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8300B -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quipment - Google Patent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quipment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8300B TWI408300B TW96105408A TW96105408A TWI408300B TW I408300 B TWI408300 B TW I408300B TW 96105408 A TW96105408 A TW 96105408A TW 96105408 A TW96105408 A TW 96105408A TW I408300 B TWI408300 B TW I40830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wall
- drainage
- water
- drai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Handl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滴灌系統中的排灌管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在不同位置都有非均勻排列排灌孔的排灌管。
現有的排灌管的排水方式,都是由水份穿過分佈在管壁的疏水孔口,或過濾布的孔隙,來進入去水管道內,再經主去水通道來排出於管道外面。容易堵塞疏幹孔,而在排水時,主去水通道的排水功效亦極差;而且當水份穿過疏水孔口或過濾布時,大多會帶動及附有砂泥成份,日積月累下,便會將穿過管壁的疏水孔口或過濾布的孔隙堵塞,不能再產生排水作用,但如將在管壁的疏水孔口直徑擴大,就會引致去水管的管體抗壓強度減少,導致管體破裂,而且當有大粒體積的砂泥,經由擴大後的疏水孔口,來進入管道內時,便會在管道的底部積聚,減少管道的排水面積,甚至於引致堵塞管道。而且當該排灌管用在斜坡時,現存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植物落地生根,當植物長大後,便會堵塞了疏水管道的出水口。此種因植物落地生根,引致堵塞現象的產生,主要也是因為在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大量砂泥,被水沖積而結聚管道內的底部,如果是沖積至接近管道的出水位置,便會成為植物萌芽生長的溫床,當植物枝葉茂盛的長大後,便會堵塞管道的出水口;也可能是因為現在使用中的疏水管,是在圓周的管壁上,平均地開設疏水孔,所以令植物的種子,就算在很少砂泥積聚的出水位置,也能將生長的幼根,伸進入開設在疏水管底部疏水孔的空隙中,而在接近底部的疏水孔中落地生根,枝葉茂盛的生長後,便會堵塞管道的
出水口。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在排灌管上設置有在不同水準位置的內、外壁排灌孔,從而通過流體之間的壓力差達成滴灌不會引起讓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排灌管。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了下述技術方案:這種排灌管,包括外管和開設於外管壁上的若干底部排灌孔,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主水道的壁上高於底部排灌孔的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
所述的主水道為水槽,該水槽通過底部及頂部耳片與外管內壁相固接,內壁排灌孔設置於耳片上。
所述的外管截面為圓,或者其與形成主水道的水槽截面相對應處的外管截面相似。
所述的水槽截面為馬蹄形或者U形或者V形;所述的水槽高度約為1/2管體高度。
所述的外管頂部處設置有若干細小的微滲孔。
所述的內壁排灌孔可為圓形、橢圓形或者方形。
還可以在主水道與內壁排灌孔間還形成有一條或者一條以上封閉型的副水道。
再者,本發明排灌管的主水道可為一內管,該內管兩側的內壁上設內壁排灌孔;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置於內管內壁約1/2的內管高度處;所述的內管與外管間設有若干連接肋,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於各該連接肋間之
槽道上,而所述的底部排灌孔係設置於該等槽道上。
或者所述的外管包括不連續的若干段,每段在兩端處變小與內管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從而該發明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1.由於排灌管道的外在排灌孔出入口,是設計接近在底部的,當包圍管道的泥土充滿水份後,便會發現在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於在管道內接近中央水水位置的內在排灌孔,因此便產生出由兩個不同高低水準位置的落差壓力,而此落差壓力,便會把管道外的水份,被落差壓力及滲透力推進入在管道底部的外在排灌孔中,經過內在的排灌孔,再推動至主水道裏,再經由主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從而極不容易發生堵塞的現像。
2.因為在排水過程中,只是利用砂泥的自我過濾作用,落差壓力及滲透力將水份,滲進入在管道底部的排灌孔中,所以在排水運作期間,亦不會有沖水壓力的產生。因此自然不會帶動大量的砂泥顆粒,進入排灌孔道管內,引發堵塞情形。
3.而且該灌管道是可以用特製的高壓水清潔工具,定期做保養清潔,延續排水或灌溉的功能及工作年期。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該排灌管第一實施例,包括圓形的外管1和開設於外管底部上的若干底部排灌孔2,在外管1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該主水道為水槽4,在水槽4的壁上高於底部排灌孔2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3,該水槽4通過底部和頂部的耳片5與外管1內壁相固接,內壁排
