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1290B - 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11290B TWI411290B TW099125917A TW99125917A TWI411290B TW I411290 B TWI411290 B TW I411290B TW 099125917 A TW099125917 A TW 099125917A TW 99125917 A TW99125917 A TW 99125917A TW I411290 B TWI411290 B TW I41129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canning
- scanning device
- terminal
- platform
- positioning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04N1/1017—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remaining positionally invariant with respect to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48—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for positioning scann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ligning, e.g. using an alignment calibration patter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15—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by detecting marks or the like, e.g. slits
- H04N2201/0472—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by detecting marks or the like, e.g. slits on or adjacent the sheet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3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in the sub-scan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1—Detecting position relative to a step, e.g. using L-shaped masks, marks or gr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55—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a scanning element or carriage, e.g. of a polygonal mirror, of a drive mot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91—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in the sub-scan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9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using stored control or compensation data, e.g. previously measured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案係關於一種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尤指一種可避免損耗及減少噪音之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一般而言,為了確保掃描裝置能夠完整地掃描文件及照片等影像,多功能事務機於開機時必須先進行掃描裝置的校正定位。
請參閱第一圖A並配合第一圖B,其係為習知多功能事務機之結構示意圖及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流程圖。如第一圖A所示,習知多功能事務機1包括掃描平台10及掃描裝置11,掃描平台10之兩相對端分別具有第一終端10a及第二終端10b,兩者之間的距離為D1,而第一、第二終端10a、10b之間又包括自動進紙掃描視窗104、待命位置101、校正定位結構102及掃描視窗103,其係由第一終端10a至第二終端10b依序排列,其中,校正定位結構102包括第一、第二側緣102a、102b,第二側緣102b係與掃描視窗103鄰接,而第一側緣102a則較第二側緣102b靠近待命位置101,此外,第一終端10a至校正定位結構102之第二側緣102b之間的距離為D2,至於掃描裝置11係設置於掃描平台10下方,並透過馬達(未
圖示)傳動而於第一終端10a及第二終端10b之間移動。
請再參閱第一圖A並配合第一圖B,於一般狀況下,掃描裝置11完成掃描後,係停止於待命位置101待命,當習知多功能事務機1重新啟動時,掃描裝置11會先往掃描平台10之第二終端10b,亦即第一方向A,移動至少一段路徑,該路徑長度實質上約等於距離D2,且掃描裝置11會於移動過程中進行掃描(步驟S11),以判斷是否偵測到校正定位結構102(步驟S12),若是,則掃描裝置11將回到待命位置101進行待命(步驟S13),以完成掃描裝置11之校正定位;反之,若於步驟S12中未偵測到校正定位結構102,則掃描裝置11會反向朝掃描平台之第一終端10a,亦即第二方向B,移動一段路徑,該路徑大約等於距離D1(步驟121),以確保掃描裝置11可回到校正定位結構102左側,爾後掃描裝置11再往第一方向A移動大約等於距離D2之一段路徑並掃描(步驟S11),俾藉此進行掃描裝置11之校正定位。
