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2176B - 無線裝置 - Google Patents

無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2176B
TWI422176B TW095133214A TW95133214A TWI422176B TW I422176 B TWI422176 B TW I422176B TW 095133214 A TW095133214 A TW 095133214A TW 95133214 A TW95133214 A TW 95133214A TW I422176 B TWI422176 B TW I4221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tream
streams
data signal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3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18105A (en
Inventor
Seigo Nakao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Publication of TW200718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18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2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21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2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using repet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2Symbol synchron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無線裝置,尤其有關一種使用複數個副載波(subcarrier)之無線裝置。
使高速的數據傳送成為可能之通訊方式中,有一種在多重路徑環境下很強力的通訊方式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調變方式。此OFDM調變方式係多載波(multicarrier)方式的一種,且適用於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的標準化規格之IEEE802.11a,g或HIPERLAN/2。該種無線LAN中的封包信號一般而言係經由隨著時間而變動的傳送路徑環境來傳送,且會受到頻率選擇性衰減(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的影響,故接收裝置通常以動態(dynamic)方式進行傳送路徑的推斷。
接收裝置為了進行傳送路徑的推斷,於封包信號內設置有2種類的已知信號。一種為在封包信號的前端部分針對所有的載波而設置的已知信號,即所謂的前置碼(preamble)或訓練(training)信號。另一種係在封包信號的數據(data)區段中針對一部分的載波而設置的已知信號,即所謂的引導(pilot)信號(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
[非專利文獻1]Sinem Coleri, Mustafa Ergen, Anuj Puri, and Ahmad Bahai, “Channel Estim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Pilot Arrangement in OFDM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48, No.3 pp.223-229, Sept.2002.
在無線電通訊中,適應性天線陣列(adaptive array antenna)技術係為可有效利用頻率資源的技術之一。適應性天線陣列技術係於複數個天線的各個天線藉由控制處理對象信號的振幅與相位,而控制天線的定向圖(antenna directivity pattern)。利用這樣的適應性天線陣列技術使資料傳輸率(data rate)高速化的技術中有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重輸入多重輸出)系統。該MIMO系統,其傳送裝置與接收裝置各具有複數個天線,且設定欲並列傳送的封包信號(以下,將封包信號中欲並列傳送的各個數據稱做「串流(stream)」)。亦即,對於傳送裝置與接收裝置之間的通訊,藉由設定達到最大天線數的串流,使資料傳輸率升高。
並且,將如上的MIMO系統與OFDM調變方式兩相組合,會使資料傳輸率更加高速化。於MIMO系統中,亦可藉由增減數據通訊中使用的天線數,而調節資料傳輸率。再者,由於適用適應調變,可更詳細地進行資料傳輸率的調節。為確實進行這種資料傳輸率的調節,傳送裝置要從接收裝置取得與適於傳送裝置與接收裝置之間的無線傳送路徑的資料傳輸率有關的資訊(以下稱為「傳輸率資訊」)。此外,為提高上述的傳輸率資訊的精度,接收裝置最好取 得包含於傳送裝置的複數個天線與包含於接收裝置的複數個天線之間的各個傳輸路徑的特性。
此外,MIMO系統的傳送裝置與接收裝置的天線定向圖之組合,係例如下述。一者為傳送裝置的天線具有全向性(omni)圖,且接收裝置的天線具有適應性陣列(adaptive array)信號處理的圖案之情形。另一者為傳送裝置的天線與接收裝置的天線兩者均具有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的圖案之情形。此亦稱為波束形成(beam forming)。前者係能簡化系統,後者係能更加詳細地控制天線的指向性,故能提升特性。後者的情形中,傳送裝置為了進行傳送的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必須從接收裝置預先接收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
在上述的要求中,為提高傳輸率資訊的精度以及波束形成的精度,必須高精度取得傳送路徑的特性。為提高傳送路徑特性之取得的精度,較佳為取得包含於傳送裝置的複數個天線與包含於接收裝置的複數個天線間的各個傳送路徑的特性。因此,傳送裝置或接收裝置係由全部的天線傳送出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以下,與數據通訊欲使用的天線數無關,將由複數個天線傳送出的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稱為「訓練信號」。
本發明係在上述狀況下,發覺出以下的課題。於傳送訓練信號時,含有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以下稱為「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之串流的數目與含有數據之串流的數目會不同。此外,於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前段, 配置用以設定接收側的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動增益控制)之已知信號(以下稱為「AGC用已知信號」)。僅於配置數據的串流配置AGC用已知信號時,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之一會在其前段未接收AGC用已知信號的狀態下接收。尤其,在接收側AGC用已知信號的強度不大的話,AGC的增益就要設定成一定程度大的值。此時,若未配置AGC用已知信號之串流的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的強度很大,則該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很有可能因AGC而放大至失真的程度。結果,依據該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的傳送路徑推斷的誤差會變大。
另一方面,於配置有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的串流配置AGC用已知信號時,由於配置有AGC用已知信號之串流的數目與配置有數據之串流的數目不同,故就數據的解調而言,藉由AGC用已知信號而設定的增益會有不適用的可能性。結果,解調的數據容易產生錯誤。本發明係有鑒於如此之狀況而研創者,其目的係提供一種於傳送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時,抑制接收精度惡化的無線裝置。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樣態的無線裝置係傳送藉由複數個串流而形成的封包信號之無線裝置,具備有:產生部,其於複數個串流中至少一個串流配置數據信號,且在配置有該數據信號之串流中的數據信號的前段配置已知信號,並且對於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在配置已知 信號的時序(timing)及配置數據信號的時序以外的時序配置附加的已知信號(extensional known signal),藉此產生封包信號;以及傳送部,係傳送在產生部產生的封包信號。產生部係以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已知信號作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串流的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位移(cyclic timing shift),一邊亦對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的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時序位移,且針對時序位移量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
