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8322B - Baby strap and baby strap support - Google Patents

Baby strap and baby strap suppor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8322B
TWI418322B TW097107014A TW97107014A TWI418322B TW I418322 B TWI418322 B TW I418322B TW 097107014 A TW097107014 A TW 097107014A TW 97107014 A TW97107014 A TW 97107014A TW I418322 B TWI418322 B TW I4183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by carrier
infant
cloth
support portion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7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7975A (en
Inventor
Ito Takizawa
Yuichiro Tachibana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37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22066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37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22066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47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7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8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83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 A47D13/025Baby-carriers; Carry-cots for carrying children in seated position

Landscapes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 Undergarments, Swaddling Clothes, Handkerchiefs Or Underwear Materials (AREA)
  • Toys (AREA)

Description

嬰兒背帶及嬰兒背帶之支持部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用者用以支持嬰幼兒之嬰兒背帶,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減輕支持嬰幼兒之使用者負擔之嬰兒背帶及其支持部,又,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用者用以於嬰幼兒就座之狀態下支持該嬰幼兒之嬰兒背帶,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更確實地防止嬰幼兒自嬰兒背帶本體滑落之嬰兒背帶,再者,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用者用以於嬰幼兒就座之狀態下支持該嬰幼兒之嬰兒背帶,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使用者可緊貼地支持嬰幼兒且可輕易地使嬰幼兒上下嬰兒背帶之嬰兒背帶。
發明背景
以往已知的是使用者(家長等)用以支持嬰幼兒之嬰兒背帶,且嬰兒背帶亦被稱作嬰兒背巾、背嬰帶、抱嬰帶。近來廣泛地使用由形成為環狀之片狀材料所構成之嬰兒背帶(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實開平7-14921號公報及實開平1-92862號公報),此種形式之嬰兒背帶係掛在使用者左右中一側之肩部,同時通過使用者左右中另一側之腋下而被使用者穿戴,又,嬰幼兒係於構成與使用者面對面而坐在片狀材料上之狀態或躺在片狀材料內之狀態下被收容。
此種形式之嬰兒背帶係由使用者身體之一處來支持,因此,用以支持嬰幼兒所需之力量會在該一處局部地施加 於使用者,故,於實開平7-14921號公報所揭示之嬰兒背帶中,加寬與使用者抵接之片狀材料寬度以減輕對使用者之負擔。
然而,於實開平7-14921號公報所揭示之嬰兒背帶中,並未特別針對與使用者抵接之部分(嬰兒背帶之支持部)中的片狀材料之構造下工夫,因此,無法使為了支持嬰幼兒而施加於使用者之力量有效地分散在與寬幅之片狀材料抵接之面全體,具體而言,片狀材料會陷入自肩部立起之頸部,且使用者於該部分會被集中地施加線狀之強大力量,即,雖然將片狀材料與使用者抵接之部分的面積加寬,但卻無法分散對使用者之負載而減輕使用者之負擔。
又,此種嬰兒背帶其他之問題係於使嬰幼兒坐在嬰兒背帶之片狀材料上來支持嬰幼兒時,會有嬰幼兒自片狀材料掉落之虞,特別是使用者對於面對面坐著的嬰幼兒自嬰兒背帶朝背後側掉落會感到不安,因此,家長係自嬰幼兒之背後側將片狀材料拉起,然而,該動作會使嬰幼兒之臀部下方的片狀材料亦朝背後側被拉起,結果,嬰幼兒會變得容易自嬰兒背帶朝前方滑落。
於前述實開平1-92862號公報所揭示之嬰兒背帶中,在支持嬰幼兒之部分(於實開平1-92862號公報中之相對部)形成凹部,且藉由將嬰幼兒放上該凹部來防止嬰幼兒之掉落,然而,若於該嬰兒背帶上放上嬰幼兒之位置有所偏離,則無法有效地防止嬰幼兒之掉落,又,若只是形成凹部,則亦無法充分地消除使用者對掉落之不安。
再者,此種嬰兒背帶還有其他問題,此種嬰兒背帶之周方向長度亦考慮使用者對嬰兒背帶之穿戴及嬰幼兒上下嬰兒背帶來決定,因此,在使嬰幼兒坐在嬰兒背帶之片狀材料上來支持嬰幼兒時,使用者與嬰幼兒間會產生間隙,又,在使嬰幼兒坐在嬰兒背帶之片狀材料上來支持嬰幼兒時,嬰幼兒會有遠離使用者之傾向,然而,於使用者與嬰幼兒未緊貼時,透過嬰兒背帶支持嬰幼兒之使用者的負擔會增大,又,若嬰幼兒於片狀材料上彎曲,則會有嬰幼兒自嬰兒背帶朝背後側掉落之虞,再者,若考慮對受到支持之嬰幼兒的負擔,則宜包住嬰幼兒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
於前述實開平7-14921號公報所揭示之嬰兒背帶中,在嬰兒背帶之寬度方向兩緣部分別設置有業經補強之補強部,以於一對補強部間安定地支持嬰幼兒,然而,於實開平7-14921號公報之嬰兒背帶中,並未針對讓使用者與嬰幼兒緊貼來下工夫,又,於實開平7-14921號公報之嬰兒背帶中,嬰幼兒係自一對補強部局部地承受強大之支持力而受到支持,且並非於配置在補強部間之包布上以面來支持。
發明概要
本發明係考慮前述問題而完成,第1目的係提供一種可分散施加於使用者之負載而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之嬰兒背帶及其支持部。
又,本發明之第2目的係提供一種可更確實地防止嬰幼 兒自嬰兒背帶本體滑落之嬰兒背帶。
再者,本發明係考慮前述問題而完成,第3目的係提供一種使用者可緊貼地支持嬰幼兒且可輕易地使嬰幼兒上下嬰兒背帶之嬰兒背帶。另,於依據本發明之嬰兒背帶中,若可包住嬰幼兒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則更為理想。
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係具有嬰兒背帶本體,且該嬰兒背帶本體形成為環狀,並包含有:支持部,係構成為可掛在使用者之肩部者;保持部,係構成為可保持嬰幼兒者;及一對連結部,係自兩側連結前述支持部及前述保持部者,又,前述支持部包含有由織物所構成之布,且該織物包含有經紗及緯紗,又,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係與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不同,且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一側,而前述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另一側。
若藉由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則包含於與使用者肩部抵接之支持部的布會在一側領域及另一側領域中具有不同之伸縮性,因此,可有效地使支持部順應使用者之肩部而進行面接觸,故,可有效地分散為了支持嬰幼兒而施加於使用者之力量,即,可分散施加於使用者之負載而減輕對使用者之負擔。
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布及配置於前述另一側領域之布亦可作成由同一織物所 構成,若藉由此種嬰兒背帶,則可廉價地製作於一側領域及另一側領域間具有不同伸縮性之支持部。
