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8103B - 輪圈編織機 - Google Patents

輪圈編織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8103B
TWI438103B TW99124069A TW99124069A TWI438103B TW I438103 B TWI438103 B TW I438103B TW 99124069 A TW99124069 A TW 99124069A TW 99124069 A TW99124069 A TW 99124069A TW I438103 B TWI438103 B TW I4381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dler
wheel frame
wheel
driving wheels
h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24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4573A (en
Inventor
Tientsai Chuang
Original Assignee
Shuz Tung Machinery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z Tung Machinery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z Tung Machinery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9124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81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04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4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8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8103B/zh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 Handcart (AREA)

Description

輪圈編織機
本發明與自行車車輪製造設備有關,此尤指一種用於輔助一工作者將一輪轂上之幅條的尾部逐一組裝到一輪框上之輪圈編織機。
如一般所知的,一個自行車車輪係由一輪圈(Wheel)及一輪胎(Tire)所構成。該輪圈包括一輪框、一輪轂、多根幅條(或稱鋼絲)、及多個螺紋接套(或稱銅頭)。該輪框具有多個穿孔。每一根幅條的頭端是先被樞接於該輪轂的兩轂盤上,然後,將樞接有該些幅條的輪轂放置在該輪框內的中間位置,接著再將每一根幅條的尾端逐一插入該輪框上相對應的穿孔內,且每一根幅條的尾端並各使用一個螺紋接套予以螺合,如此即完成將該些幅條的尾端組裝到該輪框的工作。像這樣的工作,目前是藉由諸如台灣發明專利第213882號「用以將輪輻安裝在輪轂與有輪輻之輪緣之間的裝置」來協助完成的。
該裝置具有用於支撐該輪轂的輪轂撐架,用於支撐該輪框的支撐滾輪,用於驅動該輪框於轉動的驅動設備,及一螺絲驅動器。一工作者先將帶有該些幅條的輪轂放在該輪轂撐架,此時,該輪轂可以在該輪轂撐架上自由轉動。然後,該工作者再將該輪框放在該些支撐滾輪上,此時,該輪轂剛好位於該輪框的中心。接著,該工作者將一根幅條的尾端插入該輪框上的一個穿孔,此時,該螺絲驅動器就會將一個從一容器輸送來的螺紋接套螺合於這根幅條的尾端。藉此方式,就能夠將所有的幅條的尾端一一組裝到該輪框上。
該專利案中的該驅動設備是配置於距該螺絲驅動器的一小距離處,且該輪緣支持滾輪只有三個。此外,該驅動設備的滾輪還會在該輪框的兩環形凸片的外側面留下明顯的摩擦痕跡。
本發明提供一種輪圈編織機,其用於協助將一輪轂上的多根幅條的尾部組裝到一輪框上的。
