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4282B -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able sheet - Google Patents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able shee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4282B
TWI414282B TW95116071A TW95116071A TWI414282B TW I414282 B TWI414282 B TW I414282B TW 95116071 A TW95116071 A TW 95116071A TW 95116071 A TW95116071 A TW 95116071A TW I414282 B TWI414282 B TW I4142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large diameter
fiber
elastic
embo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5116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6167A (en
Inventor
Hideyuki Kobayashi
Koji Kanazawa
Akihiko Gunji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06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6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4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4282B/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Description

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之延伸方法及伸縮性薄片。
已知有一種獲得伸縮性片材之方法,其係將具有彈性伸縮性之片材及實質上非彈性之片材部分地結合後,施加延伸加工。例如於EP0556749A1中記載一種彈性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將緩和狀態之片狀彈性體及與該彈性體具有同等之伸展性但不具伸展回復性之片狀基材,於長向(MD)連續地結合,於寬方向(CD)不連續地結合,形成彈性複合體之後,在不發生基材切斷、破壞之範圍內,使該彈性複合體伸展至伸展極限,使基材產生永久變形後,使伸展緩和。
然而,於如上所述以往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中,依照延伸程度的不同,有部分地接合之2片片材之間在延伸加工時剝離,使製成之伸縮性薄片之拉伸強度變得不足,或發生起毛或破裂,觸感及外觀惡化之虞。為了防止此種問題,可考慮抑制延伸加工時之伸展率等,但於該情況,難以獲得高伸縮性之薄片。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使包含具有彈性伸縮性之彈性層及實質上非彈性之非彈性纖維層,且前述兩層部分地接合之疊層薄片,以前述兩層彼此之間之接合部為基點延伸,而獲得伸縮性薄片者(以下稱第1發明時係指此發明)。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使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纖維薄片,以前述壓花部為基點延伸,而獲得伸縮性薄片者(以下稱第2發明時係指此發明)。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延伸步驟,其係使包含具有彈性伸縮性之彈性層及實質上非彈性之非彈性纖維層且兩層部分地接合之帶狀的疊層薄片、或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成分且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帶狀的纖維薄片,插通於一對凹凸輥之間,該一對凹凸輥係分別於軸長方向交互地形成有大徑部及小徑部,且以一凹凸輥之大徑部活動式地插入於另一凹凸輥之大徑部之間之方式組合;且,於前述延伸步驟中,使前述疊層薄片或前述纖維薄片之寬方向上之前述兩層彼此之接合部或前述壓花部之位置,與凹凸輥之大徑部之位置一致,使該疊層薄片或前述纖維薄片於其寬方向延伸。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疊層薄片之延伸方法,其係使具有彈性伸縮性之彈性層及實質上非彈性之非彈性纖維層,且兩層局部地接合之疊層薄片,以前述兩層彼此之接合部為基點延伸者。