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3883B - Light diffusion sheet - Google Patents

Light diffusion shee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3883B
TWI423883B TW096124773A TW96124773A TWI423883B TW I423883 B TWI423883 B TW I423883B TW 096124773 A TW096124773 A TW 096124773A TW 96124773 A TW96124773 A TW 96124773A TW I423883 B TWI423883 B TW I4238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styrene
parts
multilayer shee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4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12797A (en
Inventor
Shintaro Watanabe
Takeshi Yamada
Jun Tak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Denki Kagaku 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ki Kagaku Kogyo Kk filed Critical Denki Kagaku Kogyo Kk
Publication of TW200812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2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3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38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L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14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unsaturated es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22Mixtures comprising a continuous polymer matrix in which are dispersed crosslinked particles of another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光擴散薄片
本發明關於光擴散性、尺寸安定性、耐光性、熱安定性、亮度、及回收利用性優異的多層薄片。特別地,關於使用當作投影電視等的畫面之透過型螢幕或液晶電視的光擴散板之光擴散薄片。
用於投影電視的透過型螢幕等之螢幕透鏡,係將影像投影在彼而顯示影像者。由於希望該螢幕透鏡對觀察者而言係明亮的且視野角廣,一般係組合柱面透鏡或菲涅耳透鏡等的透鏡成形體而構成。於此等透鏡成形體中,廣泛使用透明性、耐光性、耐損傷性、成形加工性等優異的甲基丙烯酸樹脂,此等成形體一般可藉由加壓成形、押出成形、流延成形、射出成形等來成形。
如此之使用於螢幕透鏡的甲基丙烯酸樹脂,由於吸水率高,螢幕透鏡用成形體之尺寸發生變化,螢幕發生翹曲或發暈,有損害光學特性,或發生螢幕透鏡從框體脫落的問題。又,若提高螢幕透鏡之輸送時的溫度或使用環境溫度,則有變形的問題。
再者,由於長時間照射燈光,螢幕透鏡或光擴散板有熱變形的問題。
為了解決此等問題,專利文獻1中揭示使芳香族乙烯系單體、(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及多官能性不飽和單體的混合物溶解在苯乙烯-二烯系共聚物中而聚合,以得到菲涅耳透鏡的方法。然而,於該技術中,不足以得到光擴散性優異的螢幕透鏡用成形體。
又,就作為液晶電視的光擴散板之基材而使用的甲基丙烯酸樹脂而言,由於吸水率亦高,故光擴散板成形體發生尺寸變化,光擴散板發生翹曲,有損害光學特性的問題。另外,若長時間照射映像或燈光,由於螢幕透鏡或光擴散板所使用的樹脂之劣化而發生變色,有影像變色的問題。
專利文獻1:特開平5-341101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為提供光擴散性、尺寸安定性、耐光性、熱安定性、亮度、回收利用性優異的多層薄片,尤其使用作為螢幕透鏡用成形體或光擴散板用成形體等的光擴散板之多層薄片。
本案發明們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進行精心檢討,結果發現一種多層薄片,其以含有以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作為主成分的共聚物及特定的未熔融化合物或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之樹脂組成物當作中間層,以含有以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位作為主成分的共聚物及特定的未熔融化合物和特定的耐光劑之樹脂組成物當作表層及裏層,該多層薄片係光擴散性、尺寸安定性、耐光性、熱安定性、亮度、及回收利用性優異,而達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具有以下的要旨。
1.一種多層薄片,其係多層構成的光擴散薄片,表層a及裏層c含有下述(A)成分,中間層b含有(B)成分;(A)成分:對於100質量份的含有20~100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80~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位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1~10質量份的與該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在0.005以內且平均粒徑為5~15μm的未熔融化合物、0.1~2質量份的受阻胺系化合物、及0.1~2質量份的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之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B)成分:對於100質量份的含有90~99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10~1質量%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單位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1~10質量份的與該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為0.05~0.15之平均粒徑為2~10μm的未熔融化合物或0.5~2.5質量份的平均粒徑為1~10μm的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所成之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2.一種多層薄片,其之表層a及裏層c係由上述(A)成分所構成,中間層b係對於100質量份之含有0~40質量%的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多層薄片粉碎者、90~99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10~1質量%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100~60質量%的由含有1~10質量份的與該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為0.05~0.15之平均粒徑為2~10μm的末熔融化合物所成之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3.如上述第1或2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A)成分所含有的未熔融化合物係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苯乙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交聯共聚物。
4.如上述第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B)成分所含有的未熔融化合物係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交聯聚合物。
5.如上述第1~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受阻胺系化合物係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
6.如上述第1~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係2-(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酚。