依據本樣態,藉由使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已知信號之時序與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已知信號之時序錯開,而能使兩者的接收電力接近,而能抑制接收精度的惡化。
已知信號及附加的已知信號係藉由在時間區域重覆預定的單位而形成,且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但對於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以使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固定之方式來規定亦可。此時,由於符號的組合固定,故能簡易地處理。
已知信號及附加的已知信號係藉由在時間區域重覆預定的單位而形成,且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但亦可針對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 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此時,由於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使用符號的組合,故對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與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之傳送路徑特性的計算,能使用共通的電路。
本發明之另一樣態亦為無線裝置。該裝置係傳送藉由複數個串流而形成的封包信號之無線裝置,具備有:產生部,其於複數個串流中至少一個串流配置數據信號,且在配置有該數據信號之串流中的數據信號的前段配置已知信號,並且對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在配置已知信號的時序及配置數據信號的時序以外的時序配置附加的已知信號,藉此產生封包信號;以及傳送部,係傳送在產生部產生的封包信號。產生部係以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已知信號作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串流的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位移,一邊亦對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的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時序位移,且針對複數個串流而設定各不相同值之時序位移量。
依據本樣態,藉由錯開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已知信號之時序、與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已知信號之時序,而能使兩者的接收電力接近,而能抑制接收精度的惡化。
已知信號及附加的已知信號係藉由在時間區域重覆預 定的單位而形成,且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但亦可針對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此時,由於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使用符號的組合,故對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與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之傳送路徑特性的計算,能使用共通的電路。
產生部亦可對數據信號亦進行循環的時序位移,且使用對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之時序位移量來作為時序位移量。此時,能解調數據信號。
亦可另具備有變形部,係將在產生部產生的封包信號予以變形,並將變形過的封包信號輸出至傳送部。變形部可具備有:第1處理部,係將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之後,對於擴充後的串流,以擴充後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已知信號作為基準,對於配置在其他串流的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位移;以及第2處理部,係將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之後,對於擴充後的串流,以擴充後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附加的已知信號作為基準,對於配置在其他串流之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在附加的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位移。亦可將在第1處理部擴充後的串流所使用的各個時序位移量、與於第2處 理部擴充後的各個串流所使用的各個時序位移量設定為相同的值。
產生部中的時序位移量的絕對值可設定成比變形部中的時序位移量的絕對值大之值。
此外,將以上的構成要素任意組合,或者使本發明的表現於方法、裝置、系統、記錄媒體以及電腦程式等之間變換,皆可作為本發明的樣態而具有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在傳送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之際,抑制接收精度的惡化。
具體說明本發明之前,先闡述概要。本發明的實施例係有關一種藉由至少兩個無線裝置而構成的MIMO系統。兩無線裝置中的一方係相當於傳送裝置,另一方則相當於接收裝置。傳送裝置係產生藉由複數個串流而構成的封包信號。在此,特別說明傳送裝置傳送訓練信號時的處理。因此,關於前述使用傳輸率資訊之適應調變處理和波束形成,可使用公知的技術,故在此省略其說明。如同上述,由於配置有AGC用已知信號之串流的數目,與配置有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之串流的數目不同,故有接收裝置的傳送路徑特性的推斷的誤差惡化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進行以下的處理。
傳送裝置,係使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分離成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之部分、與未配置數據信號之部分。在 此,將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中,對應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之部分稱為第1已知信號,將對應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之部分稱為第2已知信號。此外,傳送裝置係於AGC用已知信號的後段配置第1已知信號,且於第1已知信號的後段配置第2已知信號。並且,傳送裝置於第2已知信號的後段配置數據信號。亦即,傳送裝置係針對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於AGC用已知信號與第1已知信號的後段設置空白的區間,且於空白區間的後段配置數據信號。在此,空白的區間係相當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有第2已知信號的區間。
為提升接收特性,較佳為複數個串流中配置的AGC用已知信號間的關聯(correlation)、與複數個串流中配置的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間的關聯各自為較小者(以下,將「AGC用已知信號」與「傳送路徑推斷用已知信號」總稱為「已知信號」)。因此,於已知信號間進行循環的時序位移。這種處理一般稱為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週期性延遲變異)。在本實施例中,係規定有對應於複數個串流的數目的時序位移量,並且針對時序位移量設置優先度。傳送裝置係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第1已知信號,亦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第2已知信號。亦即,將使用同一值作為時序位移量的頻率提高。結果,能簡易地處理。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多載波信號的頻譜(spectrum)。尤其第1圖係顯示OFDM調變方式的信號的 頻譜。通常將OFDM調變方式中複數個載波的一個載波稱為副載波,在此藉由「副載波號碼」指定一個副載波。在MIMO系統中,係規定有副載波號碼從「-28」至「28」的56個副載波。並且,副載波號碼「0」係為了降低基頻帶信號中的直流成分的影響,而設定為空(null)。另一方面,在未對應MIMO系統的系統(以下稱為「習知系統」)中,係規定有副載波號碼從「-26」至「26」的52個副載波。並且,習知系統的一例,係依據IEEE802.11a規格之無線LAN。此外,由複數個副載波構成的一個信號的單位,係為時間區域的一個信號的單位,稱為「OFDM符號(symbol)」。
此外,各個副載波係以設定成可變的調變方式加以調變。調變方式可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元相移鍵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二維相移鍵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二維振幅調變)以及64QAM中的任一種。