又,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前述寬度方向之一側亦可作成於前述支持部掛在使用者之肩部時於寬度方向中接近使用者之頸部側。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前述支持部之前述另一側領域亦可作成為前述支持部之前述一側領域以外之領域。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配置在前述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及前述緯紗亦可作成相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傾斜,於此種嬰兒背帶配置在前述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及前述緯紗宜相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以30∘以上、60∘以下之角度傾斜。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配置在前述另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前述緯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宜為0∘以上、15∘以下。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在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前述緯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亦可作成大於配置在前述另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前述緯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前述支持部之布亦可作成包含有:內側布,係面對使用者之肩部者;及外側布,係相對於前述內側布配置者,又,於前述內側布與前述外側布間設置有緩衝材,且該緩衝材具有伸縮性。於此種嬰兒背帶中,前述緩衝材亦可作成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寬度方向中另一側之緣部或前述緣部附近沿著該緣部縫在前述內側布及外側布中之至少一者。又,於此種嬰兒背帶中,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外側布及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內側布亦可作成由一片於前述支持部之寬度方向中之其中一緣部翻折之織物所構成,再者,於此種嬰兒背帶中,前述一側領域之寬度亦可作成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中兩側之端部領域中隨著接近前述兩側之端部而縮窄。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由無端片狀材料所構成。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亦可作成隨著自前述支持部經由前述連結部朝向前述保持部,連續地擴大。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背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掛在使用者一側之肩部,同時通過使用者另一側之腋下而被使用者穿戴。
依據本發明之嬰兒背帶之支持部係構成為可掛在嬰兒背帶之使用者肩部之細長狀支持部,又,包含有由織物所構成之布,且該織物包含有經紗及緯紗,又,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係與配置於前述 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不同,且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一側,而前述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另一側。
若藉由本發明之嬰兒背帶之支持部,則與使用者之肩部抵接之支持部會在一側領域及另一側領域間具有不同之伸縮性,因此,可有效地使支持部順應使用者之肩部而進行面接觸,故,可有效地分散為了支持嬰幼兒而施加於使用者之力量,即,可分散施加於使用者之負載而減輕對使用者之負擔。
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係使用者用以於嬰幼兒就座之狀態下支持該嬰幼兒者,又,包含有:嬰兒背帶本體,係形成為環狀者;及保持構件,係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且通過嬰幼兒之股部並將該嬰幼兒保持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上者。
若藉由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則可藉由保持構件將嬰幼兒安定地保持於嬰兒背帶本體上,因此,可更確實地防止嬰幼兒自嬰兒背帶本體滑落,同時可更安全地支持嬰幼兒。
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前述保持構件亦可作成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中之其中一緣部附近,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
又,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前述保持構件亦可作成包含有:基部,係通過嬰幼兒之股部者;及第1伸出部與第2伸出部,係分別自前述基部伸出者,又,前述保持 構件係於前述基部與前述第1伸出部及前述第2伸出部處,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於此種嬰兒背帶本體中,前述第1伸出部及第2伸出部亦可作成可伸張,又,於此種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包含有:支持部,係掛在使用者之肩部者;保持部,係用以保持嬰幼兒者;及一對連結部,係自兩側連結前述支持部及前述保持部者,又,前述基部係與前述保持部連接,且前述第1伸出部係於相對前述基部與前述保持部之連接處之其中一連結部側處,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而前述第2伸出部係於相對前述基部與前述保持部之連接處之另一連結部側處,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再者,於此種嬰兒背帶中,前述基部、前述第1伸出部及前述第2伸出部亦可作成分別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中相同側之緣部附近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再者,於此種嬰兒背帶中,前述保持構件亦可作成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連接,以於被使用者穿戴時使前述保持構件自前述嬰兒背帶本體立起。再者,於此種嬰兒背帶中,相較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及前述第1伸出部之連接處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及前述第2伸出部之連接處間之前述保持構件上的長度,前述嬰兒背帶本體及前述第1伸出部之連接處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及前述第2伸出部之連接處間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上的長度宜較長。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由片狀材料所構成,且前述保持構件係與面對使用者側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面連接。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由片狀之無端材料所構成。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包含有:支持部,係掛在使用者之肩部者;保持部,係用以保持嬰幼兒者;及一個連結部,係自兩側連結前述支持部及前述保持部者,又,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係隨著自前述支持部經由前述連結部朝向前述保持部,連續地擴大。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掛在使用者一側之肩部,同時通過使用者另一側之腋下而被使用者穿戴。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背帶中,前述保持構件亦可作成縫在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上來連接。
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係使用者用以於嬰幼兒就座之狀態下支持該嬰幼兒者,且包含有:嬰兒背帶本體,係形成為環狀,且具有構成為可掛在使用者之肩部的支持部、構成為可保持嬰幼兒之保持部、及一對自兩側連結前述支持部及前述保持部之連結部;及調整機構,係於由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中至少一側之緣部附近至中央部之間,調整前述保持部沿著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之長度者。
若藉由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則可在將嬰幼兒放上嬰兒背帶本體後及自嬰兒背帶本體放下嬰幼兒後,於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中至少一側之緣部附近至中央部間,調 整保持部沿著周方向之長度,因此,使用者可輕易地將嬰幼兒放上嬰兒背帶本體,同時可輕易地自嬰兒背帶本體放下嬰幼兒。又,使用者可透過嬰兒背帶以緊貼狀態支持嬰幼兒,因此可減輕對支持嬰幼兒之使用者的負擔,再者,可包住嬰幼兒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