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纖維薄片之延伸方法,其係包含使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纖維薄片,以壓花部為基點延伸者。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伸縮性薄片,其係包含具有彈性伸縮性之彈性層及實質上非彈性之非彈性纖維層,且兩層接合之接合部形成於薄片之延伸方向之複數處者;於前述伸縮性薄片之至少單面上,具有分別延伸於對前述延伸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之隆起部及溝部,該隆起部及該溝部交互形成於前述延伸方向,且分別形成有複數個;前述接合部至少位於前述隆起部。
並且,本發明係提供一種伸縮性薄片,其係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於薄片之延伸方向之複數處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者;於前述伸縮性薄片之至少單面上,具有分別延伸於對前述延伸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之隆起部及溝部,該隆起部及該溝部交互形成於前述延伸方向,且分別形成有複數個;前述壓花部至少位於前述隆起部。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如圖3(a)及圖3(c)所示,於具有彈性伸縮性之第1纖維層(彈性層)1之兩面,分別疊層有實質上非彈性之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2、3,對此等以規則圖案部分地接合之疊層薄片10A施以延伸加工。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可使用如圖1所示而獲得之疊層薄片10A。亦即,於自第1梳棉機21供給並朝一方向(流動方向,MD)連續搬送之纖維網(第3纖維層)3上,供給由纖維成形機22所成形之彈性纖維1',於該纖維網3上,連續形成含彈性纖維1'之層(第1纖維層)1。進一步於其上,連續供給從第2梳棉機23所供給之纖維網(第2纖維層)2之後,對所獲得之3層構造之疊層薄片10B,藉由風吹方式之吹風機24施以熱風處理,對熱風處理後之疊層薄片10B,藉由壓花裝置25施以熱壓花加工;該壓花裝置25係具備:於周面規則地配置有壓花用凸部之壓花輥26、及與其相對配置之砧輥27。藉此,如圖2以及圖3(a)及圖3(c)所示,獲得接合部4以規則圖案形成之疊層薄片10A。
於上述疊層薄片10A之製造方法中,以彈性纖維及非彈性纖維之熱熔著或纖維之交纏為目的,進行由吹風機24所進行之熱風處理,但亦可省略該熱風處理。
說明有關疊層薄片10A之較佳構成。
第1纖維層(彈性層)1係具有可伸展,且從伸展力解放時會收縮之性質,至少在平行於面之一方向上,100%伸展後使其收縮時之殘留形變宜為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至少於MD方向及CD方向中之任一方,宜符合此等值,更宜於兩方向均符合。最大伸度為30~500%,特別宜為300~500%。
第1纖維層(彈性層)1宜含有彈性材料所構成之彈性纖維。作為彈性材料可列舉熱塑性彈性體、橡膠、乙烯.丙烯共聚物等,其等中,從纖維狀彈性體可較容易成形之觀點考量,尤以熱塑性彈性體為佳。作為熱塑性彈性體可列舉:聚胺基甲酸酯、苯乙烯系(SBS、SIS、SEBS、SEPS等)、烯烴系(乙烯、丙烯、丁烯等之共聚物等)、氯乙烯系、聚酯系等。其等可單獨使用一種或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第1纖維層1中,含彈性材料之彈性纖維之含有率為50~100重量%,特別宜為75~100重量%。於第1纖維層之彈性纖維樹脂中,亦可含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PET或PBT)、尼龍等非彈性樹脂,或有機或無機顏料、各種添加劑(抗氧化劑、可塑劑等)。此外,於第1纖維層中,可含有非彈性纖維、有機或無機顏料。
作為彈性層,亦可使用膜狀或網狀者等來取代含纖維層者。作為膜或網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上述各種彈性材料。
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2、3係具有伸展性,但實質上為非彈性者。於此所謂的伸展性可為以下任一種情形,即:構成纖維本身伸展之情形,及構成纖維本身雖不伸展,但於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著之兩纖維彼此遠離,或藉由纖維彼此之熱熔著等而以複數條纖維形成之立體構造在構造上產生變化或構成纖維扯碎,而作為纖維層伸展之情形。
