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4245B -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 Google Patents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4245B
TWI424245B TW101106621A TW101106621A TWI424245B TW I424245 B TWI424245 B TW I424245B TW 101106621 A TW101106621 A TW 101106621A TW 101106621 A TW101106621 A TW 101106621A TW I424245 B TWI424245 B TW I4242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zoom
focus
drive shaft
driving
fram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6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7431A (zh
Inventor
Yi Yuan Tsai
Original Assignee
Al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tek Corp filed Critical Al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1106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424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37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7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4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4245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立體影像擷取裝置利用二驅動單元以同步驅動二變焦鏡群及二對焦鏡群進行變焦及對焦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在照相機或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機,藉由攝像鏡頭將人物或風景進行拍攝,由於感光元件對於被攝物取像後的影像僅為二維平面(2D)影像。而在現代科技逐漸進步的今日,可顯示三維立體(3D)影像的顯示器,日漸普遍且便宜,以使得可擷取三維立體影像之影像擷取裝置是未來消費電子產品必備條件。
目前的大多影像擷取裝置如相機或攝影機等,只能拍攝二維平面的影像。雖然目前有許多方法可將二維平面影像經過影像重建,而形成三維立體的立體影像;但經由影像重建而形成的立體影像,其立體視覺感較差。故一般使用者大多期望藉由照相機可以快速的獲得人物與風景的立體影像。習知技術中可擷取立體影像之照相機大多採用二個鏡組,以視差法重建立體視覺,此方式比較容易構成,也容易大眾商品化。
一部份的使用二個鏡組之照相機,其具有變焦及對焦功能,而其於變焦及對焦時多半於各鏡組分別設置二個驅動單元,以驅動鏡組進行變焦或對焦。然,各鏡組分別設置二個驅動單元,在照相機之整體來說,即為使用了四個驅動單元,其佔據了照相機大部份之配置空間,以使得產品不易小型化、薄型化,以產品日漸小型化、薄型化現今而言,實為不利。再者,欲分別控制二鏡組達到同樣的變焦,其需有較精密機構精度或較精確的電路控制,此也使得產品的製造成本相對地提升不少。
另一部份的使用二個鏡組之照相機,則為使用固定焦段之二鏡組,以期節省驅動單元之使用,以達到產品小型化、薄型化或成本降低之目的。然,使用者於使用固定焦段之照相機時,常常因構圖之變化或選取,而需得移動腳步或伸縮手,以調整其視角範圍來達到構圖之變化,此情形為使用者而言,係為一大困擾。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發明人思索並設計一種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以針對現有技術之缺失加以改善,進而增進產業上之實施利用。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以解決目前習知技術之立體攝像裝置不易小型化、薄型化或材料成本過高之問題之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目的,提出一種變焦及對焦機構,其包含:一驅動模組及二鏡架結構。驅動模組包含:ㄧ變焦驅動軸、ㄧ第一驅動板、ㄧ對焦驅動軸及ㄧ第二驅動板。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為具有螺紋結構之一圓柱桿體。第一驅動板具有ㄧ第一螺孔,且藉由第一螺孔活動地栓設於變焦驅動軸。第二驅動板具有ㄧ第二螺孔,且藉由第二螺孔活動地栓設於對焦驅動軸。二鏡架結構分別設置於驅動模組之二側,其包含:二變焦鏡架、二對焦鏡架及複數個引導桿。二變焦鏡架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並分別向第一驅動板延伸出ㄧ第一承抵部;各第一承抵部分別承靠於第一驅動板之二側。二對焦鏡架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並分別向第二驅動板延伸出ㄧ第二承抵部;各第二承抵部分別承靠於該第二驅動板之二側。複數個引導桿為ㄧ圓柱桿體,且分別穿設於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至少一第二通孔。當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時,第一驅動板與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並分別抵頂各第一承抵部與各第二承抵部,使二變焦鏡架與二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以進行變焦或對焦動作。
其中,變焦及對焦機構更可包含ㄧ殼體。殼體具有ㄧ容置空間,驅動模組與二鏡架結構設置於容置空間內。該些引導桿之二端分別抵頂於容置空間之ㄧ側壁與另一側壁。
