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8226B - 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液態培養 - Google Patents
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液態培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8226B TWI408226B TW99145086A TW99145086A TWI408226B TW I408226 B TWI408226 B TW I408226B TW 99145086 A TW99145086 A TW 99145086A TW 99145086 A TW99145086 A TW 99145086A TW I408226 B TWI408226 B TW I40822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ycelium
- culture
- pleurotus eryngii
- content
- ergo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杏鮑菇菌絲體的液態培養方法,特別係關於利用液態發酵的方式,培養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更特別地,本發明之液態培養方法藉由添加三種特定比例的先質胺基酸,有效提高杏鮑菇菌絲體之麥角硫因含量。
現代營養學及醫學的發展,使得人們對於菇類的營養價值有更明確的認識,且更深入了解如何利用它來作為飲食調理以防治疾病。食藥用菇類從野生採集到人工馴化,以至大量商業化生產,已成為廣受人們喜愛的食物來源之一,其子實體和菌絲體亦可做為調味料、特殊化學物質的生產,如水溶性多醣、維生素、有機酸、核苷酸和酵素及醫療用物質之生產,如抗生素、抗癌藥物等(Litchfield,J. H. 1967.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9
:289-304;蔡淑瑤,2006。雞腿菇和花松茸之液態培養及其生理活性。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台灣),目前針對菇類的研究主要著重在抗腫瘤與免疫提昇的功效上,因此,有關菇纇生理活性物質之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大量被發表,在作為保健性食品或其他醫療上特用化學品的開發上,食藥用菇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新興的研究重點(王伯徹等人,1998。食藥用菇的栽培與應用。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新竹,台灣)。
菇類富含之機能性成分,除廣為人知的多醣體與三萜類外,近年來也陸續發現一些對人體健康有益之成分,如菇類二次代謝產物,包括各種酚類化合物,經證實具有很好之抗氧化性質(Ishikawa,Y.等人1984.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61
(12):1864-1868;Mau,J. L.與Ma,J. T. 2002.Fungal Science 17
(1,2):1-10)。Dubost等人於2007年指出,在菇類中有一種獨特之天然抗氧化劑-麥角硫因(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 9(2)
:163-176a),其在生物體內對氧化壓力傷害之預防扮演著重要角色(Chaudiere,J.與Ferrari-Iliou,R. 1999.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37
(9-10):949-962;Hartman,P. E. 1990.Methods in Enzymology 186
:310-318)。
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化學名為2-巰基組織胺三甲基甜菜鹼)是一種真菌之代謝產物;被發現存在於植物及動物組織中(Aruoma,O. I.等人1999.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37
(11):1043-53)。麥角硫因在人體內無法被合成,僅能由食物來供(Dubost等人,2007,如前述),其被哺乳動物吸收後,會存在於肝、腎、心臟、肺、中樞神經系統、眼睛、骨骼肌肉及等組織中(Bao等人2009.Aquaculture 295
(3-4):243-249;Ey等人,2007.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5
(16):6466-74;Kawano等人,1982.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30
(5):1760-1765;Reglinski等人,1988.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6
(2):217-223),於人體中的存在濃度約為1~2 mM(Brummel,M. C. 1985.Medical Hypotheses 19
:351-370;Dubost等人,2007.Food Chemistry 105
(2):727-735)。
菇類中所含之麥角硫因含量,遠比其他蔬果中來得高;Dubost等人曾指出,菇類中含有豐富的麥角硫因,測定菇類中,其中以蠔菇屬菇類的麥角硫因含量最高。於2009年,何公瑞(於”以固態發酵製備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穀類及其呈味性質與生理活性”。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台灣)研究發現,杏鮑菇子實體中的麥角硫因含量,係28種常見食藥用菇中麥角硫因含量最高者,為1521.6 mg/kg dw。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
