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4925B - 生物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生物感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4925B
TWI404925B TW97119644A TW97119644A TWI404925B TW I404925 B TWI404925 B TW I404925B TW 97119644 A TW97119644 A TW 97119644A TW 97119644 A TW97119644 A TW 97119644A TW I404925 B TWI404925 B TW I4049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osensor
layer
plasma resonance
surface plasma
vertical cav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19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9232A (en
Inventor
Cheng Wang
Ya-Ping Xie
Yu-Qin Tang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TW97119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4925B/zh
Publication of TW200949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9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4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4925B/zh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Description

生物感測器
本發明為一種生物感測器,特別是關於一種基於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共振放大的的陣列式表面電漿共振感測器,用以對微弱的生物探測信號進行光學放大,便於信號檢測。
生物傳感器由於具有特異性,針對特定的待測分析物,必需要有特定的酶或反應物與待測分析物發生反應,然後依據反應前後電學、光學、質量等特性的變化設計出多種類型的生物傳感器。由於生物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比較微弱,若對弱信號處理不好,有可能會使有用信號被淹沒在干擾信號中。目前在生物傳感領域用的比較廣泛的檢測方法是利用表面電漿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效應來探測生物反應信號。
表面電漿共振(SPR)探測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線在金屬膜表面發生全反射時,會在金屬膜中產生消失波,消失波與表面電漿波發生共振時,檢測到的反射光強度會大幅度地減弱。對表面電漿共振感測器而言,一般都是改變金屬膜與被測表面的結構用來提高探測靈敏度。如美國專利公告號US 5,991,048所述,將金屬薄膜與被探測表面的中間電介質層作為增加靈敏度的途徑。然而,這些表面電漿共振技術都只利用了光線的單次或幾次反射結果,信號未能被有效放大。
因此為了提高生物感測器的探測精度,有時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弱信號的檢測及處理上,這樣將增加產品的生產成本。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生物感測器,可對弱生物反應信號實現光學放大,便於檢測電路的信號處理。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生物感測器,包括:一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包括複數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以及一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設置在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上。其中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依序包括一P型布拉格反射層、一量子井主動層以及一第一半導體層,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設置在第一半導體層上。第一半導體層與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設置位於量子井主動層一側,構成了光學共振腔之一反射元件,P型布拉格反射層設置於量子井主動層的另一側,構成了光學共振腔之另一反射元件。
本發明提供之生物感測器,結合垂直腔表面發射電射器的多次共振放大特性,光子在光學共振腔中往返一次便受到光腔一個端面的表面電漿共振調製,光子的能量也相應受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表面生物分子信號的調製,這樣經過光子的多次往返,金屬膜表面生物分子信號便可得到有效放大。使得微弱的生物反應信號變得易於檢測,極大簡化了生物感測器的檢測手段。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生物感測器。
圖1A及圖1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生物感測器不同視角的立體圖。該生物感測器1主要包括一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陣列11以及一表面電漿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單元12。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設置在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11上。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11包括複數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111。