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中之其中一緣部亦可作成為被使用者穿戴時配置於上方側之寬度方向緣部。
又,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由片狀材料所構成,且前述調整機構係將前述保持部保持在前述保持部沿著周方向之長度比構成前述保持部之片狀材料本身沿著周方向之長度短的狀態。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由片狀材料所構成,且前述調整機構係設置於未面對嬰幼兒側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面上。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調整機構亦可作成包含有:第1群掛具,係配置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的複數掛具,且安裝於前述保持部者;第2群掛具,係配置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的複數掛具,且於周方向上錯開前述第1群掛具之位置上安裝於前述保持部者;及細繩,係搭掛在前述第1群掛具與前述第2群掛具間者。於此種嬰兒背帶本體中,前述細繩亦可作成沿著寬度方向朝前述其中一緣部交互地掛在包含於第1群之掛具及包含於第2群之掛具上,即,細繩亦可作成如所謂繫帶 鞋中的鞋帶般搭掛在掛具間。
或,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調整機構亦可作成具有相對於寬度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延伸且兩端安裝於前述保持部之複數帶狀構件,又,前述複數帶狀構件係配置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且各帶狀構件兩端間之長度可變更。
或,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調整機構亦可作成包含有:第1卡合件,係相對於周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延伸者;及第2卡合件,係相對於周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延伸,且可與前述第1卡合件卡合者,又,前述第1卡合件及前述第2卡合件係於周方向上相互錯開之位置上分別安裝於前述保持部。於此種嬰兒背帶中,由安裝有前述第1卡合件之位置至安裝有前述第2卡合件之位置沿著周方向之前述保持部上的長度亦可作成沿著寬度方向朝前述其中一緣部增長。又,於此種嬰兒背帶中,前述調整機構亦可作成進一步地包含有固定件,該固定件係安裝於前述第1卡合件及前述第2卡合件中之任一者且可滑動,並藉由相對於前述第1卡合件及前述第2卡合件滑動而使前述第1卡合件與前述第2卡合件卡合或解除前述第1卡合件與前述第2卡合件之卡合,即,調整機構亦可作成具有所謂之拉鍊,於調整機構具有拉鏈時,第1卡合件及第2卡合件中之另一者亦可沿著周方向錯開地設置複數個。又,調整機構之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亦可構成為面緊固件而取代該例,於調整機構具有面緊固件時,第1卡合件及第2卡合件中之任一者亦 可作成於周方向具有一定長度,且可於該長度之範圍內變更保持部沿著周方向之長度。
或,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調整機構亦可作成包含有:複數卡合件,係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前述保持部者;及複數收容件,係設置成分別對應於前述複數卡合件,且各自可與對應之各卡合件卡合者,又,各收容件係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前述保持部,且前述卡合件及前述收容件係於周方向上相互錯開而配置於前述保持部上。或,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調整機構亦可作成包含有:複數卡合件,係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前述保持部者;第1群收容件,係設置成分別對應於前述複數卡合件,且各自可與對應之前述卡合件卡合之複數收容件,又,各自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前述保持部者;及第2群收容件,係設置成分別對應於前述複數卡合件,且各自可與對應之前述卡合件卡合之複數收容件,又,各自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前述保持部者,又,前述卡合件係於周方向上錯開前述第1群收容件及前述第2群收容件而配置於前述保持部上,且前述第1群收容件係於周方向上錯開前述第2群收容件而配置於前述保持部上。於該等嬰兒背帶中,由安裝有前述卡合件之位置至安裝有對應於該卡合件之收容件之位置於前述保持部上的長度亦可作成沿著寬度方向朝前述其中一緣部增長。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環狀之前述嬰 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由無端片狀材料所構成。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亦可作成隨著自前述支持部經由前述連結部朝向前述保持部,連續地擴大。
再者,於依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背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亦可作成掛在使用者一側之肩部,同時通過使用者另一側之腋下而被使用者穿戴。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於被使用者穿戴之狀態下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嬰兒背帶之透視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透視圖。
第3圖係於展開在平面上之狀態下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正視圖。
第4圖係於展開在平面上之狀態下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側視圖。
第5圖係於展開保持構件之狀態下自內側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圖。
第6圖係於敞開嬰兒背帶本體之狀態下自上方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透視圖。
第7圖係顯示沿著第5圖之VII-VII線之嬰兒背帶之支持部截面及配置於支持部之各領域之布的紗線延伸方向圖。
第8(a)、8(b)圖係用以說明由織物所構成之布的伸縮性圖。
第9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1變形例之圖。
第10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2變形例之圖。
第11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2變形例之圖。
第12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3變形例之圖。
第13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4變形例之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
第1至8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圖,如第1圖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背帶10係使用者1用以於嬰幼兒5就座之狀態下支持嬰幼兒5者,且亦被稱作嬰兒背巾、背嬰帶、抱嬰帶。如第1至6圖所示,嬰兒背帶10包含有:環狀之嬰兒背帶本體20;保持構件40,係與嬰兒背帶本體20連接,且通過嬰幼兒5之股部而用以將嬰幼兒5保持於嬰兒背帶本體20者;及調整機構50,係調整嬰兒背帶本體20沿著周方向之長度者。以後詳述嬰兒背帶本體20、保持構件40及調整機構50。
首先,詳述嬰兒背帶本體20,如第1及2圖中充分所示,嬰兒背帶本體20包含有:支持部21,係掛在使用者1之肩部1a者;保持部22,係配置成與支持部21相對,並用以保持嬰幼兒5者;及一對連結部23a、23b,係分別自兩側連結支 持部21及保持部22者。如第1圖所示,環狀之嬰兒背帶本體20係掛在使用者1一側之肩部1a(於第1圖所示之例子中為右側之肩部),同時通過使用者1另一側之腋下(於第1圖所示之例子中為左側之腋下),即,所謂斜掛在肩上而穿戴於使用者1上。嬰兒背帶本體20穿戴於使用者1上時,保持部22係配置於面對使用者1之腹部的位置,又,保持於保持部22之嬰幼兒5會面對使用者1,此種嬰兒背帶本體20在使用時會負載著沿著周方向之拉伸力。
環狀之嬰兒背帶本體20係由無端片狀材料30所構成,即,支持部21、保持部22及連結部23a、23b係由接連之片狀材料30所構成,又,如第2及4圖所示,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寬度方向長度)會隨著自支持部21經由連結部23a、23b朝保持部22,連續地擴大。於此種嬰兒背帶本體20上並未設置用以將嬰兒背帶本體20形成為環狀之零件等,因此,可防止零件等在嬰兒背帶10之使用中陷入使用者或嬰幼兒,又,不使用時可折疊成緊密之大小且收納性優異。