(de Candolle:Fries)Quelet)屬於擔子菌類,傘菌目(Agaricales)、口磨科(Tricholomataceae)、側耳屬(Pleurotus
),別名雪茸(日本),中文名稱為刺芹側耳,因其味道媲美鮑魚,且具有杏仁香味而得名;為蠔菇屬的一種白腐真菌,具有強的分解木質纖維素能力(Gomez-Toribio等人,2001.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68
(17):4787-4793)。杏鮑菇菌肉厚,開傘慢,柄組織細密結實,雪白粗長,孢子少,質地脆嫩,味道鮮美,口感極佳,是側耳屬中味道最好的一種,故被譽為“平菇王”。杏鮑菇與其他食物相比,屬於高蛋白質、無機鹽成分高、富含多種維生素、胺基酸及纖維質,脂肪含量極少,且具有豐富的多醣體,還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減少熱量及脂肪的吸收,更可縮短糞便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對肥胖者及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慢性病人,是一種健康的養生食材。
菇類子實體之來源除了野生採集外,在栽培方法不斷創新與管理的精進改良下,有不少菇類已達商業生產的規模。菇類子實體的栽培,需消耗大量人力、空間、設備及收成時間等待時間等成本因素,以及新鮮菇採收後之保存、運輸、加工等技術限制,且有些菇類在栽培時容易吸收土壤中之重金屬離子,而在子實體中累積過多的重金屬;相較之下,利用液態培養方是進行菇類菌絲體培養則有培養週期短、效益高、無種金屬汙染及易於放大規模等優點,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菌絲體及具有生理活性之發酵產物(Shih等人,2008.Bioresource Technology 99
(4):785-793;王等人。2007。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35
:139-143)。
液態培養又稱為深層培養(submerged culture),是將微生物培養於液態培養基中,控制適當的pH值、溫度、通氣量及攪拌速率等環境因素,使為生物於較適當之環境下培養(蔡,2006,如前述)。而改變液態培養時培養基的成份與培養條件,在這些自然界不易存在的培養條件及培養環境下,有可能激發菌體其潛在基因的表現,而獲得更多樣性的發酵代謝產物(王培銘。2002。食品工業
,34
:32-35)。近年來國內外利用深層發酵來培養菌絲體已十分普遍。此法可大量培養菌絲體,且所需時間甚短,又有幾項優點:1.菌絲體生長快速且生長週期短:由於液態培養可將通氣量、溫度、酸鹼度等設備,控制在最佳培養條件,於短時間內增殖大量菌絲體和具有生理活性的代謝產物。2.可工廠化生產、無季節性:食用菌液態培養於發酵設備中,不受季節性的限制。
利用液體發酵培養,雖然可以縮短食用真菌類的培養時間,但是如何控制菌絲體的生產、如何有效控制生產出有用的二次代謝物(如抗腫瘤物質或降血糖物質)、如何分離出有效的成分,以及有效成分的產品差異如何,技術與品質的控制都是必須克服的問題,這樣才能提升食用菇菌類產品品質而有助於人體健康。於是,本發明針對杏鮑菇之液態培養基組成及培養條件進行改良,獲得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進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以一次一因子搖瓶培養方式,研發出製備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最適培養條件,並針對所製得之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進行一般成份、呈味特性、生理活性物質、抗氧化性質等分析,以及抗發炎反應之評估。
於一方面,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的液態培養方法,其包含將經均質化之杏鮑菇液態接種源以5%至20%之接種量,接種入包含葡萄糖20 g/L、酵母萃取物5 g/L、(NH4
)2
SO4
2 g/L、KH2
PO4
0.5 g/L、K2
HPO4
0.5 g/L、MgSO4
‧7H2
O 0.5 g/L及至少一種選自組胺酸、甲硫胺酸及半胱胺酸,添加濃度為0.1至12 mM之胺基酸的液態培養基(起始pH值為6~8)中;於21至25℃之溫度下,以125 rpm之轉速進行振盪培養14天;及收取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的液體培養物。
於本發明之一項具體實施例,該液態培養較佳係於25℃之溫度下進行。於本發明之另一項具體實施例,該接菌量較佳為10%(v/v),且該培養基之起始pH值為約6.3~6.8。
於本發明之又一項具體實施例,係於培養三至九天後,較佳係於培養七天後,在培養基中加入4 mM組胺酸,可得麥角硫因含量為44.88 mg/L之杏鮑菇菌絲體。
於本發明之另一項具體實施例,係於培養五天至七天後,較佳係於培養五天後,在培養基中加入4 mM組胺酸、1 mM半胱胺酸及1 mM甲硫胺酸,可得麥角硫因含量為48.77 mg/L之杏鮑菇菌絲體。
於一方面,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以前述方法培養而得到的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培養物。於一項具體態樣,本發明之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可用於:做為麥角硫因的生產原料;栽培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子實體的接種源;製造高麥角硫因含量食品添加物之來源;及/或做為高麥角硫因含量機能性食品保健成分的來源。
根據本發明所呈現的各種實施例,下述各種儀器、裝置、方法和其相關結果者,實施例中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所使用的標題或副標題,並不被限制在本發明的範圍之內。此外,在此所提出和披露的某些理論,但無論他們是對還是錯,只要該發明是根據本發明所實施的,而不需考慮任何特定的理論或行動的計畫,都應被限制在本發明的範圍之內。