7.如上述第1~6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於(A)成分及(B)成分的至少一方,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更含有0.0005~0.5質量份的苯并噁唑系化合物。
8.如上述第7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苯并噁唑系化合物係2,5-噻吩二基(5-第三丁基-1,3-苯并噁唑)。
9.如上述第1~8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對於100質量份的(A)成分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更含有0.1~3質量份的胺系界面活性劑。
10.如上述第9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胺系界面活性劑係N-羥乙基-N-(2-羥烷基)胺。
11.如上述第1~8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對於100質量份的成分(A)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7~20質量份的與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下的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及2質量份以下的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
12.如上述第11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係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以下(F-A)、(F-B)及(F-C)之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F-A):碳數6以上的胺基羧酸或內醯胺、或碳數6以上的二胺與二羧酸之鹽,(F-B):通式(化1)~式(化3)中的至少1種二醇化合物,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X表示鹵素、烷基(碳數=1~6)或磺酸基或其金屬鹽,L表示0~4的整數,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X表示鹵素、烷基(碳數=1~6)或磺酸基或其金屬鹽,Y表示伸烷基(碳數=1~6)、亞烷基(碳數=1~6)、亞環烷基(碳數=7~17)、亞芳烷基(碳數=7~17)、O、SO、SO2 、CO、S、CF2 、C(CF3 )2 或NH,L表示0~4的整數,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F-C):碳數4~20的二羧酸。
13.如上述第11或12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A)成分中的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的配合比(質量比)係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0.5/99.5~15/85。
14.如上述第11~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A)成分中的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係碳數10~14的有機磺酸金屬鹽,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係甘油脂肪酸酯。
15.如上述第1~1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中多層構成的各厚度係表層a及裏層c:0.005~0.5mm,中間層b:1~7mm。
16.如上述第1~1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多層薄片,其係由對表層a、中間層b及裏層c作同時擠出加工所得。
本發明的光擴散薄片,由於光擴散性、尺寸安定性、耐光性、熱安定性、亮度優異,故可適用於光學顯示用途。由於回收利用性優異,故可提高產率及因此降低成本。
實施發明的最佳形態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
作為本發明所用的苯乙烯系單體,例如可舉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對第三丁基苯乙烯等,較佳為苯乙烯。
於本發明中,作為(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甲基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辛酯等。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可併用2種以上。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正丁酯、或此等的混合物。
於本發明之表層及裏層所使用的(A)成分中,苯乙烯系共聚物含有20~100質量%、較佳50~90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與80~0質量%、較佳50~1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位。苯乙烯系單體單位若低於20質量%,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會吸濕而翹曲。苯乙烯系共聚物若含有50~90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10~5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位,則可提高與(B)成分中的共聚物之相溶性,故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回收利用性優良。
本發明的中間層所使用的(B)成分中之苯乙烯系共聚物,係含有90~99質量%、較佳91~97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與10~1質量%、較佳3~9質量%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苯乙烯系單體單位若超過99質量%,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熱安定性會降低,而若低於90質量%,則會吸濕而變形。
本發明中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例如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基丙烯酸等。較佳為甲基丙烯酸。
本發明的中間層所使用的(B)成分中之苯乙烯系共聚物,除了與苯乙烯系單體及甲基丙烯酸單體,亦可與此等可共聚合的乙烯系單體作共聚合,其量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單體和(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的合計量而言,較佳係10質量份以下。作為該可共聚合的乙烯系單體,例如可舉出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的氰化乙烯系單體;丙烯酸、馬來酸酐、馬來酸、伊康酸、伊康酸酐等的不飽和羧酸單體;馬來醯亞胺、N-甲基馬來醯亞胺、N-苯基馬來醯亞胺等的馬來醯亞胺單體等。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A)成分中的未熔融化合物,宜係在1氣壓的氣氛下,具有200℃以上、較佳220~320℃的熔點或軟化點的化合物。熔點或軟化點若低於200℃,則於與苯乙烯系共聚物之熔融混煉時,或在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的薄片化時,該化合物容易熔融,無法保持優異的光學特性。(A)成分中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與未熔融化合物的折射率差係0.005以內,較佳係0.003以內。折射率差若超過0.005,則全光線透過率及光擴散率會降低。又,未熔融化合物的平均粒徑為1~15μm,較佳為5~14μm。平均粒徑若低於1μm,濁度或擴散率會變小,光擴散性會降低下,若超過15μm,則全光線透過率及光擴散率會降低。再者,未熔融化合物的平均粒徑係使用Coulter.Multisizer(BECKMAN.COULTER公司製)所測定而得之值。測定係藉由雷射繞射光散射法來進行,、溶劑係用水,使用1分鐘的均化器,施予200W的輸出,使試料分散,將PIDS(Polarization Intensity Differential Scattering)濃度調整為45~55%,將水的折射率當作1.33,進行測定,以由體積分佈所算出者當作平均粒徑。
對於100質量份的(A)成分中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必須含有1~10質量份、較佳2~9質量份的未熔融化合物。未熔融化合物的含量若低於1質量份,則濁度或擴散率會變小,光擴散性會降低,而若超過10質量份,則全光線透過率及光擴散率有降低的傾向。(A)成分中的未熔融化合物係沒有特別的限定,較佳為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交聯共聚物。