其中,二鏡架結構更可包含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套設於該些引導桿,且位於側壁與二變焦鏡架間。至少一第二彈性件套設於該些引導桿,且位於另一側壁與二對焦鏡架間。
其中,至少一第一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側壁與變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至少一第二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另一側壁與二對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
其中,當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藉由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之彈性恢復力,以分別使各第一承抵部及各第二承抵部分別抵頂第一驅動板及第二驅動板,致使第一驅動板及第二驅動板不隨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
其中,當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時,第一螺孔及第二螺孔分別沿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之螺紋結構進行相對位移,以連動第一驅動板與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進而使各變焦鏡架與各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
其中,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至少一第二通孔藉由該些引導桿之引導,以使二變焦鏡架與二對焦鏡架沿著該些引導桿進行軸向位移。
其中,更可包含一第一驅動單元及一第二驅動單元。第一驅動單元與第二驅動單元分別連接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之ㄧ端,以分別驅動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進行旋轉。
根據本發明之目的,再提出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其包含:一殼體、一驅動模組、二鏡架結構以及二感光元件。殼體具有一容置空間。驅動模組設置於容置空間內,其包含:ㄧ變焦驅動軸、ㄧ第一驅動板、ㄧ對焦驅動軸及ㄧ第二驅動板。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為具有螺紋結構之一圓柱桿體。第一驅動板具有第一螺孔,且藉由第一螺孔活動地栓設於變焦驅動軸。第二驅動板具ㄧ第二螺孔,且藉由第二螺孔活動地栓設於對焦驅動軸。二鏡架結構,係分別設置於驅動模組之兩側,其包含:二變焦鏡架、二對焦鏡架及複數個引導桿。二變焦鏡架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並向第一驅動板分別延伸出ㄧ第一承抵部;二變焦鏡架之各第一承抵部分別承靠於第一驅動板之兩側。二對焦鏡架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並向第二驅動板分別延伸出ㄧ第二承抵部;二對焦鏡架之各第二承抵部分別承靠於第二驅動板之兩側。二感光元件分別接收光學訊號,並將光學訊號轉換為影像訊號。當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時,第一驅動板與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並分別抵頂各第一承抵部與各第二承抵部,使各變焦鏡架與各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以進行變焦及或對焦動作。
其中,二鏡架結構更可包含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分別套設於該些引導桿。
其中,至少一第一彈性件位於側壁與變焦鏡架間。至少一第二彈性件位於另一側壁與對焦鏡架間。
其中,至少一第一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側壁與變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至少一第二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另一側壁與對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
其中,當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藉由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之彈性恢復力,以分別使第一承抵部及第二承抵部分別抵頂第一驅動板及第二驅動板,致使第一驅動板及第二驅動板不隨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
其中,當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旋轉時,第一螺孔及第二螺孔分別沿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之螺紋結構進行相對位移,以連動第一驅動板與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進而使二變焦鏡架與二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
其中,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至少一第二通孔藉由該些引導桿之引導,以使各變焦鏡架與各對焦鏡架沿著該些引導桿進行軸向位移。
其中,更可包含一第一驅動單元及一第二驅動單元。第一驅動單元與第二驅動單元分別連接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之ㄧ端,以分別驅動變焦驅動軸與對焦驅動軸進行旋轉。
承上所述,依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其可具有一或多個下述優點:
(1) 此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藉由一驅動模組中之二驅動單元可驅動二驅動軸,使二變焦鏡架與二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以達到變焦與對焦之作動,以減少驅動單元之使用數量,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2) 此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藉由使用二驅動單元,使二變焦鏡架及二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進而作變焦與對焦之動作,以減少驅動單元之使用數量,藉由此設計可縮小鏡頭之尺寸並進而使相機達到薄型化及輕量化之目的。
為利貴審查員瞭解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發明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發明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發明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主要是可利用一驅動模組同時驅動二變焦鏡架及二對焦鏡架,以作變焦與對焦動作,其可適用於立體成像之數位相機、立體成像之智慧型照相手機等具三維成像之攝像裝置,但實際可運用之範疇仍不僅以此所限制。
請一併參閱第1圖及第2圖,第1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一示意圖;第2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二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1包含:ㄧ驅動模組10及二鏡架結構20。驅動模組10更包含:一變焦驅動軸11、一第一驅動板12、一第一驅動單元13、一對焦驅動軸14、ㄧ第二驅動板15及一第二驅動單元16。變焦驅動軸11為一具螺紋結構之圓柱桿體,且其一端連接第一驅動單元13;對焦驅動軸14亦為一具螺紋結構之圓柱桿體,且其一端連接第二驅動單元16。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分別具有一第一螺孔121及一第二螺孔151,並相對應於各驅動軸之螺紋結構,分別活動地栓設於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二鏡架結構20分別設置於驅動模組10之兩側,並設置於ㄧ殼體30內之一容置空間。二鏡架結構20分別包含:一變焦鏡架21、ㄧ對焦鏡架22及複數個引導桿23。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211及至少一第二通孔221,且複數個引導桿23分別穿設於第一通孔211與第二通孔221。各變焦鏡架21及各對焦鏡架22分別向第一驅動板12及第二驅動板15,延伸出一第一承抵部212及一第二承抵部222,且各第一承抵部212及各第二承抵部222分別承靠於第一驅動板12及第二驅動板15之一側;換句話說,二第一承抵部212分別承靠於第一驅動板12之二側;而二第二承抵部222分別承靠於第二驅動板15之二側。殼體30設有二穿孔31,而各變焦鏡架21及各對焦鏡架22分別設有一第一鏡孔213及一第二鏡孔223,以供設置光學元件(圖中未繪示),且各第一鏡孔213、各第二鏡孔223與二穿孔31對應設置。其中第一驅動單元13與第二驅動單元16可以為直流驅動馬達或步進馬達,若以步進馬達為驅動單元,則可更精確的控制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之軸向位移距離,進而使變焦或對焦動作更精準。
當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分別被第一驅動單元13與第二驅動單元16驅動旋轉時,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分別藉由第一螺孔121與第二螺孔151沿著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之螺紋結構之螺紋斜面位移,以使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沿著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分別作軸向位移。而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進行軸向位移時,其分別推抵各第一承抵部212與各第二承抵部222。各第一承抵部212與各第二承抵部222分別受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推抵後,連動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進行軸向位移。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驅動模組10的兩側之各變焦鏡架21為同步進行軸向位移,並有相同的位移量。同樣地,各對焦鏡架22也同步地進行軸向位移。當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進行位移時,其透過複數個引導桿23之引導,致使其沿著複數個引導桿23以作軸向位移。其中複數個引導桿23之軸線與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之軸線可為平行設置,以使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沿著複數個引導桿23進行軸向位移,可同樣的沿著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進行軸向位移。
簡而言之,第一驅動單元13與第二驅動單元16分別驅動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旋轉,並藉由變焦驅動軸11與第一驅動板12之第一螺孔121相對應之螺紋結構,及對焦驅動軸14與第二驅動板15之第二螺孔151相對應之螺紋結構,使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作軸向位移。而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作軸向位移時,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之一側分別推抵各第一承抵部212與各第二承抵部222,進而連動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沿著複數個引導桿23作軸向位移,因此可使變焦及對焦機構1作變焦與對焦動作。