然而,當習知多功能事務機1於運作時受到外力干擾而停止供電,例如:斷電或人為誤關閉開關時,則掃描裝置11並無法回到待命位置。若掃描裝置11停止於位置P,且位置P與第二終端10b之間距小於距離D2時,當習知多功能事務機1再度啟動,掃描裝置11將因於步驟S11往第一方向A移動約距離D2之路徑而撞擊第二終端10b;即便位置P與第二終端10b之間距大於D2,掃描裝置11仍將因步驟S121往第二方向B移動約距離D1之路徑而撞擊第一終端10a,又因掃描裝置11移動至第一、第二終端10a、10b時便無法再行進,但馬達仍會持續運轉,如此不但會造成馬達齒輪的磨損
而縮短多功能事務機的使用壽命,亦將產生噪音而造成使用者的不適。此外,於習知多功能事務機1中,不論掃描裝置11停止之位置為何,其皆需經第一圖B所示之流程方可完成校正定位,是以可知,當掃描裝置11停止於掃描視窗103靠近於校正定位結構102時,除上述噪音、馬達空轉及齒輪磨損問題外,更會產生校正定位時間浪費之困擾。
有鑑於此,如何發展一種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以解決習知技術之缺失,實為相關技術領域者目前所迫切需要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係於多功能事務機之掃描平台上定義一基準線,俾利用基準線將掃描平台區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並因應掃描裝置相對於掃描平台之所在位置為第一區域或第二區域而記錄不同變數,使控制裝置可依記錄之該變數來決定掃描裝置的第一次移動方向,以縮短校正定位掃描裝置所需的時間,從而避免習知技術中掃描裝置校正定位時間冗長之問題;此外,本案亦可進一步於偵測到校正定位結構時因應停止掃描裝置之移動掃描,或透過控制掃描裝置之移動行程,以防止掃描裝置撞擊掃描平台之第一、第二終端,藉此克服習知技術之噪音問題,並避免馬達之耗損。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多功能事務機,其係包括:掃描平台,其包括待命位置、校正定位結構及基準線,基準線將掃描平台區分為第一、第二區域,校正定位結構
實質上位於第二區域;掃描裝置可相對於掃描平台活動並進行掃描;記錄裝置係記錄代表掃描裝置相對於掃描平台所在位置之變數;而控制裝置係依記錄裝置記錄之變數來控制掃描裝置之移動,使掃描裝置行經校正定位結構而校正定位,從而移動至待命位置待命。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另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係適用於多功能事務機,而該方法包括:監控掃描裝置之移動;判斷掃描裝置之位置;依掃描裝置之位置記錄變數,其中變數選自第一數值或第二數值,其係分別代表掃描裝置位於掃描平台之第一區域或第二區域;依變數決定掃描裝置之第一次移動方向;控制掃描裝置朝第一次移動方向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判斷掃描裝置之第一次移動掃描是否行經校正定位結構;以及當掃描裝置行經校正定位結構,控制掃描裝置回到待命位置。
1‧‧‧習知多功能事務機
10、20‧‧‧掃描平台
10a、20a‧‧‧第一終端
10b、20b‧‧‧第二終端
101、201‧‧‧待命位置
102、202‧‧‧校正定位結構
102a、202a‧‧‧第一側緣
102b、202b‧‧‧第二側緣
103、203‧‧‧掃描視窗
104、204‧‧‧自動進紙掃描視窗
11、21‧‧‧掃描裝置
D1‧‧‧掃描平台第一終端至第二終端之距離
D2、D‧‧‧掃描平台第一終端至校正定位結構第二側緣之距離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P‧‧‧掃描裝置停止位置
S11-S13‧‧‧習知多功能事務機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流程
2‧‧‧多功能事務機
200‧‧‧基準線
2021‧‧‧第一色片
2022‧‧‧第二色片
2023‧‧‧交界處
22‧‧‧記錄裝置
23‧‧‧控制裝置
24‧‧‧自動進紙裝置
25‧‧‧驅動裝置
26‧‧‧顯示裝置
27‧‧‧隨機存取記憶體
28‧‧‧通訊模組
Z1‧‧‧第一區域
Z2‧‧‧第二區域
X‧‧‧變數
X1‧‧‧第一數值
X2‧‧‧第二數值
I‧‧‧間隔
R‧‧‧掃描裝置朝第二終端之第一次移動掃描路徑長度
S‧‧‧區段
S1-S5‧‧‧第一區段至第五區段
S21-S27‧‧‧本案多功能事務機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流程
第一圖A:其係為習知多功能事務機之結構示意圖。
第一圖B:其係為習知多功能事務機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流程圖。
第二圖A:其係為本案多功能事務機之結構示意圖。
第二圖B:其係為本案多功能事務機各裝置之配置方塊圖。
第三圖A:其係為本案多功能事務機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流程圖。
第三圖B:其係為本案多功能事務機之掃描裝置停止於不同區域之校正定位方法的各種態樣。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二圖A並配合第二圖B,其係分別為本案多功能事務機之結構示意圖及其各裝置之配置方塊圖。如第二圖A及第二圖B所示,多功能事務機2至少包括一掃描平台20、一掃描裝置21、一記錄裝置22及一控制裝置23,其中掃描平台20包括待命位置201、校正定位結構202及基準線200,其中基準線200係將掃描平台20區分為第一區域Z1及第二區域Z2,校正定位結構202實質上位於第二區域Z2,而掃描裝置21可相對於掃描平台20活動並進行掃描,記錄裝置22可記錄代表掃描裝置21相對於掃描平台20所在位置的一變數X,至於控制裝置23係與掃描裝置21及記錄裝置22電性連接,並依記錄裝置22記錄之變數X來控制掃描裝置21的移動,使掃描裝置21行經掃描平台20之校正定位結構202而校正定位,從而移動制待命位置201待命,俾於使用者下達掃描指令時,利用掃描裝置21掃描待處理文件。