於(A)成分中,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必須含有0.1~2質量份、較佳0.2~1.2質量份的受阻胺系化合物及0.1~2質量份、較佳0.2~1.2質量份的苯并三唑系化合物。
受阻胺系化合物及苯并三唑系化合物若各低於0.1質量份,則耐光性降低,而若超過2質量份,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黃色度有變強的傾向。
受阻胺系化合物係胺系的光安定性改良劑,例如有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1(辛氧基)-4-哌啶基)酯、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3,5-雙(1,1-二甲基乙基)-4-羥苯基]甲基]丁基丙二酸酯、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甲酯、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等。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可混合2種以上來使用。
又,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係紫外線吸收劑,例如為2-(2H-苯并三唑-2-基)-p-甲酚、2-(2H-苯并三唑-2-基)-4-6-雙(1-甲基-1-苯基乙基)酚、2-[5-氯(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第三丁基)酚、2,4-二第三丁基-6-(5-氯苯并三唑-2-基)酚、2-(2H-苯并三唑-2-基)-4,6-二第三戊基酚、2-(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酚等。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可混合2種以上來使用。
於本發明的(A)成分中,或者(A)成分中或(B)成分中的至少一者中,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較佳為含有0.0005~0.5質量份、更佳0.0008~0.2質量份的著色劑,即所謂的螢光增白劑之苯并噁唑系化合物。苯并噁唑系化合物的含量若為0.0005質量份以上,則與低於0.0005質量份比較下,所得的薄片之黃色度減低,外觀更被改善,而且所得到的多層薄片之亮度有提高的傾向,故係較宜的。若為0.5質量份以下,則與超過0.5質量份比較下,所得到的多層薄片之耐光性更提高,故係較宜的。
作為苯并噁唑系化合物,例如可舉出2,5-噻吩二基(5-第三丁基-1,3-苯并噁唑、10% 2,5-噻吩二基(5-第三丁基-1,3-苯并噁唑與90%苯二甲酸二環己酯的混合物、4,4‘-雙(苯并噁唑-2-基)二苯乙烯等,可單獨使用此等,或可併用此等。
於為了本發明的多層薄片之防塵而賦予抗靜電性能時,在(A)成分中,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較佳為含有0.1~3質量份的胺系界面活性劑。胺系界面活性劑若為0.1質量份以上,則與低於0.1質量份比較下,可得到充分的抗靜電效果。若超過3質量份,則與3質量份以下的情況比較下,所得到的薄膜有變色的可能性。
作為胺系界面活性劑,例如可舉出烷基二乙醇胺、聚氧化乙烯烷基胺、烷基二乙醇醯胺、聚氧化乙烯烷基醯胺、N-羥乙基-N-(2-羥烷基)胺等,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於對本發明的多層薄片賦予耐損傷性及抗靜電性能時,在(A)成分中,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7~20質量份、較佳8~17質量份的與苯乙烯系共聚物之折射率差為0.02以下的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該界面活性劑之量為2質量份以下,較佳為0.5~1.5質量份。
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若為7質量份以上,則與低於7質量份的情況比較下,所得到的多層薄片之耐損傷性係更提向,而且由於得到充分的抗靜電效果,故係較宜的。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的含量若為20質量份以下,則與超過20質量份的情況比較下,由於所得到的多層薄片之黃色度被減低,故係較宜的。又,折射率差若為0.02以下,則與超過0.02的情況比較下,由於提高光透過性,故係較宜的。
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中的單體(F-A),係碳數6以上的胺基羧酸或內醯胺,或碳數6以上的二胺與二羧酸的鹽。作為碳數6以上的胺基羧酸,例如可舉出ω-胺基己酸、ω-胺基辛酸、ω-胺基庚酸、1,2胺基十二酸;作為內醯胺,例如可舉出己內醯胺、庚內醯胺、辛內醯胺。作為碳數6以上的二胺與二羧酸的鹽,例如可舉出六亞甲基二胺-己二酸鹽、六亞甲基二胺-癸二酸鹽、六亞甲基二胺-異酞酸鹽等。作為單體(F-A),特佳為己內醯胺、1,2胺基十二酸或六亞甲基二胺-己二酸鹽。
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中的單體(F-B)係二醇化合物,由通式(1)~(3)所示。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X表示鹵素、烷基(碳數=1~6)或磺酸基或其金屬鹽,L表示0~4的整數,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X表示鹵素、烷基(碳數=1~6)或磺酸基或其金屬鹽,Y表示伸烷基(碳數=1~6)、亞烷基(碳數=1~6)、亞環烷基(碳數=7~17)、亞芳烷基(碳數=7~17)、O、SO、SO2 、CO、S、CF2 、C(CF3 )2 或NH,L表示0~4的整數,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作為此等二醇化合物,例如可舉出雙酚A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2,2-雙(4,4’-羥基環己基)丙烷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二甲基雙酚A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四甲基雙酚A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2,2-雙(4,4’-羥苯基-3,3’-磺酸鈉)丙烷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雙酚S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4,4’-(羥基)聯苯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雙(4-羥苯基)硫化物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雙(4-羥苯基)甲烷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雙(4-羥苯基)胺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雙(4-羥苯基)醚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1,1-雙(4-羥苯基)環己烷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1,4-二羥基環己烷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氫醌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二羥基萘的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加成物,或可為此等的嵌段共聚物。
較佳的單體(F-B)之二醇化合物,係可為氫醌的環氧乙烷加成物、或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雙酚S的環氧乙烷加成物、二羥基萘的環氧乙烷加成物,或其嵌段聚合體。特佳為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
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中的單體(F-C)係二羧酸,較佳係碳數4~20的二羧酸,例如可舉出對酞酸、異酞酸、酞酸、萘-2,6-二羧酸、萘-2,7-二羧酸等的芳香族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1,2-環己烷二羧酸等的脂環族二羧酸;及琥珀酸、草酸、己二酸、癸二酸、1,4-環己烷二羧酸等。特佳為己二酸。
(F-A)、(F-B)及(F-C)在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中的單體單位之比例,較佳為(F-A)係25~85質量份,(F-B)係15~70質量份,(F-C)係5~60質量份的比例。
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的聚合方法,例如有使(F-A)的胺基羧酸或內醯胺與(F-C)的二羧酸反應,以製作兩末端為羧酸基的聚醯胺預聚物,使其與(F-B)二醇化合物在真空下反應的方法,或將上述(F-A)、(F-B)及(F-C)的各化合物投入反應槽,使在高溫反應,以生成二羧酸末端的聚醯胺預聚物,然後在常壓或減壓下進行聚合的方法。