此外,採用迴旋編碼(convolution coding)作為上述的信號的錯誤修正方式。迴旋編碼的編碼率係設定為1/2、3/4等。並且,欲並列傳送的數據的數目係設定為可變。且,數據係形成為封包信號而傳送,而並列傳送的各個封包信號係如同前述稱為「串流」。結果,藉由將調變方式、編碼率以及串流的數目設定為可變,而將資料傳輸率設定為可變。並且,「資料傳輸率」係可藉由這些項目的任意的組合來決定,亦可藉由這些項目中的一個項目來決定。並 且,於習知系統中,調變方式為BPSK,編碼率為1/2時,資料傳輸率為6Mbps。另一方面,調變方式為BPSK,編碼率為3/4時,資料傳輸率為9Mbps。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通訊系統100的構成。通訊系統100係含有總稱為無線裝置10的第1無線裝置10a與第2無線裝置10b。此外,第1無線裝置10a係含有總稱為天線12的第1天線12a、第2天線12b、第3天線12c以及第4天線12d,第2無線裝置10b含有總稱為天線14的第1天線14a、第2天線14b、第3天線14c以及第4天線14d。在此,第1無線裝置10a係對應於傳送裝置,第2無線裝置10b係對應於接收裝置。
以下說明MIMO系統的概略,作為通訊系統100的構成。數據係由第1無線裝置10a傳送至第2無線裝置10b。第1無線裝置10a係將複數個串流的數據分別從第1天線12a至第4天線12d之各個天線傳送出去。結果,資料傳輸率變得高速。第2無線裝置10b係藉由第1天線14a至第4天線14d將複數個串流的數據予以接收。並且,第2無線裝置10b係藉由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而將接收的數據分離,並分別獨立解調為複數個串流的數據。
在此,天線12的天線數為「4」,天線14的天線數亦為「4」,故天線12與天線14間的傳送路徑的組合為「16」。將第i天線12至第j天線14之間的傳送路徑特性以hij表示。在圖中,第1天線12a與第1天線14a之間的傳送路徑特性係以h11來表示,第1天線12a至第2天線14b之 間的傳送路徑特性係以h12來表示,第2天線12b與第2天線14a之間的傳送路徑特性係以h21來表示,第2天線12b至第1天線14b之間的傳送路徑特性係以h22來表示,第4天線12d至第4天線14d之間的傳送路徑特性係以h44來表示。並且,這些以外的傳送路徑係為了使圖明瞭而省略。且,第1無線裝置10a與第2無線裝置10b亦可相反。此外,本例中係將訓練信號從第1無線裝置10a傳送至第2無線裝置10b。
第3圖(a)至(b)係顯示通訊系統100中的封包格式(packet format)。第3圖(a)至(b)顯示的並非訓練信號,而是通常的封包信號的格式。在此,第3圖(a)係對應於串流的數目為「4」之情形,第3圖(b)係對應於串流的數目為「2」之情形。在第3圖(a)中,包含於四個串流中的數據係作為傳送的對象,且對應於第1至第4串流的封包格式係由上段至下段依序顯示。對應於第1串流的封包信號係配置「L-STF」與「HT-LTF」等以作為前置碼信號。「L-STF」、「L-LTF」、「L-SIG」以及「HT-SIG」係各自相當於對應習知系統的AGC設定用的已知信號、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控制信號以及對應MIMO系統的控制信號。對應MIMO系統的控制信號係含有例如有關於串流的數目之資訊。「HT-STF」與「HT-LTF」係相當於對應MIMO系統的AGC設定用的已知信號與傳送路徑推斷用的已知信號。另一方面,「數據1」係數據信號。並且,L-LTF與HT-LTF不僅使用於AGC的設定,亦使用於時 序的推斷。
此外,對應於第2串流的封包信號係配置「L-STF(-50ns)」與「HT-LTF(-400ns)」等以作為前置碼信號。此外,對應於第3串流的封包信號係配置「L-STF(-100ns)」與「HT-LTF(-200ns)」等以作為前置碼信號。此外,對應於第4串流的封包信號係配置「L-STF(-150ns)」與「HT-LTF(-600ns)」等以作為前置碼信號。在此,「-400ns」等係表示CDD中的時序位移量。所謂CDD係於預定的區間,使時間區域的波形往後方平移位移量,並使從預定區間的最後部推出的波形循環配置於預定區間的前端部分之處理。亦即,「L-STF(-50ns)」係對於「L-STF」以-50ns的延遲量進行循環的時序位移。並且,L-STF與HT-STF係藉由重覆800ns的區間而構成者,其他的HT-LTF等係藉由重覆3.2μs的區間而構成者。在此,對於「數據1」至「數據4」皆進行CDD,且時序位移量係與配置於前段的HT-LTF的時序位移量為相同的值。
此外,於第1串流中,HT-LTF係從前端以「HT-LTF」、「-HT-LTF」、「HT-LFT」以及「-HT-LTF」的順序配置。在此,將所有的串流中的這些成分依序稱為「第1成分」、「第2成分」、「第3成分」以及「第4成分」。對所有串流的接收信號進行第1成分-第2成分+第3成分-第4成分的運算時,在接收裝置中,係抽出針對第1串流的所需信號。此外,對所有串流的接收信號進行第1成分+第2成分+第3成分+第4成分的運算時,於接收 裝置中,係抽出針對第2串流的所需信號。此外,對所有串流的接收信號進行第1成分-第2成分-第3成分+第4成分的運算時,於接收裝置中,係抽出針對第3串流的所需信號。此外,對所有串流的接收信號進行第1成分+第2成分-第3成分-第4成分的運算時,於接收裝置中,係抽出針對第4串流的所需信號。並且,加減處理係以向量(vector)運算進行。
「L-LTF」至「HT-SIG1」等的部分,係與習知系統一樣使用「52」副載波。並且,「52」副載波中的「4」副載波係相當於引導(pilot)信號。另一方面,「HT-LTF」等以後的部分係使用「56」副載波。
第3圖(b)係類似第3圖(a)所示的封包格式中的第1串流與第2串流。在此,第3圖(b)的「HT-LTF」的配置係與第3圖(a)的「HT-LTF」的配置不同。亦即,HT-LTF係僅含有第1成分與第2成分。於第1串流中,HT-LTF係從前端以「HT-LTF」、「HT-LTF」的順序配置。對所有串流的接收信號進行第1成分+第2成分的運算時,於接收裝置中,係抽出針對第1串流的所需信號。此外,對所有串流的接收信號進行第1成分-第2成分的運算時,於接收裝置中,係抽出針對第2串流的所需信號。
第4圖(a)至(c)係顯示通訊系統100中的訓練信號用的封包格式。第4圖(a)係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的數目為「2」的情形,第4圖(b)至(c)係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的數目為「1」的情形。亦即,在第4圖(a)中,於第1串流與第2 串流配置數據信號,在第4圖(b)至(c)中,於第1串流配置數據信號。第4圖(a)的第1串流與第2串流中,有關HT-LTF的配置係與第3圖(b)的配置相同。然而,在後段中,第1串流與第2串流係設置空白的區間。另一方面,在第1串流與第2串流為空白的區間,第3串流與第4串流係配置HT-LTF。此外,於第3串流與第4串流配置的HT-LTF之後,於第1串流與第2串流係配置數據。
藉由這種配置,配置有「HT-STF」的串流的數目係等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的數目,故於接收裝置中藉由「HT-STF」而設定的增益中所包含的誤差會變小,故能防止數據信號的接收特性的惡化。此外,由於在第3串流與第4串流中配置的「HT-STF」係僅配置於兩個串流,故於接收裝置中藉由「HT-STF」而設定的增益中所包含的誤差會變小,故能防止傳送路徑推斷的精度的惡化。
在此,關於時序位移量,係以優先度依「0ns」、「-400ns」、「-200ns」、「-600ns」的順序變低之方式來規定優先度。亦即,以「0ns」的優先度最高,「-600ns」的優先度最低的方式來規定。因此,在第1串流與第2串流中,係使用「0ns」與「-400ns」的值作為時序位移量。另一方面,在第3串流與第4串流中亦使用「0ns」與「-400ns」的值作為時序位移量。結果,由於第1串流的「HT-LTF」與「HT-LTF」的組合亦使用於第3串流中,第2串流的「HT-LTF(-400ns)」與「-HT-LTF(-400ns)」的組合亦使用於第4串流中,故處理變得簡單。
第4圖(b)的第1串流中,有關HT-LTF的配置係與第3圖(b)的第1串流的配置相同。在此,「HT-LTF」係僅配置一個。然而,在後段中,第1串流係設置空白的區間。另一方面,在第1串流為空白的區間,第2串流至第4串流係配置HT-LTF。此外,於第2串流至第4串流配置的HT-LTF之後,於第1串流係配置數據。第4圖(c)雖與第4圖(b)的構成相同,然而第4圖(c)中的「HT-LTF」的符號的組合係與第4圖(b)的符號的組合不同。在此,「HT-LTF」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此外,在第4圖(c)中,對於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係以「HT-LTF」的符號的組合皆固定之方式規定其中的「HT-LTF」的符號的組合。
第2串流至第4串流中配置的HT-LTF,係與第3圖(a)中的第1串流至第3串流中配置的HT-LTF相同。亦即,第2串流至第4串流亦使用高優先度的「0ns」、「-400ns」以及「-200ns」。
第5圖係顯示通訊系統100中最終傳送的封包信號的封包格式。第5圖係相當於使第4圖(a)的封包信號變形的情形。第5圖之到「HT-SIG」的部份係與第3圖(a)相同。對於配置於第4圖(a)的第1串流與第2串流中的「HT-STF」與「HT-LTF」係進行後述的正交矩陣的運算。結果,產生「HT-STF1」至「HT-STF4」。對於「HT-LTF」亦相同。並且,分別對第1串流至第4串流進行時序位移量「0ns」、「-50ns」、「-100ns」、「-150ns」的CDD。並 且,將第2次CDD中的時序位移量的絕對值,設定成比對HT-STF及HT-ITF進行第1次CDD的時序位移量的絕對值小。對於配置於第3串流與第4串流的「HT-LTF」與「數據1」等亦進行相同的處理。此外,對於第4圖(b)亦進行相同的處理,以產生使用第1串流至第4串流的封包信號。
第6圖係顯示第1無線裝置10a的構成。第1無線裝置10a係含有總稱為無線部20的第1無線部20a、第2無線部20b、…第4無線部20d、基頻帶處理部22、調變解調部24、IF部26以及控制部30。此外,信號係已含有:總稱為時間區域信號200的第1時間區域信號200a、第2時間區域信號200b、…第4時間區域信號200d;總稱為頻率區域信號202的第1頻率區域信號202a、第2頻率區域信號202b、…第4頻率區域信號202d。並且,第2無線裝置10b係與第1無線裝置10a為相同之構成。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有關接收動作的說明,係對應於在第2無線裝置10b中的處理,有關傳送動作的說明,係對應於在第1無線裝置10a中的處理。兩者相反亦可。