請再參閱第二圖A,多功能事務機2之掃描平台20係為一結構構件,其實質上呈矩形且具有相互對應之第一終端20a及第二終端20b,而校正定位結構202係設置於第一終端20a及第二終端20b之間
,且實質上較靠近第一終端20a,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校正定位結構202係為長條狀的矩形,其具有相互對應之第一側緣202a及第二側緣202b,其中第一側緣202a大致平行並對應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而第二側緣202b則大致平行並對應於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由此可知,校正定位結構202實質上係平行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第二終端20a、20b設置,且第一側緣202a實質上較第二側緣202b鄰近於第一終端20a,此外,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與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之間具有一距離D。於本實施例中,校正定位結構202更可包括第一色片2021及第二色片2022,其中第一色片2021及第二色片2022可為一組顏色對比強烈之色片,且第一、第二色片2021、2022實質上皆為矩形結構,但不以此為限,又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一、第二色片2021、2022之間具有一交界處2023,其亦以平行於第一、第二側緣202a、202b為佳。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第一色片2021可選自白色片,第二色片2022則為黑色片,而校正定位結構202可透過貼覆或印刷等方式設置於掃描平台20,但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閱第二圖A,掃描平台20之待命位置201係鄰近於校正定位結構202,其實質上為掃描平台20之一虛擬線條,當掃描裝置21經過校正定位結構202而被校正定位後,便可相對於校正定位結構202移動至該待命位置201待命,於本實施例中,待命位置201係以設定於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一側緣202a與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之間為佳,然待命位置201的設定位置實無所設限。此外,本實施例之掃描平台20更包括一掃描視窗203,其係為一可
透光之板件,例如:玻璃板件,以供待處理文件(未圖示)放置,而掃描視窗203可配置於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與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之間,且以緊鄰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為佳,換言之,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可為掃描起點,是以當待處理文件放置於掃描視窗203時,便可藉由掃描裝置21經過掃描視窗203時進行掃描而得到取得待處理文件之影像。
請再參閱第二圖A,掃描平台20之基準線200實質上亦為一虛擬設定之線條,而本實施例中係將基準線200定義於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與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之間,亦即於掃描視窗203中,且基準線200係以靠近校正定位結構202為佳,但不以此為限。基準線200實質上平行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及第二終端20b,俾將掃描平台20區分為第一區域Z1及第二區域Z2,於本實施例中,基準線200與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間所共同定義之區域為第二區域Z2,即校正定位結構202所在之區域,而基準線200與第二終端20b間所共同定義的區域則為第一區域Z1,此外,基準線200與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之間具有一間隔I,該間隔I即為第一區域Z1之長度且實質上大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至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之間的距離D。又於某些實施例中,若多功能事務機2選擇配置有自動進紙裝置24(如第二圖B所示),則掃描平台20亦可因應增設自動進紙掃描視窗204,其係以配置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與待命位置201之間為佳,俾供掃描裝置21可透過自動進紙掃描視窗204掃描由自
動進紙進紙裝置24取入的待處理文件(未圖示)。