如上述地地,於(A)成分中,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較佳為含有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其量為2質量份以下,較佳為0.5~1.5質量份。若含有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其量為2質量份以下,則與比2質量份多的情況比較下,由於所得到的多層薄片之黃色調減低,故係較宜的。
作為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可舉出有機磺酸金屬鹽,具體地例如烷基磺酸鈉、烷基磺酸鋰、烷基苯磺酸鈉、烷基苯磺酸鋰等。其中較佳為使用烷基磺酸鈉。更佳為碳數10~14的烷基磺酸鈉。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例如可舉出聚氧化乙烯烷基醚、聚氧化乙烯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其中較佳為使用甘油脂肪酸酯。此等可被單獨使用,或可併用2種以上。
於併用上述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和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時,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若以0.5/99.5~15/85(質量比)、較佳5/95~12/88(質量比)的比例使用,則可得到優異的抗靜電性能。
(B)成分所用的未熔融化合物,宜係在1氣壓的氣氛下,具有200℃以上、較佳220~320℃的熔點或軟化點的化合物。熔點或軟化點若低於200℃,則於與苯乙烯系共聚物之熔融混煉時,或在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的薄片化時,未熔融化合物容易熔融,無法保持優異的光學特性。又,(B)成分中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與未熔融化合物的折射率差係0.05~0.15,較佳係0.07~0.13。折射率差若小於0.05,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濁度或擴散率變小,光擴散性降低,而若超過0.15,則全光線透過率及光擴散率會降低。另外,未熔融化合物的平均粒徑為2~10μm,較佳為3~9μm。未熔融化合物的平均粒徑若低於2μm,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濁度變小,光擴散性降低,而若超過10μm,則全光線透過率降低。再者,未熔融化合物的平均粒徑係使用Coulter.Multisizer(BECKMAN.COULTER公司製)所測定而得之值。
又,對於100質量份的(B)成分中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必須含有1~10質量份、較佳2~9質量份的未熔融化合物。未熔融化合物的含量若低於1質量份,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濁度變小,而且光擴散性降低,而若超過10質量份,則全光線透過率降低。作為(B)成分中的未熔融化合物,並沒有特的限定,較佳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當作主體的交聯共聚物。
另外,作為(B)成分所用的未熔融化合物,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0.5~2.5質量份、較佳0.8~2.2質量份的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的含量若低於0.5質量份,則濁度或擴散率變小,光擴散性降低,而若超過2.5質量份,則全光線透過率降低。
(A)成分中的苯乙烯系共聚物及(B)成分中的苯乙烯系共聚物之製法係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合適地採用塊狀聚合法、懸浮聚合法、溶液聚合法、乳化聚合法。
(A)成分及(B)成分的各原料之摻合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舉出各自在苯乙烯系共聚物的聚合前、聚合途中、聚合後立即摻合的方法,藉由與所分離的苯乙烯系共聚物之熔融混合而摻合的方法等。
各自的苯乙烯系共聚物在丸粒化後,使其與未熔融化合物或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熔融混合時,其混合方法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藉由漢歇爾混合機或滾筒混合機等眾所周知的混合裝置來預備混合後,使用單軸擠壓機或二軸擠壓機等的擠壓機來進要熔融混煉,而均勻混合。
又,於苯乙烯系共聚物中預先混合高濃度的未熔融化合物或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以製作高濃度混合物,而製造光擴散薄片時,將該高濃度混合物與苯乙烯系共聚物乾摻合,使用以未熔融化合物或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的含量成為規定的濃度而成者當作原料。
於(A)成分中苯乙烯系共聚物及(B)成分中的苯乙烯系共聚物中,視需要可摻合添加劑。例如,為了提高流動性或脫模性,可以摻合可塑劑、滑劑、矽油等。又,為了更賦予熱安定性,可摻合熱安定劑。此外,亦可摻合著色劑。
本發明的光擴散薄片具有多層構成,就各層的厚度而言,含有(A)成分的表層a及裏層c較佳為0.005~0.5mm,更佳為0.03~0.2mm,含有(B)成分的中間層b較佳為1~7mm,更佳為1.2~2.5mm。表層a及裏層c若低於0.005mm,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會由於光照射而變色,而若超過0.5mm,則會由於吸濕而變形。又,中間層b若低於1mm或超過7mm,則會得不到優異的光學特性。
光擴散薄片係可將表層a、中間層b及裏層c分別擠出加工而得之薄片,藉由熱熔著等而貼合,而且亦可使用一採用供料區的T模頭或多歧管模頭,作同時擠出加工。後者之手法除了經濟上有利的,而且貼合時對薄片表面可容易防止損傷或異物的混入等,在品質方面亦有利的。
本發明的光擴散薄片具有回收利用性,表層a及裏層c係由上述(A)成分所構成,中間層b係可以在中間層b中含有0~40質量%、較佳5~25質量%的上述(B)成分的多層薄片作粉碎者之方式作回收利用。中間層b的剩餘部分(100~60質量%)含有上述(B)成分。中間層b中所含有的上述多層薄片之粉碎物的量若超過40質量%,則所得到的薄片之全光線透過率會降低。再者,於中間層b中含有上述多層薄片的粉碎物時,本發明的多層薄片中的表層a及裏層c較佳含有上述(A)成分。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來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在解釋上係不受此等實施例所限定。
苯乙烯系共聚物(A)的製造方法
製造時所用的槽,係將容積約5升的第1完全混合槽與約15升的第2完全混合槽作串聯連接,再將附有預熱器的第1脫揮發份槽與第2脫揮發份槽兩座串聯連接而構成。對於100質量份的由10質量%的苯乙烯、9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構成的單體溶液而言,混合15質量份的乙基苯、0.01質量份的第三丁基過氧異丙基單碳酸酯、0.2質量份的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當作原料溶液。將該原料溶液以每小時6.0公斤供應給被控制在135℃的第1完全混合槽。在第1完全混合槽出口的轉化率係28質量%。其次,由第1完全混合槽連續取出,供應給被控制在135℃的第2完全混合槽。在第2完全混合槽出口的轉化率係63%。接著,由第2完全混合槽連續取出,藉由預熱器來加溫,導入被控制在67kPa、160℃的第1脫揮發份槽。再者,由第1脫揮發份槽連續取出,藉由預熱器來加溫,導入被控制在1.3kPa、230℃的第2脫揮發份槽,去除單體。將其擠出成線料狀,作裁切以得到丸粒形狀的苯乙烯系共聚物(A-1)。
除了使用由40質量%的苯乙烯、6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A-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A-2)。
除了使用由80質量%的苯乙烯、2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A-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A-3)。
除了使用由95質量%的苯乙烯、5質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A-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A-4)。
除了使用由100質量%的苯乙烯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A-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A-5)。
苯乙烯系共聚物(B)的製造