本發明之其他特色及優點將於下列實施範例中被進一步舉例與說明,而該實施範例僅作為輔助說明,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以下實施例所描述之分析項目,皆進行三重複之測定。所得之數據使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SAS Institute,Inc.,200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ANOVA程序作變異分析,並且以鄧肯氏多變域試驗法α=0.05下比較平均值之顯著性差異。
杏鮑菇菌株(由中州技術學院黃仕政老師提供,台灣,彰化)在PDA固態培養基(Peptone、potato dextrose agar(PDA),購自美國Difco公司)中活化後,切取四塊大小約5 mm×5 mm之菌種於含有100 mL液態培養基之250 mL三角瓶中,在25℃、125 rpm下振盪培養7天,經Waring blender低速均質15秒後,作為液態接種源。
接種量之高低會影響菌絲體生長速度之快慢,當接種量低時菌絲生長緩慢;但若接種量過高時菌絲體雖生長較快但易衰老。本實驗分別於100 mL液態培養基中,接種5%、10%、15%、20%(v/v)杏鮑菇菌種,置於25 ℃之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探討不同接菌量對杏鮑菇菌絲體及麥角硫因含量之影響。
微生物培養過程中,培養溫度為影響菌體生長非常重要的因子之一,其會影響微生物之生長、代謝活性及酵素活性。微生物中重要的組成,例如蛋白質及核酸對溫度較為敏感,且隨著溫度的增高可能遭受不可逆之破壞,影響微生物之生長。因此,在發酵系統中必須選在穩定且適合的溫度環境,只有在一定溫度範圍內菌體的代謝活動與繁殖才會隨著溫度上升而增加(葉,2009)。本實驗於100 mL液態培養基(組成為20 g/L葡萄糖、5 g/L酵母萃取物、2 g/L(NH4
)2
SO4
、0.5 g/L KH2
PO4
、0.5 g/L K2
HPO4
和0.5 g/L MgSO4
‧7H2
O)中接入10%(v/v)杏鮑菇菌種,分別置於20℃、25℃、30℃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
pH為影響微生物發酵時的重要因子之一,培養基之pH值對微生物的生長型態、代謝物生成、營養源消耗和副產物酸類物質均有很大的影響。液態培養菇類菌絲體時,菌絲體生長的pH值很廣,最適生長pH值約在pH 5.0~7.0,但隨著不同的菇類菌種其最適生長pH也不同。本實驗將100 mL培養基之起始pH值分別調至pH 6、pH 7、pH 8、pH 9、pH 10與不調整(pH 6.3~6.8)共六種,接入10%杏鮑菇菌種,置於25℃之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
結果彙整於表1。
在培養溫度為20 ℃時,杏鮑菇菌絲體生長的較好,菌絲體乾重為11.67 g/L(表1),比25℃時之菌絲體乾重(8.03 g/L),及30 ℃時之菌絲體乾重(6.36 g/L)高;但在麥角硫因及麥角固醇含量方面,則是於25 ℃培養時所得的菌絲體中含量較高,麥角硫因麥角固醇含量分別為29.91 mg/L及1.94 mg/g dw,麥角硫因含量均較20 ℃時之13.84 mg/L及30 ℃時之12.04 mg/L高。因此選擇25 ℃為最適培養溫度。本實驗在預實驗時,也使用了35 ℃做為培養溫度,但在35 ℃時幾乎沒有菌絲產生,推測可能是因為溫度過高不適合菌體生長所致。
如表1所示,當接菌量為10%、15%、20%時,菌絲體乾重並無顯著差異,分別為9.77、9.78及10.53 g/L。而在麥角硫因含量方面,當接菌量為10%時,每克菌絲體乾重中的麥角硫因含量為2.79毫克(2.79 mg/g dw)相當於每公升之培養液可產生27.28 mg的麥角硫因(27.28 mg/L),此數值顯著高於以5%、15%和20%為接菌量時的產量(分別為15.14 mg/L、10.05 mg/L和10.18 mg/L)。因此決定較佳的培養接菌量為10%(v/v)。
本實驗杏鮑菇菌絲體液態培養之起始pH值約為6.3~6.8。如表1所示,在培養基之起始pH為pH 6、pH 7、pH 8和不調整培養基pH值(起始pH值約為6.3~6.8)時,菌絲體乾重並無顯著差異,分別為10.37、9.56、8.89和10.36 g/L,且顯著高於以pH 9和pH 10為起始pH值時所得的菌絲體乾重(7.14和7.78 g/L)。在麥角硫因含量方面,當培養基之起始pH為7和不調整pH值時,每公升培養液的麥角硫因含量為21.67和21.01 mg/L,顯著高於其他pH值時杏鮑菇菌絲體產生的麥角硫因(2.12~19.24 mg/L)。
碳源對於微生物生長極為重要,能供應菌絲體生長及多醣合成所需要的能量,也能作為菌體合成細胞成分的原料。本實驗選用做為培養基之碳源種類分別為: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麥芽糖(maltose)和蔗糖(sucrose),其濃度均為2%。在100 mL液態培養基中接入10%杏鮑菇菌種,置於25℃之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
培養基之氮源種類分別為酵母萃取物(yeast extract)、牛肉萃取物(beef extract)、酸水解酪蛋白(casamino aicd)、蛋白腖(peptone)、胰化蛋白(tryptone),其濃度均為0.5%。在100 mL液態培養基中接入10%(v/v)杏鮑菇菌種,置於25℃之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
結果彙整於表2。
當使用2%的葡萄糖為碳源時,菌絲體乾重為9.73 g/L,顯著高於以果糖為碳源時的8.96 g/L,及其他碳源時的3.50~4.02 g/L。在麥角硫因含量方面,以葡萄糖和果糖為碳源時,其杏鮑菇菌絲體每克乾重麥角硫因含量為3.47和3.08 mg/g dw,顯著高於其他碳源時的1.27~1.99 mg/g dw;但若換算為每公升杏鮑菇培養液之麥角硫因含量時,因利用果糖為碳源時所能產生之菌絲體較少,其每公升培養液之麥角硫因含量為27.57 mg/L,而當碳源為葡萄糖時,其每公升培養液之麥角硫因含量為33.72 mg/L,顯著高於利用果糖為碳源時每公升杏鮑菇菌絲體的麥角硫因含量。