如第7圖所示,構成嬰兒背帶本體20之各部21、22、23a、23b之片狀材料30包含有:內側布31,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穿戴於使用者1上時形成內側面者;外側布32,係配置成與內側布31相對,且於嬰兒背帶本體20穿戴於使用者1上時形成外側面者;及緩衝材33,係配置於內側布31與外側布32間,並具有伸縮性者。又,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係由同一織物所構成。
舉例言之,緩衝材33可由具有5mm之厚度之胺基甲酸 酯材來形成,又,緩衝材33係具有可分散施加於使用者1或嬰幼兒5之力量並減輕對使用者1及嬰幼兒5之負擔的機能,如第7圖所示,緩衝材33係適當地縫在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上,因此,緩衝材33不會於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間偏離。
如第8圖所示,由織物所構成之布31、32包含有朝第1方向延伸之複數經紗及朝第2方向延伸之複數緯紗,又,可相互地組合經紗與緯紗而形成布31、32,較為理想或大多數之情況係如第8(a)圖所示,經紗延伸之第1方向與緯紗延伸之第2方向呈正交。在此種布31、32沿著第1方向承受拉伸力時,若經紗未具有伸張性,則布31、32不會沿著第1方向伸展,同樣地,在布31、32沿著第2方向承受拉伸力時,若緯紗未具有伸張性,則布31、32不會沿著第2方向伸展。另一方面,如第8(b)圖所示,在布31、32沿著皆未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中之任一者平行之方向承受拉伸力時,即使經紗及緯紗未具有伸張性,亦會沿著拉伸方向伸展。拉伸方向與第1方向構成之角度及拉伸方向與第2方向構成之角度越大,此時之伸展率((L2-L1)/L1)會越大,因此,在如第8圖所示之例子般第1方向與第2方向正交且由經紗與緯紗未具有伸張性或伸張性低之同一紗線所構成之布31、32中,當第1方向及第2方向相對於拉伸方向分別傾斜45∘時,布31、32會沿著拉伸方向大幅地延伸。另一方面,在如第8圖所示之例子般第1方向與第2方向正交且由經紗與緯紗未具有伸張性或伸張性低之同一紗線所構成之布31、32中,當第1方向或第2方向與拉伸方向略呈平行時,布31、32幾 乎不會沿著拉伸方向伸展。
於本實施形態中,配置於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之布31a、32a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係與配置於支持部21之另一側領域21b之布31b、32b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不同,且前述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係位於寬度方向之一側,而前述支持部21之另一側領域21b係位於寬度方向之另一側,換言之,如第7圖所示,配置於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之布31a、32a中紗線與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係與配置於另一側領域21b之布31b、32b中紗線與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不同。在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寬度方向之一側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穿戴在使用者1上且支持部21掛在肩部時於寬度方向中接近頸部之側,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可調整與使用者1之頸部1b抵接的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中之伸縮性,以減輕支持嬰兒背帶10時使用者之負擔,更具體而言,減輕支持嬰兒背帶10時支持部21陷入使用者1之頸部1b。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支持部21之另一側領域21b係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以外之領域,又,於一側領域21a與另一側領域21b中只有布31、32中紗線之排列方向不同,且配置於一側領域21a之布31a、32a及配置於另一側領域21b之布31b、32b係由同一織物所構成。又,配置於一側領域21a之緩衝材33及配置於另一側領域21b之緩衝材33係由同一材料所構成,再者,亦可由一體物所構成。
參照第7圖進一步具體地說明一側領域21a與另一側領域21b之差異。如第7圖所示,於配置在一側領域21a之布 31a、32a中,經紗35a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緯紗35b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α係大於配置在另一側領域21b之布31b、32b中,經紗35a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緯紗35b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因此,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中沿著周方向之伸縮性會大於支持部21之另一側領域21b中沿著周方向之伸縮性。
欲減輕對使用者1之負擔時,在一側領域21a中使支持部21沿著自使用者1之肩部1a立起的頸部1b之形狀變形是有效的,在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沿著頸部1b之形狀變形而自另一側領域21b立起時,可防止支持部21陷入頸部1b而緩和支持部21與頸部1b之碰觸,即,支持部21可有效地與使用者1面接觸,且用以支持嬰幼兒5所需之力會分散在接觸面內而施加於使用者1。又,支持部21於一側領域21a中沿著周方向具有大幅伸縮性時,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可沿著頸部1b之形狀變形而自另一側領域21b立起,又,欲於一側領域21a中使支持部21具有有效之伸縮性時,在配置於一側領域21a之布31a、32a中,經紗35a及緯紗35b宜相對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以30∘以上、60∘以下之角度傾斜。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第8圖所示,配置於一側領域21a之內側布31a及配置於一側領域21a之外側布32a係由一片於支持部21之寬度方向中一側之緣部翻折之織物所構成,即,可於支持部21之內側面及外側面中使用同一材料(織物)同時地滿足前述角度條件。
另一方面,若支持部21於另一側領域21b中亦沿著承受拉伸力之周方向具有大幅伸縮性,則可能會無法安定地支持嬰幼兒5,若由此種觀點來看,則為了縮小於另一側領域21b中支持部21之伸縮性,宜將配置於另一側領域21b之布31b、32b中經紗35a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緯紗35b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設為0∘以上、15∘以下。於第7圖所示之例子中,為了於另一側領域21b中使支持部21未具有伸縮性,將緯紗35b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設為略呈0∘。
又,在使用嬰兒背帶10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支持部21以外之部分22、23a、23b中在周方向上亦負載著拉伸力,又,若嬰兒背帶本體20之保持部22及連結部23a、23b沿著承受拉伸力之周方向具有大幅伸縮性,則可能會無法安定地支持嬰幼兒5,若由此種觀點來看,則於配置在保持部22及連結部23a、23b之布31、32中,經紗35a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緯紗35b與嬰兒背帶本體20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亦宜為0∘以上、15∘以下。
不過,在特定包含於布31、32之紗線35a、35b與周方向所構成之角度時必須特定周方向,此時,周方向並非依據沿著配置有布31、32之寬度方向的位置逐一決定(例如第4圖中之虛線),亦可作成沿著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心線(第4圖中之一點鏈線)之方向而不依據沿著寬度方向之位置統一地進行處理。
如第4及5圖所示,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之寬度係於 周方向中兩側之端部領域中隨著接近前述兩側之端部而逐漸地縮窄,更具體而言,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及與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鄰接之領域的邊界係構成弧狀,詳而言之為圓弧狀,又,此種一側領域21a之輪廓係促進支持部21之一側領域21a自另一側領域21b立起而配合使用者1之頸部1b,因此,支持部21可正確地配合使用者之身材而減輕對使用者之負擔。
又,如第4、5及8圖所示,緩衝材33係於一側領域21a之寬度方向中另一側之緣部或緣部附近沿著該緣部縫在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兩者,因此,緩衝材33亦可迎合一側領域21a中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局部之伸縮而伸縮,即,可防止緩衝材33於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內偏離而無法發揮有效之緩衝作用。又,在沿著一側領域21a之緣部的針腳上一側領域21a容易相對於支持部21之其他領域搖動,因此可更有效地使支持部21順應使用者1之身材而進行面接觸。