灌孔3設置於耳片5上。所述的外管1截面為圓,所述的水槽4高度約為1/2管體高度,水槽4截面為馬蹄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使用的時候,首先將水源,經過混合肥田料系統,成為混合了肥田料的灌溉水份後,便根據農作物的所需要份量及每日的灌溉次序,引導入已安置在農田裏的排灌管。當灌溉水份引進入馬蹄形的主水道時,灌溉水份的水平位置亦會升高至在管道內,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內壁排灌孔3,當管道內水份的水平位置高於管道外的時候,便產生出由兩個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壓力,而此落差壓力,便會將管道內的灌溉水份,推進入在管道內接近中央的內壁排灌孔3內,灌溉水份再利用滲透壓力,由馬蹄形的主水道,經過內壁排灌孔,引流出在接近管道底部所開設的底部排灌孔2的泥土裏,直接讓泥土吸收所需要的水份及養分,不必被陽光蒸發及風化灌溉水份,達到節水及定時與定量的環保灌溉目標。而該安置在農田裏的排灌管,還有另一種用途,便是當有大降雨量時,就會令農田被水淹沒,這時候,便可將排灌管變動為排水系統,幫助排出農田裏的大量積水,一物二用。
由於將排灌管埋在土地裏,當在砂泥中的水份,經過由水壓的高低落差作用後,水份便由管道外的高水平位置,經由位於底部的底部排灌孔2,滲透入馬蹄形的主水道中,而在滲透的過程中,水份是經過包圍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泥,才能夠滲透入底部排灌孔2內,情形就如經過砂泥的自我過濾作用,能夠將比較大體積或粒狀的土壤砂泥,自我隔濾在底部的底部排灌孔2之外。而以上的滲透作用,亦令到包圍在管道外的土壤砂泥,不會直接被水份帶動,而沖進入底部排灌孔2內,引起管道堵塞。而在實驗
中發現,當水份滲透入底部排灌孔2的孔道時,會發現水份有兩段式的較明顯分隔,即是水份如夾雜土壤成份較為多的部份,是會停留在底部排灌孔2的孔道內的下游部份,而夾雜土壤成份較為少量的水份,因為受到體積的品質所影響,便會首先進入主水道內,亦即所有經過底部排灌孔2,再流入水槽4形狀的主水道中的水份,只會夾雜極幼小的土壤份子,不會有附帶的大型土壤或砂泥來堵塞管道,而能令排水順暢。當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石,經過砂泥的自我過濾作用後,便只有極細微的土壤成份,才能混雜在水份中,而隨之一起帶進入主水道中。而排灌管的主水道,是設計類似為馬蹄形狀,這是已知的帶水面積最大及最佳去水量,與及結構強度極高的形狀之一,所以當這些混雜著細微土壤的水份,被帶動進入馬蹄形主水道時,亦極容易被馬蹄形的設計形狀,所帶動的強大水流而沖刷出管道外,因此本發明的排灌管亦具有自我清潔功能。
另外,本發明的排灌管是可以用特製的高壓水清潔工具,定期做保養清潔,加強管道的工作效能及延續工作年期。
圖3、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所述的水槽4a截面與相對應處的外管1a截面相似,也為馬蹄形。
圖5、圖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所述的內壁排灌孔3d是方形的。
圖7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所述的外管1e上與底部排灌孔2相對的頂部設置有細小的微滲孔7。
圖8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在主水道與內壁排灌孔3間還形成有兩條封閉型的副水道8,當管道內部形成副水道的真空結構後,可將管道內劃分
為主水道部份及排灌孔部份,當需要被冷卻的物料在其中一層真空的結構內部流通時,便可與在另一層流動的物料,同時於管道內,進行熱交換。例如水份、機油與氣體等等。
圖9、圖10、圖11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本實施例的主水道是一內管4b,該內管4b兩側的內壁上設內壁排灌孔3b;所述的內壁排灌孔3b設置於內管4b內壁約1/2的內管4b高度處;所述的內管4b與外管間設有若干連接肋6,所述的內壁排灌孔3b設於各該連接肋6間之槽道60上,同樣有底部排灌孔2b設置於槽道60上。
圖12、圖13、圖14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述的外管1c包括不連續的若干段(如圖13所示的半圓弧),每段在兩端處變小與內管4c連接,同樣,在外管上設置有底部排灌孔2c,在內管上設置有內壁排灌孔3c。
通過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除可以應該在灌溉領域內,還可以應用在擋土牆及草地面斜坡排水;或者機場跑道、公路及行車天橋的路面排水;也可以是草地場所排水,如足球場,網球場;也可以在建築物的內在滲漏監察方面起作用;作為水準的灌漿加壓管道;也可以放置在垃圾堆填區及填海堆填區;以及作為土石壩主體排水;安裝在混凝土大壩底部;農地高效能節水滲灌系統;箱型灌溉系統等方面。
1‧‧‧外管
2‧‧‧底部排灌孔
4‧‧‧水槽
3‧‧‧內壁排灌孔
5‧‧‧耳片
1a‧‧‧外管
4a‧‧‧水槽
4b‧‧‧內管
3b‧‧‧內壁排灌孔
2b‧‧‧底部排灌孔
6‧‧‧連接肋
60‧‧‧槽道
1c‧‧‧外管
4c‧‧‧內管
2c‧‧‧底部排灌孔
3c‧‧‧內壁排灌孔
3d‧‧‧內壁排灌孔
1e‧‧‧外管
7‧‧‧微滲孔
8‧‧‧副水道
圖1為本發明排灌管第一實施例剖視圖。
圖2為圖1 A-A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剖視圖。
圖4為圖3 A-A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為圖11 A-A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0為圖5 A-A剖視圖。
圖11為圖5 B-B剖視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3為圖8 A-A剖視圖。
圖14為圖8 B-B剖視圖。
1‧‧‧外管
2‧‧‧底部排灌孔
3‧‧‧內壁排灌孔
4‧‧‧水槽
5‧‧‧耳片
Claims (7)
- 一種排灌管裝置,包括圓形的外管和開設於外管壁上的若干底部排灌孔,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該主水道為水槽,在水槽的壁上高於底部排灌孔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且該水槽高度約為1/2管體高度,該水槽通過底部和頂部的耳片與外管內壁相固接,內壁排灌孔設置於耳片上。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排灌管裝置,其中所述的水槽截面為馬蹄形或者U形或者V形;所述的外管截面為圓,或者其與形成主水道的水槽截面相對應處的外管截面相似。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排灌管裝置,其中所述的外管頂部處設置有若干細小的微滲孔。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排灌管裝置,其中所述的內壁排灌孔可為圓形、橢圓形或者方形。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排灌管裝置,其中在主水道與內壁排灌孔間還形成有一條或者一條以上封閉型的副水道。