請參閱第3圖,其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變焦及對焦機構1之相關連接或作動關係,與上述類似,在此為了簡略說明便不再敘述。如圖所示,變焦及對焦機構1設置於一殼體30內之一容置空間。殼體30之二穿孔31分別嵌有一第一變焦鏡群32。各變焦鏡架21及各對焦鏡架22更分別具有一第一鏡孔213及一第二鏡孔223,且分別嵌有一第二變焦鏡群214及一對焦鏡群224。其中各第一變焦鏡群32、各第二變焦鏡群214及各對焦鏡群224可分別設置於同一軸線。二鏡架結構20更可設有至少一第一彈性元件24及至少一第二彈性元件25。至少一第一彈性元件24套設於複數個引導桿23,並設置於各變焦鏡架21與殼體30鄰近第一驅動單元13之一側壁間;至少一第二彈性元件25套設於複數個引導桿23,並設置於各對焦鏡架22與殼體30鄰近第二驅動單元16之另一側壁間。其中至少一第一彈性元件24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變焦鏡架21與殼體30鄰近第一驅動單元13之一側壁之間距;至少一第二彈性元件25未伸縮之長度大於對焦鏡架22與殼體30鄰近第二驅動單元16之另一側壁之間距,並因此使變焦及對焦機構1設置於殼體30內時,藉由各至少一第一彈性元件24被壓縮而產生一彈性回復力,進而使各變焦鏡架21之各第一承抵部212更確實地靠抵於第一驅動板12;同理,各至少一第二彈性元件25亦產生一彈性回復力,進而使各對焦鏡架22之各第二承抵部222更確實地靠抵第二驅動板15。
當第一驅動單元13與第二驅動單元16被驅動時,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被驅動旋轉,並利用其螺紋結構與第一螺孔121及第二螺孔151之相互關係,驅使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作軸向位移;而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分別推抵各第一承抵部212與各第二承抵部222,進而使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作軸向位移。藉由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之相對軸向位移,可使變焦及對焦機構1進行變焦與對焦動作。其中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作軸向位移時,分別擠壓各至少一第一彈性元件24與各至少一第二彈性元件25,並使其產生相對應之彈性恢復力。藉由彈性恢復力使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作軸向位移時,各第一承抵部212及各第二承抵部222分別與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保持接觸,以致使第一驅動板12與第二驅動板15僅作軸向位移而不隨變焦驅動軸11及對焦驅動軸14旋轉。
更進一步地說,當變焦驅動軸11被驅動,而使各變焦鏡架21與殼體30作相對位移時,殼體30之各第一變焦鏡群32與各變焦鏡架21之第二變焦鏡群214作相對位移,以調整出適當的間距,此時變焦及對焦機構1進行變焦動作。又,待各第一變焦鏡群32與各第二變焦鏡群214之相對位置確定後,意即變焦動作完成時,對焦驅動軸14被驅動,使各對焦鏡架22與各變焦鏡架21進行相對位移,以調整出適當的間距,此時變焦及對焦機構1進行對焦動作。其中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之尾端可分別設有一第一軸承(未繪示於圖)及一第二軸承(未繪示於圖),其係保持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與第一驅動板12及第二驅動板15作相對運動時,保持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之中心軸線,以使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之使用壽命更長。上述中,在實際的運用中,也可利用預先設計之鏡群間距,而使第一驅動單元13及第二驅動單元16同時驅動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進行旋轉,以使變焦及對焦之動作可同時完成,故上述之實施態樣僅為示範,應不以此為限。
請一併參閱第4圖及第5圖,第4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一示意圖;第5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二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變焦及對焦機構1之相關連接或作動關係,與上述類似,在此為了簡略說明便不再敘述。如圖所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1可應用於ㄧ影像擷取裝置4,如三維成像數位相機、立體成像智慧型照相手機等,但實際可運用之範疇不受此限。影像擷取裝置4包含:一本體40、複數個按鈕41(如電源紐)、一控制模組42、一處理模組43、二窗孔44、二導光鏡45、二感光元件46。其中電源紐41電性連接控制模組42。處理模組43電性連接控制模組42、第一驅動單元13及第二驅動單元16。其中感光元件46可接收光學影像,並將其轉換為影像訊號,其可為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層-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驅動模組10與二鏡架結構20設置於殼體30之一容置空間中,且殼體30設置於本體40中。其中殼體30具二穿孔31,且分別嵌有第一變焦鏡群32。各變焦鏡架21與各對焦鏡架22分別設有第一鏡孔213與第二鏡孔223,且分別嵌有第二變焦鏡群214及對焦鏡群224。二導光鏡45為一楔形結構,分別設置於殼體30上,且相對於本體40之二窗孔44之位置。各導光鏡45、各第一變焦鏡群32、各第二變焦鏡群214、各對焦鏡群224及各感光元件46皆分別設置於同一軸線,以使被攝物之光學訊號透過各導光鏡45之折射,進入各第一變焦鏡群32,並藉由各第一變焦鏡群32、各第二變焦鏡群214及各對焦鏡群224之間距調整,使被攝物之光學訊號映射於各感光元件46。