請再參閱第二圖A並配合第二圖B,多功能事務機2之掃描裝置21可設置於掃描平台20下方,並與控制裝置23及驅動裝置25電性連接,是以,掃描裝置21可受到控制裝置23之控制,並透過驅動裝置25之驅動而沿著軌道(未圖示)相對於掃描平台20於第一、第二終端20a、20b之間活動並進行掃描,於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25可選自馬達,但不以此為限。又掃描裝置21可包括影像讀取器及發光元件(皆未圖示),而本實施例之掃描裝置21的影像讀取器係以選自接觸型影像感測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為佳。當控制裝置23操控驅動裝置25帶動掃描裝置21相對於掃描平台20活動而經過校正定位結構202時,掃描裝置21可藉由掃描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一色片2021與第二色片2022之交界處2023而得到電壓變化,使控制裝置23得以藉由該電壓變化而判斷掃描裝置21相對於掃描平台20之位置,從而可校正定位掃描裝置21。
請再參閱第二圖B,為了讓使用者能了解多功能事務機2之操作狀態,本實施例之多功能事務機2尚可包括顯示裝置26,其係顯示多功能事務機2之相關資訊供使用者參考;此外,多功能事務機2亦可包括用以儲存數據之記錄裝置22及用以儲存計算結果和程式指令之隨機存取記憶體(RAM)27,其中記錄裝置22和隨機存取記憶體27係以分別選自快閃記憶體(flash)及雙倍數據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DR)為佳,但不以此為限;又為了使多功能事務機2能對外進行通訊,其亦可透過通訊模組28連接公共交換電話網(PSTN)及區域網路(LAN),並配置通用性串列匯流排(USB),
然應可理解,多功能事務機2之配置並不以第二圖B所示者為限,其可視需求而增加或刪減多功能事務機2之裝置,此外,由於掃描平台20係為一結構構件而非屬電子裝置,因此於第二圖B中並未圖示出該掃描平台20。
至於多功能事務機2之掃描裝置21的校正定位方法則如第三圖A所示,當多功能事務機2於運作時,係以控制裝置23監控掃描裝置21之移動(步驟S21),控制裝置23亦會判斷掃描裝置21所在的位置(步驟S22),並依掃描裝置21相對於掃描平台20之所在位置記錄對應的變數X(步驟S23),於本實施例中,掃描裝置21之所在位置係以變數X代表,其中變數X係選自第一數值X1或第二數值X2,例如:1或0,其可分別代表掃描裝置21位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區域Z1或第二區域Z2,於掃描過程中,當掃描裝置21朝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移動,經過基準線200而進入第一區域Z1時,控制裝置23可因應將第一數值X1記錄於記錄裝置22中(步驟S231),而當掃描裝置21朝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移動,經過基準線200而進入第二區域Z2時,控制裝置23則以第二數值X2取代第一數值X1而記錄於記錄裝置22中(步驟S232);接著,控制裝置23會依記錄裝置22中所記錄之變數X來決定掃描裝置21的第一次移動方向(步驟S24),其中,當記錄裝置22中記錄之變數X為第一數值X1時,控制裝置23係決定掃描裝置21之第一次移動方向朝向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步驟S241),而若記錄之變數X為第二數值X2時,控制裝置23則決定掃描裝置21之第一次移動方向朝向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步驟S242);之後控制裝置23再透過驅動裝置
25來驅動掃描裝置21,使掃描裝置21朝該第一次移動方向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步驟S25),其中,控制裝置23可控制掃描裝置21往第一終端20a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步驟S251),或控制掃描裝置21往第二終端20b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步驟S252),且於步驟S252中,第一次移動掃描之路徑R係為一特定長度;接著,依據掃描裝置21之掃描偵測結果,以控制裝置23判斷掃描裝置21之該第一次移動掃描是否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步驟S26),如是,則掃描裝置21得以被校正定位,並受控制裝置23之控制而透過驅動裝置25驅動回到待命位置201待命(步驟S27),反之,如步驟S26所得結果為否,則返回步驟S21,或控制掃描裝置21朝與第一次移動方向相反之第二次方向進行第二次移動掃描(步驟S26’),之後再判斷掃描裝置21之第二次移動掃描是否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步驟S26’’),如是,則掃描裝置21得以被校正定位而回到待命位置201待命(步驟S27),如否,則返回步驟S21,繼續監控掃描裝置21之移動。
以下將進一步以第三圖B配合第三圖A詳細說明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一般而言,於正常狀況下,掃描裝置21於掃描作業完成後,皆會回到待命位置201進行待命,然而,於某些特殊狀況下,若多功能事務機2受到外力干擾而停止供電時,控制裝置23便無法透過驅動裝置25驅動掃描裝置21回到待命位置201,是以掃描裝置21可能停留在掃描平台20的不同區域。舉例而言:於掃描過程中,當掃描裝置21移動至第一區域Z1時,控制裝置23係將第一數值X1記錄於記錄裝置22中(步驟S231),若此時多功能事務機
