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2089B -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 Google Patents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2089B
TWI442089B TW101105162A TW101105162A TWI442089B TW I442089 B TWI442089 B TW I442089B TW 101105162 A TW101105162 A TW 101105162A TW 101105162 A TW101105162 A TW 101105162A TW I442089 B TWI442089 B TW I4420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osed
splitting structure
light emitting
light be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5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5621A (zh
Inventor
Yuchang Wang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TW1011051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2089B/zh
Priority to US13/530,530 priority patent/US8820942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35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5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2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20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066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for enhancing image performance, like resolution, pixel numbers, dual magnifications or dynamic range, by tiling, slic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2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raction only
    • G02B27/126The splitting element being a prism or prismatic array, including systems based on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特別是關於一種用以產生多個視域之立體影像的分光結構及光機系統。
為了追求更為擬真的視覺體驗與享受細緻的影像品質,傳統的2D顯示技術已逐漸無法滿足人們對高畫質影像的需求,相反地,透過3D顯示技術的發展,其不僅可提供較傳統平面顯示技術更為細膩的畫質表現,更能帶給人們恍若置身其中的空間感受。
現階段所使用的3D顯示技術,主要可以區分為「眼鏡式顯示技術」及「裸眼式顯示技術」兩類。
「眼鏡式顯示技術」,顧名思義需配戴特殊規格的眼鏡,如紅綠眼鏡、偏光眼鏡或快門式眼鏡等,才得以讓使用者的左、右眼看到不同角度的影像,進而出現視差並產生立體感。
「裸眼式顯示技術」可進一步區分為「空間多工」及「時間多工」兩種。「空間多工」係將不同角度的影像分別投射於空間中的不同位置,供使用者的左眼及右眼分別接收相異角度的影像,並在大腦中融合以形成該影像的立體資訊,但受限於硬體設備與光路減損效應的影響,所以其影像之解析度往往僅有原先顯示器的一半,故「空間多工」所產生之3D影像的解析度較為不佳。「時間多工」則採用提高顯示器的顯示頻率,並利用背光元件來控制光線的方向,也就是「指向式背光3D膜(directional back light unit 3D film)」的方法。其是以不同時間間隔交替顯示左右眼影像訊號,並相應開啟置於兩側之背光模組的其中一組。此兩組背光模組分別給左眼和右眼使用,且背光模組具有特別的設計,因此當不同的背光模組在運作時,光線的行進方向也會有所差異,進而能分別將左右畫面投射到觀賞者的左右眼中。由於「時間多工」係利用時間差,以交錯地發射出欲顯示予左右眼的影像,所以使用者之兩眼所看到的影像皆為全解析度之影像。因而,「時間多工」雖不會影響影像之解析度,但卻無法同時顯示多個視域,故須正對於螢幕正面,才可觀賞到3D影像,一旦螢幕旋轉特定角度,使用者便無法正常觀賞到該3D影像。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一種能產生多個視域影像之分光結構及光機系統,以便使用者能由各個角度皆可觀賞3D影像,乃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一光機系統,並藉由該分光結構及該光機系統產生多視域之立體影像,以維持影像之解析度並增加複數視域供使用者觀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使用於一投影裝置之一光機系統的一種分光結構包含一第一稜鏡、一第二稜鏡、一第三稜鏡以及一第四稜鏡。