製造時所用的槽,係將容積約5升的第1完全混合槽與約15升的第2完全混合槽作串聯連接,再將附有預熱器的第1脫揮發份槽與第2脫揮發份槽兩座串聯連接而構成。對於100質量份由85質量%的含有0.1ppm的4-第三丁基兒茶酚之苯乙烯、15質量%的甲基丙烯酸(以下MAA)所構成的單體溶液而言,混合15質量份的乙基苯、0.01質量份的第三丁基過氧異丙基單碳酸酯、0.2質量份的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當作原料溶液。將該原料溶液以每小時6.0kg供應給被控制在135℃的第1完全混合槽。在第1完全混合槽出口的轉化率係28質量%。其次,由第1完全混合槽連續取出,供應給被控制在135℃的第2完全混合槽。在第2完全混合槽出口的轉化率係63質量%。接著,由第2完全混合槽連續取出,藉由預熱器來加溫,導入被控制在1.3kPa、160℃的第1脫揮發份槽。再者,由第1脫揮發份槽連續取出,藉由預熱器來加溫,導入被控制在67kPa、230℃的第2脫揮發份槽,去除單體。將其擠出成線料狀,作裁切以得到丸粒形狀的苯乙烯系共聚物(B-1)。
除了使用由92質量%苯乙烯、8質量%的甲基丙烯酸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B-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B-2)。
除了使用由96質量%的苯乙烯、4質量%的甲基丙烯酸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B-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B-3)。
除了使用由99.5質量%的苯乙烯、0.5質量%的甲基丙烯酸所構成的單體溶液以外,與(B-1)同樣地實施,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B-4)。
未熔融化合物的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C)
作為未熔融化合物的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使用GE東芝矽利康公司製聚矽氧珠之Tospearl 120(平均粒徑2μm,折射率1.420)(C-1)、Tospearl 2000B(平均粒徑6μm,折射率1.420)(C-2)、Tospearl 3120(平均粒徑12μm,折射率1.420)(C-3)。
未熔融化合物之MMA-nBA共聚合交聯珠(D)的製造方法
於附攪拌的高壓釜內,投入20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80質量份的丙烯酸正丁酯、5質量份當作交聯劑的二乙烯基苯、0.2質量份當作聚合引發劑的苯甲醯基過氧化物、0.001質量份當作懸浮安定劑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及0.5質量份的磷酸三鈣、200質量份的純水,在溫度95℃費6小時,再於溫度130℃費2小時聚合。反應結束後,進行洗淨、脫水、乾燥,得到交聯珠(D)。未熔融化合物的交聯珠(D)之平均粒徑為4μm,折射率為1.460。
未熔融化合物之苯乙烯交聯珠(E)的製造方法
於附攪拌的高壓釜內,投入苯乙烯100質量份、5質量份當作交聯劑的二乙烯基苯、0.2質量份當作聚合引發劑的苯甲醯基過氧化物、0.001質量份當作懸浮安定劑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及0.5質量份的磷酸三鈣、200質量份的純水,在溫度95℃費6小時,再於溫度130℃費2小時聚合。反應結束後,進行洗淨、脫水、乾燥,得到交聯珠(E)。(E)的平均粒徑為8μm,折射率為1.593。
未熔融化合物之苯乙烯-MMA交聯珠(F)的製造方法
於附攪拌的高壓釜內,投入40質量份的苯乙烯、60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當作交聯劑的二乙烯基苯、0.2質量份當作聚合引發劑的苯甲醯基過氧化物、0.001質量份當作懸浮安定劑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及0.5質量份的磷酸三鈣、200質量份的純水,在溫度95℃費6小時,再於溫度130℃費2小時聚合。反應結束後,進行洗淨、脫水、乾燥,得到交聯珠(F-1)。(F-1)的平均粒徑為8μm,折射率為1.535。
除了使用1.0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F-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3μm、折射率1.535的交聯珠(F-2)。
又,除了使用0.2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F-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13μm、折射率1.535的交聯珠(F-3)。
除了使用0.1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F-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18μm、折射率1.535的交聯珠(F-4)。
除了使用10質量份的苯乙烯、90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外,藉由與(F-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8μm、折射率1.505的交聯珠(F-5)。
再者,除了使用80質量份的苯乙烯、20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外,藉由與(F-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8μm、折射率1.572的交聯珠(F-6)。
又,於附攪拌的高壓釜內,投入80質量份的苯乙烯、20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當作交聯劑的二乙烯基苯、0.2質量份當作聚合引發劑的苯甲醯基過氧化物、0.001質量份當作懸浮安定劑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及0.5質量份的磷酸三鈣、200質量份的純水,在溫度95℃費6小時,再於溫度130℃費2小時聚合。反應結束後,進行洗淨、脫水、乾燥,得到交聯珠(F-7)。(F-7)的平均粒徑為8μm、折射率為1.575。
除了使用1.0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F-7)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3μm、折射率1.575的交聯珠(F-8)。
又,除了使用0.2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F-7)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13μm、折射率1.575的交聯珠(F-9)。
再者,除了使用0.1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F-7)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18μm、折射率1.575的交聯珠(F-10)。
未熔融化合物之PMMA交聯珠(G)的製造方法
於附攪拌的高壓釜內,投入100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當作交聯劑的二乙烯基苯、0.2質量份當作聚合引發劑的苯甲醯基過氧化物、0.001質量份當作懸浮安定劑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及0.5質量份的磷酸三鈣、200質量份的純水,在溫度95℃費6小時,再於溫度130℃費2小時聚合。反應結束後,進行洗淨、脫水、乾燥,得到交聯珠(G-1)。(G-1)的平均粒徑為8μm,折射率為1.494。
除了使用1.5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G-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1μm、折射率1.494的交聯珠(G-2)。
又,除了使用1.0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G-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3μm、折射率1.494的交聯珠(G-3)。
再者,除了使用0.2份的磷酸三鈣以外,藉由與(G-1)同樣的製法,得到平均粒徑13μm、折射率1.494的交聯珠(G-4)。
著色劑(H)
作為著色劑,使用螢光增白劑2,5-噻吩二基(5-第三丁基-1,3-苯并噁唑)(CIBA特殊化學品公司製Epitechs OB)(H-1)、及樹脂著色劑的蒽醌系衍生品(三菱化學公司製Diaresin BLUE J)(H-2)。
作為胺系界面活性劑,使用N-羥乙基-N-(2-羥烷基)胺(MIYOSHI油脂公司製Daspa 125B)當作(I)。
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J)的製造
從55質量份的己內醯胺、30質量份的雙酚A之環氧乙烷加成物及15質量份的己二酸得到聚醚酯醯胺(J-1)。該聚醚酯醯胺的折射率為1.530。又,從到40質量份的己內醯胺、45質量份的雙酚A之環氧乙烷加成物及15質量份的己二酸得到聚醚酯醯胺(J-2)。該聚醚酯醯胺的折射率為1.490。
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或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K)
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鈉(K-1)當作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使用甘油硬脂酸二酯(K-2)當作非胺系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
