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3628A -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3628A
CN103293628A CN2012100519989A CN201210051998A CN103293628A CN 103293628 A CN103293628 A CN 103293628A CN 2012100519989 A CN2012100519989 A CN 2012100519989A CN 201210051998 A CN201210051998 A CN 201210051998A CN 103293628 A CN103293628 A CN 1032936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om
focusing
drive plate
driving shaft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519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益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l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tek Corp filed Critical Altek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0519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93628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93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36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其中变焦及对焦机构包含:一驱动模块及二镜架结构。驱动模块包含:一变焦驱动轴、一对焦驱动轴、第一驱动板及一第二驱动板。第一驱动板与第二驱动板分别栓设于变焦驱动轴及对焦驱动轴。二镜架结构包含:二变焦镜架、二对焦镜架及若干个引导杆。二变焦镜架分别具有一第一承抵部;各第一承抵部分别承靠于第一驱动板的两侧。二对焦镜架分别具有一第二承抵部;各第二承抵部分别承靠于第二驱动板的两侧。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使二变焦镜架与二对焦镜架沿若干个引导杆作轴向位移,以进行变焦或对焦动作。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立体摄像装置不易小型化、薄型化或材料成本过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影像撷取装置利用二驱动单元以同步驱动二变焦镜群及二对焦镜群进行变焦及对焦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照相机或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通过摄像镜头将人物或风景进行拍摄,由于感光组件对于被摄物取像后的影像仅为二维平面(2D)影像。而在现代科技逐渐进步的今日,可显示三维立体(3D)影像的显示器,日渐普遍且便宜,以使得可撷取三维立体影像的影像撷取装置是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必备条件。
目前的大多影像撷取装置如相机或摄影机等,只能拍摄二维平面的影像。虽然目前有许多方法可将二维平面影像经过影像重建,而形成三维立体的立体影像;但经由影像重建而形成的立体影像,其立体视觉感较差。故一般使用者大多期望通过照相机可以快速的获得人物与风景的立体影像。现有技术中可撷取立体影像的照相机大多采用二个镜组,以视差法重建立体视觉,此方式比较容易构成,也容易大众商品化。
一部份的使用二个镜组的照相机,其具有变焦及对焦功能,而其在变焦及对焦时多半在各镜组分别设置二个驱动单元,以驱动镜组进行变焦或对焦。然,各镜组分别设置二个驱动单元,在照相机的整体来说,即为使用了四个驱动单元,其占据了照相机大部份的配置空间,以使得产品不易小型化、薄型化,以产品日渐小型化、薄型化现今而言,实为不利。再者,欲分别控制二镜组达到同样的变焦,其需有较精密机构精度或较精确的电路控制,此也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相对地提升不少。
另一部份的使用二个镜组的照相机,则为使用固定焦段的二镜组,以期节省驱动单元的使用,以达到产品小型化、薄型化或成本降低的目的。然,使用者在使用固定焦段的照相机时,常常因构图的变化或选取,而需得移动脚步或伸缩手,以调整其视角范围来达到构图的变化,此情形为使用者而言,实为一大困扰。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思索并设计一种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以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以解决目前现有技术的立体摄像装置不易小型化、薄型化或材料成本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变焦及对焦机构,其包含:一驱动模块及二镜架结构。驱动模块包含:一变焦驱动轴、一第一驱动板、一对焦驱动轴及一第二驱动板。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为具有螺纹结构的一圆柱杆体。第一驱动板具有一第一螺孔,且通过第一螺孔活动地栓设于变焦驱动轴。第二驱动板具有一第二螺孔,且通过第二螺孔活动地栓设于对焦驱动轴。二镜架结构分别设置于驱动模块的两侧,其包含:二变焦镜架、二对焦镜架及若干个引导杆。二变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并分别向第一驱动板延伸出一第一承抵部;各第一承抵部分别承靠于第一驱动板的两侧。二对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并分别向第二驱动板延伸出一第二承抵部;各第二承抵部分别承靠于所述第二驱动板的两侧。若干个引导杆为一圆柱杆体,且分别穿设于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至少一第二通孔。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第一驱动板与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并分别抵顶各第一承抵部与各第二承抵部,使二变焦镜架与二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以进行变焦或对焦动作。
其中,变焦及对焦机构更可包含一壳体。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驱动模块与二镜架结构设置于容置空间内。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二端分别抵顶于容置空间的一侧壁与另一侧壁。
其中,二镜架结构更可包含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若干个引导杆,且位于侧壁与二变焦镜架间。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若干个引导杆,且位于另一侧壁与二对焦镜架间。
其中,至少一第一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侧壁与变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至少一第二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另一侧壁与二对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