- 一種排灌管裝置,包括圓形的外管和開設於外管壁上的若干底部排灌孔,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其中所述的主水道是一內管,該內管兩側的內壁上設內壁排灌孔;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置於內管內壁約1/2的內管高度處;所述的內管與外管間設有若干連接肋,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於各該連接肋間之槽道上,而所述的底部排灌孔係設置於該等槽道上。
-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排灌管裝置,其中所述的外管包括不連續的若干段,每段在兩端處變小與內管連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6105408A TWI408300B (zh) | 2007-02-14 | 2007-02-14 |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quipmen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6105408A TWI408300B (zh) | 2007-02-14 | 2007-02-14 |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quipmen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33995A TW200833995A (en) | 2008-08-16 |
TWI408300B true TWI408300B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4819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6105408A TWI408300B (zh) | 2007-02-14 | 2007-02-14 |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quipment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08300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13635A (en) * | 1997-10-06 | 1999-06-22 | Graham; Philip H. | Pipe couplings for irrigation systems |
-
2007
- 2007-02-14 TW TW96105408A patent/TWI40830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13635A (en) * | 1997-10-06 | 1999-06-22 | Graham; Philip H. | Pipe couplings for irrigation system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33995A (en) | 2008-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163199U (ja) | 新型排水灌漑配管装置 | |
WO2017067426A1 (zh) | 开孔渗灌排水管及密封全自动渗灌雨水回收全方位种植盆 | |
JP6142370B2 (ja) | 多重ろ過自動排水灌漑配管及び植栽装置 | |
CN209941698U (zh) | 可循环使用的边坡排水结构 | |
CN107711461A (zh) | 干旱地区乔木一体化灌溉系统 | |
CN207354953U (zh) | 一种具有雨水收集、净化、灌溉功能的生态景观花坛 | |
US20080226393A1 (en) | Irrigation & Drainage Pipe | |
RU2622910C1 (ru) | Система капельного орошения | |
TWI408300B (zh) |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quipment | |
CN217896674U (zh) | 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 |
CN206815296U (zh) | 一种农田生态排水沟 | |
CN214126357U (zh) | 一种城市道路绿化灌溉装置 | |
CN207124919U (zh) | 一种农田灌溉系统 | |
CN211745621U (zh) | 一种蓄水树池 | |
CN202430693U (zh) | 排灌管 | |
CN102493411B (zh) | 排灌管 | |
CN203235587U (zh) | 排灌水管 | |
CN207767023U (zh) | 一种大棚用水回收系统 | |
CN202430692U (zh) | 排灌管 | |
RU2618091C1 (ru) |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сушительно-увлажните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 в условиях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полива дождевальной установкой животноводческими стоками | |
CN213805720U (zh) | 一种生态排水沟 | |
CN218959693U (zh) | 一种绿化灌溉装置 | |
CN113638480B (zh) | 一种地下塑料管网式种植灌溉水库 | |
CN202893549U (zh) | 排灌管 | |
CN209693564U (zh) | 建筑用雨水花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