第一稜鏡具有一第一出光面、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一凹陷部及一第二凹陷部,且第二稜鏡設置於該第二凹陷部以鄰接第一稜鏡。第三稜鏡具有一第二出光面、一第二反射面、一第三凹陷部以及一第四凹陷部,且第三稜鏡鄰接第二稜鏡,並相對第一稜鏡設置。第四稜鏡設置於該第四凹陷部,並同時鄰接第三稜鏡及第一稜鏡。其中,第一稜鏡適可利用第一反射面與第四稜鏡鄰接,且第三稜鏡適可利用第二反射面與第二稜鏡鄰接,使第一稜鏡、第二稜鏡、第三稜鏡及第四稜鏡彼此依序接合。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的使用於一投影裝置之一光機系統除包含如上所述之分光結構外,更進一步具有一合光稜鏡總成、至少二反射透鏡組及一成像透鏡組。合光稜鏡總成具有至少二稜鏡、至少二全反射稜鏡、至少二數位微型反射鏡,且合光稜鏡總成相對分光結構設置。至少二反射透鏡組設置於分光結構及合光稜鏡總成間之二相對位置。其中,至少二反射透鏡組適可將該分光結構所射出之一第一光束、一第二光束、一第三光束及一第四光束分別反射至合光稜鏡總成,且合光稜鏡總成於接收第一光束、第二光束、第三光束及第四光束後,適可將該等光束入射至成像透鏡組。
為了讓上述的目的、技術特徵和優點能夠更為本領域之人士所知悉並應用,下文係以本發明之數個較佳實施例以及附圖進行詳細的說明。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之一分光結構200係使用於一投影裝置(圖未示出)之一光機系統100,藉此分光結構200之特殊設計,將使其內部所發射之四光束得以分別經過一第一反射透鏡組610、一第二反射透鏡組620、一第三反射透鏡組630及一第四反射透鏡組640,並彙整於一合光稜鏡總成500後,射出形成多個視域之立體影像供使用者觀賞。
如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分光結構200係包含一第一稜鏡210、一第二稜鏡220、一第三稜鏡230及一第四稜鏡240,且該等稜鏡係相應設置有一第一發光裝置310、一第二發光裝置320、一第三發光裝置330及一第四發光裝置340。
請參閱第3A圖,如圖所示,第一稜鏡210具有一第一出光面211、一第一反射面212、一第一凹陷部213及一第二凹陷部214。其中,第一出光面211與第一反射面212間適可夾設一第一夾角θ1 ,第一凹陷部213位於第一出光面211且遠離第一夾角θ1 設置,第二凹陷部214位於第一反射面212且遠離第一夾角θ1 設置。同時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夾角θ1 較佳地係為一銳角。此時,請一併參閱第2圖,第二稜鏡220適可設置於第一稜鏡210之第二凹陷部214,使第二稜鏡220鄰接於第一稜鏡210,且兩者間夾設有一第一夾層面201。
相似地,如第3B圖所示,第三稜鏡230具有一第二出光面231、一第二反射面232、一第三凹陷部233及一第四凹陷部234。其中,第二出光面231與第二反射面232適可夾設一第二夾角θ2 ,第三凹陷部233位於第二出光面231且遠離第二夾角θ2 設置,第四凹陷部234位於第二反射面232且遠離第二夾角θ2 設置,且第二夾角θ2 較佳地係為一銳角。請一併參閱第2圖,此時,第三稜鏡230之第二反射面232適可用以與第二稜鏡220鄰接,第四稜鏡240適可設置於第三稜鏡230之第四凹陷部234中,使第四稜鏡240鄰接於第三稜鏡230,且兩者間夾設有一第三夾層面203。同時,第四稜鏡240更可用以鄰接第一稜鏡210之第一反射面212。適以,第一稜鏡210、第二稜鏡220、第三稜鏡230及第四稜鏡240便可藉由此種配置,而彼此依序接合形成如第2圖所示之態樣。
如第4A圖所示,第一稜鏡210更進一步具有一第一入光面215。第一入光面215係設置於第一凹陷部213中,且第一發光裝置310適可裝置於第一入光面215上,用以發射一第一光束410至第一入光面215。第二稜鏡220亦進一步具有一第二入光面221。第二入光面221係相對第一稜鏡210設置於第二稜鏡220之他側,且第二發光裝置320適可裝置於第二入光面221上,用以發射一第二光束420至第二入光面221。
如第4B圖所示,第三稜鏡230更進一步具有一第三入光面235。第三入光面235係設置於第三凹陷部233,且第三發光裝置330適可裝置於第三入光面235上,用以發射一第三光束430至第三入光面235。第四稜鏡240亦進一步具有一第四入光面241。第四入光面241係相對第三稜鏡230設置於第四稜鏡240之他側,且第四發光裝置340適可裝置於第四入光面241上,用以發射一第四光束440至第四入光面241。
前述之第一發光裝置310適可由一第一光導管311及一第一光源312所形成,第二發光裝置320適可由一第二光導管321及一第二光源322所形成,第三發光裝置330適可由一第三光導管331及一第三光源332所形成,且第四發光裝置340適可由一第四光導管341及一第四光源342所形成。此外,第一光源312、第二光源322、第三光源332及第四光源342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光導管311、第二光導管321、第三光導管331及第四光導管341遠離第一稜鏡210、第二稜鏡220、第三稜鏡230及第四稜鏡240之相對側,且第一光源312、第二光源322、第三光源332及第四光源342可分別採用單一發光二極體(白光)或複數發光二極體(紅、藍、綠三原色光)進行發光作業,於此並不加以限制。
需特別說明的是,除第一稜鏡210與第二稜鏡220間所夾設之第一夾層面201,以及第三稜鏡230與第四稜鏡240間所夾設之第三夾層面203外,第二稜鏡220與第三稜鏡230間亦夾設有一第二夾層面202,且第四稜鏡240與第一稜鏡210間亦夾設有一第四夾層面204。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夾層面201、第二夾層面202、第三夾層面203及第四夾層面204較佳係分別為一空氣夾層面。