其中,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通过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以分别使各第一承抵部及各第二承抵部分别抵顶第一驱动板及第二驱动板,致使第一驱动板及第二驱动板不随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
其中,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第一螺孔及第二螺孔分别沿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的螺纹结构进行相对位移,以连动第一驱动板与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进而使各变焦镜架与各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
其中,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至少一第二通孔通过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引导,以使二变焦镜架与二对焦镜架沿着所述若干个引导杆进行轴向位移。
其中,更可包含一第一驱动单元及一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分别连接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的一端,以分别驱动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进行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再提出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其包含:一壳体、一驱动模块、二镜架结构以及二感光组件。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驱动模块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其包含:一变焦驱动轴、一第一驱动板、一对焦驱动轴及一第二驱动板。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为具有螺纹结构的一圆柱杆体。第一驱动板具有第一螺孔,且通过第一螺孔活动地栓设于变焦驱动轴。第二驱动板具一第二螺孔,且通过第二螺孔活动地栓设于对焦驱动轴。二镜架结构,分别设置于驱动模块的两侧,其包含:二变焦镜架、二对焦镜架及若干个引导杆。二变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并向第一驱动板分别延伸出一第一承抵部;二变焦镜架的各第一承抵部分别承靠于第一驱动板的两侧。二对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并向第二驱动板分别延伸出一第二承抵部;二对焦镜架的各第二承抵部分别承靠于第二驱动板的两侧。二感光组件分别接收光学信号,并将光学信号转换为影像信号。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第一驱动板与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并分别抵顶各第一承抵部与各第二承抵部,使各变焦镜架与各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以进行变焦及或对焦动作。
其中,二镜架结构更可包含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分别套设于所述若干个引导杆。
其中,至少一第一弹性件位于侧壁与变焦镜架间。至少一第二弹性件位于另一侧壁与对焦镜架间。
其中,至少一第一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侧壁与变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至少一第二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另一侧壁与对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
其中,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通过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以分别使第一承抵部及第二承抵部分别抵顶第一驱动板及第二驱动板,致使第一驱动板及第二驱动板不随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
其中,当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旋转时,第一螺孔及第二螺孔分别沿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的螺纹结构进行相对位移,以连动第一驱动板与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进而使二变焦镜架与二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
其中,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至少一第二通孔通过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引导,以使各变焦镜架与各对焦镜架沿着所述若干个引导杆进行轴向位移。
其中,更可包含一第一驱动单元及一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分别连接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的一端,以分别驱动变焦驱动轴与对焦驱动轴进行旋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承上所述,依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
(1)此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通过一驱动模块中的二驱动单元可驱动二驱动轴,使二变焦镜架与二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以达到变焦与对焦的作动,以减少驱动单元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2)此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通过使用二驱动单元,使二变焦镜架及二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进而作变焦与对焦的动作,以减少驱动单元的使用数量,通过此设计可缩小镜头的尺寸并进而使相机达到薄型化及轻量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附图标号:1:变焦及对焦机构;10:驱动模块;11:变焦驱动轴;12:第一驱动板;121:第一螺孔;13:第一驱动单元;14:对焦驱动轴;15:第二驱动板;151:第二螺孔;16:第二驱动单元;20:镜架;21:变焦镜架;211:第一通孔;212:第一承抵部;213:第一镜孔;214:第二变焦镜群;22:对焦镜架;221:第二通孔;222:第二承抵部;223:第二镜孔;224:对焦镜群;23:引导杆;24:第一弹性组件;25:第二弹性组件;30:壳体;31:穿孔;32:第一变焦镜群;4:影像撷取装置;40:本体;41:电源纽;42:控制模块;43:处理模块;44:窗孔;45:导光镜;46:感光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审查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将本发明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发明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附图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发明在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合先叙明。