如表2所示,當氮源為0.5%的酵母萃取物、牛肉萃取物和peptone時,菌絲體乾重無顯著差異,分別為10.56、10.44和10.44 g/L,且顯著高於以酸水解酪蛋白和tryptone為氮源時菌絲體之乾重8.11和8.96 g/L。如表1所示,當以tryptone為氮源時,每克乾重杏鮑菇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為2.65 mg/g dw,顯著高於以酵母萃取物和酸水解酪蛋白為氮源時的2.37 mg/g dw;但若換算為每公升杏鮑菇菌絲體培養液的麥角硫因含量時,以酵母萃取物為氮源每公升培養液的麥角硫因含量為25.96 mg/L,顯著高於以tryptone為氮源時每公升培養液的麥角硫因含量23.74 mg/L。
本實驗探討在培養不同天數後添加4 mM組胺酸,以及添加包括半胱胺酸、組胺酸和甲硫胺酸之混合胺基酸對杏鮑菇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之影響。胺基酸添加比例是以整體培養基去計算,胺基酸添加濃度單位為mM。培養基中接入10%(v/v)杏鮑菇菌種,置於25℃之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結果列示於圖1及圖2。
由圖1實驗結果顯示,在培養七天後天加組胺酸其麥角硫因含量可高達33.70 mg/L,其次為在培養第五天、第三天和第九天後添加,其麥角硫因分別為31.40、29.46和26.99 mg/L,均顯著高於未添加時的14.73 mg/L;在培養過程中添加4 mM的組胺酸,其菌絲體乾重和菌絲體中麥角固醇含量均顯著高於未添加時;而不論添加4 mM組胺酸的天數為何,對菌絲體乾重並無顯著影響10.19~10.85 g/L。
因此,在培養七天後添加4 mM組胺酸可提高杏鮑菇菌絲體中麥角硫因含量,繼續探討在培養七天後添加不同濃度(0.1~12 mM)的組胺酸、半胱胺酸和甲硫胺酸對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的影響。亦如表3所示,在組胺酸添加方面,添加4 mM的組胺酸效果最好,麥角硫因含量可高達44.88 mg/L,其次為8 mM、1 mM和12 mM其麥角硫因含量分別為40.91、38.26和37.90 mg/L,添加0.1 mM時效果則較不顯著,但仍較未添加時來得高;結果顯示,在菌絲體乾重和麥角固醇含量方面,隨著添加濃度的上升,菌絲體乾重及麥角固醇含量也隨之增加,添加12 mM組胺酸時菌絲體乾重和麥角固醇含量最高分別為13.97 g/L和5.21 mg/g dw,且不論添加組胺酸之濃度為何,其麥角硫因和菌絲體乾重均較未添加時來得高;而添加4 mM組胺酸時雖然菌絲體乾重並不如添加12 mM時來得好,但總體來說,在培養七天後添加4 mM組胺酸每公升杏鮑菇菌絲體培養液可產生的麥角硫因含量44.88 mg/L,較添加12 mM時來得高(37.90 mg/L)。
如圖2所示,在培養五天後加入混合胺基酸,其麥角硫因含量高達48.77 mg/L,較在培養七天後單獨添加4 mM組胺酸時麥角硫因含量33.70 mg/L來得高。在培養初期添加混合胺基酸,其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比在培養中後段時添加來得高,培養三天及五天後添加混含胺基酸,其麥角硫因含量分別為44.46和48.77 mg/L,而培養七天後添加,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則為36.79 mg/L,培養九天後再添加,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則為23.66 mg/L,推測原因為麥角硫因為菌絲體之二次代謝產物,須在菌體生長成熟後才會代謝出,如圖2所示在第四天至八天時菌體生長到達最高量的平穩期,而在菌體生長成熟後再加入麥角硫因合成之胺基酸先驅物,4 mM組胺酸或是含4 mM組胺酸、1 mM半胱胺酸和1 mM甲硫胺酸的混合胺基酸,則可有效的提高菌絲體中麥角硫因含量。
因此,由圖1、2和表3之結果可知,不論添加組胺酸的濃度和添加天數為何,均可顯著增加杏鮑菇菌絲體乾重和菌絲體中麥角硫因含量,而添加甲硫胺酸和濃度高於4 mM的半胱胺酸則會抑制杏鮑菇菌絲體的生長,但三種胺基酸共同添加時,杏鮑菇菌絲體麥角硫因含量又較單獨添加組胺酸時來得高,因此推測若在培養初期添加組胺酸,待菌絲體生長至平穩期時再添加半胱胺酸和甲硫胺酸,或許可以再提高杏鮑菇菌絲體中麥角硫因含量。
杏鮑菇菌絲體粉末製備:於100 mL液態培養基中接入10%杏鮑菇菌種,置於25℃之培養箱中,以125 rpm振盪培養14天。培養所得之菌絲發酵液以250 mesh之篩網過濾,並以RO水清洗數次,將篩網上之菌絲體裝入夾鏈袋中,放入-80℃冰箱中保存,經由冷凍乾燥後,以磨粉機(Retch ultracentrifugal mill and sieving machine,Haan,Germary)粉碎後過篩(40 mesh)即得杏鮑菇菌絲粉末,而後置於乾燥箱以備分析使用。
杏鮑菇子實體和菇腳粉末之製備:將蕈優生物科技農場所提供之杏鮑菇子實體及菇腳分裝至夾鏈袋中,放入-80℃冰箱中保存,經由冷凍乾燥後,以磨粉機(Retch ultracentrifugal mill and sieving machine,Haan,Germary)粉碎後過篩(40 mesh)即得杏鮑菇子實體及菇腳粉末,置於乾燥箱以備分析使用。
麥角固醇(ergosterol)是真菌細胞膜上的重要組成,而高等植物與昆蟲的細胞膜中只含有少量或缺乏此物質。麥角固醇可作為真菌生長的指標,而真菌組織中麥角固醇的含量會因菌種及真菌的生理狀態而異。麥角固醇為維生素D2
之前趨物,經陽光或280~400 nm波長的紫外光線照射後,轉換成維生素D2
,以280~320 nm之UV-B對菇類照射時其麥角固醇轉換成維生素D之轉換率最高(Koyyalamudi et al.,2009)。維生素D2
可促進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及骨骼形成,缺乏維生素D2
,會影響骨質鈣化作用和膠原合成作用,輕微缺乏維生素D2
則會導致骨質疏鬆症,致使幼童罹患佝僂病和成年人之軟骨病(Mau et al.,1998b)。表4結果顯示,杏鮑菇子實體麥角固醇含量最高為6.17 mg/g dw,杏鮑菇菌絲體和菇腳的麥角固醇含量分別為1.93和1.27 mg/g dw。
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是一種真菌之代謝產物,已發現其存在於植物及動物組織中。麥角硫因在人體內無法被合成,僅能由食物來源吸收。它是一種低分子量之硫醇化合物,會被哺乳動物吸收並保存在特定之組織,包括肝、腎、眼睛等。如表4所示,杏鮑菇子實體和菇腳麥角硫因含量分別為2.05和1.74 mg/g dw,而杏鮑菇菌絲體經調整過的最適培養基培養後,菌絲體的麥角硫因含量顯著高於杏鮑菇子實體和菇腳,其麥角硫因含量為3.93 mg/g dw。