無線部20,其接收動作係對藉由天線12而接收的無線頻率的信號進行頻率轉換,而導出基頻帶的信號。無線部20係將基頻帶的信號作為時間區域信號200而輸出至基頻帶處理部22。一般而言,基頻帶的信號係藉由同相成分與正交成分而形成,故應藉由兩條信號線來傳送,然而,在此為了使圖明瞭,故僅顯示一條信號線。此外,亦含有 AGC及A/D(analog-to-digital;類比至數位)轉換部。AGC係於「L-STF」與「HT-STF」中設定增益。
無線部20,其傳送動作係對來自基頻帶處理部22的基頻帶信號進行頻率轉換,而導出無線頻率的信號。在此,來自基頻帶處理部22的基頻帶信號亦表示為時間區域信號200。無線部20係將無線頻率的信號輸出至天線12。亦即,無線部20係從天線12將無線頻率的封包信號傳送出去。此外,亦含有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與D/A(digital-to-analog;數位至類比)轉換部。時間區域信號200係為經轉換至時間區域的多載波信號,且為數位信號。
基頻帶處理部22,其接收動作係將複數個時間區域信號200分別轉換至頻率區域,再對頻率區域的信號進行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基頻帶處理部22係將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的結果作為頻率區域信號202而輸出。一個頻率區域信號202係相當於傳送來的複數個串流中的一個串流。此外,基頻帶處理部22,其傳送動作係從調變解調部24輸入作為頻率區域的信號之頻率區域信號202,將頻率區域的信號轉換至時間區域,且對應於複數個天線12的各天線而作為時間區域信號200加以輸出。
將於傳送處理中使用的天線12的數目,係由控制部30加以指定。在此,如第1圖,作為頻率區域的信號之頻率區域信號202係含有複數個副載波成分。為使圖明瞭,使頻率區域的信號為以副載波號碼依序排列而形成串列 (serial)信號者。
第7圖係顯示頻率區域的信號之構成。在此,將第1圖所示的副載波號碼「-28」至「28」的一個組合當作為「OFDM符號」。第「i」號的OFDM符號係以副載波號碼「1」至「28」與副載波號碼「-28」至「-1」的順序將副載波成分並列者。此外,第「i」號的OFDM符號之前,係配置第「i-1」號的OFDM符號,第「i」號的OFDM符號之後,係配置「i+1」號的OFDM符號。並且,在第3圖(a)等的「L-SIG」等的部分中,係使用副載波號碼「-26」至「26」的組合來表示一個「OFDM符號」。
返回第6圖。基頻帶處理部22為了產生對應於第3圖(a)至(b)與第4圖(a)至(b)的封包格式之封包信號,而實行CDD。並且,基頻帶處理部22為了進行變換至第5圖的封包格式所示的封包信號之變形,而進行轉向(steering)矩陣的乘法運算。這些處理的詳細內容將於後而說明。
調變解調部24,其接收處理係對來自基頻帶處理部22的頻率區域信號202進行解調與去交錯(De-Interleaving)。並且,解調係以副載波為單位而進行。調變解調部24係將解調過的信號輸出至IF部26。此外,調變解調部24的傳送處理係進行交錯(interleaving)與調變。調變解調部24係將調變過的信號作為頻率區域信號202而輸出至基頻帶處理部22。傳送處理之際,調變方式係由控制部30加以指定。
IF部26,其接收處理係將來自複數個調變解調部24 的信號予以合成,形成一個資料流(data stream)。然後,對一個資料流進行解碼。IF部26係輸出解碼過的資料流。此外,IF部26,其傳送處理係輸入一個資料流,於編碼後,將其分離。並且,IF部26係將分離過的數據輸出至複數個調變解調部24。於傳送處理之際,編碼率係由控制部30加以指定。在此,編碼的一例為迴旋編碼,解碼的一例為維特比解碼(Viterbi decoding)。
控制部30係控制第1無線裝置10a的時序等。控制部30係協調IF部26、調變解調部24以及基頻帶處理部22,以產生由第3圖(a)至(b)、第4圖(a)至(b)以及第5圖所示之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並且,在此,關於用以產生第3圖(a)至(b)的封包信號之處理,雖省略說明,然而只要於用以產生第4圖(a)至(b)與第5圖的封包信號之處理中進行對應的部分即可。
控制部30係控制基頻帶處理部22,使數據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中的至少一個串流,且使HT-LTF配置於配置有該數據的串流的數據的前段。此相當於第4圖(a)的第1串流與第2串流中的配置。此外,控制部30係對於未配置該數據的串流,使HT-LTF配置於配置HT-LTF的時序及配置數據的時序以外的時序。此相當於第4圖(a)的第3串流與第4串流中的配置。以上的結果,基頻帶處理部22產生第4圖(a)所示的封包格式的封包信號。
控制部30係控制基頻帶處理部22,對配置有數據的串流中配置的HT-LTF等進行CCD。並且,CDD係相當 於以配置於一個串流中的HT-LTF作為基準,而對配置於其他串流中的HT-LTF進行在HT-LTF內之循環的時序位移。此外,控制部30亦對未配置數據的串流中配置的HT-LTF進行CDD。控制部30係針對時序位移量預先設置優先度。在此,如同前述,將時序移位量「0ns」的優先度設定為最高,接著以優先度依「-400ns」、「-200ns」、「-600ns」的順序降低的方式設定優先度。
並且,控制部30係控制基頻帶處理部22,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配置有數據的串流。例如,於第4圖(a)的情形中,將「0ns」使用於第1串流,將「-400ns」使用於第2串流。此外,控制部30亦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未配置數據的串流。例如,於第4圖的情形中,將「0ns」使用於第3串流,將「-400ns」使用於第4串流。並且,控制部30係控制基頻帶處理部22,亦對數據進行CDD,且使用配置有數據的串流之時序位移量來作為時序位移量。
藉由以上的處理,產生如第4圖(a)至(b)所示的封包格式的封包信號後,控制部30係控制基頻帶處理部22,使這些封包信號變形,且將變形過的封包信號傳送至無線部20。亦即,控制部30係使第4圖(a)所示的封包格式變形為第5圖所示的封包格式。基頻帶處理部22係將配置有數據的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之後,對擴充過的串流進行CDD。此外,基頻帶處理部22係將未配置數 據的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之後,對擴充過的串流進行CDD。在此,控制部30係將配置有數據的串流的時序位移量、與未配置數據的串流的時序位移量設定成相同的值。
本構成於硬體上,能藉由任意的電腦的CPU、記憶體以及其他的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大型積體電路)來實現,在軟體上可藉由載入記憶體之具有通訊功能的程式來實現,在此,描繪藉由連結這些元件而實現之功能方塊圖。因此,這些功能方塊圖能僅藉由硬體、僅藉由軟體或硬體與軟體的組合之各種形式來實現,當為該領域之業者所能理解。
第8圖係顯示基頻帶處理部22之構成。基頻帶處理部22係含有接收用處理部50及傳送用處理部52。接收用處理部50係進行基頻帶處理部22的動作中與接收動作對應的部分。亦即,接收用處理部50係對時間區域信號200進行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且為此進行時間區域信號200的加權向量(weight vector)的導出。此外,接收用處理部50係將陣列合成的結果作為頻率區域信號202而輸出。並且,接收用處理部50亦可將頻率區域信號202連同傳輸率資訊一起產生。關於傳輸率資訊的產生,由於如同前述使用公知技術即可,故省略說明。
傳送用處理部52係進行基頻帶處理部22的動作中與傳送動作對應的部分。亦即,傳送用處理部52係藉由將頻率區域信號202予以轉換而產生時間區域信號200。此外, 傳送用處理部52係使複數個串流分別對應於複數個天線12。並且,傳送用處理部52係進行如第4圖(a)至(b)所示的CDD,且進行如第5圖所示的轉向矩陣的運算。並且,傳送用處理部52係於最後將時間區域信號200予以輸出。另一方面,傳送用處理部52亦可於要將第3圖(a)至(b)所示的封包信號傳送出去之際進行波束形成。關於波束形成,由於如同前述使用公知的技術即可,故省略說明。
第9圖係顯示接收用處理部50之構成。接收用處理部50係含有:FFT部74;加權向量導出部76;以及總稱為合成部80的第1合成部80a、第2合成部80b、第3合成部80c及第4合成部80d。
FFT部74係藉由對時間區域信號200進行FFT,而將時間區域信號200轉換成頻率區域的值。在此,使頻率區域的值為如第7圖所示之構成。亦即,相對於一個時間區域信號200的頻率區域的值係以一條信號線將之輸出。
加權向量導出部76係從頻率區域的值,以副載波為單位而導出加權向量。並且,加權向量係以對應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之方式導出,一個串流的加權向量係以副載波為單位具有對應於天線12的數目之要素。此外,在與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對應之加權向量之導出上係使用HT-LTF等。此外,為了導出加權向量,可使用適應性演算法(adaptation algorithm),亦可使用傳送路徑特性,這些處理由於使用公知的技術即可,故在此省略說明。並且,加權向量導出部76係於導出加權時,如同前述,進行第1成分 -第2成分+第3成分-第4成分等的運算。最後。如同前述,以各個副載波、天線12以及串流為單位而導出加權。
合成部80係利用在FFT部74轉換得到的頻率區域的值、與來自加權向量導出部76的加權向量而進行合成。例如,從來自加權向量導出部76的加權向量中,選擇與一個副載波對應且與第1串流對應的加權,來作為乘法運算的一個對象。選出的加權係具有與各個天線12對應的值。
此外,從在FFT部74轉換得到的頻率區域的值中選擇一個與副載波對應的值,來作為乘法運算的另一對象。選出的值係具有與各個天線12對應的值。並且,選出的加權與選出的值係對應於同一個副載波。對應於各個天線12,分別將選出的加權與選出的值予以相乘,再將乘積予以加總,導出與第1串流中的一個副載波對應之值。在第1合成部80a中,以上的處理亦對其他的副載波進行,而導出對應於第1串流的數據。此外,在第2合成部80b至第4合成部80d中,藉由相同的處理,分別導出對應於第2串流至第4串流的數據。導出的第1串流至第4串流,係作為第1頻率區域信號202a至第4頻率區域信號202d而分別輸出。