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主要是可利用一驱动模块同时驱动二变焦镜架及二对焦镜架,以作变焦与对焦动作,其可适用于立体成像的数码相机、立体成像的智慧型照相手机等具有三维成像的摄像装置,但实际可运用的范畴仍不仅以此所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一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二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1包含:一驱动模块10及二镜架结构20。驱动模块10更包含:一变焦驱动轴11、一第一驱动板12、一第一驱动单元13、一对焦驱动轴14、一第二驱动板15及一第二驱动单元16。变焦驱动轴11为一具有螺纹结构的圆柱杆体,且其一端连接第一驱动单元13;对焦驱动轴14也为一具有螺纹结构的圆柱杆体,且其一端连接第二驱动单元16。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分别具有一第一螺孔121及一第二螺孔151,并相对应于各驱动轴的螺纹结构,分别活动地栓设于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二镜架结构20分别设置于驱动模块10的两侧,并设置于一壳体30内的一容置空间。二镜架结构20分别包含:一变焦镜架21、一对焦镜架22及若干个引导杆23。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211及至少一第二通孔221,且若干个引导杆23分别穿设于第一通孔211与第二通孔221。各变焦镜架21及各对焦镜架22分别向第一驱动板12及第二驱动板15,延伸出一第一承抵部212及一第二承抵部222,且各第一承抵部212及各第二承抵部222分别承靠于第一驱动板12及第二驱动板15的一侧;换句话说,二第一承抵部212分别承靠于第一驱动板12的两侧;而二第二承抵部222分别承靠于第二驱动板15的两侧。壳体30设有二穿孔31,而各变焦镜架21及各对焦镜架22分别设有一第一镜孔213及一第二镜孔223,以供设置光学组件(图中未绘示),且各第一镜孔213、各第二镜孔223与二穿孔31对应设置。其中第一驱动单元13与第二驱动单元16可以为直流驱动马达或步进马达,若以步进马达为驱动单元,则可更精确的控制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的轴向位移距离,进而使变焦或对焦动作更精准。
当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分别被第一驱动单元13与第二驱动单元16驱动旋转时,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分别通过第一螺孔121与第二螺孔151沿着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的螺纹结构的螺纹斜面位移,以使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沿着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分别作轴向位移。而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进行轴向位移时,其分别推抵各第一承抵部212与各第二承抵部222。各第一承抵部212与各第二承抵部222分别受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推抵后,连动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进行轴向位移。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驱动模块10的两侧的各变焦镜架21为同步进行轴向位移,并有相同的位移量。同样地,各对焦镜架22也同步地进行轴向位移。当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进行位移时,其通过若干个引导杆23的引导,致使其沿着若干个引导杆23以作轴向位移。其中若干个引导杆23的轴线与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的轴线可为平行设置,以使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沿着若干个引导杆23进行轴向位移,可同样的沿着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进行轴向位移。
简而言之,第一驱动单元13与第二驱动单元16分别驱动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旋转,并通过变焦驱动轴11与第一驱动板12的第一螺孔121相对应的螺纹结构,及对焦驱动轴14与第二驱动板15的第二螺孔151相对应的螺纹结构,使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作轴向位移。而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作轴向位移时,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的一侧分别推抵各第一承抵部212与各第二承抵部222,进而连动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沿着若干个引导杆23作轴向位移,因此可使变焦及对焦机构1作变焦与对焦动作。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变焦及对焦机构1的相关连接或作动关系,与上述类似,在此为了简略说明便不再叙述。如图所示,变焦及对焦机构1设置于一壳体30内的一容置空间。壳体30的二穿孔31分别嵌有一第一变焦镜群32。各变焦镜架21及各对焦镜架22更分别具有一第一镜孔213及一第二镜孔223,且分别嵌有一第二变焦镜群214及一对焦镜群224。其中各第一变焦镜群32、各第二变焦镜群214及各对焦镜群224可分别设置于同一轴线。二镜架结构20更可设有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24及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25。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24套设于若干个引导杆23,并设置于各变焦镜架21与壳体30邻近第一驱动单元13的一侧壁间;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25套设于若干个引导杆23,并设置于各对焦镜架22与壳体30邻近第二驱动单元16的另一侧壁间。其中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24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变焦镜架21与壳体30邻近第一驱动单元13的一侧壁的间距;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25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对焦镜架22与壳体30邻近第二驱动单元16的另一侧壁的间距,并因此使变焦及对焦机构1设置于壳体30内时,通过各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24被压缩而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进而使各变焦镜架21的各第一承抵部212更确实地靠抵于第一驱动板12;同理,各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25也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进而使各对焦镜架22的各第二承抵部222更确实地靠抵第二驱动板15。