多醣體是自然界中蘊藏豐富的生物聚合體,由單糖類(葡萄糖等)多數聚合而成,這些多醣類不論在構成糖的種類、化學結合方式,或是分子大小與性質方面,都會有差異,同時也會因菌種或萃取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黃婉莉。2007。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台灣)。菇蕈類多醣具有抗腫瘤活性、增強免疫、抗癌症、降血糖、降血壓與降膽固醇的作用(Jong,S. C.等人1991.Eos-Rivista Di Immunologia Ed Immunofarmacologia 11
(3):115-122;Misaki等人1986.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50
(9):2171-2183)。藥用真菌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多醣體主要為β-D-葡聚醣(β-D-glucan),β-D-葡聚醣可藉由刺激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以及自然殺手細胞等,調節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抗腫瘤的效果。杏鮑菇子實體、菇腳和菌絲體多醣含量如表4所示分別為,89.50、136.40和155.13 mg/g dw,其中以菌絲體的多醣含量最高。
熱水萃取物之製備:樣品粉末10 g經精秤於三角瓶中,加入100 mL去離子水,以隔水加熱方式萃取3小時。再以Whatman No.1濾紙抽氣過濾,所得之濾液經冷凍乾燥後,再以去離子水定量至一定濃度後,將所得之萃取物以冷凍乾燥處理後保存於-20℃下備用。
乙醇萃取物之製備:樣品粉末10 g經精秤入250 mL錐形瓶,加入200 mL乙醇,於25℃下,150 rpm震盪萃取24小時,然後以Whatman No.1濾紙抽氣過濾,收集之濾液以40℃減壓濃縮至乾,再以乙醇定量至一定濃度後,將所得之萃取物儲存於-20℃下保存備用。
油脂在自氧化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而造成油脂的酸敗,抗氧化劑則可藉由提供氫或自由基來清除在連鎖反應期間(propagation period)的油脂過氧化物自由基,進而抑制油脂過氧化的連鎖反應。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C18
H12
N6
O5
)為一種具有不成對電子的穩定自由基,它常被用於抗氧化的研究上作為檢測抗氧化劑提供氫的能力。而DPPH的甲醇溶液在517 nm下具強吸光效果,一旦被抗氧化劑(AH)或自由基(R‧)還原後,其吸光值會消失或降低(Brand-Williams,W.等人1995.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8
:25-30),此方法可在短時間內測試大量樣品,且低濃度下仍具有極佳的靈敏度,藉由測定波長於517 nm下之吸光值,即可判定待測樣品是否提供氫原子,而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此外,DPPH甲醇溶液在pH 5.0~6.5較穩定而有適當的吸收,但在鹼性下較不隱定,且DPPH甲醇溶液會隨著貯存時間的增長而劣化,故需於每次進行實驗時新鮮配製(曾裕琇。2004。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台灣)。
不同濃度之樣品萃取物(4 mL)與新鮮配製10 mM DPPH之甲醇溶液(1 mL)經吸入試管中均勻混合後,靜置暗處30分鐘,而後在Hitachi U-2001分光光度計中,測定混合液在517 nm下之吸光值。所測得之吸光值愈低,則表示樣品清除DPPH自由基之能力愈強。
清除率(%)=[1-(樣本之A517 nm
)/(對照組之A517 nm
)]×100
EC50
值為清除50 % DPPH自由基之有效濃度,即獲自線性迴歸分析之內插計算。此外,以抗壞血酸、丁基羥基甲氧苯及α-生育酚作為樣品的對照組。
本發明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與傳統培養所得之杏鮑菇子實體和菇腳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較結果列示於圖3與圖4。
在熱水萃取物方面,杏鮑菇子實體、菇腳和菌絲體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接隨著樣品濃度提升而增加。如圖3所示,在低濃度0.5 mg/mL時,杏鮑菇菌絲體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為42.54%,顯著高於杏鮑菇子實體(26.08%)、菇腳(25.96%)和抗壞血酸(24.20%),此三者清除DPPH自由基之能力相近;而當濃度為5.0 mg/mL時,菌絲體之熱水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已超過50%,且顯著高於菇腳(47.79%)、杏鮑菇子實體(45.43%)和抗壞血酸(33.31%)。在熱水萃取物濃度為20 mg/mL時,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為57.58%,較(何,2009)杏鮑菇菌絲體(48.56%)來得高,可知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較佳。
乙醇萃取物方面,杏鮑菇子實體、菇腳和菌絲體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接隨著樣品濃度提升而增加。如圖4所示,當菌絲體乙醇萃取物濃度為1 mg/mL時,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已達70.14%;當濃度提升至5 mg/mL時,杏鮑菇子實體和杏鮑菇菌絲體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別為92.13%和93.66%,與BHA(92.82%)及α-生育醇(94.50%)清除DPPH自由基之能力相當,且顯著高於菇腳(49.12%)和抗壞血酸(33.31%)。