以下將分別針對第一光束410、第二光束420、第三光束430及第四光束440於分光結構200內所行進之光路進行介紹。
請再次參閱第4A圖,第一發光裝置310所發射之第一光束410在經由第一入光面215入射至第一稜鏡210後,第一光束410即會分為一第一部份411及一第二部份412。其中,第一光束410之第一部份411適可為第一夾層面201反射至第一反射面212,再為第一反射面212反射後,由第一出光面211射出於第一稜鏡210。第一光束410之第二部份412適可依序穿透第一夾層面201及第二夾層面202,並由第二出光面231射出於第三稜鏡230。
第二發光裝置320所發射之第二光束420在經由第二入光面221入射至第二稜鏡220後,第二光束420會分成一第一部份421及一第二部份422。如圖所示,第二光束420之第一部份421適可穿透第一夾層面201至第一反射面212,再為第一反射面212反射後,由第一出光面211射出於第一稜鏡210。第二光束420之第二部份422適可為第一夾層面201反射至第二夾層面202,且穿透第二夾層面202後,由第二出光面231射出於第三稜鏡230。
請接續參考第4B圖,第三發光裝置330所發射之第三光束430經由第三入光面235入射至第三稜鏡230後,第三光束430將分成一第一部份431及一第二部份432。第三光束430之第一部份431適可為第三夾層面203反射至第二反射面232,再為第二反射面232反射後,由第二出光面231射出於第三稜鏡230。第三光束430之第二部份432適可依序穿透第三夾層面203及第四夾層面204,由第一出光面211射出於第一稜鏡210。
第四發光裝置340所發射之第四光束440經由第四入光面241入射至第四稜鏡240後,第四光束440亦分成一第一部份441及一第二部份442。第四光束440之第一部份441適可穿透第三夾層面203至第二反射面232,再為第二反射面232反射後,由第二出光面231射出於第三稜鏡230。第四光束440之第二部份442適可為第三夾層面203反射至第四夾層面204,且穿透第四夾層面204後,由第一出光面211射出於第一稜鏡210。
請合併參閱第1圖與第5圖,於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光機系統100除包含上述之分光結構200外,更進一步具有合光稜鏡總成500、第一反射透鏡組610、第二反射透鏡組620、第三反射透鏡組630、第四反射透鏡組640及一成像透鏡組700。
詳細而言,合光稜鏡總成500係相對分光結構200設置,且合光稜鏡總成500包含一第五稜鏡510、一第六稜鏡520、一第一全反射稜鏡540、一第二全反射稜鏡550、一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560及一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570。其中,第五稜鏡510及第六稜鏡520間夾設一接合面530,第一全反射稜鏡540鄰設於第五稜鏡510,第二全反射稜鏡550鄰設於第六稜鏡520,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560相對第五稜鏡510設置於第一全反射稜鏡540外側,且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570相對第六稜鏡520設置於第二全反射稜鏡550之外側。
另一方面,第一反射透鏡組610較佳具有一第一中繼透鏡611、一第二中繼透鏡612及一第一反射鏡613,第二反射透鏡組620具有一第三中繼透鏡621、一第四中繼透鏡622及一第二反射鏡623,第三反射透鏡組630具有一第五中繼透鏡631、一第六中繼透鏡632及一第三反射鏡633,以及第四反射透鏡組640具有一第七中繼透鏡641、一第八中繼透鏡642、一第四反射鏡643及一第五反射鏡644。
當第一光束410之第一部份411、第二光束420之第一部份421、第三光束430之第二部份432及第四光束440之第二部份442自第一稜鏡210之第一出光面211射出後,其適可定義為一第五光束450,並依序通過第一反射透鏡組610之第一中繼透鏡611、第二中繼透鏡612,而遭第一反射鏡613反射至第三反射透鏡組630,並在依序通過第三反射透鏡組630之第五中繼透鏡631、第六中繼透鏡632後,為第三反射鏡633反射至合光稜鏡總成500之第一全反射稜鏡540。第五光束450接著為第一全反射稜鏡540全反射至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560,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560在將第五光束450進行適當地處理後,會將其射至第五稜鏡510中並為第五稜鏡510及第六稜鏡520間之接合面530所反射。
相似地,當第一光束410之第二部份412、第二光束420之第二部份422、第三光束430之第一部份431及第四光束440之第一部份441自第三稜鏡310之第二出光面231射出後,其適可定義為一第六光束460,並依序通過第二反射透鏡組620之第三中繼透鏡621、第四中繼透鏡622,而遭第二反射鏡623反射至第四反射透鏡組640。第四反射透鏡組640之第四反射鏡643在反射第六光束460後,第六光束460將依序穿透第七中繼透鏡641及第八中繼透鏡642,並為第五反射鏡644反射至合光稜鏡總成500之第二全反射稜鏡550。第六光束460接著為第二全反射稜鏡550全反射至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570,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570在將第六光束460進行適當處理後,會將其射至第六稜鏡520並使其穿透第五稜鏡510及第六稜鏡520間之接合面530。