当第一驱动单元13与第二驱动单元16被驱动时,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被驱动旋转,并利用其螺纹结构与第一螺孔121及第二螺孔151的相互关系,驱使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作轴向位移;而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分别推抵各第一承抵部212与各第二承抵部222,进而使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作轴向位移。通过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的相对轴向位移,可使变焦及对焦机构1进行变焦与对焦动作。其中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作轴向位移时,分别挤压各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24与各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25,并使其产生相对应的弹性恢复力。通过弹性恢复力使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作轴向位移时,各第一承抵部212及各第二承抵部222分别与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保持接触,以致使第一驱动板12与第二驱动板15仅作轴向位移而不随变焦驱动轴11及对焦驱动轴14旋转。
更进一步地说,当变焦驱动轴11被驱动,而使各变焦镜架21与壳体30作相对位移时,壳体30的各第一变焦镜群32与各变焦镜架21的第二变焦镜群214作相对位移,以调整出适当的间距,此时变焦及对焦机构1进行变焦动作。又,待各第一变焦镜群32与各第二变焦镜群214的相对位置确定后,意即变焦动作完成时,对焦驱动轴14被驱动,使各对焦镜架22与各变焦镜架21进行相对位移,以调整出适当的间距,此时变焦及对焦机构1进行对焦动作。其中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的尾端可分别设有一第一轴承(未绘示于图)及一第二轴承(未绘示于图),其保持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与第一驱动板12及第二驱动板15作相对运动时,保持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的中心轴线,以使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的使用寿命更长。上述中,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可利用预先设计的镜群间距,而使第一驱动单元13及第二驱动单元16同时驱动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进行旋转,以使变焦及对焦的动作可同时完成,故上述的实施态样仅为示范,应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图4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变焦及对焦机构1的相关连接或作动关系,与上述类似,在此为了简略说明便不再叙述。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1可应用于一影像撷取装置4,如三维成像数字相机、立体成像智慧型照相手机等,但实际可运用的范畴不受此限。影像撷取装置4包含:一本体40、若干个按钮41(如电源纽)、一控制模块42、一处理模块43、二窗孔44、二导光镜45、二感光组件46。其中电源纽41电性连接控制模块42。处理模块43电性连接控制模块42、第一驱动单元13及第二驱动单元16。其中感光组件46可接收光学影像,并将其转换为影像信号,其可为电荷耦合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层-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驱动模块10与二镜架结构20设置于壳体30的一容置空间中,且壳体30设置于本体40中。其中壳体30具有二穿孔31,且分别嵌有第一变焦镜群32。各变焦镜架21与各对焦镜架22分别设有第一镜孔213与第二镜孔223,且分别嵌有第二变焦镜群214及对焦镜群224。二导光镜45为一楔形结构,分别设置于壳体30上,且相对于本体40的二窗孔44的位置。各导光镜45、各第一变焦镜群32、各第二变焦镜群214、各对焦镜群224及各感光组件46皆分别设置于同一轴线,以使被摄物的光学信号透过各导光镜45的折射,进入各第一变焦镜群32,并通过各第一变焦镜群32、各第二变焦镜群214及各对焦镜群224的间距调整,使被摄物的光学信号映射于各感光组件46。
也就是说,当使用者按下电源纽41,控制模块42产生一控制信号传送至处理模块43,处理模块43根据控制信号驱动第一驱动单元13及第二驱动单元16作动,使变焦驱动轴11与对焦驱动轴14旋转,并连动第一驱动板12及第二驱动板15作轴向位移;藉此推抵各对焦镜架22与各变焦镜架21沿引导杆23作轴向位移,进而使各第一变焦镜群32与各第二变焦镜群214作相对位移,以进行变焦动作。而各对焦镜群224又与各变焦镜群组(各第一变焦镜群32与各第二变焦镜群214)作相对位移,以进行对焦动作。因而使得,被摄物的光学信号穿过各窗孔44,且经由各导光镜45的折射,以进入各第一变焦镜群32,并搭配各第一变焦镜群32、各第二变焦镜群214及各对焦镜群224间的间距调整,而使被摄物的光学信号映射于各感光组件46。各感光组件46将其所接收的被摄物的光学信号分别转换为第一影像信号及第二影像信号,再经由处理模块43将第一影像信号及第二影像信号重建为一三维影像,并显示于一显示萤幕(图中未绘示)。
综上述所言,本发明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可应用于一影像撷取装置,其利用二驱动单元分别驱动一变焦驱动轴与一对焦驱动轴,驱使第一驱动板及第二驱动板轴向位移,并推抵第一承抵部及第二承抵部,进而使各变焦镜架及各对焦镜架沿若干个引导杆作轴向位移。通过各变焦镜架与各对焦镜架的相对位移,使影像撷取装置作变焦与对焦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16)

1.一种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一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含:
一变焦驱动轴,为具有螺纹结构的一圆柱杆体;
一第一驱动板,具有一第一螺孔且活动地栓设于所述变焦驱动轴;
一对焦驱动轴,为具有螺纹结构的一圆柱杆体;以及
一第二驱动板,具有一第二螺孔且活动地栓设于所述对焦驱动轴;以及
二镜架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模块的两侧,所述镜架结构包含:
二变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并分别向所述第一驱动板延伸出一第一承抵部,各所述第一承抵部分别承靠于所述第一驱动板的两侧;
二对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并分别向所述第二驱动板延伸出一第二承抵部,各所述第二承抵部分别承靠于所述第二驱动板的两侧;以及
若干个引导杆,为一圆柱杆体,且分别穿设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通孔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通孔;