若藉由含有如前述嬰兒背帶本體20之嬰兒背帶10,則包含於與使用者1肩部1a抵接之支持部21的布31、32會在一側領域21a及另一側領域21b中具有不同之伸縮性,因此,可有效地使支持部21順應使用者1之肩部1a而進行面接觸,故,可有效地分散為了支持嬰幼兒5而施加於使用者之力量,即,可分散施加於使用者1之負載而減輕對使用者1之負擔。
其次,詳述與嬰兒背帶本體20連接之保持構件40。如第2圖所示,保持構件40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另 一側之緣部附近與嬰兒背帶本體20連接。在此,所謂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係與前述寬度方向之一側相反之側,在嬰兒背帶本體20穿戴於使用者1上時為寬度方向中構成下側之側。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保持構件40主要係設置來防止被保持在嬰兒本體背帶20之嬰幼兒5朝前方滑落。
如第2、5及6圖所示,保持構件40包含有:基部41,係通過嬰幼兒5之股部者;及第1伸出部42a與第2伸出部42b,係分別自基部41伸出者,又,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係與基部41一側之端部連接,因此,保持構件40係具有T字形之形狀,且於T字形之三個端部中與嬰兒背帶本體20連結,故,藉由嬰兒背帶本體20與保持構件40可形成二個開口45a、45b。嬰幼兒5係分別將雙足插入該開口45a、45b而於坐在嬰兒背帶本體20之保持部22上的狀態下受到支持,因此,可更確實地防止支持於嬰兒背帶10之嬰幼兒5自嬰兒背帶本體20滑落,又,由於嬰幼兒5係保持於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同一位置,因此可藉由嬰兒背帶10更安定地支持嬰幼兒5。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係形成為可伸張,舉例言之,此種可伸張之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可依下述來形成,首先,準備在展開狀態下具有T字形形狀的布來作為保持構件40之材料,又,將呈現伸張狀態之彈性材43a、43b,例如橡膠接著在布相當於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之部分,此時,彈性材43a、43b係於其全長接著固定在相當於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之 部分,其結果,可與基部41同時地得到布能藉由彈性材43a、43b之復原力而收縮、伸張之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藉由將第1伸出部42a及第2伸出部42b作成可伸張,而可將嬰幼兒5之雙足分別插入藉由嬰兒背帶本體20與保持構件40所形成之二個開口45a、45b,並輕易地將嬰幼兒5放上嬰兒背帶本體上,又,具有保持構件40之嬰兒背帶10可應用在廣泛月齡範圍之嬰幼兒。
如前所述,T字形之保持構件40係於T字之三個端部中與嬰兒背帶本體20連結,如第5圖所示,保持構件40之基部41係縫在嬰兒背帶本體20之保持部22之周方向中的中央領域。保持構件40之第1伸出部42a係於相對基部41與保持部22之連接處之其中一連結部23a側處,縫在嬰兒背帶本體20上,而保持構件40之第2伸出部42b則於相對基部41與保持部22之連接處之另一連結部23b側處,縫在嬰兒背帶本體20上。更具體而言,基部41係於通過保持部22之周方向中心之寬度方向線La上與保持部22連接,又,在以通過基部41與保持部22之連接處之嬰兒背帶本體20寬度方向線La(參照第5圖)為中心的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線對稱位置上,配置有第1伸出部42a與保持部22之連接處及第2伸出部42b與保持部22之連接處,因此,在雙足分別插入二個開口45a、45b而將嬰幼兒5支持於嬰兒背帶10時,嬰幼兒5之背後會沿著嬰兒背帶本體20之大致寬度方向延伸而可於嬰幼兒5就座之狀態下安定地支持嬰幼兒5。
另,由第2、5及6圖中可理解,基部41、第1伸出部42a 及第2伸出部42b係分別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相同側之緣部20b附近(於本例中為下側緣部20b附近)與嬰兒背帶本體20連接。又,保持構件40係與藉由片狀材料30所構成之嬰兒背帶本體20之內側面,換言之為面對使用者1側之嬰兒背帶本體20面連接,因此,可使保持構件40於嬰兒背帶10之使用中不會朝外側露出,藉此,可防止保持構件40損害嬰兒背帶10之設計性。
在此,第6圖係於展開嬰兒背帶本體20之連結部23a、23b間之狀態下自上方顯示嬰兒背帶10之透視圖。如第6圖所示,相較於嬰兒背帶本體20及第1伸出部42a之連接處與嬰兒背帶本體20及第2伸出部42b之連接處間之保持構件20上的長度L4,嬰兒背帶本體20及第1伸出部42a之連接處與嬰兒背帶本體20及第2伸出部42b之連接處間之嬰兒背帶本體20上的長度L3會較長,因此,若穿戴有嬰兒背帶10之使用者1欲放上嬰幼兒而展開嬰兒背帶本體20之一對連結部23a、23b間,則T字形之保持構件40會自構成嬰兒背帶本體20之片狀材料30之片面立起,因此,在將嬰幼兒5放上嬰兒背帶10時,使用者1會察覺到保持構件40之存在,故,可防止未使用保持構件40而將嬰幼兒5放上嬰兒背帶本體20,即,可防止嬰兒背帶10之誤用而安全地支持嬰幼兒5。
若藉由含有如前述保持構件40之嬰兒背帶10,則保持構件40可於腿部周圍及腹部周圍保持嬰幼兒5,並將嬰幼兒5安定地保持於嬰兒背帶本體20上,因此,可更確實地防止嬰幼兒5自嬰兒背帶本體20滑落,且可更安全地支持嬰幼兒 5。又,藉由設置保持構件40,而可在視覺上賦予使用者1安心感,藉此,亦可充分地消除如嬰幼兒5恐怕會掉落之使用者1之不安。
其次,詳述可調整嬰兒背帶本體20沿著周方向之長度的調整機構50,於本實施形態中,調整機構50包含有:第1群掛具51,係安裝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保持部22者;第2群掛具52,係安裝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保持部22者;及細繩53,係搭掛在第1群掛具51與第2群掛具52間者。
第1群掛具51包含有可掛上或穿過細繩53之複數(例如三個以上)掛具,且包含於第1群之掛具51分別配置在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如第3圖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於第1群之掛具51係間隔地排列在相對於周方向呈傾斜或正交之一線Lb上,又,複數掛具51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的中央部至一側之緣部20a附近間配置。在此,所謂寬度方向中之一側係與前述寬度方向之一側相同側,且在嬰兒背帶本體20穿戴於使用者1上時為寬度方向中構成上側之側(參照第2及3圖)。
第2群掛具52只有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配置位置不同,其他則構成與第1群掛具51相同,具體而言,第2群掛具52包含有可掛上或穿過細繩53之複數(例如三個以上)掛具,且包含於第2群之掛具52分別配置在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於第2群之掛具52係間隔地排列在相對於周方向呈傾斜或正交之一線Lc上,又,複數掛具52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 度方向中的中央部至一側(上側)之緣部20a附近間配置。
排列有第1群掛具51之線Lb及排列有第2群掛具52之線Lc係通過嬰兒背帶本體20上在周方向上錯開之位置,更具體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所示,在以通過嬰兒背帶本體20之保持部22中周方向中心之寬度方向線La上為中心的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線對稱位置,延伸出排列有第1群掛具51之線Lb及排列有第2群掛具52之線Lc。又,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線Lb與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線Lc沿著周方向之疏離間隔係沿著寬度方向朝一側之緣部20a增長。
於本實施形態中,掛具51、52係藉由翻折帶狀細繩而將其兩端縫在嬰兒背帶本體20上來形成,即,掛具51、52係形成為具有貫通孔之筒狀,且藉由將細繩53穿過貫通孔而可保持細繩53,然而,此種掛具51、52之構造只不過是舉例,可適當地使用各種習知掛具。
另一方面,細繩53係交互地搭掛在包含於第1群之掛具51及包含於第2群之掛具52上,並沿著寬度方向朝一側之緣部20a延伸,即,細繩53係如所謂繫帶鞋中的鞋帶般搭掛在掛具51、52間。
另,第1群掛具51及第2群掛具52係設置於藉由片狀材料30所構成之嬰兒背帶本體20之外側面,換言之為未面對嬰幼兒5側之面,因此,可防止掛具51、52或細繩53陷入嬰幼兒5。
藉由綁緊、結合由此種構造所構成之調整機構50之細繩53,使保持部22可維持在勒緊狀態,即,保持部22可維 持在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比構成保持部22之片狀材料30本身沿著周方向之長度短的狀態,即,藉由適當地調節綁緊細繩53之量,而可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至少一側之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適當地調整一對連結部23a、23b間沿著周方向之保持部22之長度。