作為構成非彈性纖維層之纖維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PET或PBT)、尼龍等或聚乳酸等生物降解樹脂所構成之纖維等。構成非彈性纖維層之纖維為短纖維或長纖維均可,且為親水性或撥水性均可。此外,亦可使用芯鞘型之複合纖維、分割纖維、異形剖面纖維、捲縮纖維、熱收縮纖維等。此等纖維可單獨使用一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特別是短纖維容易因為延伸而起毛,但若使用本方法,由於難以破壞接合部,因此從可製成強度高,可防止起毛且觸感良好之纖維層之觀點考量,為佳。
例如如圖2及圖3(a)及圖3(c)所示,接合部4宜於疊層薄片10A之流動方向(MD)及其正交方向(CD)之二方向,不連續地形成。此外,從獲得肌膚觸感良好之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之觀點考量,疊層薄片10A中之第2纖維層及/或第3纖維層,較好的是接合部4於疊層薄片10A之表面形成凹部,接合部4以外之部分成為凸部。
於第1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對3層構造之疊層薄片10A施以延伸加工。
於第1實施形態中,如圖1、圖3(b)及圖3(d)所示,使用具備一對凹凸輥33、34之延伸裝置30,使疊層薄片10A延伸於與其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CD),該一對凹凸輥33、34係分別於軸長方向交互形成有大徑部31、32及小徑部(未圖示)。
延伸裝置30係藉由周知之升降機構,使一方或雙方之凹凸輥33、34之樞支部上下位移,以便可調節兩輥33、34間之間隔而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方法中,如圖1、圖3(b)及圖3(d)所示,以一凹凸輥33之大徑部31活動式地插入於另一凹凸輥34之大徑部32之間,且該另一凹凸輥34之大徑部32活動式地插入於前述一凹凸輥33之大徑部31之間之方式,組合各凹凸輥33、34,且於此狀態之兩輥33、34間插入疊層薄片10A,使該疊層薄片10A延伸。
於此延伸步驟中,如圖2及圖3(a)~圖3(d)所示,使疊層薄片10A之寬方向上之接合部4之位置、與凹凸輥33、34之大徑部31、32之位置一致。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於疊層薄片10A上係形成有複數條之接合部行(於圖2中圖示10條),該接合部行係在MD方向上成列且直線狀地排列有複數個接合部4而形成,於圖2中,關於以位於最左側之接合部行R1 為首,從該處開始每隔1個之各接合部行R1 所包含之接合部,一方凹凸輥33之大徑部31之位置係一致;關於以從左開始第二個接合部行R2 為首,從該處開始每隔1個之各接合部行R2 所包含之接合部,另一方凹凸輥34之大徑部32之位置係一致。於圖2中,以符號31、32所示之範圍係表示,於疊層薄片10A插入於兩凹凸輥33、34間之狀態之一時點,與各輥之大徑部31、32之周面重疊之範圍。
根據本實施形態,疊層薄片10A通過凹凸輥33、34之間時,如圖3(b)及圖3(d)所示,接合部4與任一凹凸輥之大徑部31、32重疊,另一方面,與大徑部31、32不重疊之大徑部彼此間之區域,亦即上述接合部行之間之區域係積極地被拉伸。如此,藉由使疊層薄片10A以接合部4為基點延伸,可防止破壞接合部4(層間剝離等),同時可使疊層薄片10A之接合部以外之部分有效率地延伸。此外,藉由此延伸,於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2、3會產生即使疊層薄片10A收縮仍不回復之變化,藉由此變化,大幅降低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2、3妨礙彈性纖維層之自由伸縮之程度。
藉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有效率地製造高伸縮性、肌膚觸感柔軟,且強度高、少有破裂或起毛之外觀良好之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
作為於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2、3所產生之即使疊層薄片10A收縮仍不回復之變化,如上所述,可列舉:構成纖維伸展至不能回復;於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著之兩纖維彼此之間相遠離;藉由纖維彼此之熱熔著等以複數條纖維形成之立體構造在構造上產生變化;或構成纖維扯碎等。其中,從獲得肌膚觸感良好之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之觀點考量,構成纖維宜熱熔著之兩纖維彼此之間相遠離,或構成纖維部分地扯碎至起毛不甚嚴重之程度。
於圖4(a)及圖4(b)中,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所獲得之伸縮性不織布10之剖面。圖4(a)係對應於圖2之I-I線剖面之剖面,圖4(b)係對應於圖2之II-II線剖面之剖面。
此外,圖5(a)係顯示伸縮性不織布10之非彈性纖維層2側之面之模式平面圖,圖5(b)係沿著圖5(a)之III-III線之剖面圖。