接著,第五光束450及第六光束460適可自合光稜鏡總成500射出至成像透鏡組700之一鏡頭710並投射至一螢幕(圖未示出)上。最後,由第五光束450及第六光束460所合成之光束在依序通過螢幕上之第一微透鏡結構、第一圓柱透鏡及第二圓柱透鏡(圖皆未示出)後,將得以形成八個視域之立體影像,以供使用者觀賞。當然,前述之第一微透鏡結構、第一圓柱透鏡及第二圓柱透鏡等透鏡亦可具有其他型態之擺設,以與第五光束450及第六光束460所合成之光束配合形成多個視域之立體影像,在此並不加以限制。此外,前述之第一反射透鏡組610、第二反射透鏡組620、第三反射透鏡組630、第四反射透鏡組640及一成像透鏡組700亦可依不同需求增加或減少各自透鏡組之數量,在此同樣不加以限制。
綜上所述,藉由本發明所揭示之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將得以僅利用四光源便產生多達八個視域之立體影像,且不會對原解析度及影像品質造成影響。此外,由於本發明之分光結構的特殊光學配置,亦有助於縮小光機系統的體積,從而達到節省使用空間之目的。
上述之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發明所主張之範圍,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00...光機系統
200...分光結構
201...第一夾層面
202...第二夾層面
203...第三夾層面
204...第四夾層面
210...第一稜鏡
211...第一出光面
212...第一反射面
213...第一凹陷部
214...第二凹陷部
215...第一入光面
220...第二稜鏡
221...第二入光面
230...第三稜鏡
231...第二出光面
232...第二反射面
233...第三凹陷部
234...第四凹陷部
235...第三入光面
240...第四稜鏡
241...第四入光面
310...第一發光裝置
311...第一光導管
312...第一光源
320...第二發光裝置
321...第二光導管
322...第二光源
330...第三發光裝置
331...第三光導管
332...第三光源
340...第四發光裝置
341...第四光導管
342...第四光源
410...第一光束
411...第一光束之第一部份
412...第一光束之第二部份
420...第二光束
421...第二光束之第一部份
422...第二光束之第二部份
430...第三光束
431...第三光束之第一部份
432...第三光束之第二部份
440...第四光束
441...第四光束之第一部份
442...第四光束之第二部份
450...第五光束
460...第六光束
500...合光稜鏡總成
510...第五稜鏡
520...第六稜鏡
530...接合面
540...第一全反射稜鏡
550...第二全反射稜鏡
560...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
570...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
610...第一反射透鏡組
611...第一中繼透鏡
612...第二中繼透鏡
613...第一反射鏡
620...第二反射透鏡組
621...第三中繼透鏡
622...第四中繼透鏡
623...第二反射鏡
630...第三反射透鏡組
631...第五中繼透鏡
632...第六中繼透鏡
633...第三反射鏡
640...第四反射透鏡組
641...第七中繼透鏡
642...第八中繼透鏡
643...第四反射鏡
644...第五反射鏡
700...成像透鏡組
710...鏡頭
第1圖為本發明光機系統之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分光結構之立體示意圖;
第3A圖為本發明分光結構之第一稜鏡示意圖;
第3B圖為本發明分光結構之第三稜鏡示意圖;
第4A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於分光結構中之光路示意圖;
第4B圖為本發明之第三光束及第四光束於分光結構中之光路示意圖;以及
第5圖為本發明光機系統之示意圖。
100...光機系統
200...分光結構
500...合光稜鏡總成
610...第一反射透鏡組
620...第二反射透鏡組
630...第三反射透鏡組
640...第四反射透鏡組

Claims (27)

  1. 一種分光結構,係使用於一投影裝置之光機系統,包含:
      一第一稜鏡,具有:
        一第一出光面及一第一反射面,且該第一出光面及該第一反射面間夾設一第一夾角;
        一第一凹陷部,係位於該第一出光面且遠離該第一夾角設置;
        一第二凹陷部,係位於該第二反射面且遠離該第一夾角設置;
      一第二稜鏡,係設置於該第一稜鏡之該第二凹陷部,且鄰接該第一稜鏡;
      一第三稜鏡,係鄰接該第二稜鏡且相對該第一稜鏡設置,具有:
        一第二出光面及一第二反射面,且該第二出光面及該第二反射面間夾設一第二夾角;
        一第三凹陷部,係位於該第二出光面且遠離該第二夾角設置;
        一第四凹陷部,係位於該第二反射面且遠離該第二夾角設置;以及
      一第四稜鏡,係設置於該第三稜鏡之該第四凹陷部,且同時鄰接該第三稜鏡及該第一稜鏡;