該輪圈編織機包括用於安置該輪框及驅動該輪框於轉動之一輪框驅動機構與一輪框導引機構,用於安置該輪轂及使該輪轂保持自由轉動之一輪轂置放機構,用於輸送一銅頭之一銅頭輸送機構,以及用於執行一螺接作業之一螺接機構,該螺接機構包括一螺絲刀及一銅頭接收部。在進行該螺接作業之前,一工作者先將一根幅條的尾部插入該輪框上的一個幅條孔內,接著,由該螺接機構執行該螺接作業,即藉由該銅頭接收部從該銅頭輸送機構接收一個銅頭,並藉由該螺絲刀將位於該銅頭接收部上的銅頭螺合於該幅條的尾部。
該輪框驅動機構包括間隔並排的兩主動輪、及驅動裝置係用於驅動該兩主動輪於轉動。該兩主動輪位於該螺絲刀的對面,該輪框導引機構包括一第一側壓惰輪、一第二側壓惰輪、一支撐惰輪、及一下壓惰輪,且該第一、二側 壓惰輪是間隔並排且位在該主動輪的對面及位於該螺絲刀的兩旁且位於該第二側壓惰輪與該螺絲刀之間,該支撐惰輪是位在該第一側壓惰輪的旁邊下方,該下壓惰輪是位在該支撐惰輪的上方。該輪轂置放機構包括一支撐部,該支撐部位在該兩主動輪與該第一、二側壓惰輪之間的中間位置。其中,當該輪框被放在該輪框驅動機構與輪框導引機構之間且處於一待轉狀態時,該第一側壓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一環形凸片的外緣相切,該第二側壓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該環形凸片的外緣相切,該支撐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該環片的外側面相切,該下壓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另一環形凸片的外側面相切,該兩主動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該環形凸片的外緣相切。
較佳地,本發明還包括一第一調整機構及一第二調整機構,該第一調整機構係用以調整該兩主動輪與該支撐部之間的間距,該第二調整機構係用以調整該第一側壓惰輪與該第二側壓惰輪之間的間距。
較佳地,該兩主動輪之間的間距是固定不變的,且該間距係為120mm~300mm之間的其中一者。
較佳地,該兩主動輪之間的間距約為190mm。
無論如何,在本發明中,該兩主動輪是遠離該螺接機構,且該第一、二側壓惰輪與該兩主動輪對該輪框是起了四點徑向限制之作用,以及該支撐惰輪及下壓惰輪對該輪框又起了的軸向限制作用,因此,該輪框不但能穩定且順暢地轉動,且對於該螺接機構進行螺接作業一事亦有助益,此外,該輪框的兩環形凸片的外側面僅跟從動的支撐 惰輪及下壓惰輪接觸,從而不會有明顯的摩擦痕跡。
更多的發明內容及其作用,將揭露於隨後的說明。
第一圖中顯示本發明之一輪圈編織機的較佳例子,其包括一輪轂置放機構1、一輪框驅動機構2、一輪框導引機構3、一螺接機構4、一銅頭輸送機構5、及一電腦控制裝置6。該輪轂置放機構1包括一支撐部10。該輪框驅動機構2包括兩主動輪20a、20b、及兩驅動裝置21a、21b。該輪框導引機構3包括一第一側壓惰輪30a、一第二側壓惰輪30b、一支撐惰輪31、及一下壓惰輪32。如第一、二圖所示,該螺接機構4包括一螺絲刀40及一銅頭接收部41。該銅頭輸送機構5被配置成能將放置在其盛皿50中的一些銅頭(圖中未示),一顆一顆地經由其輸送管52輸送至該螺接機構4的銅頭接收部41內。該電腦控制裝置6至少包括一電腦60及連接該電腦60的多個偵測器(圖中未示)。該些偵測器是泛指設置在前述各機構中的機械式開關或光學感應開關。該電腦60能控制前述各機構的運作,並能藉由該些偵測器得知前述各機構的運作狀況。
如第三圖所示,該支撐部10係用於承接帶有多根幅條8之一輪轂7及使該輪轂7保持自由轉動。在本例當中,該輪轂7含有一支空心的心軸71,該支撐部10含有一支固定不動的支桿101。該支桿101外徑僅略小於該心軸71內徑,因此,一旦該支桿101插入該心軸71內部,該心軸71就被會該支桿101略微卡住,如此該輪轂7就能自由轉 動。此外,該輪轂7上的幅條8的實際數量通常有數十根,且該些幅條8的頭部80是分別樞接在該輪轂7的上、下兩轂盤70a、70b,唯基於方便說明起見,圖中僅例示少數幾根樞接在該轂盤70a上的幅條8。請注意,這些幅條8的尾部81目前是懸空的,等待一工作者將其逐一組接到一輪框9上,此容復再述。
如第三、四圖所示(第四圖中省略了幅條8的部份),該兩主動輪20a、20b、該第一、二側壓惰輪30a、30b、該支撐惰輪31、及該下壓惰輪32,係共構形成一個可用於承接該輪框9及可使該輪框9處於一待轉狀態的配置,即該兩主動輪20a、20b是間隔並排,且位在該螺絲刀40的對面。該第一、二側壓惰輪30a、30b是間隔並排且位在該主動輪20a、20b的對面,且位在該螺絲刀40的兩旁。該支撐部10是位在該兩主動輪20a、20b與該第一、二側壓惰輪30a、30b之間的中間位置,該支撐惰輪31是位在該第二側壓惰輪30b的旁邊下方,該下壓惰輪32是位在該支撐惰輪31的正上方且位於該第二側壓惰輪30b與該螺絲刀40之間。