第10圖係顯示傳送用處理部52之構成。傳送用處理部52係含有分散部66與IFFT部68。IFFT部68係對頻率區域信號202進行IFFT,輸出時間區域的信號。結果,IFFT部68係輸出與各個串流對應的時間區域之信號。
分散部66係使來自IFFT部68的串流與天線12相對 應。分散部66為了產生與第3圖(a)至(b)與第4圖(a)至(b)的封包格式對應的封包信號,而進行CDD。CDD係以如下之行列式C所示的方式進行。
【數學式1】C(l)=diag(1 exp(-j2 π | δ/Nout)…exp(-j2 π | δ(Nout-1)/Nout))
在此,δ係表示位移量,l係表示副載波號碼。並且,行列式C與串流的相乘係以副載波為單位而進行。亦即,分散部66係以串流為單位而進行L-STF等內之循環的時序位移。此外,時序位移量係以對應於第3圖(a)至(b)與第4圖(a)至(b)之方式,依照前述的優先度來設定。
分散部66係使如同第4圖(a)至(b)而產生的訓練信號分別與轉向矩陣相乘,而使訓練信號的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在此,分散部66係於進行乘法運算之前,將輸入的信號的次數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第4圖(a)的情形中,配置於第1串流及第2串流的「HT-STF」等中,輸入的信號的數目為「2」,在此,藉由「Nin」來代表。因此,輸入的數據係藉由「Nin×1」的向量來表示。此外,複數個串流的數目為「4」,在此,藉由「Nout」來代表。分散部66係使輸入的數據的次數從Nin擴充至Nout。亦即,將「Nin×1」的向量擴充至「Nout×1」的向量。此時,於第Nin+1列至第Nout列的成分插入「0」。另一方面,對配置於第4圖(a)的第3串流及第4串流的「HT-LTF」,在其中到Nin的成分插入「0」,在其中從第Nin+1列至第Nout列的成分插入HT-LTF(-200ns)等。
此外,轉向矩陣S係如下所示。
【數學式2】S(l)=C(l)W
轉向矩陣係「Nout×Nout」的矩陣。此外,W係正交矩陣,亦為「Nout×Nout」的矩陣。正交矩陣的一例,係沃爾什(Walsh)矩陣。在此,l表示副載波號碼,利用轉向矩陣的乘法運算係以副載波為單位來進行。並且,如同前述,C係表示CDD。在此,CDD中的時序位移量係以對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都不同的方式來規定。亦即,以對第1串流為「0ns」、對第2串流為「-50ns」、對第3串流為「-100ns」、對第4串流為「-150ns」之方式來規定時序位移量。
在此,說明變形例。於前述的實施例中,控制部30使基頻帶處理部22進行CDD時,係規定優先度,且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使用時序位移量。然而,在變形例中,控制部30係對於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都規定不同值的時序位移量。
第11圖(a)至(b)係顯示通訊系統100中的訓練信號用的另一封包格式。第11圖(a)至(b)係分別對應第4圖(a)至(b)。在此,控制部30係規定時序位移量「0ns」給第1串流,規定時序位移量「-400ns」給第2串流,規定時序位移量「-200ns」給第3串流,規定時序位移量「-600ns」給第4串流。因此,在第11圖(a)中,取代第4圖(a)的第3串流與第4串流的時序位移量「0ns」與「-400ns」,而 使用「-200ns」與「-600ns」。另一方面,在第11圖(b)中,取代第4圖(b)的第2串流至第4串流的時序位移量「0ns」、「-400ns」、「-200ns」,而使用「-400ns」、「-200ns」、「-600ns」。
第11圖(c)雖與第11圖(b)為相同之構成,但第11圖(c)中的「HT-LTF」的符號的組合與第4圖(b)不同。針對「HT-LTF」的符號的組合預先設置優先度。亦即,以第3圖(a)的第1串流中的符號的組合的優先度最高,第4串流中的符號的組合的優先度最低之方式來規定。此外,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如此,使符號的組合相同,則於接收裝置進行+-的運算以取出各成分時,未配置數據的串流的「HT-LTF」部分之傳送路徑特性的計算、與配置有數據的串流的「HT-LTF」的部分之傳送路徑特性的計算,即可使用共通的電路。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於產生訓練信號時,使配置有HT-STF的串流的數目、與配置有數據的串流的數目為相同的數,故由於藉由HT-STF而設定的增益對應於數據,所以能抑制數據的接收特性的惡化。此外,產生訓練信號時,藉由使配置有數據的串流中配置HT-LTF之時序、與未配置數據的串流中配置HT-LTF之時序錯開,能使兩者的接收電力接近。此外,藉由使兩者的接收電力接近,即使於未配置數據的串流未配置HT-STF,亦能抑制依據該 串流所作之傳送路徑特性推斷的惡化。
此外,針對時序位移量規定優先度,從高優先度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各個配置有數據的串流與未配置數據的串流,即可多使用相同的時序位移量。多使用相同的時序位移量,即能簡易地進行處理。此外,使複數個串流的數目為「2」、配置有數據的串流的數目為「1」時,接收裝置即可根據HT-LTF的接收狀況,指示傳送裝置應否於複數個串流的任一個串流配置數據。亦即,能進行傳送分集(transmit diversity)。
此外,由於配置於複數個串流的各個HT-LTF的時序位移量為相同的值,故即使變更配置有數據的串流,亦能於接收裝置輕易地對應。此外,由於設定不同的時序位移量給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故能均勻地進行處理。此外,由於能均勻地進行處理,故能簡易地進行處理。此外,即使於下一個封包信號中增加配置有數據的串流的數目,增加的串流的HT-LTF由於已以相同的時序位移量傳送出去,故接收裝置係能使用已經導出的時序等。此外,由於能使用已經導出的時序等,故接收裝置係能輕易對應配置有數據的串流之數目的增加。
以上,以實施例為基礎進行本發明的說明。該實施例為說明用的例子,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當可理解其中各構成要素和各處理程序的組合可有各種的變形例,且所有變形例皆在本發明之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說明了複數個串流的數目為「4」 之情形。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複數個串流的數目可比「4」小,亦可比「4」大。與之配合,前者的情形,天線12的數目可比「4」少,亦可比「4」多。依據本變形例,能將本發明適用於各種串流的數目。
10‧‧‧無線裝置
10a‧‧‧第1無線裝置
10b‧‧‧第2無線裝置
12、14‧‧‧天線
12a、14a‧‧‧第1天線
12b、14b‧‧‧第2天線
12c、14c‧‧‧第3天線
12d、14d‧‧‧第4天線
20‧‧‧無線部
20a‧‧‧第1無線部
20b‧‧‧第2無線部
20c‧‧‧第3無線部
20d‧‧‧第4無線部
22‧‧‧基頻帶處理部
24‧‧‧調變解調部
26‧‧‧IF部
30‧‧‧控制部
50‧‧‧接收用處理部
52‧‧‧傳送用處理部
66‧‧‧分散部
68‧‧‧IFFT部
74‧‧‧FFT部
76‧‧‧加權向量導出部
80a‧‧‧第1合成部
80b‧‧‧第2合成部
80c‧‧‧第3合成部
80d‧‧‧第4合成部
100‧‧‧通訊系統
200a‧‧‧第1時間區域信號
200b‧‧‧第2時間區域信號
200d‧‧‧第4時間區域信號
202a‧‧‧第1頻率區域信號
202b‧‧‧第2頻率區域信號
202d‧‧‧第4頻率區域信號
h11、h12、h21、h22‧‧‧傳送路徑特性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多載波信號的頻譜之圖。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通訊系統的構成之圖。
第3圖(a)及(b)係顯示第2圖的通訊系統中的封包格式之圖。
第4圖(a)至(c)係顯示第2圖的通訊系統中的訓練信號用的封包格式之圖。
第5圖係顯示在第2圖的通訊系統中最後被傳送的封包信號的封包格式之圖。
第6圖係顯示第2圖的第1無線裝置的構成之圖。
第7圖係顯示第6圖的頻率區域的信號的構成之圖。
第8圖係顯示第6圖的基頻帶處理部的構成之圖。
第9圖係顯示第8圖的接收用處理部的構成之圖。
第10圖係顯示第8圖的傳送用處理部的構成之圖。
第11圖(a)至(c)係顯示第2圖的通訊系統中的訓練信號用的另一封包格式之圖。
10a‧‧‧第1無線裝置
12a‧‧‧第1天線
12b‧‧‧第2天線
12d‧‧‧第4天線
20‧‧‧無線部
20a‧‧‧第1無線部
20b‧‧‧第2無線部
20d‧‧‧第4無線部
22‧‧‧基頻帶處理部
24‧‧‧調變解調部
26‧‧‧IF部
30‧‧‧控制部
200a‧‧‧第1時間區域信號
200b‧‧‧第2時間區域信號
200d‧‧‧第4時間區域信號
202a‧‧‧第1頻率區域信號
202b‧‧‧第2頻率區域信號
202d‧‧‧第4頻率區域信號

Claims (9)