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按下電源紐41,控制模組42產生ㄧ控制訊號傳送至處理模組43,處理模組43根據控制訊號驅動第一驅動單元13及第二驅動單元16作動,使變焦驅動軸11與對焦驅動軸14旋轉,並連動第一驅動板12及第二驅動板15作軸向位移;藉此推抵各對焦鏡架22與各變焦鏡架21沿引導桿23作軸向位移,進而使各第一變焦鏡群32與各第二變焦鏡群214作相對位移,以進行變焦動作。而各對焦鏡群224又與各變焦鏡群組(各第一變焦鏡群32與各第二變焦鏡群214)作相對位移,以進行對焦動作。因而使得,被攝物之光學訊號穿過各窗孔44,且經由各導光鏡45之折射,以進入各第一變焦鏡群32,並搭配各第一變焦鏡群32、各第二變焦鏡群214及各對焦鏡群224間之間距調整,而使被攝物之光學訊號映射於各感光元件46。各感光元件46將其所接收的被攝物之光學訊號分別轉換為第一影像訊號及第二影像訊號,再經由處理模組43將第一影像訊號及第二影像訊號重建為一三維影像,並顯示於一顯示螢幕(圖中未繪示)。
綜上述所言,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可應用於ㄧ影像擷取裝置,其係利用二驅動單元分別驅動一變焦驅動軸與一對焦驅動軸,驅使第一驅動板及第二驅動板軸向位移,並推抵第一承抵部及第二承抵部,進而使各變焦鏡架及各對焦鏡架沿複數個引導桿作軸向位移。藉由各變焦鏡架與各對焦鏡架之相對位移,使影像擷取裝置作變焦與對焦動作。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變焦及對焦機構
10‧‧‧驅動模組
11‧‧‧變焦驅動軸
12‧‧‧第一驅動板
121‧‧‧第一螺孔
13‧‧‧第一驅動單元
14‧‧‧對焦驅動軸
15‧‧‧第二驅動板
151‧‧‧第二螺孔
16‧‧‧第二驅動單元
20‧‧‧鏡架
21‧‧‧變焦鏡架
211‧‧‧第一通孔
212‧‧‧第一承抵部
213‧‧‧第一鏡孔
214‧‧‧第二變焦鏡群
22‧‧‧對焦鏡架
221‧‧‧第二通孔
222‧‧‧第二承抵部
223‧‧‧第二鏡孔
224‧‧‧對焦鏡群
23‧‧‧引導桿
24‧‧‧第一彈性元件
25‧‧‧第二彈性元件
30‧‧‧殼體
31‧‧‧穿孔
32‧‧‧第一變焦鏡群
4‧‧‧影像擷取裝置
40‧‧‧本體
41‧‧‧電源紐
42‧‧‧控制模組
43‧‧‧處理模組
44‧‧‧窗孔
45‧‧‧導光鏡
46‧‧‧感光元件
第1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一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二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一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發明之變焦及對焦機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二示意圖。

1‧‧‧變焦及對焦機構
10‧‧‧驅動模組
11‧‧‧變焦驅動軸
12‧‧‧第一驅動板
121‧‧‧第一螺孔
13‧‧‧第一驅動單元
14‧‧‧對焦驅動軸
15‧‧‧第二驅動板
151‧‧‧第二螺孔
16‧‧‧第二驅動單元
20‧‧‧鏡架
21‧‧‧變焦鏡架
211‧‧‧第一通孔
212‧‧‧第一承抵部
213‧‧‧第一鏡孔
22‧‧‧對焦鏡架
221‧‧‧第二通孔
222‧‧‧第二承抵部
223‧‧‧第二鏡孔
23‧‧‧引導桿

Claims (16)

  1. 一種變焦及對焦機構,其包含:
    一驅動模組,其包含:
    ㄧ變焦驅動軸,係為具螺紋結構之一圓柱桿體;
    ㄧ第一驅動板,係具ㄧ第一螺孔且活動地栓設於該變焦驅動軸;
    ㄧ對焦驅動軸,係為具螺紋結構之一圓柱桿體;以及
    ㄧ第二驅動板,係具ㄧ第二螺孔且活動地栓設於該對焦驅動軸;以及
    二鏡架結構,係分別設置於該驅動模組之二側,其包含:
    二變焦鏡架,係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並分別向該第一驅動板延伸出ㄧ第一承抵部,各該第一承抵部係分別承靠於該第一驅動板之二側;
    二對焦鏡架,係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並分別向該第二驅動板延伸出ㄧ第二承抵部,各該第二承抵部係分別承靠於該第二驅動板之二側;以及
    複數個引導桿,係為ㄧ圓柱桿體,且分別穿設於該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該至少一第二通孔;
    其中,當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該第一驅動板與該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並分別抵頂各該第一承抵部與各該第二承抵部,使該二變焦鏡架與該二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以進行變焦或對焦動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該變焦及對焦機構更包含ㄧ殼體,該殼體係具ㄧ容置空間,該驅動模組與該二鏡架結構係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且該些引導桿之二端分別抵頂於該容置空間之ㄧ側壁與另一側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該二鏡架結構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套設於該些引導桿,且位於該側壁與該變焦鏡架間,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套設於該些引導桿,且位於該另一側壁與該對焦鏡架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該側壁與該變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該另一側壁與該對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當