2停止供電而使掃描裝置21停留在掃描平台20第一區域Z1之P位置(如第三圖B之(a)、(b)所示),當多功能事務機2再度啟動時,由於記錄裝置22中最後記錄之變數X為第一數值X1,故控制裝置23因應決定掃描裝置21直接往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移動(步驟S241),並執行第一次移動掃描(步驟S251),其中,第一次移動掃描可以連續方式進行,亦即如第三圖B之(a)所示,控制裝置23操控驅動裝置25持續驅動掃描裝置21朝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進行第一次掃描移動,一旦掃描裝置21經過校正定位結構202,特別是交界處2023時,掃描裝置21會產生一電壓變化,使控制裝置23可依該電壓變化得知掃描裝置21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步驟S26),並操控驅動裝置25立即停止驅動掃描裝置21,是以掃描裝置21實質上可立即停止該第一次移動掃描,以避免掃描裝置21繼續行進而撞擊掃描平台20的第一終端20a,又由於掃描裝置21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時可被校正定位,因此於第一次移動掃描結束後,控制裝置23可再透過驅動裝置25驅動掃描裝置21回到待命位置201(步驟S27),俾完成掃描裝置21的校正定位。此外,於步驟S251中,掃描裝置21之第一次移動掃描亦可改為以分段方式(poor scan)進行,亦即如第三圖B之(b)所示,掃描裝置21之第一次移動掃描包括複數個區段S,每一區段S之長度實質上小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至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間之距離D,此外,當第一次移動掃描以分段方式進行時,控制裝置23一旦判斷掃描裝置21在某一區段S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則掃描裝置21係於完成該區段S之掃描後方停止執行第一次移動掃描,例如:於第三圖B之(b)中,控制裝置23判斷掃描裝置21於第五
區段S5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則掃描裝置21將於完成第五區段S5之掃描後方停止第一次移動掃描,而由於區段S之長度小於距離D,因此掃描裝置21亦不至於碰撞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
請再參閱第三圖B並配合第三圖A,當掃描裝置21位於第二區域Z2時,控制裝置23係將第二數值X2記錄於記錄裝置22中(步驟S232),若此時多功能事務機2停止供電,則掃描裝置21係相對於掃描平台20停留在第二區域Z2,例如:第二區域Z2之P位置(如第三圖B之(c)至(e)所示),當多功能事務機2再度啟動時,由於記錄裝置22中最後記錄之變數X為第二數值X2,故控制裝置23因應決定掃描裝置21先往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行進(步驟S242),並執行第一次移動掃描(步驟S252),且第一次移動掃描之路徑R的長度實質上等於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至校正定位結構202之第二側緣202b間之距離D,由此可知,若掃描裝置21停止於第二區域Z2且位於校正定位結構202之交界處2023與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之間的任何位置,亦即如第三圖B之(c)所示,控制裝置23皆可於掃描裝置21之第一次移動掃描中偵測到掃描裝置21行經校正定位裝置202(步驟S26),並控制掃描裝置21回到待命位置201(步驟S27)。
而若掃描裝置21停止於第二區域Z2但位於校正定位結構202之交界處2023及基準線200之間(如第三圖B之(d)、(e)所示),則控制裝置23於步驟S26之判斷結果將為掃描裝置21未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此時,控制裝置23將於掃描裝置21之第一次移動掃描結束後,操控掃描裝置21朝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進行第二次
移動掃描,其中第二次移動掃描可為連續方式(如第三圖B之(d)所示)或分段方式(如第三圖B之(e)所示),至於連續或分段之第二次移動掃描的執行方式係分別與第三圖B之(a)、(b)中掃描裝置21以連續或分段方式執行第一次移動掃描之狀況相仿,故不贅述。而由於掃描裝置21朝第二終端20b僅行進一路徑R,且路徑R實質上等於距離D但小於基準線200至第二終端20b之間隔I,是以可避免掃描裝置21撞擊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至於掃描裝置21進行第二次移動掃描時,其避免碰撞掃描平台20之第一終端20a的機制亦與前述第三圖B之(a)、(b)之狀況相仿,故亦不贅述。
由上述說明可知,當掃描裝置21停留於第一區域Z1時,控制裝置23可控制掃描裝置21直接朝校正定位結構202之方向進行移動同時掃描,且控制裝置23可於偵測到掃描裝置21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後,立即操控掃描裝置21停止移動掃描,或於對應區段完成後停止掃描裝置21之移動掃描;而當掃描裝置21停留在第二區域Z2時,控制裝置23可控制掃描裝置21先朝掃描平台20之第二終端20b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若第一次移動掃描未偵測到掃描裝置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時,才控制掃描裝置21朝相反方向執行第二次移動掃描以偵測校正定位結構,並於判斷掃描裝置21行經校正定位結構202後,立即操控掃描裝置21停止移動掃描,或於對應區段完成後停止掃描裝置21之移動掃描,是以應可理解,本案可因應掃描裝置之停止位置而朝不同方向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因此相較於習知技術能縮短校正定位掃描裝置所需之時間,從而