將當作苯乙烯系共聚物的(A-1)~(A-3)、(A-5)、(B-1)~(B-4)、當作未熔融化合物的交聯珠C-2、D、E、(F-1)~(F-6)、(G-1)~(G-4)、當作受阻胺系化合物的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當作苯并三唑系化合物的2-(2H-苯并三唑-2-基)-4,6-二第三戊基酚、當作著色劑的(H-1)~(H-2)、當作胺系界面活性劑的N-羥乙基-N-(2-羥烷基)胺(I)、當作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的(J-1)及(J-2)、當作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的十二烷基磺酸鈉(K-1)、當作非胺系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的甘油硬脂酸二酯(K-2),依表1-3~1-5所示的配合比來混合。藉由40mm直徑的單軸擠壓機,在溫度240℃、螺桿回轉數100rpm下,將所得到的混合物混煉,進行丸粒化,得到表1-2~1-5所示的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1-1~1-49之丸粒。
實施例1-1~1-25、比較例1-1~1-28
使用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1-1~1-49,藉由具有供料區的T模頭方式之多層擠壓機,製作表1-6~1-11所示多層構成的3層構成之光擴散薄片。再者,多層擠壓機係使用由中間層用的65mm之全螺紋螺桿的單軸擠壓機1台、表裏層用的30mm之全螺紋螺桿的單軸擠壓機各1台所成之將各個熔融樹脂在供料區作合流多層化的試驗擠壓機。薄片化的各料筒溫度係在230℃運轉、成形。
對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光學特性、耐光性、吸水翹曲、熱安定性、抗靜電性、耐損傷性作評價,表1-6~1-11中顯示其數據。
又,將當作苯乙烯系共聚物的(A-1)~(A-3)、(A-5)、(B-1)~(B-4)、當作未熔融化合物的交聯珠(C-1)~(C-3)、E、(F-1)~(F-6)、G-1、當作受阻胺系化合物的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當作苯并三唑系化合物的2-(2H-苯并三唑-2-基)-4,6-二第三戊基酚、當作著色劑的(H-1)~(H-2)、當作胺系界面活性劑的N-羥乙基-N-(2-羥烷基)胺(I)、當作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的(J-1)及(J-2)、當作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的十二烷基磺酸鈉(K-1)、當作非胺系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的甘油硬脂酸二酯(K-2),依表2-3~2-5所示的配合比來混合。藉由40mm直徑的單軸擠壓機,在溫度240℃、螺桿回轉數100rpm下,將所得到的混合物混煉,進行丸粒化,得到表2-3~2-5所示的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2-1~2-43之丸粒。
實施例2-1~2-21、比較例2-1~2-26
使用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2-1~2-43,藉由具有供料區的T模頭方式之多層擠壓機,製作表2-6~2-10所示多層構成的3層構成之光擴散薄片。再者,多層擠壓機係使用由中間層用的65mm之全螺紋螺桿的單軸擠壓機1台、表裏層用的30mm之全螺紋螺桿的單軸擠壓機各1台所成之將各個熔融樹脂在供料區作合流多層化的試驗擠壓機。薄片化的各料筒溫度係在230℃運轉、成形。
對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光學特性、耐光性、吸水翹曲、熱安定性、抗靜電性、耐損傷性作評價,表2-6~2-10中顯示其數據。
再者,將當作苯乙烯系共聚物的(A-2)~(A-4)、(B-1)~(B-4)、當作未熔融化合物的交聯珠C-2、D、(F-7)~(F-10)、(G-1)~(G-4)、當作受阻胺系化合物的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當作苯并三唑系化合物的2-(2H-苯并三唑-2-基)-4,6-二第三戊基酚、當作著色劑的(H-1)~(H-2)、當作胺系界面活性劑的N-羥乙基-N-(2-羥烷基)胺(I),依表3-3、3-4所示的配合比來混合。藉由40mm直徑的單軸擠壓機,在溫度240℃、螺桿回轉數100rpm下,將所得到的混合物混煉,進行丸粒化,得到表3-3、3-4所示的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3-1~3-32之丸粒。
實施例3-1~3-13、比較例3-1~3-25
使用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3-1~3-32,藉由具有供料區的T模頭方式之多層擠壓機,製作表3-5~3-12所示3層構成的光擴散薄片3-1~3-38。再者,多層擠壓機係使用由中間層用的65mm之全螺紋螺桿的單軸擠壓機1台、表裏層用的30mm之全螺紋螺桿的單軸擠壓機各1台所成之將各個熔融樹脂在供料區作合流多層化的試驗擠壓機。薄片化的各料筒溫度係在230℃運轉、成形。
又,於薄片之中間層所用的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添加2~30質量%之將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3-1~3-38作粉碎者,再度同樣地藉由多層擠壓機來製作3層構成的光擴散薄片3-1‘~3-38’。
對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光學特性、耐光性、吸水翹曲、熱安定性、抗靜電性、回收利用性作評價,表3-5~3-12中顯示其數據。
於濁度99%以上、全光線透過率65%以上、擴散率17%以上、用於表示黃色度的b值低於1、亮度3500cm/m2 以上時,以及耐光性的色差△E值低於1時,可判斷光學特性良好。又,為了展現優異的尺寸安定性,吸水翹曲必須低於1mm,為了展現優異的熱安定性,加熱變形必須低於1mm,為了展現優異的抗靜電性,表面固有電阻值必須1012 Ω以下。
所得到的光擴散薄片之各測定方法係如下。
(1)透過率、濁度:根據ASTM D-1003,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
(2):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變角光度計(GC5000L),測定受光角0°的光線透過率I0 、受光角70°的光線透過率I70 ,藉由下式來算出。
擴散率(%)=(I70 /I0 )×100
(3)耐光性: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公司製Atlas UV2000,測定以UVB-313的波長之光照射400小時後的色差△E。
(4)尺寸安定性(吸水翹曲):將切削成180mm×180mm之大小的光擴散薄片,在50℃、濕度80%的氣氛下放置7日,用游標卡尺來測定放置前後的四角之變形量,以其平均值當作吸水翹曲之值,以此值當作尺寸安定性的尺度。
(5)黃色度、色差:使用日本電色公司製色差計(Σ-80),測定L、a、b,表示當作黃色度的尺度之b值。而且,藉由下式來求得耐光性評價的色差△E。
△E=((L-L‘)2 +(a-a’)2 +(b-b‘)2 )1/2
但是,L、a、b係耐光性評價前的色相,L‘、a’、b‘係耐光性評價後(400Hr照射後)的色相。
(6)加熱變形:將切削成300mm×300mm的大小之光擴散薄片,在80℃的氣氛下放置7日,用游標卡尺來測定放置後的四角之變形量,以其平均值當作加熱變形的值,以其此當作熱安定性的尺度。
(7)抗靜電性:根據JIS K-6911,對在溫度23℃、濕度50%RH下,調濕24小後的成形體之表面固有電阻值,使用KAWAGUCHI公司製表面固有電阻測定機(R503)來測定,以其值當作抗靜電性的尺度。
(8)損傷性:重疊2片同種材質的光擴散薄片,施加底面積10cm2 的300克荷重,將1cm寬度以1分鐘60次的速度作60次振動後,觀察其表面。觀察有無損傷,以無者當作耐損傷性良好(良)。
(9)亮度:於反射薄片之上,以20mm的間隔排列直徑5mm、長度200mm的9支冷陰極管,於冷陰極管上的5mm處設置被切削成180mm×180mm的大小之光擴散薄片,再於其上載置擴散膜、稜鏡薄片、亮度上升膜。於暗室中將冷陰極管點燈,在距光擴散薄片的1000mm位置,使用TOPCON公司製亮度計(BM-7),以30mm間隔合計測定36點,求得其平均值。
光擴散薄片以外的評價係如下進行。
(10)折射率:對未熔融化合物,使用阿貝折射計,在波長589nm、23℃的氣氛下進行測定。又,對苯乙烯系共聚物,使用數位折射率計(ATAGO公司製RX-2000),使用碘化鉀飽和水溶液當作接觸液,在溫度25℃進行測定。
(11)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樹脂組成:將苯乙烯系共聚物溶解在重氯仿中,調製2%溶液當作測定試料,使用FT-NMR(日本電子公司製FX-90Q型),測定13 C-NMR,由苯乙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峰面積來算出。