  1. 一種無線裝置,係傳送藉由複數個串流(stream)而形成的封包信號之無線裝置,具備有:一產生部,係於複數個串流中的至少一個串流配置一數據信號,且在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的該數據信號的前段配置一已知信號,並且對於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在配置該已知信號的一時序(timing)及配置該數據信號的該時序以外的時序配置一附加的已知信號(extensional known signal),藉此產生一封包信號;以及一傳送部,係傳送在前述產生部中產生的該封包信號,其中,前述產生部係以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該已知信號作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串流配置的該已知信號進行在該已知信號內的一循環的時序位移(cyclic timing shift),一邊亦對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的該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時序位移,且針對時序位移量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裝置,其中,該已知信號及該附加的已知信號係藉由在時間區域重覆預定的單位而形成,且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並對於複數個串流的各個串流以 使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固定之方式來規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裝置,其中,該已知信號及該附加的已知信號係藉由在時間區域重覆預定的單位而形成,且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並針對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未配置數據信號的串流。
  4. 一種無線裝置,係傳送藉由複數個串流而形成的封包信號之無線裝置,具備有:一產生部,係於複數個串流中的至少一個串流配置一數據信號,且在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的該數據信號的前段配置一已知信號,並且對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在配置該已知信號的時序及配置該數據信號的時序以外的該時序配置一附加的已知信號,藉此產生一封包信號;以及一傳送部,係傳送在前述產生部中產生的該封包信號,其中,前述產生部係以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該已知信號作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串流的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一循環的時序位移,一邊亦對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中配置的該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時序位移,且針對複數個串流而設定 各不相同值的時序位移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無線裝置,其中,該已知信號及該附加的已知信號係藉由在時間區域重覆預定的單位而形成,且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係以串流間正交關係成立之方式規定,並針對預定的單位的符號的組合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符號的組合開始依序將符號的組合使用於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裝置,其中,前述產生部亦對數據信號進行循環的時序位移,且使用對於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之該時序位移量來作為時序位移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裝置,其中,另具備有一變形部,係將在前述產生部產生的該封包信號予以變形,並將變形過的該封包信號輸出至該傳送部,其中,前述變形部係具備有:一第1處理部,係將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該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之後,對於擴充後的該些串流,以擴充後的該些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該已知信號作為基準,對於配置於其他串流的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位移;以及一第2處理部,係將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該串流的數目擴充至複數個串流的數目之後,對於擴充後的該些串流,以擴充後的該些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一附 加的已知信號作為基準,對於配置於其他串流之該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在該附加的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位移,並且,在前述第1處理部擴充後的該些串流所使用的各個時序位移量、與在前述第2處理部擴充後的各個串流所使用的各個時序位移量,係設定成相同的值。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無線裝置,其中,前述產生部中的時序位移量的絕對值,係設定成比前述變形部中的時序位移量的絕對值大之值。
  9. 一種傳送藉由複數個串流而形成的封包信號之程式,係使電腦執行以下的步驟之程式:於複數個串流中的至少一個串流配置一數據信號,且在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的該數據信號的前段配置一已知信號,並且對於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在配置該已知信號的一時序及配置該數據信號的時序以外的時序配置一附加的已知信號,藉此而產生一封包信號之步驟;以及傳送產生的該封包信號之步驟,其中,前述產生封包信號之步驟,係以配置有該數據信號的串流中的一個串流中配置的該已知信號作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串流配置的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一循環的時序位移,一邊亦對未配置數據的串流中配置的該附加的已知信號進行時序位移,且針對時序位移量預先設置優先度,而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 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配置有數據信號的串流,亦從優先度高的時序位移量開始依序將時序位移量使用於未配置該數據信號的串流。
TW095133214A 2005-09-15 2006-09-08 無線裝置 TWI422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1692605P 2005-09-15 2005-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18105A TW200718105A (en) 2007-05-01
TWI422176B true TWI422176B (zh) 2014-01-01

Family

ID=374533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3214A TWI422176B (zh) 2005-09-15 2006-09-08 無線裝置
TW102144351A TWI499233B (zh) 2005-09-15 2006-09-08 無線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4351A TWI499233B (zh) 2005-09-15 2006-09-08 無線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7899413B2 (zh)
EP (1) EP1925104B1 (zh)
JP (6) JP3989512B2 (zh)
KR (2) KR100937802B1 (zh)
CN (2) CN103220030B (zh)
DE (1) DE602006019279D1 (zh)
TW (2) TWI422176B (zh)
WO (1) WO20070324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5276B2 (ja) 2004-11-12 2008-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3989512B2 (ja) * 2005-09-15 2007-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JP5044165B2 (ja) 2006-08-14 2012-10-10 株式会社東芝 マルチ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機、受信機及び方法
EP3340502A1 (en) 2007-10-01 2018-06-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sponse signal spreading method
US8830973B2 (en) 2009-02-18 2014-09-09 Lg Electronics Inc. Coexistent channel access method
US8301177B2 (en) * 2009-03-03 2012-10-30 Intel Corporation Efficient paging operation for femtocell deployment
KR101783926B1 (ko) * 2009-10-23 2017-10-23 마벨 월드 트레이드 리미티드 Wlαn을 위한 스트림 개수 지시자
JP5718350B2 (ja) 2009-11-03 2015-05-13 マーベル ワールド トレード リミテッド 通信デバイスでの省電力
JP5259809B2 (ja) * 2011-12-05 2013-08-07 株式会社東芝 マルチ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機、受信機及び方法