提升多功能事務機的處理效率;此外,本案亦可避免習知技術中,掃描裝置11因行進距離超過停止位置P至掃描平台10之第一終端10a或第二終端10b之間距而撞擊第一、第二終端10a、10b所產生之噪音,且可防止習知技術中掃描裝置無法繼續行進但馬達仍持續運轉所造成之齒輪磨損。
當然,本案並不限於上數實施態樣,舉例而言,上述實施例之待命位置係定義於校正定位結構與掃描平台之第一終端之間,而掃描視窗則緊鄰校正定位結構,此配置係為了提供一緩衝,使掃描裝置自待命位置移動至掃描視窗的過程中,可先行穩定移動速度,俾得到較佳的掃描效果;然而,於某些實施例中,待命位置亦可直接定義於校正定位結構之第二側緣。此外,當掃描裝置以區段方式進行第一次移動掃描或第二次移動掃描時,於偵測到校正定位結構後,掃描裝置亦可選擇性地朝第二終端進行第三次移動掃描,以確保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又本案前述實施例之基準線係定義於掃描視窗靠近校正定位結構處,然基準線之定義位置實無所設限,舉凡可使校正定位結構落於第二區域,且第一區域之長度實質上大於掃描平台之第一終端至校正定位結構之第二側緣間之距離的位置,皆可作為基準線之定義位置。
綜上所述,本案主要係利用基準線將掃描平台區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並記錄掃描裝置所處之區域所代表的變數,俾因應該變數決定掃描裝置之第一次移動方向,藉此避免掃描裝置進行不必要的移動掃描,是以可縮短掃描裝置校正定位所需之時間;此外,本案亦可進一步限定掃描裝置朝掃描平台第二終端之第一次
移動掃描的路徑長度及掃描裝置朝掃描平台第一終端進行分段移動掃描之區段長度,或於偵測到校正定位結構時因應停止掃描裝置之移動掃描,藉此避免掃描裝置撞擊掃描平台之第一、第二終端而產生噪音,並防止馬達之齒輪磨損,此亦有助於延長多功能事務機之使用壽命,由於上述優點皆為習知技術所不及者,故本案之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極具產業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S21-S27‧‧‧本案多功能事務機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流程
Claims (14)
- 一種多功能事務機,其係包括:一掃描平台,其包括一待命位置、一校正定位結構及一基準線,該基準線將該掃描平台區分為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校正定位結構實質上位於該第二區域;一掃描裝置,其可相對於該掃描平台活動並進行掃描;一記錄裝置,其係記錄代表該掃描裝置相對於該掃描平台所在位置之一變數,該變數係選自一第一數值或一第二數值,其分別代表該掃描裝置位於該第一區域或該第二區域;以及一控制裝置,其係依該記錄裝置記錄之該變數來控制該掃描裝置之移動方向,使該掃描裝置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而校正定位,從而移動至該待命位置待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功能事務機,其中該掃描平台具有相互對應之一第一終端及一第二終端,其係分別與該基準線定義出該第二區域及該第一區域,而該掃描平台之該校正定位結構具有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其實質上平行並分別對應於該第一終端及該第二終端,且該第二側緣與該第一終端間具有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多功能事務機,其中該掃描平台更包括一掃描視窗,其係位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二終端及該校正定位結構之該第二側緣之間,該基準線係設置於該掃描視窗中並平行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終端及該第二終端,且該基準線與該掃 描平台之該第二終端之間的一間隔實質上大於該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功能事務機,其中該掃描平台之該待命位置實質上鄰近於該校正定位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功能事務機,其中該掃描平台之該校正定位結構係包括一第一色片及一第二色片,該第一色片及該第二色片之間具有一交界處,而該控制裝置係藉由該掃描裝置掃描該交界處所得之電壓變化而校正定位該掃描裝置。
- 一種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係適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功能事務機,而該方法包括:(a)監控該掃描裝置之移動;(b)判斷該掃描裝置之位置;(c)依該掃描裝置之位置記錄該變數,其中該變數係選自一第一數值或一第二數值,其係分別代表該掃描裝置位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區域或該第二區域;(d)依該變數決定該掃描裝置之一第一次移動方向;(e)控制該掃描裝置朝該第一次移動方向進行一第一次移動掃描;(f)判斷該掃描裝置之該第一次移動掃描是否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以及(g)當該掃描裝置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控制該掃描裝置回到該待命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該多功能事務機之該掃描平台包括相互對應之一第一終端及一第二終端,該校正定位結構係鄰近於該第一終端設置且具有一第一 