(12)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含量之測定:I.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與殘留甲基丙烯酸的合計量之測定1)於2克苯乙烯系共聚物中,加入100ml的氯仿:乙醇混合溶液(2:1)及使溶解。2)於其中添加當作指示劑的0.5%酚酞.乙醇溶液,再藉由0.1N氫氧化鉀.乙醇溶液來滴定。以指示劑的顏色在30秒不消失時當作終點。3)作為空白試驗,取100ml的氯仿:乙醇混合溶液(2:1),進行與2)同樣的操作。4)由下式來求得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含量。
甲基丙烯酸含量(%)=[{(A-B)×M}/(S×1000)]×100 A:1)所需要的滴定量(ml)B:3)所需要的滴定量(ml)S:苯乙烯系共聚物的質量(g)M:與1ml的0.1N氫氧化鉀.乙醇溶液成為當量的甲基丙烯酸之質量(8.6(mg))
II.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殘留甲基丙烯酸量之測定使0.5克苯乙烯系共聚物溶解於10ml的氯仿中,以N,N-二甲基甲醯胺當作內部標準來測定,在以下的GC測定條件下進行測定。
裝置名:島津製作所公司製GCl4B FID檢測器管柱:玻璃管柱3mm×3m填充劑:二乙二醇琥珀酸酯載體:氮氣溫度:管柱110℃、注入口180℃
III.從I所測定的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與殘留甲基丙烯酸之合計量,扣除II所測定的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殘留甲基丙烯酸量而得之值,當作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含量而求得。但是,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殘留甲基丙烯酸之測定值為低於0.1質量%者,係以殘留甲基丙烯酸量當作0質量%,求得苯乙烯系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含量。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的多層薄片係尺寸安定性、耐光性、光擴散性、抗靜電性、亮度、及回收利用性優異,特別適用作為投影電視等的畫面之透過型螢幕或液晶電視的光擴散板。
再者,2006年7月6日申請的日本發明專利申請案第2006-186445號、2006年7月25日申請的日本發明專利申請案第2006-201419號、及2006年8月1日申請的日本發明專利申請案第2006-209946號的說明書、專利申請範圍、及摘要的全部內容係在此處被引用,當作本發明之說明書的揭示而納入者。

Claims (16)

  1. 一種多層薄片,其係多層構成的光擴散薄片,表層a及裏層c係由下述(A)成分所構成,中間層b含有(B)成分;(A)成分:對於100質量份的含有20~100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80~0質量%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位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1~10質量份的與該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在0.005以內且平均粒徑為5~15μm的未熔融化合物、0.1~2質量份的受阻胺系化合物、及0.1~2質量份的苯并三唑系化合物所成之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B)成分:對於100質量份的含有90~99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10~1質量%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單位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1~10質量份的與該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為0.05~0.15之平均粒徑為2~10μm的未熔融化合物或0.5~2.5質量份的平均粒徑為1~10μm的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珠所成之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2. 一種多層薄片,其之表層a及裏層c係由上述(A)成分所構成,中間層b係對於100質量份之含有0~40質量%的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薄片粉碎者、90~99質量%的苯乙烯系單體單位、及10~1質量%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單位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100~60質量%的由含有1~10質量份的與該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 射率差為0.05~0.15之平均粒徑為2~10μm的未熔融化合物所成之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A)成分所含有的未熔融化合物係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苯乙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交聯共聚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B)成分所含有的未熔融化合物係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交聯聚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受阻胺系化合物係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係2-(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於(A)成分及(B)成分的至少一方,對於100質量份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更含有0.0005~0.5質量份的苯并噁唑系化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多層薄片,其中苯并噁唑系化合物係2,5-噻吩二基(5-第三丁基-1,3-苯并噁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對於100質量份的(A)成分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更含有0.1~3質量份的胺系界面活性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多層薄片,其中胺系界面活性劑係N-羥乙基-N-(2-羥烷基)胺。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多層薄片,其中對於100質量份的成分(A)之苯乙烯系共聚物而言,含有7~20質量份的與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下的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及2質量份以下的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薄片,其中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係含有當作單體單位的以下(F-A)、(F-B)及(F-C)之聚醚酯醯胺嵌段共聚物,(F-A):碳數6以上的胺基羧酸或內醯胺、或碳數6以上的二胺與二羧酸之鹽,(F-B):通式(1)~(3)中的至少1種二醇化合物,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X表示鹵素、烷基(碳數=1~6)或磺酸基或其金屬鹽,L表示0~4的整數,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X表示鹵素、烷基(碳數=1~6)或磺酸基或其金屬鹽,Y表示伸烷基(碳數=1~6)、亞烷基(碳數=1~6)、亞環烷基(碳數=7~17)、亞芳烷基(碳數=7~17)、O、SO、SO2 、CO、S、CF2 、C(CF3 )2 或NH,L表示0~4的整數,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 式中,R1表示環氧乙烷基,R2表示環氧乙烷基或環氧丙烷基,m及n表示16以上的整數,(F-C):碳數4~20的二羧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薄片,其中(A)成分中的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的配合比係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0.5/99.5~15/85(質量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薄片,其中(A) 成分中的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係碳數10~14的有機磺酸金屬鹽,非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係甘油脂肪酸酯。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薄片,其中多層構成的各厚度係表層a及裏層c:0.005~0.5mm,中間層b:1~7mm。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薄片,其係由對表層a、中間層b及裏層c作同時擠出加工所得。