其中,当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时,所述第一驱动板与所述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并分别抵顶各所述第一承抵部与各所述第二承抵部,使所述二变焦镜架与所述二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以进行变焦或对焦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及对焦机构更包含一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二镜架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二端分别抵顶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壁与另一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镜架结构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若干个引导杆,且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变焦镜架间,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若干个引导杆,且位于所述另一侧壁与所述对焦镜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变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所述另一侧壁与所述对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时,通过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以分别使各所述第一承抵部及各所述第二承抵部分别抵顶所述第一驱动板及所述第二驱动板,致使所述第一驱动板及所述第二驱动板不随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时,所述第一螺孔及所述第二螺孔分别沿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的螺纹结构进行相对位移,以连动所述第一驱动板与所述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进而使所述二变焦镜架与所述二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通孔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通孔通过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引导,以使所述二变焦镜架与所述二对焦镜架沿着所述若干个引导杆进行轴向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及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驱动单元及一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分别连接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的一端,以分别驱动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进行旋转。
9.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驱动模块包含:
一变焦驱动轴,为具有螺纹结构的一圆柱杆体;
一第一驱动板,具有一第一螺孔且活动地栓设于所述变焦驱动轴;
一对焦驱动轴,为具有螺纹结构的一圆柱杆体;以及
一第二驱动板,具有一第二螺孔且活动地栓设于所述对焦驱动轴;
二镜架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模块的两侧,所述镜架结构包含:
二变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通孔,并向所述第一驱动板分别延伸出一第一承抵部,各所述第一承抵部分别承靠于所述第一驱动板的两侧;
二对焦镜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二通孔,并向所述第二驱动板分别延伸出一第二承抵部,各所述第二承抵部分别承靠于所述第二驱动板的两侧;以及
若干个引导杆,为一圆柱杆体,且分别穿设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通孔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通孔,且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壁与另一侧壁;以及
二感光组件,接收一光学信号,并将所述光学信号转换为一影像信号;其中,当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时,所述第一驱动板与所述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并分别抵顶各所述第一承抵部与各所述第二承抵部,使各所述变焦镜架与各所述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以进行变焦及或对焦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镜架结构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至少一第二弹性件,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分别套设于所述若干个引导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变焦镜架间,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另一侧壁与所述对焦镜架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变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未轴向伸缩的长度大于所述另一侧壁与所述对焦镜架间的最大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时,通过所述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及所述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以分别使所述第一承抵部及所述第二承抵部分别抵顶所述第一驱动板及所述第二驱动板,致使所述第一驱动板及所述第二驱动板不随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旋转时,各所述第一螺孔及各所述第二螺孔分别沿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的螺纹结构进行相对位移,以连动各所述第一驱动板与各所述第二驱动板作轴向位移,进而使各所述变焦镜架与各所述对焦镜架作轴向位移。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通孔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通孔通过所述若干个引导杆的引导,以使各所述变焦镜架与各所述对焦镜架沿着所述若干个引导杆进行轴向位移。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一第一驱动单元及一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分别连接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的一端,以分别驱动所述变焦驱动轴与所述对焦驱动轴进行旋转。