    其中,該第一稜鏡係利用該第一反射面與該第四稜鏡鄰接,且該第三稜鏡係利用該第二反射面與該第二稜鏡鄰接,使該第一稜鏡、該第二稜鏡、該第三稜鏡及該第四稜鏡係彼此依序接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一稜鏡及該第二稜鏡分別具有一第一入光面及一第二入光面,該第一入光面係設置於該第一凹陷部,且該第二入光面係相對該第一稜鏡設置於該第二稜鏡。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分光結構,更包含一第一發光裝置及一第二發光裝置,分別用以發射一第一光束及一第二光束,該第一發光裝置係設置於該第一入光面,且該第二發光裝置係設置於該第二入光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三稜鏡及該第四稜鏡分別具有一第三入光面及一第四入光面,該第三入光面係設置於該第三凹陷部,且該第四入光面係相對該第三稜鏡設置於該第四稜鏡。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分光結構,更包含一第三發光裝置及一第四發光裝置,分別用以發射一第三光束及一第四光束,該第三發光裝置係設置於該第三入光面,且該第四發光裝置係設置於該第四入光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分光結構,更具有一第一夾層面、一第二夾層面、一第三夾層面及一第四夾層面,係分別形成於該第一稜鏡與該第二稜鏡間、該第二稜鏡與該第三稜鏡間、該第三稜鏡與該第四稜鏡間及該第四稜鏡與該第一稜鏡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一光束經由該第一入光面入射至該第一稜鏡後,該第一光束之一第一部份適可依序為該第一夾層面及該第一反射面反射,且自該第一出光面射出,而該第一光束之一第二部分適可依序穿透該第一夾層面、該第二夾層面,自該第二出光面射出。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二光束經由該第二入光面入射至該第二稜鏡後,該第二光束之一第一部份適可穿透該第一夾層面,並為該第一反射面反射後,自該第一出光面射出,而該第二光束之一第二部分適可為該第一夾層面反射後,穿透該第二夾層面,自該第二出光面射出。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第三光束經由該第三入光面入射至該第三稜鏡後,該第三光束之一第一部份適可依序為該第三夾層面及該第二反射面反射,且自該第二出光面射出,而該第三光束之一第二部分適可依序穿透該第三夾層面、該第四夾層面,自該第一出光面射出。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四光束經由該第四入光面入射至該第四稜鏡後,該第四光束之一第一部份適可穿透該第三夾層面,並為該第二反射面反射後,自該第二出光面射出,而該第四光束之一第二部分適可為該第三夾層面反射後,穿透該第四夾層面,自該第一出光面射出。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一夾層面、該第二夾層面、該第三夾層面及該第四夾層面係皆為空氣夾層面。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裝置、該第二發光裝置、該第三發光裝置及該第四發光裝置各具有一第一光導管及一第一光源、一第二光導管及一第二光源、一第三光導管及一第三光源、以及一第四光導管及一第四光源。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一光源、該第二光源、該第三光源及該第四光源係由單一發光二極體或複數發光二極體所構成。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分光結構,其中該第一夾角及該第二夾角係皆為一銳角。
  15. 一種光機系統,係使用於一投影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分光結構;
      一合光稜鏡總成,係相對該分光結構設置;包含
        至少二稜鏡;
        至少二全反射稜鏡,係分別鄰設於該至少二稜鏡;以及
        至少二數位微型反射鏡,係相對該至少二稜鏡,設置於至少二全反射稜鏡外側;
      至少二反射透鏡組,係設置於該分光結構及該合光稜鏡總成間之二相對位置;以及
      一成像透鏡組;
      其中,該至少二反射透鏡組適可將該分光結構所射出之一第一光束、一第二光束、一第三光束及一第四光束分別反射至該合光稜鏡總成,且該合光稜鏡總成於接收該第一光束、該第二光束、該第三光束及該第四光束後,適可將該等光束入射至該成像透鏡組。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至少二稜鏡係為一第五稜鏡及一第六稜鏡,且該第五稜鏡與該第六稜鏡間夾設有一接合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至少二全反射稜鏡係為一第一全反射稜鏡及一第二全反射稜鏡,該第一全反射稜鏡係鄰設於該第五稜鏡,且該第二全反射稜鏡係鄰設於該第六稜鏡。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至少二數位微型反射鏡係為一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及一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該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係相對該第五稜鏡設置,且該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係相對該第六稜鏡設置。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至少二反射透鏡組係為一第一反射透鏡組以及一第二反射透鏡組。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第一反射透鏡組具有一第一中繼透鏡、一第二中繼透鏡及一第一反射鏡,且由該分光結構之該第一出光面射出之該第一光束之一第一部份、該第二光束之一第一部份、該第三光束之一第二部分及該第四光束之一第二部分在依序通過該第一中繼透鏡、該第二中繼透鏡後,為該第一反射鏡反射至該合光稜鏡總成。