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藉由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之彈性恢復力,以分別使各該第一承抵部及各該第二承抵部分別抵頂該第一驅動板及該第二驅動板,致使該第一驅動板及該第二驅動板不隨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當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該第一螺孔及該第二螺孔分別沿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之螺紋結構進行相對位移,以連動該第一驅動板與該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進而使該二變焦鏡架與該二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該至少一第二通孔藉由該些引導桿之引導,以使該二變焦鏡架與該二對焦鏡架沿著該些引導桿進行軸向位移。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及對焦機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一驅動單元及一第二驅動單元,該第一驅動單元與該第二驅動單元分別連接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之ㄧ端,以分別驅動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進行旋轉。
  9. 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其包含:
    一殼體,係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驅動模組,係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其包含:
    ㄧ變焦驅動軸,係為具有螺紋結構之一圓柱桿體;
    ㄧ第一驅動板,係具有ㄧ第一螺孔且活動地栓設於該變焦驅動軸;
    ㄧ對焦驅動軸,係為具有螺紋結構之一圓柱桿體;以及
    ㄧ第二驅動板,係具ㄧ第二螺孔且活動地栓設於該對焦驅動軸;
    二鏡架結構,係分別設置於該驅動模組之兩側,其包含:
    二變焦鏡架,係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並向該第一驅動板分別延伸出ㄧ第一承抵部,各該第一承抵部分別承靠於該第一驅動板之兩側;
    二對焦鏡架,係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並向該第二驅動板分別延伸出ㄧ第二承抵部,各該第二承抵部分別承靠於該第二驅動板之兩側;以及
    複數個引導桿,係為ㄧ圓柱桿體,且分別穿設於該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該至少一第二通孔,且該些引導桿之一端連接該容置空間之一側壁與另一側壁;以及
    二感光元件,係接收一光學訊號,並將該光學訊號轉換為一影像訊號;
    其中,當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該第一驅動板與該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並分別抵頂各該第一承抵部與各該第二承抵部,使各該變焦鏡架與各該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以進行變焦及或對焦動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二鏡架結構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分別套設於該些引導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係位於該側壁與該變焦鏡架間,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係位於該另一側壁與該對焦鏡架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該側壁與該變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未軸向伸縮之長度大於該另一側壁與該對焦鏡架間之最大距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當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時,藉由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及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之彈性恢復力,以分別使該第一承抵部及該第二承抵部分別抵頂該第一驅動板及該第二驅動板,致使該第一驅動板及該第二驅動板不隨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當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旋轉時,各該第一螺孔及各該第二螺孔分別沿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之螺紋結構進行相對位移,以連動各該第一驅動板與各該第二驅動板作軸向位移,進而使各該變焦鏡架與各該對焦鏡架作軸向位移。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該至少一第二通孔藉由該些引導桿之引導,以使各該變焦鏡架與各該對焦鏡架沿著該些引導桿進行軸向位移。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驅動單元及一第二驅動單元,該第一驅動單元與該第二驅動單元分別連接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之ㄧ端,以分別驅動該變焦驅動軸與該對焦驅動軸進行旋轉。