如圖5(b)所示,伸縮性不織布10係具有在彈性伸縮性之第1纖維層(彈性層)1之兩面分別疊層有實質上非彈性之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2、3之構造。而且,於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10之延伸方向(圖中D1方向)上之複數處,形成有從第2纖維層2至第3纖維層3在厚度方向一體化之接合部4、4...。
於此,所謂延伸方向係指使彈性層與非彈性纖維層之兩層部分地接合之疊層薄片,或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纖維薄片延伸,以獲得伸縮性薄片時之施以延伸之方向,係與薄片之面平行之方向。於伸縮性薄片中,延伸方向為伸縮方向,從伸縮性薄片無法確認延伸方向時,以伸縮方向之最大伸縮方向作為延伸方向。最大伸縮方向係伸縮性薄片僅於與該薄片之面平行之方向中之一方向伸縮時之方向,於與該薄片之面平行之方向中之複數方向伸縮時,則將拉伸試驗中之伸展方向中,對最大強度點之伸度(最大伸度)最低方向成正交之方向,作為最大伸縮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伸縮性不織布10係將上述疊層薄片10A於寬方向(CD方向)延伸所獲得,與疊層薄片10A之寬方向相同之方向最富有伸縮性。因此,與疊層薄片10A之寬方向相同之方向,換言之即正交於製造時之機械方向(MD)之方向(CD)為延伸方向且為最大伸縮方向。
如圖4(a)、圖4(b)、圖5(a)及圖5(b)所示,伸縮性不織布10係於其兩面分別具有複數之隆起部12及複數之溝部13。而且,於伸縮性不織布10之任一面,隆起部12及溝部13皆分別沿著對伸縮性不織布10之延伸方向(圖中D1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圖中D2方向)延伸,且於延伸方向(圖中D1方向)交互形成。
於伸縮性不織布10之兩面,如此分別於延伸方向交互形成隆起部12及溝部13。藉此,伸縮性不織布10其剖面在微觀上成為波形形狀。此波形形狀係藉由製造伸縮性不織布10時之延伸加工所產生。此波形形狀係對伸縮性不織布10賦予伸縮性之結果所產生者,不會對不織布10之觸感本身造成大的不良影響,可獲得更柔軟之不織布。
如圖5(a)所示,伸縮性不織布10之各面之隆起部12係作為全體,沿著大致與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圖中D2方向)延伸。於隆起部12之長向上,間斷地形成有複數之上述接合部4。接合部4位於隆起部12之寬方向之大致中央。
隆起部12,其長向上之接合部4與接合部4之間之大致中央部分12a最高,另一方面,接合部4及其周圍相對地變低,且於隆起部12之一部分形成小凹部12b。
於本實施形態之伸縮性不織布10,在溝部13亦於其長向上間斷地形成有複數之接合部4,該接合部4位於溝部13之寬方向之大致中央。
藉由於隆起部12形成接合部4,可防止產生起毛。
於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中,只要將接合部形成於由該伸縮性薄片之任一面側看來為隆起部之處即可。亦即,即使將接合部形成於由伸縮性薄片之一面側看來為溝部之處,只要該溝部從另一面側看來為隆起部,該接合部仍為形成於隆起部之接合部。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伸縮性不織布10係位於隆起部12之接合部行R1 與位於相鄰接之溝部13之接合部行R2 之間之區域可伸縮,另一方面,位於隆起部12之接合部行R1 及位於溝部13之接合部行R2 則實質上分別不伸縮,或即使伸縮,其伸縮程度比接合部行間之區域低。於此,隆起部12之接合部行R1 係與各隆起部12之複數接合部4重疊,且具有與各接合部4之寬度實質上相同寬度之帶狀區域。溝部13之接合部行R2 係與各溝部13之複數接合部4重疊,且具有與各接合部4之寬度實質上相同寬度之帶狀區域。
為了不使疊層薄片10A(第2發明中之纖維薄片)破損,凹凸輥之大徑部之周面宜不尖銳,宜如圖3(b)及圖3(d)所示,成為特定寬度之平坦面。大徑部之前端面之寬度W[參考圖3(b)]宜為0.3~1 mm,宜為接合部4之CD方向之尺寸之0.7~2倍,特別宜為0.9~1.3倍。
此外,大徑部間之間距P[參考圖3(b)]宜為0.7~2.5 mm,宜為接合部4之CD方向之尺寸之1.2~5倍,特別宜為2~3倍。藉此可獲得如同布之外觀,並獲得良好之肌膚觸感。此外,為了使位置關係一致,疊層薄片10A之接合部4之CD方向之間距(相鄰於CD方向之接合部行R1 彼此之間之間距,或相鄰於CD方向之接合部行R2 彼此之間之間距)P1[參考圖3(a)],係相對於大徑部間之間距P基本上為2倍,但由於疊層薄片10A之CD方向之伸展或收縮(neck in),只要在1.7倍~2.3倍之範圍內,即可使位置一致。藉由將大徑部間之間距P與接合部4之間距P1設定於此比率,可使疊層薄片10A中具有接合部行之部分穩定地定位在與大徑部接觸之位置。而且,相較於與大徑部接觸之部分,疊層薄片10A之通過大徑部之部分係高倍率地延伸。由於相較於通過大徑部之部分,疊層薄片10A之壓接於凹凸輥之大徑部之部分係延伸倍率變低,因此,具有接合部行之部分之位置與大徑部之位置不易於延伸方向偏移。