當該輪框9處於該待轉狀態時,如第五圖所示,該第一側壓惰輪30a的輪面300a與該輪框9的一環形凸片91的外緣相切,如第六圖所示,該第二側壓惰輪30b的輪面300b與該輪框9的該環形凸片91的外緣相切,該支撐惰輪31的輪面310與該輪框9的該環片91的外側面相切,該下壓惰輪32的輪面320與該輪框9的另一環形凸片92的外側面相切;如第七圖所示,其中一主動輪20a的輪面與該輪框9的該環形凸片91的外緣相切,該主動輪20a 的輪面實質上是由兩條橡膠環200所構成的橡膠質凹陷面200a,這樣可以增加該主動輪20a對該環形凸片91的摩擦力,以使該主動輪20a能確實且穩定地撥動該輪框9於轉動。至於另一主動輪20b則是如同該主動輪20a般地與該環形凸片91的外緣相切,容不贅述。
如第四圖所示,該兩驅動裝置21a、21b各有一馬達作為其動力源,它們也可以共用同一個馬達作為其共同動力源。無論如何,當該兩驅動裝置21a、21b在該電腦控制裝置6的控制下而分別驅動該兩主動輪20a、20b作同轉向同轉速的轉動時,由於該輪框9已進入上述的待轉狀態,所以,該輪框9就會被該兩主動輪20a、20b撥動而開始轉動,一如圖中的逆時針轉動。由於該兩驅動裝置21a、21b的運作是由該電腦控制裝置6來控制的,所以,該電腦控制裝置6可以透過該兩驅動裝置21a、21b與兩主動輪20a、20b來控制該輪框9的轉動與停止。
在本發明中,該兩主動輪20a、20b是遠離該螺接機構4,並可藉由該第一、二側壓惰輪30a、30b與該兩主動輪20a、20b對該輪框9的四點徑向限制作用,使該輪框9在繞著該輪轂7轉動時盡可能保持為圓的或接近圓的,如此,可以讓該輪框9穩定且順暢地轉動。
再者,藉由該支撐惰輪31及下壓惰輪32對該輪框9的軸向限制作用,可使該輪框9位於該第一、二側壓惰輪30a、30b之間的段落盡可能保持平整(指沿軸向扭曲或變形的情形較不明顯或完全沒有),以利該螺接機構4進行螺接作業(此容後再述)。
此外,該支撐惰輪31及下壓惰輪32雖與該輪框9的兩環形凸片91、92的外側面接觸,然而,它們都只是從動的自由惰輪,所以不會在該兩環形凸片91、92的外側面留下明顯的摩擦痕跡,至於該兩主動輪20a、20b雖為主要施力點,然而其僅會摩擦到該輪框9的該環形凸片91的外緣,所以,該輪框9的兩環形凸片91、92的外側面不會有明顯的摩擦痕跡。
上述藉由該輪框驅動機構2與該輪框導引機構3來使該輪框9順暢轉動的目的是在於配合該螺接機構4的螺接作業之進行。每一次的螺接作業都是為了將一根幅條8的尾端81組裝到該輪框9上,詳如復后。
如八圖所示,在該電腦控制裝置6下,該銅頭輸送機構5中的擺動器53是反覆上下擺動,以撥弄該盛皿50內成堆的銅頭51,由於該擺動器53上的溝槽530的寬度只允許該銅頭51的身部進入,因此,凡是順勢掉入該溝槽530內的銅頭51都只有頭部是外露的。該擺動器53每次上昇到最高處而使該溝槽530呈傾斜狀時,其身部位於該溝槽530內的銅頭51會一個一個地順勢滑移經過該銅頭輸送機構5的一傾斜軌道532,然後到達該銅頭輸送機構5的一閘門裝置533。該閘門裝置533內部有一閘門,當該閘門每次打開時,一次只允許一個銅頭51通過,每一個剛通過該閘門的銅頭51都會由該銅頭輸送機構5的一吹送裝置,以吹氣方式(或是說施加氣壓的方式),將每一銅頭51一次一個地吹入輸送管52內,如此,每一個銅頭51就都能沿著該輸送管52而被吹送到該銅頭接收部41。
如九圖所示,在該電腦控制裝置6的控制下,該輪框 9上的一個幅條孔90會剛好停在可徑向地正對該螺絲刀40之一螺接位置。當一工作者將一根幅條8的尾部81(其具有外螺紋)插入該幅條孔90之後,該電腦控制裝置6即令該銅頭輸送機構5從其盛皿50中輸送一個銅頭51到該銅頭接收部41中。該銅頭51具有內螺紋,其係如前段所述地被輸送到該銅頭接收部41中的一個預備位置(如圖中所示)。
接著,如第十圖所示,該電腦控制裝置6令該螺接機構4開始運作,此時,該螺絲刀40會被推進到嚙合該銅頭51的位置(一如圖中所示),並且轉動數圈以將該銅頭51螺合於該幅條8的尾部81上。如此,即完成一次螺接作業,藉以達到將一根幅條8的尾部81組裝到該輪框9的目的。
隨後,該電腦控制裝置6令該輪框9轉動,並在下一個幅條孔90到達該螺接位置時停住該輪框9,俾再進行一次上述的螺接作業。當該輪轂7上的每一根幅條8的尾部81都分別插入該輪框9的幅條孔90,並分別螺接一個銅頭51之後,即完成一個輪圈的幅條組接作業(或稱為幅條編織作業)。
