容許。係認為由於此等雜質會產生抑制鉬或鉬與鈮之作用的作用之故。又,此等雜質明顯與鉬或鉬與鈮不同,難以將鉭靶之結晶粒徑精加工成均一,無助於濺鍍特性之穩定化。
本發明之鉭濺鍍靶,更佳之範圍,係含有10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或鉬與鈮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鈮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9%以上。
進一步為含有10massppm以上、50massppm以下之鉬或鉬與鈮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鈮及氣體成分之純度超過99.999%之鉭濺鍍靶。
本發明之鉭濺鍍靶,更佳為使靶中之鉬、或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
含有適度的鉬,具有形成鉭濺鍍靶之均一微細組織的功能(性質),而且鉬、或鉬與鈮更均勻分散,可對靶組織之均一微細組織更有貢獻。
當然,於通常之製造步驟,此等可輕易達成,但要注意使靶之鉬、或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之點,必須明確地具有其意圖。
對於此靶之鉬、或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例如於圓盤狀之靶,在通過圓盤中心之等分的8條線上,採樣3點(中心點、半徑之1/2點、外周或其附近點),對合計17點{16點+中心點(由於中心點共通,故為1點)}之鉬、或鉬與鈮的含量進行分析。
又,於各點,可根據{(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之式,來計算變動。
本發明之鉭濺鍍靶,更佳為平均結晶粒徑在110μm以下。鉬、或鉬與鈮之適度添加與通常之製造步驟,雖可達成結晶粒徑之微細化,但要注意使平均結晶粒徑在110μm以下之點,必須明確地具有其意圖。
又,更佳為使此結晶粒徑之變動在±20%以下。
對於此鉭靶之平均結晶粒徑的變動,例如於圓盤狀之靶,在通過圓盤中心之等分的8條線上,採樣3點(中心點、半徑之1/2點、外周或其附近點),對合計17點{16點+中心點(由於中心點共通,故為1點)}之鉭的結晶粒徑進行測量。
又,於各點,可根據{(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之式,來計算結晶粒徑之變動。
此種靶組織,電漿穩定,膜的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又,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即使於初期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具有可縮短預燒時 間之效果。
實施例
接著,說明實施例。另,本實施例僅是用以表示發明之一例者,本發明並不受到此等實施例之限制。亦即,包含本發明之技術思想所含之其他態樣及變形。
(實施例1)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鉬1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8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5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的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1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20%。且,鉬含量之變動為±20%。此結果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6~3.2%),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2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2)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5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鉬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0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7%。且,鉬含量之變動為±18%。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5~3.0%),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0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3)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1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4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鉬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9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5%。且,鉬含量之變動為±16%。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 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3~2.7%),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9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4)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2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4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鉬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8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0%。且,鉬含量之 變動為±12%。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0~2.2%),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7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5)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5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3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與鍛粗鍛造以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 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鉬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7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8%。且,鉬含量之變動為±1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7~1.9%),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6)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7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3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 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鉬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72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7%。且,鉬含量之變動為±8%。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 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3~1.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2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7)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10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2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 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鉬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7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且,鉬含量之變動為±6%。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 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0~1.2%),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比較例1)
對純度99.995%之鉭添加有鉬0.5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6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 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3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35%。且,鉬含量之變動為±4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 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3.8~6.0%),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20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以上,雖然亦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0.5massppm之情形進行相同的試驗,但是發現與此比較例1相同的傾向。此清楚可知亦會對鉭的純 度造成影響。
(比較例2)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15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2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 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靶的平均結晶粒徑大致為70μm,但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0%,偏析所引起之變動大。且,鉬含量之變動為±7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 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4.5~7.0%),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3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以上,於純度99.999%之鉭中之鉬添加量超過100massppm後,結晶粒徑之粗大化與變動急速變大,並且鉬含量的變動亦顯著。
此被認為是鉬發生偏析的結果,可知添加過量的鉬並不佳。
(實施例8)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1.3massppm之鉬、0.74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2.04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8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5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0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20%。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18%。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 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6~3.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0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9)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32massppm之鉬、12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44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8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1%。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11%。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0~2.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 (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10)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67massppm之鉬、2.4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69.4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5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7%。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8%。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5~1.9%),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40kWh,已減 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11)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24massppm之鉬、75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99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2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7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6%。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3~1.6%),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3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12)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97massppm之鉬、53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150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4%。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15%。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6~1.8%),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 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4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實施例13)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51.4massppm之鉬、95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146.4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2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13%。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 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5~1.9%),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4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比較例3)
對純度99.995%之鉭添加有95massppm之鉬、65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160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6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34μm(有未再結晶),結晶粒徑之變動為±60%。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27%。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 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4.0~6.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5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以上,雖然亦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0.5massppm之情形進行相同的試驗,但是發現與此比較例3相同的傾向。此清楚可知亦會對鉭的純度造成影響。
(比較例4)
對純度99.995%之鉭添加有60.3massppm之鉬、97massppm之鈮(合計量為157.3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6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 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32μm(有未再結晶),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5%。且,鉬與鈮之含量的變動為±24%。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4.3~7.4%),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5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以上,雖然亦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鉬0.5massppm之情形進行相同的試驗,但是發現與此比較例4相同的傾向。此清楚可知亦會對鉭的純度造成影響。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優異效果,係使鉭濺鍍靶中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且視需要含有0(惟,不包括0massppm)~100massppm之鈮,使鉬與鈮的合計量在1massppm以上、150massppm以下,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藉此可 提供一種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又,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由於即使在初期之階段亦為穩定化,因此具有可縮短預燒時間之效果,故適用作為適於電子學領域,特別是形成複雜形狀之被膜、回路或障壁膜等之靶。