側緣及一第二側緣,該第一側緣實質上較該第二側緣鄰近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終端,且該第一終端與該第二側緣之間具有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當該步驟(c)記錄之該變數為該第一數值時,該步驟(d)中決定之該第一次移動方向係朝向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終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該步驟(e)中該掃描裝置係以連續方式進行該第一次移動掃描,且當該步驟(f)判斷該掃描裝置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時,該掃描裝置實質上立即停止該第一次移動掃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該步驟(e)中該掃描裝置之該第一次移動掃描包括複數個區段,每一該區段長度實質上小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終端至該校正定位結構之該第二側緣間之該距離,且當該步驟(f)判斷該掃描裝置於其中一該區段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時,該掃描裝置係於完成該區段掃描後停止該第一次移動掃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當該步驟(c)記錄之該變數為該第二數值時,該步驟(d)中決定該掃描裝置之該第一次移動方向係朝向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二終端,而該步驟(e)中該掃描裝置之該第一次移動掃描之一路徑長度實質上等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終端至該校正定位結構之該第二側緣間之該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當該步驟(f)判斷該掃描裝置未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時,更包括: (f’)控制該掃描裝置朝一第二次移動方向進行一第二次移動掃描,該第二次移動方向係與該第一次移動方向相反;以及(f’’)判斷該掃描裝置之該第二次移動掃描是否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該步驟(f’)之該掃描裝置係以連續方式進行該第二次移動掃描,且當判斷該掃描裝置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時,該掃描裝置實質上立即停止該第二次移動掃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其中該步驟(f’)中該掃描裝置之該第二次移動掃描包括複數個區段,每一該區段長度實質上小於該掃描平台之該第一終端至該校正定位結構之該第二側緣間之該距離,且當判斷該掃描裝置於其中一該區段行經該校正定位結構時,該掃描裝置係於完成該區段掃描後停止朝該第二次移動掃描。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25917A TWI411290B (zh) | 2010-08-04 | 2010-08-04 | 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
US12/911,535 US8451514B2 (en) | 2010-08-04 | 2010-10-25 |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and position-calibrating method of scanning modu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25917A TWI411290B (zh) | 2010-08-04 | 2010-08-04 | 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08343A TW201208343A (en) | 2012-02-16 |
TWI411290B true TWI411290B (zh) | 2013-10-01 |
Family
ID=45555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25917A TWI411290B (zh) | 2010-08-04 | 2010-08-04 | 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51514B2 (zh) |
TW (1) | TWI41129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848263B2 (en) * | 2012-06-22 | 2014-09-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WO2015116085A1 (en) * | 2014-01-30 | 2015-08-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Bezel with bars for protecting a calibration label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81043B1 (en) * | 1997-09-12 | 2002-04-30 | Mustek Systems Inc. | Device used in image scanner for quickly and precisely determining scan start point and improving scanning quality |