較佳地,為了方便將每一根幅條8的尾部81快速插入相對應的幅條孔90,該螺接機構4還包括如第一、二圖中所示的抵靠件42。如第十一圖所示,該抵靠件42平常是傾斜地懸浮在該銅頭接收部41上方,在進行上述螺接作業時,才會在該電腦控制裝置6的控制下,被一氣缸43推動。該抵靠件42被推動之後,即以一軸420為軸心地轉動到該輪框9的內側。如第十一、十二圖所示,在進行上述螺接作業時,該抵靠件42是位在該輪框9內側,此時,該工作 者是先將一根幅條8靠於該抵靠件42的凹槽421內,然後再順勢插入相對應的幅條孔90內。此外,位在該輪框9內側的抵靠件42,還能在第十二圖中A1及A2兩位置之間以另一軸422為軸心地自由擺動。
較佳地,為使本發明之輪圈編織機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輪徑的輪框,例如第十三圖中所示之輪框9a、9b、9c,該支撐部10與該兩主動輪20a、20b之間的間距M是被配置成可調整的,且該第一側壓惰輪30a與該第二側壓惰輪30b之間的間距N也是被配置成可調整的。如此,才能使不同輪徑的輪框都能夠被導入上述的待轉狀態。
為達到使該兩主動輪20a、20b與該支撐部10兩者之間的間距M為可調整之目的,如第十三圖所示,本發明還包括一第一調整機構12,其包括一動力源121及具有雙線螺紋之一導螺桿120。該輪轂置放機構1包含一螺套100螺合於該導螺桿120的長螺距段落,該輪框驅動機構2包含一螺套200螺合於該導螺桿120的短螺距段落(其螺距為該長螺距段落的二分之一)。當該動力源121驅動該導螺桿120於轉動時,經由該兩螺套100、200的傳動,該輪轂置放機構1與該輪框驅動機構2會沿著該導螺桿120作橫向移動,且該輪框驅動機構2的移動距離是該輪轂置放機構1的2倍。如此,該兩主動輪20a、20b與該支撐部10之間的間距M就可以藉由該第一調整機構12來進行調整。
為達到使該第一側壓惰輪30a與該第二側壓惰輪30b兩者之間的間距N為可調整之目的,如第十三、十四圖所示,本發明還包括一第二調整機構13,其包括一動力源131及具有正、反兩螺紋段之一導螺桿130。請再配合第十五 圖,該輪框導引機構3包含兩螺套300、301分別螺套在該導螺桿130的正螺紋段與反螺紋段,當該動力源131驅動該導螺桿130於轉動時,該兩螺套300、301會沿著該該導螺桿130相對趨近或相對遠離地移動。該輪框導引機構3還包含兩擺動座302、303分別樞設在該兩螺套300、301上,且分別斜向不同方向,當該兩螺套300、301作相對趨近或相對遠離之移動時,該兩擺動座302、303就會被它們帶動而轉動。如第十三、十四圖所示,該輪框導引機構3還包含兩軸承304、305、一支架306、及一基架307。該軸承304係結合於該擺動座302,該第一側壓惰輪30a藉由該支架306而結合於該軸承304,且能以該軸承304為軸心地擺動,簡言之,該第一側壓惰輪30a是經由該軸承304而與該擺動座302發生連動關係。再者,該軸承305係結合於該擺動座303,該第二側壓惰輪30b係藉由該基架307而結合於該軸承305,且能以該軸承305為軸心地轉動,簡言之,該第二側壓惰輪30b是經由該軸承305而與該擺動座303發生連動關係。
如第十六、十七圖所示,當該動力源131驅動該導螺桿130於轉動而使該兩螺套300、301的作相對趨近或相對遠離之移動時,該兩螺套300、301會帶動該兩擺動座302、303向外張地擺動或向內靠地擺動,於此同時,藉由該兩軸承304、305的軸心作為轉動支點的緣故,該第一側壓惰輪30a及其支架306就會以該軸承304為軸心地擺動,該第二側壓惰輪30b也會以該軸承305為軸心地擺動。如此,該第一側壓惰輪30a與該第二側壓惰輪30b兩者之間的間距N,就可以藉由該第二調整機構13來進行調整。
如第十四、十六圖所示,由於該支撐惰輪31及該下壓惰輪32最終都是連接到該基架307上,所以,它們會隨著該第二側壓惰輪30b而同步作位置上的變動。
如第十四至十六圖所示,本發明還包括一x方向移載機構14及一z方向移載機構15。該x方向移載機構14包括一動力源140、一導螺桿141、及一載台142。該z方向移載機構15包括一L形基座150、兩滑軌151、一動力源152、及一導螺桿153。該x方向移載機構14的載台142底部是滑套在該L形基板150上的兩滑軌151上,並且螺套於該導螺桿141。該該z方向移載機構15的L形基座150的底部是滑套在一機台的垂直壁16上的兩滑軌160,並且螺套於該導螺桿153。