故,藉由放鬆調整機構50之細繩53,使用者1可輕易地進行嬰兒背帶本體20之穿戴,又,藉由放鬆調整機構50之細繩53,使用者1可輕易地將嬰幼兒5放上所穿戴之嬰兒背帶本體20內。
又,藉由在將嬰幼兒5支持於嬰兒背帶本體20內後繫緊細繩53,而可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上側之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進行調整,藉此,可於緊貼狀態下支持嬰幼兒5,又,保持部22會包住嬰幼兒5之臀部及背部而構成面接觸,因此,即使保持於嬰兒背帶本體20內之嬰幼兒5彎曲等,亦可防止嬰幼兒5自嬰兒背帶10朝後側掉落,此外,可藉由面來支持嬰幼兒5而減輕對嬰幼兒5之負擔。
再者,藉由放鬆細繩53,而可輕易地自嬰兒背帶本體20放下嬰幼兒5,同時使用者1亦可輕易地脫掉嬰兒背帶本體20。
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之調整機構50中,嬰兒背帶本體20上配置有第1群掛具51之位置與嬰兒背帶本體20上配置有第2群掛具52之位置沿著周方向之疏離距離係沿著寬度方向朝上側之緣部20a增長,因此,嬰兒背帶本體20之上側緣部20a側的調整範圍會變大。又,細繩53係沿著寬度方向 朝上側之緣部20a向上綁,且細繩53的結係形成於寬度方向中上側之緣部20a附近,因此,保持部22之周方向長度之變化量容易在嬰兒背帶本體20上側緣部20a側變大,因此可更顯著地發揮前述作用效果。
又,如前所述,於嬰兒背帶本體20內設置有保持構件40,且於嬰兒背帶本體20內嬰幼兒5係保持在大致同一位置,因此可有效地發揮調整機構50之機能。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圖所示,第1群掛具51及第2群掛具52係配置在面對嬰幼兒5背部之保持部22之領域,面對嬰幼兒5臀部之保持部22之領域則未加以配置,因此,藉由繫緊細繩53,而可在原封不動地維持於面對嬰幼兒5臀部之領域中沿著周方向之保持部22長度的狀態下,縮短於面對嬰幼兒5背部之領域中沿著周方向之保持部22的長度,其結果,可使嬰兒背帶本體20變形而相對於面對嬰幼兒5臀部之保持部22之領域將面對背部之保持部22之領域立起,藉此,可安心而舒適地支持就座狀態之嬰幼兒5。
若藉由含有如前述調整機構50之嬰兒背帶10,則可在將嬰幼兒5放上嬰兒背帶本體20後及自嬰兒背帶本體20放下嬰幼兒5後,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至少其中一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調整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因此,使用者1可輕易地將嬰幼兒5放上嬰兒背帶本體20,同時可輕易地自嬰兒背帶本體20放下嬰幼兒5。又,使用者可透過嬰兒背帶10於緊貼狀態下支持嬰幼兒5,因此,可減輕對支持嬰幼兒5之使用者1的負擔,再者,可包住嬰 幼兒5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因此可減輕對受到支持之嬰幼兒5的負擔。
另,關於前述實施形態,可於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舉例言之,前述支持部21之構造並不限於前述嬰兒背帶10,亦可適用在各種嬰兒背帶。
又,如第9至13圖所示,亦可變更調整機構之構造,另,以下參照第9至13圖說明調整機構之變形例,然而,於第9至13圖中,與第1至8圖所示之前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係附上同一符號,同時省略詳細說明。
首先,說明第9圖所示之調整機構之第1變形例。於第9圖所示之例子中,調整機構60係具有相對於寬度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延伸且兩端安裝於保持部22之複數(例如三個以上)帶狀構件61,又,各帶狀構件61兩端間之長度係作成可變更。
於圖示之具體例中,帶狀構件61係朝周方向延伸,並將兩端安裝於保持部22,又,複數帶狀構件61係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搭掛在相對於周方向呈傾斜或正交之前述線Lb及線Lc間,複數帶狀構件61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的中央部與一側之端部20a附近間間隔地配置。
又,各帶狀構件61包含有:第1皮帶62a,係其中一端部縫在保持部22上者;第2皮帶62b,係其中一端部縫在保持部22上者;及調節件(例如梯狀物)63,係安裝於第2皮帶 62b之另一端部者。又,調節件63可與第1皮帶62a卡合而固定於第1皮帶62a所期望之位置上。
若藉由此種調整機構60,則亦可得到與前述調整機構50相同之作用效果,即,藉由適當地變更各帶狀構件61之長度,可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至少其中一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調整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因此,使用者1可緊貼地支持嬰幼兒5,且可輕易地使嬰幼兒5上下嬰兒背帶,又,可包住嬰幼兒5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更可將嬰兒背帶10應用在廣泛月齡範圍之嬰幼兒5。
另,於該第1變形例中並不限於圖示之具體例,帶狀構件61亦可使用兩端間之長度可變更之各種習知構件,舉例言之,亦可使用由帶扣所構成之調節件,且亦可使用細繩來取代第1皮帶62a及第2皮帶62b。
其次,參照第10及11圖說明第2變形例。於第10及11圖所示之例子中,調整機構70包含有:第1卡合件71,係相對於周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呈線狀延伸者;及第2卡合件72,係相對於周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呈線狀延伸,且可與前述第1卡合件71呈線狀卡合者,又,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係於周方向上相互錯開之位置上分別安裝於保持部22。於本例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係分別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一側之端部20a附近與另一側之端部20b附近間延伸。
另,於第10圖所示之調整機構70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係呈現非卡合狀態,於第11圖所示之調整機構70 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則呈現卡合狀態。
於圖示之具體例中,調整機構70係具有所謂之拉鍊(緊固件、拉鍊),因此,調整機構70係具有可滑動地安裝於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中之任一者之固定件73,固定件73係藉由相對於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滑動而使第1卡合件71與第2卡合件72卡合或解除第1卡合件71與第2卡合件72之卡合。如第10圖中可理解,安裝有第1卡合件71之位置至安裝有第2卡合件72之位置沿著周方向之保持部22上的長度係沿著寬度方向朝其中一緣部20a增長。再者,依據圖示例,保持部22係於其中一緣部20a附近設置一對輔助固定件74a、74b,且一對輔助固定件74a、74b係卡合而彼此相互卡止。
若藉由此種調整機構70,則亦可得到與前述調整機構50相同之作用效果,即,可藉由簡單之操作,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至少其中一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將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調整為預先設定之長度,因此,使用者1可緊貼地支持嬰幼兒5,且可輕易地使嬰幼兒5上下嬰兒背帶,又,可包住嬰幼兒5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
另,於該第2變形例中並不限於圖示之具體例,亦可將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中之至少一者設置二個以上,若藉由此種構造,則可將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調整為預先設定二種以上之長度中之任一者,若藉由此種調整機構,則可將嬰兒背帶10應用在廣泛月齡範圍之嬰幼兒5。 其次,參照第12圖說明第3變形例。於第12圖所示之例子中,調整機構80包含有:第1卡合件81,係相對於周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延伸者;及第2卡合件82,係相對於周方向呈正交或傾斜地延伸,且可與前述第1卡合件81卡合者。於本例中,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係分別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一側之端部20a附近與另一側之端部20b附近間延伸,又,於本例中,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係構成面緊固件。
於圖示之具體例中,調整機構80更包含有安裝於保持部22且可相對於保持部22搖動之舌部83,又,第2卡合件82係安裝於舌部83之內面,且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係配置於周方向上相互錯開之保持部22上之位置。又,朝周方向繫緊保持部22,直到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相互面對為止,並使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重疊,藉此,可將保持部22之周方向長度維持在比構成保持部22之片狀材料30本身沿著周方向之長度短的長度。