CN2012100519989A 2012-03-01 2012-03-01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Pending CN1032936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519989A CN103293628A (zh) 2012-03-01 2012-03-01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519989A CN103293628A (zh) 2012-03-01 2012-03-01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3628A true CN103293628A (zh) 2013-09-11

Family

ID=4909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519989A Pending CN103293628A (zh) 2012-03-01 2012-03-01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9362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3288A (zh) * 2014-02-20 2014-05-28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一体化式多杆导向连续变焦装置
CN111684353A (zh) * 2018-01-30 2020-09-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WO2023005675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6934A (ja) * 2003-11-26 2005-06-16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ズームレンズ
CN1864085A (zh) * 2003-10-02 2006-11-15 索尼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US20070127139A1 (en) * 2005-12-05 2007-06-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barrel,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lens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US20080018779A1 (en) * 2006-07-24 2008-01-24 Kazunori Gomi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ultiple optical systems
CN101449192A (zh) * 2006-05-19 2009-06-03 夏普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4085A (zh) * 2003-10-02 2006-11-15 索尼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JP2005156934A (ja) * 2003-11-26 2005-06-16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ズームレンズ
US20070127139A1 (en) * 2005-12-05 2007-06-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barrel,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lens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CN101449192A (zh) * 2006-05-19 2009-06-03 夏普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US20080018779A1 (en) * 2006-07-24 2008-01-24 Kazunori Gomi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ultiple optical system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3288A (zh) * 2014-02-20 2014-05-28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一体化式多杆导向连续变焦装置
CN103823288B (zh) * 2014-02-20 2015-09-09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一体化式多杆导向连续变焦装置
CN111684353A (zh) * 2018-01-30 2020-09-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1684353B (zh) * 2018-01-30 2022-09-2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WO2023005675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5731C (zh) 可伸缩镜头照相机
CN201298141Y (zh) 可调轴距的便携式立体图像拍摄装置
WO2016135739A1 (en) Multi-planar camera apparatus
CN102012626B (zh) 双目立体摄像机及3d成像系统
CN101482693A (zh) 单传感器并列式立体图像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2193162A (zh) 可变焦摄影模块
CN102959467A (zh) 单眼立体成像装置
JP2012075078A (ja) カメラ本体、撮像装置、カメラ本体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3293628A (zh)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CN102905076B (zh) 一种3d立体拍摄智能控制的装置、系统及其方法
CN102402116A (zh) 一种3d立体影像拍摄装置
CN103581509B (zh) 镜头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CN202801550U (zh) 立体内窥镜双调节装置
CN202472234U (zh) 一种3d立体影像拍摄装置
CN103293631B (zh) 变焦及对焦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CN1300616C (zh) 一体化变焦镜头
CN110099205A (zh) 一种全景360度多镜头立体摄像机
CN103529534A (zh) 光学镜头组件
CN103913813A (zh) 变焦及对焦机构
CN202159223U (zh) 自动调整立体影像像差的双像机镜头组
CN209821475U (zh) 一种基于超声波电机的摄像镜头
CN203941334U (zh) 中置音圈马达结构
TWI424245B (zh) 變焦及對焦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CN107168007B (zh) 一种可旋转式双目3d全景相机
TWI459068B (zh) 變焦及對焦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