如第十六圖所示,當該動力源140經由一皮帶140a而帶動該導螺桿141轉動時,該載台142就能作x方向之移動。如第十四、十六圖所示,當該動力源152經由皮帶152a而帶動該導螺桿153於轉動時,該L形基座150就能沿該兩滑軌160而作Z方向之移動。由於該輪框導引機構3是設置該載台142上,該載台142是設置在該該L形基座150上,所以,該輪框導引機構3上的所有部件,包含上面述及的各個輪子,都可以分別沿該x、z方向作同步移動。
如第一圖所示,該兩主動輪30a、30b是架設在一滑板22上,該滑板22是滑套在一機座23上的兩滑軌241,如此,就可以藉由一動力源23來推動該滑板22及其上的兩主動輪30a、30b沿x方向作位移。如此,該電腦控制裝置6就能令該兩主動輪30a、30b前進到與該輪框9相切之位 置(如第四圖所示),或是退離該位置供方便取出或置放該輪框9。
如第十八、十九圖所示,該下壓惰輪32是被配置成可擺動的。更詳而言之,該輪框導引機構3的一動力源320作伸、縮之運作時,會推動該下壓惰輪32的支桿321以一樞軸322為軸心地轉動,使得該下壓惰輪32能上、下擺動,藉以前進到可以與該輪框9相切之位置(如第三圖所示),或退離該位置供方便取出或置放該輪框9。
在第一圖及第十八、十九圖中更顯示本發明還包括一輪框轉動偵測器33,其包括一惰輪330、一譯碼器331、一轉軸332、及一動力源333。當該動力源333作伸、縮之運作時,該惰輪330會以轉軸332為軸心地擺動,藉以移到與該輪框9相切之位置,一如第四圖所示,或退離該位置。第二十圖顯示該惰輪330的移動情形。在該輪框9轉動的期間,該惰輪330因跟該輪框9相切的關係而作轉動,該惰輪330的轉動經由其心軸330a及一皮帶333的傳動該譯碼器331,藉此,該譯碼器331就能取得該惰輪330的轉動量(這對應代表該輪框9的轉動量),並將之轉換成電氣信號傳送給該電腦控制裝置6。如此,該電腦控制裝置6就可以藉由該輪框轉動偵測器33而隨時知道該輪框9轉動了多少,這樣就可以配合一組光電偵測器來控制該輪框9於何時轉動、轉動多少、及何時停止。該組光電偵測器係用於偵測該輪框9上的幅條孔與氣嘴孔,並將偵測結果傳送給該電腦控制裝置6。此外,由於該輪框轉動偵測器3最終都是連接到該基架307上,所以,它們會隨著該第二側壓惰輪30b而同步作位置上的變動。
第二十一圖顯示該輪轂置放機構1是可以作昇降位移的。如圖中所示,當其動力源104作伸、縮之運作時,可以連動其移動板105沿其滑軌106作昇降位移,使得設置在該滑板105上的支撐部10也跟著作昇降位移。
請再參閱第四圖,該兩主動輪20a、20b之間的間距A是固定不變的,經實驗之後發現,該間距A最好是控制在120mm~300mm之間,較佳是大約190mm。如此,輪徑不同的各種輪框被該兩主動輪20a、20b驅動時,都可以保持順暢地轉動。
1‧‧‧輪轂置放機構
10‧‧‧支撐部
100‧‧‧螺套
101‧‧‧支桿
104‧‧‧動力源
105‧‧‧移動板
106‧‧‧滑軌
12‧‧‧第一調整機構
120‧‧‧導螺桿
121‧‧‧動力源
13‧‧‧第二調整機構
130‧‧‧導螺桿
131‧‧‧動力源
14‧‧‧x方向移載機構
140‧‧‧動力源
140a‧‧‧皮帶
141‧‧‧導螺桿
142‧‧‧載台
15‧‧‧z方向移載機構
150‧‧‧L形基座
151‧‧‧滑軌
152‧‧‧動力源
152a‧‧‧皮帶
153‧‧‧導螺桿
16‧‧‧垂直壁
160‧‧‧滑軌
2‧‧‧輪框驅動機構
20a、20b‧‧‧主動輪
21a、21b‧‧‧驅動裝置
200‧‧‧橡膠環
22‧‧‧滑板
23‧‧‧機座
3‧‧‧輪框導引機構
30a‧‧‧第一側壓惰輪
300a‧‧‧輪面
300、301‧‧‧螺套
30b‧‧‧第二側壓惰輪
300b‧‧‧輪面
302、303‧‧‧擺動座
304、305‧‧‧軸承
306‧‧‧支架
307‧‧‧基架
31‧‧‧支撐惰輪
310‧‧‧輪面
32‧‧‧下壓惰輪
320‧‧‧動力源
321‧‧‧支桿
322‧‧‧樞軸
33‧‧‧輪框轉動偵測器
330‧‧‧惰輪
331‧‧‧譯碼器
332‧‧‧轉軸
333‧‧‧動力源
4‧‧‧螺接機構
40‧‧‧螺絲刀
41‧‧‧銅頭接收部
42‧‧‧抵靠件
420‧‧‧軸
421‧‧‧凹槽
422‧‧‧軸
43‧‧‧氣缸
5‧‧‧銅頭輸送機構
50‧‧‧盛皿
51‧‧‧銅頭
52‧‧‧輸送管
53‧‧‧擺動器
530‧‧‧溝槽
532‧‧‧傾斜軌道
533‧‧‧閘門裝置
6‧‧‧電腦控制裝置
60‧‧‧電腦