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第二反射透鏡組具有一第三中繼透鏡、一第四中繼透鏡及一第二反射鏡,且由該分光結構之該第二出光面射出之該第一光束之一第二部分、該第二光束之一第二部分、該第三光束之一第一部份及該第四光束之一第一部份在依序通過該第三中繼透鏡、該第四中繼透鏡後,為該第二反射鏡反射至該合光稜鏡總成。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至少二反射透鏡組更具有一第三反射透鏡組及一第四反射透鏡組。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第三反射透鏡組具有一第五中繼透鏡、一第六中繼透鏡及一第三反射鏡,且該第一光束之該第一部份、該第二光束之該第一部份、該第三光束之該第二部分及該第四光束之該第二部分所形成之一第五光束在通過該第五中繼透鏡、該第六中繼透鏡後,為該第三反射鏡反射至該合光稜鏡總成。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第四反射透鏡組具有一第七中繼透鏡、一第八中繼透鏡、一第四反射鏡及一第五反射鏡,且該第一光束之該第二部分、該第二光束之該第二部分、該第三光束之該第一部份及該第四光束所形成之第六光束在通過該第四反射鏡、該第七中繼透鏡及該第八中繼透鏡後,為該第五反射鏡反射至該合光稜鏡總成。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合光稜鏡總成之該第一全反射稜鏡於接收該第五光束後,適可經由該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全反射至該第五稜鏡及該接合面,並利用該接合面將其反射至該成像透鏡組。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合光稜鏡總成之該第二全反射稜鏡於接收該第六光束後,適可經由該第二數位微型反射鏡全反射至該第六稜鏡並穿透該接合面到達該成像透鏡組。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光機系統,其中該成像透鏡組具有一鏡頭,且相對於該合光稜鏡總成設置。
TW101105162A 2012-02-17 2012-02-17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TWI4420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5162A TWI442089B (zh) 2012-02-17 2012-02-17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US13/530,530 US8820942B2 (en) 2012-02-17 2012-06-22 Light dividing structure and optical machine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5162A TWI442089B (zh) 2012-02-17 2012-02-17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5621A TW201335621A (zh) 2013-09-01
TWI442089B true TWI442089B (zh) 2014-06-21

Family

ID=48982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5162A TWI442089B (zh) 2012-02-17 2012-02-17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20942B2 (zh)
TW (1) TWI4420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4078B (zh) * 2016-04-28 2024-06-14 东莞市杰普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纤四向组件的波分复用滤光棱镜
CN114236861A (zh) * 2021-11-30 2022-03-25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56701B1 (en) * 2004-04-26 2005-10-18 Infocu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ing light paths of multiple colored light sources through a common integration tunnel
US6769774B2 (en) 2002-11-14 2004-08-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mbient light tolerant image proj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JP4254747B2 (ja) * 2005-05-31 2009-04-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JP4394609B2 (ja) 2005-06-06 2010-01-06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の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US20070206155A1 (en) 2006-03-03 2007-09-06 Real D Steady state surface mode device for stereoscopic projection