作為使疊層薄片10A以彈性層與非彈性纖維層之接合部4為基點而延伸之方法,除了如上述實施形態般,使接合部4之位置與凹凸輥之大徑部31、32之位置一致,使大徑部31、32間積極地延伸之方法以外,亦可使用日本特開平6-133998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
此外,於圖3(a)~圖3(d)所示之方法中,擴大一方凹凸輥之大徑部與另一方凹凸輥之小徑部之間之間隙,以該大徑部與小徑部之間未夾有疊層薄片10A之構成來進行延伸,但亦可縮窄兩者間之間隔,以夾住疊層薄片10A之構成而進行延伸。
藉由前述延伸加工,疊層薄片10A之厚度在延伸加工前後宜增加至1.1倍~3倍,特別宜增加至1.3倍~2倍。藉此,非彈性纖維層2、3之纖維會塑性變形而延伸,纖維從而變細,在此同時,非彈性纖維層2、3變得更膨鬆,觸感良好且緩衝性良好。
若延伸加工前之疊層薄片10A之厚度為薄,具有可縮小搬運及保管疊層薄片10A之輥狀坯布之空間之優點。
進而,藉由前述延伸加工,疊層薄片10A之彎曲剛性係相較於延伸加工前變化為30~80%,特別宜變化為40~70%。藉此,可獲得褶皺性良好且柔軟之不織布。此外,由於延伸加工前之疊層薄片10A之彎曲剛性高,於搬送線上,疊層薄片10A不易產生皺褶,因此較適宜。而且,於延伸加工時,疊層薄片10A亦不會產生皺褶,容易加工,因此較適宜。
延伸加工前後之疊層薄片10A之厚度或彎曲剛性,可依照用於非彈性纖維層2、3之纖維之伸度、壓花輥之壓花圖案、凹凸輥33、34之間距或前端部之厚度、咬合量而控制。
若接合部之數量中之40%以上,更佳為70%以上是以接合部為基點而延伸者,則可獲得高伸縮性、觸感或外觀良好且最大強度亦高、膨鬆且緩衝性優異之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
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對含有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單層之纖維薄片,施以延伸加工。
作為第2實施形態之纖維薄片可使用:(1)在芯部由彈性成分構成,鞘部由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構成之芯鞘型複合纖維,或由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成分構成之並列型或多數分割型之複合纖維所構成之纖維網或各種製法之不織布等上,藉由壓花加工,以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圖案形成壓花部者;(2)在以混合狀態含有彈性纖維及非彈性纖維之纖維網或各種製法之不織布等上,藉由壓花加工,以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接合部相同之圖案形成壓花部者等。作為纖維薄片之具體例,可列舉於以梳棉法所獲得之纖維網,或藉由紡黏、熔噴等而紡織之纖維網、水流交織纖維網、針交織纖維網上,以熱輥形成以平面視為散點狀之多數之熱熔著部者。
作為彈性成分,可列舉上述彈性纖維之構成材料。作為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可列舉上述非彈性纖維之構成材料。
於第2實施形態中,纖維薄片之延伸係以壓花部為基點而延伸。作為其方法,與第1實施形態中以接合點為基點而使疊層薄片延伸相同,只要以壓花部為基點而使纖維薄片延伸即可。例如使壓花部與凹凸輥之大徑部之位置對齊,將單層之纖維薄片插入於凹凸輥,以取代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使接合部4與凹凸輥之大徑部之位置對齊,將3層構造之疊層薄片10A插入於凹凸輥。
藉由使具有壓花部之纖維薄片以壓花部為基點而延伸,可防止壓花部破損,同時可有效率地使壓花部以外之部分延伸。
此外,於所獲得之伸縮性薄片之兩面,與上述伸縮性不織布10相同,分別形成有沿著大約正交於延伸方向之方向延伸之隆起部及溝部,該隆起部及該溝部係於前述延伸方向交互形成有複數個。而且,壓花部位於該等隆起部及溝部。對單層之纖維薄片進行之延伸加工,亦宜與對上述疊層薄片10A進行之延伸加工之條件相同之條件進行。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獲得之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亦可使用於衣類或清掃薄片、汽車、家具、寢具等各種用途,但特別宜作為接觸身體而使用之物品、生理用衛生棉或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材料來使用。例如,可作為用以對拋棄式尿布之腰圍部或腰部、腳圍部等賦予彈性伸縮性之薄片等使用,或可作為形成衛生棉之伸縮性翼片等使用。此外,即使是上述以外之部位,亦可用於欲賦予伸縮性之部位等。疊層有彈性層及非彈性纖維層之構成(2層或3層構造)之伸縮性不織布,在使用於接觸穿用者之肌膚之處時,從觸感及防止黏濕等觀點考量,宜將非彈性纖維層朝向穿用者之肌膚側來使用。如上述實施形態般,本發明之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之延伸方法特別適於用在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但亦可使用於其以外之方法。