7‧‧‧輪轂
70a、70b‧‧‧轂盤
71‧‧‧心軸
8‧‧‧幅條
81‧‧‧尾部
9、9a、9b、9c‧‧‧輪框
90‧‧‧幅條孔
91、92‧‧‧環形凸片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之輪圈編織機的一個較佳例子的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之銅頭輸送機構的立體外觀圖。
第三、四圖分別以側視及俯視方式顯示放置在本發明之輪圈編織機中的輪框已處於一待轉狀態。
第五至七圖顯示處於該待轉狀態下之輪框與本發明之兩主動輪、第一、二側壓惰輪、支撐惰輪、及下壓惰輪之間的相切關係。
第八圖顯示該銅頭輸送機構的運作情形。
第九至十圖顯示本發明之螺接機構執行一次螺接作業的情形。
第十一至十二圖係用以配合說明本發明之抵靠件的作用。
第十三至十七圖主要用於配合說明本發明中的各個輪子之間的間距如何進行調整。
第十八至二十圖係用以配合說明本發明之下壓惰輪32及輪框轉動偵測器33的運作情形。
第二十一圖係用以配合說明本發明之支撐部是可以作昇降位移的。
1...輪轂置放機構
10...支撐部
2...輪框驅動機構
20a、20b...主動輪
21a、21b...驅動裝置
22...滑板
23...機座
241...滑軌
3...輪框導引機構
30a...第一側壓惰輪
30b...第二側壓惰輪
31...支撐惰輪
32...下壓惰輪
33...輪框轉動偵測器
4...螺接機構
40...螺絲刀
41...銅頭接收部
42...抵靠件
5...銅頭輸送機構
50...盛皿
52...輸送管
53...擺動器
6...電腦控制裝置
60...電腦

Claims (4)

  1. 一種用於協助將一輪轂上的多根幅條的尾部組裝到一輪框上的輪圈編織機,包括:一螺接機構,包括一螺絲刀及一銅頭接收部,該螺絲刀的一端伸入該銅頭接收部;一銅頭輸送機構,係用於將銅頭輸送至該螺接機構的銅頭接收部內;一輪框導引機構,包括一第一側壓惰輪、一第二側壓惰輪、一支撐惰輪、及一下壓惰輪,其中,該第一、二側壓惰輪是間隔並排且位在該螺絲刀的兩旁,該支撐惰輪是位在該第二側壓惰輪的旁邊下方,該下壓惰輪是位在該支撐惰輪的上方且位於該第二側壓惰輪與該螺絲刀之間;一輪框驅動機構,包括間隔並排的兩主動輪、及驅動裝置係用於驅動該兩主動輪於轉動,且該兩主動輪係位於該螺絲刀的對面;一輪轂置放機構,包括一支撐部,該支撐部位在該兩主動輪與該第一、二側壓惰輪之間的中間位置,並用於承接該輪轂及使該輪轂保持自由轉動;其中,當該輪框被放在該輪框驅動機構與輪框導引機構之間且處於一待轉狀態時,該第一側壓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一環形凸片的外緣相切,該第二側壓惰輪的 輪面與該輪框的該環形凸片的外緣相切,該支撐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該環形凸片的外側面相切,該下壓惰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另一環形凸片的外側面相切,該兩主動輪的輪面與該輪框的該環形凸片的外緣相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輪圈編織機,更包括一第一調整機構及一第二調整機構,該第一調整機構係用以調整該兩主動輪與該支撐部之間的間距,該第二調整機構係用以調整該第一側壓惰輪與該第二側壓惰輪之間的間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輪圈編織機,其中該兩主動輪之間的間距是固定不變的,且該間距係為120mm~300mm之間的其中一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輪圈編織機,其中該兩主動輪之間的間距約為190mm。
TW99124069A 2010-07-21 2010-07-21 輪圈編織機 TWI4381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24069A TWI438103B (zh) 2010-07-21 2010-07-21 輪圈編織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24069A TWI438103B (zh) 2010-07-21 2010-07-21 輪圈編織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4573A TW201204573A (en) 2012-02-01