TWI289963B (en) * | 2000-10-17 | 2007-11-11 | Hewlett Packard Co | Scanner, computer system having a scann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scann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91508A1 (en) * | 2007-05-21 | 2008-11-27 | Huang Chingchu K | Scan flow alignment |
-
2010
- 2010-08-04 TW TW099125917A patent/TWI411290B/zh active
- 2010-10-25 US US12/911,535 patent/US845151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81043B1 (en) * | 1997-09-12 | 2002-04-30 | Mustek Systems Inc. | Device used in image scanner for quickly and precisely determining scan start point and improving scanning quality |
TWI289963B (en) * | 2000-10-17 | 2007-11-11 | Hewlett Packard Co | Scanner, computer system having a scann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scann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451514B2 (en) | 2013-05-28 |
US20120033268A1 (en) | 2012-02-09 |
TW201208343A (en) | 2012-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84463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US8881653B2 (en) |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paper width direction edge position | |
US20160292548A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that Outputs One or More Files in Which is Stored Generated Image Data | |
US9100520B2 (en) | Determining whether a scanned page is blank or contains image data | |
JP5020738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16032172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 |
TWI411290B (zh) | 多功能事務機及其掃描裝置之校正定位方法 | |
CN101521717A (zh) |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6179443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プログラム | |
CN100371175C (zh) | 控制图像传感器操作的方法 | |
JP2012099947A (ja)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斜行検出プログラム | |
US20240089388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
US12073270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inting apparatus for changing printing condition | |
CN102348028B (zh) | 多功能事务机及其扫描装置的校正定位方法 | |
JP2010088023A (ja) |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1525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原稿領域決定プログラム | |
JP2000225748A (ja) | 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5267108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US20210241051A1 (e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
KR101883297B1 (ko) | 화상독취장치 및 화상독취방법 | |
JP20062115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61435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15159351A (ja)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4063810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1223038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