本發明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例如第1實施形態所用之疊層薄片10A為3層構造,但亦可同樣地使用僅於第1纖維層(彈性層)之任一面側疊層有非彈性纖維層者。此外,第1發明之接合部或第2發明之壓花部之配置,亦能以形成其他圖案來取代鋸齒狀之圖案。疊層薄片之接合部或纖維薄片之壓花部之配置圖案,可為各種圖案,例如,延伸於圖2所示之圖案之MD方向之上述接合部行,亦可於相鄰接之接合部行間,接合部之位置相同,或存在3種以上之接合部位置不同之接合部行。於CD方向上伸縮時,接合部可在MD方向上連續,此外,於MD方向伸縮時,接合部可在CD方向連續。此外,若接合部行位於凹凸輥之大徑部,接合部可位於大徑部之間。
此外,第1發明之接合部亦可取代熱壓花,藉由超音波壓花、高頻壓花、接著劑等形成。又,第2發明之壓花部亦除了熱壓花以外,可藉由超音波壓花、高頻壓花等而形成。此外,接合部或壓花部之平面視形狀,除了圓形以外,亦可為橢圓形、三角形、矩形等,或將其等2種以上形狀之接合部或壓花部形成於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上。
並且,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延伸於流動方向之CD方向,但亦可延伸於MD方向。
例如可使用圖6~圖7所示之延伸裝置。圖6所示之延伸裝置係於相對面,具備形成有多根延伸在與X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凸條部36之一對凹凸板37,且構造成使用凸輪機構可擴張收縮各凹凸板相互間距離地使各凹凸板變位。為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延伸,在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之MD方向與X方向一致,且使疊層薄片之接合部或纖維薄片之壓花部之位置與凹凸板之凸條部一致之狀態下,使兩凹凸板從互相分離之狀態朝咬合狀態(圖6所示之狀態)變位。
圖7所示之延伸裝置係具備一對履帶38,於各履帶38分別形成與圖6之裝置中之凸條部相同之凸條部36'。藉由從圖7中之箭頭方向導入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可於該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連續地施以MD方向之延伸加工。
圖8所示之延伸裝置為多段齒輪式之延伸裝置,多段地設有組合具有凸條部之齒輪之延伸部39。從下游側之延伸部往上游側之延伸部,使延伸倍率增大。
根據圖6~圖8之延伸裝置,可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以其接合部或壓花部為基點,而往MD方向延伸。
此外,即使延伸之疊層薄片係彈性層與實質非彈性層以全面接合,甚而是部分接合之疊層薄片,只要有接合點強度之差異,均可有效地延伸。作為全面接合之例,可列舉出藉由熱熔黏著劑等接著劑、藉由紡織時之熔融熱而熔著、藉由熱積層或熱風而與纖維或膜熔著、藉由針紡或水流交織而纖維交纏者。作為部分接合之例,可列舉出上述記載之藉由熱壓花、超音波壓花、接著劑等者。只要以接合點強度高之接合部分為基點進行延伸加工即可。
此外,接合點密度之差異係指例如在以熱熔黏著劑將彈性層與實質非彈性層之間全面接合,進而具有以熱密封等將兩者部分地接合之接合部時於熱熔黏著劑之接合點及藉由熱密封等之接合點的接合圖案不同,或者,於全面接合後進行部分接合時二者接合圖案不同。
此外,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亦可僅於薄片之單面具有上述伸縮性不織布10中之隆起部及溝部。此外,於隆起部12形成有前述接合部4,另一方面,於溝部13未形成有前述接合部4亦可。此外,伸縮性薄片之延伸方向亦可取代與其製造時之機械方向(原料之疊層薄片等之搬送方向)相同之寬方向,而為長向,或對寬方向及長向分別成45度之方向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可有效率地製造高伸縮性、觸感及外觀良好之伸縮性薄片。
根據本發明之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之延伸方法,可不破壞纖維層彼此之間之接合部或壓花部,而有效率地延伸接合部或壓花部以外之部分。
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係富有伸縮性、膨鬆且緩衝性(於厚度方向壓縮後之厚度回復性)優異。
1...第1纖維層(彈性層)
1'...彈性纖維
2、3...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
4...接合部
10...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
10A、10B...疊層薄片