若藉由此種調整機構80,則亦可得到與前述調整機構50相同之作用效果,即,可藉由簡單之操作,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至少其中一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調整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因此,使用者1可緊貼地支持嬰幼兒5,且可輕易地使嬰幼兒5上下嬰兒背帶,又,可包住嬰幼兒5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更可將嬰兒背帶10應用在廣泛月齡範圍之嬰幼兒5。
其次,參照第13圖說明第4變形例。於第13圖所示之例 子中,調整機構90包含有:複數(例如三個以上)卡合件91,係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保持部22者;第1群收容件92,係設置成分別對應於複數卡合件91,且各自可與對應之卡合件91卡合之複數收容件92,又,各自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保持部22者;及第2群收容件93,係設置成分別對應於複數卡合件91,且各自可與對應之卡合件91卡合之複數收容件93,又,各自於寬度方向中相互不同之位置上安裝於保持部22者,又,卡合件91係於周方向上錯開第1群收容件92及第2群收容件93而配置於保持部22上,且第1群收容件92係於周方向上錯開第2群收容件93而配置於保持部22上。
於圖示之具體例中,卡合件91係排列在相對於周方向呈傾斜或正交之一線Lb1上,複數卡合件91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的中央部與一側之端部20a附近間間隔地配置。第1群收容件92係排列在相對於周方向呈傾斜或正交之一線Lc1上,包含於第1群之複數收容件92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的中央部與一側之端部20a附近間間隔地配置。又,第2群收容件93係排列在相對於周方向呈傾斜或正交之一線Lc2上,包含於第2群之複數收容件93係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的中央部與一側之端部20a附近間間隔地配置。又,安裝有卡合件91之位置至安裝有對應於該卡合件之收容件92、93之位置於保持部22上沿著周方向的長度係沿著寬度方向朝一側之緣部20a增長,換言之,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線Lb1與嬰兒背帶本體20上之線 Lc1及線Lc2沿著周方向之疏離間隔係沿著寬度方向朝一側之緣部20a增長。
又,於本變形例中,卡合件91係由鉤所構成,收容件92、93則由吊帶所構成,然而,並不限於該例,卡合件91及收容件92、93可使用各種能彼此卡合而相互卡止之習知構件。
藉由使複數卡合件91與第1群收容件92卡合,或藉由使複數卡合件91與第2群收容件93卡合,可將保持部22之周方向長度維持在比構成保持部22之片狀材料30本身沿著周方向之長度短的長度。
若藉由此種調整機構90,則亦可得到與前述調整機構50相同之作用效果,即,可藉由簡單之操作,於嬰兒背帶本體20之寬度方向中至少一側之緣部20a附近至中央部間,將保持部22沿著周方向之長度調整為預先設定之長度,因此,使用者1可緊貼地支持嬰幼兒5,且可輕易地使嬰幼兒5上下嬰兒背帶,又,可包住嬰幼兒5之臀部及背部而以面來支持。
另,於該第4變形例中並不限於圖示之具體例,亦可省略第1群收容件92及第2群收容件93中之任一者,又,卡合件91亦可使用鉤以外之各種習知構件,且收容件92、93亦可使用吊帶以外之各種習知構件。
1‧‧‧使用者
1a‧‧‧肩部
1b‧‧‧頸部
5‧‧‧嬰幼兒
10‧‧‧嬰兒背帶
20‧‧‧嬰兒背帶本體
20a‧‧‧上側緣部
20b‧‧‧下側緣部
21‧‧‧支持部
21a‧‧‧一側領域
21b‧‧‧另一側領域
22‧‧‧保持部
23a,23b‧‧‧連結部
30‧‧‧片狀材料
31,31a,31b‧‧‧內側布
32,32a,32b‧‧‧外側布
33‧‧‧緩衝材
35a‧‧‧經紗
35b‧‧‧緯紗
40‧‧‧保持構件
41‧‧‧基部
42a‧‧‧第1伸出部
42b‧‧‧第2伸出部
43a,43b‧‧‧彈性材
45a,45b‧‧‧開口
50,60,70,80,90‧‧‧調整機構
51‧‧‧第1群掛具
52‧‧‧第2群掛具
53‧‧‧細繩
61‧‧‧帶狀構件
62a‧‧‧第1皮帶
62b‧‧‧第2皮帶
63‧‧‧調節件
71,81‧‧‧第1卡合件
72,82‧‧‧第2卡合件
73‧‧‧固定件
74a,74b‧‧‧輔助固定件
83‧‧‧舌部
91‧‧‧卡合件
92‧‧‧第1群收容件
93‧‧‧第2群收容件
La‧‧‧寬度方向線
Lb‧‧‧線
Lb1‧‧‧線
Lb2‧‧‧線
Lc‧‧‧線
第1圖係於被使用者穿戴之狀態下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嬰兒背帶之透視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透視圖。
第3圖係於展開在平面上之狀態下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正視圖。
第4圖係於展開在平面上之狀態下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側視圖。
第5圖係於展開保持構件之狀態下自內側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圖。
第6圖係於敞開嬰兒背帶本體之狀態下自上方顯示第1圖所示之嬰兒背帶之透視圖。
第7圖係顯示沿著第5圖之VII-VII線之嬰兒背帶之支持部截面及配置於支持部之各領域之布的紗線延伸方向圖。
第8(a)、8(b)圖係用以說明由織物所構成之布的伸縮性圖。
第9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1變形例之圖。
第10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2變形例之圖。
第11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2變形例之圖。
第12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3變形例之圖。
第13圖係對應於第3圖之圖,且為顯示調整機構之第4變形例之圖。
1‧‧‧使用者
1a‧‧‧肩部
1b‧‧‧頸部
5‧‧‧嬰幼兒
10‧‧‧嬰兒背帶
20‧‧‧嬰兒背帶本體
21‧‧‧支持部
21a‧‧‧一側領域
21b‧‧‧另一側領域
22‧‧‧保持部
23a‧‧‧連結部
50‧‧‧調整機構

Claims (16)

  1. 一種嬰兒背帶,具有嬰兒背帶本體,且該嬰兒背帶本體形成為環狀,並包含有:支持部,係構成為可掛在使用者之肩部者;保持部,係構成為可保持嬰幼兒者;及一對連結部,係自兩側連結前述支持部及前述保持部者,又,前述支持部包含有由織物所構成之布,且該織物包含有經紗及緯紗,又,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係與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不同,且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一側,而前述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另一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布及配置於前述另一側領域之布係由同一織物所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前述寬度方向之一側係於前述支持部掛在使用者之肩部時,於寬度方向上接近使用者之頸部的一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前述支持部之前述另一側領域係前述支持部之前述一側領域以外之領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於配置在前述 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及前述緯紗相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於配置在前述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及前述緯紗相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以30°以上、60°以下之角度傾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於配置在前述另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前述緯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之角度係0°以上、15°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於配置在前述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前述緯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係大於配置在前述另一側領域之布中,前述經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及前述緯紗與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構成之角度中較小者之角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前述支持部之布包含有:內側布,係構成為可面對使用者之肩部者;及外側布,係相對於前述內側布配置者,又,於前述內側布與前述外側布間設置有緩衝材,且該緩衝材具有伸縮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嬰兒背帶,其中前述緩衝材係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寬度方向中另一側之緣部或前述緣 部附近,沿著該緣部縫在前述內側布及外側布中之至少一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嬰兒背帶,其中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外側布及配置於前述一側領域之內側布係由一片於前述支持部之寬度方向中一側之緣部翻折之織物所構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前述一側領域之寬度係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周方向中兩側之端部領域中,隨著接近前述兩側之端部而縮窄。