JP5210441B1 (ja) * 2012-01-10 2013-06-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リソースの管理方法および管理装置
EP3205063A4 (en) * 2014-10-07 2018-05-30 Intel Corporation Parallel transmission of high efficiency signal fiel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06699A1 (en) * 2003-06-30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ckwards 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dm-based preamble structures
US20050084030A1 (en) * 2003-10-16 2005-04-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reamble for synchronization in a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63236A1 (en) * 2004-01-27 2005-07-28 Hammerschmidt Joachim 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70831A1 (en) * 2004-02-04 2005-08-04 Magee David P. Frequency switched preamble design to minimize channel estimation time in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50180386A1 (en) * 2004-02-13 2005-08-18 Broadcom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long training sequen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6796A (ja) 1998-04-07 2002-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3581282B2 (ja) * 1999-09-17 2004-10-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US6473467B1 (en) * 2000-03-22 2002-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high efficiency,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751187B2 (en) 2001-05-17 2004-06-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for transmission in a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selective channel transmission
US20020193146A1 (en) 2001-06-06 2002-12-19 Mark Walla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69224B2 (en) * 2001-09-17 2007-09-11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efficient space-time structures for preambles, pilots and data fo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s
GB0125178D0 (en) * 2001-10-19 2001-12-1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25280B2 (ja) * 2001-11-02 2005-03-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SE0201103D0 (sv) * 2002-04-11 2002-04-1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iagonally Layered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Channels
JP2004080110A (ja) * 2002-08-09 2004-03-11 Samsung Yokoham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無線機
GB2392065B (en) 2002-08-15 2004-12-29 Toshiba Res Europ Ltd Signal deco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263385B2 (en) 2002-08-23 2007-08-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with data rate control feedback
AR045704A1 (es) * 2002-09-04 2005-11-09 Qualcomm Inc Estimacion de canales para sistemas de comunicaciones
US7002900B2 (en) * 2002-10-25 2006-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diversity processing for a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20301B2 (en) * 2002-10-25 2012-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WLAN system
FR2848747A1 (fr) 2002-12-16 2004-06-18 France Telecom Procede et dispositif multi-antenne de transmission de signaux
US7310379B2 (en) 2002-12-30 2007-12-18 Motorola, Inc. Polarization state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04075451A1 (ja) 2003-01-29 2004-09-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US20040192216A1 (en) 2003-03-31 2004-09-30 Marzetta Thomas Louis Training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04095730A1 (ja) 2003-04-21 2004-11-0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536435B2 (ja) * 2003-06-30 2010-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WO2005006700A1 (en) * 2003-06-30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ckwards 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ime orthogonal symbols
JP4323985B2 (ja) 2003-08-07 2009-09-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US7616698B2 (en) * 2003-11-04 2009-11-10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and method
JP4212548B2 (ja) 2003-12-26 2009-01-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US20070093213A1 (en) 2003-12-30 2007-04-26 Davide Filizola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ctromagnetic field evaluation
JP4130191B2 (ja) * 2004-01-28 2008-08-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TWI253811B (en) * 2004-01-28 2006-04-21 Sanyo Electric Co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7586881B2 (en) * 2004-02-13 2009-09-08 Broadcom Corporation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greenfield preamble formats