本實驗利用10 L的發酵槽,以批式發酵方式培養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使用培養條件為25℃、接菌量10%(v/v)、轉速150 rpm、通氣量1 vvm、培養體積3~7 L、使用之培養基組成為葡萄糖,20 g/L、酵母萃取物,5 g/L、(NH4
)2
SO4
,2 g/L、KH2
PO4
,0.5 g/L、K2
HPO4
,0.5 g/L和MgSO4
‧7H2
O,0.5 g/L,並在培養七天後在培養基中饋料加入4 mM組胺酸。
通氣量方面,多數菇類菌種發酵槽培養時,使用之通氣量為0.5~2 vvm,視不同之培養菌種、培養階段和使用槽體而異。本實驗在進行預實驗時,所使用之通氣量為0.5~1.5 vvm,但通氣量較大時,槽體內所產生起泡量也相對會較多,而發酵槽之消泡感應器在槽體快速起泡時雖可以快速感應並添加消泡劑至槽體中,但因感應器的長度較短與培養液仍有一段距離,故偵測到起泡時,起泡量已相當多,添加消泡劑後需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消泡,此時消泡感應器會被培養基中之物質黏附而失去感應效果,導致消泡劑不斷的饋料進入槽體中,造成槽體中消泡劑含量過高而影響菌體生長,而使用1vvm為通氣量時不會有此現象發生,故發酵通氣量採用1 vvm。
如圖5所示,培養七天後在培養基中加入4 mM的組胺酸,麥角硫因含量在第十八天時可到達最高點62.20 mg/L。麥角硫因含量在第二天至第四天時含量無顯著變化,為9.94~10.19 mg/L;在第四天至第十八天時,麥角硫因含量則隨著培養天數的增加而升高,在第十八天時到達最高點。菌絲體乾重在第零天至第十天時,菌絲體乾重隨著培養天數的增加而上升,在第十天時到達最高點12.60 g/L,而後隨著培養時間的增加,菌絲體乾重則有下降的趨勢,推測是因為菌絲體中心產生的自溶現象(autoalysis),而造成菌絲體濃度下降。第十四天之後培養基中碳源含量均低於0.1 g/L,菌絲體也開始產生自我溶解現象,而麥角固醇和麥角硫因含量仍持續上升,推測原因為,當菌絲體開始自我溶解後,分解所產生的養份可供其他菌絲體利用而繼續生長,但菌絲體分解的速率高於生長之速率,故麥角固醇和麥角硫因含量會在菌絲體乾重開始下降後仍持續上升。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實驗結果,本發明於較佳實施例提供一種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最適液態培養條件,包括培養溫度為25℃、接菌量為10%(v/v)、以2%葡萄糖為碳源及0.5%酵母萃取物為氮源,並在培養七天後加入4 mM組胺酸,可獲得較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利用前述最適培養條件,以125 rpm做搖瓶培養,在第四天至第八天時,菌絲體乾重到達最高點12.30~12.54 g/L,而菌絲體之麥角固醇和麥角硫因含量均在第十八天時到達最高點,含量分別為5.90 mg/g dw和48.09 mg/L;以相同之培養基,在0.5 vvm、150 rpm下以10 L發酵槽培養時,麥角硫因含量在第十八天時可到達最高點62.20 mg/L。後續之實驗結果發現,在培養五天後加入4 mM組胺酸、1 mM半胱胺酸和1 mM甲硫胺酸,其麥角硫因含量較在培養七天後單獨添加4 mM組胺酸時來得高。
抗氧化性質方面,菌絲體TEAC抗氧化力顯著高於杏鮑菇子實體和菇腳,其乙醇萃取物之抗氧化力、還原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也優於杏鮑菇子實體和菇腳;而菌絲體中總酚和類黃酮之含量也顯著高於子實體和菇腳。可知,添加胺基酸可增加杏鮑菇菌絲體中麥角硫因之含量,而且所得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具有良好之抗氧化性質。
必須瞭解到,各種增添、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於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不會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原理之精神及範圍。熟悉該技藝者將可體會,本發明可能使用於很多形式、結構和材料的修改。因此,本文於此所揭示的實施例於所有觀點,應被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之範圍應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並涵蓋其合法均等物,並不限於先前的描述。
圖1顯示培養不同天數後添加4mM組胺酸對杏鮑菇菌絲體乾重、最終pH值、麥角固醇及麥角硫因含量之影響。
圖2顯示培養不同天數後添加由4 mM組胺酸、1 mM半胱胺酸和1 mM甲硫胺酸組成之混合胺基酸對杏鮑菇菌絲體乾重、最終pH值、麥角固醇及麥角硫因含量之影響。
圖3為杏鮑菇子實體、菇腳及菌絲體熱水萃取物清除1,1-二苯基-2-苦味肼基團自由基之能力比較結果圖。
圖4為杏鮑菇子實體、菇腳及菌絲體乙醇萃取物清除1,1-二苯基-2-苦味肼基團自由基能力之比較結果圖。
圖5顯示利用10 L發酵槽培養杏鮑菇(25℃、1 vvm、150 rpm和4 mM組胺酸)其深層培養期間(A)菌絲體乾重及麥角硫因含量之變化。
Claims (16)