圖2及圖3為本發明兩種較佳實施例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的剖面圖。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3,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111依序包括量子井主動層1111、P型布拉格反射層(Distributed Brag Reflection layer)1112以及第一半導體層1113。量子井主動層1111為雷射的受激輻射放大區域。P型布拉格反射層1112及第一半導體層1113分別設置量子井主動層1111的兩側,其中第一半導體層1113可以為N型布拉格反射層或N型載流子限制層。本實施例之P型或N型布拉格反射層(DBR)係藉由多層具有高、低折射率之半導體層交錯設置而成,可部份反射雷射光、部份出光。本實施例之P型或N型布拉格反射層(DBR)其亦可為單層設計,為一單層之半導體層。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設置在第一半導體層1113上,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的功能 是產生表面電漿共振效應,同時具備反射雷射光的功能,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可以為一層薄的高反射金屬膜,其材料可以為金、銀、銅或其複合多層金屬膜。P型布拉格反射層1112、量子井主動層1111、第一半導體層1113及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形成光學共振腔,設置於量子井主動層1111一側的P型布拉格反射層1112為一反射單元,量子井主動層1111另一側的第一半導體層1113及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構成了光學共振腔另一側之反射元件,只有特定波長的雷射光可在光學共振腔中往返運動,由於需要將雷射光入射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金屬膜)上,因此第一半導體層1113可以為N型布拉格反射層(如圖2所示),需要合理設計其反射率等相應參數,也可在量子井主動層1111與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之間不設計N型布拉格反射層,而是設計為N型載流子限制層1113(如圖3所示)。
再者,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111更包括一P型電極1114設置在P型布拉格反射層1112上,亦即,雷射之出光面上,P型電極1114為一環形電極,泵浦能量是通過向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的兩電極注入電流實現,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其中一個電極為P型電極,另一個電極為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金屬膜)。當對兩電極注入電流時,量子井主動層1111滿足粒子數反轉分佈條件,能夠激發光子的受激輻射過程,使得光子能量在光學共振腔中不斷被放大,最終以雷射的形式 輸出。須強調的是,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11之複數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111係藉由半導體相關製程同時形成。
生物感測器1更包括隔離區13,設置於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上,在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上方形成複數溝道16,與複數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111對應,供待測分析物與綁定的特定生物分子15發生反應,其中隔離區13可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製成。生物感測器1更包括黏合層14,覆蓋在溝道16的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12上方,用於固定特定生物分子115,特定生物分子115主要包括DNA片斷、抗原、抗體、酶、輔酶或其他生物小分子等,用來與待測分析物中相應生物分子發生作用。當加入待測分析物時,該特定功能生物分子將與待測分析物中的對應的功能單元發生生物反應,而影響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的反射率。經由適當的設計使出射波長的光子入射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12,因此反射的光子將會受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生物反應信號的調製。
當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111電極兩端注入的電流不變時,雷射器的輸出功率應保持恒定,即使溫度改變導致雷射功率發生波動,也是在小範圍內變化。當將待測樣液滴到本發明的生物傳感器的溝道時,溝道內綁定的生物分子將與待測液中相應生物分子發生反應。這樣將引起表面電漿共振單元的表面電漿共振效應發生 改變,此時入射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的光子能量將受到生物反應信號的調製。當受調製的光子在光學共振腔中往返運行多次後在量子井有源區將得到光學放大,表現在輸出的雷射強度發生變化。因此通過檢測並分析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的輸出光強度變化便可分析對應生物傳感器的生物反應信號變化。
本發明的傳感原理利用了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中的光子在入射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時,大部分能量被全反射回光學共振腔,有部分能量以消失波的形式被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表面電漿共振單元的表面等離子吸收,當待測分析物與綁定在表面電漿共振單元的生物分子發生反應時,消失波的大小將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反射的光子能量發生變化。從損耗角度考慮,也可認為整個光腔的損耗因數發生變化。
承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之生物感測器,結合了雷射的光學放大特性及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光子在光學共振腔中往返一周時,除了在主動層引起受激輻射,引起光信號放大外,同時光信號在表面電漿共振單元受到生物信號調製,從而改變輸出雷射的強度。此時的光強度變化是光子多次受到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調製的結果,實現了對弱生物反應的光學放大。本發明採用的方法由於是對生物反應信號實現直接強度調製,因而信號檢測十分方便,同時又因為結合了雷射光學放大原理,克服了表面電漿共振單次探測信號比較弱的不足,使得後級微弱 信號檢測電路比較容易實現。本發明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易於製作高集成的陣列單元,因此利用本發明可方便設計出高集成陣列式生物感測器,非常適合於用在需同時測量多組生物信號的應用場合。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生物感測器
11‧‧‧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
111‧‧‧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
1111‧‧‧量子井主動層
1112‧‧‧P型布拉格反射層
1113‧‧‧第一半導體層
1114‧‧‧P型電極
12‧‧‧表面電漿共振單元
13‧‧‧隔離區
14‧‧‧黏合層
15‧‧‧特定生物分子
16‧‧‧溝道
圖1A及圖1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生物感測器不同視角的立體圖;以及圖2及圖3為本發明兩種較佳實施例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的剖面圖。
1‧‧‧生物感測器
11‧‧‧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
12‧‧‧表面電漿共振單元
13‧‧‧隔離區
14‧‧‧黏合層

Claims (11)