12...隆起部
12a...大致中央部分
12b...凹部
13...溝部
21...第1梳棉機
22...纖維成形機
23...第2梳棉機
24...吹風機
25...壓花裝置
26...壓花輥
27...砧輥
30...延伸裝置
31、32...大徑部
33、34...凹凸輥
36、36'...凸條部
37...凹凸板
38...履帶
39...延伸部
R1 、R2 接合部行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裝置之模式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中施加延伸加工之疊層薄片之一例之平面圖。
圖3(a)~圖3(d)係圖2所示之疊層薄片之CD方向之模式剖面圖;圖3(a)係沿著圖2之I-I線之剖面圖,圖3(b)係於凹凸輥間變形之狀態(延伸狀態)之對應於圖3(a)之剖面圖,圖3(c)係沿著圖2之II-II線之剖面圖,圖3(d)係於凹凸輥間變形之狀態(延伸狀態)之相當於圖3(c)之剖面圖。
圖4(a)及圖4(b)係顯示將圖2所示之疊層薄片延伸於CD方向所獲得之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之模式圖;圖4(a)係對應於圖2之I-I線剖面之剖面圖,圖4(b)係顯示對應於圖2之II-I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5(a)及圖5(b)係顯示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之一實施形態之圖;圖5(a)係顯示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片)之非彈性纖維層側之面之模式平面圖,圖5(b)係沿著圖5(a)之III-III線之剖面圖。
圖6係顯示用以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延伸於MD方向之延伸裝置之一例之圖。
圖7係顯示用以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延伸於MD方向之延伸裝置之另一例之圖。
圖8係顯示用以使疊層薄片或纖維薄片延伸於MD方向之延伸裝置之又一例之圖。
1...第1纖維層(彈性層)
2、3...第2及第3纖維層(非彈性纖維層)
4...接合部
10A...疊層薄片
31、32...大徑部

Claims (3)

  1. 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具備延伸步驟,該延伸步驟係使包含具有彈性伸縮性之彈性層及實質上非彈性之非彈性纖維層且前述兩層部分地接合之疊層薄片,插通於一對凹凸輥之間,該一對凹凸輥係交互地形成有大徑部及小徑部,且以其中一凹凸輥之大徑部活動式地插入於另一凹凸輥之大徑部之間之方式相組合,於前述延伸步驟中,接合部與任一凹凸輥之大徑部重疊,另一方面,與大徑部不重疊之大徑部彼此間之區域被拉伸,接合部之數量中之40%以上是以接合部為基點延伸,而獲得伸縮性薄片者。
  2. 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具備延伸步驟,該延伸步驟係使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纖維薄片,插通於一對凹凸輥之間,該一對凹凸輥係交互地形成有大徑部及小徑部,且以其中一凹凸輥之大徑部活動式地插入於另一凹凸輥之大徑部之間之方式相組合,於前述延伸步驟中,壓花部與任一凹凸輥之大徑部重疊,另一方面,與大徑部不重疊之大徑部彼此間之區域被拉伸,壓花部之數量中之40%以上是以壓花部為基點延伸,而獲得伸縮性薄片者。
  3. 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具備延伸步驟,該延伸步驟係使包含具有彈性伸縮性之彈性層及實質上非彈性之非彈性纖維層且兩層部分地接合之帶狀的疊層薄 片、或包含彈性成分及實質上非彈性之成分且藉由壓花加工而局部地形成有壓花部之帶狀的纖維薄片,插通於一對凹凸輥之間,該一對凹凸輥係於軸長方向交互地形成有大徑部及小徑部,且以其中一凹凸輥之大徑部活動式地插入於另一凹凸輥之大徑部之間之方式相組合;且於前述延伸步驟中,使前述疊層薄片或前述纖維薄片之寬方向上之前述兩層彼此之接合部或前述壓花部之位置,與凹凸輥之大徑部之位置一致,使該疊層薄片或前述纖維薄片於其寬方向延伸,接合部或壓花部之數量中之40%以上是以接合部或壓花部為基點延伸。
TW95116071A 2005-06-17 2006-05-05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able sheet TWI4142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78378 2005-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6167A TW200706167A (en) 2007-02-16
TWI414282B true TWI414282B (zh) 2013-11-11