TWI438103B true TWI438103B (zh) 2014-05-21

Family

ID=46761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24069A TWI438103B (zh) 2010-07-21 2010-07-21 輪圈編織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81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2826B (zh) * 2013-11-27 2016-10-11 旭東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伸縮缸驅動其工具作二階段移動的工作裝置
CN104708312A (zh) * 2013-12-17 2015-06-17 旭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轮圈编织机
CN104708307B (zh) * 2013-12-17 2017-05-24 旭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伸缩缸驱动其工具作二阶段移动的工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4573A (en) 201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8103B (zh) 輪圈編織機
US9457587B2 (en) Automatic thermal print on demand produce labeler
JP6225803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WO2009031435A1 (ja) 未加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276333B2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WO2012155290A1 (zh) 标签机的输送装置
JP2011011702A (ja) タイヤとホイールの位相合わ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5564946B (zh) 新型出瓶机构
JP2021520794A (ja) 屠畜製品を処理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ようなシステムの製品キャリアの相互位置決めを調整するための方法
KR101190872B1 (ko) 기판 이송장치
KR102535351B1 (ko) 라벨공급장치
JP5583749B2 (ja) タイヤ組立体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
US20160368232A1 (en) Strip-winding method and strip-winding apparatus
CN219560304U (zh) 一种可自动固定的gpp芯片涂胶机
JP2007238160A (ja) タックラベラー
JP6152286B2 (ja) 搬送装置
CN220465999U (zh) 一种瓶盖防脱装置
JP2611872B2 (ja) ロータリー式容器処理機の容器回転装置
JP2001021005A (ja) 伝動ベルトの芯線巻き付け装置
JP2015140199A (ja) 高さ位置制御カムとその高さ位置制御カムを用いたラベル装着装置
CN216052352U (zh) 一种5g基础设施建设用光纤电缆输送架
JPH0651532B2 (ja) 容器回転搬送装置
CN214953152U (zh) 管道用曝光装置
CN209274657U (zh) 一种快拆式钢管转运架
CN207372848U (zh) 一种可定位的不锈钢管内壁抛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