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係由無端片狀材料所構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係隨著自前述支持部經由前述連結部朝向前述保持部,連續地擴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背帶,其中環狀之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係掛在使用者一側之肩部,同時通過使用者另一側之腋下而被使用者穿戴。
  16. 一種嬰兒背帶之支持部,係構成為可掛在嬰兒背帶之使用者肩部之細長狀支持部,且包含有由織物所構成之布,而該織物包含有經紗及緯紗,又,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係與配置於前述支持部之另一側領域之布中紗線之延伸方向不同,且前述支持部之一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一側,而前述支持部之另一 側領域係位於前述嬰兒背帶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另一側。
TW097107014A 2007-03-13 2008-02-29 Baby strap and baby strap support TWI4183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3743A JP2008220669A (ja) 2007-03-13 2007-03-13 子守帯
JP2007063720A JP2008220667A (ja) 2007-03-13 2007-03-13 子守帯
JP2007063703A JP2008220666A (ja) 2007-03-13 2007-03-13 子守帯および子守帯の支持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7975A TW200847975A (en) 2008-12-16
TWI418322B true TWI418322B (zh) 2013-12-11

Family

ID=44806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7014A TWI418322B (zh) 2007-03-13 2008-02-29 Baby strap and baby strap support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220666A (zh)
CN (3) CN102224991A (zh)
HK (1) HK1124499A1 (zh)
TW (1) TWI4183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4220A (zh) * 2020-11-16 2022-05-17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衬垫及其幼儿载具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21U (ja) * 1993-08-23 1995-03-14 株式会社ティーレックス ベビーキャリ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08278A7 (zh) * 1972-11-28 1974-06-21 Sage Jean
US4402440A (en) * 1981-05-22 1983-09-06 Patricia K. Purtzer Infant carrier
US4434920A (en) * 1982-02-22 1984-03-06 Snugli, Inc. Soft orthopedic pouch-type infant carrier
FR2662339B3 (fr) * 1990-05-22 1992-09-04 Schlegel Arlette Porte-charge en particulier porte-bebe.
CN2231886Y (zh) * 1995-06-22 1996-07-31 杨洁 婴儿抱带
CN2243831Y (zh) * 1996-01-25 1997-01-01 上海长江数控设备厂 便携式婴儿弹性躺椅
US5957355A (en) * 1997-12-12 1999-09-28 Johnson Worldwide Associates Pack compression system
US6170130B1 (en) * 1999-01-15 2001-01-0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ashing system
US6290114B1 (en) * 2000-04-13 2001-09-18 Bbc Mfg Back pack for use with hunting bow and method
CN2430078Y (zh) * 2000-07-25 2001-05-16 蔡铭霖 一种婴儿抱袋
US6595396B2 (en) * 2001-05-25 2003-07-22 Quinn L. Cummings Apparatus for carrying an infan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21U (ja) * 1993-08-23 1995-03-14 株式会社ティーレックス ベビーキャリ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3964B (zh) 2011-11-23
HK1124499A1 (en) 2009-07-17
CN102224991A (zh) 2011-10-26
CN101263964A (zh) 2008-09-17
CN102318981A (zh) 2012-01-18
JP2008220666A (ja) 2008-09-25
TW200847975A (en) 2008-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5677B (zh) 具有多个承载取向的可调整儿童载具
EP3579728B1 (en) Baby carrier system
US10555620B2 (en) Baby carrier with ties
US10045634B2 (en) Infant carrier with adjustable side panels and torso band
US6443339B1 (en) Baby carrier used for holding baby in both face-to-face and forward-facing manners
KR102294585B1 (ko) 어린이 캐리어
JP6718167B2 (ja) 子守帯
JP2006231033A (ja) ベビースリング
CN111447859A (zh) 幼儿用背带
JP2005058726A (ja) 肩ベルト及びその肩ベルトを備えた子守帯
RU2759643C2 (ru) Перенос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ладенцев или маленьких детей
TWI418322B (zh) Baby strap and baby strap support
WO2020255112A1 (en) Child carrier system comprising a simultaneous connection and progressive adjustment system for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dorsal support panel
JP2008220669A (ja) 子守帯
JP2008220667A (ja) 子守帯
KR20200111647A (ko) 캐리어 기능을 구비한 앞치마
JP3375254B2 (ja) 乳幼児保持具
EP3673770B1 (en) Baby carrier with ties
AU2015257322B2 (en) A safety device for use with a safety harness
US20230190008A1 (en) Baby carrier
JP5913198B2 (ja) パンツ
JP2018175607A (ja) おんぶ紐
JP2024041127A (ja) 運搬支援具
JP2023081006A (ja) 子守帯
JP2010029236A (ja) 抱っこ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