  1. 一種生物感測器,包括:一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包括複數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一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設置在該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陣列上;以及一隔離區,設置於該表面電漿共振單元上,在該表面電漿共振單元上方形成複數個溝道,對應於該複數個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其中該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包括一P型布拉格反射層、一量子井主動層以及一第一半導體層,該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設置在該第一半導體層上;該第一半導體層與該表面電漿共振單元設置位於該量子井主動層的一側,構成了光學共振腔之一反射元件,該P型布拉格反射層設置於該量子井主動層的另一側,構成了該光學共振腔之另一反射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為N型布拉格反射層或N型載流子限制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N型或P型布拉格反射層由多層具有高、低折射率之半導體層交錯設置而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N型或P型布拉格反射層為單層之半導體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表面電漿共振單元為一層薄的高反射金屬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金屬膜的材質包括金、銀、銅或其複合多層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更包括一P型電極,設置在該P型布拉格反射層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P型電極為一環形電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隔離區之材質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更包括一黏合層,覆蓋在該等溝道內之該表面電漿共振單元上,用於固定一特定生物分子,與待測分析物中相應生物分子發生作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生物感測器,其中該特定生物分子包括DNA片斷、抗原、抗體、酶或輔酶。
TW97119644A 2008-05-28 2008-05-28 生物感測器 TWI404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119644A TWI404925B (zh) 2008-05-28 2008-05-28 生物感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119644A TWI404925B (zh) 2008-05-28 2008-05-28 生物感測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9232A TW200949232A (en) 2009-12-01
TWI404925B true TWI404925B (zh) 2013-08-11

Family

ID=44870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19644A TWI404925B (zh) 2008-05-28 2008-05-28 生物感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0492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3941A (en) * 1995-03-23 1998-05-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US20010040679A1 (en) * 1998-05-29 2001-11-15 Yuji Kawabat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apparatus using surface emitting laser
JP2005308658A (ja) * 2004-04-23 2005-11-04 Rohm Co Ltd 表面プラズモン共鳴センサ装置
US20060038191A1 (en) * 2004-08-20 2006-0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3941A (en) * 1995-03-23 1998-05-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US20010040679A1 (en) * 1998-05-29 2001-11-15 Yuji Kawabat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apparatus using surface emitting laser
JP2005308658A (ja) * 2004-04-23 2005-11-04 Rohm Co Ltd 表面プラズモン共鳴センサ装置
US20060038191A1 (en) * 2004-08-20 2006-0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9232A (en) 2009-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34078B2 (en) Sensor,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and/or concentration of an analyte using the sensor, and use of the method
US7933004B2 (en) Method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with a microcavity laser
US9693715B2 (en) Optical sensor for detecting chemical, biochemical or biological substances
CN107407635B (zh) 基于集成光子元件的传感器系统
JP4463610B2 (ja) 表面プラズモン共鳴センサ装置
TWI385376B (zh) 生物感測器
JP2005156415A (ja) 表面プラズモン共鳴センサ
Liu et al. Integrated high-contrast-grating optical sensor using guided mode
Chen et al. Ultracompact chip-scale refractometer based on an InGaN-based monolithic photonic chip
CN101592605B (zh) 生物传感器
US20130112857A1 (en) Sensor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a Target Analyte
CN101551329B (zh) 生物感测器
Levi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 photonic crystal structure for index-of-refraction sensing
US20030133120A1 (en) Miniature integrated multiple channe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iquid sensor
TWI404925B (zh) 生物感測器
TWI805824B (zh) 低發散垂直空腔表面發射雷射及結合其之模組及主裝置
US20190293561A1 (en) Apparatus for optically exciting and detecting fluorescence
JP2004151093A (ja) センサ
JP4728989B2 (ja) ラマン散乱光増強デバイス
JP2004340797A (ja) 光学測定装置
EP3458840A1 (en) Device for optically exciting fluorescence
JP2019168358A (ja) 光分析装置
KR20130110900A (ko) 표면 플라즈몬 공명을 이용한 다층 박막 센서
JP6002311B2 (ja) 光学センサヘッド、および光学センサシステム
Sumpf et al. Red emitting monolithic dual wavelength DBR diode lasers for shifted excitation Raman difference spectrosco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