TW096124773A 2006-07-06 2007-07-06 Light diffusion sheet TWI423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6445 2006-07-06
JP2006201419 2006-07-25
JP2006209946 2006-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2797A TW200812797A (en) 2008-03-16
TWI423883B true TWI423883B (zh) 2014-01-21

Family

ID=38894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4773A TWI423883B (zh) 2006-07-06 2007-07-06 Light diffusion sheet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08004668A1 (zh)
KR (1) KR101374416B1 (zh)
CN (1) CN101512392B (zh)
TW (1) TWI423883B (zh)
WO (1) WO20080046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35557B2 (ja) * 2008-08-11 2013-07-10 名阪真空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面板用透明多層シート
CN101887138A (zh) * 2010-06-23 2010-11-17 上海晶友特种薄膜材料有限公司 具有全光透过性和良好的光扩散性的光电扩散膜
JP5894381B2 (ja) * 2011-06-17 2016-03-30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当該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光学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71344A (en) * 1973-08-21 1977-04-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tographic elements
JPS57157202A (en) * 1981-03-23 1982-09-2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Light diffusing sheetlike substance of acrylic res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4244B2 (ja) * 1998-10-30 2007-10-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4009524A (ja) * 2002-06-06 2004-01-15 Sumitomo Chem Co Ltd 樹脂積層板
JPWO2005076058A1 (ja) * 2004-02-09 2007-10-18 株式会社クラレ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6076240A (ja) * 2004-09-13 2006-03-2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スチレン系樹脂板
JP2006106185A (ja) * 2004-10-01 2006-04-20 Kuraray Co Ltd 光拡散性多層板
JP5069908B2 (ja) * 2004-11-26 2012-11-07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シート及び光拡散シート
JP2006154445A (ja) * 2004-11-30 2006-06-15 Denki Kagaku Kogyo Kk 光拡散板
JP2006168088A (ja) * 2004-12-15 2006-06-29 Denki Kagaku Kogyo Kk 多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拡散板
JP2006171409A (ja) * 2004-12-16 2006-06-29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低吸水性光拡散板
WO2006068198A1 (ja) * 2004-12-22 2006-06-29 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その成形体、及び拡散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71344A (en) * 1973-08-21 1977-04-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tographic elements
JPS57157202A (en) * 1981-03-23 1982-09-2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Light diffusing sheetlike substance of acrylic res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8004668A1 (ja) 2009-12-10
KR20090037880A (ko) 2009-04-16
CN101512392A (zh) 2009-08-19
WO2008004668A1 (fr) 2008-01-10
TW200812797A (en) 2008-03-16
KR101374416B1 (ko) 2014-03-17
CN101512392B (zh) 2012-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69908B2 (ja) 多層シート及び光拡散シート
US7781540B2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s thereof
JP2005247999A (ja) 光拡散性樹脂組成物
TWI423883B (zh) Light diffusion sheet
JP2019035015A (ja) 光学部材用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及び光学部材
TWI391244B (zh) Styren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body
WO2006068198A1 (j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その成形体、及び拡散板
JP2010241883A (ja) 位相差調節剤と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用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光学フィルム
TW201007217A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light diffusion plate with thermal resistance and impact resistance
JP4913629B2 (ja) 光拡散シート
TWI458774B (zh) Styren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body
JP2008056710A (j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2006063122A (ja) 光拡散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拡散性部材
JP2007219456A (ja) 耐熱性光拡散板
JP2019035017A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19035016A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及び光学部材
TW201800432A (zh) 樹脂膜
TWI407151B (zh) 光擴散板,包含彼之多層光擴散板,及降低透明樹脂總透光率之方法
JP5180444B2 (ja) 光拡散シート
JP2008056709A (j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2006168088A (ja) 多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拡散板
JP5457617B2 (j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CN100584601C (zh) 多层片以及光扩散片
JP2010170026A (ja) 光拡散シート
JP2008056708A (j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