US7423989B2 (en) * 2004-02-13 2008-09-09 Broadcom Corporation Preamble formats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0798968B1 (ko) * 2004-03-13 2008-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파일럿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7551589B2 (en) 2004-04-02 2009-06-23 Lg Electronics Inc. Frame structure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 in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56991B1 (en) * 2004-05-20 2016-09-28 Intellectual Ventures I LLC Cyclic d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US7920884B2 (en) * 2004-06-04 2011-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ame structur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radio technologies
US7643453B2 (en) * 2004-06-22 2010-01-05 Webster Mark A Legacy compatible spatial multiplexing systems and methods
EP2993851B1 (en) * 2004-06-24 2019-04-24 Apple Inc. Preambles in ofdma system
US7773535B2 (en) * 2004-08-12 2010-08-1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sed loop transmission
JP4364100B2 (ja) 2004-09-28 2009-11-1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US7436903B2 (en) * 2004-09-29 2008-10-14 Intel Corporation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 data streams with cyclic delay diversity
JP4065276B2 (ja) 2004-11-12 2008-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2006178042A (ja) 2004-12-21 2006-07-06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27891A1 (en) * 2005-04-07 2006-10-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IMO-OFDM using phase rotated low overhead preamble
US8014463B2 (en) * 2005-05-25 2011-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ay diversity and spatial rot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7738356B2 (en) * 2005-06-28 2010-06-15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ple stream cyclic-shifted delay transmitter
US7742390B2 (en) * 2005-08-23 2010-06-22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long preamble formats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41331B2 (ja) * 2005-09-14 2011-12-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
JP3989512B2 (ja) 2005-09-15 2007-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JP4881796B2 (ja) 2007-06-08 2012-02-22 日立アロカ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X線ct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06699A1 (en) * 2003-06-30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ckwards 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dm-based preamble structures
US20050084030A1 (en) * 2003-10-16 2005-04-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reamble for synchronization in a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63236A1 (en) * 2004-01-27 2005-07-28 Hammerschmidt Joachim 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70831A1 (en) * 2004-02-04 2005-08-04 Magee David P. Frequency switched preamble design to minimize channel estimation time in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50180386A1 (en) * 2004-02-13 2005-08-18 Broadcom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long training sequen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32413A1 (en) 2007-03-22
JP2009055642A (ja) 2009-03-12
US7899413B2 (en) 2011-03-01
JP2009027752A (ja) 2009-02-05
KR101124122B1 (ko) 2012-03-23
CN101107792A (zh) 2008-01-16
JP4290220B2 (ja) 2009-07-01
JP2007236000A (ja) 2007-09-13
CN101107792B (zh) 2013-01-23
JP4884488B2 (ja) 2012-02-29
KR20090115823A (ko) 2009-11-06
JP2007082189A (ja) 2007-03-29
US20130128818A1 (en) 2013-05-23
US8976732B2 (en) 2015-03-10
JP3989512B2 (ja) 2007-10-10
DE602006019279D1 (de) 2011-02-10
KR20080007514A (ko) 2008-01-21
JP2012050123A (ja) 2012-03-08
US8380141B2 (en) 2013-02-19
JP4290218B2 (ja) 2009-07-01
JP4290210B2 (ja) 2009-07-01
JP5361972B2 (ja) 2013-12-04
CN103220030B (zh) 2015-09-09
EP1925104A1 (en) 2008-05-28
TW201419782A (zh) 2014-05-16
KR100937802B1 (ko) 2010-01-20
JP2009105968A (ja) 2009-05-14
EP1925104B1 (en) 2010-12-29
TW200718105A (en) 2007-05-01
US20110170485A1 (en) 2011-07-14
CN103220030A (zh) 2013-07-24
TWI499233B (zh) 2015-09-01
US20070058522A1 (en) 200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2176B (zh) 無線裝置
JP5282119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無線装置
JP4974641B2 (ja) 無線装置
JP2007028602A (ja) 無線装置
JP4922680B2 (ja) 無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
JP4884105B2 (ja) 無線装置
JP2007089130A (ja) 無線装置
TWI388148B (zh)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JP5026005B2 (ja) 無線装置
JP2007028577A (ja) 無線装置
TWI411253B (zh) 無線裝置
JP4597042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ら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4591969B2 (ja) 通信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4593435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利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