TW101106621A 2012-03-01 2012-03-01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TWI424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6621A TWI424245B (zh) 2012-03-01 2012-03-01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6621A TWI424245B (zh) 2012-03-01 2012-03-01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7431A TW201337431A (zh) 2013-09-16
TWI424245B true TWI424245B (zh) 2014-01-21

Family

ID=49627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621A TWI424245B (zh) 2012-03-01 2012-03-01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242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4683A (zh) * 2016-04-05 2017-10-24 南京爱丁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镇暴无人机及其工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0682A1 (en) * 1999-12-28 2001-10-18 Tserkovnyuk Walter V. 3D camera
CN1837951A (zh) * 2005-03-10 2006-09-27 稻叶稔 立体照相机或摄像机、显示器及投影仪、打印机及观察器
TWI297803B (zh) * 2005-11-24 2008-06-11 Ind Tech Res Inst
JP2010286645A (ja) * 2009-06-11 2010-12-2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立体撮像装置と立体撮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0682A1 (en) * 1999-12-28 2001-10-18 Tserkovnyuk Walter V. 3D camera
CN1837951A (zh) * 2005-03-10 2006-09-27 稻叶稔 立体照相机或摄像机、显示器及投影仪、打印机及观察器
TWI297803B (zh) * 2005-11-24 2008-06-11 Ind Tech Res Inst
JP2010286645A (ja) * 2009-06-11 2010-12-2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立体撮像装置と立体撮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7431A (zh) 2013-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7661B2 (ja) レンズ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これを組み込ん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93120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US20160360121A1 (en) Portable device with successive extension zooming capability
JP2011199755A (ja) 撮像装置
US9176362B2 (en) Optical path adjusting device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004280B2 (ja) ライトフィールド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素子
JP2014206679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765957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185397A (ja) 撮像装置
TWI424245B (zh)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TWI440888B (zh)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CN102193274A (zh) 照相装置及其拍摄方法
JP5566163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TWI459068B (zh) 變焦及對焦機構
JP2012053303A (ja) 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および電子情報機器
CN103913813A (zh) 变焦及对焦机构
CN103293628A (zh)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TWI471596B (zh) 變焦鏡頭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JPH11155153A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TWI459031B (zh) 鏡頭變焦結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JP2013222133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3293631B (zh)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JP2010210691A (ja) 立体撮像装置
EP236984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
JP5845490B2 (ja) 遠隔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