Claims (3)

  1. 一種鉭濺鍍靶,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靶中之鉬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
  2. 一種鉭濺鍍靶,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鉬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靶中之鉬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平均結晶粒徑在110μm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鉭濺鍍靶,其結晶粒徑的變動在±20%以下。
TW102123782A 2009-08-11 2010-08-11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I443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6237 2009-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1564A TW201341564A (zh) 2013-10-16
TWI443215B true TWI443215B (zh) 2014-07-01

Family

ID=4358614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6721A TWI419987B (zh) 2009-08-11 2010-08-11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102123782A TWI443215B (zh) 2009-08-11 2010-08-11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102123783A TWI443216B (zh) 2009-08-11 2010-08-11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6721A TWI419987B (zh) 2009-08-11 2010-08-11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3783A TWI443216B (zh) 2009-08-11 2010-08-11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37501A1 (zh)
EP (1) EP2465967A4 (zh)
JP (3) JP5290393B2 (zh)
KR (1) KR101338630B1 (zh)
CN (2) CN104018127B (zh)
IL (1) IL214914A (zh)
SG (3) SG174152A1 (zh)
TW (3) TWI419987B (zh)
WO (1) WO20110189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73141A1 (en) 2009-05-22 2011-08-29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JP4913261B2 (ja) 2009-08-11 2012-04-11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CN103052733B (zh) 2010-08-09 2015-08-12 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钽溅射靶
JP5389955B2 (ja) * 2010-08-09 2014-01-15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KR101690394B1 (ko) * 2012-03-21 2016-12-27 제이엑스금속주식회사 탄탈 스퍼터링 타깃의 제조 방법
EP2878699B1 (en) 2012-12-19 2020-07-15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04755651B (zh) 2012-12-19 2017-05-24 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钽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
JP5905600B2 (ja) 2013-03-04 2016-04-20 Jx金属株式会社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69138B2 (ja) * 2013-10-01 2016-08-17 Jx金属株式会社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KR102112912B1 (ko) 2013-11-06 2020-05-19 제이엑스금속주식회사 스퍼터링 타깃/배킹 플레이트 조립체
KR102112937B1 (ko) 2014-03-27 2020-05-19 제이엑스금속주식회사 탄탈 스퍼터링 타깃 및 그 제조 방법
SG11201704463VA (en) 2015-05-22 2017-07-28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7532287B (zh) 2015-05-22 2019-11-05 捷客斯金属株式会社 钽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
CN112251692B (zh) * 2020-09-14 2021-08-27 南昌大学 一种高纯钽板及其热处理方法
CN114892028B (zh) * 2022-04-11 2024-03-08 同创(丽水)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靶材环件的回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0942A (ja) * 1997-09-10 1999-03-26 Japan Energy Corp Taスパッタターゲッ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組立体
US6348113B1 (en) * 1998-11-25 2002-02-19 Cabot Corporation High purity tantalum, products containing the same,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0212678A (ja) * 1999-01-21 2000-08-02 Japan Energy Corp 薄膜形成用高純度タンタ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17417B2 (en) * 2000-02-02 2009-04-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antalum PVD component producing methods
JP4263900B2 (ja) * 2002-11-13 2009-05-13 日鉱金属株式会社 Ta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155677A1 (en) * 2004-01-08 2005-07-21 Wickersham Charles E.Jr. Tantalum and other metals with (110) orientation
US20050230244A1 (en) * 2004-03-31 2005-10-20 Hitachi Metals, Ltd Sputter target materia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4949259B2 (ja) * 2005-10-04 2012-06-06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8127A (zh) 2014-09-03
JP5236758B2 (ja) 2013-07-17
CN104018127B (zh) 2019-06-21
EP2465967A1 (en) 2012-06-20
TWI419987B (zh) 2013-12-21
SG185976A1 (en) 2012-12-28
CN102471874A (zh) 2012-05-23
US20120037501A1 (en) 2012-02-16
JPWO2011018970A1 (ja) 2013-01-17
WO2011018970A1 (ja) 2011-02-17
JP2011144454A (ja) 2011-07-28
IL214914A0 (en) 2011-12-01
SG174152A1 (en) 2011-10-28
KR101338630B1 (ko) 2013-12-06
TW201341564A (zh) 2013-10-16
JP5236759B2 (ja) 2013-07-17
KR20120027000A (ko) 2012-03-20
SG185978A1 (en) 2012-12-28
TW201341565A (zh) 2013-10-16
TWI443216B (zh) 2014-07-01
JP5290393B2 (ja) 2013-09-18
CN102471874B (zh) 2014-09-17
IL214914A (en) 2016-02-29
EP2465967A4 (en) 2014-04-30
TW201105811A (en) 2011-02-16
JP2011168890A (ja) 201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3215B (zh)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I426147B (zh)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I413703B (zh)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I503420B (zh)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TWI500778B (zh)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