US20070229778A1 (en) 2006-03-28 2007-10-04 Soohyun Cha Time-multiplexed 3D display system with seamless multiple projection
JP4355861B2 (ja) 2006-12-12 2009-11-0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8696135B2 (en) * 2007-06-25 2014-04-15 Thomson Licensing Video recording prevention system
US7926951B2 (en) 2008-07-11 2011-04-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Laser illuminated micro-mirror projector
GB2470752B (en) 2009-06-03 2015-01-07 Au Optronics Corp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20942B2 (en) 2014-09-02
US20130215391A1 (en) 2013-08-22
TW201335621A (zh) 201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22722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ultiple viewing angle images
US7690794B2 (en) Image-combin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mage-combining devices incorporated therein
US9715117B2 (en) Autostereoscopic 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
US20130114007A1 (en) Auto-stereoscopic multi-dimensional display component and display thereof
JP2007524111A (ja) カラー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US9191660B2 (en) Stereoscopic proj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US911642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multiple images of viewing angles
TW201219961A (en) Multiple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JP2010534867A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シングルパネル立体ディスプレイ
CN103676423A (zh) 投影装置
JP2006276100A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888290B2 (en) 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s for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JP2010139590A (ja) 画像投影装置及び投影画像の二次元/三次元切替え方法
US9479765B2 (en) Autostereoscopic projection device
TWI442089B (zh)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JP2012141574A (ja) 偏光変換リレー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投影装置
US8888292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ultiple viewing angle images
JP2004226767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システム並びに映像光出力方法
JP4928152B2 (ja) 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スクリーン
TWI442090B (zh) 用以顯示多重視角影像之顯示裝置
CN103257450B (zh) 分光结构及具有该分光结构的光机系统
JP3015714B2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TW201821861A (zh) 頭戴式顯示裝置
JP5397912B2 (ja) 反射型再帰性フロントスクリーンおよび反射型立体表示用スクリーン
TWI476447B (zh) 立體投影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