- 一種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的液態培養方法,其包含:(a) 製備均質化之杏鮑菇液態接種源;(b) 將經均質化之杏鮑菇液態接種源以5%至20%之接種量,接種入包含葡萄糖20 g/L、酵母萃取物5 g/L、(NH4 )2 SO4 2 g/L、KH2 PO4 0.5 g/L、K2 HPO4 0.5 g/L、MgSO4 ‧7H2 O 0.5 g/L及至少一種額外添加之選自組胺酸、甲硫胺酸及半胱胺酸,添加濃度為0.1至12 mM之胺基酸的液態培養基(起始pH值為6~8)中;(c) 於21至25℃之溫度下,以125 rpm之轉速進行振盪培養14天;及(d) 收取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的液體培養物。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e)將培養所得之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培養物以篩網過濾、清洗及經由冷凍乾燥後,以磨粉機粉碎後過篩而得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粉末。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液態培養係於25℃之溫度下進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接菌量為10%(v/v),且該培養基之起始pH值為約6.3~6.8。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係於培養3至9天後,再將4 mM組胺酸加入培養基中。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5項之方法,其中係於培養7天後,再將4 mM組胺酸加入培養基中。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係於培養5至7天後,再將4 mM組胺酸、1 mM半胱胺酸及1 mM甲硫胺酸加入培養基中。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方法,其中係於培養5天後,再將4 mM組胺酸、1 mM半胱胺酸及1 mM甲硫胺酸加入培養基中。
- 一種具有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的液態培養物,其係由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所製得。
- 一種具有高麥角硫因含量之杏鮑菇菌絲體粉末,其係由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所製得。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菌絲體液態培養物,其係用於製備麥角硫因。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菌絲體液態培養物,其係用於栽培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子實體做為接種源。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菌絲體液態培養物,其係用於製造高麥角硫因含量之食品添加物。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菌絲體液態培養物,其係用於做為高麥角硫因含量機能性食品的保健成分。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菌絲體粉末,其係用於製造高麥角硫因含量之食品添加物。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菌絲體粉末,其係用於做為高麥角硫因含量機能性食品的保健成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45086A TWI408226B (zh) | 2010-12-21 | 2010-12-21 | 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液態培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45086A TWI408226B (zh) | 2010-12-21 | 2010-12-21 | 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液態培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6561A TW201226561A (en) | 2012-07-01 |
TWI408226B true TWI408226B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6932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9145086A TWI408226B (zh) | 2010-12-21 | 2010-12-21 | 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液態培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0822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64658B2 (en) | 2018-10-11 | 2021-07-20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inducing plants to increase their flavonoid compound content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50084B (zh) * | 2014-05-07 | 2016-09-21 | Nat Univ Chung Hsing | Liquid culture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ergot sulfate in mycelia of |
CN108094049A (zh) * | 2015-06-11 | 2018-06-01 | 天津中天精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菌丝健壮的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发酵方法 |
CN104926479A (zh) * | 2015-06-11 | 2015-09-23 | 天津中天精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活性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 |