Family

ID=49990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5116071A TWI414282B (zh) 2005-06-17 2006-05-05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able shee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1428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7982A (ja) * 1995-10-25 1997-05-06 Kuraray Co Ltd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
JP2004244791A (ja) * 2003-01-24 2004-09-02 Mitsui Chemicals Inc 混合繊維、ならびに該混合繊維からなる伸縮性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7982A (ja) * 1995-10-25 1997-05-06 Kuraray Co Ltd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
JP2004244791A (ja) * 2003-01-24 2004-09-02 Mitsui Chemicals Inc 混合繊維、ならびに該混合繊維からなる伸縮性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6167A (en) 200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7367B1 (ko) 신축성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166858B (zh) 伸缩性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JP4827597B2 (ja) 伸縮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21837B1 (ko) 신축성부직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604041B2 (ja)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
EP0788874B1 (en) A laminated composite material, a method of making and products derived therefrom
US6372067B1 (en) Process for making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composite sheet
JPH11217453A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に使用する可撓性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06654B2 (ja) 伸縮性不織布
JP4646878B2 (ja) 伸縮性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AU767159B2 (en)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composite sheet and process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4098356A (ja)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336154B2 (ja)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
JP3989477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168181A (ja) シート材の開孔又は延伸装置
JP2008106375A (ja) 伸縮性不織布
JP2007138374A (ja) 伸縮性不織布
KR100648157B1 (ko) 탄성 신축성 적층 시이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316517A (zh) 伸缩性复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TWI414282B (zh)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able sheet
JP7092738B2 (ja)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