CN110236175B (zh) * | 2019-07-05 | 2022-10-14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一种富含杏鲍菇麦角硫因的薏米抹酱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501029B (zh) * | 2020-11-10 | 2022-06-21 |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松蕈及其用于生产麦角硫因的方法 |
-
2010
- 2010-12-21 TW TW99145086A patent/TWI408226B/zh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1962年05月,The reaction sequence in ergothioneine biosynthesis: hercynine as an intermediate,Askari A. and Melville D. B ,J. Bio. Chem. 1962, 237, 1615-1618. * |
2008年,Anti-tumor effects of exo- and endo-biopolymers produced from submerged cultures of three different mushrooms. Jeong Y. T. et al. Mycobiology 2008, 36, 106-109. * |
2010年11月,From a to shiitake-Japanese mushrooms may offer certain benefits,Leslie K,http://www.todaysdietitian.com/newarchives/110310p20.shtml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64658B2 (en) | 2018-10-11 | 2021-07-20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inducing plants to increase their flavonoid compound cont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6561A (en) | 2012-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8226B (zh) | 高麥角硫因含量杏鮑菇菌絲體之液態培養 | |
KR101793123B1 (ko) | 생리활성물질이 증진된 콩발효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통해 제조된 생리활성물질이 증진된 콩발효물 | |
CN104404092A (zh) | 一种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生物富集方法 | |
KR20200091788A (ko) | 발효된 곡물 분말 및 버섯 배지를 이용하여 균사체 분말을 제조하는 방법 | |
CN102940298A (zh) | 一种金针菇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4480150A (zh) | 一种共轭亚麻酸异构体的生物富集方法 | |
CN103299824B (zh) | 鲜嫩甜玉米制备桑黄菌丝块的方法 | |
CN109280632B (zh) | 一种液态发酵生产富硒杏鲍菇菌种的方法 | |
KR20170007905A (ko) | 기능성 쌀의 제조 방법 및 기능성 쌀 | |
CN104975051A (zh) | 一种富集桑叶中gaba的方法 | |
CN105725163B (zh) | 一种香菇菌黑蒜酱 | |
KR102551019B1 (ko) | 버섯균사체로 배양한 발효 호박씨의 추출물 제조방법 | |
TWI550084B (zh) | Liquid culture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ergot sulfate in mycelia of | |
JP5081485B2 (ja) | 抗癌剤及び抗癌剤の製造方法 | |
KR20170072563A (ko) | L 카르니틴 함유 발효 산물을 이용한 l 카르니틴 함유 버섯의 재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재배된 l 카르니틴 함유 기능성 버섯 | |
CN105535035A (zh) | 一种桦褐孔菌发酵培养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58999B (zh) | 一种厚褶奥德蘑菌种、栽培方法及其用途 | |
JP2008208104A (ja) | 抗酸化剤及び飲食品 | |
KR102233304B1 (ko) | 안정적인 배양이 가능하고 인체면역증강 및 생리활성물질을 다량 함유하는 밀리타리스 동충하초의 재배 배지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밀리타리스 동충하초 재배방법과 이에 따라 재배된 밀리타리스 동충하초 | |
CN114431460A (zh) | 一种纯天然食用菌营养粉及其制备方法 | |
Eyal | Mushroom mycelium grown in submerged culture—Potential food applications | |
KR20080067034A (ko) | 복합 버섯균을 이용한 유기셀레늄 함유 농작물의 재배 방법 | |
KR20040063695A (ko) | 기능성 사료 | |
KR20170022796A (ko) | 차가버섯, 상황버섯 및 꽃송이버섯의 혼합추출액을 이용한 김칫속 및 그 김칫속을 이용한 기능성 김치 | |
KR20010087699A (ko) | 감마-아미노낙산의 함량이 높은 동충하초의 재배방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